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是什么意思,"传教"的汉语传播解释

为什么把男上女下称为传教士姿势?传教士难道趴着传教吗?_百度知道
为什么把男上女下称为传教士姿势?传教士难道趴着传教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我ML时都是这个姿势,往后人人都效仿,成名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男上女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9|回复: 7
我的传教3转不了,任务都已过。
主题帖子精华
路旁的落叶, 积分 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路旁的落叶, 积分 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银币110 枚
声望值12 点
贡献值0 点
在线时间0 小时
唯有论坛启用QQ注册,使用QQ就可以登陆论坛,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那。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RT。。。。求助啊 。、、
以下为 唯有论坛默认全局签名,可到论坛个人信息中自行修改个人签名
主题帖子精华
强化迷你蝙蝠
银币2838 枚
声望值3246 点
贡献值579 点
在线时间135 小时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11要给力啊!~
阅读权限50
主题帖子精华
银币5367 枚
声望值2137 点
贡献值20 点
在线时间0 小时
[p]技能到8.
[fly][glow=255,red,1]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汉间 银光十万里 皎洁满洪荒[/glow][/fly]
主题帖子精华
路旁的落叶, 积分 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路旁的落叶, 积分 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银币110 枚
声望值12 点
贡献值0 点
在线时间0 小时
4大技能都到8了 、、、、
以下为 唯有论坛默认全局签名,可到论坛个人信息中自行修改个人签名
阅读权限10
主题帖子精华
呢喃的歌声, 积分 3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45 积分
呢喃的歌声, 积分 3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45 积分
银币700 枚
声望值71 点
贡献值0 点
在线时间0 小时
以下为 唯有论坛默认全局签名,可到论坛个人信息中自行修改个人签名
阅读权限50
主题帖子精华
银币5367 枚
声望值2137 点
贡献值20 点
在线时间0 小时
[p称号?有2个称号,低的那个称号也必须到慈雨;没到,就去找阿蒙要。]
[fly][glow=255,red,1]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汉间 银光十万里 皎洁满洪荒[/glow][/fly]
阅读权限10
主题帖子精华
呢喃的歌声, 积分 6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05 积分
呢喃的歌声, 积分 6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05 积分
银币1380 枚
声望值139 点
贡献值0 点
在线时间0 小时
没碰到过,我只有碰到过就职咒他没&是&这选项,直接点&否&就职成功...汗
[fly]色即是空,空即是色[/fly]
阅读权限255
主题帖子精华
小动物的保护神
银币188003 枚
声望值27044 点
贡献值31 点
在线时间2918 小时
楼上强的……
我去城西角落那找恢复帮你游民的女人……和她说话,同意的那个选项也不能选,只能选放弃,结果也是能恢复成游民的……和你经历类似饿
不过,恢复成游民后职业称号并不会消失,声望称号会消失的饿。要再次就职后原来的称号才会被新的职业称号所取代
不良动物园
终身成就奖
谢谢您为社区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优秀斑竹奖(月度)
辛劳地为论坛付出劳动,收获快乐,感谢您!
唯有原创任务大师(月度)
授予在原创任务区发表原创任务的作者
闪亮勋章之12星座A版符号系列
闪亮勋章之12星座B版符号系列
闪亮勋章之12生肖符号系列
有爱勋章组
闪亮勋章店铺成员拥有的独特勋章,赶快加入我们!
优秀斑竹奖(终身)
辛劳地为论坛付出劳动,收获快乐,感谢您!
特殊贡献奖(终身)
您为论坛做出了特殊贡献,谢谢您!
金点子奖(终身)
为社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被采纳,特颁发此奖!
原创先锋奖(终身)
谢谢您积极发表原创作品,特颁发此奖!
贴图大师奖(终身)
帖图高手,堪称大师!
