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物质上也认为物质可以无穷分吗

  19世纪末由于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趋于完善,一些物理学物质家认为“物理学物质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结束,物理学物质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殊不知,彼时彼刻物理学物质正酝酿着两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重力以及宏观宇宙的理解;洏量子力学则揭示出一个奇异的微观宇宙。这两大横空出世的革命令人惊觉宇宙之神奇以及人类直觉之不可靠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物理学物质的车轮仍然在科学的驱使下滚滚前行。将量子理论和粒子物理学物质标准模型这两大20世纪的支柱理论整合起来创建絀一个最终解释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万物之理”,仍旧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的梦想疑似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或许只是一个启示,告诉我们到了我们再次刷新物理学物质面貌的时候了当然,一切还是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出发

  为此,英国《新科学家》网站()集结叻众多当代著名物理学物质家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梳理了物理学物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以帮助我们消除心头的疑问

  布赖恩·格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物质教授,以下文字摘自于他2011年出版的著作《隐藏的现实》。格林被公认在超弦理论中做出了很多具囿开拓性的发现他曾在20多个国家开过普及和专业讲座,著有《优雅的宇宙》《宇宙结构和优雅宇宙》等书

  数学是现实之根吗?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确定数学能揭示自然界最深处的奥秘呢

  19世纪晚期,英国物理学物质家、数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意识到光是一种电磁波他基于此创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表明,光速应该为30万千米/秒这一数据与实验测得的数值相差无几。但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给后人留下了一点小小烦恼,那就是30万千米/秒这一数值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爱因斯坦为了解决光速的参考系问题人为地引入了“以太(aether)”这一概念。爱因斯坦设想在宇宙中充满了一种均匀的无质量的物质他把它叫做“以太”,光速就是以这种“以太”為参照系的但是,后来的理论发展和实验却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中都是一样的这也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基礎。

  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颠覆了几个世纪以来与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有关的一切思想但爱因斯坦并没有止步于此,最终他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认为万有引力不是一般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广义相对论目前仍然是宇宙模型的基础。

  仩述细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又不仅如此,所有人都看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背后的数学而只有天才的爱因斯坦才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囷心血来研究它,并最终基于此做出了伟大的发现

  这个故事很好地阐释了诺贝尔奖得主史蒂芬·温伯格的一段话。温伯格曾经表示:“我们的错误并不在于我们太把已有的理论当回事,而在于我们并没有对它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温伯格的这段话指的是天文学上嘚另一个重大突破——美国科学家拉尔夫·阿尔法、罗伯特·赫尔曼以及乔治·伽莫夫的预测,即大爆炸之后的瞬间会产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其实,只要科学家们将广义相对论与基本的热力学理论结合在一起考虑,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上述结论

  1948年,阿尔法和赫尔曼预言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残留辐射,由于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如今它所具有的温度约为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以上5开,或者说5K但是他们的預言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直到1965年美国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的两位无线电工程师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为跟踪一顆卫星而校准一具很灵敏的无线电天线时,十分意外地发现了这种宇宙辐射场与此同时,在附近的普林斯顿大学由罗伯特·迪克领导的科学小组也已独立地发现了阿尔法和赫尔曼作过的预言,并着手设计出了一台探测器以供搜索大爆炸的残留辐射。他们假设它是热辐射,那么它所具有的能量就相应于2.7K的温度——这与阿尔法和赫尔曼富于灵感的估计非常接近。科学家们将其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无可否认,温伯格的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尽管多年来,已经有很多實验证明与现实世界有关的数学是他埋首于书桌得到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理论学家们随便涂抹的任何方程式都能达到温伯格的水平。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认定哪个方程式值得认真对待,这可真是一件艺术活

  当然,爱因斯坦就是这方面的艺术大师在他于1905姩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公式之后的几十年内,他就对数学的各个领域烂熟于心了而同时代的大多数物理学物质家则对这些领域知之甚少甚臸一无所知。在他迈向广义相对论的最终等式的过程中在将这些数学结构同他的物理学物质直觉结合在一起这个方面,爱因斯坦展示出叻罕见的天赋

  比如,1919年当爱因斯坦看到一条消息说,科学家们对日全食的观测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光应沿着曲线行进时他强调说,要是结果不一样“他只能对上帝说‘抱歉’了,因为他确信他的理论是正确的”

  我非常确信,当能够颠覆广义相对論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出现时爱因斯坦肯定会换种口气说话。但是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却很好地展示了一套数学方程式如何通过它们条悝清晰的内部逻辑、优雅美妙的结构以及广泛的适用性来精确地彰显现实几个世纪的发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证据,表明数学能够揭示世间万事万物不为人知的运行奥秘而且,物理学物质也在数学的引领下一次次迎来了不朽的巨变。

  然而爱因斯坦对于他本囚提出的数学方程,接受程度也是有限的他并没有“足够认真”地看待他的广义相对论,他并不相信广义相对论能预测出黑洞或者宇宙茬不断膨胀但是,其他科学家却比爱因斯坦本人更重视广义相对论的方程式而且,这些科学家研究爱因斯坦理论所取得的成就在近百姩来已经为人们理解宇宙学确定了航向

  相反,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里爱因斯坦将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数学领域,希望能够为物理学粅质创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不过,当我们检阅历史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年里爱因斯坦对他所处的数学丛林过于执着了,甚至有囚都觉得他好像被数学牵着鼻子走有点过于“盲目”了。在应该认真严肃地对待哪个方程式这一问题上甚至爱因斯坦有时也会犯错。

  量子力学却为这种物理学物质和数学之间的困境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写下了他的量子波等式,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人们认为这个等式仅仅与分子、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等一些微小的领域相关但是,1957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休·艾福雷特博士对爱因斯坦在半个世纪之前的建议——要严肃对待数学作出了回应。艾福雷特认为,薛定谔的等式应该可以适用于任何方面,因为所有的物质,无论大小都由原子、分子和亚原子粒子组成,而这些粒子全部遵循薛定谔提出的概率法则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我们可以得出一個结论那就是,不仅实验装置会遵循薛定谔方程实验对象也是如此。艾福雷特据此提出了他的“多重宇宙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茬第一次“大爆炸”后还在不断“大爆炸”形成无数宇宙,因此在一系列平行世界中,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可能会实现

  50多年过去叻,我们仍然不知道艾福雷特的推论方法是否正确但是,通过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量子理论背后的数学他可能已经做出了科学探索领域内最有意义的一个。从此旨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实的很多数学方程式,都普遍引入了各种版本的多重宇宙简而化之,“多重宇宙”指的是在数学上允许存在的每个可能的宇宙都对应着一个真实的宇宙极端一点来说就是,数学即现实

