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护历史遗迹有哪些科学名人 科学遗迹 史料都可以 急求呀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景观与旅游——3.1 古遗址、遗迹与历史纪念地
下载积分:840
内容提示:景观与旅游——3.1 古遗址、遗迹与历史纪念地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5|
上传日期: 01:56:3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4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景观与旅游——3.1 古遗址、遗迹与历史纪念地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景观与旅游——31 古遗址、遗迹与历史纪念地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景观与旅游——31 古遗址、遗迹与历史纪念地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9|
上传日期: 15:31:2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景观与旅游——31 古遗址、遗迹与历史纪念地
关注微信公众号杜金鹏:从考古到文保——我的十年学术创新历程-中国社会科学网
杜金鹏:从考古到文保——我的十年学术创新历程
日 16:34 来源:“赛博古”微信公众号
作者:杜金鹏
内容摘要:实验室考古是田野考古、水下考古的延伸,与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并列为新型的考古类型。3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类考古考古遗址是考古人的田园,离开了遗址,考古学将无以立足、考古人将一事无成。6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主持偃师商城考古期间,负责编制遗址保护规划和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建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推动偃师商城宫城遗址进入“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模式。为了在轰轰烈烈的考古遗址公园创建过程中,确保考古遗址安全、确保考古科研可持续性,我撰文反复阐述考古遗址公园的任务和意义,呼吁考古工作者积极支持和参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强调考古遗址公园要有利于保障和促进考古科研,保护考古界利益。
关键词:遗址;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实验室;研究;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偃师商城;展示
作者简介:
  三、学术创新  在我国,“文物保护”概念由来已久,近年升级为“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门学科,尚在建设中。换言之,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刚刚起步,任重道远。我是文保界的新兵,也对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心有向往,努力探索。  1 文化遗产科学体系创新研究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创新工程”,我申报的项目是“文化遗产科学体系创新研究”,试图探索文化遗产科学体系建设之路。  我初步认为,文化遗产科学体系应当包括文化遗产发掘整理、研究阐释、保护传承、展示利用等方面内涵,其支撑学科主要是考古学、文物保护学、博物馆学,此外还有历史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景观学、建筑学,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就文化遗产科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研究:  在我国的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颇受重视的观念,尤其是把大遗址考古与遗址保护有机结合,指出了新形势下大遗址考古的发展方向。  就大遗址考古指导思想、工作模式、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论述,其成果被国家文物局采纳,发布为《大遗址考古工作指导意见》;研究设计了我国首个考古项目检查验收标准,被国家文物局采纳使用。  在考古与文保结合和双赢方面,积极思考探索,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方面均有建树。创立“文化遗产保护类考古”新概念,倡导以服务于遗址保护为宗旨的考古新类型,已为考古界广泛接受;创立“实验室考古”新概念,推广融考古发掘、检测分析、保护处置、复原研究为一体的考古新理念,为考古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崭新路线;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了专门研究,在辩明大遗址保护、展示与考古科研的辩证关系基础上,维护考古学界、考古学科的根本利益。  这些看似分散的课题,实际上都是围绕文化遗产科学体系而做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2 奠定实验室考古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考古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空前提高,出现了对于考古学的反思、对未来考古学发展方向的思考。考古学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珍视文化遗产,改变粗犷工作方式,推进精细化考古发掘,把文物保护工作前置于考古发掘现场,成为考古界共识。于是,注重以最少资源消耗获取最大信息量,把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之科学技术手段运用至极致,融发掘、检测、保护、修复、研究、复复于一体的“实验室考古”应运而生。  实验室考古的基本理念,是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神圣职责,把文物保护工作前置于考古第一现场,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熔融一体,推动中国考古学向着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科技投入、更加注重信息全面提取、更加注重文物保护的方向前进,走科学化、精细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新型考古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  实际上,实验室考古在我国已有将近80 年的萌发和成长历史。在前辈考古人的实践基础上,我进行了总结、凝练和提升,在参与组织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葬实验室考古等一系列项目的同时,提出了“实验室考古”的新理念,并试探着阐述其理论、方法,初步创建了实验室考古的理论框架。随后,又组织召开多次实验室考古学术会议和活动,在《考古》杂志推出实验室考古专号,大力宣传和推广实验室考古理念、方法。  目前,实验室考古在我国考古学界已被广泛接受并初步推开。国家文物局对于实验室考古给予高度评价,积极推广。最近,在对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中,国家文物局专门设置实验室考古项目,责成我负责,体现了对于实验室考古的大力支持。  实验室考古是田野考古、水下考古的延伸,与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并列为新型的考古类型。它是中国考古学转型发展的标志之一,是中国考古学新的发展方向。  3 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类考古  考古遗址是考古人的田园,离开了遗址,考古学将无以立足、考古人将一事无成;包括古迹遗址在内的考古资产,不是考古界、考古人的“私产”,而是全民“共产”。考古人有天生的责任珍惜、保护遗址。在这样的认识、理念下,中国考古界有识之士便生产了要参与、甚至主导遗址保护的意识。笔者积极倡导和推广这样的思想意识。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后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大遗址保护研讨会”于2007年7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近60家科研、出版及文物管理部门的代表出席会议,就当前考古与大遗址保护、大遗址保护政策、理念、方法等问题进行研讨。这是考古界自行召开的考古遗址保护研讨会。会上,我发言指出:考古学与古代遗址保护展示,互为基础、互为表里;考古资料是遗址保护的科学依据和重要动力,遗址保护是考古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该欢迎、鼓励考古学家积极、切实地参与遗址保护工作;应大力倡导创建以遗址保护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考古模式。这种新型考古模式,是以遗址保护为要旨,兼顾考古学研究,并为遗址展示提供方便。  经过充分讨论,大家达成了考古学家应积极投入考古遗址保护工作的共识,它代表着中国考古学界正式踏入“文保时代”。后来,我又专门撰文,倡导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保类考古”。如今,考古学可以、而且应该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利用之理念,已为考古学界所普遍接受。  4 提出考古资产保护概念  在我国,考古遗址保护历来很受重视,考古资料的保护参差不齐,考古史料的保护则不尽如人意。重发掘轻整理,重文物轻资料,重“古”轻“今”,致使珍贵的考古资源不能被完整、正确地认识、理解、阐述。大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考古工作中,人的学养、素养对于考古发掘的水平有巨大决定性。甚至,同样的遗址让不同的人发掘,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保护、研究考古发掘者的学术历程、工作过程、研究思路,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其提供的考古资料十分重要。有鉴于此,我提出全面保护考古资产——考古资源、考古资料、考古史料——的理念,三者兼顾不可偏废。  考古资产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全面保护考古资产,而且对于正确利用各种考古资产,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传承,意义重大。  5 创立大遗址考古规范  大遗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内涵,体现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因此大遗址考古事关中国古代文明主脉络的重现。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当今大遗址考古如何进行?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我主持起草了关于大遗址考古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国家文物局据此颁发了《关于大遗址考古工作的指导意见》《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我还主持制定了《考古发掘项目检查验收标准》,至今国家文物局仍在施行。以上工作对于推动大遗址考古和保护大遗址,发挥了积极作用。  6 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主持偃师商城考古期间,负责编制遗址保护规划和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建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推动偃师商城宫城遗址进入“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模式。