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关于奉献的成语有哪些些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后字带“刮”的有哪些_百度知道
四字成语后字带“刮”的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刮肠洗胃、吞刀刮肠、黄皮刮廋、刮垢磨痕、扫锅刮灶、刮骨抽筋、熬肠刮肚、金篦刮目、刮目相待、搜肠刮肚、刮骨去毒、刮目相见、刮垢磨光、一塌刮子刮目相看
采纳率:53%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目前所在的位置:带刮字的词语
版权所有 在线汉语字典 &&浙ICP备号带扫字的成语有哪些_百度知道
该问题可能描述不清,建议你
带扫字的成语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洒扫应对、各人自扫门前雪、扫眉才子、斯文扫地、一扫而光横扫千军、闭门扫轨、丢下耙儿弄扫帚、秋风扫叶、疾风扫秋叶、扫除天下、扫地出门、秋风扫落叶、杜门却扫、威信扫地、闭门扫迹、犁庭扫闾、扫榻以待、一扫而空、五经扫地、威风扫地、颜面扫地、笔扫千军、淡扫蛾眉、犁庭扫穴、扫锅刮灶、闭门却扫
采纳率:79%
、一扫而光、。。。 斯文扫地。。你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成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的当前位置:&&&形容事情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事情的成语413个
形容事情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事情的成语413个
弊绝风清bì
qīng成语解释: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成语出处: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弊绝风清。”例  句:从前的“赌痞”,现在自己在那里禁赌了,农会势盛的地方和牌一样弊绝风清。(《毛泽东选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板上钉钉bǎn
dīng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已经决定,不能改变。安忍无亲ān
qīn成语解释: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例  句:李世绩之安忍无亲也,置父于窦建德之刃下而不恤。(《读通鉴论·唐高宗》)霸王风月bà
yuè成语解释: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例  句:今主上催花,与众不同,纯用火攻,可谓“霸王风月”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避重就轻bì
qīng成语解释: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点,只谈无关紧要的事情。成语出处:宋·刘挚《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例  句:年轻人应勇于挑重担,而不应避重就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bīng
xíng成语解释: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百废俱兴bǎi
xīng成语解释:俱:全,都。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例  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百废俱兴,一片繁荣。察己知人chá
rén成语解释: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莫明其妙mò
miào成语解释: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魏翩仞莫明其妙,陶子尧却不免心上一呆。”例  句: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莫明其妙的惊人之举。不经一事,不长一智bù
zhì成语解释: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例  句: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博古通今bó
jīn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例  句: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百端待举bǎi
jǔ成语解释: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例  句:地震过后,百端待举,灾区人民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重建家园。病急乱投医bìng
yī成语解释: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例  句:宝玉笑道:“所谓‘病急乱投医’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八字没一撇bā
piě成语解释: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成语出处:《通俗常言疏证》卷三: “《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例  句:我们是来保卫延安的,八字没一撇,延安就能放弃?(杜鹏程《保卫延安》)借箸代筹jiè
chóu成语解释: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成语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以筹之。”例  句:借箸代筹一县策,纳楹闲访百城书。(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得心应手dé
shǒu成语解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成语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例  句:挟了七八万现款的冯云卿就此走进了公债市场,半年来总算得心应手,扯起息来,二分半是有的。(茅盾《子夜》)不待蓍龟bù
guī成语解释:蓍龟:古时卜筮,用蓍草和龟甲,以卜吉凶。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班荆道故bān
gù成语解释: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例  句: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班荆道故,竟使一位艺术殉道者在冥冥里忽闻天籁,于混沌中顿悟禅机。”(李存葆《伏虎草堂主人》)白日见鬼bái
guǐ成语解释: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工、屯、虞、水,白日见鬼。”例  句:八戒道:“哥啊,我们连日造化低了。这两日白日见鬼!那个化风去的老儿是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不费吹灰之力bù
lì成语解释: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例  句:他一听见老残一封书去,抚台便这样的信从,若替他办那事,自不费吹灰之力,一定妥当的,所以就迷迷价笑。(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七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chéng
hé成语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例  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心上至今不平。(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不甘寂寞bù
mò成语解释:形容不甘心被冷落或急于想参与某件事情。例  句:从内务府垮下来的文锡,一向不甘寂寞。(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不堪回首bù
shǒu成语解释: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成语出处: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例  句:诚有令人不堪回首者,则我今日之临眺于此,虽百年之久,曾不能以一瞬尔(清·无名氏《杜诗言志》)。不堪设想bù
xiǎng成语解释: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例  句:要不是他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不急之务bù
wù成语解释: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诚能绝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涂,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基,其于名行,岂不善哉。”例  句:无名之役,不急之务,且宜罢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达官知命dá
mìng成语解释:达观:旧指一切听其自然,也指看得开。知命:旧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安排,无例  句:达官知命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鲁迅《幻灭》十四)不务正业bù
yè成语解释:务:从事。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例  句:在那时候他们是被骂为不务正业的青年,但没人知道当时的社会已无青年们可务的正业。(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不相为谋bù
móu成语解释: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例  句:多是有些闻望,含有民党性质,与政府不不相为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三回)病入膏肓bìng
huāng成语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例  句: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大势已去dà
qù成语解释: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纣王看见,不觉大惊,知大势已去,非人力可挽。”不知轻重bù
zhòng成语解释: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成语出处:《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例  句:婆子们不知轻重,说是这两日有些病,恐不能就好,到这里问大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九回)大有可为dà
wéi成语解释:事情有发展前途,很值得做。例  句: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后也是大有可为的。操刀伤锦cāo
jǐn成语解释:操刀和割锦本不是一回事,后人并而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事情。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於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薄物细故bó
