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之这句话中"者"是什么意思择

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故事_中华文本库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六则》 向 学习 ③ 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齐桓...《察今》 ⑧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复合词,...
最新整理成语典故、出处、含义大全 最新整理成语典故、出处、含义大全 成语典故...出处: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 《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 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选择他 们的长处...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考试卷汇编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为什么?(3 分) 答: C.何陋之有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21.用现代汉语...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实每个人都是...(生命) 2.讲述一个加拿大老人的故事。 3.让学员敲响生命钟,为每一个海星祝福...
孔夫 子曾教导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简单的一个 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 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 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
“以此自矜”, 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 的问答故事,告诉人们“熟能 生巧”的...★ 阅读启发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 答。 (三) 华歆、王朗俱...查看: 3212|回复: 4
《论语》十则备课资料
一、关于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武帝始,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尊为圣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宣扬刚正的人格,主张施行仁政,反对残暴统治和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的疾苦。晚年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还把《春秋》修订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在教育事业中的业绩也是卓著的,他首创了私人讲学的教育形式,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主要记载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在修身、交友、学习等方面的见解,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虽然每一则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内容的相关性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自行进行分类练习。具体内容如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是讲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的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一则谈了为人的道德修养和学习的态度问题。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向我们传授了要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新知的学习方法。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强调了学习中要学思结合。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在谈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语,这一则教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并把别人的短处当成镜子,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讲的是虚心、自省的学习态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则仍是在谈学习态度,要我们随时随地向每一个人学习,既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借鉴别人的短处,使自己更完善。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弘毅”,强毅,指意志坚强。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成就大的事业。曾子用这番话激励门人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谈道德修养的句子。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指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个对话仍是从道德修养上来谈的。
十则《论语》,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方法的;(2)关于学习态度的;(3)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4)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思想的阐述的。
《论语》十则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愠、罔、殆、诲、弘、恕”等词语。
2.掌握“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3.能对本文熟读成诵。
1.能培养对文言文的理解注释能力。
2.能理解和运用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修养的名言警句。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反省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为人的修养。
二、教学步骤
(可以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入手,导入新课;也可以从讲孔子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还可以从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事情说起,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易读错写错的字。
(2)学生将字写到黑板上,教师指点。
3.再读课文,字义质疑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通顺流畅。
(2)学生自由说文章大意,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3)集体交流疑问,请每位学生记录下大家的疑问。
4.三读课文,讨论文意
(1)学生分组讨论上一环节的疑问。
(2)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3)教师将学生疏漏的问题再提出,供大家思考讨论。
(4)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学生尝试背诵。
5.学生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2)学生讨论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3)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分类。
6.回顾全文,了解孔子和《论语》
(1)学生试背课文。
(2)系统介绍孔子和《论语》,体会孔子的人格魅力。
(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7.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自行总结文言语法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3)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说说其大意及读后的感受。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结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予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1: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xiàn”而不读“jiàn”呢?
生3: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4: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4: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5:《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6: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2: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3: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4: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yuè”;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r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
生:这是通假字。
师:那你还记得什么叫通假字?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4: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5:(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6:(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7: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9: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10: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11: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生背读)
生12: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12: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13:“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16: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17:取长补短。
生18: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19: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21: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一、读后思辨,读出个性化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可能相同。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从小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学钢琴,强迫我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我很苦恼。我真想把孔子的这句名言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师: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回去后别忘了与父母交流。与作者进行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位同学借鉴。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句话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2:我不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孔子的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请注意文中一个“恕”字,本身包含了“相互体谅”之意。既是体谅,那么就要就事论事,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父母确实是为了你好,“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现在不理解,等长大以后你也许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师: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就可搭起一座理解之桥。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我在读第二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感慨颇深。今天读来也似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3:古人很重视品德修养。曾子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如果每天我们也能自我反省一次:今天的我是不是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去做了呢?对朋友是不是讲信用呢?老师讲的是不是都复习了呢?我相信这样便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师:正如竹——每前进都要作一个小结一样。说到自省,《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学习评价中不是特别重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启示呢?
生4:读到这一句我联想到了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即讲信用。
师:“忠”“信”是儒家文化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是立德之本。“忠”表现在尽心竭力去做事,“信”即对朋友讲信用。这“忠”“信”二字在当今时代仍需倡导。要诚实不欺,敢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大家能从中读出如此多的感悟,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养料。
二、激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可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主张的是一种中庸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比如陶渊明就对孔子很不以为然。陶渊明说孔子是“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弥缝’二字,是把国情比为一堵有裂缝的墙,孔子的工作任务只是用水泥石灰把裂缝填满,让它的外表仍然是一堵完好的墙而已。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我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专家点评】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内涵。首先,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应用于课堂,不仅能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其二,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这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必由之路。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准备。其三,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四,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而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其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及自我体验再来品读这些语句,进行思辨,就会“温故而知新”,读出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其六,师生同讲同议,引出有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更浓的兴趣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就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并进而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抓住文中的关键实词进行教学,无疑是抓住了教学重点。就其教学环节的具体展开而言,始终将学习的主体置于言语的诵读之中,采取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完全有效的语文教学。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关于《论语 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 《论语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常用翻译: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此句前半部分理解还不是难点,而且没有太大分歧,关键到了&知之次也&这句,尤其是这个&次&字,就不到好理解了。在这里把&次&翻译成&次一等&似乎不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似乎不应该是次一等的智慧,这些在《论语》其他章节都是比较重要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孔子不应该把它们归为&次一等&智慧,那么最高等的智慧又是什么啊?他那么一个无私而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圣人来说,它可以让人带点微薄的拜见之礼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教诲(见:《论语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而且从不隐瞒什么(见《论语 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他又怎么会把次一等的智慧多次告诉他的学生和后人呢?所以这地方的翻译必不太准确。
再次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这三个短语其实告诉我们三个学习的阶段,先是多看多听,也就是文中的&多闻&;然后呢,就是找出好的来,学习他,临摹他,就是文中的&则善者而从之&;最后我们要多复习从而去认识他,理解他。这就是求知的步骤,任何学习都不会跳出他的范围,理解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次&字了,对,这就是&次序,步骤&的意思。这句话现在就可以翻译下来了:多看,从优,勤复习,就是求知的必由之路了!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择其善者而从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