这是我国依照考古遗址保护规划要求建设的第一个“考古遗址公园”。  后来,国家文物局大力倡导创建考古遗址公园,以此作为大遗址保护的突破口,很受社会各界欢迎。为了在轰轰烈烈的考古遗址公园创建过程中,确保考古遗址安全、确保考古科研可持续性,我撰文反复阐述考古遗址公园的任务和意义,呼吁考古工作者积极支持和参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强调考古遗址公园要有利于保障和促进考古科研,保护考古界利益。  7 参与大遗址保护规划设计  我在偃师商城工作期间,积极推动遗址保护,参与《偃师商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主持编制《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方案》《偃师商城宫城遗址保护规划及第一期工程实施方案》,促成了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展示项目、偃师商城宫城保护展示项目的建设,一举扭转了偃师商城遗址保护的被动局面,偃师商城遗址保护工作从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我在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期间,积极参与遗址保护规划和展示工作,主持编制了《安阳殷墟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案》,实施后取得较好效果,为殷墟“申遗”做出了贡献,因此受到河南省政府嘉奖。以上是我从事考古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工作的部分前期铺垫。  2004 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我参与“全国百处大遗址”推荐工作及《国家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编撰工作,这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遗址保护如火如荼局面的序幕。此后,我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开展考古遗址保护规划合作,先后有《偃师二里头遗址保护规划》和《偃师二里头遗址保护展示详细规划》等项目,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偃师商城遗址保护规划》,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方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编制《偃师商城遗址保护展示方案》《偃师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近年主持的考古资产保护管理调研项目主要有“广州市文化遗产资源调研”“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调研”“第二批考古遗址公园调研”等;主持的考古遗址保护规划设计项目主要有《安阳市文物保护规划(纲要)》《郑州大师姑遗址保护规划》《河南新密新砦遗址保护规划》《河南荥阳织机洞遗址保护规划》《河南濮阳戚城遗址保护规划》《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保护规划》《平江县委旧址保护规划》《湖南汨罗市罗子国规划及方案》《平和县庄上大楼保护规划》《河北献县汉墓群规划纲要》《湖南南县厂窖惨案遗址规划》《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保护规划》;主持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案设计项目有《洛阳龙门石窟东山石窟保护方案》《西安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方案》《濮阳五代城墙保护展示方案》,领衔主持的出土文物保护项目有“河北邺城遗址出土石佛像保护修复”“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品复制”;主持的其他文物保护项目包括有“安阳殷墟出土遗迹保护展示馆建设文物影响评估”“山西襄汾陶寺考古遗址公园文物影响评估”“河北献县汉墓群考古勘探工作方案”“南昌墎墩汉墓发掘现场回填保护方案”“偃师商城考古研究与遗址保护30 年成果展”展陈设计等。  因为热爱考古,萌生了文保理想;因为热爱考古,选择了离别考古;因为热爱考古,盘桓于考古和文保两界——从事文保,是想对考古做出更大贡献。  从考古到文保,不是简单的转业、转型,而是考古学、考古人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我的考古、文保跨界发展,在个体学人身上,体验和体现了考古与文保是文化遗产科学体系之两大支柱,二者互相依靠,互相支撑,不可或缺。&  (本文由孙莉、刘能摘编自 杜金鹏 著 《文化遗产科学研究》之“绪论”。内容略有删节、调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我们不只是建设一个普通文展会,更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案,文展会一定要求在企业老板的参与下结合我们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和经验,做出一个不光好看的更有特色的文展会!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让你的展览馆绝对与众不同,展览馆有多种风格的行业模板,精致美观,适合各类企业选用! [查看详情]
图书馆网站六大优势:① 跨平台,节省开发成本; ② 无需下载,即刻浏览; ③ 有效利用搜索引擎推广; ④ 便于网络营销推广; ⑤ 易于维护; ⑥ 域名自动跳转,节省宣传成本。 [查看详情]
古玩城为您精选行业动态、运营技巧、古玩知识,以及实用实操干货分享,让你全面掌握古玩知识。 [查看详情]
PC站+手机站+微官网,三网合一,完全打通pc端、手机端和微信公众号之间的数据,一键同步,省时省力省心。让您企业的管理更简单,让您客户的体验更方便。 [查看详情]
依托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强大的科研团队,国内首创3D快速成型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高新技术,以服务经济、打造文化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立足于以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查看详情]
咨询热线:当前位置:
电话咨询:
E-mail:xiaoqiping#
地址: 光大发展大厦南栋29楼(候家塘南车站旁)
镇 江 文 物 古 迹
镇 江 文 物 古 迹
近年来,王玉国同志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名城的宣传,在出版《镇江书话》和《赛珍珠》两书后,又编著了《镇江文物古迹》一书。这本书介绍了我市境内所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3处,与&三国&有关的重要古迹14处和其他重要古迹27处,计124处。它的出版,将为文物爱好者和专家学者提供详实的史料,为中外探古揽胜者提供无声的解说,为众多的思乡恋土者提供卧游故里的机会,为宣传镇江者提供便利的工具,为了解名城内涵者展示灿烂的画卷。
江苏镇江,是国务院于1989年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她能跨入名城的行列,主要原因之一,是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有&文物之邦&的美誉。现辖区内(含丹阳、句容、丹徒、扬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3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4处,镇江市级67处,县(市)级40处,另有大量的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古迹。它们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文物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镇江古代文明的佐证。如:江南现存最早的城垣、三国时代吴大帝建筑的铁翁城,&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的赤壁大战决机处遗址,刘宋王朝开创者刘裕的故里寄奴居遗址,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瑰宝的焦山碑林暨有&大字之祖&、&书法之冕&美誉的《瘗鹤铭》,有我国陵墓石刻奇葩之称的南朝陵墓石刻,陶弘景隐居之处华阳三馆遗址,昭明太子写成《文选》巨著的读书台及增华阁,被英籍华人著名女作家韩素音誉为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的观音洞一条街,唐代诗人王昌龄写出千古绝唱&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处的芙蓉楼,宋代大科学家苏颂之墓,屹立着&十一世纪科学座标&的梦溪园,开创&米氏云山&画史风格的米芾之墓,&英雄垂死尚三呼&的宗泽之墓,韩世忠追击金兵时立马而建的韩桥,预言岳飞有监狱灾难之处的七峰亭,气势宏观的隆昌寺无梁殿、铜殿,江南现存唯一的元代喇叭过街石塔,被称为长江中下游三大名楼之一的多景楼,有中西古今建筑天然博物馆之称的伯先路近代建筑群,在抗击英军入侵中发挥巨大作用,使镇江人民赢得恩格斯赞兴的圌山炮台和焦山古炮台,革命先驱赵伯先之墓,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故居,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击日寇第一仗的韦岗伏击战胜利遗址&&。这些博大精深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在镇江的沃土上,它们象一颗颗灿烂夺目的明珠,熠熠闪光;它们似一座座历史的航标,闪烁着镇江文明的起源、轨迹、主流和走向;它们如一个个自然博物馆,蕴藏着人民的创造、智慧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们是一面面镜子,展示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和文化内涵。
在太平盛世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对我市境内文物古迹的宣传和利用,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又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底蕴深沉、内涵丰富的文物古迹,不仅能使人民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继承、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化艺术,而且是向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教材,对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镇江、振兴中华的情愫和意志,而且对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对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和独有的资源,提高名城的知名度,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文物古迹,是我们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联结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响应李瑞环同志的倡导,&以对祖国、对民族、对历史、对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好&。每位同志都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关心,爱护我市境内的文物古迹,形成一种&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保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把我市的文物古迹保下来,传下去,使名城镇江更加绚丽多彩、前程似锦!
