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会使阴变形吗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求寻智慧与真理的领域
《鬼谷子》开篇 捭阖 一节
③,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状生之先④。观阴阳⑤之开阖以命物⑥,知存亡之门户⑦,筹策⑧⑥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⑩焉,而守司(11)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2)。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3)。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14),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5)之。审定有无与其实(16)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以求其利(1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21)。离合(22)(23),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4),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25),而与道相追(26)。捭之者,料其情(27)也;阖之者,结其诚(28)也。皆见其权衡轻重(29),乃为之度数(30),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31)。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者,天地之道。者,以变动阴阳,四时,以化万物(32)。纵横(33)、反出、反覆(34)、必由此(35)矣。
者,道之大化,说之变(36)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7)。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8)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
之道,以阴阳试之(39),故与阳言者依崇高(40),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无所不可(41)。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皆以阴阳御其事。阳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阴极反阳(42)。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①捭:开的意思,敞开心怀积极行动,采取攻势,或接受外部事物及他人的主张和建议。
②阖,闭的意思,关闭心扉,把进来的事物化为自己的事物,或不让外来事物进入,取封闭形态。
③,粤,语助词。若,顺;稽,考察。意为按着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
④先:先知先觉,此意指尊者,指导者,先驱者。
⑤阴阳:《易经》上的用语,指创造字宙空间万物对应的两种气。阳意味春、光阴、君、男性,是积极的行动,阴意味着秋、夜、暗、臣、女性、消极的行动。
⑥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观察阴阳变化来辨别事物。
⑦存亡之门户:指生死之理。
⑧筹策:计算策划。
⑨万类:万物⑩朕:指征兆、迹象。
(11):看守加以管理,以便救亡图存。
(12)其道一也:大自然的规律,凡圣人的道理就有一个。
(13)各有所归:世间一切事物各有归宿。
(14)审察其所先后:应该先的事物应居先,应该后的事物就居后,一切都应该调查判定。
(15)以牧,进行调查。
(16)实:实情。
(17)指:意同宗旨。
(18)阖而捭之:假如明白实情;就应自行闭藏或开启。
(19)求其利:研讨对方所说的善恶利害。
(20)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放使事物显现,或者封闭使事物隐藏。
(21)原其同异:探讨事物相同与不同的特点、性质。
(22)离合:离,不一致:合,一致。
(23):确立自己的观点而信守之。
(24)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要行动时,必须作周密的考虑。
(25)微:微妙。
(26)与道相追:合乎道之理,与道相贴近。
(27)料其情:检验实情的真伪。
(28)结其诚:结,坚定,使诚意坚定,有好结果。
(29):衡量比较事物轻重。
(30)为之度数:测量重量和长度的数值。
(31)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如果不合一般事物规律,圣人就继续引导。
(32)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万物均在变化一样。
(33)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
(34)反覆:或离反或复旧。
(35)由此:根据原则。
(36)道之大化,说之变:大化,变化。"说之变",游说原则和主张灵活运用。
(37)终始其义:万物始终保持着阴阳变化之理。
(38)诸言:各种言论。
(39)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放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
(40)阳言者依崇高:和情之阳者交涉时,就谈论崇高并对之加以试行。
(41):游说人,游说家、游说国、游说天下,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42)阳还终始,阴极反阳:意为阴阳运行,彼此相生,互相转化。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通过观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测算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已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仰仗无为来认识考察它们。审察它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它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开它们的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它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实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寻求有利时机。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对方情感一致;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与对方诚意不同。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清楚,要明白对方计谋有与自已不相同的,有与自已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同时要注意按照对方的思想志向,区别对待。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处事慎密。周密最重要的是要精细,要合乎规律和道理。让对方放开,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实力表现。圣人要为。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现有实力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焦虑。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已出去;或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他人离开。开放与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一年四季始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无论是离开、、反抗,都是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的。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的现象,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顺首先慎重地考察万物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窗,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口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法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使之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使之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做"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它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它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按崇高的原则引导对方,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按卑下的原则引导对方。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 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游说人,可以游说家,可以游说国,可以游说天下。要做小事,要进入无限微妙境界--阴;要做大事,要进入无限广大境界--阳。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在阴、阳的变化中运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开端是阴,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反归为阳。
凭"阳道"运动者,在活跃中道德就会与之相生,以"阴道"而运动者,在安静中,有力相助,自有形势。所以,用"阳"来求得"阴",就要用道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得"阳",就要施用力量。"阳君"与"阴臣"相互追求,就是遵循"捭阖"之理。这是天下大道理--阴阳之道。也是向他人游说的基本方法。
捭阖阴阳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间解决万事万物的钥匙。
【yql】转发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
  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片翼天使 【再临】 搜狗百科
大多数天使都是幸福的,但也有例外。单翼的天使,因为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影响,失去了半边翅膀。上不了天堂,只有徘徊在人间。却又并非为人类所能理解的。翅膀是大多数天使的优点,但却是片翼天使的缺点。他只有尽力隐藏自己的翅膀,此生此世,再也不能梦想飞翔。
  天使也会成为魔鬼,甚至比魔鬼还坏.只是因为他没发现自己的优点,可是,心终究无法被染成黑色,即使永远不能恢复纯白。总有一天他会觉醒.以片翼之身超越魔界,并毁灭他!