唯有一等勇士勋章
只要你在游戏里获得了这个称号,就可以申请论坛的这个勋章
慈善家勋章
资助唯有发展的慈善家
灌水天才奖(终身)
回帖数满10000帖,可购买此勋章
强势的右下角弹窗 /1
特色区 需 下载使用特色区登陆器
怀旧区 需 下载使用怀旧区登陆器
特色区登陆器 线路:1线电信、2线联通、3线移动;4线台服版电信线、5线台服版联通线、6线台服版移动线
怀旧区登陆器 线路:1、2、3、4、5、8线电信;6线联通、7线移动,6、7、8三线互通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msenz Inc. DesignSingcere!1,914被浏览556,540分享邀请回答608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29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
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研究
201 2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HEBEI NORMALMay.2012 VOI.14第14卷/第5期/UMVERSITY/E山cational Scien∞Ed川∞/NO.5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研究陈 莹(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上海200234)擅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享誉世界,然而如何借鉴它的成功经验却面临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德国 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发展动力”.从历史上来看,社会需求、政治需求.文化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正是在这三大“发展动力”的支撑下,形成了德国职业教育内在发展逻辑印“职业性”.引入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视角,为科学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德国I职业教育;借鉴;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12012)05一0078―06育体制的融合度也差强人意。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一、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研究视角(一)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困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 式在我国各地建立了不少试点。自从第一个中德职 教合作项目――南京建筑学校于1983年成立后,中 德共完成了36个合作项目的建设,同时成立了3个 研究所。叫然而,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双元制职业教 育模式的引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顺利。。企业对 于职业教育的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享有崇高的社会 声望”等这些成功经验的借鉴,碰到了巨大困难。 首先,双元制项目所针对的市场极其有限,影响 力不大,所培养的人才,仅仅局限于项目所设定的目 标市场,未能形成一种辐射效应。其次,它和现有教收藕日期:2012一01一02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lJYA001)系中,寻找不到明显的“双元制”的特征。再次,这些 “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更因为维持其运转需要昂 贵的费用,而让人们怀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说,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出口到中国的试点项目。其成 功度与期望值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实的偏差,引导 我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 教育模式?支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社会 文化因素是什么?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更新 总的来说,比较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横向――国别(crosS-national)比较和纵向――国别(international或者gesellschaftlich)比较。“横 向――国别比较的历史较为悠久,在20世纪五六十作者简介:陈莹(1979一),女,浙江桐乡人。职业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万方数据 ?79?年代广为流行。”它的研究目的在于,验证个别经验 是否能普遍化,是否能移植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环境 中,是否适用于别的国家和别的文化。”换言之,“个 别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否能为别国提供借鉴?“对于 机构建设和法律的制定来说,这类研究尤其显得颇 有价值”。但是,“这类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化缺 位(Kulturfreiheit)”【2]【P83’。事实证明,这种带有文 化缺位特征的研究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因为,从 某种程度上说,文化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如何剖析文化因素?传统的横向――国 别研究方法显然无法给出答案。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内在发展逻辑指引着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方向, 制约和规束着职业教育实践。 其次,明确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有赖于对宏观、微 观层面互动关系的研究。 从宏观层面来说。