(方之焯:中共镇江市委  书记、           )
在焦山公园东部及西沿山崖一带。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摩崖石刻,二是宝墨轩。
摩崖石刻分布在焦山西麓一百米余长的悬崖峭壁之上,计一百余方,是六朝至民国时期的优秀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浮玉岩、观音岩、罗汉岩、雷轰岩、栈道岩、巨公岩一带。其内容极为丰富:有为访《瘗鹤铭》的,有观赏风景的,有传播宗教的,有壮志抒怀的。其中至今清晰可辨的有40余处。
一踏入摩崖石刻,首先见到的是宋代陆游题名石刻,全文是:
&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兴隆甲申润月三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于云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似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全文短土地改革 74个字,把游焦山的人物、时间、活动、情感、线路交待的清清楚楚。
从陆游碑向前行,可见&浮玉&两个大字。属宋刻。由南宋知名的书画家赵孟奎书。
从浮玉向前,可见米芾碑,是米芾题名刻于元祐六年(1091)年全文是:
&仲宣、法艺、米芾元祐辛末孟夏孟观山樵书。&
仲宣、法芝为金、焦二山的主持僧。
在罗汉岩上,有&金刚经四句偈&,其全文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文为鸠摩罗汁(344&413)所译,是摩崖中较早的石刻之一。
另外较清晰的还有:&徐有贞题名&、&丛兰题记&、&洪亮吉题记&、&额勒布题&、&康有为题名&、&宋范柔中题名&、&宋吴琚寻访瘗鹤铭诗&、&明方豪等游焦山题记&、&明潘珍等游焦山题名&、&清额勒布等观瘗鹤铭题记&、&清陶澍等瘗鹤铭旧外题记&、&清陆润庠题诗并识&、&民国李根源游焦山题名&等。
宝墨轩《即现在的碑林》在焦山的东部,其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现有六朝至民国的历代碑刻四百余万。
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焦山即建宝墨亭,藏有王羲之等名家碑刻。明代改建为宝墨轩,名声渐大。自清以来,藏碑逐增,但屡遭兵灾,毁失严重。建国时,存碑已不足百方。1960年,镇江市政府,收集流散碑刻265方,在宝墨轩原址建碑林。1986年又加以扩大,即形成现在的范围和风貌。
现在的碑林,是一组集碑刻陈列艺术与江南园林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群,做到碑园结合,室廊相通。园内古树新竹,红花绿草,黑瓦青砖衬托着古碑生辉,使人感到进入蓬莱仙境,回味无穷。
石碑陈列分三个部分,即史树、文苑、书法、进入正门按顺序行进,其重要碑刻有以下几种:
一、《魏法师碑》
唐仪凤2年(677)胡楚宾撰文,张德言书,徐秀昉镌。
碑高2.42米,宽0.87米。碑下龟趺,昂首怒视,碑脊4龙互缠俯瞰左右,形成圆肩。正文计33行,每行75字。记叙了魏法师生平。魏法师名降(595&677)字道崇,位城(今山东济宁)人。他&幼即慕道&,&甫及冠年&投茅山拜徐昂法师为师,贞观9年(635)被召入京,&太宗嘉而悦之,由是蒙度出家,配居谯山之仁静观&。后唐高宗、武则天又给予殊恩。他死后,按唐代高级官员的葬礼,安居于丹徒马迹山,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赞此碑为&初唐妙品&。它是江南现存最完整的初唐碑刻,对研究唐初的政治、军事和道教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二、乾隆御碑
高1.5米、宽2米、碑文数百字,是清乾隆御笔,为记述游焦山的诗文。碑有九龙戏珠嵌边,饰以云纹。乾隆曾六次下江南,写了不少碑文,但面积之大,形态之美这是唯一的。
三、《兰亭集序》
有晋王羲之的隋《开皇本兰亭》,系明嘉靖年间翻刻,共二石,石高0.3米,宽0.7米。另有宋《武定本兰亭序》一石,高0.33米,宽0.82米。王羲之和孙绰、谢安等41人于东晋穆帝永和9年(353)在兰亭聚会,饮酒作诗,事后把这些诗汇编成集,叫《兰亭集》,王羲之为诗集写序,叫《兰亭集序》,它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的地位,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四、米芾临《兰亭序帖》
碑高44厘,宽114厘米,碑文是:
&宋米海岳临晋王羲之&帖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稽山阴神之兰亭&&事也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有峻领茂林&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永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上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聪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寄所托放浪形&之外趣舍万殊静&不同当其欣于所迂&得于已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之间以为陈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短随化终期于画古人云死生生众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盛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害诞齐彭觞为妄作浚之视今由今之视者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浚之揽者将有感于斯文&
米芾(),宋四大画家之一,擅长行书。此碑是历代兰亭临本中的佼佼者。原墨迹由崖渊父收藏,后被文征明发现,勒石并跋。此碑原藏于归安吴云&二百兰亭斋&同治年间移置焦山。米芾所藏焦山的碑刻还有《米芾焦山题记》、《题文同墨竹诗》、《城市山林》等。
五、&椒山&横额与《三游焦山》七绝诗
是明代杨继盛于嘉庆川一年(1552)书写。杨继盛()字仲芳,召椒山,河北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员外部,为官刚直不阿,曾弹劾严嵩宰相十八罪状,嘉靖三十四年被害,此手书是他入狱前一年所写。原为焦山镇山之宝。他那不畏权势,为民捐躯的风格,为后人所崇敬。
六、宋代《禹迹图》石刻
长约1米,宽约1米。图文并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图面标志的范围,东至黄海岸边,西至青海祁连山,南至海南岛,北至黄河北沿,标有主要山水的位置和州的名称,反映了我国宋代的地理面貌。
图首方框内刻有六行文字:&禹迹图,每方析地百里,禹&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元符三年正月依长安本刊。&图的左下角有立石时的跋文:&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左迪功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俞&重校立石,冯遂镌。&可见,《禹迹图》成图于宋元符三年(1100),重校立石于宋绍兴十二年(1142)。绍兴十二年是镇江府学重建时期,俞&当时是镇江府学的教授。
《禹迹图》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十世纪末的地理学家、《太平寰宇记》的作者乐史,有人认为是宋代著名的大科学家沈括。
《禹迹图》石刻我国现存的仪二方,一方存焦山,另一方存西安。(焦山的是翻刻,原刻碑在镇江博物馆)。
现代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技史研究权威李约瑟博士称《禹迹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成就,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
七、《瘗鹤铭》
《瘗鹤铭》是一篇悼念仙鹤的文章,原刻于焦山西簏摩崖石刻雷轰岩上,后因山崩,坠于江中。宋代有人发现残石,后又陷入满足,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陈鹏年募工从江中捞起五块残石,移置焦山西南观音庵。1961移入碑林,建亭保护至今。现真迹只存五石计93字,其中残缺者12字、他字81字。全文是:
&上皇岁得于华午岁化于朱方天其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乎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日未遂吾翔山之下仙家相此胎禽浮唯仿佛事亦微洪流前固重真侣瘗尔华表留厥土惟宁后荡爽垲势掩华亭爱集条山微君丹阳外仙尉江阴真宰&
铭文只写甲子,不列朝代,只书其号,不写真名。铭文托名仙侣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未著撰书年月。对撰书者有四种说法:东晋王羲之、梁朝陶弘景、唐代顾况、唐代皮袭美。
《瘗鹤铭》的全文,唐代以前未见记载,据传最早的全文是在宋代刁景纯就金山经度中。
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瘗鹤铭》为第一名碑,为中外历代文人所赞叹。享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的盛誉。苏东坡评价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明代王世祯说:&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字体结构,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掣之笔,又有篆书的筋脉。在我国众多的碑刻中,镇江焦山《瘗鹤铭》和陕西汉中的《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南北两铭&的说法广为流传。
《石门铭》在汉中市石门东壁,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记载了梁秦二川刺史羊祉重开汉褒斜道石门的故事。
在碑林中,《瘗鹤铭》的碑刻还有两种:一是《林企忠重摩瘗鹤铭宋拓本石刻》共四石,82字,每石高为0.36米,宽各为1.5米、1.72米、1.61米;只是形似而已,一是乾隆亲临的《玉烟堂》本《瘗鹤铭》,虽与原铭字体相似,但有失之千里之感。另外,在碑林中与《瘗鹤铭》有关的石刻有三:一为钱升重刻顾宸家《瘗鹤铭》藏书题跋;二为程康庄重刻《瘗鹤铭》碑记; 三为陈鹏年重立《瘗鹤铭》记,记述了原石的出水过程。除以上之外,在摩崖石刻中,还存有唐人摩《瘗鹤铭石刻》,又称《壮观亭址瘗鹤铭》,现存上半部,余59字,下半部为明代磨平,另刻诗在上。
瘗鹤铭》拓本流传甚广,主要有三种拓本,第一是水前拓本,即清康熙五十二年前的拓本;第二是水后拓本,即清康熙五十二年后的拓本,分两种:一是五石相联的全拓本,一般只有80余字,二是清光绪年间兴起的小纸拓,即23字一拓的拓本,第三是摩崖别刻本,明以前的是全文拓本,明以后的是59字的半截本。
八、《澄鉴堂石刻》
刻石共42石,分两部分,其中文同墨竹部分20石,苏轼墨竹部分22石,石高0.32米,宽0.44米至0.89米不等。内容是宋元明清4个朝代的韩琦、文彦博、米芾、倪瓒、张玉书等74位名士对文同墨竹和苏轼墨竹题的跋、款、诗、词、赞、评等,均刻于清代。
宋熙五年(1072)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与湖州知州的孙觉相晤,孙将四川名士同画的每幅风竹给苏轼看,并请苏画一幅同样大小的风竹。苏当即挥毫画就,并在画上题了长达63行的跋文,叙述了画竹之由,跋文中说:&与可予从表兄,尝教以写竹之法,谓欲写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其见所,欲画者,急起丛之,振笔直遂,少纵则逝。&后人从中引申出&胸有成竹&的成语。
苏轼有画成风竹后同时在文同的画幅上作百余字的题记,其中有十二个&笑&字,竟有六种不同的写法,形态各异,别开生画。其中一段文为:
&谓笑笑先生差,可谓与道皆游,不留物者也,顾尝好画竹,客有赞之者曰,先生闭居,独笑不已,问安所笑,笑我非尔,物之相物,我尔一也。先生又笑,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发妙,竹也得风,天然而笑。&
