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生物学意义时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153所
24小时更新:3894
总量:5855061

2012高中生物新课标苏教版示范教案:(细胞呼吸的过程(无氧呼吸及其与有氧呼吸的区别) 第2课时)
2012高中生物新课标苏教版示范教案:(细胞呼吸的过程(无氧呼吸及其与有氧呼吸的区别) 第2课时)
时间: 10:07:41
下载量:5045次
大小:94KB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72/73/74/75/76/7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造成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的原因?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直接原因是呼吸酶的种类不同,使生化反应过程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的结果.
本质原因是由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即DNA决定了呼吸酶的种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生物】超级宝贝:高中三年基础知识(没有最全只有更全!!)
我的图书馆
【生物】超级宝贝:高中三年基础知识(没有最全只有更全!!)
&&眼看着高考迫在眉睫,翻了N多教辅,做了N的N次方道题,是不是还觉得有些不踏实?是不是没法做到信心满怀?原因只有一个:只急着做难题了,你把基础知识给忽略了!要知道,高考题都是落脚于教材的啊!
可是,三本教材加一起好厚啊!生物只是好零散啊!真心不喜欢翻着书一点一点看啊!小编当年和各位也是一样的心情啊!好在有人把这三本教材的重点都给大家整理了出来(绝对是当代活雷锋啊!),既然被小编看到了,没理由不分享给大家啊!
好东西一定要记得分享啊,快快快,喊你的小伙伴们学好生物吧!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主要由 C、H、O、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 P、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
量的 Fe、Cu、Mn、I、Zn 等元素。
(2)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右图):
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
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化学式表示为—NH—CO—
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 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5)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6)核酸的元素组成有 C、H、O、N
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7)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8)DNA 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而 R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DNA
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而 RNA 中只含有一条核糖核苷酸链。
(9)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①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 RNA 病毒以 RNA 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③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④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的 RNA 不是遗传物质,DNA 是遗传物质。
⑤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 DNA。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0)组成糖类的化学元素有C、H、O。
(11)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12)糖类的主要作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13)植物细胞特有的单糖是果糖,特有的二糖是麦芽糖、蔗糖,特有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动物细胞所特有的二糖是乳糖,特有的多糖是糖元。
(14)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 P 和 N。
(15)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16)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7)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18)因为等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比糖类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说脂肪是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9)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20)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参与;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1)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变小有利于适应代谢活动的增强。
①种子成熟过程中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变大,萌发过程中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变小。
②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大小决定了细胞或生物体的代谢强度,比值越大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一般二者比值越大,抗性越差,比值越小,抗性越强。
③心脏、血液与肌肉细胞呈现不同状态主要是因为结合水含量不同,例如心脏呈固态而血液呈液态,原因是心脏中的中结合水较多。
(22)许多种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量,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拓展:ATP、核苷酸等物质的合成需要磷酸。
(23)组成细胞最基本元素是C,基本元素是 C、H、O、N,主要元素是
C、H、O、N、P、S,大量元素有 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 Fe、Mn、Zn、Cu、B、Mo。
(24)活细胞中的这些化合物,含量和比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又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细胞生
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细胞学说的创立对生物的进化的重要意义是:它揭示了任何动植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从而说明动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揭示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价值。
2.多种多样的细胞
(4)自然界的生命系统包括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5)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③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④原核细胞如细菌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7)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的代谢和繁殖过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①病毒在生物分类上是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②组成每种病毒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或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③病毒的培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因为病毒的繁殖必须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能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9)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①行使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物质是载体。
②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有差别,例如,细胞膜上糖类的含量相对与细胞器膜要多。
(10)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1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12)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①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植物细胞壁。
4.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3)比较叶绿体、线粒体在成分、结构、功能、遗传物质等方面的区别。
(14)线粒体内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
①线粒体内的 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②线粒体是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③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要有线粒体,例如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
(15)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的薄膜上。
①叶绿体内的 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②叶绿体是真核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场所。
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例如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叶绿体。
(16)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17)核糖体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①核糖体的功能受到生长激素的调节。
②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主要是胞内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主要是胞外蛋白(分泌蛋白)。
(18)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和“发送站”。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主要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转运有关,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
(19)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0)液泡由液泡膜和膜内的细胞液构成,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
①液泡内的色素有花青素,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从而影响植物的花色。
②液泡内的色素与叶绿体色素成分和功能均不相同。
(21)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细胞器进行正确分类
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膜。
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和细胞膜。
③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④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此外还有叶绿体和高尔基体,可不作要求)
⑤与碱基互补配对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
⑥含有 DNA 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⑦含有 RNA 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
⑧与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22)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