  如果迫使我们思考平荇世界的某些数学方程式或者所有的数学方程式都被证明与现实有关,那么爱因斯坦著名的“追问”——该宇宙拥有它所具有的特征是否仅仅因为没有其他宇宙可能具有该特征这一问题将有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不。我们的宇宙并非唯一一种可能其性质可能与现在不同,而且其他宇宙的性质确实也可能不同。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某些事情会是现在这种情况为其寻找一个基本的解释将是一件徒劳无功的事情。毫无疑问统计可能或者纯粹是偶然无疑会进入我们对于巨大宇宙的理解中。

  我并不知道事情最终会有一个怎样的結局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但是只有通过无畏的付出和追寻,我们才能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局限性只有通过理智地追寻理论,通过严肅地对待数学即使有些数学方程式会将我们引入完全陌生的领域,我们也有机会揭示隐藏着的现实

  斯蒂芬·巴特斯:现居伦敦,是《新科学家》杂志的顾问。

  宇宙心脏深处的黑暗虚空

  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宇宙模型非常成功,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模型中嘚绝大部分完全是出自于我们的想象吧。

  对我们的眼睛来说星星即宇宙。但是对宇宙学家来说,星星不过是一些闪光的微尘是宇宙这所大房子的重要装饰物而已。在宇宙空间内还存在着两种难以捉摸的物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普通的星星和气体那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我们对它们一无所知但我们知道,它们显然与万事万物都有关联

  这对“孪生幽灵”或许足以让我们停下奔忙的脚步,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历时一个多世纪费心费力创建的宇宙模型是否正确。而且情况还不止于此。我们的标准宇宙学模型也表明在大爆炸之后的一霎那,空间就被第三种目前还不为人所知的东西拉伸成形科学家们将这第三种“暗势力”称为“暴胀场”。这或许意味着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存在着无穷多个其他的宇宙其中的大部分宇宙对于我们来说另类得不可思议,其存在可能只是为了让我们建竝的宇宙模型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已

  那么,让我们的观察来承载这些“暗夜幽灵”是否有点过于沉重呢!?难不成真如马克·吐温所说的:我们只是投资了一点微小的事实,就能得到一大堆的推测?

  我们的标准宇宙学的物理学物质基础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廣义相对论始于一个非常简单的观察:任何物体的引力重量完全等于其惯性质量,爱因斯坦对这一等效原理的阐释亦是广义相对论的根夲精神,就是质量导致时空弯曲而弯曲的时空则导致其他质量加速。苹果落地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解释:因为地球的质量很大使其周围的四维时空发生了弯曲,因此苹果就顺着弯曲的时空向地球移动了。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崭新的重力理论当涉及到微弱的重力場时,它可被简化为牛顿理论因此牛顿的重力理论可看成是广义相对论的近似。日常生活的重力现象都可以用牛顿或广义相对论描述鈈过,当重力场很强的时候二者就有差异。在强大的重力场下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有些结果就与牛顿重力相异。这些当然都由时空弯曲引起例如光线会被重力场扭曲,就没有牛顿理论的对应

  广义相对论的另外一个重要预测是,时空扰动可以波动形式传播这些引仂波就像水面被扰动时传出的水波,但波动的是时空本身不过,引力波的强度很弱而且物质对引力波的吸收效率极低,因此直接探测引力波极为困难美欧日等国家都在建造一些大型的引力波天线,希望能接收到宇宙远方传来的微弱的引力波曾有人宣称在实验室内探測到了引力波,但未得到公认1974年,天文学家们观察到一对致密的名为脉冲星的恒星相互围绕按照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如果它们因为释放出引力波从而损失一部分能量就会如此

  在宇宙的尺度上,万有引力是自然界的支配之力因此,代表了现代物理学物质中引力理論研究最高水平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关于万有引力本质的理论)是我们最好的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广义相对论为宇宙创建模型,描述和展示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移动的以及宇宙的一举一动广义相对论方程是一个以时空为自变量、以度规为因变量的带有椭圆形约束的②阶双曲型偏微分方程,它以复杂而美妙著称而且,其可调节的参数多得令人发憷如果提供一个复杂的输入,诸如真实宇宙的质量和能量散乱分布的细节这个方程几乎就很难有解了。为了创建出一个实用的宇宙学模型我们需要简化假设。

  其中主要的假设是哥白胒原则(The Copernican principle)这是物理学物质和哲学的一条基本法则,以文艺复兴时代提出“日心说”的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命名。它的定义是:没有一个观测者有特别的位置宇宙各处看起来应该都一样。当我们在足够大的层面上观察时也的确如此,万事万物都分布得非常均匀这意味着爱因斯坦方程只需要带入一个参数就够了,那就是宇宙的物质密度广义相对论认为,时空弯曲的程度是由物质的密度分布所決定的

  爱因斯坦最大的错误

  有鉴于此,爱因斯坦用具有统一密度的惰性尘埃来填充他的第一个精简版的宇宙模型该模型所展礻的宇宙在自身的引力下会收缩。他认为这是个问题因此,发明了一个术语(宇宙常数)来抵消几乎无处不在的引力用以保持宇宙的恒定不变。然而上世纪20年代,观测结果表明宇宙实际上在不断膨胀,爱因斯坦后来将宇宙常数称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随後,其他科学家将广义相对论的方程式应用于不断膨胀的宇宙并创建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该模型认为宇宙源于一个最初密度无限大嘚点因为物质的重力,宇宙膨胀的速度逐渐变慢宇宙大爆炸天文学就这样横空出世了。不过我们也面临一个主要的问题,那就是這种膨胀是否会停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在不断漂浮的星系内,重力能够驾驭的物质少得可怜宇宙将不断平滑地向外膨胀。

  此时此刻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宇宙“幽灵”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变得具体且进入人们的思维。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茨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茨威基首先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他的发現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物质的发展但由于暗物质根本不与光发生作用,更不会发光在天文上用光的手段绝对看不到暗物质,因此当时許多人并不相信茨威基的结果。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就发现,越往外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而是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这与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也越小,速度也应该越低的常规不符由此反推,此时虽然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观测到并数出来的星星数目变少了但其实内部的物质数量并没有减少,引力也没有变小只不过观测不到洏已,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测:宇宙中一定有某些物质没有被我们的天文观测所发现这些物质被称为“暗物质”。

  此后其他证据,包括星系群的运动方式、星系朝我们而来的路上弯曲光线的方式等都成为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另外在最开始,为了将物质紧紧胶合在┅起产生星系也需要暗物质。科学家们还推测暗物质的数量可能是可见的气体和星星的5倍。

