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所几乎与如何了解美国高中同龄的高中,才知道什么叫做

读懂美国高中的第一本书:名牌大学任你选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去秋今春,有两条消息格外抢眼:一是,2010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印度,达到127628名,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输出国,其中本科生的增加呈井喷之势,达到近4万名,是学年度的4倍;二是,2011年4月中旬,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最新调查结果,当今计划出国的中国学生中,7成是高中生,其中又有3成打算在高中阶段就出国留学。
与此相伴的,是国内如火如荼、要价不菲的留学中介服务,频繁的外国学校招生推介会,各高中争相开办年度学费几万甚至十几万人民币的留学直通班。中国高中生的学业负担被层层加码,国内的题山题海还不够,还要摞上洋学生的功课。
时常在报章杂志和互联网上看到,中国家长和学生一方面不满国内的高中教育现状,反感填鸭式教学的被动、枯燥,指望借留学美国,一举跳出“苦海”,再摆脱应试教育、唯分数论所带来的种种桎梏;另一方面,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和资料,对美国高中和升学过程的认识,仍局限于管窥蠡测。
留学美国高中,究竟能改变什么,学到什么,如何学?会遇上哪些困难和障碍,又有怎样的利好条件?美国名牌大学究竟奉行什么样的招生政策?为什么?除了分数之外,还需从哪些方面提前着手准备?被汹涌澎湃的留学潮裹挟着奋勇向前的中国学生与家长,远隔几千英里,对这些问题很难说清楚讲明白。
当谈到为什么想送孩子出国留学或为什么想留学时,饱经风霜的家长与稚嫩的孩子列举的理由极其相似,往往掺杂不少基于传说、想象的误解,而且依然停留在避开国内高考,轻松顺利升学的初级、狭隘甚至错误的阶段。如果说到美国当小留学生,把美国高中当做升入美国名校的跳板,学生迎头撞上的可能就是美国高考,就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学习、生活、心理全方位的挑战,不知国内的家长与学生,还会不会坚持自己的留学决定?
这一切,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刚刚走过的伴读历程。4年前,借老公调至美国工作的机会,我们全家跨入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儿子当时在国内已读了两年寄宿制初中,沉重的学习压力,让他每周五回家时,两眼总是布满血丝;他的疲惫、烦躁、对班级排名的恐惧,像潜在的阴影,影响着全家周末难得的团聚。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让他换个环境,感受不一样的美国高中教育;而对还是初中生的儿子来说,懵懂中只是想当然地认为,美国高中的日子肯定比中国高中的好过,对即将迎接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虽有所憧憬和担忧,却根本谈不上了解,更遑论心理准备。
对美国高中一无所知的,不仅仅是儿子。记得当时一位经历过女儿高考的同事对我说:“哦,美国高中,那好啊,孩子解放了,轻松了!”他的反应代表着不少中国家长对美国基础教育的片面认识。似乎到了美国,孩子嬉笑打闹间,不费吹灰之力,大学通知书便能信手拈来;再不用在国内千军万马抢过高考独木桥的血腥搏杀中,点灯熬油,浴血奋战。
当过中学教师的我,对美国高中教育以及大学招生过程的认识,也几乎为零。掌握的信息,仅限于道听途说、零碎的新闻报道。全家开拔前,曾虚心请教过刚把女儿从美国高中送入美国大学的夫妇,得到的忠告是:准备好,不单孩子,家长也要打一场硬仗!
他们如数家珍,嘴里冒出一串串“专业词汇”,什么AP、PSAT、SAT、SATⅡ、GPA,什么辅导员、PTA、选修课、英语强化课,什么大学理事会、成绩单,什么一场考试要8个小时……都被我像画画一样飞快地记了下来,但信息量太大,很难消化吸收。我越听越晕,扫盲的目的没达到,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疑虑和担忧。要真如此,孩子同样是牛马一般的学习机器,目标依然是成为长着两条腿的移动图书馆。美国高中与中国高中有什么两样?到了美国,有两件事更让我如坐针毡。一是儿子入学的评级测验,信心满满的他被英语语言能力拖了后腿,数学、英语都没能升入理想的班级。二是疫苗注射,没见过如此疯狂的护士,需要补上的5针疫苗,转眼之间全部飞进了儿子的胳膊,最后再贴上一张黑猩猩的小贴画,表扬他的勇敢。在陌生的环境中,好强的、十多岁的孩子学业上出师不利,又面临适应与过渡的多重困难,如再遇上像护士打针这般粗犷的管理和教学,孩子能迎头赶上吗?成功的几率有多少?除了英语和数理化,孩子还能收获些什么?美国高中究竟有没有中国的好?我们这一步到底走对了吗?
几个月过去后,从找对校车、找对教室、听懂老师布置的作业,到逐渐熟悉、适应美国同学间的交往方式,再到真正认清自己的学业水平、与美国同学的差距,儿子的内心历经多重煎熬后,有如升降机般忽上忽下的情绪渐渐平定下来,开始坦然面对在成绩上与国内班级时的巨大反差,并急起直追,我提到嗓子眼儿的心也总算放了回去。
从陪伴他熬夜苦读,送他学琴、做义工,到参加他的文艺演出、钢琴比赛、高中毕业典礼,我目睹他的挣扎与拼搏,感受他的失落与兴奋,分享他的挫折与成功,再紧跟他的脚步,一路跌跌撞撞走过4年。曾经只知道担心美国老师同学是否友善、美国高中作业多不多、功课难不难的初中生,渐渐变成有目标、有理想,懂得权衡、抉择、规划,珍视机会的青年,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选修的课程也越来越难,课余活动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充实,真有几分脱胎换骨的架势。
我脑海中还珍藏着儿子上美国高中的第一天,送他到校车站再目送校车远去的那一幕,当时的心情是何等忐忑不安;而这个夏天,我又将加入美国人的年度大迁徙——人和物塞满一车,再热热闹闹长途跋涉,送孩子进大学。忐忑依旧,可能还得加上深深的失落,好似空巢里孤单的老鸟,早已习惯小鸟在眼前晃来晃去的晨昏,如今他却直飞云霄,义无反顾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两个场景,相隔整整4个春秋,正好让我与儿子一道经历了完整的美国高中教育和大学升学过程,深刻感受到中美两国高中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两国高校千差万别的招生政策和过程,我也被迫“自学成才”,不仅有了感性的切身体会,更有一些理性的观察和思考。成功升入理想大学,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省吃俭用、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最终追求。但仅把上美国高中的目的,浓缩、简化成“减负”、轻松升学,恐怕过于肤浅,也错失其真正的教育精髓。如是以“减负”为目的到美国读书,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刚出“苦海”,又进“地狱”,而且折磨自己的远不止作业和考试。若只顾着如何拿高分、升大学,学生在美国高中的收获,也很可能与读中国高中没有质的区别,也就好似跑到美国来读了个中国高中。
其实,美国高中的好与坏、学业负担的轻与重、升学的易与难,都需要辩证地看待。因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只不过书本知识的教学,远非美国高中的全部办学目标;要完成美国高中学业,既可以非常轻松,也可能比国内更加艰难,好比登山,是选择海拔1000米还是5000米的山峰,由学生自己做主;同样道理,在美国升大学既易也难,4000多所高校,能容纳每一位想入读的高中毕业生,但要记住,公认的好大学并非对所有学生敞开大门。
就我看来,留学美国高中,学生真正的、最宝贵的收获,是除升学外的自我认识、独立意识、人格培养、规划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摆脱格式化、程序化的“万才一教”,有机会重新自我发现,学会选择,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领导才能和服务精神,这些才是美国高中独特的、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崇尚自力更生的美国社会的无价之宝。它们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远比那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得绵长而深远。
这种论调绝非不食人间烟火,或为沽名钓誉的痴人说梦,也非炊金馔玉、结驷连骑的贵族阶层教育观,恰恰相反,它才是深知稼穑艰难,不得不赤手空拳打天下的草根民众、工薪阶层子弟的实际到极致的受教育目的。因为它瞄准的,不仅是一纸大学文凭,更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饭碗、再保住饭碗,饭碗里不仅要有粗茶淡饭,自己还能有本事改善伙食,进而追求精神食粮、心灵自由,提高生活品质。
全球化早已不是口号,它的威力现代人个个都有切身体会。国内恨不得孩子自娘胎起就学英语、会用双语叫爹妈的滑稽现象以及留学潮本身,正是它的冲击所催生的产物。21世纪年轻一代的舞台是全世界,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生存、发展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靠的不是几场考试的分数,不只是那一纸大学文凭,而是人的探索欲望、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换个角度说,也许更为清楚:判断一位学生是否为精英,依据是考试分数;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社会精英,依据是什么?在社会这个百舸争流的大环境中,还有单纯的、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考试吗?还能凭借某几场考试分数,或者某所大学的一纸学士文凭,成为睥睨同辈的天之骄子吗?还能依靠十多年悬梁刺股换来的高分技能,驰骋于职场吗?没有官阶的显贵和财富的魔法,缺失祖宗的荫福和家族的庇护,箪食瓢饮人家,靠什么创家立业、撑门抵户?
