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克制自己,不去替孩子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家长怎么克制自己,不去替孩子做事情家长怎么克制自己,不去替孩子做事情宝宝知道百家号“包办代替”会影响孩子的独立发展,这个道理几乎每个家长都知道,但要真正做到为什么那么难呢?当人总是忍不住做某事时,一定有他(她)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必须找到,才能有针对性地克制自己,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到。家庭教育指导师Erica Reischer的文章《怎么告诫自己不要为孩子做得太多?》,是我在2015年6月翻译的。Erica Reischer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生命科学、人类发展的跨领域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芝加哥大学心理学人类发展研究方向博士。Erica Reischer在文章中首先列出了家长常见的“包办代替”的具体行为,然后分析家长之所以会这么做的原因,再说明“包办代替”不好的地方,有些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有些还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忽视之处。最后是家长最喜欢的,具体做法。对照检查,你有这些行为吗?下面这句话,可以让你快速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包办代替”:有些事情孩子们已经会做了,或者他们正学着自己去做,你却还在替他们做。促使家长“包办代替”的心理动机,往往是怀疑孩子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他们经常在心里问自己:“这件事情他(她)是不是真的已经会做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Erica Reischer博士列出的常见、家长最可能会“包办代替”的事项吧:提醒孩子做作业替孩子制定作业或实验计划为你10岁的孩子每天做学校午餐为你5岁的孩子送去他落在家里的外套(午餐或家庭作业)在孩子匆匆吃完饭,准备出去玩时,替他收拾餐具(译者说明:美国吃饭都是每个人一份,所以孩子吃完饭以后是要求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的)在我的咨询案例中,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常常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不会安排作业,当我单独问孩子时,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安排非常合理、有序,而且已经每天养成习惯。当我把孩子说的告诉家长时,家长非常惊讶:“为什么他从来不跟我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家长催促和抱怨的氛围下孩子不想说。如果家长实在对孩子放心不下,可买些书或者上网查查资料,了解一下你的孩子所处的年龄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然后用客观地态度观察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当然,还有些家长知识全面、什么道理都懂,但还是做不到,其原因很可能是Erica Reischer博士所说的三点了。反思自己,找到原因1、我们太忙想赶紧处理这些日常事务;2、是因为我们做这些事情比孩子们做得更快、做得更好;3、我们不想看到孩子们不自在或做得不好。有这些想法的往往都是工作家庭都得兼顾的妈妈,她们的确很辛苦,一般来说,她们都有点偏“追求完美”的个性,看不得一点点不顺眼的事情。她们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还是我自己来吧,快一点弄完了吧,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如果你对她说:“你先试着让孩子自己做,等他学会,你不就轻松很多吗?”她会讲:“教他学会,比我自己做麻烦多了。”(插句闲话:的确是这样,教会一个人比自己做麻烦很多。可惜,很多做学生的(包括跟着一个人慢慢成长的职场新人)都不能明白这一点,不但不懂得感恩,还会抱怨老师对自己要求太严格。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麻烦”真不能省。这是为人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接下来,我们看Erica Reischer博士在文章中写的“包办代替”的坏处:你真的明白为什么包办代替不好吗?如果你总是提醒孩子做家庭作业,她在学校就会经常忘记,从而影响她的学习成绩。你为她做的事情,短期内看起来好象是有益的,但长期来说肯定会出问题,因为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同样,如果你总是将他落在家里的外套(午餐或家庭作业)送去,她就不会有“没有外套(午餐或家庭作业)而带来的不快之感”,这些“不快之感”恰恰可以促使她自己去做(这就是自然后果教育法)。从家庭的角度上看,学校是家庭的延续;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家庭是学校的延续。如果家长在家里包办代替,又要求孩子在学校能够自觉独立,不是在为难孩子吗?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在10岁以前,尚可用奖励这种外在的方式来激励,但当10岁以后,这种外在的方式已经基本不起作用了。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呢?就得让孩子去体验“失败”,经历“挫折”,这些不快的体验会促使孩子自我反思,从而去自觉地学习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为人父母者,有时候会因爱而不忍,因不忍而包办代替,Erica Reischer博士在文中写道:犯错和遭遇“失败”,失望或不安是基本的生活经历,它们为孩子们学习怎么做得更好和练习新的技能提供了机会。当孩子们有这些不快时,父母最先想到的是为他们缓解,如果我们真这么做了,就是在拿孩子的未来作代价。我们这么做,可能避免了短期的痛苦或不快(孩子们感受到痛苦,家长心疼),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们生活在家庭的庇护所里,就是在不经意中被剥夺了学习和练习重要生活技能的机会。说服自己,克制“包办代替”Erica Reischer博士提供了一段自我对话,家长们可以试试。想想你为孩子做的所有事情,然后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做这些事情?他们自己有能力做吗?(如果不会,教他们。)如果不为他们做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觉得在这段对话里,最重要的就是问自己:“如果不为他们做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句话不仅仅是克制“包办代替”的方法!所有喜欢操心、让自己非常忙碌的人(有时候,完全可以不那么忙碌),都不曾或者不愿意甚至是不敢去想这个问题。因为这么做的话,会让他们失去人生的目标。“不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做”是所有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或研究方面的人士的共识,因为这就是解决家长放弃“包办代替”后填补人生空白的最好方法。当你埋怨老公完全不管孩子时,在某个周末找个理由出去,把老公和孩子放在一起,你会发现——第一次,天没有塌下来,他们俩磕磕碰碰的总算过来了;第二次,居然相安无事;第三次,他俩相处得非常快乐,等你回家后,小家伙叽叽喳喳地跟你说个没完;第四次以后,小家伙就该跟你告状了,因为小吵小闹已成为他和爸爸相处的方式了。不要认为“找件事情做”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挤时间,其实,家长这么做是在给孩子的自我成长腾出时间和空间。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你丰富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热爱最终会影响孩子,使他对未来充满向往、对未来抱有希望。(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我是小扒扒)————————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关注宝宝知道超级频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宝宝知道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科学孕育,为爱成长。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正确育儿 家长忌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_网易亲子
正确育儿 家长忌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很多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中的是不可的。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 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
