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大学班主任大宅门白景琦被赶出去去了,他说他直接让我这门课挂科???他有这个权利吗??????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不是神童 有人也挂科_网易教育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不是神童 有人也挂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天使路,这条中国科技大学中有名的校园道路,两侧是郁郁葱葱、高耸挺拔的大树,路旁矗立着一座五层小楼,繁茂枝叶掩映着五个别致的大字——“少年班学院”。拾级而上,大厅墙上挂满毕业生群英谱:张亚勤、骆利群、杜江峰、庄小威……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揭秘中国科大少年班恰同学少年——似榜样、似召唤、似鞭策……每一个置身此地的少年,浸润着醇厚的学术气息,肩负着未来的希望,像天使路树上繁多的振翅小鸟,怀揣着明天不同寻常的梦想。在外界看来带着神秘、传奇色彩的少年班,有几多故事?开办39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嬗变?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进“中国科大少年班”,一探究竟。少年班:从“科大开创历史”到“国内一哄而上”再到“坚持创新前行”,始终寄托着时代对人才渴求的梦想“我一直有少年班情结。初中时就报考了,但遗憾当时没考上。”20岁的少年班大四学生唐榕来自江西,时她因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终于梦圆少年班。“高三,我算大龄了。”唐榕说,如今少年班通常选择高二以下的学生,不过虽是高三,她年龄仅有16岁,算是被“高龄破格”录取。在记者面前,唐榕始终专注倾听问题,一直平静回答着求学历程。高智商、超专注、特执着,这是大多数少年班学生的共同特征。经历少年班4年学习后,唐榕下一站将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深造。她的很多同学,也即将奔赴祖国乃至世界各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等知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中国科大曾做过统计,过去38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共毕业超过3400名本科生,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有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19%活跃于金融界,在世界500强任职者达到35%。  1978年少年班的创办,寄托着一个国家对人才的渴求——早在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向我国领导人提出建议——中国要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少年班的设想由此浮出水面。彼时,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科技人才严重断档,“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问题。从少年人才入手,主要是为了打破当时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状况,能使全国各类人才培养步入正轨。1977年,一起推荐“13岁天才少年——宁铂”的新闻事件,直接催生了少年班的创办:江西一教师致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方毅,并随即得到批示。方毅和宁铂对弈围棋的照片,一时轰动全国。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科大创建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学生,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11岁,这期就包括当时大名鼎鼎的宁铂、谢彦波等少年。一时间,少年班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诸多“神童”“天才”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甚至受宁铂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在学围棋。王永,现任中国科大信息学院副院长,15岁参加了1978年的秋季,考取安徽省长丰县第一名。“我对少年班非常向往,为此又专门报考。”和王永同班的,还有如今的百度总裁张亚勤。入校时12岁的张亚勤,在地图上费尽心思寻找合肥,那时地图用圈标明城市大小:北京有三个圈,家乡太原有两个圈,而合肥只有一个圈。进校之后,同学互相询问高考成绩。自以为高考成绩不错的张亚勤,知道山西高考第一名约410分,而他问到的一个来自江西同学分数为450分。他写给母亲的信里感叹:“合肥很小,科大却很大。”首批经半年预科学习的21位学生和67位参加过1978年秋季高考招收的少年大学生,合并成一个班,开始了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常教育实践。在当时高考中断十多年的形势下,少年班给正规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和人才意识的唤醒,产生了“冲击波”式的推动作用。1985年教育部决定,在北大、清华、北师大、吉林大学、西安交大等12所重点高校开办少年班,扩大试点。但作为人才培育试验田的少年班,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伴随当时媒体和社会的过度关注,一些早慧少年在成长中几经曲折,有些当初轰动一时的“天才少年”也遭遇种种挫折,后来并未如人们想象那般“成功”……是否是拔苗助长?如何避免“伤仲永”式的悲剧?质疑和反思始终相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校少年班因教学模式、学校管理、生源质量、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等原因,纷纷停办。1999年,全国举办少年班的13所高校只剩下5个。“从本质上讲,当时一哄而上的热潮是没有真正遵循少年的成长发展规律,而是简单想获得功利结果,这和高校管理体制相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据有的学者研究表明,早慧儿童占比约为千分之几,少年班不宜大规模去办,也不宜不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去办。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停止招生。至此,全国开办少年班的高校仅剩中国科大、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历经风雨,但中国科大少年班却恪守初心。开办30年后,原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成果之丰硕,经验之丰富,在国内首屈一指。“科大少年班不急躁、不攀比,因材施教,一办就是39年,始终探索教育人才新模式,做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说。选拔关:不以低龄取胜,更不是“偏才”“怪才”,需经高考检验,注重崇尚求知的执着和心理测试2015年上映的电影《少年班》中,少年班导师四处“民间寻徒”,通过了解家世,观察其打牌、下棋、“土发明”等方式,选出“天才少年”。 中国科大少年班学员是这样选拔吗?的确,首届少年班选拔曾有这样的影子——第一批少年班开办时,中科院和中国科大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举荐少年英才的信件。随后,科大选派了十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前往上海、江苏、福建等地考察、招生。虽然有笔试、面试环节,但招生标准和程序并没有统一,多由招生老师自主掌握。首期录取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进校摸底考试中,有的学生数学考了98分,有的只考了10分。之后,科大就对招生方式进行了调整,在高考之后根据成绩再对学生进行笔试面试。“第一期少年班招生就是看你聪明不聪明。第二期科大单独命题出了一套卷子,相当于又组织一次‘小高考’。”王永回忆说,笔试包括语文、数学、物理三科的考试,满分300分,他考了204分。而面试也有一些看似简单实际蕴含数理化原理的一些题。“有一道题,一个房间里一群人见面后相互握手,求证明握过奇数次手的人数是偶数。”  历经30多年的探索,如今少年班学生选拔已趋于完善成熟——“日及以后出生的优秀高二(含)以下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根据高考成绩确定复试人选,复试科目为数学、物理、非智力因素测试”——这是中国科大2017年少年班招生提出的要求。少年班学院目前学生绝大多数是16岁到18岁,不再像开办之初那样低龄。在上世纪80年代各校一哄而上办少年班的那段时间里,过分追求低龄化成为一个误区,当这所学校招了个13岁的学生,另一所学校就招个更小的孩子进行宣传。如今,科大少年班学院由三部分学生组成。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少年班学生,16周岁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学生,先高考、后复试;第二种是理科试验班,是从当年高考录取的普通本科生里选拔出来的优异学生;第三种是创新试点班,对象是年龄17周岁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学生,先高考、再复试。从选拔上看,早期学校还拥有较大的权,如今随着高考制度的完善,高考分数基本成为选拔的“硬门槛”。和外界猜测不同,选拔没有专业的智商测试,而是通过笔试、“现学现考”、面试等多个复试环节,从1986年起还加入了心理测试。少年班招收的学生不是“偏才”“怪才”,而是文理兼备尤其是物理、数学擅长者,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继续深造。考虑到年龄相对较小,少年班引入的心理测试,是为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以防他们背负太多包袱。为了减少社会的“捧杀”,少年班规定毕业班以下的学生不能接受媒体采访。“要让他们找回平常心,从零开始。”陈旸说。也“挂科”:并非是“天才集中营”,入学后都会经历重新定位的过程,要具备超出常人的勤奋和努力的确,少年班学生有的3岁就上小学,14岁考入少年班;有同学申请留学,一口气拿到美国前十所名校中的9个录取通知书……但在少年班,高智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一直“牛”到底,这里更看重的是勤奋和努力。少年班学生,入学后也会“挂科”(考试不及格)。大四的2013级少年班学生陈欣怡告诉记者,大一时最担心的就是数学月考,一次月考下来全班大面积挂科二三十个人。“大家都挂科,就没有那么紧张了,慢慢学就赶上来了。”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记者了解到,有学生跟不上节奏,还有人沉迷游戏,甚至不能自拔,最终退学……“在我们的这个班级,同学们都非常出色,我经常感觉被‘碾压’。”陈欣怡笑着说。2013级学生李磐对记者说:“在家乡学校时,自己成绩确实是好。但来到这里经受打击后,感觉性格也有了一些变化。慢慢从一个以前比较张扬的人,变成一个比较内敛的人。”陈旸坦承,不少学生入学见识身边有更多的“牛人”后,经历了“从云端到地面”的过程,“必须重新定位认识自己,重构的自信能够支撑他们一辈子。”少年班开展有多项心理辅导,帮助入学的孩子们调节情绪。就如少年班曾经走过的波折一样,这些学生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大部分人意气风发,但仍有人遭遇坎坷,最终要成大器,需要修炼的东西还有很多。在陈旸眼中,与其说他们有超出常人的智商,更不如说他们有超出常人的勤奋和努力。“一周学习60个小时对于少年班的孩子来说才是‘刚刚合格’”。记者走进少年班学院的一间宿舍,一名大二学生正在攻读英文原版的微积分教材,书架上堆满了学习资料。“身边人都太刻苦了,你学到晚上十点,别人又能学到十一点,你就只好再学到十二点,结果发现第二天早上六点人家就自习去了。”这名学生感叹道。其实,漫步在校园里,少年班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没什么区别:一样共同泡在图书馆学习,一样加入学校社团,一样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业余时,这些少年班大学生也喜欢看电影、看小说,喜欢跑步、踢球,也经常聚餐、聊八卦等。一个女同学喜欢一个爱练跆拳道的影视明星,她就报了跆拳道班刻苦训练,风雨无阻。“可千万不能说出去啊……”她小心翼翼地嘱咐记者。“孩子们业余生活很丰富,有的喜欢中国文学,对四书五经了解并不比中文系学生差多少;有的喜欢写诗,有的关心时事,有的喜欢玩魔术……”在少年班学院党总支书记尹民老师眼中,学院学生的多样性和优秀令人欣慰。