目前每年培养几百万大学生、研究生的中国,缺的不是有文凭的人才,而是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有全球化视野、多元文化背景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因此,留美学什么,是希望、准备踏上征程的小留学生及家长们,需要首先自问、求解的难题。
除此之外,家长学生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小留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可能碰上一道道难关。随同因材施教而来的,是美国高中宽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较低期望值和几乎缺失的教师督导。学业的成败,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自身意愿、独自努力和家长管教。在国内接受过扎实的基础教育、对严师们耳提面命习惯到麻木的中国青少年,一旦转入美国高中,对突如其来的如此自由和放任,往往有些不知所措。
而因身在异乡、语言不同、思维方式差别、文化背景迥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与沟通障碍,价值观的冲击,与国内相差无几的学习负担,因无助而生的孤独,远比分数复杂烦琐的升学要求……多样的、全新的挑战会接踵而至。比如种族偏见,在中国校园内很难想象,但在美国,却是十分敏感、政治意味颇浓的普遍现象。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决定留学,家长与学生都需要在尽可能了解美国高中的前提下,对上述机遇与挑战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学生更应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风物长宜放眼量,全方位设计、规划自己的人生,最大限度地放飞年轻的心灵,让在唯分数论下一度被束缚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得到尽可能的舒展和满足。
还记得儿子进美国高中前,我带着他,拿着小本,上门求教前辈们,希望尽量多刺探一点“军情”,使他的求学经历更为顺畅。4年过去了,我把自己全景式“跟拍”的、刨根问底累积来的、一名小留学生从高中第一天到升入美国大学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把我们母子俩的所观、所感、所思、所获整理出来,向中国学生与家长,对美国高中教育、美国大学招生感兴趣的读者,作翔实、完整的介绍。
上述诸多问号,正是我在伴读过程中的审视和思考角度,也是希望借儿子的眼光观察、挖掘答案的角度,更是我写作此书的角度,解剖美国高中、美国大学招生过程的角度。因此书中的章节都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上,尽力深究其背后蕴藏的教育目的、意义或原因;在铺陈中美两国教育上的种种不同之余,更希望这些差异能给中国学生和家长、教育界和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思路,为我们聪明刻苦的下一代,为我们正在崛起的国家,创建更好的教育环境。
那些问号,也远非我一己之见、一己之力所能格物致知。书里提供的各种答案,在深度与准确度上,也有力不从心之处。虽希望自己的笔触有足够的功力,能像一位尽职的导游,带领大家穿越我这4年跋涉过的时空长廊,把沿途的高山流水、沙漠沟壑一一指点;更希望能像文学大家,行文笔饱墨酣,深刻犀利得如匕首投枪,可惜,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不小的距离。恳请宽容的读者,能把这距离留给笔者,也好当做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努力的目标。
欧阳红兵2011年6月于美国弗吉尼亚州
  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美国高中现行的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两条腿走路、因材施教的好处,就是能较大程度地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天性,呵护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自尊。
高中是人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一位青年的基础教育到此结束。不论是进入大学校门,还是就此参加工作,他们都将作为成年人,从此跨入社会。在定位上,美国的高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基地,更被当做就业的准备期、合格公民的摇篮。
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公益心、人文精神、探索欲望、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都是这个阶段要培养和大力倡导的教育内容。
美国的社会精英们,在担心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美国是否有足够的高质量劳动力的同时,也忧虑参与投票选举的普通公民比例是下降还是上升。而这两者,都与高中的教育密不可分。
美国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除高等教育受到全世界追捧外,中小学基础教育也有独到之处。
鉴于教育的地方自治政策,美国的基础教育被打上了深深的地方烙印,无论是教学内容、教育质量、评价方法,都缺乏统一的全国标准,这也造成了基础教育水平的极大地区差异。本章介绍的一系列美国高中概念、现象、学校管理与运作方面的内容,源于后面细述的许多教育现象、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招生的政策。
依据体制的不同,美国的高中,大体可分成传统公立学校、非传统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美国中小学里的私立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只占全美学龄人口的10%左右,但因其部分优秀代表声名在外,又因它们仍是目前招收小留学生的主要力量,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国家长和学生的目光。本章就试图撩起私立学校那层神秘的面纱,谈谈它的教学质量、高价的理由,与中国高中相比,美国高中整体上具有的一些普遍性特点。
因为美国公立高中在学校数量、学生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要介绍美国的高中教育,就绝对不能忽略其公立高中。
虽然目前美国公立中学只允许外国学生以交换生的身份留学一年,但越来越多的公立高中,已开始逐渐打破长期以来由私立高中垄断外国生源的局面,向小留学生敞开大门,加利福尼亚、马萨诸塞、亚利桑那、阿肯色、佛罗里达、伊利诺伊、弗吉尼亚、华盛顿等州,已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就连地处美国北端、距中国7000英里之遥的缅因州,其公立学校如欧洛诺高中(OronoHighSchool)、坎登坡高中(CamdenHillsRegionalHighSchool)等,都已经出现了黄皮肤的亚洲学生。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对美国公立学校的介绍,成为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
1.美国的学制
要说清楚美国的高中教育,必须先谈它的学制和它真正的管理者——学区。所以,烦请读者耐着性子,允许笔者由远及近一一叙述。
美国的学制与管理机制,与中国截然不同,尤其是后者,对习惯于无条件服从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中国家长来说,非常陌生。虽然美国中小学生也要经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但这种教育却极具地方特色,因为其主导者,不是联邦政府,也不是州政府,而是各地的学区教育委员会。正是它们,管着绝大部分美国学生在校的吃、穿、学、行。
在人、财、物上享有绝对权力的各地方学区,也决定着美国公立高中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其办学宗旨,就不可能仅囿于帮助学生备战高考、再全部送入高等学府;独立自主的美国私立学校,更是以崇尚高质量的人文熏陶、荡涤心灵的宗教信仰、社会精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而自居。
面对全球化浪潮,“一家独大”多年的美国人,把深入骨髓的危机意识放大、扩展至基础教育领域,处于特殊位置的高中,因此成为众矢之的而被大张挞伐。
和我们一样的K-12学制
与中国一样,美国的孩子从小到大,也上托儿所(NurserySchool)、幼儿园(Kindergarten)、小学、初中、高中。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需要花12年的时间。由此,美国人习惯把高等教育以前的学制称为K-12:幼儿园加12年的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
严格讲,美国没有完全统一的学制。虽设有教育部,但一直沿用教育地方自治的政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联邦政府均无直接管辖权。几乎所有的州或自治区都自设了上学年龄,只是具体要求不同,有五六岁必须上学的,也有七八岁的;大多数州要求学生至少上学到16岁,也有的要求到18岁。理论上说,美国学生至少要接受11年的义务教育。虽然小学至高中的学年数与中国相同,都是12年,学制的划分却五花八门,大体可分为“8-4”制、“6-3-3”制和“6-6”制,详情见表1-1。原则上,美国的高中指的是K-12学制的最后4年,即基础教育的第9至第12年级。但美国人的鲜明个性无处不在,中国严格的初中、高中的年级划分,并不适用于美国。比如,它的“初级高中”(JuniorHighSchool)与“初中”
(MiddleSchool),就常常让人稀里糊涂。
“初级高中”可能指7、8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一和初二;也可能包括7、8、9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一、初二、初三。这样的“初级高中”,其实就是中国的初中。
而美国的“初中”,则可能包括5~8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小学五年级至初二;也可能只有6、7、8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六年级至初二。因为“初级高中”、“初中”的概念不清,紧随其后的“高中”到底都有哪些年级的学生,美国各学区、各学校也就标准不一了。
本书所述的美国“高中”(HighSchool),主要指在美国比较普遍的四年制,包括9~12年级的学校。
和高等教育一样,美国的基础教育也分公立、私立。公立学校的初级教育主要传授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则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培训等。
因为美国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6~17岁的孩子都可以免费进入公立学校。对公立学校不满意的家长,可选择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的中等教育内容,则主要以各种科学知识为主,较少涉及职业培训。
据美国教育部数据,年度,美国共有中小学132656所,其中公立98916所,私立33740所。目前美国四年制公立高中大约有22000所。
美国近90%的孩子上公立学校。
分轨式教育:大学、工人或者士兵
发展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立高中作为美国义务教育的最后4年,大致担负起四重角色:为大学输送新生,为社会培养技术工人,输送劳动力,并兼顾替军队培养后备军。这叫“分轨”(Tracking)——按成绩或兴趣、意愿,把学生分送进不同的社会阶层。与中国的高中相比,后三者较有特色。
为了让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青年有一技之长,美国公立高中一般与当地的职业培训中心携手联办一系列课程,学生可在就读的高中和当地职业中心同时修课挣学分。拿到高中毕业文凭的同时,也有了一项基本技能。
高中生与大学生。他们不是正规的职业军人,平时受训时间有限,学业或工作并不受影响。并且,军队可以为他们提供大学奖学金,还可以让他们享受多种军人福利。不少学生因负担不起大学学费,便借参军来完成学业。但国家发出征召令时,他们就必须披甲上阵。参加后备军的条件是必年满18周岁或以上。在公立高中,征兵宣传画随处可见。
