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知道,河北省顺天府学奉野县二甲,常家社,李家庄的

[转载]峡江县名人传
峡江县历代名人传
【序言】峡江,位于江西省中部,属吉安市管辖,面积1287平方公里,人口18万,建县于明嘉靖五年(1526),以千里赣江最狭而得名。玉峡虽非人杰地灵之地,然自宋以来名士亦不绝于朝,为便观览,今特辑录县中历代名人列焉。
前不久在新闻中,我听到著名学者汤一介说了一句令我非常感动的话:“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所以我热爱我祖国的文化。”那么我也想说一句:“因为我热爱我的家乡,所以我热衷于发掘和欣赏家乡的文化。”我现在之所以会与汤老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是因为我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十九年的家乡前往异地上学,我想如果不是身在他乡,就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到古人所说的“月是故乡明”的深深的乡愁。
我自幼喜读史书,然不曾深究,皆粗略而阅。但自我得同治《峡江县志》之后,每在闲暇之余就细翻几页,观乡贤往事,以为榜样而不断激励自己,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可自己一人了解峡江之过往、文化,此不足道,关键是让18万玉峡儿女都了解她的文化底蕴,为她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这就让我下定决心把自己所能了解到的资料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使更多人了解峡江之文化底蕴,使之永不被遗忘。
峡江县,严格说起她的历史并不久远,不足500年,但她的源头很长,也可以算得上是有千年历史底蕴的地方。峡江古为新淦、石阳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267),析新淦、石阳县地置巴丘县,和现在县域相差无几,属庐陵郡。隋开皇十年(590)撤巴丘、石阳县,按原属并入新淦、庐陵县,以巴丘为镇,名峡江镇,县地尽属新淦,直至明朝。明嘉靖五年(1526)四月,临江知府钱琦奏分新淦县原巴丘县地设峡江县,获允。遂析新淦扬名、断金、玉笥3乡和善政、太平、安国乡各一部分共二十四都置峡江县,因巴邱南玉峡群峰夹赣江,江面甚是狭窄,遂赐名峡江。属临江府。清袭明制。民国元年(1912)废府后直隶江西省辖。民国三年(1914)夏省下设道,峡江改属庐陵道。民国15年(1926)秋废道,复归江西省直辖。民国21年(1932)峡江隶属江西省第九行政区,后改属第三行政区。建国后属吉安地区,迄今未变。
峡江的文化,在宋以前无所表现,不足深究。但自宋朝以后,她便在江右文化崛起的大环境下展现了自己的爆发力,涌现了58位科举进士,其中就包括了宋代江西地区的第一位状元何昌言和以文名而显、世号“临江三孔”的同胞三进士孔文仲、武仲、平仲。到了明朝,峡江的人文继续保持了发展的势头,共有51位县籍人士考中进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明洪武十八年(1385)榜眼、忠贞不屈的御史大夫练子宁;历事四朝、位至宰辅的建文二年(1400)进士、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隆庆五年(1571)榜眼、国子祭酒刘瑊;持身廉洁、不畏强权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南明文渊阁大学士曾樱。延至清代,江西省总体上呈现文化衰微的迹象,登科人数大为减少,峡江亦是如此。同为近300年的王朝,只出了5位进士,平均下来近60年才会涌现一个科举进士,不可不令人叹息。近代,峡江虽然出现了一批革命斗士,但并不广为人知,亦皆湮没于时光之中。而至现今,峡江更加“文风不振”,峡中无有清华、北大之才已令吾辈习以为常,可谓文化衰微矣。
余又观古之修史皆以人为中心,一部正史,列传为首,因为历史的主角是人。观乎现世,既已文化式微而无知觉,更令吾辈痛心、锥心,故辑出正史所载
县人之传及县志所记,以励后世而重振文化之邦。峡江后学胡氏记于日。
(限于本人文化水平,其中不当之处望读者谅解和指正。)&&
孔文仲 孔武仲 孔平仲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文名起江西,世号“临江三孔”。其文学思想与政治主张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一致。诗文注重杜甫、韩愈反映现实的雄健传统。黄庭坚有五言绝句赞“二苏上联璧,三孔立分鼎;天不堕斯文,俱来集台省”。《宋史》有传,但记载为新喻人,经学者多方考证证实确为今峡江人。至今峡江境内聚居着较多孔子后裔,且族谱记载西江孔绩为孔氏“临江派”始迁祖。“三孔”文章,后世先后付印286卷,大部分收入《四库全书》,成为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文仲()】字经父,孔子47代裔孙,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安山附近)人。父孔延之,字长源,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司封郎中。据《临江西江孔氏族谱》载:其先祖孔绩(本山东曲阜人),孔氏第40世,唐末任吉州推官。因黄巢起义,任满不复北归,遂于文德元年(888)择西江而居,为西江第一世。文仲自幼好学,性刚直不苟言笑,工词赋。登嘉佑元年(1056)进士,考官吕夏卿称其“诗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扬雄”,而擢丙科第一。熙宁三年(1070)朝廷实行改革,翰林学士范缜举荐文仲至神宗皇帝赵顼面前对策,对朝纲国策侃侃九千余言,表达对王安石变法中“理财”、“训兵”之策的不同见解,因而被罢官。赋闲中,潜心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并积极参加欧阳修的文学改革运动。元祐元年(1086)复起用为起居舍人,不久拜左谏议大夫,升礼部员外郎,旋因直奏“青苗”、“免役”诸法的利弊,元祐三年改任中书舍人,同知贡举。同年卒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葬九江德化(今九江县)开元庄孟家山。文仲大殓时,在朝仕官失声痛哭,其好友苏轼抚其棺哀曰“世方嘉熟软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对其刚正不阿、不事权贵的品质作了评价,同时对朝廷用人的弊端进行了抨击。文仲卒后,朝廷诏厚恤其家,命其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归葬其遗骸。著有文集50卷、《唐书集注》130卷。
【孔武仲()】字常父,文仲大弟。自幼聪明好学。嘉佑八年(1063)登进士甲科第六。初授谷城县主簿。历任江州(今江西九江)、信州(今江西上饶)军事推官、湘潭县知县。后任国子监司业、集贤院校历理时,奏请朝廷改革科举制度,恢复以诗赋取士,选贤举能。元祐六年(1091)七月,以宝文阁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绍圣三年(1096),因朝廷党派斗争激化而免职,定居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从此,专事文学研究,与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过从甚密,诗词唱酬,书信不绝。一生著述百余卷,主要有《书说》13卷、《诗说》20卷、《论语说》10卷、《金华讲义》13卷、《孔氏奏议》3卷、《芍药园序》及《孔氏杂说》等。
【孔平仲(1044-?)】字毅父,文仲、武仲之弟。治平二年(1065)进士,初授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熙宁三年(1070)后,历任密州(今河南密县)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衢州军事推官、秘书省著作郎和虔州(今赣州)骑都尉。元祐二年(1087)户部侍郎吕公著举荐升任太常博士,后历任太仆丞校理、江浙提点京西南路刑狱。六年四月充任秘书阁校理、朝奉大夫。绍圣年间,受人诋毁降为惠州(今广东惠阳)别驾,不久被免职,流放英州(今广东英德)。元符三年(1100)七月起用,授朝奉大夫,主兖州仙源县(今山东曲阜)景灵宫。崇宁元年(1102)十一月任户部郎中,后改任佥部郎中、提举永兴路(今陕西西安)刑狱。平仲擅长诗学,工诗词文章。诗词气势豪放,词句精炼。有《续世说》、《释碑》、《诗戏》、《朝散集》、《五行璜新论》、《孔氏说苑》、《良史事征》等近百卷付梓。
【何昌言()】字忠孺,宋时清水洲(村已废,故址在今砚溪镇虹桥附近)人。祖父育,赠紫光禄大夫。父正彦,授河南右军巡判官,赠正义大夫。昌言自幼奋读,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是宋朝开国以来江西的第一个状元。初授承事部鉴书。大观四年(1107),进给事中,充微猷阁待制,知应天府。昌言为政清廉,不事权贵。时蔡京专权,上下广布戚党,朝廷事无大小以其意独行,百官稍有冒犯便罗织罪名加害。昌言上书奏其不端,被逐出应天府,贬知太平州。大观中期,三省台官屡谏蔡京罪行徽宗亦不满其行为,但仅令其致仕。昌言上奏:“今蔡京罢相,并无事因,依朝廷体例,应通过门下省公布,使四方明白蔡之罪状。”遂获依从,上下称快。政和元年(1111),蔡京复用,昌言时与其相忤而不获重用。靖康元年(1126)因蔡京致仕,昌言方被授工部侍郎,兼太子詹事,食邑五百户。不久,金兵破汴京,徽宗、钦宗、太子、王孙宗室和朝廷官员被俘押往金都,昌言因藏匿而幸免。建炎元年(1127),赵构即位,诏令复职,时昌言愤国事成疾,遂呈表以辞,于四月二十七日卒,奉旨归葬家乡。
【曾鲁(?-1372)】字得之,今水边镇馆市村人。幼聪颖异常,七岁便能背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就博古通今,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知晓,以文学著称于时。元至正年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曾鲁自率里中豪杰保卫家乡,并申明约束乡民,众皆遵其号令,没有人胡作非为,时人称其乡为“君子乡”。洪武初,曾鲁被召至朝中修撰《元史》,担任总裁官。书成,太祖赐以金帛。曾鲁上书请求还乡,适逢朝廷编撰礼书,再次留京。曾鲁对于历代的典章制度都甚是熟悉,并认为制定礼仪制度一定要有据可循。有些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与之争辩,他便列举出古代的经传来说服他们。不久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卒,高丽(今朝鲜)派使臣来吊唁,曾鲁看了他们所写的祭文,其中有“金龙”、“黄帕”等禁用之词,而且未用洪武年号。曾鲁便责备使臣说:“龙帕这个词是不能用的,你们朝鲜既然向我大明称臣纳贡,却不奉正朔,道义何在呢?”朝鲜使臣于是谢罪,并修改了祭词。安南(今越南)陈叔明篡位自立,但又害怕明朝会讨伐他,于是派使者纳贡,以探测朝廷之意。礼部已经接受了使者的贡表,曾鲁取副本细读,遂发现了问题,便禀告了礼部尚书,并诘问使者说:“安南国王名叫陈日(火+坚),现在为何突然改名字了?”使者不敢隐瞒,如实陈报。明太祖惊怒说:“蛮国岛夷竟然狡猾到如此程度!”于是不受其贡,自此,太祖更加器重曾鲁。洪武五年(1372)二月,太祖问丞相:“曾鲁现居何官?”对曰:“礼部主事。”即日官升六阶,超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以“顺”字触犯了父亲的名讳,请降官一阶。吏部认为这是典制,不容更改。边防将士捕获了日本人,太祖命放归。儒臣奉命草拟诏令,太祖看到曾鲁所拟之诏后龙颜大悦,说:“前不久陶凯的文章已经很受人称道,曾鲁之文亦是如此之好,我朝的文运一定会昌盛!”不久命曾鲁主持应天府乡试。有甘露降于钟山,群臣写诗作赋以贺,太祖唯独称赞曾鲁之文。同年(1372)十二月以疾归乡,逝世于回家途中。淳安县的徐尊生曾经说:“南京有两个博学多才的大儒。宋景濂以笔为舌,曾得之以舌为笔。”曾鲁作文章从不留下草稿,他的学生有时会抄录他的文章,可惜都未能成书。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今罗田镇徘山村(时尚属新淦县)人
