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领土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

北极区(地球的北极)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地球的北极
(地球的北极)
北极地区或北极地方(有时也直接用“”一词来指代)指的是环绕在周围的地区,与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北极地区包括整个以及(领土)、、、、、、和八个国家的部分地区。北极地区主要由一个被广大覆盖的(即北冰洋)和环绕在其周围的一圈无树木的地带所组成。在全球的影响下,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冰盖厚度在不断下降。一些证据表明,最迟到2040年 或2100年[2][3],北极地区在夏季时将不再为冰所覆盖。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在2007年夏季冰层的融化速度高于估计值,因此可能最早在2013年就会出现无冰的情况,甚至可能更快。北极地区的生物体包括冰中的、与海洋、陆地动物以及人类。这一地区具有非常独特的。而在此居住的居民和其文化都与这里低温和极端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北极区地理环境
北极就在地球的北纬66°30′度。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冰冷的海水携带着冰山从北冰洋流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季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息。最近,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1909年,两名美国人——罗伯特·皮埃里和弗雷德里克·都声称是自己首先到达北极,但是,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此后的各种研究证明,皮埃里至少到达过距离极点数千米的地方。
北极地区有多种定义。通常认为的北极地区为(6634'N)以北地区,以和为特点。基于和因素,北极地区也可定义为七月份时的10℃以北地区,而这一边界与北极树木线大致对应。文化意义上的北极地区则更为广阔,包括了北极原住民的活动范围。此外,北极地区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上的定义是八个北极国家的北方领土,甚至包括地理上属于亚北极地区的芬兰的。
也有一些科学家从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海洋以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7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北极区气候
气候寒冷,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40到-20℃,暖季也多在8℃以下。在西伯利亚观测到的历史最低温度为零下70摄氏度。北极点的历史最低气温为零下59摄氏度。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和。而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的气温。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动物开始活跃并忙着繁殖后代。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在北极太阳永远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时节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过23.5度。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兰海域可达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极区植物
北极地区(不含泰加林带)的严寒气候使得无法生长,因此当地的植被主要由生长接近地面的低矮、类禾本植物、、和构成。这种植物带被称为。随着升高,可供植物生长的热量(主要是太阳能)大大减少。在极北地区,植物的周期大幅放缓,达到了极限,因为最微小的节约对都有利于维持生长和繁衍。全年寒凉的环境使得北极地区的植物在大小、种类和繁衍能力上都有下降。在最温暖的区域,灌木可以生长到两米高,、和可以形成厚厚的覆盖层;而在最寒冷的区域,绝大部分的地表是裸露的,植被基本上是地衣和苔藓,间有少数。
北极区动物
北极动物种类繁多。陆地上的中,有、、、;有、、。其中北极熊是北极最大的陆生动物
。水域中有、、、以及和等六种鲸类,还有、北方狗鱼、灰鳟鱼、、、长身鳕鱼、及等各种鱼类
。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北极的海象、海豹、北极熊和角鲸都曾濒临绝种的边缘,而斯特勒海牛则已经在1768年因人类过度猎杀而灭绝。
北极地区的鸟类有120多种,大多数为。北半球的鸟类有六分之一在北极繁衍后代,有至少12种鸟类在北极越冬
。在湖泊及水泽中有各类,如长尾凫、赤颈凫、短颈小野鸭、、、、黑凫、等;飞禽则有北极雷乌、、、、、和黑冠苍鹭等等
北极熊和北极驯鹿
最有代表性和象征北极的动物是北极熊。Polarbear(Ursusmaritimus)
北极熊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动物,也是第二的陆地食肉动物,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北极熊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直到在科迪亚克岛发现了880公斤的,北极熊才屈居第二(如果不计入亚种,北极熊仍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雄性北极熊身长大约240-260cm,体重一般为400-600公斤,甚至可达800公斤。而雌性北极熊体形约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长约190-210cm,体重约200-300公斤。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500公斤。
