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使4口2÷5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口里可以填

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下册(2) (2)_甜梦文库
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下册(2) (2)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除法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 、几百几十 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或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能被整除) ,并能够比 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 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笔算除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算理,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预习导学: 1.回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2.竖式计算并验算: 80÷2 84÷2 84÷3 3.预习书本 P1,尝试计算并验算: 800÷2 840÷2 843÷3 4.谈谈我的收获与困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60÷3= 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用竖式计算 98÷2 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4”写在何处,为什么?余下的“1” , 怎么办?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口算方法 出示例 1 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应怎样列式? (板书:600÷3= ) 观察:与复习题 1 有什么不同?(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这道式子你会算吗?它的商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600÷3=200。 ) 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3 个 200 只是 600 只,600 除以 3 得 200。 ②6 个百除以 3 得 2 个百,2 个百是 200。 ③6÷3=2 600÷3=200 2.练习 (1)想想做做:1(填在书上) 。 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仿照再写一组数并口答 出它的结果吗? 小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扩大几倍。 (2)抢答:800÷4 400÷2 3.探究笔算方法 900÷3 800÷2 600÷6 (1)出示例 2:这些鸡 2 天共产鸡蛋 986 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鸡蛋?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样列式呢?板书:986÷2 (2)观察:与复习题 2 有什么不同?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几百多? 师:你能试着用竖式来计算吗?(教师列出竖式。 ) (3) 反馈: 先用什么位上的数除以 2? 9 除以 2 商是多少?4 写 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 1 接下去应该怎么算?18 表示多 少?9 为什么写在十位上?3 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4)在小组内说说, 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时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 一样。 (5)算出的 493 是否正确?怎样检验? 三、巩固练习 1.阅读并完成书第一页中的填空和竖式。 2.先估后算: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 2 题(先完成前两题) 直接填在书上,再校对,同桌相互批改,独立完成第 2 题后两题, 强调书写的位置。 同时指名板演: 4 513÷2 639÷3 755÷5 860÷3.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教师板书安排方法。 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往下除, 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 除数小。 4.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1)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 4 题。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列式?平均每个书架上大约 放多少本? 用竖式计算出准确得数。 (2)一共有 730 个乒乓球,每盒装 6 只,现在有 120 个盒子, 够装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两种方法。 四、评价总结 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 3.5 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 自觉验算的习惯 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 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 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算理,理解算理,总结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400÷2 么办? 2.笔算: 654÷2 指名说说 63÷7 齐。 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图) 鸡蛋每千克 4 元,这么多鸡蛋一共卖了 312 元钱,问卖了 多少千克鸡蛋? 2.请学生列式解答: 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这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你能估计一下答案满 100 吗? 为什么? (让学生估计商的大小, 为下面的笔算做准备, 商不够 100, 所以商的最高位要写在十位上。) 4.答案到底是多少呢?你们能试着笔算一下吗?(让学生 先尝试用竖式计算,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 5.交流讲解 请你说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教师在其说得不准确、不明 确的地方给予指出纠正。 重新强调一遍过程:312÷4 按照以前的方法,首先我们用 哪一个数去除以 4?够不够?怎么办?看前两位,用 31 个十除 以 4,商几个十?所以 7 要写在哪一位上?接下来怎么办? 6.总结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从哪一位开始除, 百位上不够除怎么办?(看前两位)商怎样写?(除到哪一位 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12÷4= 678÷6 63÷7 25÷5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校对后并说说计算过程 25÷5 的商为什么与被除数的个位对 500÷5 200÷5 300÷6 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最后两小题,当百位上不够除时怎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1 做在书上,指名两人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 2 说说怎样验算,指名两人板演 3.想想做做 3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比较每组两个算 式,有什么不同?笔算出结果,第 1 组说说两个算式的计算过 程。 4.想想做做 4 先说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各有几条边?知道周长,怎样计 算边长? 5.思考题: □42÷5 的商是三位数时,□里最小可以填( ) , 最大可以填( ) ;商是两位数时,□里最小可以填( ) ,最 大可以填( ) 。 四、评价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 5.6 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 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 分析能力。 2.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关心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对于其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仔细,具有检查的好习惯, 能自觉进行估算,书写规范、整洁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解题策 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口算练习:200÷4 60÷5 80×4 300÷5 20×9 578÷7 500÷5 400÷8你是怎样口算 500÷5.400÷8 的? 2.笔算:765÷3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 2 题 观察算式,你能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你是怎样进 行准确的估计的?自己先说再同桌说一说。 (根据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或前两位数与除数的关系,被除 数的首位如果不够除,就要用前两位来除,所以商的最高位在 十位上,商是 2 位数,如果被除数首位够除,商就是 3 位数。) 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2.练习一第 3 题 你能从图上寻找到什么信息?要比较谁跳得快,是比较什 么? (首先要分别求出两人平均每分钟跳了多少下,再进行比 较。) 3.练习一第 4 题 一组一组的计算,并比较每组中两个算式的联系和区别。 让学生计算后,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发现,每一 组两个算式的答案都相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 这两个除数的积。)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你能再举几个例 说说计算过程以及在笔算过程中的注意点。 子吗? (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并探索其中蕴涵的规律,做 交流,并学会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一第 5 题 首先认真地观察书上的图,说说从图上,我们能知道哪些 信息?已知的条件有哪些? (1) 要求小明平均每分走多少米?要知道哪些条件,应该 怎样算?要知道走了多少路,用了多少。从题目中,已知从家 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 9 分,那走了多少路呢?能求出来 吗?然后怎样列式,走的路程除以。 (2)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从家到少年宫只要 7 分钟,就是求 7 分钟,小明走了多少米?怎样计算? 从这道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一个数量关系,是什么呢?让 学生讨论。 得到关系: 路程=速度×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第 1 题。 2.思考题:□◇◇÷5=☆☆,□里可能是( ) 。 速度=路程÷ =路程÷速度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 间有 0、末尾有 0 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 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 数都等于 0,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 法,得到简便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认真、细心计算 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商中间有 0、末尾有 0 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0 除以一个数) 平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 怎样列式计算? 平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 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 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 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那如果有 4 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那 0÷7 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强调除数不为 0) 2.完成试一试。 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几?你能再说几道这样的算式 吗? 3.教学例题 2。(商中间有 0 的除法) 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为 什么这样列式? 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交流算法,让学生起 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根据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 的,教师板书竖式 306 除以 3,当用 0 去除 3 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 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 0 一定要写,商 0 后,0 不用 再去乘除数)把 6 移下来继续除。