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不到老师 好烦 一个人并不觉得烦想一个人才会孤单都去哪了

招不到人!大批老教师即将退休,学生该去哪上学?_网易新闻
招不到人!大批老教师即将退休,学生该去哪上学?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谁来接过乡村教师的教鞭?——— “撤点并校”后的乡村教师短缺现象观察(桂林日报记者景碧锋 文/摄)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撤点并校”,对乡村教育的各个层面发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以“乡村教师”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观察这十多年乡村教育的变迁,不难发现,如今乡村教师的短缺,已经成了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乡村学校远离城市,处于偏远山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学大多都是由当地的乡村教师来承担。然而,由于招不到新老师,老一辈乡村教师又即将退休,乡村教师面临着“青黄不接”。偏远地区乡村教师招聘难,乡村教师“短缺”已成为目前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近些年来,尽管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也很严峻,但乡村教师却始终短缺。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近日,记者查阅了近些年我市乡村教师的招考信息。以2016年为例,在当年5月公开的教师招聘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岗位293个,计划招聘教师802人,由于报考人数不足计划数要求比例,有49个岗位202个教师名额采取直接面试的方式进行招聘。这四分之一的教师岗位,大多是较为偏远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以一个县为例,问题可能会阐释得更为明晰一些。永福县2015年计划招聘中小学老师79名,报考的人数仅有60名;2014年招考140名,报名仅有120名。“县城附近的中小学基本还能报满,越偏远的学校报的人就越少,很多根本没有人报考。”永福县教育局的黄传明告诉记者。虽然招聘的条件和要求不高,有时还一降再降,但还是报不满,招不够。黄传明介绍,一般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本科或大专文凭,有时候会降低到中等师范文凭,以目前情况来说,这个要求的确是已经很低了,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黄传明说,报考者中,还有报了名不来参加考试的,考了试不来面试的,前来面试了的,有的没呆多久就离开了。在黄传明的印象中,大约从2010年开始,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部分考到乡镇的教师后来还想方设法考取公务员,将乡村教师的事业编制作为就业的一个跳板。招不到老师,那些学校和教学点怎么办?2015年11月,位于桂林北部灌阳县的洞井瑶族乡大瑶山深处野猪殿教学点的李祖清老师退休了。在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然而,野猪殿山石险峻、谷地幽深,李祖清退休后,学校一时招聘不到合适的老师,他不得不接受返聘再次走上讲台。与李祖清的情况相似的是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的盘绍卫老师,他所在的教学点是全县最为偏远的教学点之一。2015年3月,在金鸡源教学点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盘绍卫办理退休手续后,原想清闲下来安度晚年,却因为教学点地处偏远山区,没有新的老师来接替,他重新走上讲台,成为返聘教师。李祖清和盘绍卫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市不少乡村小学位置偏远,招不到老师,只能暂时返聘刚刚退休的老教师。  大批老教师即将退休,青年教师招聘难,乡村教师遭遇“青黄不接”乡村教师招聘难,也让相关中小学面临另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教师队伍年龄普遍偏大。临桂区茶洞镇的江洲小学就是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由附近的三所小学合并成一所完全小学。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48.7岁,“80后”“90后”的教师仅有5名,其他16名老师几乎全是担任多年民办老师后,最终转为公办老师的,老师的年龄整体偏大。也就是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江洲小学的大部分老师即将退休。乡村学校远离城市,条件艰苦,图为灵川海洋乡大山深处一教学点的孩子们在校园边上吃饭。江洲小学的师资情况,其实是桂北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江洲小学的邓朝英校长告诉记者,这16位年龄偏大的老师都是本地人,大多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十多年担任代课老师后转为正式的。“几十年前,外出工作的机会少,这些老师又有一定文化,加入了代课老师的队伍,他们兢兢业业,爱岗敬业,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特别是从前高校及中等师范毕业生来乡村当老师很少,代课老师的加入,成为乡村教育的顶梁柱。”作为从农村走出来后又扎根农村的乡村教育工作者,邓朝英本人深有感触。1985年,21岁的熊永祚成为灵川县海洋乡大山深处的小平乐东落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直到2000年才被聘为国家正式的教师。在海洋乡小平乐东落教学点工作了16年后,2001年,熊永祚被调往更为偏远的河里小学。由于“撤点并校”,现在学校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熊永祚说:“当时我自己也想过来不来,但外面老师很多不方便来,我是山里人,我不来,谁来呢?”如今,从最初当代课教师开始,从事教育的乡村教师大都有30年左右的教龄了,很多人临近退休,或者像李祖清、盘绍卫一样,已经退休,然而由于没有新的老师来接替,不得已再接受返聘。这些乡村教师退休后,谁来接过他们的教鞭?  