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貌,气候地貌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141所
24小时更新:3048
总量:581536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
时间: 11:31:00
下载量:36次
大小:180KB
所属学校: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82/83/84/85/86/8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贵州省情复习参考题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3页
1、贵州的地貌、气候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特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什么原则?P2-P4 “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有利方面:(1)降水丰富。贵州年降水量多在毫米之间。
(2)光、热、水同季。夏季阳光充足,也是雨水最多的季节,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有利于开发立体农业。
(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0℃~20℃,冬季最冷月气温3℃~6℃,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2℃~26℃,气候十分宜人。
不利方面:
(1)干旱。是危害贵州农业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因为贵州山高坡陡,又是喀斯特地貌,降水流失很快,土壤保水能力差。有春旱和夏旱。
(2)“倒春寒”。3、4月间,出现的“烂秧天气” 。
(3)“秋绵雨”。8、9月间的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的扬花和灌浆,造成减产。
(4)冰雹、洪涝等。
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
有利方面: (1)土地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多种土地与气候组合,繁衍了多种生物。仅植物中的维管束类贵州约有6000种,占了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20%。
(2)能源丰富。贵州的能源以煤炭和水能为主,具有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
(3)矿产丰富、组合良好。贵州已发现矿产128种,探明储量的76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41种,优势矿产有铝、磷、锰、重晶石等。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
(4)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贵州特有的山、水、洞、林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原生态自然风光资源。 不利方面:
(1)自然生态脆弱。喀斯特地貌上的土地自然保水保肥的能力较差。
(2)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水土不配套。贵州人均耕地只有0.70亩,大大低于全国人均1.57亩的平均水平。土层浅薄、坡度较大、肥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大多田高水低,利用困难。
(3)不利交通通信发展。贵州山区的崇山峻岭,深切河谷,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发展困难。
贵州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山区客观自然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贵州的优势是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四大方面。资源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生物要注意保护,延续物种;旅游要保护好环境,利用优势气候,发展以原生态为特色旅游项目。
避害方面,主要是土壤和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因素。农业应以林业和山地畜牧业为主;耕作业应发展适合贵州的农作物;还可以利用播种与收割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来趋利避害,如“两段育秧”技术就可避免“烂秧天气”、伏旱和秋绵雨等;利用一些地区(如罗甸)的“天然温室”气候,培养蔬菜等。
2、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P32-34
(一)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二)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三)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四)森林美景多;
(五)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
全省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荔波樟江,马岭河峡谷,赤水,斗黎平侗乡,都匀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省情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分析
论 重点、难点解析
1、什么是省情?贵州现阶段的基本省情是什么?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表现在:经济总量小,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排全国26位,人均生产总值排全国31位。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落后位置;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科学教育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过快;待业人数多等方面。 贵州经过解放6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全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底子薄弱,同全国特别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贵州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 2、贵州的气候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特殊影响? “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有利方面:(1)降水丰富。贵州年降水量多在毫米之间。
(2)光、热、水同季。夏季阳光充足,也是雨水最多的季节,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有利于开发立体农业。
(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0℃~20℃,冬季最冷月气温3℃~6℃,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2℃~26℃,气候十分宜人。
不利方面: (1)干旱。是危害贵州农业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因为贵州山高坡陡,又是喀斯特地貌,降水流失很快,土壤保水能力差。有春旱和夏旱。 (2)“倒春寒”。3、4月间,出现的“烂秧天气” 。 (3)“秋绵雨”。8、9月间的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的扬花和灌浆,造成减产。 (4)冰雹、洪涝等。
不利方面: (1)干旱。是危害贵州农业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因为贵州山高坡陡,又是喀斯特地貌,降水流失很快,土壤保水能力差。有春旱和夏旱。 (2)“倒春寒”。3、4月间,出现的“烂秧天气” 。 (3)“秋绵雨”。8、9月间的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的扬花和灌浆,造成减产。 (4)冰雹、洪涝等。
3、贵州的地貌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特殊影响? “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 有利方面: (1)土地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多种土地与气候组合,繁衍了多种生物。仅植物中的维管束类贵州约有6000种,占了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20%。
(2)能源丰富。贵州的能源以煤炭和水能为主,具有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 (3)矿产丰富、组合良好。贵州已发现矿产128种,探明储量的76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41种,优势矿产有铝、磷、锰、重晶石等。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 (4)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贵州特有的山、水、洞、林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原生态自然风光资源。 不利方面: (1)自然生态脆弱。喀斯特地貌上的土地自然保水保肥的能力较差。 (2)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水土不配套。贵州人均耕地只有0.70亩,大大低于全国人均1.57亩的平均水平。土层浅薄、
贵州省情资料
坡度较大、肥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大多田高水低,利用困难。
(3)不利交通通信发展。贵州山区的崇山峻岭,深切河谷,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发展困难。
4、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贵州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山区客观自然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贵州的优势是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四大方面。资源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生物要注意保护,延续物种;旅游要保护好环境,利用优势气候,发展以原生态为特色旅游项目。 避害方面,主要是土壤和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因素。农业应以林业和山地畜牧业为主;耕作业应发展适合贵州的农作物;还可以利用播种与收割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来趋利避害,如“两段育秧”技术就可避免“烂秧天气”、伏旱和秋绵雨等;利用一些地区(如罗甸)的“天然温室”气候,培养蔬菜等。
5、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封闭,使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这就是落后的真正原因。 封闭的原因:一是山区自然条件对发展交通通讯不利,阻碍了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 二是特定的“土流并治”社会环境,土著首领统治残酷,阶级矛盾尖锐,且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封锁、自我封闭,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解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说开发潜力巨大? 解放60年,贵州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同1949年相比,生产总值由6.23亿元发展到3333.4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0.28亿元发展到674.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8824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96.9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8.76元。 农业方面,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总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成倍增长。工业方面,已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交通运输方面,基本建立起以陆路运输为主包括民用航空和内河航运在内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邮电通信方面,已形成现代化的邮路网络和通信网络。 商业贸易方面 ,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商品流通格局。旅游业方面,形成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旅游特色。城市化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星罗棋布的城镇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贵州虽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但发展潜力巨大。 (1)具有生物、能源、矿产、旅游、气候、文化和人力等方面的一定优势;
(2)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实力;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使贵州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发展潜力的初步表现:
(1)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西南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初步形成;