文同和苏轼的两幅墨竹在北宋时分别有范纯仁、米芾、韩琦、文彦博等人的题跋,元时入奎章阁,天历三年(1330)柯九思,虞集奉旨审定,藏入秘俯。明嘉靖、万历间为项予京收藏,清代经宋荦、张玉书、万廉山,最后转入张井收藏。
道光8年(1828)张井为了把这两幅珍品传之于世,嘱无锡金石家钱泳双勾勒石。因画幅过大,不易上石,仅将74位名人对两幅珍品的题识分别刻在42石上。&澄鉴堂&是张井的收斋名,故名《澄鉴堂石刻》。
74位名人对两幅墨竹分别给予高度评价。
北宋黄伯思在题书中说:
石室(文同)之竹世无敌,
雪堂(苏轼)之竹堪与匹,
二公心手夺天巧,
谁是知音孙莘老,
主人命我品高下,
两两相并不相亚,
明月清风全无价,
谁云物固不两大。
宋代宰相文彦博题书说:
修篁含雨余,小枝凌风起,
扫破碧玲珑,高堂净如洗。
宋代米芾的题跋说:
怪石兀兀,老竿苍苍,猛惊卧虎,倏见龙骧,
屯者元叟,赞者苏子,观者元章。
被称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吴镇在《题文同墨竹诗》中说:
&竹魂竹魄竹精神,,都付石室写竹人。
有时扫出风中叶,银河不寒皆震慑。
有时濡墨作石块,天然峭拔险且怪。
竹之清虚不坚硬,以此发明真灵性。
使我爱石兼爱竹,爱竹爱石与不孤。
主人索我题诗句,我且当与什石注。&
《澄鉴堂石刻》其文法精美绝伦,其书法寄伟瑰丽。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两幅墨竹的赞誉上,更主要的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是古代文人雅士留下来的瑰宝。
九、黄庭坚《蓄狸说》
碑高31厘米,宽81厘米,现存二石,文石相连。全文是:
敬亭叟家毒于鼠暴穿通穴墉室无全宇咋啮篚帑无完物及赂于捕野者俾求狸之子必琨于疋殚情非不至矣既负其诚&反&噬鸣非所蓄而蓄孰有不叛哉。
绍圣二年九月钟陵&
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北宋著书法家,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蓄狸说》书于绍圣二年(1095)9月。
十、王献之《鹅群贴》
此碑刻为明刻,碑高40厘米,宽34厘米。碑文是: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复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王献之(344&386),王羲之第七子。精善忆翰。《鹅群帖》是传世佳作之一,其书具有豪放之气,草法凝重秀健,如清泉龙跃。
十一、《秦碣石门刻石》
碑高133厘米,宽41厘米,共4石,篆书,计80字,全文是:
&黔首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寿,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彦。久并来田,莫石安所。群臣育略,请刻此石,垂石仪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五次东巡,先后七次刻石。《碣石门刻石》是其中一块。竭石位于河北昌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巡幸于此,由李斯所书,其内容是歌颂秦始皇圣德和业绩。碑文整齐划一,平衡对称,风格独异。原刻早佚,此刻为清人王绍兰嘱重刻于焦山。
碑林中除以上介绍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石刻:
唐李德裕瘗舍利石函记,宋《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元《焦山禅寺重建圆悟接待庵记》,明《镇江府儒学对山碑》、《鹤林寺免佃记》,清《重修丹徒县学碑记》,《重修丹徒县河记》、《京口创设义渡碑记》、《京口义渡禁约六条》、《谕禁开矿碑》、《核定义渡总局置买市房滩地碑》、《修复京江北五省会馆纪略》、《核定瓜镇义渡总局镇扬芦滩地亩碑》。另有《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明《钱屋舟之配孺人费氏墓》和《明故懦医戈斋钱君之墓》等墓志。
杨一清《游焦山七律二首》,由清宣宗旻宁书的《印心石屋》一组,原有72石,现存29石,包括&印心石屋&横额、陶澍奏摺,印心石屋山水图及图说、诗词题跋等。
书法艺术类:
清水&书的《归去来辞》、俞森临写王羲之书法四种:《破邪论序》、《千字文》、《武定本兰亭序》、《曾娥碑》、清《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论书法述》、苏东坡像及《前赤壁城赋》,翻刻米芾书的《城市山林》等。
焦山被中外友人誉为&书法之山&,其原因在于山中藏举世闻名的碑林。焦山碑林在祖国的书法宝库中是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永放光彩。
焦山碑林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石刻雄踞于南朝齐、梁两代帝王陵墓前,其中石兽20只,石础、石柱、石龟跌各一对。齐、梁陵墓计12座,分布在丹阳市境内的荆林、建山、胡桥、埤城、前艾等乡镇。其中除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石刻不存外,其他十一处陵墓石刻均不同程度存在。这些石刻,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气魄雄伟、形态各异,雕刻精美,体现了南朝艺术雄秀兼备的风格,是我国雕刻史上的杰作。
陵口墓区进口石刻
位于陵口镇东萧港河两岸,现存石兽一对,一只在河东,一只在河西,是丹阳齐、梁陵墓石刻中最大的一对石兽。河东为天禄,身长4、残高3.6、体围3.9米;河西为麒麟,身长3.95、残高2.9、体围3.6米。1956年因运河拓宽,将石兽北移450米,1977年疏竣萧港河,将河西石兽西移70米。
齐梁陵墓及石刻都集中在萧港河两岸沿线,大河入萧港之口,正是齐、梁陵墓区的入口之处。当时王子公卿谒陵,自都城(南京)秦淮河至为山下乘舴艋,进南兰陵、萧港,再至各陵墓。两石兽南临大河,不是墓前之物,而是雄踞陵墓区进口的卫士,成为陵墓区进口的标志,由此口而进至皇陵,故称为陵口。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位于胡家桥北狮子湾。陵前仅存二石兽,东为天禄,身长2.95、高2.75、体围2.75米,有翼。足四爪,左前足攫一小兽。西为麒麟,头不存,身长2.9、高2.42、体围2.4米。
萧承之(?&447)字伯嗣,他以刘宋的外戚疏属(刘裕继母萧氏),因军功累官至南泰山太守,右军将军。他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父亲,生前未做皇帝。公元479年,其子萧道成称帝,追封萧承之为宣皇帝,将旧墓扩改为永安陵。
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石刻
位于胡桥赵家湾。距永安陵近百米。陵前石兽已毁,陵墓已于1958年挖掘清理。
萧道成(427&483),在刘裕政权中以军功累官至南衮州刺史,其后以中领军将军掌握了刘宋的军政大权。在宋明帝的儿子后废帝刘显被杀,召开要臣会议商讨权力归属问题时,萧道成&须&尽张,目光如电&,意欲夺取最高权力。他的同谋者王敬拔刀嚷道:&天下事皆应关萧公!敢有开一言者,血染敬则刀!&拥戴萧道成称帝。萧演完了一出&裸让&戏&&宋朝末代皇帝顺帝刘准让位后,建立齐朝,在位4年死。他在位期间提倡节俭,宫廷里用的器具,由原来的铜、金改用为铁、把头上戴的&玉导&打碎,以示要杜绝奢侈的根源。临终前嘱咐儿子要节俭,要任用贤才,要对亲族宽厚。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
位于建山田家村,陵向南,陵前仅存二石兽。东为天禄,身长3.15、高2.8、体围3米;西为麒麟,四足已失,身长2.7、残高1.4、体围2.51米,风蚀严重。
萧赜,字宣远,齐高帝萧道成的长子,道成死后,继皇帝位,改元永明。永明十一年(493)七月死,九月葬景安陵。在萧道成经营帝业时,萧赜是个得力的助手。他在位期间,遵照父亲遗命,没有杀害自己的兄弟。但他奢侈腐化,赋役繁重,引起许多人不满。485年,富阳人唐寓之率兵起义,攻下钱塘后称帝,国号吴,义军达三万多人,萧赜发禁军会同地方武装,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
位于胡家桥北仙塘湾。陵向南,陵前仅存二石兽。东为天禄,身长3、高2.75、体围2.52米,双角残断;西为麒麟,身长2.9、高2.42、体围2.4米。天禄迈右足 麒麟迈右足,展出对称势。
1965年11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墓室因早年被破坏,仅清理出陶瓷、石铁等残器,另有&羽人戏虎&等5幅壁画。
萧道生,字孝伯,齐高帝萧道成之次兄,卒年待考。他生前未作过皇帝,他的儿子荡妇鸾即位,为齐明帝,改元建武。十一月追封萧道生为景皇帝,墓为修安陵。
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
位于荆林三城巷北。陵向东。陵前仅存二石兽,南兽为麒麟,身长3.02、残高2.7米,原四足已失,角已残;北为天禄,肢体已残。两兽间隔有一条小河沟。
萧鸾,萧道生之子,继废帝海陵王为帝,在位五年,公元498年七月死,葬兴安陵。
齐前废帝萧昭业陵墓石刻
位于埤城水经山村水经山下偏东。陵向东,陵偏南存辟邪一对,南北向对列。北辟邪身长2、高1.51、体围1.65米,南辟邪身长1.85、高1.51、体围1.62米。据专家初步认定,墓主为前废帝郁林王萧昭业。
萧昭业,是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之子,少长深宫,矫情饰诈,于齐明帝建武元年(494)被萧鸾杀,葬以王礼。
齐后废帝萧昭文陵墓石刻
位于埤城水弓山村,水经山下偏西。墓东向,墓前存辟邪一对,南北相对列,北辟邪保存较好,身长1.58、高1.54体围1.7米,南辟邪已破碎成几段。两石兽呈蹲踞状,在现有面朝石刻中尚属罕见。专家初步认定,墓主是齐后废帝恭王萧昭文。
萧昭文,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之子,萧照业之弟。于齐明帝建武元年(494)被萧鸾所杀,葬以王礼。
梁文帝萧赜之建陵石刻
位于荆林三城巷北,南距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约60米。陵向东。陵前沿神道东起依次存有石兽、石础、石柱、石龟趺各一对。
石兽,南为麒麟,角残,原四足已失,身长3.05、残高2、体围2.7米;北为天禄,角、足已失;身长3.1、残高2.3、体围2.76米。两兽间隔约6米。
石础,方型,边缘有榫眼,础上结构不存。
石柱,石道石柱上圆下方,其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上部有矩形石额一方,上有铭文,顶有复莲宝盖,上踞一小兽;中部柱身,竖刻二十四道瓦楞纹;下部双螭座,由一对螭龙组成。南柱自上面下裂为二,北柱已倾圮,现就地保存。柱上石额现存丹阳文化馆,隶书其文曰:&太祖皇帝之神道。&
石龟趺,状如巨龟,传说是龙的长子&&的形象,现碑已失,仅存趺座。
萧顺之,齐高帝萧道生的族弟,梁武帝萧衍的父亲,曾任官司侍中卫尉,领军将军,丹阳尹。他生前没做过皇帝,梁武帝于天监元年(502)追遵他为文皇帝,扩旧墓为建陵。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位于荆林乡三城巷北,南距梁文帝建陵约360米,陵向东,现仅存一天禄石刻,位于神道北侧,身长3、1、高2.8、体围2.35米。肌肉饱满有力,四足粗壮,足五爪,右前足爪下攫一小兽,势昂首雄视、雄武有神韵。
萧衍(464&549),字叔达,初仕齐,为雍州刺史,镇守望襄阳。后乘齐内乱,于公元502年起兵夺取帝位,改元天监、国号梁,是南朝梁的创建者。死后追遵为武皇帝,庙号高祖,十一月葬于修陵。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即帝位,时年38岁,于大清三年(549)死,在位共48年,年86岁,他是一个在位比较长的皇帝。
梁武帝是一位勤劳、节俭的皇帝。他对公文十分重视,冬季四更天就起身批阅文件,手冻裂了他也不在乎。饭菜常是&膳无鲜腴,豆羹粝饭而已&,&身衣布衣,木棉&帐,一冠三戴、一被二年&&不饮酒、不听音声&。宫女不穿拖到地上的长衣,祭天地祖宗时,也不用牲。
梁武帝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皇帝。他从小就爱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常常读书至深夜。即位初,下令群臣撰吉凶军宾嘉《五礼》一千余卷,迂有疑惑,都由他最后决定。他又兴修国学、立五经馆、置五经博士。《南史》本纪评论说:&武帝据图豪,多历年岁。制造礼乐,敦崇儒雅。自江左以来,年踰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他对经学很有研究,撰有《群经讲疏》二百余卷、《通史》六百卷,他&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萧衍的诗写得也很好,他的&洛阳女儿名莫愁&直到后世还有传诵。其诗文是:
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前金苏含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妈子攀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梁武帝还是一个信仰佛教的皇帝,他曾于公元504年发敕宣布:&道有96种,唯佛一道是正道,其余95种皆是外道。联合外道以事如来&&&他在健康大造佛寺,增加到五百多,最大的同泰寺,也是他造的。梁时全国的寺院有近3000所。他早晚到寺礼拜,还四次舍身当和尚,不做皇帝了,每次舍身,都由朝廷大臣赎出来。晚年每天只吃一顿饭。
梁武帝又是一个&骨肉相爱&的皇帝。他一反齐朝萧氏家族互相残杀的常态,对自己的兄弟子侄,实行&骨肉相爱&,宽到了违法亦不究的地步,如他的六弟萧宏,搜刮财物价值三亿以上,有人向他报告,他看后不仅不予处罚,还赞美说:&阿六,你真会处理生活&。他的儿子萧综临阵投敌,萧衍只是将其子在萧氏家谱上除了名,但不久,这个儿子还是被饶恕了,死后梁武帝还把这个儿子埋在祖坟旁边。
梁武帝又是一位具有统治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能起兵灭齐建梁、并在位48年之久,没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是难以成功的。他当皇帝初,看到了东晋王朝、宋王朝、齐王朝首尾分别只有104年、60年、24年,统治的年代一个比一个短,他便设法巩固自己的政权,即位初他励精图治、&勤于政务,孜孜不倦&。他一方面起用寒人典掌机要,另一方面广泛罗致世家旧族参加政权,以期达到调和寒门与世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公元506年派北伐,以期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他到了晚年因为年老体弱,喜欢&报喜不报优&的习性增大,且寒门与世族间的茅盾加剧等原因,导致了侯景之乱,忧饿身亡。
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
位于荆林乡三城巷北,南距梁武帝萧衍修陵约60米。陵向东。仅存一天禄,只存前躯及左前足,身高3.16米,左前足五爪上张,足下连有石板残部,厚0.26米,陵前有萧港,通陵口大河。
萧纲(503&551),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卒,立为太子。侯景叛军攻破台城(建康的宫城)梁武帝被幽死,萧纲为皇帝,受制于侯景,大宝二年(公元551)被侯景所杀,在位二年。次年三月,元帝追崇萧纲为简文帝,庙号太宗,四月葬庄陵。
金家村陵墓石刻
位于建山乡金家村北,墓向前,因墓主待考,故暂定名为金家村陵墓。陵前有石曾一对,东为天禄,身长2.38、高2.25、体围2米,三足不存,头部失去;西为麒麟,身长2.13、高1.9、体围1.65米。两石兽相距32米。现一对石兽,天禄原沉于水塘,麒麟原埋于土中,1973年发现,1977年清出,安装为现状。
该墓于1965年发现,1968年由南京博物院发掘,墓室内清理出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竹林七贤等12幅砖刻壁画。
据《南齐书》、《梁书》等记载,萧氏原籍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峄县东)。东晋初年南渡江南,在晋陵武进县界内侨置兰陵郡,以后这地区便被称为南兰陵,因此萧氏遂为南兰陵人。现安葬于丹阳境内的十二位墓主,均系&南兰陵中都里人&。据考,南兰陵郡,&故城在今江苏武进西北九十里&,即今丹阳的胡桥、荆林、访仙一带。史家称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系汉相萧何第二十四代孙,至今丹阳萧姓群众自称萧何之后、齐梁子孙,访仙乡萧家村祠堂有一幅对联。
汉则相,唐则元,三代不孰出乎右;
齐之高,梁之武,六朝中世济其昌。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齐梁两朝帝王死后,多都扫葬丹阳,这便形成了丹阳境内的齐梁陵墓和石刻。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
南朝齐、梁两代从公元479年至557年计79年,其中齐24年、梁55年。齐、梁两代皇帝计11位,其中齐7位、梁4位。皇帝中最著名者为齐朝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朝的开国皇帝萧衍。
公元420年,出身寒门的京口人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自立为宋武帝,在位三年死。有刘宋政权最后二十几年间更换了六位皇帝。在内乱之中,禁卫军将领萧道成乘机取得政权,479年,他逼宋顺帝退位,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齐,成为齐朝开国皇帝,被称为齐高帝。他称帝后4年死(483),其子萧赜继位,在历史上称齐武帝。
齐武帝死后,宗室内连续发生争权斗争,8年间换了5个皇帝,齐武帝长子萧长懋(文惠太子)先武帝死,武帝舍第二子萧子良不立,而立长懋子萧昭业为太孙。493年,齐武帝病死,太孙萧昭业嗣位,叔父萧子良病死,大权落于受遗诏辅政的萧鸾(萧道成侄)手中。他杀昭业,立昭业弟昭文,旋又杀昭文自立,为齐明帝。他在位5年,乱杀无辜,齐高帝十九子、武帝二十三子除萧&(高帝次子)一支有后外,其余都被帝杀死。萧鸾子498年病死,临死前与儿子萧宝卷说:&作事不可在人后&。宝卷继位后,还是拼命杀人,在位二年,把他父亲留下的文武大臣差不多杀光了。这种火拼,导致了公元591年齐宗室雍州刺史萧衍举兵健康,后杀明帝后裔的一幕。
萧衍是齐武帝的族弟,他带兵攻围台城,城中禁军叛变,杀萧宝卷,迎萧衍入台城,萧衍使人迎萧宝融(明帝第八子,公元501年在江陵即帝位)于江陵,中途杀之,公元502年4月萧衍在建康自为皇帝,改国号为梁,开创了梁朝,历史上称萧衍为梁武帝。
梁武帝早年无子,过继六弟萧宏的儿子萧正德做嗣子,后来有了太子萧统,萧正道还本,封西丰侯,萧正道失去了皇位的继承权,心怀不满,侯景利用萧正德的不满,里应外合,于大清三年(549),举兵夺取台城,推翻梁武帝政权,梁武帝被侯景软禁起来,在台城陷落后十个月,老病而死。
侯景之乱使建康及江南遭到一场浩劫。侯景入建康时,于大清二年十一月初王日立萧正德为帝,入建康后又废正德,后又杀之,萧正德当了一百多天的傀儡皇帝。萧统先萧衍而死,时萧衍三子萧纲为太子,侯景杀萧正德后立萧纲为帝,称简文帝,当了近二年的傀儡皇帝,公元551年8月,侯景废简文帝,立萧统长子萧欢之子萧栋为帝。同年十月,侯景派人用土囊压杀简文帝萧纲,同时杀其十余子;十一月,又强迫萧栋禅位于已,国号汉。
梁武帝的第七子萧绛,在武帝死后,设法杀害了自己的六兄萧伦、八弟萧纪,兴兵平息了侯景,派人杀萧统长孙萧栋兄弟三人,于公元552年11月在江陵即帝位是为梁元帝。萧绛在侯景未平前,曾称臣于西魏,即位后意欲自立,公元554年9月西魏执政宇文泰派兵南侵江陵,萧统的第三子萧&助战,11月14日围江陵,29日城破,梁元帝被处死。西魏把江陵空城留给萧&作梁国的都城,&不久忧愤而死。
江陵破后,王曾辩、陈霸先在建康拥立梁元帝子萧方智称帝,为敬帝。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方智自立,梁亡。
齐梁帝系表
(齐七帝,首尾二十四年;梁四帝,首尾五十五年)
1、齐高帝萧道成(479&482)&&
2、齐武帝萧赜(483&493)&&文惠太子长懋&&
3、齐郁林王萧昭业(494)&&
4、齐海陵王萧昭文(494)&&
5、齐明帝萧鸾(494&498)&&
6、齐东昏侯萧宝卷(499&501)&&
7、齐和帝萧宝融(501&502)
1、梁武帝萧衍(502&549)&&
2、梁简文帝萧纲(550&552)&&
3、梁元帝萧绎(552&555)&&
4、梁敬帝萧方智(555&557)
南朝陵墓石刻于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丹徒县丁岗乡东平昌村东南面。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东西长110米,南北宽225米,突出地面积8米,文化层堆积近4米,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村落遗址。
该遗址发现于1957年春天。1987年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六十多种纹饰的夹砂红陶鼎、鬲、罐、以及夹陶鼎、鬲、罐、豆、尊、盆等文化遗物,达500多件,陶器中有红陶、灰陶、和青瓷器。其文化风格,为受中国原商文化的影响,但仍具有地区性特色的湖熟文化。还发现了人体骨架9具、夯土台基和柱础、火塘、鹿角、牛牙、象牙、猪牙、石斧、石锛、短剑、小刀、铜镞、石镞等。
断山墩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句容县城西北9公里的石狮乡,在一块用树丛环围成的正方形、约2500平方米的开阔平地上,有四处石刻,这是我国现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宏伟的一处。
四处石刻,为神道石柱和石兽各一对。石柱东西各一根,相距17米,石兽在南面21米处,东西相向而雄立。
两个石兽,一雌一雄,每个石兽是用一块整石刻成,包括埋在地下的基座高4.4米,体长3.7米,宽1.5米,重计有30吨左右。两石兽巨口开张,两排显赫的牙齿露出在唇边上下,口中长舌垂至胸际,圆鼻突兀,鼻孔撑张,双眼环睁,胸脯前挺圆鼓,身有双翼,翼膊刻鳞纹,长尾向内勾卷,垂抵基座,四肢粗壮,足分五爪,翘首昂视,姿态雄伟,雄兽左足向前,雌兽右足向前,取其对称。
两石兽北面的石柱,亦称华表,每根由三部分组成,柱首罩一圆盖,成仰复莲花座,座顶立一小石兽,昂首望天,形似腾跃吼叫,西柱上的小石兽已遭雷击破坏。中部为圆形柱身,柱周围雕成爪棱形条纹,计十四条,上端有一块扁方形的神道碑额,上面刻有&梁故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计三行,每行七字。两柱的碑文相同,均由外向内起读,取其对称。碑额下接一块小方石,正中雕饰一兽画纹,往下是一圈绳纹形势围带,下接一圈双龙相戏的纹饰图案。石柱下部为柱座,刻有两条蜥蜴。石柱高约十米,下粗上细、中部直径约50公分。
这里的石兽亦称群邪,这种石兽是以儿子为模式的,因此亦称石狮。不过它与狮子不完全相同,自然界里并无此带翼的动物。
此组石刻的南方低平坦荡,两石兽雄踞昂望前面相离二十里的葱笼起伏的赤山和长流不息的泰兴河水。在石柱背后紧依池塘,与二十里外的巍峨的胄山遥相呼应。这里是一处天然的风水宝地。
萧绩(505&529年)是梁武帝萧衍的第四个儿子,天监八年(509)被封为南康郡王,先后担任南徐州、南北衮州、江州等地军政要职,先后领石头戌军事。二十五岁时病死,赠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简。
萧绩墓石刻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现已申报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待批)。
位于丹阳市九里镇南街北端,高2.45米,宽1.06米,厚0.12米。碑文为两行十字,即&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下部有唐大历十四年(779)重刻,张从申题字20行,每行5字,现左6行因石破损字无存。1980年10月在扶正入座时将每行最下两字嵌入碑座。在碑文两旁空白处刻有唐建中元年(780)八月树碑、建堂、及唐贞元三年(787)、宋元佑三年(1088)、明正德四年(1509)、嘉靖六年(1527)五处款识,字迹已模糊不清。碑阴刻&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篆额及萧定撰、张从申书&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是后人据拓本重摩上石。碑右边有&延陵巡检供奉官张从应监制&。左边刻有&明嘉靖癸未四月二十三日武进段金、赵翱、丹阳□□,无锡王辉敬观&。碑尾有清初丹徒张孝思题识。
季子,在晋殷仲堪《丹阳县志补遗》中有记载:&君讳扎,吴王寿梦之少子,泰伯伯十九代孙也。封于延陵,号曰季子&。春秋对吴王寿梦于公元前585&前561年在位。
季子死后家人在九里镇为其建庙造墓,在庙前立碑,原碑相传是孔子所书,现碑为唐大历十四年(779)萧定重刻。
延陵季子碑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在丹阳市人民公园内,钟连钮通高2.19米,外径1.4米,厚0.11米。截面为圆形,唇六曲,口沿铸以宽郭,钟体分三段浇铸。凸铸弦纹和竖向线条将钟体划分成八个部分,腰箍上下各四。钟钮铸相背连体的双龙,为传说中龙之第五子蒲牢的形象。钟上铭文清晰可见:&女弟子五十四娘请镌智炬如来破地狱真言&&敕于本□建铸铜钟一口,重一斤五百斤,都料刘昱董璋,维唐中和三年岁次癸卯,九月甲子朔,十三丙子,润州丹阳和县朝,银青大夫(下泐)&&&钟铭记叙了丹阳朝阳寺铜钟于唐中和三年(883)由信女五十四娘捐资首倡以铸。
铜钟原在丹阳城内南大街普宁寺,寺如建于东晋咸康五年,初名显阳,唐更名昭阳,宋祥符间赐额普宁,清咸丰十年(1860)寺毁废,楼圯钟亦坠地。建国后,钟置人民医院院内,一九八三年迁至现址。现经测定钟重3012.5公斤,铜钟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钟作为佛教法器,佛教徒在作法事时,击之以召集僧众。禅寺有钟头,是专司晓、昏、斋钟、定炉四时鸣钟之职。另外有打钟行者志职击钟。晨昏叩一百零八声,意指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气节、七十二侯之数。又叫打钟,一切恶道谐苦,并得停止。