少年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兰荣说,科大有70多个社团组织,其中10个社团的负责人是少年班学院学生。“这里有一流的教育理念。如果再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少年班。”王永说。王永的儿子王嘉骝高考全省第16名,放弃了就读其他的名校,选择了读少年班学院。在这里,这样的佳话还有不少:有父女档、兄妹档、姐弟档等多种组合。试验田:磨砺中前行,探索求新求变的创新教育实践,科大少年班之路越走越宽多年来,社会对少年班的质疑声始终不断,主要围绕在是否违背了人才规律,在拔苗助长?此外,少年班迄今还没有出现诺贝尔级的顶尖科学家,达不到人们的高期望值。历经39年风雨,中国科大少年班为何常青?办学之路为何越走越“宽”?少年班已经由当年几十人的一个班,发展成以“少年班”命名的每届约300人的学院,培养宗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最初培养顶尖科学家转为培养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教育学者看来,当年许多大学放弃办“少年班”的理由,除了少年班确实不适合扩大规模举办外,还需要倾注更多心血,甚至是教学成本,这也是不能维持长时间办学的原因之一。“培养特殊人才,需要耗费不同寻常的成本。在科大几乎是举全校之力来办少年班,但我们是从探索教育改革、创新培养人才的大尺度来着眼。”陈旸说。曾任中国科大校长的侯建国认为,少年班同学思维敏捷、兴趣广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可塑性大。为此,少年班是科大许多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首先,激发起这些孩子的兴趣,夯实根基,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科大选择的少年大学生,大多都有立志科学前沿研究的理想。按照拔尖科研人才需要的数理化等基本功要求,少年班学院先按照数学、物理专业水平的课程进行一年的基础通识教育;第二年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学科平台,进入各学院学习;第三年再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一开始学习特别难,什么都听不懂!”唐榕向记者描述起初听课时的茫然,尽管她也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少年班学习节奏非常紧张,多数人都保持早上6:30到晚上11:00的作息时间,并形成这样刻苦的宿舍文化、班级文化。杜江峰,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学生。他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经历过不顺,但感恩少年班的培养模式。“经过基础课强化训练后,大家适应能力很强,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从事不同学科的研究都得心应手。”这项“通识教育”也在全校推广:得益于良好的综合素质训练,中国科大毕业生在学科、行业之间转换游刃有余,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强适应能力和开拓能力。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先不分专业、再自由选择”就是科大少年班的首创。少年班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除了基础课集中授课外,其他课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修读。毕业时再分别授予数学、物理、生物等不同的专业学位。“我先试了无线电,上了电路分析,又去试了计算机,还是觉得不大对劲;后来又选了近代化学专业,但我更擅长物理,最终就选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当时14岁的卢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学家、科大教授。这种教育模式,赋予学生充分自主权,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少年班这些成功经验,之后便在全校推广,如今国内一些高校也复制这一模式,成为教育史上的创新之举。少年班格外注重书院式培养、专职化管理,师资、教学等都依托全校资源。学院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由精心挑选的近20位来自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业务水平高的老师组成。学院拥有18名老师的专职管理团队,负责和学生的日常沟通和管理。学院唯一开设的一门课叫“科学技术与工程导论课”,邀请所有院系的知名教授乃至院长来上课,讲解各学科的精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热情。一定程度上说,少年班就是一个“虚拟班级”,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课堂,即使课程相同课堂也可能不同,只有开展集体活动或是回到宿舍时才回到这个班级。“少年班的目的,不是选拔神童、培养神童,而是要给爱科学、有潜力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为中国教育做创新实践。”时任中科大校长的万立骏如此说。求实、求新、求变,一直是少年班教学主旨所在。少年班教学模式始终在不断探索调整,大约3至5年办学方式就有小的调整。少年班教育改革探索,既是一步步经验积累的产物,更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 大担当:自古英雄出少年,群星闪耀,精英人才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用优秀的资源培养精英人才,‘优秀’不意味着你有‘特权’,而是未来你应该有更大的责任和担当。”陈旸反复强调少年班教育的意义。多年来,少年班交出了一份群星闪耀的“精英谱”:1981级骆利群,38岁时出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正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82级卢征天,旅美时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现任中国科大教授;1984级杜江峰,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1987级庄小威,34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1996级尹希,未满32岁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打破华人记录;1998级陈宇翱,80后的中国科大教授,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约有十位少年班毕业生在清华、北大任教;……当然,由李政道等这些诺贝尔奖学者倡导成立的少年班,人们期望这里也能涌现诺贝尔级学者。不过,现在看来,首批毕业的少年班学生,年龄最大的才50多岁,正处于干事的年龄,现在论最高成就,还为时过早。“心存理想、仰望星空,回报社会,我们希望少年班的学生要有大担当,培养学术精英、社会精英,能成为未来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做社会文明的倡导者、时代进步的推动者,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陈旸表示。做事前,先做人。少年班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优秀毕业班学生志愿担任低年级班级的助理班主任,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我。学院还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国情……学成后,当报国。
这些年,少年班毕业学生已成为海归学术报国的先锋。根据2014年一项统计中,少年班毕业担任的教授中,目前在海外与国内的人数比例已经从2005年时的“3.31:1”缩小到“1.19:1”。该报告还预测:“5年内少年班教授在国内工作的人数比例将反超海外。”“毕业前和外界打交道时,才感受到‘少年班’沉甸甸的分量。”即将赴北大读研的陈欣怡告诉记者,这也要求自己,要开启一个有更高标准的未来。2013级的少年班学生陈楚白今年就要留学美国,但已决定学成后归国工作。他始终忘不了学校在我国“远望号”航天远洋测控船上举行的成人仪式。“这是宣誓,也更意味着有一天要用所学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等我归来,仍是少年。”陈楚白说。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郑娟_NQ0738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如何评价有些大学老师上课异常严格?
【偶尔会有这样的大学老师,给学生排座位表,必须按座位做,(相对点名更为严格)。经常性的找学生回答问题,以确保大家都在听课。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传授知识的欲望这么强烈吗?】
我的本科在国内一个985读的。MBA虽说也在国内一所名校,但老师基本都是国外名校拿到tenure的。原本我以为一个在职的MBA不会太tough,但我一上课就震惊于老师的认真。题上和后面回答中说的点名、小组讨论以及作业认真,虽说不是全部老师都这样,但确实有一些。而且有过之无不及。读完MBA之后,我的感觉就是一定会送孩子出国读书,因为老师和学生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教育,而认真的老师会让学生认真起来,认真的老师加上认真的学生会让教学内容完全不同。如果我的本科老师和我自己能那么认真,自己最精华的读书时间会更加物有所值。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后悔于曾经虚度光阴,部分原因是身边的师友没有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而懵懂少年出于叛逆、无知,错误的选择了对待人生的态度。如果认为大学的目标是及格,那你早晚会发现认真的及格和不认真的及格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如果你认为不用听课就可以学懂一门课程,要么是你没有真懂,要么是因为老师根本就没有认真的教。当然,不排除一些老师的教学技巧有问题,无法提升学生兴趣。但大学是你需要学习,不是老师需要教课。认真的听课会帮助你找到老师讲述的逻辑和重点。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一句话,大学里遇到这种老师,且行且珍惜。以下特技需要点赞方可观看:—————————————大学老师一枚,估计也是被题主嫌弃的老师。我理想中的大学是这样的,虽然很遥远,我愿意做好自己那一部分。PS:我个人是非常讨厌点名的,留不住心,为什么要留在教室里啊,如果可以,我只给那些想好好听课的讲好不好?!~*&#^##%^#$()(*))(*$#Sorry,情绪有些失控,这就回来! BTW,解释一下:点名这事儿通常都是学校的要求,这位老师安排固定座位,我猜是想节省点名的时间(8号位子空了,就是8号没来嘛!)其他的部分不评价,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就好,自求多福。不过,我更变态的是,我会在学期当中把学生记住,记住之后就不用逐个点名了,大大节省了课上的时间,谁没来,我扫一眼名单就知道,只确认一下谁没到就好了。我不是被设定成过目不忘的,每个学期150名学生左右,可能是老了记忆力不行了,通常我需要一个月才做得到,当然,你可以理解为吃饱了撑的,有这功夫,我为什么不去看电影呢?!有的时候为了找张PPT的配图,可能找会上一两个小时;有时为了把课讲得通俗易懂,可能会难产憋上几个小时;神经的我还开了微信公众平台,还专门搞了个微博话题;附上神经的第一课,前方预警,非逗比慎入--&(PPT下载链接,见文末)讲个PPT是这样的:点评个作业是这样的:改个简历是这样的:讲个流氓软件是这样的:讲个Excel是这样的:参加个微课比赛是这样的:准备微课比赛的全过程是这样的:为了让学生安心复习少想旁门左道,是这样的:对期末考试结果不满意的,是这样回复的:对那些好为人师的朋友是这样说的:此处省略1,000,000字……有这功夫,我为什么不去看看电影呢?!别问我为什么只知道看电影?!我只想静静!虽然时代变了,但是,任何时候,我都相信:认真工作是底线,虽然未必值得夸赞,但绝不应该换来嘲讽。特技即将结束,少年,可以点赞了。日更新上面的链接居然有人真的点进去看了,还关注了,还找我要下载链接,你们真有……品味!日更新把的Access第一课PPT下载链接奉上:日重磅重磅重磅更新教师/培训师必备工具包下载地址:思维导图: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向孔子保证,我真的不是来骗赞的。友情提示:先分享点赞再下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题主的提问,让我想到邹欣老师微博上一个有趣的比喻:邹欣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去北航和清华听过