那剩下的半边,是我们无法回头的过去,是我们从天堂陨落的证明。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则无所得。
[只看扉页] 哈佛情商学全书
& & & & 情商是一种洞察人生价值,揭示人生目标的悟性,是一种克服内心矛盾冲突,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素质。它涵盖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等等。& & & & 20世纪60年代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当代世界是一个加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个性完整的人。这既是个体生活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人的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本人的情感,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是选择。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这也是一切天资过人者共同的命运,整个世界在最初,都会给予他们那种不负责任的、没心没肺的宠爱,使得他们春风得意,昂首向前,直至,终于踏入,无法回头的沼泽地。
  —《晴雯的局限》
【转发】酒桌上的文化
酒桌上的文化&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酒桌文化在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无疑占据了极重要的份额,而我以为酒文化的精髓不在酒本身的品质和渊源,更在于它与主体间亲密接触的最辉煌时刻,也就是酒桌文化。我只所以下这样的定义,源于我多年来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有幸见识各地精彩纷呈的酒桌文化之冰山一角,并且无数次被该死的文化打垮在地,溃不成军。 &&山东:必须先说山东,因为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最深厚,山东人民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了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在临沂吃晚饭,落座不久,上来一个小伙子,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说是敬老师的,我心说推销员你们也管叫老师啊,心花怒放地喝了,刚放下杯子,又有人端盘子上来,&老师,这是我敬您的&,又喝,第三个上来时我才反应过来,他们一口不喝就等着看我洋相呢,后来还每人斟上了一大杯,说按规矩第一杯必须三口喝光,NND,凉菜还没上齐,我就倒了。 &&还是山东,济南:中午请设计院的吃饭,在座除了文质彬彬的书生还有不少姐妹,书生们连发难都是很斯文的: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鱼尾喝四杯,我正开心呢,鱼肚子对着我,却听有人淡淡地说:腹五背六。真正厉害的角色是那些作满脸羞涩状的姐妹们,记不得跟我说了些什么了,反正都说的一套一套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几无可能。 &&内蒙:外面下着雪,蒙古包里却很暖和,羊羔肉极美味,烧刀子也极辛辣,几杯下肚头已经喝晕了,下定决心不喝后怎么劝我也不端杯子,于是有人请来了烧菜师父,见他左手托着个银碗,右手捧着条白哈达,在我身边载歌载舞。世上人们所有的痛苦几乎都来自选择,当别无选择的时候,剩下的也许只有快乐,后来他们跟我说那天我醉倒时都是面带笑容的。 &&福建:我在福建喝酒基本没有畏惧感,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啤酒,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约一寸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在武夷山脉的一个小镇,刚开场坐上座的就拿来一个做工精美的小盆,打开三瓶啤酒,悉数倒入,捧起来就喝,然后端到我面前,说剩下的一半归你,这是我们敬贵宾最隆重的方式了,我不得不信,也不得不喝。那以后,每至餐桌我都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轻视任何对手,小心驶得万年船啊。 &&四川:成都人喝酒也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如果自己倒了希望别人也别立着。第一次喝&花酒&就在成都,那次一顿了6种酒,依次是:杨梅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有人提议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酒兴上来所有人都是豪气冲天,仿佛整个世界也不过是手中的一杯酒。 &&广西: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吊脚楼外大片的竹林,风一吹沙沙作响很有意境,只是实在吃不惯菜里的酸笋味,也没法消受自酿水酒里的怪味,许是考虑到饮食习惯,桌上只是象征性地劝了几杯,席至半途,来了两个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我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我摇摇头,她居然伸出芊芊玉指揪住耳朵,杯子往嘴里直灌进去。&说来说去还是南京人厚道,是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让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台词是:我干了,您随意。大萝卜特征一览无余,也不怪电视台总放那段广告来警世南京人民:劲酒虽好,不要贪杯!
