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贝壳这篇短文里的隐秘的故事和海誓山盟怎么解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案_甜梦文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案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2、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课时 :1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 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1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 隐(yǐn)秘 铁(tiě)青 凝(níng)成 诱惑(hu?) 喧(xuān)腾 2、知人论世一瞬(shun)间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 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 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 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 年借调到北京《诗刊》 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开。1992 年去英国。1994 年归国,在北 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 年)、 《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 5 页, 我们 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 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铁青着脸”?2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 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和讨论,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 不只是那座山了, “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么,诗中的“海”与 “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 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 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由老师引申完成本文的中心思想) 2、作业,练习习题二。 三、小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却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 我们鼓起勇气,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 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3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 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 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 年 1 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 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4 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 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 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 20 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 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 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 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 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 亨特)他小时 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 一步》 ,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 5 分钟看完; 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52)划出不会读,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 ③文中提到, 孩子们所攀爬山 3.复述课文 1) 、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 、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 ,后一部分 可谓“脱险” ,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 ,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 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 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3.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 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 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而我们也 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 利。 4)抽生复述6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 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 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 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 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DD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7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 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 继而:走一步 随后:再走一步 最后:走下悬崖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 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 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 “管 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 ” 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 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 帮助。8毫无信心 信心萌发 信心大增 产生巨大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 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生巨大成就感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9 3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 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 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 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 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 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10 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 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 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 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c。祖籍广东番 禺。1964 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 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9 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 品有《承教小记》 《丰子恺漫画选绎》等。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 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 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 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 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 奖。1981 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 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 《无 怨的青春》 、散文集《有一首歌》 《成长的痕迹》2、字词过关 shōuliǎn gǒu 收 苟11kuānshùzàncuìru?bēiwēi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 《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 理解。 b、 《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 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 90 年,90 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 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 17 年埋在泥下,出 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 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 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 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 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 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 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12 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 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 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 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 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 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 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 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 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 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 她并不 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 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 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 相同之处:13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 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 《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 地活; 《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 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 表白; 《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 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 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 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 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 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 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练习二14 板书设计: 蝉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 理:???? 