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
【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将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加;被进一步修饰加工的蛋白质,再以囊泡的形式从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膜,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减少因此内质网的面积逐步减少,细胞膜的面积逐渐增加,高尔基体的面积不变】
(23)构成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膜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
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4)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孔。
(25)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26)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7)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 DNA
和蛋白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一、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一个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具有一层半透膜。
(2)植物细胞内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可以看作是半透膜,所以都可以发生渗透吸水。
(3)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以后的结构。
(4)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例如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膜;协助扩散,例如葡萄糖穿过红细胞的细胞膜;主动运输,例如 Na + 、K
+ 穿过细胞膜。
(5)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 、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①溶液中的溶质或气体可发生自由扩散,溶液中的溶剂发生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6)细胞通过胞吞摄取大分子,通过胞吐排出大分子。
四、酶与 ATP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
(2)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①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②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如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2.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
(4)ATP和ADP的转化
ADP +Pi+能量(ATP在细胞内含量少、生成速度快、生成总量多。)
注意: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
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①动物体内合成 ATP 的途径是呼吸作用,植物物体内合成 ATP 的途径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②ATP 在细胞内的含量不多。
③ATP 与 ADP 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因为反应的场所、酶不同。
五、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①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最常直接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
②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物是葡萄糖,产物是丙酮酸和[H]。
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反应物是丙酮酸和水,产物是 CO2 和[H]。
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反应物是O2 和[H],产物是H2O。
⑤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比较:
有氧呼吸过程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主要是C6H12O6
丙酮酸+H2O
丙酮酸+[H]
(2)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①高等植物在水淹时,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
②马铃薯、玉米胚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③高等动物和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④无氧呼吸生成酒精的反应式:&&&&&&&&&&&&&&&&
无氧呼吸生成乳酸的反应式:
C6H12O6&&&&&&&&&&&&&&
2 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
2 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⑤无氧呼吸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有氧呼吸二、三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物质变化和场所不同。
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有:在冬季通过温室、大棚为农作物提供合适的温度;种植阴生植物要遮荫;通过合理密植、套种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
利用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对稻田举行定期排水,防止水稻幼根因缺氧而腐烂;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
① 热点:测定光合速率必须在光下进行,测定呼吸速率必须在暗中进行。
② 新疆哈密瓜较甜的原因是日照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③ 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减少呼吸消耗
(4)细胞呼吸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六、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表示为:
6CO2+12H2O 光能、叶绿体 C6H12O6 +6O2+6H2O
或CO2 + H2O 光能、叶绿体 (CH2O) + O2
光合作用过程图
(2)概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色素、酶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基质
水的光解:2H2O 光 4[ H ]+O2
ATP的合成:ADP+Pi+能量酶ATP
CO2的固定:CO2 +C5 酶 2C3
C3的还原:2C3 [ H ],ATP,多种酶 (CH2O)+C5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O2的释放,ATP和[ H ]的生成
葡萄糖等有机物的生成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能量(ATP)和还原剂([ H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①光反应需要酶。
②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和水中的氧元素来自反应物中的 CO2。
③暗反应能在光下进行。
④与光反应进行有关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⑤与暗反应进行有关的非生物因素:温度、CO2。
⑥从外界吸收来的 CO2 不能直接被[H]还原,CO2 需要先被固定成为 C3,C3
直接被[H]还原。
⑦光反应中,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
⑧暗反应阶段的能量变化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⑨当CO2不足时,植物体内 C3、ATP、C5、[ H
]的含量变化分别是下降、上升、上升、上升。当光照不足时,植物体内 C3、ATP、C5、[ H ]
的含量变化分别是上升、下降、下降、下降。
⑩光合速率的测定:一般采用的指标如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单位时间内 CO2
的吸收量、单位时间内植物重量(有机物)的变化量。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3)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的措施有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4)光合作用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中,产生有机物中所含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给植物提高适宜的光照强度、温度,给植物提供充足的
H2O 和矿质元素(无机盐)。
3、化能合成作用:除了绿色植物,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例如生活在土壤中的硝化细菌。
一、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如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受精卵细胞等。
2.细胞的有丝分裂
(2)一个细胞周期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
(3)分裂间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拓展:用3H 标记胸腺嘧啶,可以研究间期DNA分子的复制。
(4)细胞分裂期各阶段的变化特点是:
前期: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质螺旋化成为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纺锤丝牵引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5)记住细胞有丝分裂DNA、染色体的变化曲线图
(6)在细胞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7)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动物细胞在间期中心体倍增,在前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在前期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植物细胞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主要与中心体有关。
②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新的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③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还需要核糖体、线粒体的参与。
(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有丝分裂后两个子细胞中的核中遗传物质和染色体的数量与有丝分裂前亲代细胞相同。
3.细胞的无丝分裂
(9)蛙的红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①蛙的红细胞的分裂是无丝分裂,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核,也不能进行分裂。
②在无丝分裂过程中有 DNA 的复制。
二、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1.细胞的分化
(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3)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分化导致的稳定性差异一般是不可逆转的。
2.细胞的全能性
(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5)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需要的条件是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它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①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②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DNA相同,RNA、蛋白质不完全相同,因为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6)生命体的衰老和死亡与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不是同步进行的,例如幼年个体体内有些细胞在衰老和死亡,老年个体体内也有新产生的细胞。
(7)衰老细胞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拓展:老年人的皱纹、白发及色斑如何解释?
