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位象,到底什么是“中”

理论文章摘要
理论文章摘要
当前位置: >
关于《周易讲读》课的教学体会
作者:张冰隅&&&&日期:
我于2007年到上海老年大学任教《文学鉴赏》。许多学员得知我在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讲“养生保健”,便希望我改讲“养生”。所以2008年即开设了学制一年的新课《养生文化》。2007年国家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明确传递了政府重视“民俗文化”的信号,于是我立即编写了一本解读“老黄历”的书《农历与民俗文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也顺势而为,在老年大学新开了一门《民俗文化》课程。
我在高校从事文学教学33年,而从小跟随父亲学传统文化,文革后又向许多国学大师讨教,在“易学文化”上的学习研究也有数十年之久,并正在写作有关“易学”的书。在许多老学员的要求下,我于2010年起,在老年大学开设了另一门新课《周易讲读》。原定学制三年,而实际已经讲读了五年才把64卦的卦辞、爻辞逐字逐句诠释了一遍。学员强烈要求继续讲下去,于是在2015年做了一些调整:把现有的三个大班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班:
周一上午班的课为《民俗文化》——为学《周易》打基础。(学制一年)
周二下午班的课为《周易讲读》——逐字逐句讲读《易经》原著。(学制三到五年)
周四下午班的课为《易学文化研究》——从《易传》的讲读到其他易学文化的研究探讨。(学制两到三年)
现在,三个班招生三百多学员,教室里座无虚席,仍然有许多报名者在等候。现就《周易讲读》的教学讲三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讲?”二是“讲什么?”三是“怎样讲?”
(一)为什么要在老年大学开设《周易讲读》课程?
这是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决定的。
首先是在21世纪一开始,人们就感觉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易经》不仅是中国古老典籍中的“众经之首”、“文化之渊”,也是而且也是世界闻名的哲学名著。
庄子论“六经”时曾强调:“《诗》以道志”(文学性质),“《书》以道事”(历史性质),“《礼》以道行”(道德性质),“《乐》以道和”(艺术性质),“《春秋》道名分”(政治性质),“《易》道阴阳”(哲学性质)。事实上,不仅《易》为“众经之首”,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流行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易》道阴阳”的哲理基础;且早就闻名遐迩走向世界,以致19世纪的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赞叹:“《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而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则定有“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中国《易经》与印度《吠陀》及西方《圣经》并称世界三大经典。现代欧州哲学权威C?G?捷恩在为英文版《易经》写序时却说:“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21世纪伊始,风云变化,灾祸迭出,人类生存危机加剧。于“西方不亮东方亮”之际,以“天地人和”为中心之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崛起。“国学热”中解读《周易》——终于在“文化立国”的感召中成为当代文化时尚。
这就是——“天时”
第二,上海老年大学已经建校三十年,不仅已成为上海市老年教育方面的一面旗帜,而且在全国的老年教学中也起着带头作用。所以,根据已有的条件,开一些有难度的特色课程应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地利”
第三,讲读《周易》,涉及“理、象、数、占”,人称“周易四道”,没有几十年的认真研究是难以胜任的。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在走捷径,他们没有把兴趣放在“理”字的研究上,而是醉心于“象、数、占”的方法研究,然后结合各种江湖流传的“术数”,办高价“培训班”,或直接开公司、搞预测,发了大财。
另外,虽然在上海潜心研究《周易》而学识渊博者大有人在,然而“善易者不卜”,年纪大者,大多低调处世;如果年老体弱,要到老年大学来按时讲学而不计较报酬,不仅自身有困难,其家属也不一定能全力支持。
我不能说自己对《周易》的研究比别人更有成就,但以77岁“高龄”,因身体好,精力还算充沛,所以家属也就不反对,现在除了在老年大学每周有三个班固定的课程教学外,还参加不少社会活动,包括《东方讲坛》、《静安乐龄讲坛》、《上海炎黄文化讲师团》等许多不定期的讲座。加上还有许多新老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来推动。
这就是“人和”。
(二)在老年大学开《周易讲读》课,主要讲什么?
