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文字版的体会一百字二百字

【夜读】我们都是朗读者
好文章就像美味佳肴
我在一家文摘类报社做编辑,每天都要浏览很多报刊,从中选出我需要的稿件,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装进不同的版面,提供给我们的读者。这是我日复一日的工作。这样,每天我都要看到一些让我喜欢,甚至是爱不释手的文章。有的适合编发在我负责的版面,有的不适合。不适合的,也舍不得丢下,怎么办?我把它们收集起来,粘贴在一个一个的硬皮大本子上。几年下来,十几年下来,二十几年下来,这样的本子,也就攒了十几个。放在一起,厚厚的,一大摞。
闲暇的时候,我会从这些本子里挑出一本,翻开,重读那些曾经散落在不同报刊上的文章,乐在其中。这都是我喜欢的一些作家的散文随笔,大手笔的小文章。文章虽小,小文章里却有真性情,大智慧。还有一些是不知名的作者的文章,虽然作者不知名,文章却写得好,给我启发,让我长见识。真正的好文章,往往出自那些不知名的作者笔下。因为不知名,他们才会使出看家的本领,拿出真东西,披肝沥胆,掏心掏肺。
读到好文章,就像吃到了美味佳肴。我这人,从来不习惯吃独食,每次吃到可口的饭菜,都会想起我的家人,想起老婆孩子,想起父母,想起兄弟,都希望和他们一起分享。读到好文章,也是这样,我也希望和家人一起分享。
儿子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经常一起朗读我们喜欢的文章。长的文章,我们就每人读一部分,短的文章,我们就每人读一篇或者几篇。那情景,就像在一起品味美食。其实,这就是在品味美食,品味的是文化的美食,精神的美食。这时候,我的那些剪帖本就派上了用场。那里面一篇一篇的好文章,就像一道一道的美味,滋养我们的精神,愉悦我们的心情。
儿子给我读文章
后来,儿子上了初中、高中,他有了越来越多的自己喜欢的文章。他们课本上的文章,他们同学的作文,他买的一本又一本全国优秀作文选,凡是他特别喜欢的,他都会兴致很高地读给我,读给他的妈妈。他读得非常投入,有时会一边读,一边给我们解释,或者一边拍案叫绝,一边大笑。
还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是北京取消了崇文、宣武两个区,把他们并入了东城和西城两个区。儿子从小就生活在宣武,小学和初中也都是在宣武上的,尤其是他上的初中就叫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他对宣武区,对宣武两个字有着很深的感情。宣武和崇文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他对崇文也有了感情。
现在,突然地,宣武和崇文全都没了,儿子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于是写了一篇小文,表达了他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表达了宣武留给他的美好记忆,表达了他的不舍和疼痛。写好后,他把他的文字读给我听,一边读一边竟泪流满面。
一个半大的小伙子了,从来没见他这样过。小学时,一个人放学挤公交,上车时被人挤倒,两眉间磕出一个大包,他都没有流一滴泪,见了我还嘿嘿地乐。初中了,经常因为踢足球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破皮流血也是家常便饭,他也从来没有流过泪。这次,因为两个地名的消失,竟让他泪流满面,我觉得好笑却没敢笑,更多的还是感动,为他的真情而感动。
后来儿子上大学、参加工作了,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少了,每次见面,他还是会把在网上看到的,各种他觉得精彩的文章读给我听。网上的文章,不同于报刊上的文章,不同于书本上的文章,好像更活泼一些,更放肆一些,倒也让我长了见识。我坐在沙发上,他坐在我的旁边给我读;我去卫生间,他跟到卫生间,站在旁边给我读;我要方便,让他过一会儿再给我读;他正读到兴头儿上,说没事儿,我不怕,搬了个凳子,坐在卫生间的门口,继续给我读。
有时候,我们吃了午饭,我喝了几杯酒,躺在床上,我说,来儿子,你坐在爸爸旁边,给我随便读一篇文章,我睡着了,你再走。儿子说好吧,他刚一开始读,我就扯起了呼噜。儿子看我睡着,才停止他的朗读,悄悄走开。
我为母亲朗读
我的母亲,晚年一直卧病在床,我每次去看她,都要带着老婆孩子。每次,我都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在楼下的花园散步,有时我会坐在她的旁边,给他读报纸,读杂志,或者读我刚刚发表的文章,还读过一本叫成语故事的书。母亲听得津津有味。她也许听进去了,也许没有听进去,也许听懂了,也许没有听懂,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读,她在听。
这样的一种状态,是她喜欢的,也是我喜欢的,是安静的,详和的。儿子把我给母亲朗读的情景,用手机录了下来,我珍藏起来,多年以后,当母亲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我再打开这些录像,好像当时的场景就在眼前。
