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本科是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在大三,请问我这种情况可以考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吗?

我国大学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六十年从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已有六十 余年的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中,既有顺利发展的时期,也经历过不少曲折,走过 不少弯路;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产生过不少错误和教训。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 程类似,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不但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且与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与 经济形势紧密相关。下面,我们将六十余年我国大学(本科)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按照我国政 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大致划分为八个阶段进行总结,全文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六十年的历史回顾(包括每个阶段的形势与背景、重大建设与改革事件、简要评述) ; 二、六十年的建设与改革成果、经验教训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三、附录。一、六十年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1949― 1952 年) (一)形势与背景 解放初期,面对历经沧桑和满目疮痍的旧中国,百废待兴。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培养适应 新中国需要的建设人才,党和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旧中国的教育事业实行接管 和改造。主要有: 1. 接管和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学校。解放初期,采取“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接收了 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种公立学校,除个别反革命分子外,原有教职工一律留用。人民政府接管了受 外国津贴的 21 所高等学校,514 所中等学校,1500 所初等学校,收回了我国的教育主权。1952 年 后,逐步将私立中小学改为公立,全部由政府接办。 2. 提出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 年 9 月 12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以 下简称《共同纲领》 )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 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要任务。 ” 3. 1949 年 12 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 须向工农开门,要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 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 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 4. 政务院于 1950 年 7 月 28 日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 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的宗旨为,根据《共同纲领》关于文化教育政策的规定,以理论与实际一致 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成就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 人才。 5. 全国的高等学校的课程,必须根据《共同纲领》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 改革,达到理论与实际的一致。一方面要克服“为学术而学术”的空洞的教条主义的倾向,力求与 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现有高校的主要努力方向,另一方面,要防止忽视理论学习的狭 隘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倾向;应根据《共同纲领》第四十一条和四十七条的规定,废除政治上的 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借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校应以学系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单位,各系课程应密切配合国家经济、政 治、国防和文化建设当前与长期的需要,在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行适当的专门化;应根据 精简的原则,有重点地设置和加强必须的与主要的课程,删除那些重复和不必要的课程与内容,并 力求各种学科的相互联系与衔接;为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结合,高校应当与政府各业务部门及其所属 的企业和机关建立密切联系,高校教师应与上述部门的工作、生产和科学研究适当配合,有计划地 组织学生实习与参观,并将这种实习和参观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改革学制,大学和专门学院修业 年限为 3~5 年,每学期授课时间为 17 周,每周学习时间 44~50 学时;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编写为 新中国高校所适用的教材。 1951 年 3 月, 经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 成立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 有计划有步骤地编译各项适用的教材和参考书。出外语系外,教材应逐步做到一律用本国文字。 6. 学习苏联经验。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就提出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除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 帮助我国创办新的高等学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外, 同时还有组织地翻译了一批苏联的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教材等作为参考。 从 1952 年下半年开始全 面学习苏联经验,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不破坏科学系统整体性的原则下,按 照我国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适当压缩或精简。采用了苏联的一套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 还派出了大批留学生。 7. 1952 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 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通过调整,使我国高等工业学校基本建成机械、电机、土木、化 工等主要工科专业比较齐全的体系。 (二)重大建设与改革事件 在这个阶段,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工作重点是对旧教育的 制度、性质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造,制订了新的教育方针、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宗旨,从宏观上 提出了改造旧教育体制的一系列的指导思想、措施,以及课程改革的思路。在废除反动的课程和增 加革命的政治教育、停开或精简内容重复庞杂不适应于建设需要的课程、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就。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全国还没 有制定统一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我国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还没有也不可能深入到制定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阶段,更谈不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国初期,各大学所适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外国(主要是英、美等国)的教材。据 1951 年 10 月对我国与 52 所院校的统计,已编译教材或讲义 1869 种,其中自编的 1642 种(大部分是从欧美教 材脱胎而来) ,借用国外的 227 种(其中英文 151 种,日文 56 种,俄文 20 种) ,直到 1952 年以后, 才将引进和翻译苏联教材作为教材建设工作的重点。根据一些在世的老教授的回忆,1952 年以后, 大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国外的教材,或自编的讲义,只有少数院校 部分地翻译了前苏联别尔曼的《数学解析教程》 ,作为教学参考书。1952 年,教育部曾召开部分专 家座谈会,清华大学的赵芳熊教授、交通大学的朱公谨教授、南开大学的杨宗磐教授等参加了会议。 会上,他们认为,我国高等学校非数学类专业学生的数学教材不宜用美国的“三氏微积分” ,应当采 用前苏联的教材,例如,别尔曼的《数学解析教程》 ,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等。 (三)简要评述 1. 制订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对旧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性质、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 改造的政策、措施,对高等学校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等无疑都是非常必要的和正确的,它们为下一 阶段进一步健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开展更深入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2. 在面临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提出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对 于肃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响,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有积极的作用,成绩是很大的。但是, 也出现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够和生搬硬套的倾向,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解放前的“欧美模式” 转向“全盘苏化” ,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较长时期的不利影响。 3. 通过院系调整,改变了我国高等院校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使绝大多数省份都有一所综合大学 和工、农、医、师范等专门学院;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改造成多科性的大学,使 我国高等工业学校基本建成机械、电机、土木、化工等主要工科专业比较齐全的体系,对从根本上 改变旧中国不能完全培养学科品种比较配套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落后状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 调整中,改变旧中国高校法律、文科比重过高也是应该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充分认识到 政法、财经和文科各专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不适当地把有些文科专业砍掉,财经、 政法、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多数学科受到严重的削弱。另外,由于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理 工分家、专业设置越来越细、专业面过窄等也是当时调整工作的不足之处。 第二阶段( 年) (一)形势与背景 1. 从 1953 年开始,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适应“一五”计划的 需要,并为“二五”计划作必要的准备,国家将有计划地调整,扩大和开办各类高校和中等专业学 校,五年内高等教育以发展高等工业学校和综合大学的理科为重点,同时适当发展农林、师范、卫 生和其他各类学校,大力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2. 1953 年 9 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后文教工作 的总方针: “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 。根据这个十六字总方针,要继续完成对 高等学校的院系和工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力求高等教育与中等专业教育建设布局与国防建设和经济 建设相适应,逐步改变高等学校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现象,加强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各类学校的建 设;教育部编制颁发了 1953 年全国教育建设计划,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事业 发展计划,克服了盲目发展,各级学校发展比例不合理、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采取了切实 的步骤,有准备、有重点、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改革,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先进的教育建设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1955 年又进一步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重点地稳步发展”的工作 方针。 