贝壳 教学后记: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 扬 哲15 4、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相关字词并能工整美观地书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文中写景状物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并简介之; 宗璞,1928 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 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 方文化之精粹, 学养深厚, 气韵独特。 195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 《不沉的湖》 《知音》等, 《红 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 、中 篇小说《三生石》 ,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她的小说,刻意求新, 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 永如水。 二、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较难读的字音和难懂的词语:16 1、加点字注音: pú 宗璞 . piān 浮想联翩 . jīng 忍俊不禁 . zhù 伫立 . pù 瀑布 . huái 枯槐 . b?ngjiàn 迸溅 .. língdīng 伶 仃 . . rāngrang 嚷嚷 .. qiú 盘虬 . suì bāo 花苞 .一穗 .yùn niàng 酝 酿 . .2、重要词语解释: 驻足 伶仃 浮想联翩 盘虬 勃勃生机 挑逗 春红已谢 蜂围蝶阵 伫立忍俊不禁三、自读(有声朗读)课文三分钟,思考: 1、课文题为“紫藤萝瀑布” ,是不是在描写瀑布(作者为什么把紫藤 萝花比作瀑布)? 2、 紫藤萝花开放盛况如何?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请在原文中划出相应 句子。 从整体到局部:花瀑――花穗――花朵 四、学生多人朗读 1-6 节(文中具体描写紫藤萝开花盛状的语段) 五、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1-6 节,提出最喜欢的语句并阐明原因: 预计会提出以下语句: 1、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 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 1、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 (用 拟人手法) 3、紫色的大条幅下,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17 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细4、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 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用拟人手法, 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时的繁密) 5、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六、找出课文中其它段落写紫藤萝花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 8 节: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 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 花串也没有了。 第 9 节: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 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八、小结本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忍俊不禁 迸溅 伫立 花苞 伶仃 盘虬 卧龙 枯槐 蜂围蝶阵 二、讨论上节课遗留的思考题: 1、 “我”面对紫藤萝时感情有怎样的变化?如何理解文中的这种变化 (原因何在)? 变化:焦急、悲痛 ―― 宁静和喜悦 ―― 精神振奋 遗憾 仙露琼浆原因:生死谜、手足情 ―― 沉浸于紫藤萝繁密花朵的光辉中 ――花18 的光辉和芳香 2、面对紫藤萝的变迁,作者在文中对人生了有怎样的感悟?你是否认 同作者的这种感悟? 三、学生齐读课文,质疑、讨论: 预计问题: 1、我为什么会感到悲痛和焦虑,文中的垂死谜、手足恨具体指什么? ――《哭弟文》 2、 为什么作者说紫藤萝的香气也是紫色的?――通感 3、如何理解“花与生活腐败有什么必然关系”? 4、为什么作者要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为结束语? 5、藤萝花的变迁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明确本文主要写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紫藤萝:花朵稀落 人(生活) :没有乐趣 五、小结本堂课内容: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 ,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 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我” 宁静了, 喜悦了, 振作了。 我悟到 “花 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 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 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紫藤萝 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 心声。 六、布置作业19彻底毁掉 悲痛、焦虑繁花似锦 宁静、喜悦生 命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三;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的作业;20 5、童 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 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 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 《浮生六记》 :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 、 、 、 、 、 《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童稚 . miǎo 藐小 . nǐ 拟 . jiāng 强 . lì 唳 . yí 怡 . lì 砾 . h? 壑 . páng 庞 .21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 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 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 “飞蚊成鹤” 表现了少年时期的 , “我” 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 “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 (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 (即把什 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 “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 “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22 6、理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情地读背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三、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 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第一课学的是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中说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追求,一 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像周恩 来\鲁迅正是从小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成就了一番伟业.作为新时代的青 年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 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看到美 丽的大海. 二.范读,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教师不设计任何题,让学生自行学生听 读、 欣赏,品味诗歌语速和重音,把握朗读节奏;纠正生字难词的音.形. 义。 三.默读,整体把握内容:23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代表发言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四.精读,研讨与赏析: 1、深入思索,反复体会教师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 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 的含义? 提示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 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 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 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有时一种牺牲。 (2)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 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诗 中群嗤氖洹L崾玖绞哪谠诹凳窍嗤际阈戳死硐氲囊 义。24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之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 : 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 《理想》“但理想有时侯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 : 磨着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 ”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 磨着人的。 《在山的那边》 :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 《理想》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败乃成功之母 2.体会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重点赏析和体会第 l 节, 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 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 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 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①仿照第一诗节,以爱心为对象写几句话。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 达得形象生动。25 五.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 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将课堂上的关于理想交流整理成 400 的随笔。 2、课后熟读课文。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之26 七、短文两篇 行道树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感悟并珍视人生 “第一次”的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三、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城市道路旁种着一行行的树我们把他们叫做“行道树”, 每天我们都从行道树身旁走过却很少注意它们,关心它们。