薪水低待遇微薄,日常生活清苦,远离城市,缺乏跟同龄人交流,是乡村教师频频流失的主要原因在盘绍卫退休的前几年,乡里曾派年轻教师来接替他,当这些老师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金鸡源教学点时,发现这里不仅交通不便,连手机信号也没有,更别说装宽带上网,就是看电视还经常遭遇停电,结果他们没呆多久都走了。灵川海洋乡大山深处的一个教学点,老师们在给学生上完课后还要负责给学生做饭。在恭城嘉会镇任教的周老师也给记者讲起了这么一件事。几年前,一名江西籍的大学毕业生考上了恭城最偏远的三江乡的一个乡村教师岗位,报到时,该毕业生乘车去三江,走到半路,嫌路途遥远,他直接就下车折回去了,不去了。据了解,这并非个案。近几年来,乡村教师招聘难的情况屡见不鲜。后来,像恭城等一些县区为了保证乡村教师的报考有效,不得已加上限定条件,限本县户籍,以便于招得来,留得住。临桂区在招偏远乡村教师时,条件限制为,只有在当地服务够三年,才可报考城区的中小学。江洲小学的邓朝英校长介绍:“一般情况下,新来的老师第一年是熟悉情况,第二年是适应,第三年各方面能力基本锻炼出来了,但这时候会有年轻老师想方设法往外调。如今的青年教师基本都是住城里,都留不住。”江洲小学距离茶洞镇有4公里,当地老师要购买一些日常的生活物品,只能在圩日搭乘摩的外出购买。如果错过了饭点,要找一点吃的,即便花钱也难买到。但江洲小学的情况并不是最差的,毕竟这里紧挨着两江镇,距离临桂城区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一些偏远山区的小学和教学点就更难说了。年轻人面临的婚姻问题,在这些乡村教师中也是个大难题。永福镇最偏远的泡口小学的欧凤琼老师告诉记者:“泡口小学是2003年撤销的,现在仅仅留下一个教学点。以前学校里有十多名老师,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几名青年老师年龄大了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直到学校撤销,这些教师一个个调出后,才陆续结婚。”乡村小学几乎没有任何娱乐,远离城市,日常生活清苦,缺乏跟同龄人的交流,有的学校任教教师以外县甚至更远地方的毕业生为主,更加剧了乡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而从待遇上来说,一个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永福任中小学教师,每月在不扣除五险一金的情况下,基本工资在2500元到2700元之间;在恭城,刚毕业的中小学老师拿到手的净工资不到2100元。“这个收入,跟打工的比不了。”谈起乡村教师的待遇,永福县教育局的黄传明这样认为。他说:“以前大学生毕业能有一个工作就不错了,社会地位也有。如今物价大幅度上涨,社会多元化了,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农村搞种养,每年收入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都不在少数。这样一来,乡村教师的心理落差大,很多人就把工作岗位看淡了,特别是不少年轻教师,说辞职就辞职。”大力提升待遇,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微薄的收入,清苦的坚守,几乎是桂北地区数千名乡村教师生活的缩影。尽管近些年来从自治区到市县乡等各级政府给偏远地区任教的教师众多关怀,给予一定补助的同时,还建起了公租房,但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距,乡村教师的生产生活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乡村小学仍然留不住人。乡村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就提出,凡是在农村中小学教书的老师,在薪酬体系上应该比城市老师有20%—30%的上升。俞敏洪说,我们现在在要求农村老师以奉献精神来扎根农村,我觉得这尽管可以要求,但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我个人一直主张中国农村老师的待遇一定要超过城市老师的待遇。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乡村教师短缺,集中表现为“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长不高”等问题。教育部为此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然而,如何使各项政策得到切实落实,让乡村教师各方面得到切实的提升和保证,让他们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是考量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一大课题。
本文来源:桂林日报
责任编辑:李穗_gl03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一个人到了广州什么人都不认识,好烦啊?该怎么办,找工作具体去那里找?_百度知道
一个人到了广州什么人都不认识,好烦啊?该怎么办,找工作具体去那里找?
我有更好的答案
番禺区工厂比较多,租金也便宜,可以先找个工作干些,到时再换
我没来过这边不熟
你不是在广州吗?广州有几个区:海珠区,番禺区,越秀,天河,荔湾,白云,花都,萝岗等区
你坐地铁很快的
是在这边不熟
坐几号线到什么站呢?亲
你现在在哪个区呢?不然没发说几号线呢?出发点不同路线也不同哦
广州火车站
具体那里我也不知道
你现在在越秀区
亲,越秀还可以,你可以在越秀找工作
好吧,我不知道去那里找
你在广州哪里?
去番禺,我忘记几号了,我在那里带过半年,你可以查下,总票价不超过10块钱
我以前在海珠区
现在没在广州了吗?
你百度下越秀工作招聘很快找到的
对,我前年就回来了,感觉养不活自己也不适应
没亲戚朋友
好吧跟我是一个情况
采纳率:39%
人在迷茫的时候应该先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工作!确定下来目标然后再去人才市场去找,那样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没技术没学历
搞得说得你好像很有本事一样
58同城,我也是刚来广州
你起码有朋友在那里
我一个人谁也不认识
我老公在这里,除了他谁也不认识
起码你有你老婆
我什么亲人朋友都没有
慢慢会好的,我也经历过,当时真的好难
但是我现在很好
你以前是在哪一个人
但说真的一个人很难
首先你要确定好你想要做工作然后去人才市场看看是否有适合自己的
没有技术和学历
那就去人才市场看看吧或许有你想要的工作
有些公司可以培训的
好吧!人才市场在哪?
做不到可以手机地图或者打个车过去
你不知道吗?
广州很打况且我也不知道你具体位置不好说
想找什么工作呀
只要厂子就可以了
那里有吗?
厂子呀,这个好像有,我之前去面试过一次,但是没有去了,你在哪里呀
我在番禺这边
市桥,新水坑村这里
好吧!那里有厂子吗?