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 5.小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评价。 (1)480 除以 4,当用 0 去除 4 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 位上? 我们看到最后把 0 移下来后,商 0,再乘除数又等于 0,所 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 0,那只要直接商 0,不用再去乘 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 0,也不用移下来。 (2)350 除以 5,被除数百位不够除,与十位上的 5 合起 来除,商 7。末尾是商 0,那只要直接商 0,不用再去乘除数, 被除数的末尾是 0,也不用移下来。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1.2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 3 :先找出错误,分析原因,再改正。 3.想想做做 5 :让学生读题,思考用什么方法,需要知道 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首先计算出从 8 时到 12 时经过 4 个小时。 4.思考题: 小马虎在计算时,把除数 3 看成了 9,结果商 是 34 余 2,你知道正确的结果是多少吗?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 4 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2)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的计算 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 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 的积极情感,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商中间有 0、末尾有 0 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0÷2 2.笔算: 604÷2 960÷3 说说计算过程及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第 9 页养鸡场场景图,看图,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 息?(养鸡场这个星期后 4 天共产鸡蛋 432 千克) 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后 4 天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 千克?) 交流计算方法: (1)先估计商是几位数? (2)怎样列竖式计算?自己试一试。 (3)交流竖式的写法: 十位上 3 除以 4 不够商 1,怎么办?(不够商 1,就商 0) 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竖式的?与我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4)指出: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 0 除 以一个数,但不够商 1,这一步也应该商 0。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 组织交流。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评价。 (1) 361 除以 3,当用 1 去除 3 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 位上? 0÷9 600÷3 308÷4 0÷6 0÷8 440÷5 420÷7 我们看到最后把 1 移下来后,不够除,就商 0。 (2)252 除以 5。 3.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1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 2:先找出错误,分析原因,再改正。 3.想想做做 4:图中的老师和同学在干什么?你能算一算 620 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吗? 讨论:620÷3=306(套)??2(米)多下来的 2 米还能做 一套吗?(不能)所以最多能做几套?(206 套) 4.思考题: 63□÷3 的商的末尾有 0,□里可以填( ) 。 6□5÷6 的商的中间和末尾都有 0,□里可以填( ) 。四、 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商中间、末尾有 0?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 3 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 验。 2.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看图并提问解答 图 1:显示 10 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 600 个” 。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 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 个装” ,旁边 出示“一共 600 个” 。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 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 么?怎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 指导。 3 交流汇报,讨论比较。 ⑴224÷2=112(本) 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两个条件来求的? 讨论比较: 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 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 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24÷8=28(本) 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 112÷4=28(本) 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 2.想想做做 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 上的相关信息――共“150 片,每日 3 次,每次 2 片” 。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 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 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 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 “有两个小朋友” 。 解答后全班学生交流比较。 4.想想做做 4。 先完成三道题,核对答案。 你是怎样计算的? 5.想想做做 5.6.7。 先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可以怎样求?自己先说一说,再同桌说一说。 指出:在解题时要弄清每步算的是什么。有时先用乘法是 可以的,但算式难以叙述清楚,所以对这类题,第一步就不提 倡用乘法计算。 6.补充题 1.学校把买来的 840 本图书分给 3 个年级,每个年级有 2 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2.商店运来 2 箱毛巾,每箱 4 包,一共有 480 条。每包有 多少条毛巾? 7.思考题。 (1)商的十位可能是几? 从 0 想到 9,得出商的十位可能是几;也可以从乘法口诀 想起,想 8 乘几的积接近 60,再想什么情况下十位商 7,什么 情况下十位商 8。 (2)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从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想起,再想被除数的百位在什 么情况下是 2,在什么情况下是 3。 四、评价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具体解答时需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 5.6.7 题。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1)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通过具体练习, 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互相干扰,使学生进 一步正确估算、计算、验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 3 题 出示第一组题,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指名口答。 讨 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时有什么区别? 出示第二组题,同桌互相交流进行口算。 讨论:上下 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 2.练习二第 1 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说出商是几位数。 再要 求计算。集体反馈。 小结。 3.计算并验算 536÷4 小结。 4.练习二第 5 题 引导学生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 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 二、 课堂练习 1.口答 说出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 563÷4 259÷6 303÷5 856÷8 426÷6 700÷5 912÷3 214÷7 321÷3 872÷3 讨论三题在计算时的不同。2.填上合适的数 3.油厂把 411 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 5 千克的油壶 里,至少需要这样的油壶多少只? 4.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 被除数、 除数、 商的和是 135, 商是 3,那么被除数=() ,除数=( )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第 2.4 题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提高计 算能力。 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 验。 3.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熟练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并 能熟练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 6 个同学,一共做了 108 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 2 分钟打了 106 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 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 8 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 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 3 个班,要选 150 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 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 153 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 5 人间 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 3 个书架, 每个书架 5 层, 一共有 750 本图书。 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6.学校新买来 840 本故事书分给 6 个年级,每个年级有 4 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本? 7.三(4)班有 4 个小组,每组 8 人,平均每人采 5 个昆虫 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 馈。 ) 今天我们进一步地来学会用学习过的除法知识来解决实际 问题。 二、 拓展练习 1.练习二第 6.7 题。 先自己读题,说说题意。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第 6 题说说 “每个花坛里红、 黄两种颜色的月季花同样多” 就是指什么?然后自己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同桌再说,要求绝 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说。 第 7 题要求达到人人独立会说会解答。 2.练习二第 8 题。 自己读题,说说要求平均每人每天安装多少台就要怎么 办? 指出:两种方法都对,但当我们在计算过程中遇到还没学 过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来思考。 3.练习二第 9 题。 自己先读题想想遇到此类问题应该先怎么办呢?小组中先 讨论。 全班交流,说说哪种蛋糕每块的价钱最贵?哪种最便宜? 4.思考题。 (1) 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 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 5.补充题 (1)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 7 元,现降价为每盒 6 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 7 元,买 4 盒送 1 盒。小华要买 5 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2)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 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 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 告。 