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考研政治选择题考点点是什么,怎么做

【教你做四级真题】2016年6月--选词填空如何做? - 简书
【教你做四级真题】2016年6月--选词填空如何做?
写在前面的话:笔者通过亲历亲为,将四级的一套真题全部做下来。然后根据真题每部分考察的内容,以及笔者对题型考点的分析和对答题的思路总结,完成这么一篇《四级真题如何做?》的“做题报告”,希望对参加四级考试的你有所帮助。(ps:文章中会对出题考点、词汇掌握、阅读技巧等做一系列解释,对于准备六级、考研英语的童鞋们也是值得借鉴的~)每篇文章分析一套真题的一个题型,本期从2016年6月的第一套真题Part3( 阅读理解)的SectionA (选词填空)开始~~~提前附一张用思维导图总结的本题考点。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真题内容如下:(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这里)
【做题思路】(可以说所有的选词填空题都是这个思路)第一步:拿到题目,通读全文,了解这段文字在讲什么内容。本段的第一句“越来越多的证明表明,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好,对大脑也有好处”点明文章主旨。接下来这篇文章就是围绕“体育运动是如何对大脑有好处的”展开分析。第二步:看一下需要选择填入的词汇,大致对它们的词性进行分类。请注意:选词填空,空有10个,词有15个,必定有5个单词是多余的。名词:A.attendance 出席H.flow流动I.mood 心情L.performance 表现M.review回顾动词:D.depressing
使沮丧E.dropping 下降M.review回顾N.survive 生存O.tend倾向于形容词:C.current 当前的F.essential 重要的G. feasible 可行的副词:B.consequently 结果J.mutually 相互地K.particularly 特别第三步:将空白处前后的完整一句看完,根据上下文含义以及词语搭配用法,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重要的一步)做题步骤如下:1、26题Researchers in the Netherlands report that children who get more exercise,whether at school or on their own,__26__to have higher GPAs and better scores on standardized tests.【句意理解】荷兰的研究人员说,参加更多运动的孩子,不论是在学校还是自主运动,在标准化考试中—26—获得更高的平均绩点和分数。【答题思路】这里的26题,后面有一个介词to,这是答题突破点,这是一个能与介词to搭配的单词。另外,分析句子结构,report引导了一个宾语从句,从句的主语是children,who get ...是定语从句,whether...是插入语,这里要填的单词要做从句的谓语,那好,这里肯定是一个动词,能作谓语并且与to可以搭配的动词,从刚才分好的词性分类表里找,动词一栏里边,只有“tend 倾向于"从句意、语法上都符合。所以26空填O.tend【积累表达】 tend to do sth/sth 易于;倾向于=tend towards(下次题目换成towards,tend照选)2、27题3、28题4、29题In a__27__of 14 studies that looked at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__28__,investigators found that the more children moved,the better their grades were in school,__29__in the basic subjects of math,English and reading.【句意理解】在—27—的14个研究中,关于体育运动和学术—28—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孩子们运动额越多,在学校的成绩越好,—29—在一些基础学科例如数学、英语和阅读。【答题思路】这里的27题,看到前面有冠词a,这里要填一个名词无疑。后面的介词of 表示,这个of名词结构要修饰studies,表示“什么样的研究”,去分好的名词分类里边找,能从含义上修饰studies,同时可以与a of 连用的名词,只有review,“回顾”,这里意为“过去的14个研究回顾表明”。所以27空填M.review【积累表达】review 作名词:book review 书评under review 在检查中;正在审查in review 在检查中a review of 关于...的审查;回顾;评论;复习review作动词:审度局势(~ situation);评论;review for 复习 ~for an examination 复习考试注意与review可以搭配的介词in、under、of、for【答题思路】这里的28题,前面的academic,形容词“学术的”,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去名词分类里边找,根据句子含义,这里要表达“学术表现”,所以这个名词就是performance。本空填L. performance。此空只是考察句子含义的理解,没有难度。【答题思路】这里的29题,看到后面的介词短语in the basic subjects of,“在基础学科方面”,这是一个完整的介词短语结构,in 是与后面的名词搭配,而不是与29空搭配,所以可以确定29空需要填一个可以单独使用的词汇,副词首选。