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自学的PSjava基础学完了都学完了再学应该再什么

发布者: mobileui
作为摄影师们后期常用的工具Photoshop,它强大的功能毋庸置疑。但在后期制作中,对于各项工具的使用原理你清楚吗?就比如图层窗的混合工具,在它如今的下拉菜单中,已经增加到了27种模式,再加上不透明度和填充的流量不同,所形成的效果更是多不胜数。那么,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混合工具的使用,小编带来了这27种模式的原理,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后期带来帮助。
1.正常模式(Normal)
默认模式,显示混合色图层(蝴蝶图层)的像素,没有进行任何的图层混合。这意味着基色图层(背景图层)对蝴蝶层没有影响。
2.溶解(Dissolve)
将混合色图层的图像以散乱的点状形式叠加到基色图层的图像上,对图像的色彩不产生影响,与图像的不透明度有关。在图像的填充和不透明度都是100%时,边缘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像下图的蝴蝶图层中,蝴蝶的边缘点状像素效果就比较明显。
3.变暗(Darken)
在该模式下,对混合的两个图层相对应区域RGB通道中的颜色亮度值进行比较,在混合图层中,比基色图层暗的像素保留,亮的像素用基色图层中暗的像素替换。总的颜色灰度级降低,造成变暗的效果。如下图中,相对应区域中基色图层中较暗的铁锈就会被显示出来。
4.正片叠底(Multiply)
将上下两层图层像素颜色的灰度级进行乘法计算,获得灰度级更低的颜色而成为合成后的颜色,图层合成后的效果简单地说是低灰阶的像素显现而高灰阶不显现(即深色出现,浅色不出现,黑色灰度级为0,白色灰度级为255)。如下图中,蝴蝶图层中较浅的颜色由下一图层较深的颜色显现。
计算公式:结果色R = 混合色R *基色R / 255(G、B的数值算法一样)
5.颜色加深(Color Burn)
使用这种模式时,会加暗图层的颜色值,加上的颜色越亮,效果越细腻。让底层的颜色变暗,有点类似于正片叠底,但不同的是,它会根据叠加的像素颜色相应增加对比度。和白色混合没有效果。
计算公式:结果色 = (基色 + 混合色 – 255) * 255 / 混合色,其中如果(基色+混合色-255)出现负数则直接归零。
6.线性加深(Linear Burn)
和颜色加深模式一样,线性加深模式通过降低亮度,让底色变暗以反映混合色彩。和白色混合没有效果。
计算公式:结果色 = 基色 + 混合色 – 255,如果得出数值小于0,则直接归零。
7.深色(Darker Color)
深色混合模式比较好理解。她是通过计算混合色与基色的所有通道的数值,然后选择数值较小的作为结果色。因此结果色只跟混合色或基色相同,不过产生出另外的颜色。白色与基色混合色得到基色,黑色与基色混合得到黑色。深色模式中,混合色与基色的数值是固定的,我们颠倒位置后,混合色出来的结果色是没有变化的。
8.变亮(Lighten)
在该模式与变暗模式相反,是对混合的两个图层相对应区域RGB通道中的颜色亮度值进行比较,取较高的的像素点为混合之后的颜色,使得总的颜色灰度的亮度升高,造成变亮的效果。用黑色合成图像时无作用,用白色时则仍为白色
9.滤色(Screen)
它与正片叠底模式相反,将上下两层图层像素颜色的灰度级进行乘法计算,获得灰度级更高的颜色而成为合成后的颜色,图层合成后的效果简单地说是高灰阶的像素显现而低灰阶不显现(即浅色出现,深色不出现),产生的图像更加明亮。
计算公式:结果色 = 255 – 混合色的补色 * 及色的补色 / 255
10.颜色减淡(Color Dodge)
使用这种模式时,会加亮图层的颜色值,加上的颜色越暗,效果越细腻。与颜色加深刚好相反,通过降低对比度,加亮底层颜色来反映混合色彩。与黑色混合没有任何效果。
计算公式:结果色 = 基色 + (混合色 * 基色) / (255 – 混合色)。混合色为黑色,结果色就等于基色,混合色为白色结果色就为白色。基色为黑色结果色就为黑色。
11.线性减淡(Linear Dodge)
类似于颜色减淡模式。但是通过增加亮度来使得底层颜色变亮,以此获得混合色彩。与黑色混合没有任何效果。
计算公式:结果色 = 基色 + 混合色,其中基色与混合色的数值大于255,系统就默认为最大值也就是255。
