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我们来2018年普通纪念币发行主〉词普

用什么词语来纪念我们的青春 ?谢谢了,大神帮忙啊_百度知道
用什么词语来纪念我们的青春 ?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稍纵即逝;因为时间就跟青春一样,不能留驻,只能好好珍惜并享受它
采纳率:7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我们的青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古今诗歌比较研究 杨景龙老师主讲 课程主讲人相关研究成果 主要论文 1、 《主情、主知与主趣――论新诗史上的唐诗、宋诗和元曲路径》 《文学评论》2004 年 6 期 《新华文摘》2005 年 2 期 2、 《加强古今演变研究,拓展新的学科空间》 《文学遗产》2005 年 1 期 3、 《略论谢逸〈溪堂词〉的意象营造特色》 《文学遗产》2004 年 1 期 4、 《试论古典诗歌对 20 世纪新诗的负面影响》 《文学评论》2007 年 5 期 《中国文学年鉴》2008 年卷 5、 《论姜夔词对现代诗创作和理论的影响》 《文艺研究》2008 年 6 期 6、 《试论“以诗为文” 》 《文学评论》2010 年 4 期 7、 《用典、拟作与互文性》 《文学评论》2011 年 2 期 8、 《中国乡愁诗歌的传统主题与现代写作》 《文学评论》2012 年 5 期 9、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8 年 12 月 26 日 《今日信息报?国学》2008 年 12 月 29 日 2009 年起全国各省市高中高考模拟卷社科文阅读题,9 分。 10、《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与屈赋李诗姜词》 《诗探索》2004 年?秋冬卷 11、 《忧伤的花朵――舒婷诗与唐宋婉约词 《诗探索》2006 年?春夏卷 12、 《古典诗歌的象征传统与新诗的象征手法》 《诗探索》2007 年 2 辑?理论卷 13、 《试论中国爱情主题诗歌的民族特色和传承演变》 《诗探索》2008 年 2 辑?理论卷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第 3 集 14、 《20 世纪新诗中的自然主题》 《诗探索》2010 年 2 辑?理论卷 15、 《古典诗歌传统与 20 世纪新诗》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第 2 集 16、 《从古今诗歌传承看新诗诗体建设》 《河北学刊》2007 年 5 期 17、 《20 世纪白话小诗与绝句小令比较 《山西师大学报》2001 年 3 期 18、 《新诗名家与中国古典诗学》 《西南大学学报》2009 年 6 期 19、 《胡适&尝试集&的过渡形态》 《郑州大学学报》2013 年 1 期 20、 《几组古今诗歌文本的比较鉴赏》 《名作欣赏》2003 年 10 期 21、 《母题、原型说〈乡愁〉 》 《名作欣赏》2004 年 11 期 22、 《烈性酒或浓缩铀――20 世纪小诗艺术鉴赏》 《名作欣赏》2007 年 7 期 23、 《论中国诗歌的叙事性和戏剧化手法》 《名作欣赏》2009 年 10 期 24、 《李亚伟与新生代诗》 《名作欣赏》2010 年 6 期 25、 《20 世纪白话小诗艺术浅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 年 4 期 26、 《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 《殷都学刊》1999 年 4 期 27、 《试论中国诗歌的时间生命主题》 《殷都学刊》2003 年 4 期 28、 《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殷都学刊》2005 年 1 期 29、 《舒婷诗与唐宋婉约词》 《晋东南师专学报》1998 年 4 期 30、 《舒婷诗歌艺术魅力的新阐释》 《皖西学院学报》1999 年 3 期 31、 《元散曲与新生代诗》 《探索与争鸣》1996 年 4 期 32、 《古典诗词对新诗语言形式的影响》 《中文自学指导》2004 年 4 期 33、 《以达观超脱沉沦》 《中文自学指导》1988 年 6 期 34、 《舒婷〈致橡树〉深层抒情内涵探析》 《文学知识》1987 年 11 期 35、 《朦胧诗的压卷之作》 《文学知识》1988 年 7 期 36、 《一只献给母亲的歌》 《文学知识》1988 年 4 期 37、 《古老意象的现代展示》 《关东文学》1996 年 6 期 38、 《从古今诗歌传承看新诗诗体建设》 《中外诗歌研究》2007 年 1 期 39、 《论古典诗歌对 20 世纪新诗的负面影响与影响焦虑》 《中国诗学研究》第 7 辑 2009 年 2 月 40、 《戴望舒与中国古典诗学》 《东吴学术》2012 年 5 期 41、 《古典诗歌与新诗名家传承关系的三种样态》 《殷都学刊》2012 年 3 期 42、 《横移中的纵承――纪L与中国古典诗学》 《中国韵文学会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3、 《与李贺共饮――洛夫与中国古典诗学》 《第六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4、 《闻一多与中国古典诗学》 《河北学刊》2014 年 4 期 45、 《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几点思考》 《首届“中国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集》 《殷都学刊》2014 年 4 期 46、 《现当代旧体诗词进入文学史的相关问题》 《 现当代旧体诗词进入文学史座谈会论文集》 《河北学刊》2015 年 5 期主要著作 1、 《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 (40 万字) 独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4 年 3 月版 国内首部打通三千年古典诗歌与百年新诗的著作 《中国韵文学刊》发表书评 《文学遗产》 “编者按”高度评价 2、 《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 (42 万字) 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年 11 月版 《诗探索》发表书评高度评价 3、 《中国当代大学生诗歌精选欣赏》 (30 万字) 独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版 《河南新闻出版报》发表书评 4、 《短章小诗百首》 (15 万字) 独著,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 《教育时报》 、 《微型诗研究》发表书评 5、 《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 (孙鑫亭、王立群、杨景龙主编,120 万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8 月版 主要项目 1、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6 年 主持 2 、中国古典诗学与 20 世纪新诗 2009 年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理论批评 2014 年 主持 河南省高校哲社优秀学者资助项目 4、中国诗歌抒情与叙事关系研究 2015 年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中古文学文献整理研究与理论阐释 2013 年主持 首席专家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 6、中国诗学精神与现当代诗歌 1997 年 主持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7、中国 20 世纪诗歌分类导读 2000 年 主持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8、中国 20 世纪诗歌分类研究 2001 年 参与第一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 9、当代旧体诗集叙录 2015 年 主持 中央文史研究馆项目 10、唐宋文学作家编年在地信息平台 2012 年 参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要获奖 1、 《主情、主知与主趣》 获 2004 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 《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 获河南省政府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获 2004 年度安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 《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 获 1997 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获 1997 年度安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 《试论古典诗歌对 20 世纪新诗的负面影响》 获苏州市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5、 《试论“以诗为文” 》 获苏州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6、 《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 获 2012 年度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7、 《蒋捷词校注》 第六届夏承焘词学奖 8、 《花间集校注》 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 中华书局 2014 年度“十大好书”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 9、《中国古典诗歌与 20 世纪新诗》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2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10、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8 年 12 月 26 日 11、 《加强古今演变研究,拓展新的学科空间》 《文学遗产》2005 年第 1 期 12、 《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绪论 《古今贯通,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 13、《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绪论 《中国古典诗学对 20 世纪新诗的影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年版中国古典诗学与 20 世纪新诗 对文学研究领域学科时段的机械划分,限制了研究者贯通古今的学术视野,导致了大 量重复研究现象的产生,使人误以为不同时段研究之间互相隔膜乃是正常现象,终置文学 史发展演变的整体性连贯性于不顾。上述问题在古代文学研究界表现得较为突出。不少研 究者到 1840 或 1917 年为止,从不向现当代延伸自己的学术触角,自行放弃了一大片生机 蓬勃、足堪用武的崭新学科空间。 