gù成语解释: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上》:“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昆弟之欢。”例  句:凡我各省将帅,平时薄物细故,悉当弃置,集其精力,从事破贼。(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五十九回)草草了事cǎo
shì成语解释:草草:形容草率、马虎;了:办完,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成语出处: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实录》:“陈文端请修正史,分各志二十八,务于详备,一志多至四五十万余言。未几,文端薨,各志草草了事。”例  句:虽说僧经道忏,吊祭供饭,络绎不绝,终是钱银吝啬,谁肯踊跃,不过草草了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草率收兵cǎo
bīng成语解释:比喻马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丢下耙儿弄扫帚diū
zhǒu成语解释:放下这样,又做那样。比喻事情总做不完。例  句: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耙儿弄扫帚”。(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七回)不惑之年bù
nián成语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成语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例  句:他大学毕业年仅20,而光阴飞转,很快已近不惑之年了。心有余悸xīn
jì成语解释: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例  句: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繁文末节fán
jié成语解释: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成语出处: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非同儿戏fēi
xì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闹着玩的。例  句:玩是玩,笑是笑,这个事非同儿戏,你可别混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不了了之bù
zhī成语解释: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成语出处:宋·叶少蕴《避暑录话》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例  句:刚才的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叶圣陶《小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chéng
yú成语解释: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例  句:他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什么事都不能放手让他干。不知深浅bù
qiǎn成语解释: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例  句:这和尚不知深浅,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紧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出师不利chū
lì成语解释: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高下在心gāo
xīn成语解释: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况,采取适当办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事情。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例  句: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处之泰然chǔ
rán成语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例  句:大赤包听出瑞宣的讽刺,而处之泰然,她尖声的咯咯的笑了。(老舍《四世同堂》四十八)穿凿附会chuān
huì成语解释: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义理之说无穷》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例  句: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了。(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功德圆满gōng
mǎn成语解释: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成语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例  句:兄弟算是原经手,了此一事,功德圆满。(茅盾《清明前后》)从中作梗cóng
gěng成语解释:在事情进行中,设置障碍,故意为难。例  句:是以粮道必应酬将军者,畏其从中作梗也。(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猝不及防cù
fáng成语解释: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撒水拿鱼sā
yú成语解释:抽干水捉鱼。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措置裕如cuò
rú成语解释:措置:处理,安排;裕如: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常用来称赞人有办事的才能和经验。成语出处:清·刘坤一《提督因疾出缺请旨简放折》:“前署苏松、福山等镇篆务措置裕如,堪以很令署理。”例  句:在所谓国民党偏师说的的指导之下,使得反对第四次“围剿”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的事实。(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山高水低shān
dī成语解释: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万一有些山高水低,有甚把臂,那原聘还了一半,也算是他们忠厚了。”例  句:居士,你但放心,说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过犹不及guò
jí成语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成语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例  句:据老夫看来:这是“过犹不及”。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打破沙锅问到底dǎ
dǐ成语解释: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成语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大而化之dà
zhī成语解释: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计小用dà
yòng成语解释: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不翼而飞bù
fēi成语解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成语出处:《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例  句: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不翼而飞了。(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大权旁落dà
luò成语解释:处理重大事情的权力落到旁人手里(多指领导人被架空)。成语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一回:“借光唬百兽,大权叹旁落。”例  句:现在京里,很有人说亲家的闲话说亲家请了一位洋人做老夫子,大权旁落,自己一点事不问。(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大事去矣dà
yǐ成语解释: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疾雷不及掩耳jí
ěr成语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成语出处:《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例  句: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见微知著jiàn
zhù成语解释: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大题小作dà
zuò成语解释:将磊韪写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问题当作小事情来处理。素隐行怪sù
guài成语解释: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胆小怕事dǎn
shì成语解释: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例  句: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巴金《谈〈寒夜〉》)刀过竹解dāo
jiě成语解释: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例  句: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局外之人jú
rén成语解释:局外:原指棋局之外,引申为事外。指与某件事情没有关系的人。成语出处:宋·刘克庄《象弈》:“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例  句:只剩下几个局外之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举十知九jǔ shí zhī jiǔ成语解释: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成语出处:唐·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闻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举十而知九。”例  句:德才兼备,举十知九的教师,在学生中间自然有一种崇高的威望。完事大吉wán
jí成语解释: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得鱼忘筌dé
quán成语解释: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成语出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登高自卑dēng
bēi成语解释: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成语出处:《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滴水穿石dī
shí成语解释: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例  句: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掂斤播两diān
