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90后小时候游戏书都看什么书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90后看哪些书?一名90后25岁的书单推荐
查看: 10999|
评论: 0|原作者: 离家难|来自: 新浪微博
摘要: 90后看哪些书?一名90后25岁的书单推荐要说为啥花时间整理自己的书单,是因为老有朋友@我书单,但我实在不喜欢,原因有三。一是基本上所有@我的书单都只有名字,连作者都没有,更不用说是封面和介绍了,实在勾不起我 ...
微信获取书单,关注公众号,搜索:推荐书(tuijianshu-net)
以下推荐图书,如未有购买链接,可直接点击以下各大知名网上书店进行购买:
90后看哪些书?一名90后25岁的书单推荐要说为啥花时间整理自己的书单,是因为老有朋友@我书单,但我实在不喜欢,原因有三。一是基本上所有@我的书单都只有名字,连作者都没有,更不用说是封面和介绍了,实在勾不起我丝毫的兴趣。我想我虽然读书不多,但好歹也是个读书人,都对那些书单不敢兴趣,更不用说那些不读书的了。要是书单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读书,而只是拿出来炫耀的话,个人感觉真的没什么意义。二是大部分的书单我看了基本上很接近,完全没啥特色,老是往高大上走,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很伟大,但在当今阅读环境整体恶劣的大前提下,有多少人真会去读?个人认为,比起让那些不想读这么复杂的书的人知道《战争与和平》伟大,不如帮助他们去找一些不那末难读且能帮他们养成阅读习惯的书,未尝不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三是我发现大多数的书单都是以”不得不读的XX本书“或”人生必读的XX本书“为题,个人感觉非常搞笑。人生不能不读书,但没有不得不读的书;人就必读书,但没有哪本是一定必须要读的书。因此才想 做个私人的书单。以下的书大多都是我大学时代读的,没有历史类的书籍并不是因为我没读历史类书籍,是因为当年读历史类书籍多半是在大学图书馆借的,当年读的快忘得也快,现在大多记得的都是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书名和作者实在记不住了,所以没录。其次就是其实也读了些大家觉得好或高深的书,例如马克思的《》啊、勒庞的《》啊...但说真的没读懂,现在回忆起来也基本没什么感触,因为不想装逼就没录进去。其次最近在读的一些觉得好但没读完的也没录,例如塔勒布的《反脆弱》啊、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啊、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啊...其实我自己知道自己读书其实不多,但总是希望能做点什么,希望能起大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喜欢,谢谢。[不好意思]社科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的书基本都读了,个人是非常的喜欢。尤其是这本《重新发现社会》,基本是我见人就推荐的,也是我自读书以来可能最喜欢的社科类书籍了。熊老师的文字很好,虽然属于社科类书籍,但真正读下去之后,文字本身便也能令你流连。而且身为社会时评,不,不抱怨,不抖机灵。更多的谈办法,而不是仅仅只是用吐槽和抖机灵抱怨。当年读时对我更多的震撼不是思想的打倒重建,而是细致的补充。让人感觉说出了你自己想说的,并说的更好更优雅更有水平。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这个社会会好吗》《思想国》个人感觉这三本有些像杂文,但不得不承认,要是把这三本归为杂文,与时下抖机灵、晒下体、吐槽抱怨或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放在一起,确实又稍稍对不住熊老师的思想高度。依旧的文字优雅,思想犀利;依旧更多的谈办法,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抖机灵的吐槽。现在想来,熊老师也可算伴随我大学成长的重要回忆了啊。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是我刚来日本时带着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之一,也是我在日本读完的。可能因为我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所谓的”城里人“,不得不承认,我其实没有太多读懂熊老师的道理。但因为当时读这本书时我正在日本社会的最底层的工厂流水线或料理店刷盘子刷碗,所以也确实从中找到了一些共鸣式的感动。想起我妈劝我出国时说的”就像农村人一心想进城一样,中国就是个农村,你应该去城里看看“。也许我妈是对的,我不敢说我站在国外回看中国,看的了一个农村,但至少熊老师从一个村庄里看到了一个中国。