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给长长眼看看这算是真品寿山石田黄石图片吗?

2 0 2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查看: 128|回复: 1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79主题精华0粟米809.22 石信誉20 点阅读权限50
正九品下.下州博士, 积分 1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信誉 20 / 粟米 809.2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79 / 精华 0 / 在线 358 小时 / 注册
借慧眼&&请各位看看是否是田黄 谢谢
(1.32 MB, 下载次数: 0)
23:1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3.13 MB, 下载次数: 0)
23:1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2.67 MB, 下载次数: 0)
23:1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2.13 MB, 下载次数: 0)
2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3.11 MB, 下载次数: 0)
2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2.51 MB, 下载次数: 0)
23: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79主题精华0粟米809.22 石信誉20 点阅读权限50
正九品下.下州博士, 积分 1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信誉 20 / 粟米 809.2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79 / 精华 0 / 在线 358 小时 / 注册
精彩推荐 /1
盛世收藏网拍卖专场出品人资格采取预约制,,只有预约被审核通过并交纳相关费用后才可以成为场次出品人。
2018年拍卖预约场次于目前正式开始,直至全部场次预约完成为止,本次预约为2018年全部场次。
||服务电话: 400-813-9977
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我的图书馆
近日,TAIWAN的「寿石雅集」来榕,雅集成员均为我多年好友,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大伙儿相聚小酌,聊了许多很有深度的话题,十分难得。饭后到另一藏家好友家中品茗赏石,主人热情,精心设计十道「大菜」,一盘一盘「美石」端将上来,自清代以来的名家经典有几十件,让我们尽情欣赏盘玩,谈石说艺,十分尽兴。按照往例,主菜仍是田黄石,我虽上手田黄不少,但每次把玩这位朋友的田黄珍藏,还是会感到相当震撼。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再多的田黄图书画册,都不如亲眼目睹来得有感觉,如果能上手把玩,用手去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细、结、润、腻、温、凝」,用眼去体会名家工艺的精髓,那比仅只远观更让人打从心里触动田黄为石中之王,自清代以来百余年始终备受珍视,贵气逼人,藏有上品田黄的藏家大多不愿示人。朋友这个家族所藏田黄逾百件,其中精品等级的,也只愿与真正知己好友共赏,并非炫富一族。然而物有流转,缘有聚散。我见其过斤巨田近年来易手不少,转由新一代藏家收藏,宝物一经易手,如入深宫,多数不再现身。因此这次不顾主人迟疑,我在把玩之余顺手拍了几张照片,权当一位玩石者对这些田黄瑰宝曾经过手的留念。首先看看寿山石雕在历史上的第一座「金杯奖」作品,很具时代意义。若干年后,可能还有「历史意义」。林寿煁在1984年所作的田黄薄意三件套「柳鹅、岁寒三友、秋山行旅」,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最高奖「金杯奖」,这是寿山石雕史上第一次获此殊荣的作品。