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故乡》是给史铁生写一部追掉词的吗

【又没有写史铁生的书】注意不是史铁生的作品 而是写史铁生的_百度知道
【又没有写史铁生的书】注意不是史铁生的作品 而是写史铁生的
写论文要用 嗷嗷嗷 真后悔选这个题目 资料太难找泪奔
我有更好的答案
好像真没有见过,只知道有几篇文章是写史铁生的:周国平:《智慧和信仰——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蒋子丹:《宁静的史铁生》张海迪 :《不沉的船》陈建功:《铁生轶事》周国平:《哭铁生》王安忆:《倘若史铁生不残疾》建议读一下史铁生在《扶轮问路》中的十五首诗歌,很多地方都可以引用。直接搜索【史铁生的诗】就可以了。比如《今晚我想坐到天明》写的是史铁生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下的内心冲突,“喷洒农药似的/喷洒光明”比如《最后的练习》里是对生活的绝望,然后又充满希望。还有写给妻子的《西米》等。从史铁生本人诗歌角度去解析也许会更好一些。个人建议!
采纳率:89%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史铁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史铁生《写作的事》
&&&&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如果求生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本能,那么人比其他生物已然多了一种本能了。那就是不单要活得明白,若不能明白则还不如不活那就干脆死吧。所以人会自杀,所以人要写作,所以人是为了不至于自杀而写作。这道理真简单,简单到容易被忘记。  我想,有意味的形式不是像玩七巧板那样玩出来的,它决定于创作者对世界的态度。  文化,就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所建立的观念。  目的皆是虚空。人生只是一个实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唯有实现精神的步步升华乃是意义之所在。  孩子让理性睡眠,感性跳舞。  超越意味着,绝不让困境扭曲了你的灵魂。  从人的困境出发建立观念,观念是活的。一旦不合理人的需要,改革起来也容易。从已有的观念出发构造人性,人性就慢慢死掉。死掉人性的人去改革,常常是再把活着的人性屠杀一回,立起一个更坚固的囚人的观念。  生活之树常绿,理论往往是灰色的。  那些站在世界最前列的作家,往往是在无人能与他们对话的时候,说出前无古人的话来。他们是在与命运之神对话。因此我们甚至不必去想和世界文学对话这件事,只想想我们跟命运之神有什么话要讲就是了。  什么是发展?让精神自由盛开吧。精神可以超越光速。也许科学的再次爱因斯坦式的飞跃,要从精神这儿找到生机。  “文化大革命”提供了一个证明:在允许自由写作的地方和时期固然仍有自杀的事情发生,但在不允许自由写作的地方和时期,自杀的事情就更多。  何以如此呢,原因有三:一是思想专制就像传染性痴呆症,能使很多很多的人变得不会自由写作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自由写作,他们认定生存的理由只有专制者给找来的那个,倘不合适,则该死的是自己而绝对不可能是那理由。二是它又像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由的灵魂要抵抗专制,结果愤怒的抗体反杀了自己;或是明确地以死来抗议,或是不明确地让生命本能的愤而自杀来抗议。第三,它又像是不孕症和近亲交配造成的蜕化,先令少数先进分子的思想不能传播不能生育,然后推行劣等遗传。  值得放心的是,人类数十万年进化来的成果不会毁于一旦,专制可以造成一时的愚钝与困惑,但只要会自杀的光荣犹在就不致退回到猴子去,有声的无声的以死抗议一多,便等于在呼唤自由便注定导致重新寻找生的理由。  他们自杀了。无疑是件悲哀的事。可也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首先,人的特征在他们身上这样强烈这样显著,他们是这样勇猛地在人和动物之间立起一座醒目的界碑。  那些为人类精神寻找新大陆的人,如果因为孤军奋战绝望而死也是光荣。他们面对的敌人太强大了,不是用一颗原子弹可以结束的战争;他们面对的问题太严峻太艰深了,时至今日人类仍然惶惑其中。所幸这些不怕死的思考者,不怕被杀,也不怕被苦苦的追寻折磨死,甚至不怕被麻木的同类诬为怪人疯子,我时常觉得他们是真正的天命,苍天怜恤我们才派他们来。  我们没法希望人类在进步的途中不付出死的代价。  一切形式都来自于人与外部世界相处的方式。你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世界相处,你便会获得或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  一切意义都是人的赋予。