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感言一句话小作业家长感言做事给妈妈商量

心情。是啊,哪个父母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然而,心疼之后,我们该怎么办?(给家长思考的时间)
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是如何处理的呢?
让多个家长学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虽然各位家长的做法和看法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家长们正努力寻求一种更人文,更圆满的解决方法。我们来看看案例中的妈妈是怎样处理的吧!
二、情景演义:课本第2页的教育故事
师:很快她们就一起完成了这封信,她的眼前满是老师和蔼可亲的样子,孩子忽然觉得老师是喜欢自己的,心里高兴极了。她对自己说:我要更加努力,我要让老师更喜欢我!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睿智的母亲是怎样写的?(幻灯片出示:给老师的一封信)
师:这是一封多么情真意切的信呀!这封信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你瞧,孩子不是自己也说了:我要更加努力,我要让老师更喜欢我!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的确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好好学习,努力表现自己,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搭建融洽师生关系的桥梁
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尚小,还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与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而老师在班级容量大,教学任务繁杂的情况下,很难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每一个孩子,喜欢每一个孩子。那么,父母就要为孩子和老师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情感链接,担负起至关重要的责任。所以,孩子与老师是否能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家长的。
为此,家长一方面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家长还要学会巧妙的与老师沟通,从而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让老师逐渐喜欢上自己的孩子。
四、交流互动
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和老师沟通呢?
(家长学员发言)
师:是呀,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所以,首先,我们应该:
(一) 信任老师(幻灯片出示重要内容)
要想和老师合作,尊重和信任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想得到老师的尊重,就要先对老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对老师持有一种无条件的信任。
(二) 避免批评
家长跟老师谈话时,要尊重老师的专业,你们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跟老师说。(举例说明用课本第8页中的例子)
(三) 分享喜悦
讲课本中的内容
(四) 紧密配合
举教学中的事例,如:当孩子出现不好的习惯时,家长如何和老师配合等。
(五) 父母首先要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
讲课本中的内容,举反面的事例
(六) 家长到学校跟老师交谈,请老师给孩子成功的机会,时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之一。
讲课本上的内容
(七) 如果想更有效的增进与老师的沟通,家长还要多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
如:亲自教育讲座、父母成长团体、读书会、教学成果展览、运动会等。如果有机会,家长要主动协助学校开展教育工作,这样不仅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且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上的示范都有其深远的意义和效果。
另外,我们也要从我们的孩子身上找原因,和孩子一起想想以下几个问题,想想应该怎样做?
(幻灯片出示)
(一)老师为什么喜欢她不喜欢我,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做?
(二)仔细观察老师都喜欢那些同学?和这些同学相比,你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学习不好?纪律不好?和同学关系不好?还是因为你不善于和老师交流,老师根本不知道你内心的需求?
(家长学员谈自己的孩子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师:和孩子一起找到了原因,那么,你就找到了解决的对策。
(幻灯片出示)
(一)如果因为你学习不好……
(二)如果你比较内向……
(课本第10、11页的内容)
五、总结(幻灯片出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了。因此,家长要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主要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取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只有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
师: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需要家长的帮助,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家长的指导。
案例一 为孩子的交往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户新邻居搬了过来,琼斯太太注意到他们家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于是,她对自己的女儿梅莉说:“宝贝,你要有新朋友了,你为什么不出去向他们打个招呼并带他们到周围转转,帮他们熟悉一下环境呢?”梅莉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出去了。但她站在篱笆旁看着那两个孩子忙忙碌碌地整理东西,试了几试没有开口。最后,梅莉回到了房间,很遗憾地对妈妈说:“我很想成为他们的朋友,但我不知道该怎样跟他们搭腔。”妈妈立刻意识到,自己需要为孩子的交往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妈妈没有说话,而是以实际行动来说话——她做了女儿没有做到的事。事后,女儿说:“以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选自网络
很多人在陌生人面前都会退缩,多数孩子也是这样,并且在羞怯心理的驱使下,孩子很不善于向陌生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但每个人都会遭遇很多陌生的事物和人,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相处甚至是和他们交朋友,孩子也不能例外。当孩子出现怯场的情况时,父母有必要为孩子的交往提供必要的帮助。
案例二、善待孩子的朋友。
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在朋友面前特别注意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善待他们的伙伴,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很有尊严,也会让他们更乐意与人交往。
一位母亲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中午她回到家里,打开门时大吃了一惊,儿子正和两个朋友在家里“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大桌。儿子见她回来,赶忙站起来笑着跟她打招呼,这位母亲一时气愤没有吭声,那两个小孩子也赶快站起来说道:“阿姨,您回来了。”她还是一声不吭,径直走进自己的房间,“砰”地一声关上了门,半天没出来。这一举动把孩子们吓坏了,两个小伙伴慌忙溜走了。晚上儿子没有吃晚饭,不管她和丈夫如何劝说儿子也不肯动筷子,而且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
这位母亲对小伙伴的冷落使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使孩子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无颜见人”,并且觉得很对不起朋友。再加上孩子喜欢在小伙伴中夸自己父母如何疼爱自己,自己的家庭如何温暖,而这位母亲的所作所为使孩子极为失望。他幼小的心灵会隐约感到,是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母亲原来这么自私、小气,母亲的高大形象顷刻矮小了许多,孩子的自卑感也油然而生。
其实,父母尊重孩子的小伙伴就是尊重孩子自己,他会在我们的尊重中得到欣慰和心理的满足,同时也会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否则他幼小的心灵中会留下阴影和创伤,在朋友中会遭到嘲笑和冷落。这位母亲的错误之处是太“怒于言表”了,如果她稍微冷静一些,有点教育慧智,比如热情招待一下,待“客人”走后再“论个是非”,其结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孩子是社会的人,他同样需要温暖,需要伙伴,需要理解,更需要尊重,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能怠慢了他们的朋友。
案例三、孩子之间交往家长别怕吃亏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候,我们几家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院里,院子里放着口大缸,缸里有半缸水。那天我和一个小伙伴在缸边玩。她拿一个乒乓球拍子扔进去,我拿一根树枝捞上来。如此反复几次,意外发生了——我使劲探身捞时掉进了缸里,幸亏当时有人看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被送回家后,父母在安慰我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教训了我一顿:怎么那么傻?为什么他不捞你替他捞?我想分辩,但看到父母的脸色,最终什么也没敢说。当时父母想到的只是我吃亏了,却忽略了孩子在这一扔一捞中得到的快乐。
案例四、向孩子传授正确的沟通技巧
小汤姆上小学二年级了,可是他总是不开心,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宝贝,怎么了?”这天回到家里,妈妈摸着他的小脸蛋,轻柔地问。
小汤姆委屈地说:“在学校我没有好朋友,那些小朋友都不喜欢和我玩。”
“你对他们不友善吗?你应该试着和他们交朋友,其实大家都很喜欢你的,像你这么可爱的小男孩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样接近他们。”
妈妈顿时明白了:原来小汤姆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
妈妈向小汤姆传授了一个星期的沟通技巧后,小汤姆便有了很多朋友。
专家支招:让孩子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
如果孩子现在还不是很擅长与人沟通,当父母的不要着急,因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是有迹可循的,不妨让孩子学学下面这些技巧。
1、掌握说话的时机:如果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即使说的内容很精彩,也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因此要让孩子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条件说话,不要口无遮拦,更不要信口开河;
2、掌握说话的场合:要让孩子知道说话应注意场合,对年龄、身份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措辞是不能一样的,比如可以和自己关系亲密的朋友开玩笑,对长辈就不能这样做;
3、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通常情况下,沟通方式有口头、书面、电子媒介等,要让孩子学会根据不同的沟通内容、沟通目标,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沟通;
4、合理配合身体语言:在与人沟通时,如果合理地搭配身体语言,可以很好地促进沟通效果,比如正视对方表示重视和尊重,时而扬起眉毛表示感兴趣,打手势表示强调;
5、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信息传递给对方,而只有交谈双方对问题概念明确一致,我们的观点才会被对方领会、接受。
师:你的孩子在交朋友时出现过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家长谈自己的想法)
师:原本,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由于做家长的爱子心切,不能容忍孩子受半点儿委屈,而且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眼睛只盯在吃亏不吃亏上面,认为这就是保护,这就是爱。我们的眼睛没有看到的,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快乐!