有是有,这样吧,我把他们招聘的信息拍下来,你自己打电话问问
QQ微信同号
你之前做淘宝的呀
你这语气,像极了淘宝客服
加了,凡尘就是我
好了知道了
其他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Mr_confused)
(戒酒少女)
第三方登录: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想不到!百万高薪竟招不到高中竞赛教师
  浙江在线2月4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张冰清)春节期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的徐老师忙着向在杭州工作的朋友打听:你们认不认识什么厉害的竞赛教师?我们招了一年多都没招到!  2015年12月,嵊州市教体局在官网上挂出了一个长期有效的招聘公告,其中一个招的就是学科竞赛教师。  公告要求,应聘者要在近5年直接辅导学生获得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5大学科竞赛一等奖。一旦应聘成功,他将享受12万元安家津贴、每年5万元(为期10年)的专家津贴和65万元购租房补贴。  尽管薪金待遇如此优厚,嵊州市教体局至今没有招到合适的竞赛教师,因为对口的老师太抢手了,各地都在招。  百万高薪  可就是招不到人  招聘公告虽然是嵊州市教体局发布的,但反映的是当地高中的诉求。  嵊州市几所比较好的高中对优秀竞赛教师有很大的需求,教体局了解情况后,统一发布了招聘信息。  徐老师说,嵊州相对来说是个小地方,招收顶尖教育人才有些困难,所以只能用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一些有潜力的教师。  公告发布后,教体局迟迟没有等来应聘者的毛遂自荐。他们只好各方打听,挑选出十几个知名的竞赛教师,然后一一寄送了邀请函。  最后,只有一个北方城市的教师有点感兴趣。但他某次来杭州参加活动时发现,南方的饮食、语言跟老家差距太大,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最终不了了之。  徐老师强调说,他们现在真的是求贤若渴,希望符合条件的教师能主动联系他们。  教师招不进来,学校的需求就无法解决。  在嵊州中学,每门竞赛科目大约有十几到二十几名学生参加。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全国竞赛二、三等奖还有一些,但一等奖的数量就很少了。这样的成绩,自然比不上省内其他竞赛实力强劲的名校。  副校长叶利平说,竞赛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辅导学生的竞赛培训,可以不参加或者少参加日常教学。由于还没招到人,所以暂时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  他坦言,引进人才就是希望突破现有的竞赛成绩,但不一定要求带出多少个一等奖,具体的考核目标还要看应聘者的具体情况。除了招聘公告上的条件,他还希望应聘者本科毕业于985、211工程高校。  同时,嵊州中学也在培养本校的竞赛教师。比如让他们单独带竞赛班,送他们到培训机构学习。叶利平说,校外引进和校内培养并不冲突,他们两方面都会抓紧。  竞赛教师  赚得多也忙得多  在高薪聘请竞赛教师这件事上,萧山中学显然比嵊州中学运气好点。  本报2016年4月曾报道过,萧山中学开出优厚的条件招聘竞赛教师:每月2000元~4000元生活津贴,40万~60万元安家补贴,每年1万元~3万元培养经费。  记者昨天从萧山中学了解到,他们已经成功引进了一位知名教师,同时表示,“如果有牛的数学教师,欢迎!”  在那次招聘前,萧山中学就已经用同样的方式招到了1名数学教师、2名化学教师和1名生物教师,分别来自安徽、江西和福建。  叶利平也知道萧山中学招到了牛人,为此羡慕不已。他认为,这是因为萧山比嵊州拥有更优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  方老师是省内某高中的竞赛教师。十几年前,因为带出了不少竞赛尖子生,他被现在的学校看中,从老东家“挖”了过来。  方老师说,竞赛教师确实赚得比其他教师多一些,但也比他们忙得多,赚的都是辛苦钱。  拿他自己来说,每周除了要上8节学校的常规课,还要在周末和晚上辅导十几个竞赛生,一周加起来也要十多个小时。  现在,其他教师还在享受寒假呢,他大年初四就已经开始上班,因为要辅导学生参加国家队的选拔赛。  回头看,学校当时“挖人”的决定还是很明智的。自从方老师来了,学校就培养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竞赛团队,在全国竞赛上屡获佳绩。  [深一度]  裸分进顶尖高校越来越难&  参加学科竞赛成了必由之路  嵊州市教体局、萧山中学高薪聘请竞赛教练的做法并不是个例,记者发现,近几年省内各中学都贴出过类似的招聘启事。  永康市古丽高级中学开出60~100万的年薪,招聘全国一级金牌教练;苍南中学公开招聘高中奥赛金牌教练,由县政府提供9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居住;临安中学表示,欢迎高中学科奥赛金牌教练来校兼职……  为何顶级学科竞赛教练成了各个中学争相抢夺的“香馍馍”?这跟新高考改革以来,名牌高校在浙江的招生制度分不开。  2016年北大、清华在浙江的录取榜单显示,2016年浙江省共有347名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中裸分(即高考没有任何加分)考上北大、清华的仅39人,其余都是通过“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等形式。  对于顶尖高校的“三位一体”、自主招生来说,学科竞赛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  一般来说,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会对学科竞赛的成绩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北大2016年自主招生简章显示,申请者要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高校的“三位一体”招生虽然不会把竞赛列为硬性条件,但从往年的经验来看,有竞赛成绩在手的考生更容易通过申请,获得考试机会。  而且,“三位一体”的笔试通常比高考难度大,参加过竞赛培训的学生,更容易在笔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样的背景下,各个中学都通过抢占名教练资源,提高自己的学科竞赛成绩。而在竞争过程中,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好的中学明显占据了更大的优势;一些小地方的中学竞争力更弱,危机感更强。  同时,由于文科的自主招生、“三位一体”人数本来就相对较少,语文、英语等学科的一些竞赛普及度不高,覆盖面不广,所以很少有学校会把资源投入其中。
竞赛教师;萧山;嵊州市;嵊州;中学;老师;招聘;高薪
责任编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兰州大学|一所百年名校的衰落与焦虑:人才都去哪了?
我的图书馆
兰州大学|一所百年名校的衰落与焦虑:人才都去哪了?
