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哪些素质

2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我的图书馆
2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定义
素质原指一个个体与生俱来的东西(如身体素质、音乐素质等)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的个体的个性、接受教育的程度、伦理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情况的总称
关于个性(人格)定义
人格的定义:
&&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个体在一般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特点。人格包括两大方面,即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个人类型特点。
医学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应符合作为一个合格的普通人所具备的素质
成熟的人格(个性)
完善的自我概念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
对于自己工作群体的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于规则的遵循以及良好的伦理、道德素养
关于人格(1)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稳定
情感反应模式
On the very first day, God created the cow. He said to the cow, “Today I have created you! As a cow, you must go to the field with the farmer all day long. You will work all day under the sun! I will give you a life span of 50 years.”
The cow objected, “What? This kind of a tough life you want to live for 50 years? Let me have 20 years, and the 30 years I’ll give you back.” So God agreed.
创世第一天,上帝创造了牛。他对牛说:“今天我创造了你!作为一头牛,你必须跟农夫下地,终日在日头下劳作!我给你50年的寿命。”
牛不同意:“什么?这种苦日子你要我活50年?让我活20年吧,30年还给你。”上帝同意了。
On the second day, God created the dog. God said to the dog, “You are supposed to sit all day by the door of your house. Any people that come in, you will have to bark at them! I’ll give you a life span of 20 years.”
The dog objected, “What? All day long to sit by the door? No way! I give you back the other 10 years of my life!” So God agreed.
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狗。上帝对狗说:“你应该终日坐在自家门前,有人进来就叫!我给你20年寿命。”
狗反对:“什么?整天坐在门口?绝对不行!我退给你10年寿命!”于是上帝同意了。
On the third day, God created the monkey. He said to the monkey, “Monkeys have to entertain people. You’ve got to make them laugh and do monkey tricks. I’ll give you 20 years life span.”
The monkey objected. “What? Make them laugh? Do monkey faces and tricks? Ten years will do, and the other 10 years I’ll give you back.” So God agreed.
&&&&&&&&&&&&&&&&&&&&&&&&&&&&&&&& &&&&&
第三天,上帝创造了猴子。他对猴子说:“猴子必须带给人娱乐。你必须让他们开怀大笑,耍把戏。我给你20年寿命。”
猴子不干:“什么?让他们开怀大笑?做鬼脸耍把戏?10年就够了,另外10年还给你。”上帝同意了。
On the fourth day, God created man and said to him, “Your job is to sleep, eat, and play. You will enjoy very much in your life.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enjoy and do nothing. This kind of life, I’ll give you a 20 -- year life span.”
The man objected. “What? Such a good life! Eat, play, sleep, and do nothing? Enjoy the best and you expect me to live only 20 years. No way, man! …Why don’t we make a deal? Since the cow gave you back 30 years, and the dog gave you back 10 years and the monkey gave you back 10 years, I will take them all from you! That makes my life span 70 years, right?” So God agreed.
第四天,上帝创造了人,并对他说:“你的工作就是吃喝玩乐睡大觉,尽情享受人生。只管享受,什么都不干。这种生活,我给你20年寿命。”&&&&&& 人反对:“什么?这样的好日子!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干?尽情享受,而你让我只活20年?不行,老兄!…我们何不做个交易?既然牛退给你30年,狗还你10年,猴子退回10年,你把这些统统给我!这样我的寿命就有70年了,行吗?”上帝同意了。
AND THAT’S WHY…In our first 20 years, we eat, sleep, play, enjoy the best and do nothing more. For the next 30 years, we work all day long, suffer and get to support the family. For the next 10 years, we entertain our grandchildren by making monkey faces and monkey tricks. And the last 10 years, we stay at home, sit by the front door and bark at people!
这就是为什么……头20年,我们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无所事事。接下来30年,我们终日辛劳,受苦受难,养家糊口。之后10年,我们扮鬼脸耍把戏让孙辈开心。最后10年,我们呆在家里,坐在门口,对人大叫!
