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普及中国大学普及率呢?让每个人都有选择专业的权利,

大学时候的专业对自己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大学时候的专业对自己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题主已经是大学生了,那我要说是:不管影响大不大,你都要把握当下,努力为自己奋斗一把。
大学专业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专业不同,家世不同,能力不同,思维不同……自然是不能一起进行比较……
但不能否认的是,除了一些基础理论学科之外,大学里绝大多数的应用专业都可以和社会上某个职业挂起钩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职业靠的是年轻,有的职业是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直到退休……
比如:有些职业吃的是青春饭,起点高,但拼的是年轻,是创新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掉队;而另一些职业起步艰难,刚入门时什么都不是,但好在越老越值钱,在这些经验性行业里,想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时间。
青春饭和老来俏各有千秋,在即将迈入大学门槛之前,不妨想清楚,哪一种才是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因为,选择了一个专业,其实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与之相关的思维习惯甚至人生走势。
但是大多数的人在进大学之前,并不了解专业,极少有人会去普及专业层面的知识……根据和身边人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在大学择校时候能对专业形成一个足够正确认识的人,能够明确认清自己的偏好的,大概是几乎没有的(就是人数可能和上了清北的总数差不多吧)。
从这一点来说,去一个不是令人十分讨厌、厌恶、绝望的专业,就还不错了。
再者,无论是专业还是工作,当投身其中的时候,会发现新的无穷无尽的问题,让你产生厌恶或者其他负面情绪。剩下的部分,大多是在这个领域混的不错的。
所以,对于那个喜欢的领域的认知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种喜欢对于混文凭,完全没有影响!很多人进专业的时候是有理想有激情的,但是后来发现大多东西都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还有就是,学校环境。这里不是什么有色眼镜之类的歧视,很多时候学校确实会比专业本身影响大。不过它是很多重的。一般来说在国内,社会地位之类的东西与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的各种资源是正相关的。
国内最一流的大学为最一流的学生提供了最一流的各种机会、机遇、良师益友、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它特别适合那些善于并喜爱占据更多资源的人(比如混简历的)。
在差一些的学校提供的或许不会如此优质,但是每个学校都有很出色的毕业生,和我同一高中的孩子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出色,但在一个稍微逊色的学校,可以很容易获取诸如国奖、交流之类比较普遍但校内仍然稀缺的资源,而笔者徘徊在无穷无尽的学霸中。大多公众资源是谁都可以去占有的,哪怕哲学的学生,只要说服了实验室的老师,估计也可以来我工科的实验室做他喜欢的研究,这就是大学的自由度(可能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的)。
就是在大学很容易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是需要决心,但是专业本身一般不是限制。(这得看个人自觉度的多少……)
最后回归正题,基于上面的设定,身边人即便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仍然会有这方面的就业发展倾向,可能进了公司是去做市场、做营销等等而不是做技术,但一般会去一个工程技术类产品为核心的公司,而不是去做什么文化创意或者食品加工。
所以专业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算是一种指向性的暗示,一部分人会听从。也有一部分完全抛弃这点,这相当于大学的专业学习就等于没有,个人是不太推荐的。
但是坚决这么做的有一些也会成功转型,去那些喜欢新鲜思想、大众技术的新兴的企业或者门户。不过这样,所有日后所需的就完全依赖自身的学习能力了。
在国内有时候某些学校也会被戏称职业技术学校。这些也就是儿戏了,至少在国内,大学环境和职业技术学校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完全可以信赖社会评价。(大众的眼光是不一样的)
上了大学,当然可以混文凭。但是好好利用手上的资源,大学生活就不会变成仅仅是混混的一段时光,会有无数新的东西等着你。
所以说,专业对一个人的影响大不大,得看个人,优秀的人从来不怕自己自己站的位置不够高,平庸的人放在巨人之顶也直不起自己的腰……专业只是术业有专攻,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影响更是因人而异!“国际不再恐同日”第14年,我们想知道恐同“恐”的是什么?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国际不再恐同日”第14年,我们想知道恐同“恐”的是什么?
