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的大连化物所 科研实力力差距巨大

同样都看顶级期刊,为什么大家的科研实力差距巨大?
现在是信息时代,最新发表的文章、最新的进展,MIT 的巨牛教授能看到,中国的一个普通本科生如果想查也能看到。但是不同的科研机构之间依然实力相差悬殊,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第一个是时间,第二个是实力。
顶级期刊的工作,等大家都看到的时候,形成科研的方向,想法或者概念(idea)实际上多年以前。一般来说,博士要本科毕业之后 5 年才能毕业,假设毕业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顶级期刊的工作,那么事实上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大概就知道要做什么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知道在本专业内做什么方向没希望。工作做了 2 年,写文章 0.5 年,审稿 0.5 年。按照这个时间表,你看到人家发表在顶级期刊上面文章的时候,他的 idea 已经领先业界至少 3 年了。
现在,如果你和他同时起步,同时想到一个领先业界的 idea,你花掉的时间是一样多的。问题在于,你看的是人家的工作,起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你的时间表得这么安排,你的 idea 比业界领先至少三年,而且要持续的领先至少三年,你才有超越顶级 group 的可能。另外,你在立项的时候,从 idea 就得比业界领先 6 年,问题来了,你从哪里去找领先 Top group 足足 6 年的 idea?
我们讲,实践出真知。对于科研,尤其是现代科研,idea 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立项立出来的。
这个时候,时间的积累,实力的因素就体现出来了,Top group 和机构,等你看到他们在顶级期刊发文章的时候,至少好几个博士的 5 年青春已经是砸进去了,就算是犯错误,时间的积累也足够人家把错误都 TRY 完了,请注意,这些错误一般是不会出版的,因此,如果你进入这个领域,恭喜你,他们犯过的错误,你八成都得重新犯一次。这个 N 个博士青春的差距,你怎么补?
1880 年,爱迪生发现竹丝可以很好的作为灯丝,我们假设他把竹丝的结果发表到了 Nature 上面(话说一个美国人为什么投稿英国的杂志?),被大家都看到了,小爱大概会给出竹丝的持久时间,然后给出竹丝和头发丝,蚕丝等的对比结果,然后做点表征,比如拉伸性能,比如耐热问题,真空度问题等等,文章里面还会给出你如何制作好的竹丝的方法。
假设你是个中国天才,你爹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所以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英文,自然是不在话下,Nature 每年订购费自然是朝廷出的。在八大胡同里面,看完小爱的文章就猜到了,钨丝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你很兴奋,立刻想做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爱的这篇文章是 1880 年发表的,问题在于,他喵的钨丝的现代制作方法,粉末冶金法,是 30 年后才发表的啊!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作为天才,你就算有了领先业界 6 年的 idea,也未必做得到,何况小爱已然是 try 了 1 600 种材料之后才发表了自己的结果,他恐怕早就知道为什么钨丝不能拿来用做灯丝解决照明问题。
小爱的课题组如果是 top 级别的,有三个原因,第一,他们家是最早做灯丝问题的课题组;第二,他们 try 过了所有的能 try 的材料。第一是立项,他们知道照明问题是那个时代能上 Nature 的项目,第二是 idea,在 try 过了 100 种材料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大概的 idea,耐热性很重要;第三是有钱,能 TRY 完剩下的 1 500 钟材料。
顺便告诉你,当年的顶级期刊讨论的最热烈的问题,是进化论 vs 神创论,而且这个话题已经热烈了大概 50 年了,这个伟大的话题占据了顶级期刊的版面也有快 30 年了,而你看完这些东西,大概需要不多不少,估计也得一个博士的青春年华的长度吧,而灯丝则是小爱的第一篇在照明方面的文章,隐藏在无边无垠的「人是猴子变的么」里面。
你又如何在当时连电都没有的中国,知道灯丝是那个时代第一个最重大的科学问题呢?最关键的是,你上学的那个衙门,系主任叫严复,他喵的天天就在那里逼着学生做猴子变成人之后,人类社会竞争是否重要的文章啊,期待着能多多的中 Nature,评选我朝一品大学士,走向人生巅峰。
