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未毕业我十八周岁我想再30岁出去打工能干嘛几年等工作稳定会独立的时候我想自学也就是上大学

截止日期:日
主办:尚天河文化季组委会
公示期至日
主办:广州市网络文化协会
第三届青葱计划
备忘录:Memo
牛奶也重要
景区拍照游客的自我修养
宇宙有爱浪漫同游
西游记女儿国
前任3:再见前任
三块广告牌
狗狗的疯狂假期
祖宗十九代
24小时:末路重生
人间至味是清欢
亲爱的王子大人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那片星空那片海
漂亮的李慧珍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血族 第3季
黑名单 第3季
初代吸血鬼 第3季
破产姐妹 第5季
绿箭侠 第4季
孤独的美食家
小楼又东风
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继承者计划
我是演说家
Lady聊聊时尚圈2017
爱情保卫战
歌声的翅膀
你就是奇迹
生活改造家
歌声的翅膀
厉害了奶爸
一周好莱坞
韩剧星天地
周六夜现场
爆《功守道》真相!
游戏也能整疯人
我为什么喜欢陈奕迅?
中国铁路引领刷脸潮流
勇敢面对不怕碰钉子
脑洞大开美妆小妙招
如何做一个合格猫奴
Happy sport陈意涵
打扰一下乐团
拒绝无聊的思想智库
敢于发现创新价值
创业者励志访谈节目
分享科技新鲜事儿!土豆 - 召唤全球有趣短视频,全球领先短视频平台,海外同步,全程高能,海量娱乐搞笑,潮流生活时尚,弹幕上玩表情,兴趣精准推送。登录登录后可以在这里看到收藏、订阅和会员哦~知道了上传视频后可以查看观看历史哦~观看历史后可以查看消息哦~推荐音乐萌物汽车综艺生活科技体育游戏下载土豆客户端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母亲为供两个女儿读书,出门打工十几年未曾回家,父亲最终悔悟母亲为供两个女儿读书,出门打工十几年未曾回家,父亲最终悔悟王凤兰嫁到大占头村细细算来已将近二十年了,可不是么,她的大闺女占灵灵去年考上省城大学的时候刚刚十八周岁。王凤兰这十年来一直在南方打工,从未曾回到过大占头村。有人说她改嫁又找了一家,又有人说她在南方跟别人另外搭伙过日子了。王凤兰虽然这么些年来没有露过面,但家里两个闺女却一直不曾缺衣少食,还一路从小学念到了大学,且占灵灵的父亲占昌华也没有婚配的意思。在大占头村,上大学的只有男孩,而且就那一两个,唯独占昌华家的两个姑娘例外,别人家的姑娘至多读到初中就辍学出去打工帮助家里兄长、弟弟读书或是盖房结婚。“昌华啊,你又没有个儿子,手里不多攒几个钱等晚点儿老了有个防备,还拿出去给两个丫头片子读书,你是不是傻了呀?那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你就算养成仙女那早晚还得是人家的!”占昌华的大哥跟他闲聊的时候,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大哥,我 也没法啊!凤兰这一走就是十几年,年年往家寄钱,就是不提回来的事。她在生我的气呢,说我不把两个闺女当自己的亲生骨肉看,她就是要出去挣钱然后把女儿们都供到大学毕业。我能有啥法儿呢,家里的钱大部分都是人家挣的,我一个大男人还有啥说头?再逼急了,凤兰把俩姑娘都弄走,那我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呢。再说,我都啥岁数了,离了婚谁还愿意跟我呢?老男人一个,又没有本事。”占昌华闷着头说。
上一页&1共3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龙岗区工作汇编《守望未来》机关篇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当前位置:&
(拥有党建网站1个)
日&&星期六
您的当前位置:
一、经验材料类
区人力资源局
区文体旅游局
······································· 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区委两新组织工委
龙岗公安分局
二、调研报告类
区司法局(
统筹推进有抓手 多管齐下见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龙岗区关工委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作为工作主线,贯穿于全区基层关工组织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坚持不懈的抓好、抓实,努力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成为一种风尚。概括起来,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制定系统方案”、“突出一个主题”、“挖掘两大资源”、“构建多个平台”。
为了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成为空头口号、流于形式,有效推进全区629个基层关工组织做好各项工作、开展各类活动,区关工委专门制定了《龙岗区关工委“守望未来”关爱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组织实施“同心筑梦”、“心理健康”、“净化环境”、“阳光关爱”等十大工程,针对全区各类青少年群体,制定每年的活动安排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有计划地开展“中国梦”、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及宣讲,关爱及帮教青少年特殊群体,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关工系统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等。以“十大工程”为载体,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及实践要求,体现在基层关工组织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中,落实到青少年基础教育、德育辅导、身心健康培养等方方面面。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区关工委主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形成“大关工”工作合力。加强与工、青、妇、教育、卫生、公检法等部门的沟通及配合,并广泛发动“五老”、青年志愿者、社工等人员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在各社区建立党员义工、关工、社工联动机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构建“党政领唱、‘五老’伴唱、社会大合唱”的“大关工”工作格局,确保“十大工程”各项活动落到实处。二是注重挖掘树立典型。区关工委对每项工程进展及时跟进,不断挖掘、树立各类先进典型,做好经验总结及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把点上的经验变成面上的做法,使“守望未来”系列关爱活动亮点纷呈,不断向纵深发展。三是注重拓展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及刊物,并在龙岗党建网开辟“关心下一代”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地做好宣传工作,确保特色活动动态和先进经验,在报纸上有文章,在广播里有声音,在电视中有画面,在网络里有信息。同时,通过编印《文海撷英》关爱专刊、“守望未来”经验介绍系列书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我区“守望未来”各项工作、培育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典型人物、事例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在2011年“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活动和2012年“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区关工委在2013年初就开始策划及陆续在基层开展了与“中国梦”主题相联系的系列学习和活动,并列入“守望未来”十大工程之一的“同心筑梦”工程,予以重点推进。一是发动“五老”参与,深入宣传中国梦。我区“五老”为了宣传“中国梦”,千方百计、尽其所能,发挥了“银色人力资源”作用。近年来,全区“五老”为青少年宣讲中国梦160余场次,参加的中小学生、社区青年、企业青工42800余人,使宣传“中国梦”形成了声势,掀起了热潮。二是依托阵地平台,老少共筑中国梦。各级关工组织充分借助好莲花山、东纵纪念馆、南岭村社区“致富思源展览馆”、“长征雕塑园”等周边爱国主义阵地平台,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区109个社区也充分利用好社区服务中心、校外教育辅导站等资源条件,广泛开展了生动活泼、针对性强的德育辅导,潜移默化,共筑中国梦。三是丰富活动内容,努力实践中国梦。各级关工组织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全区中小学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征文5000篇,“中国梦”演讲200余场,还有各类型的读书、书画、摄影、编剧、曲目比赛以及公益活动等等,真正使“中国梦”成为青少年之间的流行语,使青少年在参与、感觉、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除了教育体系这个主渠道外,更需要有一些具有独特优势、能够触动青少年心灵的载体。结合关工系统的实际,区关工委注重挖掘好“五老”这一宝贵资源和重要节庆日这一时间节点。一是发挥“五老”优势,不断扩大“五老”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近年来,经过区、街道、社区的多方努力,我区“五老”骨干达2319人,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八大员”队伍(优良传统宣讲员、思想道德报告员、法制宣传员、科学文化传授员、校外活动辅导员、网吧监督员、失足青少年帮教员、弱势青少年帮扶员)。各级关工委深入动员“五老”,积极推进“守望未来”的“五老”宣讲工程、“净化环境”工程、“校外辅导教育”工程等,参与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例如,区关工委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要场所,邀请有教学经验的“五老”、社工等,为放学后及节假日无人看管的青少年组织“四点半学校”、“周末学校”以及各类兴趣培训班,并设立“隔代家长学校”,为隔代家长传授科学教育方法。近年来,我区丰富多彩的校外辅导活动,弥补了学校及家庭教育的缺位,形成社会与家庭、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目前,我们已经为142间中小学选配了351名资深校外德育辅导员,通过“讲座式”、“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谈心式”等多种形式,为中小学生上辅导课1600余次,成为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成为了学生理想信念的指路明灯。二是利用节庆日的特殊意义,提高青少年对价值观的解读能力。近年来,全区关工组织从青少年成长特点出发,利用纪念长征胜利、抗战胜利及每年的“清明”、“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组织6万余人次青少年参与了缅怀革命、追忆先烈等节日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心中激起炽热的爱国热情,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区关工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工作典型,使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特别近两年主推的“龙岗区青少年培养示范基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加突出了内涵要素,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如坂田街道四季花城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了“五老”中有多位心理教育专家这一机缘和优势,组织编写青少年心理教育方案,采取培训学校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开设心理热线、个案跟踪等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融入到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打造成了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为其他基层关工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作出了示范,探索了经验。平湖街道平湖社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平湖刘氏子孙继承先祖、世代相传的“刘氏平湖龙”这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多年来社区相继投入150多万元,组建了平湖龙队,特别针对青少年分设了少年男子、女子龙队,通过组织青少年的集训和排练,每年的春节期间,组织龙队成员进行巡游表演,还到民俗文化村、市民中心参加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等,带动了社区青少年探究传统文化底蕴、追求丰富内涵的积极性。横岗街道四联小学的“关注成长,品味人生”,通过构建展示精神文化的品味园、展示自然之果的品果园、突出科技教育的品创园等富有特色、富有内涵的校园“九品”,积极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师生的生活品味和生命质量。除此之外,我区龙城街道的关爱来深建设者子女暑期公益活动、坪地街道的青少年安全成长监督工作、龙城小学的“奇思妙想,普及科学”和六联小学的“体育爱好,受用终生”等一批新典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方式
打造未成年人教育品牌
