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教育对比英文版,英国教育的优势有哪些?

英美教育差异论文_英美文化差异论文
英美教育差异论文文章总数:1001825篇 关于英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的参考文献: 8709次 优秀文章:76069篇 经典论文56605篇
导读:关于英美教育差异论文频道整理了与英美文化差异论文有关的参考资料724868篇和相关论文范文352250篇及英美节日文化差异论文相关写作技巧674332篇.
要在红色旅游业发展的大潮中,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类似,内容单一……问题,从而使得旅游者体会不到异地旅游的新鲜感和惊奇感 因此,要进一步发展陕北红色旅游,必须充分挖掘陕北语言文化。
作者:yncft浏览: 58198 评论: 718 赞同: 6341
徐红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12)摘要 通过对比中美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过程……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了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潜在影响,并结合。
作者:muntg浏览: 14856 评论: 872 赞同: 4764
朱立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13 0118)【摘要】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本论文从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的处理、鼓励学生。
作者:cltps浏览: 11394 评论: 653 赞同: 2506
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全球化所引发的教育同质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我们不断对标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并显著缩短了向其看齐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和知识传。
作者:ifthq浏览: 66349 评论: 585 赞同: 3235
权小虎(杨凌示范区政策研究室陕西杨凌712100)【摘要】在西方现代国家的社区警务中,纠纷解决已成为
提供社区服务的基本形式 在此意义上,解决纠纷是基层
的一项重要职责 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现代。
作者:pxwpy浏览: 19781 评论: 161 赞同: 3831
张妍(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306)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种从书面符合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的迅猛增加,阅读乃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笔者在教学。
作者:lroov浏览: 68309 评论: 239 赞同: 6988
中国政治的开放性及其意义新近一期的《人民论坛》刊载了郑永年的文章,就中国政治的开放性与创新性问题发表了看法 郑永年说,中国领导人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明中国想要走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经验的政治路。
作者:akpgc浏览: 28922 评论: 544 赞同: 6255
哈金原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一个中国军人家庭,14岁入伍,先就读于黑龙江大学外语系,后进入山东大学研究所,攻读英美文学并取得硕士学位;27岁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兰岱斯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并取得博士学位。
作者:fgkfe浏览: 68697 评论: 840 赞同: 4934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描述人物、事物和事件进行形象表现的艺术形式,人们在欣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脑海中进行描绘 正如人们所说的:“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作者通过运用模糊语言等。
作者:tgmtw浏览: 10397 评论: 416 赞同: 3354
片段一:留下了“读书种子”在西南联大史料中,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当联大师生徒步迁徙经过玉屏县时,看到县城里到处张贴着一份署名县长刘开彝的布告,内容大致是:国难当头之际,大学生是振兴民族的领导者,全县。
作者:eboyp浏览: 20944 评论: 857 赞同: 4146
导读:学英语不只是现代,在古代清末时期英语学习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光绪皇帝为了学好英语,凌晨四点便起来学习。除了皇帝,官员,商人他们又是如何学英语的呢?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大英帝国特使。
作者:myuao浏览: 72390 评论: 425 赞同: 5447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
、国务院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结合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想要促进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改善民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将人口。
作者:eolil浏览: 73644 评论: 334 赞同: 2134
   "新月派 "是我国上个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影响颇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为什么叫 "新月 "?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史料得知其命名者原来是我国著名文化名人、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先生(1892—19。