兰州大学的发展曾经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进入持续滑落的轨道。造成昔日名校失落的因素众多:有急剧转型带来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中国高校的高度行政化、过度依赖中央和地方政府资源配置;也有“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主要着眼于冲击高度与速度,忽视了教育资源均衡。但不可否认,一个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指拥有相当数量的名校,同时还要拥有一个完整而均衡的高等教育高校与学科体系,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要,适应与引领不同地方与行业的发展,支撑国家和地方不同战略。请看总第806期《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报道:《失落的名校 兰州大学启示录》★ 兰州大学:名校的焦虑★ 兰大校长王乘:&我们的办学条件严重滞后&(下文)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区45公里外的国家级贫困县榆中县夏官营镇。在该校区的后方仍可见连绵的黄土高山。摄影|贺鹏兰州大学:名校的焦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钱炜本文首发于日总第806期《中国新闻周刊》&&1981年,山东考生薛德胜的哥哥替他做主,填报了高考志愿:“听说兰州大学很不错,你就报那儿吧。”薛德胜回忆说,“那时候,在大家眼里,除了北大、清华被看作最顶尖的大学之外,国内其他重点大学都差不多,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所以填志愿只是挑大学,而不是挑地区。”从东部大省山东来到遥远的甘肃兰州,薛德胜不觉得有什么吃亏。&如今,身为兰州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兼科研处处长,薛德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他坦承,在兰大度过的36年漫长岁月中,自己也曾有过离开的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兰大教授离职是一个非常普遍和持续存在的现象。&兰州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多年来一直在经历一场以人才流失为主要标志的衰落。&光辉岁月薛德胜读书时赶上了好时候,那是兰大重整旗鼓、焕发活力的黄金年代。&有数据为证:1980年,李政道到中国为美国哥伦比亚、哈佛等名牌大学物理系招收研究生,在为此所设的全国联考中,兰大物理系学生取得第一名;年,兰大化学系学生在全国重点大学化学专业学生赴美研究生计划考试中,连续5届名列第一。&还有人做过统计,在各高校1977年后的本科生里,兰大毕业生当选院士的数量居全国第7名,如果排除因合并了众多院校而稍稍领先的吉林大学与浙江大学,兰大实际上能排到第5。由于现在最年轻的一批院士都是在1980年代上大学的,因此这一数据说明了兰大那一时期本科教育的实力。&兰州大学成立于1945年。民国时期的兰大,无论在规模还是名望上,都无法和中东部地区的大学比肩。它真正开始在中国高教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在1949年以后。&1954年,兰州大学成为14所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之一;1960年,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西北地区是唯一的一所。&兰大是当时国家战略的直接受益者。毕业于该校中文系的专栏作家十年砍柴曾做过10年的教育记者,他在回忆母校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兰大得益于强大到远迈历朝的行政力量,短时间内,集权的政府效率高于民主的政府,不需要谈判和博弈,用政府那只大手,就能让人、财、物流向贫瘠的西北。新政权全面学习苏联,处于版图腹心的兰州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高等教育的资源也因此向兰州大学倾斜。”&那时候,兰州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在“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7个在兰州。兰州石油化工厂、兰州炼油厂这两个后来被称为“共和国石化长子”的大项目的上马,急需石化领域的人才,兰大化学系因此得以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已故中科院院士刘有成在其访谈录《一生执着自由基》里回忆,1954年,他排除阻挠,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到新中国,等待政府分配工作。当时的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好几所高校都向他发出了邀请,但高等教育部的一位司长找他谈话,说兰大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几所大学之一,希望他到兰州去。&当年,像刘有成这样学成回国的海归人才,被中央政府分配到兰州大学工作的还有很多。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兰大各学科的顶梁柱与国内学界的大腕。&为支援兰大建设,当时的高教部还把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并入了兰大,并且从东部地区的复旦、南大等高校调来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又从北大分配来一批研究生,使得兰大化学系的师资力量瞬间变强。如今,化学系仍旧是兰州大学科研实力最强的专业,在全球学科排名中进入前1‰。&兰大发展历史上的夺目光辉,与其两任校长不无关系。兰大历史学院教授、《兰州大学校史》主编张克非介绍说,在兰大历史上,有3位对学校发展起到过关键作用的校长。除了民国时期的学校创始人辛树帜,还有文革期间被迫害至死的江隆基,以及文革结束后的第一任校长刘冰。&江隆基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1959年,他在“反右”运动中受到冲击,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的位置上被“贬”到兰大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当时,除了像刘有成一样分配到西部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和江隆基一样是被“放逐”到兰大的。江隆基在兰大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坚守教育的底线:“尊师重教”。&当时,兰大文科已经被砍掉,历史系归于西北师范学院。兰大历史系第一人 赵俪生被发配到乡下开荒。1961年,赵俪生的二女儿从兰州附近的山上不慎滑落丧生。行政级别比甘肃省委书记高半级的江隆基得知后,通过省委发电报,通知赵俪生返城。随后,江隆基又设法恢复兰大文科,指名赵俪生为本科生开基础课,讲授《中国通史》。就这样,差点在乡下饿死的赵俪生捡回了一条性命,后来成为兰大人文学科的一面旗帜,为兰大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著名学者秦晖、金雁伉俪就是赵俪生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刘冰曾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文革”结束后,刘冰以与甘肃省委书记平级的身份出任兰大党委书记兼校长。张克非说,刘冰在兰大的主要工作是拨乱反正,请“文革”时受到打击迫害的教授重新出山,让学校迅速回到正轨。张克非还记得,刘冰到兰大后,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带人来学校参加大扫除。这种学校与地方的亲密关系,对于今天的兰大来说,已经难以复制。&张克非说,无论是人才队伍、学术传统还是校风,江隆基都为兰大奠定了成为一所名校的基础。“文革”结束后,兰大新上任的校长刘冰,令江隆基时代打下的底子得以发挥出能量,使兰大在当时一跃成为国内高校中的佼佼者,1980年代也成为学校历史上的黄金时期。&2017年,在《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中国版中,兰大高居第10名,这似乎表明兰大的名校实力不减当年,很多兰大校友也都欣喜不已。但兰大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张浩力冷静地指出,“自然指数”仅统计化学、物理、数学等少数几个学科,这正好都是兰大的优势学科,而且它的计算方式也对兰大有利。