。父名固,字守正,曾任临江府郡学训导,人称“雪崖先生”。幼孜拜清江县(今江西樟树市)进士聂铉为师,从其学《春秋》。建文元年(1399)乡试第九名举人,建文二年(1400)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名。初授户科给事中。明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吉水解缙等同入文渊阁。又迁侍讲。当时翰林官员为太子讲学,都要先将中心大义写明上呈皇帝阅览,然后再进行讲解。解缙主讲《尚书》,杨士奇讲《易经》,胡广讲解《诗经》,幼孜独说《春秋》。幼孜于是进呈《春秋要旨》三卷。永乐五年(1407)迁右谕德兼侍讲,值幼孜任期满,帝命勿改他任。七年(1409)跟随帝至北京。八年成祖北征大漠,幼孜、胡广和杨荣皆扈驾随行。成祖欣赏幼孜所作的文章,途中所过山川要害之地,都命其记之,幼孜挥笔成文。期间幼孜与胡广、杨荣、侍郎金纯在山谷中迷了路,傍晚幼孜坠马,胡广和金纯头也没回地一直走,杨荣和幼孜一直结伴而行,至第二天才到达皇帝驻扎的地方。当夜,成祖令十几个人去寻找幼孜和杨荣没找到,等到第二天见到他俩喜出望外。从此成祖北征幼孜都跟随,撰有北征前后二录。十二年(1414),奉命与胡广、杨荣等纂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迁翰林学士。十八年(1420),和杨荣一起进官文渊阁大学士。二十二年(1424)跟从帝北征,中途兵马疲顿,帝问群臣对策,没有人敢回答,唯独金幼孜说不应孤军深入,帝不听。军队驻扎于开平,成祖对金幼孜说:“我梦见一个神人总对我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作何解呢?”幼孜回答说:“陛下北征的本意是除暴安民,但是大漠环境恶劣,孤军深入恐怕会有不测,希望陛下小心留意为好。”成祖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立刻起草诏书告诉各部撤退。军队抵达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成祖驾崩。金幼孜与杨荣、太监马云等商议秘不发丧。杨荣驰奔京师告丧,幼孜护送皇帝梓宫归京,至京师共七日行程,一切诏令皆出幼孜之手,故民间传说幼孜“七日为君”。仁宗皇帝继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又加太子少保衔,兼武英殿大学士。十月,帝命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在承天门录罪囚,诏令执法部门审重犯一定要和三位大学士(即金幼孜、杨士奇、杨荣)一同审,更加对幼孜委以重任。仁宗驾临西角门,阅览褒扬朝廷重臣的制诰,对三位大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元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旧臣,我治国还得靠你们几位爱卿尽心辅佐啊。我曾经听闻前代君主厌恶直言之臣,即使是亲信宠爱的人,也惧怕皇帝的威严,不敢忤旨。贤良之臣进谏不被采纳,退而绝口,我与几位爱卿一定要引以为戒啊。”于是在五人的诰词上亲自增加了两句话:“勿谓崇高而难入,勿谓有所以从违而或怠。”幼孜等叩头谢恩。洪熙元年(1425),进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翰林学士,领三俸。不久归乡看望母亲,明年,母卒。宣宗即位,诏令起复,修撰成祖、仁宗两朝实录,担任总裁官。宣德三年(1428),持诏书前往宁夏册封庆王府中的郡王妃,所经之地询问军队百姓疾苦,还朝上奏宣宗,皇帝都听从了。跟随宣宗巡视边防,过鸡鸣山,宣宗说:“唐太宗自恃英武远征辽东,曾经经过了这座山。”幼孜对曰:“太宗不久后悔不该打这场仗,因此在这建了悯忠阁。”宣宗说:“这座山在元顺帝的时候崩塌过,是元朝的亡国之征。”幼孜回答说:“元顺帝是亡国之主,即使此山不崩,元朝也一定会灭亡。”宣德六年十二月(1431,公历为1432年)卒,年六十四。赠少保、荣禄大夫,谥文靖,葬巴邱暮膳山。幼孜寡言静默,宽裕有容,待遇越隆却更加谦虚谨慎,将自己的起居之室题名为“退庵”。病重时,家人嘱幼孜向朝廷请恩于子,幼孜不答应,说:“此君子所耻也。”子昭伯,宣德二年(1427)进士,任兵科给事中。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徘山村仍保存有洪熙年间皇帝褒奖金幼孜的敕令碑,原在文靖公祠内,后祠废碑仍存,我曾专门去徘山村考察过,见碑,惜碑文已漫漶不清,然“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等字依旧清晰可见,盖天之眷顾,不欲没公之大名也。余又曾经多次至巴邱暮膳山寻公墓,欲叩拜以慰公灵,奈无人向导而不得,每每遗憾归之。又闻公墓已被盗,而不知何时也,余常愤恨之,若峡人为之尤不可谅。峡邑非人文圣地,出一宰辅而贤如公者,岂其易耶?惟峡之官员、父老珍视文物古迹,精心护之,则峡邑甚幸&&&
,后世子孙甚幸。&&&&
&&&&&&&&&&&&&&&&&&&&&&&&&&&&&&&&&&&&&&&&&&&&&&&&&&&&&&&&&
附1:《明成祖敕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金幼孜诏》“朕惟令德所成,本乎天赋养正之学,实弘圣功;故有聪明纯一之资,必有诗书礼乐之教,所以充其德性而广其器识也。朕嫡长孙天章日表,玉质龙姿,孝友英明,宽仁大度。年未一纪,体具志宁,动必中规,言必合道,好学之笃,夙夜孜孜。日诵万言,心领要义,朕尝试之以事,辄能裁决得中,斯实宗社之灵。上天锡庆,挺生异质,将以福佑天下而基命于无穷者也。然弘材之建必由匠石之功,圭瓒之成必假琢磨之力,卿等茂简德艺,职辅东宫,东宫之子必资兼弼。宜协心合力,辅导于成,推广仁义道德之源,开陈二帝三王之治,与我太祖高皇帝之大经大法,凡肇制守成之艰、生民稼穑之事,朝夕讲论,以涵养本源、恢弘智量,充其盛大之器,以为宗社生民广万年之福、滋国家之庆。卿等亦与有荣闻于无穷焉。钦哉,故敕。”
附2:杨荣《故资善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靖金公神道碑铭》
国家当太平熙洽之时,必有忠谨朴实之臣。论思献纳其间,而后克臻至治之盛,故资善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公实其人焉。公讳善,字幼孜,世居临江新淦之厚聚。宋时有讳清者迁洪坑,至十一世祖讳行者复自洪坑徙居培山,遂家焉。曾祖德明,祖仲卿,皆以儒传家。父讳守正,学问该博。洪武初辟为郡学训导,严毅刚方,人称“雪崖先生”。公生而秀拔不群,幼励志于学,雪崖先生奇之。及长,遣从前进士聂铉受《春秋》。业成,为邑庠生,领乡荐,登洪武庚辰进士第,擢户科给事中。太宗皇帝即位,首以文学荐入翰林,改检讨。命与解公缙、胡公广、黄公淮、胡公俨、杨公士奇与荣凡七人同直内阁,参掌机密。不数月,皆升职,公为侍讲,阶承直郎。明年蒙赐象笏、幞头、公服,寻赐二品织金衣,宠任甚专。仁宗皇帝在春宫时,侍臣进讲经史,公独说《春秋》,词理严正,遂承命作《春秋要旨》。既进,深协睿衷。公尝病,特遣中官偕御医往视,及痊,入朝,慰劳甚至。丁亥,升右春坊右谕德,仍兼侍讲,阶奉顺大夫。今上皇帝为皇长孙,命宫僚兼职辅导,赐敕奖谕,公亦与焉。己丑,扈从来北京。庚寅,从征北虏。冬,还南京。辛卯,诏重修《太祖高皇帝实录》,公与纂修。壬辰,命典文衡,考试天下贡士,号称得人。既而余五人者蒙赐诰命,公得推恩赠其父如职,封母罗氏为太宜人,赠妻孔氏为宜人。癸巳,复扈从来北京。甲午,从征西虏。既还,命儒臣纂修《五经四书及性理大全书》,学士胡公与公及余实总其事。书成,重沐恩赉。丙申,升翰林学士,仍兼谕德,阶奉议大夫。是冬,还南京。明年复扈驾来北京。戊戌,实录成,上进锡宴于礼部,有金织纱衣、钞币之赐。庚子,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翰林学士。壬寅,扈从北征。军行乏食,侦知贼营尚远,公与余密疏军中利病言之,遂诏班师。癸卯,随驾巡边,获胡名王也先土于以归,特蒙厚赉。甲辰,复从北征。师还驻榆木川,太宗晏驾。凡沐浴含殓及道路措置之仪,公与余实与焉。仁宗皇帝嗣位,深加宠赉,进户部右侍郎,仍兼前二职。今上正位东宫,拜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礼遇益厚。凡法司论决重刑,必命杨公与余及公同审录其中,伸雪盖多。时赐大臣五人银图书,其文曰“绳愆纠缪”,以为政务或有阙失&
,许用此密疏以闻,公亦与焉,当时荣之。是冬,奉命持节册赵王妃及封梁王。明年,洪熙改元年,兼礼部尚书,三俸俱支,赐诰命,赠公祖、父皆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祖妣为夫人,加封母太夫人,赠故妻刘氏、继室屠氏皆夫人。明年春,公以母老,首奏归省,仁宗可之,命给驿以往,赐赉甚厚。皇上嗣位,公丁内艰。持诏起复,命为总裁官,纂修两朝实录。己酉,命持节往宁夏册封安化、真宁二王妃,所过阅兵民休戚,还奏,上嘉纳之。庚戌,两朝实录成,赐鞍马、白金文绮、金织袭衣,锡宴于中府。是冬,扈从巡边,至宣府而还。明年秋,疾作,上命医诊视药物。至冬疾剧,少傅杨公与余往候问,公言:“死无足惜,但愧无以报朝廷、益生民。”家人有请祈恩于子者,公曰:“此君子所耻。”言及再有问,竟不答。卒之日,实宣德辛亥十二月丁未也,享年六十有四。讣闻,上为之嗟悼,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靖。命有司制棺,遣礼部尚书胡濙祭之。给舟车归其丧&
,为造坟茔,恩至厚矣。其子昭伯将以癸丑年正月初五日葬公于暮膳山盆形,而以神道碑铭为请。余与公同年同官,处禁林三十余年,出则聊镳,入则同席,虽亲兄弟不是过也。自公之没,痛伤于怀,弗能自释,铭奚可辞?惟公孝友谦恭,沉实利易,乐善汎爱,出乎天性。其学问淹贯、文章丰畅为人所爱重。凡三扈从,往来两京;五从北征沙漠,执笔从事于行阵之间,乘危涉险未尝以劳勚为言。其在动作进止皆有常度,论思献纳,多所裨益,是以历事累朝,荐膺宠任,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名其燕休之所曰“退庵”,可谓得大臣之体矣。是宜树碑墓道,以垂不朽。铭曰:天启皇明,文运昭宣;辅赞至理,必多俊贤。显显金氏,世业以儒;积善有源,庆泽乃敷。惟公之生,天资挺秀;群经子史,靡不博究。既擢巍科,给事廷陛;太宗右文,宠渥洊至。擢寘禁林从容宥密;克副渊衷,屡进华秩。于狩于征,公不罔从;恪勤夙夜,不有其躬。仁宗嗣位,简贤任旧;爵位日崇,宠眷弥厚。皇上继统,倚毗益隆;公未耄期,遽尔云终。爰锡褒命,赠官赐谥;丧葬百需,罔不具备。恩荣始终,惟公克全;播美扬休,执与比肩。高坟峨峨,神道有石;刻兹铭诗,垂耀无极。
【张芹()】字文林,号歉安,县城巴邱人。弘治十五年(1502)登进士第。初授福州推官。正德年间,调南京御史。宁夏安化王朱寘鐇反叛被平定之后,大学士李东阳也得以升官并恩荫其子。张芹认为李东阳于平叛无功可言,且认为他作为朝廷重臣没有阻止刘瑾乱政,对朝政无所匡救,遂反对李东阳冒功受赏。上疏抗言:“东阳谨厚有余,正直不足;儒雅足重,节义无闻。逆瑾乱政,东阳为顾命大臣,既不能遏之于始,及恶迹既彰,又不能力与之抗。脂韦顺从,为其指使。今叛贼底平,东阳何力?冒功受赏,何以服人心。乞立赐罢斥,夺其加恩,为大臣事君不忠者戒。”疏上,李东阳痛哭流涕不能申辩。正德皇帝责备张芹沽名钓誉,张芹遂请罪,被罚停俸三月。给事中窦明因上书言事获罪下狱,张芹疏救之。正德皇帝曾经骑马驰骋受伤,翰林编修王思极谏,得罪皇帝而被发配守边。张芹知道后说:“他不是言官都能如此劝谏皇上,我等言官岂能坐视不理?”于是上疏:“孟子有言‘从兽无厌谓之荒’,老子言‘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内心狂躁而志气荒芜,能把什么事情放在心上呢?都是说沉迷于嬉戏游玩百害而无一利啊。现在皇上您以万乘之尊,不顾自己安危嬉戏无度,万一有什么不测,您未诞龙嗣,那把宗庙社稷交给谁呢?”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不久外放任徽州知府。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言官认为张芹老家在江西,担心叛军会劫略其亲属从徽州取道攻打南京,于是改任杭州知府。不久复知徽州。嘉靖初年,升为浙江海道副使。后历任浙江右参政、右布政使。张芹任浙江海道副使时,日本人在向明朝纳贡的事情上发生了争斗,误伤了百姓,遂获罪被罢官。张芹侍奉继母恪守孝道,崇尚节俭,清贫一生。有《建文备遗录》、《歉斋奏议》。
【边毅()】字德弘,号南岗,今罗田镇桂竹(又名桂林)村人。博闻强记,学识渊博。明嘉靖十六年(1537)乡试中举,二十六年(1547)进士。初授台州推官,对于当地冤狱多所平反。二十八年(1549),边毅任浙江乡试考官,遴选了一批人才。不久升任南京御史。边毅多次上疏论朝政得失,得罪了不少达官权贵,有人劝他稍微克制一点,不要过多地去指责朝政。边毅非但不听,反而批评得更加激烈。有一天,权相严嵩慰劳言官,想要让他们对朝政少一些指责,便对边毅说:“你的靠山是谁啊?”边毅回答:“我只靠天。”当时京城百姓都称他为“边靠天”。吏部奉迎严嵩之意,将边毅外放为湖州知府,又贬为广德通判。不久,调任宣城县令。后升为大理寺评事,转任刑部郎中,卒于任上。边毅为官之处的台州、湖州,都把他列为名宦来祭祀。著有《南岗集》和奏疏十余卷。吉水状元、翰林修撰罗洪先为其撰写墓志铭。
论曰:唐吕延济曰:“名臣,谓有贤才,立功业,垂名于后代者也。”宋梅尧臣又曰:“往往得遗逸,烜赫见名臣。”临江三孔,以文名起江右,继登科第,为后世为文者范;得之天赋秉异,征修国史,持礼仪之教,甚得太祖赞赏;幼孜显居禁林,静默宽裕,屡随北征,劳著扈从,可谓得大臣之体;文林身处言路,不屈宰辅,直言敢谏,有过必抗;南岗学博,指斥当权,不附分宜,得“靠天”之称。观诸人之行迹,称名臣者,庶几无愧哉!