本文作者:Ent
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除名。这个决定让同性恋者不必再蒙受医学上的污名,并为社会接纳和同性婚姻合法化提供了可能。
但社会接纳之路道阻且长。许多同性恋者在内的性少数群体依然生活在阴影之下。他们有的不敢爱人,有的不能带另一半见父母,有的在朋友面前对自己的性向说谎,有的选择默默忍受无端谩骂甚至肢体攻击。而信息的不对称,也造成了许多人对性少数群体的误解和敌意。
图片来源:citizentv.co.ke
日是第一个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个由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的日期提醒公众,同性恋不是病,同性恋者有着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包括不受暴力和歧视威胁的权利。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和对话。我们想知道排斥同性恋的“恐同者”究竟在恐惧什么?而性少数群体在担忧什么?果壳的几个编辑私底下找了他们自己的朋友,解析关于“同性恋”的困惑。或许这篇文章看完之后,不管你是否是同性恋,你的身边是否有同性恋,你都能够更好地与他们、与自己相处。
在这里感谢所有与果壳谈话的人,特别是恐同者——由于恐同者通常不倾向于就这个问题公共发声,我们没能找到更多的讲述者。让他们亲口说出他们的恐惧,对我们也很重要。了解是走向和解的第一步。
提问1:同性恋的存在,真的是“不正常”“不自然”的吗?
男,24岁,公职人员
我知道同性恋是合理存在的,也知道其中有些人是真爱,也承受着痛苦。我曾经有gay大学舍友,我对他挺好。但是我如果在街上看到gay卿卿我我,还是会很不舒服。
对于女同性恋厌恶感会稍微低一些,毕竟欣赏漂亮女生是男人的天性。但是从心底里来讲,这玩意和男同性恋一个道理啊,都是不能够生育的。这事天经地义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繁衍。如果完全放开,满街男男和女女搂在一起,那不是乱套了。违背自然法则的,这种东西怎么能提倡呢?
同性恋,女,25岁,海外,大学研究员
高考结束后,我把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了我的初中闺蜜。
其实性取向自己一直都能感觉的到,我从小学就开始喜欢和小女生玩,初中的时候暗恋隔壁班女生,高中暗恋同班女生。一直没向任何人出柜,因为在传统的中华文化里,同性恋是不被接受的。因为外形原因(短发),高中住校被别人在背后骂过变态,因此一直没有正视自己,内心苦恼过很久,为什么我就要和别人不一样。高考结束后,有个男生追我,但是我还是在暗恋一个女生。可能也是忽然学习压力没有了,开始思考自己得人生,慢慢的接受了自己,也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吧。
同性恋,男,40岁,北京,咨询业
我向我一个女性好朋友出柜了,但是并未公开。因为我很困惑自己与他人不同。我觉得公众需要对同性恋有更正确的看法,各种媒介应该有更多元的传播,不要带给大众固有的“同性恋形象”。
在自然界中,同性个体之间发生性行为的现象极其广泛,甚至结成配偶关系的案例也相当多见。在这个意义上,喜欢同性虽然是少数派,但无论如何谈不上“不自然”。
更重要的是,就算不自然又怎样呢?如果不去生育是这么大问题的话,那单身和丁克的人显然在人口中比重更大,是不是先要把他们歧视到消失?如果生育一定要追求自然,那是不是我们也要抛弃产科、消毒、麻醉和剖宫术,让新生儿和产妇死亡率回到一千年前的水平?
而同性恋也不可能对人类物种的繁衍造成威胁,因为它受遗传的影响很大。我们不太推荐使用“同性恋基因”的说法,因为尚未明确发现这样的具体基因,且这很可能是多个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性取向存在相当多的先天成分,或者说存在很多“同性恋相关基因”。就算“放开”——其实只是给同性恋者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也不可能大家都变成同性恋。
洪氏环企鹅为具同性伴侣现象的多种企鹅中的一种。图片来源:Wildlife Society
那如果同性恋不生育的话,为什么现实中和它相关的基因也这么流传了下来?这个问题研究者还没有定论,但有非常多的假说。比如同性恋相关基因可能在异性恋中也存在,单独出现时有其他好处;比如这些基因可能通过亲选择原理帮助亲戚更好生存;比如同性恋的实际生育率可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低;如此等等。
此外,性取向并不是简单的同性恋异性恋的二分,它是一个连续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每个人都有一点双”(双性恋),现实中倒不至于真的每个人都是,但的确对很多人来说性取向并没有这么单纯。严肃提醒:这不意味着你可以去“掰弯”别人,性取向是个人选择,一个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说了算,就算要弯也只能自己主动选择去弯。
反过来说,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对同性恋的包容,需要不再恐同。如果我希望我的伴侣只由我自己决定的话,那么我也不应该插手别人的伴侣选择;假如当别人被干涉时我能伸手帮一把,那就善莫大焉。当人们发声表示“支持同性恋”的时候,这个支持当然不是要支持大家都去找同性伴侣,而是支持那些选择同性伴侣的人不受歧视和迫害。我们同样支持异性恋,只不过今天异性恋没有遭受这种歧视所以没有必要专门发声而已——但也只是今天。想想当年我们争取自由恋爱的时候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吧,今天同性恋平权就是它的自然延伸。
提问2:“自然”上的不能生育,是同性恋的原罪吗?