12.浅色(Lighter Color)
通过计算混合色与基色所有通道的数值总和,哪个数值大就选为结果色。因此结果色只能在混合色与基色中选择,不会产生第三种颜色。与深色模式刚好相反。
13.叠加(Overlay)
叠加模式比较复杂,它是根据基色图层的色彩来决定混合色图层的像素是进行正片叠底还是进行滤色,一般来说,发生变化的都是中间色调,高色和暗色区域基本保持不变。像素是进行正片叠底(Multiply)混合还是屏幕(Screen)混合,取决于基色层颜色。颜色会被混合,但基色层颜色的高光与阴影部分的亮度细节就会被保留。
计算公式:基色 & = 128:结果色 = 混合色 * 基色 / 128;
基色 & 128:结果色 = 255 – (255 – 混合色)* (255 – 基色) / 128。
14.柔光(Soft Light)
将混合色图层以柔光的方式加到基色图层,当基色图层的灰阶趋于高或低,则会调整图层合成结果的阶调趋于中间的灰阶调,而获得色彩较为柔和的合成效果。形成的结果是:图像的中亮色调区域变得更亮,暗色区域变得更暗,图像反差增大类似于柔光灯的照射图像的效果。变暗还是提亮画面颜色,取决于混合层颜色信息。产生的效果类似于为图像打上一盏散射的聚光灯。如果混合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50%灰,基色层会被照亮(变淡)。如果混合层颜色(光源)亮度低于50%灰,基色层会变暗,就好像被烧焦了似的。
计算公式:混合色 &=128:结果色 = 基色 + (2 * 混合色 – 255) * (基色 – 基色 * 基色 / 255) / 255;
混合色 &128: 结果色 = 基色 + (2 * 混合色 – 255) * (Sqrt(基色/255)*255 – 基色)/255。
15.强光(Hard Light)
如果两层中颜色的灰阶是偏向低灰阶,作用与正片叠底模式类似,而当偏向高灰阶时,则与滤色模式类似。中间阶调作用不明显。正片叠底或者是滤色混合基层颜色,取决于混合层颜色。产生的效果就好像为图像应用强烈的聚光灯一样。如果混合层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50%灰,图像就会被照亮,这时混合方式类似于滤色(Screen)模式。反之,如果亮度低于50%灰,图像就会变暗,这时混合方式就类似于正片叠底(Multiply)模式。该模式能为图像添加阴影。如果用纯黑或者纯白来进行混合,得到的也将是纯黑或者纯白。
计算公式:混合色 &= 128:结果色 = 混合色 * 基色 / 128;
混合色 & 128 :结果色 = 255 – (255 – 混合色) * (255 – 基色) / 128。
16.亮光(Vivid Light)
调整对比度以加深或减淡颜色,取决于混合层图像的颜色分布。如果混合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50%灰,图像将被降低对比度并且变亮;如果混合层颜色(光源)亮度低于50%灰,图像会被提高对比度并且变暗。
计算公式:混合色 &= 128:结果色 = 255 – (255 – 基色)/(2 * 混合色) * 255;
混合色 & 128:结果色 = 基色 / (2 *(255 -混合色)) * 255。
17.线性光(Linear Light)
线性光通过减少或增加亮度,来使颜色加深或减淡。具体取决于混合色的数值。如果混合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中性灰(50%灰),则用增加亮度的方法来使得画面变亮,反之用降低亮度的方法来使画面变暗。
计算公式:结果色 = 2 * 混合色 + 基色 -255。数值大于255取255。
18.点光(Pin Light)
点光模式她会根据混合色的颜色数值替换相应的颜色。如果混合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50%灰,比混合层颜色暗的像素将会被取代,而较之亮的像素则不发生变化。如果混合层颜色(光源)亮度低于50%灰,比混合层颜色亮的像素会被取代,而较之暗的像素则不发生变化。
计算公式:基色 & 2 * 混合色 – 255:结果色 = 2 * 混合色 – 255;
2 * 混合色 – 255 & 基色 & 2 * 混合色 :结果色 = 基色;
