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到底能不动物能预测地震吗

地震究竟可以预测吗?靠动物行为异常来判断不科学 - 有料 - 华声新闻 - 华声在线
地震究竟可以预测吗?靠动物行为异常来判断不科学
图片来源: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
据新华社消息,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截至8月9日凌晨,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135人受伤。当面对地震带来的灾难时,我们不禁会设想,如果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等,是否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我们现在究竟是否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呢?
地震预测有长短期之分
据《光明日报》报道,对地震的预测可以分为长期预测(十年以内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测)、中期预测(一至两年以内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测)、短期预测(三个月以内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测)和临震预测这几种。其中,临震预测是对近期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最具有减灾性。
据《钱江晚报》报道,目前国际上可以做出地震的长期预测,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临震预测的成功案例也有。浙江省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中心的钟羽云教授介绍,就如我国成功预测了日的7.3级辽宁海城地震。当时,我国地震工作者对这次地震做出了精确的地点和震级预报,在地震发生前一天作了预警,及时转移当地居民,极大的减少了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
目前的预测方法
据《杭州日报》报道,目前用到的地震预测方法有“地震方法”和“地球物理场”两大类。对地球物理场研究是业界公认最靠谱的一类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第一,在地下岩石放置仪器,根据仪器提供的挤压强度数据来预测地震;
第二,在地表上放置几个GPS设备,用卫星监测GPS之间的位置变化,来判断地表是否有强烈活动,进而预测地震;
第三,通过监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水温水位等来预测地震;
此外,还可以用仪器监控磁场,根据磁场的变化来预测地震。
动物异常行为与地震没有关联
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有些敏感动物在地震断层破裂前会有些感知。但据《钱江晚报》报道,实际上用动物来预测地震情况很复杂、没有规律,科学家们不能用这种“经验之谈”来预测此类重大事件。再者,动物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饥饿、领土之争和气候变化影响,因此不见得动物有行为异常就可能要发生地震。(雷雪梅)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到底能不能够预测? _凤凰资讯
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到底能不能够预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初步统计,地震目前已造成63人受伤、5人死亡(死者均为游客)。每当这时,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都会被人提出来:地震能够预测吗?为此,我们转载发表于《民主与科学》( 2016年第3期)上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培德博士的一篇专访,供大家参考。
▲图为青海玉树地震现场原标题: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到底能不能够预测? | 冰川新知编者按: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初步统计,地震目前已造成63人受伤、5人死亡(死者均为游客)。每当这时,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都会被人提出来:地震能够预测吗?为此,我们转载发表于《民主与科学》( 2016年第3期)上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培德博士的一篇专访,供大家参考。记者:地震前会有预兆吗?比如动物的异常表现,或者天气的异常等,这些是否是地震的前兆?地震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些异常现象的?王培德:大地震之前出现各种征兆,比如鱼儿上浮、翻白,动物纷纷逃窜,家禽乱叫等,这些现象在地震学中叫做动物异常。地震学界关于地震前兆的异常归纳了8大类,动物异常是其中的一类,动物异常在地震之前确实有。但是,造成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多,比如猪拱圈或者牛躁动不安,可能是受到了惊吓,也可能是发情期,所以很难在事先看出这类异常与地震有关系。而很多异常都是事后回顾,这个跟地震到底有多大关系还很难说。另外,出现异常现象并不是普遍和大范围的。比如有人报告家里鱼塘的鱼翻白、冒泡了,但是只有一个或几个鱼塘出现变化,别的鱼塘没有异常,如何以此来判断这就是地震的前兆?所以通过动物异常来判断地震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图为九寨沟假日酒店群众紧急撤离另外,地震学家如何判断到这些征兆是地震前兆?如果出现了动物、地电(通过地下的电流的变化)、地磁、地下水等异常,比如唐山大地震前,也出现一些此类前兆,河北地震局就注意到这些现象,有6名同志去现场收集资料,然后准备拿回去分析,但是没有等到回去,不幸赶上了地震,全部牺牲。