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也能照成肺门肺部阴影意味着什么吗

影诊同步课堂资料_甜梦文库
影诊同步课堂资料
呼吸系统 肋骨: 肋骨:后段――水平向外走行,前段――自外上向内下走行,形成肋弓。一般第六肋骨前端相当于第十后肋高度。 肺野: 肺野:横向分为上、中、下三野。纵向等分为内、中、外三带。 上野与中野的划分标准――在第二前肋下缘划一水平线,中野与下野的划分标准――在第四前肋下缘划一水平线。 肺门位置: 肺门位置:中肺野内带 2―4 前肋间,左比右高 1―2cm。正常成人右下肺动脉干宽度Q15mm。 侧位片右斜裂: 侧位片右斜裂:上起第 4 胸椎水平,向前下斜行达膈前部距前肋膈角 2-3cm 处。 斜裂 侧位片水平裂: 侧位片水平裂:起自斜裂的中部,向前稍向下达前胸壁。水平裂上方为上叶,下方为中叶,斜裂之后下方为下叶。 纵隔九分法: 纵隔九分法: 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 4 胸椎下缘连线划分上中纵隔。肺门下缘(或第八胸椎下缘)水平线划分中下纵隔。 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前缘连线为前中纵隔的分界。以食管前壁及心脏后缘连线作为中后纵隔分界。 层面: 纵隔常用的 6 个 CT 层面:胸腔入口层面、胸骨柄层面 、主动脉弓层面、主动脉窗层面、气管分叉层面、左心房层面。 气管支气管病变阻塞原因: 气管支气管病变阻塞原因:腔内阻塞、管外压迫 阻塞原因 肺气肿原因: 肺气肿原因:阻塞性、代偿性、瘢痕旁性 原因 肺气肿分类: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分类: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多发生于较大支气管。 x 表现:1)直接征象:肺局部透光度增加 2)间接征象 表现: )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可无/肋间隙增宽、膈顶低平、纵隔向健侧移位。 间接征象 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多在终末细支气管 x 表现:1)直接征象―― 表现: )直接征象―― ――双肺野透光度增加,肺纹理稀疏纤细; 2)明显。胸廓前后径及横径加大,肋间隙增宽,肋骨走行水平;心影狭长呈垂位心型;膈顶低平。 ) 。 肺气肿分类: (根据 表现分类 分类) 肺气肿分类: 根据 CT 表现分类) ( ――累及全部肺小叶(整个腺泡) 下叶 ,下叶 下叶分布为主。CT 表现: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区,肺纹理稀少。 表现: (1)全小叶型肺气肿―― )全小叶型肺气肿―― (2)小叶中央型肺气肿――累及肺小叶中央部分,多在上叶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上叶;CT 表现:肺内小圆形低密度,无壁,周围是较正常肺实质,分界不清。 表现: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上叶 ――累及肺小叶远端(肺泡管和肺泡囊) 多位于胸膜下或沿小叶间隔周围 胸膜下或沿小叶间隔周围。CT 表现 表现:胸膜下小气囊和肺大泡。 (3)间隔旁型肺气肿―― )间隔旁型肺气肿―― , 胸膜下或沿小叶间隔周围 肺大泡好发于奇静脉食管隐窝、左心室旁及前联合线附近。 肺不张分类: (1) 一侧性肺不张; (2)肺叶不张; (3)肺段不张; (4)特殊类型:盘状肺不张。 肺不张分类: 胸腔积液分类: ) 。 胸腔积液分类:1.)游离性胸腔积液 ;2)局限性胸腔积液:包裹性积液、叶间积液、肺底积液(仰卧位见患侧肺野密度均匀增高) 分类 胸腔积液定量分析: ) 胸腔积液定量分析:1)&250ml 时,液体首先聚集于后肋膈角,站立位后前位检查难以发现。 2)&250ml 的少量积液,患侧肋膈角浅平,积液上界可达第四前肋下缘水平。 ) 的少量积液, 3)中量胸腔积液,积液上界可达第二前肋以下,液体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形弧线。 )中量胸腔积液, 4)大量胸腔积液,积液上界达第二前肋以上,纵隔常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大量胸腔积液, 病因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不张 肺实变(渗出) 肺实变(渗出) 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 支气管完全性阻塞 肺泡内充满病理性物质 直接征象 肺透光度增加 肺野均匀致密 肺密度增加,边界模糊 间接征象 肺体积增大 肺体积缩小 肺体积无改变大叶性肺炎(病变在两周内完全消失) 大叶性肺炎 。肺体积无缩小,常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肺炎双球菌/链球菌。 大叶性肺炎 X 表线: 小时) (1) 充血期 ) 充血期――可无阳性发现/仅有肺纹增多,肺透明度略低等。 发病后 12~24 小时) ( ――以叶或段分布的大片阴影,密度均匀,累及肺段的常表现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 发病 2~3 天后) 天后) (2) 实变期―― ) 实变期―― ( 若以叶间裂为界,边界清楚,形状与肺叶的轮廓一致。 (3) 消散期 ) 消散期――斑片状或条索状阴影 。 发病一周后) (发病一周后) 表现: 大叶性肺炎 CT 表现: ――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病变区血管仍隐约可见。 (1) 充血期―― ) 充血期―― ――呈大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显示空气支气管征。 (2) 实变期―― ) 实变期―― ――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影。 (3) 消散期―― ) 消散期―― 支气管肺炎:也称小叶性肺炎,多见于婴幼儿、老年及体质衰弱的患者,或为手术后并发症。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感染。 支气管肺炎: 多发生在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病灶沿支气管分布。 炎性病变由支气管向远端蔓延到肺泡/沿支气管周围蔓延到肺间质,导致小叶实变。 病变范围常是小叶性的,但也可融合成大片。 线表现:多发散在小斑片状阴影。 支气管肺炎 X 线表现:多发散在小斑片状阴影。 ――肺纹理增多、增粗和模糊。 (1) 支气管及周围间质的炎症表现―― ) 支气管及周围间质的炎症表现―― ――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片状模糊致密影。 (2) 小叶性渗出与实变表现―― ) 小叶性渗出与实变表现―― 表现: 支气管肺炎 CT 表现:病灶呈弥散斑片影,典型者呈腺泡样形态,边缘模糊,或分散的小片状实变影,或融合呈大片。 肺脓肿: 肺脓肿:右上叶后段及双下叶背段好发。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一般脓肿迁延 3 个月以上即形成慢性肺脓肿。 感染途径:①吸入性;②血源性(继发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病变为多发性。;③附近器官感染直接蔓延。 ) 感染途径 X 线表现: 线表现: ――1、 (1)急性肺脓肿―― 、化脓性肺炎阶段:肺内出现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较均匀,可浸及一个肺段或一叶的大部。 )急性肺脓肿―― 2、脓肿形成期:实变区中见厚壁空洞,内有宽的液平,周围有明显的炎性浸润。 急性肺脓肿可总结为“三有”:肺内有病变,病变内有空洞,空洞内有液平。 ――两肺多发、散在、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片状致密影,以外围较多,病灶可有小空洞形成,可有液面。 (2)血源性肺脓肿―― )血源性肺脓肿―― ――(常见有膈下脓肿、肝脓肿和胸壁脓肿等所致)患侧膈肌升高、运动明显受限, (3)直接蔓延引起的肺脓肿―― )直接蔓延引起的肺脓肿―― 膈上肺叶内有大片致密影,其中可见含液面的空洞,多伴有胸膜增厚。 ――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晰的空洞;空洞周围有条索状及斑片状影;多房性空洞呈多个大小不等的透光区; (4)慢性肺脓肿―― )慢性肺脓肿―― 常并发支扩,胸膜粘连、增厚。 1、肺结核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殖和变质。病程长。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感染。 、肺结核基本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 2、肺结核的分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 、肺结核的分型: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 继发型肺结核(Ⅲ型) 、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其他肺外结核(Ⅴ型) 。 原发性肺结核: (多见于儿童)初染结核菌后多在肺的中部近胸膜处发生急性渗出性病灶,为原发病灶。 原发性肺结核: 其周围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灶周围炎。病变沿淋巴管引流,可引起淋巴管炎及相应的淋巴结炎。 X 线表现: 线表现: (1) ) (2) )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边界模糊的云絮状影;淋巴管炎:条索状阴影; ――原发病灶 ;淋巴管炎: ; 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肿块影,多出现于右侧气管旁及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 ,伴淋巴结周围炎时边缘模糊(炎症型) 。 表现――内缘与纵隔相连外缘突出的肿块,边缘清楚(肿瘤型) 胸内淋巴结结核 x 表现表现―― ――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对隆突下淋巴结增大。肺内原发病灶表现为小叶性或小叶融合性高密度阴影。 胸内淋巴结结核 CT 表现―― 。线表现: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 线表现: (1) ) (2) ) 急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病变初期,两肺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改变;发病约十天,出现粟粒状阴影, 急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 大小约 1.5~2mm,三均匀(大小、密度、分布) 三均匀(大小、密度、 分布) ,正常肺纹理常不能显示。 三均匀 亚急性、慢性血型行播散型肺结核― 大小不一、 三不均匀)。以 亚急性、慢性血型行播散型肺结核――肺内多发病灶;表现为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布不均 血型行播散型肺结核 大小不一 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的多种性质的病灶(即三不均匀 三不均匀 两肺上、中肺野为主。CT 表现 表现:多发大小不一、密度不均的结节影,上肺结节多且大于下肺结节,部分病灶可有钙化。继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多在上叶肺尖、锁骨下区及下叶背段。