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现象很少关心,对古代文学影响现当代文学的状况缺乏了解,古代 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创作、批评上所显示出的巨大价值就此被忽略,致使古代文学研究无法 介入当前文学建设中去,沦为“夕阳”专业,文学史发展的一脉血缘遂被人为的时段划分 所切断。 笔者近年一直从事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 在此拟对中国古典诗学全方位影响渗透 现当代新诗的事实加以举证, 以期引起中国诗学研究者对古今诗歌之间传承关系问题的普遍 关注, 来共同革除学科时段机械划分产生的弊端, 为中国诗学研究拓展出一片新的学科生存 空间。 一、古今诗歌意象、文本之间 文学史是一条流不断的大河,上游之水总要往下游流淌。居于大河上游的那些蕴含积 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情感内涵的“母题”和“原型” ,作为“背景或大的观念” ,总 要对后世文学进行笼罩性的渗透,致使一些题材、手法形成“一个特殊形式或模型,这个 形式或模型在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化中一直保存下来” 。或显性或隐性地,出现“每一 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组织或引用已有的言辞”的结果。因此说,后来的诗歌接受前代的影响 就是必然的。 古典诗学的遗传基因,在白话新诗的发轫之作《尝试集》里,即显示得至为明显,收 入集子中的《生查子》 、 《如梦令》 、 《沁园春》 、 《百字令》等都是白话词, 《赠朱经农》 、 《中 秋》 、 《江上》 、 《景不徙篇》等都是五、七言诗,作为附录的《去国集》全是旧体诗词。 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尝试集》第一编里的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 第二编里的诗也“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 。 《尝试集》作品的说理言志性质和伦理品 格,也烙下了古典诗学的鲜明印记。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 学传统的一脉血缘之外。小到一个意象,一句诗,一篇作品,大到一个诗人,一个流派, 一种诗体,一种诗学主题,一种表现手法,古今之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皆可寻 绎出彼此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存在着直用、活用、化用几种关系。范仲淹《苏幕遮》结 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直用为王牌《乡愁》诗句: “我将乡愁/斟入酒中/酒入愁 肠/化作泪” 。王维《汉江临眺》颔联下句“山色有无中” ,直用为罗门《时空奏鸣曲》诗 句: “打开唐诗宋词/没有枪声来吵/世界便远到/山色有无中” 。北朝乐府《敕勒歌》开 头成句,直用为席慕蓉《长城谣》诗句: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 。 李商隐《无题》诗句“断无消息石榴红” ,被余光中略加改动,变成《劫》中诗句: “断 无消息/石榴红得要死” ; 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被余光中活用为《碧潭》中的名句: “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 。谢I《晚 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 ,被戴望舒活用为《夕阳下》首句: “晚云在暮天上 散锦” 。 温庭筠《春日野行》诗句“鸦背夕阳多”和周邦彦《玉楼春》词句“雁背夕阳红欲暮” , 活用为闻一多《口供》中的诗句: “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杜甫《船 下夔州郭》诗句“晨钟云外湿” ,演绎成了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 : “细雨刚停,细雨刚 停 / 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 ” 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 与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 / 伴你浪迹四方” ,可说是活脱相似。 洛夫说: “我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清晨, 我在森林中/听到树中年轮旋转的声音――’ , 这与杜甫‘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的诗句,具有同样的超现实艺术效果” ,属于化用; 洛夫还“做过一些将杜甫、李白、王维、李贺、李商隐等诗句加工改造,旧诗新铸的实验” , 例如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 ‘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 空’ ” ,则是活用。古典诗歌意象、诗句被新诗直用、活用、化用的例子,还有许多,一些 颇负盛名的新诗佳句,实际上是从古典诗词中蜕变而来的。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传承,类似于古代诗歌史上的“拟作”或“效体”现象,西方文论术 语把这种现象称为“互文性”写作。汉代班婕妤《怨歌行》的整体构思和比兴手法,被何 其芳的名篇《罗衫》所模仿,后者是对前者的现代改写重组。苏轼《蝶恋花》下片误会与 巧合的艺术构思,被郑愁予表现游子思妇闺怨情感的名篇《错误》所借鉴。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 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罗 衫 我是,曾装饰过你一夏季的罗衫,/如今柔柔地折叠着,和着幽怨。/襟上留着你嬉游时双 桨打起的荷香,/袖间是你欢乐时的眼泪,慵困时的口脂,/还有一枝月下锦葵花的影子/ 是在你合眼时偷偷映到胸前的。/眉眉,当秋天暖暖的阳光照进你房里,/你不打开衣箱, 检点你昔日的衣裳吗?/我想再听你的声音。再向我说/“日子又快要渐渐地暖和。 ”/我 将忘记快来的是冰与雪的冬天,/永远不信你甜蜜的声音是欺骗。 何其芳的《罗衫》 ,咏物拟人,是失爱者往昔欢乐的回忆,被弃怨情的诉说,痴心依旧的 表白。 “罗衫”喻指昔日的“我” ,曾装饰过“你”一个夏天。而今,夏去秋来, “罗衫”被折 叠着放进衣箱。在遭受冷落的幽怨中, “罗衫”回忆着夏天曾经的欢乐: 我曾和你一同放舟荡桨,襟上沾染着你嬉游荷塘的荷香;我曾和你狂欢到慵倦,袖间浸 染着你喜悦的泪水和困盹的口脂 ;我曾和你月夜幽会,胸前映着锦葵花的影子。回忆的内 容香艳馥郁,富有暗示性,见出“我”和“你”亲密到何种程度。 而这也正是致怨的原因。所谓爱之也深,怨之也切。但怨而不怒。 “我”仍像夏天一样 爱恋着你,并且希望你能再度把“我”想起,当秋天暖暖的阳光照进你的房里,你打开衣箱 把“我”捡出。 “我”想听你说日子又要渐渐暖和, “我”将忘记秋去冬来的严寒冰雪,你甜蜜的声音即 使是欺骗, “我”也永远不会相信。 “我”仍一如既往地痴迷于你,怀着深深的渴望,渴望夏 天再次来临,渴望和你旧梦重温。 此诗执着地追寻、眷恋那已然失去的爱与美,抒写的是诗人早期诗作对爱情、梦想的追 求与幻灭的一贯主题。诗的语言、意象、情思有着浓重的唯美色彩,既含晚唐诗和五代词的 遗韵,又受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等人诗风的熏染。至于诗的整体构思和比兴手法,则是 模仿汉代班婕妤咏纨扇的《怨歌行》 ,又加上了自己的创新改造。 《怨歌行》与《罗衫》的相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手法均是咏物拟人,比兴寄托; “纨扇” 和“罗衫”都是女性的服用之物,所比拟的抒情主人公,在爱情关系中均处于被弃者的弱势 位置;诗的抒情基调,均是被弃者的幽怨情怀。 二诗的不同之处在于:班婕妤的诗是宫怨体,中心意象“纨扇”用作女性的自喻,是宫 中失宠者的化身,她之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是封建制度造成的命运悲剧;在表现上班诗是顺 叙,身在夏天,心忧秋天。 何其芳则以中心意象“罗衫”作男性的自喻,寄托一个年轻人对现实中不美满的爱情 的怨艾, “罗衫”是现代社会里的失爱者的化身,他之被弃置不顾的不幸遭遇,是对方的个 人感情迁移所导致的结果;在表现上何诗是倒叙,身在秋天,回忆夏天,并且憧憬着挽回旧 情,心理层次显得更为复杂繁缛。将二诗加以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何其芳的《罗衫》是 对班婕妤《怨歌行》的现代改写重组。 穷 巷 日暮的斜坡,/牛羊肃穆地下来了。/穷巷的老人是多思绪的,/当他为牧群的下宿捧出了 干刍//是因为他怕日暮吗?/阳光放出最后的弧线, /爬向斜坡的高树了。 //而他在深 深的巷子。/一个没有白昼和黄昏的实感的,/忧郁着日暮是无谓哪!//从肃穆的牛羊之 群,/他记起了一些生之诱吧。/但是,永远在深深的巷子呢!//我们将见群动息了,/ 待牛羊已经鼾睡,/穷巷中无有式微的呻吟。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g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 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无疑,陈江帆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穷巷》 ,是对唐代王维田园诗名篇《渭川田家》 的模拟和改写,二者是一组互文性文本。陈诗的标题“穷巷” ,出自王诗的第二句,并以之 作为全诗的空间框架; 陈诗的时间词 “日暮” , 就是王诗里的 “斜光” ; 陈诗里的 “牛羊下来” , 就是王诗里的“牛羊归” ;陈诗和王诗的“日夕牛羊下来”意象,又皆源自《诗经?王风?君 子于役》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陈诗里的“穷巷的老人” ,就是王诗里的“野老” ;陈 诗里的“多思绪” ,就是王诗里的“念” ;这是陈诗对王诗的模拟。 但陈诗在模拟中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了对“穷巷的老人”的心理 刻画。在王诗里, “野老”所念的对象是“牧童” ,陈诗里“牧童”不见了,所以也就不用再 写“倚杖候荆扉”的等待牵挂情景,而集中笔墨揣测“老人”在穷巷黄昏里的“思绪” 。 诗人先猜想“老人”可能是“怕日暮” ,但他转念又想, “深深的巷子”与外界隔绝,住 在巷里的“老人”已经衰老得麻木,失去了对“白昼和黄昏的实感” ,谅他不会再为“日暮” 而“忧郁”了;那么“老人”是从外出觅食归来的牛羊身上,感受到某种“生之诱惑” ,并 回忆起野外放牧的年轻时代的相关情事吧?但是, “老人” 已衰朽到无力走出 “深深的巷子” , “生之诱”对“老人”来说也已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二是省去了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描写。王诗里“雉g麦苗秀,蚕 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几句,被陈诗略去,腾出篇幅来反复强调“日暮黄昏” 的时间和“深深的巷子”的空间,以时间的迟暮和空间的破败、封闭,对应“老人”生命状 态的疲乏衰败。三是对作品主题的改变。王诗以黄昏田园人、物皆有所归的及时自在、安闲 惬意,反衬自己混迹官场、归隐太迟的怅惘苦闷,面对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情景,诗人由衷 羡慕,油然而生归隐之意。 陈诗反复突出时间的迟暮、空间的破落和时空中的人物晚景的黯淡、孤绝、衰败,意在暗示 现代的田园黄昏已无任何动人之处,它已失去了大唐盛世田园黄昏的那份诱人魅力。