有时,母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睡着了,仍然拉着我的手,让我在她的旁边继续为她朗读。我为母亲朗读的行为,影响了儿子,这也是他乐于为我朗读的原因吧。
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儿女。比如,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到周末,我便开车带他们去京城的各大公园。从公园出来,已经到了午饭的时间,我就带他们去我知道的京城一些有特色的饭店吃饭。父母一直生活在乡下,京城这些有名的公园,他们基本都没去过;那些有名的饭店,更是没有吃过。我带着他们,每周去一个新的公园,一家新的饭店,他们真是高兴。看到他们高兴,我更是高兴。每次我都带着儿子,儿子就是我的一个小帮手,帮我看路,帮我买票,帮我抬轮椅,帮我推着轮椅上的奶奶,吃饭时抢着给爷爷奶奶夹菜。
等到儿子工作以后,他的爷爷奶奶都已不在人世。每到周末,儿子就约爸爸妈妈逛公园,请我们吃饭。只要是他和同学、同事吃过的有特色的饭店,就一定要带我们去尝尝。他还经常带着我们去看电影,看话剧,看球赛。工作一年以后,他就带着妈妈去了一次香港。他当然是想带着我们两个一起去,我因为工作走不开,就没有去。只要是他觉得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他都想着爸爸妈妈。我想,这些都是他从小受我们的影响吧。
很多父母都在报怨儿女自私、任性、懒惰,不懂事,不孝顺,不成文,他们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检讨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行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平时的言行就是种子,埋进子女的心里。埋进什么样的种子,就要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不为我们自己,就是为了子女,也要珍惜我们播撒出的每一粒种子。
就像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礼花
我们兄弟五个,是个大家庭。父母在的时候,逢年过节,兄弟们带着各自的老婆孩子,呼拉一下子聚在父母身边,场面就很热闹。那时,在家里吃饭,每次都要两桌。吃饭的时候,不光喝酒聊天,还要朗诵诗歌,大人孩子争着抢着,站起来朗诵,热闹而且喜庆,饭菜吃得就更有了味道。
饭前饭后,我们还要聚在一起,学习讨论。这时,我就把平时积攒的那些好文章,读给大家听。然后各自发表感想。这样的学习是愉快的,也是有意义的。父母不在了,逢年过节,我们就在大哥家聚会,诗歌朗诵坚持下来了,学习讨论也坚持下来了。
最近几年,我们这种家庭学习办得更正式了,变成了家庭讲谈。每次有一人主讲,讲学习,讲工作,讲一年来的进步和教训,然后大家再点评,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也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有争论,有碰撞,真正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红红脸,但不火冒三丈;出出汗,也不耿耿于怀。这样的学习,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和睦,也更友爱了。
平时,兄弟几个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只有节假日才能相聚在一起。即使是这样的日子,人也很难到齐。自从手机里有了微信,分散在各处的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就像星星团聚在天空一样,终于团聚在了家里人自己的微信群里。
我们家的微信群里共有兄弟五家的十五个成员。自从有了这个微信群,从去年五一开始,我每天都在群里朗诵一首诗。先是我一个人朗诵,后来,老婆也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两个人,轮流着,每天为大家朗诵一首古今中外的诗歌。
就像平静的夜空突然绽放了一个礼花,平静的微信群一下子就被照亮了。大家纷纷点赞,发表自己的评论。当然,我们的朗诵并不是为了别人的点赞,不是为了听到溢美之词,我们是为了在微信群里,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学习的气氛。
七个月下来,我们一共为大家朗诵了二百余首诗歌。我们这一行为,还带动了家里的其他成员,他们也行动起来,积极地为大家朗诵。当我们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并适合朗诵的诗歌朗诵完了之后,我们做了一个月的修整。家里的微信群重又变得安静了。
自讨苦吃又乐趣无穷