再看前面的句子the more children moved, the better their grades were in school,很明显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那好,29空不会是动词了,副词无疑,根据句子含义,前面说“在学校的成绩越好”,后面具体解释是哪些学科,表示一个强调含义,去副词分类里边看,表示强调的副词particularly “特别;尤其”,所以29空填K.particularly。【积累表达】这里说一些答题技巧,在句子中看到介词不要慌,也不要以为这个介词一定会跟空白处需要填的单词有关系,也许是出题人迷惑你的,需要看完后面的结构,再做定夺。5、30题The data will certainly fuel the ongoing debate over whether physicaleducation classes should be cut as schools struggle to__30__on smaller budgets.【句意理解】这些数据将会加重(fuel点燃)这个持续的争论,(什么样的争论呢?)关于是否需要废除体育运动的争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呢?)当学校正在以更少的开支力争—30—。【答题思路】这里的30题,后面的介词结构 on smaller budgets是作了一个补语,前面的struggle to 挣扎做某事需要后跟do,很明显30空需要填一个动词原形,根据句子含义,这里填N. survive。“以更少的开支勉强生存下去”。【积累表达】这里说一些答题技巧,根据空白处前面的结构确定这里要填的单词词性以及是否需要变形,例如,动词的名词用法,动词的原形、时态变形或者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等,同时根据空白处后面的结构,确定这个单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是否可以跟双宾语等,从语法上确定可以选填的单词,再从含义上排除,基本上正确答案水落石出。6、31题With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in the U.S.__31__in recent years,some administrators believe students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in the classroom instead of on the playground.【句意理解】在最近几年,随着美国学生的考试成绩—31—,一些管理者相信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室里,而不是操场上。【答题思路】这里的31题,是在with的介词结构里,那么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介词结构即可。with结构里,看到有主语standardized test scores,那么31题需要一个与其相匹配的谓语动词,构成主谓关系。请注意,这里的with介词结构是一个独立主格结构,所以独立主格结构中的谓语部分要用动词的非谓语形式,也就是-ing,-ed,to do,主谓关系自然是现在分词形式,动词分类里有两个现在分词,dropping下降,depressing使萧条,根据句子含义,这里要表示“分数的下降”,所以31空填E.dropping【积累表达】这里考察了介词结构中出现主谓关系的情况,独立主格结构,简单说一下什么是独立主格。独立主格结构是由名词或代词加上分词等构成的一种独立结构,用于修饰整个句子。独立主格结构中的名词或代词与其后的分词等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这种结构与主句不发生句法上的联系,它的位置相当灵活,可置于主句前、主句末或主句中,常由逗号将其与主句分开。需特别注意的是,独立主格结构与主句之间不能使用任何连接词。独立主格结构基本构成形式名词(代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名词;介词短语)7、32题But as these findings show, exercise and academics may not be __32__ exclusive.【句意理解】但是这些发现表明,运动和学业并不是—32—排斥的。【答题思路】这里的32题,前面是系动词be,后面是形容词exclusive,这里必然要填一个副词修饰形容词,副词分类里,consequently结果;mutually相互地,根据句子含义,这里表示“不相互排斥”,所以32空填J.mutually。【积累表达】这里考察副词修饰形容词的情况,副词还可以修饰动词,修饰句子,单独使用,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使用情况来做出正确选择。8、33题9、34题10、35题Physical activity can improve blood__33__to the brain,fueling memory,attention and creativity,which are__34__to learning.And exercisereleases hormones that can improve__35__and relieve stress,which can also help learning.【句意理解】体育运动可以把血液—33—到大脑,增强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力,而这些对学习是—34—。而且运动可要释放荷尔蒙,这些荷尔蒙可以提升—35—和减压,这也是有助于学习的。【答题思路】33题到35题,根据句子含义来选,基本没有难度。