基色 & 2 * 混合色:结果色 = 2 * 混合色。
19.实色混合(Hard Mix)
实色混合是把混合色颜色中的红、绿、蓝通道数值,添加到基色的RGB值中。结果色的R、G、B通道的数值只能是255或0。因此结构色只有一下八种可能:红、绿、蓝、黄、青、洋红、白、黑。由此看以看出结果色是非常纯的颜色。
计算公式:混合色 + 基色 & 255:结果色 = 0 ;
混合色 + 基色 &= 255:结果色 = 255。
20.差值(Difference)
将要混合图层双方的RGB值中每个值分别进行比较,用高值减去低值作为合成后的颜色。所以这种模式也常使用,白色与任何颜色混合得到反相色,黑色与任何颜色混合颜色不变。
计算公式:结果色 = 绝对值(混合色 – 基色)。
21.排除(Exclusion)
排除于差值的作用类似,只是排除模式的结果色对比度没有差值模式强。白色与基色混合得到基色补色,黑色与基色混合得到基色。
计算公式:结果色 = (混合色 + 基色) – 混合色 * 基色 / 128。
22.减去(Subtract)
减去模式的作用是查看各通道的颜色信息,并从基色中减去混合色。如果出现负数就归为零。与基色相同的颜色混合得到黑色;白色与基色混合得到黑色;黑色与基色混合得到基色。
计算公式:结果色 = 基色 – 混合色。
23.划分(Divide)
划分模式的作用是查看每个通道的颜色信息,并用基色分割混合色。基色数值大于或等于混合色数值,混合出的颜色为白色。基色数值小于混合色,结果色比基色更暗。因此结果色对比非常强。白色与基色混合得到基色,黑色与基色混合得到白色。
计算公式:结果色 = (基色 / 混合色) * 255。
24.色相(Hue)
合成时,用混合图层的色相值去替换基层图像的色相值,而饱和度与亮度不变。决定生成颜色的参数包括:基层颜色的明度与饱和度,混合层颜色的色相。(这里用到的色相、饱和度、明度也是一种颜色模式,也称作:HSB模式。)
25.饱和度(Saturation)
用混合图层的饱和度去替换基层图像的饱和度,而色相值与亮度不变。决定生成颜色的参数包括:基层颜色的明度与色相,混合层颜色的饱和度。饱和度只控制颜色的鲜艳程度,因此混合色只改变图片的鲜艳度,不能影响颜色。
26.颜色(Color)
用混合图层的色相值与饱和度替换基层图像的色相值和饱和度,而亮度保持不变。决定生成颜色的参数包括:基层颜色的明度,混合层颜色的色相与饱和度。这种模式下混合色控制整个画面的颜色,是黑白图片上色的绝佳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下会保留基色图片也就是黑白图片的明度。
27.明度(Luminosity)
用当前图层的亮度值去替换下层图像的亮度值,而色相值与饱和度不变。决定生成颜色的参数包括:基层颜色的色调与饱和度,混合层颜色的明度。跟颜色模式刚好相反,因此混合色图片只能影响图片的明暗度,不能对基色的颜色产生影响,黑、白、灰除外。
本文来自:
向您推荐:
经常遇到很多伙伴咨询如何去提升专业、练习应该怎么去做、灵感从哪里来等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总结和梳理了一下自己的点滴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与之共勉。
本文的目的是给刚入行的新人分享个&
每当苹果公布新的壁纸,总会有人或者手机厂商去模仿苹果家的壁纸,因为他家的壁纸是真的好看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最新的iPhone8和 iPhone x的壁纸是怎样做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
被iPhone X刷了一天屏,到下午实在受不了各种标题写着“iPhone X 适配、指南、设计稿” 内容却是发布会回顾和手机介绍的标题党。索性自己写一篇只针对iPhone X适配的贴子,与适配无关的内&
@Echo 由于iOS 和 Material Design的组件体系有些不一样,所以关于组件的分类体系我会分iOS篇和Android篇来讲解,本篇文章为iOS 篇。
对于大部分入门设计师及中级设&
如果你关注过一些取得大成就的人,总会在他的成长故事中发现很多传奇的经历,比如少年时代的天赋异禀,或是30、40岁的大器晚成,为了做好某件事的废寝忘食等等…然后摸摸自己的胸脯说,他们是天才,我只是个普通&