在我们心 里它们仅仅是一棵树而已。但在作家张晓风笔下,他们却是有思想、 有性格、有情感的人的化身。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行道树究竟有 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 感等方面的问题。 2)识记字词 三、作者介绍: 张晓风,1941 年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著作曾一版再版,并译 成各种文字,“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霜之香,字字若 璎珞敲冰。”27 四、整体感知 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 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 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 这便是“深沉”。 五、研讨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 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 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6、行道树和奉献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托物言志,借助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 者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28[提示]自我牺牲、[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 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 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 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29 《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的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教学难点: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一次上学的情景吗?还记得第一次被老师 提问的感受吗?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这些第一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呢?周素珊说“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好在哪里呢?你也有过这样 的感受吗?现在请大家来阅读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 能够明白了文章的真谛。 二、检查预习 请学生上黑板书写重点字词,对于难读的字词注上拼音,对于难 以理解的字词请其他同学进行解释。老师可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讲解。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朗读,思考: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四、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1、课文从详略上看,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30 提示: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 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 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 更加充实。 2、在这两件事情上作者得到的情感体验是一样的吗? 3、 通过以上两种的情感体验, 你认为作家周素珊所说的 “第一次真好” , 究竟“好”在哪里? 明确:好在“奇妙” “低回品味”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新鲜而 刺激” “回味无穷” 。 五、研读赏析 1、“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能否调换一下它们的位置? 2、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六、拓展引申 1、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 ,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 精彩。 2、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3、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地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 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八、作业布置:以难忘的第一次为话题,写一篇周记。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31 1、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美好)真奇妙。2、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新奇,难看)新鲜而刺激, 使人回味无穷总结: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2 人生寓言(节选) 《白兔和月亮》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感受优美的语言。 3、正确把握人生态度, 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1、寓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平时读书、看电视通过各种媒体读到或听到过许多 关人生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有的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 的影响,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自己最喜 欢的一则人生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让大家 和你一同分享。刚才大 家介绍了自己心中喜欢的寓言故事,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 们一生,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 《白 兔和月亮》,一同领略人生的际遇。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 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 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332、优美词句的感受。2、人人准备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这则寓言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边勾画、 边思考: a、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复述一下故事吗? b、 白兔赏月前后心情发生了变化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结合课文 说说你的看法。 c、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d、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品味精美语言 哪些语言最能形象写出白兔赏月前后的心理变化?认为用的最 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 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 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刀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 定,又是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对比,后一个转折体现了 寓意。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所以放弃了所有权。 3、 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小白兔经历了人生的一次磨炼后,终于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不34 再接受那个“慷慨的决定”。 拥有巨大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大家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我们应该 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布置作业《落难的王子》教案 学习目标: 1.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感受优美的语言,练习口头表达; 3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学习重点: 1、 解寓言的含义 课文导入: 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在世,注定 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 分的准备。 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 《落难的王子》 , 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 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35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 “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 “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 ”这句话在 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问题探究: 1、 2、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 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 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 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 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36 拓展延伸: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① 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 《白兔和 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 《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 状态。 ② 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 以变为坏事; 《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 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 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 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 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 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 写,且多议论; 《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从自己的经历中举 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2、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 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课堂结语: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 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 ;不计较得失的 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 , 所倚,福兮祸所伏”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37 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我的信念》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本文质朴又富于哲理的语言。 能力目标:1、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 的方法。 