老师的软件工程课程。印象颇深的是,他的课堂上,无论清华还是北航,前排都鲜有同学就坐,空出一大片。我和邹老师开玩笑,说他气场太强大,学生都不敢近身。邹老师说,学生主要害怕老师提问。邹老师的软件工程课程,有如下课程特点:但是,几年过去,北航一些接受过邹欣老师课堂上严格训练的学生,发来了这样的感受:=====================================================邹欣老师是谁?看,还有在邹欣老师和许多有志于高等教育改革,愿意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推动下,事情已经在慢慢发生变化。下面这几所学校的同学们很幸运,因为他们的老师敢为人先,率先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和指导他们:一、山东齐鲁工业大学老师博客:二、广州商学院教师博客:助教博客:三、石家庄铁道大学看看这些同学的博客:四、北航教师博客:从2014年到2015年,已经有10多所高校开始采用邹欣老师的作为教材,在教学中实践“做中学”的理念。预计2015年秋,会有更多高校的老师愿意像上面列出的4所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一样,开设技术博客,建立GitHub账号。题主和题主这样的同学,你们,落伍了吗?推荐:
上课拿学分,是一种契约关系,老师是甲方,你是乙方。甲方提供学分,乙方付出相应的劳动,包括上课,做作业,考试等等。甲方合理范围内的要求,乙方必须满足,才能最终获得甲方提供的学分。从这个角度上说,老师的要求只要是符合教学规定的,学生都应该遵守。至于合理不合理,每个人看法不一样。学生可以挑战的,是老师的规定是否公平。从题主的描述,我看不出老师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这里应该会有同学质疑,我付了学费,凭什么说我是乙方,明明学生是甲方。嗯。。。从老师的角度上,大家的学费跟老师没关系,你来上课,或者不来上课,老师的工资就在那里,不增啊不增!不过呢,如果你是每年花五六万美金,读那种liberal art school,你真是可以去投诉老师讲的不好,但你还是没法投诉老师要求你必须来上课这一点的。至于题主说的,“那也得考虑别人是不是真心想学你的课啊,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还搞这种填鸭式教育”,blabla,我很好奇,老师逼你选他的课了?课是不是你选的?就算这课是必修,那也是你选的这个专业啊。你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好不好!“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还讲什么真心不真心的,你上课,老师给你学分,公平交易,这才是成年人的世界啊,少年!==================吐槽与干货的分界线==================一门课要不要点名,我觉得是跟这门课的性质有关的,比如我上大学物理,这课程很客观,考试就能说明一切,你会就能答对,你不会就答不对,不存在模棱两可的地方。所以,学生来不来上课我是不care的,你有本事不来上课就考过,那也说明你懂了;你每天来上课积极发言但是考试题目做不出来,我还是没法让你过。所以我的课程给分一般是,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20%,期中40%,期末40%,平时成绩用来鼓励大家课堂发言好好听讲。如果某个学生觉得课程内容都会了,那就跟我说一声,他的期中期末各占50%,完全由考试决定。这个要求我第一节课就跟学生说好,每个人都有权选择一种评分标准,所以不存在公平性的问题。但是,有些课程可能考试并不是检验学生学懂与否的唯一标准,比如有的公共课的考试内容是以记忆为主,或者有些专业课要以小组工作来作为评价标准,那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不来上课的要求可能会比较高,因为来上课本身就体现了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的标准之一。除了课程本身的性质,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比如,同样的物理专业课,A老师的态度是要选拔出少数真正懂物理,愿意投身物理研究的学生;B老师的态度是普及知识,让多数学生了解基本的物理原理。那么,这两个老师可能教同一门课但是出题的难度完全不同。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两个老师的评价截然相反,有的认为A老师刁难学生,B老师比较善良;有的认为A老师讲的才有难度,B老师太水。但是,只要这两个老师对自己班级同学的标准是统一的,老师上课的态度是认真地,那么他们的教学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对目前排名第一答案的一点想法=================排名第一的老师的教学态度让人敬佩,大学确实需要更多认真负责的老师。但是,一门课挂一半人,更多的其实是老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上,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探讨:1. 考试难度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同样一门课,在清华考试和在211考试,难度就不能是一样的,否则或者清华的学生觉得太简单,或者211的学生觉得太难。我自己的看法是,考试难度应该跟作业难度结合,如果一个学生,所有的作业题目都会了,那么他应该能够考试及格。否则的话,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套东西,考试是另一套东西,这会让学生迷失复习的方向。2. 教学难度要考虑到新手的先前知识。老师作为专家,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已经形成了知识体系,容易觉得这些内容并不难。但对于第一次学这门课的学生,他在新内容和旧知识之间还没有建立起那么多联系,就会觉得难度很大。前面也有同学提到过,考试挂科了以后重修,发现是当时自己学的不认真,很多第一次没学懂的,第二次就很明白。这就是因为第二次学习的时候,你的先前知识增加了,第一次学习中没有建立起来的联系,第二次学习就建立起来了。3. 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答主在教学的时候,已经发现除了第一排的几个人,其他人都听不懂或者没在听。那么,答主有没有去了解一下,后排的同学他们是不认真学,还是确实学不懂。比如,可以准备一个章节的小测验,考一下上节课讲过的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哪些内容是重点,又让他们有所警醒,发现自己学习的不够。如果本着一个“你们现在不听课我也不管,考试时候让你好看”的态度,这并不是对学生负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上说,我们教的学生将来是要和其他学校的学生竞争的,出国也好,考研也好,国外大学和研究所并不会去看你的老师考的难还是考的简单,他看的是分数的绝对值。老师要做的是在班级内实现公平,让认真学习的分数高,不认真学习的分数低。班级整体分数压低,至少从学生的短期利益上,对选修了这门课程的学生是不利的。
作为一个高校老师,对你的遭遇表示司空见惯,确实有很多明明内容很水很过时但任课教师偏偏又特别“认真”的课存在。我当年上大学时就直接不去上课,因为对内容不感兴趣,不如去图书馆看有兴趣的书。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至少我没得抑郁症。当老师之后发现学校里原来有很多被厌学情绪困扰的学生,真的很可怜,因为他们太乖了,想逃又被内心羁绊。即便如此,我仍然不赞同你的口吻,你瞧不上他的授课方式可以不选他的课,也可以去找他当面沟通,或者用其他渠道解决,不去面对问题在背后吐槽一点用也没有。既然选择逃课就要担当得起挂科(一般不至于)或分数低的风险,如果想刷学分就尊重老师认真听课。这种既看不惯老师又要委屈自己来上课的学生,损失又岂止是宝贵的时间成本,还有对自己心智自由的伤害。值得么?一句话:用行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对,我们中国就是这样。老师认真上课了,就是装高尚,要强行传播知识;交警认真查违章,就是关你屁事,要不要闲的没事查我;领导上班不让你玩手机,就是资本家压榨你剩余劳动力;其他同学认真背单词,就是那个学霸又在装逼了。对,这是一个不应该坚守自己本职工作的社会。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我们上大学第一次见学长学姐和助班时候他们和我们说的一些话和暗中透漏出却没有明确说的一些话:
1·大学就是为了成绩,所以你们选课的时候要选那些给分高的老师,翘课什么的也正常,大学没有不翘课的,所以最好选不点到的老师。管理学原理的XXX老师上课就给大家做心理测试,不点名,最后画重点,平均分85+;货币银行学的XXX,不点到没有作业,只要你上去讲新闻都有95+;各种通论的XXX,不点到,上课就放电影,给分90+。。。
2·考试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现在谁都抄,抄了就能过,反正考试又那么水。你们就最后期末时候突击都能及格,平时不用太下功夫。说真的,我当时听到这些话,真的觉得,我去他们是傻X么?什么叫考试没有不抄的?什么叫大家都这样?什么叫不要选严格的老师的课?什么叫点到给分低都别选?什么tmd叫这都没有用?我QNMLGB。这就是一代一代代代相传的大学生生存实录,学长学姐传给我们,我们再传给学弟学妹,除了呵呵?可是我对这再看不顺眼,也没有任何能力改变现状,或者说我也没有必要去帮他们改变现状。我能做的就是当学弟学妹们来问我选哪些老师的课比较好,告诉他们我觉得真正有水平负责任值得你去上课能学到东西的老师,告诉他们考试不要作弊也不要在期末突击那么三天三夜60分万岁,更不要对那些什么学长学姐抱着盲目的崇拜甚至迷信。“学长学姐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把他们从上一届听到的话再添点油加点醋的转述给下一届。”我所说的这些,我相信在大部分大学基本人人都会听到那么几次。所以当我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些“戕害祖国花朵的胡言乱语”。也许他们自己说这些的时候也根本就没想过到底对还是不对,他们用自己学长学姐的身份把这些毫无营养的经历如数家珍却又不屑一顾的传播给刚刚入学的孩子们。跑题了,上面有点吐槽向。现在回到答主的问题。你高中三年日日夜夜刷了无数的题没完没了的熬夜,考上了大学。然后你开始抱怨,为什么老师点到?为什么老师要让人回答问题?他为什么要刷存在感?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他为什么要管我?是啊,他们为什么要管你啊!他们完全可以如你所愿花大把的上课时间放电影,甚至完全可以找自己的助教去代课,省下来这些时间写论文搞科研搞社科基金,职称工资步步高升人生之路走向巅峰!可是我tmd就是不想这样,我tmd给你们布置作业,我tmd点到,我tmd怕你们不来让你们按座位表坐,我tmd累死累活工资不多一分倒tmd被你们说上课烂给我考核最低?我tmd好生气!但我tmd能怎么办!于是有些老师就变了,说忘记初心可能有点矫情,因为我知道有的人初心就不是负责的教这些刚刚进入大学进入新的阶段的孩子们知识,教他们做人。人各有志无关对错。至于你说的刷存在感,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能在大学当老师的,存在感都是在各种核心期刊拿科研成果拨社科基金建省市国家项目里面,你一个小学生,有多大的面子给老师存在感?(存在感这个词好时髦,太提升比格,动不动就存在感存在感的。)我上不上课,工资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我好好上课,我的工资还是那么多;我太严厉,考核就在那里降降降;我随便上课,学生考核90+,还有大把精力写论文。好不好?滋润不?反正我霍霍的不是我家傻孩子。我爸妈都是大学老师,所以这个问题真的让我挺有感触。刚大一时候,对于有些点名的老师也有点反感。大一寒假放假回家跟爸妈在饭桌上唠嗑,我妈就说她们那群学生考试答案都一样,也不上课,也不写作业,就是一通抄。她管,孩子们就都挂了,她不管,心里过意不去。她说她觉得老师当的不成功,孩子们都不愿意上课,不愿意学习,现在连考试都不愿意突击两天,就是一个抄。然后我爸就说,他班上有个姑娘家里有钱,天天不去上课,寝室打游戏要么就整天整天不在学校不知道去哪儿玩。导员就想给处分或者开除,我爸没让。我当时问我爸:”她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人家不操心上学这事儿,她自己不学习自己都不想念书你还管她干啥。“我爸说:”就算她不学习不念书自己都放弃自己,我也不能给这孩子放弃了。离家离开父母出来上学,老师不管谁管。不是成年不成年的问题,我要是不管她就给她处分给她开除了,孩子跟家长也都无所谓,系里还得挺高兴,少了个拖就业率的。能这么干么?老师,教书育人,给她个处分好像她不在乎,实际上能一点不难受么?一个小姑娘家的。“哇,我瞬间觉得我爸特别高大。什么事,也就都求个无愧于良心就行了。--------------------不写了,这题答的我好想家。。。而且写的罗嗦还有点跑题,回过去一看还有点鸡汤?