没有主体参与的客体是谈不上意义的,甚至连它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都无从问起。&&&企图以减欲来逃避痛苦者,是退一步去寻找和谐,但欲望若不能消灭干净便终不能逃脱痛苦,只好就一步步退下去直至虽生犹死,结果找到的不是和谐而是毁灭。中国千年来的步步落后肯定与此有关,譬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譬如闭关自守,譬如爱情伴着痛苦便不如不要爱情而专门去制造孩子,倘世上有强奸犯便恨天下人何以不都是太监。世界上的另一种文化则主张进一步去找和谐,进一步而又进一步,于是遥遥地走在我们前头,而且每进一步便找到一步的和谐,永远进步便永在和谐中。这是中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点之一。  还是让孩子长大吧。让他们怀着亘古地梦想走进异化的荒原中去吧,在劫难逃。真正的无形的获得,得在他们靠了雄心勃勃的翅膀将他们捧上智力的天空翱翔之后重返人间之时。他们历经劫难不再沾沾自喜于气壮山河,知困苦之无边,知欢乐乃为无休止的超越,知目的即是过程,知幸福惟在自我的升华与完善,知物质,无非为了精神的实现所设置,知不知者仍是无穷大唯心路可与之匹敌,那是他们就长大了。  人的过程根本就是心路历程。  真诚并不能化悲观为乐观,而只是把乐观升华为泰然,变成死神脚下热烈而温馨的舞蹈。  写作如同交朋友,一见虚伪,立刻完蛋!  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一是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二是,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都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三是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一些创造说到底是生命的自我愉悦。与其说人是在发现着无限的外在,武宁说人是借外在形式证明自己无限的发现力。无限的外在形式,不过是人无限的内在发现力的印证罢了,这是人唯一可能得到的酬劳。  安贫,是用全部力量经过猛烈的奋斗,最终所达到的。  认真于过程还是最好的一件事。世上的事不怕认真就怕不认真。因为,认真是灵魂获取酬劳的唯一途径。  现代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说:实际上具有精确位置和精确速度的概念在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一个可测量的精确测量会带来测量另一个量时相当大的测不准性。这就是说,我们任何时候对世界的观察都必然是顾此失彼的,这就取消了找到“纯客观”世界的希望。“找到”本身已经意味着主观的参与。  无论僧俗,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宗教一向是在人力的绝境上诞生。我相信困苦的永在,所以才要宗教。我相信人们不愿承认末日的必来,和不愿承认困苦的永在,乃是所有救世哲学难于自圆的病根。  我这样理解真善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自然就是真,真的不可须臾违抗,知人之艰难但不退而为物,知神之伟大却不梦想成仙让爱燃烧可别烧伤了别人,也无需让恨熄灭,惟望其走向理解和宽容。善其实就是完善自我,但自我永无完善,因而走在无极的路上,如果能够享受快慰也能享受哀伤,就看见了美。&&&&&&&什么是歧途和荒唐?谁能告诉我,怎样才不是歧途和荒唐?&&&&&也许人就是歧途。因为人是欲望的化身,没有欲望也就没有人。因为欲望不能停留,否则也就不是欲望。因为“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因为在无路之地举步,本无法保证那是正道。所以倒是歧途养育了我们这种动物。  也许上帝设计了这歧途是为了做一个试验:就像我们放飞一群鸽子,看看最后哪只能回来。或者是对他的孩子们的一次考验:把他们放进龌龊中去,看看谁回来时还干净。  我生活过多少,就知道多少。我们可以立刻看出谁的词句里装满了人生,谁的句子里没有。  在这死气沉沉的世界里,惟有梦想能够救我们出去。这梦想就是爱,久远的爱的盟约,未来的自由的投奔。爱情是什么?就是自由的心魂渴望一同抵抗“现实魔法”的伤害和杀戮。因这“现世魔法”的统治,人类一陷于灵魂的战争,这战争不是以剑和血的方式,而是以对自由心魂的窒息、麻木和扼杀为要点。  一个鲜活的欲望需要另一个不甘就死的生命的应答。这时候,爱情和自由是同义的,唤醒久远的爱的盟约便是摆脱魔法一同去走向自由。  必须摆脱那些固有的、僵死的、屈从于习惯的对存在的观念,从那里走出来,重新看看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看看你心魂的无限领域吧。  真实不单是现实,真实还是梦想。比如黑夜,弥漫于半个地球的纷纭梦境,会随着白昼的降临会变化为乌有吗?不,它们还会继续漂流进白天,参与进现实。比如白天,谁能根据一个人目前的作为,而肯定地推断出他下一步的行动呢?