在孩子的游戏里,没有谁更吃亏、谁占了便宜这一说,只要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父母就不必大惊小怪。另外,即使孩子们出现了打闹,父母也不要参与其中,因为,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学习妥协、谈判、合作等等与人相处的技能,这种学习,较之父母的百遍说教都要来得有效。
案例二 如何处理游戏中孩子的人际关系
周末,我们和朋友一起野餐。大人聊天,五六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在不远处玩耍。 
突然, 戴比的女儿歇若跑到妈妈前委屈地说:'妈咪,安娜不让我玩跳绳。' '亲爱的,去同安娜协商一下。'戴比亲了亲孩子说。
歇若一边跑向小伙伴一边高叫:'安娜,妈妈说,请你让我玩一下。'小小年龄已学会假传圣旨,把大家都逗乐了。  
  可过了一会,歇若又红着眼睛、嘟着嘴回来了:'妈咪,安娜还是不让我玩。'戴比把女儿搂进怀里:'宝贝,再去同安娜协商一下,妈咪知道,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歇若又回到孩子的世界,一声不吭地看着安娜和其他孩子跳绳。过了一会儿,她用很平和的语调问:'安娜,我能玩一下吗?'安娜看了看她,说:'你可以玩一分钟。'
歇若高兴地接过跳绳,说:'我先玩一分钟,然后轮到你。' _____选自网络  
师:歇若妈妈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称为'忽略型'。
师:当你们的孩子在游戏中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你们是怎样做的?
(家长谈自己的做法)
师:通常当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矛盾时,父母是怎么反应的呢?
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下面几种类型:  
1、家长代替型:
家长代替自己的孩子去与其他孩子商量、谈判,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锻炼协商能力的机会。孩子的心中不仅会积累起依赖性,还会因缺乏锻炼的机会而变得社会智商低下。 
2、注意力转移型:
家长怕孩子受委屈,又不愿意去'招惹'孩子的'是是非非',于是用另一个玩具或其他玩的机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方式要比'家长代替型'稍好些,因为它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孩子: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但避开矛盾也就意味着错过了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敢直面挑战,一味躲避矛盾。 
3、拔刀相助型:
大人用自己的冲动代替孩子的思考,家长领着孩子去'兴师问罪',试图以'暴力'平息孩子间在游戏和玩耍中正常的纠纷。这是最糟糕的处理方式。它不但剥夺了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还会使孩子滋长仗势欺人的心理。长此以往,被损坏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还有他们的道德根基。 
4、忽略型:很多情况下,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矛盾,最终可以由孩子自己协商、自己解决,大人不必干涉,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预演:学会处理与他人的纠纷,学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有好处的。 
  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在群体中的表现,孩子的性格,孩子处理冲突的能力和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重视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特别是要让孩子学会去处理冲突,学会去协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呢?
专家支招:(幻灯片出示)1、要鼓励孩子多串门。多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根据孩子的性情,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抛头露面”,多与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要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提高交往的勇气。
2、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家长应避免以成人的观念帮孩子选择朋友。孩子自己择友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习、成长的过程。家长可在一旁多加注意,并适时给予建议,提醒孩子提高警惕。
3、鼓励孩子间的群体活动,允许孩子参加'没有组织'的游戏。没有成人的组织,孩子们要在一起玩,就要自己建立规则、遵守规则,就要学会妥协、协调、让步、服从大局。 
4、创造各种条件为孩子建立群体活动环境,如社区游乐场、各种各样的球队等。  
5、在孩子参加群体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6、当孩子在游戏中被同伴排斥时,不可一味护着、宠着自己的孩子,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学会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纠缠问题本身。 
7、当孩子在游戏中同他人发生纠纷时,鼓励自己的孩子主动与他人协商。让孩子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学习妥协与周旋。
后续作业:(幻灯片出示)
下面,留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2、在引导孩子与人交往中,你认为最难处理的是什么问题?
小学③ 第二讲 强化孩子的自我管理
我很欣赏一句话:教师的工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是啊,我们今天的一切工作,不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吗?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具备再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考虑教育目标,实施教育计划,都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需要什么素质的人,观念应超越现实,应有前瞻性。今天,我们站在世纪之交,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来到,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正在探索,正在历练一双双娇嫩的翅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天空中勇敢地飞翔。
[教学目的]
小学生三、四年级的孩子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在花钱和游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家长为此深感困惑:孩子该不该有零花钱?零花钱的限度是多少?小学生迷恋网上游戏怎么办?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为了帮助家长解除困惑,特设计本讲课题。通过本讲学习,目的是帮助家长主动培养孩子对金钱的管理和使用能力,提高孩子对游戏的抗诱惑能力。
[教学方法]
观看、交流、讨论、讲解法,记录、案例分析法。
由本班级内的部分学生表演情景剧将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展示给家长、问题导入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小学生在学校门口的小杂货摊旁边缠着妈妈或者爸爸给他买小粘贴。班车上的人都在等着。
二、 教师做教学现场调查:
1、您的孩子有没有乱花钱的现象?您是怎么对待的?
2、虽然家长或老师一再强调孩子不能乱花钱,尤其是不能随便买学校附近商店里的三无食品,可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对此您是怎么认识的?
3、您的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或者迷恋电视吗?孩子迷恋的原因是什么?您是如何对待的?
4、您和孩子有业余游戏的时间吗?业余时间您和孩子一般都做什么?
三、根据家长的发言情况,教师节和案例,分析孩子乱花钱和迷恋网络游戏(或电视)的原因:
1、家长因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补充案例)
2、缺乏理财教育(补充案例)
我的零花钱不够用
星期二,早餐时。
孩子:“妈妈,给我点钱行吗?”
妈妈:“这一周的零用钱不是已经给你了吗?”
孩子:“我花完了。”
妈妈:“什么?一天就花完了?说说,你都卖什么了?”
孩子:“反正就是买吃的、喝的和用的呗。”
妈妈:“既然你提前花完了,那剩下的几天不花钱就是了?”
孩子:“妈妈你抠门,每个星期才给3块钱,根本不够用!我同桌的妈妈可大方了,每个星期给20元的零用钱。今天做完值日后,他请我们组的每位同学都吃了一支大雪糕呢。”
妈妈:“我不管别人,犯正每周就给你3元。”
孩子:“哼!真小气!”
妈妈:“你这孩子!”
