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级地震现场会筹备方案怎样

4.3级地震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_百度知道
4.3级地震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小于4: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3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大于、等于1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大于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有房屋倾斜,局部的有倒塌现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吉林4.3级地震,市民避险交通瘫痪
日,吉林松原前郭县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居民第一时间跑出房间,人们纷纷开车避险,道路陷入拥堵。
手机客户端吉林省今天发生4.3级地震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长春3月20日电(记者孟海鹰)今日下午地震发生后,吉林省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布最新消息及布置应急预案。  据吉林省地震台网测定,日14时48分,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与公主岭市交界处发生了4.3级地震。
四平、长春、吉林、辽源等市震感明显,松原、通化等地区有轻微震感。记者拨通了伊通市文化局一位杨姓干部的电话,他说,震感明显,灯晃动得历害,但目前没有看到房倒屋塌的破坏性后果。  吉林省刚刚发布最新消息也证实了杨的说法,据各地报告目前没有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情况。省地震局经专家会商认为,近期没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此次地震为一次孤立型地震,无前震,目前暂无余震。  专家建议,震区群众不必过度恐慌,避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目前,省地震局专家已在现场开展跟踪监测。  地震发生后,吉林省公安消防总队马上对全省消防部队参加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全省各级消防部队,特别是震区消防部队落实好人员、车辆、装备器材、后勤补给等各方面准备工作,确保通信、装备、生活保障到位。同时,要求全省各级消防部队要加强执勤战备工作,确保出现紧急情况,能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工作。  据省消防总队透露,截至目前,全省消防部队,特别是四平市各级消防部队尚未接到求救报告和救援命令。
(责任编辑:王雪)
09-03-19 19:43·
08-11-17 04:12·
09-03-14 04:38·
08-09-11 07:27·
09-03-19 16:51·
09-03-18 19:15·
09-03-19 00:20·
09-03-19 07:08·
09-03-19 07:21·
09-03-19 15:50·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您当前的位置:
& 信息正文
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合肥市地震局
生成日期:
名  称: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608号提案的答复函(B类)
内容分类:
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办理
文  号:
关 键 词:
信息格式:
有 效 性: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内容概述: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608号提案的答复函(B类)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608号提案的答复函(B类)
张燕委员: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合肥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各县(市)区政府及市建委、市农委对照提案进行了认真总结,现答复如下:近年来,我市城市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但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公用建筑和农民自建住房抗震设防工作仍然相对薄弱。农民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多数房屋建设选址不科学、未经正规设计和施工、抗震性能低下,一旦发生5级左右甚至更低级别的地震,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损坏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地震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我市的地震趋势背景我市地处郯庐断裂带南段,是位于郯庐断裂带沿线地区的两个省会城市之一,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2006年以来,多次被划为地震危险区或值得关注地区,属于具有中强地震活动背景地区。2009年,我市四区三县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后连续6年被中国地震局列为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区域或者值得注意的地区。而且近年来,我市境内及周边地震活动较为活跃,日的肥东梁园3.5级地震、日的安庆杨桥4.8级地震、日的肥东梁园2.3级地震、日的霍山4.3级地震、日的肥东梁园3.2级地震和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的长丰震群,日、5月5日、5月29日,芜湖市无为县分别发生3.0级、1.5级、2.2级地震,专家依据这些地震活动来分析,未来一段时期,我市中强地震灾害的危险性不容忽视。二、第五代区划图的实施给我市乡镇抗震设防带来的改变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根据特定的参数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抗震设防等级的地图,是一般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最低抗震设防要求,是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震能力的基本依据。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于日全面施行,五代区划图最主要的特点是全面提高了抗震设防标准,全国实现了乡镇抗震设防要求全覆盖。且直接给出了乡镇设防地震动参数,能够便于城镇和农村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广大城镇和农村地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修订后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的全市抗震设防参数整体上有了提高,我市的6度设防地区也由原来的40个乡镇减少为18个,7度设防区面积从55.2%上升到78.1%,全市的抗震设防等级普遍提高。其中将13个抗震设防烈度为0.05g的乡镇进行了明确:长丰县的庄墓镇、杨庙镇、下塘镇、罗塘乡、义井乡、陶楼乡;肥东县的马湖乡;庐江县的盛桥镇、白湖镇、龙桥镇、矾山镇、罗河镇、泥河镇。