liǎng成语解释:掂、播:托在掌上试轻重。比喻在小事情上过分计较。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任凭人说短论长,他不怕掂斤播两。”例  句:给他看也是枉然,非但不能照办,还要掂斤播两,说些不相干的话。(《晚清文学丛钞·糊涂世界》第十回)掉以轻心diào
xīn成语解释:掉:摆动;轻:轻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成语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例  句:由于这样,好些人就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方面的道理—装饰的美掉以轻心了。(秦牧《两只青蛙》)出以公心chū
xīn成语解释: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洞见症结dòng
jié成语解释: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成语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例  句: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症结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长目飞耳cháng
ěr成语解释: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成语出处:《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鸣,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è
xiǎo,shī
dà成语解释: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成语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心安理得xīn
dé成语解释: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例  句: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来。(鲁迅《病后杂谈》)不闻不问bù
wèn成语解释: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例  句:大约这里的环境,本非有利于病,而不能完全不闻不问,也是使病缠绵之道。(《鲁迅书信集·致沈雁冰》)称心如意chèn
yì成语解释: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成语出处:宋·朱敦儒《感皇恩》词:“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例  句:但是这个贵州,十分瘠苦,处万山之中,又是晴少雨多,吃的、用的、穿的,无一样能够称心如意。(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五)防微杜渐fáng
jiàn成语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成语出处:《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例  句: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元史·张桢传》)一概而论yī
lùn成语解释: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成语出处:《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而作者安可以方古,一概而论得失?”例  句:我们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概而论。非同小可fēi
kě成语解释:小可:寻常的。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成语出处: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萧令史,我与你说,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例  句:进了郑家门,这一惊非同小可,只见郑老爹两眼哭得通红。(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拍板成交pāi
jiāo成语解释:比喻交易成立或事情达成协议。分内之事fèn
shì成语解释: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成语出处:《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风清弊绝fēng
jué成语解释: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成语出处: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易如反掌yì
zhǎng成语解释:象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又,“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例  句:藩台又叫首府、首县写信出去,向外府、县替他张罗,大约一二千金,易如反掌。(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因人成事yīn
shì成语解释: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成语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例  句:小将因人成事,何足道哉!(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覆水难收fù
shōu成语解释: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成语出处:《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赶鸭子上架gǎn
jià成语解释: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例  句:那当然,这不是赶鸭子上架的事。再说,我也识得轻重,你放心好了。(高阳《母子君臣》)有志者事竟成yǒu
chéng成语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成语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船到江心补漏迟chuán
chí成语解释: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成语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一折:“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劳后悔。”槁木死灰gǎo
huī成语解释: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例  句: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强人所难qiǎng
nán成语解释:勉强人家去做他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例  句:别强人所难了,他不会答应的。置身事外zhì
wài成语解释:身:自身。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这彭仲翔却在背后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例  句:悲观的由来,是在置身事外不辩是非,而偏要关心于文坛,或者竟是自己坐在没落的营盘里。(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众怒难犯zhòng
fàn成语解释: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例  句:你们来意甚善,只是众怒难犯,赶快去吧。(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功到自然成gōng
chéng成语解释: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例  句:师父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反面文章fǎn
zhāng成语解释: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诗》:巨屦扬矣,于彼高冈;大足光矣,于彼馨香。’春辉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带贬,反面文章,含蓄无穷,颇有风人之旨。’”功亏一篑gōng
kuì成语解释: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成语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例  句:倘朝廷内外不和,动辄掣肘,必将使剿贼大事,功亏一篑。(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人命关天rén
tiān成语解释:关天:比喻关系重大。指有关人命的事情关系及重大。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人命关天,分甚么首从。”例  句: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千万不能大意。如出一辙rú
zhé成语解释: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例  句:遥远相隔的民族有着这样如出一辙的民族传说。(秦牧《宣扬友爱的民族传说》)弓调马服gōng
fú成语解释: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出处:《荀子·哀公》:“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钩深索隐gōu
yǐn成语解释:钩:钩取;索:探索。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例  句:明眼人取而阅之,钩深索隐,煞费苦心,尚未能洞烛靡遗。(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自序)苟且之心gǒu
xīn成语解释:苟且:得过且过。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当事情的念头。一般多指男女关系。例  句:若论狄希陈的心里,见了小珍珠这个风流俊俏的模样……却实在安着一点苟且之心。(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九回)三头对案sān
àn成语解释: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杀鸡焉用牛刀shā
dāo成语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成语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例  句:“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打闷葫芦dǎ
lu成语解释:闷葫芦:比喻难猜解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指猜测令人纳闷的话事事情。例  句:(仙姑》恐泄漏天要,便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闷葫芦。”(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观望不前guān
qián成语解释: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成语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例  句:接连又得知弟浣密书,教他切勿入朝,入朝必死,他越加恐惧,观望不前。(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六回)赏心乐事shǎng