至于小爱为什么知道灯丝是个比猴子更重要的问题,因为达尔文来他们单位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喝酒,就说了,Nature 所有的关于进化论 vs 神创论的文章都是瞎扯淡,都是我指示学生为了评院士做的,没啥意思,你们再去做就是瞎耽误工夫。这就是名校和其他的单位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名校以及顶级的课题组,你可以听到文献之外的实话,在这里装逼的人少,没有点实际的本事,是真的混不下去。
可是你爹毕竟是晚清四大名臣,天才博士毕业之后,你爹就用朝廷留学基金的钱,把你送去了小爱他们组,做了三轮博士后,前前后后快 10 年了,终于你拥有了领先业界 6 年的 idea,决定回国,大干一场,回到了熟悉的京师大学堂,现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惊喜的发现,当年的系主任现在是校长了,悲哀的发现,他们把讨论的方向从猴子变人,转移到了进化论如何拯救中国上面。
毕竟你爹是张之洞,校长看在你是张公子的面上,也发表过几篇 Nature,他们给了你研究经费,给了个紫禁城学者的头衔。开始招兵买马干活吧,恭喜你,京师大学堂那几年生源质量非常差,好的都被黄埔军校抢走了。带着二流的学生,你耐着性子,一步一步的走,最终你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等来了科学的春天,北京大学在顶级期刊上面出版的文章已然在稳步的上升。
回首那篇在八大胡同里面看到的那篇 Nature,已然百年过去。而你,却早已在那场浩劫中,投湖自尽。你恐怕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小爱在美国强大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下,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划时代的文章,虽然有几篇你们还是共同一作,已然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名垂青史。
没有人可以跳过读文献的过程,而读文献只是做科研的第一步,而距离做好的科研还很遥远。实现一个 idea 需要积累,但是立项做这个 idea 也是需要积累的,王守仁讲,知行合一。在科研领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科研界也只认知行合一。所谓的数据库,以及文献,顶级文献,都是「知」,而非「行」,入门的人,连「知」都不见得有,更不要说两者合一的事情了。
所谓知行合一,是一个百年的改变。但是,试问谁可以,将一个信念稳稳的传递百年?
那些顶级的机构和大学,就是 100 年以前,甚至 1 000 年前,要把一个信念稳定的传承下去的一群人。
什么时候能够聚集起这么一群人了,什么时候就是本科生看了顶级期刊,就能发顶级期刊了。
文章来源:知乎站友@赵知新,经其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
北大张博士的系列教程一直以来深受大家喜爱,现在他还推出了科研四部曲,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现在是预售期,享受半价,只要 365 元。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既然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可以查阅顶级期刊,为什么不同学校之间的科研实力依然差距巨大?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924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现在是信息时代,最新发表的文章、最新的进展,MIT 的巨牛教授能看到,中国的一个普通本科生如果想查也能看到。但是不同的科研机构之间依然实力相差悬殊,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第一个是时间,第二个是实力。 顶级期刊的工作,等大家都看到的时候,形成科研的方向,想法或者概念(idea)实际上多年以前。一般来说,博士要本科毕业之后 5 年才能毕业,假设毕业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顶级期刊的工作,那么事实上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大概就知道要做什么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知道在本专业内做什么方向没希望。工作做了 2 年,写文章 0.5 年,审稿 0.5 年。按照这个时间表,你看到人家发表在顶级期刊上面文章的时候,他的 idea 已经领先业界至少 3 年了。
现在,如果你和他同时起步,同时想到一个领先业界的 idea,你花掉的时间是一样多的。问题在于,你看的是人家的工作,起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你的时间表得这么安排,你的 idea 比业界领先至少三年,而且要持续的领先至少三年,你才有超越顶级 group 的可能。另外,你在立项的时候,从 idea 就得比业界领先 6 年,问题来了,你从哪里去找领先 Top group 足足 6 年的 idea?