夜魔Balana:
至今仍然记得当年的高数老师在开课前,盯着主楼墙上一大排长江学者的照片,那落寞的身影。他是讲高数课公认最认真的老师,容忍不了学生不爱学习,容忍不了学生迟到,因为他把自己的前程都给了学生。
有个学期因为选课随意还没有亲自试课,误选了一门综合选修——career assessment,老师James是个美国老头,第一次上课就用几个塑料箱子搬了特别厚一打教材,有多厚呢?张明楷老师的刑法书那么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几乎每一次上课,我们都会领到各种资料,里面的内容都是James亲自撰写的,虽然我对这门课并不上心还总翘课,但还是跟着老师做出了我的第一份简历,进行职业规划测试。 具体的学习内容我已经忘了,从这门课收获了多少也不好衡量,甚至一开始我不太喜欢James,因为他非常非常喜欢拖堂,每节课最少延迟20分钟下课,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反感的行为,所以连带着对拖堂的老师也不甚耐烦。但这样的不喜并不影响我对James的敬佩,他可以自己编写这样详细的教材,他故意的拖堂无非是想让学生多学一些,他的期末考会因为太过严谨而拖到晚上12点还在考试,他会在万圣节圣诞节穿上应景的节日着装把这种西方的节日文化带给学生。这样的老师,不管我是否认同他的授课方式,我都会对他保持起码的尊重。小时候写作文总把老师比作蜡烛,可能有些蜡烛烧起来会起烟,有些蜡烛香味不合心意,但是看到这样认真执着默默燃烧的蜡烛,再怎样顽劣的学生都会感动的罢……
Hannibal Lecter: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点名排位确实是自己负责教学最后的工具,但是,不是唯一的工具,最最有利的工具是自己的知识和魅力。作为一个大学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能遇到一个凡事较真的青椒,是一辈子的福气。我家里面很多长辈是老师,我也曾经是一名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分享我自己的经验和感想吧。也是纪念我异国他乡的启蒙恩师。1.我还是预科小屁孩时候的故事我是参加一个国家项目,在国外完成的本科学业的。由于项目是按照两国元首协议执行的,所以培养我们的国家倾尽了财力物力,调集全国资源,每天严格地执行着教学计划。按理说这种官方外交项目,是两国友谊的象征,有幸被选上的学生,当初都是各种挤破了头,只要被送出来,就是出国参观旅游一圈的,开除这个东西,仿佛就不在我们所预估的范围内。预科一年,每天从早上六点就要起床,洗漱,吃早餐,八点在操场集合举行晨会和升旗仪式,然后进入各班教室,上课到12点,午饭后,回寝室午休一会儿,下午2点上课到4点,晚上8点到10点晚自习。我们每个班10人,配一个生活老师,一个班主任,还有专门的语音师。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他们都会详细记录和打分,每月一次总结。表现得好的学生,大会上表扬,表现得不好的学生,老师教育。那时候,感觉老师们就像唐僧一样,嗡嗡嗡嗡嗡嗡嗡.....听到这里,你们是不是觉得很扯?大学了,还弄得跟小学生一样。然而,他们国家对他们自己的大学生,也是这样。而后来据我所知,这套教育系统,是沿用的欧美的教育系统,我们的系主任,是欧洲某名校攻读教学法和词汇学毕业的博士。后来到了欧洲,我才了解,在他们的教育体制下,不在乎你是不是神童,可以背诵圆周率一天,可以倒写滕王阁序,可以若干进制加减乘除口算。他们在乎的是参与度,态度与积极性。当我们到这个国家的时候,队伍里没有任何翻译,直接接受一门新的语言;我们的学校位于乡村,远离各种娱乐设施,每天除了学习,写作业,上上网,打打球,和餐厅的工作人员搭搭讪,就没有其他的消遣。可以说,我们这群人中,后来学出来,成功渡过语言关的人,就是在这一年里打下的基础。他们很多人也是因此掌握了一辈子求生的技能。我们十八九岁就离开家了,独自到很远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时间长了,无聊,枯燥,思乡,过了刚来的那股新鲜劲,有些同学就开始作了,厌学,旷课,专门和老师对着干......其实也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学会这门语言,才可能完成本科学业,就是叛逆,任性。当时有一个外籍生活老师,每天早上来叫大家起床,想起来也惭愧,老大不小的人了,赖床。而只有友好兄弟国家的老师,不厌其烦的一个寝室一个寝室,一张床一张床的叫。每天,那个老师都会充满激情的在走廊里大喊 BUENOS D?AS(早上好),然后不停的说,小伙子们,起来了啊,太阳都照到屁股了啊.......那时候,生活无聊,很多男孩子都是推塔,CS, 红警弄到很晚,所以早上没人叫,可以睡到12点。美梦被打搅,大家给那个老师取了个绰号,就叫 BUENOS D?AS。后来还有给取肛门。学生们堵门,在门上放脸盆,装死,说梦话,反正各种赖床。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个老师,不厌其烦的就这样叫了一学期。我出国的第一个春节,女朋友要和我闹分手,我很郁闷,在学校给我们搞完了春节晚会以后,就从生活老师那里骗来了教室钥匙,偷偷的溜进教室,打开电脑上网和她扯。(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预科的学校很小,在一个方圆百里都是种植园的乡村里,只有三栋楼房,一栋是宿舍,一栋是教学楼,一栋是食堂和仓库。教学楼的网好些,每个教室里都配置了插网线的电脑。而宿舍楼是十几个人共享一个路由器。)进入教室以后,我就把门锁了,打开空调跟里面准备上通宵。不曾想夜晚老师查房发现我人不在床上,于是满学校找我,后来他们排查到了教室,当时的负责生活的副校长,一个五十多水的白胡子白头发的老头儿,发现教室里有动静,就使劲拍门,喊我的名字。我当时特别反感,心想死老头你他妈的真讨厌,我就是不开门。过了一会儿,敲门声停止了。我想,终于走了,还是我TM厉害。结果,令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教室的一头是门,连着走廊,另一头是窗,连着一个很窄,大概半米来宽的放空调的平台,我们教室在三楼。老头当时徒手从楼梯间翻过护栏,又绕过一台台空调机箱,用脚踩着平台,一点点挪到我窗前,想用手掰开百叶窗看看教室里面的情况,他一只手勾着沾满石灰的窗台,一只手拍打窗户,嘴里大声呼喊我的名字。当时我想,大爷你赢了,我整不过你,开门投降。我本以为第二天要站到主席台上去被全校通告和批斗,没想到打开门以后,老头看见我,什么也没说,喊我回去睡觉,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其他生活老师给我说,这个老头给国家干了几十年,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他也远离自己的家人和子女,被国家委派来参加这个项目,和我们在一起吃,在一起住,每年只有一周多的假期,如果我们有个三长两短,他这一辈子辛辛苦苦的努力付出,也就算是被彻底否定了。后来有一次我进入老头的办公室,当时大概是一个小组活动,但是老头不在,我们在等待的时候我注意到墙壁上有一张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日程和活动安排,当我们每天操心饭好不好吃,中午吃啥,妹子跟我关系好坏的时候,他,以及其他老师们操心的是课怎么上,活动怎么安排,物资怎么调度,等等等等。左一是我预科的分管生活的校长,这是我保留的他的唯一一张照片。他穿着迷彩军裤,很可能以前是军人,上身只有一件很简单的T恤,平时没有重要的需要正装的活动,他也就是这么穿。这张照片是在一次学生的厨艺比赛上拍的,他用鸡蛋做了很多兔子。老头外表严肃,其实内心很萌。左一是我预科的分管生活的校长,这是我保留的他的唯一一张照片。他穿着迷彩军裤,很可能以前是军人,上身只有一件很简单的T恤,平时没有重要的需要正装的活动,他也就是这么穿。这张照片是在一次学生的厨艺比赛上拍的,他用鸡蛋做了很多兔子。老头外表严肃,其实内心很萌。自从我离开预科,进入大学,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后来项目结束,老师们也各自去了其他地方。或许,当我懂事,当我自立,当我有所成就,返回自己的第二故乡,想要去感谢和报答他的时候,我再也没有机会从茫茫人海里找到他。而更重要的是,他一辈子教过很多学生,即使当我找到他的时候,也许他已经不会记得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很大一部分老师就是这样的,把自己的爱和毕生的心血,付出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却从未想过真的有一天这些小孩能够给予什么实际的回报。预科的生活相当枯燥,躁动的青春无处安放,你们可能无法理解那种常年呆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有钱买不着东西,有时间和精力无处消耗,打个炮都找不到套套的无聊。在那种环境之下,再让你研究音位,音素,阴阳性,单复数,弹舌头,记五十多种动词变位,讲哥伦布四次航海发现,印第安人习惯风俗......估计谁都没有好的耐心和脾气。有些人,开始放弃了。但是,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学生,哪怕一个人考试的时候错9道题,对一道,老师都会说,你还是有闪光点的,然后给他耐心分析,安排集中补习,补考。曾经因为痢疾住院隔离,耽误了学业,出来刚刚赶上半期口语考试,我记得考题是描述我的学校,我这个人喜欢挑战困难,我以为说得越多越好,就把自己想说的都说了,结果人家是扣分制,按照你说的一段话中的错误来扣分。别的同学早就准备好稿子背好了,我跟那里自由发挥,结果考了个刚刚及格,还是校长在旁边,给个面子分。当时我是我么那一批学生的项目领队,我们班班长,给老师丢了脸,自己的脸也被丢尽,在旧班级就混不下去了。我跑去找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说自己想回家,说这个考试让人很憋屈,说自己怕捡不起来了。副校长把我带到他办公室外,坐在走廊上,当时,吹着晚风,沐着夕阳,他语重心长地给我说,小伙子,你还年轻,不要放弃,你没有看过海滨大道的夕阳吧?可美了,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美的风景之一,等你坚持下来,毕了业啊,就会搬到一个离首都,离海滨大道很近的地方,那里是个伊甸园,值得期待。真的,你要相信我!后来我转班了,开始埋头穷追,每天放了学,都呆在教室里,看书,写作业,上网,倒也不是因为我真的就有多好学,压力是一方面,教室里网速快,空调冷也是另一方面。那时候,我在我的电脑面前,老师在老师的电脑面前。老师是个老头子,喜欢女孩不喜欢男生,既然是半路转班跟的他,他和我感情是不深的,但却是我文化的启蒙恩师。我的老师,是个教书39年的大爷,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知道,在这个穷国家,他除了国家微薄的工资,几乎是身无分文,一般学校吃饭给我们配发的可乐和酸奶,他都会省下来,带回家给自己儿孙,一年四季里衣服裤子鞋,就那么几套,好多都用旧了,但是永远是干净整洁的,每次吃饭的时候,他会慢条斯理的摆好餐具和餐巾,优雅的拿起一块牛油果,用餐刀划开,然后用手抓起一小撮盐巴,均匀的撒上去,然后拿起一个小勺子舀起来送进嘴里,眯缝起眼睛享受。