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dna工程是生物技术吗食品安全吗

生物技术与食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生物技术与食品
&&深大生科院选修课生物科学专题讲座期末作业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构建食用油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引领我国食用油产业健康发展-中国食品报电子版-中国食品报网
您当前位置:&&&&查看资讯
构建食用油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引领我国食用油产业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魏公铭
  技术创新
  为公众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添保障
  我国不仅是油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样也是食用油加工大国。近十几年来,在原料国际化、市场需求刺激和海外资本参与的背景下,我国食用油加工规模急速增长,产能不断加大,国内油料加工能力已超过1亿吨,工业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一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我国食用油也存在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隐患。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食用油自给率逐年下降,从之前一年的67%下降至2009年的37.9%。目前,中国每年的油脂消费70%以上靠国外进口供给,随着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中国油脂供应的缺口将持续存在。专家预测,到2020年进口油脂将达到每年1500万吨。这足以显见我国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仍存在较大风险。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主流食用油制造技术多以有机溶剂浸出和化学精炼为主,加工过程能耗巨大、工业废物排放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的问题长期存在,和国家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渐行渐远。食用油生物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已成为摆在油脂制造业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其对公众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要求的保障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科技界已经意识到了油脂加工技术现代化对产业发展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已经着手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5月,“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用油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项目即通过科技部验收。该项目重点围绕食用油生物制造的高效特异性脂肪酶创制、生物精炼、分离精制、功能性油脂及专用油脂产品开发、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攻克了酶的高效外源基因表达体系和高密度发酵技术难题,建立了食用油生物制造用脂酶库,构建并完善了食用油生物制造工业脂酶的创制技术体系;突破了规模化酶法脱胶和高效破乳、油水分离技术瓶颈,建立了酶催化精炼技术体系;突破了高效非均相酶法催化酯交换、酯化和甘油水解关键技术。该项目的实施,建立了食品功能性油脂和食品专用油脂制品的加工技术体系,完善并丰富了我国食用油生物制造的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食用油工业生物工程技术的产业化,扭转了我国专用油脂产品设计和加工技术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健康需求
  催生油脂生物制造技术革新
  目前,随着脂肪摄入量的增加,与其相关的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现代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采用生物酶催化的油脂分子改性技术开发替代传统食用脂肪且有益健康的功能性油脂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和消费者的关注。如:日本的富士、日清公司,美国的ADM、P&G公司,英国的Unilever公司等都走在世界先进行列,已经开发出中碳链甘油酯,甘油二酯、低热量油脂等功能性优质产品,并逐步转向商业生产,如开发出了婴儿乳品代用脂、富含DHA结构脂、类可可脂等产品。日本开发的1,3甘油二酯产品已经在本国食用油市场上占食用油总量的14%,占高端食用油市场的80%。
  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已经重视了该领域的研究。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政策也对油脂生物制造技术大力扶持。2012年8月,由卫生部发布公告,批准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作为新资源食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生物产业作为现阶段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强调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强化前沿技术的研究,包括生物医药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国务院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要形成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知强调,要推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绿色生物工艺的应用示范、着眼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2013年,科技部也将“海洋生物资源技术利用”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14年的备选项目。&&
中国食品报社主办&&地址:北京丰台区太平桥东里5号楼&&邮编:100073京ICP备号&邮箱:
&&联系电话:010-Copyright&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山西食品工业》2003年01期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国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更多的应用生物技术来提高安全性。本文主要介绍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
【分类号】:TS201.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阚欢,王伟;[J];云南农业科技;2004年05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伟,钱迎倩,马克平,裴克全,桑卫国;[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扬,张海琪,郑重莺;[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04期
魏伟;[J];科技与法律;2003年01期
李劲松;[J];科技与法律;2003年01期
钟金传,吴文良,夏友富;[J];生态经济;2005年10期
聂呈荣,骆世明,王建武,冯远娇;[J];生态学杂志;2003年02期
李志亮,吴忠义,王刚,黄丛林;[J];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03期
顾祖维;[J];毒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贺小贤,齐香君;[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马丹炜,邝先慧,王跃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2期
阚欢,王伟;[J];云南农业科技;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欣;高必达;赵廷昌;孙福在;;[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金传;[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孙君茂;[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会英;[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唐静;[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邓欣;[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丽江;陈松月;刘清君;王平;;[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3期
焦奎,张书圣,张敏,张立群;[J];分析化学;1995年10期
席海燕,蔡强,何苗,施汉昌;[J];环境科学;2005年05期
赵文彬,周克捷,李家富,李莉,林红玉;[J];现代预防医学;2000年03期
谌志强,段惠莉,王新为,金敏,郭金鹏,古长庆,李君文;[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6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卫斌;顾振宇;;[A];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上)[C];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迎倩,马克平;[J];生态学报;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志明;张丽媛;孙清瑞;类彦波;;[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4期
;[J];中外食品;2010年03期
;[J];毛纺科技;2011年09期
王允圃;刘玉环;阮榕生;曾稳稳;杨柳;刘成梅;彭红;;[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7期
;[J];毛纺科技;2011年09期
