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监测能不能提前监测到

您当前的位置 :
“地震能预警预警能救命”地震可以提前预警吗?
 作者:谢佼、江毅、杨华
 编辑:郑津
  康定6.3级地震,事发前被甘孜州地震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为康定县和成都市分别提供7秒、53秒预警。地震可以提前预警吗?新华社新媒体带您走近科学,走近这一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能预警预警能救命”
  这是一款手机APP软件,名字就叫“地震预警”。点击后第一屏只有十个字:“地震能预警预警能救命”。这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地震预警系统的手机客户端,可免费接收该所发布的地震预警。
  这十个字也是该所最为核心的研究使命。
  据媒体报道,自汶川大地震后成立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除准确提前预警康定地震外,还在芦山7级强震前为成都市区提前28秒实现预警;在鲁甸6.5级地震前为昭通市区和昆明分别提供10秒、57秒预警;在盈江6.1级地震前为震中附近12所学校提供至少12秒预警。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研究所呢?
  一块液晶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区域和级别,红灯频闪,刺耳的警报声与倒计时提示共鸣。这就是记者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看到模拟当时地震预警的样子。
  据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博士介绍,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达前给目标发出警告,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具体来说,就是在地震危险区域布设高密度的台网监测地震,监测仪器将关键信息发送到预警中心分析处理,然后预警中心发布预警信息,用户接收预警信息避险和紧急处置。这套预警系统经受了汶川大地震后以来历次强震的考验,无一漏报。
  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
  预警系统能覆盖多大范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方网站显示,该系统已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和四川省科技成果的相关鉴定,在科技部、四川省应急办、四川省科技厅及其他省市相关部门支持下,目前已在中国25个省市部分区域建成5010个地震预警台,覆盖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是日本国土面积的5倍,覆盖约6.5亿人,无论覆盖面积和人口均占我国地震预警一线区域80%以上。
  地震预警一线区域指“人员密集的地震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新疆西北部等。目前,国内大陆还不具备地震预警网的省和自治区只有新疆、西藏、黑龙江、吉林、海南和湖南。
  也就是说,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在该地震预警系统的监测范围内。初西南重点监测外,还包括了首都京津圈、长三角、珠三角及沿海发达城市群。
  除手机接收预警外,成都市金堂县启用了电视地震预警,大震来袭时可通过电视等手段接收预警。成都一些危险化工企业在地震预警系统基础上,安装有联动装置,一旦接收到地震预警,生产过程会自动亮起红灯,电磁阀自动关闭,以确保输油输气管线、危险化工行业安全。成都还将地震预警应用纳入了防震减灾示范学校标准化建设,一些学校安装了地震预警装置。
  地震预警面临使用尴尬
  这一地震预警系统虽然覆盖面广,但却面临使用尴尬:据不完全统计,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仅有约100万人,不到覆盖人口的千分之一,手机APP客户端显示下载量仅为1.3万人。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博士说,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主要从行政职能方面确定了地震工作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但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这一影响广泛的工作尚无配套细则。
  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尽管已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但每到一个地方推广都要重新报告审批,有时耗时四五个月也不一定能成功。为了规避信息发布的法律风险,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不得不采取用户到其官网下载软件,获取账户密码后免费提供预警服务的方式。
  记者采访的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世界上对地震能否预测预报还存在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针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技术不值得研究或不能探索。在现有科学水平下,对确实行之有效的预警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应予以大力支持。
  一方面,完善配套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地震预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发布主体、触发条件及内容、发布对象、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专项法律法规;并以宽容的精神对待误报、鼓励创新,为科学安全开展地震预警工作提供周全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也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靠市场推动地震预警信息的开展。王暾说:“正是依靠社会资本的投入,在起步时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预警系统覆盖全国70万平方公里,现在更覆盖了200万平方公里。社会资本看好这一领域,但对政策是否能放开顾虑重重。国家应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预警工作的权责,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全民防灾网络的形成。”(完)
原标题:"地震能预警 预警能救命" 地震可以提前预警吗?