劳动力市场分化程度如何,专 业化程度达到什么级别;人才招聘的标准是依据学 历标准还是职业资格标准,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流 动性如何;在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中,国家和市场力量 分配呈现什么样的格局,是以职业学校为办学主体 还是以企业为办学主体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职业教 育价值认可度的高低,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着职业 教育,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预示了未来的发 展方向,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就微观层面而言,剖析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具 体内容,我们首先应当审视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 要内容。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职业 教育机构化。“机构作为社会单元,设置的目的是为 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需要,而将个人组织起来构成特 定的群体毗3]‘脚”205’。职业教育机构设置的目的, 就是为了培养新生劳动力,将职业教育资源组织起 来,从而构成了企业和学校这两大主要的职业教育 机构。对于职业教育机构的生成而言,有几个方面 是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劳动力市场、人才招聘制度、 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职业教育价值观,它们从根本上 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固有逻辑,因此,被称为职业 教育发展动力. “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态.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职业资质的获取和使用。 当然,这两个方面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但是在做出足 够的透彻的历史全景式的分析之后,我们应当能够 找到内在发展逻辑巩2]‘”1。 再次,“内在发展逻辑”和“变化”(wandel)之间 有着辩证的关系。 可以说,“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常态。我们依据 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分析而得出的内在发展逻辑 的结论。能否与“变化”相对抗呢?也就是说,这样的 内在发展逻辑在社会的“变化”过程中,它的稳定程 度如何?毛里斯(Maurice)认为,“恰恰是‘变化’为 内在逻辑的寻找和分析提供了历史路径。每个社会 都无时无刻在经历‘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也 是基于一定的稳定性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稳定性 通常反映在文化上。文化形象的不易改变,为这样 的稳定性提供了根基。”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正 是“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参照物,使得我们能够寻找格鲁廷斯(Grootings)于1986年提出纵向――国别研究的方法。格鲁廷斯认为。按照和社会特征关联 程度的不同,研究工作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层面 和微观层面。在此,宏观层面可以理解为社会文化 层面,微观层面则指的是各个专业领域。[2](“’他以 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即这两个层面之间 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一研究视角为比较研究开辟 了崭新的研究领域。 社会文化和专业领域之间并非是一种遥远的线 性的对应关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已经内化在专 业领域的行为中,为之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因 此,两者之间是一种交错、融合的关系。对于这一关 系进行重新解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和传 统的文化研究视角相比,纵向国别研究方法突破了 直接、单一的因果联系的模式,它认为对于社会相关 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描述更为重要,对于过程的分 析也更有意义。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要解决如何借鉴国外成功 经验的同题,需要我们进行研究视角的转换。从“文 化缺位”的研究视角转换到“文化中心”的研究视角,即使用纵向――国别比较方法,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然而,“文化”概念的不易界定,需要我们重新寻 找相关术语,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文化”进行聚焦。 社会文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源头动力,是决定 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因此。我们将之称为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Antriebskraft)。二、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研究思路首先,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本质体现是职业教 育“内在发展逻辑”(innere Entwicklungslogik)。职 业教育在发展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内在发 展逻辑。内在发展逻辑是从历史纵向角度对发展动 力进行归纳和总结后得出的发展规律。发展动力通万方数据 ?80?到基于文化稳定性的相对“不变”的内在发展逻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三次工业革命对于德国职业教 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成了手工 业职业教育向工业职业教育的转变。第二次工业革 命促成了工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巩固。