关于人格(8)
人格的定义: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特征的总和。特点:固定、自幼形成、与个体素质及自身经历有关。
不成熟人格的标记:
&& 1、自我中心
&& 2、不稳定的价值取向
&& 3、依赖性
&& 4、缺乏羞耻、内疚或过分的羞耻感和内疚
关于人格(10)------- 自我概念问题
对于自身心理面貌的正确认识,其中包括:
&&& 1、对于自己人格特征的认识
&&& 2、对于自己能力的认识
&&& 3、对于自己生活事件、内心冲突以及给自己 所造成影响的认识
关于“规则”(1)
对文化背景的认识
个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学会“服从”
处理好团队与个体的关系
动机冲突对个体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处理
关于“规则”(2)
法律、法规(一般规则和专业规则)
关于伦理和道德的规则
关于习惯性的规则
伦理与道德
&& 二者相近概念:
研究人与人关系的道理
即关于人们行为品质的善恶正邪,乃至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和终极关切
& 二者区分:
& 道德更多或更有可能用于人,更含主观,主体,个人意味(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困境,道德意识等)。即“得道”,“使道得之于己”
伦理更具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如(人伦,纲常,仁义,天理等)表达规范,理论
黑格尔认为,道德倾于主观,伦理是主客观意志的统一
& 伦理学是什么?
人伦之理; “纲常”, “五伦”;
是有关道德原则,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的科学;
这是一种出自实践的焦虑,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反省
现代社会伦理的基本性
所有的人,不因人而异
广泛尊重的基本道德判断——道德直觉和道德常识。
道德原则构建于各异的价值观与道德论中的共同点上
有一 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艇。这12人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天主教神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暴发的个体户,你自己。
& 现在请你选择能上艇逃生的6人,并说明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选择方案结果
精通航海的劳改犯:10票
你自己:10票
船长: 8票
青年模范工人:8票
弱智的男孩:7票
患绝症的女孩:7票
新近暴发的个体户:7票
天主教神父:4票
企业经理:4票
贪污的国家干部:1票
生存原则:保存和尊重生命的原则。每一个人生命都在受到尊重。
生存可能性原则:体现目的论原则,和义务论原则
自我优先原则:自己被推上了选择的位置
妇女儿童优先原则:义务论原则,弱者优先
最大功利或最小损失原则
平均功利或公平的补偿原则
指规范共识而不是价值共识
&& 如指“正当”“正义”的共识,而不是“好”的共识
强调各种合理的精神信仰体系或广泛价值理论的支持
排队规则——最低限度的准则,基于大多数所要求的伦理为规范,而非人生理想准则
拍卖自行车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底线在共识的意义上只有一个
最低限度的道德约束呼唤着最高精神的支持
最小范围内的道德规范需要最大范围内的人们的同意和共识
道德底线与基本义务和提倡人生理想,超越精神是互补的
原则与例外(一)
存在的误解:以为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行为准则才能成为道德准则
“应当如此”并不以“事实如此”为根据
原则是一种要求,一种约束,未被人全部接收或未被全部人接受,原则才具有意义
原则与例外(二)
以诚信原则为例,如何处理例外?