有一天,老婆对我说,你还得想想,在家里人的微信群里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老婆的话,让我想起了那厚厚的一摞硬皮剪帖本。我说,对,今年是朗诵诗歌,从明年元旦开始,咱们为大家朗读美文,争取每日一文,朗读一百篇。
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到了去年的年末。我说,咱们立刻行动,先每人朗读三五篇,这样就是十来篇。明年元旦,咱们在给全家人祝贺新年的时候,推出第一篇。老婆赞成。我就在剪帖本里挑出几篇,和老婆分工,哪篇她读,哪篇我读。然后各自用自己的手机录下来,存好,而且一篇一篇地编好序号。
一做起来,才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录音,感觉很放松,也许一遍两遍就能顺利地朗读下来。一录音,人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人一紧张,嗓子就发干,发紧,要么就总觉得嗓子眼儿里有东西,怎么也咳不净。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效果。费了很大的劲,录完一篇,一听,声音别别扭扭。于是再来。一遍又一遍,直到嗓子像着了火,还是不满意。这才知道,那些靠嘴巴吃饭的人,比如播音员,比如演员,比如歌手,比如教师,比如演讲家,比如官员,其实也不容易。也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呀。
看来,哪碗饭都不好吃;哪件事情做好,都不简单。
我和老婆,分别把自己关在不同的房间,一遍一遍地朗读自己选好的那篇文章,感觉有把握了,再录音。录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勉强满意了,才存好,走出房间。这时,我们两个人开始听这些录音,感觉都有点儿怪怪的,自己听自己的,更是怪怪的,说不出的别扭,于是大笑。
开始给对方挑毛病。两个人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不放松,不自然,太把朗读当回事儿,太像朗诵了,太像播音了,太像话剧了,太抒情,太正经,太端着了。其实,朗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清新自然,就是亲切如常,就是平白如话。像平时的说话,又高于平时的说话;像倾心交谈,又高于倾心交谈;像拉家常,又高于拉家常。这么说有点儿玄乎,那就首先做到朗读时,就像平时说话,就像倾心交谈,就像拉家常。
和老婆统一了意见,我们又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再一篇一篇地朗读。慢慢地,还真就找着了感觉。听上去,不那么生硬了,不那么别扭了,不那么端着了,不那么装了。
有时,我们对自己的朗读满意了,听着舒服了,放给对方听时,却被对方听出有一个字的音读得不准,一声读成了二声或者三声。想想,这是个小差错,可以忽略不计,再说,平时我们也是这么读的,已经错了几十年。这么错着,大家才习以为常,如果改成那个对的音,听着反而别扭。可明知道错了,却不改,打自己这儿就过不去,更甭说是读给群里的大家了。
群里不光有大人,还有孩子。孩子们在学校学的都是正确的发音,孩子的眼里可不揉沙子,要是让孩子挑出毛病,咱们这作长辈的,一张老脸可就没地儿搁了!想到这儿,立刻返回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重新再录一遍。
有时候,一篇反反复复刚录好的文章,有一个字,不是音没读准儿,而是完全读错了。更没得说了,重新读。这真是一件自讨苦吃的事情,也真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
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经过十几天认真的准备,我和老婆终于各自录制好了五篇共十篇文章,在元旦这天准时分享到家里人的微信群里。
我来打头炮,所朗读的文章题为《孔子学琴》。说的是孔子当年向鲁国的乐师学琴,学了一段时间,乐师觉得孔子已经学得很好了,就说,咱们可以学下一个曲子了。孔子说,我觉得还不行,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乐师说,你已经掌握了技巧,咱们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觉得还不行,因为我还没有领悟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乐师能够在孔子的琴声里感受到那种时而深沉旷远,时而激越昂扬的意境,就说,你可以学习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觉得还不行,因为我还没有在乐曲中感受到作曲者的为人呢。
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兴奋地对乐师说,我已经感受到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目光明亮,他高瞻远瞩,好像要统一四方,除了周文王,谁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谁会作出这样的乐曲呢?乐师高兴地说,你终于开窍了,这首乐曲就是周文王谱写的《文王操》啊。