(2)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3)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步伐加快,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4)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形成。 贵州只要抓好和利用好机遇,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特殊的地理环境 重点、难点解析
贵州省情资料
1、贵州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800~1500米;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贵州地势起伏较大。从面上来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两地相差1625米。再从点上来看:最高点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点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2753米。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北部有大娄山,主峰娄山关,海拔1444米,地势险要。东北部有武陵山,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米,生态系统发育良好。西部有乌蒙山,最高峰是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石林与草场交相辉映。中部有苗岭,主要山脉雷公山,海拔2178米,森林茂密,溪水透明,拥有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
2、贵州气候条件的优势。 贵州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条件。 从气温来看,贵州属于亚热带范围,年平均气温在15oC左右,不冷不热,十分宜人。南部、东部和北部河谷地带是高温区,年平均气温20oC;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12oC;海拔24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oC以下,这也反映了贵州山地气候的特点。贵州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最热月七月的平均气温在22-26oC之间,最冷月一月的平均气温在3-6oC之间,年变化幅度不过20o左右。贵州也曾经出现过极端气温,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铜仁,为42.5oC;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威宁,是-15.3oC。但这是多年中极少的现象。 从降水来看,贵州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雨水最多的地方是苗岭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的东南坡,降水量在1300毫米以上;降水量最少的是赫章县,也不少于850毫米。说明贵州雨量充沛。贵州雨季每年4月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这时正是高温季节,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再从日照来看,贵州具有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年日照时数在小时之间。在时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年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而且一年四季没有什么变化。
3、贵州主要河流水系的特点。 贵州的河流主要有八大水系,分属两大流域。苗岭以北属于长江流域,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岭以南属于珠江流域,也有四大水系,它们是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重点掌握以下河流水系的特点。 乌江水系: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境内长889千米,流域面积6.6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三岔河,自西向东流经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市,在织金和黔西交界处与北来的六冲河汇合后称为乌江,自西向东流至思南县后转向北流,在重庆市的涪陵汇入长江。乌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年来水量549亿立方米,与黄河水量相当。乌江具有水力发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先后建成乌江渡、东风、普定、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等大中型水电站,并进行了乌江渡扩能,构皮滩大型水电站在建。另外,乌江景色十分秀丽,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乌江流域流经贵州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乌江水系的开发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赤水河綦江水系:主要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雨河乡,干流进入贵州西部毕节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县、习水县、赤水市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贵州境内长299千米,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习水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5.3亿立方米。赤水河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的美誉。流域内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酒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名酒都产于河流两岸;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 南、北盘,红水河江水系: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交界处的三江口后,
贵州省情资料
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干流在贵州境内长263千米,主要支流有黄泥河和马别河。流域内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52.1亿立方米。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 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自西向东经宣威,至都格进入贵州,再折向东南往茅口、盘江桥,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南盘江汇合,贵州境内长352千米,主要支流有拖长江、乌都河、麻沙河、大田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红辣河等。流域内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环境优美。多年平均径流量121亿立方米。已建成响水水电站。流域内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自然景观。 红水河是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过106千米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60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红水河流域有丰富的水量和水力资源。多年平均径流量89.1亿立方米。与广西已合作修建龙滩水电站。
4、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 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其次是石灰土,最少的是水稻土。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①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贵州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坦坝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坡度在6度以下,集中连片、面积1万亩以上的耕地大坝47个,其耕地面积只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1.81%;牧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42%。这种土壤条件,加上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贵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21.5度,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占贵州土地面积的35.07%,35度以上陡坡占贵州土地面积的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一等耕地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三等耕地占36%。中、下等耕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而且其中还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③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其基本特征。由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土地,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盐类岩石在受水溶蚀的情况下,易使地块破碎,固体物质中的钙、镁还易随水流失,从而导致贵州土壤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发展困难。 ④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5、贵州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 贵州自然历史悠久,地质结构复杂,形成了类型复杂、组合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的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四大方面最具优势。 ①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从植物资源来看,2006年,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达39.9%,高于全国18.2%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2.7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贵州的草地资源有优良牧草2500余种,有各类草山草坡427.02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3%。草地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贵州农作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0个品种。形成了许多优良品种和土特产品。贵州药用植物资源有3924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还有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等30多种具有“地道中药材”美称的药用植物资源。在贵州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的约600余种,食用的约500余种,还有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染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有74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伯乐树、贵州苏铁、辐花苣苔、宽叶水韭、贵州水韭、单性木兰、珙桐、光叶珙桐、梵净山冷杉、银杉、异形玉兰金花、掌叶木、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15种,二级保护的有59种。 从动物资源来看,贵州有饲养性的畜禽30多种,也形成了许多地方优良品种。有野生动物及珍稀动物1000余种,列入国家
贵州省情资料