@Micu设计你是美工?还是设计师?你是合格的设计师吗? 设计工作中最基础的修图会吗?找素材拼图会吗? 如果这最基础都不会,能称自己是设计师吗?能漫天要价吗? 如果有点职业道德,先学会最基础的修图,再谈设计吧! 一起看看别人是如何将图片合成的! 第1组:采集素材 完成设计: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第11组: 第12组: 第13组: 第14组: 第15组: 第16组: 第17组: @Micu设计投稿,自 weibo
从2011年开始接触APP,到现在为止也做了几个了,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和每一个技术搭档切图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为技术的水平高低有限,所以他们要求你给切图的时候也会不一样,针对切图后来我总结了一套规律分享给大家,希望互相学习~ 相关阅读: 设计师需要掌握的图片原理与优化技巧 Android设计中的.9.png 切图小贴士 一.android版 在做android版本设计的时候,尺寸有很多种,这时我们要以一种尺寸为基准,那这个基准尺寸是480px*800px,设计图完成之后就开始切图了,我拿我之前设计的一张图为例子讲解下:
当看到上边这张设计图的时候,我们首先分析下应该给技术切哪些图(为了避免以后少改动,建议切图之前最好和技术先沟通下,怎么切); 1、底部栏目的icon和背景:
这个一般有2种切法:(有默认和选中之后的效果)
2、顶部栏目的背景切图: 由于顶部导航栏的是渐变样式,所以切图只需要切一小条,技术来平铺拉伸就可以~(PS:如果是花纹背景,就必须切整条了,因为花纹切一小条就会被拉伸了~) 3、标注文字大小和行间距:(以这张图为例子,我标注好了,请看下图) 需要注意的: A:android主要有3种屏,即: QVGA和WQVGA屏density=120; HVGA屏density=160; WVGA屏density=240; B:apk的资源包中, 当屏幕density=240时使用hdpi标签的资源 当屏幕density=160时使用mdpi标签的资源 当屏幕density=120时使用ldpi标签的资源; C:我们标注的是PX,但是技术的算法是DP,所以需要PX和DP进行转化,PX和DP的转化主要跟密度有关系,当密度density=160即(屏幕尺寸:320*480)时,1PX=1DP;当密度density=240即(屏幕尺寸:480*800)时,1PX=0.75DP;当屏幕的尺寸大于480*800的时候,密度都按照240计算即可;当密度density=120即(屏幕尺寸:240*320)时,这个现在几乎没有人用了,所以我也不知道转化公式,如果您知道,可以留言告诉我啊~ 注意:因为我们做的是基于480*800尺寸的,大家都知道android的尺寸太多了,要想适配现在流行的尺寸,比如:640*960;720*1280等,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图标可以根据不同尺寸各做一套,也就是图标需要做480、640和720共3套图标,不过如果你们的产品的要求不严格,做一套就可以,只不过是在大于480尺寸的屏幕上有些图标被拉大变虚而已~ 二.ios版 在做ios版本设计的时候,尺寸有3种,分别是:320*480、640*960、640*1136;这时我们要以一种尺寸为基准,那这个基准尺寸是640px*960px,设计图完成之后就开始切图了,我拿我之前设计的一张图为例子讲解下:
当看到上边这张设计图的时候,我们首先分析下应该给技术切哪些图(为了避免以后少改动,建议切图之前最好和技术先沟通下,怎么切); 1、底部栏目的icon和背景:
这个一般有2种切法:(有默认和选中之后的效果)
2、顶部栏目的背景切图:
由于顶部导航栏的是多颜色的,所以只能切一整条给技术,商圈的图标要单独切出来
3、二级标题栏目的切图: &