通过教育故事给家长几点建议
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猎人,打猎时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就把它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这几只小狮子慢慢长大了,它们生活无忧无虑,有吃有喝,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关在笼子里,猎人给他们设计的笼子也是温暖而舒适的。没想到,一不小心,一只小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而其他几只呢?还在受着保护。
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和保护的小狮子们最后被活活饿死了。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狮子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野狮子。它独自在野外时,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受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别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
能不能在生活中管好自己,这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起居,我们很难想像他能够管好其他事情。
在这一点上,国外的一些父母做得相当好。
比如,韩国人比较喜欢周末全家出游。不管孩子多大,哪怕只有两三岁,父母都会带上他。而且,父母都会让孩子自己走,自己去照顾自己。有时,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动了,家长们也很少抱起他们,而只是在一边等他们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韩国父母认为,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孩子才会学会自我管理。
而中国的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照顾有加,使孩子常处于“中心地位”:东西乱扔了,大人来收拾;衣服穿脏了,大人立即洗。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了。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积累经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作业做完后收拾书包等,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建议二: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
孩子上学以后,父母要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教具等。
许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事实上,孩子形成这种毛病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在上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父母还要注意不要替孩子做作业或者检查作业——孩子应该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一旦父母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了,孩子不但自己不检查作业,反而觉得这是父母的事情,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
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当学习与其他方面产生矛盾时,孩子应怎样处理。比如,一个爱好课外阅读的孩子,在做作业与看书方面往往会产生矛盾。父母要引导孩子把重点放在做作业上,在作业完成的基础上,允许孩子看一些课外阅读的内容。再比如,如果孩子是一名学生干部,当他的学习和工作发生冲突时,他如何来协调这两方面的矛盾呢?在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想出一个既不耽误学习,又能当好学生干部的好办法来,这也是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艾森豪威尔10岁时,他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坚决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到。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呵斥他。
这时,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并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又恨又怒的艾森豪威尔倒在床上大哭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平静后,母亲才进来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需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遇事不如意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顾后果,容易冲动。而善于自我管理的孩子就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等。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骂人,说脏话。他们虽然知道骂人、说脏话是不对的,每次骂人、说脏话以后也常常后悔,但是由于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总无法控制住。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许多孩子的骂人其实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情感宣泄。例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自己被他人踩了一脚,等等。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与他人之间的摩擦,让孩子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
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一种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时,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让孩子及时冷静地想一想,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去掉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有一位脾气非常暴躁的男孩,他的父亲为了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父亲把男孩叫到一面墙壁面前,对男孩说:“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气不太好,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骂人,脾气不好会影响到别人。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感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在这面墙壁上贴个图标。”然后,父亲给了小男孩一叠图标。
一周后,墙壁上果然贴上了许多图标。一天晚上,父亲指着墙壁对男孩说:“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坏脾气了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父亲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一天不发脾气,你就从墙壁上撕下一个图标。”
第一天,男孩坚持不住还是发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没发火。这周内,男孩居然有三天没发火。一个月后,墙壁上的图标都被撕掉了。
那天晚上,父亲又把孩子叫到了墙壁前,对男孩说:“孩子,现在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发脾气的图标虽然被你撕下了,但是,图标的痕迹还在。这说明你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将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男孩惭愧地笑了笑。从此以后,男孩很少再发脾气了。
由此可见,家长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逐步纠正发火、骂人、说脏话的不良习惯。当然,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件告诉父母或其他人,以缓解心中的不快;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激动的时候应该在心中默数“一、二、三”;鼓励孩子自我隔离来达到冷静;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进行了测试一项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屈斯克利博士在所有参加测试的孩子面前放了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如果孩子能够忍耐15分钟,他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结果,超过80%的孩子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说,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大部分儿童耐不住眼前的诱惑,自制力较弱。
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盲目行事,很难干好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例如,一名中学生成绩很好,但由于迷上了电子游戏,便整天泡在电子游戏机室里打电子游戏,一发不可收拾,而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功课不及格,导致被学校开除。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可”、“否”的观念,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父母不妨通过制定家庭规则来指导家庭成员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晚上不能太晚回家;未经家人同意不能在外留宿;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当然,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比如,未经家人同意而在外留宿会让家人担心,这样孩子会比较好接受。
如果孩子不太情愿,父母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签订协议,把家长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这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总之,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把对孩子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建议五: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现在社会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一些网站、报纸、杂志、电影、录像、图书等中都有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很具有诱惑性,会腐蚀青少年的心灵。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讨论什么内容是健康的,什么内容是有毒害的,以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让孩子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
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骗孩子的钱,诱惑孩子走歪门邪道,甚至拐卖孩子。比如,有的骗子诱惑孩子赌博,有的用讲故事的方法散布封建迷信或淫乱思想,有的向孩子兜售摇头丸、迷幻药等毒品,有的在孩子单独行动时,以认识孩子父母或亲友、带孩子出去玩儿等为由拐骗孩子……家长要给孩子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告诉孩子这些坏人、骗子的真实面目,教育孩子在遇到这类事时,一定动脑子想一想,绝不能跟陌生人到任何地方去;如果是认识的人也表示要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有人强制干什么就大声呼救。回家以后要跟家长说清楚,还要跟老师汇报。
另外,父母要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者请求帮助寻找丢失的东西之类的事情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这往往是犯罪分子诱骗孩子的策略。让孩子知道任何人包括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们带走。因此,对于自称是警察、消防员等人要带人时更要提高警惕。
一般来说,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水灾、火灾、地震、触电、溺水、车祸、迷路、遇上坏人等特殊事件,因此,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着火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让孩子知道火警电话“119”,盗警电话“110”,急救电话120,等等,最重要的是记住父母的手机号码。
四、根据总结出的原因,分析交流
1、交流故事中的案例;
2、你有哪些好的做法与大家共享?
五、教师分析:结合教育活动给出的策略逐条分析,讲授相应的解决方法:
1、关于零花钱的问题:
①给孩子零花钱的时间;②规划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③规划零花钱的适用范围;④不随便增加或减少零花钱;⑤教会孩子储蓄;⑥教会孩子把零花钱捐助慈善事业;⑦建立家庭银行卡;⑧孩子的小账本。
2、游戏的规则
①不强行禁止;②培养孩子网络游戏或电视以外的兴趣;③创造孩子和小伙伴交往的机会;④精神奖励为主,惩罚为辅;⑤家长做孩子行为的榜样;⑥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⑦逐渐减少玩游戏或看电视的时间。
六、亲子作业
(1)每天买零食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让孩子选择一周的某一天不买零食,半个月后,增加到每周两天不买零食,依此类推。孩子提出买零食时,家长可以建议孩子围学校走几圈后再回来买,依次提高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2)每天玩游戏或看电视的孩子,家长和孩子协商,让孩子选择一周的某一天不玩游戏或不看电视,半个月后,增加到每周两天不玩游戏或不看电视,依此类推。直到孩子周一自至周五不玩游戏不看电视为止,周末时间可以给孩子放开半天的时间玩游戏或看电视。
(3)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讨论什么内容是健康的,什么内容是有毒害的,以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让孩子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
(4)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
1.通过今天的交流,您有什么收获呢?
2.您认为在您的孩子身上还有哪些问题,您感到苦无对策?