3.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 1953 年开始,在高教部的领导下,制定我国自己的统一的教学计划。 在当时制订的有关的文件中强调指出: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大法” , “为了保证培养具有一定 质量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有统一的教学计划” , “学校在执行高教部批准的统一计划时,不得任意变 动” 。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同时着手制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 的主要依据,是规定学生关于各课程所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范围的文件,高教部提出了制订 教学大纲的原则和要求,并于 1954 年开始审订。 4. 1956 年,由于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和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提前 实现,中央要求“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 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 ”教育事业落后 于经济建设的状况必须改变,而且应当加快速度努力追赶上去,争取五年计划四年完成。中央还指 出:强调加速教育事业发展速度,丝毫也不能被理解可以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使普及与提高结 合起来 ,……,必须是质、量兼顾,既多又好,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 指示精神,高教部、教育部检查了右倾保守思想,提出 1956 年教育事业的建设方针是: “加速发展, 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 。高等教育要尽可能地扩大数量,并抓紧制定 12 年远景规划。此 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发展速度过快,超过了可能条件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针 对这种情况,1957 年又提出了要“适当收缩,保证重点” ,切实注意质量,务使计划放在既积极又 充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重点是保证质量,适当减少招生人数。 5. 为了纠正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出现的缺点, 总结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1957 年 2 月毛主 席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针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 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 ”并强调指出: “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 当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在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 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当时正在按照上述指示进行教 学改革。但是,由于反右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一批知识分子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 ,使我国教 育事业(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使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 (二)重大建设与改革事件 1. 1954 年 8 月,高教部在大连召开了有 500 多名教师参加的高等工业学校基础课程(含共同的 技术基础课)教学大纲审订会议。会议提出了审订教学大纲的原则和要求:按照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在尽量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下,进行必要的和慎重的缩减;要 注意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技术和政治思想相结合的方针;基础课大纲既要照顾专业教学计 划的要求,又不应过分强调结合专业而破坏课程的科学系统性与独立性;教学大纲应包括文本,实 验题目,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其他参考资料等三部分,并应对各种教学方式的学时分配,讲课与 习题应注意之点及对不同专业可以删减的部分予以说明。会议审订出包括高等数学在内的统一教学 大纲 32 种。 2. 受高教部委托,于 1954 年由交通大学朱公谨教授负责主持制订了我国工科院校本科《高等 数学》课程第一个教学大纲。朱公谨教授()是浙江余姚人,192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于 1927 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国际著名数学家柯朗(R.Courant)的学生。回国后, 历任光华大学、大同大学等校教授,光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建国后到交通大学任教,曾任西安 交通大学数理力学系主任。由于他主张保持数学应有的严密性,在教学中注重揭示数学中科学的思 想性,不赞成《三氏微积分》对极限的讲法,据说他在赴大连开会之前,对负责制定高等数学课程 教学大纲是心存疑虑的。当他看到当时作为主要参考的前苏联的教学大纲和有关的教材后,发现与 其本人的思想一拍即合,所以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并自告奋勇地编写了一套《高等数学》教材。 在朱先生主持制订的这个大纲中,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解析几何和数学分析三个部分。其中, 解析几何包括: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直线、二次曲线、极坐标、行列式及线性方程组、矢量代数初 步及空间直角坐标、曲面与空间曲线的方程、空间的平面及直线、二次曲面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数 学分析包括:函数及其图形、数列的极限及函数的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及微分、函数的研究 及函数图形的作法、方程的近似解、不定积分、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常数项级数及旁义积分、 幂级数、[富氏级数]、多元函数、微分方程、二重及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十六个方面的 内容。其中有方括号的内容供选学,并规定总学时为 320―340 学时。关于该大纲的详细内容参见附 录(2) 。 3. 翻译了一批前苏联的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并开始编写出版我国的自编教材。 翻译的前苏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主要有: (1). 别尔曼(Α.Φ.бермант)著,张理京译《数学解析教程》 ,1955,3 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斯米尔诺夫(В.И.Смирнов)著,孙念增译《高等数学教程》 (第一、二卷) ,1956 年 4 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鲁金(ННЛузNн)著,谭家岱,张理京译《微分学》 , 《积分学》 ,1954 年 7 月,高等教 育出版社。 (4). 罗德著,常彦,邓立生,秦裕瑗译《高等数学》 (1―3 卷) ,1956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勃立瓦诺夫著,苏步青译, 《解析几何学》 ,1956 年 7 月,高等教出版社。 (6). 叶菲莫夫著,胥长辰译, 《解析几何简明教程》 ,1956 年 12 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7). А.Я.辛钦著,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分析与函数论教研室译, 1954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内自编并出版的教材主要有: (1). 朱公谨编, 《高等数学(初稿) 》 (上、下册) ,1956 年 8 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樊映川等编, 《高等数学讲义》 (上、下册) ,1958 年 3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民编, 《高等数学》 (4). 王渠芳编 为了使读者对当时国内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下面仅就使用 面最广的两本教材作一些介绍和比较。一本是由别尔曼著、张理京译的《数学解析教程》 (第七版, 以下简称《教程》 ) 。该书是按照前苏联“高等工业学校高等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它强调 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强调数学思想的启迪,讲解十分细致。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 “工程 师要想在解决技术问题时能灵活运用解析学的概念,就更有必要来掌握这些概念的精神实质。 ” “写 这本书时,还怀着这样的目的,就是要启发读者的数学思维,引起读者对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研究 的要求,并开阔读者对数学的眼界。 ”例如, 《教程》中把一致连续、一致收敛作为正文来讲,并对 一致收敛的函数项级数的分析性质与幂级数的分析运算均加以证明。另一本是由同济大学樊映川等 编的《高等数学讲义》 (以下简称《讲义》 ) ,它是解放初期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工科《高等数学》教材。 参加该书编写的还有张国隆、陆振邦、侯希忠、方淑珠,王楹,王福保,王嘉善等。1964 年出版 的第二版又增加了陈雄南。 该书以高等教育部 1954 年颁发的我国第一个统一的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工业学校用)为依据,参考了别尔曼的《教程》 ,并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因此, 在内容与体系上与该大纲比较一致,也包括绪论、解析几何与数学分析三大部分,分上、下两册。 上册包括解析几何,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下册包括级数,富里哀级数,多元 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微分方程等。而且全书语言通俗,讲解细致,便于教学。 《讲义》与《教程》相比,虽在内容与体系上差异不大,但也有不少特色。例如, 《教程》将无 穷小的比较以及两个重要极限放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之后来讲,而《讲义》把它们提前到极 限运算法则之后, 这样做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求极限方法的训练。 又如, 《讲义》 也讲解了一致连续、 一致收敛和一致收敛级数分析性质的证明 (这是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 , 但将幂级数的分析运算的内 容冠以“*”号。再如, 《教程》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之后就讲解原函数概念,而《讲义》则将它放 到不定积分中来讲解。 4. 在课程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主要有: (1). 将《高等数学》课分为大班讲课与小班习题,讲课与习题课学时比例为 2:1~1:1,课内 外学时比为 1:1.5~1.2。实行大班教师负责制; (2). 重视师资培养,实行新开课教师试讲制; (3). 积极开展教学法活动,组织集体备课; (4). 根据高等教育部 1954 年 7 月 9 日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考试与考查规程》规定,很多 高校采用口试和以四级分制(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考试成绩。 (三)简要评述 (1)在这五年中,为了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中央制定了文教工作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订了统一的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虽然在 1956 年曾出现过短时间的发展过快以及 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等问题, 但总体来看, 这一阶段教育事业, 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健康的,是我国教学质量是比较高的一个历史阶段。 (2)1954 年提出的制订教学大纲的原则和要求是符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制订的第一个 用于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使教师进行该课程教学有了依据, 该大纲的内容和体系是适当的, 贯穿于大纲中的对高等数学课程应保持应有的严密性,注重揭示数学中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要 求是正确的,它不但使我国高等数学课程教学逐渐从欧美模式中走出来,也为我国以后该课程的教 学奠定了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当时主要参照了前苏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在以后的较长时 间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前苏联五十年代教学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 和严密性,有些内容(例如一致连续、一致收敛等)要求过高。