周陟 (@UCDChina 深圳负责人、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部长) :我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刚入行或者经验不多的设计师在碰到问题的时候都喜欢”索取”,最好有个现成的东西放那儿给他供着。这暴露了我们设计师群体一个严重的现状——自学能力的欠缺。 我上次提到设计师的三大素质(我自己觉得是这样,也是招人的时候重点考察的),这次就专门聊聊自学能力的问题,与各位打拼靠自己的朋友共勉。 作者还有一篇很有意思的分享:普通UI设计师与顶级UI设计师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设计师的自学能力? 我们对自学能力的理解是从上学的时候建立的,但那个时候的”自学能力”相对单纯,无非也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看书、做题,复习到达熟练记忆,以便应付各种苛捐杂税式的考试。 但进入设计行业后,这个自学能力不仅仅限制在”了解知识、复述知识”的范围,设计师要学习各种软件,学习如何寻找灵感,学习如何与客户沟通,学习怎样规划自己的行业前景……这种交叉性的自学要求会成为很多人的屏障。并且,很难定义一个所谓的”自学能力”的量化目标。 就我个人理解,设计师的自学能力是使用合适的时间、方法、资源达到独立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才能有效的自学? 你细心的话,应该注意到上面我的用词,这些关键点就是有效自学的途径。在设计这个行当,光努力是不够的,我们不只是要强调效率,也要强调效能。回过来看,你们学校历史中是不是总有那么几个无论如何努力都始终分数不高的货色? 首先是合适的时间; 如果一件需要花时间的学习任务超出了你的时间成本,你就不应该去碰它,或者换一个更好的方式,比如:你现在是一个从事了8年平面设计的设计师,你觉得目前做动画的收入高,你希望通过自学动画,然后跨行到这个领域,那么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首先你的8年的平面经验几乎没有再升值的空间,其次作为一个新人,也许你还要3年的等待,好死不死,你的脑子不错,等到你学有所成,动画行业又是另一个新的天地了。 正确的方法是重要的; 方法不仅是你练习的方式,还有思考问题的方式,这里强调的是设计师快速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准确的了解需要自学的领域的难度、行业标准、设计思路、应用形态,你才知道从何入手; 比如:你想自学网页设计,并把网页视觉设计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你就应该首先了解,一个网站的基本结构,每个结构需要哪些工作岗位,他们的职责有何不同,一个网站视觉设计师应该干什么,抓住重点(而不要一开始去学什么HTML代码,那不是你最该关心的,我这话是说给某个朋友听的)。 资源指的是任何能够让你了解到所需知识的平台; 基础的东西先看维基和google,然后去书店翻一翻行业著作,然后下载一些软件的学习版知道你要使哪些工具,这些都是你的资源,如果凑巧你还能找到一些资深的从业人士咨询就更好了,但是要提醒的是,别人没有义务回答你,所以你先要准备好自己的问题。 独立性决定了你在自学途径中对自己的要求;你善于坚持的品质是你能够成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的前提条件,在你周围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的时候,你只能靠自己不断的练习,思考。我发现要求很多设计师练习没有问题,要求他们思考却很难,自学的过程中,”想”永远是最关键的。 自学不是万能灵丹 你的性格不适合自学。这是正常的,有部分朋友他们的性格天生就是依赖性强,缺乏主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逃避,那么这样的性格想完全通过自学来达到一个”好高骛远”的目标是不太可能的。你需要选择一个付费的培训机构或者老师,通过一些外部的压力,让你有所提高。 除了自学还应该参与交流。交流当然是重要的,通过交流可以达到解惑的效果,有个前提需要注意,你要和别人交流,别人也需要知道值得和你交流,因此你要有所储备,交流既然是平等的也就需要基础,别以菜鸟之心度老鸟之腹,既冷了场又露了怯。 自学的技术必须转化为实际项目。你的自学有可能是为了自我提升,自我积累设计经验,但如果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你自学的成绩就必须经过实际项目的检验,比如:你学习了一些新的交互设计的工作技巧,那么在你自己从事项目的时候你就应该争取机会导入进去,否则到头来,你也只是做了一嘴的好交互。 “人一定要靠自己”,说的不是抛弃阶级感情和团队协作,而是面对困难和障碍的时候,往往只有你自己才是靠得住的。缺乏自学能力的设计师,从性格与技能上都会落于下风,因此请不要让自己”被飞”的日子来得太早。 原文出处:《闲言碎语:周陟设计随笔》,感谢作者的无私分享,推荐童鞋们阅读原著,受益无穷 : ) & &
