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孩子有些口吃做出正确而又好的决定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法则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7-12-04 08:37
美国人教育孩子“四注重”
  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走进美国人家、令人感到轻松、愉快,充满童趣。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墙上和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亲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就是父母亲也绝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爸妈,象伙伴似的直呼长辈名字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大人丝毫也不会感到尴尬或认为非礼。
  在美国的家庭,就是大人跟孩子谈话时也永远是蹲下来,他们认为孩子虽然小,但也是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矮一些,所以应该蹲下来跟他们说话。同孩子脸对脸互看着说话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美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充分提供孩子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一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子或乱划,在我们国家大人定会坚决反对。而在美国父母们看了会笑嘻嘻的,高兴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到美国的饭店吃饭,带着孩子的顾客进门,服务员会马上送上一张高高的椅子,前面有一方桌板,两旁有挡板与背相连,吃饭时家长把食品挟到方板上,由小儿自己动手抓来吃。在家庭中也有这样的桌子,孩子7-8个月就坐着自己抓着吃。
  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父母只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的年龄上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潜意识。
  美国人认为孩子应该自立,很早就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因此,美国社会上的一个清洁工人,一个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的小学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发表于:07-12-04 08:40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启示
朋友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小学门口,正赶上小学生放学往外走。有一个男孩,看见妈妈来接他,立即跑过来。可他在人群中这么一跑,很容易撞倒其他人,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男孩子的妈妈马上摆摆手,告诉他不要跑。孩子来到妈妈跟前,妈妈两手虚推,示意孩子退到刚才起跑的地方:“大步走,大步走回来。”妈妈强调着。男孩照妈妈说的重新做了一遍,母子二人才有说有笑地上路回家。正因为母亲在一举一动中心平气和地向孩子传授礼仪,大多数美国儿童显得又活泼又有礼貌。
  朋友还介绍过这么一件事,一个两岁多的美国孩子用钥匙开门,可他怎么也找不到插孔。他的母亲带着微笑看他开门,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试验,孩子终于打开了门。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居然还流行吃“忆苦饭”,其宗旨据说是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马里兰州的温顿小学校为全体学生组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要饭”课。按规定,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大多数学生则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
  我们的母亲们、我们的长辈们又会如何处置呢?我想,当然不排除有聪明的母亲和师长会这样去做,但这种百分率怎么估计也不会太高。对一些学校来说,现在除了升学率,还是升学率,有谁今天还去组织学生吃忆苦饭,很有可能会被人误认为是大脑不正常。至于一些家长就更舍不得让孩子们去吃什么忆苦饭,他们给孩子的是没完没了的营养品。
  当然我并不是说外国的东西总是好的,但美国家庭对于幼儿教育这一点来说,确实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人生,实际上是一门处世学,从小培养了良好的素质,才算是打好了扎实的成材基础。&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发表于:07-12-04 08:44
美国家庭教育习惯培养“条例”
&&&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夜宿,无父母陪护。
  2、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
  3、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4、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5、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理。
  6、让孩子在看到本国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曲奏响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7、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
  8、没有午睡的习惯。
  9、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10、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来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