成年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 X 线表现: 线表现: (1) ) (2) ) 渗出浸润为主型(渗出、增殖、空洞等)―― 渗出浸润为主型(渗出、增殖、空洞等)――早期陈旧性病灶周围炎,多在锁骨上下区,表现为中心密度较高而边缘模糊的致密 影,也可为新出现的渗出病灶,呈小片云絮状影,范围较大时可呈肺段或肺叶性浸润。 干酪为主型―― )结核球(纤维组织包绕而形成/干酪物质所充填而成)x 表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球形病变,大小为 2―4cm;多 干酪为主型――1)结核球 ―― ― 见肺上野,也可发生肺部其他部位;一般密度均匀,轮廓光滑,其内近心侧可有小空洞;结核球内可见层状、环状或斑点状钙化; 附近常有散在的纤维增殖病灶,称为卫星病灶。 2)干酪性肺炎:1、大叶性干酪性肺炎 x 表现―― 一个肺段或肺叶呈致密性实变,密度较大叶性肺炎高, )干酪性肺炎: 、 表现―― 高千伏摄片时可见大片实变中有多处密度低的虫蚀样空洞影。 2、小叶性干酪性肺炎 x 表现―― 小叶性干酪性肺炎 表现―― ――两肺内分散小叶性致密影,有时与大叶性干酪性肺炎同时存在。 。 (3) ) 慢性纤维空洞型― 、广泛的纤维化: 慢性纤维空洞型――1、广泛的纤维化:病变肺叶萎缩,肺门被牵拉向上,下肺纹理形如垂柳; 2、纤维厚壁空洞:一侧或双侧上、中肺野大片阴影,密度不均,其中有多个厚壁空洞; 纤维厚壁空洞: 纤维厚壁空洞 3、支气管播散病灶。 支气管播散病灶。 支气管播散病灶 表现: 继发性肺结核 CT 表现:单发或多发小叶性实变或腺泡结节状阴影,病变融合可呈肺段或肺叶实变。也可呈空洞为主的病变。 表现: 结核球 CT 表现:类圆形致密影,界清,CT 能见较细微钙化,典型表现为层状钙化。增强扫描,结核球环状强化,中心干酪物质不强化。结核性胸膜炎:儿童、青少年多见。 结核性胸膜炎:儿童、青少年多见。 临床分类: 临床分类: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1) ) (2) ) 结核性干性胸膜炎 表现―― ――无异常发现/仅出现患侧膈运动受限,多数患者继续发展而出现胸腔积液。 结核性干性胸膜炎 x 表现―― 表现―― ――胸腔积液征象,慢性者可见胸膜肥厚、粘连甚至钙化。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x 表现―― 结核性空洞(洞壁&3mm,由薄层纤维及肉芽组织形成)――X 线表现:边界清、内壁光滑圆形透明区,一般无液平,周围很少有实变。 结核性空洞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首选 x 线)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肺癌的分型: 。 肺癌的分型:1. 按组织学 :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复合癌及大细胞未分化癌) 2. 按肿瘤发生部位: 按肿瘤发生部位: 中央型―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周围型―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 弥漫型―肿瘤在肺内弥漫性分布。 表现: 中央型肺癌 x 表现: (1) ) (2) ) (3) ) (4) ) (5) ) 支气管壁增厚、狭窄或完全闭塞,支气管腔内结节或肿块; 支气管壁增厚、狭窄或完全闭塞,支气管腔内结节或肿块; 三阻征象―― 三阻征象――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 ―― 肺门肿块―― 肺门肿块――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呈反“S”征。 ―― 纵隔结构受侵 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 (正常淋巴结一般&10mm) 。 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 或长径> 15mm 常提示转移;表现: 周围型肺癌 x 表现: (1)外周肺内结节或肿块 )外周肺内结节或肿块 ――1. (2)肿瘤特征―― 早期周围型肺癌―小肺癌(x 表现:直径&2cm,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结节内空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 ); )肿瘤特征―― 进展期肺癌 (4)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 ) 弥漫型肺癌: 弥漫型肺癌:病理类型最常见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结节呈粟粒大小至 1cm 不等,多为不对称分布,以两肺中下部较多。 病灶可互相融合呈肿块状。 x 表现: 表现: (1)两肺弥漫性多发结节影。 两肺弥漫性多发结节影。 多发斑片影/肺叶 (3)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 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 两肺弥漫性多发结节影 (2)多发斑片影 肺叶、肺段实变影。 多发斑片影 肺叶、肺段实变影。 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 (3)三阻征象:不明显,范围局限。 )三阻征象: 。 2. (x 表现:2~6cm 肿块,密度均匀,分叶、毛刺、棘状突起,大肿块有厚壁空洞;钙化少见;无空泡征。。 )鉴别: 鉴别: 周围型肺癌 厚壁空洞疾病 洞壁厚度 洞壁外缘 洞壁内缘 洞内积液 洞周情况 邻近胸膜 动态观察 癌性空洞 厚而不均 分叶、毛刺 凹凸不平 多无 多无异常 胸膜凹陷 扩大,壁增厚 结核性空洞 较薄而均匀 光整 光整 无或少量 卫星病灶 胸膜增厚 变化较慢 肺脓肿 厚 模糊 较光整 多 炎性浸润 明显增厚 治疗后迅速缩小 形态 边缘 分叶征 毛刺 密度 钙化 结节周围 胸膜改变 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增强 CT 随诊观察 表现: 肺转移性肿瘤 x 表现:血行、淋巴或直接侵犯 (1) ) (2) ) 血行转移―― 血行转移――双肺散在、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肿块或结节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似棉球状,中下肺野多见;少为单发病灶。 ―― 淋巴转移―― 巴转移――多见于胃癌或乳腺癌,表现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条索状影,见微细的串珠状小 ―― 的致密结节影,肺纹理增多呈网状。 类圆形 不规则 有 细短毛刺 均匀 少 胸膜侧小片状浸润 胸膜凹陷征 常有 轻~中度强化 增长较快 结核球 圆形 边缘整齐 少 无,或常毛刺 不均匀 斑块状或弧形 卫星灶 胸膜凹陷征 无 无强化 很少变化肺良性肿瘤: 肺良性肿瘤:肺错构瘤 x 表现:1、 周围型错构瘤―― 表现: 、 周围型错构瘤―― ――肺内孤立结节影多见,少为较大肿块影。边缘清楚,无明显分叶,可有浅分叶。部分内有钙化,典型的 钙化呈爆米花样。 (CT 表现:肿瘤直径多&2.5cm,少数达 5cm 以上。多数边缘清楚、光滑,也可有轻度凹凸不平/不规则状。内有斑点 。 表现: 状或爆米花状钙化,部分病变具有脂肪密度,CT 值-90~-40HU。CT 增强多数无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无上升改变。 ) 2、中央型错构瘤―― 、中央型错构瘤――肺门影增大,引起阻塞性肺炎表现为斑片状模糊阴影,引起阻塞性肺不张表现沿肺叶肺段分布的实变,体积缩小。 ―― 气管、支气管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见于 5 岁以下儿童。 异物大致可分为三类: 植物性异物( 异物大致可分为三类:①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米) ) ; ②矿物性异物(如分币、徽章,较少见) 矿物性异物( ) ; ③动物性异物(食物中的碎骨、碎壳、鱼刺,少见) 动物性异物( 。 异物引起的病理改变: (1)机械性阻塞( 双向通气―无阻塞性改变;②呼气性活瓣阻塞 异物引起的病理改变: )机械性阻塞(分 4 型:①双向通气 ( ②呼气性活瓣阻塞―发生阻塞性肺气肿; ; ③吸气性活瓣阻塞―发生阻塞性肺不张;④完全阻塞:异物将气道完全阻塞,引起所属肺不张。 ) 吸气性活瓣阻塞 ; 完全阻塞: ; (2)异物所致的损伤刺激; )异物所致的损伤刺激; (3)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 气管、 线表现: 气管、支气管异物 X 线表现: (1) 直接征象―― ) 直接征象――不透 X 线异物直接显示其部位、形态和大小,直接见于气管支气管的透光气柱内。 ―― (2) 间接征象―― )异物小可无异常 间接征象―― ――1) 无异常发现; 无异常 2)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肺气肿:多引呼气性活瓣阻塞,两肺含气量↑,透亮度高,吸气和呼气时肺野透亮度改变不明显。 肺气肿 3)纵隔摆动 纵隔摆动。 纵隔摆动 4)不同范围的肺不张 肺不张; 肺不张 5)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 气管、 表现: 气管、支气管异物 CT 表现:可发现不透 X 线及透 X 线的气管支气管异物;较 X 线敏感;可明确异物有无、异物部位大小及形态。 气管异物与食管异物鉴别: 气管异物与食管异物鉴别: 1、侧位胸片上,气管异物位于气道的透明影内,食管异物则在其后。 、 2、气管内异物若为片状或扁形时,最大径位于气管矢状面,最小径位于冠状面,而食管异物则与其相反。 3、食管吞钡检查有助于鉴别,CT 检查则可明确。支气管扩张: 。 支气管扩张:指支气管内径的异常增宽。属慢性支气管疾患;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期。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多见) 多见于左下叶、右中叶及右下叶。一般发生在支气管 3―6 级分支。 支气管扩张分为 3 型:①柱状;②囊状;③静脉曲张型。 线平片表现: 支扩 X 线平片表现: (1) (2) 早期轻度支气管扩 早期轻度支气管扩张――可无异常发现。 气管 较严重支气管扩 较严重支气管扩张,可有以下改变:①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 气管 ②粗细不规则的管状透明影,管内含分泌物时为不规则的杵状致密影。 ③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薄壁透亮区,大小为 0.5~3cm,有时见囊底小液平。 ④继发感染,表现为小斑片状或较大片状模糊影。 。 表现: 支扩 CT 表现: (1) ) (2) (3) ) (4) ) 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支气管壁增厚,管腔增宽,支气管直径大于伴行的肺动脉直径,表明有支气管扩张。 , ,支气管直径大于伴行的肺动脉直径, 柱状支气管扩张―― 、 、柱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 柱状支气管扩张―― “轨道征” “印戒征” 静脉曲张状支气管扩张―― 静脉曲张状支气管扩张――表现与柱状相似,可呈串珠状。 ―― 囊状支气管扩张―― 囊状支气管扩张―― 一组或多发性含气的囊腔,若囊内充满液体则呈一串葡萄状影。 。 一般发生于较小支气管,可合并支扩。 线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 X 线表现: 肺纹理增多、紊乱、扭曲、变形。 “轨道征 (tramline sign) 轨道征” ① 肺纹理增多、紊乱、扭曲、变形 轨道征 ② 肺气肿:1)弥漫性肺气肿 弥漫性肺气肿(末梢支气管痉挛或狭窄所致)――肺纹稀疏、变细;桶状胸,肋间隙增宽,膈低平、动度减低; 肺气肿 弥漫性肺气肿 两肺透光度增加;心影狭长。 