移动app开发中多种设备尺寸适配问题,过去只属于Android阵营的头疼事儿,只是很多设计师选择性地忽视android适配问题,只出一套iOS平台设计稿。随着苹果发布两种新尺寸的大屏iPhone 6,iOS平台尺寸适配问题终于还是来了,移动设计全面进入“杂屏”时代。看看下面三款iPhone尺寸和分辨率数据就知道屏幕有多杂了。 加上Android生态中纷繁复杂的各种奇葩尺寸,现在APP设计开发必须考虑适配大、中、小三种屏幕。所以如何做到交付一套设计稿解决适配大中小三屏的问题?设计和开发之间采用什么协作模式?一个基本思路是: 1、选择一种尺寸作为设计和开发基准; 2、定义一套适配规则,自动适配剩下两种尺寸; 3、特殊适配效果给出设计效果。 & 手机淘宝的iPhone 6/iPhone 6 Plus适配版本即将提交App store审核。先晒一下我们采用的协作模式,再慢慢说明原委。 第一步,视觉设计阶段,设计师按宽度750px(iPhone 6)做设计稿,除图片外所有设计元素用矢量路径来做。设计定稿后在750px的设计稿上做标注,输出标注图。同时等比放大1.5倍生成宽度1125px的设计稿,在1125px的稿子里切图。 & & 第二步,输出两个交付物给开发工程师:一个是程序用到的@3x切图资源,另一个是宽度750px的设计标注图。 & 第三步,开发工程师拿到750px标注图和@3x切图资源,完成iPhone 6(375pt)的界面开发。此阶段不能用固定宽度的方式开发界面,得用自动布局(auto layout),方便后续适配到其它尺寸。 & 第四步,适配调试阶段,基于iPhone 6的界面效果,分别向上向下调试iPhone 6 plus(414pt)和iPhone 5S及以下(320pt)的界面效果。由此完成大中小三屏适配。 & 为什么选择iPhone 6作为基准尺寸? 当面对大中小三种屏幕需要适配的时候,很容易想到先做好一种屏幕,再去适配剩下两种屏幕。第一个决定是到底以哪种屏幕作为设计和开发的基准尺寸。我们选择中间尺寸的iPhone 6(750px/375pt)作为基准,基于几个原因: & 1、从中间尺寸向上和向下适配的时候界面调整的幅度最小。375pt下的设计效果适配到414pt和320pt偏差不会太大。假设以414pt为基准做出很优雅的设计,到320pt可能元素之间比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比如图片和文字之间视觉比例可能失调。 & 2、iPhone 6 plus有两种显示模式,标准模式分辨率为,放大模式分辨率为(即iPhone 6的1.5倍)。可见官方系统里iPhone 6和iPhone &
初涉移动端设计和开发的同学们,基本都会在尺寸问题上纠结好一阵子才能摸到头绪。我也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感觉有必要写一篇足够通俗易懂的教程来帮助大家。从原理说起,理清关于尺寸的所有细节。由于是写给初学者的,所以不要嫌我啰嗦。 现象 首先说现象,大家都知道移动端设备屏幕尺寸非常多,碎片化严重。尤其是Android,你会听到很多种分辨率:480×800, 480×854, 540×960, 720××1920,而且还有传说中的2K屏。近年来iPhone的碎片化也加剧了:640×960, 640×××2208。 不要被这些尺寸吓倒。实际上大部分的app和移动端网页,在各种尺寸的屏幕上都能正常显示。说明尺寸的问题一定有解决方法,而且有规律可循。 像素密度 要知道,屏幕是由很多像素点组成的。之前提到那么多种分辨率,都是手机屏幕的实际像素尺寸。比如480×800的屏幕,就是由800行、480列的像素点组成的。每个点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构成我们所看到的画面。而手机屏幕的物理尺寸,和像素尺寸是不成比例的。