【曾文照】玉笥乡(今属水边镇)人。幼而敏慧,才赋优异。七岁应南唐童子科试,擢第三名。宋朝初年,任永城(今河南永城)县令。上疏陈述县境政务得失,每年替渔民船夫挽回了数以万计的损失。调蒙城(今安徽蒙城县)县令,在其治理之下境内没有出现蝗灾。官至大理司直。
【孔延之()】字长源,西江(今罗田镇安山附近)村人。孔子第四十六世孙。自幼丧父,家贫至无钱买烛读书。延之白天把书带至田间,耕作之余便诵读诗书,晚上则燃松明代替蜡烛,继续苦读。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授钦州(今广西钦州)军事推官。杜祁出镇南方,在镇压欧西范等人聚众反叛的事上,延之谋划良多。还朝,适逢开封治理孟阳河,工程中途而要停工,朝中御史以为不可,争论不休。诏令延之前往查验,遂上奏说工程费用已经耗费了大量钱财,继续完工还能对防治水灾有点益处,不能半途而废。朝廷从其请。出知封州(今属广东)。后被派往广西,任上延之宽恤民力,更置五十五事,并免除了三千人的徭役。迁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延之以母老欲辞官,朝廷不许。广西人烟稀少,而赋税折算实物多达六百万石,延之认为二十万石足矣,他将这二十石高价卖给商贩,不加赋于民,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钦州、廉州、雷州三地渔民被富人所役使盘剥,延之让渔民独立自行为业,且都以政令形式颁布出来。改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裁撤鼎州(今湖南常德)六寨戍守的兵士共一千余人。再迁尚书司封郎中,得疾卒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起初,孔延之在建昌军(治今江西南城县)担任考试官时,就得到了曾巩这样的人才。延之任新建(今江西新建县)县令时与周敦颐等人交好。延之不苟言笑却平易近人,无论做官还是为人,都秉承忠厚之义,不矜智饰名,人称“笃行君子”。诸子文仲、武仲、平仲由其悉心训导而文才出众,世号“临江三孔”。
【陈公琰】字易卿,今水边镇瓈田村人。父恪,刻苦于学问,有名于乡间。兄弟几人分家产,公琰敦守孝悌之义,取其薄,说:“我有这些已经足够了。”皇佑元年(1049)进士,授醴陵(今湖南醴陵)县令,号称“良吏”。当时朝廷变更五代时严酷的“马氏盐法”,下面的官员遂勾结为奸。公琰上书再次放宽官府对制盐贩盐的限制。全州属官对知州有所不满,就想罗织罪名陷害他,公琰暗中保全了他。后经八迁官至谏议大夫。年七十致仕,卒于家。
【何正臣()】字君表,清水洲(今砚溪镇虹桥附近,村已废)人。九岁应童子科,赐出身,号为“神童”。治平四年(1067)进士。蔡确荐为御史,赐五品服,领三班院。适议御史专掌六察之事,正臣进言:“微臣有幸跻身言路,以激浊扬清为己任,不应再兼管监察其他部门。”神宗认为有理,全部罢除御史监察他曹之任,专掌六察。加直集贤院,擢侍御史知杂事。再进吏部侍郎。因怠于职守而外放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当时诏令州县百姓用家中财物换取食盐,有官吏没有按旨行事,正臣遂上书陈述其害,认为此举对百姓毫无益处可言,国家也不能从中获利,朝廷于是罢除此令,百姓们都称为善政。后历官刑部侍郎、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卒。侄子何昌言于绍圣四年(1097)考取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官至工部侍郎。
【陈竑】字君度,今水边镇瓈田村人。元祐三年(1088)中进士甲科。初任镇安军节度使推官,境内屡遭水患袭扰,于是上奏请求在全城范围内筑堤防护、挖沟疏通,水患才得以平息。适诏令清理地方祭祀之事,陈竑下令全部废除滥建之祠庙,只留祭祀贾逵、杨烈妇的两所祠庙。竑又率同僚把无家可归、籍没家产、寄食于寺庙的那些去世而无人收葬的死者予以安葬。陈竑三兄弟都得父荫,但皆互相谦让勉励,而陈竑自己发奋苦读考中进士。最终陈竑因为官正直不屈于权贵而被罢归。
【孔括】字端中,西江(今罗田镇安山村附近)人。父亲孔淑与叔父孔源、孔滋三人相继登进士第,亦号“三孔”。孔括任淳安(浙江淳安)县令,为官廉介自守,当地集市上都把美酒叫做“淳安清”,以此比喻孔括之清名。后括之名声传至宋高宗耳中,高宗亲自在大殿柱子上题字曰“吏师孔括”。任期满,淳安百姓请求孔括留任,皇帝对宰相说:“可以改授他官,令他留任。”后屡迁至濠州(今属安徽)知州。
【曾三聘】字无逸,三复弟,今水边镇馆市村人。乾道二年(1066)进士,任赣州司户参军,迁军器监主簿。诏命制造车弩(古代战具,在战车上置弩,用以发箭),三聘建言说:“我们使用车弩要六个人,射程只有260步,还不如一人操作的克敌弩,制造之费用只有车弩的十分之三,然而射程却可达到360步,孰好孰坏一清二楚。”最后朝廷竟然没有去制造克敌弓。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宋孝宗赵昚禅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光宗,而孝宗退居重华宫,但多年积起的父子恩怨骤然显现出来。一开始光宗还会效法孝宗侍奉高宗赵构的先例,每月四次朝见重华宫,但不久,光宗便以政务繁忙来回避。三聘于是写信给当时的宰相留正,要他劝说光宗坚持朝见孝宗的惯例,留正还没有向皇帝提及此事,便因他事辞去相位。三聘说:“现在宫廷之内的父子、夫妇关系,群臣都讳莫如深,害怕引祸上身。丞相您若要辞去相位,最后再向皇帝进言一次,又有何不可呢?”迁秘书郎。光宗想要独自去玉津园游玩,三聘上奏:“近来人心日离,离灾祸也就不远了。朝廷大小官员无不震恐,请求皇上您顾及父子之情、孝道之义,陛下怎能置若罔闻呢?万一敌人的间谍侦知此事,派使者来问圣安,但太上皇却不知道,陛下该如何处理呢?如此岂不示我朝皇帝父子不和,而给敌人以可趁之机?”孝宗病重,三聘又上书说:“如今流言蜚语很多,且日甚一日,臣下唯恐有小人借机兴风作浪、扭曲是非,到时酿成大祸,悔之晚矣。”光宗认为有理。孝宗驾崩,光宗也得了病,不能守丧,朝野更加议论纷纷。三聘说:“要应对如今的形势,就必须早立太子。”宁宗即位,兼任考功郎。后外任郢州(今湖南长沙)知州。韩侂胄认为三聘是赵汝愚的心腹,降两官,不久任郴州(今湖南郴州)知州、提点广西湖北刑狱,都推辞不任。韩侂胄滥杀忠良,那些被贬官的人纷纷被起用,唯独不召三聘,三聘亦不言。嘉熙()年间奉使于金,遇难。朝廷特赠官直龙图阁,谥号“忠节”。
按:曾三聘曾师事朱熹,为其高足。
附、县人胡宗阅《书曾无逸传后》:“试访遗墟迹已陈,著书犹幸卷常新。晦翁门下称高弟,炎宋朝中有几人?国事枉劳三寸舌,使车断送百年身。虚名不羡龙图阁,忠节流芳峡水滨。”
【曾三复】字无玷,今水边镇馆市村人,三聘之兄。乾道年间()进士。淳熙()末年,主管宫告院,迁太府寺簿。历官将作太府丞。入仕数年,不急于求进,士大夫都称赞她。绍熙()初年,出任池州(今安徽池州)知州,又调常州(今江苏常州)知州。后召还为御史检法,历任监察御史、太常少卿、起居舍人,迁起居郎兼权刑部侍郎。因年老多病请求辞官回乡,诏令以本官致仕。三复性耿介,不热衷于求进,因此官位升迁很慢。三复担任了两年的言官,所持言论皆公正有理,不随流也不偏激。三复死的时候,朝野上下都为之惋惜。
明【萧伯辰()】名正,以字行,今金江乡刀石村人。自幼刻苦力学,善文辞。洪武二十四年(1391),受乡贤名儒刘伯达等举荐,以贤良方正科辟为工部观政。不久授工部主事。外任贵州安庄卫知事。当地的白水山上建有城堡,然山间多毒气瘴疠,戍守士兵常患疾病,但言官们都认为戍守于此一向是旧制,不敢向上进言更改。伯辰请求将城堡改筑他处,士兵们因此都十分感激他。后改泰州(今江苏泰州)知府。又调深州(今河北深州)知府。深州位处低地,常年遭受水患,连衙府都曾被冲毁。伯辰于是考察深州地形,认为吴家庄海拔高且地势宽广,适合建城,遂将实情禀告上级,使转奏于朝,获允。深州百姓因此摆脱了水患的侵袭。当时有恶狼伤人,有蝗灾损庄稼,伯辰即往城隍庙诚心祈祷。至第二天天明,恶狼死而蝗虫为乌鸦啄尽。任期满,业绩第一,升为南京礼部祠祭郎中。宣德元年(1426)春,因病卒于官任上,“朝之贤士大夫闻而往吊者累月不绝”。邑人金幼孜为作墓志铭。
【胡彦嘉】字克美,玉涧(今福民乡胡家村)人。为人廉介严明。明朝初年,以举荐辟为双流(今属四川成都)县令。彦嘉一到任,就询问百姓疾苦,百姓都说徭役过于沉重。彦嘉于是上奏请求减轻,当地百姓于是都安居乐业。后因母亲年迈乞求致仕,百姓都挤满了道路,哭着求彦嘉留任。当地为他建有“仁亲祠”,以示怀念。
【谢子襄】名衮,以字行,今水边镇佩贝村人。建文年间(),被举荐任青田(今浙江青田)知县。永乐七年(1409),子襄与钱塘(今属浙江杭州)知县黄信中、开化(今浙江开化)知县夏升都在连续九年的官吏考核中并列第一,按例应当升迁。然而他们的部属都一同向上级官员请求他们留任本地,遂禀于皇帝。永乐皇帝很欣赏他们三人,遂擢子襄为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府、黄信中杭州知府、夏升衢州知府,三人得以治理故县。子襄升任处州知府后,声名、政绩愈发突出。时处州有老虎为患,且气候干旱而现蝗灾,子襄往庙宇祈祷于神,诚意动天,遂连续两天大雨,蝗虫尽死,老虎也逃走了。有一小偷窃走了官府钞银,子襄告知于城隍庙神。此时小偷正藏于密室查验钞银,忽疾风大作,将钞银吹散于集市中,小偷不得不认罪伏法。当地有一百姓在集市上卖牛,将要屠宰的时候,这头牛忽逃逸直奔于子襄跟前,俯首若有所诉。子襄遂捐出自己的俸禄赎回此牛,归还其主。有个士兵叫吴米,占据山谷、聚众为乱,朝廷认为应发兵讨灭,处州一地议论纷纷,不得安宁。子襄力劝军队进城后不要出动,自己用计策捕获叛卒。抓获其首领吴米后,余皆溃散。子襄为人廉洁谨慎,为官三十余年,一心抛家为公,了无私念,故《明史》将其列为“循吏”。
【胡器】字士琏,今砚溪镇灼岭村人。明初由廪生入国子监进学深造。授云南普安通判。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部落刚刚归顺朝廷,胡器便以礼仪教之,这些少数民族就慢慢地被感化了。升为泉州知府,惠民之政颇多。胡器每次遇到要判处囚犯死刑的时候便郁郁不乐,有人问其缘故,胡器答道:“我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不能做到用道德来感化民众,难道要去致民众于死地吗?”有一次粮仓起火灾,众人束手无策,胡器作稽首之礼,祈祷上天能帮助自己,不久火便熄灭了。永乐四年(1406),被朝廷征召至内阁修撰《永乐大典》,书成返泉州,诏令赐御斋犒劳。泉州有座洛阳桥,为石板叠成,长至两里,是北宋泉州知州蔡襄所建,时桥已坍塌,胡器便带头捐出自己的俸银,倡导百姓修葺。而当时正值涨潮季节,却突然在三月的时候平息了,于是洛阳桥得以修缮,泉州的百姓都感到很惊异。后擢升为贵州按察使,因政绩突出又升国子监祭酒兼摄通政司事。不久致仕还乡,卒。著有《朴庵集》。