33题,“把血液怎么样到大脑”,前面有动词improve,名词blood,这里要么是一个动词,但是需要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表示“上升“之义,动词分类里边没有这个单词,那么就是另一个选择,填一个名词,跟blood搭配,组成一个名词短语,名词分类里只有flow,“流量,流通”,在语义上相符,意为“血液的循环”,所以33空填H.flow。34题,前面是are,后面是to,这里填形容词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是动词,需要现在分词形式,表示动作的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动词分类里只有一个depressing,使萧条,句子含义上不符合,故排除。那就是填形容词,根据句子含义,表示“对学习是重要的”,那就是essential莫属。所以34空填F.essential。35题,前面是动词improve,后面是and连词和relieve stress,很明显是improve及物动词加一个宾语,名词可以作宾语,无名词分类里找,根据句子含义,这里表示“改善情绪”,所以35空填I. mood。【积累表达】[名词+名词]的短语结构也是一种考点,需要注意。be essential to sth 对... 是必须的,重要的,这是一个固定搭配。动词的及物使用需要注意,以及有些动词可以加双宾语,例如最简单的例子give sb sth。本期小结【积累表达】 tend to do sth/sth 易于;倾向于=tend towards(下次题目换成towards,tend照选)【积累表达】review 作名词:book review 书评under review 在检查中;正在审查in review 在检查中a review of 关于...的审查;回顾;评论;复习review作动词:审度局势(~ situation);评论;review for 复习 ~for an examination 复习考试注意与review可以搭配的介词in、under、of、for【积累表达】这里说一些答题技巧,在句子中看到介词不要慌,也不要以为这个介词一定会跟空白处需要填的单词有关系,也许是出题人迷惑你的,需要看完后面的结构,再做定夺。【积累表达】这里说一些答题技巧,根据空白处前面的结构确定这里要填的单词词性以及是否需要变形,例如,动词的名词用法,动词的原形、时态变形或者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等,同时根据空白处后面的结构,确定这个单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是否可以跟双宾语等,从语法上确定可以选填的单词,再从含义上排除,基本上正确答案水落石出。【积累表达】这里考察了介词结构中出现主谓关系的情况,独立主格结构,简单说一下什么是独立主格。独立主格结构是由名词或代词加上分词等构成的一种独立结构,用于修饰整个句子。独立主格结构中的名词或代词与其后的分词等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这种结构与主句不发生句法上的联系,它的位置相当灵活,可置于主句前、主句末或主句中,常由逗号将其与主句分开。需特别注意的是,独立主格结构与主句之间不能使用任何连接词。独立主格结构基本构成形式名词(代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名词;介词短语)【积累表达】这里考察副词修饰形容词的情况,副词还可以修饰动词,修饰句子,单独使用,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使用情况来做出正确选择【积累表达】[名词+名词]的短语结构也是一种考点,需要注意。be essential to sth 对... 是必须的,重要的,这是一个固定搭配。动词的及物使用需要注意,以及有些动词可以加双宾语,例如最简单的例子give sb sth。下一期不见不散~
一名致力于英语、日语语言学习研究的语言爱好者
211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经历跨语种考研,211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赴日交流获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6年从事考研英语培训以及VIP学员辅导,形成独特的英语教学体系和风格,独创了“真题词汇&词组搭配记忆学习法”、“超长难句思维导图语法树”、“写作金句仿写打卡”等一系列好玩实用的考研英语备考方法。经考生验证,得到一致认可。
免费为VIP学员量身定制全年学习备考计划并追踪课后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备考积极性和信心,最后考研上岸。
【VIP高分学员考研成功案例】
2016年辅导考生孟xx考研二外日语科目从30分提高到86分,成功考取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9考研大本营已开营!!!
特推出本群十大“服务”项目:
①提供制定考研学习计划
②提供最新考研政策资讯
③提供考研各公共课资料
④提供考研专业课资料
⑤提供学长学姐备考经验
⑥提供线上考研英语答疑
⑦提供院校专业报考信息
⑧提供院校专业调剂信息
⑨提供考研交流信息平台
⑩提供全程心理安抚帮助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
微信公众号:考研英语任铭铭
微信公众号微信号:Ren_Ming_Ming
跟谁学:任铭铭
?考研路漫漫,铭铭伴你行?
第一章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均由动词变化而成,一共有三种: 第一节不定式: 1.原形不定式:就是原形动词。 1.1.常出现在助动词之后。I can do it.He should finish it.We must obey the law 1.2.原形不定式与知觉动词:表...