这三件宝物之中的「岁寒三友」目前藏于台-湾马家,另两件在我朋友手中「柳鹅」,重92克,这是标准的「银裹金」田黄冻,可能也是除了「情满西厢」之外,另一件最脍炙人口的「银裹金」田黄作品。为了利用原石外白内黄的特性,所以雕刻层比较厚,厚度介于薄意与浅浮雕之间,在不损材的前提下让雕刻景物能完全突显出来。在本楼的照片中,各位可以看到此石通体冻质,十分难得。林寿煁刻鹅非常好,造型准确生动,刀法也带画意。人们把林寿煁刻的鹅、陈敬祥刻的鸡和黄恒颂刻的猪并称寿山石雕动物「三妙」。最后一张,是这个随形章底部的样子,是标准的「银裹金」。「秋山行旅」,重552克,是三件套之中最大的一件,一手还把握不住。这颗田黄石质地奇佳,形状也好。颜色「浓、纯、正、和」,整块都是质色均匀的冻地,透出宝光。老手鉴别田黄石,除了「皮、丝、格」等外观特征,以及「田味」的感觉之外,其实「宝光」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重点,特别是上品田黄的宝光,绝非他山之石可以比美。林寿煁用当时流行的「满工」来处理这件作品,各位可以仔细观赏其构图、利用石皮的技巧与「化格」的巧思。林寿煁嫡出东门派,是真正的「嫡出」,其祖林元珠是林谦培的首席高足,其父林友琛即「东门清」。他的艺术特色在于构图布局的「秀丽繁茂」与刀法的「精致清棱」。我研究其作品甚久,特别是薄意与高浮雕,他在技艺成熟期之后其实也借鉴了「西门派」的风格,从这件「秋山行旅」就可以看出这种融合贯通的影子。不过,刀法毕竟是家传,林寿煁刀法精致清棱,无论是浮雕(可以看上面那件「柳鹅」,或是著名的「稻香千里」)、还是薄意(例如这件「秋山行旅」,或是精品版置顶的「单维恒藏品」一帖中的「竹方章」,建议点击图片放到最大来看),均惯用尖刀,运刀雕刻过程形成锐角在65度与75度之间,显得特别清棱、流畅,用尖刀勒边而能不流于「匠气」者,甚难,能像林寿煁这样还能带出清灵的刀韵,当世已无。而且他是真正雕刻「世家」出身,作品的内在韵味相当大器。所以,当我看到今年5/29东南春拍印章专场第238、第239号拍品,以及6/19福州总厂拍卖第029号拍品,竟都能打着林寿煁大师作品之名高价拍出,心中还是颇有感触。接着来赏玩一件田黄圆雕,是郭功森大师的杰作「洗象」。重约700克,照片背景有一本「中国寿山石」的书,就以这件作品为封面。禅宗主张破除一切名相的执著称为扫相,画家融入佛家思想而创作大象(意喻执着的「名相」),由童子(赤子之心)用扫帚扫之或用水洗之(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称为扫象图、洗象图或童子洗象。后来也有僧人或罗汉洗象的造型出现。郭功森创作了许多件「洗象」作品,所用的石材有都城坑石、连江黄、田黄石等等。郭老另一件田黄石「洗象」作品虽然比较大,前几年曝光率也很高。我朋友手上这件「洗象」却是一件让郭老念念不忘的作品,多年前郭老曾多方探询此作,想收回作为传家之物,这些轶事就不多说了。我很喜欢这件作品,整个浑圆饱满,而且整体质色浓纯均匀,从照片上不容易看出来,一打灯来看,宝光瑷瑷,可以完全体现田黄的贵气。这件作品郭老几乎全用圆刀雕刻,用手婆娑非常舒畅,而且整个构图虽然丰富,但无繁琐感,整体风格不失圆融之气,这种浑朴、古雅、圆融的气韵值得各位朋友仔细品味。林清卿作的薄意田黄章「幽谷书香图」,重995克,几乎是两斤重,而且石质温润凝腻,虽有筋格,但黄灿灿的光华全石透亮,确是罕物!我第一次知道这件宝物,是在2006年2月号的「艺术.生活」杂志看到专文介绍,当时即神往不已,后来有缘上手尽情把玩,实乃幸事。清卿,我想不必再多作介绍了,寿山石雕薄意艺术当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宗师级人物,仅此一人而已。建议各位先细看拓片,再看石头。本楼所有图片都可以点击后放大,特别建议点开这个拓片,放大来仔细看看大家在赏玩这件作品时,除了对如此硕大的田黄冻石啧啧称奇之外,更多的讨论在于林清卿的薄意造诣,也只有林清卿能把格纹化得如此神妙。只要你亲眼见过实物,就会发现原石的格纹,经过林清卿的妙手,已经不再是缺点。随便举几个例子:正面(本楼第1图,残留有文物鉴定火漆的那一面)有一由左上向右下方延伸的格纹,勾勒成悬崖,一直延伸到柳树为止。这道崖壁左下方是河谷旁的巨岩,崖壁右上方是田黄原石的突起处,刻了另一道悬崖,如此三个层次,不但自然,更有景深之妙。沿崖壁而生的几株左飘式「悬崖形树型」的树木,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背面(本楼第3图)也有几道很不容易化的格,居中斜向走的明显格纹明显格纹,就刻成溪谷的沿岸,一直往右上方延伸过去(见拓片)绕了一圈,就是群山环绕的一个弧形河谷。