3.对本次课程,您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小学③ 第三讲 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又一次与各位见面了,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相聚在这里,再一次讨论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希望这次交流,能够给我们彼此略显焦躁的教育方式降降温,还是那句话,让我们蹲下来,走近孩子的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主题就是阅读。在进入这部分内容之前,按照惯例,咱们首先做一个小调查:
1、哪些家长感到孩子写作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
2、哪些家长觉得对孩子作文辅导方面有些力不从心? ( )
3、哪些家长与孩子共同建立读书笔记,共同阅读? ( )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进入三年级,作文成为了孩子和家长比较头疼的学习内容,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孩子轻松地完成作文呢?如何才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如何才能够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知识财富呢?下面我们进入今天交流的第一部分内容:
一、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深远意义
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甚至还会对孩子将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没有书的陪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对于孩子来讲,书籍是最好的营养品,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了书籍,就好像生活没有阳光。书,使孩子的智慧宝库,儿童时期的广泛阅读使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然而,读什么样的书给人的影响都是大不相同的。好书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文的能力,而一般娱乐性质的书则主要起到娱乐作用,比如笑话书、漫画书。孩子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候所看的书对孩子影响深远。所以家长不仅要注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还要培养孩子读好书读有用的书的习惯。
二、孩子们的阅读现状分析
很多孩子爱看书,但看的书仅限于漫画、笑话之类的,这些书不是不可以看,但只应该占所读书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孩子应当度的书,更应该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可以增长知识锻炼思维的书籍。
也有一些孩子不热爱读书,在家庭中,影响孩子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因素有很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和迷恋网络游戏,以电视、电脑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比书本更形象有趣,更具有娱乐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更愿意通过电视和电脑获取信息、愉悦身心。家庭中,阅读的时间就会大大地减少,孩子热爱读书的习惯就无从培养。同时,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作业、考试和课本,孩子的学习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孩子也会失去更多的接近书的机会。为此,父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书籍也是一所学校,孩子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空间,包括活动空间和心理空间,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三、有兴趣,才爱阅读
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讲,重要的还是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调动起孩子读书的热情,让孩子主动读书。父母在引导孩子读书时,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因为当书与一种亲切、温馨、甜蜜而愉快地感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书就会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书就会成为孩子生活的必需品,孩子榆树从此就有可能密不可分。于是每天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孩子的心中不断呼唤:“我要读书!我爱读书!”孩子爱读书,使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爱读书,读好书是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
四、与孩子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们今天的主体既然是“家长、孩子的心灵之旅”,那么阅读这件事情不应该仅仅要求孩子,而是应该有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享受这个过程。同时,无论家长也好,孩子也好,都不要把阅读作为任务、负担。要当成是无比愉悦的享受。这也是与孩子更好的接触沟通的最佳方式。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家里温暖的灯光下,您与孩子各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仿佛在和品格高尚的朋友交谈,书籍带给人们的心灵安危于感动,是别的媒介所无法给予的。畅游在文字的海洋中,真可谓是美妙绝伦的心灵之旅。
五、展示阅读积累的成果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展示几样东西:
1、本学期我们班举行了一项活动,名字叫做“我的阅读王国”这些就是孩子们的读书笔记,是孩子们通过阅读所积累下的财富,每个孩子都是富有的小国王,他们的财宝数不胜数,有精辟的词语,有优美的句子,还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这一活动,我发现了三件事:
第一、我们的孩子都是小小鉴赏家,他们完全有能力找到动人的文字并把他们记录下来。
第二、我们的孩子都是小小艺术家,不但用各色彩笔让自己积累的内容更加五颜六色,还用花边图案让阅读笔记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我们的孩子都是小作家,他们有着丰富的思想,心里有形形色色的看法想要表达,他们用读后感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其实有很高的写作水平,而有时不会写是因为题目太有局限性了。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我们的孩子多么优秀啊!他们多么有才华啊!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吗?
2、第二样,是我们丁宝扬同学的读书笔记,
除了“我的阅读王国”,我还让孩子们建立自己的读书笔记,我对孩子们说,要和他们进行比赛,看看一个学期下来,我和他们谁记的多。虽然遗憾的是因为本学期琐事太多,学期太短,最终没有和孩子们进行比较,但让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却养成了,丁宝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书写,许多好词好句都记在了他的本子里和脑海中,加上他是个听讲专心、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受此方面影响,他的作文都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范读。家长朋友们,你们看,我们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小精灵,无需我们绞尽脑汁去辅导,他们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写作文不过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前提就是大量的阅读,孩子的小脑瓜里有东西,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一开始我们调查中涉及到的前两个难题已经顺利解决了,我还想和各位家长朋友谈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话的意义。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晚饭后,家长的行为完全影响着孩子。如果您在看电视,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看。如果您出门散步,孩子也会凑过来。如果您津津有味地读书,孩子们也会拿起书进入知识的海洋里。而您如果能够拿起本子和笔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自己欣赏的好词好句,那么孩子也会把您当作榜样,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您和孩子举行一个小PK赛,看看谁记的多;如果我们在家庭中举办个小小阅读会;如果我们和孩子共同用心感受生活,用笔描绘生活,我们的孩子将会优秀成什么样啊?
六、关于亲子阅读方面的几点建议:
1、制作剪报;
2、肯定积累的成果;
3、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投稿;
4、多逛书店,积累精神财富;
5、制定亲子阅读时间;
6、创造家庭语音环境;
7、注重口头表达能力
七、布置本次家长课程的作业:
这次家长课程的作业和假期安排我们结合在一起。各位家长朋友,在这次假期里,我将给孩子们布置这样一份暑假作业,就是每天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或者观后感。可以是自己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的感受。可以是自己看完一部电影或者一期电视节目后的感受。可以是自己摘录的好词好句。说到底,还是让孩子们建立自己比较系统的读书笔记。同时,我们家长朋友也参与进来,当我们的对话本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应该升级了,在孩子们每天的读书笔记后面,请我们的家长朋友,也写下自己的感受,我想,当漫长的暑假结束以后,我们的孩子们不但身体会长高,知识会增加,视野会拓展,而且我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小学⑤ 第三讲 成功是成功之母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引起孩子考试焦虑的原因;
2.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对考试的焦虑;
3.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由关于“成功”的话题和孩子对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切入。
课堂实录:
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再次走进我们的教室,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学习,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成功是成功之母,首先让我们一同来理解一下“成功”的含义。“成功”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作动词用,指获得预期的结果,与“失败”相对,例如:这次的试验很成功;二是作形容词用,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例如:大会开得很成功。
各位家长,您是怎么理解成功的呢?下面请大家谈谈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成功是什么?
(家长发言,教师小结)
“失败是成功之母”,各位家长,大家都很熟悉吧?你是怎么理解它的呢?
(家长发言,教师小结)
我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作品中的,原话是这样的:“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确是成功之母”。
是说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它鼓舞人们在面对挫败时,仍需具备百折不挠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吸取经验教训并坚持不懈地尝试下去,最终取得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作为对处于失败困境的人的激励之语,确为金玉良言,催人奋进。
但是它不可滥用,譬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总是在他们行动之前先说上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甚至还要追加上一句“不要怕失败”。无疑这是一种鼓励,但从另一方面来理解,又何尝不是让人懈气的话,还没有行动就已经想到了失败,行动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在尝试失败,而不是尝试成功,成功不过只是一种侥幸而已,而不是在行动之前充满信心力争成功。这种消极的心态对成功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他屡屡遭遇“失败”,他会耐着性子去尝试第三次、第四次吗?他能引“失败”为自豪,去渴求成功吗?所以,教育专家说: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成功更能给一个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成功的信心,成功更能鼓舞一个人从成功走向成功。
我们今天谈的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对于这里的两个“成功”,我们又该做何理解啊?请大家畅所欲言!
(家长发言,教师小结)
的确,前一个“成功”指的是小成功,小胜利;后一个“成功”指的是大成功,最终目标。
成功从何而来?一位上课从不发言的学生发了言,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是成功;一个在学习上从不主动的学生突然主动学习了,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是成功;在劳动中积极能干,表现出色,受到了大家的赞扬,也是成功;从不做家务活的他们有一天饭后知道整理碗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知道关心大人的冷暖了更是成功!或许因为这些“小成功”很小、很平常,以至于平时我们都不知不觉的把它们忽略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不也是这样吗?不断的小成功,将累积成巨大的成功。人生如战场,不断的小胜利,才能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和勇气,从而更容易达到成功的终极目标;而失败只会降低人的斗志和士气,导致不是掉头转向就是步覆蹒跚。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无法达成他们渴望的成就,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小成功的积累。有成就的人能把每日必要的工作当成成功的小目标,像凸透镜一样集中精力,积累每天的成功,决不轻言放弃。
成功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成功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我们老师家长应该学会用放大镜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让孩子时常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为成功者。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孩子的考试焦虑说起,谈谈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的考试焦虑,以及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踏着“成就感”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第一部分 唉,又要考试了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部分“唉,又要考试了”。先请大家欣赏一段情景剧。
(课本43页,情景剧表演)
各位家长,象剧中这种“考前慌慌,考后忧忧”的情绪我们称作“考试焦虑”。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又是怎么处理的?请大家谈一谈。
(家长发言,教师小结)
刚才剧中的这位母亲做的很成功,她在发现孩子有考试焦虑时,及时请教了心理老师,了解孩子考试焦虑的原因,并努力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缓解孩子的考试焦虑,最终使孩子转忧为喜!
