哈工大航天学院哈工大材料力学真题研究生想在青岛找工作,有什么单位?待遇如何?

青岛海信(研究生)软件研发待遇到底如何啊??????网上太乱了。。_百度知道
青岛海信(研究生)软件研发待遇到底如何啊??????网上太乱了。。
青岛海信(研究生)软件研发待遇到底如何啊??????
海信通信好还是海信电器股份好????????????
有没有在里面干了两三年的前辈给说下,透漏下,别再拿那位师兄的“现身说法”了。
大家都匿下名,也没啥呀。。。。
本人山东人,想回山东做...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好,楼主,你最后去了吗,本人在青岛,
采纳率:100%
要就去海信大公司啊,管他什么待遇呢,可以啊
每个公司待遇差别比较大,传媒、股份、移动技术相对好一些。福利还行吧,法定的休假日、年假什么的都有,中秋过年的还能发点东西或者是购物卡(看已婚未婚),另外保险公积金比例都比较高。
回答不了你,说说我吧。我上段时间面试海信,工作6年,给8500多一点点,海信通信,不过不是研发。在黄岛上班。我也山东的,现在深圳,犹豫了好久,最终没去。有朋友在HW,去年进去的。工作6年。做海外的。一年加国外补助近30W 吧。不过HW最近也不好过。
个人建议HW,大不了过几年再回山东嘛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保释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北航和哈工大谁才是国防七子的顶梁柱?北航和哈工大谁才是国防七子的顶梁柱?路透社百家号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位于黑龙江哈尔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九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首批“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为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溯源于1920年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校初衷为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而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等多个阶段,学校在1938年1月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沿用至今。截止2014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哈尔滨本部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三个校区,在校学生51423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各类留学生1059人。截至2016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基本信息中文名: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文名: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别名:哈工大(HIT)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创建时间:1920类型:公立大学现任校长:周玉院士知名校友:孙家栋、张春贤、栗战书、栾恩杰等所属地区:主要院系:航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重点学科:43个学校类型:理工硕士点:148(一级41个)个博士点:82(一级27个)个主要奖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博士后流动站:22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实验室数量: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专职院士:14人学校代码:10213博士生导师:1041人长江学者:特聘29人,讲座12人杰出人才:国家杰青39人,长江学者66人属性:C9联盟 、卓越联盟概况正在加载(图)哈尔滨工业大学外景经过86年的建设,哈工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研究型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哈工大的学科建设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以学科划分为21个学院(系),设有66个本科招生专业、143个硕士学位点、81个博士学位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哈工大还创办了深圳研究生院、威海校区,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现在哈工大已经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历史沿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直至1953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创建阶段(8.2)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日 ,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中苏共管阶段(5.3)日 ,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伪满洲国时期(5.8)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中长铁路管理时期(9.3)正在加载20年代校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的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第一个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195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工大新生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学苏样板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学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由民转军1958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学校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国家支持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从此,哈工大在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进入首批重点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形成优良传统李昌校长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指出:教师要过三关,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五十年代学校培养的“八百壮士”都经历了这样严格选择和砥砺磨练的过程。在办学、治学、求学实践中,哈工大的优良传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现已形成体现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正在加载(图)日伪时期毕业生合影第一个黄金时代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再铸辉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1999年11月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创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哈工大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哈工大领导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策导向,狠抓措施落实,使新一代的“八百壮士”脱颖而出,已成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开创未来日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在这一天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学校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对我校及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在新的世纪,我们将从科学建设入手,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并通过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化改革,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有显著提高,成为我国的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和国防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继而用3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把我校建成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结合,开放式研究性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截止2014年3威海校区共有800余名教职工,含教授92人、副教授249人,威海校区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达到55.9%。 