最见功力的是两道直格的处理,一条直格化为高耸入云的松树,下方另刻一排写意树林衬托,极富画意。左边那道直格,就一刀划下,以中国画斧劈皴的笔法,两侧刻数条带折的直线,就浮现出千仞悬崖,而原来的直格就混藏在这几笔折带皴之中,如此胆识与功力,非清卿不能为也。以上只是举化疵唯美的例子,还称不上赏析,有心人请自行比对拓片与实物,处处可发现惊奇,好比说,正面(残留有文物鉴定火漆的那一面)在画面房子右侧不是有一块不规则形吗?这块原石中的不规则形如果不锯掉,要怎么处理?(请看贴的雕刻家们也考验一下自己)我们仔细看看拓片右下角处那道向河谷突出的平台式悬崖,便能看到林清卿别出心裁的思维,必须要有熟棯的透视能力与坚实的国画功底,才能有此妙笔。网路上难得出现构图丰富的林清卿作品,所以先占几楼,放一些局部特写图,都带有林清卿刀法的特点。非常值得各位先细看,(如果有感觉,那先恭喜你了…)特写图 林清卿的二斤重大田黄已经够牛了,今天的压轴神品却更接近瑰宝的等级,这并不是我亲手玩过最大的田黄,却是我上手过最感震撼的田黄。看过这件田黄的朋友,私下都称戏它为「乾隆祭天之田」。万福万寿万事如意」巨型田黄冻石,重1160克,古工。这块田黄的质地是我所看过的过斤田黄中最好的,金黄色的色泽美艳夺目,在日光下或是白光下,隐约有红色宝光透出,通体晶莹透亮,萝卜丝纹明晰可辨。一般大块的田黄石难免有瑕疵,例如杂质或格纹,这块却是全无瑕疵,或者说,瑕疵或格纹已经全部被去掉了。质地好到这种程度的田黄,一般块度都不大,田黄是二次生成的,大块者难得通体质色均匀,而这块巨田,却是完美到无法想象。从照片中,朋友们可以大略感受它一流的质地,完美的形状,与古雅的刻工。此刻工带有明显的竹雕风格,与明末清初被誉为「嘉定三朱」的朱松邻、朱缨、朱雅征祖孙的竹雕技法如出一辙,因此极有可能是康雍乾年间北方竹雕艺人所作,实物有柔和自然的包浆(照片中不太看得出来)。我仔细看了雕刻的细节,技法甚精,出自宫中御工之手的可能性很高。寿山石收藏家都很熟悉清代皇帝以田黄祭天的故事,乾隆梦见「福、寿、田」的传说也口耳相传至今。这件「万福万寿万事如意」巨型田黄冻石是不是宫廷之物,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它的完美与堂皇贵气,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如果真有田黄祭天之说,在我见过的无数田黄石之中,恐怕也就是这件瑰宝最有此相。想到乾隆爷当年可能也把玩过这块石头,当我手中握着它的时候,还真的有种奇妙的感觉。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可以到两岸故宫档案部门查找历史档料,有机会的话,还真得针对清宫田黄花点时间来查查人间宝物甚多,可流通者甚少,能亲自目睹还能上手把玩,实乃难得机遇。写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石头的主人愿意与好友分享藏石,这些瑰宝自然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拥有的,但朋友让我们享受了「凡过我眼即我有」的乐趣。藏石、玩石,不要太浮躁,量力而为,以怡情为先。特别是不要跟随当世骄矜之风,小小一寿山石圈子,「大师」、「大户」、「大藏家」…等等大人物似乎越来越多,徒令识者莞尔。其实,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就算你能搜得真正的瑰宝,也不过是「暂得于己」而已。少几分执着,多一些淡定,更能体悟收藏之乐。 04:27 上传下载次数: 0要判别清卿的工,火漆或证书或什么的,都没有意义,是要看熟清卿的刀法(最重要),看他画各种题材的习惯画法或造型,例如竹叶怎么画、蝴蝶怎么画…,每一位成名艺人都有其习惯的风格。兄如果有刘爱珠那本书,可以从看熟拓片学起。其实清卿的东西是很容易辨认的。 要收清卿薄意这种等级的东西,先熟悉作者的刀法与风格是很重要的。虽说捡漏越来越难,但练就看工的真本事,还是有机会的。您当初在嘉德预展时如果看得懂这件,结拍后现赚两三倍应该没问题。 国力强大,经济富裕,信息畅通,固然是造就当今收藏热潮的基础条件。但文化的提升才是收藏行为的真正灵魂。本楼形式上虽然是与各方朋友分享我上手田黄瑰宝的心情,其实也有些弦外之音想要传达。从工艺上来说,雕刻这些大田黄的工艺师,例如林清卿、郭功森、林寿煁,乃至没有留下名字的竹雕艺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水平的艺,来面对这些石头?