“考试焦虑”是怎么形成的呢?但凡是心理问题,往往有它诸多微妙和复杂的原因。就孩子门的学习动机而言,不同年龄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好,是为了在集体中有一个好的地位,从而得到同学们的羡慕;但初中二年级以后的学生学习好则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可是我们家长往往因为不了解孩子发展的心理规律,从孩子刚入学就这样教育孩子:“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只有上大学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看起来这些目标相当明确,但却存在着很大问题。
一方面目标太遥远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孩子根本没有吸引力,即使孩子知道不好好学习将来没有出息,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孩子也还是无法让自己投入到学习中去。
另一方面,往往我们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孩子在学习中因为点滴进步得不到家长、老师的认可,偶而的失误却遭到了教师、家长的批评,这样孩子就很少有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失败带来的挫折感,结果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甚至厌学等心理问题。其中,考试焦虑在目前中小学生学习类心理问题中最为突出。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大部孩子都有考试焦虑情绪,只不过严重的程度不同而已。比较严重的考试焦虑可以使孩子产生一些身体上的障碍,最常见的是头疼、头晕、睡不好觉、吃不好饭。考试焦虑严重的孩子,常常在考前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如果经常有严重的考试焦虑,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胆怯、紧张、不安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多了解些这方面的知识。
二、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
概括起来,通常考试焦虑及其他焦虑情绪产生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精神状况和性格表现对孩子焦虑产生的影响较大,父母的焦虑倾向可以直接传染给孩子,如父母敏感、忧郁、多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常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上面案例中的母亲,一开始在看到孩子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时,自己也产生了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她的这种情绪反过来也会加重孩子的焦虑症状,是非常不可取的。孩子产生了考试焦虑,家长如果不去过度关注,而是有意识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那么将有利于孩子积极情绪的产生和良好心态的形成。
2.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家长在考试前对孩子说:“考得好给予奖励,考不好你可小心点儿。”“这次考不好就不给你零花钱了。”这些话对一个临考的孩子来说,会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孩子生怕考不好受到惩罚,临场考试时就会过分紧张,不能很好地发挥。
3.自我期望过高。
有的孩子,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对考试结果特别看重,生怕有负老师的期望,失去在同学们中的威信,希望自己每次考试都是优秀,都名列前茅。这种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给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这样也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反应。
4.个性怯懦,自信心不足。
有的孩子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低,加之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缺乏正确评价,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在遇到比较紧张、严肃的场面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怯场,以至于无法发挥出原有的水平。
5.缺乏考试经验。
有些孩子初临考场,没有应付考试的经验,一看到监考老师严肃的神情和考场上紧张的气氛,便有如临大敌之感,再加上平时学习成绩不够稳定,就容易产生怯场心理。
三、考试焦虑的专业性的治疗方法
针对产生考试焦虑的孩子,“教育故事”中为家长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下面一些专业性的治疗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心理治疗
1.满灌疗法。
就是使用最能引起孩子强烈的焦虑情绪的语言或者是“事”冲击孩子,使孩子克服某些情景、事件的焦虑反应。例如,对考试感到紧张害怕的孩子,你不要对孩子说没事,考坏了也不要紧,只要你努力了,这些话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或老师可以让孩子想象自己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他可能会说害怕同学的讽刺,老师的挖苦,家庭对他的失望,父母痛苦的表情等等。说完之后,指导孩子进行想象,尽可能把可怕的情景想得栩栩如生,以使害怕的情绪逐渐减退;一次一个半小时,休息半小时后再进行,就这样,慢慢等孩子的情绪平稳下来。
2.疏导疗法。
如果没有或者找不到刺激源,对于过分担心考试结果的孩子,可用疏导疗法进行治疗,用亲切的语言对孩子进行安慰、劝导。家长一定要耐心,不要急躁,给孩子转变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他的问题也就自然地解决了。
3.脱敏疗法。
让孩子将他感到焦虑的事情按照焦虑程度划分等级序列,从低到高逐级训练,以达到心理适应。一般均重复多次,直到情绪反应完全消失,再进入下一等级。逐渐解除焦虑,直至焦虑反应消失。
(二)教育疗法
1.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和过强的精神刺激。
2.教育思想要端正,教育方法要正确,不要溺爱也不要过分苛求,不求孩子第一,但求孩子努力,不要单纯用分数来评定孩子的好坏,对孩子说话时要少用批评、指责、否定的语气,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言。
3.加强个性的培养和锻炼,沉着应对考试。针对孩子性格上存在的弱点和缺陷,家长和老师就帮助克服和纠正。与此同时,家长要做自身检查,如果也存在性格方面的问题,应首先进行有意识的纠正,起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
四、家长、学生如何防治考试焦虑
我们上面讲的是一些专业的治疗方法,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尝试尽量减轻、避免产生焦虑。我们家长、学生又该怎么做呢?
(一) 在防治考试焦虑上家长可以尝试做的:
1.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要求孩子争取考出好成绩,同时鼓励他“如果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如果父母要求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的思想压力大,越怕考不好就越是考不好。
2.向孩子传授一些考试技艺,如认真审题,将试题分为“难”和“易”两大类,先解答难度不高的题,留出充分的时间,集中注意力解答难度较高的题。
3.为孩子提供一些参加竞赛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在竞赛活动中进行“演习”,积累临场经验,这样,考试时就比较沉着,不至于因心理紧张而怯场。
(二) 在防治考试焦虑上学生可以尝试做的:
对于孩子而言,预防考前焦虑要学会自我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态的调节。
1.成就回顾法,凡事往好的方面想。
静下心来想自己所有引以自豪的事情,都一条条一件件在日记本上写出来,然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看一遍,不管别人怎么打击你,你自己就这样慢慢找回自信,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很优秀的。
2.生活要有规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长期生活有规律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最佳状态的应用,适当的体育锻炼会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从而保证在紧张的考试中正常或超常的发挥水平。
3.以平常心来看待一切。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小测验,把平时进行的小测验都当作是中考,在每一次考前都做认真的准备。另一方面以平常心对待中考、高考等大型考试,可以将它们看作平时的一次小测验。
4.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例如课本上举到的“100天心理挑战”。我承诺:现在是2007年 月 日下午
钟,我——从此时此刻起决定做100天心理挑战!我要做心理强者,不再受负面思想的影响,严格执行梦想板上的实施方案,不浪费一分一秒。我将带着挑战自己的豪情,带着战胜自己的喜悦,奔向梦想的殿堂!