当时我有什么问题就问他,他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我至今还记得他给我讲解我们在城堡上看到的盾徽里有狮子,有城堡,城堡Castillo代表伊莎贝尔女王的家族,狮子León代表费尔南多国王的家族,两个家族合并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卡斯蒂利亚;烟草最早来自于印第安人;巧克力最早是拌着辣椒喝的,是祭祀活动里的一种兴奋剂......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任何知识都是神奇的,有美感的,只要你和它厮守,就会遇到一个绚丽的世界。这是我预科后半学期启蒙老师的照片,他叫Osmar。这是我预科后半学期启蒙老师的照片,他叫Osmar。后来我们预科毕业了,再也没有回到母校,再也没有机会再看到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人。但是每当想起来,总感觉很温暖,很歉疚。2.我读本科时的故事。本科阶段,我们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大概是三个系统,语言、文化、教育。语言包括了语言学、语法、交流、音位学、词汇学等。文化包括地理、西方艺术史、文学鉴赏、哲学导论、伊比利亚美洲历史文化、流行音乐、符号学等。教育包括了总教育学、教学法、西班牙语教学法等。此外还有体育、英语、信息技术实践、视频制作......这些课程一共有四十多门,要分四年完成。同样是每节课,每门课都要打分。每门课的老师都不同,各个都有自己的习惯。有的老师教书多年,有的老师是刚刚毕业的青椒,或者还没毕业,要混个实践经历,才争取来得这个项目。我们面对老师,想的是怎么顺利过科,老师面对我们,面对一个班的沉默的中国人,他们也多少有些发憷。还记得大一有门课是西方艺术史,教我们的老师是个很腼腆,很艺术,很瘦弱,有点女,甚至有点像GAY的飘逸哥。他说话很小声,甚至有点口吃,我们正在摸他的套路,结果他讲课的时候,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圆,我们就不BB了。他随便抬手画一条直线就是笔直的,跟素描里一样,画一个圆就是圆,椭圆就是椭圆,要多少度就是多少度。上这门课很辛苦,从古埃及,到后现代,从特里克岛的陶罐到莫奈的日出,我们被要求记住每一个时期,特征,代表作品,作家。NM古埃及画像为什么都是脚和头朝着一边,罗马的神庙地基为什么比希腊的高那么一截,大卫和黑大卫为什么一个阳刚一个阴柔......当时真的要崩溃了。不过还好,临考试了我负责和老师拉关系套考题,我那有特异功能的同桌负责背那些稀奇古怪的作品和作家名字,我同桌打了三年PSP,学习不行,但是有一个过人的天赋,就是那种特别长的又特别古怪的,类似于蟑螂啊,棺材啊,鳄鱼啊,霸王龙啊、美杜莎之筏啊一类的单词,他只要听一次就可以记住。考试是很刺激的,混过也就混过了,要说那时候要想认真钻研每一个学科,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天时间是有限的。我还算有点兴趣,其他的大多数同学,都是60分万岁。其余时间有忙着卖饭的,忙着倒腾雪茄的,忙着泡妞的,忙着旅游的,忙着在把海滩里的贝类和螃蟹捞起来吃完的。但是我们班的气氛还是很特殊的,可能是无聊,可能是有所追求,大家卯足了劲,还是都想去争取满分,优秀。其实那时候也不知道意义何在,就是觉得我比你高一分就是要高级一点。当然,国家也是有奖励的,比如优秀学生,每年春节可以被邀请到使馆去吃包子,HU大BOSS和XI 大大出访,要看望项目留学生,一般学生站街边摇旗子,优秀学生可以去机场接机,或者在接见大厅里作为留学生代表受到首长接见并且合影。奖励只是外在动力,内在动力还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我们有些老师,上课上着上着,就抱起一把吉他边弹边唱;有些老师,教的是马列主义,可是上课举例子的时候吐槽——人家社会结构都是金字塔,但比如说我们国家,还社会主义,明明是个倒金字塔,NM老师拿的钱还没有清洁工多,你说这合理不合理?我们听得瞠目结舌;我们的英语老师,上课特别和蔼,后来才知道,她18岁出去留学,在苏联读的政治学博士,懂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五门语言,先后去过十多个国家.....本科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当时没有什么其他的可以学,所以学这些就当娱乐,考试就当是打怪升级了。我们有时候也会想,学这些东西,还不如学开挖掘机,开挖掘机至少月入斗金,学西斯廷小堂顶子上画了几只天使几个神有个毛线用,还不是混个本本回家找工作,到时候该坐办公室坐办公室,该开奔驰开奔驰,该摆地摊还是摆地摊,该抠鼻屎的还是扣鼻屎。直到有一天,我们毕业了,那些没有继续学习,工作了的同学,被外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却用一个简单的?o,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可以搞定一单生意。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出来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更多了一种对某一专业领域的自信。而对于后来到了欧洲,继续选择深造的我来说,当我第一次爬上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和十二门徒一起俯瞰那独一无二的椭圆形广场,第一次站在万神殿下感慨卷拱结构的神奇、第一次抚摸梅蒂契宫的墙砖惊叹文艺复兴的辉煌、第一次穿过查理大桥、火药塔,第一次拜访罗卡角,第一次和恩里克王子一起畅想,第一次欣赏格尔尼卡、蒙娜丽莎的时候,我甚至后悔,自己当初不求甚解,没能够多记住老师的哪怕是一个单词,以至于有一天面对这个充满故事,充满精彩的世界,频频感觉缺氧。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人能说得清万一哪天梦想突然就实现了会怎样,没有人能说得清自己会不会有机会走出去体验外面的世界,而最大的遗憾就是,当你站在人类几千年智慧和文明的结晶面前,却因为无知麻木不仁,却因为浮浅和世俗体验不到那只有少数人才体验得到的文化带来的快感。3.我毕业后短暂的青椒岁月我读大学的那一阵,小语种是比较稀有的,海归小语种老师,也算是珍贵,以至于我大三的时候就被家乡一所外国语学院预定了,当时要不是因为我年轻气盛,幼稚天真,一口一个闹着要继续深造,学校原本要和我签的是一个长期合同,给的也是很好的待遇。在本科毕业和保研录取之间有一个空档,我经过了短暂而仓促的培训,站上了讲台。当时我跟北二外毕业,和我在同样一个国家外派过的的低年级听力组组长教授大二听力课程,在老员工,高年级教学组长的指导和评估下,按照上外陆经生教授的国家十一五计划教材独立开发大三的文化课。一共带五个班,大约一百来号学生。非重点大学的娃的特点是,目标方向感,基础和自觉性不如重点大学里面的学生,说实话这个社会上真心喜爱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差不多得了,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科学家。但是我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明显的感觉,自己面对的一帮小盆友,各个都不简单。我的大脑里的理想型是,自己是含着一个烟斗,夹着一个皮包,手捧一本巨著,在大家的注目中走上讲台的,就像电影印第安纳琼斯里面的小琼斯博士,或者是死亡诗社里面的老师,最不济,也是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老师吧。可是,从同事,到班干部,到学生,大家的言行有意无意的暗示我,差不多得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们是客户,是上帝,是衣食父母,你就是一打工仔,千万别任性。顿时我又想起了百变金刚里面星爷第一天去上班被挂在门上还露出个莲蓬头的场景。新老师必须听课。我第一次听听力组长的课的时候,感觉是很憋屈的,心想,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教法,就是教听力嘛,是个人就可以教,听个毛线课,浪费我的时间,还不晓得算不算工资。可是当我坐在不同教室后面认真观察了几节课以后发现,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我的组长是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女老师,个子小小的,放在学生堆里面几乎分辨不出来她是老师,但是每当她往讲台上一站,整个班级就安静了,她上课没人敢走神,没人有小动作,没人不认真完成作业。然而她下了课,又和同学说笑,打成一片,学生并不排斥他,甚至于后来学期结束,她要离校了,学生们争相去和她合影,完了回来特别得意的说,今天我给女神合影了,好高兴。当时我心里面吐槽,你们这帮兔崽子,我平时对你们那么好,你们都没说和我合影,后来我也一直在想,是什么魔力,让他把这群孩子管理得服服帖帖。大一的娃比较好管,毕竟地皮子还没有踩热,面对校纪校规还有少许敬畏,班干部体系健全而有权威,大三就不一样了,忙着实习的,补习的,找工作的,各个都有天大的理由,整个班要么潜规则一窝,要么散成渣渣。我第一次上课,教大三一班,学校有个习惯,牌号在前面的班大多是关系户,家里非富即贵。其实人家也就是来混个文凭,想学的毕业了海外名校镀金,不想学的毕业了家里早就安排好了出路,拿学生的话来说,最不济也是个银行。当然也有很多没活明白的,一天到晚浑浑噩噩,甘愿沦落为炮灰。这一天,班上应到30人,来了9个。我问,班长呢?班长没来,我问,学习委员呢?学习委员没来,最后科代表低着头举了个手,我当时粉笔都捏断了,心想好歹爷也和你们一样,独生子女,从小也是爹妈宠大,爷等于是伺候你们都还欠资格,耽误你们时间了是吧?当时我就想去找教务处说,这个课我不上了,让生活老师来上。但是转念又一想,台下坐着9个已经来了的同学,他们在等你教给他们知识。我当时想起郭德纲的一句话——要是只来一个观众还演不演呢?那一堂课我话筒都没有用,扯着嗓子,讲得很认真,把书上的要点,我流浪海外经历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讲那些他们绝对没有听说过的文化历史,奇风异俗,当时我从学生眼里看到了期待,我也对自己说,那些没来的,你们会后悔!学期中,公开课,作为新老师,我也被通知参加。主讲拉美文化导论。我是公开课前一天,收拾了东西本来准备回家,刚从车库里开出来,短信得到的通知,我心想NM,这时候通知我不是要我出洋相么。于是回到宿舍开始临时准备。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已经做过无数次课堂演示了,我告诉自己,镇定,你就当是一场大学里的课堂演示吧。当时我选讲拉美音乐,下载了阿根廷探戈,巴西桑巴,古巴萨尔萨,墨西哥玛利亚奇的视频,简单做了个PPT,第二天就去讲了。讲课一开始,放了个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Tange,放完以后,我问大家,看了什么感觉?学生可能是想到教室后面坐着领导,就小声嘀咕——性感,却不敢说出来,于是我鼓励他说,对的啊,你说得很好啊,这就是探戈的一大特色,因为探戈最早就发源于码头的酒吧和窑子,然而它最终却可以演化为一个民族的象征,这就是文化的魅力。然后就是放视频,听发言,引导,评价,给出总结特征的PPT,练习,总结。那一节公开课很快,很短,但是很成功,我明显感觉得到学生们很兴奋,明显感觉到他们受到了启发,参与了进来。当时在旁边旁听的低年级的班还有学生问他们的老师——明年我们上这门课还是这个老师教吗?那时候,第一次体会到做老师的成就感。