2、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德育目标: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 : 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梳理、 : 把握课文内容,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教育。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1、朗读梳理法。2、讨论探究法。 1 课时38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 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 来” 为什么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如此之高?今天我们就走进居 。 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 ,从中寻找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盛名 ( sh?ng ) 报酬 ( chou) 估量(liáng) 尽量(liàng) 纯 粹 lìn )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cuì)迷醉(zuì) 压、侮辱、侵害。 三、整体感知 1、 解题:蹂躏 ( r?u猝然(cù)――突然。题目叫“我的信念” ,结合实例理解“信念”的含义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 论或某种事业是正确的,并去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就确立 了信念。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① 学生讨论: 朗读结束后,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 个人?(可以用原文的话,也可以自己概括) ② 老师整理: 坚韧不拔的精神 致力于科学研究 沉醉于世界39 的 品质 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 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信念 (人格魅力) 生活条件 工作环境 简陋 艰辛 宁静 简单 ③ 师生交流:在这些信念中,哪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 四、探究研读(结合幻灯片)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 量”指什么力量? 明确:这种力量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①首先在第一段中提到的“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即完成事情的决心,这是因素之一;②第三段“研究,就是对真理的 探讨”――对真理的渴求;③“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身在实验 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科学魅力的吸引。④进行科学研究, 造福人类的使命感。 2、“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报酬。但是,人 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 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明确:①作者并没有否认“讲究现实的人” 。但是,作者更倾向于“梦 想家” ,用作者自己的话就是“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40优美中 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所以梦想家的基本特征就是为了理 。 想,为了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 ②放弃专利。 “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 (第五自然段) 3、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 新的远景”“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 明确: “世界的优美” ,不是说景色优美。科学家所认为的“优美”是 指物质世界的规律、奥秘被揭示出来后,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的奇妙。 “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指随着研究的深入,成果的不断出现, 世界也越来越展现出它的优美。 4、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 的心态? 明确:科学本身具有无穷魅力,科学家在科学世界里,就好象小孩迷 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反映了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五、品味语言 本课的语言质朴、真诚,又富有哲理,有一些甚至可以作为警句或 者格言,运用到你们的作文当中。请同学们找出给你以启迪的句子, 并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2、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3、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报酬。但是,人类 也需要梦想家。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感受了居里夫人坚韧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41 的人格。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能够以此为楷 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第十课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 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422、朗读、背诵课文。3、研读前五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 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 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 、 、 、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 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 探究学习《 〈论语〉十则》 。 2、 介绍孔子及其 《论语》 孔子, :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 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 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 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 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 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 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43 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 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 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 “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 “同班”相近。第三句 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 ,多次反省。文言文中, “三” “九”诸字皆有“多” 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 “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4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 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 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 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②学习方法上又强 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 思考和复习。 (2) 学生再思考: 哪些语句强调谦虚, 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 2―3 个,45 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 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 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 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 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 “士” 在 , 《论语》 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 ,46 胸怀宽广; “毅” ,意志坚强。 “仁” ,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 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 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积极的一面; “恕”的要 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消极的一面。 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 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 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 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 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 的情操。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内容 学习态度 思想修 教学反思: 学习 是为了 更好的做人11 春48 知识目标: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等词语; 解作者朱自清;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能力目标:4、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5、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6、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审美目标:7、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8、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2、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 1、2、4、8 教学重点:目标 4 教学步骤: 一 导入2、了同学们,小学时,我们进行过这个训练:雪化了是什么?是什么 呢?――(春天) ,同学们再谈谈春天有些什么呢?(杂言)对,春天49 是绚丽多彩的,我们今天也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多么的美 丽?? 二 正课(一)检测预习 1、字词 2、作者简介 讲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故事, 被北京政府誉为 “有民族气节的人” 。 (二)课文朗读 1、欣赏 的感情。 2、自读 在自读中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稍作提示) ,初步 在欣赏中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感知课文的结构美和融情于景的写法(不作要求) 。 (三)感知课文 1、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本文通过描绘什么?――(大地回春,万 物复苏,花草繁盛等等) ,赞美了什么?――(春的创造力,春带给人 们的希望等等) 激励人们什么?―― , (珍惜大好春光, 奋发向上等等) 。 2、简析文章结构 本文写了春天里的很多美景和事物,但作者是一开始就写了春景 吗?他又怎样将这么多美景描绘清清楚楚的呢? (讨论完成)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你能各用两个字概括各部分的 内容吗?50 第一部分: (1)盼春。第二部分: (2―7)绘春。第三部分: (8― 10)赞春。 3、进一步各部分条理 (1)引导分析第一部分:写了“东风”和想象中的春天的“脚步” 。 (2)作者又是怎样绘春的呢?――第 2 自然段用了“一切”表明是 什么写?――(总写) ,总写了些――(山、水、太阳) ;从第 3 自然 段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小草?” “桃树?开满了花” “吹面?杨柳风” “雨是?”等等,便知是什么写?