  11、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对自己“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一起进公园或歌舞厅买票,还是入餐馆买饭,一切费用都是“AA制”。
  12、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做的最糟糕的事,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真正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努力。
  13、资本家如果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争气、不成材,他们宁肯花钱去雇用一个有才干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资本家死后,子女“吃”遗产有规定期限,但要付出很高的遗产税,而且这些“剪息票”的寄生虫,权力和地位是继承不到的。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发表于:07-12-04 08:49
你能与孩子交流吗 ?--家庭教育
午夜的钟声已经响过,时间已经很晚了。一位父亲让与他一起看电视的孩子去睡觉。听到父亲的话,孩子却没有丝毫去睡觉的意思,仍无动于衷的坐在电视机前。催了几次后,父亲的语气开始变的严厉。这时孩子说话了:“人和人是平等的,我与你同看电视,你让我去睡觉,你为什么不去睡啊?”父亲无言以对。
  要想与孩子融洽的相处、平等的交流,作为成人,我们必须放下头脑中存在的“严重的长幼观念”,在孩子犯错时,千万不要把道理强加给他,更不可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去承认错误。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语言对孩子的不良刺激,允许孩子表明自己的看法,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若是我们一味坚守长幼观念,坚持以为父母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大脑想的是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自己的长辈尊严,如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而丝毫不去考虑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不给孩子任何反驳的权利,那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孩子以为父母的训话就是“圣旨”,不可违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任何的自主权,天天遵命行事,性格变的孤僻,胆小怕事,遇事没主见,而我们原本善意的规劝,也因这种陈旧的观念而变成强制命令,致使我们和孩子之间也因此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隔阂------代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正领着孩子在田野走着,突然孩子挣脱妈妈的手,蹲到一株小花前,说了许多悄悄话。妈妈奇怪的问:“为什么要蹲下去啊?”孩子回答:“我站着,它听不见呀!”。在孩子们眼里,只有当他们平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心灵的交流。我们与孩子之间就是缺少这种“平行”,所以平等交流变的可望而不可即,而关系和谐也成了一句空话。
  怎样才是平等交流呢?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袒护有加,呵护有余,“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孩子要月亮不给摘星星,那是溺爱,显然更是不可取的。面对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地位,应试着去与孩子交朋友,因为朋友之间才是真正的平等的。英国蒙特梭利说过:“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要让他自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应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因而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民主权利上,不妨把孩子当作成人。我们在与孩子交流时,应该时刻告戒自己:
  第一、蹲下身子,多一些支持,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些事情做不好是可以原谅的,孩子的能力还不够。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是不可稍有差错,就狠狠批评的,因为那样的话,时间一长,他就会变的极度自卑,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会失去对生活甚至对生命的自信一旦面对困难,就因后怕而力不从心,什么事都会推给别人。缺乏尝试,今后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更加追不上知识发展的步伐。
  第二、给孩子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凡事先让孩子自己拿主义,我们给出多种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即使他们注定不会成功,也决不可强行插手,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的经历会给孩子以刻骨铭心的启迪,会帮助他积累生活的经验,从而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行为提供改进的的依据,进而作出明智的选择。古希腊普罗塔戈在3000多年前曾写到: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一句话,孩子自己能干的事,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第三、对孩子需要作到“言传身教”。十年树林,百年树人,教育是大事,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作出牺牲,以身示教。为人处世要严谨,一丝不苟,“言必行,行必果”。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发表于:07-12-06 11:15
&&[第3版 12-06 11:15]