还有象在心中默念:“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这类的语言暗示都能起到增强信心的作用。
第二部分 我为家长弹古筝
下面我们学习第二部分“我为家长弹古筝”。
有时候,人们从兴趣开始做一件事,久而久之变成需求;有时候,人们是由于需求而不得不做某件事,而后慢慢产生兴趣。兴趣和需求无疑是行动的前提,而成功体验是行动的不竭动力。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它活动中,如果长期得不到成功体验,他会慢慢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对学习或其他活动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孩子易碎的“小成功”。
请大家再欣赏一段情景剧。
(课本52页,情景剧表演)
各位家长,看过之后有些感想吗?剧中弹古筝的小姑娘本来不喜欢弹古筝,甚至因为被家长逼迫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一次家长会上的特长表演,使她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弹古筝更有兴趣了。家长从这件事上认识到成功体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给孩子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孩子不断产生成功的体验,并将这种成功的体验引申到孩子的学习上来,增强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应该尝试的教育孩子成功的一般步骤应当是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可见,这对父母是非常睿智的。
一、为了孩子能够自信的成长,特别提请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给孩子些“成功体验”。
1.成就感是激励孩子认真学习的动力。
如果孩子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如获奖、考试得高分等),他的自尊心就得到满足,就会有较强的自信心,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从而不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表明,经常有学习成功体验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还不够努力。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
2.培养孩子的成绩不仅仅在学习方面,也可以在孩子的兴趣爱好方面培养。
发挥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促进智力开发。让孩子明白,我原来也是很聪明的,从而对学习产生信心。
3.每个孩子都有聪明的地方,发挥优势,增强补弱,用有兴趣的小事带动其它事。
成就感不一定要在学校的学习科目上获得,一个成绩不很出色的学生,但在运动会、艺术节上为班级争了光,也会获得大家的肯定。
4.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另外,家长应当认识到,考试分数充其量不过是关于孩子学习质量的一种不十分精确的信息,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学习全貌,没有必要把分数看的太重。
5.树立良好的信心是孩子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自信是成功的翅膀,梦想伴我们启航。插上翅膀,飞翔将不会是奢望。“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孩子的求学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孩子的求学之路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他的学习信心也会受到挑战。因此,树立和巩固良好的学习信心,将是伴随着孩子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实际上,人不管做什么事情,树立信心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学习也不例外。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应当从培养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入手,孩子的自信心上来了,他就有干劲了,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了,就有事事争先的斗志了,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一定是战无不胜的,到那时你想不让他的学习成绩好都难。
6.原谅孩子的“失败”。
有一个道理希望家长能明白: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做题没有做出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学习时样样都懂,样样都没有问题,样样都很精通,那他就可以不再做学生了,直接到大学当教授好了。
(二)鼓励你的孩子参与可以增强其自信心的活动。
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畏缩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对有自卑心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2.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的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发挥长处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5.储蓄成功法。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6.逆向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认识自己就得拿别人来做比较。我们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已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逆向比较,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降低追求法。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生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
各位家长,成功教育的事实让我们相信,对意志坚强的成人来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成功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创造,教育教学的本质也是追求成功,成功既是一个方法,更是一个目标。学生所喜欢的是表扬和赞美,而抗拒的往往无外乎指责和批评。如果所有的父母和老师,不给孩子设置盲目的高度和难度,让他们经常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他们一定能每天都能大声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一般来说,反复成功的学生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心、我们的诚心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用小成功激励孩子去获取更多更大的成功!
最后,与大家分享下面的几段话,:
1.培养孩子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
德为人之本,人的一生,事业成就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品德素质必须是优秀的。只有品德优秀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生活。
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的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变“分数为本”为“以人为本”,因为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学会生活,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孩子自己的生活所不可缺失的。
3.让孩子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学习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
4.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待,才能成为朋友;与孩子成为朋友,彼此方可交流;与孩子彼此交流,教育自然形成。
5.学会爱孩子,更让孩子学会去爱。
爱是教育的唯一秘诀。父母的关爱是孩子的重要力量源泉。如果可能,给孩子点挫折,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孩子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对孩子的爱不是溺爱,而是理智的恰当的爱。把“爱”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给予孩子爱,更要让孩子懂得爱、学会爱。
6.学会欣赏孩子,经常为孩子喝彩,适时的给孩子一些忠告。
所有孩子的共同点(包括我们):渴望听到喝彩!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为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喝彩。“你真棒!”这句话,正是开启孩子心灵宝藏的金钥匙,它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记住一些人生的格言和忠告。千遍唠叨不如一句忠告,要与孩子交流而不是唠叨,人生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忠告。所以在赏识的同时,适时的给孩子一些忠告。
7.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要和自己孩子的过去比。
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和别人的孩子比,比出一个差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过去比,比出一个好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的过去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多肯定,多鼓励,勤引导,对孩子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很重要。
8.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请看一则实例,蔡笑晚一家在浙江瑞安市赫赫有名: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蔡笑晚不仅把自己的六个孩子都培养成参与高水平智力竞争、并彰显出高水平竞争优势的人才,他资助并辅导的10多个因家境贫寒失学的孩子也都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蔡笑晚成为全国的父母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他的五点教子切身体会:
 一、把培养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把它摆在日常事务中的第一位,必要时不惜牺牲其他一切。
 二、用爱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三、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用斗志去激发斗志,用气概去培养气概,用道德去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去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四、用苦难去磨练意志,用富有哲理的故事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培养其执著的追求精神。
五、用科学方法指导早学、巧学,争取时间;培养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发展优势,培养兴趣;掌握整体,解决局部;抓住要点,放弃细节,保证百分之八十五。
农民对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身上找原因。外界环境变化时,农民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孩子出现问题时许多父母却只是一味的指责,而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一味的去改变孩子,更需要的是改变自己!
祝愿大家都能做好现代社会的成功家长,祝大家事业发达、家庭幸福!
小学③ 第四讲 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 【教学目的】
1.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塑造自主意识和劳动习惯。
2.通过劳动让孩子逐步理解家庭生活和持家的艰辛,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3.动手劳作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塑造自主意识和劳动习惯。
【教学难点】
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劳动训练,提高孩子的劳动意识,使之逐步成长为自立、自强、多能而高素质的新一代。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和系统讲授法并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各位家长,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走进家长学校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们终生的教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孩子是生动的一代,他们生存于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社会,虽然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但他们更多地是在感受环境,接受现代生活的影响中长大。父母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应是一种应对社会的能力。今天,我将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这个话题。
二、出示课题: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
三、案例分析:
1.讲述案例《 家里的碗我来涮吧》
小红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回家,发现妈妈躺在床上,就问:“妈妈你怎么了?”“我感冒了,不太舒服。”“那晚饭谁来做呀?”“一会儿妈妈做吧。”妈妈边说着边爬起来,去厨房做好了晚饭,妈妈只吃了一点儿,就对小红说:“你吃完后,把碗涮干净,我不太舒服,先去歇一会儿。”“你不是说,什么事也不用我干,只管用心学习就行了吗?我还有许多作业要写,我可没时间刷碗。”听了女儿的话,妈妈一时愣在那儿半天回不过神来。
2.互动交流:
(1)您认为这种情况普遍吗?
(2)您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哪些?
(3)如果这是您的孩子您会怎么做?
3.感悟探索:
(1)有的家长非常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甚至连孩子该自己做的事也一手包办。这样做表面上是疼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因为这样做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2)有的家长对劳动持蔑视态度,常常教育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扫大街,当民工。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从心里蔑视劳动,把劳动视为低人一等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愿意劳动。
(3)有的家长自己就非常懒惰,家里乱做一团也不愿收拾,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模仿家长,养成好吃懒惰、毫无条理的生活习惯。
(4)有的家长自己从来不做家务,家里的卫生都由保姆或钟点工来打扫,孩子自然会产生“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劳动”的心理。
4.小结:咱们大家都知道生活是离不开劳动的,没有劳动,就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家长们咱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非常必要。虽然生长在“温室”环境里的孩子对土地陌生了点,虽然稚嫩的小手对铁钯物什陌生了点,但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培养、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只有在他们享受劳动成果后,才能真正读懂劳动的涵义。
5.指导措施:
小红的妈妈非常伤心也非常震惊,于是她找到了小红的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的妈妈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个周末的晚上,小红一家三口在一起吃晚饭,就在快要结束就餐时,妈妈突然说:“想跟你们两个人商量点儿事。我们单位最近比较忙,晚上我还要把没干完的工作带回家里来做,那么干家务活的时间就相对少了许多。我希望你们支持我的工作,从今天开始,吃完晚饭后,自己洗干净自己用过碗,你们觉得可以吗?”爸爸首先表态:“没问题!就这点儿小事,保证完成任务,对吧,小红?”小红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吃过晚饭后,爸爸和小红各自洗干净了自己用过的碗。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爸爸、妈妈和小红都是各自洗自己的碗,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周二的中午,小红一家三口照例在一起吃午饭,吃饭的过程中,爸爸突然接到单位的电话,饭没吃完就匆匆赶回去了。妈妈和小红吃完了饭,妈妈说:“今天爸爸有事不能洗碗了,妈妈和小红一起帮爸爸把碗洗干净吧。”小红爽快的答应了!