北极熊虽然体型巨大,但头部相对比较小,还细细长长的,和口鼻一起呈楔形,从侧面看去颇有流线型的效果。它们的耳朵和尾巴也很小,据说这样有助于减少热量散发。北极熊虽然周身覆盖着厚厚的白毛,但皮肤却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就能窥见皮肤的原貌。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好点子。北极熊的毛也非常特别,它们的毛中间是空的,这样的构造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毛发下面的黑色皮肤上,有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另外,皮肤下面厚厚的脂肪层进一步把严寒隔绝在了身体外面。北极熊这种多层保暖措施是如此有效,以至于它们有时不得不四仰八叉地趴在冰面上以便好好凉快凉快。北极熊的毛发在夏季虽然不像其他北极动物那样换成深色的夏装,不过也可能因为而微微变黄。2005年7月,在芝加哥附近的里,几只北极熊的毛发竟然变成了郁闷的绿色!原来,那年正经历着酷暑,潮湿与干热交替出现,炎热潮湿的气候让藻类欢天喜地,它们趁机钻进了北极熊那中空的毛发里,于是……北极熊的前爪十分宽大,在游泳的时候宛如双桨,并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而四只爪垫上都长有粗硬的毛发,不仅有助于保暖,还可方便它们在冰面上行走。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能闻到冰面下的味道。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它们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围的浮冰和岛屿上,还有相邻大陆的海岸线附近,基本呈环极分布。它们一般不会深入到更北端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浮冰太厚了,连它们的最主要猎物——海豹也无法破冰而出,没有食物,北极熊自然不会去冒险。生活在那里的北极熊被我们分为六大种群:俄罗斯弗兰格尔岛-阿拉斯加西部种群;阿拉斯加北部种群;加拿大北极群岛种群;格陵兰种群;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俄罗斯法兰兹约瑟夫群岛种群以及西伯利亚北部至中部种群。
很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它们那白色的皮毛与冰雪同色,便于伪装,而且又厚又防水。皮下的脂肪层可以保暖。除了鼻子、脚板和小爪垫,北极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覆盖着皮毛。多毛的脚掌有助于在冰上行走时增加而不滑倒。当然也不会畏惧寒冷甚至可以在冰水中前行数分钟之久。
捕猎北极熊受到了严格控制。北极的土著----,仍每年捕杀少量的北极熊。他们用北极熊的毛皮制衣。除了它那维生素A含量过高而有毒的肝,其他的都被吃掉。
鹿科属的唯一种。又名角鹿。下分9个亚种。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
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栖于寒带、亚寒带森林和冻土地带。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以、为主的寒温地带。多群栖,由于食物缺乏,常远距离迁徙。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食,随着季节变化也吃树木的枝条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树叶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个月,每胎产1仔,偶见2仔,哺乳期约5~6个月。雌性幼兽18个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个月左右。
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北极麝牛、北极黄金鸻、鲸
貌似家养的牛,然而奔跑起来不像牛而像羊。它长着大胡子,身上的毛长的可拖到地。动物学家研究表
明,麝牛同和更接近。麝牛的近亲可以在热带地区找到,是四不像的扭角羚。麝牛不会分泌任何麝香。北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其总数约7000头。
北极最大的是格陵兰鲸,其身长20米~22米,体重可达150吨。刚出生的小鲸一般有三四米长,重两吨左
右。母鲸对它的孩子十分抚爱,遇到危险时就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鲸,并发狂地挡住捕鲸船的攻击。北极有一种形体较小、长相奇特的鲸叫一角鲸,体长仅4米~5米,重约900公斤~1500公斤。它的体形很奇特,头上长着一个约1米~2米的角。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一个浑名,叫它独角兽。其实,一角鲸的“角”不是角,而是大牙,也有人称它一齿鲸。人们研究一齿鲸特别对奇长的牙齿生理作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分布在大部和北极地区的,秋天一到,先是飞到加拿大东南部的拉布拉多海岸,在那里
北极黄金鸻
经过短暂的休养和饱餐,待身体储存起足够的脂肪之后,则纵越大西洋,直飞南美洲的苏里南,中途不停歇,一口气飞行4500多公里,最后来到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过冬。而在阿拉斯加西部的黄金鸻则可一日气飞行48小时,行程4000多公里,直达夏威夷,然后再从那里飞行3000多公里,到达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甚至更南的地区。而且,在这样长距离的飞行中,它们可以精确地选择出最短路线,毫不偏离地一直到达目的地,可见它们的导航系统是非常精密的,至于它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却仍然是一个谜。
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寒冷的一个。浮冰面积约占北冰洋总面积的2/3以上。北极点处海水深达2000多米,常年为后冰层所覆盖。夏季,北冰洋上到处可见漂动的浮冰。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储量相当可观。北冰洋战略地位突出,有不少重要国际航线经过北极上空。