皱纹产生的准确机理比较复杂,皱纹的产生与代谢减慢、皮肤衰老等有关。
由于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衰老,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所以老年人头发变白。老年斑是由于细胞内的色素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造成的。衰老细胞中出现色素聚集,主要是脂褐素的堆积。脂褐素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物,是一种不溶性颗粒物。不同的细胞在衰老过程中脂褐素颗粒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差异。皮肤细胞的脂褐素颗粒大,就出现了老年斑。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8)癌细胞主要有以下特征: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9)人和动物体的染色体上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一、遗传的细胞基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细胞连续分裂2次,而染色体只复制1次,结果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细胞分裂过程。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是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有性生殖细胞,而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2次,而染色体复制1次,有联会、四分体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分裂均为1次,无联会和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
①由于减数分裂过程存在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导致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量减半,所以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②同源染色体一般能够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即配对)现象,形状大小一般相同。
③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
DNA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共含有4条染色单体,4条DNA。
④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形成四分体,因为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⑤遗传规律的发生是在细胞减数分裂减I 后期,即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2.配子的形成过程
(2)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配、减数分裂后不经过细胞变形过程,而
精子的形成细胞质均等分配、减数分裂后形成精子时有细胞变形过程。
3.受精过程
(3)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核与卵细胞核的融合。
(4)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方,一半来自母方,但是如果不强调是核中的遗传物质,就不能说各占一半,因为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5)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保证了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并且保证了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实验过程:该实验共分四组,分别由R型、S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最后由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混合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死活,并试图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S型细菌。
实验结果:将R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均不死亡;S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混合感染小鼠,小鼠死亡,并且从死亡小鼠体内提取出S型细菌。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从而使小鼠死亡。
(3)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过程:让R型细菌分别与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混合,并分别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哪组能产生S型细菌表面光滑的菌落特征。实验结果:只有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的R型细菌接种后能产生S型细菌的菌落特征。
(4)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是DNA。
(5)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操作步骤:首先让T2
噬菌体分别标记32P、35S,然后分别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振荡、离心,之后观察放射性在试管的上清液还是沉淀中。
实验结果:标记32P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而标记5S的组放射性集中在上清液中。
①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自身组分所需的物质和原料均从细菌中来。
②获得含5S 和32P标记的 T2
噬菌体的方法是首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之后再接种T2噬菌体,连续多代培养从而获得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
③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将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分离,分别考察对子代噬菌体的影响作用。
④这个实验过程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其他生物有的遗传物质是RNA,而此实验不能进一步证明。
⑤这个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在形成子代噬菌体的过程中不能发挥遗传物质的作用。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6)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7)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特点是:首先,DNA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其次,DNA分子的外侧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碱基之间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连接。
①判断核酸的种类有三种方法,具有符合双螺旋结构的是DNA,否则可能是RNA;组成如果含有核糖为RNA,如果含有脱氧核糖,则是DNA;组成该分子的碱基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是DNA,含有尿嘧啶而不含胸腺嘧啶的是RNA。②根据结构功能的统一性原理,地处炎热地区的生物,其DNA分子的结构应更需要维持稳定性,防止热变性,所以具有
G、C 碱基含量高、氢键多,
3.DNA 分子的复制
(8)简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DNA分子在解旋酶作用下解旋,之后以细胞核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碱基互补配对为原则、合成子代DNA,之后重新螺旋化。
①DNA的复制主要在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进行。
②DNA复制是以亲代 DNA 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作为模板。
③DNA复制的原料是细胞核里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④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
⑤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
⑥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酶。
4.基因的概念与表达
(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 DNA
分子中决定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与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DNA、染色体、蛋白质、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基因是DNA
分子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遗传信息是由基因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10)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①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两个阶段是转录和翻译。
②转录是在细胞核中以 DNA 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合成 RNA 的过程。
①转录发生的时间是细胞分裂间期。
②转录的模板是 “DNA 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③转录的原料是细胞核里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④转录的产物是 RNA 分子。
⑤转录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酶等。
(11)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 mRNA 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 tRNA
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①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②准确地说,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
③翻译需要的原料是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
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不同: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mRNA经加工成熟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核糖体进行翻译。
②病毒基因的表达所需原料来自宿主细胞的游离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模板来自病毒基因转录来的
③遗传信息是指 DNA 分子上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密码子指 mRNA
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连续碱基;反密码子是指 tRNA 分子中与 mRNA
分子密码子配对的三个连续碱基,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均存在于 mRNA 分子上。
(12)一种tRNA只能运转一种特定的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tRNA 转运。
(13)在基因表达过程中 DNA 分子中碱基数、mRNA 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的数量关系是