近年来,龙岗区坚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创新方法,增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抓“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组织“童心向党”、“优秀童谣”、“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等活动,编辑出版《100个梦想》。以“弘国学、提素质”为主题,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弟子规》、“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成人礼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品德,不断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学会面对挫折,走好人生路。积极探索少先队员综合教育的新途径,塑造人文品格,组织编印了《龙岗区中小学生礼仪读本》,30万师生齐学礼仪,营造了“迎大运,讲文明,学礼仪”的良好氛围。开展了“大运先锋好少年”电视评选活动,8万多名少先队员齐参与,营造努力成才、奋发有为的向上氛围,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张家林当选2008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中国最小义工”,庄烨杨获得2009年“南粤雏鹰智慧之星”、“广东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温昕成功当选2011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区文明办力推各类先进人物和典型的宣传,向全社会持续传递正能量,先后宣传了关爱烧伤女孩小朱瑶、捐献遗体的“伟大小孩”梁耀艺等一批青少年的先进事迹,其中梁耀艺成功入选“中国好人”。
2012以来,区文明办启动了学校道德讲堂、四点半学校和学校少年宫建设,目前,已建成10个道德讲堂、97所社区四点半学校、4个学校少年宫,受益学生达数十万人。其中,怡锦社区四点半学校为全市示范点,六联小学、建文中学、爱爱学校、天成学校4所“学校少年宫”为示范建设单位。创新推出了“道德班际(级)秀”,活动贯穿了“唱一首歌,看一个短片,讲一个故事,论一件身边事,演一个小品,送一份吉祥,做一番点评,展示一份感动”八个一流程,让学生、家长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写成小品、小话剧、小故事,在道德讲堂活动中进行展演,让他们在自娱自乐中自觉接受教育和思想的洗礼。邀请“中国好人”黄翔等“梦想与力量--感动龙岗人物”代表给学生们讲述、分享他们的成长、创业、热心公益慈善的故事。据统计,2年来,全区已组织各类道德讲堂活动200余场次。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美德少年”、“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日行一善”主题活动。
连续开展八届“七彩年华”活动季,策划组织千余项未成年人活动。积极推进活动阵地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青少年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加强文化产品供给、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积极推动“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了书法、武术、篮球、管乐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特色课程。坪地六联小学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重点乒乓球小学”,先后培养出了12名国家二级乒乓球运动员。2007年以来,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在科技模型及创新大赛项目上,获国家级奖202项、省级奖83项、市级奖305项,其中自旋翼火箭模型、定点火箭模型等项目蝉联了全国冠军。全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99%达到B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为98.3%。
在80%以上社区建立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实现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全覆盖。文体、团区委、妇联等部门组建了“青苹果公益艺术团”、流动少年宫、“快乐成长营”、“小龙人”艺术团、少儿音乐、话剧、合唱、戏曲、客家汉乐等10余个艺术团队和创意工作坊,制作青少年电视栏目《青苹果乐园》47期,着力打造少儿艺术品牌。“携手未来”周末公益讲堂获得“七彩年华活动季”最具创新项目,流动少年宫“文化进社区”获得第十届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携手未来”周末公益讲堂荣获2012年“广东省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范例。团区委先后获得团中央“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区奖”、“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团省委少先队工作创新奖、“特别创新奖”、“最具执行力”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落实诚信教育进课堂,先后组织编写《诚信教育亲子读本》、《诚信教育典故读本》、《诚信教育美文读本》等青少年诚信教育系列读本,举办廉政征文、廉政书画作品展、廉政诗词朗诵等活动。组织开展“七彩年华阳光成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以及“读一本诚信好书、看一场诚信电影、开一次诚信班会、办一堂诚信讲座、开一次诚信讨论会”五个一等活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区教育局连续8年坚持开展“交特殊团(队)费,关爱你我他”主题捐款助学行动,资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61.35万元,受助人数4840人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166.2万元,受助人数554人。区妇联连续6年开展“巾帼助学行动”,资助近万名贫困女童就学,发放助学对象约6700人次,发放金额130多万元,“帮困助弱”募集青少年专项基金31万元,资助病弱青少年130人,“鹏城会亲”结对帮扶学生25人。
以“35学雷锋日”为契机,大力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当四好少年”主题活动,继续擦亮“模拟家庭”、“书香义工”、“爱心贝雷帽”等志愿服务品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格。大运会期间,学生义工承接了5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万余名师生志愿者在U站、赛场、大运村、交通路口、社区等场所,传递文明、传递友爱。150所中小学校参与了团体义工的规范注册,学校团体义工队数量占全区公民办学校总数的96%,师生及家长注册志愿者义工69577人,全区教育系统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实施创新创业“龙翔”工程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地阐述了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务,确定了就业创业工作新基调。报告中首次将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多次提出“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并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为我们指明了创业在就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底,为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及户籍居民就业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龙岗区产业转型升级,龙岗区出台了《关于实施“龙翔”工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试行)》(深龙府[2012]54号),第一次在全国区(县)层级推出了以创新创业引领更高质量就业的系列举措。
“龙翔”工程的内涵就是引导创业者从事新产业、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方法,使龙岗区原有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产生新效益。“龙翔”工程以打造“创新创业城区”为主要目标,将在年通过六项主要措施探索创新创业新思路。
(一)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力争在2015年之前培养300名我区户籍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失业人员实现创新创业,2015年之前,实现300名创新创业目标,带动就业10000人以上。
(二)加大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制定力度。出台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扶持创新创业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
(三)加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成立龙岗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各街道设立街道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在2015年之前,确保全区所有街道建立“创新创业加油站”,形成基层创业服务平台。
(四)加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2015年之前,在全区建立10家区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实现正常运作。
(五)加大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建设和指导力度。建立龙岗区“龙翔”创新创业项目库,2015年之前建立100人以上的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并聘请100名企业家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特聘导师。
(六)加大扶持创新创业经费投入力度。在区就业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经费用于扶持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创新创业,同时每年安排50万元奖励10名创新创业先锋人物。各街道办也要想方设法筹集社会资金。
近年来,龙岗区坚持创新思路、优化服务,将“龙翔”工程列入区政府重点工作项目,围绕该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全力推动工程的落实,使龙岗区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据统计,自2012年“龙翔”工程实施以来,全区共扶持633名户籍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其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91名,带动就业2097名。主要做法:
(一)加强培养,提高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本保障。我区把抓好居民创业能力提升作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首要环节。一是开展“一对多”教育。组织20余场“创新创业大讲堂”活动,对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迷茫、犹豫心理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其转变思路,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变传统创业为创新创业。二是开展“个对个”辅导。组建60名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以“创新创意是创业者的灵魂”为主题,在各街道巡回开展了创新创业辅导活动,直接帮助创新创业者了解自己、了解市场、把握趋势,在社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中寻找商机,抓住商机。三是开展“一对一”帮扶。组织创业成功人士与初始创业人员直接见面,进行“一对一”帮扶,使创业青年近距离接触成功者,获得创业真经。
(二)优化服务,完善创业机制。建立创业服务新机制,是创建创新创业型城区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区从优化管理和提升服务内涵的角度开展机制建设。一是建立机构。率先在区层面成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各街道、各社区也都建立了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服务网络。特别是在街道建立了“创新创业加油站”,从项目选择、资金筹措、经营方式等多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使创业服务真正实现了日常化。二是完善格局。各街道办、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力量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便利服务和有力支持,形成了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三是制定标准。推出了《龙岗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认定标准》、《创新创业型城区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指导各街道、各单位有目标、有计划全力开展创建工作。四是推荐项目。区人力资源部门设立了有179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免费查询库,全面向辖区户籍人员推广开放。同时,不定期地开展直接面向社会的各类项目推介会。比如今年3月,举办了“2014深圳优才之春之创新创业项目推介会”,精心组织了50个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为创业人员牵线搭桥。不少户籍居民通过参加推介会,面对面了解了创业项目,萌生了创业愿望,找到了合适的创业机会。