现在我们读到的《周易》,实际上分成两大部分: 一为“易经”,一为“易传”。
“易经”又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每一卦均有“卦名、卦画、卦辞”相传为文王所制;另有“爻辞”相传是由文王的一个儿子姬旦(也称“周公”)所作。“易传”中包括十篇论文,也称“十翼”,是后人解释“易经”的。“翼”有辅助之意。自有《易经》问世,即有不少人潜心钻研。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云:“《易》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易》类存目三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丰富性与独特性皆与“易道广大”有关。五千年来改朝换代,社会多变;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努力倡导和追求“天地人和”之文化精神不变!
总之,由《易经》发展到《易学文化》的确可以说“博大精深”。而在现在的老年大学讲什么?既要根据学员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诉求来定位,也要根据我本人的文化专长来确定。两者结合而制定了一个《教学大纲》。其中提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周易》讲读,着重阐述“易道阴阳”的哲学意义,宏扬民族文化精神,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员文化素质和修养。
二.教学时间:
3-4年,每学期16周,每周2课时。
&三.教材:暂用“自编讲义”
&四.教学内容
(一)简介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与《连山》、《归藏》。
(二)简介《周易》中的“经”与“传”。
(三)简介“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由来。
(四)简介“《周易》四道”——“理、象、数、占”。
(五)简说易学研究中的“两派十宗”。
(六)逐字逐句解读——《易经》中上下两篇六十四卦卦名、卦画、卦辞、爻辞以及《易传》中“十翼”。这第六条是重头戏。
其中,把“理、象、数、占”进行全面研究的话,可以有很多收获。我总结了几条:总称《冰隅谈“易”》(准备出书)
★首谈“易学”——“易学”是认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学”。
我们平时应该把天地万物都看作是阴阳协调的结果。诚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是把复杂的事物作了最简单的分析,却一下子抓到了要害,成为说得非常到位的哲学道理。学《周易》首先要学会在分析事物时找关键、抓要害、说到底、做到位……。当哲学家谈事物的一分为二时,是很辩证的。在阴阳哲学中的“阴和阳”总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
★再谈“易学”——“易学”是了解事物阴阳变化的“信息学”。
“易学”说到底就是“信息学”!但与今天人们谈的“信息学”还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第一、现代信息学是在20世纪——21世纪才发展起来的,而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了《易经》,不可思议!
第二、现代人研究信息,用的是各种科技手段,而从《易经》中的象数到中五花八门的术数,几乎没有一种是可以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解读的。这是因为:一、古代圣贤没有现代人那样的科学头脑,但有现代人少有的哲理思维。二、古代圣贤没有现代人那样世俗功利,却愿意用毕生的精力思考“天地人和”中的哲学命题;没掌握多少“科学知识”,有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却可以在研究天地万物的变化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流传了几千年的一些“易学”“术数”中进一步研究值得超越现代科学范畴的高级学问。
在“易学”中,既重视表现事物现状的“信息”,更重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一般说来,占卜时可以同时卜出三个卦:第一个称“正卦”的卦象,可以象征目前状态;第二个称“互卦”的卦象,可以象征接下来的发展趋势;第三个称“变卦”的卦象,则预示着最后的结局。
★三谈“易学”——“易学”是研究阴阳变化轨迹的“预测学”。
天地万物都在无时无刻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而“易学家”的最大本事是不因为这些复杂的变化而眼花缭乱,而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把所有的变化和在变化中产生的复杂现象,统统归纳为“阴”“阳”两个方面。并且把所有的变化都看成是“阴阳”的变化。这样不仅一下子理清了头绪,把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且很快找到了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和运动的轨迹。如果再加上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出色地完成了一项高难度的“预测”。所以“易学文化”中的“易”字可以归纳为“简易”、“交易”、“变易”和“反易”。
★四谈“易学”——“易学”是开启心智的“智慧学”。也是由“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的“顿悟学”。
(三)《周易讲读》课程怎样讲?效果如何?