所以, 当“群动息了” 、 “牛羊鼾睡”之后,穷巷里一片死寂,现代的“我们”再也没有兴趣对它怅 吟“式微”了。陈江帆借助对王维文本的模拟改写,使特定年代农村的凋敝景况和现代知识 分子的心态,得到了成功的显现和揭示,这比直接描写、议论表态要艺术得多。 错 误我打江南走过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 小小的窗扉紧掩//那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颇负盛名的抒情诗,主题仍是传统游子思妇的闺怨情感。 第一节两行,分写游子和思妇。第一行用叙述性短句写出游子的匆匆行色,第二行 用比喻性长句写出思妇的漫长等待。 读者从诗行的长短, 即可直观地感知游子漂泊旅程的促 迫,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 第二节集中笔墨,从第一节对思妇“容颜”的比喻描写,转入对思妇“心态”的细微 刻划,浓墨重彩地展示思妇的寂寞心境。三月的江南,本应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时节, 但此诗中的江南小城,却没有一点春意, “东风不来” , “柳絮不飞” 。思妇的心,一如这小城 薄暮的青石街道, “跫音不响” , “春帏不揭” , “窗扉紧掩” , 一片寂静, 毫无生趣。 又到了 “暝 色起春愁”的“向晚”时节,思妇一天的苦苦等待眼看又要落空了。 突然,黄昏的时间临界点上响起一阵“达达的马蹄声” ,在这一片寂寞的小城里,显得 格外引人注意。蹄声由远渐近,声声踏响在凭窗盼归的思妇的心上。思妇以为是游子归来, 她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绽开了美丽的喜悦。然而,她错了,让她怦然心跳的马 蹄声,从她的窗前骤然驰过,那“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深心专注、痴迷等待的她,犯了 一个“美丽的错误” 。她那乍喜的容颜,倏然间便如莲花般凋谢萎落了。 这首诗中包含的情节因素是 “误会与巧合” , 江南小城思妇错把过客当作归人的艺术构 思,显然借鉴了苏轼的《蝶恋花》下片: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 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堵高墙所隔,墙内佳人笑本无意,墙外行人听者有心。 佳人打完秋千转回闺房去了,行人驻足有顷之后也赶路走了,欢声笑语渐渐地听不到了。然 而,孤寂的行人被这活泼的笑声触动,凝然神往,浮想联翩,当笑渐不闻时,行人竟有一种 失落感油然而生,心绪缭乱,十分苦恼。 生活中,这类莫名其妙的单相思喜剧很多,作者把这种普通的题材作了集中的处理, 让“墙里/墙外” 、 “佳人/行人” 、 “多情/无情” 、 “笑/恼”构成对比,产生出类似“无焦 点冲突”的喜剧效果,奇情四溢,妙趣横生。郑诗的马蹄无意,思妇有情,一如苏词的笑声 无意,行人有情。苏词里的墙外行人错解墙内佳人的笑声,郑诗里的江南小城思妇错把过客 当作归人,从情节因素来看,二者均基于误会与巧合,构置了带有无焦点冲突性质的戏剧化 情境。 其实,郑诗对苏词的借鉴不仅止于此,还有更深的比兴象征层面。在苏词中, “多情” 的行人是苏轼的自比, “无情”的佳人指最高统治者。积极用世的作者对“佳人”一往情深, 忠贞不二,而最终却被冷落在封建统治圈子象征的一堵高墙之外,四顾茫然,无所归宿。在 郑诗中, 犯下 “美丽的错误” 的当不仅是思妇, 游子恐怕也怀有犯错误的负疚感: 为什么 “我” 只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为什么“我”让“季节里的容颜”等待落空?为什么“我” 只能“打江南走过”而不能停留?诗中那古典的游子思妇的浓重怨情里,掺入的是现代社会 迫于政治分裂而去国怀乡者的浓重乡愁。可见郑诗不仅借鉴了苏词单相思的生活喜剧情节, 郑诗更像苏词那样,寄托了社会政治意义和身世悲凉之感。 悲喜剧 长久的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呢/假如 过尽千帆之后/你终于出现/(总会有那么一刻的吧) //当千帆过尽 你翩然来临/斜晖中你的笑容 那样真实/又那样地不可置信/白苹洲 啊 白苹洲/我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昨日/都是一种不可少的 安排/都只是为了 好在此刻/让你温柔怜惜地拥我入怀/ (我也许会流泪 也许不会) / /当千帆过尽 你翩然来临/我将藏起所有的酸辛 只是/在白苹洲上啊 白苹洲上/那 如云雾般依旧飘浮着的/是我一丝淡淡的哀伤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席慕蓉的《悲喜剧》 ,用温庭筠的《梦江南》词做蓝本,依旧是思妇盼归,依旧在 白苹洲上,依旧等到斜晖黄昏,依旧数得千帆过尽。从九世纪的温庭筠小令词,到二十世纪 的席慕蓉白话诗,历千年岁月沧桑而不变的,是一颗忠贞依旧、深情依旧的东方女儿心。 但从晚唐词到现代诗, 虽说是题材相同的两篇作品, 在古今的继承中也肯定会有推 陈出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席慕蓉对蓝本加以手法上的翻新和意蕴上的掘进。 从手法上看, 温词实写思妇从早到晚一天漫长等待落空的情形。 词中的思妇早起梳洗 一罢,就急忙来到白苹洲,登上望江楼,满怀热切的希望,注视着水天相接处飘来的第一叶 帆影。船慢慢地驶近了,又从楼前驶过了,她等待的人不在船上。于是她眺望、凝瞩下一艘 船,第一百艘船,第一千艘船??她望眼欲穿地把它们一艘艘从天边外迎来,又遗憾失望地 把它们一艘艘向天尽头送过, “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 ,一天过去了,最后还是不见归人船, “皆不是”三字,是思妇绝望的沉重感喟。 “斜晖”句寓情于景,等待落空的思妇孑立江楼,痴痴地看着西下夕阳,脉脉无语, 东流江水,悠悠不尽,顿觉痛断肝肠。她那深情的思念,极度的失望,无穷的憾恨,都融入 这脉脉斜晖、悠悠流水的“眼前景”之中,词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席诗则虚实结合,且避实就虚,以虚为主,入手便把实际的等待撇过,直写虚拟中 的相逢: “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 ,这在仅写等待的温词中根本不曾涉笔。本是悲哀的等 待事实,席诗却用“假如”把它虚设为喜悦的重聚:假如“长久的等待”终有结果,那等待 又算得了什么呢?所有的昨天漫长等待的痛苦,都将成为今夕相逢的喜悦的不可缺少的铺 垫;假如“千帆过尽” ,得睹你归来的翩然风姿,亲切笑颜,能被你温柔怜惜地拥入怀抱, 那么所有等待的酸辛都将烟消云散。 但这毕竟是虚拟中的相逢,所以“我”又觉得“斜晖中你的笑容” ,真实得有些“不可 置信” ,又感到“白苹洲上”那云雾般漂浮着的“一丝淡淡哀伤” ,拂之不去。虚实相间的此 情此境,在回环复沓的章法中氤氲着梦幻般的情绪戏剧的朦胧氛围。 从意蕴方面看, 实写的温词, 只是单向度地抒发了思妇一天等待落空的痛苦哀伤之情。 席诗则化虚为实, 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抒情空间, 展示了现代人丰富复杂的心理层次和情感维 度。等待令人悲,相逢令人喜,在悲伤的等待中虚拟喜悦的相逢,不知是悲是喜,故曰“悲 喜剧” 。 这就触及了现代人生活的分裂和心灵的矛盾, 席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所承受的情感折磨, 比温词中的思妇更加剧烈。可以说,席诗的内涵复杂化程度,远远超过了作为“蓝本”的温 词的单向度情感抒写。 最好回苏州去 午夜/什么才能解渴呢?/最好回苏州去/骑匹小毛驴/不要带书僮/七拐八拐的走进/ 青石弄堂//纸窗里/一把明晃晃的火/新橙如刚开脸的新妇/甜净的笑/在白脂玉盘里 脆响/而切橙的小刀/确曾在黄河的冰上/磨过//想那时/爱情总在霜与马蹄间踌躇/ 把你的墨香留在屏风上的/应是那/持杯的手吧!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 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的《少年游》 ,被张端义《贵耳集》 、周密《浩然斋雅谈》说成是描写宋徽宗 幸李师师的情事,近于“小说家言” ,不足为信。这首词大约是写词人的艳游生活,但表现 上分寸得体, “至此便足” (周济《宋四家词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年 6 月版,第 10 页) 。 器物服用的明净皎洁,居室环境的雅美温馨,渲染出一种既透明鲜亮又令人迷醉的氛围,烘 托男女双方的知音相得,体贴温柔。 下片曲尽缠绵的人物语言,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蕴藉袅娜,温婉可人。这首词中的 爱情,雅洁而不失于生疏冷淡,亲密而不失于甜腻热昏, “艳而不俗” ,让人悠然神往。难怪 引得千年后的冯青在“午夜”时分,想入非非,打算“骑匹小毛驴” ,回到这场宋词中的爱 情里去,以解感情之干渴呢! 冯青诗中的“午夜”来自周词的“三更” ; “新橙” 、 “刀”系直接使用周词意象; “爱 情总在霜与马蹄间踌躇” ,则把周词下片六句“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 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 浓缩为一句; “纸窗里/一把明晃晃的火” 置换了周词“锦幄初温, 兽香不断”的居室环境描写; “小刀在黄河的冰上磨过” ,也由周词“并刀”生发出来,因为 以产剪刀著称的“并州”靠近黄河; 恍惚间,周词里的宾语“新橙”变成了冯诗里的主语,鲜果变成了刚开脸的“新妇” , 人与物已是浑然不分,本是剖开的甜橙盛在白脂玉盘里,却又像是新妇“甜净的笑/在白脂 玉盘里脆响” ;地点也换了,周词写的是汴京里巷故事,冯青是江苏武进人,所以感觉“最 好回苏州去” ;骑匹毛驴,不带书童,独自拐进幽折的青石弄堂,则是冯青想象中的古代书 生行状和苏州街巷居舍的样子, 为周词所无; 持杯的手留墨香于屏风, 也是冯青的顺势发挥。 理解冯青这首仿作的关键,在诗的前三句,尤其是午夜的渴意,最值得解读时加以 关注。这渴意起自诗人生命的最深处,是对宋词里的美妙爱情的向往,更是对故乡、祖国的 历史文化的渴慕;古色古香的苏州,则是诗人的爱情向往和文化渴慕的最合适的载体。冯青 借助对周邦彦《少年游》的模拟、改写,达到了归宗传统、慰藉乡愁的创作目的。 香槟季 蕉花紫了/嗳, 五月来了/五月是玫瑰的颜色//小溪的梦珍珠般地闪动/ 雎鸠起劲地叫 着了/香槟般的季节/ 浮起了/ 遍野的花香, 莹莹的/浮起了大地欢畅的呼啸//几多的 相思哦――/ 明艳的榴花,燃烧在眼底/草原上有了丁香朵朵/雎鸠在起劲地叫着/ 嗳, 玫瑰已开遍了大地/采一束哪/也采一束/蕉花榴花和丁香/以及鸟的鸣/ 以及梦的精圆 //然后/到小溪的对岸去吧// 雎鸠在起劲地叫着/嗳,雎鸠叫着/ 雎鸠/叫着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鸟是古老的,香槟酒是现代的,五月花季的醉人爱情是古老而又现代的。 一年一度,五月来了。蕉花紫了,榴花红了,玫瑰花开遍大地,小溪闪动着珍珠般的梦影, 雎鸠鸟在河边起劲地鸣叫,连一向沉稳的大地,也发出了欢畅的呼啸。五月的花香鸟语,热 烈繁闹,把季节酿成了醉意熏人的香槟酒。 这是令人亢奋的季节。人与季节,有着深刻的对应。缤纷的姹紫嫣红,涨涌的溪流春 潮,河边鸟儿的叫声,唤醒的是人们心底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爱情意识。原野上百花在开放, 青春的花儿也在开放;小溪中春潮在涌涨,人体内的生物潮也在涌涨;河岸上雎鸠在啼唱, 心中的爱情也在歌唱。你看五月那“明艳的榴花” ,正燃烧在人们激情的眼底,撩起了人们 “几多的相思哦” !人们呼吸着香槟酒一样醉人的空气,采一束芬芳的花儿, “然后到小溪的 对岸去” ,去追寻那个“精圆的”绮梦。 这是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季节。 《诗经》中的那只“关关雎鸠” ,那只栖息“在河之 洲”的爱情鸟,已经啼唱了三千多年,啼唱了三千多个春天,啼唱了三千多个五月。