【摘抄】人脉决定命脉----八种言行不可有
1.经常向别人诉苦,包括自己的健康问题、经济问题、工作情况、家庭矛盾等,但对别人的类似问题却从不感兴趣,不予关注。2.经常唠唠叨叨,只谈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或者不断地重复一些肤浅的笑话和一无是处的见解。3.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没有任何情绪上的反应。4.不苟言笑,态度过于严肃,一派道貌岸然的姿态。5.缺乏投入感,在任何社交场合中都悄然独立。既不参与别人的活动,也不主动与人沟通。6.反应过激,语气浮夸粗俗,满口俚语粗言。7.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他人的意志,要求别人对自己唯马首是瞻。8.过度热衷于取悦别人,以博得别人的好感。
【百度知道】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古人造化由心,不开窗牖以韬其光,而无言之帝载,不息之天命,与夫生长收藏,阴阳造化之妙,无不了彻于怀。意思就是,一切都是由心而生,所以要是潜心研究,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天下事。
【百度知道】世界第一大学在哪里? 3种评判顺序
首先,由于各类评估机构参考根据不同,所以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在各类排行榜中不尽相同。笔者把如下三个机构世界大学排行榜罗列出来,其实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都各有所长,都是最顶尖的学府!&1、201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主要考评参选大学的科研实力。来自五大洲15个国家的17500多学术届人士接受调查访问,50多名教育界权威人士参与了对排名的审定,汤姆森路透集团(Thomas Reuters)为排名所需采集的各项资料提供了数据。
2、2013年上海交大版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独立研究完成的,于2003年通过网站首次公布,随后每年更新。
3、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为 QS(Quacquarelli Symonds)组织所发表的世界大学排名,排名包括主要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及学科排名。另外,QS还推出了独立的地区性排名,即从2009年开始发表的亚洲大学排名及2011年的拉丁美洲大学排名。
【qq空间转发】《提升人生价值的十个经典故事,要想成长你必须懂!》
1、获得胜利的方法  
  故事:有人用玻璃把一条蛇和一只青蛙在水池里隔开。开始时,蛇要吃青蛙,它一次次冲向青蛙,却一次次撞到了玻璃隔板上,它吃不着。过了一会,蛇放弃了努力,不再朝青蛙冲去。当玻璃隔板被抽掉之后,蛇也不再尝试去吃青蛙了。 
  点拨:其实获得成功的方法很简单,别因一时的失败失去信心就可以了。
  感悟:人生路上,各种各样的障碍无处不在。克服障碍难免要经历失败和困苦,屡败屡战坚持下去的是胜利者,屡战屡败最终放弃的成了失败者。
class="hot-view"
  2、改变现状的方法 
  故事:两个园林工人吃饭时闲聊。甲说:&整天挖坑种树的,让人烦透了!&乙说:&你想着咱们是在建设一个美丽的新花园,这样心情就好多了!&多年后,甲依旧在花园里挖坑种树,而乙却成了设计师。  
  点拨:其实改变现状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心中有个&新花园&就可以了。
  感悟:真正冠绝一时的人物有赖于时代,他们之中并非个个都能生逢其时,或虽生逢其时却又不能因时而动。但是,人的智慧毕竟有一个长处:即它是永恒的。纵然现在不是他得志的时光,总会有许多别的机会可让他一展风采。
  3、寻找财富的方法  
  故事:一个农场主悬赏100美元寻找他丢失在谷仓里的一只名贵手表。金表太小,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人们在夜晚来临时还没有找到金表,一个个放弃重赏的诱惑离去了,只有一个小男孩还在坚持寻找着。在一切喧闹静下来后,一个奇特的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起。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 
  点拨:其实寻找财富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保持宁静的心灵就可以了。
  感悟:一个看得透、断的准的人可驾驭事物而不被事物所驾驭。他可以洞察到事物的深处,了解并能把握其本质。观察严谨,思考细致,推理明晰,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能发现。  
  4、成为英雄的方法 
  故事:古希腊神话中有两位女神:一个叫美德女神,一个叫恶德女神。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小的时候,碰见了她们。恶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要什么,我一定满足你什么!&美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我将教会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必将在战胜艰险的过程中变得坚强无比!&赫拉克勒斯毅然跟定了美德女神。后来,他成了英雄。  
  点拨:其实成为英雄的方法很简单,跟着美德女神走就可以了。 
  感悟:世界万物中,惟有他人的盛名最能激起自己的雄心,昂然奋起。选择英雄豪杰作为你的榜样,不过,你最好是与他竞赛,并超过他,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5、取得成就的方法 
  故事:有人问毕加索:&人们都称你为艺术的前卫。请问&前卫&是什么概念?&毕加索深有感触地说:&前卫就是受到从后面来的攻击比从前面来的多得多!& 
  点拨:其实取得成就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有走在别人前面的勇气就可以了。  
  感悟:万事需求脱俗,品味更需脱俗。媚俗和随大流的人虽然受到的攻击少些,但终究无法取得出众的成就。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走在别人前面的勇气和信心,尽管这样受到来自后面的攻击会多些。 
  6、变得聪明的方法
  故事:威廉.亨利.哈里森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又蠢又傻。因为别人给他一毛钱和一块钱的时候,他总是去拿一毛钱。这个小孩长大后,当选为美国第九任总统。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说:&如果我拿一块的,以后谁还会给我一毛钱呢?& 
  点拨:其实变得聪明的方法很简单,装装&傻&就可以了。  
  感悟:有时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有时被认为愚者并非愚人,愚人者才是愚人。只要你懂得装蠢扮傻,你就并不愚蠢。要想成大气,就要学会掩藏你的聪明。  
  7、获得欣赏的方法 
  故事:小仲马未成名前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一天,大仲马对他说:&如果你在寄稿时,附言说你是大仲马的儿子会好多了。&小仲马却固执的说:&不,我不想站在你的肩膀上摘苹果,那样得来的果实没有味道!&后来,小仲马用别名寄出的《茶花女》出版后,获得法国文坛的一致好评。  
  点拨:其实获得欣赏的方法很简单,靠自己的本事就可以了。 
  感悟:有志者事竟成。靠自己的才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才会有所成就。如果三心二意,就会招致失败。再远的路,慢慢走下去,也能到达目的地。 
  8、创作成功的方法 
  故事:有一个青年人去问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门采尔回答道:&请倒过来试试!你花一年的功夫去画,那么,你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卖掉它!&  
  点拨:其实创作成功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勤奋就可以了。 
  感悟:多走几步即可与成功有约。只有流勤劳的汗,才能吃勤劳的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世上没有轻而易举而得到的本领,天才来源于勤奋。
 9、成就事业的方法 
  故事:一个文学青年给马克.吐温写信,问道:&听说鱼骨头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质有助于补脑子。那么,要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是不是就必须吃很多鱼才行?请问,您是否也吃过很多的鱼?吃的是哪种鱼呢?&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对鲸鱼才行!& 
  点拨:其实成就事业的方法很简单,被相信吃鱼能吃成作家就可以了。 
  感悟: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让我们丰富和深刻起来。杰出的人物几乎都是学有所成之士,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轻视学习。  
  10、体现价值的方法  