&实际上,兰大重视发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是有传统可循的。南京大学是公认的国内最早用SCI作为职称评定标准的高校,其实兰大也在几乎同一时期采取了相同的做法。在1980年代后期,还没有“SCI”这个叫法,而是俗称“国际3300种杂志”。张浩力记得,在他读书时,学校就开始强调,研究生毕业、教授晋升,都要在“3300”上发表论文才行。&对此,薛德胜回忆说,当时出身化学系的校长胡之德与出身物理系的科研处处长李发伸(后来接替胡担任校长)深感兰大在基础研究上仍有一定优势,同时注意到国际学界的主流做法是发表论文,因此决定将此作为提升学校科研实力与声望的突破口。&直到薛德胜博士毕业的1995年,当时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即今科技部)的官方媒体《科技日报》于7月18日发文报道了“兰大现象”。文章称,在地域偏远、信息不灵、国家财政收入和师资力量投入比东部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条件下,兰大的教学、科研却长期名列前茅,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3名,在全国50多个国家级理科基础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兰大占了4个,在全国也排第3名。&同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了中国最好的13所大学,兰大排名第6。然而,实际上这已是兰大鼎盛时期的余音。5月9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王锁(左二)在产验室给研究生上课。图|新华孔雀东南飞1986年是薛德胜在兰大读研的第一年。这一年,一项政策的悄悄改变,成为导致后来兰大衰落的转折点。&兰州大学校长王乘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过去,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国家经费也主要是按教师人头来划拨,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均衡,高校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唯一体现差别的就是教师工资——不是东部比西部高,而是正好相反。&他解释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同样是大学老师,在西部地区领到的工资大概比在东部地区高三分之一,多十几块钱。这在当时对于兰大招徕人才、稳定军心起了巨大作用。但在1986年,这项政策取消了。原本西部地区的各项条件就比不上东部,当工资的地区差取消后,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消失殆尽。&从那时起,兰大就开始了一场持续的、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到了1990年,张浩力就读兰大化学系本科时,他已经常常能听到系里老师出走的消息——不是今天系里的一位老师去了东部高校或直接出国,就是明天一位系副主任下海经商。&最重磅的消息是,在兰大工作了39年的化学系重量级人物、74岁的老院士刘有成,跳槽去了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刘有成曾公开表示,自己是安徽人,年纪大了,思乡心切,希望回家乡生活。但刘有成在离开时,还带走了一名老师与他的研究生。&早期从兰大出走的人才,有不少是像刘有成这样声望在外的大师级人物。这些人当年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在兰大奉献了青春,老了之后叶落归根,回到东部家乡的高校任职,同时也带走了他的资源。而还有更多的人,是为了外校更好的待遇、事业发展空间及子女教育和就业而去的。&十年砍柴说,他记得还有一个趋势是,从1990年初到1999年之前,地方办大学兴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高校挖走了兰大的很多老师,如1995年,合并了几所地方老院校的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其中文系几乎是完全依靠兰大的师资而建的。到了1999年高教改革,“985工程”大学实施省部共建的政策,即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985”大学。东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对大学支持力度的巨大差距,更是造成了兰大教师向沿海发达地区的院校流动。&在兰大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一些东部高校派专人长期驻守在学校周边的宾馆,专门挖人。&《兰州大学校史》称,年间,兰大老师减少了255人,教师数量跌入谷底,这主要是由于人才向沿海、东部高校及其他单位流失引起的。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很多教师再度成批流向东部地区,教师数量从1991年的1321人降至1994年的1102人。一些原本在国内有明显优势的学科,由于学术带头人流失,后继乏人,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到了新世纪,由于兰大骨干教师已出走殆尽,人才流失由“塌方式”变成细水长流。据媒体报道,从2000年到2004年,该校共流失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近40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科带头人。薛德胜还记得,2006年,当他接手院长一职时,“整个物理学院都空了”,连给学生上课都成问题,剩下的几名老师排满了课程,连轴转才勉强能完成教学任务。&“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兰大的人才流失让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都看不下去了,他在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面前抛出了这句话。&王乘认为,在2000年以后,学校的人才流失一度得到缓解,他将此归结于东部高校的人才饱和与兰大校方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努力。但物理学院教授王龙(化名)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此事。他说,“走的人少了,可能是因为兰大相对其他高校的优势没了。别人的条件与实力都增强了,兰大的老师就难走了。”&如今,由于教育部第一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名单定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遴选,全国高校都在加紧争创“双一流”。依托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与区位优势,东部高校展开了对高层次人才的新一轮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兰大的压力骤然再度增大。&王龙说,去年,物理学院又走了两名教授,一个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另一个去了杭州的中国计量大学,后者并非“985”或“211”大学,无论是名气还是实力都不如兰大。今年,系里还有一名刚刚当选长江学者的教授谋求离开未遂,他本来希望去西安的一所二本院校担任院长。&人才的流失,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学校科研竞争力的下滑。冯兆东1970年代末毕业于兰大地理系,之后在兰大工作多年,2000年、2001年,先后入选素有“院士预备役”之称的“长江学者”与“国家杰出青年”,是兰大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才。但在2010年,他跳槽去了新疆大学,获该校“天山学者”计划资助,后又辗转至中科院新疆所,最近则被河南大学挖去,成为该校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冯兆东拒绝就跳槽原因接受采访,但他曾撰文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兰州大学的排名一直在下滑:主要不是由于兰州大学的“学术指标”在下滑,而是“非学术指标”不可避免地在下滑(如诞生高级官员的数量、校友捐款的金额等)。