美国人 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
&&&&&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发表于:07-12-06 11:20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投资
8岁“当家”终身受益
理财方面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新泽西银行的创始人法尔瓦诺在他的独子8岁时,就教他如何管理自己的大学教育基金。当孩子15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但幸运的是,“父亲教给我很多规律与法则。”小法尔瓦诺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独立处理家族的财务事宜。
自主决定投资组合
许多人向富人建议,不要让孩子们知道将要继承的财产数额。乔布夫妇却不这样想。“我们的两个孩子都知道他们各自有一个信托基金。”乔布鼓励孩子们参与市场投资,女儿16岁时就从父母那里得到4000美元用于投资。父母为她介绍了一个可信赖的投资顾问,但将投资决定权交给女儿。她现在已经有一笔大多数成年人都求之不得的证券投资组合了。
割草赚钱买股票
帕特里克.朗的大儿子瑞安要求在他12岁生日时得到一台割草机作为生日礼物,他妻子明智地给他买了一台。到那年夏末,他已靠替人割草赚了400美元。帕特里克.朗建议他用这些钱做点投资,于是他决定购买耐克公司的股票,并因此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报纸的财经版内容。很幸运,他购买耐克股票的时机把握得不错,赚了些钱。当瑞安9岁的弟弟看见哥哥在10天内赚了80美元后,也做起了股票买卖。
吃麦当劳以致用
住在纽约的劳拉.舒尔茨说,13岁的儿子最喜欢的餐厅是麦当劳,并对它始终如一。他7岁那年,我开始送他第一股麦当劳股票,以后逐年增加。每次麦当劳公司的年报寄至时,他都会仔细阅读;每次去附近的麦当劳用餐时,他都要认真考察一番。这些股票不像过完节就扔掉的玩具,从中得到的经验将伴随他一生。
上网学拍卖课
利用互联网给孩子一些投资的意识,是盖瑞.古川的想法。不久前,盖瑞收到了很多皮卡丘(动画片的主角)粘贴卡片,因为他持有卡片制造商的股票。于是,他一本正经地告诉两个女儿:“皮卡丘卡片现在卖得可火了,这个消息千真万确。”9岁的爱丽斯和7岁的凯莉脱口而出:“爸爸,那我们把它都卖了吧。”此后的几个月里,两个孩子在网站上拍卖了这些卡片,一路竞价到2000美元才脱手,给她们自己上了一堂最好的经济课。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发表于:07-12-06 11:22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发表于:07-12-06 11:28
&&[第2版 12-06 11:28]
美国人的性教育方法
6年前,一位华人妈妈带着刚满9岁的儿子斌斌移民到美国纽约。纽约是一座特别充满性色彩的城市。不用说曼哈顿四十二街有臭名昭著的红灯区,就是每天上学要经过的那些性用品商店就足以让这位母亲担心:橱窗里的展示一览无余,赤裸裸的男女亲昵画面令成年人都脸红心跳。那么在美国长大的彬彬在性方面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
教学生认识自己
一天儿子放学回家,母亲照例把浴缸里放满水,准备带儿子洗澡。不料他却一反常态地说:“妈妈,我再不要你帮我洗澡了!”“为什么?”母亲笑着问。“因为我是男孩,生理老师说,我的X不能随便让妈妈看!”母亲又好气又好笑:“斌斌,你还小,妈妈替你洗澡是很正常的。”我一边安抚儿子一边脱他的短裤。没想到儿子推开母亲大声嚷道:“别碰我,我有自己的隐私!”。
当晚,母亲小心翼翼地问儿子老师在生理课上还讲了些什么。斌斌的回答让她大吃一惊。原来,斌斌的老师让他们看了男女裸体图片,让孩子们知道男人和女人生理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生殖器。儿子盯着母亲又大大方方地说:“老师讲了,男生的X和女生的X都属于自己的隐私,除了医生,不能让其它人窥看或触摸。”
儿子讲这些话时丝毫没有害羞的样子。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儿子不仅知道人体发育、性成熟和女人怀孕分娩等生理知识,不到10岁的他居然还能展开话题谈及生命的可贵和男女友爱的重要性。
性教育从中学开始 直面+引导
一天,斌斌带回了一份学校给家长的通知,说周末学校有一堂性知识教育课,内容包括避孕和预防性病。通知上注明,如果家长不同意孩子听课,必须在回执上签名,将来孩子如果发生了堕胎、艾滋病等,家长不可指责学校教育不力。通知末尾说欢迎家长到校旁听性教育课。早就想到儿子学校“侦察”情况的母亲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原以为性知识教育课的气氛会严肃而拘谨,结果并非如此。上课开始,那位漂亮的年轻女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SEX”,然后她面带微笑地问大家:“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性’这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真的,母亲没料到老师会对涉世不深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个满头卷发的男生第一个发言:“‘性’让我想到了遗精。”立刻就有人笑出声来。一个略带羞涩的女生轻声说:“‘性’让我想到了怀孕。”好些同学都在窃笑。一个黑头发的亚裔男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性’让我联想到做爱!”教室里马上骚动起来,好多女生的脸都红了。孩子们继续无所顾忌地发言,他们的想象力是那样丰富,年轻女教师不停地在黑板上写着:“做爱、姿式、流产、接吻、性感.”一些平时大人都觉得难以出口的词被孩子们说出来,完全没有羞涩和龌龊的意味。
教室安静下来后,女教师看了看满满一黑板的词汇,皱着眉头说:“你们说了这么多,唯独漏掉了一个与‘性’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东西.”孩子们窃窃私语地猜测起来。这时,女教师转过身,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LOVE”!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爱情!”女教师的声音充满感情。“‘爱情’是两性之间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缺少爱情的‘性’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人们在大谈性感、快感时,却忽视了‘性’是要以‘爱’为前提的。生活中的早孕、堕胎、性病等,往往是由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导致的.”