由于其肩上的四副重担,在文化知识的传播上,美国公立高中把普及教育放在首位,但也提供足够空间给能力与动力十足的青年,向社会的精英阶层进军,如开设大学先修课(AP)、国际学士文凭课(IBDP)等。高中与大学一样,实行学分制、选课制。课程范围广,难度层次多,学生有充足的选择。教材的讲解、教师的要求大多点到为止,教育目的是普及知识而不是让人人都当专家。考题也大多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适当运用,与国内高中考试里难题偏题怪题满天飞,差别很大。
不论如何“分轨”,学生终将踏入社会。承担着超过八成高中生培养重任的公立高中,也把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实用的知识技能,融入日常的教育中,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这部分内容,不仅包括上述职业培训,还包含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更囊括了热心公益、服务精神、尊重他人、礼貌守纪等方面的教育。
美国公立高中还大都注意强化学校与所在县、市、镇的联系,把教育阵地前移,教育内容扩大化、实用化,有意识地设计各类广义的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了解和掌握课堂之外所必需的生活、工作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就业、成人做准备。
美国许多高中甚至小学开展的“职业日”教学项目,就是这种教育实用性的一种体现。谈及职业规划,似乎属于大学生操心的范围,美国中小学却早早动手,把各行业的成功人士请到学校与学生互动,通过听他们介绍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交流从业心得和体会,让学生们对各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从业要求、知识储备等有具体而真实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凭想象,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
以上的教育,无论是品德方面还是就业技能方面,还是社会知识方面,都与学生的高中成绩或以后的学历高低没有关系,它们是作为“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全体公民的品质高低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有别于公立高中教育大众的任务,美国的私立高中历来是精英阶层的摇篮。直至20世纪60年代,还有“输送者”(Feeder)和“管道”(Pipeline)一说:八大常春藤盟校的主要生源,就是某些著名私立高中的毕业生。那时候的名校招生办公室,都有一张“上家”名单,包括像马萨诸塞州的PhillipsAcademy、新罕布什尔州(NewHampshire)的PhillipsExeterAcademy、纽约市的HoraceMann等著名私立高中。
这些私立高中好似架设了管道,直接把自己的毕业生“喂进”培养社会精英的高等学府。一到招生季节,大学的招生官员找出“输送者”名单,给熟识的私立高中升学辅导员打几个电话,新一届大学生名单便基本确定。
那个年代的私立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都能一手接过高中毕业证,一手拿到知名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因此,私立高中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大学预备教育,在课程难度与科目数量、学习习惯与研究方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展开教学,以便学生能顺利对接。
除此之外,私立高中还培养与精英阶层相匹配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健康生活习惯等,重视艺术与体育方面的教育。难怪美国四年制私立高中大都冠名“预备校”(PrepSchool或CollegePreparatorySchool),学生不“预备”别的,预备直接上大学。
“美国梦”没那么简单
目前美国国内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论甚嚣尘上,上至大学下到小学,美国教育的整个体系都吵嚷着非变不可。因为高中是基础教育产业链的终端、高等教育生源的供给站,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其毕业生既是进入社会公民行列的“成品”,又是关乎高等教育成败的“原料”,不论对哪一端,其质量的好坏、高低都至关重要,因此成为焦点中的焦点、教育改革口水战的主战场。
呼吁和支持改革的声音说,美国的中等教育破败不堪,亟待整治,这个论点在2008年的《200万分钟》和2010年的《等待超人》等纪录片中得以体现。
美国商界强人罗伯特·康普顿(RobertCompton)组织团队,花了两年时间,跟拍三所一流高中的6名高中生,记录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制作完成了争议极大的《200万分钟》,这6名高中生分别来自于美国、印度和中国。在4年高中、超过200万分钟的时间里,中国和印度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远超美国同龄人。连风险投资商都反串起教育改革家了,似乎能说明美国基础教育已经惨不忍睹,百孔千疮。
IT领袖比尔·盖茨加盟制作,并于2010年秋在全美国电影院线播出的《等待超人》,提及当时一个美国高中生的教育费用,较1971年翻了一番,但学术成绩却停滞不前;在30个发达国家学生参与的学业水平评比中,美国学生几乎项项下游:数学第25位,科学第21位……只有一项例外:自信第一。
美国政界人士也在为教育改革推波助澜。奥巴马总统提名教育部长邓肯时,谈到了美国学校现状:“目前美国基础教育确实明显落后,每5个学童中,有3名无法达到该年龄应有的阅读或计算的能力;每4个高中生中,就有1名辍学。跟其他努力推广数理科学教育的国家相比,美国已失去竞争力。”
那为大学输送的新生质量又如何呢?
由美国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GovernorsAssociation)创办的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进行过一次调查,访问了300名大学新生教师,得出的结果如下:70%的教师认为学生们不能理解复杂的阅读材料;66%认为学生们不会分析性思考;65%认为学生们缺乏适当的工作和学习习惯;62%认为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很差;59%认为学生们不懂如何做研究;55%认为学生们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近1/3的美国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达到上大学的标准,40%的大学新生,必须上大学为之专门开设的补习课。
日的《纽约时报》报道,2009年,纽约市高中生的毕业率为64%,其中为大学学习或就业做好准备者只有23%,即拿到高中毕业证的学生中,真正合格的大学新生还不到一半。比起纽约州其他城市,纽约市的高中毕业生质量还算高的。水牛城、罗切斯特、雪城和杨克斯等市,合乎大学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不足17%,其中罗切斯特的合格率只有5%。
美国高中的教育现状如此糟糕,但社会与科技发展又如此迅速,对它相应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带去更大的压力,所以,不论公立、私立,美国高中都遇上了新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跨入新世纪后,美国公立高中仍照搬50甚至60年前的老套路,显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时的“分轨”的情况是这样:高中毕业生中20%进大学深造,成为社会精英;30%有一技之长,成为会计、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或其他不需要大学文凭的职员或技工;其余50%,出了高中校门就是合格的普通劳动力。但如今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低下的岗位早已转移至别的国家或消失,新兴的职业岗位不是仅靠高中知识就可以应付的。
那种跨出高中校门即进公司企业、谋到养活终生铁饭碗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美国梦”的门槛,早已水涨船高。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让大学教育渐成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要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中谋一份收入稍宽裕的工作,大多数学生都需要接受大学教育。据估计,目前85%的工作岗位和几乎90%的增长最迅速、收入最好的工作岗位,需要大学及以上教育。即便现今的制造业,也大多需要从业者具有超过高中生水平的专业技能。
除前途外,人们也不得不考虑“钱途”。目前美国高中学历者的收入,只相当于大学学历者的1/3;30年前,这个数字是50%。2005年,有本科文凭者的年度平均收入为5.4万美元,而高中辍学者仅为2万美元左右。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大学。美国的公立高中面临前所未有的过渡教育、衔接教育的压力。
私立高中同样不能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陈陈相因而依旧独步天下。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舆论的监督,为营造多样化的校园文化,美国著名高等学府纷纷调整招生政策,降低以前“输送者”的“供货”比例,录取的公立高中毕业生逐渐增加。而名牌大学的新生名额却很难随之增加,所以花高价让孩子读私立高中也不能保证他们能进入名牌大学。所以,许多家长在决定是否要花大价钱让孩子读私立高中上,瞻前顾后。
近几年,经济不景气,钱包“减肥”,所以私立高中的生源开始受到影响。如今很多美国的私立高中也积极寻求革新:一方面努力为自己的学生谋求更好出路;另一方面还加强宣传,四处扩张生源。到中国招生,就是对策之一。
不论公立、私立,高中教育都必须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爆炸和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年轻人学习知识、相互沟通、联系世界的方式方法;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凭双手吃饭,而是要靠脑子吃饭。要在21世纪做合格的、有竞争力的公民,必须懂得怎样正确思考,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把好奇心持续下去,好奇的范围从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深入、延续到科学上的探索发现,并具有判断性的思考能力,比能当一座活图书馆的本事,更加重要。
这些技能不再为精英阶层所垄断,而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但美国人却在感叹,他们的高中甚至最好的高中,根本就没设置教学生如何思考的课程。
那么,美国高中还有先进性吗?与中国高中相比,它还有哪些特色?公立高中与私立高中都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就进一步比较性地描述二者的种类、现状与特点。
2.美国公立高中的魅力所在
从资金来源上讲,美国的K-12学校主要分两大类:公立和私立,公立中又主要分传统公立校、磁石校(MagnetSchool)和特许校(CharterSchool)。另有虚拟学校(VirtualSchool),即没有教室、校园的学校,学生在家通过网络接受教师辅导,实质就是采用远程教育的网络学校。
虚拟学校主要针对在家学习的孩子而开办,其中有以营利为目的、需交纳学费的私立学校,也有公立学区为本州或本学区居民开办的、免费或交少量费用的学校。这些学校自有一套系统和办法,如定期检查作业、定期测验、定期家长会、期末考试等,以跟踪和保证教学质量。虚拟高中也颁发高中毕业文凭。因其学生人数和影响都极为有限,本书自此略过不提。
目前美国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战,主要针对的就是公立教育系统。看完前面关于教改的描述,你可能会觉得美国的高中,尤其是公立高中似乎已如明日黄花,不再值得留恋,但现实远非如此。
纳税人建校,基金会辅助
美国的“公立”有别于“国立”。教育属地方自治,没有“国立”学校。其教育体系里所谓公立学校,是指由地方的学区或者某个城市的公立学校系统牵头、用纳税人的钱建立的学校,其90%以上的经费来自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从这个角度说,美国学校中的“公立”,实则是“纳税人立”。