换句话说,如果他们知道会发生地震,还会去吗?还会牺牲在那里吗?所以说,完全没有知觉,那不是事实,但是要根据当时出现的异常,科学分析然后做出判断确实也很难,征兆和结果之间还有报大一段距离。而且这些异常现象,非地震时也会发生。所以仅凭这些征兆,是很难判定地震的。迄今为止,人类关于预知地震的经验还不足,很多地震的征兆都是事后的报告,事前是不能确认的。记者:从科学的角度,地震能够被预测到吗?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没有成功预报地震的案例?王培德:这个问题目前一直有争论。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曾经在《求是》发表一篇文章《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他的观点是对地震预报要持审慎乐观的态度。美国的一位地震学家Robert Geller就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测的,他认为地震的发生是一个自组织现象,自组织过程是没有办法预报的。当然,这个观点在世界上有的地震学家支持,有的地震学家反对。包括陈运泰院士在内的世界上一些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地震不是自组织现象。原因是地震有地震带,有活动周期,这是不符合自组织规律的。▲唐山大地震遗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次强烈地震的能量如此巨大,相当于几千颗原子弹的能量在脚下聚集,人应该有所察觉吧?自然界是有反应的,例如一些动物,但人用什么办法去发现,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确切可行的办法。我们都在努力,想办法去觉察出来。邢台地震到今年50周年,从人类历史看太过短暂,50年我们能够看到的例子、参考的经验也就100来个,给地震学家研究的例子才二三十个,所以,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少。世界各地的地震学家在地震预报学方面还在不停探索,不这么做,这个问题永远解决不了。举个例子,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他们在战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抗震结构上,就是把房子盖结实,地震的时候房子能够抗震不倒,这应该是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是神户地震、福岛地震让日本损失惨重,如果有预测预报,在地震来临之前可以把核电站关闭,把反应堆停止,把天然气的管道关闭,那损失就小多了,福岛核电站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所以,目前的经验告诉我们,抗震的道路不算错,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现在日本又开始回过头来搞地震预报。这就是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过程。迄今为止,世界上预报成功的地震例子只有一个,那就是日发生在我国的海城地震。能够起到大规模挽救生命的预报地震的例子,目前只有海城。因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地震,那样的预报并没有意义。对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意义要有恰当的评价,它证明了地震预报是可能的,但不等于说现在地震就都能预报。海城地震序列有它的特殊性,海城地震主震发生前几个月,当地小地震非常频繁。唐山地震之前就没有,唐山地震预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套用了海城经验。现在已经认识到,地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人类对地震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是在逐步认识的过程中。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前有征兆吗?王培徳:很难说。当年唐山大地震时,群防群测,即使是中小学也有监测点,当时的信息是比较多的。但是几十年过去,地震在我国并不多。所以,人们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很多群测群报点就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汶川地震前这方面的资料远远不如唐山大地震的丰富。据报道,汶川地震前也有一些前兆的报告,例如动物异常,但所面临的识别困难与唐山地震之前面临的问题并无实质的区别。▲汶川地震后的北川记者:我国在地震预报方面的科技实力如何?王培徳:研究机构有的省有,有的省没有,科研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我国全国不过二三百人在从事地震基础性的科研,有可能实际力量还不到这个数。在地震系统,目前在职员工不过万人左右,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从事行政管理,相当一部分人员要做台站管理,不直接从事科研,全国有超过1000个台站,要把这些台站维护好,每天都要上报数字,所以很多本科毕业生从事数据监测。还有一部分在职人员从事抗震工程方面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员做仪器研制。所以,真正从事地震基础科学研究的力量就很薄弱了。我所在的研究所在陈运泰院士的带领下,有一个团队从事震源研究,还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有几位教授也有带领团队在做,全国仅有这些。在研究所中也不全是直接从事地震科研,有很多业务工作,比如平常的检测、台站报告的评估,还有每次地震之后的评估,都由地震工程学家去做,这非常重要。比如汶川地震后要交给中央一份震害分布图,以便很快指导安排救灾,中央需要知道什么地方最重,什么地方轻一些。还有每次修大桥、水库、核电站之前的地震危险性评价,也需要地震科研人员来完成。当然还有一部分科研人员从事地震预报,可想而知还有多大的力量。