女教师的话极富感染力,刚才还嬉皮笑脸的孩子都变得庄重起来。接下来,女教师告诉孩子们,性爱没有下流之说,也没有罪恶性,它是自然的、美妙的,但中学生过早涉足性生活对身体和学习都不利。最后,女教师播放了一张介绍避孕方式的盘片,孩子们看得格外认真,那种专注的神情就像在看一幅数学三维图。
********************************************************************************************
美国人的性教育观点
一、永远不要正式“谈性”
  郑重其事地谈性注定是要失败的。应该找机会多谈谈跟性有关的问题。电视节目、电影、报纸上的新闻、杂志上的文章,每天找上几十件跟性有关的问题并不困难。
  皮尔萨提醒说,实施“机会教育”,重要的是一针见血,而不是长篇大论的演讲。
  二、性教育不一定是同一性别的事情
  孩子有了性的疑惑,如果是男孩,做妈妈的会说:“去跟你爸爸谈谈。”这种老套的观念完全没有必要。只要父母对性有正确的认识,母亲可以跟儿子谈,父亲也可以跟女儿谈。事实上,父母双方在一起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在讨论性和爱的时候,父母双亲是爱和被爱的最亲近的典范。
  三、性和爱的教育首先应该强调的是“能做什么”
  不要老是在孩子面前强调“不能做什么”。父母开出一张在性行为方面不能做什么的清单,孩子反倒产生“听上去很有趣味,我为什么不去试一试”的感觉。在你说出能做的事情(如握手、或拥抱与亲吻)时,必须同时说出下列两种不能做的事情:“结婚以前不能性交”和“永远不能伤害另一个人”。
  四、父母双亲同时施教
  性和爱的教育最大的危险是父母双亲在性道德和性思想方面产生分歧。要知道,孩子往往是最善于利用父母不同意见的“专家”。他们总是有办法为想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取得父亲或母亲的支持。如果夫妻两人的意见不一致,就很难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五、性和爱的教育不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教育
  不要指望进行一次性教育就能使孩子终身免疫,正如一再地要孩子自己整理房间并不能使孩子的房间保持整洁,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在父母不断的“唠叨”中,孩子们至少会懂得:父母双亲重视整洁。同样,他们也能从重复的性教育中了解父母所重视的事情。
  “避孕套是什么东西?”“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对于孩子提出的这些性问题,中国的父母大都羞于启齿,而美国的父母怎样回答呢?近日,在中国红十字总会主办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及突发事件的心理乾预国际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美国的几位公共健康专家。
  本文受访专家:帕特丽夏.芳德巴克.维尔―――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部长特别助理。戴安娜.莱特福―――美国司法部国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医生家庭资源中心总裁。安吉拉.诺丽丝.格里费思―――美国公共健康政策专家。李黄绣娟―――美国加州公共健康部母婴护理培训系统监督官员。
  性教育 从小开始循序渐进
  美国公共健康政策专家安吉拉的女儿问她:“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她回答:“女孩长大以后,会嫁给爱她的男人,这个男人给她一颗爱的种子,进入她的身体里,会和她自身的另一颗爱的种子结合。结合的种子,在营养的滋养下,逐渐长成为一个胎儿,就是妈妈肚子里的孩子。”
  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问美国国家医生家庭资源中心总裁戴安娜:“为什么看见漂亮女孩子有时会勃起?”戴安娜告诉他:“男孩子成熟后,大脑容易受到视觉影响,感受到性刺激。如果看见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女孩时,会感到‘兴奋’。这是性刺激下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因为男孩子容易受色情片的影响而色情上瘾,不但不健康,还会影响生活和人际关系,所以,你最好避免观看色情片。”
  安吉拉对记者解释,父母和孩子谈性的问题时,应从小开始,一定要注意他们身体发育到了什么程度,话题要适可而止,不能一下子把什么都告诉他们,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了解性方面的知识,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性教育方式。
  戴安娜认为,父母应该注意倾听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并询问他一些有关学校、朋友和日常活动的琐事,这样,孩子才愿意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难以启齿的性问题。
  性知识: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公共健康政策专家安吉拉告诉记者:“在我女儿10岁马上要来月经时,我就告诉她,你要来月经了、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心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一旦在内裤上发现白色的分泌物,你不要害怕,也不要紧张,说明月经期要开始了,这是每个女人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这样,让女儿在精神上有所准备,来月经时就知道怎么去处理了。”