唐代铜钟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北固山后峰。原为石塔,又名卫公塔,由唐卫公李德裕于唐宝历元年(825)所建。乾符中(874&879)遭火毁,宋熙宁九年至元丰元年()重建为铁塔。明朝万历十年(1582)大风将塔刮倒,僧人性成,功琪募款重修。清同治七年(1868)塔顶折断落地,光绪十二年(1886)年塔因大风疾雷,倾倒四层,到解放时仅存二层。1960年,进行修整,将残存的第四、第五两级加置上去,塔顶装上避雷针,塔基浇钢筋混凝土,使千年古塔面目一新。
铁塔原有七级,八角形,现仅存塔基及残塔四层,约8米高。塔座及一、二层是宋代原物,三四层为明代所铸。塔形为楼阁式,每层高约5尺,直径8尺。塔身八面四门,每面都有佛和飞天的像,姿态各异。塔基须弥座上刻有卷浪、莲瓣、二龙等图案,形象生动。第四层有铭文,其中&奉政大夫&、&中宪大夫&、&承直郎&、&文林郎&等为明代文官散阶的称谓。
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军侵占镇江时,对相轮和塔顶进行了破坏。
1960年5月,文博部门对塔基进行了发掘,共出土文物2576件,其中有金馆、银椁、舍利子等。石刻中以李德裕所写的《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最有价值,全文是:
&有唐大和三年己酉岁正月二十四日乙已于上元县禅众寺旧塔基下获舍利石函以其年二月十五日乙丑重瘗藏于丹徒县甘露寺东塔下金棺一银樽一锦&补九重皆余之施也余长庆壬寅岁穆宗皇帝擢自宪台廉于泽国星霜八稔&事三朝永怀旧恩殁齿难报创甘露宝刹重瘗舍利所以资。
穆星之冥福也浙江西道观察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兼润州刺史御史大夫李德裕记长干寺舍利在东函禅众寺舍利在西函&
古人赞美铁塔的诗很多,其中一首为:
甘露铁塔擎孤峰,巍巍永镇江之东。
层累直上千百仞,洪炉锻炼惊神乙。
风铃旋绕十一级,峥嵘八角飞玲珑。
龙埂拥护势拿攫,盘旋失桥腾苍穹。
这首诗刻划出千载铁塔傲立孤峰的雄姿。
铁塔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现申报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待批)。
位于镇江东郊的京岘山北麓。现墓座南朝北,周长28.8米,高3.5米。墓前竖白云石碑,上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向北是长近百米、宽2.5米的墓道,两旁是冬青衣。墓道前有牌坊一座,正面刻着&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背面刻着&颁表八百年前勋绩永昭明于日月,锡垂万千载后珠玑长柄耀乎乾坤&。宗泽墓背依京岘山,面向陈家湾田野,岗峦环抱,绿树成荫,苍翠欲滴,庄重肃穆。
宗泽(),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宋哲宗元祐进士,累官地方,以康能著称,徽京朝,因小人陷害,于宣和元年罢职,闲居京口四年。发妻陈氏卒,葬于京口岘山旁,其时他已六十多岁,写有一首葬妻诗,表现出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悲愤雄壮的心情。其诗云:
一对龙湖青眼开,乾坤倚剑独徘徊。
白云是处堪埋骨,京岘山头梦未回。
钦宗靖康年间,再起用宗泽河北义兵都总管,他截击金兵归路,夺回二帝,起用岳飞等为大将军,屡战屡胜,金人敬畏。曾二十四次上书赵构还都,遭到投降派的拒绝,忧愤成疾而卒。临死前高&&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文,并连续三呼&渡河杀贼&。死后,宋廷追谥忠简。岳飞陪同宗泽之子宗颖扶柩至镇江,与发妻合葬在京岘山,还在龙目湖边建一所功德院来管理祭祀。镇江县学里也有了宗忠简公祠。清人张九徵有一首吊宗忠简公墓的诗云:
宋代园林秋草边,夕阳遗址尚依然。
松杉剥落精灵在,父老悲吟谏疏传。
弹招已成千古事,伤心莫话靖康年。
陆公居地还相望,两地忠魂泣杜鹃。
清沈德潜《吊宗忠简公墓》诗曰:
径走澶渊溯上游,渡河直欲复神州。
晋元已作南迁计,诸葛空怀北伐谋。
当日庙堂违奏议,只今樵牧护松揪。
请看京岘山边水,日落涛声恨未休。
宗泽的遗骨埋葬在镇江的青山绿水之中,奔腾怒吼的江水,应和着悲愤壮烈的呼声,与天地共存。
宗泽墓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昭 关 石 塔
位于观音洞一条街东端。塔高约五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等部分。全用青石分段雕成。
塔的底层立四石柱,依石柱的南北两面以石块逐层砌筑石壁,紧贴在路北救生会和路南观音洞房屋之间,南北宽3.2米,东西长3.8米。东西两面敞开可通行。
塔座两层,以&亚&字形叠涩法凿成。塔座上置一复莲座,塔身扁圆,成体形。以上为亚字塔颈,又置一复莲座,上为十三天,杀顶的下部华盖为仰莲瓣座,上部置法轮,法轮背刻有八宝纹饰,塔顶呈瓶状。
在平台东西两面条石的外侧,有刻文,右刻镇江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经历等官称和人名,中为&昭关&两个大字,左刻丹徒知县、县丞、主簿、典吏等官称和人名,并有&万历年十年壬午(1582年)十月吉重修&字样。
昭关石塔系元代所建,明、清先后修治。该塔为过街塔。据佛经解释,从塔下经过,就算是礼拜。它是江南现在唯一的喇嘛塔式过街塔。
石塔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现申报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待批)。
位于句容县宝华山隆昌寺寺院最后。
铜殿在大雄宝殿右上,梁、栋、栌、桶、窗、瓦、屏、楹悉范铜为之。殿后壁嵌铜一方,故名铜殿。后毁,改建时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琉璃瓦顶,面阔4.67,进深4.2,高7.15米。殿前有一亭阔。亭前有汉白玉石坛,坛壁四周雕有莲花等图案。铜壁前道旁有两块碑,一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敕建宝华山护国圣化隆昌寺观音菩萨铜殿牌,焦竑撰;一为康熙间重修寺碑,现殿顶部的小瓦均为铜制成。
在铜殿两侧为无梁殿,左名文殊、右为普贤,两座无梁殿形状相同,均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7.62,进深二间5.62米,内因进深较短,仅用一道砖券代替横梁。在两殿的次间各有梯级,各十七级,宽0.6米。下层正立面有一门二窗,皆为圆拱形,门窗上雕刻二龙戏珠、云纹等。无梁殿出檐不长,屋角起翘也不高。
铜殿及文殊无梁殿和普贤无梁殿,均是明代万历33年(1605)创建。
宝华山的寺庙,原名千华社,又原千华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明万历33年(1605)敕赐护国圣华隆昌寺额更名为隆昌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登此山时,赐书&慧居寺&寺额,改为&慧居寺&,后仍用隆昌寺至今。
隆昌寺山门在寺的东北隅,入山门左折为正院,大雄宝殿五楹。殿左为净土坛,下为方丈,后改行宫,右为藏经楼。左厢翼楼十八楹,崇祯间三味重建,为准提堂、地藏堂,右厢翼楼十八楹,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为文殊堂、伽蓝堂。梁相对为大悲楼,康熙十五年(1676)建。
由山门右进为戒坛,凡五楹,前设照壁,两旁翼以走廊,坛初为木制,见月易为石雕,周围有两层栏杆,承以莲座。
隆昌寺全寺计有殿、堂、楼、坛及下院不下千间,民间传说为九百九十九间半,它依山而建,规模宏伟,雕饰精美,独具一格,现仍存房舍400余间,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宝华山位于句容县城西北约三十公里处,海拔400多米,是此处二百平方公里内三十六座山之首,自古以来被称为佛教名山。清代顺治进士笪重光手书的&律宗第一山&仍嵌在寺前环翠楼上。律宗是佛教宗派名,僧尼中有&律宗是天下第一字&之说。自清代以来,全国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僧尼均来宝华山受戒,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佛教界来此朝佛受戒的为数甚多。1992年九月,曾一度流到南京的&隆昌寺镇寺之宝玉印&经过多方协调,已归还给句容县宗教局;年曾两次开戒,受戒人达1285人,日&10月15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传戒活动,开授三坛大成即沙弥戒、比丘戒、普法戒,受戒者合格后领&戒牒&(类似毕业证书)一张,宝华山的戒牒是名牌&大学&的文凭。
宝华山暨隆昌寺以它群峰环绕、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气势轩昂、庄严巍峨的古老建筑吸引着历代的达官贵人和名人雅士,梁武帝、康熙、雍正、乾隆均驾临此山,吟诗书匾赠银赐物。乾隆六次下江南六次登临宝华内。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拟游山寺,因下雨未成,作诗云:
欲向青山涧&行,春云又变晓阴轻。
勾陈不遣惊弹定,恐碍林间碧草生。
乾隆第一次南巡,即登宝华山,他除赐书&光明法界&、&宝网常新&、&精进正觉&等匾额外、还作一联云:
地控秣陵,金殿香浮华&动;山蟠句曲,石坛月朗戒珠圆。
乾隆第三、第四次登山,分别赐书&南无阿弥陀佛&和&五言诗一首:
梵宇宝华阳,庄严殊胜常,石坛受五戒,铜殿压诸方。
隆昌寺无梁殿、铜殿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丹徒县大港东十七里五峰山下的二矶头,依山面江,地拖险要。炮台阵地分两片,一处在山脚下,凸出江面,暗堡式,弧长约20米,呈扁形,四口;另一处中部斜坡下靠江处,现存母堡三口,暗堡式,进深12米多,子堡七口,全长约60米。另外在&山谷&里弹药库一座,长方形。均为黄砂石灰质地。
该炮台建于1840年。
1842年7月中旬,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舰艇驶近该炮台,守军重伤敌舰。在《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行》一书84页有英军随军记者的记述:&镇江府下游约十五英里的地方有一座圌山,在一个圆顶山的脚下,修筑了三座小炮台,上边安置大炮二十门,这处炮台对我们进行了抵抗它们首先向&伯鲁多&号和&复仇神&号两艘轮船开炮,那时这两艘轮船正在那里进行测量任务。第二天,炮台又向&摩底士底&号开炮,因为这艘战舰是奉命前去攻击这座炮台的。我军很快就把炮台上的守卫部队赶出炮台。炮台上的大炮、弹药库及营房均遭破坏。&
英军攻克圌山炮台后逆江而上,在摧毁焦山炮台后,分两路攻入镇江城。镇江人民和在海龄领导下的1600名清军一起与英军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鬼哭神泣的战斗,重创英军。恩格斯对这场镇江军民的保卫战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遇到同样的(镇江)抵抗,英军就不会取得南京。&由此可见,在鸦片战争英军的&扬子江战役&中,镇江军民保卫战的意义和作用是十分重大的,而在这次保卫战中,圌山炮台和焦山炮台又是首当其冲的,两炮台军民的英雄抵抗,显示了镇江军民乃至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永远纪念。
圌山炮台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焦山东北角,从南步入,首先看到的是门楼一座,上有横匾,刻有&焦山炮台&四字。门楼西侧有弹药库一座,外为黄泥石灰材料,内层为水泥砂石材料。门楼内有平地约3000平方米。平地东面是炮台基地,它长约80米,宽在55米左右,呈扇形,有暗堡式炮位8个,块石基础,黄泥石灰质地。严重失修,1978年以来,国家多次拨款整修,现4号、5号炮堡已修复,重修了六间一披营房。
1842年7月英军发起扬子江战役,舰艇行至焦山江面时,遭炮台守军炮击,英军还击,炮台被毁。在《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一书中的156页有一段随军记者的记述:&在焦山的山脚下,我们看到一座为&弗莱吉森号&击毁的炮台的废墟和还在冒着烟的弹药库。从&布郎底&号船上,下去了一队士兵去摧毁已经拆卸的大炮。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些铜炮,就将这些铜炮运上船去作为战利品。&
对焦山炮台建造年限问题,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另一种认为是同治13年(1874年)。如果是第一种,该炮台则是参加抗英的,是第二种,则不是,那就是另外的炮台。