四年级 清除乱贴乱画 387 张,共用 9 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 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以每分钟清除 18 张的速度,共清除 252 张广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 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注 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节课主要复习 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方法。通过复习,同学们进一步熟练地 掌握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提高自己口算和笔算的速度及正确率 复习 二、复习 1.口算::60÷2 600÷2 2.复习第 1 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核对。 说说 800÷2.280÷7 和 460÷2 你是怎样计算的? 3.复习第 2 题 独立完成第 1 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观察第 2 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吗?学生 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 题的计算过程。 独立完成第 3 组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4.复习第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核对,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5.复习第 4 题 看题,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你能算出各年级平均每班有图书多少本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三、全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补充: (1)720 是 6 的( )倍,它里面有( )个 4。 (2) 根据 460÷6=78??4 填写算式:76×( ) ( + =( ) (3)从 300 里连续减去 6,减( )次正好是 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 ) 25÷5 250÷5 39÷3 390÷3观察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除数=( )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 (6)408 是 4 的( )倍。 (7)831 是 3 的多少倍?9 除 927 是多少?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2)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 历探索的对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 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练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并 能熟练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上一节复习课,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去 解答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复习 1.第 5 题 独立填表交流结果。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 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 挖的天数越多, 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少, 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2.第 6 题 出示图,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一律按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你能计算出每件玩具的 半价是多少元吗? 200 元钱能买到哪些玩具,最多能买几件? 3.第 7 题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第 8 题 独立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比较一下这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第 9 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 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是篮球呢? 相互说说解题思路。 6.思考题。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上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填在相 关的方框内;再根据十位上余数 2 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 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 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 9。答案:209 ÷3=69??2。 右题:商百位上只能是 1,十位上只能是 0,个位上可以是 2-9 中任何一个数。 被除数可以是 510-549。 答案不是唯一的。 三、 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季度;记住平 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 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 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 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 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 2005 年的日历。 谈话: 这是 2005 年的日历, 年历上的 1.2.3??和一、 三?? 二、 分别表示什么?你能在这张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吗? 2.交流: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3.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利用这张 2005 年的年历来学习有关 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年、月、日) 二、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1.整体观察年历,你发现些什么? 2.交流反馈,师随机板书: 一年有 12 个月 31 天(1 月、3 月、5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 30 天(4 月、6 月、9 月、11 月) 28 天(2 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一张年历上发现了这么多 有价值的信息。为便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怎样把刚才发现 的有用信息整理出来呢? 三、认识大月、小月。 1.那么哪几个月的天数是 31 天?哪几个月的天数是 30 天?哪 个月的天数是 28 天呢? 2.反馈交流,师完成板书: 一年有 12 个月 31 天:1 月、3 月、5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 30 天:4 月、6 月、9 月、11 月 28 天:2 月 3.这些有 31 天或 30 天的月份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 什么吗? 4.把第 17 页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 小月涂上蓝色, 记住它们。 5.这么多的大月、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它们,不产生混淆呢?你 有什么好办法吗? A:一、三、五、七、八、十、蜡,三十一天永不差。 B: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 月以后找双数。 6.介绍拳头记忆法。 (1)老师示范; (2)学生跟着数; (3)学生练习。 四、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 2005 年每个月的天数,你会计算这一年有 多少天吗? 2.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算式。 五、应用质疑。 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1) 先指名说说课本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 然 后在年历里圈出来。 (2)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六、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季度;记 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 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 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 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故事引入:有一个罪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他去了家著名 的整容院去整了容。出来之后,所有的人都不认识他,然后他 又去做了张护照, 护照上写的他的出生日期是: 1965 年 2 月 29 日,当他通过检查口时,立即被我们细心的警察发现,最终没 有逃过法律的制裁。同学们,你想,我们的警察是怎么一下就 发现了呢?想知道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 知识。 二、师生探究。 (1)探究活动一 1.出示第 19 页 2004 年二月和 2005 年二月的年历卡, 让学生观 察 2004 年 2 月和 2005 年 2 月的天数相同吗? 2.指出:2004 年 2 月有 29 天,而 2005 年 2 月只有 28 天。 3.教师:可见 2 月份是非常特殊的月份。我们把 2 月只有 28 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 29 天的这一年叫闰年。 (2)探究活动二 1.出示第 19 页
年 2 月天数的年历卡, 让学生说说哪 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 2.如果不知道 2 月份的天数,怎样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呢? 3.再仔细观察刚才的年历卡,你发现闰年和平年在排列上有什 么规律吗?揭示:通常每 4 年里有 3 个平年,1 个闰年。 4.提问:那么公历年份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 各小组在
年这 12 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闰年, 分工 计算这些年份除以,看看有什么发现? 5.介绍:除以 4 没有余数的数是 4 的倍数,公历年份是 4 的倍 数的一般是闰年。 指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 400 的倍数才是闰年。例 如 2000 年是闰年,而 2100 年是平年。 6.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集体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年 2 月有 28 天,闰年 2 月有 29 天,因此 平年全年的天数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同吗? 2.你会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吗? 3.组织交流,师板书: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 四、了解季度方面的有关知识。 1.引导学生读第 20 页第 4 题的要求,谈谈自己对“季度”的了 解。 2.师介绍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学生独立计算后三个季度的 天数。 4.反馈交流。 五、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2.做“想想做做”第 3 题。 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做“想想做做”第 5 题。 4.呼应开头,你现在知道警察怎样发现了吗? 夏俊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生日快乐(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3.121.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2.渗透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生日蛋糕。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老师带这个蛋糕来干什么吗?今天我 们来过一个集体生日,怎么样? 2.过渡:照理,唱完生日歌就该吃蛋糕了,可今天这蛋糕暂时 还不能切,老师遇到了一些与生日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设 置为一、二、三、四个难关,如果同学们能协助老师顺利闯过 这四关,我们再来高高兴兴地分蛋糕吃,怎么样? 二、闯关活动。第一关:猜一猜。 1.有几位小朋友听说我们在过集体生日,也赶来凑热闹,让我 们来了解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 2.出示第 22 页四幅图。 3.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4.反馈:结合学生的回答复习大月、小月、季度、闰年等知识。 5.你能模仿刚才的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道题让其他 同学也来猜猜你的生日吗? 6.小结:第一关顺利通过。 第二关:问一问。