而且地震预报的难度非常大,对人才的要求又非常高,从国际上看,大型地震预报的项目还要投入大量经费,所以,陈远泰院士呼吁&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是很有道理的。记者:在我国,地震几级达到预报的标准?地震局对地震预报是如何规定的?王培徳:5级以上达到预报的标准。自从邢台地震后,地震局对地震预报规定了一条政策&&预报成功有奖,预报错了不罚。结果导致很多人预报,反正错了不罚,报对了还有奖。其实很多预报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比如说&某地在未来一年内会有一个6级地震&,谁也不可能因为一个6级地震而离开家去外面躲一年。后来地震局要求细化地震预报&&时间、地点、震级必须明确,震级不超过正负0.5或者1级,超过这个范围则预报无效;每一级地震预报的时间窗多大,太宽了也不能算成功,比如时间窗是一年或者两年有什么意义呢?最后由地震预报人员填表,填上三要素,一式两份,地震局一份,预报人一份,成功了奖励。这就是我国地震局对地震预报的政策。▲唐山大地震后被震弯的铁路地震局拿到预报后,会组织专家会商,如认为发震的可能性大,再逐级上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16条的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北京市的预报要上报国务院。这样就避免了乱报。记者:目前为止,政府没有预报过地震吧?王培德:是的。而且在全世界,只有我国实行由政府进行地震预报的制度。从法律和政策上看,地震预报到目前本身还是不确定的事情。地震预报是科学探索,探索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的事情怎么能由政府发布预报?地震预报和气象预报不同,气象预报要成熟得多。在这方面,美国做得比较好,美国有地震学会,政府授权地震学会,是否有地震,让科学家自由探索和发表看法,并且可以把自己的研究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至于发表的观点是否被公众采纳,则由公众自己来决定,公众可以信,当然也可以不信。所以,政府应该只做确定性的事情,不能确定的事情,应该由科学家和科学团体去探讨和争论,这样对公众是有益的。日本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地震预报上,政府不设专门机构,即日本气象厅不承担地震预报职能,日本政府把地震预报的课题交给大学教授,并提供项目经费,由大学的科研人员去做地震预报工作。这也应该是我国地震预报未来的改革方向。我国唐山大地震后,天津的百姓用砖头和墨水瓶把地震局的玻璃全部砸碎,地震局当时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目前对地震工作也有很多不理解,一直都有公众提出要取消地震局。▲图为九寨沟一辆出租车被巨石砸中,车身凹陷记者:我国住宅的抗震标准是几级?王培德:各地方不同,北京的抗震标准是8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很多烈度,即地面的晃动和破坏程度。比如唐山地震是7.8级,震级是一个,但是烈度是不一样的,唐山中心是10度和11度,天津是7度和8度,北京是6度和7度,距离震中越远,震得越轻,烈度越小。所以,当年唐山的烈度最大。烈度一共分为0到12度,12度是极限,定义是山川变异,河流改道。我国的祁连山曾经有过一次8.1级地震,但是在无人区,地震局的专家曾经去考察,从地表看地层的断裂有200公里长,改变得非常厉害。另外,自然现象和成灾是有区別的,自然现象和能否成灾是两码事。比如祁连山地震,震级很高,但是没有死人,没有倒塌房子,所以不能成灾。但是,汶川地震正好在人口稠密区,房屋倒塌,人员死亡,这就成了灾。现在地震死亡人数和社会发展是有相关性的,同样的地震,在发达国家死亡人数会很少,在欠发达国家死亡人数就会很高。记者:近期,全球的地震比较频繁,是要爆发大地震吗?您怎么看这种现象?王培德:地震起起伏伏是正常的现象,频率有高有低是正常现象。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49年到1966年我国华北和中部地区几乎没什么地震,1966年邢台6.8、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然后,东部地区经历了大约40年的地震平静期。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一系列地震,发生在西部,地震就是这样起起伏伏,世界各国都是这样,大概会有个周期。▲被地震损毁的桥梁记者:地震来临时,公众如何面对?王培徳:我国公众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比较弱。目前,媒体对地震的报道有些是不正确的,过于片面,追求行为效应。比如汶川地震,记者往往报道抓眼球的新闻,比如从废墟里救出一个人等。当然,我们坚持这个原则,只要有生的希望我们就不放弃。但是媒体却往往忽略另外一个方面的事实,地震发生后,受灾和死亡的比例通常是一百比一,这是什么概念?100个人中99个是受灾,1个是罹难。什么是受灾?没房子住、没水喝、没饭吃、没医疗,在地震发生后,99%的可能是落在这个范围内,但是目前没人告诉公众你有可能面临这样的局面。在美国和日本,他们的房子盖得比较结实,抗震性能强,更重要的是,媒体告诉公众,家里的架了上放的花瓶,墙上的画要固定好,不要一碰就掉下来,要在家里储备两到三天的水、巧克力和饼干等应急食品,有小孩的,要多预备奶粉等。居住在地震带上的居民,更应该对地震有忧患意识,要有防灾的意识。但是,汶川地震发生时,北川的基站倒了,电话打不出去,24小时内一点消息没有。北川就在地震带,如果县政府哪怕预备有一部卫星电话,把现场情况及时和外界沟通,那么救援人员的进入就会早很多,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就会减少很多。这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记者: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在预防地震和抗震方面对我国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王培德:第一是抗震结构。从科研角度出发,日本的结构抗震研究得比较早,而且很有成效,这跟日本对地震预防科研及早的投入和研发,以及口本多震的地理条件有关。