同性恋,男,21岁,北京,学生
我自己是希望能够生育。我个人还是很喜欢小孩的,而且对抚养一个婴儿长大应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这方面个人偏保守,所以希望是个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也许在国内,也许在国外吧(指代孕)。
同性恋,男,34岁,上海,IT 工程师
不考虑有后代。对以后的生活说实话很绝望,因为不看好身边的状态。而且同志圈自己问题也很多,我都不认为自己能找到伴侣。
同性恋,女,23岁,厦门,销售
年纪再大一点的时候,可能会考虑(领养)。未来希望能够支撑得起一个家,正在朝着目标努力。
诚然,性向固然有天生的部分,然而与性、性别,乃至家庭与情感,离不开社会建构。
前面说到,一个人的性向并不是黑白对立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存在着许多个维度;而这些维度之间,也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社会对于“性别”的建构,则更加复杂。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男性或者女性的气质和认同,性别的表现也非常多元——Facebook 的性别自定义里,有多达56个选项。这些有生理的,有心理的,也有社会认同方面的。
就如同我们没有办法将性少数用“gay”或“les”一以概之一样,我们也没有办法把每个人在社会上的性别角色截然分开。关键在于,自然上、生理上如何如何,也不能完全作为社会行动的依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性别的社会一面,赋予每个人平等选择的权利与自由。
一个40岁的同性恋这样在问卷中写道:让我最难过的话,是“你要绝后了”。同性恋者也会有组建家庭的需要,现有的社会框架,也正在一点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即使他们愿意独自一人,或者无法生育,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样选择的空间,就像我们宽容“单身”“丁克”一样。未来,一男一女加小孩一定不会是家庭组织的唯一形式。
提问3:人可以被“掰弯”“掰直”吗?
男,24岁,公职人员
我最讨厌的就是蓄意地有计划地掰弯别人的同性恋,这样其实很自私。人家明明好好的,让别人也误入歧途,也要一起受歧视。尤其是小孩子,像一张白纸,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从小接触同性恋的东西多可怕啊。同性恋既然觉得自己是同性恋,那别人歧视就歧视呗,在乎那么多干嘛。你在家爱干嘛干嘛,别出来腻歪就行。
双性恋,24岁,女,北京,教师
我不认为有优越感,主流社会(或者政策,媒体)的不认同甚至打压导致一小部分性少数人群的内在自卑感,外在表现为了优越感吧,越缺什么越想得到什么。但这不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确实在争取平权的过程里我们还有太远太远的路要走。
同性恋,女,23岁,厦门,销售
我接触的这个群体里,大部分人自信且自卑。因为社会的不兼容而努力,终于一步步往上走,总有人会觉得你的“俯视”是“蔑视”。在同一个体制内奋斗,同性恋者确实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与风险,“优越感”是天生的还是被逼的呢?
在讲述中,一名女孩告诉果壳,一些异性恋会以“掰直”(其实是发生性关系)为荣,甚至会专门靠近看起来像男生的“爷T”,“征服像小男孩一样的女孩”会给他们成就感。似乎很多人认为性向是可以随意改变的,而对同性恋的推崇会导致大家“跟风”。
早年间同性恋曾被认为是一种犯罪性的精神疾病,被发现的同性恋者会遭受强制“治疗”,譬如图灵就被法庭强制接受了化学阉割。当然,这种治疗是无效的,但出于诸如此类的原因,同性恋平权运动曾经非常强调它的先天性,在宣传中会倾向于主张性向先天如此不可更改。
如今同性恋已经不再被归为疾病,相关的研究也大幅推进了。今天我们认为同性恋和几乎所有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综合因素的复杂结果。有一句常说的比喻是“基因给枪上膛,环境扣下扳机”,就反映了先后天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基因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下才会显现效果。换言之,就算真的发生了跟风,绝大部分“新”的同性恋也只是原本就有遗传潜力的那些。
图片来源:Pixabay
但是同性恋真的形成了“风潮”吗?研究认为人群中现有的同性恋比例在3%-8%之间(不同研究有所差异),这个比例其实已经不低了,但是过去因为社会的歧视,他们没有能力发声。我们所看到的风潮,并不是社会突然多了很多同性恋,而是原本被迫沉默的人终于有了谈论自己的处境和需求的机会。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伴随着反弹,会出现不理性的言论,但这是长久压抑后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对话和理解的原因。
还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所谓的“耽美文化”并不等同于同性恋本身。耽美的消费群体多为异性恋女性(当然也有例外),更多是一种创作和空想。这些东西无法、也不能代替同性恋或者性少数群体的需求。
提问4:我是异性恋,同性恋会骚扰我吗?“恐同”的恐,到底是怎么回事?
