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与散杂文和议论文的区别别和联系

导读:散文与杂文的区别,先要弄懂散文和杂文的定义,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广义上可以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并不单指我们现在的白话散文,先秦便有许多古代散文,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古代杂文的历史也很早,现代杂文的兴盛期在民国,散文广义上包括杂文,散文有散文的语言,杂文有杂文的语言,拿散文来讲,散文的语言是安静的,写散文一定要静下心来 散文与杂文的区别
或许我们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懂散文和杂文的定义。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广义上可以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散文并不单指我们现在的白话散文,先秦便有许多古代散文。
杂文,杂体文章。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古代杂文的历史也很早,现代杂文的兴盛期在民国。
散文广义上包括杂文,但是两者还是有着千差万别的。
散文有散文的语言,杂文有杂文的语言。文体的语言是灵魂所在,这个语言不可言喻,在于写作者对文章的体悟,也就是感觉,对任何事物要敏感,特别是色彩。我们常讲文人悲天悯人、多愁善感,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敏感是写作者的基本素质。每一个敏感的写作者,其精神世界里都有一个王国。这是写作者在无意中构建的,可以无限大,包罗万象,但是写作中又时常困惑在自己的王国,因为总在里面,头脑不新鲜。这时候对世界的敏感就发挥重要作用,这个敏感是个灵感的来源,有心的敏感会记住每一个需要的东西。比如火车站的房子、马路的汽车、水果摊的桔子、小吃店的老板,成衣店的布招、天空的云,秋天的玉米,荒地的野河等等。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灵感。写作者的敏感会在一瞬间知道想要的东西,并且用心记住。一句话,如果你喜欢写作,那么你除了多读书,还要多走路,并且多用心看风景。
拿散文来讲,散文的语言是安静的,写散文一定要静下心来。因为散文太好写,也太难写。或说散文好写,写好难。特别对于年轻的写作者,人生的旅程才开始,很难静下心来写作。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这个东西比较玄,很难刻意把握,讲究无为而生。我们看一些老作家的散文,像贾平凹,虽然没有一些青年写作者的散文语言那样优美,叙述也比较平淡,仿佛乱写,但是细心读下来却是平淡和平静,文章信手得来,没有刻意表现,这是艺术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是几十年积淀来的。
形散神不散很难做到,很有一些写作者,由于受到作文的干扰,常把作文与散文混为一谈。作文这个东西现在公认是祸国殃民,早在五十年代文学界就已经否定。把作文写成散文的后果就是很生硬,也很僵化。比如到了长城,首先要写今天怎么去的,天气如何,再写长城的构造,历史,夹带一点情感,最后是个感叹。模式固定,中间或有一二变化,总体还是作文的老路子,放在散文中间,有些哭笑不得的感觉。
散文是没有固定的格式的,但是很随意的写作。但是大多数写作者不能随意写作,因为难以掌控文章,就是随意地写了很难收回来。所以当代杂志散文就渐有了文章结构格式,这个格式比较高明,变化较大,特别在语言上,是没有格式地。但是散文中是放了故事的,说到这里,很多读者会有疑问,散文怎么可以有故事?散文当然要有故事。但是散文和小说不同,小说的故事由小说语言叙述,散文的故事由散文语言叙述,讲得宽一点,诗歌中也是有故事的,特别是现代诗,用诗歌的手法叙述故事是很随意很平常的事。
《散文世界》杂志曾连续几期专门探讨了当代散文写作的问题,争论不一。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大众文体,国内地散文作者入门太低,几把散文当成随笔日记来写。又有人说散文缺少一种精神结构,太乱太散。还有一些散文作者表示在试探一种全新地结构方式,林林总总发言者甚多。据笔者看来,散文嘛讲究一个散,又讲究一个随意,不能刻意去做,年轻时候写不了好散文,也无须着急,时间到了,经历到了,故事到
了,自然会写得出好文章。这跟诗歌还不一样,诗歌需要激情,需要爱情,需要青春,年纪大了反而写不出好诗来。
至于散文上结构也好,文体也好,中文学者来研究,跟散文写作者没有太大关糸。倘一个散文作者钻入此道,颇有些局中人的意思。就像小说,故事是小说的核心,在故事里编故事,和站在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编故事,结果不一样的。