一方面日本国民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很强,另一方面防震减灾已经纳入日本小学的教育,经过多次演练,所以一旦发生地震,整个社会非常有序,日本民众都是排队去领救灾食品,从不哄抢。我国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毎个人都有所属的单位,就是一个组织,所以,以单位为依托,那时候的救灾抢险可以做得比较有序。现在情况发生很大改变,人口分散,流动性很强,很难组织起来,如果发生大的地震,如何把分散的人员有序地组织起来发放救灾物资,将是一个很大挑战,这也应该是新时期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王培德最想告诉大家的,地震预报不过关最根本的是地震科学还没有发展到所需要的程度,归根结底是科学问题。*本文摘编自《民主与科学》,2016年第3期,原标题为《地震能够预测吗?》为便于手机阅读,我们进行了删节,重新分段,个别字句做了调整,并重新制作标题,配了图片。如有引用,请核对原文。因无法联系作者,欢迎版权单位和作者与我们联系稿酬事宜。
[责任编辑:李明1 PX038]
责任编辑:李明1 PX03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867927
播放数:1444156
播放数:497059
播放数:5808920动物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
动物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
先说观点:不能。因为地震没有任何可以用来预测的规律。人类不知道地震的确切原因,也不知道地壳的情况。人类对地壳的了解,还没有人类对太空的了解多。人类从来没有成功预测过地震,也从来没有一个科学家宣称可以预测地震。2007年,安徽滁州市地震局挂牌成立“藏獒宏观观测点”,5条猛犬正式上岗。滁州地震局局长在介绍这些新部下时表示,藏獒感觉灵敏,非常适合来预报地震。他举例说,距离观测点1千米外有人放炮采石,藏獒在炮响前20秒就开始狂吠,屡试不爽。如此看来,这些大狗真的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但后来人们发现,原来这些价值百万的藏獒,是当地地震局招商引资的产物。然而,尽管滁州的藏獒预报地震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但随后深圳市地震局和北京市地震局也都相继在当地野生动物园建立了宏观地震观测点。难道动物真的能预报地震吗?很多人信信星座、中医、风水,相信个预测地震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有这样的民众基础,就有妖言惑众的民科。很多类似的民科,还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还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那为什么地震前动物会有异象,比如老鼠出动,牛马躁狂什么的?第一,不是每次地震前都有动物异象。第二,不是每次动物异动后都有地震。第三,存在着可能的合理解释,地震的P波传播速度最快,可达6到7公里每秒,S波和面波的传播要慢的多,但地震的破坏效应主要是由面波带来的。动物们可能感知到了先期到达的P波,所以出现异动。就像雷雨天的时候,有些人看到了闪电,有的人听到了雷声,看到闪电的人要比只听到雷声的人早一些知道打雷的发生。只是早一点知道,而不是提前预测。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曾经发起过几个关于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研究,结果是“没有找到二者间可信的联系”。事实上,很多动物在地震来临时的异常表现,不过是一种对震动的惊惧反应。很多大地震来临之前,会有多次规模很小的前震,这些频繁发生的前震可能惊扰了那些对震动敏感的动物。也就是说,其他的很多事件——诸如天气变化、饥饿,甚至附近开过的一辆卡车,也可以引起动物相似的反应,养过宠物的读者恐怕见识过自己的宠物莫名其妙发脾气。动物的“异常”行为能预报地震这一说法还被一种被称为“心理聚焦效应”的常见心理学现象强化。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事件后,往往能更清晰地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经历的事情——所谓的“异常”行为时常发生,只不过大部分都被人忘记了。另一种常见的现象则是传言。有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三年前的那场印度洋大海啸过后,人们几乎没有发现动物的尸体,然而泰国普吉岛当地流浪狗基金会的志愿者帕克(Margot Homburg Park)说,“许多狗被巨浪吞没,我在距离海边500米的院子里有9只狗,我没有注意到它们有任何异常行为。我丈夫在早上8点感觉到地震,但是狗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当人们面对着尸横遍野的惨景,还会注意到一条狗的尸体吗?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一次谎报的地震造成的损失,并不亚于一场真正的地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新闻直击,无懈可击!
作者最新文章动物能预测地震吗?为什么?
Q: Can animals predict
earthquakes?
A: The earliest reference we
have to unusual animal behavior prior to a significant earthquake
is from Greece in 373 BC. Rats, weasels, snakes, and centipedes
reportedly left their homes and headed for safety several days
before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Anecdotal evidence abounds of
animals, fish, birds, reptiles, and insects exhibiting strange
behavior anywhere from weeks to seconds before an earthquake.