除磁石校和特许校外,传统的公立学校采取划片收生的招生原则,以学生家庭住址是否在校区作为唯一要求。家长只需填完相关表格,学校没有任何借口不收学生,更不存在赞助费问题。少数极负盛名的公立学校也实行择优录取,如纽约市的公立高中史岱文生(StuyvesantHighSchool),住在纽约市5个行政区的学生,必须经过入学考试才能进入这所学校。它的录取率大约为3%,比哈佛、耶鲁等名校还低。
美国公立中小学的义务教育原本进行得比较彻底,法律禁止公立学校向学生收取任何形式的学费、杂费、书费、材料费和交通费,绝大多数学校也不要求穿校服。所有教科书由学区统一购买,存放于各学校图书馆,开学后发给学生使用,课程结束后再收回,循环使用。丢失或非正常损坏,使用者要负责赔偿。学生们除置办一两套体育课服装、少量纸笔和作业本外,只需要支出午餐费用即可。并且,联邦法律还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必须向符合低收入标准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或减价早、午餐。
但因经济不景气,教育经费被大幅削减,一些州公立学校开始向钱看,部分学校美术课开始收材料费,课后俱乐部收费,放学后开设各种名目的有偿培训班,上图书馆借书要交钱,体育运动课要交钱……有的州甚至取消贫困家庭学生的免费午餐,取消免费校车服务,义务教育已经面临危机。
为了与时俱进,美国的公立学校开始开源节流,很多学校成立基金会来解决资金困难等。在全国近14000个学区中,大约有5000个开始在财政上部分依靠基金会。公立学校基金会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加利福尼亚和马萨诸塞州,其筹措的善款,主要满足学校的一些基本需要,如图书馆书籍供给、教室用品补足等。在佛罗里达州,为筹款专门设计的车牌,当地居民每买一块,州政府就捐15美元给教育基金会。
小政府大社会
供养着公立学校的纳税人有极大的发言权,又由于教育地方自治的传统,各学区自订教学大纲,全美国公立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各学区的教学内容、方法时常引发市民争议,连要不要教进化论、全球变暖等,都可能会拿出来全民大讨论,争个脸红脖子粗。
各州公立学校校园设备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课程内容与难度、评价体系千差万别,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学区的同一年级学生,学业内容可能完全不同,即便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选修同一科目的学生,老师不同,学习内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联邦政府管不了地方学区,州政府的教育条例每年增加,大多只针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内容由于要满足各利益团体的要求,课程大纲包罗万象,任由上课教师选取讲授重点,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美国的教师工会势力强大,教师上岗两年,无论业绩好坏,便成终身教师,等于端上了铁饭碗,要解雇不称职教员,几乎没有可能。纪录片《等待超人》中提到一组数据,美国的医生与律师丢执照的比例分别为57∶1和97∶1,而教师为2500∶1!美国教师对学生学业要求相对宽松,所以,美国学生某些科目的平均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不断拉大,最典型的就是数理科目。
公立学校的绝大部分经费依靠地方财政拨款,地方税收的丰厚与否,直接影响当地的校舍与师资力量建设,进而影响公共教育质量。也就是说,各地财政状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美国各地区公立中小学教学水平差别巨大。富裕学区房产税高,学校经费充足,所以当地的学校的校园可以建设得很优美,可以使用世界级水平的设备,师资力量雄厚;贫穷地区税收低,教育经费不足,所以当地的校舍破旧,学生不思进取,教师得不到尊重,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职业水准下滑。
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好的学区名声在外,房价上涨,税收增加,教育质量越来越好;差的学区臭名远扬,家长们学孟母三迁,房产贬值,税收减少,教育水平越来越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学生的出勤率、高中毕业率和校园安全,在美国都属最差之列。
地方公立学校如要享受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必须接受联邦政府的一些标准和要求。通过提供教育经费,联邦政府在逐渐影响地方自治的公共教育。例如,前面提到过的小布什政府于2001年通过的“一个都不落”联邦法案,如果想得到联邦教育经费,各州必须制定本州的基本教学标准并让本州的学校按照标准参加测试。自此,各州出台了一些标准,各学校要参加标准考试,检测教学质量。
2010年6月,奥巴马政府推出《共同核心州际标准》(CommonCoreStateStandards),旨在统一全国中小学英文、数学的教学标准。于当年8月2日前宣布采纳此标准的州,将有更大机会从联邦政府40亿美元的教育拨款中分得一杯羹。即便如此,得克萨斯、阿拉斯加两州也表示不参加。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专家们头痛不已——美国各地中小学教学标准千差万别。以数学为例,有的州注重计算能力,有的看重抽象思维,顾及各地教学标准制定出一个统一标准绝非容易。全国统一教学标准制定好后,得州教育总监罗伯特·斯科特(RobertScott)宣称,他们州拒绝遵守,要保留“决定得州学子在公立学校学习内容的最高权责”。
大社会与小政府的博弈,不仅直接带来美国基础教育的地区化、碎片化,国家统一的教育标准的缺失,导致教学内容、评定标准等难有质量保证,各地教育水平的极不平衡,也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高等院校的招生。正由于基础教育浓厚的地方色彩,美国的标准化考试才越发有市场,也才引出关于SAT、ACT等考试的必要性、真实作用的全社会范围唇枪舌战。
美式素质教育,不只是喊口号
通常人们提及美中两国教育的区别,往往着眼于素质教育对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对创造力的遏制。美国中小学尤其是公立高中的教育里,受重视的不仅是前面提到的普及知识,更有培训生活技能、灌输公民道德、鼓励兴趣特长、提倡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课程。从这个角度看,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美中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在就业与生存竞争的残酷现实面前,在价值观单一、教学质量考评标准单一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素质教育大都停留在口号上。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对素质教育只能敬而远之,说一套做一套。学生成了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就连学音乐,重点也是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以更好地晋级,而非学会理解和欣赏音乐;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探索欲、个性特长,大部分被扼杀。在唯分数论的前提下,做题、考高分,成了绝大多数学校、家长、学生共同也是唯一的追求,很多高中的教学活动只围绕高考和升学来展开;分数代表一切,说明一切。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基本社会生活能力的掌握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已退居中国高中教育任务的枝端末节。为了应付考试,体育、美术、音乐教育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几门课的课时可以被随意挤占;历史课成了要点背诵课,教师勾画考点,学生记住人名、时间、地点、历史事件就够了,很少被要求思考、解释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发生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很多中国高中科学课的教学,只是科学知识的教学课,而不是按照科学研究、发现真理的顺序引导学生独立去发现。科学课上需要的实验能免则免,学生只是被要求记住大量科学事实,所以,自然不会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提出假设,不知道做实验检测,不知道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中国绝大部分高中生没有时间、空间和机会去挖掘和发展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小时候爱提问题的孩子,在学校待久了,反而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而真理和科学的发现大都源自于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和猜想。如果孩子对这个世界没有探索的欲望,一点好奇心都没有,他又怎么可能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呢?
美国的高中教育不可能免俗,它也有应试教育的成分,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同样有着明显的功利色彩。美国高等院校的招生标准,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引导着高中教育,它们同样做不到不管分数,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科学分析方法的培养、创新与探索欲望的激发。这一点,大家看了后面的《收生规则与潜规则》后会有同感。
但美国高中在重视分数的同时,也会腾出精力另辟蹊径,把学生以后需要的各项基本生活和工作能力,美国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和“良民”要求,融汇在严谨而宽泛的课程设置、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发展和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寻找、认清并定位自己的价值,培养他们统筹规划、自我设计与督导的能力、组织和领导才能等。
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美国高中现行的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两条腿走路、因材施教的好处,就是能较大程度地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天性,呵护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自尊。美国中小学实验课程设置得较多,这样能引导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使他们形成独立地探索和观察自然的能力。
另外,美国高中不把学生当做象牙塔内的金丝鸟,割裂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是为他们提供大量接触、了解、认识、融入社会的机会,帮助他们能在走出校门后,顺利从学生转化成合格的公民。
  中国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长期停留在弘扬英雄主义的阶段,即便是普通的善行义施,也要放大、拔高成伟人壮举。但这种英雄观的教育近几年也逐渐不被提起,曾经深入几代中国学生的英雄形象也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像邱少云、草原英雄小姐妹、张海迪、赖宁等。对今天的高中生来说,这些英雄人物都已经尘封进历史,他们现在只崇拜应试能手、高考状元、文体明星和商业巨贾。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斥着分数至上和金钱至上。这是很可悲,也是很可怕的。因为一切技能和知识,离开了人性的光彩,就毫无价值可言;缺乏社会道义和基本人性的满腹经纶者,有可能成为祸害人民与社会的怪物。
但是并不是说要重拾“英雄观”的教育,因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并不等于英雄主义的崇高和伟大。面对全体学生这一宽泛教育对象时,被精心塑造的英雄们总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战无不胜、包治百病的法力。对于最终需要走向社会,成为普通、合格“社会人”的广大高中生来说,向其灌输怜弱惜贫、关心社会、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奉献精神等作为“人”最起码的品德素养和价值观,比起促其勇攀一座座思想道德的高峰,似乎更为实用,也更有必要。