2)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小叶中心性肺气肿(细支气管的部分阻塞及炎症破坏肺泡壁所致) 。 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③ 肺动脉高压征象――肺血管纹理近肺门处增粗,右下肺动脉横径>15mm,肺动脉段凸隆&3mm。 肺动脉高压征象 合并肺实质炎症――两肺多发斑片状阴影,以下肺明显。 ④ 合并肺实质炎症 慢性支气管炎 CT 线表现: 线表现: (1) (2) (3) (4) 支气管壁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扩张,肺纹理扭曲。 肺气肿,肺组织密度减低且不均匀,胸膜下区常可见肺大泡影,气管呈刀鞘样改变。 间质纤维化者可见弥漫性网状阴影。 应用 HRCT 可显示肺间质和肺实质的细微改变。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指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见于老年人。 尘肺的检查方法:标准的 为首选。 尘肺的检查方法:标准的后前位高千伏 X 线胸片为首选。 为首选 尘肺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圆形小阴影、不规则形小阴影、大阴影、胸膜斑。 肺的基本影像学表现: 。 对尘肺的综合诊断有参考价值的影像学表现: 对尘肺的综合诊断有参考价值的影像学表现:肺门改变、肺气肿和肺纹理改变。 。 小阴影密集度: 小阴影密集度:指胸片上单位面积内小阴影的数量。 单纯尘肺:胸片上出现小阴影,且达到一定的密集度和范围; 单纯尘肺 复杂尘肺:胸片上出现大阴影。 复杂尘肺 常见表现: 常见表现: (1) ) (2) ) (3) ) (4) ) (5) ) (6) ) (7) ) 圆形小阴影: 圆形小阴影:肺野内圆形或近于圆形的、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的致密影,是尘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影像表现, 常见于矽肺 煤工尘肺。 矽肺和煤工尘肺 矽肺 煤工尘肺 小阴影:直径或宽度在 10mm 以下的致密影。 小阴影 不规则形小阴影: 不规则形小阴影:一群粗细、长短、形态不一的致密线条状阴影,可以互不相连,也可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 表现为网状,有时呈蜂窝状。是石棉肺 非典型矽肺 石棉肺、非典型矽肺 石棉肺 非典型矽肺及其他尘肺的主要影像表现。 大阴影: 大阴影:直径超过 10mm 的致密影,界清,周围有明显肺气肿;多见于两肺的上、中区,常对称出现大阴影的长轴常与后肋 垂直,不受叶间裂的限制。“八字形”或长条形大阴影常见于典型矽肺 典型矽肺。 典型矽肺 胸膜斑: 石棉肺的主要影像表现之一。 胸膜斑: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局限性胸膜斑则 石棉肺 ,局限性胸膜斑则是石棉肺 。 局限性胸膜增厚的厚度大于 3mm 时称为胸膜斑,多见于侧胸壁,也可见于部分心缘和膈面,胸膜斑可以发生钙化。 胸膜斑, 胸膜斑 肺门改变: 肺门改变:肺门阴影增大增浓,有时见肿大淋巴结影。淋巴结蛋壳样钙化多在两侧肺门对称出现,也可见于一侧。 肺纹理改变: 肺纹理改变:肺纹理增强、变粗,阴影出现和逐渐增多时肺纹理逐渐模糊、减少或消失。肿瘤鉴别 肿瘤形态、 肿瘤形态、边缘 胸腔内转移 纵隔结构受累情况良性 形态光整,边缘清晰锐利,与邻近结 构界限清楚,脂肪层存在。 无 受压移位恶性 边界模糊不清,与邻近结构脂肪层消失,附近骨骼呈侵蚀性破坏。有,常并发胸腔和心包腔转移性积液,可见胸膜/心包膜上的转移结节. 常侵犯纵隔结构,导致上腔静脉受累梗阻或内有血栓、癌栓。前纵隔 纵隔肿瘤 好发部位 分类 随呼吸/ 随呼吸 吞咽运动 增强检查 X线 近似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瘤灶一过性显著强化― ―提示恶性。 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恶性者多分叶。 类圆形,可有轻度分叶,大小不等。 密度增高,气管受压变形、移位,软组织影向 正位――纵隔增宽, 侧位――前纵隔内肿块影。 CT 呈类圆形,可有分叶 小腺瘤――位中线一侧; 大胸腺瘤――位中线两侧 密度不均。 皮样囊肿壁可发生蛋壳样 钙化。 囊性――厚壁囊肿。 实性――显示瘤内结构, 钙化或骨骼 为致密影,脂肪 CT 值呈负值 中纵隔 纵隔肿瘤 好发部位 分类 淋巴瘤(中纵隔最常见的病变) 淋巴瘤 上、中纵隔气管与肺门附近 支气管囊肿 气管旁或气管分叉附近。 中纵隔上部。 霍奇金病――侵犯淋巴结为主; 非霍奇金病――常呈跳跃式。 良性 良―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瘤、节细胞神经瘤 恶―神经纤维肉瘤及神经母细胞瘤。 后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后上纵隔。 两侧或一侧突出。 正位――上纵隔增宽 多为高密度,邻近结构受压移位。 不均匀明显强化 胸腺瘤(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 胸腺瘤 前纵隔的中部偏上 良性、恶性 前纵隔中部 囊性(皮样囊肿) ; 实性(畸胎瘤)―良、恶 随呼吸有一定程度改变 一般不随其运动 畸胎瘤 胸内甲状腺肿 前纵隔上胸阔入口处。多位于气管前、侧方。 胸骨后甲状腺肿; 迷走甲状腺 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随呼吸/ 随呼吸 吞咽运动 增强检查 X线一般不随其运动深呼吸和改变体位时囊肿形态 可有改变或活动。一般不随其运动轻~中等度强化 1)多个肿大淋巴结,互相融合呈分叶状, 向两侧突出,可见一侧明显,少为单侧。 2) 病变多位于上、 中纵隔气管与肺门附近。 3)可经肺门沿肺间质向肺内浸润,也可侵 及胸膜及心包而产生胸腔积液和心包积 液。不强化 多类圆形,边缘锐利光滑,无 分叶。密度均匀,少有钙化。中等程度的强化 1)向一侧突出的肿块影,侧位上与脊柱重叠。 ) 2)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锐利。 ) 3)发生于椎间孔者,可压迫椎间孔使之扩大, ) 可压迫肋骨头及椎体,产生边缘光滑的压迹。 4)恶性―分叶状,侵蚀和破坏邻近骨骼。 ) 1)一侧脊柱旁沟内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密度 ) 2)良性――边缘锐利,可在邻近的椎体、椎 ) 间孔或肋骨上形成光滑的压迹;恶性――边缘 较模糊并侵犯邻近结构。 3)起源于椎管内神经根的神经纤维瘤可呈哑 ) 铃状,部分在椎管内,部分在椎管外,椎间孔 常有扩大。CT1) ) 纵隔内多个肿大淋巴结, 边缘清晰光滑, 呈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肿 部分淋巴瘤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 2)纵隔可受压移位,可侵犯胸膜、心包及 ) 肺组织,表现为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心 包积液、肺内浸润病灶。 3)常位于前、中纵隔,以血管前和腔静脉 ) 后最常见,其次是气管与支气管组和隆突 下组。 其 CT 值可有差异, 大多呈水样 密度,也可呈软组织密度,块, 由于囊肿内液体成分不同, 均匀。因含较多的脂肪,总体密度比肌肉低。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以第 3~10 肋多见,尤其是第 3~10 肋的腋部及背部多见。 X 表现: 表现: 1. 2. 肋骨骨折征象――直接观察到骨折的存在及形状,并能观察对合情况。 肋骨骨折的继发征象――如气胸、液气胸、皮下气肿、纵隔气肿。 ③还须注意有无并发胸内损伤,如气胸、血胸、血气胸和气管支气管断裂等。 。 表现: ) 肺挫伤 x 表现:1)肺纹理模糊不清,失去正常锐利的边界。 。 2)斑片状、范围大小不同、边缘模糊的阴影。 ) 表现: 肺血肿 x 表现:高密度、大小不等球形病灶。 表现: ) 气管及支气管裂伤 x 表现:1)纵隔气肿或皮下气肿、气胸等间接征象。 2)重者可以见到继发的肺不张,且不张的肺组织可以下坠到胸腔的下部(垂肺征 。 ) 垂肺征) 垂肺征 表现:正位―― ――纵隔两旁平行于纵隔的气带样影,侧位―― ――胸骨后的条带状气体影。CT 可显示 纵隔气肿 x 表现:正位―― ,侧位―― 。 可显示少量纵隔内气体。 。 表现: 纵隔血肿 x 表现:量少时无异常表现,量多时可见对称性纵隔增宽,或局限性软组织影。CT 上血肿呈 。 上血肿呈高密度影。 。观察肋骨骨折应注意:: 观察肋骨骨折应注意 :①须对肋骨逐条仔细观察;②不全骨折或膈下肋骨骨折,易遗漏; ; ;循环系统 常规心脏摄片: )后前位(正位 正位) 常规心脏摄片:1)后前位 正位) 2)右前斜(45 )位(第一斜位) ―― )右前斜 位 第一斜位) ――患者从后前位向左旋转 45°,食道吞钡,观察左心房有否增大。 3)左前斜(60 )位(第二斜位)―― )左前斜 位 第二斜位)――患者从后前位向右旋转 60°o o是观察主动脉全貌最好的体位。将左、右心腔分开,前为右房、右室,后为左房、左室; 4) 左)侧位(食道吞钡)――①食道吞钡:根据食管是否受压,可判断左房是否增大。 ) ( 侧位(食道吞钡)――①食道吞钡: 。 ②心后、食道前间隙:此间隙是否存在,可判断左心室是否增大。 心后、食道前间隙: 。 ③心前缘与胸骨接触面的大小,可判断右心室的大小。 心前缘与胸骨接触面的大小, 。 ④可显示主动脉全貌。 可显示主动脉全貌。 心右缘从上到下: ) 心右缘从上到下:1)升主动脉(儿童为上腔 静脉) ;2)右心房 ;3)心膈角区为下腔静脉。 ) ) 心左缘从上到下: ) 心左缘从上到下:1)主动脉弓(结) ;2)肺动脉段(正常一般不突出,&3mm 时为肺动脉段突出) ) 3)左心耳区( 正常时不显示) ;4)左心室。 ) ) 心脏大血管的形态: )横位心: 。 心脏大血管的形态:1)横位心:见于矮胖体形,膈肌位置高,心膈触面大,心胸比率大于 0.5 (&0.52) 2)斜位心:见于适中体形,心胸比率等于 0.5。 )斜位心: 3)垂位心:见于瘦高体形,膈肌位置低,心胸比率小于 0.5。 )垂位心: 心脏倾斜角: 心脏倾斜角:心脏纵径与水平线的夹角。 心胸横径比率: 心胸横径比率:心脏最大横径与胸腔最大横径之比: T1+T2/ T。 正常成人:0.44 ±0.03;(婴幼儿可达 0.55;7~12 岁为 0.50) ;矮胖体型者不大于 0.52。 轻度增大:0.51~0.55; 中度增大:0.56~0.60;重度增大:& 0.61 右下肺动脉横径测量: 测量点: 右下肺动脉横径测量:1. 测量点:肺门角(p221)向下 1.0cm 处测量右下肺动干的横径。 2. 正常值:成人-- 正常值:成人--右下肺动脉横径:0.9~1.5cm。儿童-- --右下肺动脉横径不超过胸锁关节平面气管横径。 -- : 。儿童-- 影响心脏大血管的因素: 影响心脏大血管的因素:1. 体型; 心脏形态和大小异常: 心脏形态和大小异常: 形态和大小异常 1) 二尖瓣型 二尖瓣型(梨型)――主动脉弓小,心腰突出,心尖圆钝(右室增大所致) 。常见于二尖瓣病变、肺心病、间隔缺损和肺 A 狭窄 2)主动脉瓣型 主动脉瓣型(靴型)――主动脉弓突出,心腰凹陷,心尖向左下扩展(或圆钝上翘) 。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病变;法四。 主动脉瓣型 3)普大型 普大型――心影向两侧均匀增大,可见于风心联合瓣膜病变、心肌炎、心衰、心包大量积液等。 普大型 间质性肺水肿:肺毛细血管静脉压超过 25mmHg,可出现(慢性)间质性肺水肿。 间质性肺水肿 X 表现 表现:肺淤血表现,小叶间隔线水肿(Kerley B 线) 。 肺泡性肺水肿:与间质性肺水肿并存,肺静脉压超过 30mmHg 时,渗出液主要存积在肺泡内。 肺泡性肺水肿 X 线表现:一侧或两侧肺野内带有片状模糊影,以中下野内中带(双侧肺门区)多见;典型表现呈蝶翼状。 线表现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线表现: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haemosiderosis )X 线表现:双肺见细小节结和点状影,中下肺野较多,与粟粒结核近似,常与 Kerley B 线并存。 