最典型的例子,iPhone 3gs的屏幕像素是320×480,iPhone 4s的屏幕像素是640×960。刚好两倍,然而两款手机都是3.5英寸的。 所以,我们要引入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像素密度,也就是PPI(pixels per inch)。这项指标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 Pixels per inch,准确的说是每英寸的长度上排列的像素点数量。1英寸是一个固定长度,等于2.54厘米,大约是食指最末端那根指节的长度。像素密度越高,代表屏幕显示效果越精细。Retina屏比普通屏清晰很多,就是因为它的像素密度翻了一倍。 倍率与逻辑像素 再用iPhone 3gs和4s来举例。假设有个邮件列表界面,我们不妨按照PC端网页设计的思维来想象。3gs上大概只能显示4-5行,4s就能显示9-10行,而且每行会变得特别宽。但两款手机其实是一样大的。如果照这种方式显示,3gs上刚刚好的效果,在4s上就会小到根本看不清字。 在现实中,这两者效果却是一样的。这是因为Retina屏幕把2×2个像素当1个像素使用。比如原本44像素高的顶部导航栏,在Retina屏上用了88个像素的高度来显示。导致界面元素都变成2倍大小,反而和3gs效果一样了。画质却更清晰。 在以前,iOS应用的资源图片中,同一张图通常有两个尺寸。你会看到文件名有的带@2x字样,有的不带。其中不带@2x的用在普通屏上,带@2x的用在Retina屏上。只要图片准备好,iOS会自己判断用哪张,Android道理也一样。 由此可以看出,苹果以普通屏为基准,给Retina屏定义了一个2倍的倍率(iPhone 6plus除外,它达到了3倍)。实际像素除以倍率,就得到逻辑像素尺寸。只要两个屏幕逻辑像素相同,它们的显示效果就是相同的。 Android的解决方法类似,但更复杂一些。因为Android屏幕尺寸实在太多,分辨率高低跨度非常大,不像苹果只有那么几款固定设备、固定尺寸。所以Android把各种设备的像素密度划成了好几个范围区间,给不同范围的设备定义了不同的倍率,来保证显示效果相近。像素密度概念虽然重要,但用不着我们自己算,iOS与Android都帮我们算好了。 如图所示,像素密度在120左右的屏幕归为ldpi,160左右的归为mdpi,以此类推。这样,所有的Android屏幕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赋予了相应的倍率: ldpi [0.75倍] mdpi [1倍] hdpi [1.5倍] xhdpi [2倍] xxhdpi [3倍] &
前段日子,我们(英文原文作者)的团队接到了一个新的移动应用项目。悲催的是,当时所有的移动方面的设计师都已经被其他项目买票了,剩下的设计
诺基亚正在将越来越多的Symbian平台试验项目移植到Windows Phone平台,出自Nokia Beta Labs的项目 — City Lens是其中最新的一个。
City Lens会通过增强现实投上周跟朋友聚会,席间一个负责招聘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朋友跟我们聊起她招聘过程中遇到的趣事。她曾面试过上百位设计师,几乎每次她都会问求职者
2013可以说是扁平化设计的一年。
即便是拟物设计的引领者苹果,也不得不转变设计思路,在iOS 7上开始着手扁平化设计的探索。
你是否落伍了呢
苏大牙牙牙:众所周知,像专业知识、设计技法、设计的方法论,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也是立足之本。但是...
腾讯ISUX :目前的 H5 页面可以分为通栏页面和非通栏页面两种,每种页面都可能有底部操作栏,具体...
这周手机圈的热点,被iPhone X无情的霸占着,连谷歌发布了Android 8.1预览版这样的大事...
莫贝网()移动设备界面设计专业网站。为UI设计师提供手机界面设计,移动应用界面设计,平板电脑界面设计,导航界面设计等手持移动设备,移动终端界面设计相关知识的收集分享,共同学习的网站。
关注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ython基础学完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