美国高中里受欢迎的不是学习尖子,而是乐于助人的模范和才艺能手;学校不评选“三好”学生,却表扬关爱同学、为集体做出小小贡献或学业上有明显进步的普通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和服务精神,美国还专门成立全国性优秀学生组织;美国学校还很重视奉献社会,名牌大学招生时会注重考查申请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情况,这些都是美式思想道德教育、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中国教师的责任心不容针砭,备课、讲课、批作业,样样精心,恨不得所有学生都成龙成凤;学生有所进步,取得优异成绩,当老师的比家长还激动。
但中国老师在言传身教时,往往有着家长作风式的权威与霸道,恨铁不成钢,动辄批评、指责、呵斥学生。
美式教育则凸显人性化的一面、对个体的尊重和学生自尊自信的呵护,对教育心理学的灵活运用,是我做过老师、身为母亲感受最深的一面。
美国高中的素质教育,有着强大的后盾,除了有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法律环境等的支撑外,还受美国大学招生政策的支配,能更好地被实施。读者会从后面有关升大学的介绍中,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美式教育:“赢得未来”
毋庸讳言,美国的高中教育也有很多问题和缺陷,在后面的叙述中还会一一提及。但是美国毕竟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国,它的公共教育、基础教育质量到底如何,不言而喻。
受到全世界追捧的美国高等学府,其学术成就、科技创新水平有目共睹。大学里除少量外国留学生外,大部分仍是美国学生。如果这些年轻人从小学业轻松、只玩不学,缺乏良好扎实的基础教育,怎么可能进了大学,就能瞬间迸发出令人称道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中国普遍传扬的“美国人不在乎分数”、“美国学生学业负担少”的观点算是有失偏颇了。国人大多知道被称作美国高考的SAT,却鲜有人了解这之前的PSAT考试。通过这个每年10月10、11年级即高二、高三学生参加的全国性大考,会评出多项荣誉称号,并颁发奖金。
美国为表扬、鼓励中小学生在课堂内积极上进、争取高分,还自1983年起专门设立了“总统教育奖项目”,获奖学生能收到一封由白宫出具的、现任美国总统签名的贺信,印着美国总统封印和现任美国总统、教育部长以及所在学校校长联合签名的奖状,这一荣誉的遴选就取决于学生分数的高低和成绩的进步情况。
美国是个宣称自由至上的国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多学少、学文学理,全凭学生自己做主,尽管如此,学生在心理上的学业负担还是挺重的。以美国市郊普通高中里打算入读好大学的高中生为例,他们需要选修大学先修课2011年美国总统教育奖“杰出学术卓越奖”奖状(AP)或国际学士文凭课(IBDP),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发展业余爱好和特长,做义工培养公益心责任感、奉献社会,准备、应付多种标准化考试,其压力之大、付出时间之多,比起忧虑高考分数的中国高中生,有过之无不及。
美国部分学生曾用数字“4”概述自己的高中生活:一连4年,每天只睡4个小时,每天要喝4杯拿铁咖啡才熬得过去,每门功课要争取4分,4年高中平均成绩GPA要4分以上。有了这样的学习强度和学业要求,恐怕所谓“轻松”一说,实在是太冤枉美国的优秀高中生了。
美国高质量的公立学校很多,它们很多教学条件、质量与师资水平、学生成绩和能力,都相当出色甚至世界一流。如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为全美第一的弗吉尼亚州公立高中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学校有天文与天体物理、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自动化与机器人、光学和物理学、能源系统、大脑神经系统等13个科学实验室;学生毕业前要完成一项较大的研究课题,90%的课题在学校实验室完成,10%在校外科研机构、政府、公司或大学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学生SAT平均成绩达到2200多分(总分2400分)。虽然学校也做升学辅导,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比例也相当高,但学校的指导思想不是让这些有潜力的学生成为移动图书馆、考试机器,而是鼓励他们在科学上探索研究。单这一点,就让我们深感不如啊。
美国公立高中这套素质教育体系,是随着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情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也就决定了它不能因循守旧,而必须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革。美国人总说,美国人从不满足,美国人需要变革,在美国永远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作为世界性的超级大国,美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危机、忧患意识,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自我批评与检讨,实为自我激励的重要环节。奥巴马总统2011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要“赢得未来”,就必须重视教育、增加对教育的投资,进行教育改革,以便培养出能与世界各国竞争的21世纪顶尖人才。
高中生无论是准备就业还是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作为青年人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关卡,高中都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整个国家的未来都面临危险。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尽可能让高中教育更有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公民、有竞争力的科学、经济、技术排头兵,美国人一直在思考和行动。
3.非传统公立学校走俏
磁石校和特许校,属于公立学校中比较特殊的类别,也是学生与家长在选择公立学校时,比较关注的一类学校。跟传统公立学校一样,它们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创办的,也都不许向学生收取学费。但在管理、教学理念或教育方法上,这类学校却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虽然与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公立学校相比,磁石校、特许校还是小兄弟,但它们已用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让其“大哥”也艳羡的声誉和大量生源。
在某些传统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学区,磁石校与特许校为读不起私立学校的美国学生提供了择校的机会。又因为在管理、运作、享受的经费上与传统公立学校有所不同,追求个性和教学质量,在当今的美国公立教育体系中,此二者越来越引人注目。
带磁场的学校
要说公立学校尤其是公立高中里的优秀代表,磁石校占据半壁江山。磁石校,顾名思义就是像磁石一样有吸引力的学校,它能把学生“吸”上校车,“吸”进校园和教室。怎么吸?靠特色!
磁石校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衷是反对当时美国严重的种族歧视,提倡并鼓励公立学校取消种族隔离。传统公立学校采用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只能选择自家房产所在学区的学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学校打破或扩大传统的学区界限,允许别的学区学生入读。但要让学生自愿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让学生家长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到一个陌生的地区读书,校方必须提供有吸引力的学习项目或学习环境。因此,最初磁石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打破种族隔离,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年,联邦法院将磁石校作为抵制种族隔离的办法之一,大力推广,磁石校的数量激增。除单独的磁石校外,有些传统公立学校内还有推行磁石计划的“校内校”。磁石校分为磁石小学、磁石中学、磁石高中,也有涵盖小学到高中各年级的磁石学校。大多数磁石校或“校内磁石校”都建在都市。
美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都市大学区有磁石校。目前美国大约有各种类别的磁石校4000所。学年度,入读磁石校的中小学生超过200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磁石校的政治色彩难觅踪迹,但当初竭力追求的特色渐渐成为“特色”,比如目前美国的磁石校大多提供特殊课程,如关于科学、技术、表演艺术等的课程,或者使用一些特殊的教育、指导方法,如加德纳学习模式(Gardner’sLearningStyles,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如今的磁石校,校区比传统公立学校大很多,又以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水平高超过同地区的公立学校,因此成了香饽饽,以至于“吸”来的生源太多,仅能满足10%~20%的申请人需求。虽然磁石校仍高唱革命老歌——在公立学校系统中扮演“提高族裔多样性、鼓励学生家庭自愿抵制种族隔离”的角色,但作战阵地早已转移,他们绝大多数都通过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让自己出类拔萃。
2010年,得克萨斯州一个名为“高危儿童”(ChildrenatRisk)的组织,举办了最佳公立高中排名,前两名均被磁石校占据。在201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全美100所最佳高中”里,磁石校占了49席,第一名就是得州的天才磁石校(TheSchoolfortheTalentedandGifted)。它也是这项排名、2009的三届第一,2008年名列第二。在全国磁石校排名中,这所学校名列第三。这是一所只收9~12年级学生的高中,以文理兼修、大学先修课、小班教学为特色,其2009年共48名毕业生,申请到的大学奖、助学金共约1600万美元!磁石校里的高中,一定意义上已成重点校。这里的所谓的“重点”,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重点”——学习成绩好的尖子生多。之所以下这样的定论,是因为《新闻周刊》排名依据的唯一指标,就是各所高中里学生选修大学课程的多少和成绩高低(有关高中排名的情况,请参见“理智选‘美’”部分。
前面提到过的、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全美最佳高中”排名里,位居全国第一的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就是一所磁石校。笔者曾去参观过,跟很多普通的美国高中一样,学校没有围墙,教学楼外观看起来很朴素,甚至可以说简陋,路口的校徽雕塑却异常抢眼。
学校虽然位于弗吉尼亚州北部的亚历山大县(AlexandriaCounty),但多次被评为全美第一的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校徽雕塑它的招生范围还包括周边其他5县。新生录取自每年9月开始,对科技感兴趣、上完代数Ⅰ或以上级别数学课程的8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二),才有资格递交申请。两三个月以后,学校会组织一次长达4个半小时的入学考试,择优录取。除享受当地公立学校的划拨款项外,作为“州长校”(Governor’sSchool),它还能收到弗吉尼亚州政府的资助。学生家长和当地商界领袖,也为它成立了专门的伙伴基金。
极受家长青睐的纽约市亨特学院附属学校(HunterCollegeCampusSchools),也是一所择优录取考生的公立磁石校。它分小学部和中学部,中学部招收7~12年级的学生,生源来自纽约市五大行政区,毕业生中将有近半数升入美国名校。这个学校的申请人数也异常众多,竞争异常激烈。
如此“重点中学”