那么你还能认定一群去上班的人只是一群去上班的人吗?不,每个人都是一团不可预测的梦想,他不是一颗逻辑中的棋子,他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下棋人。比如记忆,你所有的记忆都是发生过的现实吗?不,那里面肯定有从未发生过的梦。  罗伯-格里耶的写作在我看来,就是呼唤人们的梦想和对梦想的痴迷与爱戴。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处处留有未知、虚幻和空白,使我们得以由此无限地展开梦想,既展开我们的生命,生命恰恰是由梦想展开的,试想减去梦想,人们还剩下什么?罗伯-格里耶有一种非凡的能力,他总是能够把我们带到一个角度,让我们走进若实若幻的画面、声音或者境界中去,见此行而生此意,得其意而忘形,恍然记起生命悠久的源头,恍然望见生命不尽的去处。这正是让我读之而痴迷的原因吧。&&&&在疯狂的物欲和僵死的规矩像魔法一样使人丧失灵性的时代,梦想尤为珍贵,写作者要记住它,要崇尚它,跟随它。  如果一个人历尽沧桑,终于摆脱了“现实魔法”的震慑,复归了人的灵性,他的文章就会洗去繁缛的技巧,而有了杜拉斯式的声音。真诚的,毫不规避的诉说,使你即在现在,也在过去和未来,在“情人”年轻的躯体上,在“情人”衰老的面容里,在“情人”已经飘逝的心魂中。  也许我在魔法中还没有走够,还没有走完,所以还不可能走出去。但我似乎已经看到了,文学应该走去的方向,就是在现世的空白处,在时尚所不屑的领域,在那儿,在梦想里,自由地诉说。  无缘无故受苦,是人的根本处境。这处境不是靠革命、科学以及任何办法可以改变的,而是必然逼迫着你向神秘去寻求解释,向墙壁寻求问答,向无穷的过程寻求救助。  人的处境远远大于社会。  我经常觉得我与文学并不相干,我只是写作,我不知道写作可以归到怎样的“学”里去。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祈祷、梦想、忏悔,是人的现实之处的一份自由和期盼,是面对根本性苦难的必要练习。  还是昆德拉说的对“任何生活都比你想象得要复杂。理论是要走向简单,写作是要走进复杂。  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人与猪的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差别是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所以巴别塔总是不能通往天堂。  性与爱,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密码,任何事情中都有它们的作为:一种是走向简单的快慰,一种是走向复杂的困苦。  造罪的其实是上帝,他把浑然的消息分割进亿万个肉体,和亿万种残缺的境况,寂寞的宇宙于是有了热火朝天的“人间戏剧”。但是在戏剧的后面(在后台,在散了戏回家的路上,在角色放弃了角色的时候)才有真相。我怀疑上帝更想看的也许是深夜的“戏剧”——梦境中的期盼。深夜是另一个世界,那时地球的这一面弥漫着与白色完全不同的消息,那是角色卸妆之后的心情:那时候如果魔法中得不够深,他们可能就会想起类似“马里昂巴”那样的地方,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那浑然消息的一部分,而折磨,全在于分割,分割之后的隔离。肉体是个囚笼,是一种符咒,是一份残缺,细想一切困苦都是由于它,但后果却要由精神去承担。那大概就是上帝的意图——锤炼精神。  爱,就是重新走向那浑然消息的愿望,所以要沟通,所以要敞开,那是符合上帝期待的行动吧。是上帝想看到的成果。  还有死。怕死真是人类最愚蠢的一种品质。不过也可能,就像多年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心吧,毕竟是一种新的处境。  爱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理想(梦想、心愿),爱情并非有形之物,爱情是一种心愿,它在思念中,描画中,或者言说中存在。呼唤它,梦想它,寻找它,乃至丢失它,轻慢它,都说明它是存在的。只有认为性欲和婚姻就是爱情时,它消失,或者根本不曾露面。  写作之所以与爱情相近,其主要的关心点都不在空间中发生的事,而在“深夜的戏剧”里。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我想,关键是要解除白昼的魔法,给语言或思悟以深夜的自由(既对可能的探问)。  “飘飘欲仙”的感觉,在我想来,仍在性的领域。性的领域很大,不单是性生活。说得极端些,甚至豪华汽车之于男人,良辰美景之于女人,都在性领域。因为那仅仅是喜欢的状态。喜欢的状态是不可能长久的,正如荷尔蒙之有限。爱虽然赞美激情和“飘飘欲仙”,但并不谴责或遗憾其短暂。当激情或“飘飘欲仙”的感觉疲倦了,才看见爱的要义。  爱情大于性,主要是两点:一是困苦中的默默相守。一是隔离中的互相敞开。喜欢不能证明爱情(但可以证明性),困苦才能证明。肉体的困苦不可能一同,一同的必然是精神。而默默,是精神一同面对困苦的证明。那便是爱,是爱情与性之比的辽阔无边,所以令语言里力不从心,所以又为语言开辟了无限领域。  