――(分写) (小组讨论完成) 这五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美丽的画面?你能各用 三个字概括吗?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注:在 “迎春图”时要稍作引导,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赞春的呢?――(比喻) ,作者又 把春天比喻成了什么呢?――(娃娃、姑娘、青年) (板书毕,见下) 三 小结 其实这美的图画并不是春天才有,也并不是作者笔下才有,只要 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我们的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美是有的, 有名言云: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 作业及拓展 同学们,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段呢?你能根据这一段提一些问题 吗?(至少 5 问) (此题必作)如果是你写这一方面内容你会怎样写? (此题可作)5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 3、5、6、7 教学重点:目标 3、5 教学难点:目标 6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 构布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春》 ,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描写的,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 二 正课 的修辞手(一)指导研读第一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用了法,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强烈感情。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到来,表达 之情。(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轻声朗读第 2 自然段 (提问, 引导, 学生回答完成) “朗润” 写出了春山什么?―― (光 泽)“涨”写出了春水什么?――(涣涣)“红”写出了春日什么? , , ―― (暖人) 三个 , “起来了” 照应了什么?―― (刚睡醒、 张开了眼) , 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拟人,勾勒出春天的 勃勃生机) 。 2、齐读第 3 自然段 (小组讨论完成)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52 同学们,读了春草图,你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能谈谈 你的看法吗? (比如:“偷偷地”写春草生长是不知不觉,而“钻”又写出春 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子的后面,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 色特征。 “坐着??捉几回迷藏”则通过小孩的嬉戏, 侧面衬托春草勃 发给人的欢乐。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 草的感情。 ) 3、范读欣赏第 4 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边提细问题,边板书,见下)思 考: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讨论: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 不好? (不好。把握一从物(生)理角度分析,二从感情色彩和场面角度分 析。指导学生巧用一个字来体现融情入景) 4、默读第 5 自然段 (自学为主)勾划出作者用不同的感官描绘春风的句子。 (抽生回答)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第 6 自然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绘春雨图的? 6、自读第 7 自然段 本段写出怎样场面?――(欢快,愉悦)53 本段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激励人们 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三)研读第三部分 齐读第 8―10 自然段 (抽生回答)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比喻,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 “美” “力”) 。 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能否合为一段? (不能,从“娃娃”到“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 长过程;合为一段后层次不明,表达效果不强烈) 三 小结 1、 (抽生回答)什么叫比喻修辞方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 用? (练习题三,写比喻句) 2、回顾板书,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来描绘的。 3、体会重点字词对作者感情的体现。 (练习题二,作业) 四 作业及拓展 1、书面作业:练习题二(必作) 2、提高作业:教辅资料上的相关题。 (选作,可作)54 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2.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空灵、澄清、清亮”等词 语。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能力目标 1. 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 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 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 四、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问题式教学法。3.比较阅读法。 五、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55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 3 语段, 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 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 色。(板书文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 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 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 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 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 给出一个评判。 二、老舍及其创作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开始用白话创作。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 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 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 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 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 是 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 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56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 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 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北平、 伦敦、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 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 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 “宝地”,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 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 和水色。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 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 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第二课时 一、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 3 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 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 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57(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 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 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 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 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13.夏 教学目标:感58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磅礴、贮、黛色、匍匐、芊芊、轻飞曼舞、闲情逸趣” 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 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过程与方法: 联想想像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课 文描写的情境。品味赏析语文,感受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的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对夏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赞 美之情。 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 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 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的确,历 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 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 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 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走进夏 1、朗读是开启语文殿堂的金钥匙,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认真思考: ① 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② 作者喜欢夏天吗?从文中的哪一句 话可以看出? ③ 夏天有哪些值得作者欣赏的地方呢? 2、美文需要美读,教师配乐范读(钢琴曲《夏日香气》 ) ① 请学生对老师的朗读加以点评,并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朗读脚本? ② 方法指导: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文中的画面,朗读时要 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三、品味夏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 情。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细细地品味 文章的语言。 1、请同学们默读 2、3 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59 你的心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一篇精美的散文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罢全文,令人由衷的叹 服。梁衡的文章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魁力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 下写景的技巧! 景物描写的方法:按照顺序,写景要有条理;运用修辞,写景要形象; 斟词炼字,写景要准确传神;动静结合,写景要有 神韵; 点面结合,写景要全面且突出重点;融入感情,写 景要言情。 