作者:xumfy浏览: 19800 评论: 446 赞同: 6343
在法国,工程师不是一个中国常说的职业称谓或职称,而是一个文凭、一个教育体系,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法国“工程师治国”的根基 在法国,工程师不是一个中国常说的职业称谓或职称,而是一个文凭、一个教育体系,是身。
作者:yjfsj浏览: 30202 评论: 160 赞同: 1157
付奇艺付奇艺(1989-),男,江西吉安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 本成果系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同时受到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博士研。
作者:fivev浏览: 41514 评论: 935 赞同: 3920
党的历史是党之根基、国之命脉、民族之精神财富 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命,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但是,近年来在党史领域出现的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
作者:ksuvu浏览: 75412 评论: 106 赞同: 5570
□ 辛一科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孟子·离娄章句上》有言:“徒法不足以自行 ”时空流转不能阻碍思想的互通 无独有偶,成名于20 世纪的著名法学家、社会学家罗斯科·庞德在其名著《社会学和法学的范围》一书。
作者:ubrwf浏览: 8390 评论: 344 赞同: 3739
汤家玉编者按:历时一年的伟大的长征,红军历尽艰险,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的历史任务,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就长征途中的对敌战争问题,本刊特约军史研究人员从战略、战术、战斗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提出“北上抗日”。
作者:jnejd浏览: 42867 评论: 119 赞同: 2213
要:研究以“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为研究对象,对上海3所理工类高校1683名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据此分析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之间关于学习性投入各项指标的差异 调查表明,学生干部。
作者:xzcmb浏览: 38203 评论: 303 赞同: 5707
机载武器尤其是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所发挥的作用,使人们对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机载武器战斗部技术领域发展十分活跃,各种大威力高效毁伤、软杀伤新型战斗部在机载。
作者:qwhbh浏览: 19216 评论: 387 赞同: 6439
吉林建筑大学
130118【摘要】中国动漫发展的市场前景,中国动漫的研发观念,中国动漫的开发角度,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机遇【关键词】机遇,前景,观念,角度,多元,参与在数字技术快速变革的时。
作者:xcviq浏览: 20805 评论: 554 赞同: 3266
250001 【摘要】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司法理念的影响下,进行了人道主义改革 并逐步确立、发展、完善了包括“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司法。
作者:sabos浏览: 48453 评论: 156 赞同: 2669
厉声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这首《卜算子·咏梅》,我自幼喜爱,却一直未能深味其中的沉郁孤怆是何所来兮何所终 直到垂。
作者:utgos浏览: 60743 评论: 761 赞同: 6926
郝铁川杨兆龙是中国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样一个特殊环境里,从政治角度来看,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从民族主义者到
主义者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封。
作者:cybrf浏览: 54646 评论: 716 赞同: 3697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正在让全球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营销模式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地“颠覆” 技术与创意的融合变得愈加紧密,新消费者群体正在崛起,广告的内容化、内容的娱乐化逐渐成为营销变革的主旋律,商业世。
作者:ojtre浏览: 19903 评论: 174 赞同: 3631
慕楠1 杨国彬2(1 云南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重庆401120)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利有弊,比如隐私的外漏,就是比较突出。
作者:bhttf浏览: 52997 评论: 852 赞同: 4527
  李大钊(日—日),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
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
作者:hfwbf浏览: 47489 评论: 556 赞同: 5367
陶思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要: 公共图书馆作为保护公民阅读权利的机构,阅读推广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公益性社会教。
作者:ezuah浏览: 20152 评论: 948 赞同: 1843
黄秀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以色列时报》中文网是中东地区唯一在华开通中文网和社交媒体账号的媒体,重点关注以色列高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以及中以合作的最新动态 本文试对《以色列时报》中文网。
作者:bvvzl浏览: 70254 评论: 677 赞同: 4103