同时,威海校区有一支双基地教授和兼职教授队伍,其由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海外学者组成的,定期来学校讲学等学术交流。(截止2012年11月),威海校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和哈工大教学名师4人、哈工大教学带头人11人、“双基地”教授38人,其中院士13人;有6名教师获山东省和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8人被评为哈工大优秀青年教师,3个科研团队被评为哈工大优秀科研团队。两院院士王国栋(专职院士):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轧制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刘永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新体制雷达、制导和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中国著名电子工程领域专家、威海雷达站创始人。谢礼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威海)土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圭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专家、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蔡鹤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机器人及声反射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中国著名机械电子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沈世钊: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中国著名结构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名誉所长。杜善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复合材料力学、固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国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专家,哈工大(威海)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名誉所长。张乃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通信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秦裕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燃烧学、浓淡煤粉燃烧技术方面研究,中国著名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方滨兴: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中国著名信息网络与安全领域专家,在哈工大(威海)建有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截止2014年1月,共有62位博士生导师(含20余名双基地导师):任秀莲、崔胜民、杨建国、吴少华、李振中、赵桂范、谭建宇、毛兴鹏、韩卫占、乔晓林、金铭、周志权、马家辰、冯乃章、伞冶、曲延滨、田兆硕、徐晓飞、王亚东、战德臣、佟晓筠、李宁、闫培生、张治洲、冯吉才、温广武、宋岩、李哲、程远志、钟诗胜、刘文剑、边文凤、王大政、崔明根、丁效华、王克、魏俊杰、曲士良、陈相君、付石友、张文丛、于长军、李宇杰、黄博、王国栋(兼职导师)、徐洵、曲世友、宋立众、徐龙军、王幼青、王强、刘文军、王友善、姚玉峰、赵宜楠、王新生、王佰玲、钱宏亮、高昌录、赵燕、王全富、韩东平。2014年3月新晋升6位博士生导师:刘功亮,李惠静,王大方,张兆心,张鹏[7] ,韩卫占(兼职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韩哲、孙振绮、刘锐、马秀娟、郑宏珍等。院系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以本科办学为主,已形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形成了船舶、海洋、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管理等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实现了与校本部学科的交叉互补设置。学校现设有10个院(系),2个教学部,涵盖37个本科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院系设置一览表院系名称 学制/年 专业大类 专业名称 备注船舶工程学院 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理科招生四年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理科招生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理科招生四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 理科招生四 生物科学类 生物工程 理科招生四 生物技术 理科招生四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理科招生汽车工程学院 四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理科招生四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理科招生四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 理科招生四 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 理科招生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四 自动化 自动化 理科招生四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理科招生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理科招生四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理科招生四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理科招生四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理科招生四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理科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暨软件学院 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科招生四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 理科招生四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理科招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理科招生四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理科招生四 焊接技术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理科招生四 电子封装技术 电子封装技术 理科招生理学土木 四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科招生四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科招生四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理科招生四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理科招生经济管理学院 