对这样一首曲子,孔子生怕学不会,学不精,下真功夫,下苦功夫,终于体会到了乐曲的奥妙。这也印证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思想。
老婆朗读了第二篇文章,题为《演讲稿背了一百遍》。讲的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丘吉尔。丘吉尔小时候是个结巴,很难顺利地说出一段完整的话,经常受人嘲笑,可他却在上小学的时候,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在一场全校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而且所有评委都给他打了满分。为什么呢?除了演讲稿写得好,还在于丘吉尔像孔子一样,肯下苦功夫,下笨功夫,他说,别人的演讲稿背一遍,我就要背十遍,别人背十遍,我就要背一百遍。我下的功夫是别人的十倍甚至百倍,这是我这样一个说话结巴的人,为什么能够夺得演讲第一名,后来成为著名演说家的原因,也是诀窍。
从这两篇文章里,就能看出我们所选的,为家里人朗读的文章的一个大概路数。这些文章讲述的大都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小故事,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这些文章有点儿像心灵鸡汤又不同于心灵鸡汤,比心灵鸡汤更有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
我们还朗读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比如贾平凹的两篇文章,一篇题为《我的老师》,讲的是朋友家一个五岁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真实、勇敢、不虚伪、不做作,令作者心悦诚服,甘心拜他为师。文章风趣幽默,发人深省。还有一篇题为《辞宴书》,以书信的形式,婉拒朋友的宴请,读来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意味深长。
我们还朗读了刘震云的两篇文章,一篇题为《我们幸福着大学的幸福》,作者回忆了他四年大学生活里,有趣的老师和同学,也是妙趣横生。还有一篇题为《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有没有》,里面讲了他两个舅舅,一个赶大车,一个做木匠。赶大车的舅舅大车赶得好,这个舅舅告诉他,一个人一生干好一件事,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做木匠的舅舅木工活儿做得好,这个舅舅告诉他,用别人做三件家具的工夫去做一件家具,你作出的家具就会比别人做得好。两个舅舅都是小人物,话说得也很平常,但平常的话里却有不平常的道理。
我们还朗读了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辞,《讲故事的人》。这篇演讲,我先是一个人朗读了一遍,用时五十多分钟。因为太长,无法将它分享到微信群里。于是,我和老婆分四次,每人两次将它读完。这篇文章,在我们家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莫言写他母亲的部分,让兄弟们想起我们自己的母亲,想起母亲拉扯我们走过的艰难岁月。兄弟们纷纷发表感想,从滚烫的言语间,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对母亲的滚烫的感情。
十一分钟的语音点评
开始,我们每天在群里与家人分享一篇文章,单数,比如序号为一三五的,是我朗读的文章。偶数,序号为二四六的,是老婆朗读的文章。
每天早晨,我一到单位,大概七点半左右,就把文章分享到群里。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家里人还没有一个退休的,大人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孩子们还都在上学。我向群里分享朗读文章的时候,正是大家匆匆忙忙,奔波在上班或者上学的路上的时候。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听我们的朗读,品味文章的奥妙。就是到了单位或者学校,马上就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更没有时间和心情听我们的朗读了。所以,每次文章分享后,效果并不好,反响也不热烈。
于是,我改变了分享的时间,把每天分享,改为周六、周日分享。而且把每次分享一篇文章,改为分享两篇文章,一篇我朗读的文章,一篇老婆朗读的文章。改变之后,效果好多了。周末,大家都在休息,有时间也有心情,听我们的朗读。如果觉得好,还可以再听一遍,反复地听。一个人,只有安静下来,才能听出,觉出,一篇文章的好。
