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代写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科学教学论文

  摘 要:很多学校对科学实验需要的器材进行的采购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管理都是对科学实验过程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本文强化对科学实验器材消耗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耗材采购的成本,也能对科学实验高效、有序地进行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提出要厘清问题,对症下药;自制教具,降低成本;强化管理,发挥效益,从而促进实验耗材的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厘清问题;自制教具;强化管理;实验耗材
  摘要:小学科学长周期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长周期探究陷入困局。以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中养蚕活动为例,通过分析发现,形成小学科学长周期探究困局的原因主要有硬件缺失、引领缺乏、评价缺失和支持缺失等方面。教学实践证明,提高小学科学长周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以采取硬件保障、示范引领、持续评价和争取支持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长周期探究;困局;有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自觉去寻找知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去用心钻研,提高学习质量,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地去探求知识,运用知识。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小学科学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充分提高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进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若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将严重影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学习进度。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实际运用技能,使得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讨论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美国著名的兰本达教授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理论已经逐步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使科学教学在改革的一开始就走在了其它各科的前面。本人通过《小学科学讨论类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基本懂得了要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课堂进行合理调控,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摘要:为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升实验教学实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从实验材料的改进,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设计的创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而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效果。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的基础教学受到了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当前,更多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已经运用在了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使科学课堂教学整体上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其中,生活化教学就是课堂活力的催化剂。本人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就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会学以致用,学习兴趣才是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定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地引入一些课外的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很多的科学原理,把学到的科学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科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真实想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摘要:立足常态课堂,开展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开发“生命世界”概念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设计概念研究记录纸;勾画“生命世界”概念图;开展种植、养殖实践活动。在课题研究中,紧紧围绕“生命世界”概念教学研究开展一系列活动,提炼出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概念教学有效策略,取得了丰厚的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概念教学;研究成果  重视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小学生学习科学不仅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课中概念的理解和储备,更应是修正、拓展自己观念的过程。从这一层面上理解科学课的教学,就是改变学生的初始概念(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而当前的种种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概念变化的过程。生命科学的概念建构有着科学课概念教学的共性,也有其个性。生命科学探究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世界,有些生命世界科学概念的建构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所以小学科学“生命世界”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从对生命世界领域里的已有的或模糊的认知转向科学的、系统的建构概念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过程和规律了解不够而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生命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出现许多困难。如何将生命世界科学概念以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何实现科学概念教学“修正、拓展自己观念”的目标?因此基于实际教学的需求和思考后,我们提出并确立了《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概念教学研究》(JG13346)这一省级课题。基于课题引领下的“概念”教学研究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提炼出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概念教学有效策略。这些教学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生命世界概念由原认知的模糊了解向科学概念发展,同时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概念知识网状结构,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走一条务本求实的小学科学教学之路_其他论文-人大经济论坛
您的位置:
走一条务本求实的小学科学教学之路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全面实施已有四年,有人认为它给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有人则认为它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罢了。我作为一名科学学科教师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提高科学教学效益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开展课改实践研究,努力在学习中提升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深深地体悟到:辨析,是对小学科学新课标领悟和贯彻地一种归结。
辨析新旧课程背景下科学知识的传授。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实际的科学教学走向似乎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担忧。一些教师的认识偏差,觉得如今科学课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情景教学,科学知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发现和掌握,淡化了科学知识的传授。这种认识误区影响了科学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也影响了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可以在活动中内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因为提倡能力而淡化,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支撑。我们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并获取新的能力,融科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