小红在吃过午饭后去睡午觉了,妈妈在她的床头放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作文。
我帮妈妈做家务
妈妈每天工作都很忙,走进家门很疲劳。有一天,爸爸没回家,在外面出差,这一天正好书房很脏,我放学回家抓紧把作业做完了。吃完饭,我开始帮妈妈做家务。我拿了一块抹布,又拿了扫帚和拖把,准备清理一下书房。我拿起抹布擦书架,擦完后开始扫地,扫啊扫啊,我把垃圾都扫到了畚箕里面去了。然后拖地,我把地板拖得亮晶晶的。很快我把家务做完了,看看地上,干干净净的,书架上亮光闪闪,书也叠得很整齐,再看看钟,正好七点钟。为妈妈做了一件本来妈妈要做的家务,我真高兴,下次我一定还要帮亲爱的妈妈做一件我也能做的家务。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兔妈妈和兔宝宝比谁爱对方深,我也想到了妈妈是最爱我的,我帮妈妈做家务,我也最爱妈妈。
小红看到这篇文章后,开始主动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扫地、拖地、倒垃圾等等。看来小红的心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
由于天气突然转冷,爸爸着凉生病了,妈妈做好了晚饭,爸爸只是勉强吃了一点儿,就去卧室休息了。妈妈和小红一起吃完了晚饭,妈妈正要收拾碗筷,小红突然说:“妈妈,你最近的工作很忙,爸爸又生病了,你还要照顾爸爸,以后家里的碗由我来涮吧!”小红的妈妈,听了以后,激动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互动交流:
(1)您认为小红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2)您觉得他们成功的关键在哪儿?
(3)您认为小红的改变仅仅是学会了涮碗吗?
四、小结: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小小的家务劳动却可以培养孩子许多优秀的人格品质:“做家务”可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按计划进行大扫除或做好自己分工的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在家庭中成员互相协作劳动”不仅培养了合作的精神还教会了孩子要控制好自己不能随心所欲。故而在替孩子做事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以种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其实,叠一叠被子,洗一洗碗筷,晾一晾衣服……这类轻微琐细的活儿,孩子做了,能够从中收获许多。他们会从一次次简单的体验中去思索,甚至于能从一个小小的劳动细节中感悟出生命的真谛。劳动将使他们拒绝任性与放纵;将使他们学会要珍惜劳动果实,懂得要尊重劳动者。并能从内心里真正地感受到:劳动是人的生命组成的一部分,劳动是光荣的、伟大的。
家庭是培养劳动习惯最好的地方,家长从婴儿后期就应该逐步培养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如果孩子到十岁左右还没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纠正起来就需要多费时间和精力了,但为时还不晚。
具体措施如下:
1.从自我服务做起。
“自我服务”既是让孩子先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桌,每天自己佩带红领巾,每周一早上升旗时,自己记得穿校服等。指导孩子先从简单的做起,家长可以列一张孩子“自我服务”的内容清单,贴在孩子的书桌旁,每晚进行清点为。家长不要承担监督工作,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不信赖父母的意识。当孩子做得好时,应及时表扬,积极强化孩子的好行为,让孩子将这种行为不断巩固并逐渐成为习惯。
2.给孩子分配家务活。
分配家务活应把握这样几个要给素,具体、可行、悦纳、适量。具体就是指分配给孩子的家务活要明确,比如每天早上负责取报箱里的报纸,饭前负责摆碗筷等,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可行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劳动能力,如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独立操作洗衣机、独立去小区内的超市买东西、可以自己打扫房间、整理书桌等,但还不能独自做饭、独自去银行;悦纳是指给孩子分配的家务应取得孩子的同意,从孩子喜欢的家务做起,这样孩子做起来会有兴趣和快乐的感觉,比如:三、四年级的孩子喜欢给阳台上的花浇水,喜欢帮妈妈整理衣橱;适量是指给孩子分配的家务一定不要太多,不要让孩子产生疲劳感,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劳动而逃避劳动。
3.和孩子一起做家务
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都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如果家里要请钟点工,要对孩子讲明原因,比如工作很忙、单位离家太远、身体的原因等等,取得孩子的理解,同时把自己承担的家务分工告诉孩子,比如爸爸负责每周洗车,妈妈负责购物、做饭等。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做家务,同时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从而获得劳动的乐趣,不然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会因为不断的失败而受挫,甚至放弃做家务。另外,营造和谐的家庭劳动氛围也很关键,比如爸爸周末先送妈妈去超市,然后去洗车,洗完车再到超市接妈妈回家,并帮助妈妈一起做饭,这样的家庭气氛会感染孩子,让孩子自然地加入到劳动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懂得合作的重要和愉快,对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有帮助。
4.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
当孩子做完一项家务时,家长应及时表扬和肯定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在家务劳动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温和地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并让孩子在劳动中锻炼挫折的能力。表扬应以精神表扬为主,“你真棒!”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都是很不错的方法。最起初时,不要给予孩子物质和金钱的奖励。因为孩子尚小,家长培养的是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而不是让孩子以劳动来获取利益。如果家长以金钱奖励孩子,孩子劳动的目的就变了,变成追求物质或金钱等利益。一旦没有了物质金钱的刺激,孩子的劳动积极性也就没有了,这点是家长应切实注意的。适量的物质奖励及按劳取酬的观念应在孩子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起来后再实施。
5.经常给孩子讲劳动的重要性
让孩子明白,吃得每一粒粮食、穿得每一件衣服,看得每一本书等都是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田地、纺织厂、建筑工地看一看,给孩子感性认识:没有劳动,就没有粮食吃;没有劳动,就没有衣服穿;没有劳动,就没有房子住。三、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可以让他们读一些古今中外赞美劳动的文章,培养他们对劳动及劳动人发的感情,从而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并学会感激别人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6.鼓励孩子参加义务劳动
鼓励孩子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孩子关心集体、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家长和孩子一起打扫楼梯卫生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家长负责拖地,孩子负责擦楼梯扶手。可以事先取得邻居的合作,给孩子以表扬。别人的表扬比家长的表扬更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明白热爱劳动是讨人喜欢、受人尊重的行为,从而强化这种行为,养成劳动的习惯。当然,表扬要真诚和适量,不要让孩子养成得到表扬才劳动的习惯,那就违背了培养正确劳动态度的初衷了。
列一张家庭劳动分配表,打印两份并让每人签名。一份贴在孩子书桌前的墙上,一份贴在冰箱上。注明:希望各位家庭成员自学完成自己所属的工作,并互相监督,根据每周完成情况获得奖励或接受惩罚。
附:家务劳动分配一览表
每天或隔天每周完成情况评分爸爸清洁自己的烟灰缸、倒垃圾洗车、给金鱼换水妈妈做饭、收拾饭桌、拖地、洗衣、简单整理房间采购食品及日用品、彻底整理房间及厨房、卫生间女儿或儿子浇花、饭前摆碗筷、洗自己的小内衣、袜子、红领巾、自己铺床、整理书桌、去楼下取报纸彻底整理小房间建议每个月中定出一天为“公益劳动日”,家长带孩子一起进行公益劳动,并写下心得体会,目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付出,并在付出和助人中体会到快乐的感觉。
相当多的父母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孩子即将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生活环境国际化的社会,有关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个人的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家长们一脸茫然,于是他们认为能做的就是以全部的爱来支持孩子。然而,这种“承包一切的爱”实在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少有用的养料,在座的各位如果想送给孩子一份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礼物,那就给孩子们一个劳动的机会吧!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浇灌未来的理想之花。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写不尽的是劳动的艰辛,道不完的是丰收的喜悦,正是这劳动过程中滋生的“营养”,可以使你的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做人,到那时,你会惊喜的发现,我的孩子长大了!