正确育儿 家长忌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育儿真理”一: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三岁的索索用完了东西总是不愿意收拾。这天,索索不仅不听妈妈的话去收拾玩具,还故意把小汽车往地上摔。妈妈生气地批评索索,爸爸却出来充当和事佬。妈妈正在气头上,又和爸爸吵起来。
隔天,索索看中了商场里卖的美丽芭比娃娃。妈妈觉得太贵,拒绝了索索的要求。过了几天,索索趁和爸爸去商场的机会,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顺利地得到了心爱的洋娃娃。索索已经多次在爸爸那里“阴谋得逞”, 索索认为爸爸比妈妈好说话,在妈妈那里行不通的事可以找爸爸。
点评:家教要求一致连贯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辈宽容父母严格,爸爸性急妈妈心软或者爸爸豁达妈妈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于是就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更有甚者妈妈重罚过后,爸爸悄悄带孩子去饭店美食以示慰劳。
长此以往,孩子产生投机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妈妈,教育功效相互抵消。
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预先协商,达成一致,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彼此都要主动维护对方的尊严。
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孩子一点小错也能无限上纲,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事无巨细、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关注教育的内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长的情绪。须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养成好的态度习惯的,它需要亲子双方共同的 意志努力。
“育儿真理”二: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一天有个孩子带了一个遥控玩具来,转天班里七八成的孩子都有了这个玩具,老师还挺纳闷,晚上五点半才放学,就是说 这是家长们连夜购买的啊。可令幼儿园老师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没过一周,这98元的抢手玩具已经不招孩子们的“待见”,早玩够扔一边了。
点评: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 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
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育儿真理”三:怕孩子做不好,事事包办
一次,学校组织优秀的学生外出交流学习,小玲也被选上了。外出学习期间,小玲很同学们住在一起。可是,第二天早上准备集合时,老师怎么也等不到 小玲,以为她出意外了,等到在小玲宿舍找到小玲时。小玲很委屈地跟老师说:“我不会穿衣服鞋子,平常都是妈妈为我穿好的。老师,你帮我吧!”
点评: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有关孩子的决定时,不少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在吃、穿、用等方面,甚至在关系孩子学什么、选择志愿这些重大事情上家长都不习惯与孩子商量,而是越俎代庖,这种思想是不恰当的。有句俗话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作人,将来也成不了人。
孩子本来就是在不断学习的,他总要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他会慢慢地越做越好。父母应该给他尝试的机会。通过独立做事,孩子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这也能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父母不要怕孩子做得不好,只要他付出了努力,不论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认可与赞扬。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
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本文来源:亲贝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要给孩子最好的,请先理清自己的思路,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父母|节奏_新浪网
要给孩子最好的,请先理清自己的思路,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给孩子最好的,请先理清自己的思路,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个错误,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子女的性向与本质。做父母的应当思考,如何正确地培养与辅导孩子,让他们成人立业。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读书,考试,上进,希望出人头地,是极大的错误观念。这样爱孩子,其实只会害了他们。摘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南怀瑾讲述学会放手,有些“爱”让孩子很痛苦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予自己孩子,但我们得想清楚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我认为,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独立自主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这些或许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我们还必须知道,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孩子,但是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他们自己选择,看我们未曾见过的风景。父母的愿望,父母的理想,是父母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于让孩子早日认识他自己,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秉性。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讨论这句话的对与错,无论是怎样的父母,“榜样”也好、“教练”也好,“保姆”也罢,都有一个共同问题要面对: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对父亲来说,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母亲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要。妈妈的性格与脾气,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妈妈性格温和,孩子性情也趋于平和,内心世界稳定;妈妈如果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孩子也心浮气躁,遇事情绪化,做事容易诸多不成。所以,控制情绪是做现代妈妈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 "do the right thing "(做正确的事)越来越比"do the things right"(正确地做事)重要。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强调方向。Do the things right:正确地做事,强调效率。这句话也很适合儿童教育这个领域。父母爱孩子,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但是有时候,我们太过专注于“正确地做事”而忘记检查自己是否正在“做正确的事”。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耐心,是教育成功的捷径。每次看到三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我们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凡事皆有终结,因此,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高尔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孩子拖沓的坏习惯怎么改?