大师已逝,石卿老矣,如果现在你有幸获得一块过斤的田黄原石,你会请谁雕琢?从收藏文化来说,现在多数人看到一件寿山石雕,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印象就是「这个东西大概值多少钱」,难道这是寿山石雕唯一的价值吗?如果逐渐远离人文气息,寿山石的价值还有可能向上提升吗?寿山石网路论坛上的文人密度可能还比寿山石商城里要高一些,而且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论坛上许许多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乃至文化水平高但刚起步的玩家,可能才是引领寿山石收藏正向趋势的火种。这也是我最近恳请几位师友出山的理由,差不多也是他们该「入世」的时候了。田黄石料珍贵,但原石形状多成卵形或浑圆的不规则形,取章不易,刻圆雕又多损材,所以常用薄意雕法。而且田黄多格纹(指一般的情况),薄意能化格、化疵为美,也的确是适合田黄石料的雕刻方式。不过,事无绝对,还要看工艺是否能让原石增彩,我几年前因为对当代薄意艺师的失望,也曾不惜损材拿田黄刻成把件。还是要回归到「工料双绝」或「工料相宜」的鉴藏标准。等收藏群体的审美能力更见提升之后,工艺的、美学的价值会更被看重,对成品价格的影响也会更大。影响田黄的价值与价格最大的因素,是质地。其它的影响因素包括重量、形状、工艺、历史或文化价值、成品器型、品相等等,1.以书画、瓷器来对比寿山石雕,并不恰当,寿山石收藏在性质上比较接近玉石类(白玉、翡翠等等),材质的档次、工艺的水平,都综合性地影响雕刻成品的收藏价值,以及价格。2.以矿物类的稀缺材质来看,材质本身就有优良与普通之分,例如芙蓉石与丹东石在「六德」上的差别;同时,也必然存在「物以稀为贵」的特性,例如和阗水料与俄料、青海料的区别。3.以这种稀缺材质为媒材,不容易发展出真正的艺术。因为材质的成本问题是一个限制、材质的性质(大小、颜色)的限制也多,而当代主流的艺术创作是要藉媒材来表现创作思维,不应该被媒材限制,所以,艺术创作的主流媒材是纸笔、油画的画布与油彩、雕塑类的金属、大理石等,都是自由性媒材。真的要追求艺术品,不必到寿山石雕里面找。4.寿山石雕的定性应该是工艺美术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审美也已有千年传承,如果楼主真心追求工艺的水平,那么我建议先从竹刻、木雕去入手,更能以合理的金钱收藏到优质工艺。竹木类的媒材因为没有材质价格的限制,拼的就是工艺,水平超过多数的寿山石雕。5.那么,寿山石雕的特点在哪里?这要回到两方面来看,第一是材质,寿山石的硬度低,韧度低、色彩美、手感好,所以寿山石雕不宜走宝石路线(一碰就破、配戴没多久不保养也易裂),也不宜走玉雕、翡翠精雕细琢的路线,那是放弃自己的优势,以己之短较他人之长。正因为寿山石「色彩斑斓、入手温润、柔而易攻」,所以百多年来寿山石雕工艺,重点就在「行刀如笔」的雕刻技法,因为寿山石适刀,而且寿山石雕的刀法是类似执笔的方式来走刀(主要是修光刀法),有如国画的挥毫写意,刀笔相融,行刀能婉转流畅(春雨楼主以国画或书法的笔意,对比于寿山石雕的刀韵),故能在雕品上展现浓厚的文人味,而此作品又适宜抚摹把玩(要不然,就浪费了寿山石「温润、手感好」这个最显著的材质优势)。这个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其它雕刻媒材例如木材与象牙,都有纤维,不易行刀如笔,刀法缺少笔墨韵味。而玉石类硬度高,主要必须依赖机械车刻,所以玉雕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特色。传统寿山石雕的发展路线,正是最适合寿山石的材质特色的雕刻模式,我强烈建议从事寿山雕的工艺师,再仔细深思这个问题。即使时代变迁,行刀如笔的刀笔韵味以及由此才能体现的文人情趣,仍然是寿山石雕的优势,也仍会是未来发展的主流。不管雕刻的题材是什么,这个核心的精髓必须要把握住。即使是雕刻裸女,你如果完全照搬大理石雕的风格过来,那肯定是死胡同。其实,就以楼主提到的林飞、黄丽娟来说,他们的确有一些成功的作品,题材看似是现代的、西方的,但雕法与作品的风格却不是现代的、西方的,识者应能玩味。6.有心于寿山石雕的艺人,不必担心「继承传统」会没有出路,寿山石雕的人文情怀不只我这一代喜欢,下一代还是会懂得欣赏,就如水墨画、瓷器、文玩。更何况,现今这一代雕刻家的技艺还没有超越前贤,还有的是努力空间。我认为,在印石类(软石,指硬度较低,适合手工雕刻的彩石)的工艺之中,传统寿山石雕的技法是极有优势的。