1.独辟径路& 实属罕见
现在社会上流行以讲《周易》为名,而实际上是为迎合小市民的好奇心,重点传授各种占卜方术,或者直接运用术数为商界求财,为弱者祛病延年……,偶有学者讲座,也只是泛泛而谈《周易》是怎样一本书,几乎没有听到有人愿意花三、五年的功夫,开一门逐字逐句讲读64卦的“卦辞、爻辞、大象、小象”的哲学意义的课程。尤其是在收费不高的老年大学开设这样的课,至少在国内也是罕见的。《周易讲读》课一经开出,受到欢迎,报名者踊跃。
2.深入浅出& 旁征博引
人类的知识范畴是由生活常识——学科知识——科学创新——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等逐级而上的。《易经》作为古籍经典中的“众经之首”应归类于“哲学著作”。从《易经》的文字意义来看,64卦的每一卦的“卦辞”、“爻辞”,乃至《易传》中解读“卦辞、爻辞”的“十翼”——都在宣扬富有“中华特色”的“哲学意义”。所以一定要把《周易》当做古代哲学经典来讲读。
这属于高层次的文化,自然有其“高深”而“可测”的特点。老年大学的学员的文化基础高低不一,但就目前三百多位学员的情况来看,有大学文化基础的占绝大多数。应尽量“抓中间,带两头”,多讲点历史,多讲点故事,多联系点社会现实生活……顺便普及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黄帝内经》:“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既是“为医之道”,也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哲学,其本质是“明白学”。学哲学就是为了明白各种事理。所以,讲哲学,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搞通一个道理,可以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可以文史政经,引经据典;所以每一堂课都有很大的信息量……总之,不论花多少时间、精力都应该,值得!因为搞通一个哲学道理,可以“一通百通”,其收获胜读十年平常书!通过对古汉语知识和文史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读,不仅可以使绝大多数的学员接受,而且可以引发他们一定的思考。因此学员普遍反映收获较大。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周易》,内容丰富而深奥,文字古朴而精约,首先要用“我注六经”之法,通过训诂而得其真义;然后“六经注我”,古为今用,学有所得。但鉴于老年大学的学员大多年逾六旬、七旬乃至耄耋,记忆力衰退,所以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讲读;经常前后联系,有关知识要反复强调,并逐步引导学员掌握解读经文的关键和方法。最后的目的是要提高学员的“颖悟能力”,能举其一而反其三,在各个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
虽然大家年事已高,但可“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是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因此希望到该走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地方想不通而成为大的遗憾——这在佛学里称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4. 印发《周易》原文,以及有关参考资料。讲读内容基本上都打印后用投影放大,边读边讲,但暂时不全文印发,待经过几轮教学发现问题并认真修订后争取正式作为教材出版。
学《周易》,就是学中国文化哲学。有利于提高认识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培养正确的历史眼光,提高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都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许多学员经过几年的学习应该有所体会。到底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没有作详细调查。只是觉得从学员人数的逐年增加,三个班级从小教室换成阶梯大教室仍座无虚席,仍不断有人要求插班听课……可见一斑。
& & & & & & &
&(作者:上海老年大学)564被浏览73351分享邀请回答16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轻松读《周易》
轻松读《周易》
【 - 易经】
  易理钥匙包含几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取象,除准确掌握《说卦》中的八卦象典外,尤其要掌握反象、伏象、大象及其他取象方式。
  近年来,随着祖国经济崛起,越来越多的国人带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开始周易学习,易学传播。其中有不少同行与笔者当初一样,遭遇了共同的学习拦路虎,那就是被一些古怪的词句,弄得头晕目眩,如坠云雾,直接后果是读不懂、记不住、趣味降低和信心减退。难道周易真的就是一部读不懂的天书吗?不会吧!因为我相信那些满怀拯民济世情怀的先圣们一定想把伟大的生存智慧完整的交给后人。在艰苦学习探索中,幸得曾明先生指导,拿起曾先生找回已失传千年的&易理金钥匙&再来阅读周文,自己顿感豁然开朗,每每读到精妙处简直畅快淋漓,实现与古圣先贤心灵交融,感到轻松美妙,趣味十足。