将11个乡镇的设防烈度提高(由6度调到7度0.1g):巢湖市的卧牛山街道、天河街道、凤凰山街道、中庙街道、烔炀镇、槐林镇、黄麓镇、银屏镇、散兵镇、坝镇、中垾镇。第五代区划图将为新时期全面提高全市的抗震设防能力提供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三、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现状一般而言,各地民房建设类型主要取决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同时,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经济条件、常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的限制。合肥地区因自然条件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农村民房无论是在场地选择、地基基础的选择、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以及施工技术等有关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使得各种民房的抗震性能有所不同。(一)房屋的类型依据《灾害直接损失评估》对农村民用房屋类型的分类标准,结合合肥农村民房的实际情况,全市农村民房可以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①土(石)木结构:包括土坯木构架、砖(石)柱土坯木构架,夹板夯土墙木屋顶、砖柱土坯木屋顶等。 ②砖木结构:包括砖柱砖墙木构架、砖柱砖墙木屋顶等; ③砖混结构(平房):包括无上下圈梁砖混平房和有上下圈梁砖混平房等; & ④多层砖混结构:包括二层以上砖混结构民房; & ⑤ 框架结构:包括各种正规设计施工的框架结构民房。 & (二)房屋的建筑材料、建造年代及施工工艺主要建筑材料是指:土料、石料、砖料、木(竹)料、钢筋混凝土等。建造年代分为:1980年以前、年、年、2000年以后。施工工艺分为:正规设计施工、农村工匠设计施工、自行设计施工。1980年以前建造的民居,多以生土、土砖结构建筑,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料,这类民居现基本没有了。1980~1990年期间建造的民居多以土(石)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平房)建筑,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料、石料、木(竹)料、粘土实心砖、生石灰、粘土瓦等,基本造价约(80~200)元/m2,基本上是农民自行设计、工匠施工;1990年以来,因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民居以砖砌体和钢筋楼面为受力结构,多为多层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建筑材料主要为粘土实心砖、钢筋、水泥、黄砂、石子等。农民对房屋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基本上是由农村工匠进行设计施工。2000年以来,由政府统一安置的移民建镇住房则是经过正规规划设计施工的,造价约为(350~400)元/m2。(三)建设方式 ①自家房屋原址新、改、扩建:大多是农民自筹资金、自行设计,由农村工匠施工,约占总数的70%; ②统一建设中的农居:农民自筹资金来负担房屋建设材料、施工等必需的基本费用,道路、水电等公用设施由当地政府统筹规划和统一安排场址勘探、图纸设计、施工,约占20%; ③移民搬迁、建镇、灾后重建:一般采取当地政府补贴和个人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组织正规设计部门进行设计施工建房,约占10%。(四)影响农村民居住房的主要问题一是选址不合理、地基处理不当很多农民不清楚建筑场地的抗震性能,在不了解房屋土层、土质等地质条件的情况下,只凭经验或感觉选择建设场地。有些房屋建在软弱土层、可液化土层、山体滑坡等抗震不利地段或地震灾害危险的地方,加之对地基基础没有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失当,容易产生地基失效,直接面临地震灾害的威胁。二是施工队伍无资质,工艺和方法不合理。城镇地区有资质、有技术实力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承接一家一户的农房工程,而农村地区的施工队伍和工匠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泥瓦匠,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技术水平不高,多以三五成群或帮建方式,用传统建筑技术为一家一户建房,对操作规程、施工方法、抗震规范不了解,有些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缺少基本建筑施工知识,如干砖上墙,转角处不设拉结、黄泥坐浆、砂浆强度不够等;有些使用劣质建材,建房时使用旧砖、碎砖或新旧砖混杂砌墙,使用旧木材作梁柱,建筑抗震设防要求难以得到保证。三是随意建设,布局凌乱。由于乡村地广,经济、生产活动相对独立,民居建设大多是一家一户独立建房,布局非常分散。即使有统一规划的乡镇,大部分居民也是自建自主,何时建造、采用何种结构型式、何种建筑材料等,完全由房主根据自己的财力、传统习惯等因素与建筑工匠议定,随意性大。独立自建的结果是材料和形式千差万别,随意挤占道路,形成高墙窄巷,房屋间距太小,疏散道路宽度不足,没有必要的防震通道和避震场地。 四是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利于抗震①建筑设计不合理。平面追求“大开间、大门洞、大悬挑”,立面追求“高门脸、高门头、高女儿墙”。如:三间二层的外廊式楼房在全省农村占据主导优势,这类房屋虽然投资少,便于施工,但在平面布局上盲目追求大开间,高度设置、内部(梁、柱)结构设置不恰当。②结构体系混乱,抗震措施不当。土(砖)木结构木柱或砖柱与梁之间、隔墙与纵横墙之间、屋面檩条与屋顶架之间缺乏牢固拉结或没有任何拉结,木梁柱连接榫头过细,砖混结构配筋和承重墙强度不够。虽然,1990年代以后大部分民居设置了构造柱和圈梁,但其布置和构造不合理,房屋整体抗震能力差。地震时在端部或连接处附近容易出现竖向裂缝或竖向齿形裂缝,裂缝轻重不一、上宽下窄,导致山墙外闪和屋盖塌落。五是预算有限,存有攀比心理,只求“高大上”,地震安全要求降低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加上农村地区建筑材料缺乏,建材网点稀少,砖、石、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运输费用高,造成建房成本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还有部分不合格建筑材料大都流入农村市场,缺乏质检和监管。关键是农民建房存在相互攀比心理,片面追求房屋的高大和外部装饰,资金预算难以顾及房屋抗震性能(认为地震不可能在本地区发生)。六是缺乏建成后正确的使用、维护和加固 有的根据自己使用的需要在墙上随意开窗户,随意改变建筑的结构布置,在屋面堆放粮食等重物,任意加大使用荷载,严重破坏了承重墙体的受力性能,影响了正常使用;在丘陵和地势低洼的地区,房屋地基前没有设置滴水沟,没有对屋顶渗漏、墙体、木构件等损坏的部位进行及时维修和更换,有的损坏虽然目前还没有表现出来,但已经造成潜在隐患,大大降低了房屋的抗震能力。 四、我市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开展情况我市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工作开展情况以日阜阳4.3级地震为标志,可分为两个时间节点,一是2006年之后;二是2015年以来。(一)2006年——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2006年,国务院在新疆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时任副省长田维谦、省地震局张鹏局长、建设厅倪红厅长参会,我市在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随后,我市积极部署,组织实施。