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班中有些同学的生日 在一月份,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那么,到底几个同学 的生日在一月份,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呢?我们不知道, 下面我们就通过问一问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生日分布情 况,请各组组长组织组内的同学依次报生日,填好统计表。 2.师完成汇总后的统计表。 3.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汇总数据完成第 23 页的条形统计图 吗? 4.反馈评议。 5.你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提出哪些 问题呢? 6.小结:顺利闯过第二关。 第三关:算一算。 1.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数据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 多少,并填入统计表。 2.反馈校对, 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再次明确季度的含义。 3.小结:顺利闯过第三关。 第四关:小小设计师。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上圈出来,并说说准备怎样 为爸爸妈妈过生日。 三、在《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吃蛋糕。 夏俊红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平移和旋转3.12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 能 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 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 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 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 纸上将图形平移。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演示:推动小木块,你看到了什么?慢慢旋转手臂,你看 到了什么? 导入:小木块运动了,老师的手臂运动了,那么这两种运动方 式叫什么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一 起来研究。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平移和旋转。 演示课件例题 1 第一组图。 这三种物体的运动和刚才老师所做的哪个实验一样? 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像小木块、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也是平 移的呢? 演示课件例题 1 第二组图。 这三种物体的运动和刚才老师所做的哪个实验一样? 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指出:像手臂、风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也是旋 转呢?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教学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 演示课件房子图。 指出:方格纸中虚线的图形表示小房原来的位置,实线图 形表示小房平移后的位置。 观察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想 的? 演示课件金鱼图和火箭图。 观察金鱼和火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格? 汇报观察的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学试一试。 (1)画出三角形向左平移 6 格后的图形。 你能说说你准备怎样画吗? 报画图的方法。学生画图,老师个别辅导。 (2)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 5 格后的图形。 你能说说你准备怎样画吗? 汇报画图的方法。学生画图,老师个别辅导。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1:判断图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并说 明理由。 2.想想做做 2:说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 3.想想做做 3: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吗?学生试试 用手势表示,并请学生演示。 4.想想做做 4: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想想做做 5;说说你准备怎么画?学生画图,教师个别 辅导。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夏俊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美丽的花边 教学目标:3.12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 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 习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图案。运用学过的知识设 计图案,体会平移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今天,我们请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一起来学习好吗? 2.出示两个虚拟小伙伴――丁丁和冬冬。 丁丁:这是我们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创办的手抄报。 冬冬: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花边在这里起到的美化作用。讲述:同学们 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美丽的花边” 。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观察手抄报上的简单花边,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 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的? (1)这些花边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2)可能运用了前面学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 的。 2.尝试操作。 “画一画”第一个图案,学生尝试完成。 3.展示交流。 (1)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大家评一评,谁的花边画得最 漂亮。 (2)互相交流。 ①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②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 呈现图案,组织欣赏2.开展小竞赛:提出要求,学生操作,教师总结评价。 四、全课小结:全班同学评选出“美丽的花边”的小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课后学生自己创作的美丽花边装扮教室。 夏俊红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一) 教学目标:3.281.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形 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 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 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下面 3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二、导入新课 观察上面想一想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你能 填一填吗? 1.出示积木搭成的图形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观察用 4 个完全一样的正方 体搭拼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 三、新授 教学例题。出示挂图 你能用自己手中的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出上面三个立体图 形吗?学生小组活动搭出立体图形,教师了解学生拼搭情况。 从正面看这三个立体图形,分别是什么样?比较一下它们的 形状相同吗? 从侧面看呢? 从上面看这三个立体图形,分别是什么样?比较一下它们的 形状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1。 观察这三个物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侧面呢? 正面呢? 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 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 2.想想做做 2。 看第一幅图,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用线连一连。 看每二幅图,观察并回答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与 第一幅看到的形状相同吗?夏俊红3. 2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拼搭活动中, 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 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 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是用 4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分别搭成下面的立体。 见书上图 从哪个方面看,看到这三个立体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从哪个面看,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导入新课。 一组练习后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 。 物体) 二、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 3。 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独立进行拼搭,拼搭完成后说说每个立体 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 2.想想做做 4。 逐个摆一摆,并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搭的? 说说从正面看到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的有哪几个? 3.想想做做 5。 4.想想做做 6。 数一数每个立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集体交流正方体的数目,可以让学生先搭一搭。 三、教学“思考题” 1.出示图片并提问: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2.提示学生注意前与后,左与右视图和区别,帮助学生正确选 择。龚育才3. 28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 活动感知 1 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 1 千米的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是多少? 2.(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师:同学们见过这些牌子吗? 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板书课题) 二、探索感知 1. 学生看教学情境挂图 (1)教师引导: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 常用千米作路程长度的计量单位。 (板书:公里) (2) 联系生活: 你知道扬州到南京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的家 离学校多少公里? 2. 认识千米: (1)初步感知 1000 米的长度:同学们走学校 100 米跑道大约 用了多少?走 100 米大约用了多少步?1000 米里面有几个这样 的 100 米呢?(板书:10 个 100 米)根据这 100 米的路程,你 还可以怎样描述 1000 米的长度? (2)介绍 1 千米=1000 米 1000 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 1 千米。板书:1 千米 =1000 米 (3) 进一步感知 1 千米的长度: 学校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 是 1 千米? (4)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 1 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 1 千米的 长度。 3. 单位化聚: (1)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 4 千米 师:火箭的速度是多少米? 板书:4 千米=( )米 (2)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约 6000 千米。 师:南京长江大桥的长是多少千米? 板书:5000 米=( )千米 三、课堂总结 1“想想做做” 1 2. “想想做做” 2 3. “想想做做” 读题 解题 交流做法 读题 解题 交流做法 4 先填空 再交流4.“想想做做” 5 比较 5.“想想做做” 6 看题 了解题意 独立计算 集体交流 6. 拓展训练:判断 (1) 1 千米比 1000 米短。 ) ( (2)1 千米的公路修了一半是 500 米。 (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 3 龚育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吨 教学目标:3. 28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 1 吨重物体的 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 2.