  易理钥匙包含几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取象,除准确掌握《说卦》中的八卦象典外,尤其要掌握反象、伏象、大象及其他取象方式。易经每一句卦、爻辞背后都有取象原理,虽&洁净精微&,但无半字虚言。限于篇幅,本文与同行分享一些字面晦涩古怪但背后取象却精妙无比的卦例。
  1.谦卦彖辞中诸象的取象
  谦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谦德兼备天道地道之善。阳在下为&地道&,处低而向上,故&卑而上行&。阳在上为&天道&,拥众阴而德之,故曰&下济而光明&。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谓阴阳交合,释谦道之亨也。
  往下四句,天、鬼神、人、地五、四、三、二爻。&谦&,谦者。&盈&,盈满者,&谦&之反也。两者均以阳爻取象,视爻位高低不而言之。在上之阳爻,为德高者,为&谦&。在下之阳爻,为德低者,为&盈&。
  五为天位。五居三、上之间,以五视之,则阳爻在三为&盈&,五凌而&亏&之。阳爻在上爻为&谦&,五承而&益&之。故曰&天道亏盈而益之&。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二为地位。二居初、三之间,以二视之,则阳爻在初为&盈&,二凌之,使之绕而卦变至三,是为&变盈&。阳爻在三则为&谦&,二承而益增之,如水之流注,是为&流谦&。互坎为水,故&流&。&地道变盈而流谦&谓以地势而言,盈满者倾变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得益也。
  四为鬼神之位。四居三、上之间。以四视之,则阳爻在三为&盈&,四凌而&害&之。阳爻在上则为&谦&,四顺而&福&之。&鬼神害盈而福谦&谓造化之迹,盈满者祸害之,谦卑者福佑之。
  三为人位。阳爻在三为&盈&。三为互坎主爻,坎为恶,故曰&恶盈&。阳爻在上则为&谦&,三应而&好&之。&人道恶盈而好谦&谓世人皆厌恶盈满,而喜好谦卑之人也。
  以上四句,取象精妙,寓意深刻,尽显谦之大也。
  2.噬嗑卦䷔爻辞中的&肤&、&鼻&、&腊肉&、&乾胏&、&乾肉&等取象
  (1)六二:噬肤灭鼻,无咎。九四为颐中硬物,骨也。六三为肉,六二再远之,为&肤&。&肤&,肉外皮也,娕肉也。二居颐中,故曰&噬&。互艮为&肤&,故曰&噬肤&。二本与五之阳爻正应,卦变中阳爻下来应二,下行过深而至初爻,是噬咬过深之象。二三四互艮为鼻,阳爻噬咬过深而彻底淹没其鼻,故曰&灭鼻&。取象之精妙如此。六二虽凌初阳,然非大过,故以&噬肤灭鼻&喻。噬肤过深而淹没其鼻虽不雅,非大错也。六二性柔且有中正之善,与作奸犯科无涉,当可&无咎&也。《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其噬过深,至于初九之阳被其正应之阴爻所凌。
  (2)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三居颐中,故亦曰&噬&。柔爻而近四爻之骨,&肉&也。上离为火,于旁洪干其肉,故曰&腊肉&。三应上,往则遇互坎,坎为毒,故曰&遇毒&。上爻为万恶不赦之犯,三往应之,以&遇毒&喻。遇毒且失位,有吝也,阴为小,故曰&小吝&。六三不中不正,且通于上九之恶犯,故以噬肉遇毒喻其吝难。然噬嗑之为卦,犯人均以取象刚爻,取其性暴。三为柔爻,虽&小吝&,与作奸犯科无涉,故终得&无咎&。
  三失位而应于恶,故《象》曰&位不当也&。
  (3)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胏&(zǐ),肉之带骨者也。四为颐中之硬物,故以&胏&象之。其在上离中,为火所洪干。故曰&噬乾胏&。&乾&,干也。
  四本与初之阴应,现阴爻上行,四得其旧应为邻,成互坎为矢,&得矢&之象也。上卦原为乾,乾为金,故曰&得金矢&。噬骨而得矢,或为田猎射兽,矢锋入骨未拨出,今方得之也。九四为阳爻而性刚,且为&手铐&之爻,疑有涉于刑狱。现于艰难中贞定守正,可免却作奸犯科之恶,实乃大善之福,故曰&吉&。其吉也,须以&艰贞&为前提。九四之爻辞,以噬骨却得矢喻其艰险。然所得乃金矢,则喻其因祸得福。
  (4)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五居颐中,故亦曰&噬&。近四之骨,故五与三皆为&肉&。三居火旁为&腊肉&,五则居火中而被洪干,故为&乾肉&。乾为金,中位色黄。阴爻从初之上乾而得其中位,故曰&得黄金&。中德可贵,柔爻得中,如得黄金也。五本与九四下应,现反凌之,有厉也。失应则不可往,只得贞于五爻而厉,故曰&贞厉&。噬肉而得硬物,有厉之事,喻柔爻之凌九四。然所得乃黄金,幸事也,喻柔爻之得中。善补过,且无涉于作奸犯科。当可&无咎&。
  3.大畜卦䷙中&童牛之牯&&豶豕之牙&的取象
  (1)大畜卦六四:童牛之牯,元吉。&牯&,横施于牛角之木,止其觗之威也。牛从幼加牯,可去其野而训成家畜,以作耕田拖车之用,其畜道大矣!阳爻由四之上,与居中之六五隐约成离,&牛&之象也。上艮为少子,故曰&童牛&。上艮为止为牯,故曰&童牛之牯&。六四本居上不顺,凌阳而无用。现畜成正道以用,故喻之以&童牛之牯&。形似而神妙矣。四为上阳之所自出。阳爻出而成贤,大吉而大利也。故曰&元吉&。六五得中,直接承阳,只&吉&。六四不中,隔五事阳,反而&元吉&。盖四为上阳之所自出,德由此而大成,故其吉至大!
