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生化能检查出什么检查能不能早期发现肾病血生化能检查出什么检查能不能早期发

您的位置:
> 肾脏病特殊的生化检查项目
肾脏病特殊的生化检查项目
摘要:特殊的生化检查对某些肾脏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常用的几种检查项目:
  1、电泳及尿蛋白选择性监测
  尿蛋白电泳评分对尿蛋白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尿蛋白的来源,这有助于病因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果出现混合性蛋白尿,表示肾功能损害累及了肾小球及肾小管。
  患肾小球疾病时,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作用都发生改变。当肾小球疾病较轻,滤过膜&漏洞&较小时,尿中以中分子量的蛋白为主,而大分子量蛋白排出很少,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当肾小球病变明显,滤过膜&漏洞&较大时,尿中不仅有大量的,而且有很多大分子量蛋白(如),这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测定的结果可推测病理类型,预测治疗反应及估计预后。小儿肾病综合征中蛋白尿呈高选择性,其中约有97%患者为微小病变型肾病;成人亦多数为微小病变或轻微病变,但也可见于膜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增殖性肾炎。凡高选择性者可预测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选择性高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差。
  2、血、尿补体测定
  血清总补体(CH50)增高见于各种炎症,也作为急性阶段的反应物质。某些补体活性增高。血清CH50降低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溶血性贫血和系统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血C3下降,尤以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下降更为明显。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及肾移植排异反应,血C3均可降低。测定尿C3含量可间接反映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膜增生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尿C3几乎全为阳性;膜性肾病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阳性率也很高,而微小病变型常为阴性。尿C3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病情重、预后差,含量越高病情亦越重。
  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
  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阳性意味着肾脏内有凝血和纤溶现象,提示有炎症病变。非炎性疾病大多阴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病通常为阴性,慢性肾炎多为阳性。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增加反映了肾功能损害程度。在慢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缓解,肾功能恢复,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逐渐降低或转阴;阳性者表明肾脏病变炎症过程仍在进行,病变活动,经治疗后持续阳性者预后较差。
  4、肾小球性尿蛋白检查
  如果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尿液中就会出现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及&2-巨球蛋白等中分子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有助于肾小球病变的早期诊断。当肾小球轻度病变时尿中白蛋白增高;当进一步受损时,尿IgA及IgG增高;肾小球严重病变时尿中IgM增高。尿中白蛋白及IgG出现提示肾小球病变向慢性过渡,尿中IgM出现对预测肾衰有重要价值。
  5、肾小管性尿蛋白检查
  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障碍时,尿中可出现低分子量蛋白质,主要有&1-微球蛋白、&2-微球蛋白、溶菌酸和维生素A结合蛋白。此组蛋白尿排量增加是肾近曲小管受损的标志。
  告示:由于本微信平台近期对底部菜单栏进行升级改版,原有菜单将更换为索阅杂志、质量大讲堂、检验视界,关键词回复文章全部存入检验视界#精彩检验菜单中,请各位粉丝知悉。升级后的菜单内容更丰富、精彩,还不快来体验一把!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什么时候必须该看肾脏科,你知道么?