四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 理科招生四 会计学 会计学 理科招生四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理科招生四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 理科招生四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 文理兼招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理科招生语言文学学院 四 英语 英语 理科招生四 朝鲜语 朝鲜语 文科招生四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文科招生体育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设施正在加载苏联专家指导教师进行科研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占地343公顷,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学校图书馆拥有三座馆舍建筑,总面积达49442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41600平方米;阅览座位5882个,其中哈尔滨校区4200个;图书总藏量达238.54万册。学校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40种,其中电子图书66万种,电子期刊18470种,国内外会议论文34万篇,德温特专利文献4千万件,国内外学位论文15万篇。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为148674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120068平方米;全校生均运动场面积为3.38平方米。哈尔滨校区现拥有体育馆2座,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2个,三合土田径场1个,篮球场28个,排球场14个,足球场标准场地2个,小足球场3个,网球场11个,乒乓球台60个,羽毛球场33块,健美操房3个,器械健美房3个,拳击房1个,武术房2个,单双杠场地3个,冬季冰上教学冰场2块。学科建设威海校区与本部共享148个硕士点和82个博士点,同时威海校区单独设置硕士研究生二级学科20个,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为“985”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威海校区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覆盖7个二级学科),单独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二级学科19个。(截止2012年11月)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车辆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材料学等5个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信息安全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两个一级学科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在办学规模和科研实力均走在前列,有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5个博士授权点(与本部共享)“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按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招生),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教学建设正在加载教学楼办学环境(截止2012年11月),威海校区校园面积1344亩从839亩增加到1854亩;办学经费从2007年的8140万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16058万元;固定资产从37914万元增加到94093万元;2007年教学科研用房为107072平方米,至2012年已增长到168085平方米;学生餐厅从18176平方米增加到20677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从4399平方米增加到41714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从85895平方米增加到107550平方米;馆藏图书从48.3万册增长到57万余册,共享中外文数据库从2007年的43种增加到73种,自购数据库从4种到8种,自建特色数据库2种到3种,电子资源存量从1.9T为6.2T。对外合作(截止2012年11月),威海校区共有各类留学生417人来校读书,其中学历生60人,交换生93人,语言培训生264人;在校学生联合培养39人,派出交换生108人,公派留学生75人;与15所国外著名高校签订学生培养合作协议,出国留学学生数量逐年增长;2007年至今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共433人。教学成果2008年至2012年,威海校区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门、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项教学成果荣获省级和哈工大教学成果一等奖,5个教改项目分别被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列为新世纪教改立项项目;先后投入3150万元用于本科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数量增加到143个。2008年以来威海校区共有毕业生13000余名;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逐年上升,2012年接近90%;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4%,学生读研率稳定在40%左右。学生在各类大赛中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国际奖励43项,国家级奖励100余项,13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先后涌现出1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6个省级优秀班级。2:首先两所大学没有必要争论,有些东西是客观的。一、关于北航北航主要来源于清华大学航空学系,至今学校还有一些老实验设备是当年清华大学航空系的。北航的优势在于三点。第一是地理位置,在北京,能够吸引到好的声源。第二是主要专业科技含量高,北航主要学科不多,但都是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自动化、仪器、材料等科技含量最高的学科之一,北航这些学科在国内还是比较强的,这些学科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专业。北航是国内学科科技含量最高的大学之一,这方面比清华要强一些。这是北航近年来风头超过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原因之一。第三是院校性质和隶属关系。北航是国防科工委的主要7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对国防口的大学一直很大方。985经费中,中央政府拨给北航(哈工大、西北工大一样)的经费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一样,都是6个亿。当然,当然,复旦、交大、科大地方政府给得那一块比较多一些。北航的劣势主要有2点。第一是航空航天大学的名字和学科限制了北航的发展,这也是历史因素。 比如北航的计算机学术声誉排国内前4名,社会上有些人都还认为北航没有计算机系。北航的管理学院派国内第6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数在国内管理学院中居第一位。但社会上却不太认可北航的管理学院,甚至会问“北航还有管理学院?就是有,肯定也不怎么样”。这个影响是长期的,也是致命的。北航是目前校名为专业性大学中,排名最靠前的2个大学之一(另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两所大学都在不断下滑。北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痛定思痛,改名是必然的,是迟早的,不要存在幻想,但要慎重。挂羊头(航空航天学科是羊头),既卖羊肉也卖狗肉(航空航天学科、非航空航天学科都发展),羊肉卖得少(航空航天的少),狗肉买得多(非航空航天的多),是无法长期维持的,也是有害的北航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非航空航天大学,学科布局一般的工科大学没有多少差异。第二是地理位置限制了北航进一步获得资源。 北京著名高等学府如林。