现在来讲杂文。杂文这个东西需要巨大地信息量,没有信息写不了好杂文。杂文写作者对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等等都要有所涉猎,并且熟知各类新闻。就当代而言,有心做杂文,对新闻要特别敏感,特别是延伸思考能力、逆向思考能力。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条新闻,出于职业的敏感性连带就要想到股市地变化,老百姓地反应,金融机构地反应以及国际上的反应等等。这是杂文写作者的本能。对一个事件做评论时应熟知整个事件,而且习惯逆向思考,简单来说,就是要往反的方面想。当然逆向思考并不代表观点,思考是为了综合判断。
杂文也有杂文的语言,民国杂文是杂文典范。打个比方,杂文嬉笑怒骂一切,像个喝酒地狂士。我们看民国大文人论战,文章信息量极大,引用极多。比如鲁迅的杂文,文笔犀利,极善引用。再比如梁实秋地杂文,也是狂气十足,但是人家地狂建立文字和信息之上,可信,所以敢和毛泽东论战文学是否有阶极性,敢批评鲁迅的翻译是“硬译”。
作杂文同样需要感觉,杂文的感觉是对信息的敏感,以及需要表达的思想,即如何用信息引出表达的思想。杂文不宜过长,亦不能太严肃,要有人间烟火气息,不然就成了学术论文。杂文写作同样需要写作用心体悟,不能生硬模仿。
总的来讲,敏感是一切文体的灵感来源。任何文体都需要写作者地敏感,或说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有一颗敏感地心。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出国留学、办公文档、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以及散文与杂文的区别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有人说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感性的。    或许因了这样的诧异,彼此之间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很不相同。    此话有感于最近看到了一篇帖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男:    朋友刚才短信我,说他们那里开始下雪了。脑子里竟有几秒钟的空白,雪,好像离我好远好远。    这还是个冬天吗?我怀疑。没穿毛衣,没带手套,开车的时候连暖风也省了,我怀疑,这还是个冬天吗?    匆匆跑出了楼,才发现我们这里还是阳光普照呢。2004的第一场雪,来的有点迟疑。和朋友身处同一城市,却出现了两种天气。城市也区分了我们的心情:有雪的,没雪的。    怀念在公园里呼叫着,追逐着打雪仗的情形。    这个冬天有点暖。    我的心情有点差。    他们说怀旧就代表自己老了。我老的时候,可以坐在秋千上,和你一起看雪吗?    
  男:    雪,总会给我感觉。    记忆里,最美丽的那场雪,是前年的3月。按理说,3月,该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了。刚进山的时候,是细雨蒙蒙。早晨起来,望出去,发现竟然下起了大雪,厚厚的。给市里的朋友电话,说是城里没下雪,依然是小雨沥沥。匆忙拿起了相机,叫上朋友,一起照相,滑雪,打雪仗。这一玩,就是半天,直到雪渐渐融化。    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景象,白雪和绿叶衬在一起,感觉真好!    只有知道即将失去,才会痛快地挥霍!    记忆,总在不经意的时候,跑出来。    想着美好的,快乐的,悲伤的,痛苦的。为我们,我期待一场大雪。    
  男:    昨夜,躺在床上,有点儿心痛,有点儿心动。    年龄大了起来,做任何事情也都开始谨慎了起来,尤其当我们遭遇情感的时候。    遇到欣赏的人,不再直接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只是远远地看,遥遥地想。    感情成了一种很模糊的东西,只有在午夜梦醒,蓦然回首,才发现心底的痛。    你为他而存在,我为你而存在,感情永远是道解不开的题。    羡慕现在的年轻朋友,敢说敢做。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做回那个“爱简单”的人。    你,出现了,让我心动;你,爱苦了,让我心痛。    决定不告诉你我的感觉,就让心里的那份悸动蛰伏,等待春天的到来。    昨夜,我心动,我心痛。    
  女:    昨天在人的一生中永远代表着过去,如果这样的过去有着烦恼,就请清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该留的留,该放的放,不要让自己背上的包袱太重,压住你一路前行的脚步。前边的风景无限,等待着你去欣赏,人生苦短不要蹉跎了自己的日子。    懂得珍惜,学会放弃,减轻的包袱里可以放进新的东西,丰富着你的生活。    情感是复杂的,无法评论也无权评论。但有一点值得考虑,人所经历的情感,是否能承担的起,是就大胆地去追求,否就明智地放弃。    也许每个人经历的情感是不同的,但是经历情感时的感受是相同的,那绝对是带着苦味的甜蜜。曾经在一座大山的夜里,参与同去旅游的北京人的篝火晚会,其间听到了他们播放的一首歌:“既然曾经爱过,有何必真的拥有你”默念着这个句子,真的想放纵着自己,泪流满面。    人生很多的无奈,不要躲避、不要逃避。    也许没有了可以敢爱敢恨的年龄,但是不要以此来为自己面对爱时的怯弱找个借口,这是有的男人惯用的伎俩,也是所有女人之最不屑。    爱就爱吧,爱有什么错,只要你能承担得起这样的爱,那就勇敢地去接受。如果无力承受这份爱也应该清清楚楚地表白,瞻前顾后只能烦恼着自己,痛苦着对方。  