相关标签&: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当前位置: >>
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肝功检查 1、谷丙转氨酶(GPT) 2、谷草转氨酶 (GOT) 3、r―转肽酶 (r―GT) 4、总蛋白 5、白蛋白 6、球蛋白 7、白/球 8、总胆红素 临床意义 1、谷丙转氨酶:增高:Ⅰ、明显增高:各种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 Ⅱ、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梗塞。 Ⅲ、轻度增高:阻塞性黄疸、胆管炎。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0―40u/L 0―37u/L 11―50u/L 66―87g/L 35―55g/L 20―36g/L ( 1.1―1.8) :1 6―20vmol/L2、谷草转氨酶:增高: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肌肉损伤、心肌炎。3、r―转肽酶:增高:Ⅰ、明显增高:原发或继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 胆管癌。 Ⅱ、轻度或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嗜酒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4、总蛋白: 增高:Ⅰ、严重腹泻、呕吐、高热、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 Ⅱ、主要球蛋白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减低:Ⅰ、注射过多低渗液及各种原因水、盐潴留。 Ⅱ、 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 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胃疾病引起的消化不 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或因长期患肺结核、甲亢、恶性肿瘤, 使蛋白质大量消耗。 Ⅲ、合成障碍,主要肝脏疾患。 Ⅳ、蛋白质缺失增加:如大量失血,严重灼伤时血浆渗出,肾病综合症时大量 蛋白尿。 5、白蛋白: 增高:临床少见,仅在血液浓缩时随总蛋白浓度升高而同时增加。 减低:主要肝肾疾病所致,如肝硬化,严重肝炎引起肝功能衰竭使合成障碍。肾病时大 量蛋白从尿中丢失。白蛋白低于 20g/L,引起水肿。 6、 球蛋白: 增高:血液浓缩可增高,但临床上主要是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引起 r―球蛋白增高: 1)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如结核病、麻风、疟疾、黑热病、血 吸虫病。 2)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免疫机能亢进,如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 3)多发性骨髓瘤。 减低:主要合成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 征之一。 8、总胆红素: 增高:见于各种黄疸(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 。 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癌或慢性肾炎所致的继发性贫血。肾功检查1、尿素氮 2、二氧化碳结合力 3、肌酐 4、尿酸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2.14―7.85 mmol/L 22―30 mmol/L 44―97 vmol/L 202―416 vmol/L临床意义1、 尿素氮: 增高:Ⅰ、生成过量,高蛋白饮食,蛋白质分解代谢过度,如发热、甲亢等。 Ⅱ、排泄缺陷,主要是神功衰弱,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炎、肾盂肾炎 泌尿道梗塞。 减低:静注低渗葡萄糖液后,体液稀释或严重肝脏疾患 2、 二氧化碳结合力: 增高:Ⅰ代谢性碱中毒,如严重呕吐,柯兴氏综合征,低血钾,使用碱性药物过量。 Ⅱ、呼吸性酸中毒,肺气肿气胸,支气管扩张 减低:Ⅰ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腹泻,阿狄森氏病,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肠道瘘,使用 酸性药物过多 。 Ⅱ、呼吸性碱中毒,呼吸过快,换气过度 3、 肌酐: 增高:同尿素氮,大于 442vmol/L 表示肾功能衰竭,预后不良,肾病晚期可达 1326― 892.5vmol/L, 但有些 肾炎晚期病人,由于消瘦全身肌肉体积减少,肌酐轻度增 高,肌肉萎缩,肌酐可减少。 4、 尿酸: 增高:Ⅰ、肾脏疾病,急慢性肾炎、肾结核等 Ⅱ、痛风,发作时高达、375―892.5vmol/L Ⅲ、子痫,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妊娠反应,慢性铅中毒。 减低: 偶见乳糜泻及恶性贫血时,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素、阿司匹林等药物时。 血糖测定血糖 正常值 4.0―6.11 mmol/L临床意义 增高:Ⅰ、生理性或暂时性增高,如饭后 1―2 小时,食多量糖后,注射糖或 肾上腺素及精神紧张。Ⅱ、病理性增高: 1)、糖尿病。 2)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肾上腺髓质肿瘤、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 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3) 、颅内病灶,如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时使颅内压增加,刺激血糖中枢。 4) 、其他如某些急性传染病,酸中毒,高烧呕吐、腹泻所致脱水、窒息、惊厥、 休克或麻醉后。 减低:Ⅰ、生理性或暂时性,如饥饿,剧烈运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过量。 Ⅱ、病理性: 1) 、胰岛 B 细胞增生或肿瘤,使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血糖减低。 