去年,我们朗诵诗歌的时候,反应最积极,点评也最积极的是大哥。几乎每次,他都第一个出来发表评论,每次点评用的也都是诗的语言,很凝练也很精彩。这次的朗读,反应最积极的是二哥。每次二哥都是第一个出来点评的,而且用的还是语音。
二哥在机关坐久了,每次点评起来也都是一二三,说上几条或者几点,就像在开会,在谈经验或者体会。应该说,每次二哥的点评,都能做到收放自如,而且有条理,有水平,很到位。比如有一次,我朗读了一篇关于项羽的文章,说项羽有霸气却少智谋,有力气却没心胸,本来到手的天下,又被刘邦夺了去,最后自刎乌江。二哥在点评时谈到了三个关系:名与实,勇与智,本与末。从过去说到现在,从国内说到国外,从文学说到政治,从历史说到人生,一口气说了十一分钟。比我朗读那篇文章所用的时间还要多,这才恋恋不舍地结束。
我认认真真地把这十一分钟的点评听了三遍,感觉收获颇多。我一激动,送给了二哥十一个大姆哥,和十一朵玫瑰花。当然,大姆哥和玫瑰花都是微信的表情。这样的互动,既活跃了微信群里的气氛,也增加了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和二哥点评一样积极的人,是四弟。四弟是一个很有热情,很有诗意的人,他每次点评的文字,也充满了感情和诗意。四弟把我们的朗读,上升到家庭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真是难能可贵。
四弟不仅自己积极点评,还带动他十岁的闺女参与其中。四弟的闺女刘佳莹,学习好,懂礼貌,口齿清晰,嗓音清脆,举止大方。在我们的影响下,四弟和闺女两个人也经常朗诵一首诗,或者朗读一篇文章,给微信群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带来新的话题和激动。四弟还经常把他的感受,写成文字,长长的文字,交给刘佳莹,在由她,用她童稚的清爽的声音,朗读出来。
四弟热情洋溢的文字,配上刘佳莹清新自然的声音,听着,犹如一阵轻风拂过耳畔,拂过心头。
五弟很少发表评论,但是,我们朗读的每一篇文章,他都听得很仔细,很认真,偶尔发表一下感受,倒也不乏真知灼见。
感受文字的温度和光芒
时间到了今年的七月二日,我们已经朗读了一百篇文章。我在微信群里用语音表达了我的想法,我说,一百篇之后,我们也要修整一段时间。等我们积攒下更多的好文章,再给大家朗读,与大家分享。我希望,这一百篇文章,就像一百扇窗口,能够带给大家一百个美丽的风景。如果我们的行为,能够带动起全家人更多读书的兴趣,朗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的努力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二哥这次发表了长达十分钟的语音点评,他从三个方面对我们朗读的一百篇文章做了点评,一是说古论今,具有知识性;二是说事论理,具有逻辑性;三是以小见大,讲的是方法论。二哥的总结真是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我查了一下词典,“高屋建瓴”的意思,是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建,在这里是倾倒的意思;瓴,是盛水的瓶子。把一个人说话有水平,形容为在屋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这个比喻真是绝了。我们汉语的魅力,就在这里。这次,我觉得二哥的点评,就像是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哗啦哗啦的,居高临下,水花四溅,赏心悦目。
接着,四弟也写出了很长的一段文字,让刘佳莹用语音朗读出来,竟也足足有四分多钟。刘佳莹在这四分钟里,谈收获,谈体会,谈意义,从一个孩子的嘴里,说出的都是大人的话,显得就很风趣,效果也就很独特。我听得笑声不止。真是难为了四弟的良苦用心啊。
我们这次朗读开始的时候,董卿在央视办的《朗读者》还没有开始,所以我们的想法,不是来自董卿和她的节目,没有受到她的启发。当然,董卿肯定也不知道我们家的微信群里,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朗读活动,他们节目的想法肯定也不是来自我们,没有受到我们的启发。但是,我们对朗读的热爱是一样的。我也把董卿他们的节目,每期都认真地看了。我的感觉是,他们办得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重点不在被朗读的作品上,而是在朗读者上。他们节目所选中的朗读者,都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方方面面的杰出人物;或者,虽是百姓,却是百姓里的特殊人物。而我们的朗读,重点是在作品本身。这是我们之间的不同。
阅读,是用眼睛亲近书本上的文字,作品里的文字;朗读,不光是用眼睛,更是用嘴巴,是用舌头、牙齿、嗓子,是用气息,是用整个身心,去亲近文字。朗读,让我们和文字贴得更近。贴得更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文字的温度,来自文字的柔和的光芒,绵绵不绝,亘古不变的温度和光芒。
让我们都来大声地朗读吧!
