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鲁大学在哪里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TT不动风)
第三方登录:341被浏览20,999分享邀请回答youtube.com/watch?v=wnF_7gG23w4海报:剧照:160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二维码失效
您已成功扫描,
请在微信上确认登录
扫一扫下载
专注互联网留学 · 国际财团5000万美金投资
耶鲁学子亲述:在常青藤名校做学渣是怎样的体验
阅读:5579
习惯了国内教育环境和美国法学院第一年那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忽然来到Yale这种氛围超级自由的地方让我迷茫的好一阵子,尤其是看着周围的人坚定不移为梦想献身的表情,想到自己曾经的理想就是结婚生孩子种花养猫,瞬间觉得在思想境界上被碾压了,觉得自己就是个废柴……
一般人眼中的精英学生,当自己置身于常青藤名校时,是否会受到更大面积的碾压呢?从学霸到学渣的失落感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让我们来听一下,这位现就读于耶鲁法学院的中国学生,她的感受&&
刚转学到耶鲁
看到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题,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的本科,然后考了一个不上不下的LSAT分数去了乔治敦大学读JD,第一年成绩还不错,然后申请了转学就被大耶鲁法学院收走啦~
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法学院入学考试)的缩写,是美国法学院申请入学的参考条件之一,没有资格报考的限制,美国几乎所有的法学院都要求申请人参加LSAT考试。
JD:Doctor of Jurisprudence,意为法律博士。
ivy校友趴&&
去年11月在学校有一个跟加州高院法官coffee chat的活动,全校随机抽人参加,我有幸被抽中了,在场大概有那么20多个人。活动开始后,法官开始让屋子里的学生挨个介绍自己,比如是哪里人,在哪里读的本科呀,将来想做什么呀&&
我是最后一个,等轮到我的时候我已经傻眼了,因为当时一屋子的人本科全都是常春藤的,harvard/yale /penn/brown/princeton感觉都可以开个ivy校友趴了。轮到我的时候,我只好说:嗯那个I did my undergrad in Beijing, China......
忽然一下子教育阶级跨度这么大,一开始还是有种被吓到的感觉,比如说跟Harvard本科出来GPA 4.0的人一起做presentation,总是还不用说什么就在气场上被碾压了&&但是也许是人文专业的特点吧,在学习和技能上被偶尔碾压并不会带来这种挫败感,而更多的是感叹成长环境的不同,为什么自己大学的时候总想着玩没能多读点书嘛。
耶鲁大学 充满贵族气息的校园
多元化价值观
然而,其实更让我感叹到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思想境界上的碾压。Yale Law这种地方因为评价体系的高度多元化,同学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横向竞争的意识。相反,每个人都早早想好了自己想要什么,并在自己选好的路上坚定的走下去,这让我特别佩服。
其实可能&坚持自我&这种口号看起来真的很简单,可是想想自己过往的经历,有多少人选择走某一条路,是因为真的相信这条路适合自己?还是因为环境的压力而做出的选择呢?就像我当初决定来美国读法学院,其实也是觉得这是出国读法律最好的一条路,然后毕业去律所可以挣钱,所以第一年一定要好好学习啦,并没有想太多。
可是真正厉害的人,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认清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而突破环境的限制甚至创造有利于自己的环境来实现目标。 他们早早就走过了迷茫期和探索期,在最适合自己的世界里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努力着。
而每个人&喜欢的事情&,对于Yale Law这种地方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说我觉得在学校大家不会觉得一个立志要当总统/大法官的人,和一个立志开创美国首家服务伊拉克难民的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非政府组织)的人,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相反,大家都觉得他们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