孩子拖沓的坏习惯怎么改?咨询室里时常会听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拖沓、效率太低。做作业十分拖拉,明明1小时就能完成的功课,偏要拖上三四个小时。举手可办的事情,就是拖着不肯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任性问题时,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或者非常生气,或者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做事拖沓是不少孩子的通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和学习节奏也逐渐加快,但拖拉的情况却日趋严重起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拖延成性,愈演愈烈呢?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是从环境所提供的示范中被动学习的人,父母要对他们的子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负很大的责任。其实,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与父母的言行有着必然的联系。柳笛提醒各位家长:要改变孩子的拖沓的坏毛病,作为父母的我们应从自我开始改变。首先,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容易生气、孩子做事一慢就气不打一处来,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要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孩子带来不信任和不耐烦的体验。拖沓的孩子,必定有一个不断对其催促的家长。这似乎是家长可以采取的唯一办法。孩子一慢,家长就不断地催,不断地喊。然而,并不是家长催的越紧,喊的声音越大,孩子的动作就越快。相反,不断的催促只会让家长觉得累,孩子觉得烦,最后的结果就是家长累的不行,而孩子依旧拖沓。随着家长不断的、越来越多的催促,孩子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拖沓行为也会更加严重。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行选择自己的事情,并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沓,主要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责任能力。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写作业时,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选择现在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玩一会,到九点的时候准时上床睡觉,或者你现在玩,待会写作业。但是,九点的时候必须上床睡觉,因为九点是休息时间。如果孩子一直磨蹭不肯写作业,等到快到九点了才开始写作业,并且九点并没有完成作业,家长一定要将孩子的作业收起来,并且督促孩子去睡觉。孩子也许会哭会闹,但是家长千万不能发火,也不能牺牲孩子睡眠时间让其写作业,最多只能对孩子表示同情,并且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这样长时间的培养,孩子能够自行选择自己的事情,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第三,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身为父母,千万不可以说:“按我说的做,不要按我做的做。”&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每个孩子的行为都带有父母的影响。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孩子。不可以因为上了一天的班很累而忽视对孩子的习惯的培养。你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按自己说的做就行,这是错误的,事实上三岁的儿童就已经形成了对自我的认知,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行为以及形象。父母在家做事时应主动勤快,有条理,做事情要有计划,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拖沓行为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坚持对孩子的教育,从改变自我开始,慢慢改变孩子的拖沓习惯。柳笛实习生宋坪芝编写&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集庆路127号宏安大厦2803室&&&&&心理热线: 025- &&&
版权所有: 南京柳笛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家长怎么克制自己,不去替孩子做事情_百度宝宝知道
&&>&&帖子详情
&精&家长怎么克制自己,不去替孩子做事情
我是小扒扒
宝宝4岁3个月LV.24
&包办代替&会影响孩子的独立发展,这个道理几乎每个家长都知道,但要真正做到为什么那么难呢?当人总是忍不住做某事时,一定有他(她)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必须找到,才能有针对性地克制自己,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到。
家庭教育指导师Erica Reischer的文章《怎么告诫自己不要为孩子做得太多?》,是我在2015年6月翻译的。Erica Reischer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生命科学、人类发展的跨领域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芝加哥大学心理学人类发展研究方向博士。
Erica Reischer在文章中首先列出了家长常见的&包办代替&的具体行为,然后分析家长之所以会这么做的原因,再说明&包办代替&不好的地方,有些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有些还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忽视之处。最后是家长最喜欢的,具体做法。
对照检查,你有这些行为吗?