磁石校名声越来越响,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却随之迎来了新的问题。与传统公立学校相比,磁石校倒是努力减少了学生中少数族裔和多数族裔(即白人)之间数量的悬殊,但磁石学校其他方面却也和普通公立学校拉开了距离:磁石校几乎没有贫困生,很少有学生够资格申请免费早、午餐的,双亲家庭学生多,学生父母大学以上学历的多,父母都有工作的多……就连花在每位学生身上的钱,也比传统公立学校多。
原本磁石校只是公立学校的一个分支,地方财政在拨款时并不另眼相待,但磁石校能拿到一些公司企业的赞助或捐赠,有的还能从州政府手中领取反种族隔离基金,联邦基金里也有支持磁石校的款项。
因为以上现象,磁石校在为自己“吸”出名声的同时,也“吸”来了种种指责。一方面它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免费公共教育,起到教学带头校、示范校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某些传统教育重灾区的教学水平,但另一方面磁石校吸走了自己所在学区,甚至邻近学区其他公立学校的各类尖子生,卷走了这些学校的辩论队、校报编辑、乐队首席……甚至抢走了一些本该公立学校所有的共享资源,让其他学校羡而生妒。它在努力消弭种族隔离的同时,也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隔离:不同学习能力之间的隔离,因为最聪明、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被吸进了磁石校的校园。
加之磁石校将大部分申请人拒之门外(1/3的磁石校是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学生),很难分辨清楚,哪些人群应该是而哪些又真正是磁石校的受益者。
既然在招生时就挑挑拣拣,用成绩高低、个人行为和表现的好坏等作为录取标准,低收入家庭学生、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残障学生的比例都比相邻的公立学校低,那么磁石校还是为了全体纳税人而设立的公立学校吗?在公立教育体系中,呵护这样一批“特权者”,有必要吗?既然公立学校中的磁石校“效用”这么明显,为什么不把所有公立学校通通改成磁石校?明眼人会发现,这些指责均不涉及磁石校的教学质量。当然,磁石校的学生、家长是不会提出上述质问的。
  尽管如此,磁石校的申请人数依旧巨多,它的申请人数是实际学生人数的十倍以上。要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需要查清具体的校区和它们的具体招生要求。前面已经提到,大约1/3的磁石校录取标准是成绩高低;其他还有“邻里优先”、“先到先收”、“抽签决定”、“低收入家庭学生优先”等录取标准。“邻里优先”指的是某些磁石校,允许自己所在学区的学生不参加其他甄选,直接入读。选择这样的磁石校,只需搬入相应学区。“先到先收”这个标准就需要申请人要尽早与校方联系、尽早递交申请表了。如遇到“抽签决定”,只好多递交几次申请,乞求上天垂怜能“抽”到你了。
家长学生在艳羡磁石校超越邻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清楚认识到,这类学校的学习压力和同学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超越邻校。笔者有位熟人的女儿,考进了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一所校内磁石校,成为全县海选出的100名优秀生之一,但开学不久他们就后悔了。如仍在原来的高中,她能比较轻松地保持住尖子生的地位,但在新的学校,要当尖子里的尖子,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磁石校多样化的族裔构成、学校离家较远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并且,它们提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立“军令状”的学校
由于传统公立学校的种种弊端,另一种公立学校应运而生,这就是“特许校”,又叫“契约校”,简单讲就是“公办民管”:一些认为传统公立学校无法满足其要求的教师、家长、地方领袖以及民间机构等,自找校舍,再向政府要钱,申请自行组建学校,接受政府监督。它们用保证教学质量为条件,从当地政府手中“换来”管理上的自由,但必须遵守联邦教育法所有条款。
之所以说它是“公办民管”,是因为从运营资金的主要来源上讲,特许校仍属于公立学校,但创办者和管理者,却是独立于州政府或当地政府的某社团、组织、机构,在课程内容的制定、教学方式的采纳和创新、教职员工的聘用等方面,比公立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这类学校与政府部门签订有如军令状似的法律合同或特许状,有效期一般3至5年,逐项陈述其办学理念、服务对象、教学目标及质量,承诺接受当地公共教育体系的统一测评,学生成绩达到所要求的水平。教育质量达标者,由州政府决定是否续约;未达标者,特许状有可能被收回,学校关闭。
按照美国教育部的总结,创办特许学校有三大原因:一是推行某种教育理念,二是为了脱离官僚体制的约束,三是服务于特殊群体。总之,创办特许校的人,通常对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或周边的学校不满意。
“特许状”这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新英格兰教育家瑞·巴迪(RayBudde)建议,地方教育委员会颁发给部分老师特许状,允许他们进行教育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费城出现了被称为特许校的“校内校”。实验成功后,其他地区开始效仿。
明尼苏达州的教育家们为特许校提炼出三种根本价值:机会、选择和责任,并最终于1991年通过了美国第一部特许校法。第二年,加利福尼亚州跟进。受惠于民众和社会的鼎力支持,在常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不佳的地区,特许校的数量迅猛增加。
根据美国教育部数据,2010年2月,全美有40个州、首都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特许学校法,其余10州未获通过,包括缅因、肯塔基、阿拉巴马、西弗吉尼亚等州。学年,全美有特许学校3560所,其中55%坐落在城市,22%在市郊,8%在城镇,另有15%在乡村。从年,入读特许校的美国学生从34万上升到130万,翻了近三倍。
各州制定的特许学校法都不一样,各具特色,连指定的特许学校授权机构都不一致,有的是学区授权,有的是州教育厅、社区大学,甚至州立大学授权等。
如加州就有三类机构有权审批特许校:学区管理委员会,区县教育委员会和州教育委员会。虽然如此,“特许状”性质都一样,就是一纸业绩合约:“军令状”,详细规定学校的任务、目标、教学项目、生源范围、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及学校业绩的测评办法。没实现,学校就得关门走人。
由于创立特许学校的初衷就是要争取“量体裁衣”,因此特许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均以“奇”制胜,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具体要求。
再如带宗教和土耳其文化色彩的特许校,常被称作“土耳其学校”,现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特许学校系列之一,目前已在全美25个州开设了120所特许校。在得克萨斯州,它们还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和谐校”(HarmonySchools),以数学、科学、技术的教育为特色,33所和谐学校每年分享1亿美元的税收基金。
特许校还必须突出残障学生的需求,如纽约东哈莱姆的孤僻症特许校,师生比例达到一比一。虚拟特许校(网校)也开始浮出水面。2010年,南卡罗莱纳州就开了一家名为校长学院(theProvostAcademy)的公立、免费虚拟特许高中,不费一砖一瓦,招来学生1500名。
与传统公立学校按学生家庭住址划片区收生不同,特许校是为满足某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特殊教学要求才成立的,因此其收生范围和条件,自创校之初就写在了特许状上,必须公正、公开地对照执行,不允许以分数划线。与传统公立学校相比,特许校能容纳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中等大小的特许校平均每个有242名学生,传统公立学校是539名。
由于自由度高、灵活性大,能更好地了解并适应当地学生特点及家长要求,有多种不同课程、教学方法可供选择,在某些地区特许校口碑甚佳,名额极其抢手。但因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往往一个位置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竞争,排队申请后还要靠抽签决定。被录取者好似中了巨额彩票,全家人欣喜若狂,喜极而泣。
比如KIPP校,2010年在美国20个州和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共有99所,学生27000人。“KIPP”是英文“知识就是力量项目”(KnowledgeIsPowerProgram)的缩写,该类学校招生时只要求家长签署遵照校规办事的协议,并不择优录取,学生毕业率能达到85%。KIPP校通常不聘用教师工会的会员,这类学校聘用的教师责任要比传统公立学校重,需全天带手机听候学生召唤,就像特种部队随时待命的士兵。
特许校成新贵
和传统的公立学校相比,特许校是个新生事物,它让家长和学生在公立教育体系下,有了选校的机会。部分热心美国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人士,更把特许校当成希望之一,大力提倡推广。奥巴马政府还称它为“创新实验室”,认为它是执行其教育改革提案“力争上游”(RacetotheTop)的主力军。
也有人唱反调,认为特许状的那一纸合约更像是商业合同,3至5年的有效期,强制着特许校的创办者、管理者及师生们,在压力下跳舞,成绩不达标,人人面临着被扫地出门的厄运。为完成教学目标,有的特许校出现按成绩分出的快慢班,这一点正好被反对者从族裔、人种、人权等角度进行口诛笔伐。它还被看做是教育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下的产物,最终也会不堪重负,被催生它的压力所扼杀。
势力强大的美国教师工会,便是特许校的大冤家,因为教师工会的成员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被解雇,难以被追求员工绩效的特许校聘用。
跟传统公立学校一样,特许校的教学质量并非整齐划一,平均水平很不乐观。数据显示,2009年,纽约州特许高中的毕业率仅为49%,比纽约州高中生平均毕业率64%低15个百分点;而做好了上大学准备的学生比例仅有10%,低于纽约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某些取得不俗成绩的特许校,也让上不起私校的家长和学生看到了希望。
另外,在经济不景气、全美很多公立学区教育经费被大幅削减的形势下,为了钱,某些地区的传统公校纷纷主动申请转成特许校,其中不乏原来的优秀高中。目前全美范围传统公校转特许校的比例维持在10%左右,加州地区的比例却不断升高。
因为在加州,传统公立高中转换成特许高中,可以享受州政府为独立学校设立的基金,这远比在地方学区管辖下按学生人数领到的经费多。
该学区原来的两所顶尖高中GranndaHills和Palisades,在转成特许校后得到的经费大涨,前者2010年夏天为第9年级的高一学生开办4周的免费补习班;后者的教师年薪比学区水平高8%,这就更能吸引优秀师资。在这些优势下,两所学校引来整个学区的高中生排队申请。2011年秋,加州顶尖高中、所谓洛杉矶联合学区“皇冠上的珍珠”ElCaminoReal高中,也将转成特许校。
同其他公立学校一样,特许校不允许收学费。但也许会有其他一些额外的支出,如孩子上下学的交通费;有的学校还需花钱添置校服、文具等。不过,有的学区,在家长的联合要求下,通过多人拼车、轮流接送甚至运用公共交通工具等手段,来解决特许校无正规校车的难题。
家长如要为孩子选择特许校,除了要了解其生源范围、学术声誉、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还需查询是否为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开设课程,如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开设的英文强化课等;选课时的自由度,如数学课的难度级别和跳级的条件;注意它的特许状有效期,以免孩子的教育被意外中断。
4.“哈利·波特”式的私立学校
提及私立学校,会让人联想到电影《哈利·波特》里的场景:古色古香的建筑,幽深的长廊,穿长袍的老师,整齐划一的校服,高价学费,富贵子弟,激烈的体育对抗赛……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描述仍然不全是虚幻,有的至今还真实存在。
美国的公立学校不是国立学校,私立中小学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贵族学校。它们在类型、办学理念、收费的高低上,都各具特色。以学费来说,既有一年几万美元的,也有一分钱不收的。大多数私立中小学还提供奖、助学金,数额大得可以冲抵全部学费。
私立学校中,有少数招收自幼儿园到高中所有年级的学生,但多数是只开办小学至初中的8个年级或只是负责学生K-12学制最后4年教育的私立高中。尤其是住宿制私立高中,是美国私立学校的传统形式。而这样的私校,往往就是费用高昂的贵族学校,也是历来招收和培养外国小留学生的主要力量。但近来这一特权地位已受到公立学校的挑战。