沸沸扬扬的英国脱欧公投结束后,卡梅伦“哼着小曲”转身离去,唐宁街10号迎来了它的第二任女主人——前内政大臣特雷莎·梅 至此,唐宁街10号之争尘埃落定 当地时间7月13日,特雷莎·梅身穿海军蓝拼接柠檬黄。
作者:vvokg浏览: 52837 评论: 464 赞同: 2427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潘小丽
易雯有—种告密叫举报,有—种叛变叫投诚 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我们无法对此类现象视而不见 日,—段疑似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不。
作者:gsrdw浏览: 60348 评论: 363 赞同: 4175
二次元与电影——_第22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综述文 褚儒包磊日,由《当代电影》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与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联合举办的“第22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隆。
作者:utnwy浏览: 45938 评论: 469 赞同: 2804
张国 /文把儿子送到美国读书的半年后,黎铭的焦虑达到了顶峰 “中国留学生大规模挂科遭退学”“中国留学生开宝马撞人”等事件频频出现在新闻里,全职主妇黎铭的心里有压制不了的担忧:我的孩子会不会也遇到这些事。
作者:zgzti浏览: 32324 评论: 617 赞同: 2302
  历史背景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提出德国直接将山东权益交还被拒,于是决定保持中立。当时美国注意力已转移至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盟友。日本于是在8月对德宣战,出兵占领。
作者:ngukb浏览: 8411 评论: 437 赞同: 5032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在日本人当中盛传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曾任北洋政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黎元洪总统府顾问、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部总参谋长,时任蒋介石特。
作者:esygh浏览: 48867 评论: 695 赞同: 3743
三大名作之一的《安吉里之战》有望重见天日  全球地震频仍,日本海啸和核危机又起,让所有的科幻电影中的恐怖镜头都相形见绌。这让人不禁又想起了达&middot,芬奇。一次又一次,他的作品好像都成功地预。
作者:brrir浏览: 38444 评论: 108 赞同: 3726
英美教育差异论文有关论文范文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相关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推荐英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相关论文题目
热门英美节日文化差异论文相关开题报告英、美教育史学之比较
日 16:58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京)2009年4期第67~71,86页
作者:张宏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英美两国教育史学同属一个学术传统,20世纪60年代,随着修正派教育史学的兴起,两国的教育史研究趋于成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美国教育史学界热衷于争论教育史研究的范围,批评、颠覆之风十分盛行;英国教育史学家则侧重扩大教育史的研究范围,英国教育史学的变化是渐进的,而不是革命式的;另外,英美两国的教育史研究都强调借鉴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但在具体研究中,英国教育史学比美国的更富有洞见。  【关 键 词】修正派/阶级分析/方法论  【作者简介】张宏,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大连 116622)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7-05  一、英美教育史学的演变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英美两国的教育史研究都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教育史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培养教师服务。教育史研究者也主要是一些教育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英美两国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少有来往。一直到20世纪50、60年代以前,教育史是“被历史学家遗憾地忽视的领域”。[1]  20世纪60年代以前,英美两国的教育史只研究学校教育,而且重点研究正规教育管理,即教育学理论,有关教育目的的言论、官方政策、机构组织与管理等,并不关注人们到底是怎么被教育的、教育机构的影响是什么、教育与政治、社会条件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英国教育史学家西尔弗曾评价教育史研究的特点:“绝大多数教育史研究都只关注起源问题,只解释国家教育体制这一条线索,拒绝或无法解释,甚至没有考虑过社会科学的一些概念:家庭、社会阶级、工业化和民主。”[2]美国教育史学家拉维奇也指出,美国教育史就是一部公立学校的发生、发展史,典型的研究方法是追溯公立学校的“萌芽”,以及公立学校做为一种机构的演变,描述公立学校战胜“顽固派”、“反动派”最终成为进步和好政府代理的过程。[3]  而且,教育史主要是歌颂教育的进步,英美两国的教育史都被描绘为民主的、进步的历史。美国人塑造了世界上最乐观、最美好的教育史,正如格林指出的:“最成功的教育史出现在美国,那些支持教育的史学家描绘了一个完全进步的神话。”[4]而英国,这个欧洲最后一个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在为全国大多数孩子提供教育方面乏善可陈。英国官方对国民教育的公开的冷漠与美国等国热切建立国民教育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在教育史研究中,英国人对教育从未有美国人那种骄傲与自豪,尽管英国辉格派教育史学家也认为英国教育史是一部民主、进步的历史。但是,英国教育史研究一直存在追究英国教育落后责任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美国公众和学术界对公立学校不满,并在60年代演变为对整个美国教育的质疑。