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成功是成功的政治家和诗人吗,他是不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宋朝也有弼马温,王安石司马光仅当过助理,正职知名度不输孙悟空宋朝有一部门叫群牧司,专门管理国有马匹,其长官叫群牧使,冷兵器时代,马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和交通、运输工具,水浒中晁盖因为一匹宝马非要打曾头市。孙悟空在天宫当的弼马温是个闲职,因为神仙都会腾云驾雾,马的作用很小,而群牧使则是国家重要官职,群牧使一正一副,下设都监和判官各两人。历任此职者可谓名人辈出,其中一届阵容更堪称豪华,王安石和司马光仅仅是判官(相当于助理或秘书),而主官毫无疑问是位大人物。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安石变法如果不失败,北宋的历史完全可以改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古诗句写出了王安石内心的苦楚,王安石推行的变法遭到了太后和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废除,反对他最厉害的就是年轻时的朋友加同事司马光。司马光年少成名,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小时是个机灵鬼,不过长大后心性大变,成了一头“倔驴”,面对王安石变法,坚持与太后站在一队,成了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最终完全废除新法,看来司马光不但会砸缸,还会砸掉不喜欢的制度。
上一页&1共3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王安石:欧阳修曾对他竭力提携 司马光曾是他的好友
中国古代的变法者,大多没什么好下场。北宋,便是其中之一。在文学上,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后世对他却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他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反对他的人,则称他是“元凶极恶”,视他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人托苏轼父亲苏洵之名撰《辨奸论》,称他经月不洗脸、不换衣,生活习惯差,做事不近人情;也有人撰《王安石洗冤录》,埋头考证史籍,发愿要洗清千百年来泼在王安石身上的污水。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关于王安石的毁誉是非,似乎凝固在了历史的迷雾中。因一句话没当上状元王安石是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人。父亲王益,进士出身,只在江南做过几任知县、知州,但所到之处,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王安石从小生活在父亲身边,受其影响很大。他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年纪小,不清楚父亲的为政事迹,但记得他的教诲,父亲希望“大润泽于天下”,就是要为全天下人谋福祉,如果有一个老百姓生活不幸福,为官者都应该觉得羞愧。1035年,广南出现战乱,西北党项人赵元昊也背叛大宋,消息传来,朝野震动。王安石写下了他现存最早的诗作《闲居遣兴》。他在诗中写道:“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诗中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充满了对时局的关切。而这时的王安石,年仅15岁。转过年来,王益调任江宁(今)通判,16岁的王安石也随父到江宁。在那里,他猛然感到光阴易逝,“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少壮时如果不选定前进的方向,那么到老必将无所成就。于是,他辞谢一切世俗应酬,埋头读书,以古代圣贤自期。有道是“十年寒窗”,王安石只用了5年,就顺利考中进士。不过,此中也有一段插曲。考官将前十名考生的试卷呈送当时的皇帝仁宗,排名顺序本来是: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但是,王安石考卷中有“孺子其朋”一语,惹恼了仁宗皇帝。“孺子其朋”,出自《尚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这本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的劝诫口吻,宋仁宗当时年过30,皇帝都当了快20年,却被王安石一个毛头小子比作小孩,自然满心不高兴,他说:“这个考生犯了忌讳,不可以当第一。”结果,原本可以成为状元的王安石被降为第四。宁愿做地方官王安石中了进士之后,有长达16年的时间,辗转江南各地担任地方官职。他不是没有机会留京任职,做舒舒服服的清闲京官。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定,凡在进士考试时取得了较高名次的人,在外省任职期满后,就可以进呈著述,申请京中“馆职”,即史馆、集贤院、秘书省等馆阁内的职位。入职馆阁,也是跻身高级官员的一条捷径。所以,一般符合条件的士大夫,几乎都循例而为。但是,王安石从未提出过类似申请。任舒州(位于今安徽境内)通判时,王安石曾两次接到让他入京的诏命,他都以“家贫口众,难住京师”为由,要求继续在地方留任。舒州任满之后,朝廷再次召他赴京,他实在没有理由了,只好先后担任集贤校理(职责是在集贤院中收藏校勘典籍)、群牧判官(职责是指导检查全国各地的养马场、养马监)。在京中任职的两年,王安石并不安心,请求外任达10多次。其中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家贫口众”,而是希望像他父亲那样,做一些“大润泽”于百姓苍生的实事、好事。王安石认为做地方官才真正有机会践行造福百姓的理想。