北极区资源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尽管现阶段开发油气资源在技术上不可行,但全球变暖正在使北极地区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油气开发今后可能会趋于可行。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月至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和)。海洋里有、、、、、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此外还有、极犬等。
北极区北极光
(Aurora)是发生在地球南北极上空特有的一种高空,也是一种宇宙的放电现象。是由来
自于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亦称)到达地球的磁层空间时,受到地球南北极强磁场的吸引而进入地球空间,高速带电粒子与地球上空的高层大气发生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放电现象,产生出能量极强、范围极大、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彩色光带,这就是极光。在南极见到的极光称为(Aurora Australis),在北极见到的极光称为北极光。极光在地球的南北极上空,有时也扩展到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据科学家研究,极光的发生除了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外,还与太阳的活动,特别是每隔11年周期性发生的活动——太阳表面的耀斑活动关系密切。为此,对极光的研究,不仅在日地关系、太阳活动的研究上和对空间环境的监测都有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例如,无线电通讯、雷达监测、大海航船、飞机和人造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常使用都与极光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于伴随极光活动的强电磁扰动对地面的高压输电设备也有影响。
北极区因纽特人
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Inuit)和拉普人(Lapps)。
北极区别称
因纽特人旧称人。
北极区外貌
身材不高,宽鼻子,黄皮肤(属黄种人),头发又黑又直。
北极区人口
世界上现有6万多因纽特人,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
北极区特征
因纽特人能够在冰天雪地中长时间地活动自如。
北极区生活
因纽特人以渔猎为生,主要捕杀冰海中的鱼类、鲸、海豹和冰原上的北极熊、北极狐。因纽特人与他们驯养的狗相依为命。这种狗以擅长拉着雪橇在冰面上奔跑而闻名,还能够协助主人捕猎。
北极区衣着
因纽特人穿着用兽皮缝制的衣服,能够抵御极地的严寒。
北极区建筑
因纽特人的房屋低矮而厚实,多用石块和泥土垒成,有时也用冰雪来修筑临时性的住房。
北极区简史
在,北极地区的气温温暖,从平均海平面温度推断,当时北极地区温度可能最高达到20 °C,最低-15 °C,并不是被冰雪覆盖。当时的北极地区有 和分布。、、、和都可能在北极地区作迁徙。同样地,在南极地区也发现了恐龙的踪迹,比如的。
古中国人在北极
继古爱斯基摩人向北迁徙之后,中、低纬度发展起来的古文明人也逐渐开始思考,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巴比伦人的泥板地图。图上刻画着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伦人心目中的世界模样。环形的河流围绕着圆形的大地,而巴比伦则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华民族也同样经历过“以我为中心”的阶段,汉族人奉轩辕氏黄帝为祖先,后来发了大洪水,他的孙子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业未竟而被天帝所杀。鲧的儿子禹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里所讲的事情。但是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不仅是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险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后,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脚步测量大地。太章从东极走到西极,测得长度为23.35万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竖亥从北极走到南极,用一种叫做“算”的约6寸长的竹片测量大地,结果与东西距离完全相同。可见人们居住的大地应当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处于四海环绕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逻辑地自称为“中央之国”,即中国。
后来,又亲自去天边探险,顺便开展外交活动。他往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到过“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过“鸟谷国”、“黑齿国”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国”。他向南到过“交趾”,翻越天气极热的九阳之山,到了“羽人国”、“裸民国”和“不死国”。往西去过西王母三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国”,见到了只饮露水不食五谷的人;还到过堆满黄金的“积金山”,见过“奇脑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过“令正国”、“犬戎国”,又穿过积石山,到北海拜访了兼任海神与风神的禹疆。大禹告别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却又在茫茫风雪中迷了路,反倒愈发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个叫做“终北国”的地方。这个“终北国”,也许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北极探险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录。尽管这次记录出自于神话故事,尽管当时大禹的足迹可能远远没有到达北冰洋岸边,但这毕竟是炎黄子孙5000年文明史中与北极有关的并值得感叹的一笔。
