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在考考南美洲的地理位置部分时会出的经典问题是什么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261所
24小时更新:3624
总量:6725681

2016高考地理一轮导学案:区域地理 1.2《常考的13个世界微观地区》(人教版含解析)
2016高考地理一轮导学案:区域地理 1.2《常考的13个世界微观地区》(人教版含解析)
时间: 10:25:34
下载量:5050次
大小:3.05M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262/263/264/265/266/26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百度题库_智能考试题库_让每个人都能高效提分的智能题库
职业资格类
职业资格类
全面备考·章节学习各个击破
第一章 自然地理
41个知识点 1902道题
第二章 人文地理
17个知识点 1128道题
第三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3个知识点 423道题
第四章 区域地理
11个知识点 250道题
第五章 选修部分
7个知识点 289道题
冲刺备考·热门下载高效提分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7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17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9.75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4课标Ⅰ卷,9题,4分2014课标Ⅱ卷,8~9题,8分 选择题 内容探究:今后,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整体性的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形式探究: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难度系数0.5左右。
热点探究: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方向来看,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014年大纲卷,4~5题8分2013课标Ⅰ卷,6题,4分
2013课标Ⅱ卷,8题,4分
2013课标Ⅱ卷,37(1),(2)题,14分 选择题综合题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知 识 整 合]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深 度 解 读]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2012·广东文综,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C项错误。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命题角度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2016·太原一模)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问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①循环功能
D.①②③④
(2)图中地理要素产生的新功能,一起参与作用的圈层是(  )
①生物圈 ②水圈 ③岩石圈 ④大气圈
D.①②③④
解析 该图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答案 (1)C (2)D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知 识 整 合]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含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1.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 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
2.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深 度 解 读]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地理环境各要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1.(2014·全国卷,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审题突破】 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C
命题角度二 贝加尔湖与湖区环境的相互关系
2.(2015·四川文综,11~12,8分)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  )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解析 第(1)题,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应是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湖面中心结冰应晚于边缘;位于山谷气温应偏高不会导致冰层较厚;北部纬度高于南部,气温比南部低,封冻期长于南部,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贝加尔湖与陆热容量大于陆地,故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冬季降温慢,气温高,减小了气温年较差,A项正确。结冰时放热不会使气温降低,融冰时吸热不会使气温升高;湖水结冰冰层使水汽含量少,不会增加空气湿度,A、B、D项错误。
答案 (1)D (2)C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2013·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 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第2题,风化作
答案 1.B 2.C
(2016·淮南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4.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解析 第3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4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3.A 4.D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5~6题。
5.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第6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答案 5.D 6.A
(2016·温州十校联考)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做石环。读图,完成7~8题。
7.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
①地形起伏较大 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  ③有充足的水分 ④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8.下列地区中可能发育有石环的是(  )
A.撒哈拉沙漠
B.云贵高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亚马孙平原
解析 第7题,从材料中“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可以判断石环地貌区的岩石颗粒大小不一;地形不是必要条件。冻融作用要有足够的水分和较大的气温波动。第8题,西西伯利亚平原能满足冻融需要的水分和气温条件。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和云贵高原,热量丰富,没有“冻”的条件。
答案 7.B 8.C
(2016·江淮十校联考)读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区域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城市间距离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a、b间将缩小 ②a、b间将增大 ③c、d间将缩小 ④b、d间将增大
10.某些年份,e沿海地区海(  )
A.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增多
B.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洪涝
C.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干旱
D.我国北方易出现暖冬
解析 第9题,a、b间有东非大裂谷,受张裂作用影响,间距将增大。b、d间既有东非大裂谷,还有大西洋中脊张裂边界,所以距离将增大。第10题,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即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我国北方出现暖冬。西北太平洋台风增多和我国北方夏季洪涝、南方夏季干旱都是
答案 9.B 10.D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12.导致该地区河流(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加
④灌溉面积增加
解析 第11题,2012年与1990年相比,河流径流量趋于平稳,含沙量减小,说明该流域森林覆盖率上升。第12题,修建水库与种植树木都会起到调蓄作用,使河流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减少。
答案 11.C 12.B
(2015·江6)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13.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B。
二、综合题
14.(2012·上海地理,47,4分)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解析 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具体表现: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
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15.(经典题)新疆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 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可按下列思路思考: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
答案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16.(2016·上海市十二校联考)东南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理景观多姿多彩。读图,完成问题。
据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南半岛主要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中南半岛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继而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影响气候的各要素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人文地理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和城市、交通、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答案 中南半岛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中国相连。一年中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中南半岛河流较多,河流流域面积狭小、由北向南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流量大、含沙量小、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对农业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对这里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等生长十分有利,产量大、质量高,种植业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等粮食产量较大。
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南半岛的气候、北高南低的地形造就北部林业、热带经济作物、南部水稻种植业,是形成当地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物质基础。
对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势地形的影响,沿海、河流沿岸、河流冲积平原及三角洲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分布密度大,城市众多,工业区稠密。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
[知 识 整 合]
1.地域差异的形成
2.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世界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深 度 解 读]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气候类型与植被发育对应关系原理应用
1.(2013·课标,6)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回答问题。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审题突破】
1.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
(1)图示区域位于45°N附近,属于①温带。
(2)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180千米,距海较②近。
2.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2.(2013·课标,8)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题。
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解析 根据题中材料可知,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③地由于地势高,年平均气温低,不适合樟树生长,B项正确。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知 识 整 合]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因素 水分 热量
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
提示 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深 度 解 读]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2015·江苏地理,7)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2.(2013·江苏地理,5)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题。
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草原带 ②热带雨林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热带荒漠带