他在诗中写道:“想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在京中无所事事的他,做梦都挂念着自己曾经留下足迹的江南,为没法回去而羞愧。两年后,他终于请得外任,相继担任常州知州、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等职。1058年10月,王安石在地方接到调任三司度支判官(相当于今财政部官员)的诏令。他既不愿回京,又认为这一职务非自己所长,便上书当时的宰相富弼,希望朝廷能够让他继续在地方上做点实事。然而,北宋对各级官员的任用大都是循例照章办事,王安石等待多日,毫无结果,只得前往京城赴任。正是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王安石向仁宗皇帝递呈了他著名的万言《言事书》。主要谈及吏治问题,即人才培养、选拔、考核的问题,他希望通过人才培养,改造整个官僚体制。王安石读书、治学、做官,一直都抱着经世致用的目的。他做过10多年的地方官,对民众生活、行政机构的各种弊端都有所了解,对于如何整治这些弊端,也有自己的看法。这篇《言事书》便是多年来的深刻总结。但这样一份恳切的万言书,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大约与此同时,王安石写下了他最负盛名的诗作之一,即《明妃曲》二首。这是一首咏史诗,以昭君出塞为题。很多诗人都曾写过这个题材,但大多是哀叹王昭君失身胡虏、远离家乡的悲苦。王安石的《明妃曲》却是翻案文章,对惯常的主题做了颠覆性的处理。在第一首诗中,他写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据说,王昭君刚入宫时,宫中的画师毛延寿曾为众女画像。因为王昭君没有像别人那样行贿,毛延寿便将王昭君画丑了。等昭君出塞,汉元帝一看她的美貌,心里悔恨,责怪毛延寿所画不实,便杀了他。在王安石看来,王昭君的美貌是画笔无法呈现的,汉元帝处死毛延寿实在是冤枉了他。接下来的几句,王安石以昭君家人的口吻,安慰身处塞外的王昭君说:“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阿娇是的皇后,失宠后被幽禁在长门宫内,度过了寂寥悲苦的一生。王安石的意思是,失去宠爱的阿娇,即使继续留在宫中,也和远嫁蛮荒的王昭君一样可怜。这里,王安石似乎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深意:如果皇帝不听从臣子的建议,即便身处朝堂,也无异于被贬逐他方。王安石的第二首《明妃曲》,还留下了极具争议的一联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他自然是从王昭君的角度来说。可南宋以后,很多敌视王安石的人,开始挑剔、抨击这联诗,认为他写“汉恩浅”、“胡恩深”,这难道不是公然“背君父之恩”、“坏天下人心术”!无论如何,北宋一代,并无人对此二句有所质疑。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当时在京城广受赞誉,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等著名诗人都先后作有和诗。“新法”成了罪魁祸首文采高,又为百姓办实事的王安石为何能引起那么多人敌视?这和他一心变法有关。1063年,王安石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仁宗死后,优柔寡断的英宗即位,屡召王安石赴京,他均以服母丧和身体有病为由拒绝。英宗很快驾崩,新即位的神宗抱负远大,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素来主张经世致用的王安石受到重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神宗曾问策于朝中元老富弼,富弼却回答说:“陛下即位之初,当行德惠,希望20年不提‘用兵’二字。”这与王安石的议论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神宗对王安石更为信任。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逐渐开始实施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史称“熙宁新法”。跟历史上所有的变法一样,“新法”遭遇了强大阻力,司马光在王安石主持变法之后不久便辞职表示抗议,苏轼也上书反对“新法”,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而不在乎强与弱。”到了1070年,京城官员开始盛传,说王安石曾在神宗皇帝面前提出3句口号: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成了得罪全天下的人物。面对人言汹汹,神宗皇帝最终还是犹豫、退缩了。1074年,王安石罢相;次年复相;第三年,再次罢相——王安石也在这年彻底离开官场,隐居南京钟山。哲宗登基后,司马光当宰相,立即废止“新法”。据说,王安石听到朝廷废除差役法的政令后,愕然不已:“连这一条也废除了吗!这是我与先帝反复讨论两年才决定实施的呀。”1086年,王安石在钟山郁郁而终,享年65岁。菩萨也劝不动王安石死后,《宋史》对他的评价是:“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谁忠谁奸暂且不论,就王安石的性格而言,执拗似乎是时人公论。王安石中了进士之后,任扬州签判。他喜欢读书,经常彻夜不眠,天快亮才打个盹儿,然后也不洗漱,直接去官府办公。北宋名将韩琦当时任扬州知州,怀疑王安石夜饮放纵,便对王安石说:“年轻人,不可荒废读书,自暴自弃呀。”王安石也不辩解,退下后说:“韩公非知我者。”后来,韩琦知道了王安石的才能,表示愿意将他纳在门下,王安石却始终不答应。王安石曾被临时差派,负责纠察在京的刑狱。他一上任就去“捅马蜂窝”。当时,开封有一位斗鹌鹑的少年,不肯将自己的鹌鹑借给朋友。朋友仗着两人关系密切,不告而取,少年追之,结果不慎踢死了朋友。开封府原判少年杀人偿命。王安石反驳说:“按照律法,偷拿是盗窃,不告而取便是盗贼,追而殴之便是捕盗。虽然伤人致死,律应无罪释放。”开封府不接受意见,案件提交到大理寺裁决,大理寺维持原判。王安石拒不接受,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只能调走王安石。