青田石虽与寿山石相似,但祖传刀法不同,青田的主要技法是钻孔、镂空、深刻,而且修光不是顺笔势行刀,而是刀口朝上,由下而上「挑刻」。所以灵利有余,但浑朴不足,文人味就不言而喻了。新一代的工艺师,认真精研寿山石雕刀法,用之于青田、昌化、巴林,甚至西安绿、黄龙玉,也会是可行的路子,作品也必定会被市场接受(其实,已逐渐在这样发展了)。当然,如果工艺师真正追求的是艺术,那跳脱这些受限的媒材,从大理石、金属、木头、塑料中去追寻创作的自由,我也衷心地欣赏与祝福。只不过,这是一条更具挑战的道路,我看现在搞寿山石雕的艺人,要踏进艺术之路,阵亡率会超过九成。7.寿山石收藏,就如同其它收藏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我很欣赏在锯吧里头玩原石、素章的兄弟,我看到那些「小妖」也是爱不释手。我自己,因为能力许可,所以这几年重点追求「真正名符其实的大师」的工艺经典,说实话,这个难度,花的钱与功夫,比玩材质还要多得多多多多。楼主如果偏重工艺,不重材质,也不考虑高额的增值回报,那很好,限制更少,应该更能乐在其中,而且还有「价值洼地」可寻。楼主大可不必忧虑藏品增值性的问题,如果楼主真有眼光的话。8.过去几年,寿山石收藏圈的确有重石轻工的状况,那是因为收藏群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材质好坏人人会看,也容易在订价上区分行情,而工艺之美就不是那么适合寿山石圈圈这种处在发展初阶、尚未成熟的市场来操作。所以,我在过去的言论也会对「重石轻工」的情况提出严厉的批判,希望多少拉得平衡一些,至少让多几个人注意到工艺也好,貌似「重工轻石」的一派。不过,这一年来,我已经确定「只重材质,不重工艺」不再会是未来的主流了。因为,有一种人即将横空出世….。再过三年,大家就不会嚷嚷寿山石圈子只重石轻工了。9.只要是在「市场」,例如艺术品市场,艺术还是有价的,所以莫內大致是怎么样的行情,张大千大致是怎么样的行情,或者我欣赏的朱德群、Brancusi也都有行情。楼主的林飞作品旗降石圆雕(如果是真的林飞精品),也会有林飞的工艺行情在。寿山石雕在名家「工艺」上的行情,目前也正透过大量公开的交易缓步、逐步在形成之中。如果楼主看到拍卖会上只有7W就成交的林清卿,或是商店里3W就卖还附证书的周宝庭,那不要以为能拣漏,因为这些都是「那个」。10.附带一提,寿山石雕,既然是以寿山石为载体,材料本身的品质当然是一个影响价值的因素。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的石材,质地的不同还是可以区别的,所以材质价值仍然会是影响价格的因素,再过100年也还是如此。而众多收藏者追求的「工料双绝」,如果让我来来赋予新的诠释,不应是指「很昂贵的材料,配上名家的工艺」这种狭隘的意义,而应该把它诠释成「工艺与材料相得益彰的结合」。寿山石雕工艺的精神是要表现、甚至凸显石头的特质与美感。林飞用花坑石刻「观瀑图」,效果很好,如果拿那个石头去刻裸女,那就完了。而黄丽娟的佳作「怡秀」,如果是用荔枝冻刻的,也绝不会有那样的效果(这件「怡秀」成品的行情,绝对超过楼主对「花坑石」材质价格的想象);叶子刻的「满堂红」,尽管是用山秀园而不是用结晶芙蓉,我倒是听到很多人赞它「工料双绝」。这种工料之间的关系的诠释,是另一个话题,我相信不久之后在论坛上就会看到高手来深谈1.任何工艺美术品的市场价格,最终都取决于文人的审美价值。题材可以有各种各样,如果石仔的作品能让小女孩喜欢,小女孩可能会愿意花几个月的零用钱买您的作品。如果连小女孩的爸爸也喜欢,搞不好愿意花他几个月的工资来买。如果,石仔刻的「月亮上吹小号」(就先取名叫「寂寞星球」吧),能让刘益谦与郭台铭两个人同时看上,那石仔就可以退休享福了。2.搞块田黄锯成石扇,石仔如果有能力当然可以。不是开玩笑,如果某块田黄原石的形状适合,也许真有人会请陈达刻石扇,如果陈达也用心亲手雕琢,那损掉的材料价钱也必定会被补回来,或者说,成品的价值与价格仍然会超过原石的价格。所以,要是有人跟我说他想搞块田黄请陈达刻石扇,我不会说他神经。这件东西不是我拍下的,但我知道这位收藏家凭借着看工眼力拣漏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启发意义,所以忍不住把它在网络上说出来。有几位我所佩服的真正「清卿专家」,例如「寿石雅集」杨会长,都已把玩过这件作品了。本来,发几张清楚的照片,附带完整的拓片,更有助于工艺讨论。但刚刚打电话跟藏家朋友联系,他是那种保守型的大藏家,婉拒把实物交给我作拓片在网络上曝光,实在无法强求。