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颈长尾雉、白头鹤、蟒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 ②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在水能资源方面: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每平方千米就有1069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排名全国第3位。贵州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优。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上,这四江一河的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和可开发容量占全省的80%。 在煤炭资源方面: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2006年,全省煤炭保有储量达507.28亿吨,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素以“江南煤海”著称。在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中,有74个县(市、区、特区)产煤,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用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用煤,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聚、含硫低、组合好的特点。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在煤种上又构成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可供建设功能、性质不同的煤炭生产基地。 贵州除煤炭、水能资源外,还有生物能、天然气(主要是煤成气和气田成气)、铀矿等。煤成气是一种煤源潜力巨大的能源,贵州煤成气包括聚煤气和煤层气两部分。据初步计算,全省煤层气资源量为3.15万亿立方米,总储量居全国前列。重点分布在六盘水、织纳、遵义三个煤田。 ③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贵州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41种保有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排在第1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2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 铝土矿: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保有储量达4.18亿吨,居第2位。集中分布在贵阳、清镇、修文、遵义一线,以清镇、修文最多,占全省铝土矿储量的74%。贵州铝土矿以质量优良而著称,铝硅比多在6以上,超过8的大约也占四分之一。铝土矿石中还含有可供综合利用的镓资源。 磷矿:贵州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三大磷矿产区之一。磷矿保有储量26.7亿吨,居第2位。其中,五氧化二磷含量大于30%的富矿约占全国富磷矿总量的44%,成为华夏之冠。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开阳、瓮安、福泉、织金等县,且露头矿多,具有大型矿山强化开采的有利条件。贵州已建成全国最重要的磷矿石及磷化工基地,长期向国内20多个省(市、区)提供优质产品。 重晶石:贵州重晶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质量良好。全省有30多个县已勘探发现重晶石,保有储量高达1.42亿吨,占全国重晶石保有储量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冠。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天柱、黄平、施秉、麻江等县。贵州重晶石硫酸钡含量多在90%以上,且有害杂质低,是全国著名的重晶石产地。 黄金:贵州是全国首次发现“卡林型”、“红土型”金矿最多的省份。保有储量为226.49吨,居全国第10位。产地有21处,主要分布在黔西南的大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等10多个县。现年产黄金逾10万两,成为新兴的黄金生产省区。 水泥原料:贵州是中国沉积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石灰岩和页岩、砂岩等水泥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储量达16亿吨以上,而且矿石质量优良,氧化钙含量一般都大于50%,有害杂质含量低,多为一、二级品。分布十分广泛,有41个县、市都有分布,并以大中型规模为主,产地多在省内铁路和公路干线及城镇附近,便于运输和开采。 ④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 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其自然风光资源的特点是: 第一、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全省有瀑布和峡谷景观1000多处。其中,著名的瀑布有黄果树瀑布群、赤水十丈洞瀑布群和中洞瀑布等;著名的峡谷有马岭河峡谷、乌江三峡、六广河七峡、关岭花江大峡谷、黄平飞云大峡谷、开阳南江峡谷等。 第二、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全省长度大于2000米的洞河有1000多条,旱洞数量更多。著名的有织金洞、龙宫、天河潭、晴隆大厂石膏巨晶洞、修文多缤洞、兴义飞龙洞、铜仁九龙洞等。 第三、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贵州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形成了许多景色优美的河流、湖泊、岩溶泉和温泉等,具有良好的旅游和疗养价值。著名的有泉、剑河温泉等。
贵州省情资料 阳河、赤水河、杉木河、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草海、息烽温
联系客服:cand57</省情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分析_甜梦文库
省情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章绪论重点、难点解析1、什么是省情?贵州现阶段的基本省情是什么?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表现在:经济总量小,2007 年,全省生产总值排全国 26 位,人均生产 总值排全国 31 位。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落后位置;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 益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科学教育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过快;待业人数多等方面。 贵州经过解放 60 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全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底子薄弱, 同全国特别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贵州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 2、贵州的气候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特殊影响? “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有利方面: (1)降水丰富。贵州年降水量多在
毫米之间。 (2)光、热、水同季。夏季阳光充足,也是雨水最多的季节,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立体气候明显。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有利于开发立体农业。 (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 10℃~20℃,冬季最冷月气温 3℃~6℃,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 22℃~ 26℃,气候十分宜人。 不利方面: (1)干旱。是危害贵州农业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因为贵州山高坡陡,又是喀斯特地貌,降水流失很快,土壤保水能力差。 有春旱和夏旱。 (2) “倒春寒” 。3、4 月间,出现的“烂秧天气” 。 (3) “秋绵雨” 。8、9 月间的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的扬花和灌浆,造成减产。 (4)冰雹、洪涝等。 不利方面: (1)干旱。是危害贵州农业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因为贵州山高坡陡,又是喀斯特地貌,降水流失很快,土壤保水能力差。 有春旱和夏旱。 (2) “倒春寒” 。3、4 月间,出现的“烂秧天气” 。 (3) “秋绵雨” 。8、9 月间的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的扬花和灌浆,造成减产。 (4)冰雹、洪涝等。3、贵州的地貌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特殊影响? “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 有利方面: (1)土地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多种土地与气候组合,繁衍了多种生物。仅植物中的维管束类贵州约有 6000 种,占了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 20%。 (2)能源丰富。贵州的能源以煤炭和水能为主,具有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 地。 (3)矿产丰富、组合良好。贵州已发现矿产 128 种,探明储量的 76 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41 种,优势矿产有 铝、磷、锰、重晶石等。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 (4)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贵州特有的山、水、洞、林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原生态自然风光资源。 不利方面: (1)自然生态脆弱。喀斯特地貌上的土地自然保水保肥的能力较差。 (2)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水土不配套。贵州人均耕地只有 0.70 亩,大大低于全国人均 1.57 亩的平均水平。土层浅薄、 坡度较大、肥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大多田高水低,利用困难。 1 贵州省情资料 (3)不利交通通信发展。贵州山区的崇山峻岭,深切河谷,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发展困难。 4、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贵州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山区客观自然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贵州的优势是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四大方面。资源特别是矿产 等不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生物要注意保护,延续物种;旅游要保护好环境,利用优势气候,发展以原生态 为特色旅游项目。 避害方面,主要是土壤和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因素。农业应以林业和山地畜牧业为主;耕作业应发展适合贵州的农作物;还可 以利用播种与收割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来趋利避害,如“两段育秧”技术就可避免“烂秧天气” 、伏旱和秋绵雨等;利用一 些地区(如罗甸)的“天然温室”气候,培养蔬菜等。5、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封闭,使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这就是落后的真正原因。 封闭的原因:一是山区自然条件对发展交通通讯不利,阻碍了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 二是特定的“土流并治”社会环境,土著首领统治残酷,阶级矛盾尖锐,且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封锁、自我封闭,制约了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6、解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说开发潜力巨大? 解放 60 年,贵州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 年同 1949 年相比,生产总值由 6.23 亿元发展到 3333.4 亿元, 地方财政总收入由 0.28 亿元发展到 674.56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 8824 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 2796.93 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11758.76 元。 农业方面,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总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成倍增长。工业方面,已建起具有自身特 色的工业体系。交通运输方面,基本建立起以陆路运输为主包括民用航空和内河航运在内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邮电通信方 面,已形成现代化的邮路网络和通信网络。 商业贸易方面 ,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 的商品流通格局。旅游业方面,形成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旅游特色。城市化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 星罗棋布的城镇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贵州虽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但发展潜力巨大。 (1)具有生物、能源、矿产、旅游、气候、文化和人力等方面的一定优势; (2)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实力;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 略性调整等,使贵州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发展潜力的初步表现: (1)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西南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初步形成; (2)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3)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步伐加快,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4)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 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形成。 贵州只要抓好和利用好机遇,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章特殊的地理环境重点、难点解析1、贵州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 贵州省情资料 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 1100 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贵州地势 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 1500 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 800~1500 米;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 800 米以下。