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高山冰川上的冰川是怎么形成的?

冰川学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bīng chuān xué]
冰川学(glaciology),地质学分支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学科。自然冰体包括山岳冰川、大陆冰盖、海冰。河冰、湖冰、地下水、季节性结冰以及积雪和运动中的雪等。[1]
冰川学简介
①物理冰川学。
②水文气候冰川学。 包括( 又称冰雪水文学)和冰川气候学。
③地质地貌冰川学。包括冰川地质学和冰川地貌学。研究冰川与地表的相互作用及其地貌过程、冰缘现象、冰川沉积、第四纪及其他地质时代的冰川问题。
20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国家的冰川研究重点从山岳冰川转向对极地冰盖的考察和研究,尤其对南极大陆冰盖(地球上最大的冷源)的研究。
把冰川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由山岳冰川开始的,经过一段时期后逐渐开展对大陆冰盖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冰川学发展迅速。
冰川学起于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的研究。1772年,博尔迪埃首次描述了冰川冰的塑性。19世纪30年代及其以后,阿加西测量了冰川运动,最早指出山谷冰川最大流速
第四纪冰川遗址
出现在冰川中部,并向源头和末端递减;提出大冰期学说;阐述冰川搬运作用,首先提出终碛、侧碛、中碛等术语,为冰川学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学者发现冰川上存在着运动波的传递现象;利用热钻钻深200米,穿透整个冰川,确定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远大于底部;开始应用摄影测量方法绘制冰川地图和观测冰川变化。研究范围由欧洲扩展到亚洲和美洲等。
开创大陆冰盖研究阶段
1911年,科赫和韦格纳横贯格陵兰大冰盖,研究雪层,测量冰层温度;以后又首次应用地震法测量冰盖厚度,开创了大陆冰盖冰川学的研究。该阶段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研究侧重冰川水文等方向,较重要的有斯韦尔德鲁普的冰川热量平衡的观测研究,芬斯特瓦尔德对冰层块体运动的论述和阿尔曼对冰川的地球物理分类等。
综合研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或多国合作研究大大促进了冰川学的发展。如年的有103个站同时进行冰川观测,为全球冰川进退变化、冰川物质平衡等提供了大量可对比的资料。年的国际水文十年,1975年开始的国际
第四纪冰川遗迹
水文计划,以及国际南极冰川计划等,对冰川水文学、冰川气候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冰川学的研究中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促进了物理冰川学的发展。如研究冰盖深钻孔中的冰岩芯,为恢复古气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发展了同位素冰川学;应用雷达技术测量冰盖厚度;卫星影像对冰雪的监测;遥测技术纪录冰川范围和时间等。
中国冰川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1958年。4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及其以后组建的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联合各有关单位,对西部高山区的现代冰川和某些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初步查明了中国冰川的分布及其规律和对河流的作用;提出了中国山岳冰川的分类;进行了冰川变化、雪崩、风吹雪、冰川泥石流等研究;解决了高山区公路建设中若干困难问题有些成果,如珠穆朗玛峰冰川地图、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进退预报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
冰川学研究内容
物理冰川学
主要研究冰的内部结构,力学、热学、电学性质和化学成分,又称冰川物理学。其中,发展较快的是结构冰学,它研究雪、冰晶体的成长、结构和变化各种积雪变质和水冻成冰过程,冰的动力变质和热力变质,世界成冰带的划分等。
另外,冰力学研究冰的弹性、塑性及其强度,各种天然冰体内的应力分布
和运动状态,冰川、雪崩、风吹雪中的动力学问题,冰川的跃动前进与预报;冰热物理学研究天然冰体内的温度变化,冰的热学和辐射性质,相的组成及相态转换等;冰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冰内杂质和痕量元素,氢氧同位素和某些组成变化,尤其是深钻孔中冰岩芯分析技术的发展,有利于重建古气候与环境变化。
水文气候冰川学包括冰川水文学和冰川气候学。主要研究冰雪与大气圈、水圈的相互作用。包括冰形成、存在和消融的气候条件,冰与大气间的热量和辐射交换,冰川进退与气候变化和海面变化的关系,冰雪的气候作用与消融过程,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冰川洪水、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灾害及其预报。
地质地貌冰川学
冰川学是地理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之间的跨界学科,在中国一般将其列入中。现代冰川学是以地球物理学为基础,与物理学数学、结晶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沉积学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
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冰雪融水是重要水源。据统计,中国新疆、青海和甘肃每年约有300亿立方米的冰川融水径流和融雪径流补给河流,占某些河流补给量的40~50%,以至更多。