  美国加州公共健康部母婴护理培训系统监督官员李黄绣娟介绍,美国的家里都备有一些让孩子容易读懂的、有关性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父母通常会拿一本有图片的书,和孩子一起看,边看边讲,一般是父亲跟儿子谈,母亲跟女儿谈。像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女儿:“我经历了女人身体变化的每一个过程,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你会遇到哪些问题,到时应该怎么办?你什么时候来月经、为什么会怀孕,这期间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与孩子面对面地阅读与交流的教育效果很好。李黄绣娟提醒中国的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对性知识的讲解,父母是最有权威的导师。当孩子问一些性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诚实、自然、简明。这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任感,从而更相信从父母那里获取的性知识。而孩子看到父母对他提出的所有问题,都采取自然的态度,那么,他就可以完全放松地把想知道的问题都告诉父母。父母即使不赞同孩子的某些观点,也应考虑孩子的好奇心,不要盲目地训斥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疑问。
  性问题:相互信任充分沟通
  美国公共健康政策专家安吉拉的儿子,从小在外公外婆家长大,他5岁时问她:“我为什么不能每天晚上睡在外公外婆的房间里?”她就通过这个机会告诉儿子:“那是因为他们要做一些隐私的事情,这种事情只有大人之间才能做,小孩子是不应该看到的。”安吉拉对记者说:“如果我当时对儿子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别问了!这是大人的事!’那孩子就会觉得我不关心他,以后就不再信任我,不会向我提出他想知道的任何问题。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绝对不能被破坏。”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愿意从父母那里得到这些性知识,他们认为这是父母关心、信任他们的体现。如果父母采取封闭的态度,或没有心理准备,拒绝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能从互联网、书籍或其他途径来获得想要知道的知识,很可能会受到误导,陷入危险的情况中。
  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部长特别助理帕特丽夏介绍,美国的父母会经常告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性不仅仅是涉及到你的身体,还会影响到你整个人生。如果两人真正拥有爱,并不意味双方要发生性关系。因为你们还没有准备好去承担性问题及随之而来的感情和身体的责任,除非到了一定的年龄去结婚。孩子了解到与性相关的知识后,当真正面临性问题时,就会用比较理性、正确的态度去对待。
  美国青春期性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时值西方国家兴起“性自由”、“性解放”运动。当时,被公认的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目标有:减少性病,减少私生子和性适应不良行为,培养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异性,与异性建立高尚关系的态度和能力等。
  近年来,美国社会各界均赞成在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但部分人士在对具体目标、任务的认识上存在差别。一派以美国性信息与性教育委员会(SIECUS)为代表,提出“安全性行为”综合性教育目标,他们主张学校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应主要教会学生使用避孕套,使学生在进行性行为时,减低对健康的伤害。
  另一派以美国性健康医学研究所(MISH)为代表,他们提出性和品德教育目标,提倡以品德为基础的“禁欲方式”的性教育,即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应主要进行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找到准备与之生活一辈子的人,结婚时再发生性关系。目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新娘化妆】--安平,安瓶,定妆水
【新娘头纱/头饰】
【化妆品/化妆用具】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海报】
【用您自己的照片定制窗帘】
【版画制作】
【相框,相架】
【婚礼跟拍,新娘跟妆】
发表于:09-04-20 05:22
被 臭泡 删除于: 05:24:06
发表于:09-04-20 05:25
美国:教孩子做家务
.每周一次贴出孩子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
  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
  .轮流干某些活儿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最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等做完后,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这可促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同时,也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吩咐他们做家务。作为父母,应该使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
  .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
  称赞是适于孩子的一种鼓励方式。父母还要经常告诉孩子,对他们的帮助多么感激。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大部分美国孩子常做的家务劳动有以下几种:
  1.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一些旧东西。在整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与阅读、数学、逻辑、信息和任务的组织能力有关。
  2.帮助父母换掉水龙头中用旧的垫子、更换保险丝、安装挡风窗户、修补破损的楼梯。在做这些工作时,父母往往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给孩子,还可以与之在劳动中讲一些所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原理。