小学① 第四讲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教学目的】
1、帮助家长梳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冲动、任性、撒谎等)及处理技巧。
2、通过案例分析及谈话的教学方式让家长感受到正确养育孩子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弄清养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
【教学难点】
在交谈互动过程中对现场的调控及家长情绪的调动。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作为家长,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怎样影响子女成长的呢?如何判定你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呢?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促使孩子成才,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乃至产生相反的效果?我想,通过今天的座谈,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请各位家长听下面一个故事。
二、故事启发,激活谈话
1、讲述案例:我想要个新书包
星期六,妈妈带孩子逛商店。在文具专柜,孩子看中了一个新书包。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这个书包。”妈妈说:“你的书包不是新买的吗?怎么又要新的?”孩子对妈妈说:“这个好看,我喜欢这个。”
妈妈坚定地说:“不行,不能这么浪费,书包旧了才能买新的。”
听完妈妈的话,孩子说:“妈妈真小气!连个新书包都舍不得给我买,还口口声声说疼爱我呢?哼!”
说完就生气的跑开了,妈妈急忙跟了上去……
然而,这件事并没完。孩子自有他的办法,妈妈不给我买让奶奶给我买,奶奶可疼我了,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从来都不含糊。
孩子的行为给这位妈妈怎样的感受呢?她在想:这孩子,竟然指责起自己的妈妈来,说我不爱她,怎么会这样?唉!都是她奶奶给惯的。
2、家长谈话
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样做的?(启发引导家长发言)
3、案例分析
孩子乱花钱,爱攀比跟这些行为有什么关系呢?我可以告诉你,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人的性格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跟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孩子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面用的时间越多与能说明她是一个缺少自信的孩子,越能证明他在学校遇到的困难会比一般儿童要多,也能说明他的学习情况会比较糟糕。一个缺少自信的孩子总想在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心理补偿,借此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一心里,较多的满足他的欲望,那么不仅不会促进他的健康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社会情感是衡量孩子发展的重要标尺”而检验“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情况最有效的方法是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开始我们谈到的案例中,那位妈妈已经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由于他奶奶的宠爱造成的。本来买个新书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用的书包就是刚买的,那么,他的这一行为背后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欲望,他想控制自己的妈妈,并用这种控制来检验妈妈是否像奶奶一样“爱”自己,他的生活目标已经开始成为控制的价值取向,即用控制别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请大家看课程中的其他三个故事——
【案例一】
放学了,班主任老师像一只老母鸡一样,扎煞着两手护着孩子们走过马路。
奶奶立即迎上去,笑呵呵的接过孙子递过来的书包。王老师看见了,温和地对老人家说:“孩子长大了,以后要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奶奶不以为然地说:“他还小,等孩子大大再说。”
【案例二】
公交车上,奶奶背着孙子的书包,站立不稳。
有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还没等奶奶反应过来,孙子一屁股坐下了,对奶奶说:“奶奶,我还小,我站不住,您坚持一会就好了。”
奶奶“好好好,是是是”地答应着。
车上很多人看看孩子,看看老人,都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
【案例三】
星期天,爷爷带孙子到超市买了许多好吃的。结完帐之后,爷爷把其中一个最轻的袋子给孙子。
爷爷说:“来,帮爷爷一个忙。”
孙子赶忙把手缩到背后,说:“我小,拎不动。”
爷爷说:“这么多袋子,爷爷一个人拎不过来,你帮忙拎一个。”孙子依然不肯出手。
爷爷无奈,吃力地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走。孙子空着手,在前面一蹦一蹦的,还不时催促爷爷:“快点!”
很显然,故事中的孩子跟前面的那个一样,都属于被宠坏的类型。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在行为上缺少控制力,表现出来的是冲动、任性,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哭叫,他们想支配周围的一切。这种类型的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会让人担忧,他们很可能会现上面我提到过的种种情况。上课精力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活动过多甚至会攻击别的同学等等,与之相伴随的是数学、阅读和写字会出现障碍,学习成绩不理想。用阿德勒的理论来说,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逻辑推理,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般不需要动脑就会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所以我们说关注孩子的成长比关注孩子的成绩更重要。
那么,在家庭环境中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成长呢?或者说哪些因素影响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只有弄清楚这些因素,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会有章可偱,有的放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调查,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父母的教养方式
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观察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这里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对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西青区四所幼儿园的257名4—6岁儿童的父母教育方法、家庭关系、养育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家庭成员关系和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行为有明显影响。在出现问题的儿童中,有8.3%不是由父母亲自养育,导致这些孩子对人对物缺乏爱心、不善于与人交际,易产生暴力倾向。
在被调查的幼儿中,存在多动、攻击、抑郁、焦虑、违纪等行为问题的共有36名,占14%;无上述行为的健康幼儿为221名,占86%。在存在行为问题的36名儿童中,有15人出现了多动情况,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活动过多、功课差;有9人出现了攻击性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在家不听话、经常打架、威胁他人;有7人出现了忧郁心理,表现为闷闷不乐、悲伤、有自卑感、过度恐惧;有4人喜欢孤独、害羞、胆小、不活跃、动作迟钝。
从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关系、养育情况来看,存在行为问题的36名儿童中,有41.7%的儿童家庭采用百依百顺、打骂体罚、放任不管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有8.3%的儿童家庭关系不和,包括经常争吵、离异、丧父丧母等;有8.3%的儿童不是由父母亲自抚养,而是由外祖父母、保姆代养或干脆寄养。而对应的行为健康的221名儿童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4.5%、1.4%、4.1%。(新华网天津频道6月26日电)
父母的教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交往、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从而影响到学业成绩。研究表明: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导致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较低,经常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这会严重阻碍个体的发展,产生许多行为问题,而孩子的种种不良性违反过来又让父母的很没有成就感,在人前很没有面子,觉得孩子让自己失望,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减少行为问题,特别是违纪和攻击性行为。所以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这么一点:要想改变孩子,做家长的要先改变自己,“孩子折射出来的是家长的影子”。具体来说,就是改变你的教养方式,变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为过度保护或放纵溺爱为采取鼓励、关心、爱护、民主、平等等感温暖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拒绝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惩罚、归罪、羞耻以及在旁人面前过分批评、责骂孩子等行为,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避免被别人否定上,并最终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和降低自尊水平。课堂上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课外不积极完成作业,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搞不好,伤害别人,对老师和家长撒谎等等,都是孩子缺少自信的表现,这些孩子过分保护自己,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从而影响学业。
2、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态度和父母关系
受我国传统的教子观的影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若家长对子女抱有合理的期望,并通过激励、关怀和依赖传导给他们,于是就会是子女产生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如过低地估计子女,没有什么期望,就会使子女丧失自信心;如果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经努力仍是失败多于成功,则易形成自卑心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将产生不同影响。过分严厉,非打即骂,会使孩子变得抗逆悖理或怯懦被动;过分溺爱,任其所为,会使孩子主观任性、喜怒不定。另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尊重爱护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良的影响,或者悲观失望、自卑自怜,或者意志薄弱、狂妄自大,导致心理不平衡甚至畸形人格。其结果是,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较差,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答疑解惑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家长很可能会联想到家长的一些行为,作为一次家庭教育报告会,其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给家长们解决了多少问题和困惑,让他们知道今后具体应该怎样做,因此,这一环节非常有必要,也很有实际意义。你的理论再好,别人不理解也不管用,再说,短时间也根本不可能理解。
苏霍姆林斯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里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总之,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长、老师和社会都有责任。一个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只看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请还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自由地成长更顺其天性,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更好地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社会、国家的人才。
1、你的孩子是否缠人?面对这种情况你是怎么做的?
2、你理想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心义卖感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