2)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和脑垂体机能减退等。 3) 、严重肝病,糖原积累病,长期营养不良或不能进食,导致血糖来源减少。血脂检测1、胆固醇 正常值 3.0―6.0mmol/L 2、甘油三酯 正常值 0.6―1.7mmol/L 3、高密度脂蛋白 正常值 1.16―2.08mmol/L 4、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5、低密度脂蛋白 临床意义 1、胆固醇 增高:Ⅰ、代谢障碍性疾病,如动脉粥样变、重症糖尿病 Ⅱ、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Ⅲ、肾脏病:如神兵综合症等 减低:甲亢,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等 2、甘油三酯 增高: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减低:甲亢,原发性 B 脂蛋白缺乏症,肾上腺机能不全以及消化吸收不良。 3、高密度脂蛋白 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降低预示着冠心病的可能出 现,临床常把高密度脂蛋白与总胆固醇之比做为冠心病的信息指标,具体数 值如下: 冠心病 临床信息高密度脂蛋白 ―――――――― ×100 总胆固醇男 极端危险 高度危险 一般危险 低度危险,相对安全 有保护作用 <7.4 7.4―15.3 15.4―24.7 24.8―37.7 >37女 <11.7 11.7―18.4 18.5―26.6 26.7―40 >40淀粉酶测定淀粉酶 正常值 血 0―220u/L 尿 0―1200u/L临床意义 增高:主要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在急性发作期,该酶活力明显升高,发病 12 ―24 小时,尿淀粉酶也开始升高,其下降也较血清淀粉酶慢,故此病后 期以测尿淀粉酶价值更大。急腹症如溃疡病穿孔,急性腹膜炎,肠梗阻, 肾功障碍时,也可增高。 减低: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及胆囊炎等电解质测定1、 2、纳 3、氯 4、钙 5、磷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3.5―5.5 136―146 98―109 2.2―2.9 0.8―1.4 mmol/L mmol/L mmol/L mmol/L mmol/L临床意义1、 增高:Ⅰ、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Ⅲ、各种呼吸性酸中毒,重度溶血,大量输库存血,挤压,灼伤。 Ⅳ、大量应用含药物,高渗脱水。 减低:Ⅰ、严重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食欲不振,手术后禁食未补钾。 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长期使用利尿剂,急性肾功衰转入多尿期。 Ⅲ、碱中毒时,大量输入无钾液体。 Ⅳ、糖尿病人应用胰岛素治疗时。 2、纳 增高:Ⅰ、钠摄入过多伴肾功失常。 Ⅱ、高渗脱水,大量应用皮质激素。 Ⅲ、心衰、肝硬化、肾病由于水纳同时潴留,纳总量增多,但血清纳正常。 减低:Ⅰ、那丢失过多,腹泻、呕吐、胃肠道造瘘或引流。 Ⅱ、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肾炎,尿崩症等。 Ⅲ、大量排汗后补水未补盐,糖尿病,大量放腹水及长期应用利尿剂等。 3 氯 增高:Ⅰ、泌尿道阻塞,肾功不良。 Ⅱ、氯化物摄入过多,换气过度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减低:Ⅰ、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排汗过多,长期应用利尿剂以及糖尿 病。 Ⅱ、长期限制食盐用量,某些传染病如肺气肿等疾病 4、钙 增高:甲亢,维生素 D 使用过多,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骨萎缩,肿瘤广泛骨 转移。 减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佝偻病,骨转化症,慢性肾炎,尿毒症,严重乳 糜泻。 5、磷 增高: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维生素 D 使用过多,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及骨 折愈合期。 减低:甲亢,佝偻病,骨软化症,胰岛素过多症,肾小管疾病及乳糜泻。血液分析1、红细胞 正常值 2、白细胞 正常值 3、血红蛋白 正常值 4、血小板 正常值 5、血型 6、St 杆状核粒细胞 S 分叶核粒细胞 L 淋巴细胞 M 单核细胞 EOS 嗜酸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3.5―5.5×10? /L (12 次方) 4.0―10.0×10?/L (9 次方)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100―300×10 ? /L (9 次方)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1―5 50―70 20―40 3―8 0.5―5 0―1临床意义???1、红细胞 血红蛋白 增高:Ⅰ、相对增高:连续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大面积烧伤。 Ⅱ、代偿性增高: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 Ⅲ、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失血、造血物质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2、白细胞(病理) 增高:Ⅰ、 (St、S)中性粒细胞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如中耳炎、脓肿疖痈、扁桃体炎、阑尾 炎、肺炎、败血症。 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 3)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和手术后。 4)恶性肿瘤,粒细胞性白血病。 5)心肌梗塞和血管栓塞。 