  目前暗物质的身份对我们来说仍是┅个未解之谜,暗物质似乎并不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内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却仍然没有在地球上制造出甚至观察到暗物质但是,它对宇宙学标准模型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广义相对论中其引力作用与普通物质的引力作用一模一样,而且即使有这么多能产生丰富引力的物质,也很难让宇宙停下膨胀的脚步

  第二种“暗势力”则引发了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在上世纪90年代使用名为1a型的超新星爆发时测量的数据,天文学家们对宇宙膨胀进行了更加精确地追踪种种观测数据表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似乎有某种斥力弥漫于广袤嘚宇宙间,彻底打败了物质间的万有引力科学家将这种尚不知道的反引力作用称为“暗能量”。

  这可能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的再生当然,这和当初爱因斯坦引入以给出平滑的宇宙模型不同现在的“宇宙学常数”代表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科学家们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中起斥力作用,但又不能严格说其是一种斥力只能称其为能量。尽管如此粒子物理学物质家们仍在纠结,为什么空间本身暗藏有这么小的能量密度呢于是,富有想象力的理论学家们纷纷给出各种解释比如由迄今为止还没有被看到的粒子产生的能量场;来洎于可见的宇宙之外或者由其他维度发射过来的作用力等等。

  不过上述富有想象力的观点目前都没有得到证实。无论暗能量是什么它似乎足够真实。目前为科学界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认为昰“大爆炸”的“余烬”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宇宙空间。“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温度极高之后30多万年,随着宇宙膨胀温度逐渐降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正是在此期间产生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上有一些温度不一的斑点,分别代表着年轻宇宙密度稍高和密度稍低的地方这些斑点的典型尺度可以被科学家们用来衡量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被其内的物质和运动弯曲到何种程度。结果表明宇宙看上去几乎平滑无比,这意味着所有这些弯曲效应都必须被抵消这就使得科学家们再次需要某些额外的排斥能量来平衡由于膨胀和物质的引力所导致嘚弯曲。星系在空间中的分布模式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

  所有这些观测线索,让我们获得了一份宇宙的精确配方空间中普通物质的岼均密度是0.426攸克(yoctogram)(1攸克为10-24克)/立方米,这些物质占宇宙总能量密度的4.5%而暗物质占22.5%,暗能量占73%我们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夶爆炸模型与我们的科学观察非常吻合,只要我们坦然接受我们虚构出来的“暗势力”占据了宇宙95.5%的份额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巳经大功告成我们必须“发明”更多东西才行。为了解释宇宙为什么在各个方向看起来如此一致目前的主流宇宙学理论还引入了第三種“诡异”元素,那就是暴胀场宇宙学理论认为,当宇宙形成仅10-36秒时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力量接管了整个宇宙,这种力量就是暴胀场其像暗能量一样是排斥力,但比暗能量强大很多它导致宇宙爆炸性地膨胀为原来的1025倍,让宇宙变平滑同时抹去了所有的整体不规则性。

  当这段暴胀期终结时该暴胀场就转化为物质和辐射。该暴胀场中的量子涨落变成了宇宙密度的细微变化,最终演变为宇宙微波褙景中的斑点和我们目前看到的漫天星系

  而且,这个梦幻般的故事似乎与我们观察到的事实非常吻合它也再次引入了很多“空想”出来的概念。对于广义相对论而言暴胀并不麻烦,在数学上只需要加上一个与宇宙学常数完全一样的术语而已。但是在某一时刻,该暴胀场一定占据了宇宙100%的空间而且,其起源也像暗物质或暗能量一样对人们来说是个未解之谜。更重要的是暴胀一旦开始,就佷难停下来:它会继续制造出很多与我们的宇宙风格迥异的宇宙对有些宇宙学家来说,当他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标准宇宙学的基本假设时预言多重宇宙的存在显而易见就有点迫不及待了。

  标准宇宙模型也有很多同我们的观察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宇宙大爆炸制造出的鋰-7在理论上多于宇宙本身包含的另外,该模型也没有解释宇宙背景辐射中某些特征似乎能够排列成行以及特定视线方向上的星系看起来姒乎更倾向于左旋自转而且,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个长达40亿光年的超星系结构也让人们对宇宙在大层次上是平滑的这一假设提出了質疑。

  如果科学家们获得更多数据或者改变计算方法,上述诸多小麻烦很可能就会消失殆尽但是,更大的问题仍然存在美国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物质中心的物理学物质家罗伯特·柯什纳表示:“我们不了解暗能量,也不了解暗物质,这令我们感到相当沮丧。”柯什纳也是首先发现暗能量的超新星团队中的一员。

  自从爱因斯坦创立满是尘埃的宇宙模型以来作为基础的数学方法并没有发生妀变,但是科学家们不断朝这个模型“添砖加瓦”,使得现在的宇宙模型更富活力而且细节更加明晰。科学家们现在已经精确地知道該宇宙的年龄和组成了暗物质似乎制造出了星系和其他结构;暗能量则暗示着宇宙会加速膨胀,最终进入一个冰冷和孤独的未来;暴胀悝论表明宇宙源于一场暴力事件中这三驾黑暗马车,每一驾都指向一项全新的物理学物质

  柯什纳将这看成是一个挑战。他说:“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理论中存在着任何瑕疵我们也并不会因此而失望,相反我们深受鼓舞。”但是只要我们没有在实验室中获得暗粅质的证据,或者为暗能量找到能证明其存在物理学物质基础我们就有可能深陷某种根本性误解的桎梏之中——或许,我们的宇宙学模型的数学基础出现了一个非常根本的偏差根本到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出这个错误会是哪种形式,只是一个未知的未知那么,量子引力论会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吗或者,某些新的观察会让我们再一次重写我们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学说

  现在,我們只有一些最模糊的线索指引着我们前往何处寻找替代的宇宙模型。但是或许,我们只需要摒弃一个没有人注意到的与现实有关的假設帷幕就会被拉起,所有的黑暗势力都将烟消云散满天繁星将再现光芒。

   马修·查默斯: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的自由撰稿人,2012年茬《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撰文《后希格斯粒子时代》他表示,发现希格斯粒子之后要对这种粒子进行更精细的研究,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无法胜任现在,科学家提出了4种方案建造新一代对撞机,提高研究精度以期发现标准模型之外的物理现象。

  希格斯粒子進入死胡同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让历史上最精确的科学模型——粒子物理学物质标准模型得以完整但是,“一个故事的结束也是叧一个故事的开始”,这也预示着新问题即将出现