相互敞开。人不仅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分开被抛来的。人的另一种困苦(其实是最根本的),就是这相互的隔离。要超越这隔离,只能是心魂的相互敞开。所以才有语言的不断创造,或者说语言的创造才有根据,家园。语言的创造才不至于是哗众取宠的胡拼乱凑。这样的家园,也可以叫做:爱情。  爱情之所以选中性作为表达,作为仪式,正是因为性,以其极端的遮蔽状态和极端的敞开方式,符合了爱的要求。极端地遮蔽和极端地敞开,只要能表达这点,不是性也可以。但恰恰是它,性走进爱的领域。没有什么比性更能体现这种极端了,爱情之所以看中它,正是要以心魂的敞开去敲碎心魂的遮蔽,爱情找到了它就像艺术家终于找到了一种形式,以其梦想可以清晰,可以确凿,可以不忘,尽管人生转眼既是百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那当然是不易的。不易,因而更要作为一种祈祷而存在。  爱的最大敌人是恐惧。恐惧当然不是由性产生的。人类之初,一切性活动都是自然而然,只当有了精神寻求,有了善恶之分,价值标准,因为有了物质原因之外的敌视、歧视和隔离,才有了这份恐惧,或使这份恐惧日益加深。人们于是“不敢打开窗户”。倘其不必打开倒也省事,但不敢打开恰恰说明渴望打开。这便是理想或梦想的源头。这源头永远都不会枯竭,因为亚当夏娃永远地被罚出伊甸园,要永远面对他者带来的恐怖,所以必然会永远怀着超越隔离的期盼。  事实上我们都需要忏悔,因为在现实中不怀有歧视的人并不多,而这又是不可解的矛盾:一方面人类社会不可能,也不应该取消价值标准;另一方面,价值标准又是歧视与隔离的原因——这就是人间,这就是原罪,是上帝为人选定的惩罚之地。我常常感到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事很可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弱苦地挣扎,惟当互爱。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但我想说,夜的眼睛多么必要。  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这就是宗教精神吧。在这样的境界中,在沉思默坐向着神圣皈依的时间中,尘世的一切标准才被扫荡,于是看见一切众生都是弱苦,歧视与隔离惟使这苦弱深重。那一刻,人摆脱了尘世附加的一切高低贵贱,重新成为赤裸的亚当夏娃。生命必要有这样一种时间,一块净土,尽管它常会被嘲笑为“不现实”。但不现实未必不是好品质。比如艺术,我想应该是脱离现实的。模仿现实不会有好艺术,好的艺术都难免是实际之外的追寻。  当然,在强大现实面前,这理想(梦想、净土)只能是一出非现实的戏剧,不管人们多么渴望它,为它感动,为它流泪,为它呼唤,人们仍要回到现实中去,并且不可能消灭这惩罚之地的规则。  我知道满意的爱情很少,需要种种机遇,我只是想,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更亘古的梦想,说它不存在。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瞎了。说没有爱情,是因为必求其现实,而不大看重它更是信奉。不单爱情如此,一切需要信奉的东西都是这样,美满了还有什么好说?不美满,那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时候。  如果说宗教意义上的爱不可能全面地现实,爱情便有了突出的意义——它毕竟是可以现实的。因为它甚至具有了象征意味。它甚至像是上帝为广博的爱保留下的一点火种。它甚至是在现实、现实和现实的强大包围下的一个圆梦的机会。上帝把一个危险性最小的机会给了恋人,期待他们打开窗户。上帝大约是在暗示:如果这样那你们还不能相互敞开你们就毫无希望了,如果这样你们还是相互隔离或防范,你们就只配永恒的惩罚。所以爱情本身也具有理想意义。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它不因现实的强大而放弃热情,相反却乐此不疲地点燃梦想。  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的最恰当的态度,就是把它看成是锤炼之地,便有了一种猜想——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径这里!宇宙那宏大浑然的消息被分割进肉体,成为一个个有限或残缺,从而体会到爱的必要。&&&&&&&真正的佳作,就是有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拉入它的轨道——这才叫魅力吧。&&&&&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行事的,而是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行事的。意义是人赋予世界的。甚至世界的无限性也只是说人的发现力是无止境的。美更没有纯客观的,美正是人对包括人在内的全部生存的感受思考与觉悟。