海冰、浮冰和冰山的分布影响着海上交通和海上生产。在高寒山区,雪崩、风吹雪,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等常常造成灾害,需要运用冰川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预测和防治。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冰川研究重点:已从山岳冰川转向对极地冰盖的考察和研究,尤其对南极大陆冰盖(地球上最大的冷源)的研究。以后需要进一步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常年观测。
冰川学意义展望
冰雪是地球表面上的宝贵淡水资源,也是寒区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冰雪的开发利用和预测、防治冰雪灾害,对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全球冰川面积1600万平方公里以上,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全球淡水资源的69%左右。它们大部分集中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随着各国工业迅速发展,对淡水的需求十分迫切,有些国家在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和开发南极大陆冰盖与冰架下的矿藏等。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冰雪融水是重要水源。据统计,中国新疆、青海和甘肃每年约有 300亿立方米的和补给河流,占某些河流补给量的40~50%,以至更多。②冰川变化影响着全球的大气环流、和,给工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带来重要影响。如果全球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将使世界许多大城市和海滨低地淹没于海洋之中。③海冰、浮冰和冰山的分布影响着海上交通和海上生产。在高寒山区,雪崩、风吹雪、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等常常造成灾害,需要运用冰川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预测和防治。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冰川研究重点,已从山岳冰川转向对极地冰盖的考察和研究,尤其对南极大陆冰盖(地球上最大的冷源)的研究。以后需要进一步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常年观测,用较长系列资料建立各种模型,旨在揭示大陆冰盖、山岳冰川所储存的气候和信息,冰川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冰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等,以探讨和估计今后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冰川学分支学科
地理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本社.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谢自楚,刘潮海.冰川学导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副教授审核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载积分:1888
内容提示: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7:05:5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888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注微信公众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南极的冰川如何形成南极冰川的高度那么高,似乎是平均2000千米吧,水是怎么样跑到上面的?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冰川是一条长年存在以冰块组成的巨大河流,又称为冰河.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因重力缘故被挤压成冰块,再因重力的缘故沿著坡度向下滑形成冰川.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乃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除了澳洲以外,世界上七大洲都有冰川.由于冰川形成于长年封冻地区,所以对冰川的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远古时代的地质信息.由于温室效应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格外明显,地球上的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中.对于直接流入大海的冰川来说,这表示巨型冰山的增多、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沿海地区可能遭受到的氾滥;对于高山上的冰川来说,这表示山脚下河流水流量的不稳定,大量融雪时造成水灾、其余时间造成旱灾.冰川前进时会切割山谷两旁的石头,并将它们带往下游很远的地方.在冰河退缩时,这些巨大的石头就被留在原来冰河的河道上,包括两旁山坡上.冰河流经的山谷会被冰河由原来的 V 字型横切面雕塑成 U 字型横切面.依照地球上分布位置而分两种,之所以分类是因为许多地理学者认为,这两类的冰川地形其作用力、塑造的地形、成因皆有显著差别.尽管习惯上冰川、冰河为同义词,但是以下两种分类惯用上并没有冰川的同义词,也就是说山岳冰川、大陆冰川相比于山岳冰河、大陆冰河而言,是较罕用或是地理研究上并不使用的专有名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自然地理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内容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高山冰川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高山冰川也称“山岳冰川”、“山地冰川”。发育于高山地区、形态深受地形限制的冰川。的冰川。多分布于中、低纬地区。以阿尔卑斯山为典型,也称“阿尔卑斯式冰川”。按规模和所处地形部分,分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山麓冰川等。[1]