而今, 五月来了,它又在河边起劲地鸣叫起来,叫得仍像《诗经》里那般热切,像三千年前那般焦 灼。因为“所谓伊人” ,仍然“在水一方” ,距离仍然没有消除,追求的歌声就不会停止。那 手持鲜花的追求者,虽然把手中的“z”和“芍药”换成了“蕉花榴花”和“丁香” ,但他 仍像三千年前一样,想望着“方涣涣兮”的小溪那“洵圩且乐”的对岸。 “彼岸” ,是一个永 恒的美丽诱惑。 这首《香槟季》 ,融化、改造了《诗经?关雎》以及《溱洧》 、 《蒹葭》等多篇作品的 意蕴,使用了“雎鸠” 、 “对岸”等带有原型性质的诗歌意象,将古与今连为一体,将人与自 然融为一片,热烈歌赞青春、爱情和生命的永恒欢乐。季节有过往,但年年都有一个五月, 鲜花都要盛开,春水都要涌涨,大地都要芬芳。人世有代谢,但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永远热烈 亢奋,每一代人的爱情都永远馥郁馨香。你听,河边上的那只雎鸠鸟又开始叫了,起劲地叫 着,叫着,叫着,叫得一唱三叹,叫得荡气回肠。它的叫声,将响彻所有的春天,响彻所有 的五月,从过去,至现在,到未来,穿透所有的耳膜,与人们心中不老的爱情歌声共鸣、应 和?? 船 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缘故/倾斜地搁浅在/ 荒凉的礁岸上/油漆还没褪尽/风帆已经折断 / 既没有绿树垂荫/连青草也不肯生长 //满潮的海面/只在离它几米的地方/波浪喘 息着/水鸟焦灼地扑打翅膀/无垠的大海/纵有辽阔的疆域/咫尺之内 /却丧失了最后的 力量 // 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爱情 穿过生死的界限/世纪的空间/交织着 万古常新的目光 /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 难道飞翔的灵魂 / 将终身监 禁在自由的门坎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 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船》是舒婷的早期作品,写于 1975 年 6 月,以咏物的形式,托喻在极左路线专 制的不正常年代里,一代青年人所处的爱情难境。 动乱的岁月, 困顿的时光, 极左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潮对自由正常的人性和爱情的压 抑与扼杀,是舒婷和她的同代人必须面对的不幸现实,尽管已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但 此时的极左路线对人性和爱情的剿杀,与程朱理学在“以理灭情”上并无本质的不同,甚至 有过之而无不及。 缘于现实的重压, 缘于重压的现实中的爱情总是无法实现, 舒婷在诗中一再抒写了与 美好的爱情理想之间的一段无法消除的距离: “也许有一个约会 / 至今尚未如期 / 也许有 一次热恋 / 永不能相许” ( 《四月的黄昏》 ) ;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 一题清纯 然而无解的代数 / 一具独弦琴 ,拨动檐雨的念珠 /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 《思念》 ) 。 这种“距离”与“阻隔”仿佛宿命一般,折磨得诗人痛苦不堪。 《船》 托喻的, 即是现实与爱情理想之间的距离和阻隔。 一只小船, 不知什么缘故, 被搁浅在荒凉的礁岸上: “满潮的海面 / 只在离它几米的地方 / 波浪喘息着 / 水鸟焦灼地 扑打翅膀 / 无垠的大海 / 纵有辽阔的疆域 / 咫尺之内 / 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 // 隔着 永恒的距离 / 他们怅然相望” 。 《船》中寄托的这种咫尺天涯之恨,与《古诗十九首?迢迢 牵牛星》同一机杼:在《迢迢牵牛星》里,虽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但牛郎织女 也只能受困于“盈盈一水间” ,终于“脉脉不得语” 。 《船》的构思立意受《迢迢牵牛星》的启发当无疑问,二者都是写爱情的间阻与距 离,在相似的意蕴框架内,舒婷进行了意象的置换,即把被间阻的“牵牛星”与“河汉女” , 置换为“海水”与“小船” ;把间阻物“清浅的河汉”置换为“荒凉的礁岸” ;还有“几米的 地方” 、 “咫尺之内” ,也就是“相去复几许”的意思; “怅然相望”亦即“脉脉不得语”的景 况。二诗的思想性亦复相似, 《迢迢牵牛星》中牛郎织女的悲剧遭遇,具有批判封建礼教扼 杀爱情的意义; 《船》所托喻的爱情难境,也是对极左路线摧残爱情和人性的控诉。 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对《迢迢牵牛星》和《船》的象征意蕴,还可以作形而上的读 解: “牛郎”与“织女” 、 “船”与“大海”之间的咫尺天涯的永恒距离、阻隔,象征着人的 生存处境,尽管作为“有欲望的存在物” ,人永远追求自我和理想的实现;但作为“有限的 存在物” ,人却注定不能完全充分地实现自我和理想。 《迢迢牵牛星》的借天上写人间, 《船》 的托物寓意,即是关于人的生存本质的悲剧性质的暗示。 当然,二诗的情调还是有着古典与现代的明显差异的。 《迢迢牵牛星》的情调悲 伤无奈,更多古典的哀婉缠绵; 《船》的结尾则把爱情难境上升为灵魂自由的追求,伤感的 情调也随之变得执着悲壮: “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 / 世纪的空间 / 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 / 难道真挚的爱 / 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 / 难道飞翔的灵魂 / 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 坎?”结尾这几句呐喊般的反诘,固然使诗意过于直白了,但也因此显示了被无法实现的爱 情忧伤所困扰的女诗人,那执着不屈的现代追求精神和抗争意识,诗情因此而产生新变。 当然,二诗的情调还是有着古典与现代的明显差异的。 《迢迢牵牛星》的情调悲伤 无奈,更多古典的哀婉缠绵; 《船》的结尾则把爱情难境上升为灵魂自由的追求,伤感的情 调也随之变得执着悲壮: “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 / 世纪的空间 / 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 / 难道真挚的爱 / 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 / 难道飞翔的灵魂 / 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坎?” 结尾这几句呐喊般的反诘, 固然使诗意过于直白了, 但也因此显示了被无法实现的爱情忧伤 所困扰的女诗人,那执着不屈的现代追求精神和抗争意识,诗情因此而产生新变。 《那几声钟,那一夜渔火》 寒山寺/那几声钟,震落了夜半的/月,霜,鸦,震落了泊在这晚的/船和梦,也震落了/钟。 此后的钟声都沉寂/还要震落我今夕的躁动成永久的宁静/从未绝响的那几声钟//那一夜渔 火犹自燃着/一个个早晨都已熄灭/渔火自那一夜,燃着/一丛不凋的枫/暖着寒山/一个秋深 过一个秋/在我的身上堆积//我的一切都沉进霜夜里/只有这瞬间照亮的笑容/不会隐去,一 个明亮的裂痕/黑夜不能在这点上合拢/等千年后的相见/等一个一个微笑和我相对/围着这 一夜渔火,在几声钟之间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共三节,第一、二两节模拟、改写唐代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 ,突出诗中的“钟 声”和“渔火”两个意象。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成了诗歌史上和历史上最著名的钟声,它不 仅“震落了夜半的/月,霜,鸦,震落了泊在这晚的/船和梦” ,它“也震落了/钟。此后的钟 声都沉寂” ,唯有那几声钟,千年未曾绝响。还有那“一夜渔火” ,从唐代一直燃烧到现在, 从张继泊船的那夜一直燃烧到今夜,一个个早晨都熄灭了,只有那渔火一直燃着,燃成“一 丛不凋的枫/暖着寒山” 。 因了那永久传响的“钟声”和永不熄灭的“渔火” ,任洪渊沉浸于展延自历史深处的永 久的霜夜,永久的秋意,永久的宁静。这里有任洪渊对于古典诗歌所达到的不可逾越的艺术 高度的深刻 认知。第三节里渔火“瞬间照亮的笑容” ,如“黑夜不能合拢”的一道“明亮 的裂痕” ,是属于任洪渊的,属于当代和今夜的,因了千年前传响至今的“钟声”和燃烧至 今的“渔火” ,任洪渊期待自己的“笑容”也能在千年后与“一个一个微笑相对” 。这里,任 洪渊通过拟作,实现了一个当代诗人与经典诗歌文本一起百世流芳的不朽愿望。 《望》 幽州台不见了/幽州台上的那双眼睛,还望着今天/等我偶然一回顾//回头/已经远在他的视 线之外/不能相遇的目光/碰不掉他眼眶里/千年孤独//幽州台不见/寂寞的高度,还在/空 的视野, 还在/太凛冽了/幽州的白日/被距离隔成孤零零的眸子/寒冷地发亮//不用登临, 一 望/我已在悲怆之上/能在我的眼睛里/睁破这一片空茫吗/仰起头,接滚过幽州的泪滴/从我 的脸上落尽/尽落谁的脸上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怀才不遇”是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体制性的永久生存困境,缘此,生不逢时的“千年 孤独和寂寞” ,也就成了古典诗歌抒写不尽的永恒主题。面对无穷无尽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 空间,只存在于时空相交的微不足道的一点上的“现在”的人,无比渺小短暂,如不能及时 有为建功立业,时光一去,将万劫不复。心非木石岂无感,念此怎能不怆然涕下?!当年登 上幽州台的陈子昂如此,当代看不见幽州台但可以诵读《登幽州台歌》的任洪渊亦然。 尤其是任洪渊那一代经历了 1957 年“反右” 和 1966 年“文革”的知识分子,磨难不断, 命途多舛,大好年华,付诸流水,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特别容易引发共鸣。任洪渊 的大学时代在“蓟门” 、 “幽燕”度过,后来也在北中国生活、工作,他自剖心迹说: “我在 这里的剑气和筑韵里慷慨悲歌。我总想在幽州台上量一量我寂寞的高度,悲怆的高度。我尤 其想在黄金台上量一量我知识分子的现代价值。 尽管幽州台连残迹都没有留下, 但我时时回 头,总想碰见幽州台上那双最孤独的眼睛,碰掉眼眶里的千年孤独。 ” 任洪渊可能比谁都明白,生逢极左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的时代,他自己作为一个现 代知识分子的生存“价值”究值几何。看来任洪渊对命运的确已有自觉,不然写不出诗末几 行: “仰起头,接滚过幽州的泪滴/从我的脸上落尽/尽落谁的脸上”?他已意识到到自己的 悲剧命运传承者的角色,陈子昂的泪滴滚落任洪渊的脸上,再从任洪渊的脸上落在“谁的脸 上”?这诗末的一问,暗示这一切也许真的还远远没有结束。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的词意,被席慕蓉的名篇《悲喜剧》加以翻新与掘进, 写“白苹洲”上痛苦的等待与虚拟的相逢。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所表现的咫 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舒婷的名篇《船》同一机杼。还有王维的《渭川田家》与陈江帆的 《穷巷》 , 《诗经?关雎》与高准的《香槟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洛夫的《长恨歌》 , 周邦彦的《少年游》与冯青的《最好回苏州去》 ,张继的《枫桥夜泊》与任洪渊的《那几声 钟,那一夜渔火》等,措辞、构句、立意皆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甚至在冯至的名篇《桥》和金克木的名篇《邻女》里,我们仍然不难发现隐含着的来 自《诗经?蒹葭》和《汉广》的“间阻-思慕”的“原型”模式,聪明的冯、金不过对古 老的“原型”模式加以反向的使用而已。