贵州地势起伏较大。从面上来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 2166 米;最低 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 541 米;两地相差 1625 米。再从点上来看:最高点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 2901 米;最低点 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 148 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 2753 米。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 10.91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 61.9%。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 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 7.5%。 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北部有大娄山,主峰娄山关,海拔 1444 米,地势险要。东北部 有武陵山,主峰为梵净山,海拔 2572 米,生态系统发育良好。西部有乌蒙山,最高峰是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 2901 米。石 林与草场交相辉映。中部有苗岭,主要山脉雷公山,海拔 2178 米,森林茂密,溪水透明,拥有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2、贵州气候条件的优势。 贵州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条件。 从气温来看,贵州属于亚热带范围,年平均气温在 15?C 左右,不冷不热,十分宜人。南部、东部和北部河谷地带是高温区, 年平均气温 20?C;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 12?C;海拔 2400 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8?C 以下,这也 反映了贵州山地气候的特点。贵州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最热月七月的平均气温在 22-26?C 之间,最冷月一月的平均气温在 3-6?C 之间,年变化幅度不过 20?左右。贵州也曾经出现过极端气温,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铜仁,为 42.5?C;最低气温曾经 出现在威宁,是-15.3?C。但这是多年中极少的现象。 从降水来看,贵州年降水量在 850-1600 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雨水最多的地方是苗岭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的东 南坡,降水量在 1300 毫米以上;降水量最少的是赫章县,也不少于 850 毫米。说明贵州雨量充沛。贵州雨季每年 4 月到 5 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 月雨量最大,这时正是高温季节,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再从日照来看,贵州具有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年日照时数在
小时之间。在时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 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年相对湿度高达 70%以上,而且一年 四季没有什么变化。3、贵州主要河流水系的特点。 贵州的河流主要有八大水系,分属两大流域。苗岭以北属于长江流域,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 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岭以南属于珠江流域,也有四大水系,它们是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重 点掌握以下河流水系的特点。 乌江水系: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境内长 889 千米,流域面积 6.68 万 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 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三岔河,自西向东流经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市, 在织金和黔西交界处与北来的六冲河汇合后称为乌江,自西向东流至思南县后转向北流,在重庆市的涪陵汇入长江。乌江水 系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年来水量 549 亿立方米,与黄河水量相当。乌江具有水力发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先后建 成乌江渡、东风、普定、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等大中型水电站,并进行了乌江渡扩能,构皮滩大型水电站在建。另外, 乌江景色十分秀丽,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乌江流域流经贵州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 的地区,乌江水系的开发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赤水河綦江水系:主要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 云南省威信县雨河乡,干流进入贵州西部毕节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县、习水县、赤水市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 贵州境内长 299 千米,流域面积 1.14 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习水河。多年平均径流量 55.3 亿立方米。 赤水河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的美誉。流域内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 、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酒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名酒都产于河流两岸;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 四渡赤水的足迹。 南、北盘,红水河江水系: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交界处的三江口后, 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干流在贵州境内长 263 千米,主要支流有黄泥河 和马别河。流域内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 52.1 亿立方米。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 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自西向东经宣威,至都格进入贵州,再折向 3 贵州省情资料 东南往茅口、盘江桥,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南盘江汇合,贵州境内长 352 千米,主要支流有拖长江、乌都河、麻沙河、大田 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红辣河等。流域内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环境优美。多年平均径流量 121 亿立方米。已建成响水水电站。流域内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自然景观。 红水河是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过 106 千米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贵州境内流域面积 1.60 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红水河流域有丰富的水量和水力资源。多年平均径流量 89.1 亿立方米。与广 西已合作修建龙滩水电站。4、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 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其次是石灰土,最少的是水稻土。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①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贵州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61.7%,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0.8%,山间平坦坝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7.5%,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坡度在 6 度以下,集中连 片、面积 1 万亩以上的耕地大坝 47 个,其耕地面积只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1.4%。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 的 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 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 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 51.81%;牧草地占农用 地面积的 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 7.42%。这种土壤条件,加上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不断缩 小,使得贵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 21.5 度,坡度大于 25 度的土地占 贵州土地面积的 35.07%,35 度以上陡坡占贵州土地面积的 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 一等耕地仅占 22%;土层不厚、土质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 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 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三等耕地占 36%。中、下等耕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 80%左右,而且其中还有 21%左右是 不宜耕耕地。 ③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其基本特征。由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土地,坚 硬、抗风化能力强,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盐类岩 石在受水溶蚀的情况下,易使地块破碎,固体物质中的钙、镁还易随水流失,从而导致贵州土壤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发展困 难。 ④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 17%,二等地占 33%,三等地占 25.3%,四等地占 23.8%。 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 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5、贵州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 贵州自然历史悠久,地质结构复杂,形成了类型复杂、组合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的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在生物、能源、矿 产、旅游四大方面最具优势。 ①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从植物资源来看,2006 年,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达 39.9%,高于全国 18.2%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 2.7 亩,活立木总蓄积 量达 3.1 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贵州的草地资源有优良牧草 2500 余种,有各类草山草坡 427.02 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24.3%。草地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贵州农作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 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 6000 个品种。形成了许多优良品种和土特产品。贵州药用植物资源有 3924 种,占全国中草 药品种的 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 、艾纳香(天 然冰片)等 6 种,此外还有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等 30 多种具有“地道中药材”美称的药用植物资源。在贵州的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的约 600 余种,食用的约 500 余种,还有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 200 余种;具有抗污染能力的环保植物 40 余种。贵州有 74 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伯乐树、贵州苏铁、辐花苣苔、宽叶水韭、贵州水韭、单性木兰、珙桐、光叶珙桐、梵净山冷杉、银杉、异形玉兰金花、掌 叶木、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 15 种,二级保护的有 59 种。 从动物资源来看,贵州有饲养性的畜禽 30 多种,也形成了许多地方优良品种。