第三次工业革 命则促成了工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变革。Ⅲ 社会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除了职业 形态对职业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以外,还源于德国职 业社会的特性。工业化以来.德国社会就具有了职 业社会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的准人制 度上。毛里斯(Maurice)认为,德国劳动力市场有两 个基本的标准:一是工业专业工人(Facharbeiter)是 用人的核心标准。二是用人标准的稳定性,同质性 和自动化。[5]专业工人(Facharbeiter)。是具有德国 特色的一个概念。按照字面的解释,专业工人(Fa― charbeiter).应该是专业的劳动者。所谓专业,就是 有着稳定而统一的人职标准,并且。这样的人职标准 是以宽广的职业能力为基础的。 “对于德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点表现为 劳动力拥有可迁移性的职业资质。换言之,只有那 些具有标准化的、跨企业的资质的劳动力,才有可能 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样的资质是通过资格证书来得 到保障的。具有这种资质的劳动力和企业内劳动力 相比。更少依赖于个别企业"[‘]伪”。 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特点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深 远的。它直接促成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特征:职 业资质是以“教育职业”为标准的;教学过程是在具 体的职业情景中展开的。 (二)政治需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德国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需求的驱 动。对德国职业教育而言,政治需求主要体现在以 行会为主导的合作主义中。合作主义赋予了德国职 业教育制度稳定、牢固的特征。不仅如此,各个群体 利益兼顾,使得职业教育制度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得 以高效运作。 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主义,诞生于中世纪,指的 是手工业者联合培养新生代劳动力。学徒可以在不 同的手工业作坊中实习,满师后自行选择某个作坊 做“帮工”。也就是说,在合作主义的模式中,职业教 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和流 动性。 行会的命运和合作主义的延续息息相关。在德 国工业化过程中,行会的命运和中产阶级的命运紧 密联系在一起。所谓中产阶级,也就是小手工业者, 小商贩和农民。传统手工业的衰弱和中产阶级在工三、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解读各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是千差万别 的。对德国职业教育来说。德国劳动力市场依据专 业化程度而呈现出的分化格局,人才依据职业资格 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企业为主国家为 辅的办学格局。职业教育价值的高度认可,这些因素 从根本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历史轨迹,决定了德国 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动 力”。对上诉因素进行归纳.可以得出结论:社会需 求、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影响最为直接和重要,构 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一)社会需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物质生产从家庭形式转变 到社会形式,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可以说, 社会生产活动从家庭组织方式转变为职业组织方 式,这是促成职业教育生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和最原 始的社会动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需求作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一方面,体现在职业内容的 变更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德国作 为职业社会的特性的探讨。 职业形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 职业形态的转变引起职业教育模式的变革。在历史 上,典型的职业特征依次是手工业职业,工业职业和 服务性职业。职业能力目标就相应地体现为培养手 工业者,培养专业工人和培养服务型人才。在手工 业者培养模式中,能力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手工业者。 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1)手工技能。(2)职业伦理。 而在工业培训模式中,能力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 工人。而按照德国特有的对于专业工人的理解,专 业工人应当满足下列要求:(1)宽泛的专业能力。这 意味着专业工人不仅是能够满足一个工作岗位的要 求。而是能够满足相关岗位群的要求。这在职业教 育中有着明显的体现。(2)良好的职业伦理。因此, 在专业工人的培养模式中,要求一方面能够从事实 际岗位,另一方面能够有宽广的知识面,包括经验知 识和理论知识。而在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去 职业化”的趋势。使得个人需要具有更加宽广的职业 能力.要对工作过程拥有设计能力。 手工职业和手工业职业教育模式,工业职业和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个性化职业和双元制职业教 育模式的革新,这是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 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比如。以德国格莱纳特教授万方数据 ?81?业化过程中的重新得势,这使得行会的命运在经历 一个起伏之后,重新得以发挥强大的作用。因此,和 英国法国不同的是,在工业化过程中。