&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我想,艺术活动就是人在寻找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最佳相处形式。人在这种发现和寻找中感悟到生命的神秘、美妙与悲壮,从而使苦难的灵魂走向(不是达到)解放,这便是艺术的意味。&&&&无论是苦难还是欢乐,都是神赐予我们获得美感的机会。&&&&人只有这么一个追寻的过程,或者说是这个过程规定了人的含意。灵魂可以达到(不仅是走向)彻底解放吗?似乎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目的,把过程中的一切困境看成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灵魂的枷锁就打算了。&&&&艺术家只改记住一句话——心诚则灵,其它都可以不顾。&&&&艺术更该接近宗教的悲悯,把坏蛋和傻瓜也堪称迷途的羔羊(这不妨碍法律应当制裁某些恶人)。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是不幸的,作为一个战犯理当绞死。&&&&思想一旦醒来,就不会再入睡,它自身会发展成一个体系,一个活的世界。&&&&我自己为什么写作?先是为了谋生,其次为价值实现,但求不被忽略和删除,然后才有更多的为什么。现在我想,一是为了不要僵死在现实中,因为二要维护和壮大人的梦想,尤其是梦想的能力。&&&写作我先以为是职业,后以为它是一种光荣,再以为是一种信仰,现在更相信是一种命运。并不是说命运不要我砌砖,而是说人无论干什么都逃脱不掉惑字,于是写作行为发生。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更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一旦已存在于心中的那些没边边沿、混沌不清的声音要你写下它了。一切都已是定局,你没写它时它就不可改变地在那儿了,你能所做的就是聆听和跟随。你要是本事大你就能听到多一点,跟随近一些,但不管你有多大本事,你与它们之间都是一个无限的距离。因为,所谓灵感、聪明和才智,毋宁都归于祈祷,像祈祷上帝给你一次机会一样。&&&灵感在你的智力之先早已存在,诗魂在你的诗句之前早成定局。你怎样设法去接近它,是大脑的任务;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它,那就是你诗作的品位;你永远都不可能等同于它,那就注定了写作无尽无休的路途,那就证明了大脑永远也赶不上灵感,因为大脑和灵魂肯定是两回事。卖文为生几十年了,唯一的经验是,你要让大脑控制灵魂,而要让灵魂操作大脑,以及按照电脑的键盘。&&& 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有熟练的技术,哪有熟练的艺术?&& 熟练(或娴熟)的语言,于公文或汇报可受赞扬,于文学却是末路。熟练中,再难有语言的创造,多半是语言的消费了。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要向着陌生之地开路。陌生之地并不单是陌生的空间,主要是说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陌生之域怎么可能轻车熟路呢?倘是探险,模仿反映和表现之类的意图就退到不大重要的地位,而发现其主旨。米兰昆德拉说,没有发现的文学就不是好文学。发现是语言的创造之源,便幼稚,也不失文学本色。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熟练的写作表明思想的僵滞和感受力的麻木,而迷恋或自赏这熟练语言的大批繁殖,那当然不是先锋,但也并不就是传统。&&& 创痛强调的就是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重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地继承。这一种态度之下的路途,当然是变化莫测无边无际,因而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每一步也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为成为探险的先锋。传统是其不变的神领,先锋是其万变之前途中的探问。&&  为什么而写作呢?我想,就因为那片无边无际的陌生之域的存在。那不是凭熟练可以进入的地方,那儿的陌生与危险向人要求着新的思想和语言。&&&在心魂的引诱下去写作,有一个问题:是心魂者是我呢,还是被引诱者是我?这大约恰恰证明了心魂和大脑是两回事——引诱者是我的心魂,被引诱者是我的大脑。心魂你并不全都熟悉,它带着世界全部的消息,使生命之树常青,使崭新语言生长,是所有的流派,理论,主义都想要接近却遥遥不可接近的神明。任何时候如果文学停滞或萎靡,诸多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大脑离开了心魂,越离越远以至于听不见它也看不到它,但剩下大脑自作聪明其实闭目塞听地操作。就像电脑前并没有人,电脑自己在花里胡哨地演示,虽然熟练。&& 一个人如果在某一天内沉静地抱着伟大的目标工作着,这一天就是为纪念他而设。&&&&&&&&&&&&&&&&&&&&&&&&&&&&&&&&&&&&&&&&&&&&&&&——美国 爱默生&& 诗人帕斯说:诗是对生活的纠正。我相信这是对诗性最恰当的总结。我们活着,本身不需要诗。我们活着,忽然觉悟到活出了问题,所以才有了“诗性地栖居”那样一句名言。&&&&&