后来我的课很少点名,我始终相信一点,制度约束是没有用的,与其逼他痛苦的忍受你,不如想一想如何吸引住他,让他愿意参与进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你是老师,你吃这碗饭。其实说来也挺可悲的,我们现在的教学,比起古代,比起民国,已经是注了水的,知识的厚度和管理得强度已经是打了折又打折,可是一些学生们却越发的不珍惜。其实,除了赶上整风或者某领导要收拾人,或者上面要下来检查,学校根本不看重老师的教学,因为这个教学质量,很难量化评估,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风格,有些学科,只要国家没有硬指标,例如考级,考证的,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老师评职称看的是研究成果,一天到晚有时间,考虑多发几个SCI或者SSCI,学生每年换了一拨又一拨,你呕心沥血教出来,最后都是给人家做了嫁妆,这年月过年过节能提拧着两把香蕉橙子来看你的爱徒简直比熊猫还珍贵,所以那些想在教学上多给学生讲一点的老师,通通都是给自己过不去,然而,既然吃了老师这晚饭,我们就有一份重重的责任,使命和良心。也许我们现在做的,对一百个人来说都是唐僧嗡嗡嗡,但是也许就启发到了一颗种子,当他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也就算是为社会做了自己业内的贡献。这种感觉,非但是站上讲台则不能明白的。我曾经以为做老师很轻松,可是我们要写教案,写总结,写评学,出考卷,改试卷。那一学期里,我每一个周末都是在家里蹲着,哪里都去不了。听力课比较简单,每周教研组商量着,一人准备几个样题,检查,整理,然后设计课程,报组长审核,交系上备案,自己再回家准备一下引言,过渡,总结环节就可以了。但是文化导论是个新课,我得自己先吃透一本新教材,然后再做出来自己的PPT,一节课,只是翻墙找图,就可以花掉几个下午。但是不找图吧,你给学生讲有些东西,他们一脸麻木和茫然。此外还要翻译很多资料,归纳很多重点。具体到一门课上,国家设计这个学科,这门课的大牛是不会来手把手辅导你一个小毛头青椒的,每次自己制课的时候,我都恨不得能够跑到北京或者上海去听学科带头人的课。当然我也可以得过且过,但是面对几十上百号人,如果任何一个人给你提问,你答不上来,或者答错了,就是打脸。这种事,对于刚刚站上讲台的我来说,是做不出来的。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一个人改三个班150多份卷子,还要制表,统计,登分,算优秀率和及格率,最后封存,打印结果,上交材料到教务处档案室。150多份不多,问题是你只有1天时间做完所有的工作......不过,这个比起其它很多行业来说,也算是很轻松了。我只是干了很短一段时间,而那些长期驻留学校的前辈们,可以说是就这样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教学,献给学生了。后来回想起自己的教学经历,觉得自己还是玩了小聪明的,有时候备课压力大,精力不足,就和学生课堂互动一下,搞个活动,有时候觉得内容枯燥,就改成竞技游戏,但是,其实这些都是小儿科。我也庆幸学校没有把大三阅读,精读,翻译这一类的课丢给我。如果是这样,我每天要像学生一样,一句话一句话,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准备课文。因为我对学生的宽松,大多数学生也是欢迎我的,我觉得作为老师,要知道教学相长和循循善诱的道理,我们毕竟没有办法去代替一个自己选择了深造之路的大学生来学习。甚至于有些时候,我们了解的知识和经验都不够深入和权威,需要和学生共同进步。我们确实不完美,但是我想,只要我们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坦诚了,学生是可以感受到一切的,你是在演戏做样子,还是真的为他们负责和着急,他们是能够体会的。我喜欢和学生们商量,喜欢取悦他们,学生们也很给我面子,我的工作很顺。但是,后来离开学校了,和一些老毕业生聊起,他们永远记得的,是那些肚子里有货,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言必信,行必果的老师,哪怕严厉,哪怕判不及格判惩罚,学生们对他的敬爱却是不掩饰的。我听力组的组长就是个例子。这让我认识到,老师,而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行业。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言一行,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学生都看在眼里,你的知识,经验,谈吐,更是无时无刻在他们心中描绘诠释一个叫做“老师”的印象。一个班,从你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没有HOLD住,从一学期开始之前没有HOLD住,那么这一学期就很难弄好了,不止是学生上课的心情像上坟,老师的心情也像上坟。老师带学生很像排长带兵,你自己打了鸡血一样雷厉风行血气方刚令行禁止身先士卒,这个队伍就会被你感染得嗷嗷叫。你如果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看家所长,常常带着队伍打败仗,那么大家在下头就画圈圈诅咒你。一个好老师,不是靠讨好学生来上课,而是靠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经验,你肚子里面有货,一开口学生就知道,你给学生信心,学生才可能对你有信心。你尊重知识,他们才会尊重知识。一个好老师,必须言必行,行必果,说出口的话,必须要经得起推敲,决不能咽回去。一般来讲出口就没有关于学还是不学,做还是不做的判断题,只有学这个还是学那个,今天交还是明天交的选择题。一个好老师,做一切事情都决不能拖泥带水,婆婆妈妈,有失公允。说实话,做到这几点,旁边的人看着都觉得这个老师很酷,不要说学生了。很多老师没本事,在班上跟学生玩宫斗,其实是学术,人际上全面没本事的表现。不过宫斗也是传统教学法的一部分,传统教学法把老师和学生搞成了一个对立面,要求老师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甚至是刚刚见面就通过一系列测评体系去给学生贴标签,然后把它们分为不同角色,三六九等,然后上手段。我觉得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NM老师不是福尔摩斯,对待的劳动对象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血有肉的大活人。很不幸我在中国从小到大遇到的所有老师,除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几乎所有的全都是这个套路。更可怕的是很多老师学到了前半段,却没有学到后半段。教学法的后半段是,一旦对学生进行了诊断以后,就要花心血去引导,激励,鞭策,实在是又像情侣又像妈,而且遇到的学生很可能有习惯不好,顽冥不化的,而且越是有天资,有个性的小孩越难调教。这一部分工作是很虐心的,很多老师在这一个阶段就变态了,开始宣泄暴力和仇恨。因为国内对一个老师的培养过程中,根本就没有真的落实过针对相关的心理学以及交流学技能的专业培养,而且落实了也是杯水车薪,并且而很多老师说不定也是被变态手段培养出来的。现在的学生,特别是90后,各个从小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拥有很好的条件,懂得多得很,看到那些还在用传统方法演戏作秀得老师,恶心在心里,私下里编上号的议论。全班都懂,老师自己还沉醉在自己那场戏里摇头晃尾巴,想起来大可悲。4.我在西方国家读研的经历可能是研究生阶段不一样,可能是西方国家教学法不一样,这里的老师非常自我,这里的课堂非常像茶馆,老师和学生经常展开论战。很多课都是启发性质的,老师只管你上课迟不迟到,出不出勤,考试及不及格,其他的一切都不爱管。反正他的一切都对,你爱听听,不爱听别选这课,反正学分不够不让毕业。问题是,他自己是吃很多大牛的专著吃透了的,我们面对什么列维?施特劳斯、瓦尔特?本雅明、乔治?拉可夫、马克思?韦伯、维克多?特纳、尤里?洛特曼、齐泽克等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人再监督你,帮你,你要自己从一片海洋里找材料,在一片荒野上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宝塔,亚历山大。这时候真的感觉姜还是老的辣,自己只不过是一只反复被大牛进行精神、智商、能力碾压的小臭虫。突然怀念起过去被人关心着的日子。在国外,学生根本不怕老师,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大多数老师就像同伴,和你讨论,启发你,尊重你,接受你的创造性思维,很少装模作样恶语相加,当然他也需要你的尊重。给我印象及其深刻的就是,读硕士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同学,不同意老师的理论,在课堂上和老师顶,老师年过七旬的人了,差点一口气没上来梗死,然后他更学生两个争辩了半节课,其实就是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谁都有道理。最后老师说,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理论,你要过我的科你就必须用它。学生说我不愿意用你的理论,因为你的理论有漏洞,说服不了我,为真理我宁死不屈,我等到你不教这们课了的时候再毕业就是了。后来这个姐第二年来重修了。也是醉了。骚年,好好珍惜你在课堂上的时光吧,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当老师一幼稚,他就在意你了,他在意你的一言一行,在意你对他的尊重,在意他是否对你负起了责任,其实他没有必要这样子。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就会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亦或是一辈子,不会再享受这种在意。没有任何人会再浪费丝毫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在意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没有任何人会再浪费一丝一毫时间去在意你头脑和心智是否有长进。大多数人会像灰尘一样,孤独,寂寞,当然也是自由的耗费完自己的一生。如果你,还有机会做学生,有条件读书,请珍惜你无忧无虑理直气壮获取知识的权力。请不要抱怨我的答案长,知乎的口号是,分享知识和经验。有些经验是需要像喝茶一样慢慢品,而不是快餐消费。