迈克尔·桑德尔《公正 : 该如何做是好》:开始其实是先看了迈克尔·桑德尔的网络公开课,之后便买了书读了。是我至今为止阅读体验最快乐的哲学类书籍没有之一。迈克尔·桑德尔在《公正》里使用了大量的现实假设,并以亚里士多德提问的方式引导你思考,当你刚要接受一种观点时,便迅速的抛出下一个问题,引入下一个观点。整书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却将你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得以补充。个人认为是迈克尔·桑德最好的书籍。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这是我读到的第二本迈克尔•桑德尔的书。这次虽然依旧没给出什么答案,但却有着强烈的态度。在商品社会中就该什么都一金钱来衡量吗?如果是,又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不是,又有哪些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呢?个人感觉不如《公正》精彩,并有点像《公正》中功利主义那章的延展,但仍然很值得一读。毕竟在这个物质横流只思考如何赚钱的社会大环境里,实在太缺少对于金钱本身的思考了。柴静《》:本来是不喜欢柴静的,原因是总感觉她有些做作。但《看见》确实在打动我的同时还给了我一份沉重的触动。打动我的并不是叙述方式的文艺,更多的是内容本身。最后甚至令我有些舍不得读完。抛开对柴静本身的偏见,也许柴静没能用她的文字在这些事件下挖出更多的价值,但不得不承认《看见》中事件本身便足够沉重。你可以不喜欢柴静的做作,可以不喜欢她文字的滥情,但这依旧不妨碍你在《看见》后思考、触动、唏嘘,感叹。李承鹏《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时评杂文开始抖机灵式的吐槽抱怨,大概应该始于李承鹏吧,虽然之后的韩寒可能真正的将它发扬光大,但在言说的“边界”上,他始终走在了韩寒的前面。李大眼文字中的快意恩仇,刀刀见血,血淋淋的中国式黑色幽默,让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想笑又笑不出声,想哭又不甘心。个人认为就如《十万个冷笑话》中所画的那样,吐槽应该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抱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逃避,是一种担当;幽默,则是一种自信,一种力量。在李承鹏的时评杂文中,我想你能看到这种担当与自信的力量。《我承认我不曾历经》:好吧,我也承认,我确实把这本书丢进了厕所充当我的便时读物;但你也不可否认,它也确实提高了我便时的阅读质量。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但个人怎么看都觉得蒋才女是小一号的柴静。但无论如何,看到一年龄相仿的姑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是很带劲的。我承认,我羡慕她的机缘,嫉妒她的才华,但只恨自己的无能。都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如果你和我一样二十出头,来感受差距吧,化悲愤为力量,加油吧,不再年轻的少年们。李小牧《日本有病》:最初认识李小牧是在锵锵三人行上,带着对对李小牧这“歌舞伎町案内人”和日本本身的兴趣,便读了《日本有病》。是我大学时代读到的,谈战后日本最深入浅出的作品之一。虽然名为《日本有病》,可能会让许多人觉得这又是一大叔愤青吐槽日本的偏见之书了,但事实上李小牧的文字出奇的平淡,谈起日本的种种现象,就如同谈自己平凡的生活。不过想想也对,对于在日本二十几年的李小牧而已,日本确实也早已成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了。加藤嘉一《中国的逻辑》:最早认识加藤嘉一是在《看天下》杂志的专刊上,当时刚看到加藤时,也会觉得那么一个年轻的日本人,凭什么说我们不好?!但现在回头想来,那时内心泛起的涛涛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浪涛,不过只是皇帝新衣式的被揭穿后的恼羞成怒罢了。自己真要做的好的话还怕被人说吗?加藤的《中国的逻辑》是以一名日本年轻人的视角观察当下的中国,而李小牧的《日本有病》是以一名中年大叔的视角观察当代的日本,两本对照起来看会非常的生动有趣,可以更好的让你思考一下自己的国度,以及我们这常年来多也躲不开的冤喜邻居。加藤嘉一《日本的逻辑》:是的,加藤嘉一不仅写过《中国的逻辑》,还写了《日本的逻辑》。但就个人而已,觉得这本并没有他写《中国的逻辑》那般毫无顾虑。可能因为身为一名外国人,写起别的国家总能找到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心里安慰,手起刀落间不见得准确却真诚可嘉。这本《日本的逻辑》多少让人感觉有些顾虑,想解释想深入又犹豫,但也确实道出了一些日本年轻人的心思和视角。不算十分优秀,但因市面上也确实是少有日本年轻人谈自己国家的书,个人认为也不妨在茶余饭后茅房电车中读上一读。