这就是说为什么客观上,Yale并不存在谁被碾压的情况,因为学校本身鼓励的就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我一直觉得有些法学院像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进来以后都变成了一模一样的律师,做着相似的事情。而对于Yale,大家来到这个学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在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后,来到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所以学校的作用更多是鼓励你去探索,去寻找自我,去大胆追求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不要迫于环境的压力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路。
耶鲁大学 稀有书籍藏书馆
提倡自我探索
但是主观上,我觉得在这种地方活的最痛苦的就是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没办法认识自我的人......比如说我。习惯了国内教育环境和美国法学院第一年那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忽然来到Yale这种氛围超级自由的地方让我迷茫的好一阵子,尤其是看着周围的人坚定不移为梦想献身的表情,想到自己曾经的理想就是结婚生孩子种花养猫,瞬间觉得在思想境界上被碾压了,觉得自己就是个废柴&&
但是呀但是,有一些想法也想说给那些觉得自己在ivy被碾压的人听&&如果总是在跟别人比较的时候觉得自己被碾压了,那不正是辜负了学校本身鼓励和提倡的精神嘛?(我assume其他ivy也跟Yale一样&&)我觉得,人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前进到了更好的环境,一开始觉得举步维艰是正常的&&这说明你变得更厉害了呀!所以说除非你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天才,在智力上总会遇到瓶颈的。也许你觉得周围的人都好厉害好厉害,我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做最厉害的那个了,但是低头看看,这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不厉害的人嘛!
虽然我现在还是那个&没志向没规划&的人,但是Yale这种地方也是在鼓励你探索自我嘛。只要我不把时间浪费在纠结&我为什么没志向没规划活该被碾压&这种问题上,认真读书多交流多思考, 就不算浪费时间,也迟早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
还记得我刚转学来Yale的时候
一位professor跟我说
&你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这个最优秀的平台,所以从现在起不要再去想和别人比较了,放下得失心,去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去追求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事情吧 。Yale给了你足够的资源去追求梦想,千万不要浪费了哟&
51offer编辑:Alice
2429 09:01
6510 18:00
3717 09:00
所在地区:
康涅狄格州
所在城市:New Haven
USNEWS排名: 3
请选择出国时间
请选择出国时间
请选择就读年级
已有92577人获得方案在耶鲁大学做学术是一番怎样的体验?勤奋淡泊是真谛
在耶鲁大学做学术是一番怎样的体验?勤奋淡泊是真谛
2012年暑假,我有幸被耶鲁大学录取,并在耶鲁度过了我的两年时光,这两年每天都的阅读量都要过一百页,每週论文加起来要写上好几万字。不过这两年经历让我在学习上大有进益。因此可以算是不虚度。
重思学术路
原来总看一些留学论坛,觉得那些拿到常春藤高校的offer的同学便是人生的赢家,若是拿到耶鲁的,那便是登峰造极的成就。但当我真正来到耶鲁,体验这裡的学术生活,我才亲身感受到其中的滋味。一纸offer和几万美元的奖学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中了大奖般的狂喜,还有未来数年艰苦卓绝的生活。
我先从英语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谈起。第一是要过语言关。我痛彻心扉的认识到,无论我们这些国际学生的英语有多好,都比不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同学。我曾经自以为英语不错,听说读写都没有什麽问题。
但真正深入到阅读文学的层面,我才感觉到自己距离老师讲的comfortable with English还有著相当巨大的,几乎难以弥补的差距。我阅读学术文献的速度可能不比native speaker差多少,但一换成文学作品,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理解程度上。
我都与他们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为什麽会这样呢?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我无法深刻的瞭解西方的历史,宗教,还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总之一句话,我不懂西方人,就像西方人不懂中国人一样。
耶鲁图书馆阅览室