下面这句话,可以让你快速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包办代替&:
有些事情孩子们已经会做了,或者他们正学着自己去做,你却还在替他们做。
促使家长&包办代替&的心理动机,往往是怀疑孩子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他们经常在心里问自己:&这件事情他(她)是不是真的已经会做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Erica Reischer博士列出的常见、家长最可能会&包办代替&的事项吧:
提醒孩子做作业
替孩子制定作业或实验计划
为你10岁的孩子每天做学校午餐
为你5岁的孩子送去他落在家里的外套(午餐或家庭作业)
在孩子匆匆吃完饭,准备出去玩时,替他收拾餐具(译者说明:美国吃饭都是每个人一份,所以孩子吃完饭以后是要求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的)
在我的咨询案例中,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常常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不会安排作业,当我单独问孩子时,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安排非常合理、有序,而且已经每天养成习惯。当我把孩子说的告诉家长时,家长非常惊讶:&为什么他从来不跟我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家长催促和抱怨的氛围下孩子不想说。
如果家长实在对孩子放心不下,可买些书或者上网查查资料,了解一下你的孩子所处的年龄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然后用客观地态度观察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当然,还有些家长知识全面、什么道理都懂,但还是做不到,其原因很可能是Erica Reischer博士所说的三点了。
反思自己,找到原因
1、我们太忙想赶紧处理这些日常事务;
2、是因为我们做这些事情比孩子们做得更快、做得更好;
3、我们不想看到孩子们不自在或做得不好。
有这些想法的往往都是工作家庭都得兼顾的妈妈,她们的确很辛苦,一般来说,她们都有点偏&追求完美&的个性,看不得一点点不顺眼的事情。她们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还是我自己来吧,快一点弄完了吧,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如果你对她说:&你先试着让孩子自己做,等他学会,你不就轻松很多吗?&
她会讲:&教他学会,比我自己做麻烦多了。&
(插句闲话:的确是这样,教会一个人比自己做麻烦很多。可惜,很多做学生的(包括跟着一个人慢慢成长的职场新人)都不能明白这一点,不但不懂得感恩,还会抱怨老师对自己要求太严格。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是非常有道理的。)
如果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麻烦&真不能省。这是为人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
接下来,我们看Erica Reischer博士在文章中写的&包办代替&的坏处:
你真的明白为什么包办代替不好吗?
如果你总是提醒孩子做家庭作业,她在学校就会经常忘记,从而影响她的学习成绩。你为她做的事情,短期内看起来好象是有益的,但长期来说肯定会出问题,因为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
同样,如果你总是将他落在家里的外套(午餐或家庭作业)送去,她就不会有&没有外套(午餐或家庭作业)而带来的不快之感&,这些&不快之感&恰恰可以促使她自己去做(这就是自然后果教育法)。
从家庭的角度上看,学校是家庭的延续;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家庭是学校的延续。如果家长在家里包办代替,又要求孩子在学校能够自觉独立,不是在为难孩子吗?
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在10岁以前,尚可用奖励这种外在的方式来激励,但当10岁以后,这种外在的方式已经基本不起作用了。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呢?就得让孩子去体验&失败&,经历&挫折&,这些不快的体验会促使孩子自我反思,从而去自觉地学习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为人父母者,有时候会因爱而不忍,因不忍而包办代替,Erica Reischer博士在文中写道:
犯错和遭遇&失败&,失望或不安是基本的生活经历,它们为孩子们学习怎么做得更好和练习新的技能提供了机会。当孩子们有这些不快时,父母最先想到的是为他们缓解,如果我们真这么做了,就是在拿孩子的未来作代价。
我们这么做,可能避免了短期的痛苦或不快(孩子们感受到痛苦,家长心疼),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们生活在家庭的庇护所里,就是在不经意中被剥夺了学习和练习重要生活技能的机会。
说服自己,克制&包办代替&
Erica Reischer博士提供了一段自我对话,家长们可以试试。
想想你为孩子做的所有事情,然后问自己:
为什么我要做这些事情?
他们自己有能力做吗?(如果不会,教他们。)
如果不为他们做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觉得在这段对话里,最重要的就是问自己:&如果不为他们做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句话不仅仅是克制&包办代替&的方法!所有喜欢操心、让自己非常忙碌的人(有时候,完全可以不那么忙碌),都不曾或者不愿意甚至是不敢去想这个问题。因为这么做的话,会让他们失去人生的目标。
&不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做&是所有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或研究方面的人士的共识,因为这就是解决家长放弃&包办代替&后填补人生空白的最好方法。当你埋怨老公完全不管孩子时,在某个周末找个理由出去,把老公和孩子放在一起,你会发现&&第一次,天没有塌下来,他们俩磕磕碰碰的总算过来了;第二次,居然相安无事;第三次,他俩相处得非常快乐,等你回家后,小家伙叽叽喳喳地跟你说个没完;第四次以后,小家伙就该跟你告状了,因为小吵小闹已成为他和爸爸相处的方式了。
不要认为&找件事情做&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挤时间,其实,家长这么做是在给孩子的自我成长腾出时间和空间。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你丰富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热爱最终会影响孩子,使他对未来充满向往、对未来抱有希望。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强迫孩子做事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