我们讲,实践出真知。对于科研,尤其是现代科研,idea 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立项立出来的。
这个时候,时间的积累,实力的因素就体现出来了,Top group 和机构,等你看到他们在顶级期刊发文章的时候,至少好几个博士的 5 年青春已经是砸进去了,就算是犯错误,时间的积累也足够人家把错误都 TRY 完了,请注意,这些错误一般是不会出版的,因此,如果你进入这个领域,恭喜你,他们犯过的错误,你八成都得重新犯一次。这个 N 个博士青春的差距,你怎么补?
1880 年,爱迪生发现竹丝可以很好的作为灯丝,我们假设他把竹丝的结果发表到了 Nature 上面(话说一个美国人为什么投稿英国的杂志?),被大家都看到了,小爱大概会给出竹丝的持久时间,然后给出竹丝和头发丝,蚕丝等的对比结果,然后做点表征,比如拉伸性能,比如耐热问题,真空度问题等等,文章里面还会给出你如何制作好的竹丝的方法。
假设你是个中国天才,你爹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所以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英文,自然是不在话下,Nature 每年订购费自然是朝廷出的。在八大胡同里面,看完小爱的文章就猜到了,钨丝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你很兴奋,立刻想做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爱的这篇文章是 1880 年发表的,问题在于,他喵的钨丝的现代制作方法,粉末冶金法,是 30 年后才发表的啊!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作为天才,你就算有了领先业界 6 年的 idea,也未必做得到,何况小爱已然是 try 了 1 600 种材料之后才发表了自己的结果,他恐怕早就知道为什么钨丝不能拿来用做灯丝解决照明问题。
小爱的课题组如果是 top 级别的,有三个原因,第一,他们家是最早做灯丝问题的课题组;第二,他们 try 过了所有的能 try 的材料。第一是立项,他们知道照明问题是那个时代能上 Nature 的项目,第二是 idea,在 try 过了 100 种材料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大概的 idea,耐热性很重要;第三是有钱,能 TRY 完剩下的 1 500 钟材料。
顺便告诉你,当年的顶级期刊讨论的最热烈的问题,是进化论 vs 神创论,而且这个话题已经热烈了大概 50 年了,这个伟大的话题占据了顶级期刊的版面也有快 30 年了,而你看完这些东西,大概需要不多不少,估计也得一个博士的青春年华的长度吧,而灯丝则是小爱的第一篇在照明方面的文章,隐藏在无边无垠的「人是猴子变的么」里面。
你又如何在当时连电都没有的中国,知道灯丝是那个时代第一个最重大的科学问题呢?最关键的是,你上学的那个衙门,系主任叫严复,他喵的天天就在那里逼着学生做猴子变成人之后,人类社会竞争是否重要的文章啊,期待着能多多的中 Nature,评选我朝一品大学士,走向人生巅峰。
至于小爱为什么知道灯丝是个比猴子更重要的问题,因为达尔文来他们单位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喝酒,就说了,Nature 所有的关于进化论 vs 神创论的文章都是瞎扯淡,都是我指示学生为了评院士做的,没啥意思,你们再去做就是瞎耽误工夫。这就是名校和其他的单位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名校以及顶级的课题组,你可以听到文献之外的实话,在这里装逼的人少,没有点实际的本事,是真的混不下去。
可是你爹毕竟是晚清四大名臣,天才博士毕业之后,你爹就用朝廷留学基金的钱,把你送去了小爱他们组,做了三轮博士后,前前后后快 10 年了,终于你拥有了领先业界 6 年的 idea,决定回国,大干一场,回到了熟悉的京师大学堂,现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惊喜的发现,当年的系主任现在是校长了,悲哀的发现,他们把讨论的方向从猴子变人,转移到了进化论如何拯救中国上面。
毕竟你爹是张之洞,校长看在你是张公子的面上,也发表过几篇 Nature,他们给了你研究经费,给了个紫禁城学者的头衔。开始招兵买马干活吧,恭喜你,京师大学堂那几年生源质量非常差,好的都被黄埔军校抢走了。带着二流的学生,你耐着性子,一步一步的走,最终你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等来了科学的春天,北京大学在顶级期刊上面出版的文章已然在稳步的上升。
回首那篇在八大胡同里面看到的那篇 Nature,已然百年过去。而你,却早已在那场浩劫中,投湖自尽。你恐怕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小爱在美国强大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下,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划时代的文章,虽然有几篇你们还是共同一作,已然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名垂青史。
没有人可以跳过读文献的过程,而读文献只是做科研的第一步,而距离做好的科研还很遥远。实现一个 idea 需要积累,但是立项做这个 idea 也是需要积累的,王守仁讲,知行合一。在科研领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科研界也只认知行合一。所谓的数据库,以及文献,顶级文献,都是「知」,而非「行」,入门的人,连「知」都不见得有,更不要说两者合一的事情了。
所谓知行合一,是一个百年的改变。但是,试问谁可以,将一个信念稳稳的传递百年?