我来说两句
?&????????????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大家说说,512汶川地震能不能提前测出【防震减灾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57贴子:
大家说说,512汶川地震能不能提前测出收藏
1945年,日本7.1级地震,巴基斯坦8.0级地震。1948年,四川7.3级地震。2005年,日本7.2级地震,巴基斯坦7.6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
不能测出三要表
日土库曼斯坦发生大地震,谁能想到呢60年一轮回经轮回到中国人自己的头上日汶川大地震。所以一有人说60年怎么可能,我就想乐,又如日唐山大地震。其实你找到日。9月2日农历是7月28日,正是唐山大地震发震的日子。把1679倒过来就是1976即使不这样,一分析1679发生以后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那最大的可能就是19几几年呗,简单吧,就是没人想到。有时大自然有意透露出一些信息,我们很多人只是专攻地震,却忽视了大自然的提醒。人家还不能直接告诉你,因为要袭击那个地方。所以只能透露一些什么让你自己去想去琢磨去悟。这就是智慧。
不是可以是已经预测出但被压制了紫萍蒲水库 人工地震派系权力
2010年和2013年两期一等水准测量数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MS7.0地震前的应变积累。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的发生明显加速了该区域应变积累的过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主要断层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6~9 mm/a,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靠近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1~5 mm/a,低于汶川地震前的隆升速度。(2)芦山地震并未释放该区域长期积累的应变能,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仍然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
?[关键词]:应变积累;水准测量;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MS7.0地震[文献类型]:期刊
地震理论完全错误!!!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地震前1分钟发出预警,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地震|预警|减灾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地震前1分钟发出预警,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环球科学公众号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8月9日10时,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75人受伤。
  很多人注意到,几乎在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同时,地震预警(ICL)app在不到20秒的时间内连续发布了5条推送,提前71秒为成都市的用户提供预警信息;汶川居民也通过电视上出现的地震倒计时,及时获得地震预警信息。而这套预警系统的研发团队,正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很多人对地震预警系统的了解始于日的四川芦山地震。在这场7.0级的地震中,ICL地震预警系统为成都赢得了28秒的预警时间。事实上,从2013年起,ICL已经连续预警了38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且无漏报、误报。该系统是如何进行地震预警的,当地震来临时,它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网
  全球领先的预警系统
  要理解地震预警的机制,我们需要首先掌握地震波的传递方式。在地壳内部传播的地震波有两种,一种是速度较快,但破坏性较弱的纵波,其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5千米/秒~7千米/秒;另一种是破坏性较强的横波,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主要拜其所赐。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为3.2千米/秒~4千米/秒。所下图所示,地震发生之时,震源附近的地震监测仪首先捕捉到纵波信号,并将数据传递到预警中心。当2~3个台站的信息汇总,预警中心将分析这些信号,并发出首次预警。由于电波的传播速度是远快于地震波的30万千米/秒,因此预警信息有可能在破坏形成之前,通过智能手机、广播电视、微博、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等终端,发送至将会受到地震影响的区域。理论研究显示,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例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例可减少39%。
  缩短响应时间、提升预警准确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地震台网的建设。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图清晰地展示了地震台密度与预警时间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我国有的地震带上几百千米也没有一个台站,并且中国地震台网过去主要用于科研,没有考虑到预警功能。4年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在接受《环球科学》采访时表示,要成功预警,每隔30千米甚至25千米就需要有一个台站。在这个问题上,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专门针对地震预警研发了一款监测仪。这种监测仪的响应速度很快,能在地震发生后更短的时间内采集数据;同时,它还能对地震波进行首轮智能分析。且与兼具其他科研功能的台站相比,其造价十分低廉。