有野生动物及珍稀动物 1000 余种,列入国家 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有 87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 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颈长尾雉、白头鹤、蟒等 15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72 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 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 ②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4 贵州省情资料 在水能资源方面: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 1874.5 万 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 1683.3 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 4.4%。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每平方千米就有 1069 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5 倍,排名全国第 3 位。贵州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优。水能资源主 要集中在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上,这四江一河的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和 可开发容量占全省的 80%。 在煤炭资源方面: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2006 年,全省煤炭保有储量达 507.28 亿吨,居全国第 5 位,超过南方 12 省(区、 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素以“江南煤海”著称。在全省 88 个县(市、区、特区)中,有 74 个县(市、区、特区)产煤, 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40%以上。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用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用煤,具 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聚、含硫低、组合好的特点。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在煤种上又 构成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可供建设功能、性质不同的煤炭生产基地。 贵州除煤炭、水能资源外,还有生物能、天然气(主要是煤成气和气田成气) 、铀矿等。煤成气是一种煤源潜力巨大的能源, 贵州煤成气包括聚煤气和煤层气两部分。据初步计算,全省煤层气资源量为 3.15 万亿立方米,总储量居全国前列。重点分 布在六盘水、织纳、遵义三个煤田。 ③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贵州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 2006 年底,全 省已发现矿产 123 种,其中有 76 种探明了储量,有 41 种保有储量排名全国前 10 位。排在第 1 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 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 2 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 铝土矿: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保有储量达 4.18 亿吨,居第 2 位。集中分布在贵阳、 清镇、修文、遵义一线,以清镇、修文最多,占全省铝土矿储量的 74%。贵州铝土矿以质量优良而著称,铝硅比多在 6 以 上,超过 8 的大约也占四分之一。铝土矿石中还含有可供综合利用的镓资源。 磷矿:贵州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三大磷矿产区之一。磷矿保有储量 26.7 亿吨,居第 2 位。其中,五氧化二磷含量大 于 30%的富矿约占全国富磷矿总量的 44%,成为华夏之冠。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开阳、瓮安、福泉、织金等县,且露头 矿多,具有大型矿山强化开采的有利条件。贵州已建成全国最重要的磷矿石及磷化工基地,长期向国内 20 多个省(市、区) 提供优质产品。 重晶石:贵州重晶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质量良好。全省有 30 多个县已勘探发现重晶石,保有储量高达 1.42 亿吨,占全 国重晶石保有储量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冠。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天柱、黄平、施秉、麻江等县。贵州重晶石硫酸钡含量 多在 90%以上,且有害杂质低,是全国著名的重晶石产地。 黄金:贵州是全国首次发现“卡林型”“红土型”金矿最多的省份。保有储量为 226.49 吨,居全国第 10 位。产地有 21 处, 、 主要分布在黔西南的大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等 10 多个县。现年产黄金逾 10 万两,成为新兴的黄金生产省区。 水泥原料:贵州是中国沉积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石灰岩和页岩、砂岩等水泥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储量达 16 亿吨以上,而 且矿石质量优良,氧化钙含量一般都大于 50%,有害杂质含量低,多为一、二级品。分布十分广泛,有 41 个县、市都有分 布,并以大中型规模为主,产地多在省内铁路和公路干线及城镇附近,便于运输和开采。 ④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 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山、水、 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其自然风光资源的特点是: 第一、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全省有瀑布和峡谷景观 1000 多处。其中,著名的瀑布有黄果树瀑布群、赤水十丈洞瀑布 群和中洞瀑布等;著名的峡谷有马岭河峡谷、乌江三峡、六广河七峡、关岭花江大峡谷、黄平飞云大峡谷、开阳南江峡谷等。 第二、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全省长度大于 2000 米的洞河有 1000 多条,旱洞数量更多。著名的有织金洞、龙宫、 天河潭、晴隆大厂石膏巨晶洞、修文多缤洞、兴义飞龙洞、铜仁九龙洞等。 第三、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贵州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形成了许多景色优美的河流、湖泊、岩溶 泉和温泉等,具有良好的旅游和疗养价值。著名的有 泉、剑河温泉等。 第四、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贵州既有高大雄伟、森林苍翠的梵净山、雷公山等,又有磅礴低吟、恬静祥和的万峰林等山 景,还有各具特色的石林景观数十处。有旱地石林、水上石林、高山石林、洼地石林、灰白色石林、黑褐色石林。著名的有 黄果树天星桥石林、银滩石林、修文回水石林、奢香石窗石林、兴义泥凼石林等。 第五、森林美景多。贵州山多林茂,森林景观多而秀丽。著名的森林美景有梵净山林海、习水原生林、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 大方百里杜鹃、赤水竹海以及安顺九龙山、赤水燕子岩、遵义凤凰山、三都瑶人山、贵阳长坡岭、水城玉舍、龙里龙架山、 5 贵州省情资料 阳河、赤水河、杉木河、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草海、息烽温 雷山雷公山、独山紫林山、瓮安朱家山等十几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6 年,贵州有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织金洞、氵舞阳河、樟江、赤水、马岭河峡谷、斗篷山―剑江、九洞天、九龙洞、 黎平侗乡和紫云格凸河 13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百里杜鹃、贵阳百花湖、贵阳花溪等 56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梵净山、 荔波茂兰、威宁草海、赤水桫椤、习水中亚热带森林、麻阳河黑叶猴、雷公山等 7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赤水竹海、赤水 燕子岩、黔西百里杜鹃、安顺九龙山、遵义凤凰山、遵义大板水、三都瑶人山、贵阳长坡岭、水城玉舍、雷山雷公山、习水、 黎平、独山紫林山、瓮安朱家山、黄平氵舞阳河、赫章、毕节、都匀青云湖、兴仁仙鹤坪、龙里龙架山、正安九道水等 21 个国家森林公园;有关岭古生物化石、兴义贵州龙、织金洞、绥阳双河洞、平塘、六盘水乌蒙山等 6 个国家地质公园。6、贵州的行政区划现状。 截止 2006 年 1 月 1 日,全省共设 4 个设区的市(地级市) 个自治州、2 个地区;10 个市辖区、9 个不设区的市(县级市) 、3 、 56 个县、11 个自治县、2 个特区;508 个乡(其中 252 个民族乡) 、691 个镇、92 个街道办事处。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 相应的地级市代管。 贵阳市。辖 6 区 3 县 1 市: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 六盘水市。辖 1 区 1 特区 2 县: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 遵义市。辖 2 区 8 县 2 自治县 2 市:红花岗区、汇川区、正安县、桐梓县、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湄潭县、绥阳县、习 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赤水市、仁怀市。 安顺市。辖 1 区 2 县 3 自治县: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 族自治县。 铜仁地区。辖 1 市 1 特区 4 县 4 自治县:铜仁市(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万山特区、德江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沿 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 毕节地区。辖 1 市 6 县 1 自治县:毕节市(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织金县、赫章县、威 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 1 市 15 县:凯里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 、雷山县、黎平县、施秉县、麻江县、锦屏县、台江 县、剑河县、三穗县、黄平县、从江县、镇远县、天柱县、榕江县、岑巩县、丹寨县。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 2 市 9 县 1 自治县:都匀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 、福泉市、瓮安县、贵定县、惠水县、长顺 县、独山县、龙里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三都水族自治县。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 1 市 7 县:兴义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 、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安 龙县、兴仁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重点、难点解析1、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对位于黔西县西南 30 公里处沙井乡 的观音洞进行了发掘, 出土石制品 4000 多件, 动物化石 23 种。 由于石器加工特殊, 文化特点突出, 被命名为 “观音洞文化” 。 考证大约 24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贵州活动。后来科学家又对桐梓岩灰洞进行发掘,发现古人类牙化石 7 枚,考证距今约 20.6 万年,还发现了炭屑和烧过的碎骨化石,这是华南地区古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专家认为“桐梓人”属于晚期直立人或早期 智人。此后又发现了“水城人”“大洞人”和“兴义人”“穿洞人”等。 、 、 “水城人”开创的打制石器方法,被称为“锐棱砸 击法”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6贵州省情资料 2、贵州隋唐时期的“土流并治” 。 隋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今贵州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 , 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以南实行羁縻州。经制州是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治理,人口、田亩、政治、军事、经济、司法 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控制。羁縻州是由朝廷指派归附的地方土著首领统治,子孙世袭,土著首领在其统治范围内有相当大的 自主权,与朝廷保持比较松散的羁縻关系。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是中央王朝对其统属关系比较松散的地方 政权。经制州地区比较开放,与中原地区交往较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较快;羁縻州地区比较封闭,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 慢。3、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 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①行省的建立。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 集权,设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掌管军事,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和巩固边防,1382 年朝廷在贵州设都指挥司,这是贵州第一次建立的省一级军事机构。