shì成语解释: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成语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例  句:你看这郊外人稠物穰,都是赏心乐事,真个好热闹也。(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大惊小怪dà
guài成语解释: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成语出处:宋·朱熹《答林择之》:“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例  句:兄弟,休要大惊小怪的,则他便是杨衙内,是个有权有势的的。(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好事多磨hǎo
mó成语解释:磨:阻碍,困难。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成语出处:金·董解元《西厢》一:“真所谓佳期难得,好事多磨。”例  句:哪知好事多磨,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六回)好整以暇hào
xiá成语解释:整:严整;暇:不急迫。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例  句: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候,珏斋却好整以暇,大有轻裘缓带的气象,只把军队移驻山海关。(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横生枝节héng
jié成语解释:枝节:比喻细小或旁出的事情。比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意外地发生了一些麻烦事。成语出处:宋·叶适《水心文集·答少詹书》:“少詹既未能从人而舍己,又疑人之不相与,而以为外己,所以枝节横生,意见多疑。”例  句:唯其有谣言,不宜横生枝节,反引起格外的猜疑。(高阳《清宫外史》上册)时绌举赢shí
yíng成语解释:在困难的时候而做奢侈的事情。成语出处:《史记·韩世家》:“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厚积薄发hòu
fā成语解释: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拭目而待shì
dài成语解释: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成语出处: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例  句:朝廷旧臣,册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虎口拔牙hǔ
yá成语解释: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情。成语出处:金·马钰《玩丹砂·赠阎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齿,骊龙颔下夺神珠。”疾风迅雷jí
léi成语解释:形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象暴风急雷那样猛烈而迅速。成语出处:《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缓急轻重huǎn
zhòng成语解释: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例  句:分别缓急轻重,争取男女老幼和游民分子一律参加生产。(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事以密成shì
mì chéng成语解释: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成语出处:《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讳莫如深huì
shēn成语解释: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成语出处:《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例  句:对于那个问题他始终是讳莫如深,叫人不可理解。鸡毛蒜皮jī
pí成语解释: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例  句:他们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才送给你;你倒说是鸡毛蒜皮。(孙犁《石猴——平分杂记》)三十六策,走为上策sān
cè成语解释: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成语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水到渠成shuǐ
chéng成语解释: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成语出处: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例  句: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车戽,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清·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煞》)家常便饭jiā
fàn成语解释:指家中日常的饭食。也比喻常见的事情。成语出处: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论语·事夫章》:“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侍殷勤。”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常调官好作,家常饭好吃。”例  句:快请夏老爷出来!虽然家常便饭,也没有背客自吃之理啊!(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六回)顺理成章shùn
zhāng成语解释: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成语出处:《朱子全书》:“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例  句:事情这样做顺理成章,既解决了问题,又受到群众的拥护。说来话长shuō
cháng成语解释: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思前想后sī
hòu成语解释: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四亭八当sì
dàng成语解释: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吕伯恭书》:“不知如何整顿得此身心四亭八当,无许多凹凸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ù
zhèng成语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成语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例  句:卑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借题发挥jiè
huī成语解释: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我触动起来,顺口骂他两句。就是你们文人说的,甚么‘借题发挥’的意思呢。”探赜索隐tàn
yǐn成语解释: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成语出处:《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添油加醋tiān
cù成语解释: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例  句:你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要添油加醋。天不作美tiān
měi成语解释: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尽如人意jìn
yì成语解释:尽:人;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成语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李艮翁礼部墓志铭》:“然议者但以为恩泽侯挟贵临民,安得尽如人意。”例  句: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了。(矛盾《子夜》十)铁树开花tiě
huā成语解释:铁树:也叫苏铁,常绿乔木,不常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成语出处: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则云须铁树开花。”例  句: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陈毅《赣南游击词》)举如鸿毛,取如拾遗jǔ
yí成语解释: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成语出处:《汉书·梅福传》:“举秦如鸿毛,拾楚若拾遗。”同工异曲tóng
qǔ成语解释: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讲》:“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举一反三jǔ
sān成语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成语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例  句: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图穷匕见tú
xiàn成语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例  句:不意先生乃蓄别抱,图穷匕见,爰有斯言。(叶圣陶《一个青年》)夸大其词kuā
cí成语解释: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成语出处:宋·楼钥《攻媿集·论灾异》:“祥瑞之出,则润色而张大其词。”例  句: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可夸大其词。未定之天wèi
tiān成语解释:比喻事情还没有着落或还没有决定。味如鸡肋wèi
lèi成语解释: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来情去意lái
yì成语解释:事情的内容和原因。老马识途lǎo
tú成语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我心如秤wǒ
chèng成语解释:表示自己处理事情极端公平。成语出处:《冯堂书钞》卷三七引诸葛亮《杂言》:“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无动于衷wú
zhōng成语解释: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例  句: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历历在目lì
mù成语解释: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成语出处: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能为力wú
lì成语解释: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例  句:使兵饷顿竭,忠臣流涕顿足而叹,无能为力,惟有一死以报国,不亦大可哀乎?(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史阁部书》)料事如神liào