五、遗传的分离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杂交实验包括:人工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选择了相对性状明显和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进行杂交,其次运用了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研究。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5)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方面的应用是:选育出显性性状的个体后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以获得纯合子;选育隐性性状的个体时无需连续自交即可获得所需的纯合子。
①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②一个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
六、遗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拓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若测交实验出现
1:1,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 1:1:1:1
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 9:3:3:1
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 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熟练记住杂交组合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并能熟练应用。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3)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七、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称为伴性遗传。
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所生后代男女发病率不同,前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后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常染色体上的显、隐性遗传的特点是后代男女发病率相同,前者常常代代有患者,后者往往出现隔代遗传。
3.判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在X
染色体上主要是看子代男女发病率是否相同,前者所生子代男女发病率相同,后者不同。
八、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主要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等。
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略。
3.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即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因为X、Y染色体具有不相同的基因和碱基顺序。
一、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1)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在农业生产中最经常的应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①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步骤:杂交、纯化。
②杂交育种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长。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4)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5)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始材料,能使生物的性状出现差别,以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6)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引起性状改变,如发生的是隐性突变(A→a), 就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7)诱变育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物理和化学两类:如射线照射、亚硝酸等。
①航天育种是诱变育种,利用失重、宇宙射线等手段诱发生物基因突变。
②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
二、染色体变异与育种
1.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2)区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法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从显微镜下观察到,另外二者不能从镜下观察到。基因突变是基因中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新组合过程。
(3)染色体组是指有性生殖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其形状大小一般不相同。
(4)二倍体是指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5)多倍体产生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温度等环境因素骤变,使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虽然已经复制,但是不能完成细胞分裂过程,从而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多倍体产生的人为因素是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幼苗或发育的种子,从而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
(6)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可抑制植物幼苗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常选用的化学试剂是秋水仙素。
②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时期是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③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细胞分裂的前期,此时正在形成纺锤体结构。
④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胞分裂过程。
(7)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组的个体。单倍体的特点一般是植株矮小瘦弱,一般高度不育。
(8)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
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程。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9)除了上述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外,还有基因工程育种。
三、生物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所组成的群体。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
(3)基因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其原因是种群中的基因库能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
(4)基因频率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中该基因出现的几率。
(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7)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通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组成,经基因重组在种群中保留和发展。
(8)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为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9)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
(10)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是否有利,从而通过生存斗争使适者生存,从而决定进化的方向。
(1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12)判断某些生物是否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13)常见的隔离类型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4)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突变和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经过漫长年代的地理隔离积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4)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15)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一、植物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的发现
①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
②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③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⑤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
⑥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⑦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
(4)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
①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③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④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⑤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5)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①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顶端优势。
②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发育着的种子合成的。
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获得无子番茄。
④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以用2、4—D
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
2.其他植物激素
(6)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五类。
①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②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③脱落酸的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①因为天然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有一个代谢过程,合成与分解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当用天然的生长素处理植物时,体内生长素的量超过正常水平,过多的生长素会被其体内的酶分解掉而不易长时间发挥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生长素类似物(即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的酶,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能够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②新采摘的香蕉只有七成熟便于运输,而我们吃的香蕉通过释放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③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④植物激素处理后,植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植物激素的应用