Ⅱ、 (L)淋巴细胞 1) 、某些传染病:如百日咳、结核、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 2)许多传染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Ⅲ、 (EOS)嗜酸性粒细胞 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 2)皮肤病,寄生虫病,血液病,脾切除术后及传染病恢复期。 Ⅳ、 (B)嗜碱性粒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和癌转移。 Ⅴ、 (M)单核细胞 1)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伤寒。 2)某些寄生虫病,白血病及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Ⅰ(St、S)中性粒细胞 1)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流行性感冒。 2)化学药物中毒及放射线损伤。 3)血液病、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 Ⅱ、 (L)淋巴细胞 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 3、异型淋巴细胞检验: 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风疹,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 4 血小板: 病理性: 增高: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手术,骨折损伤,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 减少: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白血病,脾亢,药物中毒,败血症 伤寒及流脑,尿毒症等。尿分析1、酸碱度 2、亚硝酸盐 3、葡萄糖 4、蛋白质 5、潜血 6、比重 7、胆红素 8、尿胆原 9、酮体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5―7 (―) (―) (―) (―) 1.015―1.025 (―) (―) (―)临床意义 1、PH 值:用于酸碱中毒辅检。 2、亚硝酸盐: (+)泌尿系统感染。 3、葡萄糖(+) Ⅰ、生理性:如摄入糖过多,注射葡萄糖液后,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妊娠。 Ⅱ、病理性: 1)糖尿病和肾性糖尿。 2)某些激素药物及甲亢,脑外伤,脑血管意外 ,急性心肌梗塞及肝功能障 碍时。 4、蛋白质(+) Ⅰ、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过度紧张。 2)体位性蛋白尿,如脊柱前凸者。 3)摄入性蛋白尿。 Ⅱ、病理性蛋白尿 1)肾性蛋白尿:①肾受刺激:如重金属重度,肺炎,伤寒。 ②血液循环改变:如慢性心脏病,重症贫血。 ③肾实质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肿瘤等。 5、隐血(+) 急性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各类肾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热) ,外伤损伤肾 脏,肾结核 6、比重: 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糖尿病。 低: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7、胆红素: (+) 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8、尿胆原: (+) 见于溶血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9、酮体: (+) 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Ⅱ、饥饿,子痫,脱水,呕吐,腹泻,肾小管功能衰竭。 Ⅲ、术前检查,观察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10、白细胞(+)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尿沉渣镜检 1、红细胞 正常值 女<3 个/HP 男<1 个/HP 2、白细胞 正常值 <5 个/HP 3、上皮细胞 正常值 少量 4、管型 正常值 偶见透明管型 5、结晶 正常值 无或少见 临床意义 1、管型 Ⅰ、透明管型:正常人偶见,在激烈运动后,高热,全身麻醉后,可一过性 出现,肾小球肾炎明显增多。 Ⅱ、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和肾病,药物中毒性肾小管损伤及类脂性肾病。 Ⅲ、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晚期及肾淀粉样变。 Ⅳ、细胞管型:表明肾脏病变处于急性期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损伤、肾盂肾炎、 及肾病综合症,子痫,重金属中毒,肾充血、坏死及肾病综合症。 2、结晶 一般无意义,如经常出现在新鲜尿中,伴多量红细胞,即泌尿系结石。 尿妊娠试验(+) 见于怀孕和宫外孕以及不完全流产监测。 男性不育检查(精液化验) 项目 精液量 成活率 畸形率(异形 精子) 死精子 液化时间 精子总数=每 ml 计数×总量 不良 <1ml 40 >30 全视野 >60 分 <9 千万 尚可 1.1―3ml 40―60 11―30 1/2 视野 30―60 分 1 亿―3 亿 最佳 >3.1ml 60 <10 <1/4 视野 <30 分 >3 亿 备注 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粪便检验诊断各种肠道疾病,如肠炎、菌痢、寄生虫病、食物中毒、消化不良、肠癌等。乙肝五项1、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3、乙肝 e 抗原 HBeAg 5、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临床意义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4、乙肝 e 抗体抗―HBe(HBV―乙肝病毒)1、HBsAg(+) 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只说明 HBV 感染,不表明 HBV 复制程度(快、慢、 多) ,病情的轻重和预后趋向。 