司马光曾为王安石好友。变法开始,他3次给王安石写信,劝告他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眼见无法改变局面,就要与王安石绝交。王安石毫不动摇,任其离开权力中心,去洛阳修史。北宋文坛巨匠欧阳修与王安石同为江西老乡,又曾举荐他为相辅接班人,有师长之谊,但最后与司马光一样,也成了变法的反对者。王安石的执拗名声,因明末文人冯梦龙撰写的小说《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而家喻户晓。小说说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其实,王安石的“新法”,是有宋一代最为雄心勃勃的政府改革尝试。宋朝的税收、贸易、邻里制度、兵役制度、差役制度、科举考试体系,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新法”的影响。但“新法”的另一后果,似乎应验了王安石当年考卷中的“孺子其朋”一语,朝廷为守旧还是革新陷入了无休止的朋党之争,改革派与反改革派之间势同水火。朝政混乱加剧了北宋灭亡,王安石及其“新法”便成了罪魁祸首。带有偏见的《宋史?王安石传》评价说,王安石“汲汲于财利、兵革”,使天下人几无“乐生之心”。关于王安石的变法,南宋大儒朱熹说过一些很有趣的话。他说,变法是时势使然,然而就如医者治病,本来的心愿是要救人,但其药方足以杀人。王安石实在是用错了药方啊。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性福潜规则:少妇的招数
读书名博: |
&&&&&&&&&& |
一周图书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王安石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_百度知道
王安石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分化很严重。有的人把王安石视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把他和董卓、安禄山、秦桧、魏忠贤这样的枭雄、恶棍、奸臣列为一种人。他们认为,如果不是王安石鼓动宋神宗变更“祖宗家法”,就不会有北宋末年朝堂的上混乱,也就不可能有“靖康之变”,汉人就不会遭到那么多的苦难。另一种人则把王安石视为商鞅、管仲这种治国能手,是北宋走出衰败的希望,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用人不当,或者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和掣肘。总的而言,王安石对北宋末年的社会问题看得还是很清楚的,也拿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甚至在局部、局地推行也是相对成功的,但王安石在全国推行,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既得利益集团太过于强大,在政治上影响很大,甚至一度成为多数。历来政治家对此都很头疼,任何政治举措都不可能在多数的反对下成功。后来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尽量不出动既得利益的模式下进行改革。一方面是王安石本人性格急躁、专横,把任何认同自己理念的人都视为同志,不论其是否投机者;把任何反对自己理念的人都视为自己的对手,而不论对方提出的是不是建设性意见。在这种模式下,北宋政治迅速由政争陷入党争,北宋一直到灭亡,都没有从党争中走出来。一方面是王安石的政策有很多理想化色彩,比如黄仁宇就质疑王安石的“青苗法”,初衷是给贫困的农民提供小额低息贷款,这种思想很超前,但是传统的官僚不是近代的银行,掌握着近乎无限的公权力和暴力,则这种政策就可能成为迫害农民的新政。所以,综合对其评价,就是眼高,但是手低。
采纳率:76%
来自团队: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庆历二年(1042年)。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次年拜相,主持变法、政治家。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名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世称 “王荆公体”。其散文论点鲜明,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任参知政事。熙宁二年(1069年),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进士及第、文学家、改革家。有《王临川集》,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日-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历史趣闻网
www.lishiquwen.com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历史趣闻 www.lishiquwen.com 13:04:13字号: |