shén成语解释: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祭足料事,可谓如神矣。”例  句:我又不能料事如神,除了硬挺之外,总不免要吃点小亏。(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四回)临渊羡鱼lín
yú成语解释: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成语出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汉书·董仲书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例  句: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书传》)五角六张wǔ
zhāng成语解释: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成语出处:唐·郑启《开天传言记》:“今日是千年一遇,叩头莫五角六张。”令人喷饭lìng
fàn成语解释: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lù
píng,bá
zhù成语解释: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成语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例  句:这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是误伤人命。(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落落难合luò
hé成语解释:原形容事情很邈远,很难实现。后也形容为人孤僻,不易合群。成语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例  句:起初与六君子十三太保等,统是落落难合,后来逐渐亲昵,反似彼此引为同调。(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一回)细枝末节xì
jié成语解释: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想当然xiǎng
rán成语解释: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成语出处:《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蝎蝎螫螫xiē
zhē成语解释:形容人婆婆妈妈,在小事情上过分地表示关心、怜惜。闷葫芦mèn
lú成语解释: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蒙在鼓里méng
lǐ成语解释: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迷离扑朔mí
shuò成语解释: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成语出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形格势禁xíng
jìn成语解释:格:阻碍;禁:制止。指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事情难于进行。成语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例  句:他日经营戎素,有形格势禁之能,虽徙首都于关、洛可也。当今之时,岂暇仓猝离北京乎?(章炳麟《驳黄兴主张南都电》)磨砖成镜mó
jìng成语解释:把砖石磨成镜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磨砖岂能成镜邪?”飞鸿印雪fēi
xuě成语解释: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成语出处: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掩耳盗铃yǎn
líng成语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例  句: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一波三折yī
zhé成语解释: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成语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一不做,二不休yī
xiū成语解释: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成语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例  句: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茅盾《子夜》七)成败利钝chéng
dùn成语解释: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印:不锋利,引伸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例  句:成败利钝,在此一举。(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一劳永逸yī
yì成语解释: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成语出处: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无宁者也。”例  句:“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的事却极少。(鲁迅《花边文学·再论重译》)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yī
yǎo,shí
jǐng shéng成语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一日之长yī
cháng成语解释:表示判断或处理事情有相当能力。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例  句: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一事无成yī
chéng成语解释: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成语出处: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例  句: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拍手称快pāi
kuài成语解释: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又见恶姑奸夫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一言难尽yī
jìn成语解释: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成语出处: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我一言难尽,来探望你这歹孩儿索是远路风尘。”例  句:说起这件事,真是一言难尽,等有时间我们再详谈。盘根错节pán
jié成语解释: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成语出处:《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例  句: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徐特立《毕业歌》)盘根究底pán
dǐ成语解释: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以汤沃雪yǐ
xuě成语解释:汤:开水;沃:浇。用开水浇雪。比喻效果明显。也比喻事情很容易做。成语出处:《淮南子·兵略训》:“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例  句:何邓执权,必为玄害,亦犹排山压卵,以汤沃雪耳,奈何与之为亲。(明·李贽《初潭集·夫妇二》)风情月债fēng
zhài成语解释:比喻有关男女恋爱的事情。例  句: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人世之女怨男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迫在眉睫pò
jié成语解释: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成语出处:《庄子·庚桑楚》:“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列子·仲尼》:“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例  句:新的内战危机忽然又迫在眉睫了。(方纪《挥手之间》)风雨无阻fēng
zǔ成语解释: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钗说道:‘一月只要两次就够了。拟定日期,风雨无阻。’”例  句:明天进行足球比赛,风雨无阻。漆黑一团qī
tuán成语解释:形容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对事情一无所知。例  句: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因噎废食yīn
shí成语解释: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例  句:若是后人不问来由,一律的奉以为法,岂不因噎废食了么?(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旗开得胜qí
shèng成语解释: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例  句:旗开得胜姜文焕,一怒横行劈董忠。(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应接不暇yìng
xiá成语解释: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例  句: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牵牛下井qiān
jǐng成语解释: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感情用事gǎn
shì成语解释: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例  句:感情用事罗霄长叹一声:“小马!不是~的时候。”(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下集第一章)千端万绪qiān
xù成语解释:形容事情杂,头绪多。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自试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千里犹面qiān
miàn成语解释:比喻传达事情清楚确实。成语出处:《旧唐书·房玄龄传》:“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qiān
xíng,shǐ
xià成语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成语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例  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明·赵弼《两教辨》)千头万绪qiān
xù成语解释: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自试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例  句:一时间,千头万绪,让他无从谈起。前因后果qián
guǒ成语解释: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成语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例  句:振德说完前因后果,深叹一声。(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蒸沙成饭zhēng