男,38岁,私企员工
我对同性恋没有异议,但是怎么讲,同性恋群体问题太多了,他们自己关起来卿卿我我就好,公开了社会影响不好。而且我自己也很怕被同性恋骚扰,如果知道一个人是同性恋,我不会骂他,但会和他保持一定距离。
同性恋,男,21岁,北京,学生
异性恋中的性骚扰案例数量巨大,而同性恋群体也是鱼龙混杂,里面难免有很多持有危害社会想法的人。就算平权运动成功了,这些人的存在也不会消失,性骚扰案件里异性恋和同性恋案件都会一直存在下去。
同性恋,女,23岁,厦门,销售
对于异性恋来说,异性恋者的“骚扰”也许叫“追求”,但同性恋者的“追求”便是“骚扰”。
我只能说,无关取向,若是他或她的过分追求真的打扰到你的正常生活,那我们说他“骚扰”,此时请拒绝或警告。
同性恋,女,25岁,北京,新媒体
觉得同性恋会骚扰异性恋,是因为无知,因为没有遇到过同性恋。
恐同的根源非常多。有理论认为,一些人的恐同在于自己被压抑的同性倾向与自己的自我认同产生了紧张——或许偶尔会感受到与同性的吸引,但却又与自己的常识和认知相悖,从而产生“恐惧”。
然而,我们在社会中所谈论的“恐同”,抛开政治和宗教层面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对同性恋的“不理解”。
更多的时候,我们站在社会“大多数群体”中,会感到更加安全,而对“少数”持有怀疑甚至是恐惧。或者,在许多男性心中,对于男性气质的不安全感,会让他们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贴上“娘”或者“同性恋”的标签,自然也对性少数抱有敌意(这在军队或者运动员中非常常见)。许多自然也是来源于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来源于对这个群体的天生社会偏见。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部分媒体的妖魔化、危言耸听,一些并不属实的传言,以及被贴上“同性恋”、但实际上却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标签,比如性骚扰。
而消除社会偏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顺便说,很多男性抱怨的“被男同性恋性骚扰”确实存在。但是,这种处境其实一直就有——只不过是异性恋男性骚扰女性,男性自己很少有被骚扰的经历而已。这是同性恋群体中一部分人存在的问题,但更广泛的意义上,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性不平等问题。)
不管怎么说,了解是通向和解的道路。特别是涉及到一个群体、涉及到社会的组成部分时,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抱有畏惧、抵触,也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正是对未知的探索、交流和对话,促进了我们的进步。
性少数和性别少数群体中个体的多样性可能超乎想象,性取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仅仅是人类万千属性其中的少数几个。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所以,宽容每一个人的不同,尊重多元,才是文明社会的本意。
不受待见的不应当是这些少数群体,而是社会中所有的偏见和歧视。
题图来源:citizentv.co.ke,pixabay
你可能感兴趣
能不能别再强迫我不恐同了,我就没有选择恐什么不恐什么的权利吗