古希腊人在北极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明人类将目光投向北极,最早是从开始的。因为,据说北极圈首先是由古希腊人确定出来的。他们当时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而这个圆正好是北纬66o33′的纬度圈,也就是北极圈。
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学派极端鄙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说法,他们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坚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谐”与“数”的需要。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则为“地球”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考虑到为了与北半球的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于是,有一个叫毕则亚斯的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风帆,开始了文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北极的冲击。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到达了冰岛或者挪威中部,可能进入了北极圈。公元前325年,毕则亚斯回到了马塞利亚(今法国马赛)。
冰岛、格陵兰岛的发现
毕则亚斯之后1200年,一个叫奥塔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贵族于公元870年第一次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海角,转过科拉半岛而进入白海。与奥塔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寻找新的土地,结果发现了冰岛。
而格陵兰岛的发现者是一名挪威海盗,叫红脸艾力克。他在当时已属挪威管辖的冰岛连续两次杀人之后,被驱逐出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一个无篷船里,怀着一线希望,硬着头皮往西划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航行之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当时的气候正处于全球小温暖期的最佳气候阶段(欧洲人称作“中世纪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兰岛那样的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于生命的环境。红脸艾力克在那里住了3年,觉得那里是一块很好的土地,于是决定回冰岛去招募移民。为了使这个地方听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格陵兰,即绿色的大地。当然,当时格陵兰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然而,500年之后,即公元1500年前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又一次波动(进入小冰期),那里的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于是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世外桃源,渐渐进入沉寂状态。北极人类活动的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自发的地域发现时期。
北极航线时期
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
由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珠宝成山、美女如云的人间。于是,西方人开始寻找通向中国的最短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欧洲人相信,只要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因此,中世纪的北极探险考察史是同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分不开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沿欧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纽芬兰岛。第二年,他们继续往北,希望寻找那条通往中国之路,但却一去不复返,成了为“西北航线”而捐躯的第一批探索者。
从1594年起,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3次北极航行。1596年,他不仅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o4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记录,并成了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日,年仅37岁的巴伦支由于饥寒劳顿而病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
1610年,受雇于商业探险公司的英国人哈德孙驾驶着他的航船“发现”号向西北航道发起冲击,他们到达了后来以哈德孙的名字命名的海湾。不幸的是,22名探险队员中有9人被冻死,5人被爱斯基摩人所杀,1人病死,最后只有7人活着回到了英格兰。
