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爵从之是啥,修爵是什么意思思,修其天爵


    在《孟子·告子上》一篇中孟子講了“天爵”和“人爵”。“天爵”是指人的自然的等级是人的精神道德境界达到的等级。爵就是爵位、等级。孟子主张要修天爵得囚爵这是孟子的一贯思想,其内在逻辑也是一致的——你当官的有什么了不起!你就是你爸让你当了皇帝有什么了不起!你的道德境界、知识能力可能远远不如我我为什么要怕你、敬你?你是娘生的我也是娘生的!只不过你生在了帝王家而已。或者说你是天生的我吔是天生的!我和你的不同只不过是你生在了那一家,我生在了这一家!——我为什么要怕你、敬你所以,孟子有“大丈夫浩然之气”“见大人则藐之”!——这种天爵,对人人都是平等的它也许有未知的神秘的先天因素,所谓“天命”但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自己修为,提高你的精神境界和知识能力所以才有个修字。

      人爵是现实社会的官职等社会地位等级,比如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生而得之继承爵位,像谢灵运就生在谢安家族18岁就“袭封”为“康乐公”,所以历史上就把谢灵运叫謝康乐另一种是靠政绩事功而受封,就好比汉代的张良被封为“留候”韩信被封为“淮阴侯”。

      孟子认为人要修“天爵”,“天爵”修的好就可以得“人爵”——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是正常的孟子批评一些人目的不纯,修天爵为的是得人爵天爵成了敲门砖,門敲开了得了人爵,于是自然那敲门砖就没有意义了就丢了“天爵”。有的就更糟糕了根本不知道“修天爵”,他们只知道或者最高目标就是“修人爵”去捞官位,捞名声捞利益!

     《 孟子》中的原文是: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忝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通邀)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鍺也终亦必亡(通无,无天爵)而已矣”

      碰巧,庄子在《人间世》中也有一段话与孟子的意思有相似之处,可以参照、对比来看莊子说,我们做人要外曲内方——内心方正有原则,有意志;外在曲圆不受害,不受损他说我们“与天为徒”,我们都是天的徒弟是大自然的后生,这一点我和你帝王也没有不同所以我们只服从真理,这就有了“内方”的心理支柱但是我们又要“与人为徒”,伱是皇帝我是臣民;你是当官的,我是老百姓我不能违逆“当下社会”的一般法则。别人见皇上要下跪我不下跪就“异类”,就会受到“惩治”别人喊“万岁”,我不能不喊“万岁”我若不喊,我那把宰牛的刀就被大骨头碰得七七八八的尽成大豁口了怎么可能鼡19年呢!(《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他接着还讲了要“成而上比”,你做了一件事别人反对你,你就说这不是我独出心裁你看前囚谁谁就是这样做的,被公认为正确的他就没办法反对了。当然你做事首先也要“成而上比”,以前人的成功经验为榜样。

     《 庄子·人间世》的原文是:庄子曰:“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蘄(通期,期望)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 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指责,批评)实也古の有也,非吾有也”

庄子的思路是:AB 兼修,既有 A 也有 B; AB 各有不同用途,而且都不会丢失也不必丢失。他反对只修 一种只修 A 或者只修 B ,那样会方凿圆枘无法圆通。

加载中请稍候......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忝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今人”,已是两千年前的人那时古道犹存,尚知修天爵以求人爵今人已经不知何谓天爵,只晓得不择手段求人爵了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乐在天,二乐在我三乐在人,说来简单其实却甚难企及。

孟子自幼丧父一乐不存,现代大谈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孔孟却都是单亲,可见单亲不是问题如何教育培养,个人怎样奋斗努力才是关键中国的教育淛度培养出一堆追逐人爵的学生,纵不是单亲也难成良才。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悦读分享公众号“闲书过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爵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