fàn成语解释:要把沙子蒸成饭。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成语出处:《楞严经》:“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千百劫,只名热沙。”知难而退zhī
tuì成语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例  句: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亘古奇闻gèn
wén成语解释: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轻车熟路qīng
lù成语解释: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例  句:逸气轩眉宇,似王良轻车熟路,骅骝欲舞。(宋·辛弃疾《贺新郎》词)终天之恨zhōng
hèn成语解释:终天:终身。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成语出处:明·高则诚《琵琶记·一门旌奖》:“卑人空怀罔极之思,徒抱终天之恨。”例  句:万一尚得相见,免得终天之恨,事在不疑。(《醒世姻缘》第七十六回)轻重缓急qīng
jí成语解释: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成语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例  句:事有轻重缓急,不能不从长计较哩。(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五回)锥刀之末zhuī
mò成语解释: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成语出处:《左传·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全军覆灭quán
miè成语解释: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梅山七怪化成人形,与周兵屡战,俱被陆续诛灭,复现原形,大失朝廷体面,全军覆没;臣等只得逃回。”子虚乌有zǐ
yǒu成语解释: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例  句: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燃眉之急rán
jí成语解释:燃:烧。火烧眉毛那样紧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文献通考·市籴二》:“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例  句:此在目前,实救燃眉之急。(叶圣陶《前途》)热熬翻饼rě
bǐng成语解释:比喻事情极容易做到。成语出处:《唐宋遗史》:“取幽蓟如热熬翻饼尔。”人不知,鬼不觉rén
zhī,guǐ
jué成语解释: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恁做事可甚人不知鬼不觉。”公之于众gōng
zhòng成语解释: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日不暇给rì
jǐ成语解释:暇:空闲;给:足够。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成语出处:《汉书·高帝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宏远矣。”例  句: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觥饭不及壶飧gōng
sūn成语解释:丰盛的酒肴没有准备好,不如一壶水泡饭可以解除饥饿。比喻事情很急,不能等待。成语出处:《国语·越语下》:“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如数家珍rú
zhēn成语解释: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例  句:某也贤,某也不肖,一一如数家珍。(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如汤沃雪rú
xuě成语解释: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成语出处:汉·枚乘《七发》:“小饭大歠,如汤沃雪。”如运诸掌rú
zhǎng成语解释:象放在手心里摆弄一样。形容事情办起来非常容易。成语出处:《列子·杨朱》:“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若无其事ruò
shì成语解释: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例  句:王柬芝若无其事地闩上门,又叫她点着灯,他那双眼睛四处巡视着。(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窜端匿迹cuàn
jì成语解释: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成语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感人之心者也。”操之过急cāo
jí成语解释: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成语出处:《汉书·五行志中之下》:“遂要崤 ,以败秦师,匹马觭轮无反者,操之急也。”例  句: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对作战方略要慢慢详议。(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三十六计,走为上计sān
jì成语解释: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成语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辜恩背义gū
yì成语解释:辜:辜负;背:违反,违背。辜负别人的恩德,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成语出处:宋·乐史《绿珠传》:“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三月不知肉味sān
wèi成语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顾犬补牢gù
láo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宜及时设法补救。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筛锣擂鼓shāi
gǔ成语解释: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瓜熟蒂落guā
luò成语解释: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成语出处:清·翟灏《通俗编·草木》引《云笈七签》:“瓜熟蒂落,啐啄同时。”例  句: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就会成功,不必着急,瓜熟蒂落。山溜穿石shān
shí成语解释: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善始善终shàn
zhōng成语解释: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成语出处:《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例  句:不如早达时务,善始善终,全了恩人生前一段美意。(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五)赏罚分明shǎng
míng成语解释: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光前绝后guāng
hòu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做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例  句:小人的事都在节级肚里,今夜晚间只要光前绝后。(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二回)少不更事shào
shì成语解释: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成语出处:《隋书·李雄传》:“吾儿既少,更事未多。”例  句:母谓汝夫妇少不更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少不经事shào
shì成语解释: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成语出处:《隋书·李雄传》:“吾儿既少,更事未多。”神不知,鬼不觉shén
zhī,guǐ
jué成语解释: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神鬼莫测shén
cè成语解释: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诸将皆拜伏曰:‘丞相机算,神鬼莫测。’”例  句:想到这里,他抬头一看,威虎厅离他只有五十余步了,三十秒钟后,这场吉凶难卜,神鬼难测的斗争就要开始。(曲波《林海雪原》二0生米煮成熟饭shēng
fàn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绳锯木断shéng
duàn成语解释: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胜败乃兵家常事shèng
shì成语解释: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成语出处:《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例  句:这次试验失败了,但不要恢心,胜败乃兵家常事,总结经验,坚持试验下去,定能成功。十万火急shí
jí成语解释: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例  句: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十字路口shí
kǒu成语解释: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洪炉燎发hóng
fà成语解释:洪炉:大炉子。大火炉里烧毛发。比喻事情极易解决。成语出处:《史记·刺客列传》:“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例  句: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发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史不绝书shǐ
shū成语解释: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视同儿戏shì
xì成语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成语出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例  句: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可草菅人命,视同儿戏。(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视为畏途shì
tú成语解释:畏途:可怕的道路。看成可怕的、危险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难的、可怕的事情。成语出处:《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例  句:近来刑部,因批驳严,参罚重,缙绅中视为畏途。(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九回)后车之戒hòu