心脏增大: 心脏增大:心脏病变的重要征象,它包括心壁肥厚和心腔扩大, 1) 左心室增大(向左、向后、向下) 1 正位―― 、心尖向左下延伸,向左可越过锁骨中线,向下过膈面,于胃泡中显示; 左心室增大(向左、向后、向下) 正位―― : ――A、 B、左心室段隆凸、延长,心腰凹陷; C.相反搏动点上移。 2 左前斜位―― 左前斜位―― ――心脏向后下突出与脊柱重叠。 3 左侧位―― 左侧位―― ――心脏向后下突出; 心后食道前间隙变窄或消失。 2) 左心房增大(向后、向右、向上及向左) 1 正位―― A、心右缘双房影;B、左心缘可见左心耳突出(第三弓形成) 左心房增大(向后、向右、向上及向左) : 正位―― 、 ; 、 C、心左缘出现四个弓弧。 、 2 左侧位――左房增大分度:轻度―食管前壁受压; 左侧位――左房增大分度: ――左房增大分度 (0.2~1.0cm) 中度―食管受压后移,但前壁与胸椎无重叠; (1.1~2.0cm) ; 重度―食管明显后移,前壁与胸椎重叠( & 2.1cm) 。 3) 右心室增大(向前、向左右两侧及向左后旋转) 1 正位―― 右心室增大(向前、向左右两侧及向左后旋转) : 正位―― ――心尖钝圆上翘;肺动脉段(心腰)平直/隆起;相反搏动点下移; 2 左侧位 左侧位――前缘中下段隆起,与胸 骨接触面增大。心后缘隆凸,可与脊柱 重叠,但最突点位置较 高,区别左心室增大; 4) 右心房增大(向前、向上、向右) 1 正 位―― 右心房增大(向前、向上、向右) : ――右房段向右、向上膨隆;右房高与心高比大于 1/2; 2 左前斜位 35°―― °――心前缘中段右房段延长、隆凸或与右室段成角。 5)全心增大:心脏向两侧增大,横径明显增宽,各弓弧不清或消失。 )全心增大: 肺血流异常: 、 肺血流异常:1、 肺充血 x 线: 1)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清晰、锐利; 3)肺门搏动增强:肺门舞蹈(透视下观察) 。 2. 肺血减少(肺缺血) 线表现为: ) 肺血减少(肺缺血)X 线表现为:1) 肺门影缩小,右下肺动脉主干变细;2)肺血管纹理纤细且稀疏,肺野清晰。 3)严重时可出现许多杂乱的细小血管 阴影,为侧支循环。 4)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当肺动脉瓣狭窄时肺动脉段可突出(狭窄后扩张) 3. 肺淤血( 高压) 线表现为: ) 肺淤血(轻度肺 V 高压)X 线表现为:1)肺纹理增多、呈网状、点状,但边缘模糊,肺野透亮度降低; 2)肺门影增大,边缘模糊; 肺静脉压超过 10mmHg 时即为 肺静脉高压。正常肺静脉压 : 8~10 mmHg 肺静脉高压分度:轻度:11~20 mmHg; 中度:21~30 mmHg;重度: : 4. >31 mmHg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收缩压超过 30mmHg(平均压 (平均压&21mmHg) 正常肺动脉主干收缩压为 15~30mmHg(平均压 ) 。 ~ (平均压&20mmHg)以下; )以下; X 线表现为:1)肺动脉段突出(>3mm) 2)肺门动脉及大分支增粗(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cm) 线表现为: ) ; 3)远端分支显示突然变细, 称肺门截断(残根)现象;4)右心室增大。 镜面右位心 心尖 内脏 心尖指向右侧 全转位 左旋心 心尖指向左侧 胃泡和脾脏在右侧; 肝脏在左侧 右旋心 心尖指向右侧 胃泡和脾脏在左侧; 肝脏在右侧。 右位主动脉弓 心尖在左侧,主动脉弓在右侧 Ⅰ型:右弓右降(常合并 有其它先心病) ; 2)肺动脉段突出,双肺门影增大; 2. 年龄; 3. 呼吸; 4. 体位(立、卧位心脏面积可相差 25%) 5. 其它 ;Ⅱ型:右弓左降(其他多 无异常) 。肺静脉完全性异位引流: )心上型―― ( ――“8 字形”心影,为典型的 X 线特征性表现 。 (2)心下型/膈下型――“弯刀“征。 膈下型―― 肺静脉完全性异位引流: 1)心上型―― )心下型 膈下型――“ Lutembacher (鲁登巴赫)综合征:房间隔缺损(ASD)合并二尖瓣狭窄(MS) 鲁登巴赫)综合征:房间隔缺损( )合并二尖瓣狭窄( ) 房缺 发病率 居成人先心发病 率的首位。 为小儿先心病的 第五位。 继发孔型房缺― ―临床上最常见 的类型。 缺损口大小室缺 儿童先心病中居首位。 为成人先心病第五位。 发生艾氏综合征 艾氏综合征几率高于房缺。 艾氏综合征PDA 成人、儿童均居第二位。法四 紫绀先心病中最常见病。 (法三:肺动脉狭窄+继发孔房 法三 缺+右室肥厚。 )3.04(1~5)cm, 1.2cm(2~30mm) 仅 2%可出现晚期 肺动脉高压。 。 中大室缺出现肺动脉高压几率高于房 缺。 小孔型室缺( ~ 小孔型室缺(2~8mm)―― ) 1)肺血可在正常范围; ) 2) 肺动脉段稍隆起; 3) 心脏正常/稍大,以左为主; 4) 左房也可稍大;主动脉弓正常。 中孔型室缺( ~ 中孔型室缺(9~15mm)―― ) 1) 主动脉弓正常; 2) 肺动脉段突出; 3) 左、右心室增大; 4) 左房轻度增大; 5) 右房不大(肺高压时可稍大) 。 6) 肺充血,1/5 有肺门舞蹈征; 7)肺动脉高压:占 23%。 大孔型室缺( 大孔型室缺(>16mm)―― ) 1) 主动脉弓正常; 2) 肺动脉段突出; 3) 左、右心室增大:(右室明显) ; 4) 左房轻~中度增大; 5) 右房不大(肺高压时可稍大) 。 6) 肺充血明显; 7)肺动脉高压:占 63%。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侵犯主干及大分支。 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的内膜。 冠脉狭窄<50%时其供血尚可充 足, 当狭窄达到 51%~75%时可出 现心肌缺血。 高血压性心脏病长 6~20mm; 宽 2~25mm。室缺、 主动脉骑跨、 肺动脉狭窄, 继发右室增大。X 线表现1) 三大 ―― 右房、右室、肺动 脉段增大; 2) 三小 ―― 左房、左室、主动 脉弓缩小; 3) “肺门舞蹈” ; 4)心脏呈二尖瓣 型, 常有中度以上 增大。1. 主动脉弓增宽、搏动增强 (90%) ; 2. 主动脉漏斗征 (50~62%) ; 3. 左心房轻度增大,左室增 大(83~92%) ; 4. 肺动脉段突出(91%) ; 5. 右心室增大 (48%、肺高压时明显) ; 6. 肺充血(96%) ; 肺门舞蹈征(1/3) 。1)肺少血,肺门小,肺野血管 纹理纤细 ; 2)心脏轻到中度增大,心尖圆 钝上翘,呈 “ 靴 形 ” ( 如有第三心室形成,则心腰 变直) ; 3)主动脉增宽,1/4~1/3 有右位 主动脉弓。 4)右心室增大,右心房轻度增 大 ; 5)左心室小(流量减少) ,左心 房不大。风湿性心脏病 分为急性风湿性心肌炎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 个阶段。 主要累及心脏瓣膜和腱索,以二尖瓣狭窄最为常 见,且常伴有关闭不全。
风心病占成人心血管疾病的 50 % ; 二尖瓣狭窄占二尖瓣病变的 50% 。继发于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 改变。 心脏心肌肥大所致左室大―― 导致心尖圆顿稍往左翘。X 线表现1) )大部分冠心病平片可完全正常; 正位片: 位片: 2)少数见心影呈主动脉型或普大 型,有以左室 为主的不同程度增 大;有左心衰时可有左房、右室增 大伴肺淤血及肺水肿。 3)心肌梗死并发症--室壁瘤。 1. 主动脉增宽、 延长、 硬化 (平 片上主动脉血管显示清晰) ; 2. 左心室增大明显(心尖向左 下延长) ,心腰凹陷,相反搏动 点上移。 左侧位片: 左侧位片:1) 心脏呈二尖瓣型(87%) ) ; 多为轻~中度增大; 2) ) 3) ) 4) ) 5) ) 左心房增大(诊断的主要依据) (仅 1.7~10 %无左房增大) ; 右心室增大(为仅次于左房的主要征像) ; 肺动脉段突出(80~90%) ; 主动脉弓、左心室(缩)小; CT 表现: 表现: 1)普通 CT 扫描,可显示冠脉近段 ) 的钙斑和部分狭窄段冠脉血管; 2)EBCT 及 MSCT 可显示冠脉的钙 化斑窄血管和用于支架置入后的 复查。左后下心缘向左下突出, 主动脉 弓舒展开、扭曲。6) )肺淤血或伴有间质性肺水肿(9~12%有 Kerley B 线、或/和 3.6~6% 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 。表现: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x 表现:二尖瓣狭窄表现 + 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略小。 听诊:心尖区有双期杂音。 正常二尖瓣口 面积: 4 ~ 6 .0cm ;直径: 二尖瓣狭窄的分度(瓣口大小 二尖瓣狭窄的分度(瓣口大小)――轻度: 中度: 重度: 成人主动脉宽度: 成人主动脉宽度: 儿童人主动脉宽度: 儿童人主动脉宽度:(A/Tr) 1.97±0.31 右下肺动脉干横径:成人:0.9~1.4 cm. 右下肺动脉干横径: 肺动脉段测量: 肺动脉段测量:正常:- 6 ~ 0 mm. 肺源性心脏病 X 线表现 : 1.肺部有慢性病变(主要) 肺部有慢性病变( :如 肺纤维化、慢性支 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变。 肺部有慢性病变 2.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表现:为肺动脉段突出,右下 肺动脉明显增粗,周围肺野动脉骤然变细,形成残根状,右心室增大。 3. 肺气肿表现 肺气肿表现胸廓横径及前后径相似(桶状胸) 明显透亮,有肺气肿。 , 4. 右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以肥厚为主,心影不大(因同时有肺气肿,故心胸横径比率不大) 。 儿童:与胸锁关节平面气管横径相同。 儿童: 肺动脉段突出: 肺动脉段突出: & 3mm.23 ~ 3.5 cm ; 1. 5 ~ 2.0 cm (面积); 1. 4 ~ 1.0 cm (面积) ; <1. 0cm2 2 21.3 ~ 1.5 cm(直径) ; 0.8 ~ 1.2 cm (直径) < 0.8 cm(直径) ;(面积) ;A& 3 cm; (A/Tr) 1.77±0.22。 (A――主动脉弓-气管壁距离;Tr――第三胸椎水平气管横径)主动脉弓正常位置:一般位于胸锁关节下 2~3cm。 主动脉弓正常位置心包疾病:指心包膜脏层和壁层的炎性病变,以结核性、风湿性、化脓性及病毒性为常见,尤以结核性 结核性最为常见。 心包疾病 结核性 心包炎: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后者则伴有积液,300ml 以上方可出现 X 线改变,积液多时可达 2~3 升。 心包炎 表现: 、 线平片敏感。 心包积液 x 表现:CT、MRI 比 X 线平片敏感。 1)积液量少―― )积液量少――难发现; ―― 2)积液中等―― )积液中等――心影向两侧对称性扩大,心缘各弓影分界不清,心搏动减弱。主动脉搏动增强。由立位转为卧位透视时,心底部增宽。 ―― 。 7) 积液大量―― ) 积液大量―― ――心影呈烧瓶样或球形,心搏动弱时,肺门影被遮盖,但肺纹理正常。 缩窄性心包炎 x 表现:1)心影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 ) 3) 心影搏动减弱或消失; 4) 外形不规则,心缘平直僵硬、各弓影界 限消失; 5) 心包钙化(12.3~15.6%) :心缘可见条状或蛋壳状钙化(多见于左、前壁及膈面) 。 5)左房压力高,出现肺淤血; 6)可有胸膜增厚、粘连或伴有胸水。主动脉瘤: ( ) 主动脉瘤:主动脉局部病理性扩张称为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直径>4cm 或超过临近管腔直径 1/3 者。 按病理和组织结构分为: )真性动脉瘤, 按病理和组织结构分为:1)真性动脉瘤,由动脉壁的三层组织结构组成; 2)假性动脉瘤,为动脉壁破裂后由血肿与周围包绕的结缔组织构成。 )假性动脉瘤, X 线:1)纵隔影增宽或局限性与主动脉相连的块影 ) 2)肿块有扩张性搏动,瘤壁钙化,瘤体可压迫或浸蚀周围器官(如骨、器管等) ) 。 CT 和 MRI:可见瘤体的大小、形态、部位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可见瘤体的大小、形态、部位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马凡氏综合征 :1. 