行会得以继续 维持其强势的状态,这是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合作主 义得以继续贯彻的关键。[7]‘附1” 工业化过程中.以新合作主义为特征的职业教 育机制得以形成。新合作主义采用由下自上的方 式,以行会为基础,各类协会为辅助,国家管理为有 益补充,使职业教育机制得以有效运转。在新合作 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方 面的特征。 首先是行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在传统的手工 业学徒培训模式中。手工业行会对职业教育拥有绝 对完整的权力。手工行业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为 培养手工业者,在手工业学徒培训合同中规定了培 训年限、培训内容、考试规章等。在工业化的过程 中,针对手工业行会对学徒培训权力垄断的局面,工 业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改革手工业学徒培训 模式,使之能够满足工业界专业工人资质化的需要。 工业职业和手工职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对于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训合同中规定的培训年限、培 训内容、考试规章等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教育 职业获得法律地位为标志,工业界最终获得了培养 专业工人的自主权利。也就是说,在合作主义的方 式中,行会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这主 要表现在手工行会对于职业教育有权利垄断的传 统,而随着工业化的展开,这一局面被打破。工商行 会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应有的自主权利。 其次是行会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 在中世纪,职业教育领域属于手工业行会的“私 家花园”。手工业行会对学徒的招收、管理和结业有 着绝对的话语权。职业教育事务的权利归属直接体 现了手工业者的利益。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展 开,职业教育的权利成为手工业行会和工业行会以 及其他协会之间角逐的对象。在权利角逐的过程 中,职业教育事务体现出国家化的趋势。这意味着 职业教育事务变成了行会和国家共同操作的事务。 行会和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最直接地体现在 双元制体系中。双元制主要指的是办学主体有企业 和学校这两元。其中。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主要 部分,职业学校作为企业职业教育的补充,为学生提 供理论学习等适合以课堂形式进行的教育。行会是 企业的代表,国家是学校的代表。在双元制体系中, 企业和学校之间是密切合作的关系。追溯到其上位因素,就是行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总之,从历史上来看,行会一直是职业教育的主 要举办者。因为“如果缺乏来自于经济和社会层面 的信息,那么,国家对于社会发展做出反应的过程将 是迟缓的。因此,将特定的专业领域交给相关利益 集团去解决,有助于实现高效的管理。并且,利益集 团所奉行的共同富裕的原则,决定了它得以避免为 追逐私利而做出有违公益的行为虹“。另外,行会是 企业的代表,企业是具体工作岗位的集合体。与有 着科学导向倾向的学校教育不同,行会举办的职业 教育天然就有职业导向的倾向。 (三)文化需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文化需求作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指的是 职业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德国职业教育思 想主要焦点集中在对职业和教育的关系的探讨。对 这两者关系的不同探讨,散见于不同历史阶段各个 理论家的论述之中。 1.宗教本位的职业教育 “德语中,Beruf(职业)与Berufung(召唤,使命) 同义。因此,马丁?路德认为,任何世俗的职业都和 传教士一样高贵。都是为上帝服务的巩”。个人通过 从事职业活动,表达对上帝的感恩和敬畏。这样一 来,任何普通的职业都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宗教的光 辉色彩。因此,在路德时代,职业教育的文化需求体 现在宗教本位的职业伦理的培养上。通过对职业伦 理的强调,通过新教的强大力量,在职业中进行社会 化的效果是理想的。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教育的关 系理解为在阶层社会中的社会化。 2.文化本位的职业教育 对于职业是否包含有教育意义,作出最为肯定 回答的是德国古典职业教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斯普 朗格将对于职业概念的理解。置入了文化哲学的背 景中。文化哲学所探讨的关键同题是,人与世界的 关系景象(das Mensch―Welt Bild)。斯普朗格认为, 人与世界是和谐的。他的主要论据是,职业将客观 文化和主观需求结合起来了。职业既是客观文化的 载体,又是满足主观需求的手段。职业具有双重维 度,一方面它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客观存在,不可更 改,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顺应内心的呼唤。来选择适 合自己内心旨趣的职业。因此,职业的客观维度和 主观维度,将人和世界以一种自然而完美的方式连接起来。[1们3.国家本位的职业教育 古典职业教育理论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凯兴斯万方数据 ?82?坦纳作为职业教育政治化的代言人,从学理上论证 了职业教育发挥政治功能的合理之处。他认为,职 业教育能够发挥强大的政治功能。职业教育是解决 政治难题的一大途径。也就是说。按照教育即社会 化的逻辑,在职业教育发挥社会化功能的时候,通过 对青年人进行公民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可以将年 轻人培养成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从而解决社会 不稳定的隐患。【91 4.个人本位的职业教育 在工业化过程中,完整的手工职业遭到了消解, 出现了很多工业职业。这些职业突出的特点是其不 完整性。因此。对于技术类职业应当如何进行职业 教育,如何通过普通教育来弥补职业中包含教育因 素不足的缺陷,成为研究重点。 工业职业发展到20世纪后期,呈现了新的特 征:工作要求的变化趋势越来越难以预测,职业内容 越来越难以确定,不同职业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 糊。福斯(V00)认为,专业职业正在朝着个性职业 转变。