教学监管与资金的双独立,是私立学校的优点,也是缺点。理论上只要符合基本的消防安全条例,任何人都可以开办学校,政府不能干涉学校的运作,所以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任何保障。政府发放托儿所的营业执照,都比私立中小学严格。因此,美国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情况一样,在办学条件、运转资金的多少、教学质量高低等方面都参差不齐,甚至有的私立学校开办不久就关张了。从平均水平看,公校与私校取得的业绩并非云泥之别。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美国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私校?也许下面的叙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这个疑问。
美国的三类私立高中
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威斯康辛大街3825号,是一间私立学校所在地,它占地15英亩,拥有5个网球场、3个运动场,其中的两个终年绿草如茵。这就是称得上全美名校的西德维尔之友学校(SidwellFriendsSchool),很多名人都把子女送进该校,包括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现任副总统拜登的孙子、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儿、前副总统戈尔的儿子等,都是它的学生。
  西德维尔之友创建于1883年,迄今已近130年,学生共1000多名,有两个校区。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校区接收5~12年级的学生,马里兰州的校区只收幼儿园和1~4年级学生。以西德维尔之友为代表的美国私立中小学,仅指由民间创办,不受国家、州或地方政府管理的学校,资金来自收纳的学费或接受的捐赠,大多享受政府的免税政策。原则上私立学校可以申请并享受政府的教育资助,但为了保持学校的独立性,它们一般不向政府伸手要钱。
从学校的“上级主管”是谁来分,美国的私立中小学大致有三大类。第一是教区学校(ParochialSchool),它占私立中小学的绝大多数。这些学校有教会背景,教师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神职人员。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并不要求学生必须是其教派的信徒,但通常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宗教活动。大多数教区学校都获得了所在教派在当地权威部门的授权,一般要收学费,所在的宗教组织也会给予资助。
比如西德维尔之友学校,其创办方属基督教贵格会(Quakers)教派,但学校对各个宗教背景的家庭都开放。贵格会教派相信,每人心中都有“上帝”,来规范、指引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每个星期,该校的老师和学生都会聚集起来,举行简单的宗教崇拜仪式,静静地等待、听从心中上帝的教导。
第二类被称为独立学校(IndependentSchool)。它们是私立、非营利性质的学校,由选举产生的理事会监管。其经费来源一般是收取的学费、筹措的善款或捐助,而不是税收或宗教基金。在美国3万多所私立中小学中,大约几千所属于这一类,其中的1400所,是全国独立学校协会的成员。独立学校的学生人数差别很大,有的仅有几十,有的多达几千。
在独立学校中,另有一个分支被称作“半期校”(SemesterSchool),因学生在校时间仅有一两个月或半年而得名。从办学特色上,它更像某种形式的培训班,通常每届只招收几十名公立或私立学校的高中生,在短时间内开展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学习、实习、体验等多种活动。办学宗旨是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特殊的学习经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
第三类私立学校,被称为“私营校”(ProprietarySchool),也有人称它为“职业培训校”或“商业培训校”。它们的历史不长,而且属营利性质,其投资者或所有者要靠学校赚钱,所以其运作理念是出于商业和教育两方面的考虑,比较像中国的各类培训学校。
跟教区学校和独立学校不同,美国的私营校不受任何权威或官方部门、理事会的管辖,因此更加灵活多变。其学费的多少和非营利性的私立学校不相上下,奉行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教学法的蒙台梭利学校(MontessoriSchool),通常就属于私营校。
美国的私立中小学还可从学制上分为走读制(西德维尔之友就属于走读制,没有住校生)、寄宿制、走读加寄宿制;从学生性别上分男生校、女生校、男女生合校;从办学特色上分艺术校、科技校,还有专为残疾学生服务的各类残障校等。据称,目前美国大约还有400所专收男生或女生的私立中小学。
私立高中VS公立高中
虽也有极少数减免学费的个案,但总体来看,私立高中与免费的公立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杂费高昂,而且还在不断上涨。据美国独立学校协会发布的数据,私立走读制高中学生,光年度学费的中等价位就达2.8万美元,书费每学年另需几百甚至上千美元。
既然费用高昂,就得讲究物有所值。美国私立高中往往都有自己的某种特色,如以军事化教育与管理、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寄宿制、女校或男校或特殊教育(如智障、自闭症、阅读困难症、多动症等)为特色等。
因为私立学校不用遵守州和联邦政府为公立学校设置的任何规定,在资金上更为独立,在决定教什么、如何教上,它们有更多的自由;而公立学校有联邦、所在州和学区的多重规章制度的约束,灵活性上不如私立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水平与质量上,公校与私校必然存在差异。
与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录取标准、学业要求、学业评价标准、毕业标准等,都由校方自行制定,规矩繁多,五花八门。所以,公立与私立学校进行大范围的衡量、比较,也难以找到精确、量化的可比性指标。二者谁优谁劣,也成了见仁见智、无统一答案的难题。在严格收生标准、自定教学内容和要求、追求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前提条件下,有数据显示,私立学校学生成绩要优于公立学校。但许多美国家长拿出自己子女学习的经历和成绩作证说,根本无法得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孰优孰劣的结论。那到底让孩子上公立还是私立?很多美国家庭也踌躇难决。在这里我们就将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简单地做一个对比。首先,是小班教学,这是私校之所以被称为私校的必备条件。私立高中一个班学生的数量在12~15人,而公立高中可达到25~35人。学生人数少,导致每个学生都“无处可藏”,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也能更好地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和深度,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切实配合每个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美国课堂重视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视交流和讨论的教学模式在小班的环境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实施。
其次,是重视艺术和体育教育,这也是美国家长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的重要原因。当然,公立高中不是不想开展与艺术、体育相关的教学活动,而是它们中有的开展不起。各种管乐、弦乐、合唱、戏剧表演、冰球、帆船、滑雪等文体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开支。所以在公立学校里,它们往往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临时项目,预算充裕就上马,没钱了就下马。而在私立学校里,艺术和体育教育的地位相当高,它既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帮助学生身心全面成长的重要工具,更为私校的学生顺利地升入美国顶尖大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美国精英大学的招生要求。
大多数私立高中会专门辟出一大块时间——往往是某个下午,要求全校师生穿戴整齐,到运动场上,进行某项严肃的体育运动。美国私立住宿制高中往往一周上课6天,到星期天才放假,就是因为星期三下午和星期六下午,都是体育运动时间,星期六上午大都用来上课。许多走读制私立高中,也利用星期六上课或举行其他体育活动。
另外,私立高中的教师也是文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教师不能躲在办公室或缩在屋檐下,必须跟学生一起奔跑呼喊,让学生见识教师强健的一面。有能力担任某项体育运动队的教练,是所有私立中小学聘用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是课程设置灵活。私立高中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不用遵循某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或达到州政府的检测标准,课程内容和评价要求,全由校方说了算,在衡量学生的学业或个人表现上也自成一体。比如,当发现AP课过分强调考试分数而非汲取知识时,有的名牌高中就毅然摒弃了全部AP课,转而创立自己的大学先修课程。
虽然私立高中往往采用与公立学校相同或相似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但它们还能为学生创建一些特殊的项目,如带学生出去进行多天的学习旅行,要求所有班级选修艺术和科学课等。公立高中却只能完全按照所在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规章制度,照章执行,学生还必须参加州里的达标考试。
不过总的来说,公立高中与私立高中在核心课程上的区别并不明显,因为毕业生都面临升学的问题,要考虑选修难度一致的大学先修课,接受一系列全国性的标准化考试,如AP、SAT、ACT等。只不过有的私立高中专门针对标准化考试开设了收费的强化课,而绝大多数公立高中把升学看做学生自己的事,学校不会专门拨出有限的师资力量,开设任何额外的补习班、复习班、考前强化班等,与社会上的补习机构联办、收费的升学准备项目除外。
此外,私立高中绝大部分学生会升入大学,所以不会像公立高中那样,开设大量技术、职业培训选修课,而是只强调英语、外语、数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
第四,教师的资历和聘用条件不同。公立学校聘用教师时,除要求相关专业的学历外,还必须有州政府颁发的教师证。私立学校一般要求教师拥有相关科目的本科甚至硕士学历,对执业资格证却并无硬性规定,不过大部分私校教师两证齐备。
除特许学校外,其他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教师工会的成员,学校很难解聘其中任何一位。而私立学校的教师却不是工会成员,一方面因为他们大多身兼数职,在定位上很难完全划归“教师”;另一方面,没有工会撑腰的个体更利于学校管理,老板不满意,可以随时解聘。因此,私立学校的教师需要赢得更多好名声,要不然,丢饭碗是迟早的事。
第五,美国的私校大都有教会背景,又由于私立学校的课程设置独立自主,宗教往往被融入教学课程。而政府出资、监管的公立学校,却不允许传播宗教或从事宗教活动。学年度,美国67.9%的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或目的。这些学校所属的宗教种类或派别,有罗马天主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圣公教、路德教、基督复临教派等。
一些有宗教信仰的父母认为,公立学校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和熏陶孩子的精神归宿,所以宁肯花钱把孩子送到有宗教背景的私校。这些学校除开设数学、科学、阅读等课程外,还教授宗教内容,引领学生在校内从事敬拜活动。也有很多家庭把孩子送进教会学校,但是并非出自宗教动机,而是冲着它们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口碑而去的。以天主教教会学校为例,它们不仅招收天主教徒子弟,其他背景的孩子也可以入学。学校不要求学生皈依天主教,但要学习宗教课程并参加弥撒。