【边仕忠】名恕,号精白,以字行。今砚溪镇桥头村人。永乐元年(1403)乡试中举,任江川(今云南江川)知县。江川原来是六诏(唐代分布在洱海地区的六个少数民族部落,称“六诏”)的属地,民风彪悍。仕忠到江川后,以礼仪谦让之义教化之,民风习俗骤然一变,众皆恭敬守礼。不久回乡丁忧,守丧期满,补任程乡(今广东梅州)知县,调兰阳(今河南兰考)知县。当地有民众的田地被豪强所霸占,庭审后百姓得到了补偿。豪强心生恨意,遂污蔑百姓为盗贼,百姓被错关进监狱。过了一年,仕忠调查得知真相后,即把百姓放了出来。时久旱无雨,这天便降甘霖,县民都称是仕忠的廉洁奉公、明察秋毫感动了上天。任满擢工部主事,后卒于官任。
【张彻】字玉莹,今金江乡城上人。永乐元年(1403)举人,二年(1404)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编撰《永乐大典》。改任吏部主事,升考功郎中。张彻为人刚正不阿,朝廷权贵都称他为“铁板张”。年过五旬,连连上书乞休。家居二十年,著有《退轩集》十六卷。
【卢滋()】字玉涧,殷山(今砚溪镇因山)村人。永乐初任邑掾,秩满后事吏部文选司。当时吏部尚书蹇义奉命择天下地方之贤才,征召卢滋,与之谈论,甚符朝廷之旨。成祖问蹇义孰为英才,蹇义遂举荐卢滋。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又擢文选司员外郎。卢滋在文选司凡十余年,知贤善任,选人克宜克当。不久升大理寺卿。外任杭州知府。适有宦官违禁私造龙服,卢滋遂上疏弹劾他,论罪被诛。卢滋任杭州知府十八年,正以率下,不使苛察,政弊除而奸者敛迹,民安居乐业,杭州大治。后升为广东布政使,卒于官任。
【吴扬()】字光训,今水边镇何君村人。父吴节性,洪武二十年(1387)举人,曾任国子监助教。吴扬生而颖异,及长,束发读书,便以僵于书本、不知变通为耻。永乐十二年(1414)乡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初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历刑部员外郎。适广东东部地区粮食歉收,出现大饥荒,饿殍遍野,总督、巡抚上奏报灾。永乐皇帝了解实情后非常悲痛,欲得贤才前往抚恤灾民。朝中公卿大臣都认为吴扬能胜任此事,交相上奏举荐吴扬。帝喜,立擢吴扬为广东布政使,赐以敕命,召之言对。帝反复叮嘱吴扬要勤俢政事,拯救灾民。吴扬奉命星夜驰往广东,精心挑选廉洁能干的官吏十几人,令他们即使殚精竭虑,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赈灾。不久灾荒渐平,流民也陆续回到故乡。初,广东临近大海的地方盗贼猖獗,吴扬一到任,便秘密侦知其踪迹,擒获贼首,绳之以法,一方遂安。在吴扬的任内,广东无匪患。吴扬曾过梅岭,见经过的行人都感闷热难耐,遂仿张九龄之故事,在梅岭两侧植以松树,从此南来北往的行人都可享受阴凉之快。过梅岭者皆比之为“召公棠”、“莱公柏”,以表对吴扬之惠政的感激和对其的爱戴。广东任期满后,召为兵部右侍郎,朝廷还未下达诏命,吴扬已卒。年六十三。
【宋常】字常固,今金江乡桥滩人。永乐九年(1411)中举,十六年(1418)进士。任吏部观政。时北京正在营建宫殿,以备迁都,要从这些观政各部的进士中遴选有才能名望的人来应召,宋常在其列。遂奉命征调河南、山西、陕西三地应征徭役的士兵、民夫。当时天甚寒冷,冰冻道路,环境异常艰苦。苦累、病痛使这些应征的士民哭喊不绝,声斥满道。宋常于是给士民们配发热汤、药物,众多兵民得以活下来。完工后,工部验收,政绩第一。历官遂溪(今属广东湛江市)、龙川(属广东河源市)、旌德(属安徽宣城市)三县知县。所到之处,均宽政爱民,金幼孜在其文集有载。江南巡抚周忱考核县官政绩时,宋常名列第一。工部侍郎罗汝敬也仰慕其名,与巡抚周忱多次举荐于朝。皇帝看到两人荐疏,大悦曰:“宋常是真正的百姓父母官啊!”特授吏部验封司郎中,宋常力辞,遂解带归乡。晚年自号“梅屋居士”,著有《迂叟集》。
【张魁】字万选,今罗田镇张家村人。父敬,洪武二十年(1387)举人,南京国子监博士。张魁自幼聪慧,十二岁便能作文章。宣德元年(1426)乡试中举,任教谕。升绩溪(今安徽绩溪县)知县,广施惠政,当地士民为之立“德政碑”。擢御史,巡按陕西。张魁所到之地,果断执法,布政司、按察司等地方官员都甚是敬畏他。弟万中,名勉,以字行,与兄魁同年中举,宣德二年(1427)登进士第,任员外郎。
【张敩】字廷学,张敬之孙。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授监察御史。上奏进呈《律解比例》、《军政条例》等法,朝廷都批准实行。。升辽东巡按,进呈《巡边图》,英宗朱祁镇嘉赏之。时辽东无水井,张敩考察地势地貌,发现泉水,百姓仰赖饮用,而建亭于井上,题其额曰“张御史井”,并建祠以祭祀张敩。调浙江监察御史,申明严禁溺死女婴,很多女孩得以存活。这件事传至朝中,皇帝下诏书褒奖,文曰:“历年滋久,茂著激扬,宜锡异恩以旌劳勚。”迁广西按察副使,由于触怒了朝中权贵,遂乞休回乡,号“金石居士”。著有《书经讲说》。
【卢秩】字崇绩,殷山(今砚溪镇因山村)人。景泰四年(1453)举人,五年(1454)登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巡视京畿地区。当时保定千户朱刚不守法令,遣其弟朱昇持金伪制诏书要颁赐卢秩宅邸,并加官。卢秩的妻子严氏识破诏书是伪造的,让其子卢怀诚将朱昇绑送官府,后依法绳之。不久卢秩升任湖广按察副使,当时广西的瑶族部落不断地劫掠骚扰郴州(湖南郴州)、桂林,卢秩设计并选兵士亲自督战,打败了他们。事闻于朝,擢升贵州按察使。乞休致仕,卒,年八十一。
【何衷()】字惟孝,莲潭(今仁和镇莲潭村)人。景泰七年(1456)举人,天顺元年(1457)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进刑部员外郎。适四川巡抚与总兵官上奏相互攻击揭短,朝廷商议推荐何衷前往勘验。等何衷到了四川,他们就怕朝廷会降罪,遂向何衷贿赂千金,何衷坚决不受,最终将其定罪。凤阳留守陈某鞭打人致死,查案官员久久不能判决,何衷查办,定罪斩之。迁南京大理寺右丞,卒于官任。何衷家贫,无钱敛葬,士民无不惊叹和惋惜其清廉。著有《静斋稿》。
【何纯】字惟一,何衷弟。成化二年(1466)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广东监察御史。参与平定四川之乱,严正持法。时有朝廷大臣贪得无厌,毫不收敛,何纯遂上奏揭其过,多次弹劾却没有回应。交趾(今越南)人到临安(今属云南建水县)镇说要借道,巡抚王恕奏请添设兵员、修缮守备,朝廷遂擢何纯为云南按察副使。先前,云南阿弥州盗贼和南蕃刁蛮结盟反叛,交趾人乘机过红河(又称元江),何纯捕获其首领,斩之。于是上奏朝廷建议在此设置千户所巡检司,派员守御。会有人建议要增收临安的银矿税,何纯反对说临安银矿稀少且百姓贫困,课税不宜增加,朝廷都批准何纯的这两项建议。后卒于官任。
【戴中】字师中,暮膳(今巴邱镇暮膳村)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黄梅(属湖北黄冈)知县。黄梅屡年都有旱涝之灾,戴中诚心祷于神,当地便风调雨顺。有恶虎白天奔于集市中,吞噬行人,戴中又祷于神,恶虎相斗而死。经考核政绩,名列第一,召为四川监察御史。和万安、戴用、宁波沃一同管理学宫,力持宪体,遂有“一沃二戴”之称。巡按河南,值发水灾,戴中开仓赈济,数以百万的民众活了下来。因上书言事触犯了旨意,贬雅州(治今四川雅安)通判。弘治()初年,以直言起复,擢广东按察司佥事。寻转广东按察副使,卒。
【何善】字惟吉,何纯、何衷之弟,莲潭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新城(今江西黎川县)知县。县地常遭受山洪之害,庄稼损失严重。何善遂组织百姓修筑大堤、疏浚沟渠,水患平息。年岁不好,庄稼歉收,何善认为等上报同意赈灾已经来不及,应立即开仓赈灾,属吏感到很为难,何善斥责道:“为救百姓于水火,我难道还怕被降罪吗?”当地有一对异母兄弟争夺田产,何善谕以孝悌之道,兄弟最终感动相让。后升刑部主事,朝廷任命刚下,何善已卒。当地士民为之立“遗爱碑”,以怀念何善。
【刘缨()】字与清,号铁柯,遶州(今属砚溪镇)人。随父亲至吴县(今江苏苏州),遂安家于此。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官滕县(属广西梧州)知县、福建监察御史。闽地有一人,其继父得疾,于是刲股祈父病愈,郡县官员将其事上奏,缨却认为其行甚为不妥,以“弃己姓而冒他姓,义既不明;亏父体以济父讎,孝则安在?”之语回应,批其不孝不义。当时舆论都认为他的做法很正确。弘治十三年(1500),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正德二年(1507),改巡抚湖广。次年召为大理寺卿,改兵部右侍郎。官至太子太保、南京刑部尚书。孙刘瑊,隆庆五年(1571)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与修《大明会典》。万历八年(1580),升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调北京任国子监司业。万历十四年(1586),升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
【邓概】字魁卿,巴邱城北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永安(今福建永安)知县。擢都察院都事。因弹劾宦官韦兴、都御史马文昇而贬资阳(今四川资阳)知县。不久升琼州府(今海南)同知。会刘大夏征讨海南黎族,命邓概防守临皋,贼不敢犯城。擢广东按察司佥事,刘瑾弄权,将其罢官,遂归乡。
【陈阳()】字健夫,今沙坊枥坑村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主南京附近地区的刑狱。有罪囚持千金贿赂陈阳,希望免死,陈阳不纳,最终以法理判之。进刑部郎中。苏州曾有一桩大案,久不能决,朝廷命陈阳前往查案。刘瑾受罪犯厚赂,想要免其罪,陈阳坚决不顺从刘瑾之意,遂被污陷关进诏狱,并在朝门前受廷杖之刑。贬云南昆明州同知。刘瑾谋反被诛,复升为广东按察司佥事,迁按察副使。陈阳在广东任上,安抚少数民族,并参与平定思恩岑浚之叛。因弹劾巡按御史朱志荣贪污而贬官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从四品官,掌盐务),卒。