  3.打扫卫生、整理花园或庭院、洗衣缝补等。
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这事不能小看,我国的孩子每日家务劳动时间少,看来,与年轻家长认为
“现在孩子小,等他长大了自己会劳动”不无关系。其实,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3岁的孩子进幼儿园后,他就慢慢懂得了怎样讲卫生、爱清洁、怎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样帮助小朋友和从事一些扫扫地、擦桌椅等公益劳动等等。这些自小养成的劳动习惯,对孩子来说,是会受用终身的。
一些家长会说,“现在孩子学习负担重、回家作业多,没有时间做家务”。说实在的,眼下的小学生学习任务确实繁重,他们一回家就忙于作业,这也是事实,但他们并没忙得一天就抽不出一些做家务的时间。一些明白的家长把子女从事家务劳动,看作是孩子勤劳节俭品德的培养,每天固定一些家务让孩子作为任务来完成。孩子一有明确的任务,在忙完作业后,就认真去完成家长每天规定的家务事。例如扫地、洗碗、擦鞋子等等,好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国外一些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孩子的家务劳动,美国富翁洛克菲勒就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家务劳动,还以部分零用钱作为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奖励,例如擦双皮鞋五分钱等等,使孩子一空下来就抢着做家务,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培养孩子的优良人格是不无好处的。
从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说,由于他们好动,往往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干点什么。如果因势利导,让孩子参加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看来犹如在进行一场特别有趣的游戏,但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从小萌发靠自己的劳动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必须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所以要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勤劳肯干的品质。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果实。要让孩子知道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叔叔、阿姨或其他前辈们劳动的结果,因而要珍惜。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吃饭不掉饭菜;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图书;对家里的各种用品和自己的衣物鞋袜等要爱惜。要让孩子懂得这些用品、物件是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制得的,不能随意浪费。
最后,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有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家庭教育中可以让孩子进行哪些劳动呢?
1.自我服务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教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吃饭,自己洗脸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每学一件,都要先由家长示范,尔后让孩子在家长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
一般说来,从二三岁开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五六岁,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尤其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过分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可让他们帮助提东西,拿肥皂、条帚、挎包、拖鞋、小板凳等;开饭时可让他们帮着搬凳子、摆碗筷,饭后让他们帮收拾碗筷;可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如扫地、擦桌椅柜橱;可以让他们帮家长一起刮土豆皮、择菜、洗菜;还可以让他们到不远的副食店去买醋、买酱油等。这些事情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快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帮助爸爸、妈妈干事情了。
3.参加公益劳动
带孩子或让孩子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呢?
一,身教重于言教
人的一生部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
二,制订适当的家规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三,及时进行鼓励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
四,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我曾作过一次调查,表明孩子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连拖个地也以为孩子拖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孩子家务劳动换零花钱,行吗?