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市、县都将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内容,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建设的主要措施。2006年,合肥市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地震局被列为成员单位,具体协调指导全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为切实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2007年第87次常务会议、2008年第11次常务会议均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工程建设”、“地震、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的指导和培训”,并在新印发的《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村庄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2008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地震局与市建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合肥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08〕61号),对全市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有关部门结合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对地震灾害的感性认识,采取送科普知识下乡、张贴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知识挂图、利用农村广播网、组织村干部培训、群测群防信息员上门宣传、编印地震小常识宣传册等,向农民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增加对地震灾害的感性认识。有关部门结合震灾实例,宣传抗震设防的必要性。我们收集了国内外地震灾害实例,吸取汶川大地震的经验教训,编写成材料,用事实及数据进行广泛宣传,帮助人民群众算清眼前投入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农村建房进行抗震设防是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主动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自觉性。有关部门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向群众进行宣传,让他们了解未来新农村建设的远景及规划。三是加强培训、注重引导。首先是加强业务培训,重点对地震系统职工进行培训,利用年度地震工作会议对年度工作进行部署,通过召开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专题培训班,对县区地震机构负责人进行辅导,就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邀请有关专家介绍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经验。其次是加强技术培训,在农村,由于大部分工匠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术操作培训,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为了统一规范,市建委、建筑设计院编印了《合肥市农村住房抗震技术指导手册》,市地震局从山东省地震局购置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挂图》,并进行广泛分发,为农村建房如何采取抗震措施提供依据。市地震局与市农委联合,利用农业厅组织开展的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增加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培训内容,在多个县乡组织了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2015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2015年以来,尤其是阜阳4.3级地震后,省、市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民居抗震安全,我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抗震设防管理重点转向农村,注重结合、注重统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各县区均成立了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负责人任组长,科技、建设、农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要求所有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都必须符合农居抗震设防要求;二是与整村推进工作相结合,所有整村推进新建的村必须纳入县区统一的抗震设防监管,房屋抗震能力要达到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三是与危房改造和扶贫工作相结合,要求危房改造工程和扶贫脱贫建房必须强化抗震理念、落实抗震措施,达到本地区抗震高防烈度要求。肥西县制定“以奖代补“政策,调动农民参与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丰县造甲乡积极转变监管理念,充分发挥农户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创造性地把农民监管工程质量与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结合起来,形成“农民监理”制度。市直各单位也高度重视地震安全农居工作,市地震局、农委、建委创新举措,统筹推进,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日,市农委、建委、地震局联合召开地震安全农居建设工作座谈会。就加强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推进全市的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进行磋商并达成一致意见。(二)2015年4月,在市委组织部、市美好办联合举办的全市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上,市地震局许海东局长应邀作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讲座,向全市80个省级美好乡村示范村书记,共196名村党组织书记讲授了相关知识。(三)2015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我市城乡各类病险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排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国土、水务、科技、教育、交通等多部门联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抗震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历时9个月,共排查建筑物6495.85万m2;构筑物855个;桥梁341座。这些都为下一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四)市农委在和市规划局联合制定的《合肥市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中明确规定“村庄建设规划应注重抗震的防灾规划与预防措施,要求抗震方面执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五)市建委专门编印了《合肥市村镇住房抗震基本知识及构造措施》和《合肥市农村住房抗震技术指导手册》,通过展板等形式在五县(市)农村进行抗震讲座和技术指导,培训农民工匠,并向农民工匠免费发放技术手册。