【何祯】字立经,今仁和镇湖头村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迁大理寺司副。会隆平侯争袭,命何祯勘验其事,刘瑾想要干预此事,何祯不顺从,竟被罢官。刘瑾诛,起复任河南按察司佥事。平定河洛地区的贼寇有功,擢山西按察副使,因疾乞归,诏令以山西按察使致仕。
【高翀()】字允升,箬山(今福民乡田心村)人,随叔父客居湖北安陆。嘉靖元年(1522)乡试中举,五年(1526)进京参加会试,过磁州(今属河北邯郸),拾得数十缗(一般一缗为一千文)铜钱,高翀毫不犹豫地在树下等失主回来找寻。不久一人便奔号而至,高翀问其实情后确为其所失,将钱全部归还于他。是年登进士第。历任犍为(今属四川乐平市)、溧水(今属江苏南京)、束鹿(今河北辛集市)三县知县。入为工部郎中,寻擢浙江参议、四川按察副使。又调山西参政、云南按察使、贵州左布政使。后奉敕命以都御史衔巡抚贵州,征讨苗族叛乱有功。嘉靖四十二年(1563)因年老诏令致仕。隆庆元年(1567)起复,进阶资善大夫、工部尚书。四年(1570),卒,年八十一。高翀无论是做京官还是为地方官,都尽忠事职。历官山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于边陲防务多有建树,皆可称道。光禄寺卿、吉阳先生何迁为之作传。高翀有《还金记》及文集藏于家。(今福民乡巷口前村附近的洪堤旁仍保存有高翀高中进士之后所立之坊,上刻“明嘉靖丙戌进士高翀之坊”11字,号为峡江“开邑进士第一坊”。)
【张绪】,字卿理,号顶山,今罗田镇张家村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翰林检讨。二十三年(1544),担任会试评卷官,所取多名士,像王之诰、谭纶等人后来都成为名臣。严嵩当权,一向仰慕其名,欲收至门下,而张绪却从不曾去拜访过严嵩。外放为湖广参政、提督太和山。张绪不愿与僧人为伍,上疏请求朝廷另派宦官管理太和山,自己则专职民政,获允,并且朝廷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即地方行政官员不掌僧侣寺庙之事,另派宦官提领。不久以按察副使备兵贵州。贵州的水西宣慰使安氏依恃险阻不臣服朝廷已经很久了,张绪谕以大义,安氏感泣,愿意戴罪立功以自赎。会有苗族部落猖獗为乱,张绪派遣将领会和安氏军队攻打,大破之。平壩、威清等地有恶虎为患,张绪作文祷于庙,不久恶虎自相搏斗而死。未几,严嵩唆使言官弹劾张绪,遂落职归乡。家居二十年,卒。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张瀚为之作墓志铭。
【黄元成】号梅塘,今水边镇馆市人。少时丧父,自强刻苦于学问。年仅十岁,因其所在私塾面向羊角、鸡冠二山,遂题一联,联文曰:“青云发羊角,红日上鸡冠。”字字充满豪情抱负。嘉靖二十三年(1543)乡试中举,署曲江教谕事。嘉靖三十七年(1558)的浙江乡试举人管大勋(后任临江知府)等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升武康(今浙江德清县)知县,会庄稼歉收闹饥荒,粮仓的存粮即将用尽。元成遂向皇帝上疏,并自己在牍书上署名,文中有语曰:“婴儿啼饥不饱不止,慈母爱子亦怒亦怜。”朝臣无不惊奇其语,于是得到了粮食赈灾。改任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知县。有一次,一个很有权势的宦官路过光化县境,黄元成毫不屈服,只称他为“老钦敕”,这个宦官大怒说:“我身份比你尊贵很多,你竟然把我称作侄子!”因“侄”与“敕”两字发音相似,黄元成以此污之,闻者称快。著有《横塘文集》。
【曾植】字季培,号二怀,金坊(今砚溪镇金家坊村)人。南明文渊阁大学士曾樱之弟。少时入吉水名臣邹元标之门,从其学。选贡(入南京国子监进学),翰林学士黄道周以贤才荐于朝,授泉州海防同知。泉州临海,中外船舶鳞集,因船多位少,停靠者纷纷馈赠数千金,曾植俱推不受。曾植为政,极擅长断决案件,泉州下属七县要打官司的百姓都去找他处理。有个武官叫秦士汇,犯法将斩,曾植奇其状貌,将其释放。后来有贼寇掠仙游(今福建仙游县),僭位称王,曾植奉命统兵讨之。然曾植一到仙游,贼寇就请降,才知道那个称王的人就是秦士汇。以军功升为福建参议。不久召为光禄少卿,曾植没有赴任,归乡。自号“霞石老人”,卒,南丰(今江西南丰)兵部侍郎兼广东巡抚汤来贺为作墓志铭。有《曾二怀遗书》。
【胡志传】字子肖,号求岩,今砚溪镇砚溪村人。初为廪生,万历四十六年(1618)乡试中举。选为分宜(今江西分宜县)教谕。丁内艰,回家奔丧。丧除,补为浙江金华教谕。擢四川马湖府推官。适李自成破潼关,逼近会城,志传奉诏署理眉州(今四川眉山)事务。志传至眉州后,修筑巩固城墙,挑选干练精卒,并布划防守方略。农民军的战船至眉州城下,志传亲率士兵迎战,贼败遁去,眉州之围遂解。以军功升陕西宁夏兵备道,被当地选入乡贤祠享祭。
【张问士】字达可,今金江乡城上人。天启元年(1621),由恩选入南京国子监进学。崇祯年间(),以贤良方正科被聘用。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郡县失陷残破的几乎达到了一半,那些入朝被遴选出来的人,如果将被派到这些已被攻打而又无行政长官的的地方去任职,即畏惧而推辞不往。张问士遇到这种情况,义愤填膺的说:“士君子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睹君父忧,恝然(无动于衷)何忍?朝廷养士几三百年,岂缓急无一可恃耶?”于是又上疏,表忠义而欲赴国难之心,其疏有语曰:“圣主殷忧已极,举世聋瞶自如,臣忠愤迫切,义不顾私。愿乞残邑以酬国恩,以倡忠义。”疏上,授广东北流(今广东北流市)知县。张问士一到任,革积弊、除奸吏、缮城郭、修武备,起义军至北流城下,问士身先士卒,斩其帅,敌溃,北流城得以保全。有御史向上举荐其才,遂迁寿州(治今安徽寿县)知府,卒。有《存耕堂稿》行世。
【朱学渊()】名深,以字行,夏富(今属马埠镇)人.幼即聪敏有卓识,拜欧阳子更为师,每每与清江(今江西樟树市)刘仲修、同邑何静极等人相互切磋,由是学问日进。洪武()年间,举孝廉,授江南舒城(今安徽舒城县)知县。学渊以兴利除弊为施政纲领,务必使百姓受惠。舒城处江淮地区,农田多在低洼之处,而围田的堤岸早已坍圮,没有修缮。学渊便在农闲的时候深入田间查看地势地貌,组织民众重新修筑堤岸,并建水闸疏通水道,当地百姓深受其利。境内有一个好吃懒做的无赖,假借宦官之名敲诈勒索平民百姓,学渊深入其地暗查暗访,得其实情。学渊便对他进行讯问,此人惧怕而全部承认了其所犯之罪状,伏法。任期满,擢山西汾州(今山西隰州)通判,舒城的士民遮道为其送行,均不忍其离去。后告老致仕,遂归乡。后来的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谨身殿大学士王文为作墓志铭。
【陈渊】字希颜,号复斋,瓈田(今水边镇琍田村)人。洪武年间,以优秀的廪生身份入国子监进学。初任职于云南大理,迁刑部郎中。出为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县)知州,调宁海(今浙江宁海)知县。任期满,调平凉府泾州(治今甘肃泾川)任知州。邑人金幼孜曾作序以赠之,赞其为政宽厚、为法公正而不苛峻。
【刘濬()】字源深,稠溪(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自幼以聪明俊秀闻名于乡里,同里(时俱为扬名乡人)金昭伯(大学士金幼孜子,进士,任兵科给事中)见而奇之。年仅十七岁,以治《春秋》中景泰七年(1456)乡试,天顺八年(1464)成进士。出知山东东昌府博平县,为政清明宽厚,尤善断决案件。刘濬在其任上,教导百姓要勤于耕种生产,有人家中无耕牛,甚是劳苦,刘濬便拿出自己的俸银为其买牛,自此以后,博平没有荒芜的农田,百姓也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任期满,政绩最好,治行被列为异等,特擢御史,巡视京畿地区。当时有一宦官倚仗权势为不法事,刘濬坚决地上疏弹劾其罪,毫不退避。成化五年(1469),出巡四川。刘濬至四川,平定安抚少数民族,剿灭盗贼匪寇,贪污官吏亦为之收敛。刘濬为官一向清廉公正,淡泊名利,克己守法,随从属吏每每不能忍受。因积劳成疾,卒,年仅三十一。
【胡奎】字应文,号雪滩,大广(今仁和镇胡家村)人。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十六年(1521)中进士。初授浙江金华府推官,清白自守,尤善决狱。当地一个有钱势的豪绅欲占据平民的祖坟地,恰逢此平民祖坟的墓券丢失不见了,豪绅遂秘密将自己刻好的石碑埋于山中,众人惧怕得罪豪绅,都袒护他。胡奎经查验后得实情,挖出豪绅所埋的石碑,揭发其阴谋,众皆惊服。擢太仆寺卿,转光禄寺卿。胡奎曾两次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的考官,不久升任顺天府尹。未几,擢吏部侍郎。适朝廷勘验严世藩丈人的罪状,世蕃派人告诉胡奎要按自己的意思去办案,不要定自己丈人的罪,胡奎坚决不从。严世藩遂记恨胡奎,外调为巡抚云南。将要赴职,胡奎上疏,当前应以屏斥奸佞、擢任贤才为首要之务。及至云南,整顿风纪、平抚蛮族,一时边疆大臣将胡奎视为“东南锁钥”,倚为栋梁。后以疾辞归。有《易经俚解》、《奏议》二十三道藏于家,皆残缺不全,未及付梓。
【周良会】,字际之,号梅山,良溪(今属沙坊)人。正德十一年(1516)乡试中举。授江南贵池(今属安徽池州市)教谕,迁庐江(今属安徽合肥)知县。良会一至庐江,则组织人编撰《庐江县志》,置建义塾、义冢,善政良多,士民皆服其教。任满,升长沙通判,平定草寇之患,毁除滥建的祠庙。不久辞官还乡。著有《鱣堂草琴署》、《草星沙集》。
【张宿雉】字德明,庙口(今桐林乡庙口村)人。少时即闻名于学校中,师事同邑曾樱。后来明亡,曾樱仕隆武朝廷为文渊阁大学士,一直在福建漳、泉一带坚持抗清,宿雉一直跟随于曾樱身旁,为其出谋划策,然遇老师曾樱有不妥之处,辄与之力争。以岁贡(明清时地方每年向朝廷推荐成绩优异的廪生入国子监进学,称“岁贡”)授宜黄(今江西宜黄县)训导,重点训诫官员子弟。知县用公务之名缠他,使他无暇去管教那些官员家的学生,宿雉坚决不从。任满,擢福建建阳知县,劝课农桑、安抚士子循循有方。时福建匪患严重,宿雉于是增筑城墙,简练士卒,以强防守。建阳无匪患袭扰,皆宿雉之力。