知识面较窄,对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不够。 (3). 将高等数学课程分为大班讲课和小班习题课,实行大班教师负责制;组织集体备课,实 行新教师开课试讲制以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等管理措施都是十分正确的,即使在 60 年后的今天,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考试要求严格,考题重视基本概念和基 本理论,采用口试或笔试加口试,采用四级记分制等,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当扎实,这些也是值得重 新总结和认真研究的。 第三阶段( 年) (一)形势与背景 1. 1958 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时期。根据 1956 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二五”计 划建议的要求,制订了第二个五年教育发展计划。要求在“二五”期间应采取着重提高教育质量和 有重点地稳步发展数量的方针,适当地调整各科、各类专业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补足科学技术 上的缺门专业,五年内计划高校学生大约增加一倍左右。 “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才,首先是工业技 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应该实事求是地而不是主观主义地调 整科系和设置专业,切合实际地改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以便使培养的人才能 够更加适应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要求。 ”为了解决缺乏师资和学生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从高 等学校毕业生中抽调适当数量的优秀学生,培养更多数量的研究生,并且有重点地选派高等学校的 毕业生和教师出国学习我们缺乏的学科,以增加师资。 ”此外,还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夜大学,函数大 学教育。 2. 然而,1958 年, “二五”计划刚刚开始,就出现了以钢铁产量高指标为先导的工农业“大跃 进”运动,推翻了“二五”计划建议方案,改变了原订计划发展的方针。根据中共“八大”二次会 议制订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精神,于 1958 年 5 月下达的计 划,发展速度比原定计划大幅度增长。同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指示》 中提出, “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既要有中央的积极性,又要有地 方的积极性和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学校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此,必须采取统一性与多样 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 “全国应在 3 到 5 年时间内, 基本上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农业合作社社社有中学和使学龄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 和幼儿园的任务。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 15 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 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 ”不切实际的要求,使教育事业出现了盲 目冒进的混乱局面,浮夸之风到处盛行,教育质量普遍下降。1959 年教育事业虽然提出了“巩固、 调整和提高”的方针,但由于 1958 年“大跃进”所造成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纠正以及 1959 年下 半年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开展,上述情况并没有根本转变。 3. 1958 年,我国试图突破前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创立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在 4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教育工作会议上,讨论教育方针,批判教条主义、右倾保守思想和脱离生产、 脱离实际,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5 月,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劳动制度” ;8 月,毛泽东主席指出: “高等学校应该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的领导;二是群众 路线;三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 提出的“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这些指示的指 导下,我国教育战线上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不但将生产劳动列为一切学校中的正式课程,要求学校要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农业合作社办学校 (例如,是年 9 月,全国大、中、小学教职工和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普遍停课,投入大炼钢铁和 三秋劳动) ,而且开展了“拔白旗” 、 “插红旗” 、 “红专辩论”与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群众运动, 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忽视了课堂教学和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主导作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 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 4. 1960 年 11 月,为了改变 1958 年以来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八字方针,提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摆在第一位。要调整新建高校,集中力量办好 64 所重 点高等学校。要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提高质量。采取多毕业、少招生的办法,调整招 生指标。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 ,3 月举 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即“广州会议” ) ,周恩来总理,陈毅、聂荣臻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 我们历来把知识分子放在革命联盟内,放在人民队伍当中,放在劳动者之中,对知识分子必须采取 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知识分子是人民的劳动者,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劳动者,应该取消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1961 年 6 月,在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简 称《高校六十条》 )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起主 导作用的是教师;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当安排得当,以利教学;正确执行党 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服务;正确执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提高学术水平;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充分发挥校 长、校务委员会和各级行政组织的作用;做好总务工作,保证教学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改进党的领 导方法和领导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62 年之后,高等教育工作重新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 5. 为了贯彻执行《高校六十条》的规定,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1962 年 6 月 14 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直属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修订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 》 ,要求 各校必须抓紧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提出修订教学计划的八项原则, 接着又要求对 1954 年制订的 教学大纲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明确指出,为了发挥教师教学上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大纲为指导 性的教学文件,并提出制订指导性大纲的六项原则: (1)既要吸收 1952 年教学改革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又要着重总结和运用改革教学内容的好 经验; (2) 制订教学大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必须处理得当,避免生搬硬套, 牵强附会,乱贴政治标签的缺点; (3) 应该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并注意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 避免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4) 应当规定学生必须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范围和具体要求。份量必须适当, 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要大体合理,防止片面求多,求新、求深的偏向; (5) 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课教学大纲应当保证科学系统性和基本 内容的完整性,符合切实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不要过分强调结合专业 和勉强联系实际; (6) 教学大纲必须以经过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知识为主要依据。在修订教学大纲的工作方 法上,是在统一原则的指导下,按课程的性质,分别由教育部和中央各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和审批。 1962 年 7 月 7 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正式成立高等工业学校基础课程和各类专业共同的基础技 术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的通知》 ,该委员会(简称“编委会” )的任务是在中央各有关部委的领导下, 拟订教材工作的长远规划及年度选编出版计划,研究提高现有教材的质量,选编审查新教材以及组 织推动教材评介等。 (二)重大建设与改革事件 1. 在 1958 年开展的第一次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中,由于受到“大跃进”和极“左”思潮的影 响,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高等工科院校数学课 程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强调课程教学中要大力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冲破旧的课程体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大大削弱了基础理论课。 例如,有的学校当年入学的新生刚进校就被带到农村参加一个月的农业劳动,后来又调回学校参加 大炼钢铁运动,整个一学期断断续续只上了约一个月的理论课程。在《高等数学》课的改革中,提 出了打倒“柯家店”的极左口号,企图从根本上突破著名数学家柯西将微积分建立在极限理论基础 上的科学体系,削弱了极限概念和理论;为了使《高等数学》课的教学可以“多快好省” ,在很多院 校一度盛行“单多合并” ,就是在讲授微分学和积分学时,将一元与多元函数的相应概念、理论和方 法合并起来,同时讲授。后来,由于难点过于集中,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和巩固,很快又被否 定了。在教学方法方面,不少院校采用“单课独进”的方法,并由学生“自教自辅” ,由学生、干部 和教师三结合编写教材或由学生“自编教材” 。这些做法,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违 背了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教学改革认识过于简单化。在学术问题上,由于大搞“拢白旗, 插红旗” , “红专辩论” ,批判“反动学术权威” ,严重挫伤了一些专家教授的积极性。例如,负责制 订我国第一个“高等数学教学大纲”的朱公谨教授在这场运动中被当做“白旗” ,使他的身心健康受 到了打击。 2. 为了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少院校和教 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尝试。例如,有的教师以《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指导,努力 揭示数学中主要概念的实质, 揭示数学理论和方法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1960 年 4 月由天津大学等 27 所院校集体编写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打破了多年以来我国工科院 校本科生的高等数学课程仅包括解析几何、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局面,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 程技术专业的需要,增加了工程数学课程。