掌握质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学 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2.口答 1 千克=( )克 8 千克=( )克 6000 克=( )千克 5000 克=( )千克 3.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 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 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 识。 二、自主探索新知 1. 教学吨的认识。 (1)出示课本中的直观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计量汽车的载重量、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 少时,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写成“t”。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 2. 教学千克和吨的关系。 (1)出示制作的卡片图:大米每袋重 100 千克,10 袋重多少 千克? (2)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 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 千克 100 千克地数),每 袋 100 千克,10 袋是 1000 千克,1000 千克是 1 吨。 1000 千克就是 1 吨,1 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 吨:1000 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平均每人体重按 25 千克计算,40 个同学 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 个同学的体重是 1000 千克,是 1 吨。) . 3.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6 吨=( (2)让学生试做。 分组交流 4.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 1 2. “想想做做” 2 提问: 看图 理解图意 口答 看图 说明图意口答 )千克 )吨, 5000 千克=(80 袋水泥重多少吨? 5 独立完成 6 看题了解题意独立计算集体交流3. “想想做做” 3 先填空 再交流 4. “想想做做” 5. “想想做做” 水多少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 46. 拓展训练:生产一吨钢需用水 100 吨,生产 10 吨钢共需用 龚育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六 教学目标:3. 28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 探索的对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 惯。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进 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练习。 二、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1. 练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依次用手势来表示以下长度: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2)提问: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 (3) 提问: 我们已学过的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它和米之间 的进率是多少?(板书) 2. 练习质量单位。 (1)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谁能从小到大说一说。 (板书) (2)让学生说说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 练习六第 1 题。 4. 练习六第 2 题。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六第 3 题。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 问题? 2.练习六第 4 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鼓励学生从不同 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 练习六第 5 题。 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计算。 4. 练习六第 6 题。 先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计算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 7~9 题 龚育才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千米 教学目标:3. 281.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了解,并能正确 地使用。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 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了解“千米”吗?你想了解“千米”吗?今天这节课我 们一起走进“千米”的世界,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千米。板书 课题:了解千米 二、走走看看 1.教师和学生一同来到操场。 (1)到操场上看看 100 米的跑道有多长? (2)分小组活动。 ①在 100 米的跑道上走一走,数一数大约走了多少步?看看大 约用了多少分钟? ②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3) 我们已经知道了 100 米大约走的步数, 100 步大约用的, 走 现在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 1 千米吗?走 1 千米大约要用 多少分钟吗? (4)验证一下走 1 千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大约需要多长? 2.教师和学生一同来到校门口。 (1) 估计一下, 从校门口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 100 米?到什 么地方大约 1 千米? (2)学生实际量出 1 千米。 (3) 走走 1 千米的路程, 看看离学校门口 1 千米处有些什么物 体? (4) 小组活动: 个人离你 1 千米, 1 你大声说话, 他能听到吗? 三、查查填填。 1、 汇报课前你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的资料。 (1)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是(42)千米。 (2)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160)千米。 (3)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400)千米。 (4)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29)千米 2.你还查到哪些与千米有关的资料? 3.教师可补充有关“千米”的资料,并及时表扬与鼓励。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补充) 龚育才 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3. 28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能 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 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 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对称现象 1. 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玩过纸飞机吗?老师这儿有两只纸飞机,请两 个同学来玩一玩,比比看哪个飞机飞得远。 师:白飞机的两个翅膀大小和形状相同是对称的, 所以飞得 又稳又远。我们把这种物体的两边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现象 称为对称。 (板书:对称) 2. 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 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两个对称的 物体, (拿出奖杯和茶杯)它们都是对称的物体。生活中还有哪 些物体是对称的? 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 1. 教材 115 爷的作业纸。将对称物体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 图形。这是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 要求:同桌拿出这三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 么? 它们左右两边大小相等。 它们左右两边的形状相同。 把它们对折后,两边完全叠在一起了。 (让学生通过操作, 体会对折的意思) 2.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指折痕)所在的直线就 是它的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 (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 4.出示 图,让学生判断师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 生在实物投影上对折. 分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或图案:如各种标志、各国国 旗、各种交通图标、各英文字母等(见教材“想想做做”中的 习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判断其中哪些 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5.想像练习:给出四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想像这些图形各 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并说说为什么。想想做做 4 三、实践制作,深化认识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想不想动手自己创造一个轴 对称图形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 (一一出示材料) 在 。 动手做之前, 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准备选择什么材料, “做”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的想法都非常好,现在请大家选择需要的材料, 各显神通,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学生动手“做”轴对称图形,完成后选择几件作品在全班 展示。 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四、多向拓展,升华认识这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轴对称图 形。看了这些图形以后,给你留下了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呢? (老师将对称的“美”字贴上黑板) 师:轴对称图形在我们 的生活中应用的太广泛了,它太美了。同学们,你想像看看大 自然中的美丽的对称现象吗?由轴对称图形, 进而拓展到现实生 活中的对称现象电脑演示“你知道吗”中的图片,感受对称现 象。 龚育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奇妙的剪纸 教学目标:3. 28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实 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学生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习创作美丽的剪 纸图案。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是它们创造 出了中国民间文化――剪纸。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近 2000 年的历史,风格独特,享誉海内外。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剪纸 作品。 2.板书:奇妙的剪纸 3.我们扬州的剪纸也很有名,大师张永寿的剪纸深受国内外友人的 喜爱,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扬州剪纸作品。 4.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 5.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 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 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 方面?(服装鞋帽绣花的底样、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二、作品分类 1、 观察分析 ①谈话: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你能将这些剪 纸图案分分类吗? ②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是轴对称图形的剪纸图案。 2.研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 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 它们的对称轴在哪? (教师可以请同学进行对折寻找。) ②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教师将其对折重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对折寻 找对称轴。) ③提问:同学们,这样漂亮的枫叶图案,制作是很奇妙的,老 师要只要剪出半个枫叶就可以了, 教师演示 你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④谈话: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 漂亮的图案?