(三)打造平台,健全创业载体。2013年以来,龙岗区共筹建了7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单位,其中,硅谷动力产业园、坂田创意文化产业园、华夏动漫园、李朗软件园已正式挂牌。通过“政府帮扶、企业运营”的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低租金、低费率的创业指导培训服务。户籍居民在基地创业,不仅可享受到租金补贴,还可以得到创业培训、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管理顾问、融资指导等一系列综合性和专业性创业服务,从而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切实提高创业成功率。2014年,龙岗区还将计划完成10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任务,为居民提供更多、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
(四)树立典型,营造创业环境。“龙翔”工程实施以来,龙岗区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仅2014年上半年,龙岗区就扶持323名户籍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其中培养了创新创业人才31名,带动就业1508名。为宣传先进典型,引导更多的户籍人员走上创新创业之路,龙岗区大力宣传户籍人员创新创业事迹,组织开展龙岗区创新创业先锋人物评选活动。经过层层推荐与选拔,刘毅龙、邱雪辉、严天生、曾惠娟、戴洪斌、林展鹏、陈晓德、余道通等8名青年获选并被通报表彰。现在,一个创新创业热潮正在龙岗大地兴起,将通过典型引路,引导更多的户籍人员走上创新创业之路。2013年,龙岗区高校毕业生陈晓德被评为“广东省就业创业优秀个人”,2013年6月份的珠三角九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座谈会上,龙岗区作为唯一一个县(区)级单位参与并介绍经验。&&&&&
创新创业“龙翔”工程是龙岗区人民政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创业层次进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一项创新工程和民生工程。这是一项全新的工程,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深刻感受几点体会。
(一)创新创业有利于实现户籍居民的心理预期。作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户籍居民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耳濡目染,经商意识较强,因此,选择创业是龙岗区域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的普遍愿望,实施“龙翔”工程具有针对性。
(二)创新创业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通过推荐就业、实施青年见习,虽然短时期高校毕业生安置压力有所减轻,但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因此,引导他们创新创业,有利于实现稳定性和技能性就业,从而从总体上提升就业质量。
(三)创新创业有利于实现三个同步。创新创业不同于生存性创业,实施“龙翔”工程一是与龙岗的产业转型升级同步,使高校毕业生在深圳二次创业中建功立业;二是与就业岗位开发同步。创新创业不仅增加一般性岗位,而且技能性岗位也必定增加;三是与繁荣社区经济同步,高校毕业生从返乡就业向返乡创业转变,与社区发展经济同步,成功率更高。
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体活动
近些年来,我区文体旅游部门按照“高端集聚、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战略,围绕“六区一城”发展目标,根据区关工委有关工作安排,在全区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文体活动,得到了全区青少年的广泛欢迎。
近三年,全区以大运中心为主战场,以区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为重要载体,全区共引办高端赛事、大型文化活动,及市体育大会、省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等公益性活动80多场(其中高端赛事、品牌文化活动30多场),观众超过130万人次。目前引进的具有重大影响力高端赛事与品牌文化活动有WTA、ATP国际网球公开赛,VOLVO高尔夫中国公开赛,迷笛、热波、草莓“三大音乐节”及国际自行车嘉年华等。在赛事和活动举办期间,推出了30-50元的低价票,且在区文化中心举行的系列演出活动中,市民凭身份证领票入场,使一大批青少年受益。
近两年,在区文化馆开办的近500个免费公益培训班(书法、钢琴、古筝、街舞、歌唱、朗诵等)中,有70%以上的培训班学员为青少年,直接受益青少年超过1万人次。在2014年推出的5000课时体育公益培训中,青少年占整个学员人数约60%,一大批青少年在体育公益培训中学会了游泳,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等。
近几年,我区改革传统的演出、培训、展览、讲座“四下基层”模式,由专业机构对全区的社区文化需求摸底调研,每年推进文化进社区“点单服务”、“按需配送”5000多课时。其中,约80%的演出、培训、展览、讲座与青少年群体相关,大大丰富了基层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每年我区放映公益电影5000多场,在全省广电系统遥遥领先,区电影公司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每年我区都在社区、校园、福利院等场所放映一批针对青少年的公益电影。
我区于2013年设立全国最大的“24小时自助借阅区(馆)”,使图书借阅量成倍增长;在全市率先试行免押金、凭身份证借书;在南岭社区建成全国首家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区图书馆为青少年推出了凭身份证借书,开辟了专门的青少年图书借阅区,每年还举办10多场亲子阅读活动。
2012年以来,我区每年举办多场“话剧进校园”活动,大型汇报演出活动受到专家好评,接下来还将成立“校园戏剧联盟”。每两年一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近20大项60场次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其中多个场次的演出者为青少年。推出“艺彩龙岗与大师同行”品牌系列活动,聘请薛伟等为高级艺术顾问,专门开展青少年高雅艺术普及活动。区文化中心探索与深圳音乐厅、深圳大剧院合作,引进“艺术大观”等一批精品项目,也引导全区青少年参与或观看。
区体育中心全年上午免费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月8日全天开放,全年免费开放共205天,在2014年4月的每个周末开展“周末去哪儿”活动,市民游客“免费游场馆并享优惠午餐”。大运中心除根据ROT协议免费开放10天外,政府通过采购再推出市民开放日20天,实行黄金周前3天免费,另推出篮球、足球免费开放日,分布在每个月中的星期六、星期日,并免费提供区运动会场地50场,全年免费开放30天以上。所有免费开放的场馆都面向青少年,并由教练员提供适当的培训与指导。从2013年起,我区每年建设6-8个社区文体公园(广场)、70—80处“三小”文体设施,每年新增文体设施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好去处。
区文体旅游行政执法部门以文体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为主线,以互联网上网服务、出版物印刷、歌舞游艺娱乐等场所清理整治为重点,全面实行社区“扫黄打非”工作责任制,推进“扫黄打非”向基层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
发挥卫生行业优势&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重要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龙岗区卫生计生局关工委在省、市、区关工委的重视和关心下,紧紧依托区卫生计生局党委的这一大本营,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发挥行业优势,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结合,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龙岗区卫生计生局党委重视和关心关心下一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完善龙岗区卫生计生局关工委领导班子,下属卫生计生单位设置10个关工委,卫生计生系统已退休干部、区卫生计生局工青妇主要负责人和各医疗计生单位分管领导一并纳入区卫生计生局关工委成员,设办公室主任主持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关工委领导班子不断健全,确保关心服务下一代、关爱青少年各项工作的开展。
青春期健康教育是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充分利用行业特色及优势,区卫生计生局组织各卫生计生单位不同业务专家、技术骨干,组建妇幼保健、疾病控制、慢病防治等健康教育宣讲团,面向全区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疾病防治、烟草危害等知识讲座和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组织一批老专家、退休医生开展关爱青少年的活动,组织健康教育、义诊等活动,除了服务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心理问题,更用自己的行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下一代。龙岗区健康教育讲师团近3年来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青春期教育、营养、心理等讲座约35场。
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急剧发展的时期,容易出现一些健康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区卫生计生局结合医疗保健服务优势,积极做好青少年生理心理问题,特别是青春期医疗保健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儿科、儿童保健门诊和儿科病房的建设,加强区级妇幼保健院及各公共卫生机构青少年心理保健服务门诊建设,区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了儿童保健门诊和儿科病房,有条件的开设青春期保健门诊,接诊和服务有青春期问题的青少年就诊,同时各医院还通过改、扩、新建进一步优化就医环境和流程,不同程度开展了多种渠道预约诊疗服务,包括电话、网络及自助预约机预约等,切实落实青少年医疗保健服务各项工作。
学校卫生工作是区卫生计生局关心下一代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我局重视做好学生常见病监测干预、预防接种、中小学生体检、学校教学生活环境综合监测等常规业务工作,保护青少年身体健康。与各级教育部门密切配合,要求全区各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健康教育大纲》,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定期对全区中小学学校的教学生活环境开展卫生监督、监测评价工作,主要包括学校卫生管理、卫生环境状况的监测评价(如人均面积、课桌椅分配符合率、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微小气候、噪声等)。加强学校、托幼机构防控对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防中小学学校、托幼机构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一)心理健康干预项目进校园。积极推动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我区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卫生计生局利用自身行业优势,以积极推动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作,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精神卫生科与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08年开始合作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项目,开展龙岗区生理健康教育进校园工作,成立师资队伍,在龙城街道、南湾街道等辖区中小学校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活动及讲座5场,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干预。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生急救知识教育干预项目。伤害是21世纪威胁儿童生命与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伤害已成为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威胁着儿童青少年的生命。2014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区内伤害监测点学校学生开展了急救知识教育干预工作。通过健康教育课、观看动画片、问卷调查进行干预及效果评估。急救培训效果显著,急救知识干预后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