(7)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二、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4)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①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①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
②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不一样,神经纤维上快。
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
3.人脑的高级功能
(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言语区
三、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1.动物激素的调节
①人体内调节内分泌腺活动的枢钮是下丘脑&
②生长激素有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作用
③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④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
⑤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
(3)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
(4)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果叫激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5)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作用相反叫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6)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受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8)阉割催肥的原理是割除牲畜的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而且驯良,节约能量,利于育肥。
(9)评价:对牲畜注射生长激素催肥是滥用生长激素,其后果对儿童来说是灾难的。它不止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还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长期食用此类动物食品,其中的残留激素可能使男性“雌性化”。
四、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1.稳态的生理意义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2.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
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区别:
准确、比较局限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联系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影响着大脑的生长发育。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人体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
(6)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7)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8)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五、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大多数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4)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 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 T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 T 细胞。
(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抗原不一定是异物。
(6)抗体是抗原刺激下产生,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①抗体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物
②抗原:细菌、细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细胞
(7)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①参与体液免疫感应阶段的细胞有有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
②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感应阶段发挥作用
③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
④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初次相比,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
(8)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属于淋巴因子,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②上述物质由 T 细胞合成;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能够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9)当细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体液免疫。
(10)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会发生细胞免疫。
(11)当病毒进入机体后,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2)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13)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1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 细胞。
(16)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
(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J
型增长的关系式:Nt=N0λt ;(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②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③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
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有利于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防治害虫需要考虑改善环境,以降低 K 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
(6)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②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4.群落的演替
(8)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4)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
(6)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8)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①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型,数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型,有时也会出现倒金字塔型。
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与能量流动中消耗能量的关系是营养级越低,消耗量越大。
(9)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0)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结合“碳循环”图解,简述碳循环的过程。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④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⑤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1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3)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
(14)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9)我国人口剧增的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
(1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有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食物链等。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1、果酒制作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缺氧、呈酸性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生长受抑制。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果醋制作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果酒果醋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4、腐乳制作原理: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普通的豆腐转变成风味独特的腐乳。
5、腐乳制作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6、泡菜制作原理: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
,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7、泡菜制作流程:
8、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
二、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一)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
1. 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技术
(1)微生物生长需要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2)培养基的制作合格与否通过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来验证
(3)常用的无菌技术有
1、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2、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3、为避免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4、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考点细化:
①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孢子。
②灭菌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用于接种用的金属工具;干热灭菌用于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玻璃器皿等;高压蒸汽灭菌用于培养基等