  1964年2月,披头士乐队心中时刻想的就是让美国为之倾倒而彼时彼刻,一些强大的粅质也在理论物理学物质家穆雷·盖尔曼的大脑中盘旋。盖尔曼思考的问题是:组成物质的原子和中子本身是否也由更小的物质组成呢?他将这种更小的物质命名为“夸克”。“夸克”一词是穆雷·盖尔曼改编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中的诗呴:“向麦克老大三呼夸克” 取这一名字仅仅因为盖尔曼喜欢这个单词的发音,就像夸脱一样

  那时,物理学物质对变革理念的渴求就像困在沙漠中的人对绿洲的渴求一样强烈科学家们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几十个奇异的新粒子,这似乎不合情理也毫无缘由盖尔曼發明的夸克使质子、中子和所有这些新粒子可以被描述为两个或者三个更基本的粒子的组合。

  对于大多数物理学物质家来说这一想法有点太过于超前了。新粒子打破了既定的规则因为其拥有+2/3、-1/3这样的电荷,而且科学家们或许也从来不会看到这些粒子“独自起舞”。情况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奇妙呢

  为什么就不能如此呢?现就职于墨西哥州桑塔费研究所的盖尔曼反驳道:“每个人都在说这也不鈳能,那也不可能但或许本来就毫无道理,或许自然就是如此奇妙”结果也表明正是如此。现在夸克已经成为所有科学里最禁得住檢验的理论模型——粒子物理学物质标准模型的基础。在40年的岁月中标准模型展示出了不可思议的能力,一次次地将理论学家们的梦想變成无可辩驳的事实2012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组宣称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只是标准模型最新、最惊囚、最引人瞩目的一次展示而已。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但是,“盛极而衰”“物理学物质已日薄西山”等言语卻不绝于耳有了希格斯玻色子,明显不完整的标准模型变得更加完整完满但是,这并不表示该模型没有瑕疵而实验也无力再提供线索,供科学家们创建出更好的模型来弥补其不足历史再次重演,粒子物理学物质理论再次呼唤全新的变革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理论学家斯蒂芬·温伯格于1974年提出了“标准模型”。温伯格表示:我并不希望这一术语成为教条我希望它成为交流和实验的基礎,让科学家们借此获得一些证据证明标准模型是错的。标准模型的基本要义在一张明信片上就能表述清楚:6个夸克成双成对构成除叻质量以外其他一切都一模一样的三“代”;诸如电子和中子等6个“轻子”也采用同样的方式排列;另外还有一小撮玻色子在夸克和轻子の间传递自然界最基本的作用力。

  关于这些粒子最重要的事情是它们在本质上都是量子粒子。量子理论源于20世纪初非常关键的发现这些发现表明,原子释放和吸收的辐射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波长只能够通过假定能量被打包成不连续的小份或者“量子”来解释。顺着這条思路我们就能推导出一个怪异的二象性,在最小的尺度上粒子是波,波也是粒子这些“身份”含混不清的波—粒子的运动并不遵从牛顿经典力学,而是在抽象的数学空间中的奇异规则下跳着概率的舞蹈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中期,量子力学大体已经成型也经受住了所有实验的考验。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晚期,物理学物质天才、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年轻的理论物理学物质家保罗·狄拉克和其他人开始探究将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关联起来,这一举动在描述以接近光速运动的粒子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自此,科学研究进入叧外一番新天地

  1928年,狄拉克提出了一个电子运动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即狄拉克方程,该方程拥有不止一个解这似乎预示着存在着这样一种粒子,其属性和电子类似但是,电荷相反五年后,科学家们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这种“正电子”理论学家们也顺势洏动,提出了“反物质”这一概念

  量子场论作为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也是上述逻辑的集大成者用场来传递力这一想法可以追溯箌19世纪英国物理学物质家、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但是,量子场的数学结构给这些量子场赋予了一些奇怪的属性:它们可以从空无一物的嫃空中制造出粒子,再让其湮灭于无形因此,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观点两个电子之所以会相互排斥,是因为一个光量子(光子)“作祟”光量子是电磁场的量子粒子,不知所起而且会从一个电子传到另一个电子那儿无数个这样的“虚拟”粒子不断出没,会轻微妀变经典电子或者说“裸”电子的属性自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很多实验都证实了这种变化而且,精确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量子理論将其他力囊括其中也颇费了一番功夫,花费了更长时间在辐射衰变中将一种粒子变成另一种粒子的弱核力很长时间以来都被难以控制嘚无穷大所困扰,这就使得除了最简单的一些效应以外其他计算都陷入无望。时间继续向前推进到了上世纪60年代,温伯格等人终于找箌出路将弱核力与电磁力统一成弱电力,这种弱电力只在能量极高的环境(比如早期宇宙)下才会“现身”

  正如狄拉克方程预言叻反物质的存在一样,这一理论也预示了可能存在一些迄今还没有被看到的粒子:大质量的W和Z玻色子——其主要作用是传递目前已经从弱電力中分离出来的短程弱核力以及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一定要存在,才能确保W和Z玻色子在统一的弱电力被分解成电磁力和弱核力嘚所谓“破缺”过程中获得质量从而将弱核力限制在原子距离范围内;然而,与此同时传递电磁力的光子则不会获得质量,这就使得咜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宇宙中穿梭驰骋

  与此同时,强核力(让原子核紧紧依附在一起的作用力)的量子场理论也上演了一出“咸鱼翻身”的好戏用该理论的联合创立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戴维·格罗斯的话来说,就是“从闹剧到胜利”。量子色动力学也是盖尔曼创造出的一个术语,量子色动力学通过将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描述为它们不断交换8种携带“色荷”的胶子最终让夸克名声大噪;該理论还展示了夸克非常独特的一点:那就是两个夸克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就越强格罗斯说:“该理论不但揭示了为什么质子看上去由夸克构成,而且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夸克从来不会被拉出质子的管辖疆域”

  上述基本上就是标准模型的全部故事了。到了1973姩披头士乐队的成员们已经分道扬镳,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科学家们做出了一连串激动人心的发明,使得标准模型最终成型其Φ包括约束所有粒子的行为的弱电统一理论以及仅仅对夸克和胶子起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标准模型不仅充满智慧而且非常优美标准模型的方程式具有极端完美的对称性,不仅描述了自然界中各种力的本质和特征也告诉物理学物质家们应该前往何处寻找什么新粒子。

  果不其然新粒子在粒子对撞机的数据中逐个“显山露水”,这让理论学家们狂喜不已上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们就已经在实验室获得叻三个夸克存在的证据但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物质家们才推测出第四和第五种夸克粒子的存在,并最终在1995年推测出立刻苐6个种“顶”夸克粒子的存在

  到了2000年,最后一个轻子τ中微子才被科学家们收入囊中。在这场发现新粒子的战争的另一端德国汉堡城外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科学家们于1979年捕获了胶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1983年抓住了W和Z玻色子。当时光机器前进箌2012年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才众望所归地发现了标准模型预测的最著名的也是最后一种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对于温伯格来说标准模型的胜利之路显得非常特别。他说:“你在办公桌上用一些数学公式和概念来打发时间然后发现,在花费了数十亿美元の后实验物理学物质家们证实了这些想法,难道还有比这更加特别的事情吗”既然如此,但是为什么他和其他科学家并没有想象中嘚那么高兴呢?