However, consistent and reliable behavior prior to seismic events,
and a mechanism explaining how it could work, still eludes us.
Most, but not all, scientists pursuing this mystery are in China or
问:动物能预报地震么?
答: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大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记录来自于公元前373年的希腊。据载在一次大的毁灭性地震的前几天,老鼠、鼬鼠、蛇和蜈蚣离开巢穴向安全地带转移。关于震前几周到几秒时间内大量哺乳动物、鱼、鸟、爬行动物以及昆虫等动物的行为异常的逸事证据很多,然而具有一致性的并且可靠的震前动物行为异常,以及导致动物行为异常的机制,仍然困惑着我们。大多数(但不是全部)从事此类专门研究的科学家来自中国或日本(博主:也就是说欧美的科学家好像对动物预报不感兴趣)。
We can easily explain the cause
of unusual animal behavior seconds before humans feel an
earthquake. Very few humans notice the smaller P wave that travels
the fastest from the earthquake source and arrives before the
larger S wave. But many animals with more keen senses are able to
feel the P wave seconds before the S wave arrives. As for sensing
an impending earthquake days or weeks before it occurs, that's a
different story.
我们很容易解释人类感觉到地震前的几秒内的动物行为异常。人类很难注意到从震源传来的幅度稍小的P波(纵波)先于幅度大的S波(横波)到达,但是许多具有更敏锐感知的动物却能感觉到S波到来之前几秒内先到达的P波。但在临近地震发生前几周或几天内感觉到大震来临,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A recent popular theory purports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Lost Pet ads in 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 and the dates of
earthquake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 tho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is theory, published in California Geology in 1988,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no such correlation, however.
一个近期普遍流行的理论声称在San Francisco Bay
地区(旧金山湾区)地震发生的日期与刊登在 San
Jose Mercury
时报上的宠物丢失广告(数目)相关联。但是发表在1988年的California
Geology杂志上一篇 文章对此理论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却得出二者不相关的结论。
The most recent paper published in a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U.S.
on this subject by a respected scientist was in 2000, and it is
summarized here...
最新的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是由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于2000年发表在美国的某科技杂志上(博主:我们学习一下欧美科学家是如何客观的描述和看待动物是否能预报地震这个问题的。),其内容概括如下:
The paper poses this question: Is it reasonable for a
seismic-escape behavior pattern to evolve, and can such a genetic
system be maintained in the face of selection pressures operating
on the time scales of damaging seismic events? All animals
instinctively respond to escape from predators and to preserve
their lives. A wide variety of vertebrates already express “early
warning” behaviors that we understand for other types of events,
so it’s possible that a seismic-escape response could have
evolved from this already-existing genetic predisposal. An
instinctive response following a P-wave seconds before a larger S
wave is not a “huge leap”, so to speak, but what about other
precursors that may occur days or weeks before an earthquake that
we don’t yet know about? If in fact there are precursors to a
significant earthquake that we have yet to learn about (such as
ground tilting, groundwater changes,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indeed it’s possible that some animals could sense
these signals and connect the perception with an impending
earthquake.
这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震瞬间逃生的压力能够(使动物)形成地震逃跑行为并(使动物)将这种行为遗传下去,这种说法合理么?所有的动物都会本能的逃避捕食者以保护自己的生命。许多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对一些其他类型的事件都表现出“提前预警”行为,因此,从已经存在的基因排序中形成地震逃跑行为,是可能的。如果说,在感受到先于S波到达之前几秒的P波时,动物们所产生的本能的逃避行为并不是一种(基因或进化上的)“飞跃”,那么对于发生在地震之前几周或几天的我们尚不知道的前兆,应该如何理解呢?如果实际上在大震来临之前有我们尚未理解的前兆(比如:地倾斜、地下水变化、电磁场变化),某些动物能够感觉到这些信号并预知临近地震的发生,是确实可能的。
However, much research still needs to be done on this subject. The
author suggests establishing a baseline behavior pattern that can
be compared with reaction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stimuli, and
then testing various potential stimuli in the laboratory. Of
course, the presence of these stimuli still needs to be researched
with regard to precursory phenomena preceding an earthquake, for if
these signals aren’t present in the environment before an
earthquake, a connection is irrelevant.
然而,在此题目上我们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作者建议建立一种动物行为方式与外界刺激相对应的基准线,并在实验室中对各种可能的刺激做动物试验。当然,这些刺激必须与震前的前兆相对应,如果是非震前前兆环境刺激,这种联系就与地震无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动物能预测地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