  女:    爱情不能简单到爱与不爱的分界,所以才有了情到深处人孤独的说法。    或许男人是理性的,遇事才有瞻前顾后,并把这样的做法看成是替对方的考虑,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只在眼中,不敢见于言语。    或许女人是感性的,往往理解着对方的心情,体谅着对方的难处,但也会怨恨着对方的怯弱。    爱情是复杂的,因为爱中不仅只有爱这么简单。  
  女:    爱,是否可以衡量?    曾经以为只要他开心,自己可以坐在旁边慢慢品味孤独,即使将来他已经不记得我是谁。但扪心自问,自己真的能够做到这样无私吗?每当夜幕升起,孤单的影子陪伴孤寂的身影,真的想有他的一个电话、一个问候。    记得,曾经在他难过得时候,我向他承诺,自己的手机一定保证24小时开机,让他可以随时可以找到我,从此以后,我的手机就一直是24小时开机的。可是,事情过后,已经很少能够得到他的消息,但我的手机还是一直开着的,总希望哪天能够再得到他的一丝丝消息。    当难过的时候安慰自己,睡一觉,明天就会好了!可是光阴的可以冲淡一切吗?  
  女:    楼上的观点写出了女人的心声,很准确,很贴切。    或许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    男人只在痛苦和烦恼的时候会想打电话,找个人安慰,事后就因种种的原因,懒于电话。如果女人对此有了一点怨言,他就会说你怎么这么在乎形式呢,我很忙你就不能体谅我一下吗?而她在他痛苦、在他想打电话的时候,那怕在忙也总是放下手里的事情,专心地听他的倾诉。    男人有时顾虑比女人多,总怕多个电话,就会让女人有了想法,让他有了负担。其实女人也就是想收到一个电话而已,毕竟曾经接到过很多他的电话,突然间没有了一时有点不适应。    男人呀,忙只是你不能打电话的借口,和你想逃避的托词,其实你大可不必多情地自认为多个电话就让女人多了想法。女人呀,也没必要太在乎电话,何必为他而开机。    一切就让它随意吧,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区别乃不同,这篇里月儿以这样的形式表达的是男女想问题的不同。    是的,男女思考问题是很不相同的,记得前几天艺术人生中有一期的人物中艺人凌枫关于女人说了句很经典的话,我很喜欢:“女人说话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对公众说的很理智很有道理;一种是对自己说的,很杂乱无章没有道理;一种是对老公说的,那就是一种宣泄。”    女人是感性的,而女人有时也是很明理的。男人是理性的,而理性的男人有时也会自做多情地自以为是。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谈到情感觉得女人在这方面总是很被动的。遇到的男人往往刚开始交往的时候热度很高,而女人慢慢地被男人的热情调动起来以后,男人又突然消失了,并冠以怕你误会我的理由。    误会什么呢?那开始的热情又是什么意思呢?
  或许男人如火,女人似水吧。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散文与杂文的区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散文与杂文的区别
&&散文与杂文的区别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分分钟辨识“随笔、散文、杂文”的区别
分分钟教你辨识
“随笔、散文、杂文”的区别
随笔和杂文的区别
“题材”选取: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包括历史人物事件等,往往是“小中见大”;“随笔”取材比杂文“软”“淡”一些,往往“小中见趣”。
“笔调”区别:杂文“犀利”,常常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语言”不同: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有趣惬意。
杂文和“随笔”是十分亲近的两姊妹,在“思想启蒙”上曾并肩作战,而在“阶级搏杀“中又两相生分。实际上,“随笔”顺理成章地只能归属于杂文,它们的“共同性”(如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等)远远大于“差异性”。甚至不妨这样认为:杂文是硬性“随笔”;随笔是软性“杂文”。
随笔和散文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你怎么看?)