投稿、版权联系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观后感100字
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观后感100字
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其他补充解答:
:额入党不成功打得不错广场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观后感100字》相关的作业问题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
观《举起手来》有感&&故事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大山沟里,讲述了一群正义的中国人民与外贼抵抗,剿灭侵略者的故事.其幽默搞笑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我深深地为他们英勇的行为叫好,被他们大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我陷入了沉思: 这部电影以幽默的语言和搞笑的动作向我们呈现了一的历史史实.翻开中华民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
地道战观后感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去看了电影《地道战》,它在我脑海里萦绕不散,使我热血沸腾,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冲动,一份渴望,一丝感动,爱国情结在心中涌起.这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日本侵略者企图在冀中进行“大扫荡”,聪明的中国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神奇的地道,通过地道战,粉碎了敌人阴谋的故事.当我们看到英勇的敲钟大叔
  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
《哈利波特》观后感这是一个魔法的世界……我们都希望拥有一顶巫师的帽子,一根神奇的魔杖,轻轻一点,便可以使一样东西飞起来或者消失.可是想去这魔法的世界得需要足够的幸运,而哈利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他的天赋使魔法大门为他打开.清秀、文气的哈利给人以脆弱的感觉,可是事实并非如.自小就是个孤儿的他受尽了屈辱,可是他却没有自暴自弃
暖春观后感 我是讨厌被感动的人 我是讨厌流泪的人 多少年了 我看的电影都是些所谓大制作的商业片 或者是在别人看来幼稚到极点的动画片 因为这些能够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去保护我那软弱得无力支撑的心 它总是想流泪 总是想挣脱我竭尽全力才建筑起来的保护层 所以我竭力不去触碰它 记得周末时 笨笨说他在看一部名叫《暖春》的电影 感动得
观后感Today,we watched a movie,the name of this movie was called:The day after tomorrow.What this movie speaks BE:A world happened to become cold affairs in the wo
  最原始的那份悸动  子女永远是天下母亲最珍贵的心头肉,没有任何一位母亲会舍弃自己的孩子.年轻貌美的丽丽为了爱情放弃了曾经的所有,沉溺于幸福中的她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神往,与文龙的意外邂逅造就了一场令人心酸的姻缘.女性特有的柔情、善良让她成为爱情的牺牲品,而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的韧性让所有人为她的坚强折服.在
1Legally Blonde is about a girl that thought she was going to propose but found out that she got dumped by her boyfriend Warner. Supposely She wasnt smart eough
  我们都忘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  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是万千同胞在1938年感受到的极度痛苦、恐荒和绝望  比黑白电影里呈现的景象带给我们的感观还要更加真实残酷  4月24日我带着未知的心情进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  《南京!南京!》确实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电影  很少的对白,冷峻的画面  对真实屠杀场面的意象还原  突然
我们都忘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  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是万千同胞在1938年感受到的极度痛苦、恐荒和绝望  比黑白电影里呈现的景象带给我们的感观还要更加真实残酷  4月24日我带着未知的心情进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  《南京!南京!》确实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电影  很少的对白,冷峻的画面  对真实屠杀场面的意象还原  突然抽离
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的:Funny!I see this movie lastweek,So terrfic,this film make me loving Kung Fu!My liitle sister love the panda very much ,She ask me which
第一篇 盗梦空间Yesterday I watched the movie 'Inception'.It was really awesome.The setting of the movie resembles that of 'The Matrix',which also questions the existen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I was fortunate to see this movie in a screening. I really enjoyed it, and felt that it lived up to the teary and heartwarming trailer.
初恋50 First Dates What would it feel if I can wake up everyday forgetting what happened for the last whole year? Lucy in the movie “50 First Dates” told me this
地道战观后感《地道战》全片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
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观后感润新小学五年级十班 王婧誉自从看了电影《董存瑞》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董存瑞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不屈的精神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电影演到董存瑞手拿炸药包,高声的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呀!从此,董存瑞那英雄光辉的形象深深的印
  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抗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朗读者第二季文字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