词类 词类(Parts of Speech) 汉(英)语名称 定义 分类 实词(在句子中独立担任成分) 名词 n. (noun)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专有名词、普通名词 代词pron. (pronoun) 代替名词、形容词或数词 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指示...
原文地址: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 第一章 基本句型及补语 五种单据的基本句型:S主语,V动词,O宾语,C补语 S+V S+V+O S+V+O+O S+V+C S+V+O+C 要了解补语,只需要研究要写解释为“...
选词填空部分历来被看作是阅读部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是并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因为如果大家研读过考纲就会发现,该部分考查词汇的侧重点不在单词意思本身,而在词性的考查,考查语法的重点也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句型和语法,而在实词成分的判定。而这两部分都是大家可以提前准备的,也是...
且看它们有多重要,看图别看我: 谁掌握as、v+ing、with,谁就得练神功。这三个功能词怎么用呢?且看下文,我只是个搬运工。有需要的朋友,动动你的手指,复制、粘贴、打印。我是你的好朋友曾沐! 文章结尾处有彩蛋~~不谢! 一、as的用法 1.as用作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
今天天气阴沉沉的,早上还下着毛毛细雨,但门前的路面还是干的,跑步应该不受影响,于是决定参加半马比赛,毕竟为它我准备一年了。今年的目标很简单,只想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10分钟,去年是2小时10分跑完全程,今年只想2小时之内跑完。可惜前几天感冒,身体不舒服,这几天一直歇着,...
1,克服卡四张。 第一桶金带给你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信念,或者价值观是怎么影响你的,怎么对你后来的钱,挣钱产生影响的。 卡1 困惑和局限 我囚禁在,那时的高度上了。感觉很难在上到那个高峰。很痛苦。 其实,一个每一个高峰都是从,下一个起点累计出来的。 有力量的人不会被小小铁...
今天去学车了,没多久,就3-4个小时而已,教练那个扣门货给的时间少还只教一次,真的好累.....
夕阳露羞色, 水上皮艇忙。 孩童嬉戏笑, 妇人面苍老。
野火烧不尽啊~春风吹又生~ 说的就是咱脸上的痘儿! 让我想想。。。 我现在的最高保持记录大概就是, 坚持一周不长痘! 油皮真是伤不起啊~ 当然,长痘也并不是油皮的专利,有些干皮也长痘,哈哈,欲哭无泪~ 痘痘要不要挤 仙女们一般都会怎样处置它? 放任不管,还是折磨致死? 哈哈...&近10年考点路线图(年)在下列《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范围内,给出近10年的具体考点出处,可以使考生清晰地了解各章节命题的题型、各章节命题的频率及其重要程度,在全面复习的过程中,也不失对重要知识点的明确和强化。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题数6;总分数11;占本部分题数比重6%;占本部分数比重4%)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知识点范围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历年考点:1998年文科第23题(辨析):唯心主义的产生根源。1998年理科第2题(单):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发展史中的伟大变革。历年考点:2003年第1题(单):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1998年文(理)科第1题(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总题数17;总分数2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7%;占本部分数比重9%)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历年考点:2007年第1题(单):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2006年第1题(单):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历年考点:2006年第17题(多):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2003年第2题(单):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1题(单):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历年考点:2007年第4题(单):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007年第17题(多):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2005年第1题(单):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2001年理科第3题(单):意识的能动作用。2001年文科第2题(单):意识的起源。2000年文科第1题(单):意识的能动性。1999年理科第19题(多):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1999年文科第2题(单)、1999年理科第1题(单):意识的本质。1998年理科第11题(多):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16题(多)、2002年理科第17题(多):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2002年理科第1题(单):人类世界及其构成。1999年文科第17题(多):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1999年文科第1题(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总题数22;总分数6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2%;占本部分数比重26%)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历年考点:2007年第18题(多):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2005年第16题(多):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2004年第31题(辨析):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2001年文科第17题(多)、2001年理科第17题(多):社会存在的范畴;普遍联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2007年第19题(多):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1题(单)、2001年理科第1题(单):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问题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界限。历年考点: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2007年第2题(单):对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正确区分。&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历年考点:2001年理科第2题(单):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历年考点:1998年理科第10题(多):量变质变规律。1998年理科第3题(单):否定之否定运动的表现形式。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17题(多):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3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历年考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35题(材料):矛盾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16题(单)、2001年理科第16题(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999年理科第2题(单):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998年文科第12题(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33题(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历年考点:2003年第16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1998年文科第11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总题数19;总分数8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30%)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历年考点:2006年第2题(单):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003年第3题(单):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历年考点:1998年理科第27题(论):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与发展。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31题(辨析):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历年考点:2007年第34题(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006年第3题(单):实践和认识及其辩证关系2005年第3题(单):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2002年理科第2题(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2002年理科第16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31题(辨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2000年理科第30题(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000年理科第17题(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999年文科第3题(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历年考点:2004年第34题(分析):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历年考点:2005年第2题(单):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2001年文科第34题(论)、2001年理科第34题(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33题(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1999年文科第4题(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总题数19;总分数4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16%)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历年考点:2006年第18题(多):社会规律及其特点2006年第4题(单):社会生产实践(劳动)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2000年理科第19题(多):社会的物质基础。1999年理科第4题(单):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历年考点:2004年第2题(单):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实践本质。2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历年考点:2004年第1题(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2题(单)、2002年理科第3题(单):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31题(辨析)、2001年理科第31题(辨析):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1999年理科第3题(单):生产关系的实质。3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32题(辨析):资产阶级平等权利消除的是等级特权,保护的是阶级特权。国家的本质和职能。4社会的观念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31题(辨析):政治与金钱的关系。1999年理科第7题(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31题(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历年考点:2003年第31题(辨析):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历年考点:2006年第19题(多):文化与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总题数7;总分数1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7%;占本部分数比重7%)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规律及其特点。