众所周知,传统科学教育重点考查知识结论的掌握情况,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知识为本”、“注重知识的传授”是其重要特征。这样,容易使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结论,轻视接受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使教师不由自主地“抱着孩子过河”,热衷于“掰开来揉碎喂给学生”。从而,确保教学按老师设计好的程序亦步亦趋地顺利进行,确保完成教学任务(这里主要是知识结论方面的任务)。于是,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甚至在评优课上,追求教学过程外表的精细(这样的“精细”导致学生的活动处于教师各种手段的严密控制之下,用卢新祁老师的话讲按剧本演戏,自娱!),忽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追求用现代教学手段点缀“门面”,忽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追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知识结论的成功形成,忽视让学生经历实践过程的磨练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如此,我们会只看重每节课的“碎金屑玉”,但将使学生丧失“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得到的将是僵死的、很快就会过时的、甚至是无用的知识结论,而失去的却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敢于向困难向未知挑战的勇气和毅力,以及看待社会、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科学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明确目标。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探究能力发展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但探究能力的形式与发展是和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知识孤立进行,只能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未知事物。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教师期望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学会如何去探究,那么科学知识内容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媒介。因此,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探索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
让我们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米饭与淀粉》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形成《米饭与淀粉》知识结论的教学方法不只一种。教师可以把“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直接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背诵。教师也可以领着学生做实验,做一个实验就告诉他们一条结论,并写在黑板上,再让他们抄写、记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好米饭、大米、金属汤匙、淀粉、筷子、蜡烛、水、碘酒等材料,课上让他们推测在米饭、米粒中加碘酒的变化,利用桌子上的材料和工具,验证淀粉遇到碘酒变蓝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收集结果和整理结果,自己归纳概括出《米饭与淀粉》的知识结论。
这三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很显然,就科学知识的传授而言,三种教学方法都能使学生知道《米饭与淀粉》的知识结论,而且前两种似乎更直接、更顺利、更规矩,但是“没有亲身的感受,背下来的知识是靠不住的”。用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精神审视、剖析这三种教学,不难发现:
第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给学生准备好软卧车厢让他们舒舒服服地躺着过河”。知识结论是教师灌给学生的,充其量只会达到“我听说了,就忘记了”的效果;第二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先造个桥”,然后“牵着儿童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过去的。其知识结论是教师问出来的,最多也只能达到“我看见了,就领会了”。;而第三种教学方法明显地“淡化知识的传授”,不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是学生自己找石头“跳”过去的。知识结论是学生通过猜测和验证后获取的,“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同时,由于“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第三种教学方法显然还有利于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诚然,这样教学,课堂显得“乱”,似乎:风险”很大,“在过河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弄湿衣服,摔一跤,或擦破点皮,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动脑、动手、动脚,学会自己找路过河”。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自己找路过河”的勇气和办法,需要的是这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这是真金,是无价之宝。
上面所举的第一种教学方法似乎已经不多见了,但第二种教学方法却实实在在地普遍地存在于我们周围。“要让学生阅读课文”、“要加强实验指导”、“要加强课堂纪律教育”、“要让学生把知识结论填在书上空白处”等要求还时常在课中出现。这样看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对象是课本,还是大自然?教师是教书,还是教人?这样的问题仍不明确。归根到底,都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思想和认识走向极端在作怪,这些思想亟待转变,也必须转变。
追求科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决不是轻视、讨厌或不要知识的传授,而是对科学知识的结构和获取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是与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的鲜明对比,是对“应试教育”痛定思痛的必然结果,是突出培养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因此,它既是一个教学策略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
辨析新旧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堂课究竟怎么上?“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仅仅把目标定位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很少涉及方法教育,尤其是忽视思想观念的渗透和熏陶。显然,这种从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这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如果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不出科学课给予他们的启迪和才智,那不能不说是科学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科学教师最大的悲哀。对此,物理学家劳厄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无非是当一切所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最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这最后积淀下来的,正是对孩子们终生都起作用的素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尤其应着力于科学方法和思想观念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从新课程理念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还要看“学”,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1.教师与学生一起认真的“看”,培养观察能力。
所谓让学生认真的“看”是指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主动发现实验现象或生活事物的客观规律,提高观察能力。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规律等,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科学规律的洞察力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探索实验中得出结论,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干水呢?老师做个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看看老师手中试管里的酒精有没有完全溶解,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现象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再如教学《恐龙时代》时,先让学生看网站中的内容或看书自学,认真观察,然后出示下面的问题:“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当今科学界有哪些说法?”请你用铅笔把它圈起来。接着同小组4个同学互相交流上面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培养和增强学生利用教材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师让学生多主动的“问”,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人说: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园时,头脑里满是问号;到六年级毕业时头脑里已全是句号了。是不是他们全明白了呢?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学生们头脑里没有了问号,而是我们教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消磨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很多老师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加工的对象来教,忽视了学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具有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主观能动性,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在教学中也很适用,教师应把学生领进门,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共同钻研的合作者;是整合教育因素的组织者。而不能机械的把备课或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善于引疑、指导析疑、帮助解疑。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发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新的见解吗?”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如在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都会问“老师为什么没有破的瘪乒乓球会鼓起来,而破的瘪乒乓球不会鼓起来?”“为什么电线不能笔直,而有一定的弧线?”……老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的调动各种因素全身心的参与到过程中去,在这种锻炼过程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最终提高解疑能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依靠自己主动探索,主动质疑、求疑,良好的方法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当学生由一个质疑者、探索者最终成为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时,其内心的愿望得到满足,会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的“猜”,培养创新能力。