  故事:卓别林开始拍电影时,那些导演们都坚持让他模仿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德国喜剧演员。卓别林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本色,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而名垂青史。  
  点拨:其实实现价值的方法很简单,做事别失去真正的自我就可以了。 
  感悟:凡英雄豪杰必有某种高尚品质,平庸之辈绝难赢得掌声。保持本色,在成就高尚事业上必将出类拔萃,最终成为卓绝的人物。  
  编后语:怎么样?是不是得到了自己价值的提升了呢?呵呵,珍惜这10个方法吧,肯定会在你未来的生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加油吧,别忘记把这些方法告诉身边的朋友哦!(转)
【百度文库】《心命歌》印光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百度百科】菩萨道
1.发渡生大愿
& & & &渡生是一种有相的行为,是一种&事业&,要成就大业,就要有大目标大愿望,现今所知伟大的佛菩萨们,在开始修行时(即因地时)都有伟大的宏愿。这些大愿在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也是一种极强大的定力)及付诸实行,才使他们达成所愿。
2.发四无量心
& & & 渡生时要有无量的慈、悲、喜、舍四种心。简单的说,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是去除众生的痛苦;喜是欢喜赞叹他人的成就或快乐(其反面就是嫉妒,见不得他人好)进而参与其事;舍是以怨亲平等心将一切舍与众生。要达到&无量&的层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们所发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范围、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是真正无量,一般人只要能做到&近似无量&就可以了。
3.修六波罗密
& &&这是菩萨修行渡生的做法,大乘修行者是自度、度人并重,他们日常的行事就是行法,又称六波罗密,是六种能到达彼岸(即解脱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菩萨的布施范围很广,包括财施、法施与无畏施。法施是说佛法助众生离苦得乐以至解脱生死;无畏施是让众生免于恐惧的布施,例如我们能陪伴癌症末期病人并开导他们,使他们心中免除死亡的恐惧,这就是一种无畏施。菩萨布施要做到无相布施,简单的说就是不求一切回报,也没有施者与受施者之心(如此可免去因同情而起施舍之心)。
4.修四摄法
& &即要修习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四种方法。布施的范围很广泛,这里所说的布施是偏重于&惠施&,也就是施给众生一些恩惠的布施,如给他们急需的财物;爱语是讲一些众生爱听的话,较顺众生的话;利行是做一些有利大家的事;而同事是与众生立于同一个立场讲话或做事。当然为方便引导众生,这些手段有时可能有违戒律(在表面上),但只要是以慈悲心出发还是可以的,如有时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之类。
5.十大行愿
&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转佛轮子、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与普皆。
& & & 意思就是对有道德的人进行称赞与礼敬,并且还要进行供养与加持。得到加持的人在修行上会顺利很多,甚至可以&快速&成就,尤其在&相法&上的成就更快,这对只重&修慧&而福报不足的修行者而言是不可思议也不会相信的。不加持则会堕落。
【转自百度知道】正物质与反物质“湮灭”的原理是什么?
关于反物质和湮灭问题:反物质就是我的平衡原理所说的低于平衡点的低密度物质,由于宇宙的初始状态是物质分布不均(正如大家都能看到的一切),高密度物质(相当于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有型的东西,包括那些基本粒子)与低密度物质对环境平衡点平衡分布,它们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同,当高密度物质以自由能量的状态释放(脱离引力束缚),向平衡点回归,就意味着它与低密度物质汇合&&产生湮灭&&成为环境平均密度物质,同时放出对应的能量;因为低密度物质始终处于自由流体状态,它没有引力束缚,它与平衡力对应,而平衡力的效应是与引力相反&&属于扩张力。 举例:设想一个充满空气的有活塞的密封容器,当外力推动活塞从中间位置向一方移动,被压缩的空气就是高于原环境平衡点的高密度物质,相当于正物质;被扩张的另一部分空气就是低于原环境平衡点的低密度物质,相当于反物质;此时它们的质量相同体积不同;去掉活塞的外推力,活塞会在物质体积弹性变形的势能(这就是平衡原理的力或能的概念)的作用下,回到原始的中间位置,相当于正物质和反物质汇合&&即湮灭,此时密封容器内两边的物质密度,等于原始的平均物质密度。 上述解释说明了正物质、反物质和湮灭的概念和本质!同时证明了平衡力的存在和性质!
《道德经》传世版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 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 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哉!诚全而归之。&------------------------------&&《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 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 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 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 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 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 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 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 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正。&&------------------------------&&《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 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 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 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 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 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 无死地。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 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 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 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 ,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 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 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 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 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帛书版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0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04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銼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0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勤。&&0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08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09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0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搏气至柔,能婴儿乎?滌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牗,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14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15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淩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16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18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20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饗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匮。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22 企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23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24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营官。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27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鑰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 &)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2 道恒无名。 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与江海也。&&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34 道汜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36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37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德经&&&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40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如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41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43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肭。(大辩如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47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牗。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48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49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53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猒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55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知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德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58 其政闷闷。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燿。&&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60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62 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駪駟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65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66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猒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67 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矣。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69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70 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71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72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3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4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毋狭其所居。毋圧其所生。夫唯弗圧。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75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6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77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78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79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80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81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徹。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德经》帛书版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0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04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銼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0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勤。&&0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08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09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0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搏气至柔,能婴儿乎?滌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牗,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14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15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淩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16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18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20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饗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匮。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22 企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23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24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营官。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27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鑰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ss3 边框阴影变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