不过,既然朴斋兄来了,我也愿针对兄所题的几个观点,交流一下我的浅见,这些回应虽然很简略,但是认真看贴的人,应该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也许能引出更多大行家来聊聊。首先,兄提到:「林清卿同时代的高手不乏其人,…。」希望听兄深入谈一下。据我所知,清卿一生不授徒, 当时先后私淑且有一定造诣者有王炎铨, 林棋悌, 王雷霆等等, 但与清卿的差距还有一大截。王炎铨多以花鸟小品为主, 山水构图则较呆板; 林棋悌的薄意以前看过几一些, 工还不如文举早期的工好; 王雷霆的构图习惯又与此不同,所以,我多年来为朋友鉴别清卿作品时,很少遇到其它「林清卿同时代的高手」作品与清卿难以分辨的情况。当然,林清卿是人,不是神。他的作品中自然有高下之分,跟所有大师一样,也都有不少应酬之作,这件掘性坑头刻的「秋山行旅」,以我个人观点,也不能算清卿的顶级作品。但作品虽有高下,刀法、风格是很容易识别的。现在很多新一代的收藏家,虽然有一定的美学素养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但不懂得看「刀法」,很多资深藏家又不愿意多说,造成近年来收藏群体只会看「品相」(干净、规整、精美的雕品)),而不是深入理解「工艺」,这是比较可惜的。此件掘性坑头的格裂较多, 黑针也多, 所以清卿构图设计较密集(清卿作品因材施艺,有的构图紧密,多数则适度留白), 不过,愈是格多的石头愈能展现清卿构图的功力. 我在朋友处看过两件清卿"秋山行旅"的藏品, 其构图要素与刘爱珠那本书里面几件,以及此件掘性坑头基本相同, 包括:旅人骑驴, 深山房舍(客栈), 秋季的树木: 主要有枯枝树(称为「寒枝」), 竹林, 点苔树、或是松树等等。这些构图的习惯,是第一个观察重点。由于東西不是我的,手边也仅留存当晚所拍的几张质量不高的照片,所以只针对朴斋兄提出的几点,说些刀法或构图上的特点。首先回应底子清理不够干净的问题, 那是因为照片放大十几倍下才会如此感觉, 看实物则完全不会. 这里贴出同一个区块,在不同光线下的照片当作对照,我玩过实物,这件的修光与剔地是没有问题的(本楼照片1与照片2)。而底子清理的不够干净的错觉,可能也是照片的问题,可以从以下205楼、206楼几张照片中再看看,底地修整尚有清卿的正常水平。还有就是此坑头田为自然形, 许多岩石在皴时要顺着弧度, 与观看平面章体感觉也会不一样.(第3图) 细看这个图片,倒是可以顺带提到一个我辨识清卿作品的诀窍之一,请各位看看大树主干上用阴刀修饰的线条,大树干身上喜用阴刀修饰也是清卿的惯用习性, 他这一笔阴刀刻法是从细到粗再到细, 一刀而就, 绝不来回修改。这个运刀特点,其技术难度与艺术效果,请朴斋兄仔细玩味。这张图片还可以看到几件事。不说别的,其实我一看驴子耳朵就可确定是清卿作品了,不知道有没有其它行家也看得出来(呵呵…)?但更精华处在于旅人的刻画,前后两旅人的回首(请细看,两人皆回首), 其神态寥寥几刀就清楚表现, 此非熟稔画理与深厚的薄意功力不可为!朴斋兄如果曾看过其它「林清卿同时代的高手」有相同的造诣与佳作,至盼能分享一二。最后,驴子的刻法几乎与刘爱珠拓本第128页一模一样,。「寿石雅集」杨会长曾经告诉我,他从前就注意到清卿刻驴常常会仔细将驴蹄后面的一撮毛都刻出来,这种细节,不是过手几十上百清卿作品的大行家,是说不说来的。条的刻法恰是清卿的特点, 主要用小圆刀, 线条挺直有力, 边角却带圆润, 枝条末端必定是钝笔,深黯中国书画里「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至理。虽然此种刻法不只林清卿有,王雷霆等也懂得,但笔力仍有不同,可惜的是年轻一代的薄意艺师,很多人连这些基本道理都不再讲究了。此外,清卿在枯枝下面的岩石会特意浅刻, 这样就可凸显出前后的层次景深。
写到这里,看到本楼第1图中房子底下有我熟悉的「五叶小草」…,那就顺便再泄漏一个杨会长当年告诉我的「私人秘诀」。林清卿的薄意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种五叶小草,或是写意竹叶,作为主景的点缀。就是这么微小的东西,杨会长告诉我:「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辨识要点是看小草(五叶小草)或写意形的竹叶. 尤其最左及最右那两笔, 就像书法高手在写书法撇点时那么有力, 那么自然。我看过所有名家的薄意实品或拓片, 没有一位可以刻出像清卿一样的力度及自然, 准确率可谓百分之百!」