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北师大、北京邮电、协和医科等都是优秀的大学。除了北大和清华,其他大学都很难获得很多资源。如今,北京除了北大清华之外,别的大学都在迅速下滑。主要原因,是北京市政府无法在财政上对北京的所有重点学校进行大规模投入,只能重点支持北大和清华。 在过去,多数财政资源主要由中行政府支配,中央政府给北京的学校很多经费,因为北京的学校往往都是部里最老、最好的学校。现在,地方财政的比重很高,地方上的著名大学又少,从而地方著名大学从地方政府得到财政支持非常大。现在,地方大学获得总经费,已经远远超过同档次北京的大学。北航、北京理工要好一些,因为是国防口的学校,其他学校基本上惨不忍睹。 北京的著名大学不断下滑,是我国政治转型的必然现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支配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引起政治家的关注。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中社会组织,一所大学能够获得多少资源,应该主要由市场根据大学的表现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意志决定。现在,并不是那所大学办得好,那所大学经费就多。而是那所大学所在的地方富有,那所大学的经费就多。二、关于哈工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较长,建于20世纪20年代。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点。第一,受到国家的重视。建国初期,哈尔并工业大学使我国6所重点大学之一,也是北京以外的大学中,2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985哈尔滨工业大学是9所重点大学之一。(当然,没有50年代那么受重视。)哈工大受到国家如此重视,是一个政治问题,与哈工大学校的表现关系不太大。建国之初,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都是杰出的大学,要超过哈工大,没有获得与哈工大同样的重视。哈共达成为9所,主要原因是出于高等院校的布局,9所大学不能全部在北京上海等。这也是政治问题,中央政府需要全局考虑国家利益。 当然,哈工大是杰出的大学,这一点是公认的。但杰出并不意味受到重视,获得资源。因为还有很多别的因素,那些因素国家也需要考虑。第二,隶属于国防口。哈工大同北航一样,也是国防科工委7所重点学校之一,在经费上和政治上,受到国家重视。第三,哈工大地处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是黑龙江省处于第一位的大学,得到地方政府全方位的支持。例如校长王树国就是黑龙江省政府的官员。985哈工大获得10个亿的财政支持,其中4个市最大的一块,来源黑龙江省,教育部3个亿,国防科工委3个亿,就是典型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劣势:1,地理位置。哈工大使我国最北的著名大学,天气寒冷,区域经济一般。使得哈工大在获得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都受到限制,特别获得学生和师资。哈工大的声源水平要低于学校的整体水平,与此相反,北京的学校生源水平一般而言,不会低于学校的水平。同样,哈工大在获得优质师资方面,也因地理位置而受到影响。 三、关于北航和哈工大的比较1,历史的视角 建国初哈工大明显比北航要好。哈工大已经是一所大学,而北航还只是从清华大学的一个系开始发展。 80年代末到2002年,北航比哈工大要好一些。1998在工程索引论文排名,北航仅次于清华大学,排名第二,要超过哈尔滨工业,虽然北航的规模比哈工大小,但较高质量的论文却比哈工大多。在一期间,北航人均科研经费和人均论文都超过甚至远超过哈工大。 2002年开始到现在,哈工大处境比北航好。哈工大是9所重点学校之一,北航只是985,重视程度高于北航。人均科研经费哈工大目前和北航不相上下,总经费哈工大明显要多。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哈工大要比北航好一些。2,现实的视角 总体而言,教学水平不好评价,很难找到合适的指标,不知道两个学校的好差。生源北航明显比哈工大好,平均分北航要高20-40分(这个数不会有太大误差,可能要比这个差距还大)。 两校的科研水平处于同一档次。 就是师资而言,总体差距不会太大,可能北航略优。不过哈工大老年师资比北航要好,北航青年比哈工大好。哈工大的院士数比北航多(老年师资),北航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师资)和长江学者比哈工大多。 哈工大财政状况比北航好。哈工大经费比北航多,当地物价又比北京低很多,从而哈工大比北航要宽裕。3,未来的视角 :未来两校的发展状况不太好预测,因为有很多因素很难预测。我的预测也不太准确。总体而言,在今后一段时间。哈工大会保持经费和地位(9所)的优势。北航会保持生源优势。哈工大会因为地理位置而在生源和师资方面受到损失,但会在经费和地位上获得补偿。北航则因地理位置获得生源、师资优势,而在经费和政府支持上受到损失。 哈工大的优势和北航的优势表面是不一样的,根本来源却相同。 如果北航改名,并且牢牢抓住北京的理工科大学第二,以及国防科工委还存在,那么北航总体而言可能要超过哈工大。 如果哈工大能够吸引到优质的生源和师资,那么哈工大的发展就要超过北航。四、个人一些主观评价以上都是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分析,是很客观的。可能有些人认为我分析得不够深入、客观。可以一起探讨。也欢迎哈工大的校友给我写信,我有很多来自哈工大的朋友,关系非常好,感情也很深。1,我不会去哈工大念本科。我的高考考分比较高,高出哈工大录取线50分以上,所以我不会去哈工大。不去的原因在于,第一我想去北京,第二,去哈工大浪费了我50分。我也知道哈工大是很不错的学校,但高考报考大学时,不仅仅考虑大学是否优秀,还有很多别的因素。 我也不会去哈工大念研究生。因为各方面都比北航好的学校,只有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其他学校只是在某一方面比北航好,另一方面又比北航差。比如说南京大学,科研比北航好,但理工科生源却比北航差。比如说人民大学,名气比北航好,但就业比北航差。科大生源,就业,名气都不错,但是地理位置又远不如北京。所以我上研究生,只能去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后来我去了清华。 我念本科和研究生学校的选择,都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充分信息下的选择。我知道哈工大很优秀,但在就读方面,哈工大与我无缘。2,我在北航念过书,对北航充满感情。3,哈工大是一所杰出的学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现在的哈工大很优秀,但没有过去的哈工大优秀,希望哈工大再接再厉,勇攀高峰!4,谁是国防工业院校第一 说哈工大是国防工业院校第一,我认为不合适。北航的生源明显比哈工大高出很多。两校的科研处于同一个水平,以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为例,北航和哈工大的优秀博士论文数量处于同一个水平。 说北航是国防工业院校第一,同样不合适。哈工大以明显差的生源,取得了与北航同一水平,有时还比北航好的科研成绩,北航还说自己是第一,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方面,哈工大公开说自己是第一的情况多一些,实际上是不合适的。这与哈工大的历史(6所重点大学之一),和现在的地位(9所重点大学之一)有关。5,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水平与北航、哈工大的表现息息相关。北航和哈工大都为我国国防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2000年以来,北航在国防事业领域的毕业生有国防科工委主任刘积斌、第二炮兵总司令杨国良、空军副总司令王良旺、空军副总司令杨东明、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等,以及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德臣(本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博士)、中国航空第一集团总经理林左鸣(博士)、中国航空第二集团总经理张洪彪(本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殷新良(本科)等著名校友。以及神州5号飞船37位主要设计和指挥人员中的17位校友,如载人航天系统总设计师王永志、副总设计师沈力平、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总指挥师袁家军等。 2000年以来,哈工大在国防事业领域的著名毕业生校友有总装备部长李继耐、国家航天局长栾恩杰、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神州6号飞船总指挥尚志等等。北航和哈工大,都参与了许多国防工业的重要科研任务。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路透社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3分钟,速缆国内外法制新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工大材料力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