按照该大纲编写的教材及其使用说明书也分为第一部分 (即基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合专业部分) ,其中第二部分包括无线电专业类型、水土类型专业、 化工类型专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 1960 年 7 月至 10 月分别出版(详见附录 2) 。制订该大纲所遵 循的原则是: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专 业,反映现代科学成就,建立新系统; (3)坚决贯彻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方针。基 础部分总学时为 189―195(其中包括习题课 24 学时,数学实习 32 学时,大型作业 22 学时) 。结合 专业部分:无线电专业类型 200 学时,水土类型专业 89 学时,化工类型专业 68―97 学时) 。天津大 学齐植兰教授在翻阅了这四套教材(她本人并未用过)后认为,其中的基础部分有以下特点: (1) 单多元函数合并,将二元函数(多元函数主要讲二元)作为点函数与单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函数 图形一起讲。因此要先讲矢量与空间坐标。在导数及其几何意义部分,导数与偏导数同时给出。由 曲边梯形面积、曲顶柱体体积、物体质量一起引出定积分,二、三重积分概念。 (2)分析问题、引 出概念多处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论述(略) 。 (3)定理多用几何说明,而不作严格论证。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部分,略去罗尔定理,从几何上给出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由路程与速度的关系(直线运动)给出,不证明。级数部分主要讲幂级数,数项级数 内容大部分删去,只是由判断幂级数在收敛区间端点处的敛散性提出数项级数的收敛性问题,仅仅 给出 p ? 级数的收敛性及交错级数的收敛性定理。 (4)增加了一些实际应用的内容,如傅氏级数中 使用的谐量分析法,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级数解以及数值计算等,体现与专业 结合,重实际应用的特点。三本结合专业部分的高等数学,突出体现了专业特点。如无线电类型, 结合网络问题引出矩阵概念;只讲二、三阶行列式,未给 n 阶行列式的一般定义,举例用降阶法(代 数余子式)计算四阶行列式;由复数阻抗引出复数,指出复数法使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有类似的计 算公式,并给出复数欧姆定律,克希霍夫第一、二定律,串并联支路阻抗公式及电流的功率公式。 又如,概率论部分,三本教材都没有用常见的投硬币、掷骰子问题引出随机试验、偶然事件等概 念,……,而是通过氢分子的运动状态,计算机的装配与调整,钢筋的屈服强度等引入随机试验与 随机变量等概念。三本书均以实例归纳总结给出概率的古典定义、统计定义、全概率公式、贝叶斯 公式、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等,……,体现了重实际应用的特点。 3. 一些重点院校也在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时数的分配上进行了探索和调整。例如,西安交通 大学于 1959 年制订的机电类教学大纲将高等数学课程划分为(I) 、 (II)两部分:高等数学(I)即 为过去的高等数学,学时数为 330―347(机类低限,电类高限) ,其中讲课与习题课比例为 2:1,实 验课(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使用方法、误差理论和简单的近似计算)14 学时,课内外学时比为 1:15。 制订大纲的原则是: (1)贯彻辩证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 (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保 持系统的完整性,并提高理论水平; (4)着重计算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基础部分的教学内 容与传统内容变化不大,但增添了一致收敛,旁义积分审敛准则等理论以及渐伸线与渐屈现、包络、 微分方程的算子解法和微积分的一些近似计算等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高等数学(II)供不同专业 选修,包括矢量分析与场论(14 学时) 、复变函数(24 学时) 、数理方程初步(14 学时) 、特殊函数 (14 学时) 、积分方程初步(12 学时) 、拉普拉斯变换(10 学时) 、差分方程(14 学时) 、变分法(22 学时) 、最小二乘法(18 学时) 、概率论(45 学时) 、线性代数(18 学时) 。 4. 1962 年, 成立第一届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编委会, 由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张鸿教授任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赵访熊教授为副主任委员等共十人组成(详见附录 1) 。编委会认真总结了 1952 年特别是 1958 年以来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于 1962 年 5 月对 1954 年制订的高等数学 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作为适用于工科本科五年制各类专业适用的新大纲(详见附录 2) ,同时 还组织编写并评选出一批新教材。 在新修订的高等数学(基础部分)的教学大纲中,保留了原大纲的框架和体系,对内容的深广 度作了一些精简。例如,删去了一致连续和一致收敛;要求讲清极限的 ? ? N , ? ? ? 定义,但不强 调给出 ? 后求 N 或 ? ;面积分只要求定义、性质、计算法及应用,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均未提 及。该大纲的说明书中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各章节内容的重点和深广度作了详细的说明。强调切 实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的所谓数学课程的“三基”训练;规定总学时为 290;强调 习题课,规定 290 学时中 110 学时用于习题课,并对各章习题课的学时数和习题数量均作了明确的 规定, 以确保学生把知识学到手。 “编委会” 新制订的工程数学部分的教学大纲, 供不同专业选学 (缺 大纲, 应作较详细说明) , 天津大学等 27 院校以及其他重点院校在 1959 年以后改革中提出的关于工 程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被吸收到该大纲中。 在教学管理方面,恢复了大班教师负责制,组织集体备课,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以及新教师开 课的试讲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简要评述 1. 1958 年上半年开始历时近两年的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从改革的初衷上来看是好的,是为了 冲破前苏联教育模式和教学经验的局限和束缚,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育制度。然而,由于受 到“大跃进”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加之我们缺少经验,对教学改革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对教 学规律和认识规律重视和研究不够,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因此,在改革中,有些想法过于极 端,做法有比较粗糙,对改革的成果有没有进行认真的总结和鉴别,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鱼龙 混杂,致使一些正确的改革思想和萌发出的改革成果的幼芽在简单的否定中被淹没,使教学秩序受 到了破坏,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教学质量大幅度降低。这个沉痛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的。 2. 尽管如此,在这五年中广大教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在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 导,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冲破旧的课程体系,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和数学理论中的重要科学思想, 增加工程中所需加的数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仍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特 别是将现代工程技术中所需要的一些应用数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纳入工科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大 纲中,扩充了工科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大改变了我国大学数学课程的面貌,对以后提高工 程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学改革锻炼了 师资队伍,在许多教师的思想中播下了教学改革的火种,使以后的改革中能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3. 在 1960 年之后,虽然由于天灾人祸,又经历了国民经济的三年困难时期,但是在党的“八 字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广大教师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根据《高校六十条》的要求, 各级领导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逐步恢复了教学秩序,不但使教学质量在稳步回升中得到提 高,而且根据修订和新制订的教学大纲,修改并编写出版一批质量较高的新教材,为提高下一阶段 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第四阶段( 年) (一)形势与背景 1. 为了贯彻“八字方针” ,从 1962 年上半年开始,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 例如,在 1961 年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的规模和精减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大幅 度裁并高等学校。到 1963 年,高等学校由 1960 年的 1289 所调整裁并为 407 所,在校生人数由 96 万压缩为 75 万;1963 年 6 月,决定对高等学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中央与省、市、自治区两级管 理的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都要贯彻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都要遵守中央统一规定的教学 制度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 都要按照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规划和计划办事。 1964 年 1 月 25 日至 3 月 7 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根据中央和刘少奇主席的指示精神,要求要加强政治思 想工作,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逐步实行两种教育制 度,城市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方针;要整顿和加强教师队伍;拟 定发展教育事业的长远规划。教材建设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2. 1964 年 2 月 13 日 (甲辰年春节) , 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工作会座谈会 (后被称为 “春 节座谈会” ) ,他在会上指出: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办法不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 试方法都要改。同年 3 月 10 日,毛主席在一封来信上指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 讲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 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的。 1965 年 7 月 3 日,毛主席在给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的信中再次指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 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后称为“七三指示” ) 。 3. 在这个阶段,我国教育界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这一重要问题。据有关专家回 忆,当时有位教授以一支探险队到深山老林中探险,是授于他们“面包还是猎枪”为比喻,阐述培 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在广大干部和教师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讨论。同时,还提出高等学校要培养 像乒乓队的“种子选手”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那样的学术上的优秀拔尖人才。 4. 1966 年 5 月 7 日,毛主席在看了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一份报告后写的一封信中提出,各行 各业都要以本业为主,兼学政治、军事、文化,从事生产、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 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段。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 命,资产阶段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 (后称为“五七指示” 。 ) 同年 5 月 16 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 (即著名的《五一六通知》 ) ,提出“彻底批判学术界、 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领域中的领导权。 ” “同时批判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文 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席卷开来,使我国教育事业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二)重大建设与改革事件 1. 根据 1962 年《编委会》修订的《高等数学(基础部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组织修订、 编写并评选出版了一批新教材。主要有: (1)樊映川等编的《高等数学讲义》第二版,1964 年 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与第一版 相比,该书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与章节的次序方面,力求基本符合新大纲,凡超出大纲要求的内容 都用小字排印,例如,函数的一致连续性和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及其性质。对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线、面积分与微分方程作了较多的修改。 (2)清华大学数学教研组编《高等数学(基础部分) 》 (上、下册) ,1964 年 8 月,人民教育出 版社出版。 (3)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数学》 (上、下册) ,196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 版。 关于供不同专业选用的工程数学教材,除前面提到的于 1960 年底至 1961 年初由 27 院校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本(分别供无线电类、水土类、化工类专业选用)教材外,现在查到的只 有 1966 年 1 月由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复变函数》 ,其余各 校使用的同类教材都是由各校自己编印的讲义。 2.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技大学后,大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关肇直教授、吴文 俊教授亲自为学生上基础课,华罗庚与关肇直二位教授还分别编写出版了《高等数学引论》 ( 1963 年 7 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 、 《高等数学教程》详见附录 3。与其他教材不同,他们编写的教材 不受统一教学大纲的限制,也没有传统意义下分析、代数与几何的严格分界线,在教学内容和体系 上,是对前苏联教材的突破,值得我国数学教育界认真总结。 另外,清华大学赵访熊教授还编写了一本很有特色的《高等数学》 ,作为工科院校的教学参考书 于 1965 年 6 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详见附录 3) 。 3. 为了贯彻“七三指示”和“少而精”原则,很多工科院校对《高等数学》课程做了大量的细 致的工作。例如,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编委会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张鸿教授将该校高等数学教 研室作为“试验田” ,在他和编委会委员陆庆乐教授的带领下,几乎每周都用一个单元的时间开展教 学研究工作,对高等数学的体系和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少次 要的问题,以保证把主要内容真正学到手。同时,还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同吃 饭,一同听课,统计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间、作业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减轻学 生的学习负担,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休息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数学 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又作了一些精减,一些院校还赶写了精简的《高等数学》讲义,但为时不长便 开始了十年大动乱。 (三)简要点评 1. 纵观这一阶段工科数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是比较扎实的,教学质量是很高的。在 总结 1958 年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澄清了一些思想,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做法,进一步 稳定了教学秩序;特别是首次肯定了工科数学课程应当包括高等数学(基础部分)和工程数学(结 合专业部分)两部分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使学生数学知识面的扩充有了一次大的飞跃;提 出了教学工作要贯彻“少而精”原则,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 这些思想和做法都是正确的,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这一阶段提出了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优秀拔 尖人才这两个重要问题;由著名数学家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并编写教材的问题;如何在教学内容、体 系和教学方法上突破前苏联框架的束缚等。由于对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因而 没有认真总结,组织力量认真研究,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致使对它们的研究一直延续到十年动乱 之后,甚至至今仍然是困扰着我们而没有很好解决问题。 3. 1966 年的“五七指示”错误地估计了我国阶级斗争的形势,改变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发了 十年的大动乱,使我国教育事业再次受到重大挫折和破坏,使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处于停滞甚至倒 退状态。 第五阶段( 年) (一)形势与背景 1. 1966 年 5 月至 1976 年 10 月的“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大动乱的十 年。在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 1969 年 4 月党的九大的政治报告中 提出了所谓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 后来被林彪、 江青等人组成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 对我国政治、经济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这十年中包括了第三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 划时期。 “三五”计划提出了“进一步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积极备 战,……,加快国防工业和大小三线建设。 ”的方针,1970 年草拟的“四五”计划《纲要》也提出: “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备战,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 ”1973 年修订的《纲要》还提出: “深入开展 教育革命,大、中、小学都要贯彻执行《五七指示》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高 等学校要建立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新体制,走上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 的道路。 ”按照这些方针,我国的教育事业几乎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 2.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高教部和教育部相继瘫痪,教育计划工作基本停顿,高等学 校与大专学校大都停止招生。同年 9 月,两部被撤销。原高教部直属高等院校交由所在省市领导, 国务院其他部门所属院校,在北京的仍归各有关部门领导,在外地的或迁到外地的,交由当地省市 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领导。从 1966 年到 1969 年停止招生 4 年,直到 1970 年和 1971 年才开始招收工 农兵学员的试点,大部分工农兵学员只有相当于初中甚至还不到初中的文化程度。学制缩短为 2―3 年, 而且他们在校的主要任务是所谓的 “上、管、 改” (即上大学、 管大学、 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 “开门办学” ,下乡下厂,上阶级斗争这门主课,斗“走资派” ,批“反动学术权威” 。 3. 1968 年 7 月 22 日, 《人民日报》刊登《文汇报》记者、新华社记者的调查报告《从上海机床 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 , 并在编者按语中引述了毛主席加写的关于理工科大学要走上海机床 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的指示(简称“七?二一指示” ) 。同年 9 月,上海机床厂为贯彻毛主 席的“七?二一指示” ,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此后,各地相继仿办。 4. 1968 年 7 月 22 日,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行驻清华大学。至 8 月底,工宣队进驻了 北京地区的全部大专学校。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派工人 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 , 要求 “各地应该仿照北京的办法, 把大中城市的大、 中、 小学逐步管起来。 ” 8 月 26 日, 《人民日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 。文中引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 “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 村, 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 在工宣队进驻高校后, 错误地斗争、 批判了大批干部和教师。校系两级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或教育革命组,许多学校撤消了教研室(组) 和基础部,把各门课程的教师及学生混合编成专业联队和教育革命小分队,大搞所谓教育革命,提 出了形形色色的“教育革命的方案” ,进行名目繁多的改革,把建国以来形成的高效的教学组织、领 导体制、规章制度全盘否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明显下降。 5. 1969 年 10 月,林彪发布所谓“第一号令”后,一些高校被裁并,一批设在大中城市的高校 被外迁,更多的高校则以办“五七”干校、试验农场、分校、进行教育革命实践等名义,在农村建 立“战备疏散点” ,将大批师生员工和部分家属下放农村,造成校舍被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遭到 严重破坏和散失。 6. 1971 年 6 月,成立国务院科教组,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由于张春桥、迟群一伙控制了会 议,全盘否定了建国十七年来的教育工作,在会议纪要中提出了所谓“两个估计” ,即文化大革命前 17 年教育战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的教育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原有教师 队伍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是资产阶级资识分子。纪要还把所谓的全民教育、天才 教育、智育第一、洋奴哲学、知识私有、个人奋斗、读书做官、读书无用,作为“刘少奇修正主义 路线”的“八大精神支柱”进行批判,提倡“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 。会上还将全国 417 所高校调 整、撤销合并为 309 所。 7. 1973 年 7 月 19 日, 《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张铁生的一封信。编者 按说:张铁生“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 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8 月 10 日, 《人民日报》转载,并再加按语说此信“确实发人深省。 ” 8. 在十年动乱时期,中央的很多领导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了批评。特别是对林彪、 “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集团进行了斗争。例如,1967 年 2 月前后,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 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政治局和军委的领导同志,在不同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 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 ) ;周恩来总理在 1972 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针 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提出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提倡“为 革命学业务、 文化和技术” , 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等一系列正确的主张。 邓小平副主席在 1975 年主持党中央工作期间,与“四人帮”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对教育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如教育要整顿,大学不能只办“七二一” (大学)一种形式,要尊重教师的地位,学生要认真学习文 化科学知识,等等。 (二)重大建设与改革事件 1. 十年的大动乱,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包括大数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处于全面的 停滞、破坏和倒退的状态。特别是在