(六)日,我市新建农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严格按照《安徽省农房建设抗震技术规定(试行)》进行建造,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市建委组织召开全市住建系统现场会,解读规定、培训人员,并参观了农房施工现场。截至2015年底,全市新建、改造农房共13000户,约80万平方米,投资逾1.4亿元,全部达到抗震设防标准。(七)市地震局联合市建委、市农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及保障措施与要求,力争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农村民居达到当地基本设防要求,具备综合抗御5-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八)日-5日,市地震局、市城乡建委、市美好办联合举办为期2天的全市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业务培训班,各县市区科技局、住建局、美好办和各乡镇、街道的150多名农居建设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省地震局、市农委、市城乡建委多年从事农居地震安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专家授课,还实地参观了肥西县官亭镇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王集新村,以及农居地震安全建设示范工程--张祠村。(九)市地震局、市建委、农委制定了《合肥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村(点)认定标准》,拟在全市每年建立10个示范点,并按照以点带面的形式,逐年推进。2015年12月,成立了联合评审组对首批申报单位进行了审查认定,授予“肥西县官亭镇王集村”等五家单位为首批“合肥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点)”,在全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十)日颁布施行的《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对农居的抗震安全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二十三条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抗震设防作为村镇规划的编制内容,加强对乡村公共建筑和农民居住房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并推广房屋抗震设计方案,组织建设抗震设防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乡村公共建筑和集中建设的农民居住房应当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并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城乡建设、地震、农业等部门应当组织制定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标准,提供地震地质环境、建房选址技术咨询和服务,并对农村建筑人员进行建筑抗震基础知识、房屋结构抗震措施、房屋抗震加固等施工技术培训。”(十一)为积极做好第五代区划图的宣传贯彻工作, 日,市地震局举办全市《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培训班,编印了相关材料汇编,编写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关知识解读》,重点将五代图给我市尤其是乡镇的抗震设防带来的改变进行了重点阐释。(十二)市地震局在编制《合肥市“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中,将推行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内容专门提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抗震设防作为村镇规划的编制内容,加强对乡村公共建筑和农民居住房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并推广房屋抗震设计方案,组织建设抗震设防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城乡建设、地震、农业等部门应当组织制定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标准,提供地震地质环境、建房选址技术咨询和服务,并对农村建筑人员进行建筑抗震基础知识、房屋结构抗震措施、房屋抗震加固等施工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水平。发改委、农委、建委、地震等部门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密切合作,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农房抗震改造工程的实施,扎实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全市新建和危房改造的农居,均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建设,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此外,市地震局还将“农居抗震技术改造奖励”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建议政府能够按照以奖代补、直补到户的原则,每年拿出500万元(5000元/户)用于1000户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或抗震改造。 五、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是我市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举措,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有效途径,是造福全市人民的民心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对于增强农村民房抗震防灾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力争每年每个县(市)建立2—3个地震安全农居示范点、每个区建立1—2个地震安全农居示范点,并逐步推广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成果。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农村民居达到当地基本设防要求,达到抗御5-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二)工作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广泛宣传、科学指导、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等途径,加强政府引导和社会扶助,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民自愿参与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根据农村地质条件、建筑风格、经济发展等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对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坚持经济实用、安全抗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和引导农民建造经济实用、抗震性能好的房屋,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把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村面貌整体改善。 & &(三)工作任务一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基础数据调查与抗震能力的评价。通过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综合评价各县区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建立农村民居基础数据库,为震害防御技术研究和地震救援、地震应急以及制定防震减灾规划等提供依据;二是组织开展农村民居震害防御实用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在基础资料调查和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结构类型的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编制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范和抗震建造系列图集,为提高农村民居的综合抗震能力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开展农村民居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加强农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强化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建设安全家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一大批掌握农村民居抗震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建筑工匠,为全面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提供基层技术服务队伍;四是建立农村民居抗震防灾技术服务网,为农村建设规划和民居建设、农民和建筑工匠提供长期的相关技术服务及各种信息咨询服务;五是加强对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投入机制、相关政策的研究,为建立农村民居建设抗震设防长效管理机制和必要的政策保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四)监管措施一是制定农居工程建设规划。依法制定本地区农居工程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分阶段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要紧密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管理。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把抗震防灾作为村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调控作用,使农民建房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滑坡、泥石流、塌陷、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对统一建设和改造的民居,要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抗震设防,明确施工和验收要求,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抗震质量。对村民自行建设和改造的房屋,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抗震设防质量管理机制和办法,并适时开展对农民自建房的检查。三是加强农村民居实用抗震技术研究开发。市县级地震、建设、国土等部门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掌握现有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针对各地农村民房和建筑材料的特点,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大力开展农村民居实用抗震技术研究开发,制定农村民居建设技术标准,编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需求的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向建房农民免费提供。开展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勘察,提供地震环境、建房选点等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为农村民居建设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提供依据。四是组织农村建筑工匠防震抗震技术培训。市、县两级应通过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和企业等多种渠道,采用组织培训班、学习班等多种形式,普及抗震设防技术,培养一大批掌握农村民居抗震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农村建筑工匠,为推进农居工程做好人才准备。五是建立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制定政策,鼓励县(市、区)政府成立农居工程的服务组织,乡(镇)政府应有负责农居工程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依托地震群测群防网络、防震减灾助理员、村镇建设管理服务机构等基层组织资源,建立技术服务站和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要注重指导农民对现有房屋进行加固,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六是继续依托各方力量,推进“合肥市防震减灾示范乡镇(街道)”、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点)建设。市、县应结合合肥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方,以“美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退耕还林”等为依托,采取示范区、示范村和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实施农村民居示范工程,新建、改造和加固一批安全、适用且对周围农民有吸引力的样板农村民居,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农居工程的全面实施。七是加强农村防震减灾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持久地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减灾理念,传播先进减灾文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主动掌握防震减灾技能,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素质,使农居工程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增强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联系单位:合肥市地震局联系电话: 2016年6月16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场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