  (2)大畜卦六五:豶豕之牙,吉。豕去势曰&豶&(fei)。豕,刚躁之物也。其牙猛利而易伤人。若强制其牙,则用力劳而不能止其躁猛。若豶去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止。如此,则野豕训成家畜也。上卦艮,若五为刚,则成巽为豕。现豶去其内中之阳刚,&豶豕&也。其取象之精妙,非睹而不信。三至上颐体,两阴似上下牙,故曰&豶豕之牙&。五本凌阳无功,现得畜成正果,柔中以承上阳,故&吉&。
  4.坎卦䷜中&樽酒&、&簋贰&、&用缶&&牗&的取象
  坎卦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终无咎。&樽&,酒器也。互震为容器故为樽,上坎为酒,故曰&樽酒&。震为容器为簋,二至五正反震为二簋,故曰&簋贰&。震为容器为缶,震为动为用,故曰&用缶&。&樽酒,簋贰,用缶&谓祭神结盟也。用礼薄,仪式简,在乎诚而已。&约&,盟约也,欢好相结之言。&纳约&,结盟仪式也,将写好有结盟者名字及盟约内容之约书纳于神前而祭。六四与九五,原相应现相承,两爻相孚乃本卦重要之卦理,故卦辞以&有孚言于首。两爻皆正位而互扶,&行险而不失其信&,故以&纳约&言之。&牗&,窗户也。&自牗&,谓祭品由窗而进也。不由门而由窗,非正常者,何也?五本居初,往而应四。正应也,行而由门。然阳爻过四而止,遇门而不入,而至于五。相承之合,旁合也,故以&自牗&喻之。
  5.睽卦䷥中&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遇雨则吉&等词句取象
  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三应之、五承之,上九以一孤阳而与二阴相睽,故曰&睽孤&。上与五阴阳相承,然五欲与二合而背己。上与三正应,然其应受阻而暂不可得。上九居睽之极,应承皆不得合,如何治睽?争取其承,抑或争取其应?上九疑也。五本居上巽为豕,现居互坎为泥,故曰&见豕负涂&。三居互坎为鬼为车,故曰&载鬼一车&。上九正疑,看五为&见豕负涂&,看三为&载鬼一车&。皆似幻似真,模糊不清,教人如何选择?
  再细看五,居互坎为弓,上离为箭,箭在弓前是张弓拉箭欲射我也,故曰&先张之弧&。细看三,亦居互坎为弓,互离为箭,然箭在后,是说弧而弗射也,故曰&后说之弧&。
  五近于上,故&先&之,三远于上,故&后&之。五张弧而欲射己,拒绝之象也。三说弧而弗射,友善之象也。至此,上九已知求合之道,弃五而就三也。三为上之正应,舍三求谁?