另外,教师培养方式的变化,教育史越来越多地被人指责为脱离实际,使教育史的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史学界无法继续唱着单调的颂歌,不得不重新审视公立学校的目的及其社会作用。60年代初,美国主流史学界首先对教育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了有力的挑战。1960年,伯纳德·贝林(Bernard Bailyn)在《形成中的美国社会的教育》中谴责了美国教育史研究状况,主要是针对卡伯雷及其门徒,认为教育史研究是“犯了时代颠倒的错误、目光狭隘、对公立学校的过分拥护使其变得不可信”。[6]贝林呼吁在教育史研究中拓宽对教育的界定,他给教育的定义是“教育是代际文化传承的整个过程”。[7]贝林认为教育史的研究目的与其说是了解过去,不如说是激发未来教师对美国公立学校的热情与信心。贝林的主要目的是要打破历史学家对教育史的冷漠。[8]  1965年,克雷明指出,教育史不仅是有关教育的历史,而且也是关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历史。克雷明认为教育史应该关注的是有哪些正规或非正规的机构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性格及情感,以及这些机构与其所在的社会的关系。贝林和克雷明认为把公立学校历史等同于美国教育史,以及把公立学校视为美国民主、进步、自由的基础,严重歪曲了、简化了美国教育史,他们都主张从广义上理解教育。“贝林和克雷明对教育史研究范围的探讨,不仅使美国人把注意力从公立学校和正规教育转出来,而且开始质疑这些机构的合理化,对它们的中心地位提出疑问意味着开始怀疑支撑原来历史研究的概念”。[9]贝林和克雷明是温和修正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不是一个机构或机构的复合体,而是一个社会传播其文化的活动。他们主张通过扩大教育史的研究范围来修正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史研究传统。  20世纪60年代末,凯茨(Michael Katz)、卡雷尔(Clarence Karier)、斯普林(Joel Spring)、福尔劳(Paul Violas)、梯也克(David Tyack)等人出现在美国教育史学界。这些人深受60年代民权运动、反对越战等影响,开始用社会阶级、资产阶级国家、社会剥夺和弱势群体、社会控制等概念来分析美国教育史。他们从根本上怀疑美国教育制度的合理性,被视为激进修正派。激进修正派认为卡伯雷的错误不在于对教育的狭隘理解,而是不加批判地从教育改革家的设想推断出学校教育的历史作用。激进修正派一反“辉格派”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推演出学校教育的作用的研究路径,而是从学校教育的实际结果入手,推断出历史上政治家、思想家的对学校教育的真实目的。激进修正派的共同主张是美国的公立学校是富人和中产阶级控制穷人的工具;学校改革实质上是中产阶级通过扩大学校的强制权力,目的是在道德上控制穷人;学校一直有意消除文化多样性;公立学校从未帮助穷人的孩子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流动;学校作为改革家有意选择的官僚制度是使社会分化永久化的最佳工具;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向未来的工人培养资本主义所需的工作习惯。[10]他们认为虽然公立学校在美国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但这种影响是教坏了美国人。[11]  激进派对学校的社会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煽动性问题,迫使读者重新去检验自己的理论假设,重新思考已被长期接受的学校教育目的。正如卡尔·卡斯特(Carl Kaestle)指出的,“激进派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所证实、所反驳的都迫使我们思考新的问题,寻求新的资料,这是激进派对教育史学的最大贡献。历史学家们再也不能在不考察到底谁上了学,在学校学习了多久,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了何种影响的情况下,轻易地把学校描绘成人们进步的阶梯”。[12]凯茨指出“修正派”对美国公立学校重新修订之后,“如今,稍微了解教育史学中的‘修正派’的学者都不可能再理所当然的认为公立学校的发展是民主与慈善的胜利”[13],修正派指出了人们有关教育记忆中的错误。  贝林这位哈佛有名的史学家对教育史研究现状的攻击在整个英语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美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修正派在国际范围内也广为人知。6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对本国教育史研究也展开了批评。著名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认为,教育史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资料收集和理论架构上,教育史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没有定论。[14]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认为把教育史视为一般社会思想史的一部分,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可实际上“教育史研究,甚至是教育社会史,仍然是制度的编年史,少有人分析其与社会事件的关系,没有考察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没有把教育史与历史研究联系起来。[15]英国历史学家对教育史研究的批评与美国历史学家的如出一辙。而且,英国也出现了修正派教育史学家,他们认为,“义务教育被解释为本质上是专制的,是强加给工人阶级的。它打断了而且破坏了国内的经济与文化。它给工人阶级造成了双重的负担:一是使他们失去了潜在的收入,二是学费的负担。简而言之,义务教育被认为是工人阶级子女被迫服从的一种学校教育”。[16]  在修正派的影响下,英美两国的教育史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教育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史研究的目的不再是为未来的教师服务,教育史的知识性和学术性逐渐增强,教育史研究是为了探索未知而不是仅仅满足实践的需要。英美两国的教育史研究的群体不断扩大,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开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借鉴了许多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二、英美教育史学之异同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美两国都出现了以修正派为标志的新教育史,它的特点是对传统史学的修正,从自觉的、激进的角度研究教育机构与教育过程;研究重点从教育学思想转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借鉴了社会科学的概念及量化研究方法。