可是,近年来,兰州大学的“学术指标”也开始下滑(虽然SCI发表量似乎仍然在撑着)。例如,好多年了,兰州大学的国家科技部支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杰出青年”、“重要项目”等指标都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同类大学。不要说在“985”院校中远远落后,就是在“211”大学中也只能领先于不多的几所边陲地区的“211”大学(如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等)。&冯兆东还以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为例,在和2016三年间,兰大获得资助的一等项目分别为:0个、2个和0个。相比之下,同为“985”院校的吉林大学分别有11个、19个和9个,多于兰大;就连重庆的“211”高校西南大学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也优于兰大,分别是4、10、5。&“兰大迄今一共只有4名‘青年千人’,都在我们学院,可今年最终真正到岗的只有3位。”谈及此事,张浩力有些心焦。&一切都与钱相关。根据今年3月31日兰大人事处的招聘广告,“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来兰大,将获得50万元一次性补助及不低于40万元的年薪;不小于130平方米的人才周转公寓,享受50万元住房补贴、安家费;在国家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基础上,还有200万~300万元配套经费。&40万年薪看起来不低,但与财大气粗的东部高校一比就相形见绌了。据媒体报道,佛山科技学院是一所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二本院校,但它对“青千”的待遇之高令人吃惊:除了能享受中央财政资助个人补贴100万元、广东省资助科研补贴100万元和50万元个人补贴外,学校还将按照“人才特区”二级特聘教授的待遇,提供最高150万元年薪及20万元安家费,此外还有最高250万元的购房补贴和120平方米的周转房,5年合计超过1150万元薪金。&张浩力还表示,“青年千人”的资助是按照国家标准定的,目前已经是学校能提供给青年教师的最好待遇。对于那些拥有较好发展潜力但尚未评上“杰青”“长江”的骨干人才,学校目前缺少针对性的资助。而这部分人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最容易流失的。&为遏制西部高校人才外流,今年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并明确强调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然而,行政命令难以控制市场经济下的人才自由流动。吃饭的时候,薛德胜压低声音说,“听说最近又有一个东部高校的人事处处长,在我们学校门口的宾馆住下了。”听到这句话,旁边一个人立马提醒他,“你们学院的那个××,很有潜力,你可要保护好啊!”&“孔雀东南飞”,飞的不仅是老师,还有学生。首先是本科生的生源问题。由于兰大知名度的下降,兰大的高考各省录取平均分在高校中位列第76名,这与兰大的科研、学术等其他排名都有相当差距——生源水平远远落后于学校地位。&近几年,令兰大教授更加忧心忡忡的是兰大优秀研究生的流失。过去,校外保送研究生的人数是固定的,但在2014年,教育部实施保研新政,即凡是保研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研院校。此规定一出,造成兰大保送研究生几乎全都外流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名校。&2016年,兰大物理学院青年教授周金元就在科学网的博客里表示,保研新政实施以后,今年他们的研究生没招满,调剂来的10个学生,除了有两名学生来自北京化工大学与宁夏大学两个“211”大学之外,其余都毕业于非“985”“211”大学。对此,他郁闷地表示,“兰州这么个西部地方,留不住学生,大部分都跑掉了,又吸引不来外地学生。这种现象,估计很多学校都有,但是没有像兰州大学这么严重。”&为留住本校的优秀研究生,兰大也想出了对策:在大三时就开始给学生做工作,让学生提前了解导师们的工作,并设立奖学金奖励留下来的人。薛德胜说,其实这样做有违国家政策,但他们实在是出于无奈。&张浩力则表示,这一政策确实收到了成效,今年他们的研究生外流得少了,但问题是,留下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保送生里排名靠后的,真正的尖子生还是走了。薛德胜对此也深感忧虑,他深知金钱奖励并非长久之计,研究生是大学科研的主力军,优秀研究生的外流,直接影响大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资料图片)暑期来临时,在兰州大学门口,一些有意担任家教的学生排起了长队等待家长。图|CFP&“夏官营大学”从兰大本部出发,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穿越荒山和农田的车程之后,才到达兰大榆中校区。站在校门口,举目所及,天苍苍,野茫茫,远处连绵的黄土山脚下,一片新盖的钢筋水泥建筑拔地而起。这个时候,就不难理解校长王乘所说的一个数字了——兰大平均每年有36名本科新生退学。&榆中校区是兰大本科生集中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位于距离兰州市区45公里的国家级贫困县榆中县的夏官营镇。这里原是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废弃的机场,四周荒无人烟。它唯一的邻居,是西北民族大学新校区。自两校于新世纪之初在这里建了校区之后,如今校门口也渐渐发展出一条商业街来,但仍十分衰败,周围几乎看不到人影,与中东部地区的大学城完全无法同日而语。&由于榆中校区的存在,兰大被戏称为“夏官营大学”。有人恶作剧地在网上发了一张沙漠里骑骆驼的照片,说兰大学生要持骆驼证骑骆驼才能上课。&兰大学生们则调侃地说,要想谈恋爱,就只能去爬学校后面的萃英山。“萃英”名字虽好,可实际上并无英萃林茂的景象,那只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荒山。近几年,由于兰大师生连年上山植树,这才使萃英山有了些许绿色。&为了降低学生们心理上的落差,兰大后来将大四学生搬回本校区。但由于校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挤在8人一间的宿舍里。“兰大学生的住宿条件可以说是‘985’高校里最差的。”王乘如是说。&榆中校区不通公交车,全靠兰大自己的30辆大巴车往返接送师生。兰大老师上完课就坐校车赶回市区,造成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同时,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之间也缺乏互动。&学生考上兰大以后,立即被送到这样一个闭塞、与社会缺少交流的孤岛式校园里。乙肝病毒受体的发现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辉,就是甘肃榆中县人,毕业于兰大医学院。他表示,自己在招研究生时,发现兰大学生的优点是踏实、勤奋,但在眼界和见识方面,不如国内其他名校的学生,“起点较低,一开始容易吃亏。”此外,他中学时曾骑车去当时的兰空司令部游玩,毕业后听说兰大把本科生搬到了那里,就感到不妙。“大学本应是一名学生完成城市化、社会化过程的地方,但在榆中校区显然不能完成这一目标。”&据统计,兰大学生有60%是农村生源,50%的学生来自西部省份,此外有30%是贫困生。王乘说,很多西部来的农村学生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去过城市,好不容易考上了兰大,以为可以好好见识一下“大城市”,结果到了学校才发现,到的是一个比家乡“更农村”的地方。&说起榆中校区的历史,王乘一脸无奈。2001年,为满足“985工程”对校舍面积的要求,兰大不得不扩建新校区。然而,兰州四面环山,城市用地非常紧张。几经协调,兰大最终选定市区东南方向的榆中县。&兰大之所以这样决定,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兰州规划在榆中建立一个科教园区,将来把市区里的高校全都搬过去。然而,17年过去了,唯一搬过去的学校只有兰大和同为中央直属在甘单位的西北民大。而兰州市也早已放弃了向榆中发展的规划,转而重点建设市区北面机场附近的兰州新区。更令兰大人郁闷的是,最近,榆中县又在规划自己的科技园区,但并未把兰大榆中校区考虑在内。&在来兰大之前,王乘曾长期在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担任副校长,后又在南京的河海大学担任校长。&王乘反复强调一点: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兰州大学的命运,与兰州市休戚与共。