1616年春天,巴芬指挥着小小的“发现”号再一次往北进发,这是这条小船第15次进入西北未知的水域,发现了开阔的巴芬湾。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麦人白令为俄国考察队长,去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彼得堡,自西向东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后,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他们从那里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后的17年中,白令前后完成了两次极其艰难的探险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也就是的白令海峡。在1739年开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正是由于他的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但是,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国人帕瑞船长坚持冲入冬季冰封的北极海域,差一点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却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即北极冰盖原来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他们在浮冰上行进了61天,吃尽千辛万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实际上却只向前移动了270公里。这是因为,冰盖移动的方向与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他们往北行进时,冰层却载着他们向南漂去。结果,他们只到达了北纬82o45′的地方。
日,著名的英国探险家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
日,海军部又派出富有经验的北极探险家开始第三次北极航行。全队129人在3年多的艰苦行程中陆续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这次无一生还的探险行动是北极探险史上最大的悲剧,而富兰克林爵士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却使后人无比钦佩。
1878年,芬兰籍的瑞典海军上尉路易斯·潘朗德尔率领一个由俄罗斯、丹麦和意大利海军人员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维加”号等4艘探险船首次打通了东北航线。
1905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他们的成功为寻找北极东方之路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这一持续了大约400年的打通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探险活动,我们可称之为北极航线时期。
北极区科学考察
各国在北极建立的陆基观测站和浮冰站多达几百个,考察研究主要围绕冰雪、海洋、环境、遥感遥测、生物生态等展开。
日,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开展代号为“北极-2007”的北极深海考察。俄国家杜马副主席、极地探险家奇林加罗夫操纵深海潜水器,将一面能保存100年左右、1米高的钛合金国旗插入北极点以下4261米的北冰洋洋底。此举意在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从地质角度上看是西伯利亚大陆板块的延伸。
俄罗斯北冰洋插旗行为发生后,美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派出“希里”号重型破冰船开赴北冰洋,对阿拉斯加附近的北冰洋洋底进行测绘研究。这是美国政府继2003年和2004年之后的第三次测绘活动。美国于1947年在阿拉斯加成立海军北极研究所,1958年成立美国科学院极地研究所,研究涉及声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环境预报、冰、雪、永久冻土工程学、极地物质系统和人对严寒的适应性等项目。
早在1915年前后,加拿大政府便开展了针对北冰洋的探险和考察。1947年,加拿大设立北极东部研究小组和北极区海域生物研究所,1958年又设立海冰研究中心,主要进行加拿大北冰洋大陆架的调查。加拿大在其北部区域设置了30多个北极观测站,2011年更是斥资1040万加元在北极努纳武特地区建立最新的现代化研究所。
北极地区周围的陆地、岛屿已基本由北冰洋沿岸国家分占完毕。国际上公认的只有北冰洋中心区域是不归任何国家所有的公共海域,世界各国可自由开展科学考察。越来越多的非北极圈周国家积极投身于北极事务。
政府踊跃参与北极事务,2007年8月,印度派遣第一支北极科考队奔赴北极进行考察。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早对北极进行探险考察的国家。1990年,日本政府正式设立北极圈环境研究中心,从事对北极海冰为中心的大气、海洋环境变化的状况等研究。
北极区国际间合作
北极地区向来是国际政治的焦点之一。对北极地区进行首次综合性科学考察是在年的第一个。来自11个国家的11支考察队对北极地区的天文、地理、气象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有系统的科学考察。第二次国际极地年科考在日~日开展,参加的国家增加到34个,在北极建立了43个永久性的考察站。1957年是国际地球物理年,北极科考作为全球探测和研究的一部分,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1973年,美、加、丹、挪、苏签署旨在保护北极熊的多边协议。1976年,美、苏签署保护候鸟及环境的公约。1986年,环北极健康国际联盟成立。1990年,环北极的八个国家联合正式成立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
北极领土要求
主条目:北极领土要求