很好的随笔集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阿一一一一一一)
(你二狗哥)
(pizigeng)史铁生的作品简介_百度知道
史铁生的作品简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史铁生(日-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主要作品务虚笔记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图片的缀入,无疑为作品的经典性提供了最珍贵的佐证,所以至今为世所瞩目。我的丁一之旅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信与问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从未专辑出版。经过作者亲自筛选,并征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选取了几十封书信,近二十篇序文。这本书以文学艺术、当代文学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他的文字,迸发出正义与力量,同样给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和鼓励。病隙碎笔《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灵魂的事《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与地坛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晃,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问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活着的事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写作的事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一个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以前的事本书集中收录了史铁生的回忆性散文。久病的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一次次回忆的往事,由他一贯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娓娓道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而往往从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为之爽净的玄思。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无常地折磨一个凡人,而这个人及他周围的人怎样不懈地和命运斗争,从而变得不同凡响。小说1. 插队的故事(小说)《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黑黑》—《滇池》82年11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青年文学》83年《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2.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史铁生著作《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3.小说(约165000字)   《毒药》15600 —————《上海文学》86年10期《我之舞》20400 ——————《当代》86年6期《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23000——《收获》88年6期《小说三篇》20000 ———《东方纪事》89年2期《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 的戏剧之设想》47000——《钟山》96年4期4.