3.19下午更新:我不是在调侃,请认真看完。个别同学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禁止学生旷课的纪律规定感到不解或不适,对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而迷茫甚至痛苦,可以参考以下信息:国家为了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深造需求,设置了多种高等教育类型,除了统招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以外,考生还可选择参加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类型,在这些教育类型中,大多不对学生出勤有硬性要求,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完成学业后颁发正规的国家承认文凭,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按要求申请学位。除了各地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院校,不少国内一流的大学也都开设了自己的非学历教育课程,从而使该类学生同样可以享受一流的教育资源,随心所欲地安排学习。社会对非学历教育的认可度的确要低于学历教育,但这种现象一直在慢慢改观。况且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环境,使自己学到真正想学的东西,比一纸证书更加重要。其实至少我认为自考本科的学位证书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不下功夫是很难拿到文凭的,大家也都在慢慢了解这种教育形式,欧美大部分院校视中国的自考学位等同于全日制学位。我真的不是在调侃,真的感觉自己在全日制学制下学习很痛苦的学生,应该认真考虑转向以上教育方式,特别是自学考试。4年时间是你一半的青春,非常宝贵,选择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度过是对自己青春的负责!----------------------------------------------------------------------------------------------3.18凌晨更新:作为一名青椒,学生生涯刚刚结束不久,看着这些学生就像看着几年前的自己一样,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我在这里谴责了题主,得到了很多赞同,但那又能改变什么呢?不改变制度,谁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中国教育的特色是中学出奇严格,大学出奇宽松。高考制度强制剥夺了学生建立三观、成熟心智的黄金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思想上、行为上的强制束缚和高度压抑。这样的压抑结束后没有任何缓冲,立刻把学生放到几乎24*7无束缚的大学中,结果可想而知:心理、态度、行为上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是可以预见的。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杀人的,自杀的,打架斗殴的,堕胎的,卖淫的,沉迷游戏的,数不胜数。像题主这样自我中心不太懂尊重人的例子就算是很无害的了。另一方面,大学为什么那么宽松?为什么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成了常态?这又是制度的问题。国家要求学校出成果,学校逼着老师搞科研,一切奖励晋升几乎只看科研水平,教学就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已。这样的制度下,还能愿意在教学上投入精力的老师是可敬的,他们配得上学生的尊重。@极乐 老师的答案真的说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不知你们多久后才能明白,真正在乎学生的,只有老师。----------------------------------------------------------------------------------------------------------从你的描述中没看出你所诟病的老师做了什么老师不该做的事。反倒是你,老师要求严格,逃不了课了,就恶言相向,竟能把不想上课说得如此理所当然,上课不是你应当做的事吗?真是素质堪忧。给你几条忠告:1.大学是你自己要去上的,没有人逼你,若你认为自己不适合上学,或上课没用,那么退学手续并不复杂。2.本科以下的课程,老师没权力选学生,所以请相信你的老师并不是故意针对你。事实上我想如果他能选择,他一定不会选择你这样的学生。3.没有一门课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不点名是对你的信任,不计较是对你的仁慈,你抱怨老师时有没有问问你自己是如何对待老师的信任和仁慈的?记住这样的宽容是老师给你的,不是你天生应得的。4.你自己也说,都是成年人了,成年人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不按要求上课的后果就是4年白费无法毕业,你承担了吗?是很多老师对你的宽容才让你不用因为这些小错误去面对如此残酷的后果,你不知感恩没关系,竟然因为老师上课严格一点就出言攻击,好像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似的,老师要求你不逃课有错吗?老师上课提问有错吗?自称成年人,你好意思吗?中国大学中大量存在LZ这种学生的原因很多,不赘述。但这样的现实确实应该引起重视。接受高等教育,首先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心智,进入大学的人,最起码应当清楚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心智不成熟的人送去读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只会纵容他浪费掉4年可贵的光阴。---------------------------------------------------------------------------------------------------------------默默取消匿名,把赞同悉数收入囊中。。。。。。
进了社会,才的理解郭德纲相声里经常提到的票钱的段子。郭德纲经常提这个段子,你花钱来看相声,无论如何,相声演员要让你笑,让你觉得这个票钱花得值。在家里抱着500块钱笑出声,这病500块钱治不好。作为一名相声演员,哪怕爹死了,也要在台上立住了,逗观众笑。哪怕你心里再大的委屈,那是你的事,你不能让花了钱买票的观众觉得不值票钱,观众是花钱买乐子来的。我记得有个视频,是德云社去欧洲还是哪里演出,演出期间郭德纲弟子岳云鹏的父亲去世了,岳云鹏什么心情可想而知,但是他还是在台上和平时一样抖包袱,说段子。演出结束后憋不住了哭成了泪人。一个人有外遇,受伤的是他的老婆,和我无关。一个人,可以是个打老婆的人,打孩子的人,他危害的是他的家庭,对我一个外人也没有影响。一个人杀人,危害的是两个家庭,但对两个家庭以外的人没有影响。一个吸毒的人,危害的是自己和家庭,对我们外人也没影响。但是如果他是明星,会对社会上的年轻人、他的粉丝,会造成不良影响,这样就不行。从大的方面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医生,要有医德。作为一名艺人,要有艺德。作为一名老师,要有师德……你吸毒、你杀人、你外遇,损害的都是你以及你亲人的利息。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不好好教学生,给他们灌输不正确的价值观,你害的是一代人啊。就好像周星驰一样,不管传言说他人品多差,我们作为他的影迷,最在乎的是他的作品,其他那些和我们无关。作为一个有艺德的艺人,这样就够了,德艺双馨的是苍井空。别人想要诋毁他,首先要拿出比他还好的作品,否则其他免谈。题主,可能你说的这位老师是你的眼中钉,肉中刺,让你挂了科,扣了学分。但是作为一个有师德的老师,他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你应该尊敬他。
我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同学,老师要是认真点名,仔细盯学生学习,他们就会骂骂咧咧。平时碍于同学情面我也没发表过什么意见,我知道他们想要的是自由,他们觉得老师这样做没有意义,反而是让自己难受。但他们没有想过,使上课没有意义的正是他们自己。 或许有的同学会说像马克思这样的课有什么用呢,不如我自己学习。但我想说,每一个恪守自己本职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可以抱怨学校,抱怨体制,但不要用你的脏话侮辱可敬的老师。
好多回答跟题主说的都不是一个意思。你们说的是对待教授的内容本身认真,题主想说的是对出勤率认真或者强迫学生一直集中精力听他讲。对教学内容是否认真,我相信学生是有判断力的,即使是再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分辨出来你是照本宣科还是真的有干货。能把课程内容讲的透彻又吸引人的老师在学院里一定火,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出勤率,其他院系的都会慕名来蹭课。我想题主想问的是那种课上的不怎么样,但又特别在乎出勤率,甚至按座位点名这种,说真的,别去上他们的课,还不如自己看书呢。大学生可以有这样选择的自由,楼上那么多讲故事抒情又训斥题主的都省省吧,就怕你们这种好为人师的。
大学系主任钟成奎教授给我们上数学分析课,从来没有带过名单,谁没来一眼就能看到。我们系负担全校高数课,老师们授课任务很重。做到这一点,要凭心而发的责任感。复变函数课老师傅初黎教授,头发花白,每堂课认真点名,生病的时候,输完液带着手背上的胶布药棉来上课。基地班班主任李老师跟我们平常笑呵呵的,轮到他开随机过程,翻脸弄了套原文教材来,我们被虐的相当精彩。这三位老师都挂过我的科。我发自心底的从来没有怪过他们。他们和心慈手软放我们过关的老师一样被我挂念和感激。大学校园很可能是你最后一段有人宠溺的生活。将来你走近社会,考验你的是实打实的谋生能力,过不了关领导不会垂怜你,还有大把有能力有积极性的人值得这个机会,干不了活直接滚蛋就是。在人生最后一段不那么功利的生活里,遇到愿意守护师道尊严,尽自己职责的老师,将是你永远不会再遇到的关怀。哪怕最终你因为学业不好被开除,你也要知道,再不会有陌生人如此热切的希望你成长,希望能将知识传授给你。财富、基因、家庭背景,都是外人无法给你的,知识几乎是唯一可能由陌生人传播,并使你终生受益的东西。让你蒙混过关对老师没什么损失,真的,对于本科老师,认真严格是一种良心。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也没有人喜欢在政工思想课上刁难学生的老师。要是有人无限扩大我上面说的话,我不想去辩论。以我在学校时的学业,也没有资格教你们做人。只希望你像我一样人至中年的时候,没有为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间而后悔。
已删除么么哒,大概就是因为,老师想看看你们年轻的面庞吧
圭多达莱佐:
刚刚看到另外一个问题:“从学霸变学渣”和“从学渣变学霸”分别是什么感受?当时我就想到了我读硕士时候的一个叫兽。我出国前,我觉得自己音乐史知识无人能敌。事实上,在我周围比我知道得多的也确实想不起来有谁。但出国读硕士,第一学期开学时候的那个摸底考试,音乐史5个时期的四个section,我考挂了两个。于是我才知道我是有多渣。这就是”从学霸到学渣“的体会。然后读硕士的两年,上了那个叫兽的三门课,第一门课是bibliography, 跟她meeting的时候她直接说"We should admit that your English is not good.“ 还有一次我记得我发邮件问她作业要求中的"prose style"指的是什么,她直接回邮件把我骂了一顿,说你是研究生了,这个问题你应该自己去弄清楚,这是你的职责。第一门课拿了B+. 后面还选了两门她的音乐史的必修,第一门拿了A-, 第二门拿了A。这又是”从学渣到学霸“的体会。从刚开始听不懂她的要求,到最后在课堂上跟她谈笑风生,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确是进步了很多。要问她的课严到什么程度,要求高到什么程度,大概是这样的:大概每隔一周就有个quiz,然后期中和期末个有一个大的exam,另外,研究生还要交一篇质量很高的term paper,最低20页。我读硕士的时候有个童鞋,毕业后跟我来了同样的现在这个学校读博士。她选了这里传说中最严厉最变态的老师的历史课(那个老师以fail international student出名),结果上完了她说”跟玩儿似的,简直是高中生水平“。除此之外,很多之前那个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去了别的学校,收到的评价都是”音乐史水平非常扎实“。所以,我一直觉得能上她的课是一种幸运。也许题主提到的老师,只是严格,但教学水平并不出色。但是,总体说来,我觉得遇到一个严师,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跟我老板聊过这个问题,原因有二:首先,底下坐着的这群人里多数人将是你10年后的同行,如果不好好教,想想10年后只能跟一群二货交流就感觉忧伤。其次,这些人将来还要打着你学生的牌子出去坑蒙拐骗,姿势水平太低的话让同行耻笑。
我觉得上课异常严格没有任何意义,真的毫无意义,任何一个有能力的老师想要留住学生靠的不是异常严格,而是自己的讲课水平。同样要保证公平的结果靠的不是上课严格,而是考试的严格,严格的考试就是一种最好的督促,比点名什么的好多了。这是基于: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应该都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预料到各种后果。先说一种现象,我发现大学有很多老师,他们很负责,讲课备课也很认真,也从不磨洋工,但是讲课水平就是很差劲,虽然你能感觉到他很想将知识传授给你,他的人品完全符合为人师表行为师范,但是我不得不说,他的课讲的太差了。我本科读的是985学校,你不能说老师的水平差。很多科研很厉害的老师对知识的讲解还不如一个博士好呢。我们本科老师说以前的教授是分为教学组和科研组的,一个人教书好哪怕不科研也可以评上教授,后来就没有教学组和科研组之分了,教书的基本都是科研教授了。如果你只会教学而不科研,那么你肯定不会评上教授。而且校方说的好听,说是什么让搞科研的教书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新的观点,因为他们是在科研一线,其实说白了,大学里面类似大学物理啊,高数,线性代数啊等等这些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只需要教好基础的知识就可以。到了高年级进去实验室之后再应用也不迟。估计很多学校的领导不是不明白此事,只是想鼓励教授们搞科研而已,因为如果一个人只要教书好就可以不搞科研就可以评上教授那么不利于论文的发表,还有就是尤其大一时期,大家刚刚入学,很多ppt-reader能浇灭大家对大学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大家觉得大学的老师不过如此,很多学术大牛讲课也不过如此,心都凉了,很多人真的就是这样不想上课的,老师教的不好占很大原因。我觉得这是大学的竞争带来的,大学竞争的硬性指标就是各种论文各类的SCI,所以逼得老师们都搞科研不好好教书了,其实也不是不想,而是现在老师们竞争压力很大,指标太多,尤其是好的大学,感觉很多老师都没有时间来教书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的教学水平会越来越差。说的不客气点,这不怪老师,因为老师们都在比科研,而对于教学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想要教好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所以老师教的差真不能怪老师。好了,吐槽完了,不过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说的是大学不是高中,大学每个人的差别太大了,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同,而且大学有一些人有很好的基础,有的人高中就把高等数学学完了,你让人家再来听一遍可能在人家看来就是浪费时间啊!更有一些英语很厉害的,人家的托福都考了110了,大一你给人家讲怎么过四级是不是人家不来听也是正常的。所以非要强迫对方去听课是不对的。相反,我觉得一个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证同学们学会本门课的知识,所以应该在考试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这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而且考试的结果也会相对公平能够反映大家的真实水平。这样,那些考不过的肯定需要重修,哪些考过的不管人家来不来听课,最起码一定程度上表明对方是有资本不来听课的。那些划重点的,造成了考前突击的恶习,大家划重点就照这样来考,大家会几种相应的题型就可以了,那考过了真的没啥太大的意义,因为考试就是为了评价大家学习的水平。所以我觉得不妨将考试题目出的多一些,覆盖的知识面会比较全,这样能够更好的检验大家的水平。其实大学里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有的物理系的人家就希望以后当个码农,人家天天学编程,物理只希望能及格就可以了,这样人家可能也不会去上课,不过考试只要能考过这证明人家也是及格的毕业生。不要说什么考试不能反映什么,你要知道高考就是通过考试选拔的。再说了,如果以后人家不在这一行,这些知识基本没用太大用处,以后再这一行发展,这些知识迟早要补回来,没什么不公平的。本科看到太多人因为害怕老师点名而不敢做自己的事情了,结果两头都没弄好。我觉得最好的老师应该能兼顾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死守什么规则,只要按照原则来就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些自己讲课不好还点名的,我觉得真的就是不负责任,自己讲课烂,又还要要求别人来听,哎。无语了,大家会说为什么高中生要求大家都听课呢,我觉得主要是高中老师,尤其是很多重点高中的老师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讲课都很有一套,他们即便不备课,讲起来也是滔滔不绝,因为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他们知道他们只有教会学生让学生考高分才可以保证自己的地位,才可以评上什么高级教师什么的。大学的很多课根本没有固定的课本,每个老师的风格不同,同一本书可以讲得很难,也可以讲得很皮毛。这要靠老师的功底,也要考授课技巧,一些老师的授课技巧太差,有的老师更是口音重的伤不起,这样必然很多学生觉得老师的教授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还不如自己看书自学然后有问题问老师来得快,那么你强迫人家来听课不是没天理么!再说了,很多同学去就是奔着点名去的,就在那边睡觉或者玩手机,老师点名了就应一声,然后整堂课没听啥东西,一直玩手机还影响旁边的人。有这功夫干点啥不好呢?所以我认为老师们不必强求学生来听课。如果老师讲课很好的话,想学知识的自然会来听得。很多人就会反驳我说这是如何如何的,不过我现在可以给你说说,确实几乎任何课程如果讲的好,都是可以吸引人的。量子力学难吧!本科量子力学的老师的课大家是最愿意听的,为啥有趣啊!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家觉得很枯燥的。我本科蹭过的比较好的课程之一就是这节课,因为这个老师讲的太好,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讲了很多政策,书本上的知识讲的也很有逻辑,我觉得如果都这么教马哲,大家怎么会浪费时间在马哲课上干别的呢?所以我觉得老师如果想吸引学生,真的提高讲课水平。哪怕你讲的不有趣,但是逻辑清晰,能很清晰地呈现知识的脉络,大部分人都可以听明白就可以了。你做一个ppt-reader。大家直接看书就可以了,谁会上课呢?至于题主说的他们这个老师,要求给每个人排座位,还每次都点名,我觉得就是俩字:有病,这种老师不是真的位同学好,而是控制欲太严重。好的老师不会每节课点名的,因为太耗时间了。而且大家都这么大了,何必当做小学生还排座位呢!无语了
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句话:靠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就像企图用身体留住男人的女人。
好吧,我提一下反对的意见。很多人的看法都有些偏颇,问题在哪呢?因为你们没有界定好“认真”的涵义。大学老师上课异常“认真”究竟好不好,这个得分情况来看。如果“认真”指得是:老师重视自己的课业内容,并且努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行为,这个当然是好事。我们应该欣赏这种“认真”,并且支持老师“认真”上他的课。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来学习的大学生,都不会拒绝这种“认真”的老师。如果“认真”指的是:老师很重视学生有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服从他的意志上,并且“认真”地用自己的权威来惩罚学生。我想,这种“认真”并不是一名大学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在现实中,大多数不被大学生尊重的老师,都是这种“认真”的老师。所以说,老师“认真”好不好,需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些观点认为,大学也与中学相比过于“宽松”,他们更希望恢复中学填鸭式的教育。其实,国内中学的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目的的训练工具,并不切合教育的原意。而大学之所以不同,正是在这个“宽松”上。我们之所以上大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获得一个宽阔而自由的个体发展空间,人生中很难再有这样一个拓展自己的时期。大学所需要的是提供肥沃的土壤,每个学生是不同智慧的种子,有的也许将来长成参天大树,有的长成非常漂亮的花,有的长成路边的小草,但是他们都能够茁壮地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曾说过: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大学生知识,它的本意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完全的人、比较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教育尚任重道远。
给很多答案点了没有帮助,这是真没考虑过培养计划内的课但是其实已经完全掌握这种情况。反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把蝙蝠赶出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