从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着手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是城市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劳动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龙岗产业转型升级,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他们的社会态度及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工作中,龙岗工会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分析研究他们的动态特点,通过帮助解决他们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这一群体健康成长、顺利发展,促进和谐。
龙岗是深圳的产业大区,区内共有各类企业3.7万家,是拥有产业工人最多的区,现有异地务工人员约234万,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当前工会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大课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环境复杂,全区现有企业当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100多家,其余大部分是中小型低端企业,用工管理不够规范,处于产业链下游,生产情况不稳定,用工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就业渠道多样,由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工的单一渠道,转变为从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劳务派遣等多种渠道。三是知识结构差异大,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工,又有专业技工学校培养和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四是在信息通讯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从小就与电视和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城市和外部世界,价值观念和乡村文化有较大差异,外出打工更多地是基于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向往,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理念、兴趣爱好以及对幸福指数的感受标准也不同。五是与父辈相比,他们就业机会多,学习能力强、自我期望值大、职业发展要求高,但是抗压能力低、就业流动性大、法外诉求较多,离农倾向也强,进城定居的愿望更加强烈。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边缘性特征明显的社会群体,是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衍生出的“第三元”,他们在再社会化、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面临许多实际问题。
(一)就业不稳定。据了解,目前龙岗新生代农民工中有近80%处于就业不稳定状态,“频繁跳槽、漂泊不定”现象比较普遍,成为当前龙岗劳动关系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以有自身的成长积累,难以有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难以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高农民工的稳定就业率,从当前看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社会和谐问题。如果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长期处于无业和游荡状态,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权益维护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新生代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首选仍是基层政府和相关组织。而城市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反映诉求渠道不畅、群体性失语”现象比较明显,容易诱发法外维权,一旦新生代农民工采用现行政治法律体制以外的手段来维权,或者被非法组织所利用,可能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又一因素。
(三)职业发展前途迷茫。新生代农民工怀揣梦想进城,渴望变成真正的城里人,期待在上大学之外找到另外一条通往成功之路。但是他们的职业发展问题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关注。突出表现在职业培养、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身份及地位上升通道并不通畅。这些问题导致他们良好的发展预期难以保证,他们的职业梦想难以实现,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使他们的积极心态受到扭曲。
(四)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非常强烈,上网、看电视是他们的主要业余活动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原本少言寡语的他们热衷网上“跟帖”,个人的意愿可以得到充分表达,容易引发共鸣,网络环境成为他们获得社会认同感与实现个人满足感的虚拟空间,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更多地受到网络的影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谈婚论嫁的年龄阶段,对交友、恋爱、结婚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求,但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他们中很多人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十分迫切,他们进城务工后与亲人朋友相隔甚远,缺乏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容易心理失衡、情感孤独,一旦有事就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产生极端行为。
(五)社会归属困难重重。新生代农民工回不到农村,融不进城市,城乡两不靠。如果这一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城市主流社会找不到认同、肯定和保护,新生代农民工就可能转向自己群体内寻求认可和保护,各种自发团体、自发组织就可能发育起来,形成各自的老乡工作生活圈子,有的甚至出现“黑帮势力”占据一方的现象。长此以往,一个城市就有可能形成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并存的双重结构,出现社会阶层之间互不认同的难题和价值观差异,从而带来隔离和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面临着一次全新的再社会化过程,他们需要转变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需要与政府、企业、社区打交道,建立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环境变化。对此,我们应当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引导、关爱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一)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偏好网络的特点,科学运用网络新媒体做好职工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一支活跃的网民主力军,网络成为他们接受教育、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由于他们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大不相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加上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如果对网络舆情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难免造成对立、矛盾,甚至以讹传讹。例如本田罢工、富士康员工跳楼、女民工模仿外交部发言人讨薪等事件经网络传播后,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舆论压力曾一度将工会组织推到风口浪尖。为此,我区工会要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组织的优势,突出80名社会化工会干部的作用,组建一支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偏好网络的特点,在区总工会一级办好区总工会网站、开通工会微博;在街道、社区、企业工会一级,分别组建不同层级的职工QQ群,安排政治觉悟高、能力素质强的工会干部专职担任网站管理、微博博主、QQ群群主等,灵活运用这些网络平台传播快捷、涉及面广、影响巨大的特点,在网上开设论坛热议、职工心声、在线咨询、以案说法等栏目,加强与职工之间的互动交流,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提高正面舆论引导力,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表明工会的立场、态度及意见,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诚信守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
(二)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要求高的特点,搭建广阔发展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不仅是他们自身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区加快转型升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职工发展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多措并举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一要发挥枢纽型工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上现有的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就业上岗培训、扶贫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广大新生代农民工中能够免费获得职业教育,获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二要进一步提高培训水平。把培训等级从单纯的单项技能向中高级技能培训过渡,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能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提供实用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形成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化、多样化,满足龙岗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三要鼓励企业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成才。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营造政府、企业共同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加强职工队伍、尤其是岗位技术骨干的技能培训,为广大职工创造更多的晋升机会,实现企业和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四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法外诉求较多的特点,加强职工权益保障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进一步创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思路,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着重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一要推动立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门槛、开放式、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促使社会保险真正实现无障碍流转,这是当前农民工最需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经实施,但各省市的实施细则却各不相通,养老保险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转仍需要进一步推进立法,完善制度。二要推动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完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资协商时必须做到真谈、实谈,没有经过协商的工人工资不得计入企业劳动成本,不能享受任何政策上的税收优惠减免,为一线工人的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的增长挂钩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完善会员(代表)制度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落实职工民主权利,改变劳资关系失衡局面。三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依法理性维权意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旗帜鲜明地代表好和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搭建劳资双方协商对话平台,教育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对职工提出的合法诉求坚决支持;对职工提出的合情、合理,但法律界定含糊的诉求积极为职工争取,尽可能通过人性化的协商方式化解劳资纠纷,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公正处理。四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农民工问题。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的侵权案件,加大企业触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成本,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促使企业自觉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合法权益。