[导读]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是宋代人物,生活于北宋年间,宋神宗时期,迎来了其事业与人生的巅峰。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氏,从小就有着天才的光环,记忆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生活于北宋年间,宋神宗时期,迎来了其事业与人生的巅峰。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氏,从小就有着天才的光环,记忆力超群,加上后天的教育塑造,王安石实为一个才华横溢,天赋异禀的才子。王安石雕像王安石不仅先天条件好,其后天条件也很优秀。王父任地方官吏,于是王安石从小就跟着父亲宦游大江南北,这段期间冷眼看世界,站在百姓角度看到整个国家潜伏着的社会危机。后来王安石通过科举入仕,入仕后的他心系百姓,旨在为人们服务,减轻百姓负担。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了重用,于1069年发动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变法得到换得的支持与赞同,从此整个宋朝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社会改革运动中。王安石变法并不顺利,可谓是困难重重,王安石本人也被两次罢相,更是受到了来自保守派的强烈攻击与弹劾,最终变法失败。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高。其一生作品颇丰,现有一千五百首诗歌流传至今,不仅有诗歌还有散文,短文等作品,受到后人的尊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北宋解决了财政难题,7年的经济改革让北宋的国库充盈,够北宋花20年之久,改变了北宋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王安石生活于北宋,贡献于北宋,努力于北宋,这是属于北宋时期的一页新篇章。司马光为什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自推行以来就饱受猜忌,出现了一波拥护派和守旧派,一方拥护一方反对,双方打的不可开交,保守派从各方面攻击变法,企图罢免新法,而著名的就被归列为守旧派一党,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这不禁让人们好奇,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雕像司马光曾在宋仁宗时期就提出了免役法,照理说其思维模式和想法与王安石是接近的,其次司马光曾支持改革,不算是因循守旧之人,到了真正变革的时候为什么会反对呢,其原因各有说法,其众说纷纭。说法一:司马光认为这场变法推行的新法弊大于利,弊处要比好处多,这就觉得没有变法的必要了。说法二:生活于封建社会,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学的毒害很深。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要想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司马光就是属于守旧派的一员,故而反对变法,属于理念差距。说法三:司马光为了自身利益,王安石变法受到最大程度伤害的要数官僚地主了。北宋中期,官僚集团臃肿而庞大,在这个体系中,官员人数众多,享受国家很好的俸禄优待,有钱拿还不用办事,文武百官的生活可谓是相当幸福的。王安石新法推行,首先针对的就是官僚地主,且很大程度的抑制了官僚的特权及损害了其经济利益。司马光当时正在写《资治通鉴》,他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本著作,写完他已经是个66岁的了,司马光一心就想编修史书,对政治没有野心,他反对变法是因为出于私心。当时当官俸禄高,事情少,自己要想无后顾之忧的写书,又有钱养家,那么当官是最好的选择了,每月有钱拿,又能干自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三种说法谁真谁假,真真假假现在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北宋诗人王安石世称什么何为世称,世称就是被后人世世代代所称作的一个称谓,上世称为诗仙,世称为诗佛,更有成为聊斋先生的,而王安石人们则世称为王荆公。世称都有一段典故或者其蕴意,王安石世称是否也有一段典故呢?王安石雕像人们经常用王荆公来称呼王安石。王荆公这个说法来源于他的职位,1076年,宋神宗封王安石为荆国公,于是人们取其姓加职位来称呼王安石,这也就是王荆公的来历。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及思想家,在宋神宗时期,深得宋神宗的器重与信任,并在此期间推行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推行了一些列新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从而抑制兼并,改善北宋“三冗”现状。王安石从地方官吏升到宰相一职,位列人臣,可谓是事业的高峰。但是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多方的阻碍,保守派强烈反对变法,各方反对声音依次崛起,最终神宗也对变法产生了怀疑。王安石也曾两次被罢相,可谓是起起伏伏,困难重重。1076年,王安石的儿子因病去世,王安石就借故辞去相位,当了个小官,到1079年,王安石任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后被改为荆国公,王荆公这是世称也是从这个时候来的。后人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各不一,有夸其好也有骂其名,历来都是不一的,但是王安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世也要站在公正的角度看王安石的功与过。王安石改字的文言文介绍这是一段文言文,出自宋代刘斧《青琐高议》。《青琐高议》是一本以宋代为时代背景的文言文小说,全书共有148篇,不仅有志怪内容,更有记录传奇,异闻,记传等内容,涵盖面广,内容很丰富,涵盖了生活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当世后人影响巨大,是一部传奇类作品。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记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配画引原文: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王安石是著名的诗人,其创作的《泊船瓜洲》深得后人的喜欢,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千古佳句,流芳百世,但是殊不知创作这部作品时,王安石下了多大的心思。