2、抗―HBc(+) 接种过疫苗和乙肝恢复期。 3、HBeAg(+) 表明 HBV 复制,血液有强传染性,持续(+)说明肝病易反复发作,预后差。 4、抗―HBe(+) 慢性感染或恢复期,抗 HBe(+)的 HBsAg 携带者无传染性,预后较差。 5、抗―HBC(+) 表示已经感染或曾经感染过 HBV,见于急慢性肝炎及其恢复期血清中,持 续数年或数十年,高滴度(+)HBV 复制,低滴度(+)为往感染。阳性组合出现意义 HBsAg + + + + -HBs + HBeAg + + + -HBe + -HBc + + + 临床意义 (大三阳)急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小三阳)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 急性乙肝早期,传染性强 乙肝病毒携带,急性乙肝病毒潜伏期 后期,有传染性。 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接种过疫苗,有 免疫力,不传染。 急慢性乙肝假阳性,传染不定或乙肝 早期 HBsAg 测不出。 乙肝病毒隐性携带者,窗口期,有既 往感染时,处于 HBsAg 和 HBeAg 消失 阶段, HBs 和抗 HBe 尚未产生阶段, 抗 有低传染性。 乙肝恢复期,传染弱 处于 HBsAg 消失和抗 HBs 产生阶段, 传染不定,乙肝恢复期。 乙肝恢复期,传染不定。 传染不定,亚型二次恢复期 同上 同上 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有免疫力,既往感染恢复期 急慢性乙肝, HBsAg 向抗 HBc 过度, 由 传染中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乙肝知识―+ +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 有 HBsAg―HBsAb 复合物, HBsAb 过剩形态:1、大球形颗粒,具双层外壳,直径 42 纳米。2、小球形颗粒,直径 22 纳米。3、管 型颗粒,长 22 纳米。 抵抗力:煮沸 30―60 分钟病毒才被破坏,在冰冻状态下可存活几个月或几年,对干燥、紫 外线和来苏、酒精均耐受。 传染源:乙肝病人和乙肝病原携带者,均可导致乙型肝炎,潜伏期 60―160(平均 90)天。 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消毒不严的手术器械,公共剃刀,牙刷 等用品;针刺,纹身以及皮肤轻微损伤后接触含乙肝病毒血液;妇女在妊娠后期 和浦乳期患乙型肝炎,可引起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病人 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 接吻, 共餐等方式经口的传播, 应引起注意。 此外, 通过性接触和蚊虫叮咬也可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防治原则:加强饮食管理,做好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献血员认真体检,病人隔离,用过 物品消毒彻底。胎甲球(AFP)测定AFP 是一种血清蛋白,作为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抗 O 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抗 O) ,测定此抗体效价,可以作为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有关疾病的辅助诊断。类风湿因子作为类风湿疾病的辅助诊断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心脏病完 各种酶谱的临床意义一、肝脏酶谱 : (一)谷丙转氨酶(GPT) 参考值:男<40u/L, 女<31u/L 意义: 1、显著增高: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等。 2、中度增高: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梗塞。 3、轻度增高:阻塞性黄疸,胆管炎等。 GPT 测定是诊断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肌肉疾病,肌肉损伤等重要指标 (二)谷草转氨酶(GOT) 参考值:男<37u/L, 女<31u/L(37°) 意义: 1、增高: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梗时均可增高,由于肾脏 GOT 含量与 肝脏 GOT 相同,肾脏疾病时也增高。 2、GOT 与 GPT 活性比值,对肝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1)病毒性肝炎病程中 GPT 持续时间较 GOT 长 (2)急慢性肝炎时,GOT/GPT 多<1. (3)肝硬化和肝癌时常 GOT/GPT>1. (4)原发性肝癌时 GOT/GPT>3. (三)r―谷氨酰转移酶(r―GT) 参考值:男:11―50u/L, 女:7―32u/L(37°) 临床意义: 1、明显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 癌,肝外胆道癌等。 2、中、轻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长期饮酒和服用某些药物 (如苯巴比妥) 。 (四)胆碱酯酶―CHE 参考值:1:儿童、男、40 岁以上妇女:u/L(37°) 2:16―39 岁无孕妇女、无口服避孕药妇女:u/L. 3:18―41 岁孕妇或口服避孕药妇女:u/L 临床意义: 1、重症肝炎患者,有 45%病人低于正常 60%. 2、重危肝炎患者,可低于正常的 10%,甚至完全缺乏。 3、慢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此酶均可下降。 4、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下降,可用于有机磷杀虫剂和战争毒剂急慢性 中毒的诊断 (五)碱性磷酸酶―ALP 参考值:34―114u/L(37°) 临床意义: 增高:1 骨骼形成发育: (1)新骨质生成时。 (2)正在生长的儿童期。 2、骨系疾患:纤维骨炎、变型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佝 偻病、转移性骨病和骨折愈合期等血清 ALP 增高。 3、肝胆疾患:肝内、肝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肝 脓肿等;甲亢、妊娠后期等 ALP 均增高。 