【李师白】字欲仙,号恕亭,芳洲(今戈坪乡芳洲村)人。康熙年间(),以廪贡(明清时府、州、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亦用以称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授崇义县(今属江西赣州)教谕。升山东历城知县,到任刚刚一个月,适逢青海用兵,朝廷在北京附近地区的府县长官中遴选有真才实干的人督运粮饷,山东巡抚李炜派师白前往,师白慨然就道。行程计三万余里,师白留心观察边陲之地形、山川、要塞,往返共费时一年零六个月。历城一年的军粮额为小麦一千石,但适逢收成不佳,小麦歉收,师白请求停止征收军粮,用现有粮仓的存粮上交,军民以为便。县境有蝗虫为害,师白斋戒祷之于神,并率众往田中灭蝗,最终没有酿成蝗灾。又请求加筑二里堤坝,临水之田久无水患。雍正二年(1724),政绩考核最佳,入京,又以前所立军功,朝议升行人司行人,师白以年老多疾推辞不就,准予告归。师白回家后在江岭筑起房屋,时常与里中诸君子来往,醮斋念佛,为莲社之游。年七十五卒。所著《进藏录》一卷,详细记载了异域的风土人情,即为其督运粮饷入青海时的所见所闻。
【李必翔】字又翱,号集山,李师白长子。雍正三年(1725),捐赀入国子监进学,肄业后授安徽池州通判。到任后,以锄奸去贪为务,积弊基本清除。署含山县(今属安徽马鞍山市)事,会县闹饥荒,饥民向富人借贷不成,遂纠集众人抢其粮分之,必翔见状,怜悯这些饥民,说:“这些都是被逼无奈的饥民,但是有一些坏人借此为乱。”遂捕获带头为乱的人,余皆不治罪,百姓俱感泣谢罪。署庐州(今安徽合肥)府事,缉捕盗贼,民赖以安,奸人敛迹。上司赞赏其廉洁能干,向上奏闻。擢泗州知州,适遭丧,必翔于是辞官归乡。必翔归家后,醉情于山水之间,生活悠然,年近古稀而卒。
【张镜】字明远,号方亭,庙口(今桐林乡庙口村)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授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市)知县。县民在湖泊中围垦了水田,但俱被官府没收,百姓依然要交田税,常常苦之。张镜暗查得其实情,重新丈量这些水田后归还百姓。年岁不好,当地有很多百姓流亡外地,张镜立即请求拨粮赈灾,而且还拿出了自己的俸银买粮以招抚流民归乡。邻县鱼台(今属山东济宁市)的河流决堤,上官命张镜前往修葺堤岸。当时修堤的民工数千人,会天大雨,按照旧例修堤民工无工钱,张镜倾其所有,向数千民工发放工钱,民工对张镜无不感恩戴德。后来在徐家塘处建石桥,即把石桥命名为“张公桥”。
【边镛()】字洪声,号韵溪,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生而颖异,读书成诵便终生不忘。弱冠,参加童试,很受当时峡江知县余士依的欣赏。年二十五,中乾隆九年(1744)乡试。十年(1745)登进士第。初授重庆丰都知县,政绩卓著。当地有盐商持千金谒边镛,请求增加贩盐的数量,边镛拒而不纳,亦不增其额。又倡修葺当地文庙、学宫,其面貌焕然一新。边镛又遴选诸生和县中知行俱佳的人,加以褒奖。城南有一燕尾潭,船行甚险,边镛遂在其地设置救生船,并派水性好的人轮值,每年五月初一都前往祈祷潭神,往来之人才稍微心安了一些。有漆商携带数以万计的货物不小心在燕尾潭翻了船,救生船马上救之,而当地居民却乘火打劫,哄抢其货殆尽。边镛听闻立马下令严加追讨,如数归还商人,漆商感泣谢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调四川秀山知县。秀山一向为苗族聚居之地,置县时间不久,文武生员名额皆附于州学之下。边镛遂上书请求新建县学,设司训,还亲自莅临学校讲学,常对诸生嘘寒问暖。当地风俗未开,不知娶嫁,男女多以山歌问答,中意即相结合,因此婚后多有诉讼之争。边镛以“六礼”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教之,民渐知礼义廉耻,婚后诉讼渐渐平息。擢云南阿迷州知州,边镛捐出自己的俸银,倡导建立义学,造就人才,州人感激其行,为建生祠于义学之左,每年定时致祭。政绩考核最佳,升云南丽江军民府同知。边镛将要离开阿迷州时,当地士民皆不舍其离去。后告假归省墓,仰慕陶渊明的隐士之风,遂以疾乞休致仕。著有《亦政斋稿》。
【李天植】字培之,号双溪,今金江乡桥滩人。少负奇才,稍长,刻苦力学,名冠一时。乾隆六年(1741),由拔贡参加乡试,中举。十三年(1748)登进士第。授庐江(今属安徽合肥)知县。到任之初,岁饥,百姓苦不堪言,天植捐俸倡导乡绅输粮赈灾,无数饥民得以活下来。第二年春,境内又发瘟疫,死者甚众。天植向染病的民众广施汤药,疫疾得到控制。天植在庐江任上,以诗书礼义对士民进行谆谆教谕,民风骤新日上。上司甚为欣赏天植之才干,凡遇大庆典等需谋划之事,皆委任于天植。天植三次参与谋划迎接乾隆帝巡行之事,两次治理淮河,并多次充当乡试考官。江南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1756)、二十四年己卯科(1759)、二十七年壬午科(1762)、三十年乙酉科(1765)、三十三年戊子科(1768)五科的乡试,天植皆充任考官。在此期间,天植努力收罗人才,为一时之盛。天植在庐江任职时间很长,广施恩泽,至其离任,当地士民皆惓惓不忍,男女老幼皆为之送行,挥泪告别,并为其立德政碑,以示纪念。
【陈联拔()】字茹连,号廓亭,雷溪(今金江乡雷溪村)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孝友待其兄弟,锐于学问。署浙江分水县,不久授景宁知县。到任数载,革除陋规、减省徭役、稳定物价,士民广受恩泽。有相争诉讼之人,联拔便以理谕之,人去讼息。时任浙江巡抚的熊学鹏说:“陈知县就是当今的刘旷(隋朝人,清明善政,为天下第一),各州县官员都应向他学习啊。”乾隆皇帝南巡,联拔奉命督凤凰山工程,甚合帝旨,赏鞋疋、宫包,加级。历任景宁、平湖、镇海等县。镇海多匪患,往来客商屡遭劫掠,联拔秘密侦知其踪迹,捕获其首领法办,一方遂安。凡过镇海之商人都要先去拜访联拔,以表感谢。有人劝联拔说:“镇海民风彪悍,应施严刑峻法,以使民安。”联拔答道:“百姓并非海匪之辈,为何要颁布严刑峻法?”届满,将离任,万民制衣物、雨伞以送行。丁父忧,居丧尽礼。服阕(丧除),任四川西昌知县,兼理军需局事务,不亏公款、不累百姓。署蒲江县事,调长寿知县。广施惠政,尤勤于劝课农桑。当地官绅自行减俸以助办学之资,联拔亲至学校讲学,诸生咸服其教。充任乡试考官,学生遍布浙江、四川。有一次岁大饥,奸民鼓众为乱,联拔率数人捕首倡为乱者斩之,告谕民众勿惧,余皆不罚。又上奏请设常平仓以赈灾,按名发配,并贷给百姓种子,以继耕种,士民无不歌功颂德,异口同声地要为联拔立生祠以纪念。后又调广西恭城县,联拔爱民如子,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以老病乞归。嘉庆三年(1798)卒,年七十五。
【边启崇】字泰交,号鲁山,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由拔贡入国子监,廷试列为优等,授广西龙英州州同。启崇为官廉介有操守,善于决狱,有很多因为生活琐事来诉讼的人都服其判。有人馈送土特产,启崇皆推而不受。任满,升光禄寺署正,清苦供职。转大理寺丞,适逢审理罪囚,启崇平反了很多冤狱。又监督仓场(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地方)三年,会朝议官员升迁之事,都认为启崇应擢为刑部员外郎。皇帝召见并记下其名,外任为地方官员数月后,启崇因病卒于任。启崇性格质朴、喜直言,交友皆以至诚之心待之,不谄媚上司,不轻慢属下。启崇去世那天,京城士大夫都为之叹惋。
【边祚光】字可玉,号绍园,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颖敏好学,乾隆十五年(1750)乡试中举,多次参加会试不中。适逢大挑(乾隆十七年1752定制,三科不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补为赣州长宁县训导,殷勤教导学子,以期成才。后调山西右玉知县,勤于政事,遇有诉讼,细心审问,即便是有罪的人也不轻易施刑。奉命督办军需,记大功一次。祚光居官刚正奉公,不去求见上司以谋升迁,不取士民一丝一毫。为官三载,依然清贫如寒士。以疾告归,却舟车旅途费用都没有,全靠一路上别人捐赠才回到家。卒年八十四。
【边祚洋】字东表,号青岩,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由举人授江西弋阳县教谕,每日和学子们讲学论道,他们受益匪浅。后升为贵州平越知县,侦知苗族人要作乱生事,祚洋恩威并施,境内以安。祚洋为官,尽心竭力补救偏激积弊之政,平越自此号称“善治之地”。不久署麻哈州篆共两年,署都匀府同知一年,俱以清誉闻。以年老乞休归乡。
【胡洪瑸】字瑶圃,今砚溪镇砚溪村人。举人胡天禄第三子。刻苦读书,有美誉。洪瑸为文,取法于先辈,有名家风范。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历新昌(今属浙江绍兴)、高安(今江西高安市)两县学官,勤于教化士子,经其培养登科第者甚众,人皆比之为“安定先生”(名胡瑗,北宋著名教育家,他在苏州、湖州创立的“苏湖教育法”最为知名)。升为四川苍溪县知县,洪瑸政绩斐然,士民赞不绝口。后因病卒于官任。
【边祚游】字泳之,号惺斋,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初为临江府学廪生,励志于学,所作文章豪气奔放,如江河一泻,气势恢宏。乾隆二十四年(1759)乡试中举,后会试屡试不中。三十七年(1772),大挑,补为抚州宜黄县教谕,育士有法。升四川郫县知县,以治学育人为要务,并劝课农桑,教化百姓崇尚礼义,上司很看重其才。然祚游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将要以治绩最佳上报,便引疾归。