焦山古炮台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五十三坡南。是一组由五幢房子连成的建筑群。墙壁是青砖,全钩白色灯草缝,屋顶瓦愣铁皮,木材是花旗松。主楼是东印式的,为领事馆的办公楼。它座北向南面阔各层是不同,依山建立在三个不同的台地上,西高东低。东立面二、三层券廊,每层五个拱券,顶端中央有白石横额,刻有&1890&字样。主楼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整体二层,局部三层。其他四幢是歌德式的建筑,分别是当时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领事官邸、职员宿舍及服务设施,占地面积和楼层分别为255平方米、三层,160平方米、二层、150平方米、二层、351平方米、二层。
1842年后,长江沿岸有五个商埠,镇江列为其中。1865年镇江有了英租界,建英国领事馆于五十三坡。山下沿江就是租界。光绪15年(1889)的正月初六,英人殴打中国小贩,镇江数千人放火焚烧领事馆。现主楼是清政府于1890年赔款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英国被迫交出租界,于1933年10月把领事馆的房地产卖给江苏省政府的民政厅长赵启騄,结束了英帝在镇享有的特权。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于镇江博物馆,多次进行维修改造。大门口复制了六朝神道石柱,广场上竖起了石雕,两个古代荆蛮族妇女托着代表着镇江最早历史的象征&&宜侯矢簋。馆内珍藏着近3万件文物。馆藏文物和建筑本身文物溢放出的珠光宝彩,吸引着大批观念前来考察参观。新加坡前第一副总理吴清瑞参观后说:&我清楚的记得在镇江看到一个很好的展览考古成果和文物的博物馆。&
英国领事馆旧址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在南郊竹林寺东,墓地占地约33000平方米。它后有四季长青的南山陪伴,西有青嶂翠竹的竹林寺辉映,周围有苍松翠柏掩映。进入墓地,首先是三座白石拱桥,桥型小巧玲珑,大理石栏杆上刻有树花和兽类。下桥南进,是一座石牌坊,横额上有&浩气长存&四字,石方柱上刻有&绿竹径回环劲节雅似君子德、黄花岗飘缈忠魂是有故人游&、&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复旧山河&等对联。穿过牌坊和墓道,便到达墓包。坟堆占地约300平方米,坟前有约2米高的墓碑,上面刻有&辛亥烈士赵声伯先之墓&,碑前有石供桌,两边有石狮一对。
赵伯先病逝香港后葬于茄菲公园附近。1912年孙中山追赠赵为上将军后,将他归葬镇江。赵伯先墓选址在竹林寺东。是因为赵青年时代在陪友游竹林寺时曾自指墓地并戏作诗两句:&他日行人遥指道,白云深处赵公坟&的缘故。(赵伯先生平见本书&伯先公园&一节)。
民国时期的古直有《吊赵伯先先生》诗:
当径谁歼白帝子,临风我恸赵王孙。
淮南落木秋无迹,漠北横戈梦有痕。
不信精魂成杜宇,只应毅魄傍轩辕。
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倒声吞五丈原。
民国时期亚子亦有《哭赵伯先》诗:
寻堂巷陌奈君何,忍唱尊前青&歌!
海岛田横心自壮,天门陶侃翼空摩。
千秋北府兵无敌,一水南徐夜有波。
何日黄龙莫怀酒,髑髅饮器发横拖。
赵伯先墓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伯先公园,北靠云台山,西临荷花池。为重檐歌山式项,四檐角飞出上翘,全长28米,宽19米,屋脊两瑞置物兽,两山墙有雕花图案,两层四面墙壁有玻璃窗,底层四面有环廊,廊柱高3.7米,廊宽2.2米,室内东端为讲台,楼上四周有楼座,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幽雅大方。该厅于1925年8月奠基,1926年落成,墙基南北两面各有白石题刻一方,题有相同的字样:&中华民国十四年八月镇江各界纪念五卅惨案建筑此厅永示不忘&。
日始,镇江城西仁章、新华、光新绸厂、荧昌火柴厂、人力车夫、驳船码头工人先后举行罢工,抗议上海日本纱厂杀害工人顺正红事件。5月30,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各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帝爱国高潮。6月2日开始,镇江各界罢工课并成立了&镇江外交后援会&,于5日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游行示威。6月下旬,镇江各界掀起了抑制日货的活动,组织清查队销毁日货,对藏有日货的奸商处以罚金数万元,经各界会商,为了纪念镇江人民的爱国壮举,用罚款建造&五卅&演讲厅。
解放后文管部门多次拨款整修,使该建筑保持完好。
&五卅&演讲厅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在丹徒县宝埝镇,系乡绅张家的&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占地约6亩,是座当地著名的民宅建筑。
抗战初期,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日,一支队驻宝埝前隍村,陈毅与王必成等住&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当时,陈毅住西楼二楼西厢房,王必成住东厢房,其他领导住二楼正房,楼下两侧为警卫人员宿舍,楼下三间为会议室。前隍村是财贸银行、医务室、枪械修理所、无线电通讯机关等。在此居住先后十个月,至同年8月中旬日寇进攻时撤走。
陈毅在此期间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成功地争取了以茅麓公司老板纪振纲为首的一批当地上层人物,筹建联合抗日总会。日,陈毅和樊玉琳作为发起人,邀请镇江、丹阳、句容、金坛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简称四县联合会)大会。陈毅在会上就四县总会的宗旨、任务和国内外形召开成立报告,号召四县同胞团结一致,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大会推选纪振纲为四县总会主任、樊玉琳为副主任,后因纪振纲没有到会参加工作,即由樊玉琳为主任。此后,四县总会积极配合新四军战地报务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革命火种,遍布四县大地,为开辟和巩固茅山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旧址是陈毅同志从事革命实践和领导江南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重要场所,也是陈毅同志生活战斗过的重要革命遗址。此处原长期为乡政府机关所用,1992年机关已全部迁出,旧址将成为陈列收藏当年新四军抗日斗争文物史料、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宣传阵地。
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在镇江东郊江苏工学院内。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1985年进行了试掘,探方为长6米,宽3米,发现了一座灰坑,出土的石器有石铲、石斧、石锛、石刀、砺石与石磨棒,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陶片。
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群居遗址。于1987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位于润州区蒋乔檀山白龙岗的北坡。该洞为一岩厦,系沿三迭青龙灰岩的裂隙溶蚀而成。主洞长12米,宽3&6米不等,另有东中西三个方向各有较小的支洞伸向山中。洞在一块飞岩峭壁上,一群嶙峋石间,周围杂草丛生。洞前有120多平方米台地一块。
月,文管部门对该洞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洞的东部,发掘面长约6米,宽近3米,深渡1&5米不等。出土一枚智人的右下第三血齿,另有最后髭狗、豪猪、棕熊、水牛、獾、猪、貉、梅花鹿、西藏黑熊、弥猴、中国犀等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时代属晚期更新世中后期,距今约10万多年。这是继溧水神仙洞以后在苏南地区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人类的分布,研究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动物群的划分和我国更新世动物群的迁徙、演变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据《京口山水志》和《丹徒县志》记载,有乡人入洞得龙骨(化石)数块,认为龙潜其中,脱骨而去,故名白龙洞另因一石,状如莲萼,又称莲花洞。
清程兆熊有《分赋南山诸胜得莲花洞限江韵》诗:
不觉入山远,清钟闻一撞。
&林风簌簌,石洞水淙淙。
古洞飘金&,枯滕绕佛幢。
何时携枚笠,高卧此幽窗。
莲花洞1987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位于润州区七里甸乡的龙脉桥。长60米,宽50米,高出地面约5米,为椭圆形台地。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址。1959年和1977年市博物馆对遗址作了钻探,发现文化层堆积达4米多,分为两个层次,早期为中原商代,晚期为西周至春秋时期。该遗址的发现, 为研究吴国文化提供了资料。
该遗址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文保单位。
位于丹徒镇西南约一公里磨盘山附近的汤家湾村,计四座土墩墓,当地人叫四脚墩墓。大型的高约6直米,直径约50米左右;中型的高约5米,直径30米左右。它们是西周时代吴国文化葬制的典型墓葬。三座墓已发掘。1991年夏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二个墓墩,发现的随葬品有原始青瓷碗、夹砂陶鬲、泥质红陶盆、泥质灰陶豆、几何印纹硬陶罐、青铜矛、剑、戈等。在四脚墩土墩墓群东部300米处有一座遗址,高出地面15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是当年住人的村落。
经遥感调查,句容、丹徒、丹阳境内的土墩墓计3134座、台形遗址185处,土墩墓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墓葬。商周时期人们住在高于地面的台地上,其聚落形态象台形,故称之为&台形遗址&。1993年春夏,宁沪高速公路丹阳段内大泊、胡桥、练湖发掘的土墩墓内葬品与上述相同。一般每座土墩墓附近都有一个水塘,因为当时建墓是就近挖土,土被挖走的地方就形成一个塘。
该墓葬于199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地处丹徒县大港镇烟墩山。
1954年6月,一农民在耕地时发现青铜器12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宜侯矢簋&。它底部有12行铭文,计126字,能辨认出的有118字。1956年,经郭沫若、唐兰等著名考古专家考证认为,宜是地名,侯是封号,矢是人名,指吴国群主仲雍的曾孙吴国第五尧国事周章,簋是指圆口两耳的器具。铭文的大意是:在四月的丁末这天,(康)王率领的矢等在宗庙里瞻仰周武王、成王讨伐商朝的壁画,又看了东征的图画。(康)王便在宜地的宗庙里,把原来已封为虞侯的矢,改封为宜侯。并赏赐他酒器、弓、矢等武器;赐给他土地有井田、山边田等三种,数量极大;给他城镇35处;还赐给他在宜地的殷朝王八十七姓(族),在宜地庶人即耕作奴隶六百又十六夫(户),赐甸人七百。矢为了感谢王恩,纪念他的父亲虞公叔达,作了这件器具。宜就是丹徒及附近一带。&宜侯矢簋铭文&即记载了周康王时的大封典,也记录了宜地的历史,它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是镇江最早的历史文献,它和烟墩山遗址一齐有力地证明了镇江最早的地名叫宜,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宜侯矢簋&原件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该遗址于1987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在青云门鼓楼岗鼓楼二村一号院内,座东朝西,墓前坚碑,刻有&汉荆王之墓,万历甲午(1594年)夏吉日立&字。墓前有宽十余米,长近50米的墓道。附近原有荆王庙,唐先天二年(713年)重修过,后屡有兴毁,清咸丰三年毁灭。
墓主刘贾是汉高祖刘邦的堂兄。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被封为将军,在随刘邦定三秦战役中屡建战功。高祖六年(前201年)被封为荆王,管辖含镇江在内的淮东五十二城。淮南王黥布于十一年(前196年)起兵造反,刘贾在富陵(江苏洪泽县)被市军杀害,葬于镇江。
