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对联,也称楹联文化的时代特征,是利

【提分】中考传统文化这样考:对联艺术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随着传统文化在中考中考查的比重加重,近年来中考语文中对联题出现的频率很高。命题人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
今天我们摘选近两年中考语文中的对联题,通过解析及对对联文化的入门介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众对我国对联文化的重视以及进行相关的学习和传承,同时也希望对备考2017年中考的学子有所帮助。
2016年北京卷
下面适合春节张贴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 )(2分)
【解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联知识,第一需要根据实际语境选出与春节相关的对联,第二需要根据平仄原则确定出上联和下联。答案选AC。
2016年广西北海卷
(3)对联是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文化形式。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传承经典润泽后世 下联:
示例一:吟诵诗词陶冶情操;示例二:弘扬国粹振兴中华。
2014年贵州遵义卷
在“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的综合性学习中,学校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请你根据这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大赛现场要挂一幅对联。请根据你学过的对偶知识,拟写一幅对联。
示例: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如何拟写对联?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何补写对联
补写对联,可采用“拆合法”。所谓拆,即把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拆分成若干个词组,再根据这些词组尝试作对;所谓合,就是把尝试对出的词语组合起来,看上下联能不能字数相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如果不行,就再作微调。
譬如对于选择类题目,一种形式是选填相关词语,把对联补充完整。考试中解答这类题目,除了要考虑对联常识,还要顾及相关人物的故事、性格特征等。另一种形式是给出一组对联,然后根据要求选出相应的对联或用错的对联。解答这类题目,要先读懂对联内容,把握对联特色,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
对于创作对联类题目,方法是围绕题目所给的主题,运用对联常识,写出一组对偶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图文】对联常识――高中复习必看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联常识――高中复习必看
&&对联常识大全,没有基础的也可以看懂,从基本的讲起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习对偶句,是高中生语文学习必备。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阅读《漫话对联》,完成问题。漫话对联金虎 (1)对联大家都不陌生。
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漫话对联》,完成问题。
漫话对联金虎
  (1)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2)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3)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_________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_________联。  (4)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B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C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D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E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5)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6)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7)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8)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外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9)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1.本文主要说明了对联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意义与影响。2.区别下列对联的类型。①“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属于____联。②“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_____联。③“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友谊的_____联。3.“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这一句话是从第(4)自然段中抽出来的,放在A、B、C、D、E哪处最合适?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5)自然段在层次结构上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8)自然段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学校艺术节要出一期“美文、名画赏析”壁报,主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品美文若饮甘露”,请拟写恰当的下联。上联:品美文如饮甘露下联:_______________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1.种类 起源和发展 写法2.①名胜古迹 ②自勉 ③题赠3.放在E处。因为康乾盛世是清代,E处之后说的是晚清。4.承上启下(过渡)作用。5.举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对联特殊写法中“集句”的特点。6.赏名画如沐春风。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阅读《漫话对联》,完成问题。漫话对联金虎 (1)对联大家都不陌生。”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方法、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从而区别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
二、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三、分辨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其作用。
四、理清说明顺序。
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六、理解并分析说明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七、从说明文中获取知识信息,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说明文阅读步骤:
第一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读到最后。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二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步: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设置的每个干扰项,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
说明文常见说明顺序:
解说:根据事物的性质、功用等一定标准分门别类,逐一说明。
好处:能把复杂的事物条理分明地解说清楚。
例子:香港的中学,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资助学校和私营学校四类,然后逐一说明它们的特色。
解说:用数据精确地说明对象。
好处:运用准确的数据,能准确和科学地显示事物的特点,增加可信性及说服力。
例子: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空货运中心。2006年,货运处理量约360万公吨,货物总值高达17,450亿港元。
解说:把事物的现象、状态、变化过程等具体和详细描述出来。
好处:使事物如在眼前,如临其境。
例子:海马妈妈产卵时把卵直接产在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卵就在育儿袋中孵化发育。雄海马&分娩&时,用它的尾巴紧紧卷在海藻上,肌肉收缩时,身体一仰一伏地摆动,当它仰起时,育儿袋的袋口就打开,小海马就跟着出来了。
解说: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好处: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明白。
例子: ① 歌坛中有很多名人值得我们学习,就如天后容祖儿的勤奋。② 新高中课程的选修科目真多,较新的科目有: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科技与生活、综合科学等。
解说:引用典籍、名言、谚语、诗词、文章、传说等来说明事物。
好处: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权威,并增添趣味。
例子: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自己在京城咸阳建造了一座&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富丽堂皇的宫殿&&&阿房宫&。
注释:(此句引用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两句,说明阿房宫的壮丽景象。)
解说:把事物加以比较以突出所说明对象。
好处:突显事物相同或相异之处及其性质、特征。
例子:张衡的地动仪比西方的早了一千多年。
解说:以人们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喻。
好处:能把抽象的事物变为具体,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复杂的事物变为简单,使人易于理解,把事理解说得具体及易于明白。
例子: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小鮎鱼的叫声像蜜蜂飞过,嗡嗡作响。
解说:只是解说事物的某些方面,或是用词语释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某些特点,并清楚指出对象的意义、范围或内容等。
好处:语言简明、准确,常用于解说原理和概念。
例子:人口密度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目。
考点名称:
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传到越南亦出现使用喃字的对联。
对联的特点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4、通俗性和高雅性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