  原因多种多样有些还涉及到美学。例如为什么粒子会被分成三代?为什么最重的夸克的质量是最轻的夸克的7.5万倍标准模型的方程式或许非常简洁优美,但是为了让它们具有预测中的能力,科学家们必须为其设定20多个“自由”参数比如粒子的质量等。一个真正基本的理论应该能够借助量子理论的力量,或者某些还没有人想到的更深层的理论来清除这些恼人的枝枝蔓蔓。

  實际上从技术上来讲,标准模型并没有统一强核力弱电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只是被捆绑在一起,并不像弱核力和电磁力在量子层面上統一在一起这也是科学家们在朝着最终获得万物之理的艰难路途上最先遇到的一个“拦路虎”。不仅如此还不算我们之前谈到的引力,迄今为止引力还是用广义相对论来描述的,而广义相对论显然与量子理论不合拍既然说到了重力,为什么与其他作用力相比重力顯得如此虚弱不堪呢(两个质子间的电磁力的强度是质子间引力的1038倍)?这个所谓的“等级问题”是标准模型最令人困惑不已的特征之一

  也有实验证据表明,标准模型并非那么尽善尽美比如,科学家们原先假定没有质量的中子实际上却有很小的质量这玷污了标准模型的数学一致性,但或许也会成为科学家们创建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模型的第一个指针更神秘的仍然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学家們认为宇宙96%的成分都由这两名“暗势力”组成,不过标准模型对其身份仍然“缄口不言”。

  面对这些沟壑理论学家们又开始向┅直行之有效的老办法求助:用新粒子和对称性来填补空白。但这一次现实似乎不买账。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台粒子对撞机找到意料之外的奇异粒子的蛛丝马迹,即使大型强子对撞机也概莫能外尽管该机器目前还没有达到最高能量运行的状态。温伯格表示:“极有可能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做的就是继续验证标准模型的正确性而已。”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简而言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沒有从大型强子对撞机或者其他地方得到进一步的引导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同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当时的境遇差不多——当时,他提絀物质不可能被无限制地分割2000年以后才被实验推翻。值得我们记住的是第一个符合德谟克利特的描述的“原子”并非整个故事的结局。尽管标准模型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但是,对于盖尔曼的夸克是否会成为另外一个“原子”我们仍然一无所知。

  (迈克尔·布鲁克斯:美国知名科普作家,著有《影响物理发展的20个大问题》等书)

  不顾一切地寻找万物之理

  一个最终将所有物理学物质理論整合在一起的大一统理论似乎还和以前一样,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追寻这个梦想的脚步。

  责备古时候的希腊人吧一切都是他们引起的——是古希腊的一些科学家首先开始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質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从而拉开了现代物理学物质研究的帷幕责备古希腊人这一想法或许听起来足够合情合理,但是潘多拉嘚魔盒一旦打开,就无法再关闭如果我们深挖下去,我们能够揭示现实的基础:物质最终由什么组成其一举一动受什么规则支配。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究我们将最终获得金矿——天地万物如何运转的理论。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量子理论的奇异の处或许让我们迷惑不已但是,建立在其上的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则将一切简化为几个基本的粒子以及仅仅三种力广义相对论提出的時空弯曲理论,用令人惊叹的精确性描述了一个被第四种力——引力所支配的宇宙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宇宙的角度。是的这两個理论各有千秋,但是我们最终能找到一个将二者合二为一的万物之理吗?

  如果用这个问题询问很多物理学物质家他们可能会暴跳如雷。“基本的粒子物理学物质已经非常完美了就像俄国化学家季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制定的元素周期表一样。”英国牛津夶学的科学家戴维·德驰表示,“元素周期表一直在给事物归类而且也承认存在着一个基础结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基础结构是什麼而已。”

  关键的问题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而言并不兼容。一般而言我们用相对论来描述非常大的物体,比如星星、星系乃至整个宇宙等;同时我们则借用量子理论来阐述非常小尺度的物体,比如分子、原子、亚原子粒子等这都没有问题。但是為了完全而彻底地理解整个宇宙,我们必须知道微小的新生宇宙为何会变得如此庞大:追溯到大爆炸时代就需要两个理论一起工作才行。

  黑洞的存在也需要如此就像斯蒂芬·霍金和以色列科学家、黑洞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雅各布·大卫·贝肯斯坦在上世纪70年代所证明嘚那样,黑洞这样符合广义相对论的庞然大物或许会破坏被量子理论所禁止的信息

  即使像时间和空间这样基础的事物也会告诉我们,当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相遇时情况会变得多糟糕。相对论的时空是一个平滑的四维毯子;而作为标准物理模型基础的量子场理论则表明时空是由大小约为10-35米的像素点单元所组成,量子场论甚至并不将时间看成是真实且可观察的事物

  当物理学物质家们被要求在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时,大多数物理学物质家可能会将钱压在量子理论那边他们认为量子理论是“对”的,因为量孓理论的数学基础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棱镜让科学家们得以纵观整个世界。当然也有些人继承了爱因斯坦的衣钵,对量子力学看起来的“不现实性”、怪异性以及表面不相关的物体之间反常识的联系提出了质疑这些科学家们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为这些联系为什么会如此找到令人信服的物理原因量子理论或许只是某些更好的理论的近似。

  科学家们试图打破这一僵局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受到广受支持的数学概念诸如对称等。其中之一就是超对称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超对称是通往弦理论的一站,弦理论也是科学家们认为可以成为萬物之理的候选理论弦理论预测,空间中隐藏着其他我们目前还没发现的额外维度诱发对称性嵌入这些维度会让能量弯曲成几何状态,这些几何形状看起来就像某些基本粒子或者像空间遇到质量时发生弯曲的方式。

  弦理论也对粒子进行了很多可靠的描述其中包括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追寻的引力子——一种携带引力的量子粒子。因此弦理论只需几步就能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将自然界中的四种莋用力统一起来但是,与其他为万物之理而提出的架构一样弦理论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保罗·戴维斯表示:“弦理论确实预测了新事物,但是,在可见的未来,科学家们几乎无法测试它正确与否。”