  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建成延伸至31个省市区的、覆盖面积220万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覆盖人口6.6亿人,占我国地震预警一线区面积的90%。而在4年前,其覆盖面积仅为54万平方千米。
  作为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技术能力的国家,我们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是从预警盲区半径、响应时间等指标,还是近年来的实际预报效果来看,中国的ICL地震预警系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这一成绩无法掩盖的,是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难题。
  难题待解
  一个尴尬的问题是,预警系统可以为周边地带提供预警,但却对受破坏最严重的震中地区无能为力。由于预警的形成需要地震波抵达数十千米外的至少2个台站,此时横波对震中的破坏已经形成,这就是所谓的“预警盲区”。目前,ICL的预警盲区能达到的最小范围,是以震中为圆心,21千米为半径画的一个圆。这一范围,相当于7级地震破坏最大的区域。预警盲区的范围可以通过提高台网密度、观测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等手段得以缩小,但对于震中地区的居民来说,预警总是会来得太晚。
  预警系统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地震“第一报”的准确率。由于单台监测仪的误报和错报率可能很高,因此第一报会采用至少2个台站的数据。但即使如此,第一报的误差依然存在。例如,日本“3.11”地震达到了9级,但预警第一报的震级只有4.3级。对于芦山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第一报的震级为4.3级,误差也较大。王暾表示,收集到更多破坏性地震的数据,对改进第一报的准确度有很大帮助。
  今天上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在分析九寨沟地震和刚刚发生的新疆精河地震时表示,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地震相对频发期,四川新疆连续发生较强地震也再次说明,这个频发期仍在继续。这一结论让众多群众忧心忡忡。人们迫切希望能预知这类灾难——从每次地震发生时出现的各种云朵、动物“预言者”就可见一斑。但事实上,全人类都还没有破解“地震预测”这一难题。至少在对人类有所帮助的时间尺度上,地震是无法预估的。但这些年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只要安装了相应预警软件,并且在平时做好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避险、逃生预案,地震发生时的生存几率将大大提升。
  信息来源:
  《编织地震预警网络》(《环球科学》2013年8月刊)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网及官方微博
或许谁都不希望看到这样一个景象,不久的将来搭载Helio X30的某某...
腾讯在资本市场受此影响依然很是明显,7月4日,腾讯控股跌幅达4....
近日一款名为“全能车”软件受到人们关注,只要缴纳一份押金,便...中国地震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绝无可能_网易新闻
中国地震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绝无可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有传言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明确表态:“不可能,也绝无此事”。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明确表态:不可能,也绝无此事。
不过,在当前地震频发的状态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预测问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接受快报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不能放弃对地震预测的努力。
中国地震局局长:
提前10秒预测地震没可能
“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对于网上传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他告诉记者,“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
陈建民说,地震预报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的,通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性的规律,预测可能什么时期发生。“日本做的是‘预警’,就是这里(已经)发生地震,震动源向外传播,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在地表产生震动,破坏建筑物。”陈建民解释,地震波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这里地震,发生之后可以告诉你,多少秒之后能传到你那里,信息提前告知给你。
“电波传播速度30万公里,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如果有地震,用几秒钟就可以判断出来,可以用30万公里的电波传达。这就叫异地预警。”陈建民解释,日本做的就是这些工作。如地震还没有发生能提前预测出来,他岂不是“神仙”?