【习振翎()】字灿云,号笥山,湖洲(今水边镇湖洲村)人。生而颖异,尤好书史。父松林,振翎为其第三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四十九年(1784)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名(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若干名)。钦点为工部主事,振翎遂奉其父松林(诰封中宪大夫)就养于京师,封与千叟。未几,父松林卒于京师,振翎遂扶柩回峡江归葬,守丧三年。诏起复,补为都水司员外郎。嘉庆三年(1798),充顺天府(今北京)乡试考官,所取皆知名之士。升制造库郎中,提督琉璃、两窑厂,奉旨监修交泰殿。事竣,赐纱袍,加二级。嘉庆五年(1800),出守云南开化,当地士民以“廉明公正”四字赞之。两年后,调东川府(治今云南会泽县)任知府。嘉庆九年(1804),母卒,回家丁忧守孝,振翎哭泣甚哀,礼仪具备。丧除,补江南徐州府,调苏州府。振翎所到之处,士民爱戴甚深。以政绩卓著护理苏松常镇四府粮道,升福建汀漳龙兵备道。上任刚刚三个月,又擢福建按察使。振翎到任后详核案件卷宗,每天至深夜方就寝,所平反的冤狱甚多。调山西,进京接恩旨,嘉庆皇帝亲自朱批:“实心任事,切勿因循,钦此。”升山西布政使,振翎谢恩,又得朱批:“实心任事,不准来京,二年后奏请,钦此。”振翎深感皇帝知遇之恩,更加坚定忠君报国之心。振翎自擢升福建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以来,勤勉于政事,心力交瘁以致得疾,振翎坚持不退,依旧尽心尽力。后因事落职。因病前往苏州就医,此时振翎甚为瘦弱,身体已经很虚了,不久便病故于苏州寓邸。时嘉庆二十三年(1818)四月二十七日,享年六十二岁。有子二:长曰佳枚,监生,捐赀为同知;次曰佳楙,太学生。是年十月二十二日,长子佳枚扶柩归葬故里峡江湖洲习氏祖茔。兵部尚书、顺天府尹王宗诚为作墓志铭。著有《公余集》。
【胡嵩年()】字尔芳,号镜舫,大广(今仁和镇胡家村)人。自幼天资聪慧,致力于学问。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拔贡,考官李芝龄视为翰林之才,屡加赞赏。六年(1826),经过两次朝考,列为第一等,拟授教职,遂之南昌府学任训导。道光十一年(1831),嵩年乡试中举,十三年(1833),登进士第,成为峡江县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五年(1835),以散馆改任福建长汀县知县,兼理分府篆。汀州清军厅存粮十余万石,前任亏空数千石,嵩年设法为之弥补,仍不足,遂捐俸以补。上司以嵩年廉洁奉公,值得信任,特派其押解白银十万两输往京师银库,嵩年不辞辛劳,南北往还,圆满完成任务。时闽县知县空缺,上司欲以嵩年任之,因故未成,遂改福清知县。福清为省会福州出入之首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英军由广东登岸侵略福建,靠海的英国船舰停泊于福清附近,中国人只要稍微触犯,战端便起。嵩年遂练兵筹饷,措施有方,英军终不敢犯,福建亦赖以安。事平,军费等开支共计缗钱七八万,上司认为嵩年认真防守英军有功,准其以粮税抵消,而他县却不能这样做(可见上司对嵩年之偏爱),福清官民亦无所累。以防御海盗有功加同知衔,适遭父丧,嵩年辞官归乡守孝。服阕(丧除),赴吏部,简用为甘肃平番县知县。平番为通往西宁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番常受生番(旧指文明程度发展较低的人)侵扰,嵩年到任数载,一方便安。上司屡次要调嵩年任州职,嵩年力辞,已生退隐之志。甘肃距离江西八千余里,嵩年之母彭氏年事已高,无人奉养,嵩年听闻太平天国起义军已占领南京,已蔓延至江西,于是日日担心母亲安危,更加想辞官归乡。适逢嵩年要押解粮饷至京师,予以告归省母,行至汉中,道阻,暂住汉中。不到一年,道路已经不通,嵩年急切归乡而不得,遂郁郁不乐,卒于寓邸。咸丰五年(1855),太平天国起义军已占据清朝近半壁江山,家人急扶嵩年灵柩归葬江西峡江。葬后数天,起义军攻至峡江,家室仓皇出逃,存者甚少。嵩年生于嘉庆九年(1804)八月十五日,卒于咸丰四年(1854)正月二十六日,年五十。葬仁和镇邹家祖茔旁。子二:长元鼎,邑廪生;次元骏,廪贡生。著有《修月山房诗稿》,付梓,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翰林修撰永丰刘绎为其作序。
【胡宗阅】字光第,号应岑,坑西(今水边镇坑西村)人。南康郡博胡学渊之孙。嘉庆二十三年(1818),由优廪生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大挑(乾隆十七年1752定制,三科不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列为第一等,署四川兴文县事,兴文地瘠民贫,宗阅广施惠政,待学子尤加体恤。年满卸任,县内士民不忍其离去,书“政孚惠义”额匾以赠宗阅,兵部侍郎薛焕、孝廉石文卓等又作德政序以赠之。后补任峨眉知县,更加以安抚民众为己任,倾其家资供养学子二百余石粮食,又开仓赈饥民,宗阅自己捐银千两替民赔偿,且设常平仓以助赈灾,当地士民无不感其恩德,在峨山书院讲堂立“长生禄位”牌,额曰“厦庇恩深”,岁时致祭。后以年老告病还乡,峨眉县民自发与之告别,赠言装满了一箩筐。年七十三卒。
论曰:余观史志所载之县籍名臣、官业,皆非显耀,多为州县基层官员,昔常叹息之,而今则不然。峡固非巨邑,地狭民稀、地瘠民贫,此事实也;既无经济以支教育,而又户少,故产出将入相者确为难事。峡不比临邑之吉水,历为文章节义之邦,人才辈出,出将入相者多矣,何也?吉水地广民稠,又宿重学风,教育素号江右之首,经济与教育造就其昔日辉煌,名士数不胜数,世人艳羡。而将相之功绩,民多不感不知;府伯、县侯之惠政,民交口赞之,世世传之。此为吾几日所感。将相难为,父母之官亦不易也;良将名相可敬,实干为民之父母官益应万古流芳。
&& 3、理学
【孔延之】孔子第四十六代孙,西江(今罗田镇安山附近)人。家贫力学,登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拜大儒周敦颐为师,赣州名士曾准为延之的女婿,两人同诣周敦颐,从之讲学。其他事迹详官业传。
明【萧子鹏】字宜翀,巴邱楼市人。以荐辟授浙江嘉兴府教授。子鹏曾经拜著名理学家吴与弼为师,和名士陈献章、张弼、张东白等为友,一同为文唱和,谈经论道。弘治年间,征召,子鹏推辞不赴。著有《云邱子集》。
【曾乾度】字顺承,父文照,南唐举童子科第三。淳化三年(992)登进士第,为峡江县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进士。两任推官,三任县令,两任知州。年六十,恳请至商丘任职,再求监理舒州灵仙观。时张士逊为相,认为乾度名望正重,让其署理一郡亦为适宜。官至筠州(治今高安)知州。
【练僖】字伯尚,三洲(今水边镇黄家村)人。幼颖敏端重,同乡张德辉见之,便称之为“国器”,把自己的外甥女郭氏许配给他。元至正十三年(1353)乡试中举,隐居不仕。洪武年间,召为起居注,因直言谏事贬广州同知,迁临汀、镇安、济宁三府通判,卒。子子宁,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榜眼,官御史大夫,因反对朱棣篡位磔死。
【金固】字守正,培山(今罗田镇徘山村)人。年四岁,母即授诗以教之,便能背诵。及长,博览经史百家,与同郡(俱为临江府人)梁寅、刘永等人为友。临江知府知其贤,聘为临江府郡学训导,教育诸生。守正以崇尚道德礼义、真心诚意待人、不迷于功名利禄等教之,士子们都很尊敬他,称为“雪崖先生”。子幼孜,建文二年(1400)进士,官至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
【吴节性()】名迈,以字行,何君(今水边镇何君村)人。洪武二十年(1387)举人。授国子监助教,以廉谨著名。太祖朱元璋亲自书敕以赠,曰:“文学老成,蹈履端静;冰檗之操,扬于士林。”又赐白金以嘉其行。因子吴扬贵显而加封奉政大夫,三杨(指著名内阁辅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历事累朝,长期辅政,号为“三杨”)皆作序以赠,略云:“如吴节性、张玉莹(张彻,字玉莹,今金江乡城上人,进士,为官刚正不阿)皆廉介表著,而节性师道端严,启人尤世所难得者。”同邑谢子襄得以授官临民,亦因节性之举荐。其抑己推人之高尚品格皆此类也。
【吴嘉静】西庄(今马埠镇西庄村)人。自幼通晓《诗经》、《易经》两部儒家经典。洪武年间,以荐辟任训导,历官吏部、礼部员外郎。奉命巡视河间等地,为政兴利除弊,深得民心。永乐年中,召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卒于官。
【胡彦静】字克廉,玉涧(今福民乡胡家村)人。状貌甚伟,性聪敏,通《易经》,善词赋。明朝初年,以举荐授工部郎中。一日,太祖朱元璋召见彦静,奇其貌,命监修皇宫。擢应天府(今南京)尹,以母老乞休归。
【陈孟浩】沙坊人。家贫,励志于学。永乐十六年(1418)登进士第。授长沙儒学教授。改苏州,苏州世风浮靡,孟浩约令士子,敦厚教之,受到江南巡抚周忱的礼遇。秩满,留任苏州,加秩,仍掌学政。以年老引归。著有《澹庵归乐集》。
【潘邃】字汝穆,天资聪慧,早年丧父,事母甚孝。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授教谕,严于律己,以师道为己任,教学以德行为先,文艺居次。有贫苦的学生,潘邃即慷慨解囊助之。等到潘邃去职,诸生皆流泪不忍其离去。担任考试官时,除浮靡,取士得当。著有《梅溪集》。
【袁端】字贞典,今罗田镇沛中村人。景泰七年(1456)乡试中举。为人真诚忠信,精于理学。初为白鹿洞书院教授,及学生多所成就,改任崇德县教谕。袁端有成法,严格约束诸生,两次任考官,号称得人。所著有《易经发明》。
【萧子鹏】字宜翀,楼市(今巴邱镇肖家一带)人。家居即以孝友闻名乡里,自幼即摒弃科举之业。子鹏听闻吴康斋先生(吴与弼,明朝著名理学家,人称“康斋先生“)倡导明道学,遂往拜其为师,从其游。后吴与弼卒于岭南,陈献章得吴与弼真传,子鹏又拜至献章门下,完成理学之业,陈献章奇之。后子鹏辞归,献章赠以诗,文曰:“玉峡萧郎海上来,海边云气拥楼台。峡中亦有楼台拥,始信萧郎海上回。”宪宗即位,召求隐逸之贤才,有司以子鹏应召,吏部欲授以官,子鹏恳辞不允,遂除嘉兴府教授。子鹏生平长于辞赋,为文质朴不饰,曾在地上画自然万象图。著有《太极图说》、《云邱集》。
