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用什么学习用具图片

体验&认识&应用——“厘米和米”教学建议
&厘米和米”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年级“比一比”单元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期末复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同时,有关厘米和米的操作与应用,涉及数数、操作技能和空间观念的内容,所以有一定难度。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们的想法。
一、 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敏的身高13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
在认识线段时,教材注意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认识厘米之前,安排了探索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在认识厘米和米时,重点体验1厘米、1米到底有多长。教师应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活动中观察、猜测、操作、讨论和交流。
(1) 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通过下面几个环节。
① 拉一拉——手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
指一指——同桌互相指拉直的线段,体验线段的特点。
画一画——先画线段的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一条线,再画上两个端点。
④ 折一折——把长方形纸对折,指出线段。
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
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
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
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量一量。
⑥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⑦ 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 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①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
② 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
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
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 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等等。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如,教学第52页第5题,学生完成练习后,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 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在指导测量长度的方法时,可结合教材第51页“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另外,第52页第4题测量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操作有实效,教师可以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概念,培养测量技能。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测量周围的物体。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除了量一量,教材还要求学生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进一步建立长度概念。学生在画线段时,有时会马马虎虎画得很不标准,如果教师批改时不用尺去量一量,也很难判别对错。为了使学生养成严谨的习惯,教师应身体力行,凡是不标准的、误差大的都应要求学生重画。
由于本单元是小单元,一般教师会在总复习时再复习这些知识,但由于长度概念相对抽象,总复习时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遗忘较多,因此,教师可结合后面单元的学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最后,对于本单元的教学,还有一个教学资料: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1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那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1厘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比长短,画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
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3.&学习反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已投稿到: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年级数学速算法,三年级上册英语光盘,三年级上册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k j.CoM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准备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 际长度。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用认识厘米和米 &wbr&教学设计 &wbr&教案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 指生说是多少?生:5生: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课件演示)[设计意图]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4cm、5cm、9cm的长度。[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 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5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5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3、判断题。(课件演示) 4、量一量。量出数学书的宽度&&&&&&&& 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5、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 怎么办6、想一想,你的一有多长?&&& (&&& )厘米&& 人体上的“尺”&人的身体很有趣。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 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 ,好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k j.CoM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用具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