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彩纸。 (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注 意事项) 三、作品创作。 (一)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1.课件出示“枫叶图案”。演示对折后的形状,然后演示未剪的正 方形对折纸样摞在一起进行比较。 ①提问:大家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根据对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 教师按学生的要求完 成剪纸,将其贴在黑板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 a、一次对折 b、沿外边画轮廓 c、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 ④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 呢? (二)二次创作 1.课件出示 62 页下方的剪纸步骤。 ①要求:请同学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屏幕上的顺序动手 试一试,看谁做的好。 ②教师巡视指导,请完成较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③组内同学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过渡提问:还有其它的折法进行剪纸吗? 2.课件出示课本 63 页沿对角线折法。 引导: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 只剪出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3.课件演示 63 页长方形纸剪花边――叠剪图案。 ①学生按顺序完成。 ②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评。 学生自由创作剪纸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 们前面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折痕 就是图案的中心轴,折痕的两侧是完全对称相同的。使学生知 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规律性的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 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 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五、课后作业。 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原理,制作完成一组“可爱的动物”的 花边,装饰班里的墙报。 龚育才 第八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分数(一) 教学目标:3. 28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 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 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 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 点与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理解部分与整 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1.复习四分之一 教师:小朋友,猴山上有 4 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正当他们 满头大汗的时候,猴妈妈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来 看看有些什么呢?看着满头大汗的猴宝宝,猴妈妈赶紧给他们 分西瓜,猴妈妈把这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 4 份(课件演示西瓜 平均分成 4 份的图),你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成 4 份吗? 教师:每个小猴可以得到一份西瓜,你知道这一份西瓜是整个 西瓜的几分之几呢?(指一块)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 是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4 份,每一份就是 这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教师结合自己的口述,及时进行板书) 2.教学例题 教师:西瓜吃完了,可猴宝宝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他们想到 了猴妈妈带来的神秘口袋,(电脑回放)其实这个神秘口袋中 装的也是小猴子喜欢的水果,猜是什么? 教师: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 教师:对,因为有 4 只猴宝宝,猴妈妈肯定会和西瓜一样平均 分成 4 份。 教师:每只猴宝宝可以分到一份桃子,那这一份桃子是这袋桃 子的几分之几呢? 教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吗? 教师:谁还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朋友们听? 教师:看来,这个神秘口袋还没有打开,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 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四分之一了。 是吗, 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那每个小猴子分到的一份到底是几个桃子呢?老师告诉 你们,这个神秘的口袋就在你们身边,请同桌两个小朋友打开 平均分一分,数一数。 (口袋中装了 4 个或 8 个学具桃子图片) 教师:谁能说一说每个小猴子到底分到了几个? 教师:为什么你这里的一份和他那里的一份不同呢? 教师:那你这里的一份和他那里的一份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各自 这袋桃子的四分之一呢? 教师:不管桃子的总数是多少,我们都可以将它们看成一个整 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了 4 份,就知道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 四分之一。而到底这一份有几个,我们就得看看总数有多少才 能确定。 二、认识其它的分数 1.想一想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猴妈妈带来的这袋桃子(4 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那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 子的几分之几? 教师:每一份是几个呢?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猴妈妈带来的这袋桃子(8 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那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 子的几分之几? 教师:每一份是几个呢? 教师:不管 1 只小猴子最后拿到的是这里的 2 个还是这里的 4 个,他们拿到的都是这袋桃子的二分之一。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闯关游戏 教师: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猴宝 宝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 个游戏。 1.第一关: (想想做做 1.2) 教师:你看懂题目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教师:要填写分数,我们必须看清什么? 2.第二关:(想想做做 3) 教师:第二关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第 3 题,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的 要求。 教师:谁能说说怎么做才能让其他小朋友们一看就明白了你表 示的分数。 学生完成后交流。对于五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可以有不同的表示 方法。 3.第三关:(想想做做 4) 教师:第 3 关,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同桌两个小朋友共 有 12 根小棒,请你们拿出这 12 根小棒的二分之一,谁能说说 你们是怎么拿的? 教师;还有什么方法?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拿出这些小棒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对的 举手。 教师:你们知道还可以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教师:请学生拿出小棒的六分之一,看看是几根。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龚育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分数(二) 教学目标:3. 28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 物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 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 点与难点: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 桃的故事。 课件演示, 猴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平均分给几只猴子? 问: 老大看了看桃子说: “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 哥,这盘桃的 朋友们你能想办法帮帮猴老大吗? 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⑴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想法有: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⑵比较方法 师: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说的真好,要知道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几个,只要把 4 个 桃平均分成 4 份, 看一份是多少, 可以用 4÷4=1 这样的除法算 式来算出结果,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帮猴老大解决了难题。 师: 猴小弟又说话了, 瞧, 只见他咽了咽口水说: “桃太好吃了, 我多想吃这盘桃的二分之一呀! ”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多少吗?你能用刚才的 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交流:4÷2=2(个) ,求 4 个桃的二分之一是多少,就是要 把 4 个桃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2 个。1 是几个呢?”猴老大抓了抓头皮摇了摇头。小 41 。 ”老二问: “大 4 师小结:小朋友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帮猴妈妈一家解 决了分桃子的问题,瞧,小猴一家正向我们表示感谢呢!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 1 集体订正,问:12 个草莓的 2.想想做做 2 问:都是拿出圆片的 3.想想做做 3 正。 4.想想做做 4 学生独立解答,班级交流。 5.讲解思考题: 师:看来这些题目难不住你们,下面咱们做一道难一点的题目 怎么样?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 51 1 和 12 个草莓的 哪个多? 3 4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1 ,为什么拿出的个数不一样呢? 2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班订 龚育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分数(三) 教学目标:3. 28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 几分之几,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 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 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几分数的含义,发展动手操作与他人交 流合作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新问题 课件出示例题的场景。 1.谈话:小朋友们,看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 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1.把 4 个桃平均分给 4 个小猴,每个 小猴分得它的四分之一;2.把 4 个桃平均分给 4 个小猴,每个 小猴分到 1 个桃。 ) 2.师:瞧,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题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 4 个小猴,3 只小猴共分得 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师:你们想知道 3 只小猴能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有信心帮 助猴妈妈吗? 请拿出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开始。 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并交流自己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把 4 个桃平均分成 4 份,每只 小猴分得四分之一,3 只小猴就分得 3 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 分之三。课件分步演示分得过程。 )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分的过程。 