引用文章内容:性取向是个人选择,一个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说了算,就算要弯也只能自己主动选择去弯。 是啊,同理,贫穷也是自己主动的,不是吗??毕竟又没有强行让你贫穷。。引用文章内容:有一句常说的比喻是“基因给枪上膛,环境扣下扳机”,就反映了先后天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基因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下才会显现效果。 同性恋不是疾病吧??为什么拿遗传病的说法来解释???引用文章内容:而是原本被迫沉默的人终于有了谈论自己的处境和需求的机会。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伴随着反弹,会出现不理性的言论,但这是长久压抑后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对话和理解的原因。 恐的,就是这种“反弹”。。如果不可避免,那就继续压抑下去吧。。就像暴力和嗜血的本能那样,也都不是疾病,也都受到了普遍的压抑,谁敢让其“反弹”??引用文章内容:一些人的恐同在于自己被压抑的同性倾向与自己的自我认同产生了紧张——或许偶尔会感受到与同性的吸引,但却又与自己的常识和认知相悖,从而产生“恐惧”。 这属于欲加之罪啊。。。。。引用文章内容:我们在社会中所谈论的“恐同”,抛开政治和宗教层面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对同性恋的“不理解”。 不是“不理解”,而是不可理解。。。别高估了人的理解范围好吧???引用文章内容:因为在传统的中华文化里,同性恋是不被接受的。别这么说,中华传统文化里,可从来没把同性恋当成病态或者犯罪的,强制治疗和重罚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锅,别往中华传统文化上扣。。。中华传统文化里只把同性恋当成是一种“癖”,也就是跟洁癖等个人嗜好同一类型的现象,达不到疾病或犯罪的程度。。。。至于歧视,倒是没什么好开脱的。。。不过,那歧视也不是针对同性恋的,而是对所有不婚、不育、不留后代的个人及其行为的统一歧视,无论是疾病导致、社会原因还是个人追求的,没有区别,一概歧视之。。总之,没有后代的,就是不正常的,这是当时基本的伦理观念,跟同不同性恋无关。。。。就算是同性恋,只要能结婚生子,爱干嘛干嘛,没人会不接受;相反,即便是异性恋,只要没能结婚生子,不管原因是什么,那都是杯具。。。。
金属材料学博士
引用 的话:  作者有另一个问题可能没有考虑到:如果一个人或者他周围的人曾经受到周围的某些性少数群体的持续伤害呢?  以我自己为例。作为一个程序猿,我是不可能去排斥 Gay 或者 Les 的,毕竟计算机科学的鼻祖...为你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放弃希望。我给老人家,孕妇让座从来不是为了一句谢谢,而是希望以身作则,用我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我成功过,也被人无视过,但是社会的风气不从自己做起,难道指望别人带头吗?我对同性恋的观点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情况,看不惯,但是也不想管。毕竟那是人自己的事。异性恋秀恩爱,要火把汽油,同性恋秀恩爱我一样捐啊。以前,我反感到底只是因为碍着我眼了,没事在我面前秀啥秀。现在我反感其实是因为逆反心理。这年头社会上的风气变成好像“LGBT是大势所趋,不赞成就灭亡”。宣传文案就给人这种感觉。不同流合污就通通去死吧。那么对不起,我反对你(的言论)。至于双性恋……我记得有种说法是男人有三种取向,而女人只有两种,女人没有纯粹的异性恋。对于这个,我持观望态度。双性恋劈腿的概率更高到底是因为人家的选择更多。对于欺骗感情的人一律保持鄙视的态度,对于性取向什么的无所谓。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25)
世界很大,我们需要去包容。
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除名。这个决定让同性恋者不必再蒙受医学上的污名,并为社会接纳和同性婚姻合法化提供了可能。======那么,异装癖,现在算不算是一种心理上的异常?