那些顶级的机构和大学,就是 100 年以前,甚至 1 000 年前,要把一个信念稳定的传承下去的一群人。
什么时候能够聚集起这么一群人了,什么时候就是本科生看了顶级期刊,就能发顶级期刊了。
文章来源:知乎站友@赵知新,经其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
北大张博士的系列教程一直以来深受大家喜爱,现在他还推出了科研四部曲,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现在是预售期,享受半价,只要 365 元。↓↓↓ 最新网 www.zuinow.com
18:27:04最新网 www.zuinow.com
18:27:04相关推荐▲福利图▲ 阳光下的情侣图片亲吻图片 热点图文推荐新闻热门搜索本类推荐同样都看顶级期刊,为什么大家的科研实力差距巨大-土地公问答
同样都看顶级期刊,为什么大家的科研实力差距巨大
同样都看顶级期刊,为什么大家的科研实力差距巨大
答:这个难道不是本身思维与实力的问题吗?和看什么期刊问题不大的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同样都看顶级期刊,为什么大家的科研实力差距巨大?
现在是信息时代,最新发表的文章、最新的进展,MIT 的巨牛教授能看到,中国的一个普通本科生如果想查也能看到。但是不同的科研机构之间依然实力相差悬殊,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第一个是时间,第二个是实力。
顶级期刊的工作,等大家都看到的时候,形成科研的方向,想法或者概念(idea)实际上多年以前。一般来说,博士要本科毕业之后 5 年才能毕业,假设毕业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顶级期刊的工作,那么事实上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大概就知道要做什么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知道在本专业内做什么方向没希望。工作做了 2 年,写文章 0.5 年,审稿 0.5 年。按照这个时间表,你看到人家发表在顶级期刊上面文章的时候,他的 idea 已经领先业界至少 3 年了。
现在,如果你和他同时起步,同时想到一个领先业界的 idea,你花掉的时间是一样多的。问题在于,你看的是人家的工作,起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你的时间表得这么安排,你的 idea 比业界领先至少三年,而且要持续的领先至少三年,你才有超越顶级 group 的可能。另外,你在立项的时候,从 idea 就得比业界领先 6 年,问题来了,你从哪里去找领先 Top group 足足 6 年的 idea?
我们讲,实践出真知。对于科研,尤其是现代科研,idea 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立项立出来的。
这个时候,时间的积累,实力的因素就体现出来了,Top group 和机构,等你看到他们在顶级期刊发文章的时候,至少好几个博士的 5 年青春已经是砸进去了,就算是犯错误,时间的积累也足够人家把错误都 TRY 完了,请注意,这些错误一般是不会出版的,因此,如果你进入这个领域,恭喜你,他们犯过的错误,你八成都得重新犯一次。这个 N 个博士青春的差距,你怎么补?