中国地震预警项目
已报到发改委
那么,中国的地震预警机制做得怎么样?陈建民说,地震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的模型、预报的台网等,很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不过,这个项目,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他们已经接纳,进入评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
陈建民还表示,因为预警系统很复杂,还要依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对电视台怎么发布,对医院、公共场所的指令怎么顺畅到达,还有高速铁路怎么减速、怎么停车,天然气管网、核电站什么时候关闭、什么程度不关闭,“信息要快,要准,要紧急处置,各行各业,都要作出快速反应,各方面信息系统要完备、畅通。”目前,日本这个程度比较高。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效,也有信息有误、预报失真等误触发的问题。
陈运泰:不应放弃地震预测
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 “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大多指的是短临预测。况且,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 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地震局局长缺席政协小组会
委员和记者都说“应该的”
云南盈江地震、日本强震发生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格外忙碌,更是中外媒体追踪采访的对象。不过,从昨天开始,想要采访他没那么容易了。
昨天一大早,快报记者再次来到政协科协界别驻地北京会议中心,想就日本地震的进一步影响再次采访陈建民。这可能是两会驻地中最偏远的一个,来的路上记者已经做好了“扑空”的准备,不过还是情愿再跑一趟。
果然,到达驻地后,科协界别的委员们已开始小组讨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陈建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委员请假了,今天来不了。”其他的委员也跟着点头,“他今天没来是对的,这是非常时期,他太忙了,请假也是应该的。”
接着,又有多位记者相继过来打探,“陈建民局长在吗?”“陈局长来没来?”……当大家听说陈建民请假后,虽然失望,但是纷纷表示理解,这个时候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请假也是应该的。”
秦大河委员(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与地震无关
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没有,没有,那是传言。”作为多年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委员连声称,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还没有关于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的科学论证或例子。“从理论上讲,地壳发生运动和气候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天气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气运动带来的。”秦大河对快报记者称,目前还没听说过有科学家讨论或研究过,大旱或大涝与地震频发是否有关。
延伸阅读:
作为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的杨智敏,3月10日探测地震信号有重大异常变化,联想到他在3月1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发现预测时间差不多,但震级和地点有点偏。比如当时确定的地震地点是日本千叶岛和鹿儿岛会有2次地震,震级为7级左右。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郑春平 鹿伟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请输入您的账户名和密码使用奥一网帐号登录邮箱密码下次自动登录使用合作帐号登录地震都能被提前预报吗?能提前多久?&&&&&&&&&&&&&&&&&&&&& 地震都能被提前预报吗?能提前多久?
&&&& 科技日报莫斯科8月23日电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亚力山大·尼古拉耶夫认为,利用现代先进的仪器设备记录地球产生的声音,可以预测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的发生。亚力山大·尼古拉耶夫指出,很早以前,民间曾流传用深埋在地下的瓦罐来探测马队到来的方法,当马队在人们还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急驰的时候,瓦罐里便发出较大的声音。19世纪末罗马科学家曾经用这种方法预测了地震的发生:研究人员将麦克风深埋在地下20米的地方记录地核发出的声音。有一次,麦克风发出了巨大的声音,半小时后这个地区便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亚力山大·尼古拉耶夫说,从1999年开始,俄科研人员在奥布宁斯克、勘察加半岛等地震易发地区就采用这种方法来预测地震,他们将精密的探测器深埋在地下100米的地方,记录地核发出的噪音,然后将记录的声音数据积累起来,与发生地震时产生的声音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除了地震,地球上发生的巨大自然灾害或者技术灾难,也伴随着一定的噪音出现,比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期间,地核发出的噪音的强度要比以前大得多。亚力山大·尼古拉耶夫认为,声音能在地壳中传播得很远,可达上千公里,如果提前选择好合适的地方,并使用现代精密的仪器设备建立观测网,进行长时间的测量,就能够更好地记录和分析地震发生前产生的声音,找到地核噪音与发生地震之间的规律,预测地震发生的比较具体的时间,为人类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公元132年,在京师(河南洛阳)盛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观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地震发生在几百里以外,人怎么能测出来呢?这不成"决胜千里之外" 了吗?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死于13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3月1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大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   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1930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我国地震台由一个发展到几百个,目前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大地震速报台网,都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使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电灯泡,瓦数越高,亮度越大。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电灯来说,距离电灯越近,光度越大,离电灯越远,光度越小。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为什么没有提前通报!?看看这个: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content_4336095.htm尤其是这个:http://tieba.baidu.com/f?z=&ct=&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B5%D8%D5%F0&pn=0分享到:
0&1&baoliao.oeeee.com020-sqsh@nandu.cc报料地图媒体关注第一现场--深广电第一现场--刘颖--南方都市报深圳都市报--王飞翔报料达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震的监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