年的四年中,高等学校全面停课,停止招生,中央 文革小组煽动广大师生“踢开党委闹革命” ,冲出校门,进行所谓的“革命大串联” ,到处“造反” , 挑动派性和武斗, “打倒一切” ,甚至搞打砸抢。在此期间,将各级领导干部都当作“走资派”进行 长期的无情的斗争;对大多数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专家、教授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 “或一 批二看,或一批二用,或一批二养” ,遭到批判斗争,有的致死致残,有的被剥夺教学科研的权利, 长期下放劳动;对解放后培养起来的教师,大多也被视为资产阶级“臭老九” 。广大教师由于被派下 厂下乡,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接受“再教育” ,长期脱离教学、科研实践,没有时间进行(也 不敢进行)业务上的“再学习” ,就是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也荒疏了,更谈不上进行有实际价值的教 学改革了! 2. 从 1970 年开始,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的试点。由于这些学员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都很差,学员间的差距也很大,为了适应这些学员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数学课程必须从初等数 学讲起,这对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头痛的一件事。 1 1 2 例如,有的学员很长时间都搞不懂为什么 ? ? 1 ,而不等于 ?当时,不少学 2 2 4 校的教师都编写了《初等数学》教材,满足工农兵学员的实际需要是当时大学数学教学中碰到的一 个具体问题。由于讲授初等数学至少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所以在 3 年的学习期间用于讲高等数学 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 《高等数学》课必须大力削减和降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要求,只讲一些最基 本的计算方法和简单的应用,结合专业的工程数学内容大都被砍去了。 3. 为了适应“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 , “大家都能学” ,不少学校都重新编写了《高等数学》 或《微积分》的教材,其中于 1971 年 4 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清华大学基础课《微积分》编写组编 写的《微积分》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本。据清华大学至今还健在的老教授回忆说,这本书是该校的 几位教授在北京特种钢厂一边劳动一边为工人师傅讲授微积分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为了让工人师 傅能够听得懂,他们通过工人所熟悉的用大锉加工圆形工件的例子,用最通俗易懂的形象直观的语 言讲解微积分中“以直代曲”的思想。正如编者在该书的“内容简介”中所说的那样, “本书力求从 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际经验出发,以分析微分、积分这对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转化 为线索,阐述了微积分的基本分析方法,研究了微积分的计算和应用问题,初步打破了微积分教材 的旧体系, ” “一把大锉捅破了窗户纸” , “破除了微积分的神秘感。 ”由于该书篇幅很小,内容非常简 单,当时的售价仅为 0.38 元,所以事后被称作引为笑谈的所谓“三毛八的微积分” (详见附录 3) , 广为流传,也为不少院校借鉴。 4. 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 有人翻译出了马克思的 《数学手稿》 , 并在当时的党中央的机关刊物 《红 旗》上刊登。在该手稿中,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解释牛顿和莱布尼兹在创立微积分初期所 遇到的困难。他把无穷小量说成“既是零,又不是零” ,把导数说成“零比零” 。学习与应用马克思 的《数学手稿》和 鲁滨逊的《非标准分析》中“ 时数学课程改革的时尚。 5. 为了加强数学理论与专业课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收集与编写数学在各工程专业和工程 技术中的应用实例,很多院校的数学教师所在的数学系(或基础部)和教研室(或组)被解散,他 们大多被分配到其它专业或教研室中去,并组成各种教育革命小分队,到工厂中去,一边参加劳动, 一边收集和提炼各种专业和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并将它们编入高等数学的教材中。例如,西安交通 大学不少数学教师在先后到西安铁路信号厂、宝鸡秦川机床厂、岐山秦岭机床厂等单位的劳动中, 发现并整理出不少工程实际意义的例子,有些很长时间内还在教学或教材中被应用。 (三)简要评述 1.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继 1958 年―1962 年教育革命挫折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第 二次大动荡、大挫折、大失败,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破坏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大动乱。 它耽误了一代人的成长和培养,至少为国家少培养了 100 万名合格的大专毕业生和 200 万以上的中 专毕业生,造成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条战线上的人才奇缺,后继乏人,造成了教师断层,科技人 才断层,干部断层,使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在本来就已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 又落后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造成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严重的心灵创伤,使年青一代和在校学 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急剧下降。这些“内伤”比严重的“外伤”影响更为长远,教训更为惨痛,值得 后人永远记取! 2. 值得庆幸的,多数干部和教师对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教育战线进行的反革命阴谋和破坏0 ”的观点并用以讲解微积分、将它贯穿到微积分教材中一度成为当 0 活动是反对的,而且用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1976 年 4 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 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的抗议运动,其实质就是拥护以邓小平 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就是民心相背的最生动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文革期间不少教师在非 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去深入浅出地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挖掘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中 的科学思维方法。前面提到的通过用锉刀锉出圆形工件,用长方体形的砖块砌出圆柱形的烟囱等非 常通俗的例子来阐述微积分中“以直代曲”的思想,以及用马克思《数学手稿》中的哲学思想来解 释无穷小量和导数等概念,虽然显得简单了一点,但这种努力对人们领会微积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思想方法是颇有启迪的,对大学数学改革的深入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当然,用什么哲学观点去解 释数学中的概念,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能乱贴政治标签,乱扣政治帽子。另外,不少教师还在下 厂劳动期间,发现和整理了不少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实例,努力探索解决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路子,这种做法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六阶段( 年) (一)形势与背景 1. 1976 年 10 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 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全会以后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 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要解放思想、开动 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停止使用“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 2. 1977 年 7 月,邓小平同志恢复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以后,亲自主管教育工作,召开了一系列 教育工作会议,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他明确指出, 文革前 17 年的教育工作, “主导方面是红线” , 要彻底批判和推倒“四人帮”搞的所谓“两个估计” ;要恢复“文革”前实行的统一考试、德智体全 面衡量、择优录取的从高中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的制度,并从 1977 年开始正式实行;要提高教育质 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教育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要求相适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1978 年 4 月, 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研究了
年教育事业规划纲要 (草案) , 会议指出: “从 现在起到 1985 年是关键的 8 年,前 3 年着重整顿提高,为后 5 年加快发展打好基础。 ”1979 年 12 月,教育部开会研究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具体措 施,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便进入调整科类结构、专业布局和专业内容阶段。例如,从 1982 年起, 用 3~5 年时间对高校的文、理、工、农林、医药等各科类的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 3. 1984 年 10 月 20 日举行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突破了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5 年 5 月 19 日在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制定了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草案。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 “国力的强弱,经济发 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 以后, 又明确指出: “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4. 文革以后,教育部开始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组织力量编写出版新 教材。 (1)1978 年,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规定:理工科类 本科学制一般为 4 年;保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原则,4 年中主学时间为 146 周,兼学及其 他活动为 34 周;理论教学与实验至少应占主学时间的 80%;基础课教学时间必须保证占总学时的 70~75%,课程要精简,内容要少而精;等等。 (2)1980 年初,教育部委托部分直属高等工业学校拟定了《教育部关于直属高等工业学校修 订本科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 》 ,规定培养目标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 业务上“必须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1980 、1981 两年,教育部印发了 12 种专业的教学计划作 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参考性教学计划,也供其他高等工业院校修订计划的参考。在《规定》中提 出了修订教学计划的六项原则:正确处理整治和业务的关系;正确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切实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认真实行劳逸结合的原则;体现统一性与 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3)1980 年 4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修订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程教 学大纲的几项原则(草案) 》 ,明确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选编工作的依据。修订教 学大纲应该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认真总结我国高等工业学校 30 年来正反两方面 的经验,特别是 1962 年修订教学大纲的经验,汲取外国有益的东西,使大纲符合我国高等工业学校 的实际,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培养人才的需要。并提出了修订工作的 7 项原则规 定(略) 。 (4)1980 年 4 月 28 日,教育部又发出《关于编审高等学校理工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材的 几项原则(试行草案) 》 ,要求“有计划地进行教材建设工作,逐步为各门课程编写、出版各种具有 不同风格和特色, 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教材, 以利于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 明确指出 “教 材既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科学的著作。 ” 在这个文件中分别提出了编审教材的基本要求、 编审教学 参考书的基本要求、编审实验教材的基本要求和编审习题集的基本要求。在《编审教材的基本要求》 中详细地规定了八项编审原则(略) 。 同日,教育部还印发了《高等学校理科教材和工科基础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暂行工作条例(实 行草案) 》 ,决定恢复有关各科的教材编审委员会,作为教育部在教材和教学工作方面一个经常性的 业务指导机构。规定了在教育部领导下,编委会的五项工作:1)组织草拟和审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 纲(理科教材编委会还要制定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 ,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向 教育部及时提出修改各种教学文件,促进教学更好地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建议;2)研究各科教材编审 中的方针原则性问题及促进教材内容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制订教材建设的长远规划, 报教育部审批; 3)组织评选各校新推荐出版的讲义,审查新教材和某些教学参考书的书稿;4)组织编委会成员及 其他教师对教材情况作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撰写教材评介和教学经验介绍的文章,组织召开有关 教材和教学经验的讨论会和交流会,评选优秀教材;5)开展外国教材的研究与评介工作,组织交流 外国教材的研究情况和成果,向教育部和有关出版社提出选购及翻译、影印外国教材的建议。 (二)重大建设与改革事件 1. 1977 年,教育部(当时称为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要首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当年 12 月 在西安召开了高等工业学校数学与物理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草拟了《高等数学》 (含工程数学)教材 编写大纲,根据这个编写大纲,1978 年 3 月由同济大学主编出版了《高等数学》 (上、下册)第一 版①,该书后来成为全国使用面最大的一本教材。 2. 1980 年恢复了工科数学教材编委会(两年后更名为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 指委” ) ,编委会主任为清华大学赵访熊教授,副主任为北京工业学院的孙树本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的陆庆乐教授,后来被称为第二届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985 年成立的第三届工科数学课 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为陆庆乐教授,副主任为清华大学盛祥耀教授。根据教育部规定的编委会的 工作任务, 对 1962 年制订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与 1962 年的大纲相比, 在高等数学 (基 础部分)中删去了已移至中学的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以及平面解析几何的内容。在课程的目的与任 务方面,将原大纲中“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到“为培养四个 现代化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服务” ,并且还提出“注意培养学生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 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课程的基本要求方面,将原大纲中要求学生正 确理解的基本概念仅局限于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和级数的收敛性增加到多元函数微积分中的 偏导数、全微分、重积分和线面积分等;要求正确理解和应用的定理和公式增加了变上限求导定理 和格林公式;要求熟练运用的法则和方法,去掉了洛必达法则,将积分法仅限定为换元法和分部积 分法,增加了二重积分计算法。总学时由 290 减少为 216~230,习题课减少至 58 学时,课内外学时 比为 1:2。因此,新大纲不但总学时、习题课学时减少了,而且教学基本要求也提高了。在高限学时 230 中还包含了原大纲中未作要求的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级数中的柯西收敛原理以及一致收 敛和一致收敛级数的性质等。 3. 根据 1977 年 12 月西安会议上通过的工程数学编写大纲, 在 1978 年~1979 年, 由人民教育出 版社相继出版了一批工程数学系列教材: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写的《线性代数》 ( ? ) 、浙江大 学数学系高等数学教研组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重庆大学谢树艺编写的《矢量分析和场论》 、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写的《复变函数》 、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数学教研组编 写的《积分变换》和《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 。这几本教材后来又根据编委会(或教指委)修订 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改,并改由高教社出版,成为全国高等工业学校使用面较广的几本工程数 学教材。同时出版的还有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数学教研室、软件教研室编写的《算 法语言?计算方法》 。 4. 为了有利于各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有利于搞好搞活教学, 办出特色; 有利于保证基础课课程的基本教学质量,便于进行教学质量的检查,1985 年教育部决定不再组织制 订本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而委托各课程教指委制订有关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工科本科基础课 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一个指导性的教学文件,它是作为工科本科学生学习有关课程必须达到的合格 要求,各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作特殊要求。它是普通高校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 纲的依据,也是编写基本教材和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根据上述精神,工科数学教指委于①参加该书编写的有同济大学王福楹、王福保、蔡森甫、邱伯驺,上海交通大学王嘉善,上海纺织工学院巫锡禾,上海科技大学蔡 天亮,上海机械学院王敦珊、周继高,上海铁道学院李鸿祥等。 1985 年启动,1987 年完成《高等数学》课程和四门工程数学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复变函数与数学物理方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制订工作,并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后于同年 4 月由高 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 务,第一次提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基本要求将对学生掌握不同数学知识的高低程度划 分为三个等级。例如,在多元微积分中,对重积分的概念、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两类线积分的概念 和格林公式定为最高的一等要求;对三重积分与两类线积分的计算法定为二等要求;对两类面积分 的概念、计算法、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平面线积分与路径无关条件的应用、散度、旋度、重 积分与线面积分的应用定为三等要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 与 1980 年的教学大纲相比略有调整。 例如, 删去了级数中的柯西收敛定理、一致收敛,增加了梯度、散度和旋度等概念。高等数学的参考学时 (含习题课)由 1980 年的 216~230 学时再次降低为 190~210。线性代数学时为 32~36,概率论与数 理统计学时为 44~52,复变函数学时为 32~36,数学物理方程学时为 30~32。 4. 工科数学教材编委会和教指委召开了两次全国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第一 次经验交流会于 1982 年 月在成都科技大学(现已合并到四川大学)召开。第二次经验交流会于1987 年 4 月 22 日在安徽马鞍山华东冶金学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近 200 所院校近 300 名 代表。会议交流材料 300 多篇,内容涉及教书育人、贯彻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 等方面。对我国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在这个阶段,创办了两个大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刊物。 1980 年陕西省数学会恢复了由原中国数学会西安分会在 1954 年创办的《数学学习》 (创办一年 后即停刊) ,将该杂志由原来面向中学数学教师改变为面向大学数学教学,1982 年开始挂靠在西北 工业大学。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按国家出版总署的要求, 改为由西北工业大学和省数学会共同主办。 1998 年经国际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高等数学研究》 。 “其宗旨主要是紧密配合大学的数学教育,研 究高等数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方法 和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为从事大学数学教学一线的教师、数学工作者和优秀学生,提供 一片从事数学教学研究、交流教学成果和学习高等数学体会的创作园地。 ” (详见附录 12) 另一个刊物是于 1984 年 9 月创刊的《工科数学》 ,该刊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全国高等工科学校 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办的,教材编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赵访熊任该刊编委主任。1990 年后改 为由全国高校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合肥工业大学主办,编委会主任由各届教指委主任担 任。其宗旨是:推动我国高等工科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探索数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促进数学教学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工程技术服务。该 刊还刊登为满足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需要的专题讲座和专题研究等文章。经国家科委、国家新闻 出版署批准,从 2003 年第一期开始,该刊更名为《大学数学》 ,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数学与统计 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合肥工业大学主办。 《大学数学》办刊的宗旨为:报道全国高 等学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与进展,为广大高校的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信息的园地,为提高高校数学教师 业务水平服务,为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服务,促进我国数学教育事业服务。自 2006 年至 今,该刊由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6. 1987 年开始进行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评估工作,制订了《高等数学》课程评估方案和指标体 系(讨论稿) ,并在陕西省进行首次评估试点工作,在各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在全省进行统一的评 估考试。这次评估,不但对全省高校《高等数学课》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 且为进一步开展全国的该课程评估工作积累了经验。 7. 1986 年启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数学试题库》研制工作,组成由西安交通大学负责,华 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工科数学协作组(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参加的 研制组,至 1990 年完成一期工程。 8. “文革”结束以后,为了解决教师业务荒疏和教师队伍的断层问题,教育部在国内一些著名 高校(如北大、复旦等)中组织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进修班、讨论班等) ,特别是基础课 教师培训班,并请国外学者到中国讲学。不少学校派出青年教师参加这些培训班,提高青年教师的 业务水平。同时,还派遣一些业务基础较好的教师到国外著名高校进修或作访问学者。另外,还有 些院校从 1977 年恢复高校招生制度后,在 77―79 三年中以师资班的名义专门招收了一批学生,选 择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为他们上课,为后来解决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问题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三)简要评述 1. 由于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例如,修订教学计划,修订或制订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一批教 材,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等) ,不但迅速及时地解决了教材的有无问题,教师的短缺问题,而且使 动乱了十年的教学秩序很快得到了恢复和稳定,使大学数学课程建设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而持续发 展的新阶段,迎来了我国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春天。 