1413 年设贵州布政使司统辖 8 府 4 州,贵州正式成为 全国的一个行省。1417 年设提刑按察司,至此贵州“三司”具备,实行“军政分管、土流并治” ,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②大兴屯田,推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明代在“移民就宽乡”原则下实行屯田制,使人口从稠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流动。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大批移民进入贵州,开垦了大量土地,也带来了农耕技术,引进了新的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 水平。同时明代还注重交通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设驿站,使运输有了较大发展。而 且在手工业、矿业、城镇建设、贸易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发展,加强了贵州和其他地区的联系。在今安顺地区,仍保留有 许多明代屯堡的原有风貌。4、贵州“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历史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 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 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 。 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四川的酉阳教案和安徽的安 庆教案等。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 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5、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 6 支红军在贵州活动。从 1930 年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进入荔波、黎平县境开 始,贺龙、关向应、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红军队伍在贵州转战南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区、乡苏维埃政权,成为红军二 万五千里长征途地,召开了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挺进黔北、川南、滇东北,回师黔北,四渡赤水, 南下息烽,威逼贵阳,并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历 时 6 年之久,先后攻克 32 座县城,纵横驰骋于全省五分之四的地方,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播下了革命火种。红军在 转战贵州期间,宣传北上抗日、反蒋抗日统一战线等主张,对团结贵州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 用。 6、 “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线建设” 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要根据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紧迫性的估计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中国生产力布 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在贵州建成了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电结合、水火电互 济的能源工业体系和以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建筑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使贵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交通通信条件:在交通运输方面,川黔、贵昆、湘黔 3 条铁路干线和一些省内支线、厂矿 专用线相继建成通车,4 条铁路干线在贵阳成“十”字型交汇,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极大地改变了贵 州交通闭塞的面貌和贵州在全国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在邮电通信方面,建成了一级干线微波通信系统,开通了贵阳至铜仁、 兴义十二路载波长途电话,邮运车辆及其他通信设施有较大增加和改善。 7 贵州省情资料 “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 “三线建设”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展开,逐步形成了六盘水、遵义(原县级市, 今红花岗区) 、安顺(原县级市,今西秀区) 、都匀、凯里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和若干工矿集镇,从而加速了贵州城市化进程。 “三线建设”极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技实力:由于一部分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一大批工业企业迁入贵州,给贵州带来了大 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较为先进的科研、生产设备,使贵州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了争时间、抢速度,许多 项目仓促上马,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造成了很大浪费和损失。加上高度集权、 “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 “三线建设”形 成的基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 ①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也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的讨论,加深 了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及时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落实了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 民族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完善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 ②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贵州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1984 年还完成了农村 政社分开、建设乡政府的工作,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全面推行了以城市为重点,增强企业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来适应计 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一是加强与兄弟省、区、市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二是与西南地区各省、区、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 和多形式的协作;三是逐步对港、澳、台及外国建立贸易往来,加强合作与交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四是利用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旅游业。 ③探索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发展了以卷烟、酿酒为重点的消费品生产;国防科技工业在完成军品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 要开展民品生产;整顿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从教育和科技上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农村探索出人口粮食-生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路子;工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生产能力。 8、贵州 90 年代开始制定和实施的“三大战略” 。 答:一是科教兴黔战略,即遵循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增强全省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 能力,提高全省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贵州振兴。 二是开放带动战略,它的着力点是:①抓好南下出海通道和北上入江通道建设,发展与港澳台及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以及 加强与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发带的经济联系, 实现两翼齐飞。 ②加快贵阳市现代化内陆开放城市及黔中产业带的建设步 伐,发挥对全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③抓好基础设施、地方法规和配套政策及涉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投资环 境,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有序推进。 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贵州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 之一。实施长江和珠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工程 等生态建设项目,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与经济开发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 状态。9、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0 年来,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 ①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基本实现了各市(州、地)政 府所在城市与省会城市的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连接。在公路方面,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在铁路方面,株六复线、 内昆铁路贵州段等已建成通车;在航空方面,铜仁、安顺、兴义、黎平机场先后通航;水路建和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水利 设施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供电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②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是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工程的重点。第一批“四水四火”电 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第二批“四水八火”电源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 “西 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2006 年末,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突破 2000 万千瓦,其中,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 1816.8 万千瓦。 ③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野生动 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建设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基础。2006 年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 130 个,比 2000 年 增加 58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 5.5%。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8 贵州省情资料 ④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已开工建设王二河水库、玉舍供水工程、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等,完成 了一批病险水库治理和县城防洪工程项目;开展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滋黔”一期工程、 “烟水配套工程” 、 水利“三小”工程进展顺利。 ⑤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 。到 2006 年,威宁、赫章、望谟 4 县(自治县)通过了“两基”攻坚 达标验收,全省“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由 2000 年的 31.0%提高到 2006 年的 100%。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快,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进。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并成功进入了国家“211 工程”建设行列。 ⑥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 7.8 个 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上升 4.4 和 3.4 个百分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工业 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重点、优势行业发展加快,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铝、磷等优势工业进一步壮大,烟、 酒传统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服务业增势强劲, 把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的步伐加快;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第四章 第五章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重点、难点解析1、解放后贵州人口的增长情况。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是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是外地人口的迁入。明代贵州 约有 65 万人,到 1949 年人口增长为 1416.4 万人。解放后,贵州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 年,全省总人口由 1416.4 万增加到 3931.12 万,增长 1.77 倍。人口密度由 80 人/平方千米,增加到 223 人/平方千米。 年,随着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较快,加上全国各地人口加入到贵州的建设行 业,全省人口增至 1743.96 万人。