肌肉、骨骼系统:肢体细长、蜘蛛指趾、韧带松弛脊柱侧弯及漏斗胸等;2. 肌肉、骨骼系统: 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分型( 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分型(按 1965 年 DeBaKey ) : Ⅰ型:夹层广泛 ,破口在升主动脉;Ⅱ型:局限于升主动脉,破口在升主动脉;Ⅲ型:局限或广 泛,破口均在降部上端。 Ⅱ Ⅲ 主动脉夹层 X 线:主动脉增宽,主动脉壁(内膜)钙化内移,心脏增大。主动脉夹层 CTA 和 MRI:可显示破口、内膜片、真假腔及其 主动脉夹层 : 范围、血栓等。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可观察夹层范围和病变全貌、内膜片及附壁血栓。 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 眼:晶体脱位或半脱位,临床表现 为高度近视;3. 心血管系统:升主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不少病例还合并主动脉夹层。 ; 心血管系统: 肺血栓栓塞疾病: 肺血栓栓塞疾病:深静脉血栓――首位病因。多见于卧床少动、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曲张等。 肺血栓栓塞疾病 X 线:可见区域性肺纹理稀疏、纤细、肺透明度增加。 并发肺梗死时,可见肺内有楔形密度增高影。 肺血栓栓塞疾病 CTA 表现 :1)可见肺动脉段以上大分支的腔内偏心性或类圆形充盈缺损;2)附壁性环行充盈缺损可造成管腔不规则 狭窄;3)间接征象:主肺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稀疏、肺梗死和胸腔积液。 消化系统 食管: 食管: ①起止:下咽(C6)~贲门 起止:下咽 ~贲门(T10~11 平面) 充盈时,食道宽度为 1.5~3.0cm。 , 。 。 ②分段:上、中、下三段(以主动脉弓即 T4、T8 平面划线) 分段: 下三段 ③三个压迹: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三个压迹:4 两个生理性狭窄: ○两个生理性狭窄:食管入口;通过膈肌裂孔处。食管粘膜皱襞 食管粘膜皱襞:2~6 条纤细纵行走行条状透亮影,与胃小弯粘膜皱襞连续,宽度 2~3mm,边缘光整。左右斜位是观察食管常用位置。 粘膜皱襞 胃体胃底胃窦的粘膜:胃底部――呈不规则的网状(收缩――粘膜环形;舒张――粘膜平行;&5mm) 。 胃体胃底胃窦的粘膜:胃底部―― ―― 胃小弯――皱襞平行整齐(4~5mm) 。 胃小弯 胃大弯侧―― 。 胃大弯侧――粗大而呈横行或斜行,边缘呈锯齿状(1cm) ―― 胃微细结构: 胃微细结构:胃小区 1~3mm;胃小沟&1mm。 。 幽门管长:5mm 幽门管长 小肠: 小肠:空肠上接十二指肠,回肠连于结肠,长约 6 米;空肠约占小肠上 2/5,位于左中上腹部; 回肠为小肠下 3/5,位于右中下腹部及盆腔;无明显分界。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球部 、降部、水平部、升部。目前一般又分三段:球部、降部、升部。 空肠粘膜: 空肠粘膜:明显,多呈羽毛状,排空时呈点片状,扩张时呈环状。 回肠粘膜: 回肠粘膜:稀疏,末端回肠粘膜常纵行走向,充气扩张时呈空管状,连接于回盲部。 大肠: 。两个曲(肝曲、脾曲) 。 大肠:分六部分(盲、升、横、降、乙、直肠) 粘膜破坏: 粘膜破坏:大多由于恶性肿瘤侵蚀所致 粘膜皱襞纠集( 粘膜皱襞纠集(converging folds):粘膜皱襞呈星芒状向龛影边缘集中为粘膜皱襞纠集,是良性溃疡的特征之一。常见于慢性溃疡病。 : 粘膜皱襞平坦: 粘膜皱襞平坦:粘膜和粘膜下层被肿瘤所浸润;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炎性水肿。 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 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炎性浸润、肿胀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常与粘膜皱襞迂曲同时存在。如慢性胃炎、静脉曲张。 正常胃排空: 胃排空延迟: 胃潴留:服钡后排空>6 小时。 正常胃排空:服钡后2~4 小时内排空。胃排空延迟:服钡后排空>4小时。胃潴留 胃排空延迟 胃潴留 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性溃疡病:好发于 20~50 岁,有反复发性、周期性、节律性特点。 胃溃疡: 胃溃疡:多见于胃小弯角切迹附近 表现: 胃溃疡 x 表现: 1、直接征像:龛影。 切线位见“粘膜线”、“项圈征”、 、 直接征像 (切线位 “狭颈征”。正位见 正位见一环形透亮带即“月晕征”; ; ) 切线位 正位见 2.、间接征象:痉挛切迹(胃壁上的凹陷) 、间接征象: ,胃分泌增多 (空腹滞留液增加) ; 运动力异常(蠕动增强或减弱,张力增高或减低,排空加速或减慢) ;瘢痕性改变。 胃特殊类型溃疡: (1) ――溃疡穿透肌层,达浆膜层,龛影深而大,深度和大小均超过 1.0cm,龛影周围 胃特殊类型溃疡: )穿透性胃溃疡 (penetrating ulcer)―― ( ―― 常有范围较大的水肿带; ; ――溃疡穿破浆膜层而进入游离腹腔,龛影很大,立位可见分层现像:气、液、钡现象; (2)穿孔性溃疡 )穿孔性溃疡(perforating ulcer)―― ―― ; (3)胼胝体溃疡(龛影大,直径&2.0cm,而深度&1.0cm,有较宽透明带伴粘膜纠集。 )胼胝体溃疡( ) (4)多发性溃疡:胃内发生二个以上溃疡 )多发性溃疡: 溃疡: (5)复合性溃疡:胃及十二肠同时发生溃疡。 )复合性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直接征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直接征象:龛影(大多在后壁或前壁) 2.、间接征象: 1)持久的球部变形―山字形、三叶草、葫芦形、管状畸形等,如局部袋状突出则称“假性憩室”,是 、间接征象: ( 球部溃疡的重要征象。 2)其它―激惹征、幽门痉挛或梗阻、胃分泌液增多,胃张力、蠕动的改变、局部压痛等 ( 良 龛影形状 龛影位置 龛影周围与口部 性 恶 不规则,扁平,有隆起。 位于轮廓之内。 指压迹样充盈缺损,有不规则 环堤,皱襞中断、破坏 性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突出于胃轮廓外。 粘膜水肿: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等,粘膜皱襞向龛影 集中直达龛影口部 。 柔软有蠕动波 。附近胃壁僵硬、蠕动消失。胃癌: 胃癌:以胃小弯、胃窦部最常见,贲门胃底区占第二位。 进展期(中晚期) 线表现: ) 进展期(中晚期)胃癌 X 线表现:1)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 2)胃腔狭窄,胃壁僵硬; 3)不规则腔内龛影,多呈半月形,外缘直、内缘 4)粘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肿瘤浸润常使局 5)局部蠕动消失。 6)可扪及肿块,局部压痛。 溃疡型胃癌龛影的特点: 溃疡型胃癌龛影的特点:①龛影大而浅,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 ②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 ③龛影围绕以透明带,宽窄不等,轮廓不规则,称“环堤”; ④龛影内侧边缘常见结节状或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以上表现被称为“半月综合征 (meniscus sign)”。 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肿瘤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病变范围大小或有无转移。 结肠癌: 结肠癌: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增生型、溃疡型、浸润型、混合型。 十二指肠憩室: ) 十二指肠憩室:1)腔外圆形、小囊袋状影,边缘光滑。 2)十二指肠粘膜进入其内,憩室壁柔软,可蠕动或排空 ,憩室内可见肠内容物。 ) 3)憩室炎时内壁可不光整,粘膜紊乱或见小溃疡。 ) 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综合征: 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综合征:憩室炎累及乳头,可见乳头水肿造成十二肠压迹,重者可引起胆总管梗阻。 肠结核: 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常累及盲、升结肠,也可发生于空、回肠,通常分溃疡型和增殖型,以溃疡型常见。 表现: ) “跳跃”征(skip sign) 肠结核溃疡型 x 表现:1)激惹现象 , 2)粘膜皱襞紊乱,溃疡使肠壁呈锯齿状。 ) 3)后期管腔不规则狭窄变形,形态较固定,近段肠管淤积、扩张。 表现: 肠结核增殖型 x 表现: 肉芽组织增生,肠管不规则狭窄变形、缩短和僵直。 粘膜皱襞紊乱,息肉样充盈缺损。 回盲瓣受侵增生肥厚,使盲肠内侧壁凹陷变形,近段小肠梗阻而扩张排空延迟。 回肠结核多伴有局限性腹膜炎与周围肠管粘连,致肠管分布紊乱,盲肠也可向上牵拉变形; 多为移行性病变,与正常之间无明显界限。 不整齐; 部皱襞异常粗大、僵硬如杵状。贲门失弛缓症 X 表现 食管下端自上而下狭窄呈鸟嘴状; 边缘光滑质地柔软,黏膜皱襞正常; 钡剂通过贲门受阻,呈间隙性进入胃内; 狭窄段以上食管不同程度的扩张; 食管蠕动减慢或消失; 并发炎症及溃疡,黏膜紊乱,出现龛影; 表现: 食管平滑肌瘤 x 表现: ü ü ü ü ü食管下端浸润癌 食管下端不呈鸟嘴状; 边缘不光滑; 狭窄段以上食管扩张程度不明显; 狭窄处粘膜线破坏; 管壁僵硬; 不规则充盈缺损;可显示肿瘤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腔内外生常情况。 (CT 可显示肿瘤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腔内外生常情况。 )肿瘤呈圆形、椭圆或有分叶状,边缘光滑充盈缺损。 切线位呈半圆形向腔内外突出,与食管成钝角。 肿瘤上下方食管收缩,肿瘤处食管被撑开,肿瘤涂钡呈弓状或环形,称“环形”征。 “环形” 肿瘤局部黏膜完整或变细、平坦、消失。 少数患者可有溃疡形成,出现龛影。 ③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④混合型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 依形态分四型: 食管裂孔疝:正常食管裂孔 2.5cm。依形态分四型:①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②滑动型食管裂孔疝; 依形态分四型 食管裂孔疝吞钡 线表现:直接征象: 食管裂孔疝吞钡 X 线表现:直接征象:膈上疝囊,有“A”环和“B”环。 胃炎分类:①急性胃炎; ②慢性胃炎; ③局限性胃炎。 胃炎分类 慢性胃炎分类: 浅表性胃炎 慢性胃炎分类:①浅表性胃炎――黏膜皱襞略粗、紊乱、胃壁柔软、胃小区胃小沟改变轻; ; ②萎缩性胃炎――胃小沟浅而细,胃小区模糊;胃小沟增宽>1mm,胃小区增大 3~4mm,黏膜皱襞减少、变浅。胃轮廓光滑; 萎缩性胃炎 ③肥厚性胃炎――黏膜粗大隆起常并发息肉样结节及浅表性溃疡,胃轮廓呈波浪状; 肥厚性胃炎 ; 胃肉瘤: 胃肉瘤: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间质瘤较常见。 表现: 胃恶性淋巴瘤 x 表现:1、黏膜皱襞不规则、粗大,胃壁柔韧度消失; 2、巨大粘膜皱襞的改变,排列紊乱,胃腔缩窄或变形,但缩窄与变形程度不及浸润型胃癌; 3、腔内可有不规则龛影、充盈缺损,类似蕈伞型胃癌。 表现: 胃恶性淋巴瘤 CT 表现:胃壁增厚,或表现局部肿块。 鉴别:胃癌: 胃恶性淋巴瘤: 鉴别:胃癌:病变局限,胃蠕动与收缩不存在,常有梗阻。胃恶性淋巴瘤:病变广泛,胃蠕动与收缩仍然存在,一般不引起梗阻。 