& 例外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说谎的动机
说谎所造成的实际后果
说谎的程度
关于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1)
人际关系的定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所建立的直接关系
&&& 1、直接性---与关系各方密切相连,能够直接感受
&&& 2、个体性----非常的个性化
&&& 3、情感性----注重感受
&&& 4、需要,这是最基本的特点
关于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2)
医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
&& 职业关系(1、医生、护理人员、行政人员;2、患者及其亲属;3、“侯选患者”。)
&& 非职业关系:角色改变:由医生--患者变为朋友、恋人;由共同从事医疗行为的两方变为从事其它活动的伙伴关系
& 处理两类关系有完全不同的准则
关于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3)
家长制医疗模式----医生暂时充当患者的“家长”,医生对患者绝对地倾心,患者对“家长”绝对地服从和信任
“民主制”医疗模式----医患关系是对等的,强调“知情”和自己的生命自己负责
关于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4)
职业晤谈的技巧和规则(启动谈话技巧、终止谈话技巧、承诺与保证技巧等)
非言语沟通技巧(仪表、姿势、动作、声音、语调、距离等)
观察对方技巧
馆藏&1342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培养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不仅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而且在教育形式上“润物无声”,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能忽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学本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无不把医学视为仁慈之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特殊群体,既有医学院校的基本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又有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医学教育相比,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往往过于重视“就业导向”。这种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岗位知识“必需、够用”,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淡化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很难用科技来弥补。”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著名语文学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丰富的资源和独特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1语文课程提高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优势
1.1语文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人文素养是人们关于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素质和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1]。相较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其他人文课程,语文课程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如《论语》《孟子》中“择善而从”“身正令行”“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渗透着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美德教育;《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出旷达洒脱;闻一多的《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通过论述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心和兴趣,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语文课程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是其发挥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条件。
1.2语文教学“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下、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使得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难度加大。同时,高职医学生多处在青春发育后期,思想尚未成熟,行为相对幼稚,对人生、社会缺乏理解和认识,崇尚自由,反感约束,排斥单一的思想灌输和道理说教。相较于其他人文修养课程,语文教材精选的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人性。依托这些作品,能很快让学生进入“美”的情景,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样。这种不从正面切入而是曲径通幽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感受和领悟的空间,更易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这种“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抽象空洞枯燥的说教和命令式的训诫所达不到的。如《最后一片叶子》中,患了肺炎的琼珊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作为生命的守托,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绝望地想,等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自己的生命也就去了。然而,同患肺炎的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的那片叶子飘落的晚上,顶风冒雨为琼珊画上一片树叶来伪装成最后一片树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贝尔曼老人最终与世长辞了,只留下了他这“最后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子。这片叶子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精神的光芒。学生读完课文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番,为贝尔曼的无私震撼了一番。学生体悟得越深,越能用人性的温暖去抚慰病人,进而树立责任意识。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形式的人文素养教育难以企及的。
2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1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完成字、词、语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积累、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提升人文素养。但是,如果篇篇课文、堂堂课都不顾字、词、语句、修辞、语法的讲解,过分注重挖掘作品思想内涵、人文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会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失去语文课原本的意义。
2.2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学科仅仅靠屈指可数的教学时数来圆满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任务是不现实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外时间多是在网购、游戏、闲聊中度过,去图书馆看书学习者少之又少。如果语文教学增强互动性,让学生成为主体,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深化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日积月累,学生人文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2.3不可忽视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学生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在学生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典范,人们的楷模。”如果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上课不是照搬教科书就是抄袭网上现成的资料,对文本的解读难以超越参考资料甚至不如学生,这样的课堂自然不受学生欢迎。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只有这样,其才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感悟厚重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针对高职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发展,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医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医学院校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的语文课,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悲悯意识教育,使他们的精神境界、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作者:马素婷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培养责任编辑:杨雪&&&&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人文素养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人文素养论文相关文章作为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开拓者,他们肩负着振兴祖国医学事业的重任。医学生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培养和增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为医学院校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较高的政治素质
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要具有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自觉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二、高尚的道德品质
医学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塑造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道德面貌,也是衡量其能否赢得患者和社会尊重的重要标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医学生要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誓言,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要自觉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和“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努力做到举止文明、热情大方、言谈得体、富有同情心、尊重和关心患者,并能够自觉抵制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
三、扎实的专业知识
&&&医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着系统而丰富的理论体系。医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是医学生从事医疗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医学生珍惜宝贵的在校时间,付出百倍的努力,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精通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既是对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医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良好的身心素质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学生未来的职责和使命,这一职责和使命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塑造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准则和未来职业的要求。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较强的耐力,更要具有平易近人的个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承受挫折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五、较好的人文素养