  三居互坎,坎为寇,然上往求三,非为寇,实为配也,故曰&匪寇婚媾&。此句一出,按《易》例,三、上阴阳爻互孚相求也。上九已完全走出疑区,决定往求于三矣。
  虽有阻,三、上为正应,终必合而得吉,故曰&往遇雨则吉&。三居下兑为雨,&往遇雨&喻往求而得遇于三也。
  不晓其义,则睽为莫名难懂之卦。知其理,则睽为大有其用之卦。睽卦所论治睽之道,以四字言之,&求同以合&是也。
  6.解卦䷧&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的取象
  解卦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阳爻自四而解,终上行至上爻。未解之前,小过卦形为一大飞鸟,故曰&隼&。&隼&,猛禽也,俗称&鹗鹞&。&隼&为鸷害之物,正合大坎为害之象。互巽为绳直为&墉&,上爻居至高而在&墉&之上,故曰&高墉之上&。上震为&公&。下卦阳爻下二,成下坎为弓,互离为箭,是拉弓搭箭向上&射&,故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四之阳爻居互离中,为&箭&,射出后将由四升五,继而升上。上爻为&箭&之目的地,若能到达,是矢之中的,故曰&获之&。阳爻升至上,则得众阴所承。阴承阳则无所不得,故曰&无不利&。
  7.兑卦䷹中&先民&、&忘其劳&、&忘其死&的取象
  兑卦《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兑,说也&。&说&通&悦&。上、下卦皆以刚爻为中,柔爻为外,故曰&刚中而柔外&。喻内心刚强而外表柔顺也。
  &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卦变中柔爻由五下三,顺于得五之阳爻,五为天位,&顺乎天&也。三位为人位,&应乎人&也。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据卦象而赞悦服民心之大用也。
  柔爻为民,刚爻升五成兑卦,以先六三之民,故曰&说以先民&。上六失应于三,三居伏坎为劳,故曰&民忘其劳&。
  六三由五之中位,下多凶难之地,&犯难&也,故曰&说以犯难&。柔爻为民,伏坎,坎为死,故曰&民忘其死&。
  卦变中阳爻得中而光大,以成兑卦,故曰&说之大&。阴爻则成兑为口为劝,阴爻为民,故曰&民劝矣哉&。
  悦之道于民,如天地之施,感其心而悦服。故以之先民,则民心悦服而忘其劳。率之以犯难,则民心悦服于义而不恤其死。悦道之大,民莫不知劝。劝,谓信之而勉力顺从。
  8.小过卦䷽六五爻内诸象的取象
  小过卦六五:密云不雨,至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互兑为雨,居下艮之上,艮为山,雨仍在山之上,为不雨之云也。二至五正反兑,云多,故曰&密云不雨&。
  六五随上六过越阳爻。先有上六之过越,此时上兑为西,上爻称&郊&,&西郊&也。六五随之而过越,是自西郊而来也,故曰&自我西郊&。
  上二阴过越阳爻而凌于其上,有如乌云之盖顶,故以&密云不雨&喻。阴爻过越之不歇,如乌云之飘来不停,故以&自我西郊&喻。此二句爻辞另见于小畜卦。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已上&者,已过越也。阴爻已过越而上,方至于&密云不雨&。
  阴爻从两阳爻中不断穿越而来,有如隔穴取物,故以&公戈取彼在穴&喻。&戈&以绳系矢而射也。&彼&,对此称&彼&也,谓另一边之物。
  卦形大坎为弓,巽为绳,二至五正反巽有以绳系之象。合而为&弋&。兑为穴,见于需卦。二至五正反兑,阴爻由下而上过越,由&彼&及此,有如自穴中来,故曰&取彼在穴&。上震为公,故曰&公戈取彼在穴&。其辞之形象亦神妙矣,非目睹卦象不能会其义!小过卦有飞鸟之象,六五居卦主之位,故其辞以隔穴弋鸟之喻,描述阴爻过越阳爻,而成飞鸟之卦。
  初、三、上爻言&凶&,二、四爻言&无咎&,独五之辞不言吉凶,何也?上六乃过越之首罪,六五仅为从之而越,其过较轻。况其有中德,足以抵消其过,故不言凶吝。然其过阳有大咎,虽有善相抵,亦不可言&无咎&,故六五之爻辞不言吉凶也。
本文来源: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阅读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阅读答案
  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也有言、意、象之说,及至南朝刘勰始用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从此以后,“意象”便以种种面貌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第一,它有一些近似术语如“境象”“兴象”与之混用;第二,它有合有离,运用灵活,例如“意象玲珑”“意广象圆”;第三,若分用,“意”有时通“情”“理”“神”,“象”有时通“景”“物”“色”等等;第四,“意象”说与“赋比兴”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潜理论。可见,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正因为如此,中西学者在界定和运用“意象”一词时,自然纷纭莫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分歧点,那就是把它或者视为“意中象”,或者视为“意加象”。前者比较宽泛,是指艺术构思或艺术想像中的任何形象。无论是诗人构思时原有的,还是读者读后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形诸笔墨的,还是仅存于诗人头脑之中而难以描述的;无论是诉诸读者感官的,还是以其荷载的意蕴而引起读者理性认识的:所有这一切,无不包括在内。后者比较狭窄,仅仅指那些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这样去界定,尽管读者的再创造可能会得到默许,但评论家往往要怂恿他去捕捉诗人的原意。   ③如果承认广义的意象,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具象性和包蕴性。具象性是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只是在语言艺术中,其所具之象必须借助“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玩赏,不必尽然如眼前的实物,令人寓目可得。那些确实浮现于脑海之中却又说不出、写不来的艺术形象尤其如此。包蕴性则指意象荷载抽象事物(如哲理、意向、情愫等)或关联其他具体事物的性质,这是在诗人艺术匠心的熔铸中,后天获得并逐渐得以强化的。两者相比,具象性更直接涉及意象自身的本质特征,包蕴性则更集中代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两者均是界定时不可或缺的条件。   ④如果承认意象的两种基本性质,也就等于承认它的基本作用--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前者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至于是否会由此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倒不十分重要。写景诗,应该是意象发挥描述作用的范例,诗人利用种种意象,为了的是在读者面前展示一片栩栩如生、真实可睹的画面。我们经常会说某写景诗传达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某写景诗透露了诗人归隐的意向等等,但这种从整首诗反映诗人情志的指涉作用,自与意象本身的指涉作用有所区别,单看“小桥流水人家”,何以见出飘零游子的孤寂心情?