胃恶性淋巴瘤 胃间质细胞瘤钡餐造影: 胃间质细胞瘤钡餐造影:胃壁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引起胃粘膜受压移位、分离或展开,部分出现粘膜破坏、溃疡或充盈缺损,胃腔狭 窄而局部胃壁柔软、扩张,无梗阻征象,钡剂排空正常。 胃、十二指肠良性腺瘤:肿瘤单发或多发,多数向胃肠腔内生长,如腔内型息肉样腺瘤。 十二指肠良性腺瘤: 。 线表现: 胃、十二指肠良性腺瘤钡餐 X 线表现:边界光滑、锐利的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或有缔,腺瘤糜烂与溃疡,形成表面钡斑与龛影,邻近黏膜 皱襞正常光滑无中断破坏,管壁柔软不僵硬。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原发性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原发性(腺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多见) 继发性 ;继发性(常见于邻近脏器肿瘤直接侵袭:胆管、胰腺恶性肿瘤。 。 ) 十二指肠癌:好发第二段(降部) 十二指肠癌: 、第三段(升段+水平段)多在乳头周围。 溃疡为主:不规则龛影或钡斑,周围有隆起的充盈缺损;②息肉 息肉为主:多发不规则息肉样充盈缺损,伴 十二指肠癌 X 线:①溃疡 息肉 有肠腔变窄;③环状及浸润型 环状及浸润型:局限性环状狭窄,肠壁僵硬,不能扩张。尚有黏膜消失,破坏,中断的恶性表现。 环状及浸润型 十二指肠肉瘤 钡餐 X 线表现 病变较局限; 充盈缺损; 黏膜破坏和管壁僵硬轻或不明显; 管腔稍狭窄; 临近胃窦与小肠可有受压改变。 十二指肠间质肉瘤 病变较广,多结节; 充盈缺损、溃疡均可存在; 黏膜肥厚形成结节或黏膜消失,管壁僵硬或狭窄,但无梗阻; 其他部位淋巴结大。 十二肠淋巴瘤小肠恶性肿瘤 好发部位 钡餐 X 线表现腺癌 好发于空肠近端与回肠远端;单发 ü ü ü ü 肠腔内充盈缺损、龛影; 管腔狭窄、管壁僵硬; 黏膜皱襞破坏; 钡剂通过受阻和近段肠管扩张。 肠腔内充盈缺损;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 黏膜皱襞破坏,腔内外肿块,瘤周淋 巴结增大; ü 碘水通过受阻和近段肠管扩张。 常见于回肠;多发结节 ü ü ü ü淋巴瘤大小不等结节状充盈缺损伴有溃疡; 范围较长管腔狭窄与扩张、管壁僵硬混合存在; 肠管张力减低性扩张,粘膜下神经丛或肌层受累引起; 病变向肠腔外浸润,多处小肠粘连、固定或伴有肠套。CTü ü ü钡餐检查―― 用途:上消化道腔内病变;高位胃肠梗阻。钡灌肠 钡灌肠――用途:结肠腔内病变;肠套叠及扭转。 钡餐检查 钡灌肠 ;疑为小肠慢性不全梗阻: 疑为小肠慢性不全梗阻 疑为胃肠穿孔:禁用钡剂,可用有机碘水溶液(泛影葡胺) 疑为小肠慢性不全梗阻:可用稀钡造影或碘水造影。 胃肠穿孔: (1)游离气腹――X 线表现(立位) 新月形、线状透亮影。原因:胃肠穿孔、术后、感染、人工气 腹、输卵管通气术后等。 游离气腹――X 线表现(立位) ―― : 。原因: ――X (2)局限性气腹―― 线表现:局限,不随体位变化。原因:腹膜后、小网膜囊、粘连后穿孔等。 )局限性气腹―― 线表现: 。原因: ――X 表现: (3)器官内气体―― 线、CT 表现:条状气影或气泡。 常见部位:门静脉、胆道、肠道等。常见于感染。 )器官内气体―― 。 常见部位: 等 ――X 原因: (4)腹腔积液―― 线平片:密度增高,肠管间隙增宽,肠管漂浮征;但不敏感。原因:炎症,创伤等。 )腹腔积液―― 线平片: 原因 ――多见于肿瘤、感染等 (5)实质器官增大―― )实质器官增大―― (6)空腔脏器积气、积液并管腔扩大――原因:梗阻、炎症、外伤。 空腔脏器积气、积液并管腔扩大――原因: 空腔脏器积气 ――原因 (7)腹内高密度影――原因:钙化、结石、异物和粪石等。 腹内高密度影――原因: 腹内高密度影――原因 (8)腹内肿块――CT 首选检查方法。 腹内肿块―― 腹内肿块―― (9)腹脂线增宽、模糊和消失―― 腹脂线增宽、模糊和消失――见于炎症。两侧腹脂线均不清或消失―― 两侧腹脂线均不清或消失―― 腹脂线增宽 ―― 两侧腹脂线均不清或消失――见于全腹膜炎或大量腹水。 (10)腹壁肿胀、积气及肌间隙模糊―― 腹壁肿胀、积气及肌间隙模糊――见于创伤。 腹壁肿胀 ―― 胃肠道穿孔 原因: 原因:溃疡病、炎症、外伤及肿瘤。 X 线表现:腹腔游离气体,表现膈下半月形透亮影:眉弓征,新月形。 线表现: 腹腔游离气体特点: 腹腔游离气体特点: (1)于腹腔内最高处,可随体位而移动。 ) (2)立位或坐位时位于膈下,呈新月形透亮影,10ml 即可显示。 (3)左侧卧位水平投照,气体位于右侧腹部最高处呈半月形。 注意两种情况: 有游离气体 但无穿孔: 有游离气体, 注意两种情况:1.有游离气体,但无穿孔:子宫输卵管通气术后、腹部手术、人工气腹、腹腔炎症等。 、 、 、 。 2.无游离气体,但有穿孔:胃或肠内无气体时或阑尾穿孔; 穿孔已堵塞、包裹性气体(粘连,进入小 无游离气体,但有穿孔: 无游离气体 ; 肠梗阻: 肠梗阻:指肠腔内容物的运行障碍。 病因: 病因:肠管粘连、扭转、套叠、炎症、肿瘤、蛔虫等。 分型: 分型: 机械性―分单纯性和绞窄性,最常见; 动力性―分麻痹与痉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系膜血栓或栓塞形成,少见。 机械性 动力性― 血运性― 血运性 线表现: X 线表现:肠管积气扩张和肠管内气液平面。 梗阻部位: (1 空肠胀气扩大: 梗阻部位: 1)空肠胀气扩大:连续的鱼肋样或弹簧状黏膜的肠管影,宽 3cm 以上,多在上腹或左上腹。 ( 。 (2)回肠胀气扩大:连贯、透亮均匀的肠管影,其中基本上见不到皱襞,多位于中下腹。 )回肠胀气扩大: (3)结肠胀气扩张:明显,可达 6-7cm 以上。特点是每隔之间可见一定距离(3-5cm)结肠袋之间的间隔(半月皱襞) 结肠胀气扩张: ;结 结肠胀气扩张 肠多位于腹部四周。 空肠梗阻: 空肠梗阻:上腹部有扩大的空肠袢,其中有少数液平面,中下腹回肠内很少或没有气体。 回肠梗阻(低位) :可见多数扩大的空肠和回肠肠袢充满全腹,其中可见较多液平面,结肠内无或少量气体。 回肠梗阻(低位) : 梗阻程度:完全梗阻――有气体,随时间延长,积气越来越多。不完全梗阻―― 不完全梗阻―― 梗阻程度:完全梗阻―― ―― 不完全梗阻――有气体,随时间延长,积气越来越少或不变。 梗阻原因:肠粘黏――见多发梗阻点;结核性腹膜炎 肿瘤―― 肿瘤―― ――可随压力增加而移动或消失。 梗阻原因:肠粘黏―― ―― ;结核性腹膜炎/肿瘤――可见病理性钙化;肠套叠―― ;肠套叠―― 各类肠梗阻的 X 线表现: 线表现: 1)单纯性小肠梗阻――典型(> 单纯性小肠梗阻――典型(>24hr) 大跨度肠袢;阶梯状液平,液平短,气柱高,透视 “沸腾征”; ――典型(> ) : 立、卧位肠袢形态、位置有变化。 慢性( :肠壁增厚,粘膜皱襞增宽,胀气肠袢多,扩张程度重。 慢性(5 天) : 2)绞窄性小肠梗阻―― 绞窄性小肠梗阻――假肿瘤征(pseudotumor sign)。 ―― 咖啡豆征(coffee bean sign)。 小跨度卷曲肠襻:C 形、“8“字形、同心圆、香蕉状等。 小肠管内长液征:肠管张力低,内有大量血性液体,气液面无升降表现,串珠状小气泡。 空回肠换位征。 碘水造影:6 小时后碘水仍不能进入卷曲的闭襻肠曲内。 腹水征:下腹部密度增高,肠袢间距加大等。 部分病人由于小肠内充满液体而气体很少,可无异常发现。 肠套叠:肠套叠指肠管向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套入。 肠套叠:肠套叠指肠管向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套入。 分三型: 。 分三型:回结肠型、小肠型、结肠型(常见部位回盲部,常见类型回结肠型) 婴儿原发多见,成人多为继发。 常见婴幼儿) (常见婴幼儿 。 婴儿原发多见,成人多为继发。 常见婴幼儿) ( X 线表现:软组织块;影杯口状充盈缺损;弹簧状影;空气灌肠检查时,套入部与钡灌肠表现相反; 线表现: 肠扭转: 肠扭转:乙状结肠扭转是结肠绞窄性梗阻较为多见的一种; 患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 ; 主要原因是乙状结肠冗长而系膜相对较短,或炎症粘连引起; 病理上一般分为非闭袢性及闭袢性。 X 线表现:平片:乙状结肠高度扩张,直径&10cm,呈马蹄状肠曲 线表现:平片: 马蹄状肠曲, 马蹄状肠曲 两肢向下并拢于梗阻点,呈三条白线,站立位可见宽大的气液平面。 钡剂灌肠: 梗阻端呈鸟嘴状,有时可见螺旋状黏膜皱襞,是特征性表现。 钡剂灌肠:钡剂通过受阻,梗阻端呈鸟嘴状 梗阻端呈鸟嘴状 液气平面、肠腔扩张: 液气平面、肠腔扩张:见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无液气平面和扩张的肠腔:高位梗阻,且梗阻呕吐。 。 液气平面和扩张的肠腔: 正常空肠宽度:2.5~3cm;回肠宽度 回肠宽度:1.5~2.5cm;正常粘膜宽度 正常粘膜宽度:&5mm(一般为 2mm) 正常空肠宽度 回肠宽度 正常粘膜宽度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1)病理 病理: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 病理 2)小肝癌 小肝癌:单个结节Q3cm;两个结节之和Q3cm。 小肝癌 网膜囊) 气体量很少。 、 。 3)CT 平扫表现: CT 平扫表现: (1)肿瘤多为不均匀性低密度,肿瘤出血、坏死和囊变表现为低、等、高密度,多数边界清楚,少数边界清楚可 有“假性包膜”。 (2)多有肝硬化、脾大、腹水,边缘局限性凹凸不平。 (3)侵犯压迫胆管,造成阻塞性黄疸:肝内条状点状低密度影。 (4)肝门、腹膜后淋巴结大,部分融合成块。 4)CT 增强表现:肝癌动脉期―― CT 增强表现:肝癌动脉期―― ――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出现班片状或结节状强化,CT 值迅速达到峰值; 门静脉期―― 门静脉期――肝实质强化,而肿瘤密度降低; ―― 平衡期―― 快显快出”现象; 平衡期――肿瘤密度继续降低,增强过程呈现“快显快出 ―― 快显快出 血管侵犯或癌栓形成―― 血管侵犯或癌栓形成――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扩张,血管内瘤栓,表现充盈缺损; ―― 胆道系统侵犯,胆管扩张; 胆道系统侵犯,胆管扩张; 肝门部或主动脉旁、腔静脉旁淋巴结增大――提示转移。 肝门部或主动脉旁、腔静脉旁淋巴结增大―― ―― 5)MRI 表现:T1WI――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性变表现为高信号,坏死、囊变则出现低信号。 MRI 表现: T2WI――稍高信号,巨大肿块信号多不均匀。假包膜 T1WI 表现环绕肿瘤周围的低信号。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1) 肿瘤直径多为 2mm~20mm,&10cm 称巨大血管瘤。肿瘤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偶见血栓或钙化。 线造影检查: 2) X 线造影检查:肝动脉造影――供血动脉增粗,受压异位,呈“抱球征”。瘤体出现血管湖呈“爆米花状”或“雪花状”或“树 上挂果征”,无肿瘤血管和动静脉瘘,呈现“早出晚归”特点。 3) 海绵状血管瘤 CT 诊断标准:海绵状血管瘤平扫――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 诊断标准: 增强扫描――海绵状血管瘤从周边开始增强,病灶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 最后病灶与肝脏呈等或稍高密度。 正常表现: 4) CT 正常表现:肝实质内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偶见小钙化灶。较大的血管瘤,其中心部 分呈更低密度区。 5) 增强扫描表现(增强:是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关键。要求注射速度快,扫描快,延迟时间长,即“两快一慢”的 CT 扫描技术。 ) 增强扫描表现( ) 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 20~25 秒钟内扫描,肿瘤自边缘结节状强化。 动脉期 静脉期――注射对比剂后 40~45 秒钟扫描, 增强灶互相融合,向肿瘤中央扩展。 静脉期 肝实质期――数 快进慢出”的特征 。 