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法论自考 怎么考

科学思维方法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科学思维方法论
《科学思维方法论》是20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这本书是适应现时代人们自学科学思维方法的需要而编写的。
科学思维方法论内容简介
《科学思维方法论》内容简介: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缺乏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那是难以想像的。这就要求人们应当自觉地学习科学思维方法论。为了适应现时代人们自学科学思维方法的需要,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关于自学考试制度的精神和关于编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意见的要求,编写了这本《科学思维方法论》。
科学思维方法论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科学思维方法论概况
二、科学与科学思维
三、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节 科学思维方法论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的思维方法
二、古代的思维方法
三、近代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现代的科学思维方法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的意义
第二章 科学问题思维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问题
一、科学问题的定义
二、科学问题的特征
三、科学问题的本质
第二节 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及其建立的基本原则
一、建立科学问题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科学问题的宏观结构体系
三、科学问题的微观结构体系
第三节 科学问题的辨析
一、科学问题辨析的理论根据
二、科学问题辨析的途径和方法
三、科学问题辨析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第四节 科学问题的演化方式
一、科学问题演化的连锁式
二、科学问题演化的辐射式
三、科学问题演化的递进阶梯式
四、科学问题演化的转向式
五、科学问题演化的跃迁式
第三章 课题选择思维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课题
一、课题的定义
二、课题的类型
三、课题的来源
第二节 课题的选择
一、课题选择的意义
二、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确定课题的程序
一、选择研究方向
二、调查研究、搜集并选择课题
三、课题的论证与评估
第四章 比较与分类思维方法
第一节 比较法
一、什么是比较
二、比较的类型
三、比较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四、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分类法
一、什么是分类
二、分类的类型
三、分类方法的意义
第五章 类比、转换与外推思维方法
第一节 类比法
一、什么是类比
二、类比的类型
三、类比的条件
四、类比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转换法
一、转换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转换的模式
三、转换法应用中的有效条件
四、转换法在科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外推法
一、外推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外推法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第六章 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第一节 分析方法
一、分析方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分析的类型
三、应用分析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综合方法
一、综合方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综合的类型
三、运用综合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分析——综合法
一、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
二、分析——综合法在科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 归纳——演绎思维方法
第一节 归纳法
一、归纳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归纳法的类型
三、概率统计方法
第二节 演绎法
一、演绎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演绎法的类型
三、演绎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第三节 归纳——演绎法
一、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二、归纳——演绎法的意义
第八章 概括与猜想思维方法
第一节 概括方法
一、概括的定义和特点
二、概括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节 猜想方法
一、猜想的定义和特点
二、猜想的类型
三、猜想的评价和检验
第二十章 理论思想方法物理科学思维及其培养_参考网
物理科学思维及其培养
张德炳摘 要: 本文阐述物理课程中的比较思维、类比思维和设计思维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关键词: 科学思维;比较思维;类化思维;设计思维物理是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为一体的自然科学课程 [1 ]。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教材是设计如下斜面实验:让一滑块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然后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上滑行,水平面越光滑,滑块滑行的距离就越长。由此实验现象进行下面一系列的推理:①滑块由运动变为静止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②在水平面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阻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③如果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中“力和运动的关系”就是科学知识,“控制滑块下滑条件”的实验就是科学方法,而由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就是科学思维过程。