jiè成语解释: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例  句:秦王道:“孤当初不听先生们之谏,致有此难,将来后车之戒,孤当谨重。”(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五十二回)拭目以待shì
dài成语解释: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成语出处: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势成骑虎shì
hǔ成语解释:骑在老虎背上,要下来不能下来。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了。成语出处:唐·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shì
qǐ成语解释: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例  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事不宜迟shì
chí成语解释: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成语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四的:“事不宜迟,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事出有因shì
yīn成语解释: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例  句:但是一想到事出有因,他就只好假装没有听见。(叶圣陶《得失》)事过境迁shì
qiān成语解释: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成语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三回:“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事实胜于雄辩shì
biàn成语解释: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例  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再争论了,事实胜于雄辩,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黄河水清huáng
qīng成语解释: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成语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事在人为shì
wéi成语解释: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例  句:俗语说事在人为,只要你勤奋努力,一定能有所作为。守正不阿shǒu
ē成语解释: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成语出处:《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守正不挠shǒu
náo成语解释: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成语出处:《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手到拈来shǒu
lái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手下留情shǒu
qíng成语解释:下手的时候留点情面。比喻处理事情不要太苛刻。鼠首偾事shǔ
shì成语解释:坏了事情。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树欲静而风不止shù
zhǐ成语解释: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百废待举bǎi
jǔ成语解释: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例  句:百废待举,他不出头做主,实在令人着急。(吴晗《海瑞罢官》)水滴石穿shuǐ
chuān成语解释: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成语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例  句: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水落石出shuǐ
chū成语解释: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成语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例  句: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个水落石出。(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章)水中捞月shuǐ
yuè成语解释: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成语出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例  句: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大书特书dà
shū成语解释: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成语出处:唐·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例  句:倘令为林文忠作传,则烧鸦片一事,固当大书特书。(清·吴汝纶《答严几道》)顺藤摸瓜shùn
guā成语解释:顺着瓜藤蔓去找西瓜。比喻按照某个线索查究事情。将错就错jiāng
cuò成语解释:指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将错就错,西方极乐。”例  句:工作中发现错误,就要立即纠正,不可将错就错。思不出位sī
wèi成语解释: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成语出处:《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例  句:思不出位,则虑周也。(章炳麟《分镇》)焦熬投石jiāo
shí成语解释:拿非常脆的东西去碰石头。比喻事情一定失败。成语出处:《荀子·议兵》:“桓文之节制,不可以适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死马当活马医sǐ
yī成语解释: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成语出处:宋·集成《宏智禅师广录》卷一:“若恁么会去,许尔有安乐分,其或未然不免作死马医去也。”洁身自好jié
hào成语解释: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例  句:他以作家、教授的身份、地位,洁身自好,有所不为,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臧克家《老舍永在》)俟河之清sì
qīng成语解释: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例  句:真所谓“俟河之清”呢!(叶圣陶《桥上》)竭力虔心jíe
xīn成语解释:诚心诚意地用全力做某件事情。成语出处: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例  句:了办好这所学校,大家都是竭力虔心地工作着。索隐行怪suǒ
guài成语解释:索:探索;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谈何容易tán
yì成语解释: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成语出处: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汉书·东方朔传》:“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例  句:说的,谈何容易,他肯由你要回,方才不带他们去了。(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回)探囊取物tàn
wù成语解释: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成语出处:《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例  句:点小事,如探囊取物。(梁斌《播火记》十二)单丝不成线dān
xiàn成语解释:一根丝绞不成线。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说甚么单丝不线,我着你缺月再圆。”例  句:你放心闹吧,先还“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螳臂当车táng
chē成语解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成语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例  句: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紧行无好步jǐn
bù成语解释:走得太急步子就迈不稳。比喻过于仓促,事情就做不好。添枝加叶tiān
yè成语解释:在树干上添上些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成语出处:宋·朱熹《答黄子耕》:“今人生出重重障碍,添枝接叶,无有了期。”例  句:杨子荣为了消磨时间,大为添枝加叶,渲染逗趣。(曲波《林海雪原》十七)进退两难jǐn
nán成语解释: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成语出处:宋·李靖《卫公兵法》:“凡攻城之兵……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师逼追。”例  句: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天高地厚tiān
hòu成语解释: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成语出处:《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例  句:门生受恩师三番知遇,今日小小效劳,止可少答科举而已,天高地厚,未酬万一。(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tiān
shì,zhǐ
rén成语解释: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铁杵磨成针tiě
zhēn成语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成语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dāng
mí,páng
qīng成语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成语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例  句: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停留长智tíng
zhì成语解释:指事情阁久了,对方就会想出对付的办法。挺身而出tǐng
chū成语解释: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成语出处:《旧五代史·周·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例  句:有的挺身而出,被关在拘押所里。(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通今博古tōng
gǔ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例  句: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功败垂成gōng