作为新中国初期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兰州曾有过风光的时候,但随着新时期国家战略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兰州与兰大一样,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这样的土壤之上办大学,兰大的困境可想而知。据王乘介绍,2001年,兰大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根据省部共建的政策,教育部与地方通常按1:1的比例划拨配套建设经费,但在甘肃,这一比例被调整为1:0.5。而且,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实际上有累计5.4亿元的配套资金一直没有落实。&近年来,兰大经费总量一直在20亿元左右,在全国所有“985工程”高校中排在末位。从收入构成来看,由于没有地方经费支持,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拨款,这部分占总收入比例一直在60%以上,而教育部直属高校平均为48%。&对此,兰大财务处处长安延宏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兰大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国家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校友捐赠及产业收入。其中,国家拨款又分为基本经费与项目经费两大部分,前者按学生规模划拨,标准与其他“985”高校一样,但由于兰大招生规模较小,这一项的总额也不算多。&真正拉大差距的是项目经费,这一部分算法复杂,要根据学校的科研成果、实验室面积、设备、去年获奖情况等等来计算,而在这些指标上兰大都不占优势。同时,在科研经费中,除了国家直接下拨的经费之外,兰大在竞争性项目上的经费也少得可怜,更不用提从企业获得的研究经费。至于产业,兰大主要靠一些房租收入,与那些拥有众多知名校办企业的东部高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今年4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部属75所高校2017年预算数据,其中兰大预算总额为31亿元人民币,排第44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振亭毕业于兰大,并曾在母校工作。正在野外考察的他通过邮件回复《中国新闻周刊》说,制约兰大的首要因素,是“文化氛围较差,校园内盛行官本位文化,行政势力凌驾于学术之上。例如,曾发生机关楼的年轻干事在电话中训斥无行政职位的教授之事”。其次,是地方化现象日趋严重,甘肃与陕西等本地籍贯的教职工越来越多,外来员工不容易融入各种“圈子”。&兰大的前身甘肃法政学堂创建于1909年,是一所非常弱小的地方学校。但在民国时,国民党出于政治考量,一举将其升格为国立兰州大学,并派著名教育家辛树帜坐镇筹建。十年砍柴说,“任何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大国,都会做这种考虑。” &&&&关于兰大的重要性,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曾有一句话:兰大办得好不好是个政治问题,兰大一定要办好,如果兰大办不好,大半个中国就没有重点大学了。&薛德胜在高考报名的那年,也是那么想的。他和他的哥哥正是冲着“全国十大名校”的地位而选择兰大的。可是,就是在他上大学的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折,计划经济体制土崩瓦解了。当时,恐怕他们并未意识到这对兰大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今上网随便一搜,“中国最失落的十所大学”“中国最受委屈的十所大学”“正在逐渐衰退的大学”等榜单,仍拥有“985”与“211”光环的兰州大学总是榜上有名。&兰大曾受益于计划经济,却在市场经济时代进入持续滑落的轨道。兰大校长王乘表示,“我们并不存在什么竞争对手,假如真的有,我们现在唯一的对手就是国家政策。成,靠的是政策;败,也是因为政策。”★、 、、、、、、兰大校长王乘:我们的办学条件严重滞后王乘。摄影|贺鹏兰大校长王乘:我们的办学条件严重滞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钱炜本文首发于日总第806期《中国新闻周刊》&&今年60岁的湖北武汉人王乘,在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岁月。4年前来到黄土高原上海拔1500多米的兰州时,他刚开始不觉得有什么,但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的血压升上去了,夜里睡觉也特别容易惊醒。&身为兰州大学校长,生活上的困难他慢慢地都适应了,可是面对治校办学上的困境,要想突围却并不容易。和他的历届前任一样,王乘被委派到大西北,就是要来解决困难的。如何在落后地区办一所优秀的大学,是历任兰大校长都要给出答案的一个历史性问题。除此之外,王乘面对的现实,却是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向国家要政策、要资源,又如何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与其他地区高校展开竞争的问题。&中国新闻周刊:兰大过去取得了很多成绩,主要经验是什么?&王乘:去年,我校党委书记袁占亭同志到学校工作后,提出兰州大学有三个特点:一是最听党的话,二是受人尊敬,三是投入产出比高。实际上,这三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兰大长期以来努力的导向与结果。&在欠发达地区办一所好大学、办一所高水平大学,是贯穿兰州大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我们处于欠发达地区,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所以,讲到成功经验,从根本上看,更多来源于精神层面上的坚守与坚韧,来源于我们“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例如,我校化学学科2016年进入ESI(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1‰行列。我们的化学学科肇始于1946年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化学系。建系初期,全系只有教职工10余人,但在时任校长辛树帜的感召下,不断汇聚留学回国的知名专家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朱子清、刘有成、黄文魁、陈耀祖等一批学术水平高、有奉献精神的专家学者或留学回国,或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大化学系任教,成为化学系师资队伍的脊梁。&1954年,化学系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57年及以后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及“文革”期间,化学系一直坚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首批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化学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兰大化学系培养的毕业生中有4名当选中科院院士、14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位居全国化学学科前列。&早年间,兰大化学系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实验室从来不摆放凳子或椅子,进去了,做实验从头到尾站在台前。对化学实验的纯度要求,一般学校是百分之一,兰大是千分之一。&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知道,兰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有很大难度。近些年,你们对此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策略?&王乘:我也理解青年教师们的想法,谁不想往更好的地方走呢?历史经验已经表明,我们这里如果没有国家特定的政策支持,人才根本来不了。&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这些年我们自己也一直在想方设法,不断改革人事制度,出台并实施了“萃英人才建设计划”。