所以散文与随笔放在一起,是一个文体范畴。“散文随笔”,很少有把它们分开的。个别的有把“杂文随笔”放在一起的。理论界也总是把随笔称为大散文的一种。因此,读者容易把它们混淆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随笔的准确概念。《辞海》的解释是:“随笔,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影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随笔的特征,也是众说纷纭,从形式上来看,还是以《辞海》的解释为准。随笔随笔,第一是随意,第二是笔录。也就是随时笔录所感所想所思的文体。从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性、知识性和社会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有的人从随笔作家的思维方式切入,提出非系统、闲笔、机智、反讽、诙谐是中国现代随笔艺术表现形态的五个审美特征。这是从其表现手法来概括的。
还有的人认为思想性是随笔的核心,随意性是它的外在表现。这些说法都可以理解。
于光远的解释是:“随笔即自由之笔,自由则自在。”这又是从其风格上来概括的。
随笔内部也分若干种。有文化随笔、经济随笔、哲学随笔、影视随笔、书法绘画随笔、读书随笔、闲适随笔等。如果从表达方式来分,又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随笔越来越广泛,简直是泛滥成灾。
一是好多作者混淆了散文与随笔的界限和区别,一篇文章在这个媒介叫散文,放到那个媒介又叫随笔。仔细想来,随笔与散文还是有区别的。散文重创造,允许虚构,讲究艺术的完整性。随笔较随意,议论性文字多,重在知识性与思想性的传播。
二是把随笔搞得无所不能、无孔不入。宋代人说:凡有水井处,皆有人歌柳永词。现在是凡有文字处,皆有随笔存在。上至天文地理、人文社会,下至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旅行集会等皆入随笔。
巴金曾在香港《大公报》开设“随想录”专栏,提倡说真话,用随笔的形式反思历史,反思和批判自己,开一代风气,为当代文学史树起了一座丰碑,也鼓舞了一大批文学工作者,奠定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基调。
冰心的随笔“想到就写”,密切关注社会进步,自觉担承起作家的责任,使随笔触入社会的变革,充当评议时政的角色。现在的女作家很少有这样的笔触,随笔局限于卿卿我我的私人小生活的圈子,就减弱了随笔的思想性知识性特征。
孙犁的随笔,继承鲁迅以来的文学风格,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书写时代的最强音,为新时期的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三位文学前辈站在时代高峰上的宏大声音,成为作家说真话的楷模,影响了一个正在巨变的时代。
后来不少作家,正是受到他们的启迪,才加人随笔的行列,共同创造出繁花似锦的文学新天地。而现在的随笔却远离社会、疏远时代,作个人的无病呻吟。
即便在西方文学中,随笔也是以思想性和知识性见长的。随笔开始于英国,也特别繁荣于英国。但是,那些写琐碎生活的随笔却流传不广,反而那些哲学家的随笔都被翻译到中国来。
十八世纪后期,一位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写了两卷散文,题其书名曰《伊里亚随笔》。
培根是英国的哲学家,也是写随笔的高手。
十六世纪的法国人蒙田,也是著名的散文随笔大家。周国平写随笔就受蒙田的影响。
当然学任何人都不能死吞活剥,照猫画虎,而是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创新上下功夫。
尼采很热,但是如果都模仿尼采,就会产生许多疯子或偏执狂。学尼采要学他对上帝的怀疑和宣判,以及他大胆的论证精神。
现在人随笔要写生活常态,没必要担当哲学家的责任。随笔的社会性是不能抹杀的。
随笔如果不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不干预社会,那还不如笔记。
何况随笔与笔记是有区别的,笔记是不加思考只记下所看所读的内容,由于来不及整理,只是原始的记录。笔记要想整理为随笔,那还要来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加工提炼的功夫。如果只记录个人小心情或小圈子生活,那还不如去写日记方便。日记的隐秘性也比随笔强。
随笔不宜写那些非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应该多写理性的思考。
因为随笔本来就是从散文中脱离而来的比较有思想性的那部分文章。
总之,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是随笔的本质特征。随笔从散文中彻底脱离出来,也只能是议论性散文那一部分可以实现,叙事、抒情的散文无论怎么样,也难脱散文的干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4被浏览949分享邀请回答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文属于叙事性散文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