指涉作用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者智识而引起理性思考。至于是否借助意象的描述作用,也是第二位的。这种作用小可见于比喻、借代等辞格,暗示、象征等局部艺术手法,大可见于讽谕诗、寓言诗等诗歌类型。然而,还有一些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其组成部分犹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令人难以辨别它们是在描述还是在指涉。不过,无论遇到哪种情况,意象具有这两种基本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1.下列对“意象”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能够引起某种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传达某种意蕴的文学艺术形象。 B.是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用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的一种艺术形象。 C.指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文学创作手法。 D.“意”专指“情、理、神”,“象”专指“景、物、色”,二者合称为“意象”。2.下列各项中与意象的包孕性有关的一项是
A.意象是鲜活具体的,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完全如眼前实物。 B.意象能荷载或关联其他事物,但这一特性因诗人的创作水平而异。 C.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就是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D.意象包含复合意象和意象组合,因而产生了意象的包蕴性。 3.依据文章内容,不属于“广义意象”的一项是
A.广义意象是作者的构思与读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B.广义意象是形诸笔墨与作者头脑之中的艺术形象。 C.广义意象是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D.广义意象是诉诸感官的与引起思考的艺术形象。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易》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关于言、意、象中的“象”,意思应该与本文“意象”的“象”不同。 B.如果只承认意象的狭义定义(意加象),那么,意象的具象性和包蕴性也许就无从谈起了。 C.意象具有具象性,因而具有描述作用;意象具有包蕴性,因而具有指涉作用。 D.只有把意象的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诗句中的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
1.A2.B3.C4.D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只有盐梅结合方能成为美味的羹.在国人眼里.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写道:“摽(biào.落)有梅.其实七兮 ,“摽有梅.顷筐暨(jì.取)之 .很明显.这里的梅是指实而不指花.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将梅作为一种“花 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才正式出现.南朝梁元帝萧绎说,“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将梅花作为歌咏的对象.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有一卷.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而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 是失了“梅真 . 那么.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素.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 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 .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放翁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 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 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衬出梅花的“高标逸韵 .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扬无咎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清汪士慎诗说:“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金农诗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 前者写月光为梅色添白.东风送梅香悠远,后者说梅花形象清寒.乃因它的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张道洽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 梅品之“雅淡 .梅格之“孤高 .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中有.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互友 .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 的说法.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 梅与竹.不仅为“友 .而且同属于“君 .林景熙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选自.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人开始是从实用的方面去认识梅花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将梅花作为审美的对象. B. 在国人看来.梅花的实用价值很多.它可以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可以入药.有治疗各种疾病及驱除蚊虫的功效. C. 南朝正式出现咏梅诗.沿唐及宋.咏梅诗更是大量出现.南宋彭玉壶一人竟写了咏梅的诗300首. D. 咏梅诗的盛行.引起一些人的埋怨.认为这是失去了真梅.是种“弃实求花 的现象.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梅花的色淡气清.正与文入学士追求的高雅脱俗的精神价值相契合. B. 熊禾的与陆游的.都写了梅花的清淡.