为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管理办法》《“长江学者”管理办法》《年薪制人员管理办法》、“师资博士后计划”“青年教授计划”等人才政策,着力营造“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环境,以此来吸引、留住并培养人才。&近年来,我们的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吸引人才的机制也在逐步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指标普遍得到了提升,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限于先天条件和筹资能力的不足,外加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由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待遇低,自然环境较差,重大科研平台较少,地方财政配套支持乏力等多方面因素,学校人才流失、引才不易的困境依然存在。&尤其是随着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东部高校依托各地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展开对高层次人才的新一轮竞争,使我校人才引进和稳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制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具体措施,主动出击,精准实施,延揽各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完善校内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在做好“青年教授”聘任的基础上,建立“青年研究员”破格晋升机制,培养、引进和遴选一批青年人才,给予倾斜性支持,帮助其尽快成长。同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英才的薪酬待遇管理,加大收入分配激励力度,尽可能提高教职工待遇。&中国新闻周刊:除了人才问题之外,兰大如今还面临着哪些其他方面的困难和制约发展的因素?&王乘:与同类高校相比,兰大既面临办高水平大学的普遍矛盾,又面临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特殊问题。尤其是在外延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又必须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在稳定队伍、筹措办学经费及提高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严重困难。&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基础设施问题。我们现在的办学条件严重滞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兰大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非常突出。尤其是榆中校区,距离市区47公里,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区域,远离城市,周边条件艰苦,办学环境差,导致学生无法融入社会,培养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学校管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由此也造成了,一方面,学校优质资源稀释、同等资源共享率极低;另一方面,全校各类资源短缺,僧多粥少。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发展,还大大限制了我们内涵提升的进程。&目前,经过我们与地方政府的协商,计划在兰州市区附近的青白石地区建设兰州大学“一带一路创业港”。届时,我们希望能够将榆中校区与兰大在兰州市区另外两个分校区都搬到未来的“创业港”去,这将极大地缓解我校办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同时,对于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与西部地区相互扶持、共同谋求更大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如何筹集到新校区建设所需的资金,是当前摆在兰大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现在我们特别希望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是教育部的资金支持。&中国新闻周刊: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兰大对自身的定位是什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王乘:兰州大学有一些专业与研究方向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前,非常有实力。如历史学院下面的敦煌学,再比如草地科学,还有地学、对青藏高原冰川的研究等,你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具有西部特色的专业。&根据过去的成功经验,我们将始终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以做西部文章作为切入点,以建设一流大学为办学目标,把兰大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重要基地。&作为目前中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最重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兰大在支撑西部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依据学校所处的区位,把地域特点变成学科特色,把区域劣势转化为科学研究优势,着力研究解决西部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家战略问题,体现兰大品牌、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兰州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国,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决策与支持。兰大对政府的政策有怎样的期待?&王乘: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作为中国西部高教事业发展的缩影,兰大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希望国家对包括兰大在内的西部高校给予以下支持:&一是希望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尤其是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考虑地缘因素,加大对西部高校的引导和支持,在西部地区布点建设若干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以保障西部地区的发展有支撑、有动力。&二是建议国家进一步调整、完善有关工资政策,建立地方性的补贴机制,提高针对西部高校区域性工资政策的标准,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收入差距,确保师资队伍稳定。&三是建议国家设立西部地区杰出人才计划专项或西部高校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支持西部高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与青年英才。&四是建议国家在招生制度改革中,进一步统筹考虑各地高校的实际情况,使政策既具有普适性,又能充分体现和照顾到特殊性,避免“一刀切”。&五是希望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帮助西部高校解决基础设施承载力低、办学条件差的现实问题。★&& & &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转一下!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谢谢!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并不觉得烦想一个人才会孤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