我在里外一门冷战史课上读了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某些历史事件的研究。他们依据的史实是正确的,但他们不懂中国人,他们做的只是把一些客观史实根据自己的逻辑串联起来(而且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行事),颇有穿凿附会之感。
同样的,如果我研究英语文学,我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来夸过“隔靴搔痒”的阶段。除此之外,研究英语文学是一项无比孤独的事业。前不久去了躺敦煌,知道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故事。
她是上海人,北大毕业,一生扎跟敦煌,一辈子都献给了敦煌研究。她的故事令我震撼,也让我感触良多。虽然英语文学研究不必扎跟打磨,但我觉得研究者的孤独也是类似的。
耶鲁图书馆内景
在中国留学生中,研究英语文学的人极其小众,更多的是遍佈全美各大实验室的理工科同胞们。我有幸与一些留美博士生以及立志留美读博的同学有了一些接触。在与他们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我对从事学术之路有了新的理解。如果有同学想走学术之路、
特别是想赴美读博士。我觉得一定要满足四个条件。
第一:痴迷。
痴迷不是喜欢,更不是不讨厌。我看到有的同学在人人网上转发的几乎所有文章都与学术相关,我想如果不让同样的同学做研究,他/她会疯掉的。
我们系的一个学长申请到了康奈尔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和牛津大学的青年学者项目。成为我们中间一个传奇人物。他四年读了700本书,写文章必引经据典,一看就是一个痴迷学术的大牛。
第二:天赋。
做学术就像做奥数题,不是光勤奋就能拿的下来的。在上文学课时,我能明显感受到和我一起上课的英国学生比我有文学天赋。以解读艾略特的一句诗“I should have been a pair of ragged claws, scuttling across the floors of silent seas”为例。我能读出这是把人比作螃蟹,想要表达逃离的感觉。
但英国同学对文字的敏感度显然更好。她说螃蟹爬过会有格达格达的声音,这与幽静的海底形成对比,更加传达了人的孤独之感。在英语文学这一领域,天赋意味著强大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不强大就没有原材料,理性思维不强大就出不了成果。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抓耳捞腮写不出论文的悲惨下场。
第三:淡薄。
人们戏称,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是“高富帅”与“白富美”才能从事的行业。如果你没有殷实的物质基础,那从事这个行业真是太痛苦了,要有淡泊的精神才能熬得住。此外,做学术的人耐得住寂寞,懂得享受孤独。我们老师说留学生生活就是
“房门一关,没人理你”。当时我还觉得,这不是很正常嘛,但当我真正体会到这种滋味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一种什麽样的孤独。
第四:勤奋。
我把勤奋放在最后是因为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做学术不是一条 走一走试一试的路,我觉得要是打定心思干这个,就要抱定 不做成绝不回头的勇气。
对于自己是否具备以上四点,很多人可能很难回答说 是。 但却可能很容易回答说 不是:如果自己不够痴迷或者缺乏天分,每个人自己肯定是很清楚的。对于为什麽要读博,有些同学给出的理由可能是:我不方案做学术,我觉得这条路我走的下去。
或者:我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还是做研究比较适合我。或者:如果不读博,我本科的东西就白学了。但在我看来,以上种种都不是读博的充分理由。
对于本科生要不要专注与学术,我的建议是要把本科学术和终生学术分开来考虑。本科学生总容易陷入一种极端:如果不打算终生投入学术,就一点科研的事情都不沾,这种现象文科院系尤甚。
我想,作为本科生,不论是否打算终身投身学术,都应该积极的做科研,搞研究。我相信,深厚的人文或科学素养是一辈子的财富,能沉得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将来不论是否从事学术工作,不论在那个领域发展,都会大有作为的。
我在耶鲁的日子将是我一生难忘的回忆。过往那些面对厚厚的几洛书愁眉不展,挑灯夜战的情景至今还在继续,以后也还会继续。大学这几年我踏上了一片陌生的土地,瞭解陌生的只是,接触到一群陌生的人。无论多孤单,多艰难,我都没有放弃,并因此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篇文章献给所有在海外留学的学子。
作者:Timi
本文版权受保护,转载前需联系本报取得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北美留学生日报
微信号: CollegeDaily
真实 独立 有味道的留学生新媒体 北美留学最值得关注的资讯平台
投稿邮箱:editor@collegedaily.cc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鲁大学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