解析 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有温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和热带草原带,没有经过热带雨林带,非洲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
3.[2012·江苏地理,27(4),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4分)
解析 P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分水岭东侧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整体从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命题角度二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2012·浙江文综,7)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解析 成都位于秦岭以南的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宝鸡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从宝鸡向西北到兰州再到酒泉,景观由森林向草原再向荒漠过渡。
5.(2013·山东文综,3~4)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为(  )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解析 第(1)题,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故选A项。第(2)题,东部森林植被分D项。
答案 (1)A (2)D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知 识 整 合]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1 200米。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提示 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深 度 解 读]
雪线及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山地垂直带谱的判读
1.(2012·北4~5)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审题突破】 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A
【读图指导】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常考的类图像之十六)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2.(2015·山东文综,9~10)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D.喜马拉雅山
(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解析 第(1)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项错;南岭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项错;昆仑山北侧位于暖温带,基带是荒漠带,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D项错。综上,选C项。第(2)题,考查地域分异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文材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某地北坡,说明三地的海拔、光照、温度差别不是太大,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引起的。故选B项。
答案 (1)C (2B
命题角度二 雪线及垂直带谱的综合分析
3.(2015·北京文综,1)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完成下题。
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解析 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植被的变化特点。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故太白山北麓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据“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知,“山的中腰”处降水多,B错;山的中腰处与山麓相比气温低,为针叶林带,C正确;“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知,“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符合题意。
4.(2010·福建文综,3~4)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增高。第(2)题,长江上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雪线高度逐渐升高。
答案 (1)D (2)B
考点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知 识 整 合]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沿纬线呈带状分布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广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灌溉
【方法技巧】 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
[深 度 解 读]
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
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分析
1.[2013·北京文综,40(2),10分]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下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10分)
【审题突破】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可知①地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②地自然现象?垂直变化明显。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2.(2012·上海地理,49,3分)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
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3分)
解析 由题干可知,丙地气候特点应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多。结合丙地的位置,考虑地形、洋流等因素即可回答。
答案 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的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课后作业提升
(2016·济南五校联考)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 1.D 2.C
3.(2015·广东文综,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依文献表述,该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是典型的纬度地带性现象,故选AB选项表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C选项表现的是经度地带性;D选项表现的是非地带性现象,故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2014·北京文综,1)北京时间日0时42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读下图,回答第4题。
4.玻利维亚(  )
A.东邻巴西,西临太平洋
B.受寒流影响,多雾少
C.西南山地垂直带谱复杂
D.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区
解析 据图可知,玻利维亚为内陆国,A项错误;玻利维亚西部为安第斯山脉,受秘鲁寒流影响小,B项错误;西南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纬度低,山地垂直带谱复杂,C项正确;该国地处热带,人口多分布于气候相对温和的高原地区,D项错误。
(2014·浙江文综,4)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完成第5题。
5.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解咸海至阿拉木图,地处中亚腹地,气候干旱、自然景观变化不大,大致是荒漠向草原的变化,A项错误。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地降水相对较多,有植被分布,且海拔较高,顶部有积雪,B项正确。锡尔河流经干旱地区周围引水灌溉,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减少,C项错。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此地区越向北、海拔越低,D项错误。
(2013·海南地理,8~9)我国天然白据此完成6~7题。
6.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7.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解析 第6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7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 6.C 7.D
(2015·江苏地理,15~16)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8~9题。
8.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9.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 第8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森林分布范围广,所以选D。第9题,森林分布主要受水分影响,地势较高区域,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河谷和平地有冻土发育不利于树木生长,所以选C。
答案 8.D 9.C
(2015·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第10题。
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10.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C项正确。
(2010·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1~13题。
11.该山3 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  )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12.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13.该山可(  )
解析 第11题,该山3 000米以上,两个山坡的自然带带谱都是四个,但是东坡自然带比西坡的海拔低,说明气温比西坡低;东坡的雪线比西坡低,说明东坡的降水更加丰富。第12题,一般情况下,河谷地带气候湿润,但是此处的河谷气候干旱,说明下沉气流的影响导致河水不易蒸发,影响降雨。第13题,我国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南北走向,且有高山冰雪带。也可用排除法获取正确答案,安徽、山西的山脉没有高山冰雪带,
答案 11.B 12.D 13.A
(2015·安徽文综,23)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第14题。
14.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示地区为北非和西亚,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形成荒漠带。
(2012·山东文综,1~2)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完成15~16题。
15.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B.温带草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6.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解析 第15题,由图可知,纵坐标由O到F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R地区向上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横坐标由O到E体现的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位于温带荒漠带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之间。通过以上分析可知,R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第16题,沿OF方向,以高山草原
答案 15.B 16.A
17.(2011·江苏地理,13)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
D.海拔高,降水多
解析 由图可知珠峰南坡相对高度大、基带的纬度低,海拔低,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变化幅度大于北坡,因此A项正确;考虑坡向,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相同海拔比北坡温度高,主要影响相同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故B项错;坡度大小与自然带复杂程度无关,故C项错;山的南坡、北坡海拔应相同,故D项错。
(经典题)读图甲和图乙,回答18~19题。
18.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近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19.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
解析 第18题,由图可知:o→b自然带呈现从热带向寒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热量为基础,所以,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o→a自然带的变化主要是水分差异形成的。第19题,由图可知非洲土地退化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18.D 19.B
(2015·江苏地理,12)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读图回答第20题。
20.牧民转场主要受(  )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图中显示冬、夏牧场中间为森林,说明山坡为迎风坡,森林所处高度降水最多,冬、夏牧场所在高度降水较少,为草地。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资源,夏季在海拔高的地区放牧,冬季在海拔较低的地区放牧,故A项正确。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美洲地理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