对于骨董艺术品,乃至于寿山石雕,最高境界当然是只鉴赏不收藏,无奈我辈俗人,如不收藏,则往往不会真正用功去学鉴赏。我自己对清卿工艺的一些心得,也是多年收罗实品之后方渐有心得。鉴定一件林清卿作品,有时候的确要有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没有上手实物的时候,我经常也不敢多言。朴斋兄是林清卿薄意的鉴藏高手,交游广阔,不妨也请您所熟识的「福州的几位专家」看看,带给沙龙石友们更透彻、更精彩的工艺讨论。握手,先谢!鉴赏家去推广他所认同的艺术品或者美学经验,比如赞扬张大千的画,对于书画收藏群体的审美能力没有帮助吗?会造成大家都只要收张大千、朱德群?然后「越玩越窄,人越玩越少」?我想是不会的。寿山石雕除了有材质上的美,也有历史或文化的价值,有工艺与美的价值,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人见识到寿山石的材质之美(有很多人努力地把「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代佳人推广给大家」…),但发掘并宣扬寿山石雕工艺与美学乃至文化价值的人反而少见,或者被人笑傻。最近,有一小群人,计划想为寿山石收藏圈做点傻事儿,我这个浅薄的人也非常赞成与感佩,四十兄不要急,一段时日以后,您就会发现我这些热热闹闹但不具深度的贴子都不算什么…。话说回来,四十兄的说法:「寿山石要扩大影响,要传承下去,必然要走入大众,必然要人人玩得,我等爱石之人,就要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这是在传达什么样的理念呢?一个没有接触过寿山石的人(或是新手),看到「爱石之人,就要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还有,四十兄的理想:「寿山石的爱好者,从业者,要把寿山石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代佳人推广给大家,让大家接受,喜爱,要人人玩得起,玩的来,然后才是玩的精。不要圈子越玩越窄,人越玩越少。」我也很希望看到这样的发展,但具体如何做?才能让「人人玩得起,玩得来」呢?如果这是兄的「心情抒发」,那我感同身受,但若没有任何的实行可能性,这就变成一个「空的命题」,我也很难继续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我生平心愿,便是拥有一幅Mark Rothko的画,和一件Constantin Brancusi的「空间之鸟」,虽然这个心愿目前看来不可能达成,我还是不断赞扬他们的艺术造诣,也为这些真正艺术精品屡创新高而高兴(虽然离我越来越远)。四十兄在书画与其它工艺品收藏也有所涉猎,是否曾反对收藏家的眼力与收藏目标应该精益求精?是否曾大声疾呼「精品不要再涨了,齐白石应该要人人收得起,不要让喜爱国画的人越来愈少?」任何收藏总有高端的,有普及的,收藏应量力而为,以怡情为重,这我在每一个贴子都说了。要谈观点交流或宣扬,只要你站稳「只要我喜欢,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这种观点一定无敌,因为也没得讨论了。然而,这种观点是没有导向意义的,对寿山石收藏也不会有任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苏富比、佳士得,那可以到这些公司的网站上注册(有中文),就可以定期收到信息。会拍中国文物包括杂项类(旧印、田黄章等)的主要是每年春秋两季在香港举行的大拍,但是寿山石的拍品主要只有田黄章与入清旧章(例如被称为「白寿山」的老芙蓉)。在苏富比与佳士得买寿山石旧藏要有高深眼力,因为有许多是真正的「高仿」,不是专家难以辨认。现在比较受寿山石收藏者关注的,其实还是国内拍卖公司的寿山石专拍,例如嘉德、保利、西泠、福建东南,都有寿山石专场,当然,与任何拍卖一样,有很多名家作品是假的。如果要拍高档的东西,最好事先问过专家。并且务必在拍前预展时到会场看实物。现在搞寿山石专拍的虽然保证「拍品都是寿山石」,但不保证是不是真名家,还有,就是拍品有瑕疵的话他们也不担保。寿山石知识养成,比较不容易三言两语说完,大致还是多看正确的书籍,多上论坛看看有营养的贴子,多看少买,提升自己的眼力,收自己看得懂得的东西,莫存贪念,连我都拣不到漏,何况各位?对入门不久的收藏家来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买东西的来源要找信誉良好的商家,好的来源让你上天堂,错的来源让你住套房。