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30题(辨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历年考点:2000年理科第35题(多):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包括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18题(多):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历年考点:2004年第16题(多):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2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历年考点:1998年理科第6题(单):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30题(辨析):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3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年考点:2003年第17题(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总题数9;总分数1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7%)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及其更替。历年考点:1998年理科第23题(辨析):社会形态及其客观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17题(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2000年文科第18题(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历年考点:1997年文科第14题(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历年考点:2001年理科第18题(多):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997年文科第2题(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价值及其实现。历年考点:2006年第20题(多):人的价值及其实现。2004年第3题(单):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历年考点:2007年第3题(单):人的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2002年文科第3题(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综合章节(总题数:11题,总分数:62分)11997年理科第23题(辨析):第二、四章:意识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22000年文科第2题(单):第一、二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意识能动性方面的错误观点。32000年文科第17题(多):第一、二章的内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2000年理科第1题(单):第二、四章的内容:意识的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52000年理科第2题(单):第一、二章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意识能动性方面的错误观点。62002年文科第36题(材料)、2002年理科第36题(材料):第二、三、五章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意义。72003年第34题(分析):第三、四章:现象与本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及辩证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82005年第17题(多):第三、六章的内容:规律及其特征;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92005年第34题(分析):第五、三章:实践的基本形式;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论意义。102006年第34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真理的具体性理论;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导论(总题数2;总分数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5题(单):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历年考点:2003年第4题(单):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的类型。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总题数18;总分数3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0%;占本部分数比重20%)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4题(单):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2000年文科第4题(单)、2000年理科第4题(单):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历年考点:1998年文科第24题(辨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后果,即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4题(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历年考点:2005年第5题(单):货币的形式和职能。2003年第5题(单):货币的起源。2002年理科第5题(单):货币的职能。2000年文科第19题(多):货币的职能。1999年理科第5题(单):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货币流通规律。历年考点:1998年理科第13题(多):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18题(多):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32题(辨析):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历年考点:2000年理科第20题(多):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21题(多)、2002年理科第20题(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地位和意义。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总题数37;总分数7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2%;占本部分数比重44%)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历年考点:2003年第19题(多):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历年考点:2000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6题(单):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2001年文科第32题(辨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1999年文科第5题(单):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历年考点:2003年第20题(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2001年文科第4题(单):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历年考点:2006年第21题(多):资本的集中与集聚。1998年理科第24题(辨析):股份公司与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5题(单):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历年考点:2006年第6题(单):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2004年第19题(多):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结果。2002年理科第21题(多):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对商品价值及资本获取利润的影响。2001年文科第6题(单)、2001年理科第4题(单):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1999年文科第31题(多):生产价格及其形成。1998年理科第14题(多):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及其后果。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20题(多):借贷资本的特点。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历年考点:2004年第35题(分析):股份资本产生的根源、本质及其作用。2003年第21题(多):股票价格的定义和决定因素。2000年文科第31题(辨析):股票和股票价格的实质。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历年考点:2005年第18题(多):资本主义的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区别。2003年第7题(单):级差地租的具体形式。2002年文科第20题(多):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和条件。2001年文科第20题(多)、2001年理科第21题(多):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构成(形成)。1998年理科第4题(单):级差地租的含义及级差地租两种基本形态的区分。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历年考点:2006年第22题(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历年考点:1998年理科第15题(多):垄断价格的实质及其与价值的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6题(单)、2000年理科第7题(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第四章资本的运行(总题数19;总分数3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1%;占本部分数比重20%)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19题(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所采取的职能形式。2000年理科第21题(多):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1999年理科第6题(单):产业资本运行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历年考点:2005年第6题(单):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005年第32题(辨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998年文科第2题(单):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历年考点:2003年第6题(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2001年文科第19题(多)、2001年理科第20题(多):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的相互关系,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18题(多)、1999年理科第21题(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实现条件及其意义。历年考点:2004年第4题(单):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2002年理科第19题(多):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2002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2001年理科第5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实质。2001年文科第5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2001年文科第3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年考点:2003年第32题(辨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实质和双重作用。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内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年考点:1998年理科第5题(单):二次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总题数4;总分数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占本部分数比重4%)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历年考点:2005年第7题(单):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历年考点:2006年第23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2004年第18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2002年文科第26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总题数9;总分数1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10%)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历年考点:2006年第7题(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004年第5题(单):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历年考点:1998年文科第16题(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历年考点:2004年第32题(辨析):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005年第20题(多):规范市场秩序。