把这些相关的作品放在一起对读,在古今比较的 “溯本求源里” ,读者就会看到“前人的文本从后人的文本里从容地走出来”的有趣现象, 从而面带会心的微笑,对这些古今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出恰如其分的准确评价。 《几组古今诗歌文本的对比鉴赏》 , 《名作欣赏》2003 年第 10 期。 《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第 20 章《用典、拟作与互文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二、古今诗人、诗派之间 古今诗人之间的传承,像写实的杜甫诗歌、通俗的元白诗歌与胡适诗歌,大气包举、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歌与郭沫若诗歌,初盛唐诗人诗歌的青春少年气息与汪静之等湖畔诗人 诗歌,内容上关心民瘼、体式上格律森严的杜甫诗歌与闻一多诗歌,冷艳险怪的李贺、卢 仝诗歌与凄美生涩的李金诗歌,艳情绮思的李商隐、温庭筠诗词与戴望舒、何其芳诗歌, 宋诗人的主知、元曲家的主趣与纪弦诗歌,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歌与艾青诗歌,禅道诗歌的 幽微玄深与废名诗歌,姜白石的风味形迹与卞之琳诗歌,苦吟悲情的孟郊、贾岛诗歌与臧 克家诗歌,官能颓废的宫体艳情诗词 与邵洵美诗歌,辞赋的铺排、词曲的节奏与郭小川诗歌,屈赋的骚雅、李诗的才气、 姜词的琢炼与余光中诗歌,李贺诗歌的奇思、唐宋禅诗的直觉与洛夫诗歌,唐宋婉约词的 绮妍妩媚与郑愁予诗歌,温庭筠、柳永、秦观等婉约词人的浪漫感伤气息与席慕蓉、舒婷 诗歌,雄奇悲壮的高、岑边塞诗与昌耀、杨牧等的新边塞诗,古代诗人的用典拟作、咏史 怀古与任洪渊诗歌, “厥旨渊放”的阮籍《咏怀诗》与北岛诗歌, “蛤蜊蒜酪”风味的本色 派散曲与黄永玉、夏宇、于坚、伊沙等的诗歌,主知主理的宋诗与欧阳江河等人的“中年 写作”诗歌等,其间均存在着深刻的对应师承关系。 古代诗人、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之间的传承关系,呈现三种样态:一种是新诗名家夫 子自道,现身说法,坦承自己的新诗创作与古典诗学的密切联系,如胡适、何其芳、余光 中等;另一种是虽没有明确表述过自己对古典诗学的纵向师承,但其新诗创作得力于古典 诗学之处仍斑斑可见,如李金、戴望舒、舒婷等;第三种是少数新诗人如纪弦,强调“新 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 ,然究其创作实际,亦和古典诗学有着牵扯不断的瓜葛。 第一章 刷洗的旧诗与放脚的鞋样 ――胡适与古典诗学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胡适的意义无论作怎样的评价似乎都不为过。语言的革命,观念 的输入,方法的示范,使胡适的意义,决不仅限于新文学运动,而成为中国社会思想文化、 文明形态由传统向现代整体转型的标志。然则限于论题,这里不拟对胡适作全面的评价,仅 就他的《尝试集》与古典诗学的关系,略谈数端如下。 一、开辟鸿蒙之功 胡适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尝试写作白话新诗的诗人。 他于 1910 年赴美留学, 对西方社会思想和政治制度颇感兴趣, 治学方法上师从杜威的实验主义, 文学观念上则与美 国新兴流派如意象派颇相吻合。本着“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和“文学的实验主义”精神, 胡适开始了他的白话诗尝试。少年好诗的胡适,留美后与学友任叔永、杨杏佛等相唱和,诗 意含有西方的“乐观主义”思想,自命为说理之作。他考虑到新观念的引进,必须与语言载 体的改革配合,观念的进化与语言的进化必须同步,遂提出了“死文字”与“活文字”的概 念。 1915 年9月到 1916 年上半年, 胡适与梅光迪、 任叔永之间就文学革命问题发生笔战, 他主张“用白话代替古文” , “用活的工具代替死的工具” 。最后他决心进行“实地实验” ,在 以后几年内不写文言诗,专写白话诗,以此证明白话不仅可以写小说、散文,也可成为“韵 文之利器”[1]。[1] 胡适《逼上梁山》 ,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 ,上海良友图 书印刷公司 1935 年 10 月版,第 22 页。 1916 年4月 12 日,胡适写出《沁园春?誓诗》 ,庄严宣告: 文学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空前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 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 表达了他决心为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的新中国创造新文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接着在 1916 年 7 月 22 日,胡适写出《答梅觐庄――白话诗》 ,立足于文随时变,强调要写 “活文章” : “不但文字如此,/文章亦有死活。/活文章,听得懂,说得出。/死文章,若 要懂,须翻译。/文章上下三千年,/也不知死死生生经了多少劫。 ”并希望“今日的文学 大家,/把那些活泼泼的白话,/拿来锻炼,拿来琢磨,/拿来作文演说,作曲作歌――/ 出几个白话的嚣俄,/和几个白话的东坡。 ”[1][1] 胡明编注《胡适诗存》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93 年 10 月版,第 116 页。这是胡适白话诗尝试的开始,是中国 20 世纪第一首白话诗。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郭沫若的《维纳斯》 、 《死的诱惑》 、 《新月与白云》 、 《别离》等诗的写 作时间,据郭氏 1936 年9月4日所写《我的作诗经过》一文说,是民国五年(1916)夏秋 之交所作;但在《学生时代?创造十年》第三节中又说作于 1918 年; 这几首诗在收入《女神》第三辑时,除《死的诱惑》作者“附白”说: “这是我最早的 诗,大概是 1918 年初夏作的” ,其余篇末注明的写作时间均为 1919 年[1]。[1] 郭沫若《女 神》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4月版,第 135-143 页。可见,这几首诗的写作时间连作者自 己都说不准确,有论者称这几首诗与胡适最早的白话诗同时,显然是不妥当的。 1917 年2月, 《新青年》二卷六号出版,刊载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 ,这是中国 20 世 纪第一次公开发表的白话诗;1918 年4月 15 日, 《新青年》4卷4号出版,刊载了胡适翻 译的苏格兰诗人安妮?林德赛的《老洛伯》 ,这是中国 20 世纪第一首白话译诗;1920 年3 月,胡适的《尝试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包括 1917 年归国前写下的白话诗、归国后写下 的白话诗和试写白话诗以前在美留学时所作的旧体诗词《去国集》 ,取名“尝试” ,反用陆游 “尝试成功自古无”的诗意,昭示“自古成功在尝试”的道理,表明他的实验主义文学观, 这是中国 20 世纪出版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在中国 20 世纪文学史上,胡适第一个试作白话诗,第一个发表白话诗,第一个用白话 翻译外国诗,第一个出版白话诗集,这四个第一,就是胡适为白话诗“开辟鸿蒙”的有力证 明,胡适不愧为开一代风气的“新诗老祖宗” 。 从晚清的诗界革命到五四的文学革命, 是中国诗歌从解构旧体到创建新体的过程, 黄遵 宪与胡适的表现引人注目。他们都以进化论作为理论工具,张扬主体意识,主张言文合一, 提倡口语入诗,学习民歌,创造新语句,致力变革诗体,别创新体,以期对诗歌的内容、体 式、语言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黄遵宪在语言运用上虽然注意嵌入新名词, 却仍以文言为主, 他只是把语言作为内容的 附属物,而不是用一种新的语言代替旧的语言;在诗体选择上主要是五古、七古,仍不出旧 体诗的范畴,只是在对偶、韵脚、平仄方面相对宽松一些;所以,黄遵宪的“新派诗”只具 有解构旧体的意义。 而胡适则用形式主义的观点, 强调语言对内容的制约作用, 认为语言的变革将带来内容 的革新,文学要新, “必定先要解放工具” ,文学的工具,就是语言文字, “工具解放了,然 后文学的内容,才容易活动起来”[1]。[1] 胡适《新文学运动之意义》 , 《胡适全集》第 12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第 80 页。 他指出, “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学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 时起来代替‘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 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 ”[2]。[2] 胡适《逼 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 《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 ,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 年 10 月版,第 9 页。 所以,他主张废骈废律,用一套全新的“白话”语言系统,代替旧的“文言”系统, 并率先实验,创造出了一种语言自然流畅、句式长短自由的白话新诗体,取代旧体诗词,来 承祧诗国的大统。 胡适在《&尝试集&再版自序》中说:他“做白话诗,比较的可算最早” 。胡适不仅最早 尝试作白话诗,而且是有意识的尝试,他有目的、有计划,有近期和长远的目标。这是早期 白话诗人所不具备的理性意识和整体意识, 即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上的自觉意识。 比如郭沫 若的白话诗创作动手亦较早,但他多是即兴之作,偶尔为之,既不准备拿去发表,也无意于 做诗人。这种自发状态显然不能带来语言和诗体的革命性成果。 胡适不仅有意识地尝试,而且有意识地把实验的过程――亦即新诗语言形式演变的过 程完整无缺地展示出来,胡适这样说明他出版《尝试集》的三点理由 “我的第一个理由是因为这一年以来白话散文虽然传播得很快很远, 但是大多数的人对于白 话诗仍旧很怀疑;还有许多人不但怀疑,简直持反对的态度。因此我觉得这个时候有一两种 白话韵文的集子出来, 也许可以引起一般人的注意, 也许可以供赞成和反对的人作一种参考 的材料。 第二,我实地实验白话诗已经三年了,我很想把这三年实验的结果贡献给国内的文人, 作我的实验报告。我很盼望有人把我实验的结果仔细研究一番,加上平心静气的批评,使我 也可以知道这种实验究竟有没有成绩,用的实验方法,究竟有没有错误。 第三,无论实验的成绩如何,我觉得我的《尝试集》至少有一件事可以贡献给大家的。 这一件可贡献的事就是这本诗所代表的‘实验的精神’ 。我们这一班人的文学革命论所以同 别人不同,全在这一点实验的态度。 ”[1]他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新诗的关注讨论,给写诗 的文人呈示法式,提供得失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并借此传播实验主义思想。 [1] 胡适《&尝试集&自序》 ,陈绍伟编《中国新诗集序跋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5 月版,第 31-32 页。 正是在他这种“实验精神” 、 “实验态度”的带动启示下,刘大白、刘半农、鲁迅、周 作人、陈衡哲、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郭沫若、汪静之等人群起效尤,纷纷写作、发表 白话新诗,出版新诗集,胡适也既开风气又为师,亲自为康白情、俞平伯、汪静之、陈梦家 等人的新诗集写序言、写评论,提倡鼓励,指导纠偏。