(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的现状,加强职工人性化关怀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务工,远离亲人,得到的关心和爱护较少,精神生活空虚极易偏离方向,各级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媒体宣传、组织公共活动等方式加强本地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相互沟通和融合,扩大他们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范围,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一要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纳入保障房服务体系。对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帮扶救助范围,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住房公积金待遇的力度,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缴付的监督,完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二要加强舆论宣传为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民工在城市化建设中所做的重大贡献,引导企业老板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三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适时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四要创造条件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如:在评模评先、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荣誉市民等工作中适当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名额比例,增强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光荣意识;在外来工较多的企业、社区中,尽可能地吸收一两个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企业工会、社区居委会的“特聘委员、特聘顾问”,涉及到他们自身利益的收费问题、治安管理等,可邀请他们共同参加讨论,反映他们的诉求,让他们参与管理。五要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各类文体活动。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组织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生日晚会、电影晚会、职工交友等文体活动,为他们解决婚恋问题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初见成效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根据团市委、区委关于共青团要积极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关于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工作的方案(试行)》(深综治委预青联字〔2014〕3号)文件精神,龙岗团区委联合龙岗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区司法局等部门扎实推进“阳光行动——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护工程”,加强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群体的摸排与调研,有效开展各项相关工作。
一、深入社区“摸实情”。我委联合区司法局,组织各街道社区、司法所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对本区18周岁以下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数量、详细信息情况建立信息档案,编制造册。经司法系统数据摸底,截至2014年9月底,我区累计接收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18周岁以下)19人,其中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9人。
二、主动协调“创机制”。在前期摸排调研的基础上,我委加强与区司法、区综治办等部门沟通联系,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区财政支持近70万元列入2015年财政预算,整合政法、司法、社会等资源搭建部门沟通协作平台,制定了《关于龙岗区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工作方案》,建立了服务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做到主动对接、主动沟通、主动协调,确保了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工作扎实推进。
三、整合力量“建队伍”。按照团省委、团市委工作部署要求,整合组织化、社会化的工作队伍,我们组建“阳光使者”工作队伍,建立“青少年事务社工+心理咨询义工+司法矫正社工”联动机制,使区内每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获得“三对一”的全方位矫正。一是引入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选定龙祥社工机构具体开展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承接矫正服务工作,并由专业社工开展个案社会调查、社会素质提升、个性成长辅导等帮助矫正对象。10月17日,龙祥社工机构还组织首期帮教社工专题培训,培训社工30多人次。二是积极组织招募心理咨询义工队伍,拟依托龙岗团区委、龙祥社工等公众微信、官方微博及宣传专栏发布公告,计划按照志愿者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不低于3: 1的比例配备志愿者。三是发挥司法社工队伍的专业作用。按照“属地管理、专业辅助、上下联动”的原则,以社区阵地为依托,借助全区14名专业司法社工力量,对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支持;对矫正对象进行普法、警示教育。
四、制定措施“强服务”。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广东省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的相关规定,在对青少年服刑人员开展矫正工作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根据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亲朋关系以及个性特征、犯罪类别、犯罪心理等多种因素,制定差别化、个性化的矫正个案。此外,针对在学就读的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我们邀请其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参加矫正小组,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犯罪性质,分析其不良行为的原因,查找其犯罪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矫正措施、明确矫正工作目标,帮助其增强法律意识,确保有效矫正,使其能早日回归社会。
五、开展活动“抓教育”。针对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易于感化的特点,在对青少年进行矫正时,除采用定期汇报思想、社会服务等措施外,应侧重于教育感化,加强思想矫正,开展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前教育。由于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在对其进行思想矫正时,一味地进行说教有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除了采取主动的谈话教育、课堂教育之外,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动教育,组织他们阅读法律书籍,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激发、增强他们参与矫正活动的积极性,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布吉、龙岗、南湾街道利用每个月的集中例会学习的时间开展法制教育讲座,督促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学习法律法规。
六、疏导心理“促成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其复杂心理上的原因,为达到矫正的目的,必须首先消除青少年矫正对象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青少年虽然在心理上有缺陷,但他们仍然具有同龄人共性的心理特点。针对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需求,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情况,今年上半年,龙岗街道司法所邀请培训讲师,开展了两期心理健康培训,第一期主题是“社区矫正人员杂耍训练营”,通过体验杂耍,帮助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克服自身的“习惯性无助”问题,提升正能量;第二期主题为“矫正人员减压成长训练”,帮助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舒缓心理压力。
做好“家”字文章
为下一代建造温暖幸福之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正如德国作家歌德所说,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因为他的家庭和睦。我们相信,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言喻的积极意义。因此,区妇联以“家”为着力点,力图通过为下一代建造温暖幸福之家,优化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一)以南方网和省、市妇联网站、龙岗政府在线以及《龙岗信息》、《深圳侨报》等媒体为阵地的妇女工作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妇女儿童事业、共同推动妇女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推动落实《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营造关注男女平等问题的社会氛围,不断推动完善儿童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通过区妇儿中心、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深入开展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增强家庭成员的廉政监督意识。区妇联开展的“廉洁家庭总动员”活动,征集到180多幅以家庭廉洁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在区妇儿中心展出,组织上百个家庭在“家庭廉洁承诺书”上签名,承诺打造廉洁之家,在儿童、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廉洁文化的种子。
(三)开展儿童安全教育,创建“平安家庭”。将平安家庭纳入龙岗区“平安细胞”,在今年8月启动的龙岗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全区共评选出884户平安家庭。区妇联还举办了系列暑期平安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参观戒毒教育基地、警犬基地及安全教育基地、学习急救知识等方式,帮助少年儿童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区妇联在妇儿中心一楼及各街道社区妇女儿童之家长期开展“安全时时心中挂,幸福长伴你我他”平安家庭知识展览,内容涵盖儿童安全教育常识、儿童防性侵害知识、家庭日常生活急救常识及“平安知识”小问答等。