我觉得不仅是不好,而且是非常不好!首先是“理念错误”――抱着“索取”目的做家务是可耻的!因为做家务是家庭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其次是“场所不当”――教育孩子“懂得靠劳动获得收益”应该放在其他场合,而不是“家”这个场所;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教育孩子懂得“靠劳动获得收益”这个道理之前,一定要先行教导他并不是“劳动了就一定要有回报”,有很多东西不能拿钱去衡量,比如亲情。
  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棣云认为,家务劳动不能跟金钱挂钩。让孩子知道劳动可以收获金钱,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家务劳动不同于其他劳动。对于可以产生价值的劳动,可以用金钱奖励。但家务劳动是种义务,身为家庭成员,孩子就应当尽力。家长不应当让孩子混淆了“亲情、义务”的概念。
引导孩子从事家长过去不在于孩子干活轻重多少,而在于孩子的参与过程。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般来说,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但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如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爸爸拖的干净的地板等,启发孩子干家务的欲望。四五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家务,如打扫房间时让他抹桌椅、吃饭时让他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五六岁的孩子劳动技能有较大提高,可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活,如洗耳恭听碗筷、洗耳恭听手绢等。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些有危险的事,尤其是与电、煤气、开水等有关的劳动尽量不让孩子做,且在劳动强度和时间上也不宜过量和太久,以免使孩子厌烦或畏惧家务劳动。
  二、向孩子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 做家务活需要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家长应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解并示范,使孩子了解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如让孩子抹桌子,要教孩子挽起袖子,以免弄湿衣服;告诉孩子洗抹布时不要把水洒得满地都是,以免滑倒;抹时应顺着一个方向抹,整个桌面都要抹到;抹好后要将抹布洗净挂好。这样边示范边讲解,让孩子看清听懂,他才会学着做,并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三、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劳动 孩子是乐于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的,如和妈妈一起择菜洗菜、收叠衣物,和爸爸一起清扫房间、整理花木;节假日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等。父母和孩子一起劳动,可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密切亲子感情,还能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自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来感染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父母还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劳动情况。由于孩子自控能力差,加上劳动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因此孩子劳动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往往不能善始善终。这时父母应及时提醒孩子,并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引导孩子有始有终地完成家务劳动。
  四、对孩子的劳动予以表扬和鼓励 对孩子的劳动予以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强化。孩子十分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肯定,家长应及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但由于孩子能力有限,做的事情往往不能尽善尽美,有时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了事,对此,成人一定不能嘲笑或呵斥,而应在表扬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要求。“今天扫地扫得很干净,就是角落里忘了扫,明天你肯定会把地扫得更干净。”对孩子家务劳动的鼓励,应以精神鼓励为主,但也不排斥适当的物质奖励,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一本好看的书,都会使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但是,物质奖励不可滥用,用多了就失去了吸引力,而且物质奖励不可滥用,用多了就失去吸引力,而且物质奖励不要许诺在孩子劳动之前,而应放在孩子经过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某项劳动之后,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觉得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才干家务活的,他们对家务劳动的义务感就不会被削弱。
发表于:09-04-20 05:25
美国专家建议的孩子家务劳动进度表
他们的家长会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让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计划,而不是随时使唤孩子。
让孩子从小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还可以促进孩子得全面发展。通过承担一定的家务责任,孩子能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气自信心,通过日常自我管理,更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培养出心理上的安全感。通过做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发展水平得家务事,孩子还可以发展计数、分类等认知能力,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等等,这些都在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基础,也是人们常说得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2-5岁:收拾玩具,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筐,掸灰尘,整理书籍杂志;