③消毒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用于液体消毒;巴氏消毒法,用于不耐高温的液体;化学药剂或紫外线消毒,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
(4)微生物的纯培养指的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5)配制固体培养基的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6)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纯化的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
考点细化:
①平板冷凝后,要是有水滴滴到培养基上,会导致菌蔓延,这样就不能计数,分离了。为防止冷凝水滴到培养基上,所以培养时平板一定要倒置。
②接种操作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是因为每次操作都要及时灭菌,以防污染杂菌。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防止杂菌污染环境。
2. 特定微生物的数量的测定
(6)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统计菌落数目。
3. 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7)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例如:在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将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原则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考点细化:
①选择培养基配置的原理是增加或减去某种成分,使要选择的微生物能生长,其它微生物不能生长。
②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③培养基中不加氮源可以分离出固氮微生物
三、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1.PCR:多聚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它能以极少量的DNA为模板,在几小时内复制出上百万份的DNA拷贝。
2.扩增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3.需要引物的原因: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合成DNA,而只能从引物3′端延伸DNA链,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
4.原理:热变性原理,
5.条件: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两种引物,脱氧核苷酸,耐热的Taq
DNA聚合酶,同时控制温度。
6.过程:变性(高温 94℃)、复性(低温55℃)、延伸(中温72℃)
7.结果:DNA聚合酶只能特异地复制处于两引物之间的DNA序列,使这段固定长度的序列呈指数扩增。
四、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利用蛋白质各种特性的差异,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和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分离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2、凝胶色谱法原理: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分子要穿过多孔凝胶颗粒的内部通道,路程长,流动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分子直接通过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
一、基因工程
1. 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技术支持有基因转移载体的发现、工具酶的发现,DNA
合成和测序仪技术的发明等。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3)基因工程操作中用到了限制酶、DNA 连接酶、运载体
考点限制酶细化:
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这种酶在原核生物中的作用是识别 DNA
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① 限制酶的特性是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限制酶产生的末端有两种: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② DNA 连接酶与 DNA
聚合酶的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二者在作用上的区别为前者是恢复被限制性内切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后者单个的核苷酸连接到DNA分子上。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应该具备标记基因、多个限制性内切酶切点、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稳定存等特点。
⑤ 常见的载体种类有质粒、动植物病毒、噬菌体
(4)基因工程四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考点细化:
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为根据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的功能、基因在载体上的位置、基因的转录产物、以及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等特性来获取目的基因。
② 基因文库、基因组文库、cDNA 文库的区别: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
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体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称之为基因文库。如果含有一种生物所有基因,叫做基因组文库。只包含一种生物的一部分基因,这种基因文库叫做部分基因文库,如cDNA
基因重组操作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将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④ 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的常用方法分别是脓杆菌转化法、显微注射法、Ca2+处理法。
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选择,植物可以采用体细胞,动物不能用体细胞,一般采用受精卵细胞。因为受精卵具有全能性。
⑦ 当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时常用Ca2+处理细胞,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够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
分子的感受态细胞。
⑧ 目的基因的检测:转基因生物的 DNA
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
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一般需要碱基互补配对。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不需要碱基互补配对
3. 基因工程的应用
(5)在农业生产上: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干旱和抗盐碱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
(6)基因治疗不是对患病基因的修复,基因检测所用的 DNA
分子只有处理为单链才能与被检测的样品,按碱基配对原则进行杂交。
4. 蛋白质工程
(7)蛋白质工程的本质是通过基因改造或基因合成,对先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新的蛋白质,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二、克隆技术
1. 植物的组织培养
(1)细胞工程: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水平或者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取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在细胞器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属于细胞工程。
(2)细胞全能性: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考点细化:
① 都具有该生物全部遗传信息,因此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② 细胞在生物体内没有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③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以实现的条件是离体,合适的营养和激素,无菌操作。
④ 在生物的所有的细胞中,受精卵细胞的全能性最高。
(3)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考点细化:
① 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叫脱分化。
② 再分化是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重新分化出根或芽等器官。
③ 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不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
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的成分有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有机添加物,与动物细胞培养相比需要蔗糖、植物激素,不需要动物血清。
⑤ 在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过程中,需要植物激素
⑥ 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中都需要无菌,愈伤组织之前不需要光照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考点细化:
① 用植物体的茎尖、根尖来获得无病毒植物
②人工种子中人工胚乳相当于大豆种子的子叶,人工种子与正常种子相比发芽率高。
③ 转基因植物的培育需要植物组织培养
(5)将不同种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叫做植物体细胞杂交。
考点细化:
① 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② 物理方法:点刺激、振荡、离心;化学方法:聚乙二醇
③ 植物体细胞杂交完成的标志是新细胞壁的形成
④ 融合后的杂种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6)植物体细胞杂交这一育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2.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7)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等
(8)动物细胞培养经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考点细化:
① 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
② 动物细胞培养基固体,植物细胞培养基液体,培养的动物细胞通常取自胚胎、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
② 动物细胞培养时的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CO2 起到调节
③ 使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④ 动物组织处理使细胞分散后的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然后分瓶继续培养,让细胞继续增殖。这样的培养过程通常被称为传代培养。
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9)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区别:操作步骤不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需要先去除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诱导方法不同: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只能用物理、化学方法;最终目的不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最终是为了获得杂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最主要目的是获得单克隆抗体。