柏拉图式爱情,是不是柏拉图也在提倡同性恋?==
世界上有各种奇葩恐惧症,恐惧gay怎么就不行了
恐同恐同,其实 恐的是与自己的不同,人,对另外的不同,不都是这样的态度么?大多数人恐惧、抗拒、迫害、抵触、不理解某些事物,也是类似的道理,日心说,进化论,转基因等,也遭遇过类似的待遇,相反,放血疗法在某个时代却被奉为标准疗法。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当然,人们有恐惧的权利。只是,任何事物,我们需要去了解它。个人认为,同性恋嘛,让他们去同呗,只要不杀人放火、违法犯罪、妨碍别人即可,我反倒觉得,如果宗教人士过多,如果不从事生产,耗费社会资源,这倒不好,但宗教这玩意,好与不好,一下说不清楚。
不管怎么说,了解是通向和解的道路。特别是涉及到一个群体、涉及到社会的组成部分时,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抱有畏惧、抵触,也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正是对未知的探索、交流和对话,促进了我们的进步。性少数和性别少数群体中个体的多样性可能超乎想象,性取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仅仅是人类万千属性其中的少数几个。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所以,宽容每一个人的不同,尊重多元,才是文明社会的本意。不受待见的不应当是这些少数群体,而是社会中所有的偏见和歧视。
  作者有另一个问题可能没有考虑到:如果一个人或者他周围的人曾经受到周围的某些性少数群体的持续伤害呢?  以我自己为例。作为一个程序猿,我是不可能去排斥 Gay 或者 Les 的,毕竟计算机科学的鼻祖图灵同学就曾经是恐同最大的受害者。同时,我也不排斥异桩癖易杏癖恋务癖恋铜癖兽胶癖甚至恋狮癖。(露音癖和窥音癖除外,这两者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冲击并对周围人带来烦恼)(部分名词防盒泄处理)  但是说真的,我极端排斥双性恋,从心理上极端排斥。这一点基于两个理由:1.我身边的朋友,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曾经和双性恋谈过恋爱,但是最后无一例外地被骗,至今为止还未出现一例例外;2.多年前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理论,指出双性恋其实是同性恋向异性恋转换过程中的一种中间状态(或者 Vice sersa),并非一种持久的性取向。所以严格来讲,双性恋是一个伪命题/不存在的概念。(不好意思,这实在太久远了,刚 Google 了一下参考文献,发现找不着了,So……别问我要参考文献)  有人可能反驳我的第一点:异性恋跑去骗感情的不是更多?对此我想说:这种事情你不可能看绝对数量,只能看相对数量。至少从我的经验来看,7~8例已经不能算太少了,而这些案例中“所谓的双性恋”,无一例外是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性取向,只是为了赶时髦,并且通过这样的噱头来骗感情的。  有人可能反驳我的第二点:性取向的转换是不可能发生的!对此我想说:作为一个有过成功将某萌妹纸从异性恋扳成同性恋经历的人,这种话你就别对我说了……换个人说去。  对了,顺带提一下,我排斥的还有另外两件事:1.我永远不在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残疾人和孕妇我是会让座的)。原因:大学期间,我曾经在成都的公交车上连续给老年人让座 10 次,没有任何一个人给我哪怕说过一句谢谢。从第 11 次开始我相信了“坏人变老了”。(计算一下:如果听到谢谢的概率是50%,我这情况的发生概率是1/1024……所以我只能怀疑 听到谢谢的概率远低于50%。)2.这个就不具体说了,免得有人说我地图炮(别乱猜,真不是河南人,我跟身边的河南人关系很好的)。原因类似:被同一人群连续伤害。  So,有人觉得我的想法有问题吗?(理性讨论者欢迎,人身攻击者自重)
差异带来改变,改变意味着耗能,生物厌恶耗能,所以生物厌恶差异。
金属材料学博士
引用 的话:  作者有另一个问题可能没有考虑到:如果一个人或者他周围的人曾经受到周围的某些性少数群体的持续伤害呢?  以我自己为例。作为一个程序猿,我是不可能去排斥 Gay 或者 Les 的,毕竟计算机科学的鼻祖...为你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放弃希望。我给老人家,孕妇让座从来不是为了一句谢谢,而是希望以身作则,用我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我成功过,也被人无视过,但是社会的风气不从自己做起,难道指望别人带头吗?我对同性恋的观点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情况,看不惯,但是也不想管。毕竟那是人自己的事。异性恋秀恩爱,要火把汽油,同性恋秀恩爱我一样捐啊。以前,我反感到底只是因为碍着我眼了,没事在我面前秀啥秀。现在我反感其实是因为逆反心理。这年头社会上的风气变成好像“LGBT是大势所趋,不赞成就灭亡”。宣传文案就给人这种感觉。不同流合污就通通去死吧。那么对不起,我反对你(的言论)。至于双性恋……我记得有种说法是男人有三种取向,而女人只有两种,女人没有纯粹的异性恋。对于这个,我持观望态度。双性恋劈腿的概率更高到底是因为人家的选择更多。对于欺骗感情的人一律保持鄙视的态度,对于性取向什么的无所谓。