应该说,物体在水平面滑动的事实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生活现象,然而伽利略却能设置特定的斜面实验并透过运动的表面现象而发现“力和运动”的本质联系,这就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力量。可见,在人们认识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比科学知识更重要,这也正是物理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所在,即重视科学方法的领悟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本文就物理课程中几种科学思维及其对学生的培养,谈谈个人的认识。1 比值概念中的比较思维比值概念,在物理量的定量描述方面,指某一个量等于其它两个量的比值。如密度ρ=、功率P=、电阻R=等。用比值方法来定量描述概念,不仅是物理中最常见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其它学科的常见方法,如化学中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率=当年的经济总增长量/上一年经济总量”等。应该说,物理中的比值概念,它体现的是某种事物的过程特征或属性特征等。比值概念C=的认知基础是理解“”的含义,如速度概念,关键是能把“”理解为单位时间物体所所通过的路程,而要形成这样的理解又在于如何辨析运动快慢中的比较思维。所谓比较思维,就是指“同中辨异”或“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并从中发现问题的特征或特性。[2 ]在速度概念的建构中,教材是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路程,看谁先到达终点”和“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路程长”来领悟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然后教材就直接陈述:“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至于为什么可以利用路程与时间比值形式来表征運动的快慢,学生仍是一知半解。正是由于教材的这种编排,教师们很少在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以至错过了培养比较思维的教学良机。对于促进学生对速度比值概念的建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定量分析问题:问题:物体A、B、C分别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时间与所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A=300m,tA=20s,sB=300m,tB=30s,sC=450m,tC=30s,哪个物体运动最快,哪个物体运动最慢?对于A和B,学生可以通过“路程相同,比较时间长短”来比较两者的运动快慢,对于B和C,学生也可以通过“时间相同,比较路程长短”来比较两者的运动快慢,显然,这两种比较方法均是“同中辨异”的比较思维。然而对于A和C,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如果教学中提出“如何将A和C的运动转化为‘时间相同或路程相同的情形来进行比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想到利用“”的方法来计算“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或想到利用“”的方法来计算“单位路程里所用的时间”来比较两者的运动快慢。显然,这时学生对描述运动快慢的比值概念就会有着本质性的理解,这就是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有效教学。2 问题分析中的类化思维利用已有知识与方法来分析并认识新问题,即“以旧探新”的方法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具体表现,然而学生能否将新问题转化为自己所熟悉的问题,其中去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的类化思维。所谓类化思维,就是指把新问题直接类同为熟悉的问题,或通过合理的变换而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并纳入已有的知识建构中来认识新问题的思维方法 [2 ]。如“压强”概念,它与“压力”和“受力面积”这两个因素有关,其中一个是正相关关系,另一个反相关关系,而速度概念也正好是与“路程”正相关而与“时间反相关”,因此压强概念就可以直接类同于速度概念的来理解,即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就可以描述压强的作用效果。而对于滑动摩擦力大小概念,它也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因数有关,但它们都是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它就不能类同于速度概念来认知,也不能用“压力/动摩擦因素”的比值关系来描述摩擦力大小概念。再如在学生学习了“二力平衡”知识后提出“三力平衡”问题,如果学生能把其中的两个力等效看作是一个力,而且能领悟到这个等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那么这就是类化思维以促进认知的效果。至于这个等效力与这两个力具有怎样的关系,或怎样求算这个等效力,这正是促进学生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且开展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起步。类化思维不仅在促进学生分析并认知新问题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而且在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也有这独特的效果。如《光的折射》,教材是以“铅笔的一段置于装有水的杯中,铅笔在水面处‘折断,水中的那一段明显变粗”的现象作为课题导入,对于水中那段明显“变粗”现象,学生往往感到困惑,然而在学习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课题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变粗”原因,如果学生能把水杯类化为凸透镜,那么学生就能立即能领悟铅笔“变粗”是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原因。对学生类化思维的培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思维训练。如在《压力的作用效果》课题教学中,当学生算出了一张报纸平放在水平桌面所产生的压强为0.5Pa后,再要求学生估算物理课本放在桌面上所产生的压强,如果学生能采用“课本总页面数÷2”而迅速地估算出压强值,这何以不是类化思维而形成的计算智慧!