参见:早在,北极周边地区的国家就意识到北极地区的重要性。,曾对、、等地区宣示主权,并进行捕猎的活动。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等18个国家签署《》,承认对具有充分及完全主权。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该地区,但活动受挪威法律管辖。1925年,、、、、等国家亦参加该条约。
1933年,发表了题为“两极地区:在南极与北极领土要求的研究中,对地理与历史资料的考虑”的报告。1941年,美国与丹麦共同在建立。
时期,由于北极地区是美国和苏联间最近的通道,双方都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加上北极的冰层为提供了躲避等传感器追踪的绝佳场所,在冷战期间,北极地区一直是美苏潜艇角逐的舞台。
以及不属于任何国家拥有。北极海外围的国家:、、、和()则拥有岸边200的。
根据,一个国家可以有十年的时间来宣告对其的主权。 据此,挪威(1996年),俄罗斯(1997年)、加拿大(2003年)和丹麦(2004年)都开展了对某些北极海区的领土要求计划。
日,一艘的探测深海小潜艇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在北极点附近成功下潜至海床,并一面1米高的钛金属制的俄罗斯国旗插在北极点下的上,以“证明北极附近海域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范围”。尽管这次下潜为科学探测,但在北极点下的海床插旗的行为引起了是否会展开对北冰洋海底的巨大油气资源的争夺的担忧。
美国和加拿大都对俄罗斯插旗的举动提出抗议,并宣布会以北极科考和军事演习等途径作出回击。
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
出于地理上的原因,通过北极地区是从东西半球到另一半球的最短航线。为此,许多探险家前仆后继,打通了与北美大陆之间的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期间,英美为了向输送战略物资,开辟了。后者成为了与苏联联系的重要交通渠道。北极航线起点一般是,终点主要是苏联北方的两个港口,和。航线由日开通,由英国和联合掩护。至1945年5月,同盟国向苏联先后派出三十七支护航船队和37艘单独航行船只,共计743艘运输船,损失85艘。同盟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对苏联起了很大作用,也鼓舞了士气和民心。
然而,之后,随着开始,北极地区成为了美苏角逐的舞台。双方潜艇多次在北冰洋冰盖地下遭遇。美国还曾经通过窃听苏联地下电缆和潜艇来获取机密情报。
2007年至2008年是国际极地年,新一轮的北极主权争议也再次响起。在北极点下海床插旗之后,加拿大在日至17日举行了名为“Operation Nanook”的军事演习。8月10日,加拿大总理宣布,将在北极地区新建一个军事训练中心和一座深水港。美国也计划于2008年在阿拉斯加北段的巴罗观察站建立季节性基地,部署直升机、小型船只或者,用于执行海上搜索、救援等任务。
北极区污染
比起地球上其他地方,北极地区相对比较干净,但局部地区仍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并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人造品随大气及聚集至北极地区,许多地区的污染物含量比人口密集的都市中还要高。、北部等地的孕妇吸收过量化学物后,生女婴的数量达到了男婴的两倍。另一个例子是北极的烟霞。北极地区冬季的严寒,造成含微粒云团在空中悬浮而久降不下,并与地区的大气中飘移过来的二氧化碳、、、烟尘和农药等污染物结合,形成了北极烟霞。北极烟霞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主要是工业国家和工业排放的结果。此外,由于大量来到北极地区,其粪便中携带的和等化学成分也在严重污染当地。
脆弱的生态系统
北极是地球上最后的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之一,因此保护北极地区的和日显重要。北极生物圈的弱小的生产力以及简单的结构使得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自修复能力不强。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活动已经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北极地区的很容易遭到破坏。作为众多动物(其中不乏)的繁衍地,北极地区生态受到破坏将会对这些物种产生巨大影响。
北极地区气候变化
北极地区对效应十分敏感,因为北极冰山为浮冰,海水的温度对其消融有莫大的影响。冰山消融愈为显著。气象模型预测北极地区温度上升的幅度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个事实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巨大关注。其中,的融化将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升高。的和以及波兰科学学会海洋科学研究院合作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北极地区的冰山有可能在2013年就会全部消失。事实上,北极冰山消融的速度比预计中还要快。根据,北极冰盖在2005年至2007年的融化面积相当于国土面积的两倍。
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全是负面影响。冰层的消融使得所谓的“西北通道”出现,并可能成为一条快捷而易于航行的新商业航道。此外,北极地区冰雪的消融有可能为对冰层之下埋藏的丰富油气资源的开采带来希望。为此,国际社会对北极地区片水域的拥有权展开了争论。
日,秘书处运行秘书长奥利夫·奥尔海姆预言,至2008年夏季北极极点冰盖可能全部融化。而在日,多伦多大学的德里克·穆勒博士和巡逻员组成的科研小组发现,北半球最大的已断成三个部分。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Dami Editore 著,中文版 苏真 主编. 《动物世界·彩绘百科全书》第一卷. 清华大学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 2
.人民网[引用日期]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副研究员审核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极领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