二、尝试探索,解决相似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猴妈妈解决了难题,老师这儿 也有一道这样的难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课件出示:把 10 个萝卜平均分给 5 只兔,3 只兔共分得这些萝 卜的几分之几? 先用学具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指明回答。 把 10 个萝卜平均分成 5 份,每只兔分得其中的五分之一,3 只 兔就分得 3 个五分之一,也就是五分之三。 师:为什么是五分之三,而不是十分之三呢?(平均分给五只 兔,而不是 10 只兔。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在分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几份, 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份就是他的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 1 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 1 份,在图上分一分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 2 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的份数,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 份。 3.想想做做 3 4.想想做做 4 问: 呢?2 3 、 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 3 4学生独立涂色,同桌交流。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 出结果。 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 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 5 龚育才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分数(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3. 28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 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 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图,涂色表示下面的分数。2.口答3 42 33.摆一摆再口答 *这堆小棒的2 1 里面有( )个 3 1 5 5 里面有( )个 3 4 41 里面有( )个 7 1 7 7 里面有( )个 10 10一堆小棒有 18 根。二、练习指导 1.想想做做 61 是( 2 3 *这堆小棒的 是( 1 3 *这堆小棒的 是( 5 6 *这堆小棒的 是( 6)根。 )根。 )根。 )根。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2.想想做做 7 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与“1” 、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3.想想做做 8 看着直尺说一说,1 厘米是 1 分米的十分之几?3 厘米和 7 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4.想想做做 9 看着图,说一说 1 角是 1 元的十分之几?5 角和 8 角呢?交 流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5.想想做做 10 三、课堂游戏 想想做做 11,提出游戏规则,及游戏目的。学生活动并填写。 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龚育才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分数(五) 教学目标:3.12、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 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获 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 挑战性,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学 的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 谈话:森林里小兔们在采蘑菇,小白兔一会儿就采了一大 箩筐(12 个) 。聪明的小白兔说: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 能拿出这堆蘑菇的 份,是 9 个。 谈话: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 12 个蘑菇的 3/4,是 9 个蘑菇, 我们还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答案呢? 同桌讨论。 把 12 个蘑菇平均分成 4 份,12÷4,求出每份是 3 个,再取 出这样的 3 份,3×3,算出 12 个蘑菇的 3/4 是 9 个。 2.谈话:你还能拿出这堆蘑菇的几分之几呢?是几个?先分一 分,再和同桌说说可以怎样算。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1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想想做做 2 同桌分别按两题的要求摆圆片,拿圆片,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出示:把这堆蘑菇平均分成 4 份,取出这样的 33 吗?” 42 送给 23 妈妈;小灰兔采了 9 个蘑菇,也准备拿出这堆蘑菇的 送给妈 3 妈。问:他们送给妈妈的蘑菇数同样多吗? 2 问:都是拿出所采蘑菇的 ,为什么送给妈妈的个数不一样 33.故事:小白兔采了 12 个蘑菇,准备拿出这堆蘑菇的 呢? 4.想想做做 3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各自在钟面上分一分,涂一涂,并列 式计算。 指名回答计算结果,班级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你是用怎样的方法解决 的? 阅读 P72“你知道吗?” ,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四、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 4 龚育才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识分数(六) 教学目标:3.121.通过综合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并学会用分数来表示达信息,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利用分数的知识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一或几分之几是多 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进 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能利用分数的知识求一些物体的 几分之几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73.1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2.P73.2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3.P73.3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把 1 米怎么分,6 分米是其中的几份?追 问:6 厘米是几分之几米? 把 1 元怎么分?4 角是其中的几份?追问: 分是几分之几元? 4 补充:3 分是几分之几时?5 千克是几分之几吨? 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口答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P73.4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想一想:12 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你是怎么算的?那时针 应该走到了几呢? 5.P73.5 指导读题,明确要求。让学生先对折一次,然后把纸打开, 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 再对折??并填表。 组织学生观察统计表, 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讨论。 班 问: 级交流,并归纳出规律。 (对折的次数每增加一次,它所对应的平 均分的份数,就是它前一次的 2 倍。 ) 二、课内练习 1.饲养场养的白猪和黑猪共 60 头。填写表格。 2.操场上一共有 56 名学生。拍球的学生占 2/7,丢沙包的学生占 3/8。拍球的和丢沙包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三、拓展练习 把相等的分数用线连一连。 四、全课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 田玉林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的含义 教学目标:4.201.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 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 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等实践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体会并表述物体或平面的面积,学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摸,认识物体“面” 1.老师随手摸一些物体,如课桌、书本等的面,让学生也一起 摸,一边摸一边感受:我们随时都在摸一些物体的表面,只是 有的表面非常的光滑、平整,有的是不怎么规则的。 2.一起规范地摸课本的封面(摸完) 问:现在老师请一个学生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要求很快地 摸完黑板上的每一块地方,你行吗?为什么? (发现:黑板的面太大了,一下子摸不完;而课本的面相 对小很多,很容易摸完。) 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 谁能来完整地把这两个面积比一比、说一说? 二、图形的面积 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图略)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图形也有大有小,也 有面积。 1.出示 p.75 上的两个图形 观察它们,你能估计哪个面积比较大吗? 补充书上的方法:老师取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蓝色的长方形 纸,以它为标准去量一量。操作验证后交流: (1)可以用重叠的方法。 (2)可以用尺分别去量它们相对应的边的长度。 指出:有的时候对观察的结果没有很大的把握或是为了更肯定 自己的猜想,我们需要一些操作来验证。通过操作,我们发现 确实是长方形比正方形大一点。 三、试一试 刚才我们介绍的三种方法,你觉得可以选哪一种?为什么? 用尺去量一量,说说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为什么?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 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简单介绍我们江苏省的一些情况。 2.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启发学生通过数格子来比较。第四张图的三角形要 2 个算 一格。 3.用兰色描出各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目中要注意的地方。指出:面积和 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5.用方砖铺满下面的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两块空 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结果是多少? 田玉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4.202.通过画、剪、比等活动,认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 3.进行一些比较的简单的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练习。教学重点 与难点:认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能正确运用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的课上我们认识了“面积”,板书:面积 谁来说一说关于面积你知道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开始新课 1.用手摸课桌的面积,它有多大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量一 量,说一说。 交流:(1)用数学书来量:大约是 5 本数学书那么大。 (2)用铅笔盒来量(答案很多)。 在交流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有“几个”,还要让大家 看清楚他的铅笔盒究竟有多大?在此基础上,选择比它小的或 是大的铅笔盒继续:先让学生看清楚铅笔盒的大小之后,以刚 才的结果为依据,进行简单的估计,再请那学生说说自己的测 量结果。 比较:我们两次测量的工具不同,为什么用数学书测量的 时候结果都大约是 5 本那么大,而用铅笔盒的时候大家的答案 却是不一样了? 指出:由于测量的标准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相对而言,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它的优点是什么? 看来不统一标准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麻烦,我们要用数学知识 来统一标准,这样才能更方便。 2.面积单位 以前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有哪些?(板书) 面积单位它研究的是一个面(做摸的动作),面是有大有 小的。 (1)画一个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 指出:这样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 平方厘米”,可用字 母:1cm?来表示。 (2)画一个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 问: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在这个正方形里分别写:1 平方分米(1dm?) 比一比 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你觉得平方分米是怎么 样的面积单位? 身边有什么东西的面积用它做单位比较的合适?是多少? (3)老师再请你剪一个 1 平方米的正方形,你行吗?为什 么? 那你知道 1 平方米有多大吗? 分别用“摸”的方法,感受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 的大小,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一个面的大小”,不同于长度。 三、看书消化 学生自己阅读书上的 p.78.79 学生质疑,互相帮助解答。 四、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 24( 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 64( 信封的面积大约是 200( 操场的面积大约是 3600( ) ) ) )在交流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能混淆; 再选择合适的,说明白选择的理由。 田玉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练习) 教学目标:4.20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掌握一些简单求面 积的估计方法;把周长与面积做适当比较,更好把握它们的联 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进一步认识面积和面积的含义,运用面积单 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 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补充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本故事书的封面大小约是 250( 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3( 课桌的长大约是 1(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 42( 二、解决书上的练习 1.用若干个边长 1cm 的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 9cm?的正方形 和面积是 12cm?的长方形。 解读“若干”:若干是什么意思?说说“要拼成 9cm?的正 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为什么? 说说“要拼成 12cm?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 为什么? 2.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 1 平方厘米 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图略) 问:通过量一量,你知道了什么? 3.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 特别是图 2,不满整格的都要当成半格来数。 4.估计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 略) 提醒:这题的图是用曲线画的,和上一题用直线画的是不能同 样对待的,即不能把多出来的不满一格的当成半格来数。 5.用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 少?面积呢?(图略) 说说求面积和是求周长分别用什么方法? 6.下面每小格是 1 平方厘米。在下面画两个面积都是 8 平方厘 米的不同的有趣图形。 读清楚题目要求,让学生去设计。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 1 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里大约可放入多少粒芝麻?大约可放入多 少粒大米?自己在家里试一试。 ) ) ) ) 田玉林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4.201.通过摆长方形的活动,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不同形式, 优化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提炼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 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运用问题。经历长、正方形面积公 式推导过程,体会面积计算公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 1.用画图板画一个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 复习:它的边长 1 厘米,它的面积是 1 平方厘米 用若干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移动、拼合,得到一个长方形。 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拼成这个长方形需要 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用该方法,自己来拼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3.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在交流的时候,还要让学生说说怎么求出小正方形的个数的? 4.换图,改成只剩下下边和左边铺满小正方形的,问:这 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你会算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后达成共识:要求面积,只要知道长和宽就可以了。 5.演示长方形。问:这个图形和刚才的都不一样,你怎么 求它的周长? (可以用事先准备的 1 平方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量,也可以 用尺去量??) 6.试一试:出示一个长 6cm 宽 3cm 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 多少? 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7.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s=a×b 通常我们用字母 s 表示面积,用最熟悉的两个字母分别表 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8.演示一个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问: 能不能像长方形的面积那样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呢?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来表示:s=a×a 比较两个公式,你可以怎么记? 二、试一试 1.黑板的长 4 米,宽 2 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计算后,与我们自己实际的黑板作一比较,想象一下 8 平方米是多大? 2.正方形手帕的边长 20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计算面积。(图略) 2.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测量计算。 在估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有依据的估计,不要太盲目。 3.你能算出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吗? 指出:这跑道和篮球场属于标准场地,这些数据一般不变 的。 4.一张电话卡的面积大约是 46 平方厘米。你会用电话卡测 量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动手试一试。评价这种方法。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 的地方?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例如,油漆我们的黑板就要先算出黑板的面积,为做教室门准 备材料,就要计算教室门的面积。你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黑 板和教室门正面的面积吗?回到家里可以找一些表面是长方形 或正方形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面积。 田玉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4.20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 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同 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并能理解周长和面积概念的区别。 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 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周长和面积中的常用单位名称。 二、课堂练习 1.出示个图形,分别求出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各题,组织交流。 *辨析:教师指着最后一题的结果说: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 积是相等的。 ”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的注意点 2.学校电脑房的地面是长方形,长 10 米,宽 5 米,这个电脑房的 地面有多少平方米? 3.一块正方形钢板,边长是 60 厘米,这块钢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厘米? 4.学校用 50 块边长是 4 分米的正方形地砖, 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 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5.王大伯沿着墙围了一块长 30 米,宽 18 米的空地养鸡。 *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给这块空地围上篱笆,篱笆长是多少米?(2)互相交 流。 三、拓展练习 小明画了一幅精美的图画,画纸是一个长 5 分米,宽 4 分米的 长方形。小明想给这幅画配一个金属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金属 材料?如果再给这幅画配上一块玻璃,至少需要多大的玻璃?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补充) 田玉林4.20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正方形面积计算,使学生知道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进而自己推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2.构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进率,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明确单位换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操作、比较、认知 1.取一个面积是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问:谁来用数学语言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正方形? (边长 1 分米,面积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昨天我们学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不能用计算公式来 得到“1 平方分米”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1×1=1 平方分米 2.摸一条边,问:这边长 1 分米,还可以怎么说?(10 厘 米) 那利用计算公式,可以怎么算? 板书:10×10=100 平方厘米 3.问:1 平方分米和 100 平方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 么? 指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一 样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 4.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问这边长可以怎 么说? 依次板书:1 米、10 分米、100 厘米 交流时依次板书: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10000 平方厘 米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以手指帮助记忆。强调:长度间隔 1 个 0,面积间隔 2 个 0。 5.学生在书上填写: 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 9 平方分米=( 5 平方米=( 700 平方厘米=( 二、完成想想做做 1.2 平方米=( 8 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发现问题,及时请学生找出原因并改正。 16 平方米=( 300 平方厘米=( 2500 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2.600 平方分米=(3.公园内的一块长方形草坪,长 24 米,宽 4 米。这块草坪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4.广告牌(长 90 厘米,宽 50 厘米),算出它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格式正确解答。 三、总结全课,拓展应用 1.问:今天这节课学会了什么?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 米?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你能知道 1 平方米等于多 少平方厘米吗?先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思考:把一张长 12 厘米、宽 5 厘米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末尾有0的除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