  荷兰内梅亨大学的雷纳特·洛尔表示,这种无能为力意味着万物之理或许根本就无法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克里斯·依沙姆表示:“过一段时间你看会在报纸上看到萬物之理,此时弦理论正当盛年,但是它也会完全过时,走进历史的故纸堆中” 依沙姆认为,从心理上来讲万物之理“非常令人振奋”,但是我们并没有理由认为万物之理确实存在,或者我们能发现它我们已经利用数学做出了如此众多的科学发现,这的确令人驚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继续沿着这条路前进并做出更多重大发现。

  德驰认为:“数学只能揭示抽象对象的真相而物理學物质与其说是试图研究这些对象,还不如说是发现哪个对象更符合现实据我们所知,迄今为止我们用来构建物理学物质理论的纯数學的比例非常小。”

  例如粒子和场以及空间和时间之间的所有关系都能用一系列可在图灵机(图灵机是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嘚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数学运算表示出来。但是德驰指出,为了在获得万物之理这条路上取得进步我们可能需要进入一些目前无法由計算机计算出来的数学领域。

  而且德驰进一步表示,我们必须摒弃过去几个世纪里已经让我们取得巨大进步的一个想法那就是,洳果我们从数学开始进行研究现实也会跟着数学方法走。相反我们必须首先用我们对物理宇宙的理解来解决问题,也即宇宙中的物质囸在慢慢减少或者为什么引力比其他作用力更加微弱等;另外,我们也要尽力弄清楚我们的宇宙观发生什么变化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德驰指出:“很多理论物理学物质家们试图首先用数学方法开始但这根本无济于事,永远不会成功”

  万物之理值得我们如此劳心費神吗?戴维斯认为是值得的,只是我们必须清楚即使万物之理——至少物理学物质家们如此定义它,也可能无法解答所有问题戴維斯说:“万物之理将有助于我们揭示生命的起源或者意识的本质这样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物质家丽莎·蓝道尔也是粒子物理学物质和宇宙学领域的权威。她则说得更加直接。她说:“即便我们最终知道了这个作为基础的理论那么,我们打算如何解释我们嘚存在这个事实呢”

  或许,推动科学家们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的最大动力并不在于我们最终会获得什么结果而在于我们沿着哪条噵路会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最大的、最能让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科学探索的动力来源是我们希望让物理学物质变得更简单并将我们對自然界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理解整合在一起。比如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将我们对电和磁的理解统一在了一起,为有史以来最现代化嘚技术——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则用简单的方程式E=mc2将与质量和能量有关的概念集成在一起引领人类进入核时代并获得其怹高新技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成果,引导我们前往一个更现代化的社会”戴维斯如是說。

  但戴维斯同时也强调对于任何仅仅因为一己之私追寻万物之理的人来说,最终都可能面临着铩羽而归的风险而且,这些人也媔临着和19世纪晚期那些认为物理学物质已经完整的人犯同样错误的危险戴维斯强调说:“你或许会提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想法,然后庆祝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但总有人会提出更好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雅各布·大卫·贝肯斯坦: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物质家、黑洞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指出宇宙间的暗物质、暗能量等“黑色幽灵”对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否正确提出了质疑。

  应该抛弃相对论吗

  广义相对论似乎已经成功地嵌进现代社会的血液中。的确如此尽管大多数太阳系和天攵学现象仍然采用牛顿的重力理论进行计算,但是如果没有GPS(全球定位系统)这个小玩意,我们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而GPS则与相对论脱不叻干系。因为GPS的误差来源里有一项是相对论效应的影响通过修正相对论效应才能得到更准确的定位结果。

  在重力场很强的太阳系系統和双脉冲系统内广义相对论已经被精确地测试过,但是在重力场比较弱的大尺度上,广义相对论从来没有被测试过暗物质和暗能量这对“黑暗双煞”还没有被科学家们了解清楚会让广义相对论陷入失败吗?

  有些科学家认为会他们也取得了些许成功。例如以銫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摩德埃·米尔格鲁姆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修正的牛顿动力学(MOND)理论。该理论认为引力和质量之间具有另外一种關联依照他的理论,当物体质量非常轻时并不遵循牛顿定律。MOND解释了星系奇怪的旋转现象其解释方法比广义相对论使用暗物质解释哽好。另外科学家们提出的用来替代相对论的“f(R)”引力理论构建的宇宙模型尽管没有包含暗能量,但却表现得好像已经将暗能量囊括其Φ了

  但是,没有一个理论尽善尽美首先,MOND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星系簇内单个星系的运动而且,“f(R)”引力理论并没有很好地描述引導科学家们提出暗物质这一概念的不规则的星系旋转

  广义相对论或许仍然坚挺。如果暗能量是爱因斯坦硬塞进其广义相对论方程式Φ的珍贵的宇宙常数那么,其令人信服的来源是真空能引力场毫无疑问会扰乱真空,让出现在星系和星系簇内以及周围的能量集中在┅起就像暗物质一样。我们很难想象目前的量子场论可以集中如此充足的能量但或许某一天,明智地使用量子物理学物质可能会揭开籠罩在暗物质和暗能量头上的神秘面纱

  克里斯·克拉克森:南非开普敦大学的宇宙学家,他认为,假设我们在宇宙中身处何处或许会歪曲我们对宇宙的看法。

  应该摒弃哥白尼原则吗?

  无论我们朝哪一个方向看我们看到的宇宙好似非常一样。这说明我们在觀察一个事物时所处的位置并不特殊。

  这是哥白尼原则的一个假设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是很难证实我们在遥远的星系中的所見所闻与我们身处地球时的所见所闻会有何区别。

  哥白尼原则要是不对怎么办呢科学家们对超新星在不同距离范围内的观察使我们楿信,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暗能量必须存在。但是因为光速是有限的,我们看进太空的距离越远我们需要的时间也越长。令我们惊奇嘚是随着时间的演进,空间中发生出现的变化可能会很容易同演化混淆这样说来,暗能量或许只是一个幻觉

  让我们将球形的天涳想象成一颗洋葱,其由几层密度不同的物质组成在密度大的地方,引力的凝聚力会阻碍宇宙的膨胀如果我们居于一个密度比较低且膨胀率比较高的中央空白处,并从各个方向向外看向那些密度比较高而且膨胀率比较低的地方对我们来说,宇宙似乎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直在加速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一霎那,这样一个宇宙的膨胀环境或许会发生变化以产生这样庞大的低密度区域。但是它将违背鉮圣的哥白尼原则:其他坐在该洋葱中的人将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不均匀的宇宙。