《第一人称》(小说)(约140000字)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42000———《文学家》84年3期《命若琴弦》16500 ———-《现代人》85年2期《原罪宿命》30500 —————《钟山》88年1期《钟声》10000————————《钟山》90年3期《第一人称》10000 —————《钟山》93年1期《别人》14000 ———————《花城》94年1期《死国幻记》10000 ———《北京文学》99年8期史铁生《我与地坛》《两个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约410000字——《收获》97年1-2期5.《务虚笔记(上)》(1-9章)   附录1:邓晓芒的评论6.《务虚笔记(中)》(10-16章)   附录2:张柠的评论7.《务虚笔记(下)》(17-22章)   8.《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岁那年(1)我二十一岁那年(2)我二十一岁那年(3)9.《扶轮问路》  10.《妄想电影》散文随笔11.宿命的写作(散文随笔)(约140000字)《随想与反省》6300 ———《人民文学》86年?期《答自己问》16500 —————《作家》88年1期《自言自语》18000—————《作家》88年10期《好运设计》15000 ———――《天涯》90年9期《随笔十三》15000 —————《收获》92年6期《游戏 平等 墓地》6300 —《当代作家评论》92年《给杨晓敏的信》3800 —————?《谢幕》1000 —————《小说月报》92年?期《没有生活》1600 ———————?《爱情问题》10000 —————《钟山》94年4期《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读书》94年6期《记忆迷宫》3000 ————————《今天》《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学》94年11期《熟练与陌生》2000《宿命的写作》1800《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 ――――― 《作家》97年7期《给安妮的信》3200 ————————?《足球内外》9000 —————《天涯》96年1期《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无病之病》2000———《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12.散文 随笔(约127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 ——广州《南风报》81年?期 (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课和S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12课)2012年已改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课《合欢树》2000 —————《文汇月刊》85年6期《我的梦想》2000 ———《中国残疾人》89年1期《文革记愧》4000 ————《东方纪事》89年1期《我21岁那年》10000 ———《三月风》91年1期《我与论坛》15000 ———《上海文学》91 年1期《散文三篇》6300 ——————《芒种》92年1期《墙下短记》4000 ――――――《今日先锋》4 期《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悼少诚》2000 ———————《北京日报》96年《外国及其它》7000 —《华人文化世界》97年7期《说死说活》3000 ——————《天涯》97年1期《有关庙的回忆》6000 —《人民文学》99年10期《病隙碎笔1》25000 ————《花城》99年4期《病隙碎笔2》25000 ———《天涯》2000年3期《给李健鸣的三封信》11000—《钟山》2000年4期课本收录1.《秋天的怀念》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8课沪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6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课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2.《我与地坛》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篇(节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课研讨与联练习(节选)3.《我的梦想》4.《树林里的上帝》5.《合欢树》6.《给盲童朋友》史铁生遗作《昼信基督夜信佛》 发表于《收获》杂志2012年第2期
史铁生(日-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铁生人物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