从类化思维的形式而言,它可以分为物理模型的类化(如水杯类化为凸透镜)、物理条件的类化(如三力平衡类化为二力平衡)、事物特征的类化(如压强比值特征类化为速度比值特征)、研究对象的類化(如把课本对桌面的压强类化为一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等等。但不论哪一种类化形式,两者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相同点或相似,而这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正是形成类化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3 科学实验中的设计思维物理是以生活事实为基础并以科学实验为主要手段的科学课程,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形成或建构,还是物理规律的导出,几乎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探究过程,既是前人科学探究过程的模拟再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并提升科学素养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其中的实验设计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前人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与智慧的结晶,而且是启迪学生对科学实验设计思维的良好载体。诚然,实验设计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材实验中的奇思妙想,它可能是科学家数日或数月乃至数年的思维产物,更多的是课程研究专家对前人实验设计的改造并使得实验原理与方法达到了至善至美。然而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想到能与教材实验设计相媲美的实验方案,确实有天方夜谭之嫌。作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中的设计思维,不仅关乎课程的教育效益,更关乎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乃至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虽然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不如教材,或欠妥,甚至幼稚,但它仍然是对实验设计的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这种经历与体验中反思或教训正是催发智慧性思维的酵母,随着训练的增多,学生的对科学实验的设计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设计,关键是使学生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而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的教学原则是促进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猜想,一旦猜想正确,那么实验设计仅是有关知识与方法的灵活运用。即使所设计的方案欠妥,但它离科学创造的河岸也距之不远。促进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猜想,它可以是引导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认真观察,也可以是教师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或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加以暗示。如“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设计,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所成的像,如果学生能猜想到“物像大小相等”和“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那么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思考就会聚焦在“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这两个问题上,如果教师再展示既可以成像又可以透视的毛玻璃,那么学生们就可能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再如促进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猜想,教学中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以推导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液柱为研究对象,然后提出如下问题:这个液柱受到那些力的作用(液柱侧面受到的压力互相抵消,竖直方向受到液柱重力与液体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你能猜想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是一种教学暗示,如果学生能猜想到浮力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力,那么学生就能形成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设计的顿悟或灵感。从思维培养的角度而言,既可以启迪学生对模型建构的抽象思维,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设计思维。物理科学思维是人类思维智慧的宝贵结晶,它是物理课程的精髓,不仅能引导人们探索自然并改造自然,更是人们从事现代化技术创造发明的有力武器。它可以使知识变活,更可以给知识赋予强大的力量。因而,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物理课程教学贯彻创新教育的具体表现。参考文献:[1]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建明.科学思维法[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3.
中学理科园地
中学理科园地的其它文章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
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
——&选自曹政钧《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
(一)科学思维
习惯上,人们把科学思维得出的正确结论称作真理。由于科学思维的具体方法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认知活动中人们采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对事物的判断结论也可能是多样的或者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就会出现关于真理多元化的争论,从而在认识上造成人们对科学思维的理解缺乏完整性和深入性。真理多元化反映了人们认识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缺乏整合能力也会造成真理多元化的争论。那么,能不能形成对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避免认知过程中的盲人摸象现象,达到真理在结构上的统一?