[17]但是,也正是在1960年之后,两国的教育史研究趋于成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  (一)对传统教育史学的修正  修正派试图重新解释学校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批判卡伯雷为代表的、传统的“辉格派”教育史学。根据对卡伯雷的不同的修正态度,美国学术界一般认为修正派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贝林和克雷明为代表的温和修正派,他们认为卡伯雷的错误在于夸大了学校的作用,而学校只是众多教育机构中的一种,只在其中起了很小的作用。他们主张把教育置放在社会大环境当中以重新解释教育史;另一类是激进修正派,以凯茨为代表,激进修正派不仅对卡伯雷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史学进行修正,也对以克雷明为代表的温和修正派进行修正。激进修正派认为他们都是自由主义的,都没有对美国的民主前提进行反思,而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现代主义的话语。  英国教育史学派纷争的界线并不明显,英国教育史学也没有形成美国那样众多的学派。英国教育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布赖恩·西蒙(Brian Simon)和哈罗德·西尔弗(Harold Silver),他们都致力于教师培训和教育发展,虽然他们对许多年青学者产生了影响,但他们并没有像贝林、克雷明或凯茨等美国教育史学家那样,成为一个学派的奠基人。[18]英国教育史学连续性较强,与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美国教育史学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教育史研究的对象,从贝林到克雷明到凯茨等都在争论教育史到底应该研究什么?这是美国教育史研究的特点之一。哈罗德·西尔弗指出:“在过去20年(指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教育史研究中最有启发意义、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对所研究对象做出明确交代,美国教育史学界的争论使人们重新考虑教育史究竟应该研究什么?”[19]这一特点几乎体现在每个激进修正派的研究成果中。  英国教育史学家侧重扩大教育史的研究范围。20世纪60年代之后,英国教育史学家不再满足于只研究教育家思想和学校,而是把教育史置放在一定历史条件当中,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把教育史看成是整个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历史学家没有把教育史仅仅理解为关于教育的历史,而是把教育史看成是研究更大问题的一种方法,比如:可以以此研究社会结构;政治控制和大众运动;经济发展与识字率、家庭单位、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的关系。[20]  另外,美国修正派教育史学家,尤其是激进修正派,几乎每个都是建立在推翻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批评、颠覆之风在美国教育史学界十分盛行。每个人都致力于“为了检验有关普及教育起源的神话”。[21]美国教育史学家似乎更热衷于用不同的理论分析教育史。如果说,传统的辉格派教育史学家受19世纪进步史观的影响,它的理论基础是认为国家干涉教育理所当然是正确的话。那么,激进修正派则提出一个又一个理论,从阶级分析,到新马克思主义到女权主义再到文化多元主义,揭露公立学校的压迫性。美国激进修正派的方法论之争,推动了教育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探索,使教育史研究不断出现新的解释,繁荣了教育史学。  但是,由于美国激进修正派过于热衷于对公立学校的价值与道德判断,反而忽视了对公立学校深入研究,致使美国的教育史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结果是,激进修正派虽然动摇了辉格派的教育史学,但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研究取代它,只是用他们的偏激揭示了辉格派的片面,但没有深入分析教育史的问题,也没有彻底改变教育史研究视野狭隘的问题,这是很遗憾的事。  比如,凯茨发现了教育思想与结果的矛盾——“根据神话,普及教育缘起于一种人道主义的热情,但事实上,大多数城市学校是冷漠、生硬和乏味的官僚主义的”。[22]为了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凯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对“人道主义的”、“高尚的”教育思想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凯茨把重点放在了改革者公开的追求与真实动机上面,他发现,教育并没有实现他们描绘的目标。因此,他得出了改革家的真正动机是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教育改革家是阴谋家的结论。毋庸置疑,凯茨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很有学术价值的问题。但在具体分析时,他却误入歧途——去分析几乎不可把握的历史人物动机,认为某种动机就一定会产生某种结果,某种结果也一定可以反映某种动机。  英国的教育史学界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广泛的讨论,英国教育史研究没有明显的“新”和“旧”之分,多种教育史研究方法共存。许多英国教育史学家并没有参与教育史学争论,许多人依然认为历史就是历史本身,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等待史学家去发现。西尔弗指出,正视教育史研究中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却不是教育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他说:“英国教育史学界习惯于争论关于材料、历史事件、目的的解释,而很少关注相关的史学方法论问题。这和过去20年(文章写于1977年,笔者)的美国教育史学界不同,也与英国其他领域的历史研究不同,比如劳工史、人口和家庭史。60、70年代,英国教育史学家在界定他们的研究兴趣,反思他们的哲学基础,阐明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目标,或探究教育史与其他史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方面,普遍没有进展,教育史学家甚至从来没有对他们的研究产生怀疑。