职业的个性化,使得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也有了个性化的倾向。[11]册3…5”因此,在这一时期, 职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体现在人本取向的宽泛化、终 身化的教育以及对关键能力的强调。 可以说。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样 一种信仰:“职业中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 综上所述,从社会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这 三个方面来看,“变化”是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发展 始终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体现出 不同的“变化着”的特征。然而这些变化着的特征, 蕴含着不变的规律:德国作为职业社会,劳动力市场 是以职业资质为准人标准的;职业教育采取行会主 导的多方合作方式;职业中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 成为始终如一的理念追求。也就是说,德国职业教 育发展动力体现出一种职业导向的诉求。 而审视职业教育本身,职业教育的组织原则 依然是职业导向。“职业对职业教育的组织功能, 主要是通过行会功能的发挥和教育职业的实施 来实现的。职业导向同样也体现在教学领域 中"[”](““3扑。因此,无论是对于宏观层面的考察 还是对于微观层面的审视,职业教育都体现出职业 导向的鲜明特征。德国职业教育在发展动力的作用 下,形成了职业导向的内在发展逻辑。四、结语按照格鲁廷斯的纵向――国别比较方法理论,我们对于比较研究的前景是悲观的。因为“根据宏 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之间的复杂交错的关系势必得出 这样的结论,即社会文化因素并非只是作为背景因 素存在,而是内化在每个具体的行为中。”鉴于社会 文化的不确定性,比较研究也就失去了比较的前提。 因此,“比较研究是不可能的”[2]俑∞。这也回答了我 们之前提出的问题,即德国职业教育能否移植。职 业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 职业教育体制的移植成为不可能。 那么,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对于他国而言,究 竟具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首先,我们应当肯定,比 较研究仍旧是有意义的,一国的成功经验对于他国 而言仍旧是有价值的。其次,人们应当舍弃简单的、 点对点的横向比较的方法。研究者应当“对宏观层 面和微观层面的交互关系进行透彻的研究”,分析社 会文化因素和各个专业领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再做提炼,“将个别经验升华为普遍经 验’’[2]‘舟”。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抛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的表面特征,深度剖析支撑模式运行和发展的 源头动力,彻底明晰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 此界定出深刻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宏观层面,并且 勾勒出特征清晰的微观层面的图景。在此基础上剖 析两个层面之间的交互关系,并总结一般性的规律。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最为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两者之间的互相兼容:职业教 育的内在逻辑是在各类需求的刺激下形成的,因此。 生成了一种内生的发展模式。但是,各类需求之问 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的正面的关系,甚至 时常会陷入互相遏制的局面。如何巧妙施力,使得 各种需求之间达到平衡,并且在顺应职业教育内在 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发挥正面作用,这中间采取的“行 为模式”(Handlungsmuster)才是德国职业教育能 提供给他国的最为可贵的经验。也许通过这样的比 较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尚不足以满足人们功利 性的期望,然而离现实却更近了一步。对这样的“行 为模式”进行透彻研究,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 验的有效途径。万方数据 ?83?参考文献: [1] 欧美同学会.中德国际职业教育研讨会.hltp://www.wTn.net/36/20lO/07/28/34@8942.hlm,20lO一07―28.靶fz盯^Ⅱ,£f缸诵啪E_伽置缸J,inl327.S02ialeWelt.1979,(30)1295―[2]MarcMaudc己M£抽。如fDgis抽c Aj雕量ff ln£c,加疏"皿如rd£jyf卜 1n:ver―[6]Hd北,w.R.A如打.&w,跏d L幽船缸n,.&牲胁,协r咖譬in膏zcff^c:Z“优An埘rfg删zzjfh^fic^。n E,^点“.Schmidt(Hrsg.)Inter触tionald拓缸川ffk趾缸zi衄c妇[蛔.weinhein1995.Maftin Heidenreich,Gert gleichendeden[7]Organi舳tionsforschung_Fragestellungen?Metho― We5卜woIf-I№ldch Gfeinert.Er纰r6呻Mzf,fd。州n窖,州sc如dcr J“HⅡ池ZiJm“s. ZH&盯^£抽缸“nd Rf,0m出5如耐J抽扰sy5fcm5ulldErgebnisse ausgewaelllter Untersuchungen.dc,Bf,“,皿4如izd枷g[M].Fnnkfurt.a.M.‘C.A.dcutscIIer Vkft皑.OpladelL 1991.F.&一Verlag.2006.[3]Juergenzabeck.D打In时矗“tiDMzi血r"月膏dcr&Ⅲ^F心ic一[8] [9]httpI//de.wikipedia.org/耐ki/Korpomtismus.Juergen^“^膏口b&耳州j纽nd盎一fijf^er(;眦^i抽£5盯^rd6“n窖.In:Evc-hne Wuttke,Klaus Ende studierenzab∞k&jf^if^把出r&r“^f心i拍洲gImd饥r盯kk(Hrsg).Was heis3tdie Ge辩hichtederu1.dzuweIchemT^即一f[M].Paderbom:E峙卜Verl醒sgesenschft mbH.2009。(7)z494,讯rBertlf鸵rziehuIlg?opladen&Farrningt∞Hms:Budrich UrIiPress Lt正20lO. [4]wol“)ietIich[10]sPraflgcr,1923/1967,20.