1999年文科第23题(多):价格体系的内容。1998年理科第9题(单):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历年考点:2003年第36题(分析):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和政策。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历年考点:2006年第24题(多):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9题(单):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总题数20;总分数7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24%)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历年考点:2003年第10题(单):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综合章节(总题数:11题,总分数:39分)11997年理科第14题(多):第四、七章:二次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21998年文科第28题(论):第三、六章: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对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指导意义。31999年理科第20题(多):第三、四章: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41999年理科第30题(辨析):第三、四章的内容:生产资本两种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52000年理科第5题(单):第二、三章: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62001年文科第18题(多):第三章、四章:生产资本的划分和内容。72001年文科第23题(多):第三、四章: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72001年理科第19题(多):第三、四章:生产资本的划分和内容。82003年第18题(多):第二、三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92006年第5题(单):第三、四章:资本有机构成、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102006年第35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制度与体制;第二章:价值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总题数4;总分数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占本部分数比重3%)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年考点:2006年第25题(多):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2004年第7题(单):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有关重要概念。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年考点:2004年第21题(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历年考点:2001年理科第7题(单):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总题数34;总分数9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39%;占本部分数比重43%)1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历年考点:2006年第10题(单):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002年理科第7题(单):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关系。2002年文科第22题(多):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2000年理科第11题(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1998年理科第16题(多):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中国攫取的权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23题(多):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人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32题(辨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1998年文科第5题(单):促使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事件。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22题(多)、1999年理科第25题(多):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历年考点:2006年第26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2006年第27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2005年第36题(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革命对象、动力、领导者、性质、任务、前途等问题。2000年理科第10题(单):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历年考点:2003年第8题(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7题(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33题(辨析)、2001年理科第32题(辨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年考点:2000年理科第31题(辨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历年考点:2004年第20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历年考点:2004年第33题(辨析):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2000年理科第8题(单):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1998年理科第25题(辨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1998年理科第17题(多):促使党的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主客观因素。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7题(单):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历年考点:2004年第6题(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2003年第9题(单):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2000年文科第34题(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待民族工商业的方针政策。1999年文科第6题(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政策。1998年理科第7题(单):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的贡献。1998年文科第25题(辨析):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总题数24;总分数5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8%;占本部分数比重23%)1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22题(多):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1998年理科第18题(多):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23题(多):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主要特点的分析。2000年文科第21题(多)、2000年理科第22题(多):毛泽东关于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论述。历年考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历年考点:2005年第8题(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2001年理科第6题(单):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2001年文科第36题(材料)、2001年理科第37题(材料):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理论。1998年理科第8题(单):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历年考点:2005年第21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统一战线必要性。1998年文科第29题(材料):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依据及党内围绕此问题的争论。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历年考点:2001年理科第22题(多):无产阶级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2000年理科第36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演变。2000年文科第7题(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1999年文科第21题(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2006年第9题(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所包含的两个联盟。&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历年考点:2006年第8题(单):在延安整风运动。2005年第22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2003年第23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2002年文科第7题(单):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工程。2000年理科第9题(单):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总题数7;总分数1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8%;占本部分数比重8%)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历年考点:2006年第36题(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2005年第9题(单):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2004年第9题(单):过渡时期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基本形式及其性质。2001年文科第21题(多)、2001年理科第23题(多):过渡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9题(单):过渡时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总题数8;总分数2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6%)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苏联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历年考点:2005年第23题(多):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02年理科第10题(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历年考点:2004年第22题(多):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2002年文科第24题(多):毛泽东关于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若干标准。2001年理科第9题(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98年理科第28题(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政策。