虽然也有一些例外,但他们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的探索没有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教育史被其他领域远远落在后面。”[23]可见,英国教育史研究的变化是渐进的,而不是革命式的,连续性是英国教育史的突出特点。  (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借鉴与应用  1960年后,英美两国的教育史研究都强调借鉴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这一点在美国体现为,近些年来的教育史学著作明确阐述自己的方法论和理论,甚至有些教育史著作更像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而英国则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英国著名教育史学家西蒙和西尔弗,也主张使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历史,但他们强调史学家所采用的社会科学理论、模式必须适用于所研究的教育史。换句话说,这些理论、模式只能启发思路,并无规定性作用。西尔弗强调,我们要在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对话。理论在本质上可以使复杂简单化,有益于澄清孤立的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如果不经仔细的辨别,粗糙的拿来主义对历史分析毫无用处。他认为教育史研究中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浮躁和对概念不加界定,不加批判地使用。[24]当然,在借用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时,英美两国都存在问题,但英国历史学家在理论与历史事实的切合度上比美国同行略胜一筹。  以教育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为例。布赖恩·西蒙(Brian Simon)是英国最著名的教育史学家,他认为,只有从阶级冲突的角度才能解释英国教育史,认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教育史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史研究》(后来再版时更名为:《两个国家及其教育结构》),他分别分析了贵族、中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西蒙从不同阶级在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态度,看到了阶级关系与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联系,认为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下实现的,并不是贵族,资产阶级扩大民主的结果,从而推翻了辉格派教育史学家创造的神话。西蒙认为18世纪普遍启蒙的思想,即让所有人不受任何限制地接受教育的思想,在19世纪上半叶被一个愚弄人的教育制度所取代。这个教育制度旨在使工人阶级子女了解自己的位置,向上帝和中产阶级的利益尽责。这迫使工人阶级自己争取教育的合法权利。在工人阶级的不懈努力下,英国终于建立了国民教育制度。受西蒙的影响,在英国教育史研究中阶级冲突论居主导地位,大多数教育史学家用阶级分析研究教育。[25]  美国教育史学家也使用了阶级分析,最典型的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金提斯(Herbert Gintis)。他们在《资本主义美国中的学校教育》用大量证据表明,虽然肩负自由的希望,教育并不是医治社会不平等的万能药。在大学教育几乎普及的美国,教育在财富不平等和社会流动的范围几乎毫无影响,学业成绩和受教育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继承的。他们指出,不平等的根源不在教育体系中,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当中,学校的功能是为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平等的社会关系。[26]  19世纪美国的阶级流动程度高于其他国家,美国人的阶级意识不强,缺乏阶级冲突感,阶级分析在美国研究中作用价值很有限。所以,在美国历史研究中使用阶级分析一定要谨慎。遗憾的是,激进修正派教育史学家没有细致分析教育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是简单地信奉阶级决定论。阶级分析没有加强他们的分析力度,反而使他们在历史研究中过于强调阶级因素而导致只关注人的动机,而忽视了政治、社会因素与人之间更复杂、更微妙的关系。  另外,在使用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时,美国激进修正派的教育史研究受他们理论预设的影响,他们在研究中常常是用历史资料证明自己的理论假设,对于不符合假设的史料则视而不见。比如,凯茨描绘了19世纪中期工业化、城市化带给美国的剧变,认为这是教育变化的社会背景,这是凯茨的一个基本立论。凯茨认为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有关系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到底有什么关系则语焉不详。拉维奇就曾经指出,凯茨的洞见能力比他的分析能力强。[27]不过,美国教育史学界已经开始关注概念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反对用一点历史资料填补理论模型,用理论肢解历史的作法。70年代末,美国教育史学界开始谨慎使用政治制度、工业化社会等词语。  最后,在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上,英国教育史研究保留了历史学的叙事传统。但相当一批美国教育史著作,更像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历史研究。凯茨等激进修正派的历史著作由于过于强调理论分析,在史料运用,叙事风格上和传统的历史研究有很大的区别。有时,几乎完全抛弃了历史叙事,历史线索断裂,充满结论,而不是史论结合。这几乎是美国激进修正派的通病。而英国教育史研究通过使用一些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概念,如“意识形态”、“语言”、“范式”等,加强了教育史研究。英国新教育史虽然借用了其他学科的概念,但没有改变历史研究的人文科学特性,没有放弃史学在人类认识学科中的独立地位。相比较而言,英国教育史研究成果比美国更富有洞见。  【参考文献】  [1]Paul H.Buck,Clarence Faust, Richard Hofstadter, Arthur Schlesinger,Sr.and Richard Storr.