肝实质期――数分钟后(5 分钟后)肿瘤均匀强化,可高于或等于周围肝实质的增强密度。增强过程呈“快进慢出 ―― 快进慢出 6)MRI 表现:T1WI――均匀低信号。 T2WI――均匀高信号,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逐渐增加,称之为“灯泡征”。 MRI 表现: 胆囊: 胆囊: 胆囊:直经约 4cm~5cm,胆囊腔呈均匀水样密度,CT 值 0~20Hu。胆囊壁菲薄光滑,厚度约 1~2mm。胆囊腔无强化,壁均匀强化。 胆囊(长径 7~9cm,前后径 4~5cm) 胆囊管(内径 2~3mm) 肝内胆管(&2mm) 肝总管(内径 4~6mm,长 3~4cm) 胆总管(内径 5~8mm, <1cm,长 7~8cm) 肝内胆管直径&5mm,胆总管直径& 1cm 则为扩张。胆石症与胆囊炎: :胆管和胆囊内的结石。 胆石症与胆囊炎:胆结石分胆色素、胆固醇和混合性胆结石。胆石症(cholelithiasis) 1. 胆囊阳性结石:平片表现―― 胆囊阳性结石:平片表现――右上腹胆囊区大小不等、边缘密度高,中间密度低的环形、菱形和多角形影,多个结石在胆囊内堆 ―― 积时形似石榴子。阴性结石平片不能显示。 。 2. 胆囊阴性结石:在造影片上表现为类圆形或圆形低密度影。 胆囊阴性结石: 胆囊和胆管内单发或多发结石,或位于造影剂中间呈一水平排列的一层透明阴影,或位于胆总管呈杯口状充盈缺损。 3. 结石 CT 表现 表现:胆管或胆囊内见单发或多发圆形、多边形或泥沙状高、等、低密度影,位置可随体位而改变。 胆总管结石可见上部胆管扩张,结石部位胆管突然消失,同时见到高密度结石周围环绕低密度胆汁,称“靶征”或“半月征”。 合并急性胆囊炎,则胆囊增大,壁增厚3mm,胆囊壁均匀强化,胆囊周围有环形低密度水肿带或液体潴留。 慢性胆囊炎则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可有钙化和强化。 4. 表现: MRI 表现:胆囊结石 T1WI、T2WI 均为低信号。 胰腺: 胰腺: 1)胰腺大小:胰头 3.0cm,体 2.5cm,尾 1.5~2.0cm,60 岁以上老人胰腺渐萎缩。周围有脂肪包绕,胰腺边缘一般清楚可见。 胰腺大小: 2)胰管:正常胰管 1~3mm 胰管: 3)增强 增强:胰腺密度均匀性增高。 增强 4)脾静脉 脾静脉沿胰腺体尾部后缘走行是识别胰腺的标志。 脾静脉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1) 分类 分类:急性水肿型、急性出血坏死型。 2) 急性水肿型-CT 表现:胰腺轮廓增大。胰腺周围水肿,密度减低。肾前筋膜增厚。胸腹水。 急性水肿型- 表现: 胰腺脓肿征象: 胰腺脓肿征象:气体出现。 胰 腺 癌 : 1) 多见于 40 岁以上男性。 2) CT 表现 (1)胰腺局部增大、肿块,肿块可液化坏死; ) 表现: (3)胰周脂肪层消失,提示肿瘤侵及胰周脂肪; 3) 肿瘤转移:(1)血行转移。(2)淋巴转移。 肝硬化: 肝硬化: 1) 病理:小结节型,结节&lcm;大结节型,结节约 1~3cm;混合型,大、小结节共同存在。 ) 病理: 2) CT 表现:1 肝叶大小的改变 : 早期增大,中晚期肝叶增大或缩小,表现肝叶大小比例失调。 ) 表现: 2 3 4 5 肝形态轮廓的改变 : 肝边缘凹凸不平,部分肝段正常形态消失。 肝密度改变 :脂肪变性、纤维化 肝裂增宽:纤维增生、肝叶萎缩 肝密度不均。再生结节表现略高密度结节。 肝裂增宽。 (2) 胰管、胆管扩张:双管征,胰头癌特征; (4)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明显,低于肝癌;(5)肿瘤侵犯或包培邻近血管:周围血管增粗、模糊、推移; (6)胰周腹膜后肝门淋巴结和肝内转移;继发性改变:①脾大,脾外缘超过 5 个肋单元;②门静脉扩张,脾门、胃底、食管下段静脉血管增粗扭曲;③腹水。正常肝右 左叶最大前后经比值 1.2~1.9;肝右 尾叶最大横径 2~3。 肝右/左叶最大前后经比值 肝右/尾叶最大横径 肝右 肝右 尾叶最大横径约 门静脉正常宽度: 。 门静脉正常宽度:&1.5cm;正常脾大小:CT 上显示&5 个肋单位(3 个肋骨+2 个肋间隙;或 2 个肋骨+3 个肋间隙) 正常食管粘膜皱壁:2~3mm 正常食管粘膜皱壁 脂肪肝: 脂肪肝: 1) ) CT 平扫:肝脏的密度降低(弥漫性脂肪浸润,表现全肝密度减低,局部性浸润则表现局部密度减低) 平扫: 。 CT 值测量低于正常,严重者出现负 CT 值。正常肝密度高于脾,如肝/脾 CT 值之比 值之比&0.85,则可诊断脂肪肝 肝 ,则可诊断脂肪肝。 肝密度降低,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但形态正常。 2) ) 3) ) 增强: 增强:肝比脾的增强效果差,增强的肝内血管在肝实质内显示清晰。 表现: 脂肪肝 MRI 表现:大多数表现正常,少数病例出现 T1WI 和 T2WI 高信号, 化学位移反向位脂肪变性区信号强度下降,化学位移同向位脂肪变性区信号强度增加,为其特征。 。 肝转移瘤: 肝转移瘤: 1) 肝转移瘤 是肝脏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 2) 转移途径:直接侵犯、淋巴路转移、门静脉转移、肝动脉转移。 转移途径: 3) 血管造影:1 血管造影: 2 血供丰富的转移瘤表现供血血管增粗,类似肝细胞癌的表现。 少血供的转移瘤表现血管受压弯曲,典型者呈“手握球征”,门静脉期可见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区。4) CT::肝内小而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肿块,少数也可单发。肿块密度均匀,发生钙化或出血者可见瘤内高密度灶,肿瘤液化 : 坏死、囊变则肿瘤中央呈水样密度。 5) CT 增强:动脉期――瘤灶不规则的边缘增强; 增强: 门静脉期――瘤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 平衡期――增强消退。 肿瘤中央 中央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灶 边缘 低密度灶,边缘 高密度,外周 低于肝的水肿带,构成所谓“牛眼征 牛眼征”。 中央 低密度灶 边缘强化呈高密度 外周 高密度 外周有一稍低于肝的水肿带 低于肝的水肿带 牛眼征 6) MRI 表现:T1WI――不均匀的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表现: 肿瘤在 T2WI 上中心 中心呈更高信号 高信号,T1WI 呈低信号 低信号,称为“环靶征 环靶征”。 中心 高信号 低信号 环靶征 肿瘤周围 T2WI 表现成高信号环 周围 高信号环,称为“亮环征 亮环征”或“晕征 晕征”(halo sign)(可能与肿瘤周边水肿或丰富血供有关) 。 高信号环 亮环征 晕征 肝脓肿: 肝脓肿: 1) 分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霉菌性肝脓肿、结核性肝脓肿等,以细菌性、阿米巴性肝脓肿多见。 ) 2) 细菌性肝脓肿:CT 平扫―― ) 细菌性肝脓肿: 平扫―― ――肝实质内见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央为脓腔,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偶见气泡 液平面 气泡、液平面 气泡 液平面。 环绕脓腔的环状影为脓肿壁。急性期脓肿壁外周可出现环状边缘模糊的水肿带。 增强―― 增强――1 ―― 脓肿壁呈环形增强,脓腔和周围水肿带无增强。 多见“双环征”(水肿带+脓肿壁) ,没有水肿则呈单环。 如脓肿壁的内层 坏死组织 内层由坏死组织 外层肉芽组织强化,其外水肿层无强化 外水肿层无强化则构成“三环 三环”。 内层 坏死组织构成,而不增强,外层肉芽组织强化 外层肉芽组织强化 外水肿层无强化 三环 2 强化的脓肿壁 无强化的水肿带构成“环”(ring sign)。 强化的脓肿壁和无强化的水肿带 无强化的水肿带 环 3 45 环征 脓肿内的小气泡――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 脓肿内的小气泡 MRI 表现―― 表现―― ――脓腔 T1WI 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信号,T2WI 表现极高信号。 “晕环”征(T1WI 脓肿壁的信号高于脓腔而低于肝实质,为环状稍高信号区) 鉴别―― 鉴别 肝棘球蚴病 : 1)CT 平扫:⑴ 肝内单发、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囊性灶,边缘光滑锐利。 ) 平扫: ⑵ 环状、半环状、条索状或结节状钙化。 2)CT 增强:⑴囊无强化。“囊内囊”――特征性表现,即母囊内数目不等的子囊,呈多房或蜂窝状。 增强: 囊无强化。 “双边征” ; ⑵ 囊内分离 : 肝囊肿: 肝囊肿: 1)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和多囊肝,前者包括单发、多发性肝囊肿;后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病变,常合并多囊肾。 ) 2)CT:平扫肝实质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锐利,境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 值为 0~20HU。 : 3)增强:囊内无增强,在肝组织强化的衬托下,囊肿强化更清楚。囊壁菲薄一般不能显示。小于 1cm 的囊肿,因部分容积效应而容 增强: 增强 易误认为实质性占位病变,可行薄层扫描和增强。 4)MRI 表现: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表现: 胆囊息肉和腺瘤: 胆囊息肉和腺瘤: 1) 肿瘤常发生于胆囊体部,自黏膜生长,呈乳头状向胆囊腔突出,基底窄,表面不规则。0.5cm~4cm 大小。 ) 2) CT 平扫 ) 平扫:胆囊腔内的软组织小结节,密度高于胆汁小于肝脏,边缘光滑,一般均小于&1cm。 3) 增强:结节明显强化,胆囊壁无增厚。 ) 增强: (正常胆囊壁厚:1~2mm) 胆囊癌: 胆囊癌: 1)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直接侵犯胆囊床。 2) 多发生于胆囊底部或颈部。腺癌多见,少鳞癌。大多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早期在胆囊粘膜浸润性生长,胆囊壁增厚;进展期胆囊 壁环形增厚; 3) 胆囊癌 CT 表现 表现:1、胆囊壁增厚型: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 2、腔内型: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 3、肿块型:胆囊腔被肿瘤占据,形成肿块,周围肝实质有低密度带。 4、增强:肿块及局部胆囊壁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明显; 5、胆管可受压,狭窄和上部扩张。多有胆囊结石。 4) 鉴别 鉴别:胆囊癌――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腔内肿块,引胆道扩张比较明显; 肝癌――发生胆道扩张较轻,出现门静脉侵犯、栓塞较多。 胆管癌: 胆管癌: 1)分型: ⑴上段胆管癌,包括左右肝管、汇合部肝总管的肿瘤,肿瘤位于肝门,称肝门部癌,占 50%; 分型: ⑵中段胆管癌,指肝总管和胆囊汇合部以下至胆总管中段的肿瘤; ⑶下段胆管癌,为胆管下段、胰腺段和 12 指肠壁内段的肿瘤。 。进展期引胆道梗阻。 病理: 、结节型和乳头型(胆管内生长,形成肿块) 3) 病理:多为腺癌。分浸润型(最常见,引胆管局限性狭窄) 4) X 线:⑴浸润型――胆管狭窄,呈突然性,边界清楚、不规则。 ⑵结节型和乳头型――胆管内不光整的充盈缺损,胆管阻塞,上部胆管和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出现 “软藤”征。 5)MRI:T1WI 低信号、 T2WI 不均匀高信号的肿块。 MRI: 胆道梗阻: 胆道梗阻: 病因: 1) 病因:胆管、胰头和壶腹肿瘤;胆道结石和炎性狭窄。 2) 胆道梗阻诊断的确定:X 线―― ) 胆道梗阻诊断的确定: ――表现扩张胆管呈“枯枝状”或“软藤征”。胆总管直径>1.1cm。