2. 由于恢复了文革以前的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例如,恢 复了教研室、集体备课、大班教师负责制、新教师开课试讲制等) ,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经验交流会 (包括全国的、地区的、省市的等) ,开展课程教学的评估试点工作,恢复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和研 究生教育制度等,从而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打倒“四人帮”后焕发出了积极向 上和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巨大热忱。因此,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非常认真的, 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刻苦的,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比较高的! 3. 将课程的“教学大纲”发展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调动了各校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进行课 程建设的积极性,增加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灵活性,活跃了教坛,为 20 世纪 90 年代开 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铺设了道路。然而,我国大学数学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仍然受到前苏联框 架的严重影响;我们对当时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和教材建设状况缺乏 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对我国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缺 少认真的研究;对加强数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认识不足;对如何进行教学方 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也缺少办法。这些都是当时广大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七阶段( 年) (一)形势与背景 1.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平定了在 1989 年春夏之交发生的一场动乱之后,党中央明 确宣告,今后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据此,中央制订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 、 “九五” 计划。1992 年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提出思想更解 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在教育方面,按照邓小平同志在 1983 年就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和一系列的指示,加快教育事 业的改革和发展。 2. 党的十四大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 “科 教兴国”的战略,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来抓。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进一 步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将 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变成高等教育强国。1995 年 5 月 26 日,江泽民同志指出: “科教兴国,是指全 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1998 年 11 月底又说: “要迎 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 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 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1998 年 5 月 4 日,江泽民总 书记在北大百年华诞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 竞争日趋激烈。 ”并向教育界,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了富有远见、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定: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 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 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 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这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实施“科教兴国”的 动员令,是中国百年现代高等教育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有力回应。 3. 1998 年 3 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八条思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高等教 育改革既要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又要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育体制改革中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教学改革中,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应贯穿于高等教育改革 的始终;在高等学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的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本科教学是基础;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4. 按照上述思路,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例如,在教育部的引导下,关于转变教育思 想和教育观点的大学习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在学习讨论中,明确了要加强素质教育和素 质教育的内涵,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 化素质是基础,并在高校中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由过去只讲传授知识,到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再发展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上的突破。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 是不可分裂的,要把三者贯穿到教育过程的始终。又如,1995 年,教育部提出了“把怎样一个高等 教育带入 21 世纪”这一激励人心的挑战性问题,制订了“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 系改革计划” ,要出版 1000 本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建立总数超过 200 个理、工、文、经济、文化 素质等教学基地。 5. 1995 年 3 月,国家教委提出了《面向 21 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 1996 年 6 月批准了第一批共 41 个立项项目(含 236 个子项目) ,有 107 个院校和 2300 多名教师参 加了项目的研究。与历次教学改革相比,这是一个有组织、立意新、起点高、较系统的改革计划。 它涉及到教育思想和教观念,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 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经过研究与实践,在改革思路与有 关理论研讨、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更新与重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教学管理与评价标准的 改革、新教材编写设想与规划、实践教学的强化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少项 目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为今后大范围提高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二)重大建设与改革事件 1. 本阶段历经第四、五两届全国高校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两届工科数学课程教指委 都由本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和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组成。其中第四届教指委由西安交 通大学马知恩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萧树铁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马知恩教授担任本科组组 长,北京印刷学院盛祥耀教授担任副组长;萧树铁教授担任研究生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家琦 教授担任副组长。 第五届教指委主任委员仍由马知恩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华南理工大学汪国强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向隆万教授、哈工大刘家琦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马知恩兼任本科组组长,汪国强、 向隆万兼任本科组副组长;刘家琦兼任研究生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洪毅教授担任副组长。 2. 这两届教指委本科组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大量 的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在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方面主要有: (1)在 1987 年第一次《高等数学》课程评估试点的基础上,又于 1992 年在上海、1993 年在 武汉分别继续进行该课程教学评估试点工作,并修订原评估试点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使之更加 完善。 (2)确定每五年(每届教指委工作换届时间为五年)召开一次全国工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经验 交流与研讨会。第三次交流会于 1992 年 8 月 27~31 日在成都召开,由西南交大承办。这次会议由来 自 207 个单位的 270 余名代表参加。除大会报告外,代表们还就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 手段现代化、教书育人和因材施教、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分组交流 与研讨。 (3)开展了一些教学研究工作。例如,教指委于 1992 年开始,按地区分语种对国外同类教材 进行比较广泛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评介工作, 并于 1994 年在黄山召开了 (由合肥工业大学承办) “国 内外工科数学教材研讨会” 。会上,将我国教材与国外的同类教材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分析了当时我 国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在教材的内容和体系方面我们应当向国外教材,特别是美欧教材学 习和借鉴的地方。又如,华东地区的一些高校还承担了“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素质与知识结 构”课题的研究,通过研究,初步探索了我国工科数学内容改革和课程设置问题。 (4)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1991 年暑假,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以“普 及现代数学”为主要内容由清华大学杜教授为主讲教师的讲习班。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设数学建 模选修课、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在我国刚刚开始不久,为了提高教师开设该课的能力和水平,于 1992 年在上海举办了一期以“数学建模”为主要内容的讲习班。后来,在全国不少地区和高校陆续举办 了很多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的各种类型的讲习班、培训班或研讨班。 (5)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制订
教材建设规划的几点意见”文件中提出的: “对 质量较高,基础较好,使用面较广的教材,要进行锤炼”的精神,工科数学教指委在广泛调查研究, 征求用户使用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对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的《高等数学》 (上、下册,第三版) 和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复变函数》等两套教材进行锤炼。这两套教材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招聘日语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