诗人借以表现对质朴的追求与气度的标榜. C. 疏影瘦身的梅姿.凸现出人的一种雅趣和倔强.这种雅趣与倔强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人格. D. 恽寿平中“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的诗句.是对高士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人咏梅.常用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寒雪等物象作陪衬.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托梅的“高标逸韵 . B. 陪衬梅花的意象群.应与梅花“其清-贯.其骨相通 . C. 金农(画梅>诗句:“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 意思是说梅的形象清寒.是因为其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而清寒的明月又为梅添加白色.使梅香随东风散得悠远. D. 南宋正式出现松.竹.梅“岁寒三友 的说法.这可从陆游与林景熙的作晶r得到印证.这三种植物都象征了中国士人的至高精神境界.
来源:天津市汉沽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得到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 .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民间剪纸作者一方面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一方面又存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因而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情趣和表现技巧.在经历了若干年代的承传有续.积累梳理之后.终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从而也决定了剪纸只能是一种纯民间.纯民俗的艺术产物.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 但却“难精 的民间技艺.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淳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因此剪纸艺术形成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正因为如此.剪纸的题材广及民间生活的一切事物--花鸟鱼虫.疏果禽畜.民风民俗.戏曲故事等等.或谐音或寓意.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祝福. 毫无疑问.随着生活.文化的发展.剪纸艺术也自会有所变化.但.这只能是其本身由表及里.自然渐进的过程.至于它独特的个性与韵味.则绝不会因之而淡化消失的.世界上众多古老国家的民族传统艺术的现状都在证明着这一点. 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做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象相互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 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 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选自日.略有改动) (1) 下列对“剪纸 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兼职的工具是一把小剪刀. B. 剪纸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 .贴在门楣上的叫“门签 . C. 剪纸艺术自古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 D.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汉唐时代民间妇女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的饰物.这是剪纸艺术的前身. B. 剪纸的题材广泛.涉及民间生活的一切事物--花鸟鱼虫.疏果禽畜.民风民俗.戏曲故事等等. C. 剪纸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祝福. D. 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做点缀之用.还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 A. 剪纸可以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潢.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提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大显身手. B. 剪纸艺术都有象征意义.或谐音或寓意.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 C. 只有进一步推进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的运用.剪纸艺术就会更具有民族风味和表现力. D.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随着生活.文化的发展.剪纸艺术独特的个性与韵味.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来源:语文教研室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选出对诗中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炉中煤 是诗人自喻.活埋地下多年.今朝重见天光.决心燃烧自身.报效国家. B.“年青的女郎 .既实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也虚指晨光熹微的祖国. C.“黑奴底胸中- “火一样的心肠 .强烈抒发了诗人眷恋祖国.献身祖国的深情. D.“你的殷勤 表达了作者对“五四 以后的祖国的-种期待心情.这是诗人抒情的出发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选出对诗中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炉中煤 是诗人自喻.活埋地下多年.今朝重见天光.决心燃烧自身.报效国家. B.“年青的女郎 .既实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也虚指晨光熹微的祖国. C.“黑奴底胸中- “火一样的心肠 .强烈抒发了诗人眷恋祖国.献身祖国的深情. D.“你的殷勤 表达了作者对“五四 以后的祖国的-种期待心情.这是诗人抒情的出发点.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语言拖放对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