1880 年,爱迪生发现竹丝可以很好的作为灯丝,我们假设他把竹丝的结果发表到了 Nature 上面(话说一个美国人为什么投稿英国的杂志?),被大家都看到了,小爱大概会给出竹丝的持久时间,然后给出竹丝和头发丝,蚕丝等的对比结果,然后做点表征,比如拉伸性能,比如耐热问题,真空度问题等等,文章里面还会给出你如何制作好的竹丝的方法。
假设你是个中国天才,你爹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所以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英文,自然是不在话下,Nature 每年订购费自然是朝廷出的。在八大胡同里面,看完小爱的文章就猜到了,钨丝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你很兴奋,立刻想做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爱的这篇文章是 1880 年发表的,问题在于,他喵的钨丝的现代制作方法,粉末冶金法,是 30 年后才发表的啊!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作为天才,你就算有了领先业界 6 年的 idea,也未必做得到,何况小爱已然是 try 了 1 600 种材料之后才发表了自己的结果,他恐怕早就知道为什么钨丝不能拿来用做灯丝解决照明问题。
小爱的课题组如果是 top 级别的,有三个原因,第一,他们家是最早做灯丝问题的课题组;第二,他们 try 过了所有的能 try 的材料。第一是立项,他们知道照明问题是那个时代能上 Nature 的项目,第二是 idea,在 try 过了 100 种材料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大概的 idea,耐热性很重要;第三是有钱,能 TRY 完剩下的 1 500 钟材料。
顺便告诉你,当年的顶级期刊讨论的最热烈的问题,是进化论 vs 神创论,而且这个话题已经热烈了大概 50 年了,这个伟大的话题占据了顶级期刊的版面也有快 30 年了,而你看完这些东西,大概需要不多不少,估计也得一个博士的青春年华的长度吧,而灯丝则是小爱的第一篇在照明方面的文章,隐藏在无边无垠的「人是猴子变的么」里面。
你又如何在当时连电都没有的中国,知道灯丝是那个时代第一个最重大的科学问题呢?最关键的是,你上学的那个衙门,系主任叫严复,他喵的天天就在那里逼着学生做猴子变成人之后,人类社会竞争是否重要的文章啊,期待着能多多的中 Nature,评选我朝一品大学士,走向人生巅峰。
至于小爱为什么知道灯丝是个比猴子更重要的问题,因为达尔文来他们单位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喝酒,就说了,Nature 所有的关于进化论 vs 神创论的文章都是瞎扯淡,都是我指示学生为了评院士做的,没啥意思,你们再去做就是瞎耽误工夫。这就是名校和其他的单位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名校以及顶级的课题组,你可以听到文献之外的实话,在这里装逼的人少,没有点实际的本事,是真的混不下去。
可是你爹毕竟是晚清四大名臣,天才博士毕业之后,你爹就用朝廷留学基金的钱,把你送去了小爱他们组,做了三轮博士后,前前后后快 10 年了,终于你拥有了领先业界 6 年的 idea,决定回国,大干一场,回到了熟悉的京师大学堂,现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惊喜的发现,当年的系主任现在是校长了,悲哀的发现,他们把讨论的方向从猴子变人,转移到了进化论如何拯救中国上面。
毕竟你爹是张之洞,校长看在你是张公子的面上,也发表过几篇 Nature,他们给了你研究经费,给了个紫禁城学者的头衔。开始招兵买马干活吧,恭喜你,京师大学堂那几年生源质量非常差,好的都被黄埔军校抢走了。带着二流的学生,你耐着性子,一步一步的走,最终你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等来了科学的春天,北京大学在顶级期刊上面出版的文章已然在稳步的上升。
回首那篇在八大胡同里面看到的那篇 Nature,已然百年过去。而你,却早已在那场浩劫中,投湖自尽。你恐怕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小爱在美国强大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下,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划时代的文章,虽然有几篇你们还是共同一作,已然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名垂青史。
没有人可以跳过读文献的过程,而读文献只是做科研的第一步,而距离做好的科研还很遥远。实现一个 idea 需要积累,但是立项做这个 idea 也是需要积累的,王守仁讲,知行合一。在科研领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科研界也只认知行合一。所谓的数据库,以及文献,顶级文献,都是「知」,而非「行」,入门的人,连「知」都不见得有,更不要说两者合一的事情了。
所谓知行合一,是一个百年的改变。但是,试问谁可以,将一个信念稳稳的传递百年?
那些顶级的机构和大学,就是 100 年以前,甚至 1 000 年前,要把一个信念稳定的传承下去的一群人。
什么时候能够聚集起这么一群人了,什么时候就是本科生看了顶级期刊,就能发顶级期刊了。
文章来源:知乎站友@赵知新,经其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
北大张博士的系列教程一直以来深受大家喜爱,现在他还推出了科研四部曲,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现在是预售期,享受半价,只要 365 元。↓↓↓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研实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