chéng成语解释: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论》:“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例  句:况且十二道金牌,他未必不知道是假的,何必就班师回去,以致功败垂成。(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一回)统筹兼顾tǒng
gù成语解释:统筹:通盘筹划;兼:本义为一手执两禾,引伸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顾:照顾。统一筹划,全面照顾。例  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要三者统筹兼顾才行。图穷匕首见tú
xiàn成语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例  句: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首见的最后阶段了。成事不说chéng
shuō成语解释: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成语出处:《论语·八佾》:“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复说也。’例  句:成事不说,既往不咎。我们原是各治水酒饯行的,还说我们饯行正文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开物成务kāi
wù成语解释: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成语出处:《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例  句:涉猎不休,经史百氏,开物成务,以发厥志。(宋·陈亮《祭俞德载知县文》)晚节不保wǎn
bǎo成语解释:晚节:指晚年的节操。已经到了晚年却未能保住自己的节操。也指事情快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成语出处:宋·杨万里《清虚子此君轩赋》:“愿坚晚节于岁寒。”例  句:有些节操高尚的人,晚年时倒未能经受住考验,晚节不保,弄得身败名裂。万事大吉wàn
jí成语解释:吉:吉利,顺利。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成语出处:宋·周密《癸辛杂志》:“盐官教谕黄谦之题桃符板,句云:‘宜人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例  句:乡村里没有警察,没有宪兵,没有被捕的危险。即便有,在高粱地里一藏,万事大吉。(梁斌《红旗谱》五三)万事亨通wàn
tōng成语解释:亨通:通达顺利。一切事情都很顺利。筐箧中物kuāng
wù成语解释:比喻平常的事情。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此人家筐箧中物耳。”未了公案wèi
àn成语解释:公案:案件,问题。没有解决的案件或事情。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僧问:‘如何是先师未了底公案?’师便打曰:‘视祢不了,殃及儿孙。’”来处不易lái
yì成语解释: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成语出处: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蔚成风气wèi
qì成语解释: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蔚然成风wèi
fēng成语解释: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引伸为荟萃、聚集。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闻雷失箸wén
zhù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问牛知马wèn
mǎ成语解释: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成语出处:《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问羊知马wèn
mǎ成语解释: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成语出处:《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老朽无能lǎo
néng成语解释:老朽:衰老陈腐。形容人衰老不能做什么事情。成语出处:郑愚《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以耽沈之利欲,役老朽之筋骸。”例  句:我们这一辈子的人都是老朽无能了,“英雄出少年”,倒是……可以做一番事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回)无病呻吟wú
yīn成语解释:呻吟: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成语出处:宋·辛弃疾《临江仙》词:“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例  句:后来的叹老嗟卑也正是无病呻吟。(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冷眼旁观lěng
guān成语解释:指不参与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发展。成语出处:宋·朱嘉《朱文公文集续集·一·答黄直卿》:“故其后复申炎所陈,荐举之说,乃是首尾专为王地,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例  句: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无动于中wú
zhōng成语解释: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例  句: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中呢?无风不起浪wú
làng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发生,总有个原因。无济于事wú
shì成语解释: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如今远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们再帮点忙,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也无济于事。”例  句:遇事需当机立断,任何犹豫和怯懦都是无济于事的。聊以解嘲liáo
cháo成语解释:姑且用来解释被人嘲笑的事情。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诗话前集》卷三:“子美困顿于山川,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聊解嘲耳。”无巧不成书wú
shū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十分凑巧。例  句:真是无巧不成书,说曹操,曹操就到。无私有弊wú
bì成语解释:私:私心;弊:欺骗、蒙混的事情。因处在嫌疑之地,虽然没有私弊,但容易被人猜疑。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活地狱》第二十六回:“可是这个风声出去,人家一定说是无私无弊,况且以后,你们头儿们捉到了人,都来照顾小店里,小店还能开得下去么?”无所不为wú
wéi成语解释: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例  句:今专务游荡,无所不为,老夫所以忧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无所事事wú
shì成语解释: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例  句:上承总统指挥,下受委员成议,镇(整)日间无所事事,反象似赘瘤一般。(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回)无所用心wú
xīn成语解释: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成语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例  句:至于那些下民,他们有的是榆叶和海苔,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并不劳心,原只要吃这些就够。(鲁迅《故事新编·理水》)零七八碎líng
suì成语解释:形容又零碎又乱。也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雾里看花wù
huā成语解释: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成语出处: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例  句: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息事宁人xī
rén成语解释: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成语出处:《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例  句: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闻一多《四杰》)习非成是xí
shì成语解释: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学行》:“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例  句:于是习非成是,一若文不用典,即为俭学之征。(钱玄同《寄陈独秀》)习以为常xí
cháng成语解释: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成语出处:《魏书·太武五王传》:“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例  句:余大先生在虞府坐馆,早去晚归,习以为常。(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细微末节xì
jié成语解释: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细针密缕xì
lǚ成语解释:缕:线。针线细密。比喻工作细致或处理事情周到。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这位姑娘虽是细针密缕的一个心思,却是海阔天空的一个性气。”端倪可察duān
chá成语解释:事情已经可以看出眉目来了。茫无头绪máng
xù成语解释:茫:不清楚,纷乱。一点儿头绪也没有。形容事情摸不着边,不知从哪里入手。例  句:本驻使与贵总长磋商,已经数次,迁延至一月有余,仍然是茫无头绪,莫非轻视敝国不成?(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二回)显而易见xiǎn
jiàn成语解释: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此显而易见之事,从无一人辩之。”例  句: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的失望,已显而易见。(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毛举细务máo
wù成语解释: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成语出处: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例  句: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宋史·陈桷传》)小题大作xiǎo
zuò成语解释: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没有什么,左不过他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