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口发展出现负增长,由 1743.96 万减少为 1623.53 万。
年,经济复苏,到 1964 年 7 月 1 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总人口恢复到 1714.05 万人。此后没有控制人 口,加上“三线”建设时期人口大量迁入,增至 2530.95 万人,年均递增 3.28%。
年,实行了计划生育,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仍增到 3931.12 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人口增长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1953 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 1109.84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70.55%;少数民族人口为 393.89 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 29.45%。 1964 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 1312.89 万,占全省人口的 76.59%;少数民族人口为 401.16 万,占全省总人口 的 23.41%。 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 2112.95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74.00%;少数民族人口为 742.35 万,占全省总人 口的 26.00%。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 2115.45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到 65.30%;少数民族人口为 1123.66 万,占全 省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 34.70%。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 2273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再次下降,为 62.16%;少数民族人口为 1452 万 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再次上升,为 37.84%。2、贵州的民族构成。 2000 年 11 月 1 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登记的总人口有 3524.77 万人,共有 56 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 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 18 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 汉族占 62.16%;少数民族占 37.8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为 476 万,占总人口的 12.00%;布依族为 310 万,占总人口 的 7.94%; 侗族为 180 万, 占总人口的 4.62%; 土家族人口为 158 万, 占总人口的 4.06%; 彝族为 84.36 万, 占总人口的 2.39%; 9 贵州省情资料 仡佬族为 55.9 万,占总人口的 1.59%;水族为 36.97 万,占总人口的 1.05%;白族为 18.74 万,占总人口的 0.53%;回族为 17.87 万,占总人口的 0.48%;壮族为 5.21 万,占总人口的 0.15%;其他世居民族所占比例较小。3、贵州民族在分布、语言文字及宗教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贵州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特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华夏族系、氐羌族系、苗瑶族系、百 越族系的各民族及蒙古、回、满等民族于不同时期、从不同方向进入今贵州,逐渐形成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汉族分 布以黔中、黔北、黔西北为多;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黔西北和黔东北;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 黔中;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黔东;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和黔北;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和黔西;仡佬族主要分布在 黔北、黔西北和黔中;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回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和黔中;白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瑶族和壮族 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畲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黔南;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满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羌族 主要分布在黔东北。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 水族、壮族、瑶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彝族、 水族、布依族、侗族还有用在经文、祭文上的“土俗字” 。彝文是一种音缀文字,称“爨文”或“韪书” 。水文是一种古老文 字,单字共 400 个左右,有的属象形文,有的类似甲骨、金文,有的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所以也称为“反书” 。解放后国 家帮助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民族聚居地区推广运用。 贵州少数民族有着多种宗教。苗、瑶、水、仡佬、侗、彝、畲等民族存在着崇拜原始宗教的情况。土家、布依、侗、苗、仡 佬、毛南等民族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汉族道教的影响。伊斯兰教为回族所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为苗、彝、布依等民族的部分 群众所信仰。4、贵州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 2006 年 1 月 1 日建立了 3 个 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 个自治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 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玉屏 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还有 252 个民 族乡。 8 种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有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 55.5%。 自治州和自治县都先后制定了自治条例, 依法行使自治权利。5、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解放前,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十分艰辛,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加强民族工作,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5 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61.89 亿元。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由 1949 年到 2005 年增长了 42.5%。经济结构不断 优化,民族自治地方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 1949 年的 88.6:4.3:7.1 变化为 2005 年的 33.17:31.49:33.73。其经济社会发 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生态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通了经过黔东南、黔南、黔西南 自治州的湘黔、 黔桂、 南昆干线铁路和经过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内昆铁路; 所有民族区域实现乡乡通公路, 其中黔南、 黔东南通了一、二级公路;对经过民族地区的氵舞阳河、乌江、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红水河等河流进行了整治和疏浚, 改善了航运条件;民族地区的本地通信网络的日益现代化,开通了程控电话,拥有了电子化邮局;许多民族地区实施了退耕 还林,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②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兴建各类水利工程 5 万余处,建蓄水工 程 7700 余处,引水工程 4 万余处,提水工程 3200 余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使用量不 断增加。2005 年,民族自治地方粮食产量达到 523.79 万吨。肉类总产量 91.18 万吨,油料总产量 29.42 万吨,烟叶产量 13.54 万吨。 ③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解放以来,贵州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力度,增加投入,加强技改,落实重点工业项目,促 进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现已初步建立起了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制革、森工、造纸、烟酒、建材、 食品、医药等工业体系。2005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328.61 亿元。 ④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族教育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有普通高等学校 8 10 贵州省情资料 所,中等专业学校 36 所,普通中学 1019 所,小学 7025 所。文化艺术事业更加繁荣:在发掘、整理、创作优秀民族文艺作 品的基础上,编印了《民间文学资料》25 集,出版民族民间文学专集 15 种,1979 年黔剧《奢香夫人》荣获文化部创作演出 一等奖。具有东方特色的侗族大歌,蜚声中外。抢救民族古籍资料 4000 多种,收集 1561 册,整理出版 113 种。广泛建立了 图书馆、文化室和广播电台(站) ,还建立了黔东南、黔南的民族博物馆、安顺市蜡染博物馆、天台山戏剧博物馆、镇远古 建筑博物馆、 台江刺绣博物馆、 兴义民族婚俗博物馆、 黄平飞云崖博物馆等民族民俗博物馆和梭戛、 镇山等民俗生态博物馆。 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建设成就显著:先后用苗语、侗语、布依语、水语、彝语译制了近百部故事片、科教片。建设了一批精神 文明活动中心,广播电视网络大面积覆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基本消灭了丝虫病,麻风病等得到了 防治,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骨炎等发病率控制在国家控制指标以下。第五章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重点、难点解析1、贵州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2006 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 2267.43 亿元。 年,年均增长速度连续 10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 1978 年相比, 生产总值增长 11.01 倍、财政总收入增长 30.60 倍、地方财政支出增长 48.49 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 108.38 倍。在经济 全球化和全国对外开放的推动下,贵州经济逐步向外发展。国内加强了中西部合作,推动了跨区域的资产重组,一批具有优 势和实力的省外企业参与了贵州机械电子、化工、煤炭等产业的开发。国际上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贵州生态环 境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农村扶贫开发等成为许多世界 500 强企业的投资重点。 世界经济发展显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加快的过程。当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到 20%以下, 第二产业比例仍然大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即进入中期。