(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性切实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现象。近年来,儿童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加以研究解决,如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监管出现安全问题,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媒体集中曝光的个别地方出现的少年儿童被性侵犯案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针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区妇联研究制定并下发了《龙岗区妇联关于做好关注女童安全维护儿童权益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针对事前预防、事后介入两个阶段提出要求,明确保护流程,整合资源构建起儿童权益保护网络;《通知》制定了近期任务及长期目标,近期任务即通过结合“124法制宣传日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一次家庭教育论坛或沙龙活动、结合读书月活动送出一本《平安家庭知识手册》的“三个一”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防范意识,长期目标即整合区妇联综合服务平台、“12338公益服务热线、街道妇联、专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建立起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通知》要求各街道妇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的支持,推动部门联动,发动社会组织,并把儿童权益维护工作与妇联各项工作结合,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权益的舆论氛围,共同做好儿童安全保护工作。
(一)打造“妇女儿童公益服务平台”,构筑儿童保护网。设立妇女维权工作室、婚恋指导工作室和家庭教育工作室,由妇女干部、志愿律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社工等组成工作团队,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信访接待、心理疏导、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形成专业化的家庭工作格局。比如,龙岗志愿律师团的30多名律师,在每周一、周三、周四轮流到妇女维权工作室值班,参与热线接听、约访解答、个案辅导等服务,有效延伸妇联维权手臂,每月最后一个周三由区妇联主席或副主席接访。全年办理妇女信访维权案件1500多宗。
(二)持续开展巾帼扶贫,为贫困女童提供更好的成长、就学环境。每年两次发放巾帼助学金,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人每学期400元,高中及以上阶段每人每学期600元,全年资助贫困女生293人次,发放巾帼助学金14.74万元。同时,将巾帼助学与巾帼文明岗创建相结合,通过巾帼文明岗与贫困女生结对帮扶的形式,打造贫困女童“心灵梦工场”,推动帮扶体系的社会化。目前,全区已有89个巾帼文明岗结对109个贫困女生,他们为贫困女生提供经济、物质、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补充妇联帮扶资源。
(三)开展“小心愿·微慈善”爱心圆梦活动。征集来自龙岗区范围内的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的母亲和儿童的123个家庭小心愿,同时征集爱心人士、企业、单位或组织,一一认领小心愿。123个微心愿在《深圳侨报》刊登后的30多个小时内便被全部认捐。5月29日晚,“爱的路上·感谢有你”龙岗区首届“小心愿·微慈善”公益晚会在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来自龙岗区的热心市民及受助家庭近千人参与到这场爱心凝聚的晚会中来。龙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彭建安,龙岗区副区长王延奎出席了晚会。
(四)关爱“双到”帮扶对象地区少年儿童。区妇联领导班子、工作人员定期到“双到”帮扶对象海丰县梅陇镇围湖村看望慰问当地少年儿童,赠送书包、书籍及文具,并长期联系该村南山学校,为他们解决小学生课桌椅缺乏问题,从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帮助、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五)加强教育,调节家庭关系。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委托龙岗区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和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班,聘请国内家庭教育和婚姻家庭领域的知名专家亲自授课,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并招募50多名家庭教育专家组建家庭教育志愿队,为全区家庭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服务。在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创建“家庭关系调整工作室”,提供婚姻关系调适、亲子教育、家庭暴力预防及干预等服务,促进家庭和美、社会和谐,打造家庭工作品牌。
(一)开展“百场妇女儿童课进家门”活动。通过定点培养和送课上门相结合的方式,为全区家庭提供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儿童安全保护等系列培训,并开展“家庭关系沙龙”公益活动,通过系统授课、沙龙、讲座、游戏、情景剧等形式,每年为家庭成员提供公益培训500余场。同时开展每月1期的“亲子读书会”、“家庭教育沙龙”和每月两期的“欢乐家庭日”项目,从活动引导型向项目服务型转变,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引导家长、孩子从多元的角度体验亲子互动,探索家庭沟通模式与技巧,打造家庭文化品牌。
(二)发挥妇女社会组织资源。开展家庭茶艺班、插花班、手工制作坊、音乐素养班、跆拳道班、书法班、绘画班等公益培训项目和每月一次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家庭亲子活动等,深受广大妇女儿童的喜爱。小龙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飞得更高》还被全国《校园春晚》编导组选送北京参加2014年全国少儿春节联欢会演出。
(三)加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家庭服务。成功创建坂田街道南坑、万科城社区和南湾街道康乐社区、平湖街道平湖社区4个省级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和坂田街道南坑社区、布吉街道三联社区、龙岗街道南约社区3个市级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并在全区8个街道评选出15个区级示范点,推动妇女儿童之家科学、规范发展。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副主席赵东花一行到坂田街道万科城社区妇女儿童之家调研指导,对我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同时,通过妇女儿童之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让广大妇女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受益,实现自我提升。各街道妇联也积极创新,鼓励社区针对居民特点创新服务项目,涌现出了如“国学经典诵读班”“智慧父母读书会”“女子刺绣坊”“手工拼布坊”“妇女互助会”“阳光童乐会”“反家暴和谐大使”等品牌活动,满足妇女儿童多元化需求。
关爱青年党员成长&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为加强两新组织企业青年党员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发展,区委“两新”组织工委按照“以党建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有计划地把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人才吸收到党内来,进一步壮大两新组织企业青年人才党员队伍,充分发挥优秀青年人才在两新组织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为两新组织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扩大“两新”组织青年党员积极分子队伍,为企业优秀青年人才搭建培训平台。近年来,两新组织工委不断指导辖属“两新”党组织扩大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一是加强辖属党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广大青年的政治热情,提高企业青年申请入党的人数。二是加强对企业青年的教育和引导。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宣传和规范了“推优”程序,拓宽了“推优”渠道,工委还建立了两新组织企业党员联系优秀青年人才制度,进一步转变观念,变“等上门”为“引进门”,主动与党外青年人才广交朋友,积极做好谈心、教育和引导工作,把优秀青年人才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同时,还实行青年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先上岗,后入党”培养模式,针对专业和特长,给他们定岗位、交任务、压担子,使其在重要工作、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健康成长。三是实施“双服务”大讲堂,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党员到企业讲课”等形式加大培养力度,积极帮助青年职工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骨干,为企业青年早日加入党组织搭建了良好平台。
(二)积极组织经验交流会与户外拓展培训,增强青年党员党性教育。工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在“两新”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党性教育”进企业,有针对性的提高了广大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二是组织辖属“两新”党组织青年党员召开交流会,让青年党员深刻领悟到他们在企业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交流会后,80多名党组织书记、青年党员参加了拓展培训。通过“共进退”、“同心圆”活动,帮助青年党员们更好地认清工作当中的定位及职责,增强团队精神。青年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次拓展学习所得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逐步深入,青年在企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战斗力的一支生力军。企业发展需要青年人的积极的参与、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为此,如何适应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和要求,进一步增强“两新”组织党组织凝聚力,加大青年党员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年党员人才队伍,区两新组织工委采取“四步走”。一是率先制定实施了《党员成长进步奖励办法(试行)》,从技能进步、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发明创造和特殊项献5个方面,分14个层级对党员的成长进步给予500元至5000元的奖励,激励党员岗位成才进步。二是实施“菜单式自选培训”,建立“党组织自选培训师资库”。师资库成员由专家学者和“两新”组织青年党员中的优秀人才组成,培训内容涵盖党建理论、企业管理、法律、阳光心理、劳资关系、安全生产等方面,使党组织能够结合党员实际选定培训课程,帮助青年党员提升能力和素质。三是为青年党员搭建成才平台,针对“两新”组织青年党员和企业员工实际需求,开展“党群共建大讲堂”活动,为党员、群众送上包括“党建政策解读”、“岗位能力提升”等课程,提升青年党员的综合素质。四是努力建立青年党员就业联动平台,发挥新路程人力资源公司、三和隆人力资源公司等辖属党组织的资源优势,推介青年党员人才,同时帮助下岗失业的“两新”组织党员寻找就业门路。
青年党员成才工程实施以来,在加强青年党员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青年党员成才,调动员工自我增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两新”组织的认真重视和广大青年党员的积极参与,在广大青年党员中形成好学上进、追求进步的良好氛围,2012年,党员成才工程在全区推广,并被确立为当年基层党建的书记项目之一;2013年两新工委系统获党员成才进步奖179 人,占全区的82 %。