四、拓展延伸 罗丹说过: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你 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 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的卓然不群、令人感动!年轻的我 们既需要激情的喧嚣,也需要沉静的思考,让我们在春日融融、夏日 炎炎、秋波澹澹、冬雪皑皑中,去领略欣赏美吧!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 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抒写秋天 的赞歌。今天,让我们写一篇《秋感》 ,老师相信同样精美的文章会在 我们之中产生!14、秋天 一.导入课文,激发诗情:60 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在我们的眼里,秋 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 好吗?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 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比如秋天是一丛酡红如醉的枫林,秋 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和煦的阳光,秋天是一片 湛蓝湛蓝的天空,秋天是一莽硕果累累的桔园,秋天是一缕梦 二.朗读课文,感受意境: 1.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2) 、字词正音 2.课文探讨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乡村秋景图?找出文中具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句 子;找出文中具有乡村景物特色的句子。 (露珠 冷雾 白霜 溪水干 涸更清冽 ) (稻香 镰刀 瓜果 草野 蟋蟀声) (2)全诗三节,每一节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请你给它们命一个 动听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教师小结:作者选择了秋天最有特点的景物,最具农村特色的事物, 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秋天 的热爱与赞美。 ) 3.课文赏析 作者向往秋天,热爱大自然,言语之间充满了益美之词。让我们不觉 得总想身临其境,那么我们就赶快一起融进这三幅秋景中去吧!请同 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以“我喜欢诗中的DDDDD,她美 在DDDDDDDDD”为句式,说一个句子。 例: (1)伐木声飘出幽谷――“飘”字以声写静,从听觉的角度,写 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 丰收之景; “稻香” 从嗅觉角度, 暗示稻子成熟, 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 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 向满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冷雾” 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 又很好地扣住了季节特点。 (5)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这一叠词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 得的心情。 “归泊”一词既写景,又暗示了时间,与上文“清晨”相呼 应。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61 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 份闲适。 (7)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 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疑难探究 1.“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中,渔人捕起来的到底是什 么 2.“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游戏”? 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诗文写的是秋天, 这里为什么说夏天?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该怎样理解? , 三.我写秋天: 全文用诗的语言、诗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的秋天,下面 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诗节或场景, 用散文的形式来再现诗的意境。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 离尘俗的氛围。这是一幅清静、清远、清柔的画卷。下面,让我们再 来欣赏一篇来自台湾作家罗兰的佳作《秋颂》,让我们又一次去感受 一下秋的美丽。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 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 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62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 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 美。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 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 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 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 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 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4.悟读: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5.小结 6.背诵全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及解题63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 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 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 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 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 初读 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3. 细读:①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悟读 (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3.完成课后“研讨 与练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钱溏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 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 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 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 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64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3、 细读: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①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 的湖光山色中了。 )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结: 5 .背诵全文 三、指导学习《西江月》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 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 学生跟读。 3. 细读: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 4.悟读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提示: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 星天外” ,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 雨之处“忽见” ,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 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 所在。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学生自学《天净沙 秋思》 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 《黄粱梦》等 15 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 中又以小令 《天净沙秋思》 最为有名,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秋思之祖” 。 2. 初读,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细读 学生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65 4. 悟读: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 完成) 5.背诵这首小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16、化石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 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 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 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 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 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66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 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 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 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 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 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 (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 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 3 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 4、6 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 3 节中的 第 “你” 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 “他” 为什么? , (5) 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 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 指名学生诵读第 1 节, 思考: 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 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 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 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2.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 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 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 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 7 节是对第 2 节的回答。 