4-5岁:餐前摆放餐具,把自己用过得碗碟收进水池,准备简单得早餐或午点,清洗塑料碗碟、吸尘,取报纸信件,浇花;
6-7岁:为自己挑选和时令的衣服穿,折叠整理自己的干净衣物,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起床收拾床铺,准备上学要带的午餐,把洗干净的碗碟收进碗柜,扫地,搂树叶,给花园拔草,把买回来的食物和杂物归放在相应的地方,饭后收拾餐桌,喂宠物;
8-9岁:剪草,为全家人做简单的饭,为家人洗衣服并折好放进柜橱,打扫洗澡间,擦窗户,在家长指导下自主购买衣物;
10-12岁:整理壁橱和抽屉,缝扣子或小补丁,换床单,用洗衣机洗衣服,餐前摆餐具,餐后收拾餐桌。擦洗车子,遛狗或打扫宠物垃圾;
13岁以上:做饭,采购日常食品、杂物,家庭用品的简单修理,帮人照看孩子。
发表于:09-04-20 05:25
大部分美国孩子常做的家务劳动有以下几种:
&&& 一、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一些旧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都与阅读、数学、逻辑、信息和组织能力有关。
&&& 二、帮助父母换掉坏的水龙头、更换保险丝、安装挡风窗户、修补破损的楼梯。在做这些工作时,父母往往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给孩子,还可以与之在劳动中讲一下所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原理。
&&& 三、打扫卫生、整理花园或庭院、洗衣缝补等。
&&& 他们的家长会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让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计划,而不是随时使唤孩子。同时,还会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以便让孩子知道父母要做的远比孩子要做的多。对孩子所做的家务事,家长会表示真诚的感谢,这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发表于:09-04-20 05:26
以“劳务费”的形式鼓励孩子参加家庭劳动并不是个积极地教育举措。就孩子来说,应该是家庭的一分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孩子的家庭责任,不应该与经济奖励挂钩……
一类是孩子应当做的,比方说多大年龄开始洗自己的衣服,收拾自己的房间;多大年龄开始帮忙洗碗等等。这些是他应当做的,没有任何报酬可言。
  一类是孩子额外多做的。比方说他想要一些零花钱(在给他的钱之外还要),那么一个可以考虑借给他,另一个就可以考虑给他安排些额外的工作来赚钱。
  当然,在家里有特殊情况需要他多做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报酬可言的,因为这是他份内的事。
发表于:09-04-20 05:58
看看中美两国孩子吃饭的差异
看看中美两国孩子吃饭的差异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哪样,就吃哪样,说不吃哪样,就不吃哪样。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孩子坚持不吃,也就可以不吃。美国父母尽管也知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美国家长,孩子说过吃饱了之后,还会连哄带骗,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好像孩子永远不会自己吃饱。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饥,还是饱。如果明明没有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承受后果。真尝到苦处,下一次他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
  这一观念的基础,是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孩子不要吃青菜,就可以不吃青菜。孩子说吃饱了,就可以不再多吃一口。这要让中国家长看见,大概会认为美国父母不关心孩子的营养和饥饱,甚至是虐待儿女。
  中国家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事情,认为孩子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选择,或者正确的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不对,大人必须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就说饱矿,不可能,他会饿,大人必须逼着他们再多吃。中国古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三十岁才算成人,四十岁才不糊涂。小孩子懂得什么,哪里会有他自己的意愿。孩子想干什么,还不是瞎闹,依他们,都得营养不良,最后饿死。
  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永远肚子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自己是饥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懂得,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知道,要骗父母是绝对做不到的,就算讲真话也不被信任。大人只按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所以只有讨好大人,明明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明明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美国家长吃饭时的所作所为,在于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独立意志,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他们对诚实和信任的尊重。一日三餐,日日不断,而且直接作用于他们的身体感觉,饭桌教育远比上几节课,听几个演讲,巩固得多,有效得多。中国家长吃饭时的所作所为,在于让孩子明白,他们年纪小,生活经验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他们也用不着自己知道这些,有大人关心他们,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他们只要听话,就饿不着肚子,营养充足,茁壮成长。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营养不良,目中无人,独往独来,横冲直撞,头破血流,最后能发明出新玩意,开大公司,当大老板,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最后被大家选为劳动模范,优秀公民,人民代表,人家爱听什么就说什么。
发表于:09-06-15 20:35
中国家长需要向西方学习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打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