此后更有大批不同风格流派的白话诗 人踊跃跟进,胡适辟出的诗国“荒地” ,经过“一班新诗人努力种植,遂成灿烂的园地”[1] [1] 胡适 1931 年1月 24 日日记, 《胡适全集》第 32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 第 36 页。 新诗的胜利是新文学运动的决定性胜利。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白话只可入通俗文学,而 不可以入诗, 因为诗歌是文学中最高雅的品类。 胡适在理论上提倡并尝试写作白话诗的时候, 几乎遭到了所有朋友的嘲笑与非议,真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白话散文已经风行之后,一 般人仍然认为白话不宜入诗,诗歌成了白话最难攻克的一个堡垒。 因此,诗歌的现代转型问题具有特别的意义,成了文学革命最重要的一个战役。具备 文学演进意识和文化战略眼光的胡适, “一开始就把新诗问题看作是新文学运动中对抗最尖 锐因而意义也最典型的前哨战, 他的历史意识将白话新诗与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他称之 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命运贯穿在一起”[1]。所以,他不顾反对甚至漫骂,坚持白话 诗的尝试,数年之后, 《尝试集》风行天下,使文学中最高雅的诗歌领域,也被白话所征服, 新文学运动遂取得彻底的胜利。 至此,胡适提出的以创作“国语的文学”来作为普及国语的途径,作为教科书,作为 国语文法的规范,从而形成“文学的国语” ,普及“全国人的公共权利”的“国语教育” ,创 造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设想得以实现。 “言文一致”的白话诗文,逐渐成为整个社会交流思想 和发展教育的主要工具。 在各地自编语体文教科书的形势推动下, 北京政府教育部顺应历史 潮流,于 1920 年初通令各省区,改小学国文为语体文。 [1] 胡明《中国新文学的转型与胡适》 , 《胡适研究丛刊》第三辑,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年 8月版,第 8 页。 此后,中学、大学各科教科书、讲义,也采用语体文编撰,文言被淘汰,扫除了科学 教育传播和普及的语言障碍, 使当时的科学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如虎添翼, 语言文字工具的解 放,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鲁迅在《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指出胡适提 倡文学革命,使中国人能用“活着的白话”发出了感动世界的“真的声音” ,白话与文言的 选择,关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1]。 革命家廖仲恺在致胡适的信中说: “我辈对于先生鼓吹白话文学,于文章界兴一革命, 使思想能借文字之媒介,传于各级社会,以为所造福德,较孔孟大且十倍”[2]。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展望杂志》 ,以胡适“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为理由,推举他为当今世界 百名伟人之一,表述虽不尽准确,但也证明了胡适的文学语言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贡献, 及其所产生的世界性的影响。 [1]《鲁迅全集》第 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5 页。 [2]《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 1979 年 5 月版,第 64 页。 二、政治与伦理 宣告旧体诗一统诗坛局面终结的《尝试集》 ,虽有开辟鸿蒙之功,但它毕竟是标志新诗 成立的第一部诗集,刚从旧诗的母体中挣脱出来,处在新旧转折的交接点上,所以在它身上 留下了明显的遗传胎记,呈现出一种过渡形态。对此,胡适先生认识得很清楚,表述得也很 坦率,他在《&尝试集&自序》和《再版自序》中,坦称写于美洲收入《尝试集》第一编里的 作品, “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 在《&尝试集&四版自序》中,他又把自己的诗比作“放脚鞋样” ,说: “我现在回头看 我这五年来的诗, 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 虽然一 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在新诗草创时期,胡适们急于从 旧体诗中彻底摆脱出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 现在我们回看当年新诗先驱者的作品所 带有的旧诗痕迹,并不全是负面和消极的;何况,呈现出这种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尝试集》 的过渡形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集中大部分作品的政治和伦理性质, 二是新旧兼收的编排体例。这里先看它的政治和伦理性质。 《尝试集》 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政治性质, 这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泛社会政治化倾向是一致 的。尽管胡适表现的民主、科学和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政治思想,不同于传统士大夫文人 诗歌的思想内涵,但其突出的社会政治关怀与传统诗歌并无不同。 《尝试集》 (四版)一、二、三编中属于或指涉社会政治的诗有《黄克强先生哀辞》 、 《赠朱经农》 、 《朋友篇》 、 《文学篇》 、 《老鸦》 、 《你莫忘记》 、 《一颗星儿》 、 《威权》 、 《小诗》 、 《乐观》 、 《上山》 、 《一颗遭劫的星》 、 《平民学校校歌》 、 《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 、 《死者》 、 《双十节的鬼歌》 、 《希望》 、 《晨星篇》等 18 篇, 《去国集》里有《哀希腊歌》 、 《自杀篇》 、 《老树行》 、 《将去绮色佳。叔永以诗赠别。作此奉和。即以留别》 、 《沁园春》 “将之纽约” 、 《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 、 《秋柳》 、 《沁园春?誓诗》等8篇,初版《尝试集》中有《人力车 夫》 、 《沁园春?新俄万岁》 、 《送许肇南归国》 、 《去国行》等4篇,再版《尝试集》中有《示 威》 、 《外交》等2篇,总计有 32 篇之多。 这些社会政治性质的诗, 根基于胡适深厚的爱国思想和执着的民主自由、 人道平等的 社会理想。胡适留美时期所作的旧体诗词,多有爱国思想的表露。他的留学目的非常明确, 是学以致用,振兴祖国: “同学少年识时务,学以致用为本根。争言‘治病须对症,今之大 患弱与贫。但祝天生几牛顿,但乞千百客儿文,辅以无数爱迭孙,便教国库富且殷,更无谁 某妇无T。乃练熊罴百万军,谁其帅之拿破仑。恢我土宇固我藩,百年奇辱一朝翻’ ” ( 《送 梅觐庄往哈佛大学》 ) ; 同学相聚,关心的是国事: “旧事三天说不完,且喜皇帝不姓袁” ( 《赠朱经农》 ) ;别 离之际,以国事互相勉励: “君期我作玛志尼,我祝君作倭斯Z。国事今成遍体疮,治头治 脚俱所急。勉之勉之我友任!归来与君同戮力” ( 《将去绮色佳留别》 ) ;或以“斯民温饱”自 任: “愿乘风役电,戡天缩地,颇思瓦特,不羡公输。户有余糈,人无菜色,此业何尝属腐 儒?吾狂甚,欲斯民温饱,此意何如?” ( 《沁园春?将之纽约》 )而学成归来,当然是“为 国效奔走” ( 《朋友篇》 ) 。这种爱国思想在胡适一代留学生身上具有普遍性。 《尝试集》 中的社会政治诗,从表现上看, 分两种情况:一是直赋其事,二是比兴象征。 直赋其事的如《死者》 、 《示威》 、 《外交》 、 《人力车夫》 、 《黄克强先生哀辞》 、 《沁园春?新俄 万岁》等,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和《双十节的鬼歌》两首。胡适一 向以温和宽容著称,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他峻急激烈的一面。 《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前有小序, “四烈士”指辛亥革命时用炸弹炸袁世凯“不成 而死”的杨禹昌、张先培、黄之萌烈士,和用炸弹炸良弼“成功而死”的彭家珍烈士。民国 建立后合葬四烈士,墓前四面碑只有一面刻了杨禹昌烈士的事迹,其余三面空无一字。民国 十年五月,胡适在天津, “梦中游四烈士冢,醒时作此歌” 。诗中热情讴歌了四烈士的丰功伟 绩和牺牲精神: “他们都干了些什么?/一弹使奸雄破胆!/一弹把帝制推翻!/他们的武 器:/炸弹!炸弹!/他们的精神:/干!干!干! ”意在鼓吹用“炸弹”去“干”的暴力 革命行动。 《双十节的鬼歌》则把矛头直指“现政府” : 十年了,/他们又来纪念了。/他们借我们,/出一张红报,/做几篇文章;/放一 天例假, /发表一批勋章: /这就是我们的纪念了! //要脸吗?/这难道是革命的纪念吗? /我们那时侯,/威权也不怕,/生命也不顾;/监狱作家乡,/炸弹底下来去:/肯受这 种无耻的纪念吗?//别讨厌了!/可以换个法子纪念了。/大家合起来,/赶掉这群狼, /推翻这鸟政府;/起一个新革命,/造一个好政府:/那才是双十节的纪念了! 这首诗发表于 1921 年 10 月 10 日《晨报》 ,小序云: “今天(10 月4日)因上海几家报馆要 我做双十节的文章,我没有工夫,故做了一首诗。 ” 诗借辛亥烈士鬼魂的口吻,愤怒地揭露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群狼”窃取的事实, 指斥一个“不要脸”的“鸟政府”假革命、共和之名,行祸国殃民之实,例行公事纪念烈士, 为自己脸上贴金。诗中提议“可以换个法子纪念了” ,号召“大家合起来,赶掉这群狼,/ 推翻这鸟政府;/起一个新革命,/造一个好政府” ,这才是双十节最好的纪念方法。这首 诗是在公然煽动革命、造反,推翻有宪法依据的现政府,其思想之激烈为新诗中所罕见。上 海的《晨报》在 10 月 10 日国庆节这一天,毫无顾忌地登出了这首诗, “鸟政府”的“群狼” 竟也没有查封报馆,拘捕主笔,或找胡适的麻烦,这说明民国的言论自由程度毕竟与帝制时 代不可同日而语。 用比兴象征手法写成的社会政治诗, 在 《尝试集》 中有 《老鸦》 、 《一颗星儿》 、 《威权》 、 《小诗》 、 《乐观》 、 《上山》 、 《一颗遭劫的星》 、 《希望》 、 《晨星篇》 、 《秋柳》等。比兴象征是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屈原的《离骚》 、阮籍的《咏怀》 、庾信的《拟咏怀》 、陈子昂的 《感遇》 、李白的《古风》等,都是用比兴象征手法写成的社会政治诗。胡适喜欢用象征手 法处理社会政治题材, 说明他对这一传统诗学手法的稔熟。 他的这类诗多是针对具体的事实 而发,但他不去作写实的直叙,而采用象征的表现,把相关“本事”放在诗前的小序或诗后 的小记中作一交代,为读者提供理解的背景。 他的《威权》 ,把统治者比作坐在山上的奴隶主,驱使、监督着铁索锁颈的奴隶们为他 开山挖矿, “做了一万年的苦工”的奴隶们,铁索已经磨断,思想已经觉醒,他们“要造反 了” ,要“同心合力”把山挖空,让那高高在上的“威权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 ”这首喻指 人民起来造反、推翻独裁统治的诗,写于 1919 年6月 11 日夜,据诗后小记,这天夜里陈独 秀在北京被捕,日本东京发生了大罢工,诗人有感于国内国外的时事而作此诗。 他的《小诗》 :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像是一 首情诗, 但诗后小记说此诗乃为陈独秀 “被军警捉去” 而作, 意思是说 “爱国爱公理” 与 “爱 情” 一样, 都要忍受痛苦, 付出代价, 而胡适、 陈独秀们情愿为此付出痛苦的代价。 这首 《小 诗》形式上“用《生查子》词调”[1],以爱情托寓政治的手法,又是古典象征诗“男女君 臣”的一贯传统。 [1] 胡适《尝试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2 年 10 月版,第 62 页。 《乐观》写有人憎恶一棵“大树”碍路,把它连根砍倒,劈作柴烧,砍树者很得意。不 想那棵大树的种子,又萌出了许多新苗,长成了一片大树, “辛苦的工人,在树下乘凉;/ 聪明的小鸟,在树上歌唱” ,这时候却不知“那斫树的人到那里去了?”据诗前小序,诗为 “ 《每周评论》于(1919 年)八月三十日被封禁”而作, “大树”象征《每周评论》 , “斫树 者”象征北洋政府, “种子”象征《每周评论》所传播的新思想,工人在树下乘凉,小鸟在 树上歌唱,象征民主自由的新思想造福大众,泽及万物;篇末的诘问句,仿佛刘禹锡《再游 玄都观》中的“种桃道士何处去” , 《乐观》全诗都有《再游玄都观》的意味。 《一颗遭劫的星》是胡适自己认为“极自由、极自然”的“久想做到的白话诗” ,是令 他满意的少数作品之一,这也是一首象征诗,诗前小序云: “北京《国民公报》响应新思潮 最早,遭忌也最深。今年(1919 年)十一月被封,主笔孙几伊君被捕。十二月四日判决, 孙君定监禁十四个月的罪。我为这事做这首诗。 ”诗中的闷热天气,象征当时的政治气候; “一颗大星”象征传播新思潮的《国民公报》或该报主笔孙几伊,也可视为新文化运动的象 征; “大星”被“黑云”和“大雨”遮住,象征报纸被查封和主笔被捕;雨过天晴,一颗大 星引来满天的星光灿烂, 闷热天气变成清凉世界, 表达了诗人坚信新思潮必将冲破旧势力的 压迫而取得最后胜利的乐观精神。 写于 1917 年 12 月的《老鸦》 ,则显得沉重: 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 喃喃讨人家的欢喜!//天寒风紧,无枝可栖。/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诗人以“老鸦”自比,明确地宣布了自己的抉择:尽管“人家讨厌我,说我不吉利” , 但是我决不去“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尽管“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但是我决不会为了 “一把黄小米” ,去拿自由作交易,被人家带上“鞘儿” ,系上“竿头” 。这只坚持说真话而 与世俗社会发生对立冲突,坚持独立自由的立场而处境艰难的“老鸦” ,就是以诗人为代表 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象征。 “老鸦”的内心独白,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在新旧 对立的严峻斗争环境里的精神、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只宣传西方现代文明、以唤醒保 守麻木的国民为己任的“老鸦”身上,分明有着传统诗人择木而栖、横对流俗、不谋稻粮的 狂狷性格遗传。 《尝试集》还表现出浓重的伦理色彩。 《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写母子伦理,胡适父亲 早逝,孤儿寡母,屡受家族欺侮,母子相依为命,感情极深,养成了他的孝子性格。母亲去 世让他极度悲哀,天涯游子奔丧归来,再也没有母亲“含泪相迎” ,再也听不见母亲 “来了? 好呀! ”的唤声,再也看不见母亲一面“揩干泪眼”一面“招呼茶饭”的忙碌身影,盼望十 年的侍亲“梦想”也“云散烟销” ,诗人为无法克尽孝道、 “一世的深恩未报”而抱恨终身。 《病中得冬秀书》 、 《新婚杂诗》 、 《如梦令》 、 《我们的双生日》 、 《相思》写夫妻伦理, 这几首情诗虽然表现出“坦率地告白”的态度,但视为爱情诗却有些勉强。因为胡适与江冬 秀的婚姻是由家长包办的, 并非自由恋爱的结果, 他们的感情实质上是一种伦理性质的婚爱。 孝子胡适对这桩婚姻也反抗过, 但最终不愿违背母亲的意志, 同时又对冬秀耗尽青春的十余 年漫长等待充满了人道同情: “记得那年,你家办了嫁妆,我家备了新房,/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这十年来, 换了几朝帝王,看了多少世态炎凉,/锈了你嫁奁中的刀剪,/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 /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与冬秀完婚,且终生相守。这种婚姻对 五四时代要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青年来说, 是很难接受的, 但新思想的倡导者胡适却接 受了。 他认为这是“分定长相亲” ,可以“由分生情意” ,其实是自我说服和开解; “岂不爱自 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 《病中得冬秀书》 ) ,话虽说的巧妙,终不过是 为自己恪守封建伦理的妥协性解嘲罢了。爱情自由、个性解放遇到人道主义,便只能这样妥 协,这是一个时代性的难题。 《应该》一诗所写的三个人,面对的也是同样的难题。还有译 诗 《老洛伯》 的结尾, 在自由爱情与婚姻伦理的冲突中, 女主人公也选择了向婚姻伦理投降。 胡适还是笃于朋友伦理的人, 《尝试集》中的酬唱赠答之作,大多表现朋友伦理。他念念 不忘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助益, 《朋友篇》写道: “人生无好友,如身无足手。吾生所交游,益 我皆最厚。??倘非朋友力,吾醉死已久。从此谢诸友,立身重抖擞。去国今七年,此意未 敢负。新交遍天下,难细数谁某。所最敬爱者,也有七八九。学理互分剖,过失赖弹纠。清 夜每自思,此身非我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便即此一念,足鞭策吾后” 。他还把自 己对文学的兴趣、把提倡实践白话诗文归功于同学朋友的相助, 《文学篇》序云: “念吾数年 来之文学的兴趣,多出于吾友之助。若无叔永杏佛,定无《去国集》 。若无叔永觐庄,定无 《尝试集》 ” 。 所以他在归国前夕,作《文学篇》留别任叔永、杨杏佛、梅觐庄,诗中有言: “明年任 与杨,远道来就我。山城风雪夜,枯坐殊未可。烹茶更赋诗,有唱还须和。诗炉久灰冷,从 此生新火。前年任与梅,联盟成劲敌。与我论文学,经岁犹未歇。吾敌虽未降,吾志乃更决。 暂不与君辩,且著《尝试集》 。回首四年来,积诗可百首。做诗的兴味,大半靠朋友:佳句 共欣赏,论难见忠厚。如今远别去,此乐难再有” 。 其实,对胡适的白话诗尝试,朋友们多持反对意见,但胡适仍然对他们感戴有加。于此 可见胡适笃于朋友伦理的忠厚性格。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面对故友、门生的误解、攻击、 漫骂甚至围剿,胡适总是满面春风,不与计较,这种得力于传统道德熏陶和西方宽容精神影 响所形成的温厚和易的性格作风,在同侪尤其是更“革命”的后辈身上并不多见。 三、兼收旧体,新旧杂陈 《尝试集》的过渡形态, 还体现在兼收旧体、 新旧杂陈的编排体例上。 收入《尝试集》 的作品,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即在美国留学时期做的文言诗《去国集》 ,作为附 录编入《尝试集》 ,包括五七言诗 10 首,词4首[1]。这个时期的文言旧诗已经透出诗体形 式上、语言结构上向白话新诗转捩变化的明显迹象,如作于 1915 年秋的《沁园春?别杨杏 佛》 ,已开始用白话入词,作于 1916 年的《沁园春?誓诗》 ,作为胡适文学革命的宣言书, 更是气象一新。 此词表现与旧文学、旧诗的决裂态度,是胡适后来发起白话诗文运动的“宣言书” ,却 用旧文学文体、用词牌填词的形式,极具象征性。是典型的旧瓶装新酒。胡适一些用白话新 体写的诗,其革命性和创新精神反不及此词,可说是新瓶装旧酒。看来形式和内容都不具有 绝对的决定意义,最佳状态应是二者的完满契合。 [1] 据 1922 年 10 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增订四版《尝试集》 。 《去国集》的起点,正好与晚清黄遵宪等人倡导并实践的“诗界革命”的终点相衔接。 第二期即胡适立定主意实验白话新诗的初期作品(即第一编) ,时间大抵从 1916 年8月起, 至 1917 年9月他回国止,即胡适所谓“我在美洲做的《尝试集》 ” ,据四版《尝试集》 ,这一 集共存诗 14 首,除《黄克强先生哀辞》一首为白话自由诗,其余均为五七言诗或长短句词。 第三期即 1917 年9月开始到《尝试集》初版的编定,即集中的第二编,在后来的再版 和四版《尝试集》中,作者又对篇目作了增删,把这一编一分为二,作为第二、第三两编。 在《&尝试集&初版自序》中,胡适对他回国前后尝试做的两类白话诗有过一段中肯的自我批 评:我在美洲做的《尝试集》 ,实在不过是能勉强实行了《文学改良刍议》里面的8个条件, 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这些诗的大缺点就是仍旧用五言七言的句法。 句法太整齐了, 就不合语言的自然, 不能不有截长补短的毛病, 不能不时时牺牲白话的字和白话的文法来牵 就五七言的句法。音节一层也受很大的影响:第一整齐划一的音节没有变化,实在无味; 第二没有自然的音节,不能跟着诗料随时变化。因此我到北京以后所做的诗,认定一个 主义,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 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这种主张可叫做“诗体的大解放” ,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 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尝试集》 第二编中的诗虽不能处处作到这个理想的目的,但大致都想朝着这个目的做去。 在《&尝试集&再版自序》中,胡适更进一步结合作品具体地说: 第一编的诗,除了《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做到后来的 《朋友篇》 、 《文学篇》 ,简直又可以进《去国集》了!第二编的诗,虽然打破了五言七言的 整齐句法,虽然改成长短不齐的句子,但是初做的几首如《一念》 、 《鸽子》 、 《新婚杂诗》 、 《四月二十五夜》 ,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 在这个时期里, 《老鸦》 、 《老洛伯》要算是例外的了。就是七年十二月的《奔丧到家》 , 诗的前半首,还只是半阕填字的《沁园春》词。故这个时期――六年秋天到七年年底――还 只是一个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自此以后,我的诗方才渐渐做到“新诗”的地位。 《关不住 了》一首是我的“新诗”成立的纪元。 这里他把 1917 年回国后的新诗(初版第二编)又分为两段:1917 年9月到 1918 年底 为前一段,他自称为“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 。1919 年后的诗为后一段,即真正的“新诗” 阶段, 并特意指出译诗 《关不住了》 是前后两段的分界线, 是他自己说的 “新诗成立的纪元” 。 在这篇序言的末尾,胡适又明确而具体地点出他的“真正的白话诗”篇目: 总结一句话,我自己只承认《老鸦》 、 《老洛伯》 、 《你莫忘记》 、 《关不住了》 、 《希望》 、 《 “应该” 》 、 《一颗星儿》 、 《威权》 、 《乐观》 、 《上山》 、 《周岁》 、 《一颗遭劫的星》 、 《许怡荪》 、 《一笑》――这十四篇是“白话新诗” 。其余的,也还有几首可读的诗,两三首可读的词, 但不是真正白话的新诗。 然而,在四版《尝试集》的第二编里,还是收入了脍炙人口的白话词《如梦令》三首, 还有一首五言四句的《小诗》 ;第三编里的《希望》 ,也是一首字句整齐的五言诗。所以,从 编排体例看,四版《尝试集》的二、三两编,仍旧呈现出新旧杂陈的状态。胡适既然对自己 诗歌演进变化的轨迹十分清楚,他在编《尝试集》时,没有专挑那些“极自由、极自然”的 “真正白话新诗” ,而是把旧体诗词、 “刷洗过的旧诗”和“变相词曲”一并收入,这一方面 是为了客观真实地展现白话新诗形式演变的全过程,昭示他的“实验的精神” ;另一方面, 也与胡适同古典诗学之间扯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 胡适既然对自己诗歌演进变化的轨迹十分清楚, 他在编 《尝试集》 时, 没有专挑那些 “极 自由、极自然”的“真正白话新诗” ,而是把旧体诗词、 “刷洗过的旧诗”和“变相词曲”一 并收入,这一方面是为了客观真实地展现白话新诗形式演变的全过程,昭示他的“实验的精 神” ;另一方面,也与胡适同古典诗学之间扯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 四、胡适与古典诗学 胡适自小好诗,与传统诗学关系甚深。