上文意思: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中这样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作品期间还有一段典故。在苏州一户进士家中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本来事春风又到江南岸,但是作者不满意圈掉换成了到,但是又觉得不妥,于是又换成“入”,后改成“满”,作者罗列了10多种可能,最终从里面挑出了“绿”字,成就了现在的佳作。这就是王安石改字的典故。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写作态度,他为了一个字斟酌数十遍,最终定稿,十分注重垂炼字句,这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值得后人学习鉴赏。王安石诗词春风解读赏析春风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作品,这是一首间接抒情诗,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爱慕之情,踏上辽国这片土地,似曾相识,原来这是我们祖国曾经的国土,难怪没有一丝陌生感,从而表达了作者立志收复失土的决心与毅力。王安石画像引原文: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著柳,两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春风》创作于1060年春,诗人正出使辽国,当诗人踏上这片土地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块土地本来就是祖国的,来到这块土地就仿佛踏在祖国山河中,从而也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第一句诗人就开门见山的破题,诗人踏入辽国土地,但是对于这片土地毫不陌生,没有一丝异国他乡之感,这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北宋的疆土。颔联和颈联是写景名句,我透过一片树林,远远的望见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人们在田野上点火烧荒草,烟尘升起飘向天空。春风吹拂,柳树长新芽,田野换新装,着实一派生意盎然之景。最后尾联收尾,不见迎春花结束全文,与首联的“旧山川”交相呼应,有头有尾,看着像家乡,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乡啊。这首诗中有着诗人擅长的写景手法亦有着诗人擅长的抒情手法,可谓是景中有情,艺术表现力丰富,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升华。王安石辞妾的故事王安石辞妾是一个文言文故事,出自《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录》是一本历史笔记,宋朝的邵伯温执笔创作。这本笔记共有20卷,前16卷主要记述了宋太祖开始的故事,期间更有北宋文人豪客,王安石,柳开等人的故事,这些记载有助于后人全面了解北宋的古文运动,包括其兴起与发展。这本笔记中,对于王安石变法有着多篇幅的记载,更有发生于北宋年间的奇闻趣事。王安石辞妾插画王安石辞妾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记载中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061年,王安石任知制诰,这段期间王安石可谓是顺风顺水,家庭和谐,兄弟都已成家立业,家中负担减少,他自己的事业也是如日中天,不仅当知制诰还兼工部郎中,纠察在京刑狱,俸禄高职位好且有升职机会。王安石一夜步入上层社会,王安石的妻子吴夫人就思考着活了这大半辈子,现在日子好过了,也该享受生活了,让他体会体会什么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于是吴夫人就花钱买了一个小妾送给王安石。王安石见到这个女子很好奇就问:你是谁?那女子说是夫人花钱买来让她侍奉王安石的。王安石细细追问,发现这名女子的身世与来历。这女子本是官员之妻,丈夫在朝中任职,监督运米,不巧运米时船沉了,就要如数赔偿这个损失,于是全家人变卖家产来还债,但是还不够,无奈卖妻凑钱还债。王安石听完问明多少钱后,连钱带人都还给了那名官员,夫妻两人和谐生活。从王安石辞妾可以看出王安石为人仗义,遇事为他人考虑,不殖货利的高尚品格。
责任编辑:zhangli
与王安石相关新闻
宋神宗元丰七年七月,公元1084年,有一种史料记载是七月七日,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苏东坡的官船终于顺江而来,靠近江宁码头。
王安石是丑男,而且是极品丑男,那是当之无愧的。年轻的时候,中了第四名进士,在扬州做官的时候,便请假到老家结婚,洞房花烛夜此乃人生幸事,可王安石一家似乎并不太高兴,原因是王安石的
靖康之耻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使得崛起的金国趁虚而入,导致了辽国和北宋的先后灭亡。
在靖康之难后,人们对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屈辱事件进行了分析,并且将矛头直指王安石。王安石被誉为是“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和靖康之难又
沈括与王安石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是历史上的奇才。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做出的贡献非常杰出,大家有目共睹。这两个人都是十一世纪后半期的人物
与王安石相关人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安石是那个朝代诗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