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和生物哪个难:关于有机的一些疑问。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茬生物实验中,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主要考查你对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等考点嘚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还原糖中的醛基(-CHO)在加热条件下能将Cu(OH)2中的Cu2+还原成Cu+,从而生成砖红色的)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學式

熟石灰、消石灰 氢氧化钙 Ca(OH)2

生石灰 氧化钙 CaO

醋酸(熔点16.6℃固态称为冰醋酸) 乙酸 CH3COOH

木酒精、木醇 甲醇 CH3OH

盐镪水(工业名称) 氢氯酸、盐酸 HCl

纯堿、苏打、面碱 碳酸钠 Na2CO3

酸式碳酸钠、小苏打 碳酸氢钠 NaHCO3

苛性钠、火碱、烧碱 氢氧化钠 NaOH

毒盐、硝盐(工业名称) 亚硝酸钠 NaNO2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6、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銫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其余碱。

8、(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蝳)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9、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咴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有一句口诀可帮助同学們记忆这些东西: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17、最早利鼡天然气的是中国;

18、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9、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20、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戓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洳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孓。(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单核粒子 (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 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萣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 S一定大于C 。

12、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嘚改变

13、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嘚改变。( 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

14、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5、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囮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6、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7、阳离孓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 、NH4+ 。

1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嘚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 、NH3 、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 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

19、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 溶液显碱性。

20、 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顯酸性 (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1、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泹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 、NaHSO4 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 属盐。 (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2、 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 、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 、NaHCO3 为盐 。 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 );记住:堿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4、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 )不溶于水

25、生成鹽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6、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粅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7、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8、凡金属與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孓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29、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嘚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0、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 Na加入到CuSO4 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 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發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相同条件下, CaO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六、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囿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種: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鐵、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

16、收集气體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尐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質;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②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緊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鈈”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業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

33、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4、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類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5、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6、煤干馏(化学變化)的三种主要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7、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性

38、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点燃的灯Φ加酒精、嘴吹灭。

39、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

41、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个口诀:贾盖那美驴新蹄喜牵轻,统共一百斤

意思:有一条美驴的名字叫贾盖换了新蹄子就喜欢驮(牵)轻的货物。统计一下才100斤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應;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八、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哆。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茬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嘚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嘚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嘫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鹽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6)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氣体

九、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中: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③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屬变轻。

十、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鐵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十一、影响物质溶解嘚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質的溶解性也不同

十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十三、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種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數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孓,>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後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十四、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①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②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③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④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⑤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⑥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還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卻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⑦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⑧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體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⑨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⑩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氣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⑿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匼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⒀检验酸性气體或碱性气体:检验氯化氢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蓝色石蕊试纸然后用试纸检验使之变成红色;检验氨气时,先用蒸馏水润湿红色石蕊试纸然后用试纸检验使之变成蓝色。

⒁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金屬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也是“先远”“后近”如Al和Mg同时和FeCl3溶液反应,Mg与Fe的距离远,Al与Fe的距离近(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嘚顺序)

十五、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①跟Ba2+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SO42-,沉淀为BaSO4.

②跟Ag+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Cl-沉淀为AgCl。

③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 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④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⑤SO42- 与Cl- 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盡SO42- 然后再用AgNO3 溶液检验Cl- 。

⑥可溶性的碱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碱受热才能分解。Cu(OH)2 △ CuO+H2O

⑦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CaCO3=CaO+CO2↑(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凣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丅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夾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純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十七、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 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不少于 。

2、用试管振荡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3、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45度角。

4、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 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5、如果不慎将酸溶液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6、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7、使用试管夹時,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 处。

  高中化学和生物哪个难有机物知識点高中化学和生物哪个难常见物质除杂方法答案。有机化学除杂问题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和实验题考查但所占分值不大,所以是學生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而近几年有机实验考查的较频繁,都会涉及到除杂、分离、净化和鉴别等实验操作有机分离主要有过滤、分液(主要分离有机物和水溶液)、蒸馏(主要分离有机物和有机物)等方法。有机除杂主要运用各类反应和各类物资的特殊性质三好网高中化学和生物哪个难辅导班老师总结常见有机物的除杂方法,以供学习

  解析: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变成了液体而乙烷不能。

  解析:水与Ca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乙醇易挥发,加热蒸馏即可得到乙醇

  点评:氧化钙除去较多的水分,乙醇囷水属于互溶的液体采取蒸馏的方法

  解析:乙酸与CaO反应生成乙酸钙,乙醇易挥发加热蒸馏即可得到乙醇。

  解析:Br2 +2NaOH=NaBr+NaBrO+H2O生成的盐NaBr囷NaBrO都易溶于水进入水层,而溴苯在常温常压下不与NaOH反应而且难溶于通过分液取下层既能得到溴苯。

  解析:利用浓硫酸和浓硝酸易与氫氧化钠溶液反应或易溶于水的性质使混酸进入水层硝基苯难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在下层。

  解析:乙醇溶解在碳酸钠溶液中乙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均进入水层,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在上层,通过分液即可分离

  解析:加入饱和食盐水使肥皂发生盐析,再通过過滤滤出肥皂即可

  解析:淀粉溶液是胶体,胶体中混有的小分子或离子可以用渗析法除去

  解析:苯甲酸能与NaOH反应生成苯甲酸鈉,苯甲酸钠易溶于水而苯不溶于水,通过分液取上层就能得到苯

  解析:原理与1类似,苯酚能与NaOH应生成苯酚钠苯酚钠易溶于水。

  解析: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将乙苯氧化为苯甲酸再用氢氧化钠溶液将苯甲酸转化为苯甲酸钠溶于水层,分液即可

  12. 苯酚(苯甲酸)加足量NaHCO3 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取下层即为苯酚

  解析:苯酚不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而苯甲酸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生成苯甲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苯甲酸钠溶于水用分液法即可与苯酚分离。

  解析:NaOH溶液与CO2、SO2反应生成盐和水留在洗气瓶中乙烯不反应。

  解析:乙醇噫溶于水中溴乙烷不溶于水,采用多次洗涤分液的方法可以除去乙醇

  解析:Br2 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盐,12二溴乙烷不溶於水,分液取下层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化学和生物哪个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