在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方面,胡适推崇杜甫、白 居易关心下层民众疾苦的写实之作,他认为“杜甫是唐朝的第一个大诗人” ,理由在于“杜 甫是一个平民的诗人” , “他最能描写平民的生活与痛苦” 。他把白居易视为中唐时期“代表 时代精神的诗人” ,因为白居易“也是一个平民诗人,他少年中年时代的诗,很多是讨论社 会问题的” ,他指出《新乐府》五十篇,是白居易“最重要的问题诗” ,也“最有文学价值” [1]。他把杜甫、白居易等人活动的“八世纪下半与九世纪上半(755―850)的文学” ,评定 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光华灿烂的时期”[2]。 [1] 胡适《国语文学史》 ,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上,中华书局 1998 年 2 月版,第 40-44 页。 [2] 胡适《白话文学史》 ,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上,中华书局 1998 年 2 月版,第 308 页。 受杜甫、白居易的影响,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强调“即如今日的贫民社 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家庭惨变, 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 。他主张文学要 表现 “实在的人生” , 表现 “民间的实在痛苦, 社会的实在问题, 国家的实在情况” , 文学 “是 社会生活的表示” ,是“为人生做的” , “为救世救人作的” 。这种创作必然建筑在“实地的观 察和个人自己的经验”之上,他说: “不能作实地的观察便不能作文学家,没有个人的经验 也不能作文学家” 。所以,胡适在诗歌内容上注重“平常的观察与经验” ,提倡“诗的经验主 义” ,批评“现在人的大毛病就在爱做没有经验做底子的诗”[1]。[1] 胡适《尝试集》 ,上 海亚东图书馆 1922 年 10 月版,第 92 页。在《谈新诗》中,胡适明白表示了他关于诗歌创 作方法的看法: 这种创作必然建筑在“实地的观察和个人自己的经验”之上,他说: “不能作实地的观 察便不能作文学家,没有个人的经验也不能作文学家” 。所以,胡适在诗歌内容上注重“平 常的观察与经验” ,提倡“诗的经验主义” ,批评“现在人的大毛病就在爱做没有经验做底子 的诗”[1]。[1] 胡适《尝试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2 年 10 月版,第 92 页。 在《谈新诗》中,胡适明白表示了他关于诗歌创作方法的看法: 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 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 显逼人的印象,这便是诗的具体性。 他高度赞美《诗经》的《伐檀》 、杜甫的《石壕吏》 、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 、 《卖炭翁》 、 《上阳宫人》等诗。胡适《尝试集》中大量的社会政治性质的诗,关注现实问题,表现下层 人生的痛苦,手法上具体、详尽、写实,凡此,均可见出与《诗经》 、乐府、杜甫、白居易 的诗学精神与创作手法之间的渊源关系。 胡适与传统诗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他对传统白话诗文的推崇和借鉴上。他认为我国韵 文史上发生过“六大革命” ,依次为“三百篇变为骚” 、 “变为五言、七言、古诗” 、 “赋变为 骈文” 、 “古诗变为律诗” 、 “诗变为词” 、 “词变为曲、剧本” 。词曲、剧本都是通俗语言写成 的“活文学” ,这些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文体,受到了胡适的特别重视,他在 1915 年的日记 中列举的活文学样本,一是词,二是曲。他强调指出: “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 词也,曲也,小说也,剧本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有一种‘活 文学’出世”[1]。 [1]《胡适全集》第 28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第 334-337 页。 他强调指出: “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小说也,剧本也,皆 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有一种‘活文学’出世”[1]。 [1]《胡适全集》第 28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第 334-337 页。 他的《国语文学史》和《白话文学史》 ,皆以是否运用白话俗语作为作家作品取舍、评 判的标准,他在《国语文学史》中说宋诗的好处“全在他的白话化。换句话说,宋人的诗的 好处是用说话的口气来做诗:全在做诗如说话” 。宋诗给了胡适莫大的启示。在《白话文学 史》中,他更有意识地把自己提倡的白话文学,同中国文学史连接贯通,他说: “我要大家 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 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我要人人都知道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 。 他提倡的文学革命“不过是在那自然演进的缓步徐行的历程中,有意的加上了一鞭” , 是“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种下了近年文学革命的种子” ,而“近年的文学革命不过是给一段 长历史作一个小结束:从此以后,中国文学永远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 的创作的新路了” 。新路其实是对历史的延续,胡适的文学革命并非彻底割断传统,而是对 僵化的文言文学传统的扬弃,对白话文学传统的自觉继承。 《尝试集》中的作品,留有更多的对历史上的白话文学的继承借鉴痕迹。 《人力车夫》 从语气到句式到对话手法,都是对汉乐府《妇病行》 、 《孤儿行》一类作品的仿照。赵山林在 《试论旧体词曲与新文学诗歌创作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收入《尝试集》的白话词, “所用 词牌以《沁园春》为多。这一词牌也是辛弃疾以及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辛派词人所喜欢使 用的。 就连胡适词中某些语言、 口气, 也与辛、 陈、 二刘之词有类似之处。 ” 胡适的 《虞美人? 戏 朱经农》等戏谑之词,与苏轼《木兰花?过吴兴》 、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 《木 兰花?戏林推》情调颇为相似。 《如梦令》三首之三: 天上风吹云破,月照我们两个,问你去年时,为甚闭门深躲?谁躲谁躲?那是去年的 我。 不仅模仿了他一向喜欢的向榈耐髦鳎 “谁伴明窗独坐,我和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而且还模仿了他的绩溪同乡石鹤舫的同调之 作: 贪看月来云破,耽误银床清卧。灯下故相偎,团做影儿一个。无那,无那,更把新词重和。 石鹤舫是清代嘉庆、道光间人,胡适写有《记石鹤舫的白话词》一文,发表于《新青年》 4卷3号(1918 年3月 15 日) ,文中录有石词多首,包括上引《如梦令》 。胡适著此文的时 间,早于他的《如梦令》三首之三的写作时间 1918 年8月,据此可以推定胡词接受了石词 的影响。 由于胡适对古典诗词浸润甚深,所以在创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带出词曲的痕迹。这使 得他的《尝试集》第一编里的诗类似“刷洗过的旧诗” ,第二编里 1917 年秋天到 1918 年底 的诗也是“变相词曲” 。其实,更晚些的《我们三个朋友》 (1920 年8月 22 日) 、 《梦与诗》 (1920 年 10 月 10 日,此诗句段仿佛《西江月》词牌) 、 《晨星篇》第一段(1921 年 12 月 8 日) ,句式、语气和韵味也都和词曲相似。 胡适对传统诗学的意境也颇留意,他的《十一月二十四夜》就写得很有意境: “老槐 树的影子,/在月光的地上微晃;/枣树上还有几个干叶,/时时做出一种没气力的声响” 。 这首诗是《尝试集》作品中胡适“自己最喜欢的一首” ,原因是“这诗的意境颇近于我自己 欣羡的平实淡远的意境”[1]。[1] 胡适《谈谈“胡适之体”的诗》 , 《胡适全集》第 12 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第 343 页。 过去人们谈论《尝试集》 ,包括胡适本人的谈论,总以为诗体解放不彻底,或指责思想 观念上不够革命,其实, 《尝试集》半数以上作品的社会政治性质,已然尽到了文学面向现 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职责;而所谓诗体解放,是不必彻底也不可能彻底的。一种新体诗并不 是凭空产生的, 一种早已与民族的文化、 审美心理融为一体的旧体诗也并不会突然地彻底消 亡,新体诗是从旧体诗的母腹中孕育出来的,新体诗的建构,必须在充分吸收旧体诗的优良 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诗体演变的艺术规律,也是胡适《尝试集》的过渡形态,给白话新 诗留下的重要启示。 蓝墨水的上游 ――余光中与中国古典诗学 余光中无疑是 20 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一位标志性的诗人。在现代和传统之间,在古 今诗歌的时间纵轴和中西诗歌的空间横轴交叉构成的纵横坐标上,他找到了最佳的立足点。 他追求受过现代意识洗礼的“古典” ,和有着深厚古典背景的“现代” ( 《莲的联想?后记》 , 《余光中诗歌选集》一,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7 年8月版) 。他说“汨罗江在蓝墨水的上游” ( 《天狼星》 , 《余光中诗歌选集》二) ,指出了新诗与以屈原为代表的古典诗歌传统一脉相承 的联系。 陶醉于传统诗词的他, 曾忘情地说: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里, 我是一只低回的蜻蜓。 ” ( 《莲的联想》新版序《夏是永恒》 , 《余光中诗歌选集》一) 他对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念念不忘,写了《漂给屈原》 、 《寻李白》 、 《湘逝》 、 《夜读 东坡》等许多题咏诗;他“自信半个姜白石还做得成” ( 《莲的联想》代序《莲恋莲》 ) 。从余 光中与古典诗歌传承关系的角度, 可以清楚地看到: 他那永不释然的祖国情结主要来自屈原 赋, 他那天马行空般的纵逸才气主要来自李白诗, 而他的雅致琢炼的语言风格则主要来自姜 夔词。余光中置身现代生活,横接西方,沐欧风美雨;纵承诗骚,浸唐风宋韵。广泛地吸纳 熔铸、冶多元传统于一炉的余光中,终于成就了杰出的新诗艺术。 一、乡土苦恋故国情结:与屈原赋 余光中骚情雅意,与屈原关系最深。因为余光中清楚,自己作为一个中国新诗人, 承继的是屈原的精神和诗美的遗泽。他写给屈原的作品有多首, 《淡水河边吊屈原》是 1951 年诗人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高铁普通纪念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