镇江曾有荆王庙,历代有人写诗纪念。
宋王琮的《荆王庙》诗云:
落座庙碑摩瘗鹤,阴阴宰木宿神鸦。
可怜宝剑凌云气,散作金财满地花。
清应让《汉荆王庙》诗曰:
讨逆走兵符,吴都及楚都。
运才开赤带,锋岂避黥奴。
万姓怀宗室,孤身殉版图。
千秋祠墓在,不使瓮城芜。
该墓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位于北固山中峰西南麓,墓高1.7米,直径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挡土墙长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7个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太史慈墓早已不见,1872年修筑城墙时发现,后屡次修治。抗战前,曾修茸一新,建国初,因塌山被埋没。该墓于1985年重修。原墓前有一碑简要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已无存。
太史慈(165&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人。青年时,曾因向刘备请兵退黄巾军以解孔融之围,被孔称为&年轻的好朋友&。后到曲阿(今江苏丹阳)追随孙策,辅佐孙权屡建战功,先后任折冲郎将,建昌都尉。建安十一年(206)与曹操部将张辽交战,中箭受伤,回京口(今镇江)而死,临终前大呼&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终年41岁,孙权将其厚葬于北固山上。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描述了他的英勇善战。《三国志》中&太史慈传&对他作了详尽的记述。
该墓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又称小码头一条街,西津渡古街。位于市区西郊云台山麓。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西津渡古街,亦称义渡码头街,它从大西路五十三坡到待渡亭向右下二十余级台阶至苏北路,长约300米;二是小码头街,从待渡亭向西南至苏北路,全长500米。西津渡古街创建于六朝,小码头街建筑多为清末建筑。观音洞一条街内留着六朝至清代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以下8处:
(1)&西津渡街&题额。在五十三坡入街处的券门,上由赵仆初题写。
(2)救生会。位于观音洞对面,现为民居,正门上题有&救生会&石额,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石,救生会是古代满目救护各种船只 渡江人的社会慈善机构。
(3)砖砌券门。共有四门,各有门眉石刻一方,在一、二道券门上刻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这是佛家用语,用以祝福渡江人。三、四道券门上刻有&层峦耸翠&、&飞阁流丹&,此两句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4)元代石塔(详见昭关石塔)。
(5)观音洞。在小码头街7号室内,现为居民住房。天然岩洞扩造凿而成,早在宋时就建观宇,后屡兴废。现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同治元年立&重修观音洞记&碑石,书大字&观音洞&石额一块,上款&咸丰九年三月重建&,下款&众姓敬立&、&同治元年挂月□日立&、&水营赖邦重修,值事吴德锦&。观音洞是过渡人礼拜的地方。
(6)待渡亭。在渡口处。现亭于同治七年(1868)重建,亭内新建石碑。
(7)西津古渡口。在百年以前,去苏北或上金山,必须从这里摆渡。那时蒜山(云台上的一部分)立于江边,早在三国时,这里就建蒜山渡,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东晋末年,孙恩和刘裕大战于蒜山,孙恩的十万大军就是从蒜山渡登山的。至唐代因北固山下建起了甘露渡,蒜山渡因在城西改称西津渡。唐武德九年时,镇江属于金陵,故又名金陵渡。南唐时,烈祖李昇率部平息广陵之乱,取得南唐天下,就是发驻守在镇江之兵,自西津渡过江去广陵的。此渡口为历代江防要地。现西津渡头,只留有待渡半亭和下渡船的三级了。历代许多古人都曾驻足,待渡此处,如李白、孟浩然、苏轼、米芾、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等。唐代的张祜有《金陵津渡》诗,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诗云: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窗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昨火是瓜洲。
(8)街面建筑,小码头街沿街店铺林立,民房古朴,其建筑多为两层,为砖木结构,飞檐雕花栏,一律油漆成丹红色,给人一种&飞阁流丹&的感觉,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古瑞里西街&1914&、&德安里&等题字仍清晰可见。
观音洞一条街风貌独特,古迹众多,历史悠久,气势古朴,为国内外旅游、考古者注目。英籍华人著名女作家韩素音来此寻幽揽胜、品味风情后赞叹说:
&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
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该街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该石刻嵌于北固山甘露寺山门前东侧长廊墙壁上。
南朝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梁武帝萧衍(详见&南朝陵墓石刻&)登上北固山,面对雄伟壮观、依江傍水、险固峻峭的自然景色,感慨不已,即兴赐书&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刻于山崖之上,后毁损。南宋书法家吴琚重书梁武帝的誉辞,刻石嵌于壁上,后佚。明崇祯间,宋曹义摹勒六字,后损。清康熙四年(1665年)程康庄摹吴琚手迹,重书六字勒石,它长4米、高1米、横书,上款有&延陵吴琚书&小字。文革初被损,仅存前三字,后用水泥按原石本复原后三字。
后人对把北固山视为&天下第一江山&的赞语认为有过誉之感,这也难怪,因当时的疆域是个&半壁江山&。
该石刻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梦溪园地处现丁家巷及师专一带,是沈括晚年居住并写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的圣地。当时园内的建筑有岸老堂、萧萧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另有一条溪水流经园内。岸老堂建在百花堆上,是全家的住屋,萧萧堂是会客之处,壳轩是沈括的卧室和读书写作的地方,共占地约十亩。
沈括曾对建国的原因、经过和风貌作过叙述。他在《自志》中说:&三十许时,常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复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梦中乐之,将谋居焉。自尔岁一再梦,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生平之游。后十余年,翁谪居宜城,有道人天外,谓京口山川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钱三十缗得之,然未知圃何在。又六年,翁坐边议谪厅,乃庐于浔阳之熨斗洞,为庐山之游,以终老焉。元祜元年,返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圃。恍然乃梦中所游之地,翁汉曰&缘在是矣&!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滢杳冥,缭绕地之一偏者,目之曰&梦溪&,&&&。
沈括(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亦是一位政治家。嘉祜进士,累官直至病逝。在此住8年之久,归葬钱塘。
沈括在梦溪园内著成的《梦溪笔谈》是根据他科学实践与生平见闻著成,属笔记文学体裁,共50卷。现代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技史研究权威李约瑟博士称书是&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我国当代科学家钱伟长说:&这座坐标就屹立在镇江。&该书现已被英、法、意、美、日等国家翻译出版。
清戴守梧有咏梦溪园诗一首:&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复锦满平芜。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现在的梦溪园是原梦溪园(沈括故居遗址)的一部分,是市政府于1985年恢复,占地面积近2亩。计2幢建筑。前幢为清代修建的硬山顶平瓦房,座东朝西,当中设正门入园,门上方嵌有茅以升题写&梦溪园&大理石横额。后幢为清式厅房,座北朝南,内有沈括全身座像和文字图片、横型、实物展览,展现了沈括在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医学等方面的科研成就。室内两对抱柱上的对联是对沈括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川北固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数卷奇文物志无心匀翠墨;一钩初月南航北驾为苍生。&
镇江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梦溪&石刻横额。横额上款刻&皇宋乙丑(1085年)&,下款刻&中元日建(7月15日)&。专家初步判定,&梦溪&石刻横额是梦溪园的定名石刻,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
日,为了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镇江各界人士1千多人集会纪念这位科坛巨匠。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学者,围绕《梦溪笔谈》开展了学术讨论。著名物理学者何慧教授、紫金山天文台名誉台长张钰哲教授出席了会议。张钰哲教授在展厅内指着他自己的发现、又亲自命名为&沈括&的小行星图片赞誉说:&沈括将与世长存,它已是千古不来的科技巨星&。
1985年,市政府在部分修复梦溪园后,许多当代名人雅士为此题字,其内容是:
茅以升:梦溪园。
方 毅:梦溪园。
赵朴初:梦溪园。
启 功:笔谈垂范。
陆定一: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落阳尘,沈括逝世八百九十年纪念。
李一氓:梦溪园。
钱三强:通才硕学。
钱伟长:学坛巨擘。
方 行:梦溪园,撰笔谈,记石油,此始端,毕升名赖公传,科学坐标誉海外,是日也,镇江市,复故址、建新馆,展书画、开盛会,济济多士仰 遗范。
胡道静题、顾廷龙书:沈括科学名著多种,皆其晚年憩&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时所完成。一九八五年九月为梦溪故址规划重建识。
唐 & 梦溪园里作笔谈,地志天文着意探。妙算神州词赋少,终疑苓落在江南。沈存中逝世八九零年作。
王骧在&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
纪念大会上作词一首:
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暨梦溪园开始兴复
江山行在,
钱塘、京口,
诞育英豪。
佐熙宁变法,
精明干练,
边疆制敌,
勇敢坚牢。
渺渺征途,
悠悠梦境,
一时失意发肖骚。
任笔酣墨饱,
著述滔滔。
宝书剑气冲霄,
灿科技光芒世界超。
挹门前溪水,
停荥香冥;
池边花木,
映丽妖娆。
巨星熠熠,
中华文化献丰饶。
名园兴复,
更喜今朝。
为了纪念沈括,市政府决定在梦溪园附近的东门广场塑造沈括雕像。沈括揭幕仪式于日上午举行,贡家荣副市长主持仪式,市委书记钱永波致辞。钱永波、代市长方之焯、人大副市长沙荣盛、政协主席黄选能为雕像揭幕。市委副书记余耀中,市委组织部长陈浩等出席了仪式。
沈括雕像由三部分组成,主体是沈括立像,它总高10.95米,像高8米,基础2.95米,沈括像面西而立,右手握着圣书,神情温和而严肃,似乎在向往他那魂萦梦牵的故居梦溪园,似乎在鸟瞰山明水秀曾抚育他的镇江沃土,似乎展望未来科技世界的锦绣前程&&。雕像正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古代文化名人遗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