撇开歧视不讲,感觉小编在以一种看似客观的语气在讲这个问题,实际并不是很客观,所谓的聊了聊也聊得并不充分,言论收集很少,并没有多少实际参考意义,而且好多回答完全答非所问,特别是是否会被掰弯这个问题上,以一个完全不成熟的研究结果(同性恋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来当既定事实来说明(这不是我认识的果壳该有的态度),后面又自行打脸,说社会上带湾别人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现在的事实是很多人以同性恋为时髦,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很多本来异性恋的人因为同性恋观念的宣扬开始同性恋,特别是学生群体,思想观念还不是特别的成熟,被这些观念过度的影响。我双手双脚赞成同性恋合理的选择自己的取向和伴侣,但是我不赞成过度的宣扬这种取向。
引用文章内容:性取向是个人选择,一个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说了算,就算要弯也只能自己主动选择去弯。 是啊,同理,贫穷也是自己主动的,不是吗??毕竟又没有强行让你贫穷。。引用文章内容:有一句常说的比喻是“基因给枪上膛,环境扣下扳机”,就反映了先后天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基因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下才会显现效果。 同性恋不是疾病吧??为什么拿遗传病的说法来解释???引用文章内容:而是原本被迫沉默的人终于有了谈论自己的处境和需求的机会。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伴随着反弹,会出现不理性的言论,但这是长久压抑后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对话和理解的原因。 恐的,就是这种“反弹”。。如果不可避免,那就继续压抑下去吧。。就像暴力和嗜血的本能那样,也都不是疾病,也都受到了普遍的压抑,谁敢让其“反弹”??引用文章内容:一些人的恐同在于自己被压抑的同性倾向与自己的自我认同产生了紧张——或许偶尔会感受到与同性的吸引,但却又与自己的常识和认知相悖,从而产生“恐惧”。 这属于欲加之罪啊。。。。。引用文章内容:我们在社会中所谈论的“恐同”,抛开政治和宗教层面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对同性恋的“不理解”。 不是“不理解”,而是不可理解。。。别高估了人的理解范围好吧???引用文章内容:因为在传统的中华文化里,同性恋是不被接受的。别这么说,中华传统文化里,可从来没把同性恋当成病态或者犯罪的,强制治疗和重罚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锅,别往中华传统文化上扣。。。中华传统文化里只把同性恋当成是一种“癖”,也就是跟洁癖等个人嗜好同一类型的现象,达不到疾病或犯罪的程度。。。。至于歧视,倒是没什么好开脱的。。。不过,那歧视也不是针对同性恋的,而是对所有不婚、不育、不留后代的个人及其行为的统一歧视,无论是疾病导致、社会原因还是个人追求的,没有区别,一概歧视之。。总之,没有后代的,就是不正常的,这是当时基本的伦理观念,跟同不同性恋无关。。。。就算是同性恋,只要能结婚生子,爱干嘛干嘛,没人会不接受;相反,即便是异性恋,只要没能结婚生子,不管原因是什么,那都是杯具。。。。
其实俺一起想不通,同性恋者看到自己身体的性特征时,会兴奋吗???作为异性恋,俺们的性兴奋点都是明确的异性性征,比如直男对大胸、美女脸、嗲腔及洞洞等自身不具有的性特征,会引起性兴奋。。。。那么同性恋者到底是对哪些特征,会感到有性吸引力或是能唤起性兴奋呢?????这问题恐怕非常重要,可俺一直没看到有相关的资料。。。如果想要同性、异性恋者互不骚扰对方,搞清楚各自的兴奋点可能会有很大帮助。。。。否则,冲突只怕文章中提到的“非理性反弹”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假如不幸真是那样的话,除了压抑一方,或许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世界从来是这么残酷的,没办法。。。。。。
感觉这样的文章使不上力。首先应该是政府态度,如果法律层面连同性恋的非罪化都做不到,你要如何指望民间以道德角度去做出改变?