医学是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科学与技术,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人的健康与疾病不只是自然科学所能认识和解决,必然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从而医学就具有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医生的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团队工作,必须学会和善于与人合作。因此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还必须具有广博、丰富的人文知识。这就要求医学生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更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以尽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不仅是对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为适应当今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六、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创造。医学这门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古老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医学发展至今,仍有许多关于生命和疾病的奥秘尚待揭晓和阐明。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善于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然,医学生除具备以上六个方面素质之外,还需要具有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总之,为适应当前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增强医学生的竞争能力,医学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已有成绩,但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功能,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成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唯有基层医疗机构拥有强有利的人才支撑,才能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安全性,解决基层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要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以卫生需要为导向,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一批适宜人才。[1]我校积极响应号召,于2010年开始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积极为基层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5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积极探索符合基层卫生服务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研究旨在切实掌握基层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调整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调整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以培养出更加符合基层医院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缓解学校与基层医疗机构供需脱节问题。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课程设置均较符合基层需要,大部分项目均值超过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评价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训内容重要程度呈现出不同水平,故对基层重视程度高的项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根据基层的需要有所侧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贯穿基层服务知识,融入基层特色,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出专业的“基层性”,使培养出的人员到基层后能适应基层的需要,更好地守卫基层群众健康。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职业责任、服务目标、服务理念、体育、军训和英语训练等方面对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结果显示,基层对医学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体现在基层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并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临床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不及医学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说医术不如医德重要。[2]一个有医学人文精神,有医德的医生,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关心并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其定会提升医术,为人民健康负责。启示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亦可注重教师日常授课中的言传身教达到此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是应具备素质重要性评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质并没有那么受基层重视。可能是基层医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强,不如大医院般需要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并承担公众的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基层医院将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强度会有增加,所以此项内容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学生的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全科医学基本知识,重点人群的康复保健知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知识的培养。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特别重视临床医生的诊疗知识。自新医改以来,基层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轻基本医疗服务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而医疗服务量逐渐减少,使得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滑落,基层医疗技术留不住病人,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也看到了此问题,开始重视其诊疗能力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医学高校应着重临床医学生诊疗知识教育,在课时设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内容的学习课时,加强临床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后将其融会贯通于基层诊疗活动中,为基层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项是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的最低分。可见,基层对其临床医学人才的中医学知识的掌握重视不足。此可能与当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关,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障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身体健康,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中医药高校应重视此问题,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让其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认同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和重要意义,而后在工作中宣传中医药知识,提升基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着力于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这四方面都比较重视。基层重视临床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其临床医生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合理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最重视的两项技能是“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和“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项,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最终都是通过临床应用而得以体现,所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学生临床过程中临床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思维融会于临床实践,提升其临床能力,然后升华为新的知识。“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在8项技能重要性评分中排名第四,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已受到基层重视。此可能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常有发生有关。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医患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患沟通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烦恼、一个名词,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等相关书籍全面、系统地介绍医患沟通,并深入透彻地介绍从医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的方法。高校应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可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了解医患沟通技巧,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内科学和外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可见基层较重视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解剖学作为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得到基层的普遍重视。儿科学排名靠前,可能是现在儿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诊,基层凭借地理可及性优势长期要接收儿童患者,此就对基层的临床医生儿科学知识提出高要求,儿科学也是基层很重视的一门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则稍显没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这种重要性的差异在课时设置中可得以体现,有目的、有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体现课程中的“基层性”。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5]基层也认识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中更偏重于医疗课程,而对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则没那么重视。在校教育中,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或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后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是当前工作重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职业基础课程群、岗位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等模块,在各个模块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呈现专业知识,也需渗透基层特色,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更新内容,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基层群众的新要求和期待,积极为基层培养适宜的临床医学人才。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要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以卫生需要为导向,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一批适宜人才。本文欲通过调查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从需方了解适应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的特征,为培养供需对应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提供参考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在培养内容上应有所侧重,体现出“基层性”。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应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同时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并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需重视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紧抓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为基层培养适宜的临床医学人才。
作者:同昭燕 杨帆 李勇 李阳倩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
&&&&&&&&&&&&&&&&&&&&&&&&&&&&&&&&&&&&&&&&&&&&&&&&&&&&&&&&&&&&&&&&&&&&&&&&&&&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临床医学论文&&&&&&&&&&&&
论文投稿&&&&&&&&&&&&
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