杂文类:冯唐《三十六大》:自从读了冯唐的文字,才认识到,也许文字本身就能让人陶醉其中,再加上人的”见识“”知识“...《三十六大》,只恨不是三百六十大。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完他的《三十六大》,再读他的《活着活着就老了》,依旧堪称叫绝。我爱杂文,主要是没什么具体的时间可以让我长时间阅读。但从没有谁的杂文可以让我如此的热爱。真心推荐一下啊。陈丹青《谈话的泥沼》:身边总会有那种饱读诗书的人,但聊长了会发现有些人虽然学识了得,谈话间却没什么营养。看《谈话的泥沼》让我更加坚信陈丹青大概就是那种学识不见得多大,但思想却十分的深刻的人吧。有时候再大的“学识”少了“思想”的润滑,还是会多少显得干燥无味。陈丹青《荒废集》:陈丹青的杂文在前些日子大概终于筹齐了,但只可惜一直没能读完。陈丹青的杂文让我明白,所谓的言论自由的边界,其实是聪明人一点点撑出来的。比起天天抱怨言论的边界太窄,不如多动脑子想想如何表达。老罗说“诚实是个奢侈的品”,我想也许是因为想要诚实的说话,不仅需要勇气,且更需要智慧,好让别人接受你这份不见得“好”的诚实吧。韩寒《通稿二零零三》、《毒》、《草》、《杂的文》、《可爱的洪水猛兽》、《青春》:韩寒的杂文从初中开始便伴随着我的青春期。得承认,及时在我最疯狂崇拜韩寒的初中时代,我也一直不喜欢他的小说,因此我也只读了他的杂文,应该时几乎所有的。还记得当年追看韩寒和李大眼的博客,得知出了新书,即使在网上看了依旧兴致匆匆的买回家,再一口气读完。现在想来...青春期一直没得到爱情的眷顾,是否和读了太多的韩寒和李承鹏的杂文,而错过了冯唐的青春三部曲有关呢?...=。=经管类: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身为一名文科的美术生,读经济类书籍,其实并不是件轻松的事。说真的,要不是老罗(罗永浩)推荐,我有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碰经营管理类书籍。但不得不说这一次的尝试确实打开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可以不夸张的说,从此我看世界再也不一样了。曾经身为一个典型的文宅(文青宅男)我的眼里只有风花雪夜,现在终于开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主义了。身为一本经济类著作,少不了的当然是大量生动的案例;作者用这些有趣的案例,一次次的颠覆你的“三观”。你要是个奸商,这绝对是你不得不看的佳作;你要是个良民,那你便能借此躲开奸商为你挖的一个又一个的深坑。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没错,这本也依旧是老罗推荐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和大部分傻傻的文科生一样,以为那些所有被关注的名人名牌的一夜走红不过是撞大运罢了。而马尔科姆要对我们说的,或要向我们解释的则是这种大运是如何装上的。读完之后,让我明白了世间万物都是有自身发展的理由的,而就像佛家所说的那样“菩萨为因,凡夫为果”。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没错,这就是传说中一万个小时的真正出处。对完了这本书,让我开始明白: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也开始对所谓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个人认为,虽说是本经济类书籍,但阅读后也不乏许多心灵鸡汤类书籍所能给你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且因为他举出了大量的案例,因此读后所得到的勇气和信心不是短暂或盲目的。个人认为《异类》不仅能带给你经济类书籍的智慧,且还能给你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类书籍所带给你的信心与勇气,且比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类书籍好上太多了。冯仑《野蛮生长》、《理想丰满》、《伟大是熬出来的》:最早接触冯仑是看他的演讲,之后变买了他的书,一看就爱上了。身为一名企业家,却有着文人的情怀和学者的风范。谈现实问题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冯仑将中国民营企业分成了“野蛮生长”的时代和“理想丰满”的时代,感慨“伟大是熬出来的”。其实不仅是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通人的一生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在也要先”野蛮生长“,强大自己,之后才有可能一点点的让自己的理想丰满起来,一步步熬出来。看冯仑谈企业的同时,也能体味出自己的人生。吴伯凡 梁冬《欢喜》、《无畏》:一直很喜欢吴老师和梁老师的《冬吴相对论》,这两本书也是刚来日本时带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之一。