&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历年考点:2004年第23题(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总题数6;总分数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6%;占本部分数比重2%)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8题(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历年考点:2001年理科第8题(单):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23题(多):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历年考点:2003年第24题(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庞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3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4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历年考点:2004年第8题(单):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2002年文科第8题(单):执政党最容易犯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错误。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为什么说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第七章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总题数4;总分数2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占本部分数比重6%)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8题(单):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历年考点:2005年第10题(单):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34题(论)、2002年理科第34题(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综合章节(总题数:2题,总分数:7分)11999年理科第24题(多):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思想。第一、三章的内容。21999年理科第32题(辨析):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第四、五章的内容。第四部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总题数6;总分数1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5%;占本部分数比重5%)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9题(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98年文科第15题(多):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历年考点:1998年文科第21题(简)、1998年理科第21题(简):1997年-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24题(多)、2001年理科第26题(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历年考点:2004年第10题(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历年考点:2006年第28题(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历年考点:2004年第11题(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性。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10题(单):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历年考点:2006年第12题(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2005年第24题(多):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总题数8;总分数1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7%;占本部分数比重4%)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历年考点:2006年第29题(多):社会主义的本质。2005年第11题(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999年文科第8题(单)、1999年理科第10题(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998年文科第4题(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历年考点:2004年第25题(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特征和意义。&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25题(多):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本依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历年考点:2003年第13题(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总题数10;总分数2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7%)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历年考点:2000年理科第13题(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1998年文科第6题(单)、1998年理科第10题(单):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8题(单)、2001年理科第10题(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历年考点:2006年第13题(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2002年文科第25题(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历年考点:2005年第33题(辨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基本要求。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历年考点:1998年理科第22题(简):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第六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总题数18;总分数8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7%;占本部分数比重28%)1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年考点:2006年第37题(分析):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历年考点:2005年第25题(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4年第16题(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历年考点:2006年第31题(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2004年第36题(分析):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当前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2000年理科第25题(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999年文科第29题(简):农村的改革与发展。1998年文科第17题(多):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历年考点:2006年第11题(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核心问题。2002年理科第11题(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2年理科第27题(多):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2000年理科第14题(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998年理科第30题(材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及重点。4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36题(材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总题数20;总分数7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24%)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13题(单):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2000年理科第34题(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1999年理科第11题(单):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9题(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35题(材料):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10题(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2001年理科第24题(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34题(论):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历年考点:2003年第12题(单):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地位。2002年理科第26题(多):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2002年文科第12题(单):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9题(单)、2001年理科第13题(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000年理科第24题(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998年文科第7题(单):国民收入的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历年考点:2003年第25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2002年文科第35题(论)、2002年理科第35题(论):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2000年文科第22题(多):共同富裕的必要性。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总题数19;总分数5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8%;占本部分数比重1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年考点:2006年第30题(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001年理科第12题(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00年文科第24题(多):人民政协的性质与职能。2000年文科第23题(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2000年文科第12题(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1999年文科第24题(多):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1998年文科第26题(辨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年考点:2000年理科第32题(辨析):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1999年文科第19题(多):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历年考点:2001年理科第25题(多):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战略地位。1999年文科第25题(多)、1999年理科第27题(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历年考点:2003年第11题(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11题(单)、2000年理科第15题(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目的。