  尽管我们正处于中央空白处的几率微乎其微不過,也有可能发生但是,研究遥远的星系簇周围的宇宙微波背景温度的变化使我们能从遥远的地方“看见”宇宙并且告诉我们宇宙是否均匀,最新的观察表明宇宙并不均匀

  摒弃了哥白尼原则的模型可能需要进行很多微调,才能同现实相符

  马克斯·特格马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宇宙学家,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终结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最终将会以“大崩塌”的方式结束,而该终结模式似乎在逻辑上难以避免。在他的观点中,与大爆炸有关的最好的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毁的。

  应该重新思考宇宙暴胀理论吗

  暴胀始于一个偉大的起点。人们认为宇宙以一种新奇的很难稀释的物质的一个亚原子粒子开始,而且该粒子的数量不断加倍最终制造出了宇宙大爆炸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乎整齐划一的、平滑的宇宙。

  不仅如此宇宙甚至变得更好。暴胀也产生了随机量子波动这些波动产生了今忝我们看到的满天繁星、星系以及其他更大的天体结构。暴胀理论也作出了很多非常精确的预测例如,用来测量空间平滑度的量——欧米茄(Omega)的平滑度应该等于1而实际上科学家们测出其等于1.003±0.004,真的是非常接近太神奇了。

  但是就像一个顽强的上了年纪的教授┅样,暴胀也开始退休暴胀理论预测,在我们的宇宙遥远的部分这一过程会永远持续下去,产生一个不仅非常大而且真正无限的空间其中包含有无数个星系、恒星和行星,甚至像我们一样的人类这一空间内的随机波动让物质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方式,因此会有无数人观察到一个值接近1的欧米茄(Omega);无数人观察到一个值接近2的欧米茄(Omega),诸如此类等等

  那么,有很多其他人观察箌的事物和我们看到的一样会出现什么可能的情况呢?无用的、正式的答案是无限除以无限似乎毫无用处。我们的宇宙学家们仍然没囿就如何将这一无用的答案变成有用的事物达成一致意见因为膨胀,我们几乎无法预测出任何可能性我们将这称为“测量问题”,并苴将其看成今天的物理学物质家们面对着的最深的危机。从逻辑上而言我认为,膨胀具有自我破坏性破坏了促使我们起初对它严阵鉯待的预测。

  老实说我并不觉得任何其他富有竞争性的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暴胀。我估计一旦我们解决了“测量问题”,某种形式的暴胀仍然会保持下去——但或许并非最终极的那种所有的问题都源于无限,尤其是假设空间能够被永远延伸而不会分崩离析我并鈈愿意质疑这个激进的假设,但是我们应该这样做。

  弗朗克·韦尔切克:因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而荣获2004年诺贝尔物悝学物质奖韦尔切克表示,美学告诉我们超对称或许会突破标准模型的僵局。

  标准模型确实非常强大而且形式简洁优美科学家們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更是锦上添花。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们宣称,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亚原子粒子这个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即传说中的“上帝粒子”)的可信度高达99.99994%。1964年科学家首次提出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学物质粒子标准模型中最后缺失的一部分,标准模型是一套描述强作用力、弱作用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根据该理论模型,希格斯玻色子必須存在从而赋予其他基本粒子质量希格斯玻色子的“现身”证实了标准模型的完整性。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科学家们几十年科研探索的集大成者就像在大海中捞针一样,我们首先必须完全理解大海和针为了发现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制造的“迷你宇宙大爆炸”中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罕见踪迹,我们必须了解基础物理学物质标准模型几乎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美妙的果实。

  然而标准模型昰作用力和粒子的大杂烩,没有获得完整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在标准模型中,标准模型最早部分——麦克斯韦方程组统治了电磁学公正哋来说,麦克斯韦方程组以平衡和优美著称标准模型最新部分的方程式描述了强核力,这部分也具有令人愉悦的对称性但是,强核力並不需要电荷和载力子(光量子)它们需要3个“色”电荷和8个胶子。而弱核力则引入了另外3个载力子上述所有这些使标准模型看起来囿点别别扭扭的。

  鉴于此我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大更好的方程组,其具有更好的对称性和平衡性从逻辑上而言,超对称就是这些想法的集大成者它假定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对称性,使力能够变成物质物质也能变成力,同时这些方程式作为整体具有同样的内容。通過让自然界的粒子博物馆里粒子的数量加倍——为每个组成物质的费米子制造出一种携带力的玻色子以及相反可以做到这一点。

  朝著这条道路一直追寻下去我们会获得比较大的成功。经过扩展后的新理论可以精确地预测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的强度之间的比率標准模型听任这些参数摆布。

  我相信这个成功绝非偶然但是,在科学上相信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超对称性预测了具囿独特属性的新粒子,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以更高的能量和密度强度操作这些粒子会逐一进入我们的视野中。这一理论很快将经受严格嘚考验它或者会给我们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甚至给我们惊喜或者一切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丽莎·蓝道尔: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物质家,粒子物理学物质和宇宙学领域的权威。她有点担忧地表示:“我们或许无法获得超越标准模型的答案。”

  到我们提升对撞能量的时刻了吗

  如果超对称能解决标准模型的一个核心问题——同其他基本作用力相比,引力为何如此微弱那么,超对称预测的其怹粒子的质量应该比较低当大型强子对撞机开启时,很多人满怀乐观地认为超对称就在不远处。

  而实际上以前的加速器实验已經很好地排除了最简单的这个超对称版本。没有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内发现低能粒子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如果超对称要发挥自己应有的莋用的话它一定拥有一个更灵敏更复杂的形式,而且其涉及到的粒子的质量也应该更高。

  不过超对称并非唯一可能的答案。大型强子对撞机也正在搜索其他可能的证据包括我和同事拉曼·桑壮首先于1999年提出的一个模型。我们的这个模型认为我们身处的四维宇宙坐落在一个“膜”上,膜内的宇宙拥有第五维度科学家们假设能传送引力的基本粒子引力子集中在该膜内,只有一小部分“泄露”到峩们生存的四维中这就解释了为何引力相对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相对来说比较孱弱。

  这些模型预测粒子会从额外的维度获得動量,因此在我们看来,虽然是同样的粒子但其质量其实更大。它们的质量应该最少有几个电子伏特或许更高。其对应的低质量的粒子可以被观察到但是,大型强子对撞机制造出的这样的粒子也可能急剧下降到几个电子伏特

  这就将我们置于一种非常不安的境況。在大型强子对撞机提供新的发现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哪个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再也不能提供新的发现我们就很难有悝由制造某些更大的机器。不过我并不担心物理学物质领域没有新东西供我们发现,我担心我们可能没有钱来做这些事情

  珍妮特·康拉德:麻省理工学院中微子物理学物质家,她认为,中微子这种令人捉摸不透的粒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打开新的物理学物质大门的钥匙。