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Fund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1975.2.  [2][9]Silver, Harold.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 Methuen London & New York, .  [3][12][27]Ravitch, Diane. The Revisionists Revised a Critiques of the Radical Attack on the Schools, Basix books, Inc., Publishers, ,38,42,117.  [4]Green, Andy. Educ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 the Rise of Education Systems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SA, Macmillan, 1990. 34.  [5]Chitty, Clyde."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State in Education Provision", History of Education ,1992, Vol.21, No. 1.  [6][7]Bailyn, Bernard. Educ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Need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tud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60.  [8]History of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ume 18,B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0]Kett, Joseph F. On Revisionism,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Summer .  [11]Butts, R.freeman."Public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ommunity",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summer 1973, P.167.  [13]Katz, Michael B.,"The Origins of Public Education: A Reassessment",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winter 1976.  [14][20][25]Richardson,William."Historians and Educationists: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n Post-war England", History of Education, 1999, Vol.28, No.1.  [15]Harrison, J.F.C.'Education in Victorian England',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0 (1970), William Richardson, Historians and Educationists: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n Post-war England, History of Education, 1999, Vol.28, No.1.  [16]Stannard, Kevin P."Ideology, Educ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Elementary Schooling in Mid-Victory England", History of Education, 1990, VOL.19,No.2,105~122.  [17]Jarausch, Konrad H. The Old "New History of Educatian": A German Reconsideration,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Vol.26, No.2 Summer 1986.  [18]Cunningham, Peter."Educational History and Educational Change :The Past Decade of English Historiography",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Vol.29, No.1 Spring 1989.  [19][24]Silver, Harold.Education as History Interpreting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Education, Methuen London & New York 1983,28.  [21]Spring, Joel.The American School: ,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1.  [22]Katz, Michael B. The Irony of Early School Reform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Mid-nineteenth Century Massachusetts, Beacon Press Boston, 1968.  [23]Silver, Harold. The Concept of Popular Education: A Study of Ideas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Methuen & Coltd, 1965.  [26]Bowles, Samuel. and Gintis,Herbert.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Economic Life,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6.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胡子轩)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教育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