大胆的“猜”是指对研究的现象和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现象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学会合乎情理的推理,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新机会;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维时空。
如教学《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时,一开始就设疑,“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染成红色的酒精。(取出装有液体的烧杯一一介绍)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又如在教学空气成分一单元时,“教师拿出两个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这样猜?”这种“猜”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也得到发展。
4.教师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所谓活泼的“动”,是指遵循教育学理论关于“科学教育是科学活动的教育”的论断,在课内外组织讨论、实验、测量、调查、游戏等活动,从学生之间的多次思维互动中发现科学现象的规律。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表象的水平上,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现象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观念,有助于建立起理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做做、量量、摸摸、数数、看看,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摆的秘密》时,教师提问: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活动,都能很轻松的得到结论,有的学生甚至能联系生活实际说明这种规律,这种活动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再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综合,不难有条理的概括出摆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的重量无关。又如在教学《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时,“同学们还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已最感兴趣的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不仅研究课本知识,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的实验,对教材内容加以引深,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5. 教师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
自信的“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树立自信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科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真正确立起“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视学生为具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潜能的个体。在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创设宽松和谐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复述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互说,邻座小议,前后互评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的“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使学生身心振奋,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创新的目的,进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科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他们个性发展。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更应注重自身师德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帮助学生在实际课堂学习中学到实在有用的科学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总之,课改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从平常教学中实实在在地进行课改实践,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1.邓泽华,戴素兰主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3.刘良慧,张先华著:《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4.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5.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薄俊生主编:《走进新课程》,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7.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译丛主编 董奇,《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
加入经管之家,拥有更多权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周斌——十分男性化的名字;
她是孩子们眼中的博学家、科学家;
她是同事、朋友眼中的能工巧匠、爱因斯坦周;
她说自己只是被大自然赋予了力量,大自然才是最棒的老师。
她就是宝山区实验小学的学校科技总辅导员周斌老师,1973年出生,上海市自然中心组成员,中学高级教师。2013年荣获宝山区首届教书育人楷...
背景  科学课是2001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启动的一门课程。在小学它的前身是原来的自然课,理论上都认为很重要,但实际地位却被当做3-6年级的一门“副课”;在初中它是一门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四门课的内容,并取代了这四门课的必修课。开综合科学课还是开理、化、生、地四门分科,由各实验区自行选择。目前初中选择开科...
各市(州、地)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与小学科学教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函》(课程教材中心函〔2008〕80号)和贵州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关于举办“第二届全省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与小学科学教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黔教技装〔2008〕12号)的安排,各地按文件...
北京中小学教学全新革命 语文复兴时代来临
http://3w点qianlong*/ 08:22:34来源: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谢瑶
  上周五,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慧聪安防网讯 走进北京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一种特别的现代感迎面而来。在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除了传统的桌椅和照明设备外,我们都能看到一些难以叫出名字的玩意儿,这些设备外观小巧,呈椭圆形,科技感很强,被安装在教室的特定位置,在北京其他小学根本看不到,令人十分好奇。
当问到这些设备有什么用时,学校一位老师告诉我们,...
为了进一步探索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科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茅区认真组织全区各小学校组织开展 2009年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并推荐25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参加省级评选。
近日传来好消息,我区推荐的21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荣获2009年云南省小...
铸师魂 求卓越
——记四川省小学科学名师舒礼章
舒礼章老师于1982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泸县云锦镇教育管理中心教育干事,从教30年来,长期从事小学科学(自然)学科教学工作。他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赢得了学生、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感染着身边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