“两新”组织党代表和青年党员分散、流动性大,且党代表多在“两新”组织中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或为企业主,日常工作繁忙,无法保证党代表定期到实体工作室值班。为拓宽党代表履职的渠道,2013年,工委探索建立了全市“两新”系统中首个党代表网络工作室,借助现代网络,拓宽收集社情民意渠道,扩大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2013年4月工委系统的 “党代表网络工作室”正式上线,是深圳市“两新”系统中首个党代表网络工作室。网站设立了“工作动态”、“公告栏”、“政策文件”、“它山之石”、“互动交流”等版块,其中“互动交流”版块包括党代表在线交流、信箱等功能,区委两新组织工委系统内党代表通过轮流值班,实现与网友的在线交流,及时受理工委系统和党代表挂驻社区的党员、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意见建议。同时在征求党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在线沟通、留言反馈的工作流程,出台了党代表在线值班制度,还安排专人负责党代表值班的跟踪管理与服务工作,确保了青年党员、群众反映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党代表网络工作室上线运营至今,已有500多位青年党员、群众与党代表在线交流相关问题,在线留言近百条,内容涵盖党建、经济、就业、以及青年党员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有效发挥了党代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2013年,系统内16位党代表通过实地调研、线上交流等渠道,撰写出《龙岗区工商联(总商会)会员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召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政企座谈会,区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针对企业和青年党员面临的具体问题,协调区政府督查室进行督查督办,为企业和青年党员排忧解难办实事。
总之,青年是党和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党员作为两新企业党员队伍中的生力军,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后续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青年党员的关爱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青年党员队伍素质、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送教上门”关爱帮扶重残儿童
为进一步落实全民义务教育,使因多种因素而无法上学的重残儿童享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区残联高度重视,开展调研,探索开展重残学生送教上门服务的特殊教育、康复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享受义务教育。
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重残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已开展了四年了,在区残联的高度重视和各职康中心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由区特殊教育学校负责组织开展的“送教上门”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形成了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区残联对重残儿童的一片爱心。许多家长都说感谢区残联对这些重残儿童的关爱,也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努力,每到周六周日这些孩子都盼望着老师的到来,家长们都希望送教上门的工作每年继续下去。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2010年10月,通过调研,了解到有一部分重残儿童因各种原因,无法到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区残联立刻组织相关部门和特教学校领导协商制定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方案,成立了送教上门服务领导小组。同时与各街道残联专干入户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信息后,研究确定了“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是具有龙岗户籍且在龙岗辖区内居住、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且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
区残联非常支持和重视此项工作,下拨了“送教上门”专项经费,用于服务教师的交通费、劳务费、餐点茶水费等补贴,购置相关教育教学设备费以及业务指导、经验交流总结会经费等,确保了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从2011年3月开始,区残联在遵循家庭自愿、送教上门、免费教育的原则,经过前期的调查摸底、入户家访,核实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10名“送教上门”服务对象。这10位特殊儿童都是重度残疾,其中2个智障、3个肢体残疾、5个精神一级,大多都是多重残疾,3名还伴有严重的癫痫。为了肩负起责任,履行义务,区残联选派10名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由康复中心负责向区残联提交了工作方案,并将“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区特教学校统一管理。确定了送教上门的对象后,接下来就是对每一个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然后做出具体的送教实施方案。具体做法是:
(一)与家长沟通,了解对象情况
送教对象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地了解其情况。特校的老师先把送教上门的打算告诉家长,及时与家长取得了互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所了解的情况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儿童的病因、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儿童经常或喜欢做的事情、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脾气、性格等。
(二)对服务对象开展初步的评估
在了解对象的大致情况后,从2011年3月,由学校负责人、送教教师对服务对象逐一入户家访,对送教对象进行一次简单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从各领域的角度来分析对象的状况,为下一步制定送教计划和教学进度提供依据和方向。
(三)制定送教方案
送教老师在充分了解送教对象情况后,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音乐、康复训练等课程,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学方法,服务每个“送教上门”的对象。教育方案完全制定之前,会先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增强方案可行性。具体送教时间由学校、送教老师与该对象的家长协商而定,基本保障家长也在场参与,一方面让孩子有个适应过程,另一方面也使家长可在旁配合、学习,以便自己在家中也能用相同的方法对孩子训练,提高孩子训练的频率。
从2011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送教上门”试点工作以来,区特殊学校负责“送教上门”的工作的组织及教学管理。对10名学生进行上门指导,坚持每周送教两次,每次半天,至少3课时,且学期开学、学期结束时间与在校学生同步。
把老师对学生的爱送到这10位孩子的家中,送教教师可以说是不辞劳苦。
(一)送教上门,从未间断
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食粮,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送教教师克服心理压力大,路途远,家务繁忙,克服严寒酷暑,全身心融入了这份崇高的事业,落实对残疾儿童“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的实际行动,坚持按规定的时间每周二次每次三课时的送教活动。四年来,送教教师在送教路上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送教上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送教老师认真的工作精神、耐心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方式,无不使周围的邻居、孩子的家长所感动。
(二)加强学习,及时充电
为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送教教师十分认真,不断学习新的特教知识,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及时学习相关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文章,送教老师在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服务内容,注重实用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与区特殊教育学校使用同样的教材,即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识字、常用的称谓、简单的实用算术等,由送教教师再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从教育与康复、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进行康复、情绪矫正等康复训练。
1、学习简单的识字、常用的称谓等,补充音乐欣赏、美术绘画涂色等。
2、学习技能训练
针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改善的学生,提供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技巧培训,改善学生独立生活的空间,主要辅导内容有:吃饭、穿衣、洗衣服、做饭、整理家务、洗脸、刷牙、开关门窗、买东西等。
3、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儿童因为自身生理缺欠导致在某些生理功能方面出现不足之处,在身体发育方面有异于正常儿童,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尊心过强、自卑、抑郁、狂躁、心理不平衡等方面的心理障碍。针对残疾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状况制定一套适合他们心理调适或者情绪宣泄的机制,配合儿童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利于残疾儿童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4、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由于残疾儿童自身生理、心理机能的特征,多伴有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情况,其表现主要有:与他人沟通不良、较少与外界环境接触、朋友群体较少、到人多或者公众场合感到害羞、害怕或者恐慌等,开展以下服务:人际交往、社会融入、团体活动、外出游玩等。
5、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研究的书。可以说送教学生10个孩子10个样,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本着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社会的能力为宗旨,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运动、感知、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不求快,只求对象有进步。由于学生的生理原因,有的送教学生甚至不能按一节课35分钟进行,上课时间根据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还有的学生癫痫发作较频繁,任课教师与学校、家长商量调整授课时间为十五分钟,稍做休息或简单的康复操后,等学生精神恢复后再继续进行教学。在期末,学校组织送教教师对送教上门的学生进行评估和测试,对比教学效果,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老师们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根据他们的个别教学目标,为其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益。
6、注重教法,循循善诱
送教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他们也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友情关爱的需要。但要让这些残障儿童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是相当困难的。送教教师极富爱心和耐心,重视情感的投入,注意教师的形象、教态,自始至终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送教上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重复多次,反复演示,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孩子,支持孩子。孩子如果一次次的想放弃,老师们就一次次帮孩子完成,直到孩子能较为熟练地掌握。而且还自带物质(糖果、小糕点等)来奖励他们,稳定他们的情绪后,再帮助康复训练。
7、指导家长参与,增强训练效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送教教师还非常注意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康复训练。疏导家长的心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参与日常的家庭活动,如:带孩子进超市、到小区的健身区活动,带孩子到公园等等。孩子从不会说话、听不懂指导语到现在能叫爸爸、妈妈,看图说出常见的几种动物和水果;从不会握笔到现在能写出几个常用字;从不会坐到现在能独立坐15-30分钟。认识了人民币、时钟等等。如学生廖××存在脑瘫和肢体障碍,无法行走,坐久点都有困难,有偏食现象,与陌生人见面时很害羞,缺乏目光交流,老师引导家长对该孩子的辅导措施有以下几点:(1)由于脑瘫四肢行走不便,导致一些部位萎缩。因此交代他父母平时要加强锻炼,做按摩等理疗。平时上完课,有空也带他去“散散步”,多晒太阳,锻炼锻炼身体;(2)通过研读书籍和与其父母探讨,针对该孩子的智力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给他讲故事。或者让其学画画,通过画画激发学生兴趣,认识人物及故事情节,并在此基础上认识简单的新字新词,下次上课时帮他复习,加深印象;(3)通过绘画与药物双管齐下,帮助该生控制手中的握力,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送教小组从课程设置和档案管理入手,注重教学管理,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将“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区特教学校统一管理,使送教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建立送教上门服务档案,做到一人一档,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等。同时每学期初、每学年末各召开1次业务指导组及送教教师工作会,研究计划,总结工作,交流经验。