(10)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11)熟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① 生产杂交瘤细胞要用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
② 注射相应抗原后,从小鼠脾脏中提取出B 淋巴细胞
③ 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抗体。
④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两次筛选
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杂交瘤细胞或者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者小鼠腹水内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联想拓展:
①杂交瘤细胞融合时,对 B 淋巴细胞为免疫过的B 淋巴细胞
②一种 B 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③A 和 B 两种细胞融合,只考虑两两融合,融合方式有 AA、BB、AB 融合三种
④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经过两次筛选?第一次: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第二次:抗体检测
(13)单克隆抗体在多种人类疾病及动植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用于癌症治疗,也有少量用于其它疾病治疗。
拓展:生物导弹中,单抗的作用是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量。
(14)去核卵母细胞能够激发核的全能性,选用的卵母细胞应该是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
(15)核移植技术获得的动物因为有细胞质基因的影响、生活环境的差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造成核移植动物与供核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
三、胚胎工程
1.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与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受精卵→2细胞→4细胞→8细胞→桑葚胚→囊胚→原肠胚
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哺乳动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规律
(1)精子和卵子的产生过程中精子变形,卵子没有。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储备,是在出生前完成的。
考点细化:
①精细胞产生后要经过顶体形成、尾部发育、细胞质浓缩最终精子形成
②卵子的发生在胎儿时期就完成了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储备,排卵前后进行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减Ⅱ分裂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过程中完成。
(2)精、卵细胞结合前各自要发生哪些生理过程?(提示:在受精前精子要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获能;排出的卵子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到减Ⅱ中期才具备受精能力)。
(3)受精过程:精子获能→卵子准备阶段→受精。卵子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透明带反应和卵黄膜封闭作用
① 桑椹胚一般指 32 个左右的细胞数目的胚胎。
② 胚胎分割选用的胚胎最好处于桑椹胚或者囊胚时期,因为全能性较高
(6)胚胎工程包含的技术:体外受精技术、胚胎早期培养技术、胚胎干细胞培养、胚胎分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
(7)获得精子必须经获能处理后才能进行体外受精
(8)采集卵子前一般要对雌体进行促性腺激素处理,从较大体型动物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都要经过体外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精子受精。
(9)胚胎的早期培养培养液还需要添加激素和血清
(10)获得的早期胚胎有向受体移植、冷冻保存两种去向
2. 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11)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可以称为胚胎干细胞
(12)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以增殖二不发生分化。对它可以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13)干细胞按分化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所有的成体组织细胞,甚至发育成为完整的个体)、
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以分化形成除自身组织细胞外的其他组织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皮肤干细胞等)和专能干细胞(维持某一特定组织细胞的自我更新,如肠上皮干细胞)三种类型。
(14)干细胞可以通过从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囊胚的内细胞团)或从胎儿的原始性腺中分离而来
3. 胚胎工程的应用
(15)胚胎分割时要注意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16)胚胎移植技术包括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冲卵),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移植,以及移植后的检查等步骤
考点细化:
① 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a.哺乳动物发情排卵后,不论是否妊娠,在一段时间内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为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b.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d.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移入受体的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任何影响。
②胚胎移植的实质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
③胚胎移植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④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促性腺激素的目的是:第一次,对供体、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
⑤胚胎移植过程产下的犊牛性状取决于供体牛
⑥不同动物其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例如:牛、羊一般要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才能进行移植,小鼠等可在更早的阶段移植。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
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
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
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 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记准混合后加入——
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7)易写错别字提示:“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脲”不可错写成“尿”。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显微镜的使用
2、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
②、对光:扭动转换器,使镜头(低倍镜)、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
③、放置标本: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固定
④、调焦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应当看到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在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⑤、善后整理: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3、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成像规律:上下、左右颠倒(如何移动玻片)变化规律:图像变大、数量减少、视野变暗&
放大倍数:物x目 指的是长度上的放大倍数
高放大倍数的表现: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目短物长距离近)
污点位置判断:分别转动镜头、移动装片,看污点是否随之而动
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看到细胞数目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实验四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
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的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
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若溶质分子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达到渗透平衡。
②上图中,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的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
③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④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低浓度)溶液流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少(高浓度)溶液。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4、特别提醒
(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细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高效性——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过程分析
(2)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酶的专一性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过程分析&&&&&&&&&&&&&&&
(2)实验注意事项
&&&&&&&&&&&&&&&&&&&&&&&&&&&&&&&&&&&&
①因为过氧化氢酶的反应底物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用其做温度探究的实验,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
&&&&&&&&&&&&&&&&&&&&&&
&&&&&&&&&&&&&
②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加热,这对温度探究带来干扰,而使用碘液无
需加热,对实验无干扰。
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淀粉酶做探究pH的实验?
答: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这对于判断淀粉酶能否使得淀粉水解出现干扰。故不能使用。
实验八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6 →CO2 + 12H2O + 能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氧呼吸的生物学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