引用文章内容:因为在传统的中华文化里,同性恋是不被接受的49之前的传统文化是接受同性恋的,49之后才不接受的。恐同的起源来自教会,必然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反思是一件比上蜀道还难的事,尤其是对来自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
你有你喜欢同,只要不影响到我就行。我还是觉得b杯赛高一个月前街上看见2个十几岁的男孩穿情侣装挽手逛街。。。。没反感,只是想多看几眼(还要尽量不让他们知道我看)贼养眼了。。。。。
  我1998年出的柜,当时16岁。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同学和同事们。  我记得99年我上高二的时候,同班同学还帮我介绍其他学校的同龄基佬来着,虽然最后没成,但是很感谢他们,他们是真的关心我。在那个网络不太普及的年代想找个伴侣还真是不容易。  我父母、大多数亲戚,所有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部分老师和部分同事都知道我是同性恋,二十年了也没见到一个歧视我的。  我跟我男朋友在一起快五年了,经常带他参加我们家的家宴。家里人也都很喜欢他,我亲妈和我后妈都说“那个小伙子不错的”。  我出柜时同性恋还是“精神病”呢,对于我们这种房价刚刚破万的内陆三四线城市,二十年前尚且这么宽容,更不要说现在了。  包容并蓄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爱的权力~
引用 的话:其实俺一起想不通,同性恋者看到自己身体的性特征时,会兴奋吗???作为异性恋,俺们的性兴奋点都是明确的异性性征,比如直男对大胸、美女脸、嗲腔及洞洞等自身不具有的性特征,会引起性兴奋。。。。那么同性恋者到...不一定非要性特征的,人的身体本来就是美的,有时候只是一截手臂,一缕头发,一个背影,都可能有吸引力,这时候又何必分辨所有者的性别呢。我不相信任何一个美的人对直男没有吸引力,只不过可能当知道他是同性的一瞬间,内心有一股否定的力量导致了厌恶,掩盖了之前的好感。而这股力量可能来自于经验中对男性的固有印象的反差,可能是自身代入引起的错位感?我也不知道了。我觉得异性恋兴奋的原因并不仅是直接的异性特征,而是自己认识到对方是异性这一点也很重要,即使一个男人看一个外表男性化的女人没什么吸引力,但是知道她是女人这一点可能还是让很多人抱有幻想。纯同性恋应该也是这个原理,只不过把异性换成同性。但其实实际上,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每个人的点可能都不一样,可能自己都没法完全搞清楚自己。
引用 的话:不一定非要性特征的,人的身体本来就是美的,有时候只是一截手臂,一缕头发,一个背影,都可能有吸引力,这时候又何必分辨所有者的性别呢。我不相信任何一个美的人对直男没有吸引力,只不过可能当知道他是同性的一瞬...非也,人妖对直男也是有吸引力的,虽然知道那是男人。。。另外,俺相信不存在没法搞清楚的事情,而在没搞清楚之前就依据道德观念等理由硬下结论,别人有权拒绝接受。。。。
引用 的话:  我1998年出的柜,当时16岁。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同学和同事们。  我记得99年我上高二的时候,同班同学还帮我介绍其他学校的同龄基佬来着,虽然最后没成,但是很感谢他们,他们是真的关心...没错,有人喜欢女色,有人偏爱男色,这跟此人的性别可以没关系。。。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互不干涉即可。。。彩虹旗上那么多色彩彼此间界限分明的话很好看,可一旦把那些颜色都完全混淆在一起的话,就只剩下一片漆黑了。。。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编程爱好者
蓬勃设:中国考虑年底废除剩余限制以重工的统治力,庞大的计生系统掉个头也不是什么困难和繁琐的事
只要不把同性恋当成是“变态”就好了。其实和大家都是一样的,每个人欣赏的不一样就是了。也不用很污的去深入思考别人的私生活。
引用 的话:只要不把同性恋当成是“变态”就好了。其实和大家都是一样的,每个人欣赏的不一样就是了。也不用很污的去深入思考别人的私生活。弗兰奇表示,你对变态好像有什么偏见???
引用文章内容:觉得同性恋会骚扰异性恋,是因为无知,因为没有遇到过同性恋。我想说真的被同性恋骚扰过,在公园被陌生的中年男子,一开始没理他换了个长椅,结果还追上来骚扰,还有肢体上的骚扰,最后被我厉声喝退了。不过整个过程让我反胃到想吐,后来我仔细考虑过,我也不是恐同者,为什么会感到这么恶心,如果真的是个女生来调戏我,最多也就是方案。后来我得出结论了:对于我这种直男来说,把“如花”+满脸瘤子这种长相的女性当做性对象,我的心里接受度也是要比一个俊俏“潘安”要高的,如花已经能引起我生理上的反感,再加上调戏我的男子也远比不上潘安,自然是恶心程度更上一层楼。就我个人体验来说,对于异性恋,被同性恋骚扰的厌恶程度绝对要比同性恋要高,“杀伤力”也不在一个层级,所以就算两个群体里面人渣的比例差不多,但是造成的“杀伤效果”也绝对不一样。
同性恋,男,40岁,北京,咨询业我向我一个女性好朋友出柜了,但是并未公开。因为我很困惑自己与他人不同。我觉得公众需要对同性恋有更正确的看法,各种媒介应该有更多元的传播,不要带给大众固有的“同性恋形象”。 别的不说,我只想问问这是个什么操作?
能不能别再强迫我不恐同了,我就没有选择恐什么不恐什么的权利吗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化指标大学普及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