全书深入浅出的谈了许多经济常识,道出了许多经营道理,并闪烁着许多世俗的小智慧和创新的鬼点子。读起来轻松且愉快,也不乏许多人生的大道理。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不得不说好书都有些难读。《黑天鹅》给我最大的启发便是在我炒股时下意识的风险预防,并让我坚定的抛弃了信息面和政策面的分析,更多的以技术面为主导来进行股票操作。让我开始学着用大视角来看待自己在纵轴上的位置。每当别人给我一个所谓股票上的内部消息时,我便会想这个消息要上传到我这里大概是第几手了?是真正的小众消息还是已经变成了大众消息了?并提示自己股票市场里是大多数人挣钱还是少部分人挣钱呢?...以此再做出判断。当然,我知道这本书讲的不仅于此,但我得承认,这么多年下来,我能记住的仅于此了,但仍很受用。希望大家看后能有更多的启发。传记类: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还记得当年大一刚入学时读的第一本书便是这本斯诺写的《毛泽东自传》,个人对中国人写的毛和日本有关的书始终带着一些偏见,始终认为中国人写的毛,要不就把他捧成了神明,要么就把他贬为了恶魔,个人觉得可能美国人写的毛能稍稍靠谱一点,个人认为啦。并且斯诺当时也确实从延安开始跟着红军一路革命,并不仅仅只是后来的观察者,很多时候也是当时的经历者。还记得斯诺貌似在前言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原话记不清了啊):毛泽东教会了中国三代人如何公然造反,最后自己却成为了天子金科玉律,这可能是他最大的悲哀吧。我想,这句评价也许比搞什么几几开更能令大家深思吧。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我在大学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还未曾使用过任何苹果的产品,当时在得知乔布斯逝世消息的时候,我第一时间便在网上订了这本书的第一版,还记得连我这种提笔忘字处处错别字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许多错别字来,但仍然无法阻止这本书本身给你带来的阅读快乐。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启发其实是:在我"成了"之前说,别人就觉得我"装";在我"成了"之后说,别人就觉得我"牛"。乔布斯当年退学时,身边也会有很多人觉得他傻逼;当他在车库里成立苹果时,他身边的人也有许多觉得他装逼的;以至于当他在公司里桀骜不驯的"指点江山"时,别人都对他这种"装逼"的行为忍无可忍了,直接把他赶出了他自己成立的公司;但…当他"成了"之后,所有人都一致确定他不是个傻逼,也不会怀疑他装逼,都只觉得他牛逼了。但想想,难道在乔布斯成了之前他就不牛逼了吗?所以…很多时候"装"与"不装",其实不在于当事人本身,更多的在于旁观者的眼光。坚持把做正确的事情,早晚世界会给你一个公平的评价的。王石《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其实我个人并不喜欢王石的灵魂系列丛书,读来还是觉得企业家既然是做实事的,那么还是谈一些实际的东西更好。虽然我更喜欢任大炮,但相较任志强的《野心优雅》,我还是更喜欢王石的《道路与梦想》,感觉写的更实在,且不啰嗦。都知道万事开头难,而王石这本就是讲了他的开头。虽然万科的故事还在继续,王石也依旧活跃,但现在看来,这开头的二十年,也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毕竟认识一件伟大的事物,不如了解它是如何变得伟大的。文学类:《》:早有人向我推荐《三体》,但因为我不喜欢小说就迟迟未看。而不爱小说的原由主要代入感总是不够。那些莫名其妙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套上了堂皇的文学描述也还是显得逻辑弱智。《三体》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用宏大的逻辑所编织的世界,从另一个维度阐释了文学的灿然。读时只叹相见恨晚。读《三体》不仅稍稍拓宽了下我那可怜的理科知识储备,更多地是刘慈欣用他那幻想的星空拉伸了我的思考深度。到最后甚至都不是故事引发思考,更多的变成了宏大的哲学思考引导着故事的发展。是难得的硬科幻,让人感慨即使是在这个庸碌的"小时代"里,宏大叙事结构依旧屹立不倒啊。波尔.安德森《宇宙过河卒》:我其实并不喜欢读小说。主要原因是代入感不够,读着读着便会不自然的想要跳出来吐槽,"为什么要哭,至于吗?""这个选择也太傻了吧...""就这么一见钟情了?骗人吧!"...其次,就是市面上许多所谓好的小说,总是用语言设计门槛。明明一句简单的话语能说清楚,却偏要往怪里头说。自以为用词藻堆砌起了漂亮的句子,实则毫无心意。我当然也是喜欢语言好的小说了。