为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文化诊断学的制衡关系式。理解了制衡关系式,就能形成对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从而能够站在文化诊断学的高度上,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的本质特征。
制衡关系式是对客观事物真实性进行文化诊断的分析工具,它由一组方程式共同构成,并从整体上形成相互印证的关系。制衡关系式表明,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这种联系性使得事物处于彼此制约和制衡状态,并形成了制衡体系。在这种制约关系和制衡体系中,通过已知可以判断未知,通过多项已知可以对某项已知的正确性做出印证和判断。把这种制约和制衡关系通过一组关系式加以哲学概括,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就产生了文化诊断学的制衡方程式。制衡关系式也叫制衡方程式,前者是哲学语言,后者是数学语言。
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因此,一切认识方式都必须以存在方式为基本前提。但是,存在只有被感知才具有存在的认识形式。那么,如何将存在方式转化为认识方式?如何架通认识方式与存在方式之间的桥梁,使人的思维不会违背存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不是不可跨越,而是能够在某种沟通和信息反馈关系中得到印证、理解和认知,由此产生的一切思维活动,统称为科学思维。
将存在方式转换为认识方式,以真实性为最高原则——思维是存在的理解和反映方式,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必须是真实的,那么认识方式向把握方式的转换才可能是合理的。文化诊断学找到了一种沟通存在方式与认识方式的方法,这就是时空扫描。因为,任何存在都离不开自己的时空属性,对存在的时空属性进行科学扫描——扫描越精细,认识就越准确,扫描越深入,认识就越具体,由此可以找到“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沟通方式。
既然思维是存在的反映,那么又如何保证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和深入性呢?这是科学思维的精髓所在,为此,文化诊断学同时提出了制衡关系式。时空扫描和制衡关系式结合起来使用,不但能够保证存在方式和认识方式之间的良好沟通,而且能够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信息反馈机制,以此充分保证认识方式的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深入性。因此,要想在文化诊断学的高度上理解科学思维,必须掌握时空扫描和制衡方程式。
然而,无论是时空扫描还是制衡方程式,都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命题的关系之上的,存在方式能否转化为认识方式,也取决于对以下四个基本命题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这四个基本命题是:
(一)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不管它的结构是否具有无限可分性还是表现为何种具体的形态,没有结构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结构而存在。结构属于事物的空间属性之一,也是科学思维的理论支柱之一。
(二)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联系性,尽管这些联系具有直接和间接、纵向和横向、隐性和显性的不同,但是,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特定的联系而存在。联系属于事物的空间属性之一,也是科学思维的理论支柱之一。
(三)任何存在都处于运动状态之中,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特定形式而已,没有运动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身的运动而存在。矛盾运动属于事物的空间属性之一,也是科学思维的理论支柱之一。
(四)任何存在,只要它存在,都必定具有时间上的过程性,即使存在的时间短促到只有亿万分之一秒,它同样使存在具有时间属性。没有时间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时间而存在”。过程和阶段属于事物的时间属性之一,时间属性也是科学思维的理论支柱之一。
结构属性、联系属性、运动属性、时间属性,是任何事物得以存在的四个基本属性,四个属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存在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文化诊断学的“存在根模式”——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在事物的这种整体性、统一性、全息性以及时空制衡状态中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定性制约和定量制衡关系,把这种关系通过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可以建立一套方程式,这套方程式就是文化诊断学所说的制衡方程式,也叫制衡关系式。有了这套方程式,我们就可以通过已知判断未知;通过过去和现在判断未来;通过多项已知对某个已知或某项未知做出是否真实性的诊断。例如:
(1)在事物的结构属性和联系属性可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制衡关系式准确判断事物的运动属性和时间属性;
(2)在事物的结构属性和运动属性可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制衡关系式准确判断事物的联系属性和时间属性;
(3)在事物的时间属性和联系属性可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制衡关系式准确判断事物的运动属性和结构属性;
(4)在事物的结构属性和时间属性可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制衡关系式准确判断事物的运动属性和联系属性;
(5)在事物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属性可知的情况下,通过制衡关系式可以准确判断出事物未来和某个发展阶段的特征;
(6)在过程和某些阶段性特征可知的情况下,通过制衡关系式可以准确判断事物某一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