高山冰川简介
山地冰川按规模和所处的地形部位又可分各种类型。①山谷冰川,又称谷冰川,以雪线为界,有明显的积累区和消融区(冰舌区),长而大的冰舌沿着谷地向下游伸长。有众多支谷冰川汇流的大型山谷冰川称树枝状山谷冰川。山谷冰川的冰舌向下游伸出谷口进入山麓地带,常形成宽阔的末端,象三角洲和冲积扇,称。众多的宽尾冰川末端汇聚在一起的称。②冰斗冰川,发育在围椅状的粒雪盆中,没有或仅有很短小的冰舌。③悬冰川,位于陡削的山坡上,无明显的积累区和消融区。此外,山脊线两侧,还有形态很不规则的小冰川。④山地冰帽,呈帽状覆盖在或平缓峰顶上,也称。⑤若干山谷冰川的积累区汇聚在一起互相沟通,充满谷地系统,称贯通冰川。⑥贯通冰川进一步发展,几乎掩盖了山地的地势起伏,称为冰原。⑦,由冰原补给、顺着冰原或冰盖边缘谷地外流而成。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贯通冰川和冰原,规模由小到大,形态各异,组成了山地冰川概括的系列。中国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总面积约为56500平方公里,约占中亚山地冰川面积的一半,全球山地冰川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高山冰川特点
其特点:规模较小、雪线较高,积累区不大,补给区和消融区界限明显,冰川以重力流方式向下运动,运动速度和能量较大,冰蚀作用强。分布在山地的不同部位,形成多种类型,如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等。中国是中纬度最多的国家。喀喇昆仓山是中、低纬度地带最大的山岳冰川区。
高山冰川分类
根据冰川的物理性质,中国的山地冰川分为:①大陆性冰川,冷渗浸冻结成冰,水平低(见),冰温低,流动慢,冰川进退变幅小,冰川地质地貌作用弱; ②海洋性冰川,暖渗浸-重结晶作用成冰,物质平衡水平高,冰温处于或接近融点,流动快,进退变化频繁变幅大,冰川地质地貌作用强;③复合性冰川,冷变质型雪层演变和渗浸-冻结成冰,冰川物质平衡水平高,冰温为上游冷性下游温性,流动较快,冰川进退变化频繁,变幅小等。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端为中国海洋性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川藏公路北侧易贡附近的卡钦冰川,朝向东南,长32公里,面积170平方公里,末端海拔2530米,是中国已知的最大的海洋性冰川。中国西部山区的大部分冰川为大陆性冰川。复合性冰川主要见于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天山西段等主峰地区。  山地冰川的流动速度由塑性变形和底部滑动两种过程组成。不同的冰川或同一条冰川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运动速度均有明显差异(见)。  全新世以来,山地冰川随着气候变化,发生过不同时间尺度的进退变化。
高山冰川产生机理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 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霜、雹等。 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 地球上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他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
我们知道越往高处温度越低,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温度就会降到0℃以下,降落的固态降水才能常年存在。 这一海拔高度冰川学家称之为雪线。 雪花、粒雪和粒雪冰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产生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 而在其他地区冰川只能产生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产生,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 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 冰川流出粒雪盆 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当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2]
高山冰川影响
而冰川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于许多方面。在极地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规模较小的冰川只对附近的确气候发生影响,而较大冰川的影响则大得多。在冰川进行运动时,冰川也影响到了其周围的环境。冰川的推进,会毁灭其所覆盖着地区的植被,使得动物被迫迁移,而下层的土壤发育生长也中断了。而冰川的退缩,又会使得周围植被、土壤重新发展,自然地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移动。而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使得冰川地貌的出现,原本是长满植物的地表,在受到冰川的侵蚀和堆积后,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冰川地貌。[3]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副教授审核
中国海洋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川的形成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