【黄一凤】字时鸣,号声元,长湖(今罗田镇长湖)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升刑部郎中。寻擢平阳知府,未赴任即卒。一凤平生研究理学,博览群书,事继母甚孝。宗族中有家贫不能度日的人,一凤常解囊相助。一凤曾经在县内去思亭中授学传道,见河中有一浮尸,便把学生赠送给自己的礼物捐出来,将其安葬。在刑部任郎中时,疑狱颇多,一凤多予以平反。性清介高尚,即使为官之时,一凤所居之舍都不足以遮风挡雨,可以想见其清廉,而一凤依旧安然自若。有《四书解》、《书经解》、《八宅周书》行于世。崇祯元年(1628),河南学政、江西左布政使何应瑞令入乡贤祠祭祀。
【刘瀚】字瀚烈,金滩(今金江乡金滩村)人。少与新喻宋大宁同拜梁寅为师,从其学。不久又师从胡行简,受业《春秋》,胡公嘉其勤勉,名其书轩曰“瞻藜”。洪武辛未岁贡,为“临江八彦”之一。授广西阳朔知县,有惠政。后以老告归,建挹清楼,与其弟懋烈游于山林泉石之间。
【宋朝聘】字庚尹,石陂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任信丰县(属赣州)教谕。知县建学宫,未完工而因事调离,朝聘主持继续修建,并在学宫旁置斋舍,日与诸生讲习其中。升吉安府教授,府中有拖欠的赋税,朝聘以理晓之,百姓们都把各自拖欠的赋税交了上来。后来翰林院待诏张贞将宋朝聘比之为怀州的陆兴国。
【李日新】字德万,号朴庵,岁贡。今金江乡金滩村人。任袁州府(今江西宜春)训导,唐朝大文学家曾任袁州刺史,日新用韩愈的文学主张教谕诸生,听讲的人都很有兴趣。日新育人,不但重文才,更重品行。告归后,在家乡主持私塾,学子都奉之为楷模。日新平生颇爱研究星象之学,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日新辞官归乡三十年,卒年九十三。
【张梦琦】字怀万,号五云居士,庙口(今桐林乡庙口村)人。性格豪迈,以例贡任南昌、南康府学训导,署星子、都昌二县教谕。梦琦教学,先道德后文艺,去浮华、崇实际。后至白鹿洞书院任教,申朱子学规,肄业诸生皆遵循。至浙江任教,甚受推崇,拜师听其讲学者甚众。后受推荐入京,将行,卒。著有《唾余集》、《匡蠡随笔》、《归山吟》。
【胡之麟】字振公,号玉书,今砚溪镇砚溪村人。以岁贡任宜春训导,当地学宫倒塌,之麟捐俸倡导修葺。有贫困的生员,之麟每每竭力帮助,经其教导而登科第者有很多。有生员被拖欠赋税之事所累,之麟为其申辩,得免。后升上饶教谕。
【李捷】字公骏,今金江乡金滩村人。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江西广信府上饶县教谕。李捷常闭门谢客,潜心读书,研究学问。评诸生所作之文,毫无偏倚。归家后,游于山林之间,不求仕进,更加注重个人品行修养,士人皆尊崇之。
【胡之瀚】字维岳,号对山,今砚溪镇砚溪村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乡试中举。任庐陵县(今吉安县)教谕,任职长达十八年之久,未尝干预政事。知县性格恣戾,常常盛气凌人,而之瀚毫不畏惧,据礼节之义,处之泰然,既不奉迎取悦,也不偏激违抗他,慢慢地才化解了矛盾。辞官退休,两次赴鹿鸣宴(地方官员祝贺考中的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被士林学子视作楷模。年八十五卒。
【边大阼】字并东,别字树德,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自幼聪颖,文采出众,每次考试就为第一名。雍正元年(1723)癸卯岁贡,授上犹县(江西赣州上犹县)训导。每次见诸生前,必肃衣冠,评定诸生的文章时毫无偏爱,公平论定。大阼去世那天,当地每天来吊唁的乡绅和生员有数百人之多,士民还在明伦堂左侧为大阼建祠,署其名曰“教思无穷”,岁时致祭。吉水县人、德安知府罗暹春为其作传。
【边大垣】字公枢,号荷亭,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雍正六年(1728)岁贡,授万安(江西吉安市万安县)训导。大垣主张黜浮华之说,崇实际之言,日日谆谆教诲县学生员,诸生都很佩服大垣的诚心。辞官归乡那天,诸生皆遮道掩泣,不忍其离去。大垣居家更加坚持往日的处世之道,生平著作较多,然大垣从不留文稿,因此未能成书付梓,学者惜之。
【边世鍠】字命吕,号秀峰,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由选贡授九江府彭泽县教谕。诸生初次见世鍠,皆持礼送之,一概不收。世鍠谆谆教导诸生,勉励他们刻苦读书,修德养性。有才能出众的生员,但家中一贫如洗,连衣食都很困难,世鍠就拿出自己的俸银来资助,并鼓励其进取向上。及归,诸生为其送行至百里之外,仍然依依不舍。回到家乡后,以造就人才为首要之务,并延请名师讲学于集蓼山房。家族子弟中有贫穷的,无钱行束修(古时学生初见师长,必先赠其礼物)之礼,世鍠都收留教导。至其肄业,数年之后脱颖而出者数人。峡江县士人谋划改建观澜阁书院(原址在今峡江二中内)时,世鍠已经年老,犹尽心竭力主持修建之事,及书院落成后,世鍠遂殁,年七十九。
【陈绍元】字冠侯,号松亭,蛟岭(今巴邱镇蛟岭村)人。中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乡试副榜(清初,乡试、会试正榜之外,还录取一定名额的“副榜”)。绍元品行端正,学识丰富,刚刚年过二十,便在县中授徒教学。后来,从其学者渐多,绍元因材施教,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为主,子史为辅,数百人后来都成了才。湖洲人习振翎少时即拜绍元为师,从其学,尤为绍元所器重,后来考中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绍元崇尚的“明体达用”之学(宋明以来,儒者主张治经、识义理,然后经世致用,且前者为后者的前提),实际上是从他收徒授学开始的。任崇仁(抚州崇仁县)教谕一共六年,培养士子崇学之风、努力振兴当地之文风,对那些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尤加留心和关怀。绍元教育士子有方,诸生皆有所成就,其间有碍于当地习俗而不用功于学业的人,经绍元教导感化,亦力学自奋。及解任归乡,当地诸生在过去的名宦祠侧为绍元立禄位牌,并为其制作了一件衣服,用金粉分别在衣服前后写下了诸生对老师绍元的感激和赞许,前书“宝塘化雨”,后书“盛世儒宗”。诸生坚持请求绍元穿上它回家,绍元固辞,后盛情难却才穿上了。为其送行者数千人,簇拥至江上,依依不舍。十余年后,县人郭廷赓、习佳桂和崇仁县进士朱光照、举人甘扬声、陈洪梧,贡生黄洪鑑、陈伯适一同肄业于南昌的豫章书院(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每每都称述当时受陈绍元的教导之恩和耳闻目睹之事,相互谈论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人问起绍元去世之后留下何遗墨,有人答道:“一脉书香,方兴未艾。”之后所有人都说:“这是上天的安排,先生之美德深入人心,才使先生遗泽久而弥笃。”孙嘉榖,乾隆乙酉拔贡。
【边遇】字际会,号赤峰,桂竹(今罗田镇桂林村)人。天资秉异,未弱冠,即为县学生员。第二年,成为廪生。乾隆十八年(1753)选贡,授南安府大庾县(今赣州市大余县)教谕。边遇以培植人才为己任,士子们来拜谒,便劝勉其敦于学问。每日授课,定其优劣甲乙,倾其所学教导诸生,卒于官。大庾持祭品来祭奠边遇的士民络绎不绝,连门外都挤满了人。
【习成襄】又名绍武,字善承,号蓬山,湖洲(今水边镇湖洲村)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乡试经魁(明清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之法,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在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署东乡、丰城训导,历铅山、万安、赣县、庐陵四县教谕,后升吉安府学教授。成襄被视作学子的楷模,培育英才,有古代名师大儒的风范。又擅长作文章,书法造诣也很高,文、书远近闻名,人得其手迹及文章皆珍藏之。成襄天性纯孝,在官署时曾读到王安石所作之诗“一望亲庭更苦心”,就泪水不止。生平慷慨激昂,希望自己的文学才干能被当政者所赏识,然而往往是怀才不遇。参加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会试时,评卷总裁官很欣赏成襄,而最终也没有录取他,时人皆为之惋惜。
【胡学渊】字浚源,号漱玉,坑西(今水边镇坑西村)人。成童(一说八岁以上,一说十五岁以上),即入县学为生员。乾隆四十二年(1777)经选拔,充《四库全书》馆校录,吏部议叙一等,授兴安(今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教谕。学渊以“明正学,端士习”为旨。县内原有岑阳书院,久废,学渊至,主持重建修复。有一生员遭株连牵累,幸赖学渊申辩保护得免。又有贫寒生员进呈其所作之诗文,学渊便加意培植,遇到生活上的困难,学渊亦倾囊相助。学渊还在学署题了一块匾额,曰“为国树人”,其教书育才之意可以想见。升南康县教授,诸生赠送的送行诗几乎装满了箩筐,当地士民饯别时皆声泪俱下。抵南康后,学渊在教导诸生之余,即督促孙儿读书。学渊性孝友,自幼父亲早逝,侍奉祖母甚孝,很得祖母的疼爱。又常以长兄志达为师,从其学,,一有雅兴,便吟咏唱和。次兄胡志进家贫,学渊以奉养兄长为己任,使之颐养天年。学渊晚年为文作诗,务求旨意深刻,尤潜心研究古学。与同乡刘郢圃、侍郎杨养斋、道台叶啸庐、进士.学博四川蔡吕桥都以词赋而称为知己。著有《家园草燕游》、《草蜀游》、《草岑阳》、《草蠡湖》、《草物幻》等诗,分类诗则藏于家塾中。卒年六十七。
【郭廷赓()】字庆猷,号韵堂,今马埠镇人。嘉庆三年(1798)乡试中举,任泸溪县(湖南泸溪县)教谕。廷赓反复教导诸生要笃学敦行,在任四年,因母老乞奉养,遂归家。泸溪士人皆依依不舍,在明伦堂悬挂匾额,曰“共仰林宗”,临行时又赠词曰“愿得一巾”。其事迹载《泸溪县志》。廷赓的子孙俱以文章传家,长孙郭承绅中拔萃科,掌祭祀土神之事,人皆谓其为“累德之报”。
【张国光】字用宾,号观尚,今罗田镇人。弱冠,参加县试,当时的峡江知县邓廷辑器重之。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乡试副榜。国光刻苦力学、砥砺品德、不事浮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省二甲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