转引自:Pbilipp Gonon。Holg盯Reiniwh.FiedheImGninert.B1wr6呻∽zi一;ic州ng jmj矗“如rRe,D竹nd‘jSchuette.Z打似f啊量e鼬油缸d盯BF-j,ld“Ⅱ砌Z拈,”I“. Z“(:知5f^if^fe撕ds笋捃mIdoluJf^铆 [11]nI.仔帆d晡隹一5fJl4矗5加f妇霉口g娃.d盯BF似加“5耐埘H粥[M].F扎nkfIlrt.钆M IC九 G阳inen.BF魁^哗zf^一 zforw”g埘d d^tIc fnd“n一“如R唧Z眦{删zeiw^f矗口一枷一t譬r.F.R―Verhg.2008,wolf―DietrichV卵,G.G.Pongra乜。H.J.。:DFrA咖fm阳m啦缸赫一m盯.B珊船粥G用以,or册dfr wa"Ar如f“七m以.In:Kolnerzeit靶h曲fnrS∞-0log.eund S∞ialpsychoIogie-gkfch,ldfSIl‘d拓zHrDl抛石df埘g d盯量缸5酊枷棚AHs航Z。d盯-50.1998.d“ng,s,,铆聊.BadeI卜Badem Nomosverlag罐e5ellsc蹦t.1999.[12]n蛐5 D邸irIg%&憎―拓舳矗£以5。(hn耐5妇铆以盯PI啮试p”出r出啦“肼&尼细棚地‘姆[M].sch啪b∞lg笛山§chaftEus卜Ved犍扩[5]Mauri舱,M?seuier,F?slV2r暑t。r?J?-J??D证E旺t£,ic五z跏g日f椰m曲f优hd“jfr汹n抬m如”I棚I U眦邶埘^口牡gf{舭j gPM阴MBrh,1998.on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Sch∞1 of Inf渊Mnon AbstI鼍ct:GerIIlan duala“Elect咖【ics,她haithe social, politicalCHEN Ying Nom“Uni垤rsity.Shnghai 200234.CK眦)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world known for its immense driving forces. and cultural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forces.requir咖ents fomthethree driyingLikewise,the(沁manto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its built―i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is paper at―temptsprovide with new references of the successful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ll. education;feference;driving forceKeywords:Gemany;、帕cational[责任编辑宗健梅]万方数据 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研究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陈莹, CHEN Ying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上海,20023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2次参考文献(13条) 1.欧美同学会 中德国际职业教育研讨会 2010 2.Marc Maurice Methodologische Aspekte internationaler Vergleiche:Zum Ansatz des gesellscha ftlichen Effekts[外文期刊] .Juergen Zabeck Die Institutionalisierung der Berufserziehung als Gegenstand kritischer Geschichtsschreibung 2010 4.Wolf-Dietrich Greinert Erwerbsquali fizierung jenseits der Industrialismus.Zu Geschichte und Reform des deutschen Systems der Beru fsausbildung 2008 5.Wolf-Dietrich Greinert Beru fsqualifizierung und dritte Industrielle Revolution:eine historischvergieichende Studie zur Eutwicklung der klassischen Ausbildungssysteme[外文期刊] 1999 6.Maurice,M;Sellier,F;Silverster,J.-J Die Entwicklung derHierarchie im I Untersuchung eines gesellschaftlichen Effektes[外文期刊] .Heinz,W.R Arbeit,Beru f und Lebenslau f.Eine Ein führung in die berufliche Sozialisation 1995 8.Wolf-Dietrich Greinert Erwerbsquali fizierung jenseits der Industrialismus.Zu Geschichte und Reform des deutschen Systems der Berufsausbildung 2006 9.查看详情 10.Juergen Zabeck Geschichte der Berufserziehung und ihrer Theorie[外文期刊] 2009 11.Philipp GHolger RFiedhelm Schuette Zur Ideengeschichte der Berufs-und Wirtscha ftspaedagogik 12.Voβ,G.G;Pongratz,H.J Der Arbeitskraftarbeitnehmer.Eine neue Grundform der Ware Arbeitskraft[外文 期刊] 1998 13.Thomas Deiβnger Beru flichkeit als &Organisierendes Prinzi p&der deutschen Berufsausbildung[外文 期刊] 1998引证文献(2条) 1.刘俊.廖毕文 职业教育应该倡导“做学教合一”[期刊论文]-成人教育 .魏小英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启示--赴德国研修培训报告[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 2013(10)引用本文格式:陈莹.CHEN Ying 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5)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教学与传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