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年考点:2005年第26题(多):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1999年理科第34题(论):依法治国及其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总题数10;总分数1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历年考点:2001年理科第11题(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历年考点:2004年第24题(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2002年理科第24题(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历年考点:2005年第12题(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002年文科第11题(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1998年理科第26题(多):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1998年文科第8题(单):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历年考点:1999年理科第12题(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总题数4;总分数5;占本部分题数比重3%;占本部分数比重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历年考点:2002年理科第12题(单):“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1999年理科第13题(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998年理科第19题(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权利。&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第十一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总题数0;总分数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0%;占本部分数比重0%)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总题数2;总分数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占本部分数比重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10题(单):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3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历年考点:2000年理科第26题(多):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第五部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4%)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世界经济的构成。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13题(单):主要世界经济组织的宗旨。1999年文科第13题(单):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起源。&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历年考点:1999年文科第26题(多):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跨国公司的作用。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总题数6;总分数2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0%;占本部分数比重28%)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历年考点:1998年文科第19题(多):联合国的主要机构。&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两极政治格局。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25题(多):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历年考点:2003年第37题(材料):选做题Ⅰ: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1999年文科第36题(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3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历年考点:1998年文科第9题(单):欧洲联合及一体化进程。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主要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大国关系。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总题数3;总分数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7%)1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全面理解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意义。2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13题(单):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14题(单):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和平与发展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3建立国际新秩序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历年考点:2002年文科第33题(辨析):国际新、旧秩序的基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总题数13;总分数5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4%;占本部分数比重55%)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26题(多):20世纪60~70年代西欧联合自强的主要表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特征和本质。历年考点:1998年文科第30题(材料):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及历史演化。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历年考点:2004年第37题(分析):选做题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2001年文科第11题(单):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2001年文科第37题(材料):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国的外交政策。2000年文科第13题(单):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1999年文科第27题(多):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北约东扩。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历年考点:2000年文科第15题(单):西欧的外交政策。1998年文科第18题(多):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1998年文科第10题(单):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本对外政策。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南北关系。南南合作。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25题(多):南北关系。1999年文科第12题(单):南北矛盾加剧的根源。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总题数0;总分数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0%;占本部分数比重0%)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2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总题数0;总分数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0%;占本部分数比重0%)1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2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总题数1;总分数1;占本部分题数比重3%;占本部分数比重1%)1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2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历年考点:2001年文科第12题(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综合学科(总题数:39题,总分数:243分)&1 1998年文科第27题(论)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九章。&2 1998年理科第29题(材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跨学科综合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与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31999年文科第33题(论)《中国革命史》: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七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章的内容。&41999年理科第22题(多)《中国革命史》: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51999年理科第26题(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多种形式,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的内容。&6 1999年理科第35题(材料)《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章节: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72000年文科第36题(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2000年理科第12题(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章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92000年理科第33题(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102001年文科第35题(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原则。&112001年理科第33题(辨析)《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的异同。&122001年理科第35题(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原则。&132001年理科第36题(材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42002年文科第9题(单)《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152002年文科第37题(材料)《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八章的内容及《形势与政策》: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中苏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162002年理科第14题(单)《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172002年理科第18题(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82002年理科第32题(辨析)《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判断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标准。&192002年理科第33题(辨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九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202002年理科第37题(材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的内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212003年第22题(多)跨学科综合题,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222003年第33题(辨析)跨学科试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五章、《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232003年第35题(分析)跨学科综合试题,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42003年第37题(分析)选做题Ⅱ,跨学科综合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即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研政治选择题考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