但我所喜欢"语言好"的小说前提是先给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然后才是是否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宇宙过河卒》整部小说将男人的梦想推及至极点,不仅在跨越千辛万苦之后,陪同"上帝"一同目睹了宇宙的涅槃再造,男主角最终还以绝对压倒性的人格魅力收获了两个美人的爱慕。浪漫与大叙事齐飞,两性与硬科幻一色。堪称叫绝。阿西莫夫《基地》:虽被称为科幻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之一,但自感觉其实《基地》要比《三体》好读许多。宏大叙事展露无遗,也隐约感到阿西莫夫貌似有借基地故事来从新述说注解一遍人类文明史;将人类对于星辰的理想以及对自身文明的反思一勺给烩了的野心。但可能是因为翻译的版本太早,读时遇到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时,常常会感觉有那么点怪,这可能是阅读本书的唯一遗憾了吧。冯唐《万物生长》:看完冯唐的《万物生长》,再看电影,又是一阵的欲哭无泪,悲从中来。本想祭奠一下自己逝去的青春,才恍惚间发现自己其实根本就没啥青春可缅怀,只是自以为是,却碌碌无为的渡过了。即无才高八斗的过去可以吹嘘,又无爱情的滋养,想了半响也没搞清楚到底谁是谁的因果,也许互为因果吧,想想都是报应。我爱冯唐,更爱他的作品,哪怕我知道他即没他吹嘘的那般牛逼,也更不及我心中的那般伟岸,但这并不妨碍我依旧爱他,更爱他的作品。个人还是觉得电影拍的要比小说好那么一点,哪怕我可能更喜欢小说,但也不能阻止我发现小说在最后还是有些问题的,而电影至少将这些问题变得合情合理了那么一些,哪怕我自己并不觉得我上当了,但也不妨碍我随着电影的喜怒哀乐而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但我想,我喜欢小说的原因也许就是生活往往并不会与我们相像的那般合情合理吧。一部描绘青春的作品,有理想但不是主线,有爱情但并不美满,哪怕你早已猜出柳青与秋水终会适时的相见,但仍会被柳青相见时滑过她那动人面庞的一丝泪痕所打动。我知道,这感情很庸俗,这剧情也很老套。电影在相见那一刻戛然而止,但生活却往往在这一刻才油然而生。冯唐《北京北京》:不看电影还好,看了,见到柳青,满脑子都是范冰冰那张精致的小脸。可惜在我想象的空间中始终无法把秋水过渡到韩庚,怎么看怎么都是冯唐,还是40的老冯唐和精致的小范爷…青春期没读什么青春读物,算是给自己逝去的青春补上一个缅怀了吧。冯唐《不二》:刘勰说"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欧阳修说"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冯唐说"世上不缺好人,缺的是训练有素的流氓"。虽不愿承认,但似乎又是那么会事儿。冯唐自己说,《肉蒲团》负责手淫,他的《不二》负责意淫。但同样是谈性,冯唐的《不二》谈的很敞亮,很积极,很幽默;同样是意淫,意的不做作,不猥琐,不故作悲壮。虽一股子自恋,却还掺杂着大量的自嘲,内心很强大,介于混蛋与英雄之间。他说他之所以写"黄书",是因为一想起我们美好的下一代,都是靠着非我族类的日本AV或非我教义的基督教教派的《查泰来夫人的》和《巴黎屋顶下》启蒙,做为中文作家,他感到内疚。当然他还说过,写作是为了消解他内心的肿胀。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不认为《不二》是一本淫书,更准确的说,应该至少是本奇书。冯唐《素女经》:看完冯唐的《素女经》,发现冯唐这次依旧是“意淫”,而非“手淫”;依旧负责解决精神上的问题,而非肉体上的困惑。 借王尔德把文学分为“写的好的”与“写的不好的”,其实写性的作品也是一样,也可以分为“写的好的”与“写的不好的”。那什么算“好”?什么又算“不好”呢?白桦曾经评价说“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人写的性都毙了”。这大概就是“写的好”的了吧。同样是写性,“写的好”的会让读者通过性,窥探出爱的美好与绚烂;而所谓“不好的”,大概就只是通过性来撩拨读者内心的情欲罢了。这大概也是艺术作品与淫秽作品的区别吧。就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所描绘的人体,单按尺度来看,实际与如今东瀛岛国的AV并无多少差异。但一个是通过人体,让人们感受自然体态的美好;而另一个则是单纯的消费人们内心的性欲。许多事情看表面貌似无异,实则相去甚远。《素女经》整篇写于性却见于情。当男女主人公毫无保留的相拥时,你不会怀疑爱情的存在。那时,性是美好的,敞亮的,哪怕婚外偷情,你感受到的都是磊落的爱情。但在最后,彼此相疑,正妻以现代手段监控,“小三”以“交出手机”相逼,她们谈的都是感情,没有性的丝毫参与,但让人感受到的却是邪恶的,让人窒息的…姑娘们以爱情的名义残害的生灵,包括她们自己,比她们以爱情的名义拯救的生灵多的太多。而爱情的风险其实往往只是来源于爱情刚发生的时候,因为我们都没有想过感情会变坏,爱人会失去。两性类:肉唐僧《被劫持的私生活》、黄爱东西《我有一个同事》、不加V《男女内参》:肉唐僧的《被劫持的私生活》,是从历史角度来谈性、婚姻和爱情的,谈的很生动,不无聊,且很实在。然后就是黄爱东西的《我有一个同事》,是从性科普的角度谈的,而且作者还是个风趣的姑娘,看的都让人想入非非。