扩张的胆管下端狭窄或阻塞。 。 CT 表现―― 表现―― ――肝门及肝内树枝状低密度影: 枯枝状/残根状/软藤状, 横断面则呈多发圆形、 类圆形低密度区, 增强无强化。 3) 分度 轻度扩张――直径 5mm;中度扩张―― ~8mm;重度扩张―― ) 分度;轻度扩张――直径 轻度扩张―― ――6~ ――&9mm。 ;中度扩张―― ;重度扩张―― 。 4) MRI: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 : 5) 胆道梗阻部位的诊断:肝门段――一侧或双侧肝内胆管扩张; ) 胆道梗阻部位的诊断 部位的诊断: 胰上段――胆总管和胆囊扩张,扩张的胆管末环无胰腺组织包绕; 胰腺段――扩张胆管末环有胰腺组织包绕,有时也可见“双管征; 壶腹段――同时见到胰管扩张,出现“双管征”。 6) 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良性病变――扩张的胆管呈枯枝状或残根状;狭窄多为鼠尾状 ) 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 恶性肿瘤――软藤样重度扩张;呈不规则狭窄、偏心、向心性狭窄或充盈缺损。 完全分离悬浮于囊液中,呈“水上百合征”; 内囊脱落于囊液中呈“飘带征”。 。 滤泡状棘球蚴囊 CT:境界不清的低密度或高低混合密度区,广泛的颗粒或不规则钙化,无囊壁钙化。可见坏死液化。无强化。 : 肝囊肿:无钙化。 肝脓肿:结节状、不规则钙化,增强脓肿内无强化,可与肝癌鉴别。 肝脓肿: 肝囊肿 结石胆管扩张――扩张下端表现边缘光滑的杯口状充盈缺损 。 CT、MRI 上扩张胆管由大到小,末端层面可见到结石影,出现“半月”或“靶”征,提示结石。 胰腺:大小: 胰腺:大小:胰头部为 3.0cm,体部为 2.5cm,尾部为 1.5~1.0cm。胰管:头为 3mm,体为 2mm,尾为 1mm。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 1) 病理 病理:分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性肿瘤。 2) 浆液性囊腺瘤:微小腺瘤,多为良性肿瘤,胰尾部多见,肿瘤边界清。切面呈蜂窝状,有无数小囊组成,内含透明液体。 浆液性囊腺瘤: 3) 浆液性囊腺 CT:肿瘤包膜光滑、薄,中心纤维疤痕和纤维间隔使囊肿呈蜂窝状,囊内为液体密度。纤维疤痕和分隔可见条状钙化 CT: 或特征性日光放射状钙化,高度提示浆液囊腺瘤,肿瘤蜂窝状结构有强化。 4) 粘液性囊腺瘤:易恶变,单囊或多个大囊,囊内充满粘液。小的肿瘤(1-3cm)多为良性,大于 5cm 要考虑恶性。 粘液性囊腺瘤: 5) 粘液性囊腺瘤、囊腺癌 CT 表现:肿瘤多为大单囊,少数为多囊。囊壁厚薄不均、囊内有线状分隔,囊壁可见壳状或不规则钙化, 粘液性囊腺瘤、 表现: 有时可见乳头状结节 结节突入腔内。恶性者囊壁厚。囊壁分隔和壁结节有强化。 结节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表现: 1)CT 表现:⑴胰腺体积变化 :胰腺正常大小、缩小或增大。胰腺弥漫性萎缩。 ⑵胰管扩张 : 多数显示胰管不同程度扩张; 。 ⑶胰管结石和胰腺实质钙化;⑷假性囊肿:约 34%病例有假性囊肿存在。 胰管结石和胰腺实质钙化; 假性囊肿: 慢性胰腺炎和急性胰腺炎鉴别: 3) 慢性胰腺炎和急性胰腺炎鉴别:均可有假性囊肿,但急性胰腺炎周围有水肿带。 表现: 4) MRI 表现:T1WI――混杂的低信号,T2WI――混杂的高信号 脾囊肿: 脾囊肿: 。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感染有关。 1) 分寄生虫性(多为假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有真性和假性囊肿) 2) CT: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接近水密度,CT 值 0~10Hu。脾囊肿单发,也可多发。少数囊肿可见弧形钙化影, ) CT: 外伤性囊肿由于出血和机化囊内可成混杂密度。 3) 增强 ) 增强:囊肿边界更清楚,病灶无强化。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1)平扫: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区。大于 40mm,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瘢痕区。 平扫: 2)增强: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大多数病灶能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增强: 动脉期-瘤灶轻度强化,脾为不均匀强化;静脉期-瘤灶部分强化,脾均匀强化;实质期-瘤灶消失。 脾恶性淋巴瘤: 脾恶性淋巴瘤: 1) 分原发恶性淋巴瘤和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 2) 病理分型:①弥漫性脾肿大型;②粟粒型,无数直径小于 5mm 的小结节;③多发结节型肿块,直径可数厘米;④孤立大肿块型。 病理分型 多发结节、孤立肿块型, CT 除显示脾肿大外,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不均肿块,边缘模糊不清。 增强: 4) 增强:肿块与正常脾组织密度差别增大,病变显示更清楚。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 CT 还可显示脾门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泌尿系统 泌尿器官包括: 泌尿器官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肾:位于 T12~L3 水平,右比左肾低 1~2cm。 输尿管: 腰大肌前缘。 输尿管:全长约 25cm、腹膜后走行,有蠕动,可弯曲、折叠。在 CT 上显示输尿管位于腰大肌前缘。 腰大肌前缘 分三段: 分三段:腹段、盆段、膀胱壁内段。 三个生理狭窄: 三个生理狭窄:与肾盂连接处;越过骨盆边缘处;进入膀胱处。 增强: 肾皮质期( :肾血管和肾皮质早期强化。强化的皮质向髓质内伸入,形成肾柱。 肾脏正常 CT 增强:1)肾皮质期(30~60″) ″ : 2)实质期(90~120″) )实质期( ~ :髓质明显强化,皮髓质分界不清。 ″ : 3)肾盂期(5~10min) )肾盂期( ~ :肾实质强化下降,肾盏肾盂呈明显高密度。 ) : 肾脏 MRI:T1WI――肾皮质呈较高信号;肾髓质为较低信号 : T2WI――皮、髓质均呈较高信号,难以分辨。 肾窦: 肾窦:肾实质在肾内围成的腔隙,与肾门相延续,其内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神经、肾大小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区高密度: 肾区高密度:常见于结石、结核、肿瘤等。 肾盂肾盏破坏 肾盂肾盏破坏:结核、肿瘤常见。 输尿管区高密度: 输尿管区高密度:常见于结石、结核等。 膀胱区高密度:常见于结石。 膀胱区高密度 肾盂肾盏充盈缺损:结石、肿瘤等。 肾盂肾盏充盈缺损 肾盂肾盏扩张、积水: 肾盂肾盏扩张、积水: 下方梗阻。 (髓质含水量>皮质) 平扫: 3) CT 平扫:弥漫型――表现脾肿大。粟粒型――因肿瘤太小,CT 不能显示,不强化。肾实质密度异常: ;较高密度肿块(血肿) ;高密度影(结石或钙化) ;低密度、软组织密度、混杂密度(良、恶肿瘤) 肾实质密度异常:水样密度(囊肿) 肾集合系统异常:积水、肿块,常见于结石、结核、肿瘤等。 肾集合系统异常 肾包膜下异常:积液(积血) 肾周异常:积液(积血) 。 肾周异常: 、筋膜增厚、肿瘤侵犯等。 肾包膜下异常 输尿管异常: 输尿管异常:扩张、积水、肿块,常见于结石、结核、肿瘤等。 膀胱内团块:肿瘤、血块、结石。 膀胱内团块 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 1)成分:草酸盐、磷酸盐、尿酸盐、胱氨酸盐等 )成分: 2)X 线分类:阳性结石和阴性结石。 ) 线分类: 3)肾结石 X 线表现 : 1)腹部平片 KUB――直接征象:密度:阳性结石――高密度; ) ――直接征象 ( ) ――直接征象: 部位:多位于肾盂肾盏内; 形态:多样,三角形、圆形或桑椹、珊瑚、鹿角状等。 间接征象: 间接征象:腰椎侧弯;肾影可增大 ――阴性结石:IVP 可显示为充盈缺损;小的阴性结石常被造影剂掩盖。 (2)静脉性肾盂照影 IVP―― ) ―― ――阳性结石:肾盏、肾盂内的高密度结石影;阴性结石:低密度影。间接征象:积水。 (3)CT―― ) ―― (4)鉴别:胆囊结石――结石成分以胆固醇为主,密度不高。 鉴别: 鉴别 淋巴结钙化――多发,位置不定,密度不均,大小不定。 4) 输尿管结石:多由肾结石下移而来常停留在生理狭窄处。 ) 输尿管结石:(1) KUB――圆形或枣核形致密影;长轴与输尿管走行一致。 (2) IVP――结石显示充盈缺损。表现―― ――输尿管走行区内的高密度影,上方的输尿管和肾盂常有不同程度扩张积水。 (3) CT 表现―― 膀胱结石: 。 5) 膀胱结石:随体位而改变位置(总在膀胱最低处) 肾囊性病变: ;多囊性肾病(家族史) ;肾衰透析后囊肿;肾盂旁囊肿;囊性肾肿瘤。 肾囊性病变:单纯性囊肿(最常见) 肾单纯性囊肿: (1 平片: 肾单纯性囊肿: 1)平片:多无异常,偶见囊壁钙化。 ( (2)尿 路造 影 :肾盂肾盏受压、变形、移位。 ) (3)CT、MRI:圆形、边缘光滑、壁薄、水样密度/信号,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无强化。 ) (4)单纯囊肿偶可出血、感染和钙化。CT 表现不典型:囊壁增厚、钙化,囊内密度增高,并偶可见气泡影。 表现不典型: 复杂性囊肿: 复杂性囊肿:由于囊液内蛋白含量较高或有出血性成分,在 T1WI 上呈不同程度高信号,而 T2WI 上仍维持较高信号。 。 多囊肾: 多囊肾:双肾满布大小不一囊肿。 1.平片: 两肾增大,边缘呈波浪状。 平片: 2.尿路造影:肾盂、肾盏受压移位、拉长变形、分离,呈“蜘蛛足”样改变。 尿路造影: 3.CT、MRI:双肾见大小不等囊肿,可有出血,增强无强化。晚期肾体积增大,边缘分叶状,肾实质不清,常并有多囊肝 。 4. 与双侧多发性单纯性囊肿鉴别: 与双侧多发性单纯性囊肿鉴别:肾脏增大不明显、囊肿数目相对较少,少有合并肝多发囊肿,且无阳性家族史。 1) 起 源: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40 岁以上男性多见,多为单侧。 最多见的肾恶性肿瘤。 2) 病 理:肾实质肿块,常有出血或坏死,少数肿瘤可有钙化。透明细胞癌常见。 3) 平片表现:肿瘤较大时可见肾影增大,分叶状,局限凸出。少数肿瘤可见钙化影。 平片表现: 4) 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 肿瘤压迫、包绕 肿瘤压迫、包绕――肾盏受压移位、伸长、狭窄或变形;如肿瘤范围较大而侵犯多个肾盏,可呈“手握球” 样表现。 肿瘤侵蚀肾盏―― 肿瘤侵蚀肾盏――肾盏边缘不整齐或出现充盈缺损,甚至闭塞; ―― 肿瘤压迫和侵蚀肾盂―― 肿瘤压迫和侵蚀肾盂――肾盂压迹、变形、充盈缺损等。 ―― 5) CT 表现: 表现: 1. 肾实质肿块――平扫:密度混杂或均匀,可突向肾外,可有钙化 平扫: 平扫 增强: 增强:早期呈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其后由于周围肾实质显著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 2. 肾周侵犯、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肾周脂肪密度增高、消失和筋膜增厚。 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形成:管径增粗和充盈缺损。 肾血管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 6) MRI 表现:1.肾实质占位――平扫:多呈混杂信号 ) 表现: ――平扫 ――平扫: T1WI:皮髓质分界消失,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肺门阴影增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