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
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5、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对联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新年专用之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寿联、婚联、喜联,又称为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分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写对联要求与禁忌: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2、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3、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4、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
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
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对联技巧:
(1)讽刺联
讽喻联是寓意含讽的对联。
如: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一九0四年慈禧七十岁生日,章太炎作一联云: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2)白话联
白话联是利用口语表达,亲切宜人。
例如:穷鬼哥快出去,莫要纠缠小弟;财神爷请进来,何妨照看晚生。 又如: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3)谐音联
谐音对就是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起到妙趣丛生的效果。例如: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 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类似的还有高力士和李白的对骂:玄宗让高为李出题,高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李还击: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还有一趣事: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4)同韵联
同韵联是利用一词多词性或同音字出联。例如:《对类》载一联云: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此联的手法有多种。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为句内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为顶真。笼笼与罩罩均为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又为词类活用。
同韵联欣赏:
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
鹤渴抢浆命仆响枪惊渴鹤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史上趣对:
(1)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3)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4)数学对联评诸葛
诸葛亮逝世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一副副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诗中,独具匠心。
南阳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嵌入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五方和五行,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成都武侯祠也有一副对联,赞颂诸葛亮在蜀中的功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才高智绝。&两表&指诸葛亮入蜀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诸葛亮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天下三分&的预言。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病逝的地方,这里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可谓盖棺论定,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考点名称:
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中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1)举例子:
列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
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
使用数字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不能用。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出具体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可以同类相比,也可以异类相比,可以&横比&,也可以&纵比&。
(5)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如:&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或沟床不断地冲蚀挖掏,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6)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做诠释法。
例:&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
(7)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8)摹状貌:
摹状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应归于描写。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9)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
说明方法思路技巧:
(1)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那么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等。
②抓首总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抓住事物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宽窄、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3)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可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逐段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5)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6)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常见说明方法与练习:
一、考查的主要方式:
判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找出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说明文中常用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引资料、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三、说明方法的作用:
对使用某种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的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
常见说明方法的通常作用如下: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的具体事例对&&(所说明事物)的&&(历史、成就、特点等)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答题格式】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所说明事物)分门别类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条理清楚地说明所说明事物的&&特点)。
③作比较:把&&和&&(所说明事物)比较,突出强调所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地位、影响等)。
【答题格式】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同&&(所说明事物)比较,突出强调&&(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对&&(所说明事物)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答题格式】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所说明事物)加以揭示,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的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是修辞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答题格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所说明事物)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所说明事物)的&&的特征。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答题格式】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答题格式】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所说明事物)揭示,说明了&&的事理。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情状等)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用说明:能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答题格式】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所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阅读《漫话对联》,完成问题。漫话对联金虎 (1)对联大家都不陌生。”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楹联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