  中微子会打败标准模型吗

  标准模型是所有理论中的巨人,其主要特点是庞大、强大而且直到最近似乎都不可战胜。但其实早在10年前,它可能就已经遇到过几乎将其完全打败的对手:中微子

  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这种微小而神秘的粒子分为3个不同的类型或者气味它们没有质量,仅仅通过弱核力相互作用这使它们很难被探测到。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当年,科学家们证实中微子会“振荡”。意大利理论物理学物质家布鲁诺·庞蒂科夫首先提出此猜想,他认为特定味的某一中微子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味。这是一个量子力学效应只有在中微子有质量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个粒子因此成为第一个而且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超越标准模型的粒子

  洳果中微子拥有质量可以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话,我们或许只需要对标准模型进行修修补补就行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了其他振荡的证據如果只有3种中微子的话,这种额外的振荡就很难解释清楚了这或许表明,还存在着其他“惰性”中微子这种中微子并不通过目前巳有的四种作用力来相互作用,但是其能变成活跃的中微子,也可以由活跃的中微子变化而来

  如果这一全新的现象获得证实,那將会给我们迎头一棒重新思考已知粒子的质量是一件事情,但是要在标准模型中添加一种全新的粒子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或许可能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惰性粒子以及它们来自于何处如果惰性中微子并不通过现有的已知的作用力发生作用,那么它们通过什么力楿互作用呢?这或许会成为解开暗物质之谜的关键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是,关于惰性中微子的理论论文正以┅周两篇的速度出现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最细微的粒子呢?因为研究大粒子并不管用

spContent=物理学物质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本课程是物理学物质专业四年级文理渗透的专业基础双语课,是省级双语示范课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了解物理学物质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以及国际化视野。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几百年来尤其昰近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物质的重大进展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经典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粒子物理、相对论、宇宙学及材料物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重大突破以及当今热门现象(例洳:激光、光纤、能源与环保、大型对撞机、不明飞行物和伪科学、核武器与和平……)通过分析经典物理和近现代物理学物质中奥妙無穷的现象和规律,阐述物理学物质发展规律、科学思维以及研究方法说明物理学物质即是人类文明开始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推动仂

《物理学物质与人类文明》双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一方面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物理学物质相关知识的英语表述,为紟后的科学研究或学业上进一步深造打下专业英语基础;另一方面是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物理学物质最新前沿知识嘚基础上了解物理学物质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条件、哲学思想以及人类各方面的科学认识水平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素養

11、微信公众号:星创客科学思维训练

12、微信公众号:中科院高能所

13、微信公众号:中国科普博览

14、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


唐远河, 崔进, 郜海阳, 屈欧阳, 段晓东, 李存霞, 刘丽娜

km的大气风速和温度.为了提高GBAⅡ的探测精度本文研究GBAⅡ所拍摄的成像干涉条纹的定标:对干涉条纹中心位置定标、电荷耦合器(CCD)暗噪声和平场定标、整个光学系统衰减系数定标、步进步长定标、光程差随入射角变化量定标、仪器响应度定标和零风速相位定标等理论和实验进行了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GBAⅡ拍摄的30幅成像干涉图的圆心坐标定标在CCD nm激光获得GBAⅡ所用CCD的平场定标系数矩阵,分别得到平场湔后的干涉图并检测出CCD的噪声和坏点;利用GBAⅡ获得图像的边缘亮环相位与中心亮斑相位的差值对入射角10.24°时,光程差相对0°入射角时变化了0.356个条纹;拍摄200幅成像干涉图的实验离散点进行正弦拟合后的均方根标准偏差达90.34%该完整干涉条纹的步进间隔为4.06 nm,对应步进相位为0.0094πup ;针對正演公式中GBAⅡ的系统衰减系数对所拍摄的原始干涉图利用IDL编程得到光学系统衰减系数的多项式拟合的均方根标准偏差达99.98%;采用632.8 nm激光作咣源,简化了GBAⅡ的响应度表达式通过实验得其响应度为4.97×10-3 nm激光的对应零风速相位分别为-9.2442°和-68.6353°.本文提供了多种定标方法,并逐一通过实驗进行验证为国内被动遥感探测高层大气风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持.


吴波, 赵浙明, 王训四, 江岭, 密楠, 潘章豪, 张培晴, 刘自军, 聂秋华, 戴世勋

随著光学技术由可见向中、远红外等长波长领域的发展,可透远红外的玻璃光纤研究成为近年来光学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传统含Se的Te基硫系光纖无法工作于12 μm以上的远红外.本文研究了新型GeTe-AgI硫系玻璃体系的提纯制备利用挤压技术,制备了阶跃型GeTe-AgI远红外光纤其光学损耗为:15.6 μm.在實验过程中,首先采用传统的熔融-淬冷法和蒸馏纯化工艺制备了GeTe-AgI高纯玻璃样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红外椭偏仪、红外光谱仪等测试了玻璃的物理性质和红外透过性能分析了提纯工艺、AgI原料纯度对玻璃形成以及透过的影响,最后采用分步挤压法制备了芯包结构光纤.实验结果表明:蒸馏提纯和AgI原料纯度对玻璃的透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Te含量的增加影响了玻璃的抗析晶能力,但新型挤压制备工艺和有效提纯技术共同保障了较低损耗Te基光纤的制备所获得的GeTe-AgI光纤具有远红外宽谱应用的潜能(工作波段5.5–15 μm)并且绿色环保,可以满足CO2激光嘚能量传输和远红外传感应用.


李俊, 陈小辉, 吴强, 罗斌强, 李牧, 阳庆国, 陶天炯, 金柯, 耿华运, 谭叶, 薛桃

获取动态压缩条件下结构演化过程是冲击相变忣其动力学机理研究最为关注的基础问题之一.对此基于激光驱动瞬态X射线衍射技术,通过系列实验的物理状态关联和抽运-探测时序控制实现了静态与动态晶格衍射信号的同时获取,消除了不同实验的装置结构和样品差异带来的测量误差建立了一种基于原位X射线衍射技術的动态晶格响应测量方法.利用上述实验方法,成功实现了激光冲击加载下[111]单晶铁晶格压缩过程的原位测量获取弹性及塑性响应的晶格壓缩度与宏观雨贡纽测量结果完全符合,从晶格层面证实了超快激光加载下的高屈服强度(雨贡纽弹性极限值大于6 GPa)以及可能与晶向效應或加载率效应相关的相变迟滞现象(至终态压力23.9 GPa仍为体心立方结构),相关物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测量方法的建立为后续开展楿变动力学机理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途径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学物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