我所见,林清卿薄意作品中凡刻大树、老树、大多数在主干分枝以下都有疤节,接近树干底部(下部)有疤节者也有很多。有刘爱珠书那本书的朋友,从头把拓片看到尾,看看主干中下有疤节者,是不是在八成以上?没有刘爱珠的书的人,可以看本贴的第12楼、第17楼、第20楼,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件「秋山行旅」中的大树,就「疤节」这点来看,在林清卿作品中并不特殊福州有几位专家(很有名气的人物)有时遇到不易判别的作品,还会请春雨楼主看看。开门的东西当然谁都会看,也没什么好说的。真正难的就是这些有疑义的东西,我曾有幸参与过几次鉴定的讨论过程,对于真正的行家深感佩服,行家需要反复端详实物,依据看过大量同一作者作品的的经验,找到作者构图的习惯与独特的刀法才能得出结论,并且都要提出确实的依据。我今天晚上特地打了电话给春雨,问他「能不能不凭实物就看出直角半尖刀、小推刀….的用刀痕迹?」他迟疑了一下,说做不到。朴斋兄显然除了精研林清卿工艺之外,还很熟悉林清卿当年使用的刀具与用刀习惯,并且自己从事薄意雕刻,才能有此眼力。在这一点上,兄确实造诣不凡,小弟由衷佩服。「刀法」是艺人运刀雕刻的手法,其实没那么玄,不要跟各种刀具搞混了。这种东西是入门课,找个行家能用八个十个实物说明一下,很容易看的,不一定要真的动手学雕刻。虽然,多了解一些寿山石雕雕刻的工具与技法,对于工艺鉴别有绝对的助益,但我自己最反对把这个东西讲得云里雾里的,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儿。有时间的话,我推荐兄看看陈锡铭、王逸凡合着的「寿山夜话」,这本书浅显易懂,对于基本观念的建立有相当的助益。图南兄过谦了,我知道兄也喜好书画的。我个人的经验,对书法与绘画的涉猎,乃至鉴赏的能力,对于想涉入高端工艺收藏的人来说倒是比较重要的,存世几万件寿山石雕之中,真正在工艺上有传世价值东西,还是有的,也不一定是现在市场上很贵的东西。工艺上的鉴赏能力除了辨认技艺的课题之外,更高的层次是审美的问题,这就需要真正的内涵了。&以上这些寿山石雕工艺的「鉴」与「赏」的话题,会有人在论坛上说的,只是我自知自己的涵养与文笔都还不行,并不是谈石说艺的适当人选。今天到朋友家,朋友说还摸什么田黄,你现在该做的是多读点书。有些浅显易懂的美术入门书还是很生动有趣的。大家不妨先把石头放下两天,也不要上论坛了,花两天功夫好好读一本书。每经历这样一次的阅读过程,事后再看工艺就会有不同的进境。现在拥有芙蓉「原石」的人,多会先用强光照照,构思如何取章料,因为章子的价钱好。不易取章或者没把握的,大多先请工人把砂剔掉,变成「胚」(看起来千疮百孔像珊瑚一样),然后才请人雕,好像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砂质或硬岩无法雕刻,也不能把玩,自古以来便被当成无用之物,反正总要去掉,不如就先剔了。其实这种「胚」反而限制了艺人创作的构思。所以我建议几位朋友,不妨保留原石(而不是胚)给工艺师,让艺师先看过,艺师相石自与工人不同,相石之后再剔砂也不迟。附带说一件事,砂质或硬岩是否真的完全无用,也不能一概而论。芙蓉原石中有些「砂」其实也不丑(黄色、白色、灰色),虽不受刀,但用设备打磨之后仍然可以呈现表面光滑不刮手的状态,我最近看到有几个很出色的结晶芙蓉手件,就留了部分硬质沙地雕刻打磨成博古装饰来衬托主体(芙蓉肉质部分所雕刻的主体),甚至成为作品中的巧色部分,其创意与构思令人赞赏。还有一个例子,我前阵子想不计代价请人作「富春山居图」寿山石雕,但适合的原石百觅不得,因为材料要够大够精。有人介绍了一块半个桌子大的杜陵原石,索价八位数,这价格完全「抱不动」。最后选的是一个大块但多砂的狭长形块状芙蓉石,砂岩部分可利用作成丘陵、树石..。先贴一件 结晶性芙蓉「水抱孤村图」让您参考。水抱孤村远,山通一径斜。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此作品是好是坏,见仁见智。但左边那块米黄色的部分(刻河水、岩岸、芦苇、鸡犬相闻…),主要就是砂,不是肉。但是雕刻与打磨都不错,不像过去黏岩芙蓉雕件,有些虽然也保留岩石部分,但就只让岩石维持岩石的状态。我想,这也是值得鼓励的创作尝试吧。虽然我什么问题都可拉杂聊一些,但此贴主题为田黄瑰宝,建议回贴的朋友尽量针对田黄、工艺来讨论。拜谢了。& 02:46 上传下载次数: 0&
22:32 上传下载次数: 0&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黄石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