朱达辉;严波;;[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张强;;[J];农业工程;2011年02期
刘娅;陈计峦;江英;陈国刚;;[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张宇昊;杨琳;马良;;[J];中国粮油学报;2011年06期
陈芳;沈群;;[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明;;[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郭丽;;[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凌云;徐亚同;赵渝;朱文杰;;[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米生权;赵晓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倪挺;胡鸢雷;林忠平;李宏;张宏誉;;[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周波;王晓红;郭连营;张卓;徐超;;[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魏晨飞;;[A];传化杯第七届全国染整前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GUY GAVELLE;徐清;;[A];21世纪人类食品面临的新问题学术论文集[C];2001年
任发政;罗云波;南庆贤;刘钧贻;;[A];2001年肉类科技交流会暨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第三届肉类科技大会论文集[C];2001年
丁进;;[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海;[N];中国食品报;2010年
平安;[N];中国包装报;2004年
本报记者 陶媛慧;[N];友报;2010年
深圳商报记者
管亚东 通讯员
胡辛楠;[N];深圳商报;2011年
李翔;[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乔世清 赵昕;[N];国际商报;2003年
杜立;[N];贵阳日报;2011年
林西;[N];中国包装报;2010年
晓南;[N];中国包装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菲;[D];江南大学;2009年
李文利;[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蒋爱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黄现青;[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张龙;[D];浙江大学;2012年
许小丹;[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郑桂富;[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郝彦玲;[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婉莹;[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王立新;[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汤勇;[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杨菊;[D];西南大学;2008年
李明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刘仁;[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高慧;[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李嘉;[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张玲;[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吴焱焱;[D];江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生物技术安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者:新华网
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卫生部,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卫生部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蜂蜜》等4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介绍说,《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314个品种,涉及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
新标准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进行严格审查。其中,删除了不再使用的、没有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甲醛等品种;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得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得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等;增加了食品用香料香精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调整食品用香料分类、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名单等。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现行涉及食品标签管理的法规、标准进行了清理整合。修订后的标准强调了食品标签中食品添加剂的标示方式,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显标注。同时,食品标签应当真实、准确、通俗易懂、有科学依据,不得标示违背营养科学常识的内容,也不应具有暗示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食品名称应当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所使用的商品名称不应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标示规定,规定了食品生产者、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标示要求,增加了推荐标示可能对人体致敏物质的要求。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是在分析近年来食品污染物监测等数据,参考借鉴国际食品法典和其他国家的标准、风险评估结果基础上修订完成,对现有标准中有关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增加了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等指标,调整了其他真菌毒素指标覆盖的食品范围。
《蜂蜜》明确了蜜源要求,设置了果糖和葡萄糖、蔗糖等限量,增加了嗜渗计数等规定,蜂蜜中的污染物、兽药残留等直接引用相关食品安全基础标准规定。
卫生部就食品安全标准及食品添加剂有关问题答问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内外有别,甚至比国外标准松的问题
一、关于食品安全标准工作进展情况
自《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后,卫生部承担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公布职责,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完善了标准管理制度。公布实施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管理办法,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规定了标准制定公布的程序和管理要求。组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委员,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审评水平。
二是抓紧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目前已经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项,包括68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限量、预包装食品标签等基础标准,会同农业部门制(修)订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废止了食品中锌、铜、铁限量标准,取消了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中的硒指标。完成指定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58项。
三是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会同农业部门制定了清理整合现行标准的工作方案,部署开展202项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加快推进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等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并公开征求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意见。
四是做好标准宣传贯彻工作。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后,我部主动公开标准文本,便于各方下载和查询标准。广泛收集标准实施中可能的出现问题,制作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材料,解疑释惑,动员各方积极宣传贯彻新的食品安全标准。
五是开展标准跟踪评价。我部继续加强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工作,已连续五年举办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并派员参加其他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及时了解国际食品标准工作进展,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部组织开展了新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时掌握标准的实施情况。
二、关于现行食品标准基本情况