在送教工作中,对送教老师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研讨,年终有检查总结。关注送教的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送教教师一起教研备课,探讨如何指导家长做适合孩子的康复训练,及时添置教学设备及教学用书,教学用具。送教领导小组还经常入户走访或电话联系学生家长,了解教学情况,并根据家长反馈的意见,与送教教师一起商量对策,保证送教工作有序开展。
在区残联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开展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已四年了,在残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送教教师的辛勤工作下,保证了送教质量,既帮助残障儿童学习知识,鼓励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也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帮助孩子进行协调性训练和康复训练,提高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开展“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区残联将一如既往地开展此项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残疾人工作发展规划当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每年列入预算,在人力许可的情况下将增加送教上门服务的数量,争取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得到教育。在此,也呼吁,希望有更多的力量来关注残疾儿童少年这一弱势群体,让这些孩子与其他儿童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安全教育
青少年安全关乎我们每个家庭,关乎我们社会,关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确保我们的青少年下一代有一个良好的法制安全成长环境,我局积极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在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工作中,认真开展如下几项工作:
通过推行学警联系卡制度以及推动“警校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加大在青少年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我局部署各派出所安排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者安全辅导员到辖区内各所学校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制讲座,要求课前需充分准备,保证课程的质量。内容以贴近实际,从中小学生自我保护、交通安全、预防青少年犯罪,尤其是从防拐、防骗和防绑架等方面入手,通过以案说法、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教育广大在校师青少年提高自我防范和安全保卫意识。
戒毒所和派出所通过采取图片展览、板报、案例警示教育、禁毒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毒品的危害性。坚持禁毒教育从娃娃抓起,不断增强青少年抗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在戒毒日期间,还经常邀请在校师生听取戒毒所民警讲解毒品知识及其危害,观看戒毒所自行制作的禁毒教育片,使青少年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从而树立起“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自2007年11月在龙岗区看守所举行揭牌仪式以来,龙岗区看守所积极配合区关工委、团区委及有关学校,举行青少年警示教育及法制讲座等活动,以现实的、生动的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并让学生进入监区,重点参观未成年监室,由看守所未成年在押人员结合自身罪行开展了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现身说法,给学生们以反面例证,带有警示性的教育,使学生们受到了直接、正面的现场教育,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威严,违法的后果,自由的珍贵。这样的教育警示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说教,其鲜活性和现实意义在参加活动的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端正人生态度,做个学法、知法、守法的栋梁之才。
“少年警队”的建立,开创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方面的新模式,通过少年警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军事训练、法制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活动,强化了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民”意识,提高了少年儿童“自理、自护、自律、自学、自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通过小警员们在全校学生中传援防盗、防抢、防绑架、防诈骗等防止侵害的常识和法制知识,以“传、帮、带”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在校师生们的法制意识和防范能力,达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发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带动整个社会”的效果。
在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活动中,除了“走出去”外,我们还在每年开展“警察开放日”活动时,将广大青少年“请进来”。各派出所通过组织在校小学生参观派出所办公区域、讲解警械知识、设置了装备展示、防范宣传、警务体验、消防演习等活动专区,组织警民互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安全防范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消防大队以“认识火灾、学会逃生”为主题,认真组织开展了装备展示、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和火场逃生演练等内容,让现场的少年儿童们在接受感知认识的同时,亲身体验现场灭火,进一步掌握了火灾预防、火场逃生及初期火灾扑救等消防安全知识,收到良好了效果。
关于非深户少年犯权益保护和
再犯预防的探索与思考
2014年4月,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数据显示,3年来深圳未成年罪犯人数约占全省19%,居全省高位,其中九成多为非深户籍少年犯,并且宝安龙岗为犯罪高发区,2010年至2013年区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中,龙岗区占28.6%,宝安区占47.3%。据统计,本院2013年少年犯案件共305起,少年犯413名,非深户少年犯403人,占少年犯总人数的97.6%,截至7月底为止2014年已结案少年犯案件为120起,其中非深户少年犯为100%。深圳是外来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倒挂比例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之多,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外来人口大部分是务工人员和农民,非深户未成年人也随之增多,并且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深圳并没有继续接受教育,很大一部分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化,增加了非深户少年的犯罪率。立足当前非深户的少年犯罪占少年犯罪的绝大多数,解决非深户少年犯问题成为了关键。
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者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且不满十六周岁者只对《刑法》第17条第二款规定的8种罪行负刑事责任。由此可定义,非深户少年犯是指非深圳户籍的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构成犯罪的人。
十四到十八周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成熟,其犯罪具有突发性、逆反性、好奇性和模仿性的特点,他们的主观恶性一般较小,初犯、偶犯较多。少年犯的可改造性很强,只要对少年犯加强教育和矫正,他们就有可能改邪归正,成为有用之才。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还呈现出了数量上升、手段残忍、年龄低龄化的趋势。
未成年罪犯有许多是外地户籍,由于考虑到缓刑适用限制和判缓刑后监管条件的局限,缓刑等非监禁刑适用一直比较难。按照规定,拟判处缓刑一般要有户籍地矫正机构接收,而外地籍未成年犯由于流动性大、父母经常变换工作等原因,回老家接受矫正显然不现实。如果法官单纯从案件审判的角度对未成年被告直接判处缓刑,简单结案了事,很可能不仅起不到教育效果,还会因为缺乏监管而使未成年被告人重新走上犯罪道路。但如果因监管难,而对本可适用缓刑的外地籍少年犯判实刑,又会造成司法不公。因此,非深户少年犯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和保护。
(一)少年犯缓刑适用范围过窄,缺乏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
我国青少年犯罪适用缓刑的现状:根据现行《刑法》第72条的规定,适用缓刑的条件:第一,犯罪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第三,犯罪分子不是累犯。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进一步说明了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时“应当”宣告缓刑的情形,“如果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
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一是初次犯罪;二是积极退赃或者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三是具备监护、帮教条件。”虽然2010年至2013年深圳市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非监禁的比例大幅提高,再次犯罪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适用范围过窄。《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相对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犯来说,其所实施的犯罪都是性质十分严重的犯罪,从分则规定的法定刑来看,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一来,这意味着有适用缓刑可能性的少年占全部犯罪的比例很小,更不用说,在这小部分的少年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适用缓刑。因此,法律对少年的缓刑适用条件的规定无从体现对少年的保护,限制了这一部分青少年犯缓刑的适用。
2、缺乏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缓刑使用标准以及配套制度。我国现行立法对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规定得过于原则、抽象,难以把握。《刑法》只是在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可以宣告缓刑“,而没有具体规定缓刑的适用条件,需要法官在审判时根据案件情节把握。问题是,法官如何作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判断”,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由于在立法上没有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缓刑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这是一条对成年犯和未成年犯都适用的规定,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都没有过对未成年犯的缓刑适用制定出专门的标准。
另外,也没有相关的配套制度加以保证。在统一了标准后,究竟通过怎样的程序去调查或者判断青少年是否符合缓刑适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去打工哪里工资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