制衡关系式反映了存在方式和认识方式之间的统一性和可沟通性,指出了在事物动态与静态、时间和空间关系上的制约关系和相互转化关系。通过制衡方程不但能够判断出思维对存在反映的真实性程度,也可以检验出认识方式的深入性程度和完整性程度。因此,制衡关系式是提高一个人科学思维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对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形成有机整合的重要技术。
当然,要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制衡方程式,它涉及到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例如:必须理解时空制衡理论,才能深刻理解事物在结构、联系、运动、过程之间的制衡和转化关系;必须熟练掌握时空扫描技术,才能对事物的存在特征做出科学描述,从而将已知信息导入制衡关系式达到对未知事物的科学判断;必须全面掌握存在根模式理论,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而在微观意义上科学运用制衡方程式……这些内容,我们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有系统的论述,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需要参与学习的读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由于时空扫描和制衡方程式能够以全面性、完整性、统一性、全息性、深入性的方式判断事物的真实性,因此,深刻理解时空扫描和制衡关系式的哲学内涵,并熟练运用其中的方程式,能够帮助人们准确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这也是拓展思维深度和延伸思维广度的重要方法。
(二)价值思维
在创造活动中,基本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科学思维主要是探索“事实”和“真”的思维方法;价值思维主要是探索“应该”和“善”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用科学思维来称谓那些关于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及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的全部思考和认识活动,那么,还有一种称做善的事物,它表明主客体之间的评价关系,常常采用价值判断的方式,例如: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有用与无用、合理与不合理。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
在科学思维中,认知主体要避免一切情感因素和价值欲求的参与,以追求思维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在价值思维中,主体的情感和欲望则起着支配性作用,凡是符合或满足主体价值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对象都会获得积极的评价,并被赋予某种价值属性,反之就是无价值或者负价值。因此,认知主体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和利益诉求在认知活动中的地位,就成为区分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的重要尺度。如果说科学思维以客观真实性为思考法则,那么,价值思维则以“应该”为思考法则。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你知道的越多,你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就会更多”。中国有位哲学家却提出了相反的说法:“你知道的越多,你所不知道的就会越少”。这两种观点分别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越多越糊涂说明您习惯分析—发散性思考(偏向科学思维)。随着您知识量的不断增多,感到不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少,这种情况说明您习惯抽象—整合性思考(偏向价值思维)。在科学思维方式中,由于事物在结构上具有无限可分性,世界具有联系上的普遍性,因此思维很容易被带入无限发散的状态。由于思维处于无限发散状态,导致知道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在价值思维方式中,思考以价值主体为中心,思维限定在真理坐标和价值坐标的有限范围之内,只要把握了主客体统一,掌握了理一分殊,就能够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根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一”的根本,就能够把握万物的演化规律。
价值思维必须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之上,离开了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就可能走向主观主义的极端。同样,离开了价值思维,科学思维将会出现价值迷失,从而失去自身的创造意义。
科学思维是求真的思维方法,是存在方式向认识方式的逻辑转化;价值思维是求善的思维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之上,由认识方式向把握方式的逻辑转化。在分析方法上,如果说科学思维的根本方法是时空扫描和制衡关系式,那么,价值思维的根本方法则是对事物进行合必然性、合主体性、合社会性分析,通过分析事物的正、负价值,得出该事物的合理性指数。通过合理性指数的大小,可以对事物的价值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架通科学思维与应变思维的逻辑桥梁。关于价值思维的具体方法,《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185页列出了关于合理性的分析体系,并介绍了9大分析列项,这也是提升思想高度的重要方法。
价值思维既体现为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思维方法,价值思维要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之上,又要体现人的理想追求,形成主客体的统一。如果说西方文化比较擅长科学思维,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比较擅长价值思维。例如,《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是天地万物的属性——即基本规律;诚之者是人为的诚,即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法则。人为制订的法则要符合客观存在规律,并且只有二者相统一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诚”。“诚”体现了一种典型的价值思维。为了让读者理解价值思维,在此我针对“诚”的思维方式做一个深入剖析,为此,我写出以下等式:
诚&=&时&+&位&+&度
其中,“时”通俗的讲就是时机(时间),“位”即是方位(相当于时空扫描中的过程属性和结构属性),由于时间和方位不断发生变化(“变”相当于时空扫描中的矛盾属性),“度”则需要根据时位变化进行角度、力度、适度、量度关系的调整,达到“时、位、德”的有机统一。“时、位”是“天之道”的具体体现;“度”是“人之道”的具体体现,追求主客体之间的统一性是价值思维的本质()。
(三)应变思维
应变思维是实践活动中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法。应变思维是价值思维的延伸,是建立在价值思维的定性分析基础上,根据具体条件进行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定量分析达到对角色、角度、力度、适度、量度关系的准确把握,进而促成思维方式向行为方式转变。应变思维十六字口诀是:“把握分寸、驾驭矛盾;情理法度、恰到好处”。
科学思维以客体和客观为认知的中心,力求排除认知主体的主观干扰;价值思维则以主体感受和主体原则为评价标准,力求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作出合理判断;应变思维则从实践需要为出发点,以现实环境和相对条件为依据,力求建立主客体之间与诸关系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科学思维的依据是真实性法则(真);价值思维的依据是合理性法则(善);应变思维的依据是现实性法则(度)。其中,如果“度”离开了“真”与“善”,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三者既有区别性又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文化诊断学的智慧曲线三维模型。
圆若用智,唯圆善转。圆则变,变则通,通则周全,周全则圆满。致广大而尽精微,集发散而守自身,这样才能做到圆通和圆满。凡智慧和谋略都需要随机应变、圆慧通达,如果思想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即使有很高的科学思维水平和价值思维水平,也很难得出创造性的结果,进而制约思考力水平的提升,甚至还会弄巧成拙。这里所说的“圆”即应变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做到三个贯通,即:真理一元化贯通、情理法贯通、理论和实践贯通(关于应变思维方法的具体运用方法,详见《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第四章)。
应变思维强调圆慧通达,但是,应变思维必须建立在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圆慧通达,否则应变思维就会走向“圆滑”,导致思维方式的异化。如果片面强求应变思维,就会演变为一种“小聪明”,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在思维的三维结构中,作为思维方式的完善性要求,我们特别强调应变思维的重要性,因为应变思维与实践的联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但是,应变思维只有在思维三维结构的统一性关系中才具有价值,不能把应变思维独立出来,否则就失去了思维的完善性。对此,文化诊断学创立者多次告诫读者:价值思维必须以科学思维为基本前提,应变思维必须以价值思维为基本前提,否则应变思维就失去了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和依据。事实上,中国文化是倡导“圆通”的,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国人变得很“圆滑”。由“圆通”到“圆滑”仅仅一字之差,却导致了文化的本质差异。这一字之差,就是因为应变思维失去了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这两个基本前提而导致。
应变思维由“变”与“不变”两方面组成的:(一)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二)以不变应万变。在一般人的眼里,所谓应变思维体现的就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是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应变思维的更高境界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对此曹政钧说:人们所能认识和改造的世界,运动变幻,周而复始,如果你的定力修炼到一定程度,那么客体世界的变化就会以你为中心,问题和困难也常常会为你让路。如果你缺乏必要的定力,那么世界的变幻就会把你吸引进去,先是迷乱你的心智,然后你就会逐渐被客体化,迷失以前的目标和方向,进而失去自我。你就会心态浮躁、紧张焦虑、精力耗散,就会感觉自己失去存在的重心和价值。如果建立了自己的真理坐标和价值坐标,你就会成为坐标的中心,你就是“主心骨”。无论客体世界如何变幻,都是围绕着“主心骨”和“中心点”运动的。这时,你就会从容淡定,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缺乏定力,就没有主心骨,就失去了中心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世界。
思维一旦形成了三维坐标,“自我之心”就为客体世界建立了中心,人就成为万物的尺度。这时,“我”就成为客体世界的主体、主导、主人和主动……如果您建立了自己的真理坐标和价值坐标,您就会成为坐标的中心,您就是“主心骨”。无论客体世界如何变幻,都是围绕着“主心骨”和“中心点”运动着、变化着……
事实判断能力取决于科学思维水平。价值判断能力取决于价值思维水平。实践判断能力取决于应变思维水平。那么,如何提高科学思维水平以增强自己的事实判断能力?如何提高价值思维水平以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如何提高应变思维水平以增强自己的实践判断能力?如何运用智慧曲线三维模型把握好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性关系?欢迎参加系统的思维训练。具体请通过电子邮件领取《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在线学习说明》。邮箱:,&曹政钧&曹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思维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