3. “复原的恐龙、 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 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 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67 17、 《看云识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2、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3、 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 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 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 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 二、理解课文 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 “识”可理解为 “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 课文中的知识了。 ) 晴天云简表 厚 天气征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度 兆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 最 象征晴 卷云 最高 漂浮着 薄 朗 卷积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 无雨雪 云 的卷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 2 000 米左 较 阳光温 积云 消散 右 薄 和 高积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 2 000 米左 较 天晴 云 状,排列整齐 右 薄68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卷层云 高层云 变化过程 卷云聚集,向前 推进 卷云越变越厚 形状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天气征 兆 晴转阴 将下雨 雪 雨雪连 绵 雷雨冰 雹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 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光名 晕 华 虹 霞云的光彩简表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 里红外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 布在日月周围 紫 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 里紫外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分 红 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 彩色圆 东虹轰隆西虹雨 面的云幕上 弧 早、晚,太阳照着对 云层变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 面的云彩 红 里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 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 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 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 员” 》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18、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69 知识与技能:1、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 蝈蝈的生活习性。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理解式朗读的方法感知内容、理解欣赏。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修辞表 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悟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研讨法 3、其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猜谜语 谜面: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 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 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基本信息,明确学习目标 1、筛选信息,总揽全篇。 谈话: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定养成了勾画概括重点内容的句子。 老师考考你们,请用“读过全文,我知道了绿色蝈蝈??”说 出它的某些方面的情况。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其分辨不同的方面, 并在黑板上板书 (声、 形、 斗、食、居) 。 2、启发达成学习目标。 你觉得那个地方最有趣味,最值得回味呢? 三、赏读片断。 以下根据学生喜爱程度,主次可作调整。 1、 “争雄”部分 (1)请同学们打开第 5 自然段,合作学习此段。 要求: A 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B 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 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C 进入角色,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之情;D 以前后位四人为一 小组,研读成果由一人记录并作发言。70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段,看看能否读出那种紧张的战斗气氛和观察 者的钦佩之情。其他同学听他读的如何。 (3)在“评人读,我要读”的环节中学习语言、修辞,领悟感情。 指定某学习小组中一名学生朗读后,问大家他读的效果如何。 其他组同学展示最喜爱的一两句话的朗读和理解。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吗?(学习方法,写作技巧, 个人体验) 2、 “争鸣”部分 如何表现出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请默读课文 自学。 3、 “争食” “争水”?? 法布尔的《昆虫记》有无穷的乐趣,愿大家常到那里游览。 四、口述小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美妙,怎不令我们怦然心动,让我们畅谈自己与小动 物的亲密接触吧! 要求: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一分钟准备。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9、月亮上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 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 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 法。71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 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 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 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 段。 四、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2.延伸拓展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 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 起,去感受 1969 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 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 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 (1) 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 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 间、距离、速度等)。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 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5.朗读课文的 1~2 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 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 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72 8.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 地球已经好几天了。 这时, 透过舷窗, 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 5、11 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 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 什么? 教师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 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 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 结合课文第 4 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 为 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 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 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 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 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 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 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 航员的赞叹。 四、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 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 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 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 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73 山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蜃景、睥睨、高垣、逾时、倏忽、连亘、窗扉”” 等字词。 2.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 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语汇。 3.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能力目标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 生的再造想像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顺畅地诵读,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想像力。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语汇,概括山市出现全过程的写景内容,把 握行文思路。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想像法。 七、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资料助读 1.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 文学家。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 始终没有考上举人, 71 岁才援例成为贡生。 到 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 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 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 孤独、悲愤)。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 491 篇,多数故事通 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 事。74 《聊斋志异》以写狐鬼故事著称,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 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如《地震》 一文就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 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 三、顺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 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隐秘列传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