第六,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还有一点明显不同:责任。公立学校受法律制约,负责教育所有学生,无论学生的种族、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成绩、个人表现、身体状况等情况怎样,均不能拒收;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会受到专业教师的特殊照顾,如智障儿、残疾儿等。凡属义务教育年龄以内的学生,即便被某公立学校开除,也还有其他更合适的公立学校接收。
而私立学校不用对纳税人负责,学生要先申请,经过校方审查或考试后,才能入读;瞧不上的学生可以不收,成绩差或表现不佳的可以踢出校门。所以,虽然私立学校的学生往往来自多个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但兴趣、家庭经济背景、学习目标上相似度高。
相反,公立学校的学生大多只能代表附近区域居民的族裔、经济和文化背景。也因为招生时的挑剔和较贵的学费,私立学校学生中的族裔比例“一边倒”:学年度,非西语裔白人学生占私立学校学生的74.5%,公立学校这一比例仅为58%。
当然,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区别不限于以上这些,其他如私立学校大多有校服,不提供免费的上下学交通工具,课堂纪律大都优于公立学校,校园安全性更佳等。另一项较重要的区别,是私立高中辅导部的力量往往强于公立高中。当然,美国的父母选择花大价钱送孩子读私立高中,不仅仅冲着它们良好的大学预备教育和它们独特的办校理念,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高质量的人文熏陶、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健康积极的生活观等,这些也正是大部分私立高中的办学宗旨。而开设AP课、IBDP课,小班教学,优秀的师资力量,强大的升学辅导员队伍等,只是私立高中高价的部分理由。
  WHATYOUSHOULDKNOWABOUTAMERICANHIGHSCHOOL
如果以升入名牌大学为目标,美国华人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想读常春藤本科,就读一般的高中;想读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就读一般大学的本科。
因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极大地区差异、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所以在美国,家长与学生同样存在择校的问题,而且择校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家庭所在的镇、县、市。为了让子女上“好”学校,美国人甚至举家搬迁到成百上千英里外的另一个州。这里的“好”,可能涉及科学知识的教学水平、升入名牌大学的难易、所在社区的文明程度或治安状况,甚至不同的宗教信仰、族群聚居情况等。
由于上述公立高中与私立高中不同的教育定位、中国与美国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差异,也就引出了中国小留学生择校的标准问题。择校时的出发点不同,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也就不同。
美国的优秀高中,绝不简单等于中国的高考状元多产户。以大标语或横幅宣传自己有多少毕业生升入大学,从而标榜某校出色的教学水平,绝不是美国人对高中教育的价值认同。如以升入名牌大学为目标,美国华人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想读常春藤本科,就读一般的高中;想读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就读一般大学的本科。为什么?其实,本书从头到尾,都在试图理清这种看似夸张的逻辑,以及它背后所隐藏的人才评定标准、社会公平、教育质量等美国社会争论不休的命题。
接下来本书就从美国学校的教育质量、体制、课表与班级、辅导员与家长教师联合会、校舍等方面,尽可能全面地涵盖择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帮助家长与学生挑到一所理想的学校。
1.理智选“美”
世上的爹妈都一样,总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的子女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选一所最好的学校。那这里“最好”的定义是什么?校舍?师资?上常春藤盟校?课外活动最丰富?校运动队全国排名最高?SAT平均分2200以上?孩子性格培养上收获最丰……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套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最佳高中”排名办法的主要制定者保罗·加泽罗(PaulGazzerro)的说法,这好比是选美大赛,有一系列而非单一的指标。
对美国人来说,相比于私立高中,在公校系统中择校会更困难。普通公立高中靠的是地方税收,学区居民只要在义务教育的年龄内,均可无条件入学。公校中的磁石校和特许校虽有不同的入学标准,首要条件也必须是某特定学区的居民。因此美国的家长和学生,如希望选择一所好的公立学校,只能搬家。
外国小留学生倒是可以通过交纳高昂的学费,选择入读私校或者少部分公校。不过,美国3万多所私立中小学,教学质量并不整齐划一,也不是都有移民局颁发的资格证,可以接收外国学生。如何理智择校,让这笔教育投资尽可能收取最大回报,非长居美国的家长们需要格外慎重。
因为目前接收小留学生的美国高中,仍以私立为主,所以这里介绍的重点,放在了私校的选择标准上。当然,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对公立高中的选择。
优秀高中排名榜单
美国公立高中里,不同州的学校很难比较,因为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近年出现各种不同的高中排名,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最早把全美大学进行排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近些年开发出另一项排名——“全美最佳高中”,参选者是全国所有传统、磁石公立高中(特许高中另行排名),每年会评出金牌校100所,银牌校几百所,铜牌校上千所。与这个杂志的大学排行榜相比,这项高中排名的影响力小多了。
“全美最佳高中”评选时选取与使用数据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公立高中的教育目的:服务于所有学生,对他们进行普及教育。但它仍把高中与大学的过渡、衔接教学作为重要的考量内容。
待选学校需接受三方面检测:
1.所有学生在所属州的统考中的表现;
2.所有贫困生(接受财政资助的学生,如减免费用早、午餐的享受者)在该州统考中的表现;3.大学水平课程如AP、IBDP的教学质量。这三项数据中的最后一项,只涉及高中四年级学生,即他们大学水平课程的选修率和达标率。“选修率”是以选修人数除以高中四年级总人数;AP全国考试拿到3分及以上、IBDP考试4分及以上,才算通过,因此“达标率”是以考试通过人数除以高中四年级总人数。
另一杂志《新闻周刊》的排名产品中,也有“全美最佳高中”。该排名共列出1600所公立高中,据称是全美高中的前6%。用以评比的数据,仅为学校开设的各项大学级别课程及测验情况,例如大学先修课AP,国际学士文凭课IBDP,剑桥测验(CambridgeTests)等。显然,这项排名只考查了高中的大学预备教育,并不检测其普及教育的质量。
美国《华盛顿邮报》自1998年起,尝试用课程难度对首都哥伦比亚特区附近的公立高中进行排名,2011年扩展至全国,共检测了超过1900所高中。它的方法类似于《新闻周刊》,用一所高中某学年参加各种大学先修水平课程考试的人数,除以当年毕业生总人数,得出所谓“挑战指数”(ChallengeIndex),以反映学校为学生的大学准备做出的努力。为降低名校及学生人数多的大型学校的优势、学生贫富差距的影响,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被忽略不计。
除各种社会、民间的排名和评比外,美国政府每年举行一次的“蓝带校”评比,也是部分家长择校时的参考之一,它被认为是美国中小学能赢得的最高荣誉。自1982年以来,美国政府已授予超过5000所K-12学制的公立、私立学校“蓝带校”的荣誉,褒扬它们在提高弱势学生成绩、高质量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自2006年以来,每年会从约13.3万所全国K-12学制的中小学里,评选出300所左右,例如2010年评出的全国“蓝带校”为304所;评选的侧重点也会根据全国教育领域的首要关切,进行年度调整。
学校,往往会把“蓝带校”的旗帜挂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如有的学校曾多次获得此殊荣。
专家们的观点是,这些排名只是工具,不能当成问题的解决办法。因为这些名单中的学校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特别项目,有的是靠削减艺术、戏剧、体育等课程和时间谋求考试高分,有的是根本就没有课外活动经费。学生就读的高中在各种排名中名列第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适应自己就读的学校,各方面的才能是否在就读的学校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并且,美国的私立高中也开始拒绝向媒体提供数据,拒绝参加任何评比。《新闻周刊》“全美最佳高中”的评选人员承认,全国独立学校协会甚至警告其成员,不要跟记者合作,家长们应该驳斥这些数字化的比较,代之以实地考察、切身感受私立学校的校园气氛和环境。因此私校之间的教学质量更难比较,打算选择私立高中的家长、学生,不得不靠道听途说、实地考察和自我感觉。
如何选一所好的私立高中
所谓“蒂芙尼效应”,是美国甚至全球知名的珠宝品牌“蒂芙尼”(Tiffany)奉行的营销策略:人们总把高昂的价格与高贵的品牌联系在一起,商品的价格越贵,代表它的质量越好,如同中国人常说的“便宜无好货”。美国的私立中学,也对这套营销理念驾轻就熟。
选择私立高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费。世界上最贵的私立学校,恐怕要数瑞士的LeRosey,其学杂费一年要8.2万美元。美国最贵的私立学校是福满学校(FormanSchool),它是一所寄宿制大学预备高中,创立于1930年,位于康涅狄格州的Litchfield,学生不到180人,大都患有“认知差异症(”IdentifiedLearningDifferences),目前走读生一年收费4.68万美元,住宿生5.72万美元。
据美国独立学校协会(NAIS)的数据,年度,美国私立高中的平均学费,走读生一年19906美元,住宿生一年40875美元。某些著名的大学预备校,收费更高。教区学校的学费往往是私立高中里最便宜的。以美国教育部学年度的调查数据为例,私立中学当年平均学费10549美元,天主教中学为7826美元。奉行“蒂芙尼效应”的私立高中越来越多,导致学费一涨再涨。虽然学费高并不一定代表货真价实,但“比富”的诱惑,很容易让富裕的家长一年豪掷几万美元,为自己的孩子买来良好的教育。
在今天的美国,这种“教育消费者”的数量有增无减:繁忙的家长希望找一所学校,替自己承担起大部分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于是乎,即便私立高中动辄几万美元的学费,名声响亮的校园依旧门庭若市。
如果不受“蒂芙尼效应”的迷惑,那么我们该怎么判定一个高中的“好”和“坏”呢?它的“好”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私立高中能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家长们掂量完价钱后的首要关切。学校的重心是不是大学预备教育?课程上的特色是什么,即重文、重理或艺术院校?能提供多少门AP课,或是不是IB校?学生的SAT或ACT平均分是多少?高中毕业后的流向如何?学校的升学辅导工作做得怎样?9年级新生数量是多少?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多少?
如果仅在美国学习一两年,不能确定将来在何处念大学,可考虑IB校,国际学士文凭在国际上被广泛承认。由于私立学校学生人数往往只有公立学校的一半,很可能因学生人数少而不能提供足够的AP课。还有少数收费昂贵的私立高中,鄙视以追逐分数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拒绝开办任何AP课。
私立高中很少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专门开设语言强化课(ESL),因学生人数多、背景多元,在大学先修课、英语强化课两方面,公立学校大都做得比较好。私立高中因为教师与学生的目的基本相同,都冲着上名牌大学而拼搏,因此与公立高中相比,私立高中的学业负担普遍较重。接下来应该着重调查学校的体育和文艺教学,课外活动项目是否丰富,这是私立学校的另一大特色,也是与普通公立学校的最大区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高中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