在贵州生产总值中,1949 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是 83.0:12.5:4.5,三次产业的排序为一、二、三,第一产业(农业)占有绝对优势,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有了一些发展, 第三产业(服务业)最为落后。到 1992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是 35.7: 35.9:28.4,排序变化为二、一、三。1999 年,比例为 28.6:37.4:34.0,排序变化为二、三、一。2005 年,比例为 18.3:41.8:39.9,仍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但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到 20%以下,标志着贵州工业化已经步入中期。2、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表现在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地;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解决了数百万农民的饮水困难;农业气象服 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膜、化肥、农药和饲料、兽药等农用生产物资的使用逐年增加;农业信息服 务体系逐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②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目前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千个,以龙头企业、多元市场、中介组织和以合同定购、利润返还、 按股分红等方式连接 200 多万农户,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开发。 ③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 “八五”以来,贵州广泛推行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加工、科学管理,农业适用技术和一些 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得到相应的科技支撑,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 型。近年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 “星火西进”行动计划、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在品种选 育、生态重建、产品加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④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 392.94 亿元,比 1949 年增长 5.50 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 度增加,粮食在 1998 年实现了 1957 年以来全省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油料、烤烟、肉类都成倍增长;单位产出 率提高,2006 年粮食亩产为 240.80 千克,油料为 105.90 千克,烤烟为 111.35 千克;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农业增加值由 1949 年的 76.60 元增至 2005 年的 2858.55 元;农民收入增加,人均纯收入已由 1949 年的 48.30 元增至 2006 年的 1984.62 元。 ⑤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贵州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构成,1949 年为 67.5:12.4:20.1:0.0, 以种植业为主, 渔业十分单薄。 1978 年为 79.1:3.9:16.9:0.1, 种植业发展较快。 2006 年, 58.1:4.2:34.0:2.0 为 还加上农林牧渔服务业 1.7 的比例,种植业比例下降,畜牧业、渔业比例上升,形成了以粮食种植为基础,以畜牧业为重点, 农林牧渔业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解放时以 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较少;解放后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下降,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种植比例不断增加。表明贵州粮 食实现农村人口基本自给后,正向着增加特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稳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增长高于粮食作物,油菜籽 11 贵州省情资料 和烤烟成为大宗产品;其他农作物种植,呈现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全省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的排序为一、二、三, 但在发展中农业比例下降,工业比例上升较快,第三产业比例有所增长。近年工业发展迅速,农业比例继续下降,虽排序仍 为一、二、三,但差距有较大的缩短。3、贵州以森林营造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和以产业化为核心的林业发展。 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按照国家林业“六大工程”部署,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 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对天然林实行全面禁伐、封山保 护;对陡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草) 、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建设了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坚持以营林为基 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有计划地开发了用材林、经济林、风景林、实验林、母树林,形成 了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的营造保护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在以营林为基础的同时,积 极探索林竹、林纸、林草、林药、林油、林茶、林果、树木和香料、树木和花卉、乔木和灌木等结合的商品林发展模式,把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推行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组织形式促进了 林业产业化发展。全省林业总产值已由 1949 年的 0.80 亿元增至 1978 年的 1.07 亿元、2006 年的 25.85 亿元。4、贵州工业发展概况及其工业结构特点。 解放前,贵州工业十分薄弱。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大为增强,到 21 世纪初,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 系,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2006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 857.17 亿元,分别比 1949 年、1978 年增长 429.63 倍、21.95 倍。贵州工业产品的发展已进入自主开发的创新阶段。 “六五”以来,省级产品开发 项目达到 6000 项以上,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都有提高。工业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 、技术引进(技术转移)和技术改造(调整搬迁)等成就显著。 工业发展特点表现为:①产业梯度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包括能源工业、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产业,烟草工业等支柱 产业,黑色和有色冶金、化工、建材、信息产品、饮料、农副产品和食品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和医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接续产业的产业梯队。②资源型产业特色突出。轻工业以烟草、粮食、肉食、油料等农副产品和中药材为原料,重工业以能 源、 矿产资源为基础, 形成了较全面工业体系和类别, 为发展资源转换型加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③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 全省工业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型转向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趋零、环境保护加强、综合效益提高的集约型。④在全国的地 位和作用得到加强。虽然贵州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较后,但国防科技整体实力仅次于四川、陕西,居第三位,航天、航空 工业规模最大;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三大磷及磷化工基地、十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有规模最大的铝厂、钛厂、钎 钢厂、钢丝绳厂、锰系铁合金厂、人造金刚石磨具磨料厂等,精密导轨磨床、海绵钛等产品全国独家生产,铝、锑、工业硅 等产品名列前茅。⑤经济外向化程度提高。外商投资从无到有,采用合资、合作、独资、股份制等形式经营;到沿海地区兴 办窗口企业;工业产品的出口到世界 60 多个国家。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即与轻纺工业协调的资源型、 资源转换型相结合的重化学工业化道路。 工业结构的特点为:①从轻重工业结构来看:2005 年,全省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 22.5:77.5,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着 绝对优势。 ②从行业结构来看:2005 年贵州工业有 3 个门类、37 个大类和若干中小类。其中优势产业是以卷烟白酒为重点的轻工业; 以水火电结合的电力工业、采选矿结合的煤炭工业、以铝为主体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磷为代表的化学工业等重工业;以航空 航天器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特色食品、废弃资源和废 旧材料回收加工的新兴产业。 ③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集团是主体,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占有重要地位。 ④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 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5、贵州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煤炭工业:是开采、洗选和加工地下、露天煤炭的工业部门。2006 年,原煤产量 11817 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实现工业增 加值 48.33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 7.0%。 电力工业: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业部门。2005 年末,全省 6000 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为 1366.18 万千瓦,水电 火电比例为 29.5:70.5,以火电为主。2006 年发电量为 974.66 亿千瓦时,实现工业增加值 167.73 亿元,占全省的 24.2%。布 12 贵州省情资料 局已形成电源点分布面广、水火互济、电网覆盖全省并联通省外的格局。水电主要分布在乌江及其支流,呈梯级分布;南北 盘江等也建有大中型水电站。火电主要分布在黔中、六盘水、毕节地区,坑口电站分布在六盘水的煤矿区。电网有以贵阳为 中心的 220 千伏双环网延伸至各地区,以 110 千伏覆盖到县,还以 500 千伏与粤,桂,滇电网相联,构成南方输电互联网。 黑色冶金工业:是铁、锰、铬等金属矿的采掘、洗选、烧结、冶炼、加工成材的工业部门。2006 年产品主要有生铁、铁合 金、粗钢、钢材等,实现工业增加值 45.85 亿元,占全省的 6.6%。 有色冶金工业:是生产有色金属的部门。目前已形成以铝工业为主体,辅以钛、汞、铅、锌、锑、镁、硅工业,以国有大中 型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有色金属工业体系。2006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68.43 亿元,占全省的 9.9%。 化学工业:以化学反应方式改变物质形态、成分和结构等生产化学产品的工业部门。以磷煤化工为重点,主要产品有化学肥 料、农药、基本化工原料和其他无机有机化工原料等。2006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58.98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 加值的 8.5%。 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贵州的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航天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为主,并有航空机械、军需 军械、核燃料等工业。在确保高质量、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完成的前提下,已形成汽车及其零部件等 7 个民用产品生产系列。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机械工业类别较多,产品有 3300 多种,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密集且高 新技术含量大的产业体系。电子工业已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是一个航空电子、航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霞地貌对经济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