降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功能不全,贫血,恶病质等血中 ALP 下降。心肌酶谱(一)乳酸脱氢酶 LDH―L(LDH―L 同工酶分为 1、2、3、4、5)心肌型主要是 1、 2 两种。 参考值:114―240u/L(37°) 临床意义:1、心梗、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及某些贫血病人 2、此酶诊断心梗是极重要的一项指标 注:LDH―L 和 GOT、胆红素测定结合进行,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1)乳酸脱氢酶和 GOT 同时增高可见于心梗 (2)GOT 正常,LDH―L 和胆红素增高见于肺梗塞 (3)肺炎时上述三项测定均正常。 (二)r―羟丁酸脱氢酶(r―HBDH) 参考值:95―250u/L(37°) 增高:心梗早期,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 (三)谷草转氨酶(同肝脏酶谱) (四)肌酸激酶(CK) (也称 CPK) 1、参考值:24―195u/(37°) (1)正常情况一般男性高于女性 (2)新生儿高于成人 (3)电除颤时增高 2、主要诊断心梗,心梗时增高,连续测定对心梗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3、CK 同 GOT、LDH 同时测定,有助于心梗诊断和鉴别诊断。 4、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肉损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 甲状腺机能减退均增高。 5、剧烈运动,分娩,各种插管及手术、反复肌注等,酶活动也增高。 (五)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参考值:<24u/L(37°) 增高:1、急性心梗(有高度特异性) 2、CK―MB 与 GOT 结合进行测定,有助于心梗诊断和鉴别诊断。 CK―MB 测定(8―12 小时)病人,比需较长时间(24 小时) ,才达峰 值的病人预后好。 血脂测定(一)总胆固醇 CHOLESTEROL 参考值:1、中老年人合适水平<5.18mmol/L(<200mg/di( 2、临界值:5.18―6.48mmol/L(200―250mg/di) 3、高胆固醇血症>6.48mmol/L(>250mg/di) 临床意义: 增高:1、见于新陈代谢性疾病(如重症糖尿病,粘液性水肿,动脉硬化症) 2、肾脏疾病(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类脂性肾病或淀粉样 变性) 3、胆道阻塞及妊娠后。 减低:1、贫血(恶性、溶血性、低血色素贫血) 2、甲亢。 3、结核病 4、其他:营养不良及恶病质 (二)甘油三酯 TRIGL YCERIOES 参考值:1、正常范围:30―150mg/dr(0.342―1.71mmol/L) 2、1.71―2.29mmol/L 3、高甘油三酯症>2.29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减少:原发性 B―脂蛋白缺乏症,甲亢,肾上腺机能不全及消化吸收不良。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SHOLESTEROL HDL(在脂蛋白分类中主要含 a ―脂蛋白) 临床意义: 做为不同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的鉴别诊断 参考值:成人男性:1.17―1.43mmol/L(45―55mg/dl) 低于 0.91 为低 a 脂蛋白血症 成人女性:1.3―1.56mmol/L(50―60mg/dr) 低于 1.04mmol/L 为低 a 脂蛋白血症。血液粘稠度检测临床意义: 一、增高: 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1)冠心病发病机理与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血液粘度增高有关。 (2)血液粘度增高的程度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性。 (3)血液粘度的测定对预防心肌梗塞提供观察指标 2、高血压病:常有血液粘度增高,这与红细胞变形性减低有关 3、脑血栓的形成和脑梗塞:血液粘度增高,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易形成血 栓,造成梗塞。 血液疾病: 1、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所致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粘度增高,肺源性心 脏病,心力衰竭等。 2、白血病:血中白血病细胞明显增多和破坏加剧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 3、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血液粘稠度增 高,这是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引起的。 4、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与红细胞变形有关。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凝血期,患者血粘稠度增高。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时,血液粘稠度增高,这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球蛋 白增高以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有关。 其他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休克等均出现血液粘度增高, 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衰竭、外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视网膜静 脉血栓形成等均可出现血液粘稠度不同程度的改变。 减低:各种类型贫血时,由于红细胞压积减低或血液稀释导致血液粘稠度减低。庆安县人民医院针灸科谭春芳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生化能检查出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