据统计,现行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有1829项,地方标准有1201项。食品安全标准按照内容分类,可分为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生产规范、产品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等,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分类基本一致。
现行食品标准覆盖了所有食品范围,基本涵盖了从原料到产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各种卫生安全指标,包括食品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包括原料收购与验收、生产环境、设备设施、工艺条件、卫生管理、产品出厂前检验等各个环节的卫生要求。
三、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内外有别,甚至比国外标准松的问题
按照WTO/SPS协定规定,各国为保护公众健康,基于充足的科学依据,可以制定不同的食品安全标准。由于食品消费及膳食结构不同,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各异,各国的食品标准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具有其科学依据。根据市场竞争或为了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和管理制度,国家鼓励企业这方面的行动。不同国家之间、国家标准与企业标准之间存在差异,都是客观情况,并将长期存在。
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1962年成立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协调建立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加入WTO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以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为例,我国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项目和指标值的符合率超过70%。需要说明的是,对不同国家标准的比较,应当全面、客观,不应仅以个别标准或个别指标进行比较。例如在国外允许使用的莱克多巴胺、过氧化苯甲酰等物质,在我国属于禁止使用品种。总体上讲,我国正在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逐步清理完善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符合或接近国际食品法典标准。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食品安全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食品标准间还存在交叉、重复、缺失、标龄长等问题。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食品安全标准清理完善工作,力争尽快完成标准清理,形成统一、协调、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四、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技术法规,必须严格遵循公开透明原则。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的公开透明,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 在标准立项、制定、征求意见、对外通报和审查等程序上,严格执行公开、透明要求。为避免企业利益对标准的影响,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标准起草单位主要是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行业协会;二是标准草案严格公开征求意见程序,包括企业、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各方均可提出修改意见;三是严格遴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特别规定委员不得在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担任职务。严格遴选委员候选人,并将拟任委员上网公示,听取各方面意见,请各方监督。通过以上公开、透明制度的实施,既保障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又确保了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参与食品安全标准的畅通渠道和积极性,促进了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开展。卫生部鼓励社会各界对标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实现标准制定工作的公开、透明,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
五、非食用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
非食用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犯罪行为,同时也是阻碍我国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长期以来,一些单位混淆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界限,将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如孔雀石绿、苏丹红等)都称为添加剂,误将添加非食用物质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归结为滥用食品添加剂。
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违法添加“黑名单”制度,共公布了五批共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这47中物质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具体名单可在卫生部网站查询。
六、如何防范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法律同时还规定了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等制度,对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因此,食品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内的食品安全标准,不采购、使用非食用物质,坚持企业诚信和自律,是防范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等环节加强监管,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行为,移送公安司法机关加大刑事打击力度,是防范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有效手段。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疾病信息和监督管理信息等,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名录及检测方法予以公布。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布了“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指导各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可能的违法添加物,并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七、如何加快完善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
根据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情况,卫生部日联合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完善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2010年至今,卫生部已制定公布了102项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指定了58项食品添加剂标准,完成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订。目前,除香品用香料和胶母糖基础剂外,80%以上食品添加剂品种已制定(或指定)了相应的产品标准。
为尽快完善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卫生部、质检总局2011年发布第6号公告,规定生产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安全性评估,并符合《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的规定。拟生产尚未被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覆盖的食品添加剂产品的,生产企业可依据卫生部等9部门《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89号)的规定,提出参照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标准指定产品标准(含质量要求、检验方法)的建议,并提供建议指定标准的文本和国内外相关标准资料。卫生部2011年第11号公告对指定标准所需资料进行了说明。(Bioon.com)
(责任编辑:pengyu)
小编提示:87%用户都在上阅读,扫描立刻下载!
您还可以这样阅读微信扫一扫,体验新式阅读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生物谷微信账号:bioonnews 我们提供多种阅读途径供您选择,随时随地掌握医药生物领域最新资讯。
立足行业,提供求职招聘,中高端人才搜索,人才培训及对接等服务 Ta的文章
欢迎行业评论、发现、小道消息、官方爆料、采访约稿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新浪微博
中国的市场的确存在很大的隐患,干细胞行业是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
个体化医疗是未来医学研究与应用的趋势,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在基于生物分子标志物的诊疗策略
中国疫苗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世界排名最领先的跨国疫苗制造巨头前来淘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a工程是生物技术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