最后就是不加V的《男女内参》,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谈两性关系的,也很有趣,值得一看。让我认识到好莱坞大片里的爱情之所以让我们看的过瘾,是因太少。但想想要是爱情这种东西如街边烧烤一般,1块钱1串还买10赠1的话,我们可能也就不那么稀罕了吧。暖小团《懒得甜美》、暖小团《成人之美》:不得不承认,暖小团总能在话语间不经意的戳中别人的痒穴,至少戳中了我的了,勾引着读者向下深入。好似遇见一名相貌平平却又风情万种的姑娘,冲动,并不仅仅是缘于本能的裆下一紧。感觉虽不算什么美文,也不见得真的把人情冷暖写尽,但如果你想把茶余饭后的消遣搞得风趣一些,让自己的无聊时的思考能再开阔一点,且不那么费脑子的话,可以读一下。酱子《快食慢爱》:我始终有些怀疑,《快食慢爱》的作者酱子是《男女内参》的不加V 。不仅仅是对性的看法十分相似,甚至许多细节都形影相对...喜欢这种有趣的书,对性的观点敞亮阳光,不乏让人会心一笑的观点和逗趣的语言。可以在等飞机等车等人蹲茅房地铁的时候读读看,至少我基本是这样读完的。艺术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感觉每个学艺术的貌似都得在大学里读读贡布里希的东西。其实现在想来,贡布里希的美术史基本忘得差不多了,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带着一直发展的眼光看艺术,并试图理解每一时期的艺术于下一个时期艺术的传承关系,以及于大背景之间的关系。现在在网上已经查不到我当年看的那个版本的封面了,只记得是一个土红色的土鳖封面,且还是黑白配图...貌似现在版本的好多了啊。村上隆《艺术战斗论》、《艺术创业论》:这两部书可算在我大学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了,原因是这两本书让我终于开始渐渐的明白了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以及商业美术于纯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正是从村上隆的书中,我读到了商业配色概念以及视觉引导概念。只是可以确定的是,要上没有这两本书的点醒,我可能至今还看不懂任何的抽象艺术。并且也是难得聊艺术不装,实实在在讲人话的书之一。要知道,在艺术类书籍里这可是个奢侈的要求。于小冬《于小冬讲速写》:这本《于小冬讲速写》是我从高中开始一直在使用的书籍。也是从这本书我渐渐的开始明白所谓的画面的节奏变化。于小东不见得是画速写最好的画家,但确实是我至今位置看到讲速写最好的。让我一直受用至今。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最早接触右脑思维概念其实源自于陈惟的网络公开课,但听完之后如雷贯耳,便从网上搜来了这本书看,看完了更是晴天霹雳,忽然间就推到了许多我曾经长期使用的方法,也忽然间发现了自己曾经所经历的美术教学是多么的落后,且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理论的支撑,基本与工业革命前经验主义的师傅教学无异。可怕的是这本书竟然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这才开始明白自我教育的意义。实用类:杨石头《摸着石头过河》:说真的,这可能是我仅有的几本读完了还能记得的实用类书籍了。没办法,我就是喜欢读深入浅出且实用的书。经验这种东西我始终觉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到了那份儿上,也许才能有所得。《摸着石头过河》或许就是这么一本书。你要是刚大学毕业,初入一点职场,还十分受阻,这里的经验也许对你能有所启发。但你要只是一学生,那显然这些对你而言有些庸俗了,但如果你是个职场老油条,那对你而言这个反而有可能又稍稍有些过于理想了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给您推荐好书!
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①群: (已满)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②群:
欢迎进入本站板块一起交流!
微 信: 推荐书(tuijianshu-net),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推荐书
上一篇:下一篇:
这5本化身为电影的文字书,惊艳了岁月,也雕刻了时光1. 你知道简·奥斯汀的…
影像与文字像孪生姐妹,总会互相成就。有许多文字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也成为…
书单 | 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已经不足以应付高考了,快要上高中的孩子,…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后漫画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